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分析

----小学科学三上册教材培训材料

培训目录

一、教材知识体系

二、教材疑难问题分析

三、学生观察实验解析

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细则:

一、教材知识体系:

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植物?单元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等学习活动知道我们是利用感官观察周围世界的;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发展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培养

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在?动物?单元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小动物,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等学习活动知道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利用各种简单工具进行测量;通过验证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排序等学习活动知道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

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准确描述事物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

在?水和空气?单元,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等学习活动知道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

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二、教材疑难问题分析:

植物单元

1.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涉及到哪些植物?

答:有大树(杨树、柳树、松树等——木本植物)也有小草(狗尾巴草、三叶草、车前草、蒲公英——草本植物);有陆生植物(大树、小草)也有水生的水葫芦、金鱼藻、浮萍;既有开花植物,也有不开花植物(蕨类);等等。

2.教科书?植物?单元一开始就有这么一旬话?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这里的省略号,你可以补充哪些词语?

答:水田里、池塘旁。。。。。。

3.在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的第一环节?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中.如果有学生说?我看到了一只小虫子?,老师应该怎么办?

答: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己的回忆、想象,什么是图上真正看到的。说以前在大树旁看到过小虫子,这是回忆;现在真正到

大树前去观察,有可能看到小虫子,但在书上的这幅大树图上是看不到虫子的。

4.第回课?我看到了什么?是按照哪两条线索展开的?

答:本课按照两条线索展开。明线:观察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暗线:通过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5.?校园里的树木?这一课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答: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校园里的树木是学生最容易观察的。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具体认识一棵树,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

6.学生用简图记录有什么好处?

答:用简图记录可以帮助学生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抓住观察的重点。这种方法在?植物?单元、?动物?单元会多次用到。

7.第3课?大树和小草?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答: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的结果,目的在于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指向生命体的特征。

7.?植物?单元为什么要观察水生植物?

答: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植物生长的两个典型生存环境。水生环境下生长的植物有相应于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这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而植物多样性的背后仍然体现出植物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8.?植物?单元为什么要观察植物的叶?

答: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观察叶,是为了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所以对叶的生命过程的认识是个重点: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可看出叶子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过程。不仅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其局部的器官也具有生命特征。

9、常见的叶有哪些形状?

答:叶片的形状叫叶形。叶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片的大小和形状。叶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针形(松)、扇形(银杏)、卵形(马齿览)、椭圆形(杜鹃)、披针形(柳)、心形(紫荆)、线形(小麦)、管形(葱)、马褂形(鹅掌楸),等等。叶的形状特征可以作为鉴别植物的一个依据。凤仙花的叶子是披针型。

10、植物的叶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一片完全的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叶柄位于叶片基部,并与茎相连。托叶位于叶柄和茎的相连接处,通常细小,早落,因此我们看到的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桃、苹果的叶是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叫做完全叶。圆叶牵牛、银杏和枫树的叶,只有叶片和叶柄,没有托叶;如丁香的叶没有托叶,莴苣的叶没有托叶和叶柄,这样的叶叫做不完全叶。

11、植物的叶有哪些变态?各有什么作用?

答:有些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本质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叫做叶的变态。仙人掌的全部叶子变为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环境中生活;酸枣、洋槐的托叶变成坚硬的刺,起

着保护作用。豌豆复叶顶端几片小叶变为卷须,攀缘在其他物体上,补偿了茎杆细弱,支持力不足的弱点。洋葱是由一层层的鳞叶组成。玉米雌花序外面的苞叶、向日葵花序外边的总苞,具有保护幼小花和花序的作用。

12、常见的叶脉分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常见的叶脉有网状脉、平行脉和叉状脉三种。网状脉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产生许多侧脉,各侧脉之间,又一再分支,形成细脉,组成渔网似的网状脉。网状脉中仅有一条明显主脉的称做羽状网脉,如桃、李、女贞、油菜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有多条主脉从叶的基部分出的称做掌状网脉,如蓖麻、向日葵、悬铃木等。平行脉是各条叶脉呈平行排列,单子叶植物中最常见。平行方式有直出(如小麦、水稻、玉米)、侧出(如芭蕉、香蕉)、辐射(如棕榈、蒲葵)、弧状(如车前、铃兰)等。叉状脉是各脉成二叉状,是比较原始的类型,如银杏和一些蕨类植物的叶脉。凤仙花的叶脉属于羽状网脉。

13、植物茎上的芽都会长成枝和叶吗?

答:芽有许多种类,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而花芽长大发言成花,不是长成枝和叶。

14、植物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用?

叶和茎是植物的地上部分。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制造养分,并把这些营养物质传递给茎。茎连接叶和根,负责输送水分和营养。根是植物的地下部分。庞大的根系不断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同时支撑着整个植物体。

15、植物的茎有什么特征?

答:植物的茎主要特征有:①有节和节间。②有芽。③节上有叶或变态叶。

16、植物的茎怎样分类?

答:①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②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

17、藕、马铃薯、荸荠、洋葱、甘薯的食用部分都是茎吗?

答:是的。藕属于根状茎,马铃薯属于块茎,荸荠、芋属于球茎,洋葱、百合和蒜属于鳞茎。甘薯属于块根。

18.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

答:有些植物枯萎死亡、叶变黄、变红掉落;有些植物生长、开花;还有些植物果实成熟,种子传播…植物的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

19.本单元为什么选择大树和小草比较?为什么选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作比较?

答:选择大树和小草,是因为它们形态上的巨大差别;选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是因为它们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别。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深人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20、《我看到了什么》的教学重点应落在何处?

答:《我看到了什么》是生命科学单元的第一课,也是科学课的第一课。该课通过观察大树图片,回忆学生自己看到过的大树,及实际观察大树等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学习观察

方法,理解观察的意义。但其教学活动的重点是体验观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节课前20—25分钟,教师先在课堂内引导学生观察大树图片和回忆自己看到过的大树,及对观察目的、方法的指导;当学生初步理解了观察的意义、方法和价值后,后15—20分钟应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观察,没有大树的学校,去看看校园里的乔木也可,一定要去看,有目的去看,去记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教材预设的目标。?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另外,在观察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内容,用多种方法描述记录下来。

动物单元

21.?动物?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什么设计的?

答: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

22.《蜗牛》、《蚂蚁》、《蚯蚓》和《金鱼》等课的教学应注意什么?

答:这些看似并列的课,除了要探究各种不同的动物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外,还要探究动物的共同的生命特征(如会呼吸、要摄食、能运动、有应激性、能繁殖等),并且每个内容有各自的侧重探究内容。如《蜗牛(一)》是蜗牛的运动;《蜗牛(二)》是蜗牛的摄食;《蚯蚓》是蚯蚓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蚂蚁》是蚂蚁的身体结构

和动物的绘图;《金鱼》是金鱼的呼吸。在每个侧重探究的活动中,应注意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的落实,有些方法技能是直击科学本质的,如画蚂蚁的身体结构图,它是小学生第一次正规的练习画图;还有观察蚯蚓的应激反应能力实验等。

23.?蚯蚓为什么能再生?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再生?

答:蚯蚓的再生是创伤后再生,或者叫补偿再生,当蚯蚓,水蛭、青蟹、水螅等一些低等生物的机体受到创伤时,其伤口能愈合,然后通过再生芽,体内中性细胞分化,长出丢失部分的机体。

蚯蚓的再生需要以下条件:①残存的机体能有生命力(即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②能产生愈伤组织;③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基础。

24.?动物?单元的起始课为什么安排?寻访小动物??

答:?寻访小动物?是观察动物的开始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之一。

25、动物分哪几个门?

答:动物分为九个门: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6.?动物?单元观察?蜗牛?主要观察什么?

答:观察蜗牛,不仅仅观察它的外形,而且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摄食、排泄甚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27、蜗牛身体外形特征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贝壳、头、颈、外壳膜、足、内脏、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目前国内养殖的白玉蜗牛、盖罩大蜗牛、散大蜗牛、亮大蜗牛、褐云玛瑙蜗牛等都有自已独特的外形。

28、蜗牛的生活习性?

喜阴暗潮湿隐蔽的环境,昼伏夜出,对强光刺激很敏感。喜钻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栖息、产卵、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时间可长达12小时之久。杂食性和偏食性并存。

喜潮湿怕水淹。在潮湿的夜间,并投入湿漉的食料,蜗牛的食欲活跃。但水淹可使蜗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具有很强的忍耐性。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喜恒温养殖。温度恒定在25~28℃之间,生长发育和繁殖旺盛。在养殖蜗牛的过程中,还发现蜗牛有十分可怕的特性。一怕高温,二怕低温,三怕惊动,四怕干燥,五怕水浸,六怕刺激,七怕窒息,八怕污染,九怕辛辣,十怕虫害。

29、黏液对蜗牛爬行有什么作用?

在蜗牛腹部生有一道宽而细的横褶,后端较尖,这就是它的?足?。蜗牛爬行时,用它的足紧贴在别的物体上,由腹部肌肉做波状蠕动,它就能缓慢地向前爬行了。同时,它的足上生有一个腺体,叫足腺,能分泌一种粘液帮助它爬行。

爬行中蜗牛腹足会分泌黏液,避免腹足肌肉与地面直接摩擦而受伤,黏液起到隔垫作用,保护腹足;同时黏液的湿滑性有助蜗牛爬行。如蜗牛能在刀刃上爬行,在粗造表面上爬行分泌黏液较多,都表明黏液有保护腹足、有助爬行的作用当蜗牛软件伸出壳外时,在皮肤上覆盖一层黏液,因浓稠的黏液密度较大,不易蒸散,进而也减缓体内水份的散失。所以蜗牛黏液具有降低水分的散失、润湿皮肤的作用。

冬寒夏热,蜗牛冬、夏眠时,可观察到腹足分泌的黏液,变干后封堵壳口,像一道密封门帘;目的就是隔热保温,安全度过冬、夏季。因此,蜗牛的黏液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

.曾做试验把蜗牛放入蚂蚁群中,观察蚂蚁碰到蜗牛壳后都绕道而行,改进试验,先放入一块鱼肉再用蜗牛替换,发现蜗牛与蚂蚁相遇,蚂蚁避开,蜗牛缩回壳内,蚂蚁们只在周围爬来爬去,却不肯进入壳口寻找?失踪?的食物,仔细观察、触摸发现壳口有亮亮的黏液,据此现象推理出,蜗牛的黏液具有驱蚁防虫的作用。

30、教材选择观察蜗牛的目的是什么

观察蜗牛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在于要学生弄清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各种感觉功能,蜗牛的这些知识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选择蜗牛

的原因只是蜗牛是一个很适于观察的载体,蜗牛能够运动但又比较缓慢,同时拥有比较丰富的感觉功能,所以本节课的目标不在于观察蜗牛,而在于怎样观察蜗牛,要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最基本的方法。

31。?动物?单元为什么要安排观察蚂蚁?

答: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足。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蚂蚁的运动比蜗牛和蚯蚓快,在观察中遇到了困难,怎样解决观察中的困难完成观察任务,这是本课的目标之一。

32.?动物?单元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四次认识动物的个体?第四次还要观察金鱼?

答:突出多样性;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动物的共同恃点;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作为研究的材料容易找到。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

33.?动物?单元最后一课安排?动物的共同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答: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体会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34.?动物?单元观察的蜗牛、蚯蚓、蚂蚁、金鱼中,无脊椎动物有哪些?备属于哪类动物?

答:无脊椎动物有蜗牛、蚯蚓、蚂蚁。蜗牛属于软体动物门,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蚂蚁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35.蜘蛛是昆虫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类动物?

答:蜘蛛不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

36.蝶蚣是昆虫吗?如不是,是什么类动物?

答:蜈蚣不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

37.?蚯蚓怎样呼吸?

蚯蚓由体表进行呼吸,称皮肤呼吸。蚯蚓的皮下有许多微血管分布,通过气体的扩散,进行气体交换。蚯蚓呼吸时,体表必须保持一定的湿润,这主要依靠背孔不时排出体腔液而完成。体表一经干燥,将引起蚯蚓窒息致死。

38.脊椎动物中除鱼类,还有哪些类群?

答:脊椎动物中除鱼类,还有两栖类(青蛙)、爬行类(蛇、乌龟等)、鸟类(燕子、麻雀等)、哺乳类(牛、马等)。

39.昆虫几对足?

答:三对(六只)足。

40.什么动物寿命最短?

答:无脊椎动物革履虫和变形虫的寿命是以昼夜或小时来计算的,它们的寿命最多是一昼夜。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

41.什么是材料?

答:材料一般是指具有满足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形态和物理性状的物质。

42.材料和物质一样吗?

答: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算是材料。

43.材料的性能一般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述?

答:(1)力学性能:强度、弹性、塑性、脆性、韧性、硬度、疲劳特性、耐磨性。

(2)物理性能:热学性能(热传导、热容量、热膨胀、耐热性)电学性能(导电性能、介电性能)光学性能(透光率和反射率)(3)化学性能:化学稳定性。

44.?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有哪些特点?

答:(1)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材料的主要特性。

选择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密度来研究,主要是由学生的探究水平、认识水平和与这些性质决定的材料的广泛用途相关。

学习另一种主要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对比实验,它与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方法显然不同。

识别与控制变量的能力,根据事实进行解释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比实验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描述、表达等能力是相彰的。

(2)结合材料的用途,自主研究某一类材料的特性。

突出一个科学概念——材料的用途与材料的性质相关,给学生打开一个窗口,认识更多的材料的特征,感知同一类材料的丰富性,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降低难度。

(3)气泡图的大量使用。

45.?材料?单元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调查常见材料的应用----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谁更硬一些、比较柔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砖和陶瓷、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46.?材料?单元在认识材料的性能方面着重研究哪些性能?

答:着重研究材料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密度四个性能。47.?材料?单元除重点研究材料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密度四个性能外.还要了解材料的哪些性能?

答:了解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在其他方面的特性,如导热、着色、光滑、是否易加工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特征。

48.?材料?单元重点研究了哪些材料?

答: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等。

49.?材料?单元主要要求学生用怎样的方法研究材料的特征?

答: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材料的特征。

50.?塑料?的识别方法

答:

(一.)外观识别法

(1)、聚乙烯﹑聚丙烯﹑尼龙等塑料﹐有不同程度的可弯性﹐手触有硬蜡样滑腻感﹐敲击时有软性角质类声音。与此相比较﹐聚苯乙烯﹑ABS﹑聚碳酸酯﹑有机玻璃等塑料﹐无延展性﹐手触有刚性感﹑敲击声较清脆。

(2)、高压﹑中压﹑低压聚乙烯﹑聚丙烯﹐相对官密度均小于1﹐浮于水。聚苯乙烯及其它绝大多数塑料﹐相对密度均大于1﹐沉于水﹐当然﹐也还有极个别的塑料浮于水﹐但不常用﹐如聚4-甲基戌烯-1﹐相对密度仅0.83﹐为所有塑料中最轻者﹐此外﹐如尼龙12﹐相对密度为1.01~1.03,在水中也接近悬浮状。(3)、高压聚乙烯未染色前呈乳白色半透明状﹐较软﹐柔而韧﹐稍能伸长。低压聚乙烯未染色前也呈乳白色﹐但不透明﹐质地较硬﹐不易延伸。聚丙烯染色前呈白色﹐半透明﹐但比高压聚乙烯透明度略高﹐且更轻﹐更为刚硬。尼龙在未染色前色泽微黄。

(4)、聚苯乙烯和改性聚苯乙烯﹑ABS的区别﹐主要是前者为脆性﹐后两者为韧性。在弯折试样时﹐前者很易脆裂﹐后两者很难折服断裂﹐在弯折部位由于分子拉伸取向而发白﹐裂口特别是如此﹐此外﹐还会因多次反复弯折发热而各自发出特有气味。(二.)燃烧观察法。

(1)、用酚醛树脂制成的电木﹐以及其它所有热固性塑料﹐受热燃烧时都没有发软熔融过程﹐只会变脆和焦化。

(2)、聚苯乙烯及其它所有热塑性塑料﹐受热或燃烧时都

必先经历发软熔融过程﹐但不同种类塑料有不同的燃烧现象。

(3)、聚乙烯容易燃烧﹐离火源后仍能继续燃烧。燃烧时火焰上端呈黄色﹐下端呈蓝色﹐由于燃烧比较完全﹐黑烟甚少。

在近火焰外﹐塑料有溶融滴落现象﹐类似于矿烛蜡的流淌﹐溶融物亦很少被烟色熏染。火焰熄灭后﹐有较明显的石蜡燃烧气味。

(4)、聚丙烯的燃烧现象与聚乙烯大体相同﹐可能有少量黑烟。火焰熄灭后闻到的是几乎煤油之类的石油味﹐这是与聚乙烯特别不同的地方。

(5)、尼龙不象聚乙烯或聚丙烯那样容易起燃﹐燃烧较为缓慢﹐移走火源后﹐如果环境温度不太高﹐或有金属附件将热量带走﹐维持燃烧的时间不很长﹐稍后便自行熄灭﹐火焰颜色也是上黄下蓝﹐在近火焰处﹐塑料表面即溶融滴落﹐又会起泡。熄灭后有类似烧羊毛或指甲气味。

51.本单元大量使用气泡图的目的是什么?

答:气泡图这种开放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发现更多的材料的特性;利用气泡图,让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某一类材料的特殊特性。

52.金属有哪些特性?

答: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53.纸有哪些特点?

答:纸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少量的树脂、果胶组成的片状物。纸的结构:多相复合体。纤维的非均态交织导致各向异性、纸幅两面差异和毛细孔多;单位面积强度较大,具有较好

的弹性;密度较轻;着色性能良好及稳固。

54.会浮的实心塑料有哪些?

答:会浮的实心塑料材料:塑料垃圾袋(裁剪一片),泡沫塑料、塑料吸管材料(从中间剪开,压平),抽拉式透明塑料文件夹(剪下一块)。

答:教材要求材料是宽度、厚度一样的木条、卡纸条、塑料条和铁片,根据教材实验要求,材料的长度要在15厘米以上。这样的材料不易办到。材料如若相差较多,就可能影响实验的结论。

选材方法:先挑选20CM钢尺后,再选用相同厚度的薄塑料尺,塑料尺的宽度可以切割,最后再从家庭装修材料中选择相同厚度的轻木片进行切割。

56.橡胶和塑料有什么不同?

答:它们的制作原料不同:橡胶是橡胶树上割口后流出来的一种片经过加工制成的;而塑料是由石油中分离出的原料加工而成。

57.?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可以观察哪些地方?

答:可以先观察自己的穿戴和随身携带的书包,再观察教室里地面、墙壁、课桌、黑板、门窗、多媒体设备等,因为从这些地方学生就可以观察到很多材料,如:金属、玻璃、瓷砖、木材、纸、塑料等。

58.比较硬度时有哪些方法?

答:一种方法可以用一种固定工具刻划,如用铁钉(用力相同)在不同的材料上刻划,从痕迹的深浅来判别材料的硬度。一种方法是材料之间的相互刻划,比较硬度。

59.教科书第52页白色的塑料水管为什么用塑料做?

答:(1)塑料的柔韧性好;(2)塑料防水性能好;(3)塑料比较轻等。

60.纸的吸水性都很好吗?

答:不一定。有些复合纸的吸水性就不太好。

61.材料的密度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吗?

答:是的。

62.钢铁在水中很容易沉.但它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吗?

答:可以改变,用钢铁造船就是很好的例子。

63.砖是用什么做成的?

答:砖是用土在砖窑上烧制而成的。

64.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陶瓷的碗、盘子等?

答:首先它防水性能好,其次是导热性能差,隔热性能好。

65.?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在本单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答:总结、归纳。它的作用是能综合评价学生该单元学习情况,所以一定要重视学生这一课的学习。

水和空气单元

66.?水和空气?单元有哪些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答案全解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第2页)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答: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科学家进行农业研究、航天探索、实验分析、珠峰测量、医学研究等高科技领域的研究。 2、(第2页)科学是不是只和科学家有关系? 答:科学不光和科学家有关系,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动脑也可以在我们周围发现很多有趣的值得研究的科学现象。 3、(第3页)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答:有过。因为看到这些现象会觉得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 4、(第5页)按照下面的提示,说说这些科学家是如何工作。 答:根据提示,我们可以知道科学家是先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相应的猜测,再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验证之后再得出相应的结论。 5、(第5页)通过这一刻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的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我们经常做的比如:观察小动物、拆装自己的玩具、观察太阳、星星等这样的事情都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所以我们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 6、(第5页)收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他有什么研究成果,他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答:居里夫人——镭、李时珍——《本草纲目》、爱迪——电灯、张衡——地震仪、牛顿——万有引力、贝尔——电话、

7、(第6页)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答:通过观察上面的实验,我发现人眼具有暂时记忆的能力。我想到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利用眼睛的暂时记忆能力做点什么呢? 8、(第8页)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答:通过做这些小制作我发现让它们站立的关键是让它们保持平衡,把固定物放在物体的底部,以使它们的重心向下。 10、(第8页)让纸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答:让纸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都是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再得出结论的。 11、(第8页)用你的发现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实验材料:硬纸板、玻璃球、细绳、胶带、彩笔、剪刀、两个装满水、高矮不同的瓶子。 实验步骤:①先把小丑画在硬纸板上,小丑的外形要画成X形,涂上漂亮的颜色。②把画好的小丑剪下来。③把玻璃球粘在小丑的手背面,手要朝下。④拿出一高一低两个装满水的瓶子,把细绳栓到水瓶的一高一低两处。⑤把小丑放到高的一端,轻轻一碰小丑,小丑就往前滑了,还可以让小丑摇来摇去。 实验结论:一个物体的平衡取决于它重心的位置。掌握了重心,才能保持平衡,而且重心越低,物体就越平稳,杂技演员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钢丝上作出高难度动作的。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教学疑难问题解析

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教学 疑难问题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教学疑难问题解析 宁波市宁海县教研室薛英怀 1、《我看到了什么》的教学重点应落在何处? 答:《我看到了什么》是生命科学单元的第一课,也是科学课的第一课。该课通过观察大树图片,回忆学生自身看到过的大树,和实际观察大树等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学习观察方法,理解观察的意义。但其教学活动的重点是体验观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节课前20—25分钟,教师先在课堂内引导学生观察大树图片和回忆自身看到过的大树,和对观察目的、方法的指导;当学生初步理解了观察的意义、方法和价值后,后15—20分钟应带领学生到学校内去观察,没有大树的学校,去看看学校里的乔木也可,一定要去看,有目的去看,去记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干达到

教材预设的目标。“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另外,在观察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内容,用多种方法描述记录下来。 2、大树和小草有哪些不同? 答:大树泛指高大的乔木,小草泛指低矮的草木植物。它们有什么不同?除了它们都拥有植物的一起特征外,它们的形态、生长周期、功用等都不同,具体的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形状和生长形态上的差别,在教学中,学生只要是学生能观察到它们之间的差别,我们都应加以肯定,予以鼓励,以培养他的观察兴趣和能力。 3、金鱼藻和水葫芦有哪些区别? 答:金鱼藻是被子植物门金鱼藻科的多年生沉水草木植物。茎细长分枝,叶4—12枚轮生。秋季开花,生于河湖,池沼中,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葫芦即凤眼蓝、凤眼莲,被子植物门雨久花科水生直立或漂浮草木。根须状,叶宽卵形或近圆形。叶柄中部膨大如球,穗状花序,6-12朵,花紫色,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教学文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一、教材第20页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这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说法不一致。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改动? 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自然数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0不是自然数。例如,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于1889年提出了一组刻画自然数特征的公理,包括以下五条:(1)1是自然数。(2)任一自然数都有唯一自然数为其后继数。(3)没有两个相异的自然数有同一后继数。(4)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5)如果1具有性质P,且任何具有性质P的自然数其后继数也具有性质P,则一切自然数都具有性质P。从这组公理可以清楚地看到,皮亚诺把0划归在自然数之外的。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99年版)把自然数解释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计量的需要,用以表示个数的数目。首先有数目一,以后逐次加一,即得二、三、四等等,统称为“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采用自然数的这种定义,用N={1,2,3,4,5,…}来表示自然数集,而用N*={0,1,2,3,4,5,…}表示扩展的自然数集。 还有一种观点把0划归为自然数的范畴。例如,对现代数学基础有很大影响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原本》中,从集合论的角度,把0作为空集的基数,这样,所有有限集合的基数就都可以用自然数来刻画了。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也把0纳入自然数集中。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第311页,就已经规定自然数集N={0,1,2,3,…}。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中也把自然数定义成: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 根据上述原因,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在对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修订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时,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对自然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规定0属于自然数。 二、对于亿这样比较大的计数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感? 新课标非常强调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教材中也在相关的单元编入了大量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素材。例如,在认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时,教材就注意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如万、亿),如何建立相应的数感?确实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困惑。 首先要说明一点,为了叙述方便,这儿所讲的数感仅仅指对一个数量相对大小的感觉(事实上,数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指的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时处处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100这个数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百羊图、数100粒花生、数100根小棒、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活动,来建立相应的数感。 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数感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空泛地让学生说一说“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应该借助大量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某种具体事物某个数量的相对大小。即便是借助直观的物体,学生也未必能建立起很好的数感。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由1000(10×10×1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感受1千有多大,也可以让他们看十个这样的正方体,感受1万有多大,但如果想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建立1亿的数感,恐怕在操作层面上是难以实行的。要建立1亿的数感,需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凭借生活经验,形成一种大致的感觉就可以了,教学时要求不宜过高。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范例,教学时可以参考借鉴。例如,第12页的第15题,让学生通过一些数学策略和生活经验判断某个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就是一种很好的建立数感的方式。再如,第4页的“你知道吗”以及第33页的“1亿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

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07小学数学审题中常见问题的案例分析

《如何培养孩子的审题方法》 常见问题的案例分析 正确的审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正确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解题就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审题,因而造成解题错误率的增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出发分析审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一、由于粗心等不良学习习惯引起的错误。 如:有写学生在算2000+1500=3500时,总会不加思索的把答案写成350,3200-200=3000,写成等于300.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情况,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粗心大意不细心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养成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做题的良好习惯。 二、由于审题时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引起错误。 如:6000克=6千克有很多同学都将6000克=600千克,这样的错误是很多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太粗心,根本就没有认真审题。再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停车场上有87辆车,先开走20辆,又开走15辆,现在停车场上还有多少辆车?有一个学生的解是:87-40-47=0(辆)而实际上是87-20-15=52(辆)。当试卷发下去时,做错的学生却能立即找到错的原因,原因是他们没有认真读题中的“先”“又”这种情况也不少见。这都是由于长期形成的那种“给出的条件都用完”的

心理习惯干扰、影响的结果。这说明了定势思维在审题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确实值得教师的注意和重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又要重视训练他们运用概念、规律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学生消除不利的思维定势。 三、由于寻找隐藏条件的能力差而引起的错误。 如:有一道题是小明家5月电表显示度数为345 度,6月电表显示度数为678度,请问6月小明家实际用电多少度?很多学生是用345+678来算的,其实问题隐藏在“电表显示”上面,5月都显示那么多,6月在5月的基础上增加而已。正确的应该是6月显示度数-5月显示度数=6月实际用电度数,只要认真的审题、读题,问题是不难被发现的。 四、抓不住题目的关键,思维焦点错位。 题目中包含了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已知条件中抓住关键,才能通过中间环节逐步向问题靠近。例如:某工厂买来一批煤,先用汽车运了一半后,改用一辆载重5吨的小汽车运了3次,还剩3吨,这批煤共有多少吨?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表现如下:审题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集中在“先用汽车运了一半”这个问题上,以为一定要把它先求出来才能解决问题,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另一半”上,那么,这个问题就可解决了。看来要改变这种思维的狭窄状态,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灵活选择合乎条件、要求的方法解决问题,克服审题障碍,提高审题能力。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3课 一、问题描述 第3课《比较韧性》三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难以比较柔韧性,学生实验效果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 三种实验材料要求同宽度、厚度都相同,同“厚度”很难办,学生无法公平地开展科学对比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个难点。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材料与工具 40厘米长的铁条1根(4mm×3cm×40cm)、塑料条1根(4mm×3cm×40cm)、木板1块、200g钩码6个(或相同的矿泉水瓶三个,里面装满水)、美工刀1把、电钻1把、木锯一把。 2.制作过程 先用木锯将木板锯成3厘米宽的木条,再用美工刀将木条削成一根(4mm×3cm×40cm)的木条;然后,用电钻在铁条、塑料条、木条的一端1厘米处钻一个小洞,最后,分别把钩码(或水)用小绳子系到铁条、塑料条、木条上。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7课 一、问题描述 皮革、金属是属于什么材料?学生的科学概念没有清楚地建构。 二、原因分析 学生对“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工材料?”科学概念没有从本质上理解。 三、针对性教学策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实际观察研究的物体为例,让学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科学概念。 2.补充相关科学知识: (1)天然材料,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

料, 常见的有木头,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云母,沙子,自然金块,竹子,动物皮毛…… 皮革是属于天然材料。 (2)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常见的有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玻璃,陶瓷,涂料、钢铁等。 金属是属于人造材料。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一、问题描述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教材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种植凤仙花,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透彻地了解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进而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在学期教学中学生不能完整的观察到凤仙花的一生。 二、原因分析 由于凤仙花的生长期较长(一般为4月—8月),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暑假,在得清县范围开花、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基本上在暑假,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教学的策略: 根据凤仙花的生命周期采取与其他教学内容穿插教学; 凤仙花可种植在校园的生物角,也可种植在家里; 教师做好学生观察记录的指导与评价。特别是要组织好暑假期间的较长期的观察记录与秋季开学后汇报、交流与评价活动。 2.针对性补充凤仙花一生的生长资料: 3月底4月初(最迟清明节前后,气温20度左右)凤仙花萌发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几天之后(一周以内)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3周之后植株再不断长高,并且越来越“枝繁叶茂”;再过4周之后开花、结果;6月、7月长成了许多粒种子;7月、8月下旬收获种子。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 都有胚根和胚芽。 3、有些种子太小,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 4、播种凤仙花的步骤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播种过程:1、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2、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3、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浇透。 5、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呢?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巾,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中。 6、播下种子后你们做了什么?答;管理、观察、记录。 7、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8、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每天约5毫米。 9、植物根的作用:1、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2、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0、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11、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光合作用)是植物绿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出养料,并释放氧气。 反应式: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12、在制造养料的同时,它释放出动物和人呼吸所需的氧气。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萼片、花辨、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5、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为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成熱这几个阶段。 16、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凤仙花的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的。叶缘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热时果皮能裂开,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及策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及策略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 3 课 一、问题描述 第 3 课《比较韧性》三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难以比较柔韧性,学生实验效果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 三种实验材料要求同宽度、厚度都相同,同“厚度”很难办,学生无法公平地开展科学对比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个难点。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材料与工具 40厘米长的铁条1根(4mmx3cmX40cm)、塑料条1根(4mmx3cmX40cm)、木板1块、200g钩码6个(或相同的矿泉水瓶三个,里面装满水)、美工刀1把、电钻1 把、木锯一把。 2.制作过程 先用木锯将木板锯成 3 厘米宽的木条,再用美工刀将木条削成一根 (4mmX3cmX40cm )的木条;然后,用电钻在铁条、塑料条、木条的一端1厘米处 钻一个小洞,最后,分别把钩码(或水)用小绳子系到铁条、塑料条、木条上。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7 课 一、问题描述皮革、金属是属于什么材料?学生的科学概念没有清楚地建构。 二、原因分析 学生对“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工材料?” 科学概念没有从本质上理解。 三、针对性教学策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实际观察研究的物体为例,让学生理解天然材 料和人工材料的科学概念。 2.补充相关科学知识: (1)天然材料,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料, 常见的有木头,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云母,沙子,自然金块,竹子,

动物皮毛 皮革是属于天然材料。 (2)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常见的有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玻璃,陶瓷,涂料、钢铁等。 金属是属于人造材料。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一、问题描述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教材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种植凤仙花,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透彻地了解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进而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在学期教学中学生不能完整的观察到凤仙花的一生。 二、原因分析 由于凤仙花的生长期较长(一般为4月—8 月),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暑假,在得清县范围开花、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基本上在暑假,对教学工作带来 了很大的不便。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教学的策略:根据凤仙花的生命周期采取与其他教学内容穿插教学;凤仙花可种植在校园的生物角,也可种植在家里;教师做好学生观察记录的指导与评价。特别是要组织好暑假期间的较长期的观察记录与秋季开学后汇报、交流与评价活动。 2.针对性补充凤仙花一生的生长资料: 3 月底 4 月初(最迟清明节前后,气温20 度左右)凤仙花萌发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几天之后(一周以内)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 3 周之后植株再不断长高,并且越来越“枝繁叶茂”;再过 4 周之后开花、结果;6月、7 月长成了许多粒种子;7月、8 月下旬收获种子。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 课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解答

小学数学疑难问题解答 石力刚房县东城小学 一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一、“数一数”单元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内容单调,能否将其与“比一比” 单元合并为一单元? 1.为什么将两部分内容分开编排? “数一数”“比一比” 以及“分类”三部分内容在原通用教材中均编排在“准备课”一个单元中。实验教材将它们分开编排,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1)在入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为了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数数、认数的情况,“数一数”单元编排时在原通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了场景,丰富了情境中的资源,将人物数量增加到20 个,给学生提供充分展 示其已具备知识的机会,以便老师在今后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老师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数一数”单元的内容虽然简单,但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对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非常有帮助。 (2)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内容,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方法。为了充实学生的相关知识,编排时,在“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基础上,增加了比长短、比高矮等具体量的比较构成“比一比”单元;在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构成“分类”单元。 综上所述,各部分内容分开编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知识。2.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这一单元反复让学生数图中事物个数,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如何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 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有的老师把主题图制成课件,使人物和情境动态化,学生对这样的画面很感兴趣,也愿意数画中的事物;有的老师将学校的背景画在黑板上,边画边请学生说一说画了什么,有几个;很多老师还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教室、校园里的事物,将数数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会很感兴趣。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广东粤教版)

无论是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尽情奔跑的大型哺乳动物,还是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寻觅食物的昆虫,都被水、空气和土壤包围着。在广袤无垠的环境中,所有动物都选择一定的区域生活。 生物王国充满着缤纷、神秘的色彩。本单元从具体物种入手,安排了3个课题:《寻找生命》、《红番茄》、《小白兔》。根据从整体到局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及比较,初步认识生物,学会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 本单元从发挥学生主体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且典型的内容,创设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的驱动页,选择和设计了易于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本单元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在草丛里寻找物体开始,通过观察、分类与比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初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的目的,并由此了解到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番茄是六大器官可共存的一种常见植物,因此以番茄为例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形态及器官,并扩展到一般的植物,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小白兔也是学生较熟悉和喜爱的动物,以小白兔为例认识动物,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及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观察,从整体外形认识兔子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兔子的书活习性,进而扩展到一般的动物,通过“给喜爱的小动物建立小档案”,达到了解更多动物的目的。与此同时,将爱护动植物的情感与体验贯穿于始终。让学生保持对动植物的好奇心,爱护动植物,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本单元建议安排8学时:第1课《寻找生命》2学时;第2课《红番茄》3学时:第3课《小白兔》3学时。 在活动的选择上,第l课活动的重点是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活动中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第2课的活动突出体现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丰富对叶的认识,了解叶的丰富多彩:在花和果实的研究上重在解剖与多角度的观察;第3课的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查找有关的资料,强调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如何整合小组内的资源,与大家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一张完整的叶由(叶片)(叶柄)(叶脉)构成。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 2、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 3、植物的共同特点:(有生命)(生长需要阳光和水)。 4、蜗牛的身体由(头)(腹)(尾)构成,头上有一对(触角)。蜗牛的足叫(腹足),用(壳)保护自己,粪便由(气孔)排出。 5、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构成,头上有一对触角。 6、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动)、(有一定的生命)。 7、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木头)。 8、金属的特性有(传热)(导电)(生锈)(易打成片)(坚硬)。 9、塑料的特性有:(能弯曲)(柔软)(防水)(耐磨)(透明)。 10、木头的特性有:(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能浮在水上)(易加工)。 11、人们将物体分成三类:(液体)(固体)(气体)。 12、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13、(水)(食用油)(洗洁精)是三种常见的液体。 14、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15、石头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压缩,不能流动,较重。 16、水没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压缩,能流动,较重。 17、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易压缩,能流动,较轻。 18、种子植物的胚包括胚芽、(胚根)胚轴和(胚乳)四部分。 19、植物的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 20、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21、世界上有一种鸟,它的大小跟蜜蜂差不多,这种鸟叫(蜂鸟)。 22、人的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23、像水这样没有一定(形状)、能够(流动)的物质叫做液体。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糙米做的饭没有精米做的饭好吃,说明糙米的营养没有精米的营养好。() 2、对一种液体缺乏了解时,不能轻易尝或闻。() 3、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信息最多的感觉器官是我们的眼睛。()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解析-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解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学问题逐渐突出,危机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图形与几何”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对于丰盛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十分严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日益增加,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1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存在的疑难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由于涉及到图形和空间概念,一些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图形与几何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作出合理的调整。当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还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主动性。由于“图形与几何”教学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学生的推理能力有着十分严重的要求,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意识,导致在实际的知识应用中学生会经常出现错误,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缺少直观性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由于涉及到图形对于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比较高,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观性比较差,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无限,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的影响,很多学校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图形与几何”教学水平未能得到有用地提高。 2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的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占据着十分严重的位置,同时也为初中数学几何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

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

射阳县小学2016年春学期科学实验课时安排表 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 单元序号实验名称实验器材备注周次 土壤与生命1 观察土壤土壤、放大镜分组实验 1 2 研究土壤的成分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演示实验 2 3 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 的不同 杯子、漏斗、水、纱布分组实验 3 4 做肥料袋 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 菜 分组实验 4 5 “保持水土”的模拟实验泥土、草皮、水壶演示实验 5 植物的一生6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浸泡过的蚕豆种子、镊子分组实验 6 7 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 条件 4只一样大小的透明瓶子、餐巾 纸、一些同种植物的种子 演示实验7 8 观察茎的运输作用 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 红墨水、小刀 演示实验7 9 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月季、两只塑料袋演示实验7 10 植物向光性的实验两株吊兰演示实验7 11 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花、镊子、放大镜演示实验8 固体和液体12 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 性质 石块、螺帽、玻璃、橡皮分组实验9 13 研究固体的混合和分离 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 杯 分组实验10 14 研究固体的沉和浮固体若干分组实验11 15 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面粉、盐、水、搅拌分组实验12 16 比较各种不同液体的性 质 油、水、蜂蜜、牛奶分组实验13 17 观察液体在水中的沉和 浮 油、水、蜂蜜演示实验14 18 观察热水在冷水中的流 动 玻璃缸、冷热水、墨水、小瓶子演示实验15 19 研究液体的混合水、酒精、墨水、量筒、天平演示实验16 20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 来 水、橡皮泥、木块、吸管、塑料分组实验17 21 模拟潜水艇的上浮与下 沉 玻璃缸、小潜艇演示实验17 关心天气22 测量气温气温表、记录纸分组实验18 23 做个雨量器塑料瓶、透明胶带、标尺分组实验18 24 做风向标和风力计手绢、纸巾、纸屑分组实验18 观察与测 量25 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 比较茶 绿茶、乌龙茶、花茶、红茶、杯 子、水 分组实验19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疑难问题解析

最新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疑难问题解析 第一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1.(见课本第3页)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答:合理即可。(声音的描述:强弱、高低、长短、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2.(见课本第3页)听一段简单的乐曲,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 答:乐曲中音符是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变化的音乐符号。 音符(从低到高):1234567 2.物体怎样发出声音 1.(见课本第5页)你认为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答: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②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轻轻击鼓,鼓发出声音;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 2.(见课本第5页)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答:吹竖笛时,竖笛内的空气会振动发出声音。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见课本第8页)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答:①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②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固体、液体、气体。 2.(见课本第8页)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 答: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宇航员在太空中,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讯设备。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见课本第10页)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耳道——传递声波到中耳; 中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有答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填写,体重,身高厘米。 2、自制的降落伞要增大留空的时间,可伞面,重物的重量。 3、含较多蛋白质的食物有,等,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有等。 4、土壤是由水、、、等组成,是动植物的残体腐烂后形成的。 5、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可采用或的方法。 6、使水风车转动的更快的方法有、。 7、从食物标签中我知道了食物里有、、、、、等营养成分。 8、人体可分为、、、四部分。 9水的特征:、、、……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14分)只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水和空气相同的性质是() ①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②无色③无味 2、一个人的一生中身体特征可以改变的是() ①指纹②身高③双眼皮 3、下列做法有利用土壤保护的是() ①植树种草②不经处理的垃圾随便丢弃③砍伐森林 4、下列应用浮力的是() ①使小水轮转动起来②气球飘在空中③使水风车转动起来 5、区别苹果和香蕉除了用眼睛看以外,还胡几种方法() ①2种②1种③3种 6、下列三份食物适宜用做晚餐的是() ①一袋牛奶两个鸡蛋100克米饭200克白菜炒牛肉水果100克 ②一碗西红柿鸡蛋汤一个馒头100克水果菜适量 ③面包100克鱼、肉各100克馒头2个水果适量 7帮助馒头上餐桌的顺序是() A、收割 B、上餐桌 C、面粉加工 D、面粉运送 E、播种管理 ①E→A→C→D→B ②D→E→C→A→B ③C→E→A→D→B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16分) 1、为了健康,我们要按时睡觉,起订和积极锻炼身体。() 2、水只有流动起来才有力量。() 3、量身高时,没有卷尺可用绳子和直尺代替。() 4、植物有根、茎、叶、花、种子五大器官。() 5、铁制品在水中一定会下沉。() 6、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 7、肉的蛋白质最丰富了,所以要多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