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他们》——纪录片脚本(最终)

《他们》——纪录片脚本(最终)

纪录片创作脚本

组员构成

学号:100012010025 姓名:蒋佳颖年级专业:10新闻传播学号:100012010029 姓名:李婧敏年级专业:10新闻传播学号:100012010037 姓名:连慧蓉年级专业:10新闻传播学号:100012010103 姓名:郑已东年级专业:10新闻传播

《他们》——纪录片脚本

第一次做纪录片脚本,小组将其分为主题确定、整体结构阐释、作品风格设计、镜头构想、道具准备、行程安排、片名解释、小组感想等八部分进行展示。

主题确定

一.第一次主题讨论

在主题讨论之初,小组有两个大的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以楼管阿姨为拍摄主体,忠实记录楼管阿姨的日常生活,从中挖掘楼管阿姨日复一日尽心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慢慢培养的情意。第二个方向是以学校里新疆维族学生为拍摄主体,通过对新疆维族同学的集体活动进行观察以及对他们进行相关问题的采访,挖掘新疆维族学生之间强烈的团结意识并涉及一点民族问题,讨论新疆维族同学内心的民族意识。

小组同学对这两个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投票选择。大家认为,第一个方案是比较容易进行操作的,可以展示大学生活中的脉脉温情。但这个方案不容易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和探讨,没有很多的矛盾冲突可以展现。与此同时,第二个方案在操作方面比第一个方案困难,然而,此方案可以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存在矛盾冲突和现实意义,可以体现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同时,可以向大家展现新疆维族学生群体,解除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其陌生感。

最后,楼管阿姨方案与新疆维族学生方案的投票结果为1:3,因此,小组初步确定以新疆维族学生为主体进行拍摄,以新疆维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其内心民族意识为主题进行展示。

二.主题的进一步挖掘

尽管我们确定了做的内容是关于海大的新疆维族人,但因之前对这个群体缺乏了解,所以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我们内心并不是十分清晰。因此,我们先期采访了三位新疆维族同学,从与他们的谈话中得到大量信息并最终确定了纪录片创作的主题。

采访扎依旦

扎依旦是一名大四的学姐,将近四年的大学生活已使她渐渐适应并融入汉文化,与汉族人沟通也已十分顺畅,因此我们选择她做第一个采访对象。

因为最初不了解新疆维族学生的基本情况,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所以我们准备了非常多的问题,包括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过程、与汉族同学的交往、对汉文化的态度、大学带来的改变乃至比较敏感的民族问题等各个方面。我们本着宁粗毋缺、宁滥勿缺的原则,力求全面地准备了先期采访,希望从与学姐的谈话中捕捉到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为我们主题的确定提供思路。下面就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这次采访对我们的主要启发。

小圈子,你觉得是这样的吗?你愿意跟汉族人交往吗?这让你们觉得我们更团

结。但其实,在我们看

来,汉族人也是一个非

常团结的群体,这让我

们很羡慕。至于同汉族

人的交往问题,只要对

方表现出愿意接纳我的

善意,我就很乐意跟他

们交流、做朋友,像我

在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就

是我的舍友们,而不是

本民族同学。

体,不是很愿意同汉族

人交往,并有从这方面

做文章的打算。然而,

学姐的回答颠覆了我们

的想法。原有的偏见被

打破,却也提供给我们

新的信息:只要汉族人

表现出友好善意,维族

人是很乐意与之交流沟

通乃至推诚置腹。

2、国家对你们有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平时遇到困难,能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吗?国家对我们还是很照

顾、支持的,平时会有

补贴、各种优惠政策什

么的。学校会组织我们

一起过古尔邦节。刚来

的时候不会汉语,听不

懂大家在说什么,很多

地方都不适应,班主任

老师就经常跟我们聊

天,问需要什么帮助,

同学们也会教我学汉

语、复习考试。我来到

这里上学后确实感到国

家政策好,汉族人也都

很热情。可在我们那,

国家政策是好,但很难

真正实行。

学姐回答的后半部分让

我们多少感到意外。在

新疆生活多年,对国家

政策的感受是很好但难

以真正落实,直到出来

上学,才真真切切感到

了国家的支持和汉族人

的友好。这一点,应该

算是新疆维族人外出求

学的认知收获,也值得

引起我们的注意。

3、可能有些同学对新疆不了解,因此有些错误认识,比如“切糕”,向你求证时,会不会感到不开心?我碰到过这样的情况,

比如有人问我:“你们

是住在毡房里,骑骆驼

上学吗?”我对此感到

有点无奈,也会有一点

点不开心。但没办法,

新疆离这太远了,很多

人都不了解,所以,有

误解也是正常的。这个

时候,我都会给他们解

释,因为如果不解释,

只会让这种误解一直存

在。

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们

意识到,新疆维族的同

学外出求学,不仅使他

们自己有机会接受不同

民族的文化,也为我们

这些汉族同学提供了一

个了解新疆和维族人民

生活的平台,可以促进

相互交流和了解,有利

于消除偏见,加强彼此

理解。

4、有些汉族同学或者朋友对新疆很好奇,你我的朋友们对维语很感兴趣。平常会让我教她

识及涉及部分民族问题的想法,并有了两条新的思路:一个是反映他们外出求学所引发的文化交流、沟通(对他们本身而言,学习了汉语接触了汉族文化,并在他乡真切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汉族人民的热情友好;对汉族人而言,通过与维族人交流,更好地了解了真实的新疆和维族群体的思想及生存状态,有利于消除偏见,彼此理解)。另外一个思路是通过客观记录,向大家还原展现新疆维族同学的真实情况。第二个思路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采访中扎依旦学姐的很多话语颠覆了我们之前对新疆维族人的看法(可能这是一种想当然的偏见,没有恶意,但却是不准确的),或许还有很多同学跟我们之前持同样的观点,对这个群体没有一个真实准确的认识,因此我们想通过客观记录,还原真实。

我们现在已经产生了两条略微清晰的思路,至于选择哪一条,还需在之后的采访素材中分析比较。

三.主题的最终确立

会到外面抽,没人说过他,但他就很自觉地这样做。在我们伊斯兰教是不允许抽烟和喝酒的。

古: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可以更好地接触的汉族文化。我们宿舍关系也特别好,别人对我们好,我们肯定也会对别人好。我的舍友都是学霸,所以我们平常都会一起上自习。她们也都会帮我占座。

3.有些同学有时候对新疆不是很了解,导致了错误的认识,比如切糕事件等,你会有不适感吗?这会不会影响你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会和家长交流这些事情吗?麦:一开始看到这些评论的

时候很气愤,但是老师在课

堂上也说了不能从一小部分

人当中反映出整个地区。这

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不是民

族问题。那些在外面闹事的

人也是在新疆混不下去的。

大部分维族人都希望日子能

平平静静的。所以,他们不

能代表整个新疆,不能代表

外面整个维族。我也跟家人

聊过这些事情,但父母亲戚

都是农民,都只知道种地,

他们好像都不太感兴趣。

麦麦提玉苏普的回答

颠覆了我们以往的想

法。新疆维族学生真

正的想法是怎么样

的?真正的维吾尔族

到底是怎样的?我们

是否应该抛开“文化

交流”这个主题的束

缚,让更多的人了解

真正的新疆?

4.你们来内地多少年了?当初为什么会想要来内地呢?来了之后适应吗?古丽米热:我上高中就来内

地了,一开始什么汉语也不

会,那个时候新疆同学住一

个宿舍,一年预科,三年高

中,等到高二高三汉语水平

好点了,然后再插班到汉族

班里。

麦:我也是在内地上的高

中,我们都是在北京上的新

疆班。一开始来的时候,完

全不懂汉语,我还记得,当

初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老师

教我们物理,跟同学们交流

很困难,最后老师哭了,班

上的女生也都哭了。但是,

后来慢慢地就好了。在新疆

上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会

告诉我们内地有多好多好,

也许这个群体跟我们

是有差异的,但是他

们跟大多数同学一

样,只是想走出来接

受一个更广阔、更不

一样的世界。也许我

们应该更多地去展示

他们真实的内心世

界,让人们更进一步

地去了解他们。兴许

这比“文化交流”更

有意义。

加上好胜心比较强,同学之间会竞争,所以就考到内地来了。

5.对于入党的问题是怎么看待的?你们觉得党的政策带给了你们哪些影响?古:入党的人挺多的,入党是

表面的,信仰是永恒的。我

的父母都是党员,但他们也

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因为新

疆班,我们那边很多人都上

了大学。我还记得2000年胡

锦涛说要努力办好新疆班的

时候,我父母还特地叫我看

了那则新闻。

麦:还是可以比较正确地看

待党和信仰的关系。而且比

较现实点说,入党给以后的

工作也会带来不少便利。我

现在是大四,想考家乡那边

的公务员。入党对考公务员

也有帮助。对于政策嘛,觉

得带给我们的益处也挺多

的,比如我们上高中的时

候,像回家的火车票、平时

的生活费都有补贴,这能为

我的父母减轻不少负担。

也许这个问题以及受

访者的回答看起来都

很官方。但他们不是

任何党派的代言人,

这只是来自新疆学生

最真实的回答。我们

一直以为,少数民族

的人们会对我们的国

家、我们的党充满不

满和抱怨。因此,我

们对这个国家的不信

任感越来越强。然

而,党还是为在人民

办实事的。这个社会

是需要正能量的。我

们是否能够通过纪录

片来向社会展示这个

国家阳光的那一面?

在两次采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我们的主题。一开始我们想做民族问题,我们以为这样的问题足够尖锐,能挖到有深度的东西。在采访之前我们还在为如何深入这个敏感话题而苦恼。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当我们小心翼翼地涉及这些问题时,他们却大大方方地跟我们谈他们的观点,毫不介意。他们的很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看法。于是我们转向做文化交流的主题。然而,通过第二次采访,我们也彻底否定掉了“文化交流”这个主题,转向做一个真实记录新疆学生的纪录片。具体理由如下:

1)“文化”范围比较狭隘,不足以展现新疆同学的整体风貌。并且,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比“文化交流”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看法。

2)文化交流不好表现为视觉语言。在采访过程中麦麦提玉苏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少数人去影响多数人是很难的。所以,如果要拍他们带给我们的“文化交流”,这样的素材是很少的。这会导致两条线索的不平衡。

3)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新疆学生的了解是不全面的,认识是不客观的。所以,做一个这样的纪录片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整体结构阐释

既然选择真实客观地对新疆维族学生的各方面进行记录与展示,我们放弃单纯的线性结构,不采用传统的画面加解说、访谈加解说或是单纯客观记录式,而是选择采用客观记录与访谈结合的板块式叙事方式。在真实生活的客观展示

之中,穿插对新疆维族学生的采访,希望可以起到串联整个纪录片、对表现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使结构发生变化并活跃整个片子的作用,其带来的节奏变化可以给片子带来更强的可视性,同时也是我们理性思考与感性交织的一种展示。

选择3到4个新疆维族同学作为采访的主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客观记录这几个同学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的片段。通过前期采访,小组同学搜集到了很多素材,初步决定在结构上将整个记录分为几个具体的板块来呈现,分别为:从家走出经历的艰辛、友情、爱情、信仰、民族政策。每个具体的板块都由一段相关的采访内容引出,之后展示我们跟随记录的客观事实。用他们的语言阐释记录下来的他们的客观生活,减少解说词,提高记录的客观性,但又体现出我们的主观意识。

以下仅用采访到的素材进行结构的具体阐述,这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结果,不过如果具体实施中不能够拍到接下来展示的这些细节,将会在具体拍摄中进行调整。

第一板块:从家走出经历的艰辛

采访片段:

“一开始真的会迷茫会害怕,有点难”

拍摄内容:

?长途火车上,从家到学校几天几夜的奔波让扎依旦神情疲惫,有些茫然地望着窗外。窗外的景色飞速地掠过,她的脸上开始隐隐有些担忧的神色。?初到宿舍,与舍友语言不通,交流不畅。尽管简单的汉语和肢体语言并用,仍旧不能互相理解,扎依旦十分焦急。

?由于时差问题,深夜11点,扎依旦才能给家乡的好友打电话倾诉。

第二板块:友情

采访片段:

“身边的人们接受我们对我们热情,我们也会同样回报”

拍摄内容:

?古丽米热从家里带来了民族特有的服装,一群小姑娘在宿舍里争相试穿,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同样在宿舍里,古丽米热教舍友说维语“我爱你”。

?麦麦提玉苏普被汉族同学从宿舍热情地抬出去一起玩游戏。

?带特产回学校的麦麦提玉苏普刚进入宿舍,就被一群男生拥在了中间,男生们欢叫着说:“麦麦提玉苏普,我们好想你……带回来的好吃的啊。”?古尔邦节上,新疆维族的同学们在上面表演节目,有许多汉族的同学在台下观看,同时也有汉族的同学上台献唱,表达对他们节日的祝福。

第三板块:爱情

采访片段:

“我们维族的女孩子,一般看见一个男孩子会评价,他是不是有能力啊。我们比较慎重和保守,谈恋爱是为了结婚,我们不会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谈恋爱也不能让家长知道的,不好。”

拍摄内容:

?在乌鲁木齐的火车站,扎依旦见到了异地恋的男友,两人在乌鲁木齐一起玩了两天,短暂的相聚后一同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回到家以后,住上下楼的扎依旦和男友,见面只淡淡打声招呼就擦身而过了,只有眼底的温柔泄露了心里的感情。

第四板块:信仰

采访片段:

“我们是很虔诚的,虽然有的时候条件不够,信仰伊斯兰,内心是平静的。比如我们不相信世界末日,那些夸张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拍摄内容:

?古尔邦节的庆祝结束之后,学校里新疆维族的男同学们一起,走进青岛的清真寺做礼拜,嘴里默默念着古兰经,脸上的表情很虔诚。

?在麦麦提玉苏普的家中,家中的女性不能去清真寺,就在家中礼拜。

?校园的甬道上,有维族的女孩子,穿着不太同于汉族同学的服饰,戴着头巾,静静走路。

第五板块:民族政策

采访片段:

“国家的政策很好,我们正在慢慢变得更好,不过我们希望可以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

拍摄内容:

?在北京的新疆班里,新疆维族的同学被安排到汉族同学的班里一起上课。拍摄上课的情景,维族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新疆班的老师办公室里,老师亲切的与新疆维族同学交谈,关注学习和心理情况。

作品风格设计:

以客观纪实为主要表现手法,同时表现出创作者明确的主观意识。

表达形式追求片段化、非故事化、非戏剧化的特点,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行为的记录,片段化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采用二元反复的结构,即人工采访场景和维族同学自然生活场景相互交错穿插。

镜头构想

?拍摄采用双机位方式,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出发,友情,爱情和信仰,想通过此片给同学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虽然我们的服饰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但是我们都是在一个学校里的学生,他们不是来自远方的神秘的使者,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片子分为实录和采访两部分,每个模块都以采访开头,随后开始实录。片子的结构构想是以前期采访为基础,根据前期采访,我们初步勾勒了要拍摄的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力争在不断的跟踪拍摄中找到更新更有趣的事情。

?在采访的片段中,我们打算选择阳光很好的下午,在教学区的教室里,采访对象坐着,取中景,让午后的柔光打在他们身上,省略所有其余的因素。

片头:

?一组镜头: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学生在校园里行走;一组镜头: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清真餐厅吃饭;一组镜头:成群结队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自习室自习。

?(他们来自遥远的西部,他们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们似乎总是成群结队的出现,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都为了自己的理想走进这个学校,他们也都

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第一板块:出发

?采访片段:

?对扎依旦的采访。“一开始真的会迷茫会害怕,有点难……”

?拍摄内容:

?1、扎依旦从家乡出发去学校

?全景:阿克苏火车站广场;近景:“火车站”大牌;

?全景:在火车站候车厅等候火车的扎依旦;中景:扎依旦(正面);近景:扎依旦的面容;近景(连续切换):不同的行李;特写:扎依旦的眼睛?(如果有家人送行,还要拍送别的情形。)

?全景:火车驶入车站,缓缓停下;特写:火车上“***至***”

?跟拍:扎依旦提上行李上火车过程;找到座位,安放行李,在自己座位上做好

?(通过车厢里的电子时钟转场)

?拍摄扎依旦在火车上是如何打发时间的。可穿插进火车窗外的沿路风景,窗外风景的光线变化也可以作为转场镜头。

?看扎依旦在火车上是否给家里人打电话或是发短信,是否和车上的人聊天,拍下聊天的内容。在火车上可以和扎依旦聊天,引出她刚去青岛的那段时间里是如何不适应的,后来是怎么渐渐和汉族同学熟悉起来,慢慢融入当地的生活中。

?2、扎依旦到青岛,去学校

?近景:火车上的时钟;中景加近景等:扎依旦收拾着行李;中景:火车缓缓驶入青岛站时,窗外的景象;中景:收拾好行李等待下车的扎依旦;近景:扎依旦的面部表情;中景跟拍:扎依旦下车,走出火车站;全景:提着行李独自在青岛火车站的扎依旦;(如果扎依旦给家人打电话了,就要拍摄这个场景。)?近景:扎依旦等车或是打车(如果是坐公交的话可以用特写拍站牌)

?中景:扎依旦上车;

?在车上可以和扎依旦随意交谈,坐这么久火车累么?放假回到青岛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等等。以近景拍摄为主。如果扎依旦累的睡着了,可以拍她睡着的样子,然后镜头移向窗外。

?中景:到了学校下车;跟拍:拖着行李进宿舍。

?第二板块:友情

?采访片段:

?“身边的人们接受我们对我们热情,我们也会同样回报”

?拍摄内容:

?1、古丽米热从家里带来了民族特有的服装,一群小姑娘在宿舍里争相试穿,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全景:宿舍里的一群姑娘在试穿古丽米热的民族服装;中景:拍摄一两个姑娘穿着民族服装时的姿态、动作;特写: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的面部特写,眼神、笑容。中景:拍摄姑娘们之间可能有的玩笑打闹;近景:古丽米热帮姑娘们穿民族服装

?和姑娘们交谈,问她们穿上这些服装后感觉怎么样,古丽米热对她们好么,哪儿好了?看她们是否会说出她们让古丽米热教她们说维吾尔语,如果有的话可以让她们展示下。再看看是否还有其他平时里她们之间有趣的事情(过

去的一些事情我们无法拍摄到,但是可以通过第三方的陈述加以弥补)。得知宿舍里有少数民族的舍友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对古丽米热的第一印象。

?(姑娘们在边穿民族服装边回答的时候应该是在一种比较欢快活泼的气氛下的,所以回答的会比较俏皮,会开玩笑,这些都是要记录的,同时也要记录下古丽米热的反应。)

?和古丽米热开玩笑,问她把民族服装给舍友穿,她们有没给她什么好处?由此引开,看能否牵出更多的线索。

?(这一部分应该是欢快的,所以最后以交谈中的笑声淡出,使用淡入淡出进行转场)

?采访片段:对麦麦提玉苏普的采访,他自己讲述和汉族同学之间是如何玩游戏,怎么被抬走,怎么带好吃的东西回去和同学分享。(淡入淡出)?拍摄内容:

?2、麦麦提玉苏普和同学打球的情景。(连续跟拍,我们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只有在连续跟拍中才能找到具体的新的点来展示麦麦提玉苏普和汉族同学间的关系)

?拍摄内容:

?3、古尔邦节

?歌声、鼓声转入,晚上在行远楼前的大广场维族同学跳舞的场景。

?全景:一群跳舞的少男少女;中景:一两个具体的舞者;特写:舞者的脸部、手上的动作、脚上的动作(身体部位特写);一组镜头表现打鼓人。镜头锁定在麦麦提玉苏普脸上,拍摄他欢快的表情。再一组镜头:好奇围观的汉族同学

?麦麦提玉苏普跳累了出来休息时,和他交谈,引出跳舞的原因是为古尔邦节做准备。

?古尔邦节时学校举行的庆祝活动上

?一组镜头展现维族同学在台上表演节目,穿插汉族同学在台下观看时的反应。

?一组镜头展现汉族同学和维族同学的互动,汉族同学为他们唱歌,送祝福

?(在歌声中淡出,转场)

?第三板块:爱情

?采访片段:

?“我们维族的女孩子,一般看见一个男孩子会评价,他是不是有能力啊。我们比较慎重和保守,谈恋爱是为了结婚,我们不会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谈恋爱也不能让家长知道的,不好。”

?拍摄内容:

?1、扎依旦在去乌鲁木齐的火车上

?中景:火车车窗外的风景;特写:扎依旦望着窗外的样子(扎依旦不一定会望着窗外,但应该会,所以这是一个捕捉点)。

?和扎依旦闲谈,让她介绍她与男友是怎么认识的,关于她男友的一切情况,这么长时间没见,这么远的距离,马上就要见到他了,心情是怎么样的。(记录她的神态表情,同时也能知道一些他们的恋爱观)

?窗外的风景转场,淡入淡出,火车上报“乌鲁木齐火车站到了……”响起,中景:一个男子在乌鲁木齐火车站张望;特写:男子面部表情,看到要找

的人一瞬间的表情变化;中景:扎依旦从火车站走出来,向男子打招呼;正反打两人的面部表情。一组镜头表现他们见着面后的行为神情,随后跟拍。

?2、跟拍扎依旦和他男朋友在乌鲁木齐玩了两天的情景,要注意两人之间走在路上是否牵手,有没有拥抱等等表现两人关系的细节。在休息时与其交谈,让他们相互评价。

?3、将要离开乌鲁木齐踏上回家的火车时,两人是否有出现变化,比如距离的保持等等。在火车上两人的动作对话等表现两人关系的记录。

?4、回到家以后,分别跟拍扎依旦和她男友,展现他们各自在家里的情况,他们在家时之间的关系。(在前期采访中,我们得知扎依旦和男朋友虽然住在楼上楼下,但是在家里的时候每次见面只是淡淡的打个招呼,不能表现出情侣的样子。)

?第四板块:信仰

?采访片段:麦麦提玉苏普对宗教信仰的相关采访

?1、清真寺中的礼拜

?全景:清真寺中做礼拜的人;中景滑动镜头:一排排做礼拜的人;特写:麦麦提玉苏普虔诚的默念古兰经;全景俯拍:做礼拜的人;中景特写等一组镜头:阿訇;全景:清真寺外景(礼拜结束,乐声响起);中景:做完礼拜的麦麦提玉苏普;跟拍:和他交流,说些平时他们如何去做礼拜之类的有关他们信仰问题的事情,上车返校。(淡入淡出)

?2、跟拍:麦麦提玉苏普去院团委办理关于入党手续的事务。

?在填写好入党材料后回宿舍的路上闲聊,引出麦麦提玉苏普对党和他们宗教信仰间的看法。

?结尾:毕业典礼上,扎依旦穿着学士服和同学们一起庆祝;麦麦提玉苏普正式入党,在党旗下宣言;古丽米热继续在校学习。(配以比较悠扬的音乐结尾)

道具准备

?两台摄影机;四块电池;两个充电器;两个收音器;两个打光灯;一个反光板

行程安排

?1、2013年1月27日19:33,同扎依旦一起由青岛火车站出发,28日7:15到达中转站太原,28日15:28坐由太原去乌鲁木齐的火车前往乌鲁木齐,29日20:29到达乌鲁木齐,当晚在乌鲁木齐休息。30日至31日在乌鲁木齐拍摄扎依旦同她男友游玩的内容。

?2、2月1日9:43由乌鲁木齐乘火车前往阿克苏,假期期间,在扎依旦家中进行采访拍摄。

?3、3月1日左右,同扎依旦由阿克苏返校,一路上拍摄她返校情景。

?4、开学后,选择一周末同麦麦提玉苏普去清真寺做礼拜,拍摄他们的信仰篇。

?5、10月15日是古尔邦节,从10月1日起便可以跟拍他们为古尔邦节做准备的场景,15日拍古尔邦节。

?6、对反映友情的篇幅,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几个时间,在学期里拍摄。

片名解释

“他们”,这个名字来源于小组某成员随口一提的一个想法,却意外地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同意。大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不需要过多的修饰,想法很简单,他们就是他们,我们只是想告诉大家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选择了这最简单的两个字,也希望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悬念——“他们”到底是谁呢?

小组感想

?纪录片创作是一个需要严格忠于客观事实的工作。在采访前、拍摄前我们会有无数种设想,但是否能这么创作,是否能这么拍,不是由我们的意愿决定的。可能被采访者的回答、事情的发展跟你预想的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让你之前设想的主题、结构轰然瓦解。然而,作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真实记录。

?柴静在《看见》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无论是要做一个好的纪录片创作人或者是一名好的记者,都要真真切切地走进去,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东西,纸上谈兵和经验主义都是不可取的。

?老师可能也会注意到,在整体结构阐述中,有“民族政策”这一板块,但是在镜头构想中我们没有把这个版块写进去,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操作这个版块。在和采访对象谈到民族政策的时候,我们以往的很多看法被颠覆,小组成员都认为这一版块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我们特别想在纪录片中展现这个版块。但是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拍民族政策要怎么拍,拍哪些镜头?要用什么样的视听语言去表达?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成员提出,可以在纪录片最后一部分用采访新疆维族学生的方式来展现他们对民族政策的看法。但是,这样又产生新的问题:前面每个版块都是用采访片段+纪实片段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最后一个版块只有采访片段,会不会造成结构上的不平衡?到底应该如果取舍,小组的成员都感到很为难。像这样的问题仅仅靠我们的几次采访及一个纪录片脚本的创作是无法解决的。也许在以后的实际拍摄过程中通过与维族同学的长期接触会让我们抓取到合适的素材,也许等我们成为成熟的纪录片创作人时才会知道如何取舍,而这都是需要实战和时间的磨砺的。

?纪录片创作是一项团队工作,需要多人同心合作,分工完成,不存在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可能。然而,人数的增多同时意味着协调难度的加大,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想法,想让大家完全一致地赞同一种方案就显得非常困难,需要不断的沟通、磨合及说服。我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遇到过意见不合的情况,自己的意见不被认可,心里堵着气,过不去。但好在大家可以及时沟通并提出具有逻辑性的论证,最终使我们的工作顺利完成。团队合作是痛苦的,因为其中充满着反对、论争;团队合作又是快乐的,因为可以汇集众人最好的意见。就这样,我们痛并快乐地完成了我们自己的第一份纪录片创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