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 笔记

古代汉语 笔记

古代汉语  笔记
古代汉语  笔记

第一章古代汉语概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定义: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叫古代汉语。

A.远古汉语时期: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

B.上古汉语时期:周、秦、西汉;

C.中古汉语时期:东汉、隋、唐、五代;

D.近代汉语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前期

E.现代汉语时期:五四运动以后(1919至今)。

3文言与白话

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得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这种语言所写的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海上花列传》吴语小说吴语歌谣:冯梦龙《山歌》

二、古代汉语的内容

文字、音韵、训诂、词汇、语法、修辞、诗词格律、古代文化常识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

阅读古代文献,理解古代文化,丰富、研究和掌握古代汉语。

四、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1重视学习文言作品《左传》《史记》

2重视理论的学习,阅读相关理论书籍

3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

如何使用工具书?

排检方法:《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1音序法: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的工具书的方法,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

《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àn诂gū》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词诠》(杨树达)按照注音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2形序法:按照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具体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

《说文解字》(许慎)最早按照部首排列540部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按照笔画检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卷首四卷,也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纪昀主编。共收录书目10254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沿革和简要评论。

3分类法: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多按此编排。

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为19类。

查字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经籍籑诂》(《故训汇籑》)《汉语大字典》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

诂著作之一。作者东汉许慎。该书首创不受排检法,共540个部首,收集了9353个汉字,其中重文1163个。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许慎(约公元58——147年),字叔重,汉代经学大师贾逵的学生,古文经学家,号称“五经无双”。宋代徐氏二兄弟

弟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哥哥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大徐本”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江苏金坛)《说文解字注》朱骏声(江苏吴县)《说文通训定声》桂馥(山东曲阜)《说文义证》王筠(山东安丘)《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经籍纂诂》是一部汇集唐代及以前古书中字词解释的专著,可以说是一部以汇释古代字义为目的的字书。阮元主编,一百零六卷。体例:按106韵编排汉字,同韵字集录在一起,共分106卷。每字之下收录故训解释字义,不注音切。各义项之间用“o”隔开,每义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被释字用“|”代替。

《康熙字典》是清朝政府召集学者集体编纂的,因为是成于清康熙年间,因而得名。按部首编排,共214个,部首以笔画为序。释义体例一般为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本书有不少缺点和错误,使用时要核对原文。

《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8卷(有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按新定的200部首排列,收字最多,5万6千字。吸收古今研究的成果,注意汉字的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查词汇典故的工具书:

《尔雅》《释名》《佩文韵府》《汉语大词典》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时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采用同训的方式解释词语含义,是研究上古汉语同义词的一部著作。按照词语的内容分类共为19类,如释天、释地等。

《尔雅》的体例

A、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尔雅》的名义

汉代刘熙《释名》:“《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释名》东汉刘熙著,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收录秦汉词语1500多条。

①《释名》的名义

“释名”即解释事物的名字。全书用声训的方法解说各种事物的命名之源。如:

川,穿也。穿地而流也。(《释名·释水》)

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释名·释宫室》)

②《释名》的体例

体例仿《尔雅》,按词义的内容分卷,共分27卷。

《佩文韵府》清代张玉书等编,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

①《佩文韵府》的名义和作用

“佩文”是清代皇帝书斋的名字。

这部工具书现在的作用是用来查词语典故的出处。

②《佩文韵府》的体例

按平水106韵编排先列单字,略加注音释义,然后列举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词语,注明出处。最后列“对语”和“摘句”。如:

穷渠弓切。《说文》:极也。……

查虚词和俗语:

虚词:《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词通解》

《助字辨略》清代刘淇著。专门解释古籍虚词,是我国第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此书所收单词,除同音相通的外,有476字,按照诗韵(即平水韵)排列,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五卷。

《经传释词》清代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该书按照古汉语36字母为纲,分为十卷。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1982年出版。该词典收录古汉语常见虚词500多个,按照注音字母排列(古代的“词”专指虚词),附有部首目录。

《古书虚词通解》汇集了元代卢以纬《助语辞》、清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吴昌莹《经词衍释》、杨树达《词诠》、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七部著作。

俗语词:《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诗词曲语词汇释》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当代学者蒋礼鸿著。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第4次增订本。

敦煌石室所出的变文是唐五代间流行于民间的文学作品,其中保存不少当时口语的材料。解释唐代变文词义的书。

《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编著,是一部解释唐宋元明清时代诗词曲中比较特殊的口语词的专著,“语词”即口语词。该辞典共收600多个词条,主要特点是分析精细,资料丰富。

高邮王氏四种: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

第二章文字学基础

1汉字形体的演变

1汉字概说

1.1时间

早:如果把新石器时代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

晚: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六百多年。

1.2起源

①仓颉造字说;②结绳说;③契刻说;④八卦说;⑤图画说。

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画通过画面表达画者的思想意图,具有辅助记事和交际的作用。

文字画进一步发展,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形成图画文字。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

1.3性质

如何看待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西洋学者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是用来贬低汉字的。

不论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还是表音体系的文字,都有双重价值,都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它们惟一的区别应该是:表音文字距离音感形象近,因而有与意义不干的假象;表意文字距离意义近,因而有与声音不干的假象。”(参看晁瑞《从几个虚词字形谈索绪尔文字观失误》,载《汉字文化》2002,4)

2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的变化。

2.1甲骨文

历史上成系统的汉字始于甲骨文。

2.2金文

铸造在青铜器上,用于记功,也叫钟鼎文。最早见于商朝后期,西周是其全盛期,延续至战国。

2.3篆书

篆书:大篆,小篆

大篆:秦统一前秦使用的文字。

小篆:秦统一后秦推行的、在大篆基础上进行省改的文字。是我国第一批规范化汉字。

2.4隶书

起源于秦代,汉代通用的文字。秦代的隶书,称为古隶,源于六国古文和潦草的小篆,对古大篆也有继承,是在商代流行的简体基础上形成的。汉代的隶书称为今隶,笔势舒畅,波折俯仰,是对古隶加工而成的。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2.4.1隶变

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 。“隶变”是汉代文字形体演变上的剧烈变革。隶变对汉字字形结构产生了简化、讹变等方面重大的影响,使隶书成为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了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文字的象形面貌,使汉字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2.4.2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主要是简化:(1)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划,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写法。比如:火,在下写作“灬”。心,在旁写作“忄”,在下写作“”等;(3)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结为相同的偏旁。例如泰、春、舂、奉、奏等五个字,在篆书中它们的上部都不尽相同的两个构件的组合,隶变之后都被同一个新的构件取代。

§2汉字的构造

1六书的名称由来

“六书”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的:“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汉代郑玄注解引用郑众解释:“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六书的具体名称,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对“六书”进行具体解释,并根据六书的原理编成字书的是东汉的许慎。

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而取班固的次序。即(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

2六书

关于汉字的构造,传统的有“六书”学说。

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用摹拟的方法把有形的物体描画下来,随着物体形态的弯弯曲曲,笔画也随着弯曲,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1.独体象形

人女首心牛羊车

2.合体象形

瓜果齿眉石巢牢血

2.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看了可以认识,仔细辨察就知道它的意思。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1.独体指事

一、二、三、四、五、中

2.合体指事

本、朱、甘、刃、叉、寸、丹

3.变体指事

夕(月)、司(后)

2.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比合几个汉字或图形合成一个意义,从而看出其所指向的含义。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1.同体会意

众比北林朋友步

2.异体会意

牧莫寒冠祭采取州牟

2.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根据事物的意思取个名称,然后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譬况这个字的读音(这句话前半部分是指形符,后半部分是指声符)。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2.4.0形声字结构

2.4.1基本构件

由意符(形符)、声符组合。意符(形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2.4.2结构类型

2.4.2.1基本结构

左形右声:松、赐、结、理、越。

右形左声:雏、瓯、救、壮、期。

上形下声:茅、简、耄、空、罟。

下形上声:基、裳、恐、姿、盤。

外形内声:园、阎、匮、街、衷。

内形外声:辩、闻、雠、岡。

2.4.2.2特殊结构

勝:从力,朕声。

徒:从辵chuò,土声。

在:从土,才声。

街:从行,圭声。

鳳(凤):从鸟,凡声。

歲(岁):从步,戌声。

雜(杂):从衣,集声。

2.4.3形旁作用

部首:具有汉字归类作用的偏旁。许慎是部首最早的提出者。《说文》分为540部

形旁:表示字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说文部分常见部首及例字解说:

辵,chuo 例如:迈,从辵,万声。彳,chi 例如:待,从彳,寺声。阜,阳。邑,郑。

2.4.4声旁的作用

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部分声旁表示同声符一组字的共同意义。

指出下列字的造字方法:

1逸2异3庶4果5攻6豆7裁8又9徒10一11疆12门13班

答案:1逸:会意字,从辵从兔。2异:会意字,从廾从畀。3庶:会意字,从广,从光。4象形。5形声。6象形。7形声。8象形。9形声。10指事。11形声。12象形。13会意。

2.5转注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许慎定义模糊,对转注的理解分歧很大。

1.以同部为转注。南唐徐锴、清代江声等人主此说。

2.以互训为转注。戴震、段玉裁等人主此说。

3.以引申为转注。这种说法是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提出来的。

裘锡圭指出:“这是争论了一千多年的老问题。对转注的不同解释非常多,几乎所有可能想到的

解释都已经有人提出过了。在今天要想确定许慎或创立六书说者的原意,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把转注问题看作文字学史上已经过时的一个问题。” 《四十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见《语文建设》1989年第3期)

2.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本来没有那个字,依据已有的字形、字音寄托一个新的意义。令长就是这样的字。

其然则何

许慎举“令、长”二字来做假借之例,从我们今天的认识来看,是不恰当的。“令”的本义是发号施令,“长”的本义是生长,引申为年长的人。“令”当“县令”讲、“长”当“官长”讲,都是词义的引申,也就是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郭锡良教材常用字157个的小篆、造字法。学会运用判断。

3四体二用:戴震(清)对六书之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六书中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是对已有的汉字的运用,是用字方法。

4六书评价

“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第一,许慎所据材料的是小篆并不是甲骨文,他的六书虽然抓住了汉字的本质,也大致符合汉字发展演变的实际,但并不完全科学和精密。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

5.新“三书”说

现代文字学家唐兰1935提出来的: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陈梦家1956在他的《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提出修正意见:象形、假借、形声。

裘锡圭1988在《文字学概要》中把汉字归纳为表意字、形声字、假借字。

§3古书中的用字

1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今字”。如“暮”这个字本来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

两个来源,四种情况

1.1有的是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益—溢原—源反—返责—债

1.2有的是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

解—懈家—嫁士—仕五—伍道—導

1.3有的是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然—燃其—箕

1.4有的是古字用于表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

辟—避戚—慼

2异体字: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例如:(1)以强为弱,在俛仰之间耳。(史记·晁错传)

(2)执其干戚,习其俯仰。(礼记·乐记)

2.2古今字、异体字的异同

A相同点: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

B不同点:(1)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今字产生有时间先后,而异体字则一般是共时的。

(2)从读音上来看,古今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异体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

(3)从意义上来看,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不造成歧义。但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的意义不是完全对等的。

3繁简字体转化

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部分是一对多的情况,例如:

台——台、臺灣、樓檯、颱風干——天干、才幹、乾燥、樹榦

复——反復、複雜汇——词彙、匯集

4通假字:本来是意义完全不相同的词,由于读音与另一个词相近或相同,而借来表示另一个词。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馈,通假字,馈赠。

4.1通假和假借

相同点:都是以音同音近为必备条件的。

不同点:第一,产生的原因不同。假借,本无其字。比如何,疑问代词,借用“负荷”之字表示。通假字是本有其字。比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本来就是写做“早”。

第二,借字的性质不同。假借义可长期固定独立使用,但通假字的字义要完全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如“何”的假借义为“为什么”、“什么”,是长期为“何”字所拥有的。“蚤”是否为“早晨”义,却依赖于上文的语言环境。

第三章词汇学基础

§1汉语单音词和复音词

1字和词的关系

1.1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1.2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1.3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1.4异词同字醜①形容词,相貌难看。《西门豹治邺》:“呼河伯妇来,视其好醜。”②名词,类。《尔雅·释鸟》:“凫,雁醜。”

字=表音符号(联绵词的组成部分)

不成词语素

字=语素、单音词

成词语素

字=词

字=几个词

2单音节词到双音节词的演变

徐时仪《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2005年2期《语言教学与研究》)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3古代汉语复音词

3.1复音词形成的主要途径:

3.1.1利用两个同义(或近义)单音词构成现代的复音词,如:

友:朋友燃:燃烧弃:抛弃显:明显道:道路粹:纯粹

3.1.2古代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复音词。如:

虎:老虎鼠:老鼠舌:舌头石:石头、兔:兔子杯:杯子

3.1.3换用新的双音节词。如,股:大腿臂:胳膊

3.2复音词的分类:单纯词和合成词

3.2.1单纯词。分为叠音词和联绵词两类:

3.2.1.1叠音词

A拟声的:伐木丁丁。(诗经?小雅?伐木)“丁丁”(zhēng)伐木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关关”仿鸟鸣。

B状物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夭夭”指少壮,“灼灼”表示花艳。

3.2.1.2联绵词: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称为联绵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例如:望洋,不是望着海洋。这个词见于《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意义是“仰视的样子”。

联绵词根据其自身的读音特点,又可以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双声叠韵联绵词,非双声韵叠联绵词。

双声联绵词:“憔悴”在古代同属于从母。“萧瑟”在古代同属于心纽。

叠韵联绵词:“芾苡”古代同属于之部。

双声叠韵联绵词:缤纷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滂沱、颠沛、扶摇

3.2.2.合成词

3.2.2.1派生式

加前缀的:有、老、阿、第

“老”产生于唐代,“阿”产生于汉代,“第”产生于汉代。

加后缀的有:然、如、若、而、尔、焉、乎

3.2.2.2.复合式

偏正式:农夫、公子、黄昏、百姓、庶人。

联合式:对义联合:父母、往来、安危、宇宙、稼穑;近义联合:钟鼓、琴瑟、爪牙、光明。

述宾式:将军、执事、得罪、屏风、当路。

述补式:扑灭、削弱、感动。

主谓式:自然、政治、自杀、肢解。

3.2.2.3偏义复合词

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复词”,古人称为“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说文?口部》:“园,所以树果也。”“圃,所以种采曰圃”例(1)中偏重于“园”。

(2)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该例义在“失”,而不在“得”。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素锦绸杠。(尔雅·释天)

招具该备,永啸呼兮。(楚辞·招魂)

沌沌兮,若婴儿之未孩。(《老子》二十章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3.1词义范围的差异

古今词义演变上的差异主要包括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

3.1.1词义范围扩大是指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属于今义的一部分。如:菜,古代的“菜”是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在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解说,“菜,谓芹藻之属。”古书上常见的“菜羹”、“菜色”,这些“菜”都是指的蔬菜。

菜:

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汉书·元帝纪)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礼记·学记)

《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也。”

《小尔雅·艹部》:“菜,谓之蔬。”

睡: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秦策一)

《说文·目部》:睡,坐寐也。

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今与王言如响,国若之何。(左传·昭公十二年)

《玉篇·音部》:“响,应声也。”

3.1.2词义范围缩小是指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当中。如:宫,上古泛指房屋。《说文·宀部》:“宫,室也。”秦汉以后,一般民房就不能称之为“宫”了,只有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

宫:

上古之时,民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周易》)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墨子·号令)

《说文·宀部》:“宫,室也”。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者为宫。”

禽: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凡用禽献,春行羔豚。(周礼·天官·亨人)

《说文》:“禽,走兽之总名。”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虫:

大虫长虫介虫鳞虫裸虫

唐·孔颖达:“虫,鸟兽总名。”

亲戚: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

3.1.3词义的转移指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古义今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汤,本义是“热水也”。《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汤”的今义则是菜汤、米汤等。

荤:

《说文·艹部》:“荤,臭菜也。”

唐·杨倞:“荤,辛菜也。”

瓜瓠荤菜,百果俱矣。(管子·立政)

洒家不忌讳荤酒,牛肉、狗肉但有便吃。(《水浒传》)

暂:

默,犬暂逐人也。(说文·犬部)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浴兰汤兮沐芳。(九歌·云中君)

3.2感情色彩的差异

3.2.1由褒义或中性变为贬义

复辟:

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明史·王骥传)

《说文》:“辟,法也。”

爪牙: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勾践灭吴)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谤:

《玉篇·言部》:“谤,对他人道其恶也。”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

3.2.2由贬义或中性变为褒义

锻炼: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

祥:

段玉裁:“祥,统言之则灾亦谓之祥。”

是何祥也?吉凶安在?(左传·僖公十六年)

将有大祥,民震动,国几亡。(左传·昭公十八年)

3.3.词义轻重的差异

3.3.1古义轻,今义重

诛:

《说文·言部》:“诛,责也。”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粉刷)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恨:

未尝(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不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

杨倞:“恨,悔也。”

3.3.2古义重,今义轻

怨:

缪mù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秦本纪)

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案:以盎言不宜立弟之义,其后立梁王之语塞绝也)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列传)

§3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与原始义

原始义:词最早的意义

本义: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与字形相应的最早的意义,但本义并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

1.1本义不等于原始义

自《说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

其《说文·箕部》:“其,籀文…箕?。”《说文·竹部》:“箕,簸也,從竹,其象形。”

1.2本义等于原始义

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2.1分析字形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互有联系。这里的字形,是指小篆以及小篆以前的文字形体。如“题”,由它的意符“页”(xié繁体写做頁,小篆作“”),可知它的本义与头部有关,故可以确定“额”是“题”的本义。

1.2.2探求语音有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组成一组同族字或源字。如:经径茎胫,都有“长”的意思。所以字根“”的本义是“细而长”。此只适用于有共同语源的词。

1.2.3归纳文献资料救:《说文》:“止也。从攴,求声。”这个解释是正确的,但我们看不出“止”和意符“攴(小击)”有什么必然联系。归纳文献,例如“救”表示止住危急或灾难。

2引申义

2.1引申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它与本义有着一定的联系。

2.2词义引申的类型。

2.2.1 连锁型连锁型引申,是词义的线性引申,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为丙义,如此环环相扣,单方向发展。如“理”,本义为治玉,引申为纹理,引申条理,再引申为道理。它们之间是连锁型引申。

《说文》:“理,治玉也。”如《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万无母子俱往理。”

2.2.2 辐射型所谓辐射型引申,就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面辐射引伸出众多不同意义的词义引申类型。连锁型引申是词义的线性引申,那么不妨认为辐射型引申是词义的面性引申。如“节”,本义为竹约,引申到木材上是木节,引申到骨骼上指关节,引申到时间上为节气,引申到音乐上指节奏,引申到品德上指节操,引申到社会制度上指法度,引申到人们的物质生活态度上指节约。

《说文》:“竹约也。从竹即声。”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现。”

《礼记·曲礼节》:“礼不逾节。”

《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

2.2.3 综合型综合型引申就是上面两种词义引申方式的交义综合,情况要复杂一些。大凡义项较多的词,其引申方式几乎都是综合型引申。如“解”,本义是解牛,直接引申为分解动物。由分解动物的意义再引申为解体,为开放。由分解动物的意义还引申为解绳结。从解绳结的意义再引申则为解脱,为解说,为晓悟,为见解,为和解。

秉:连锁引申。持禾→持他物→主持

§4同义词辨析和同源词理论

1.同义词

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这类词数量很小。绝大部分同义都有只是部分意义相同。

2古人对同义词的辨析术语

“浑言”“析言”是古代训诂学家对古代字书或注释中反映出来的词汇现象的一种说明,主要用来辨析同义词。浑言,指一组同义词之间共同的语义;析言,指一组同义词意义的区别。比如:《说文》:“牙,壮齿也。段玉裁注:“壮齿者,齿之大者也。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当前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

3辨析方法

3.1词义上的差别

(1)概念上的差别牙—齿

(2)词义深浅程度轻重不同饥—饿

(3)所突出的意义特点不同完—备

3.2与其他词的搭配功能不同之—适—往

3.3表达色彩的差别

(1)褒贬不同比—周

(2)语体色彩差别唯—诺

辨别“哭、泣、号、啼”

《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有声有泪地哭

《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无声有泪地哭

《列子·黄帝》:“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边诉说边流泪

《礼记·丧大礼》:“始卒,主人啼,兄弟哭。”痛哭

练习

河:古代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词义扩大。

丈人:古代对男性长者的称呼,现在指妻子的父亲,词义缩小。

响:古代指回声,现在泛指一切声响,词义扩大。

恨:古代为遗憾义,现在为痛恨义,古代轻现在重。

货:古代有“买卖”的动词义,现在只有“出卖的东西”名词义,词义转移。售:古代指“把东西卖出去”,现在泛指卖。词义扩大。

所以,词组,用来做……的方式,现在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词义转移。

遭:际遇,一定的机会,现在为遭遇,遇到不好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排:劈开、冲击。现在排列义,词义转移。

去:离开,现在到某地去,词义转移。

国:国都,现在指国家,词义扩大。

购:悬赏征求,重金购买,现在指一般的购买,古代重现代轻。

穷:偏僻,现在为贫穷义。词义转移。

熟记教材157个常用词的本义和常见词义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

2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3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

4张永言《词汇学简论》

第四章语法

§1词类活用

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如:驴不胜怒,蹄之。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定义:声音和字形相同,词义有联系。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孟子·告子上)

蝃dì蝀dōnɡ在东,莫之敢指。(诗·墉风·蝃蝀)

由“用手指向”还引申为“言语意义指向”

故孟子之言性,指性之本而言。(《朱子语类》卷四)

1古代汉语宾语与动词的关系

(1)受事宾语:

武王伐纣。

君灭族不久矣。(被灭族)

(2)关系宾语

死国可乎?(为动用法)

君三泣臣矣。(对动)

囊图书。(处置)

饭稻羹鱼。(工具)

宋百牢我。(间接宾语)

父曰:“履我。”(替宾语做某事)

诸侯归晋之德只。(原因)

名巨太山。(比较)

名尊地广以至王。(程度)

死长安即葬长安。(处所)

斗秦赵。(使动用法)

(3)施事宾语

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

(4)主题宾语

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意动用法)

卿自君我,我自卿卿。(称谓)

(5)其他宾语

北冥有鱼。(存在)

彼是女子。(判断)

白雪若卷浪。(比喻)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时间)

2特殊动宾关系

2.1使动用法

2.1.1定义: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施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施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2.1.2使动用法与汉语词法句法的关系

上古汉语,使动用法是一种强势语法现象。动作和其结果之间是依靠“V1而V2之”这样的结构表达的。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到南北朝时,由于使动用法的衰微,句法上动补结构才大量产生,例如:

人有相羊祜父墓,后应出受命君。祜恶其言,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世说新语·术解)

动补式合成词的形成,也是如此。比如:申明,只有消失了“申而明之”这样的说法,它才成为一个合成词。

2.1.3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携带宾语,但是该动作不是主语实施,而是宾语代表的人物实施。

不及物动词携带宾语,宾语是动作施事者。

2.1.

3.1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专意为使动用法所造的词,区别一般动词。如:饮水的饮。

2.1.

3.2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亡郑”就是使郑灭亡,使邻国增加土地?陪:本义:重叠的土堆。引申为:增加,增益。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晋楚邲之战中(公元前597年),晋知罃被俘,晋却擒获了谷臣,射死了襄老。

2.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今媪(aǒ)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四)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苦、劳、空乏”,这里用如使动。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2.1.5名词的使动用法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列传)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2.1.6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的存留

有些动词或者形容词本来不携带宾语,但是为了语言的整齐美观,也逐步发展出有使动意义的用

法,比如:端正、清洁端正态度清洁城市

2.2意动用法

2.2.1定义:是指谓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2.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

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2.3.3名词的意动用法

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辞也。非正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友风而子雨。(荀子?风赋)

2.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两者都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使动用法适用于动词、形容词、名词,而意动用法仅适用于形容词、名词。两者的语法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例如: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例①匠人砍削木料,使木料变小,是客观结果,因此这里是形容词“小”的使动用法。

例②“小鲁”、“小天下”是“孔子认为鲁小”、“认为天下小”,是登上高山后的主观感觉。因此句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3为动用法

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3名词作状语

3.1表比喻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3.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3.3表示方位或处所夫以秦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3.4表示工具或依据失期,法皆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5名词作状语是现代汉语合成词的造词方式之一。如雪白、笔直。

4词类活用的条件

4.1两个名词连用的情况

两个名词连用,排除并列、偏正、同位关系,排除判断句中的主谓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例如: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荀子·礼论篇)

4.2形容词或数词出现名词之前

形容词或数词出现名词之前,又不构成修饰性的偏正关系,那么该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例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3名词、形容词放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

名词、形容词放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几类词一般是修饰动词的)。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世之所高,莫如黄帝。(庄子·盗跖)

4.4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等前面

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等前面时,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例如:

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鞌之战)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遂杀公若。(左传?定公十年)

4.5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勾践灭吴)

4.6名词用“而”连接

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作动词。因为“而”一般只连接动词或形容词的并列结构,只有当名词活用为动词时才能连接。例如: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2宾语前置

1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1.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否定副词:不、未、毋等,否定的无定代词:莫②宾语必须是代词例:邻国未吾亲也。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无,毋的假借字。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偶尔有宾语,也放在动词前面: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

否定句中的例外: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语法条件: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如:谁、何、奚、安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敢问何谓也?(左传·隐公元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逐渐由前置转为后置。

例: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汉乐府《涉江采芙蓉》)

1.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一般教学语法上把它们称为助词。例: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唯(惟)···是(之)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图。(左传·成公十三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其+(代词)+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唯利是图唯命是听唯民是从唯马首是瞻

1.4介词宾语前置介词“似、乎、与”与等经常要前置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 (庄子·齐物论)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它的作用是强调宾语,是一种修辞手段。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总结:语法限制与语用选择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最严格)

代词复指宾语前置(语法模式)语法限制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较严格)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加强语气

无标志宾语前置语用选择

§3判断句式

判断句特点:谓语通常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某物(人)属于某一类或者不属于某一类。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叫作系词,是从逻辑学来的。

缺少主语的句子,即使有“是”,也不是判断句,比如:是我不对,责怪我好了。当谓语不是名词性质的时候,“是”也不是系词,比如:她是很喜欢狗。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1语气词“惟(维)”的强调作用形成的判断句尔惟旧人

见于西周金文,在《尚书》《诗经》中用得很多,以后逐渐消失。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2语气词“也”的确认作用形成的判断句

2.1“...,...也”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

2.2“...者,...也”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赵策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3“...者,...”

陈轸(zhěn )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2.4“...,...”

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战国策?赵策)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3“为”字句

先秦“为”字都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为”的意义很多,有的可以译作“作为”,“算作”,句子有判断意味。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

少数的句子里,表示判断。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4副词“乃”“即”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战国策?赵策)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5系词“是”

5.1先秦“是”的指示代词性质

5.1.1指示代词“是”的产生

代词…是?字始见于大约作于周昭王前后的沈子簋。……例如沈子簋的…懿父迺(乃)是子?。”周昭王在位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000至前977年,而在此前的公元前1066左右周武王灭商,如果出现“是”的沈子簋作于周昭王前后,那么“是”在周昭王时代己经出现。

是用寿考。(毛公旅鼎)

5.1.2指示代词“是”出现的句法环境

(1)跟VP结构: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跟NP结构: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它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或者谓语:

(1)先秦指示代词“是”字用作主语的,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是诚何心也?(孟子?梁惠王上)

(2)指示代词“是”字用作谓语的,例如: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

5.2系词“是”的来源

5.2.1第一种可称为“代词说”,以王力、洪诚、林序达为代表。

王力认为“…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

洪诚认为,虽然“…是?之成为系词,是由代词变来的,这话极正确”但演变为系词的“是”“不是纯粹指代词”,“它有以指示表肯定的意义”。

林序达说:“指示代词…是?之可以具有确认或肯定作用,事理完全可通。因为形容词…是?由指示代词…是?演变而来,至少应该承认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5.2.2“非代词说”,洪心衡、洪成玉、冯春田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不认为判断词“是”来源于指代词“是”,而认为判断词“是”是从对事物表示肯定、确认的形容词或副词“是”演变而来的。这种观点把形容词“是”与指代词“是”看作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词。

5.2.3“不变说”,任学良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三千年以来,判断词…是?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5.3系词“是”产生的时代

5.3.1“是”成为系词的三条标准:

第一,摆脱语气词“也”,“是”字成为必要的成分。

第二,系词“是”前面出现副词修饰。

第三,系词“是”前加“不”表示否定,代替上古的“非”字的否定判断句。

5.3.2按照这三条标准,文献中确定无疑是系词的为《史记》中的用例,如:

①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②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③其是吾弟与?(史记·刺客列传)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为。(史记·封禅书)

其他典籍中也有:

⑤学者博览而就善,何必是周公孔子,故曰法之而已。(盐铁论·申韩篇)

⑥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卷八)

5.3.3秦汉之际的出土文献“是是”句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日书·甲种》有“是是饿鬼”等9个“是是”句;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日书·乙种》有“是是水火之贫”等4个“是是”句;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有以下五个例句:“是是扫彗”、“是是竹彗”、“是是蒿彗”、“是是苦彗”、“是是苦发彗”。

这里第二个“是”完全摆脱了代词的性质。

6判断句的活用

6.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6.2表示某种事理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6.3表示因果逻辑: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被动句式

被动句是表明主语和谓语动词关系是被动的句子。被动句是和主动句相对而言的,两者都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说的。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

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事者,是受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没有标志的被动句意念被动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更为常见。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二)有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产生于西周金文。侯乍册麦易金于辟侯《麦尊》(君侯的史官麦被辟侯赏赐了金铜。)

春秋战国时期,被动句就非常普遍了。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鞌之战)

2“为”字句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可以引进施事者,也可不引进。

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是介词,不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助动词。

3“见”字句用助动词“见”表示的被动句,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不能引进施事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矣。”(论语·阳货)

4“为···所”句式“于”字句和“为”字句可以引进施事者,但是表达被动的意味不明显。“见”字句不能引进施事者。这三种句式在被动表达法上都有所不足。因此发展出“为···所”式和“见···于”式。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楚逐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5“见···于”句式

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乃沈子妹克蔑,见厌于公。(沈子簋)

但是《尚书》、《诗经》、《左传》里都没有,是个孤证,不能算作该语法格式产生的时代。

战国后期才开始多起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6“被”字句这类被动句出现在战国后期,汉代用的多一些。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6.1介词“被”的来源

《说文·衣部》:“被,寝衣。”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楚辞·招魂)

动词,覆盖。

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文选·张衡《东京赋》)

动词,蒙受;遭受。

主明而国治,竟内被其利泽。(管子·形势解)

6.2由动词到介词的变化

(1)王力:

被子(寝衣) 受、遭受被动虚词

(2)蒋绍愚:

“被”后面出现动补结构,如“被围于赵”,“被”字后面的一定是动词,“被”的性质发生变化。被+动词,由动+动的关系助动词(表示被动)+动词的关系。

6.3被字句在中古以后的发展

六朝在“为……所……”式的影响下,产生“被……所……”式被动式,“被”后引进主动者。隋唐以后增多:

(1)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高僧传?卷七?昙谛)

(2)我被烦恼箭所射。(《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四)

(3)某弟今被贼所杀,夜来梦属之言,必应时也。(《敦煌变文集》卷八)

“被”字句自宋至元明清时期的显著特点的是“被”字句中动词前后成分的复杂化。所谓“前后成分”,主要指动词前后的状语和补语。

比如“被”字句状语的复杂化,唐代以前,有时出现由单音词构成的状语。唐以后,常可见到复音词或词组作状语。元明清时期,状语更常超出一个词组的范围。

§5副词

1定义:

副词是表示行为或状态的各种特征,对谓语起修饰作用的词。只能修饰别的词语,而不能被修饰。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它总是依附于谓语。

2副词的分类

2.1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所达到的各种程度。

现汉:最、极、很;稍(古时间副词)、有点、略微

古汉:少、颇

少:《说文·小部》:少,不多也。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孙子·谋攻)(形容词,与本义一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大愿也。(战国策·秦策三)

稍:《说文·禾部》:稍,出物有渐也。

段玉裁:凡古言稍稍者,皆渐、进之谓。

昔庆封亡,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君以为忠而甚宠之。(左传·昭公十年)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颇:《说文·页部》:颇,头偏也。

现汉:程度副词,程度高(很)程度高(很、甚)

古汉:程度副词程度低(稍微)

《广雅·释诂三》:颇,少也。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武松也颇识几个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2.2范围副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范围

现汉:才、只、都、总古汉:纔、但、直、仅

但:现汉:转折连词古汉:范围副词(只)

《正字通》:但,语辞。犹言特,第也。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直:杨树达《词诠·卷五》:直,表态副词,为‘但’、‘谨’之义,与今语‘不过’同。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仅:极言其少。但唐代诗文里,还可极言其多。有“几乎”、“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2.3时间副词(频率副词)

现汉:已经、马上、曾经、刚刚古汉:曾

曾:时间副词,可译为“曾经”语气副词,可译为“竟然”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魏风·河广)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频率副词: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动作次数古汉:复(再)、仍

再:现汉:为副词,表示“又一次”古汉:为数词,表示“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膑列传)

仍:现汉:表示继续原状,相当于“依然”古汉:表示多次重复,可译为“频繁”

晋仍无道而鲜冑,其将失之矣。(国语·晋语)

注:仍,数也。鲜,寡也。冑,后也。《玉篇·肉部》:“胄,裔也。”

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记·平准书)

2.4情态副词

表示一定的情态方式。它们大都属于兼类副词,在意义上与同形的形容词或副词是共通的。

古汉:果、且、固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相当于现代汉语“终于”。

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尚且”之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5语气副词教材的“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确认、测度、反诘、祈使等各种语气。古汉:盖、其

推测语气:盖

余登泰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史记·伯夷列传)

西伯盖继位五十年。(史记·周本纪)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孟子·滕文公上)

语气副词:其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楚)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左传·隐公六年)

2.6连接副词

配合上下文义表示顺承或转折之意的副词。

它们常在单、复句中表示前后两项的连接,但主要起修饰谓语的作用,一般不用在主语前,因此还是副词而不是连词。

古汉:盖乃

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小方 绪论 一、拱手礼 二、姓名联 三、师德规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一、拱手礼 拱手礼即肃拜 源于上古周礼 古时推手为揖 引手为肃 《现代汉语词典》: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分吉凶,吉礼又分男女,男左手抱着右手,女右手抱着左手。凶礼,男女手势相反着抱。 二、姓名联 要求:上下联每个音步尾字平仄相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依据姓、名的内涵写上下联;嵌字式。 补充:用到入声的三种文体:近体诗、词、对联。 仁者/所乐/,嫦娥/所居/。山月同现。 (yue,读如字,基本通常的读音;le,快乐、乐趣;yao,破读,喜爱,四声);luo,乐拓乐托,连绵词) ——(日月同现,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月同现的时候,就是高和小。)孔子《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正人/为邻/,矩矱/为法/。知行合修。 (矱yue,现代普通话第一声;古时是入声。古代汉语四声圈法字法;《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人,里面就包含一个方字。)

三、师德规范 尊重同学、热爱同学、要求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示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三个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近代汉语? 什么是现代汉语? 口语:现代汉语 | 书面语:白话:|近代汉语||文言:||||三||唐代宋代元明清|| 代秦|||| :汉||变文话本小说、剧曲|| 夏魏|骈文|唐代四六为主|| 商晋|南唐|古文运动|| 周|北以||五四解放| |朝后||运动以后|狭义|||| 历朝历代的书面语材料有: 一、商 商代甲骨(前1300-1046) 商代金文(出现少量,周代出现大量金文), 例如:司母戊鼎,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汤王的洗澡盆上面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羊字头,下面一个包,会意字,读ji,与急、亟同源,就是赶快,天天新。日,恐怕是曰,文言词爰,就是的意思。翻译为:赶快日新,就要日新,又要日新。 今文《尚书》28篇,其中的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商代重要的语料。 二、周 西周: 1、西周金文: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由名为曶者所作的铜鼎的铭文。相当于公元899年,上面有404字,现存380个字。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 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 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

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 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 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古代汉语笔记16993

古代汉语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 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2、查检词语和典故 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人刘淇着 (2)《经传释词》 清人王引之着 (3)《词诠》 近人杨树达着, (4)《古书虚词集释》 (5)《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着。 第一章文字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 二、汉字的形体构造 1、象形 甲骨文“鱼”金文“鱼” 甲骨文“马”甲骨文“虎” (2)象形字的特点 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 2、指事 3、会意

[甲“逐”] [篆“戒”] [篆“寒”] (2)会意字的特点 4、形声 (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 (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 见教材P77 (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 颖、栽、腾、胜、谷、赖、疆、荆、佞 旌、旗、徒、听、归 游、随 归、星[]、屦 豪、雷、夜 5、转注 6、假借 (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 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商君书·修权》)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荀子·赋》)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 3、古今字的特点 然—燃孰—熟队—坠县—悬其—箕要—腰反—返 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贾—价昏—婚取—娶 解—懈 敛—殓赴—讣说—悦陈—阵 身—娠 《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 三、通假字 1.什么是通假 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 四、繁简字 松—松 干—乾—干—干 斗—斗(鬭、閗) 谷—谷 里—裏(里) 余—余 后—後 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钟—锺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发—发 获—获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完整版《古代汉语》自考笔记.doc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一) 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1古代汉语笔记之一

献诗说: 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 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采诗说: 删诗说: 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 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 3、这个说法不准确; 吴越春秋: 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 2、作者是越晔; 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古文运动: 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2、主张“主以明道” 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 九歌的艺术特色: 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2、神灵的价格化; 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 冯谖客孟尝君 【题解】 本文记述我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一个食客冯谖的故事。冯谖通过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立宗庙于薛三件事,表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补充注释】 自存:指养活自己。 食之:给他吃,食音si。 揭其剑:揭,高举,成语有“揭竿而起”。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于是孟尝君不复歌:从此孟尝君不再唱歌。于是:从此,两个词。 怪之:以之为怪,形容词的意义动用法。 先生不羞:先生不以之为羞,“羞”后省略“之”,形容词意动。

欲为收责于薛:“为”后面省略宾语“我”。 辞曰:辞,告别。 以何市而反:“以”后面省略宾语“债款”。 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少的东西,意为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 诸民当偿者:应当偿还债的老百姓。定语后置。 窃以为君市义:“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顾谓冯谖:回头对冯谖说。顾:回头看,本义。 高枕:形容词使动。 “孟尝君为相”句:此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 赵威后问齐使 【题解】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趋登:快步登上。上古臣见君,礼节上应快步走,故触龙脚上有毛病,见赵太后时也要装出“趋”的姿势(徐趋)。登:古人喝酒,一般在高处。《诗幽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是其为人:这个人他的为人。 振困穷:救济困穷的人。振:即后来的“赈”,如“赈灾”。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这是帮助他的君王蕃殖老百姓的人啊。息:繁衍,增长。如神话传说中就有“息壤”。 胡为:与下文的“何为”同义,为的是避免呆板。 鲁仲连义不帝秦 【题解】 战国末,秦日盖强大,出兵围赵,魏派辛垣衍尊秦为帝。而齐国游士鲁仲连却挺身而出,反对妥协投降,和辛垣衍进行了单刀直入、针锋相对的斗争。文中生动地表现了鲁仲连反对投降的正确立场和功成不居的高贵品德,也刻画了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企图名利、毫无政治主见的辛垣衍。鲁仲连的议论,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利害入情入理,又善于运用历史事实与生动的比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义不帝秦:根据正义不尊秦为帝。义:名词作状语,今成语“义不容辞”的“义”作用同。帝:名词的使动用法。下面第二、三段就说是“尊秦为帝。” 【补充注释】 间入:偷偷进入。间,音jiàn。按“间”原写作“閒”,本义为门中见月,此为引申义。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因:介词,通过。 争强为帝:按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王一般称“王”,《说文》:“王,一贯三为王。”王本是至尊之称,但春秋后,楚、吴、越各国也自称王,战国时各大国国君都先后称王。因各国都称王,于是有些强国为了表示与其他“王”不同,便称为帝,齐悯王与秦昭王就自称为帝。汉代以后,“帝”便成了“王”之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王”则变成了“帝”之下(类似古诸侯)一级了。 以齐故:因为齐的缘故。以:介词,表原因。 “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与“会”都是副词,二者同义,都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故二字可连用。下文(倒数第二段)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请让我替您责备他,让他回去。归:不及物助词的使动用法。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 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 15 韵,上声 29 韵、去声 30 韵,入声 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 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 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 的形式共十种,用 0 至 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 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 214 部,在按十二地 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 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 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 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 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 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 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汇编)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古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一,复习要点: 1.古汉语的重点是先秦两汉,这一部分要看熟,一些重要的篇章要背下来。 2.只看郭锡良的《古代汉语》即可,西师虽然列了王力,但考试是从郭书上出。上册、中册要非常熟;下册把先秦、两汉的文章,同义词辨析例,古今语音异同至诗律看看,下册只看这些就够了。 3.不能只看课本和笔记,要做题。做历年试题。最好每天都能做一点。试题上的问答题要总结出来。 4.一些语言学的名篇要看,如《说文叙》、《切韵叙》、《广雅书证叙》。这些图书馆有,借一本来看。 二,笔记内容: 本笔记共分八部分:一,语言学家。二,语言学著作。三,文字。四,训诂。五,音韵。六,词汇。七,语法。八,诗律。(本来还有“文化”,这地方看郭锡良的就够了,中册P505-545) 一历代语言学家 1.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汉代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注意搜集各地方言,在前人采集的基础上,又进行调查搜集,写成《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首开我国方言调查与研究的先河。另编字书《训纂篇》,用来教学童识字。 扬雄另有文学作品《长杨赋》、《甘泉赋》等;有哲学作品《法言》、《太玄》等。2.许慎:字叔重,河南召陵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15卷,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说文解字》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基础。在《说文·叙》中,许慎还对“六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慎另有《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但都亡佚。 3.郑玄:字康成,山东北海高密人。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为别于郑众,又称“后郑”。

郑玄治学打破今古文的对立,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郑玄注经,注重词语训诂和名物考据,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创“笺疏”的训诂方式。所注经以《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影响最大。另著有《论语注》、《孟子注》等七十多种著作。 4.郭璞:字景纯,河南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等。《尔雅注》内容详尽,引书多,特别利用晋代语言释义,反映出词义的古今变化。《方言注》对原书加以解说、补充、辨正,注明音读,从多方面扩充了原书的内容。 另有《三苍注》、《易洞林》、《毛诗拾遗》,已失传。 5.陆德明:名元朗,苏州吴人。南朝至唐时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经典释文》30卷。《经典释文》除“叙录”外,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官》、《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春秋谷梁》、《孝经》、《论语》、《孟子》、《尔雅》13部儒家经典的音义和《老子》、《庄子》2部道家经典的音义。这部书是研究中国文字、音韵、训诂及典籍版本的重要参考资料。 另有著作《老子疏》、《易疏》。 6.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兼经学大师。语言学方面造诣很深。音韵上,著有《音学五书》及《韵补正》。他离析《唐韵》韵部,变更入声分配系统,分古韵为10部。 另有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7.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清代文字学家、经学家。有《六书音均表》5卷,分古韵为17部,支、脂、之三部分立;认为上古没有去声。著《说文解字注》30卷,是研究《说文》最重要的著作。另有《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等。 他是清代乾嘉学派中著名的学者,在我国文字学史、训诂学史、音韵学史、校勘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8.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清代音韵训诂学家。训诂方面,撰《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