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癌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癌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癌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癌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一)(精)

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一) 【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摄入,降低病人的住院费用,早日痊愈。方法自2004年1月~2005年3月我科28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经鼻胃空肠营养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液主要选用费森尤斯公司的能全力。结果 27例病例治愈出院,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结论全胃切除后经鼻胃空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主要是让病人快速恢复体力,患者平均体重较术前相比无减少,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平均住院费降低20%~30%。所以说全胃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是使患者早日达到康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肠内营养 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细心照料病人的饮食,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对于全胃切除术病人,一般均采用肠外营养,也就是静脉输入营养液,但是长期禁食或肠外营养支持会使肠道处于无负荷的休眠状态,缺乏食物刺激会使肠蠕动受到抑制,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肠外营养一般费用都较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为避免肠外营养的不足,我们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以帮助病人尽早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04年1月~2005年3月28例在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在手术当日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同时留置胃空肠营养管1枚,这样既避免了反复留置胃管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又方便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胃空肠营养管的位置,使其放置至蔡氏(Treitz)韧带下20cm,然后用胶布在病人面颊部固定好。 肠内营养输注开始时间一般在术后12h,首先给予5%葡萄糖盐溶液,开始时缓慢滴注,每小时20~40ml,24h维持输注,术后24~36h如病人肠道得以适应,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后,给予要素饮食能全力(能全力为500ml/瓶,费森尤斯公司生产),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经鼻胃营养管缓慢滴注,速度为由20ml/h逐渐增至100ml/h,滴入量由每日500ml逐渐增至每日1500ml,维持5~7日。滴注过程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可视病人习惯而定,一般以接近体温为宜。过热可灼伤肠黏膜,过冷可刺激肠道,引起痉挛或腹泻。 2 结果 本组全胃切除术后病人采用鼻胃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方法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27例病人痊愈出院,1例因高龄在术后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死亡。

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

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 09级研究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王硕 摘要: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支持是维持患者基本新陈代谢和促进患者康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食管癌患者在术前由于进食困难和疾病消耗等原因,往往处于一个营养不良的状态。而食管癌术后须禁食,同时术后处于一个应激的高分解状态,此时的营养供给对于维持患者脏器功能和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和疾病恢复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肠外营养技术和对肠内营养的认识的进步,我们对于食管癌患者的营养支持手段日益渐多。特别是肠外营养技术,途径,营养成分的发展,我们在营养支持治疗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本文就目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营养支持技术的研究背景和临床应用研究简要综述。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场外营养医学综述 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8位,70%发生在我国。在我国食管癌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死亡率为第4位。在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中仍然是手术治疗为基础。食管癌患者在术前,由于长期的进食困难和长期的疾病消耗,往往处在一个营养不良的状态。食管癌手术本身手术创伤大,术后必须禁食,同时术后患者的机体处于一个应激的高分解状态,伤口引流,感染风险高。大多患者年老体弱,合并多种基础病,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力低,抵抗力差。营养不良可以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创口愈合延迟、并发症较多等,从而使住院期延长(较之正常营养者可延长至少5天),增加医药费用将近50%[1]充分的营养供给对于患者的脏器功能的维持和伤口的愈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食管癌患者术后如何进行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是胸外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营养支持理念和技术的进步,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也有了迅猛的发展。现就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研究背景和临床应用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1、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研究背景 食管癌营养支持技术的发展是随着临床营养治疗学的发展一同发展的。不管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从最开始都十分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在营养支持技术诞生以前,患者的营养供给问题严重困扰着当时的医生们。从而严重的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 早在12世纪就有人采用银或锡制的插管置入食道麻痹病人的食道,用于输注液体。1801年larrey就用采用树胶食道管给一受伤士兵灌注肉汤和酒[2]。最早的肠内营养制剂nutramigen,于1942年推入市场,用于治疗儿童的肠道疾病。而对于肠内营养制剂化学配方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世纪50~60年代航天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化学成分明确,不含残渣无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要素膳。当时的应用结果表明,正常人在6个月内仅依靠该要素就能维持正常营养和生理状态。随着人们对消化道生理功能的认识,逐渐在肠内营养的制剂配方上和肠内营养的给予途径技术上有了迅猛的发展。形成了目前肠内营养制剂的格局,主要包括以蛋白水解产物为主的不需消化就能直接吸收的要素饮食和以整蛋白等大分子营养素为主的消化后才能吸收的非要素饮食。随着营养供给医疗技术和材料功能方面的

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观察

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观察 发表时间:2014-07-15T16:08:47.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丁玉召1 郑喜胜2 李长力2 [导读] 众所周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不良。 丁玉召1 郑喜胜2 李长力2 (河南省内乡县人民医院ICU 474350)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473009)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473009) 【摘要】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危重57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鼻饲注入百普力,逐步加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鼻饲流质饮食,均采用一次性肠内营养泵序贯输入,持续12日。分别于第1、6、12日监测患者胃肠道反应、血清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结果经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后,观察组胃肠道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观察组TP、TLC、AL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患者的预后有显著临床意义。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危重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58-02 众所周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不良,因此尽早实施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有助于维持肠道的生物、机械、免疫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同时还能够抑制多种前炎症介质释放,改善内脏器官灌注,尚可以降低肝脏、胆囊等相关脏器并发症的发生;此外,EN还具有并发症少、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1]。 而百普力(纽迪希亚制药公司产品)作为唯一短肽型营养制剂,具备无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的特点,故适用于吸收面积减少、胰液分泌不足或胃肠功能不全的患者;另其渗透浓度低,可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低脂肪含量,更适宜脂肪代谢障碍、腹部手术后和消化道功能不全的患者[2-3]。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57例南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病人进行监测,患者APACHE II评分均大于10分;男性为32例,女性为25例;年龄为24~75岁,平均为55岁;感染性疾病者为5例,创伤者为35例,心脑血管疾病者为17例,均具有部分胃肠功能。采用复尔凯鼻胃管鼻饲。依随机数字表法将5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28例,均知情同意。观察组给予百普力鼻饲液(纽迪希亚制药公司产),对照组给予普通自制鼻饲液。 1.2 方法 1.2.1 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48小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以12.5kJ/(kg.d)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共计12d。其中肠内营养前两天分别给予总热量的1/4,1/2,第3日开始给予全量。均采用一次性肠内营养泵控制滴速在100-120ml/h。 1.2.2 免疫及营养指标测定分别于肠内营养治疗后第1、6、12日观察患者消化道症状,并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 x-±S)表示,采用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化道症状观察组发生消化道症状共7例,腹胀4例,呕吐反流3例。对照组发生14例,其中腹泻6例,反流3例,腹胀5例。两种消化道症状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营养及免疫指标测定两组第一天检测血清总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日、第12日观察组血清总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含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1 两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消化道症状 观察组 29 7 对照组 28 14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 组别 n TLC(x109/L) TP (g/L) ALB(g/L) 观察组 29 第1天 1.48±0.44 56.45±5.02 27.12±4.56 第6天 1.65±0.52■ 61.31±4.89■ 32.78±4.82■ 第12天 1.81±0.47▲ 67.46±5.14▲ 34.87±5.30▲ 对照组 28 第1天 1.46±0.51 55.92±5.74 26.75±4.23 第6天 1.52±0.49 56.78±4.96 28.51±4.78 第12天 1.60±0.46 60.51±5.37 29.71±5.01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缺乏,而相关有创操作和治疗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而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

胃肠术后肠内营养护理

胃肠术后肠内营养护理 肠内营养(EN)?是指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口腔或胃肠造瘘口等插入胃或肠内,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法。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吸收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肠道细菌易位,肠内营养适合生理状态,体重增加及氮潴留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较少,以保证患者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但是EN护理不当,会发生腹泻、误吸、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因管道护理不当,会发生堵管、脱管、治疗错误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如何做好EN护理,确保治疗有效、患者安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不能经口摄入足够的食物,但能通过鼻饲管将注入胃肠道的营养液消化吸收的患者。如吞咽和咀嚼困难、意识障碍、昏迷等。适用于【:①意识障碍或昏迷; ②吞咽咀嚼困难;③消化道瘘;④高代谢状态、营养不良;⑤炎性肠道疾病、短肠综合征;⑥胰腺炎;⑦脏器功能障碍及脏器移植;⑧口/咽、食道手术。 1.1肠内营养的途径和输注方式:20世纪70年代,肠内营养主要于经鼻胃管、胃造瘘管、空肠造瘘管来实现营养供给;20世纪80年代后期,技术大大进步,采用经鼻十二指肠、空肠置管,经皮内窥镜胃、空肠穿刺或空肠造瘘口置管均可实现肠内营养(EN)3I。 1.2肠内营养输注方式:肠内营养输注方式有一次性投给、间歇性重力滴注和连续性经泵滴注3种方法。连续性经泵滴注效果最佳。肠内营养速度应该由慢到快,初起应采用低浓度的营养液,使胃肠道逐步适应营养液。 2肠内营养护理的要点 2.1心理护理5l:在置管前向患者介绍留置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合作。老年人对术后不能经口进食不易接受,耐心向患者解释,介绍其优点及对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告知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的应对方法,使患者顺利度过置管期。术前和术后应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告知术后肠内营养的配合要点以及在输注过程中易发生的护理问题,使患者有心理准备。遵从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有腹胀、腹痛、腹泻时及时向医生护士反映,有问题及时与医生护士沟通。督促患者床上翻身及下床活动,有轻度腹胀、腹痛时积极与医生护士沟通,并对患者进行鼓励与安抚。 2.2营养管护理:妥善固定营养管并保证其通畅,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防止营养管的脱出;每次喂养前后均要用30~50ml的温水或盐水冲洗管道,持续滴注时应每4h冲洗1次,以防管道堵塞。保护黏膜与皮肤:长期留置鼻饲管可因压迫鼻咽部黏膜而引起溃疡,应每日用石蜡油涂拭润滑鼻黏膜;管饲时由于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而使唾液减少,细菌容易滋生,因此每天应给予口腔护理2次或咀嚼木糖醇口香糖15分钟,早、中、晚各一次日,若为胃肠造瘘口应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2.3掌握好灌注的三度:输入营养时掌握好浓度、速度及温度。由低浓度、低速度开始,逐渐增加到患者可耐受的浓度和速度。若初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速度更应缓慢,一般为25~50ml/h,以后逐渐增加,最大不超过1 10~125ml/h。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温度偏低会刺激肠道引起肠痉挛,易致腹痛、腹泻,温度过高,则可灼伤肠道黏膜,甚至可引起溃疡和出血网。 2.4病情观察和监测营养状况[81:在鼻饲营养液的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观察,

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8-22T11:18:00.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甄勇 [导读]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分析、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定。甄勇 (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 054000)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分析、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汇总,随机将患者分配到早期肠内营养组(EEN)32例,全肠外营养(TPN)30例,两组均进行营养相关干预治疗8d。检测术前一天与术后第九天的营养指标、免疫学指标以及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并及时关注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密切关注术后可疑并发症,汇总所有患者的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住院信息。结果:所有研究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后遗症,通过术后第九天监测值与术前第一天比较可得,EEN组患者在血清前清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清蛋白等物质上恢复的程度要明显好于TPN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也低于TPN组,同时住院花费也较TP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比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营养组成成分,以及参考临床场外营养的实现途径及方法,对于临床食管癌患者采用EEN进行治疗较为安全,可以使得患者肠道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对于机体免疫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降低了医院的治疗费用。 【关键词】食管癌肠外营养全肠外营养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277-02 食管癌患者由于不能正常进食以及疾病本身对机体免疫力的消耗,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不利于术后患者的早日康复[1-4]。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中TPN组共有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分布在49-83岁,平均年龄为62.65±8.21岁,平均体重为121.25±9.23;EEN组患者有32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分布在46-81岁,平均年龄为63.82±7.63岁,平均体重为123.56±8.62。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可知两组治疗方法对应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例类型以及手术方式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病例选择对象上具有可比性,对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在手术前一天以及手术后第九天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耐受性情况、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变化等,同时加大营养学指标的监测、免疫学指标的测量和急性炎性指标的浓度测定。最后观察患者的治疗预后相关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将临床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文中计量资料,并采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处理计数资料,当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比较前后体重的变化,发现两组体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以及转铁蛋白的恢复程度比较中发现,EEN组的恢复程度要明显优于TPN组(P<0.05)。EEN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要明显早于TPN组(P<0.05),EEN组在住院费用的花费以及住院时间上也都要好于TPN组。 3.讨论 当前我国医疗体系中对于食管癌的治疗术后的营养方案仍然是众说纷纭,本次研究的EEN组患者术后18H内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并遵守用量由少到多、由慢到快以及由稀到浓的缓慢过程,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相关的腹泻症状,但是经过简单的口服止泻药后身体便恢复正常,所有人顺利完成既定的肠内营养计划[5-6]。TPN组则出现了7例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因此不难看出采用EEN治疗安全性能更好[7]。本次研究还发现在医疗费用和时间消耗上,EEN组也要明显优于TPN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便是,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使得肠道功能较好较快的恢复,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以及减少消耗的时间。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不难发现,肠内营养除了少部分蛋白类制剂可以通过口服外其余基本上都需要通过鼻胃管以及空肠造瘘等方式进行,护士在进行输液时候需要注意密切关注控制输液泵,保证输液过程的缓慢以及匀速,避免造成腹胀、腹泻等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对于临床上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采用整蛋白类药物,而对于那些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患者主要采用的是蛋白水解为主的制剂。肠内的营养剂按其功能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大分子类的聚合物,主要为牛奶、豆制品以及鱼肉和新鲜水果蔬菜研磨形成的混合型的“自然事物”,以及相关的大分子聚合物型制剂,主要为蛋白质、糖、矿物质以及水和维生素等;第二类为要素膳食;而第三类则为特殊配方类膳食。肠内营养相对于肠外营养发生腹胀腹泻的情况可能性较低,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而当前我国临床上对于肠外营养的特殊物质主要为长链、中链以及富含ω-3脂肪酸脂肪乳类制剂以及含有谷氨酰胺双肽、精氨酸和牛磺酸等氨基酸类制剂。EEN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实现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早期营养健康状况,促进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使得机体免疫力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切口愈合也是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我国目前针对食管癌术后来说使用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稳定、可靠、有效的选择,不仅并发症少,同时费用低、时间短,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郭明发.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04:218-220+224. [2]纪勇,陈静瑜,郑明峰,吴小波,叶书高.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01:21-23. [3]张毅,谭黎杰,钱成,王群,薛亮.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05:282-285. [4]王化勇,胡正群,李勇,陈伟钢,张辉,王雷.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05:295-297. [5]郭贺丰,杨钰.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17:170-171. [6]徐红.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及其对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D].四川大学,2002. [7]高威.老年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代食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治疗发生腹泻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治疗发生腹泻的原因分析 及护理对策 齐向秀 王微 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胃肠、营养外科,辽宁沈阳110004 ) 摘 要 目的分析5 2例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原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使肠内营养顺利进行。方法分析52例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发生腹泻患者,给予减慢速度、减少营养液的量、停用抗生素及配合使用益生菌等方法。结果5例严重腹泻患者停止肠内营养改为肠外营养;36例患者经给予减慢速度、减少营养液的量后腹泻好转;2例患者腹泻是因为使用头孢抗生素疗程过长,停药后,肠内营养配合使用益生菌治疗2日后腹泻停止。结论肠内营养发生腹泻通过减慢速度、减少营养液的量、停用抗生素并配合使用益生菌,可缓解腹泻的发生。 关键词 全胃切除 肠内营养 腹泻 对策 Key words Total gastrectomy Enteral Nutrition Diarrhea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473.6,R4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1-1986- 02 作者简介: 齐向秀(1978-),女,硕士,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胃肠疾病护理研究 通信作者: 范玲 随着对肠功能认识的深入和肠内营养制剂的开 发,肠内营养在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并发症也随之逐渐显露出来,其中胃肠道并发症是困扰肠内营 养的主要问题[1] ,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腹 泻是大多数患者因无法耐受而导致肠内营养被迫中 断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可达20%~40%[2] ,Kelly等[3] 报道,腹泻在经肠内营养的危重病人中发生率 为68%。肠内营养的正确使用、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及出现腹泻时的积极处理,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现将我科2010年7月~2011年7月对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发生腹泻的52位患者的处理对策及效果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全胃术后经鼻肠内营养支 持发生腹泻的病例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1.2 方法 1.2.1 腹泻评价指标 诊断标准[4] :EN支持过 程,每日排便次数>3次;粪便量>200g/d;粪便稀薄(含水量>85%),符合上述一项即为腹泻。1.2.2 材料和设备 所有患者均使用荷兰纽迪西 亚公司生产的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CH10型、英复特泵、一次性肠内营养输注器800型进行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输注器与鼻肠管连接的5cm处均使用加温器进行加热,以保证营养液进入人体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8℃左右。 1.2.3 输注策略 总的原则是速度由慢到快。肠内 营养开始当日给予5%糖盐水500ml以20ml/h缓慢泵入,如患者无不适,第2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液-百普力,以20~25ml/h的速度泵入, 密切观察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如至肠内营养结束未出现任何不适,第3天开始将速度调至50ml/h,如可耐受,第4天开始调至50~75ml/h,第5天可调至100~125ml/h。如果需要增加肠内营养液的量,就不增加速度,5d后肠内营养液更换为能全力,速度为100~125ml/h。1.2.4 腹泻的处理 发生腹泻的患者将肠内营养 液速度减慢至前一天的速度,如有缓解,则次日起按照速度递增原则增加到腹泻当日的速度,可耐受则继续按照原则增加速度。如不能缓解, 则再减速直至20ml/h, 并将肠内营养液的量减半,如仍不可耐受,则暂停肠内营养,配合使用止泻药如思密达。腹泻停止后开始肠内营养,起始速度20ml/h,逐日递增,若再次腹泻经减速不缓解,停止肠内营养,改为肠外营养。所有腹泻患者均留取大便培养,如怀疑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则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换或停用抗生素,给予益生菌。2 结果 52例腹泻患者中,5例因腹泻严重, 连续水样便· 6891·护士进修杂志2012年11月第27卷第21期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析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一般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排便、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清蛋白及前清蛋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促进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为突出的推广应用价值。 标签:胃肠道手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作用效果 临床中,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营养支持,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结合胃肠道手术患者营养支持开展情况,主要有肠内支持和肠外支持两种方式,其中,肠外支持在临床中已经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作用效果,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由于受传统治疗思想影响,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相对较少[1]。针对这种情况,以笔者所在医院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情况为例,对其营养支持方式及作用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以供临床参考和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患者年龄27~72岁,平均(49.8±12.4)岁,临床检查显示胃癌患者2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2例,肠癌患者8例,其他胃肠道疾病患者5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龄29~72岁,平均(49.6±12.1)岁,临床检查显示胃癌患者2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3例,肠癌患者5例,其他胃肠道疾病患者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选患者均符合胃肠道手术指征,术前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排除存在肝肾功能障碍疾病患者;排除存在肠炎以及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排除病历资料不全患者。 1.3 方法

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分析

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3T13:44:44.8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作者:王飞娟 [导读] 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对于ICU重症患者来说,能够改善患者身体营养状况,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 400042) 【摘要】目的:分析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重症加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每组各为45例,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对入住ICU48h内的研究对象进行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采取不同营养方式后的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糖(mmol/L)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采取营养支持治疗后,肠内营养组的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均有升高,且各项值均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血糖下降值优于肠外营养组血糖下降值(P<0.05),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腹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对于ICU重症患者来说,能够改善患者身体营养状况,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并且能够降低患者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ICU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133-02 ICU重症患者的身体机能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代谢率大于补充率,导致了患者身体营养出现不平衡的状态,若患者身体所需营养长期无法有效供给,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选择快速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为患者提供身体所需营养,是维持患者机体功能的前提条件,也是ICU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部分[2]。本次研究选取了9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为21~89岁,平均年龄为(62.37±7.92)岁。患者病情包括:原发性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重型颅脑损伤、大型外科手术术后等。两组实验对象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患者目标能量定为25~40kcal/kg,在所有实验对象进入ICU后48h内,肠外营养组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所需能量,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维生素等,精确计算出患者身体所需能量,采用静脉滴注,将营养液在24h内匀速滴入。 肠内营养组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能全力、卡文等肠内营养液,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患者用量,采用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补给。 1.3 观察项目及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糖(mmol/L)值。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害、腹泻四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版本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指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后各项数据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值均有提高,随机血糖值均有降低,且肠内营养组的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三项数据值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随机血糖值下降幅度大于肠外营养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3.讨论 ICU重症患者由于重大手术、严重疾病或严重并发症而入住ICU,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也随之降低。受病情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胃肠消化功能、代谢功能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体液丢失严重,继而引发患者机体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严重者甚至发生衰竭,所以ICU重症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治疗,及时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应慎重选择营养方式。

食道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

食道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食道癌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对策,为更好实施肠 内营养护理总结经验,减少临床护理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42例病人食道癌术 后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护理,针对消化道症状,返流、误吸,营养管的脱落和堵管,代谢性并发症等肠内营养护理并发症,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共42例,其中2例严重的 呕吐、腹泻或腹胀,1例空肠造瘘管堵塞,其余的39例患者均成功的实施了肠内营养。 结论食道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是术后营养支持的有效途径,做好肠内营养护理,能促进 患者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关键词】肠内营养食道癌护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1]。因 食道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术中创伤较大,术后禁食时间长,从而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可有效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2]。较之胃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的优越性还体现在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符 合生理特点,而且给药方便、经济实惠。所以肠内营养更多的应用于食道癌术后的患者。我科自2009年07月-2010年07月对42例食道癌术后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取得较 好的临床效果,现将食道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 法 1.1临床资料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48~83岁;其中食管上段癌11例,中 段癌28例,下段癌3例;18例采用术中放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24例予术中行空肠造 瘘放置营养管,留置营养管时间最短8天,最长15天,平均l1.5天,其中有1例发生 吻合瘘,经过延长肠内营养的时间,患者愈合良好出院。 1.2置管和材料目前常用 的途径有鼻肠营养管(鼻十二指肠管饲法和鼻空肠管饲法)及空肠造瘘两种。经鼻放置的是 普通营养管(内径为0.2cm~0.3cm的硅胶管),术前将营养管尖端插入规格为16F胃管的远端侧孔,距离插入点约3cm处用线捆绑在一起,同胃管一起插入胃中,同胃管留置 长度一样,术中将鼻肠营养管送至十二指肠降部[3]或空肠上段(距吻合口3cm左右) [4], 胃管留置于胃内,用以术后减压。空肠造瘘术放置的是复尔凯胃管(Nutricia Medical Devices B.V公司生产的鼻胃管),是医生术中直接放置的。 1.3营养滴注方法术后 当日用温生理盐水30ml/2h冲洗营养管,以防血块阻塞。术后24h后从营养管滴入0.9%生理盐水250ml,滴入速度控制为5~10滴/分,温度控制为38~40℃[5],可以刺激肠 蠕动;如患者无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第2天予以米汤80~100ml/2h营养管注入,每天约5~6次,如无不适,第3天则以米汤为主,可增加荤汤的注入,以鱼汤、鸽汤、 菜汤为首选,去除汤面的油渍,以减少患者对脂肪的摄入。第4天起,如果病人能适应,以100~200ml/h的速度滴入,每天7~8次,每次200~250ml,可放入一次性补液袋 中使用肠道泵匀速滴入,并用加热器加热;在肠蠕动恢复以后,可以同时给予口服流质饮食,肠内营养期间应定期进行血生化检查,肠内营养一般也配合给予静脉营养。 2 结果本组42例有2例由于肠内营养后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腹胀,另1例空肠造瘘 管堵塞,都改为静脉营养,其余的39例患者均成功的实施了肠内营养。大多数患者能理

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估经空肠造口早期肠内营养(een)在腹部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胃大部切除术和其他复杂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中空肠造口,并通过空肠造口进行een。结果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经空肠造口进行een,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结论腹部大手术后经空肠造口实行een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部大手术;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外科手术创伤和术后应激期将引起机体的高分解代谢,从而加剧营养不良。为此,如何在术后早期发现营养不良,并对进食不足患者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日益受到临床重视。传统术后早期给予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在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增强机体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作用,意见已趋一致。但术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特别是附加空肠造口的安全性尚存争议。为评价腹部大手术后经空肠造口实施早期肠内营养(een)疗效及可行性,自2002年9月~2005年5月,我们对60例上腹部大手术后患者经空肠造口给予een支持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9月~2005年5月,60例上腹部大手术附加空肠造口术患者,男45例,女15例。年龄25~78岁。疾病及手术名称见表1。 表1 各种疾病及手术所占例数(略) 1.2 手术方法及操作步骤术后常规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及将肠管自然排列后,应用普通红色橡胶导尿管实施空肠造口术。 胃大部切除术采用毕ⅱ式吻合,一般选定吻合口远侧10~15cm空肠为造口点。具体操作方法:在距吻合口远侧10~15cm处的肠系膜对侧缘做两层荷包缝线,相距0.5cm,两端夹以肠钳。于荷包中央切开肠壁,向肠腔远端置入带侧孔的红色橡胶导尿管约10cm,结扎两层缝线并固定喂养管。将管尾平置于近端肠壁上,管两旁以丝线做浆肌层间断缝合,使喂养管包埋3~4cm,于左上腹另戳口引出喂养管,在空肠上绕导尿管四周做腹壁吊置3~4针,丝线固定于腹壁皮肤上。 其他上腹部手术后,空肠造口点选择在距treitz韧带10~15cm处。本组10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穿孔破裂患者手术时还加了经空肠造口逆行置管于十二指肠内减压。操作步骤同上。 1.3 肠内营养的补给办法肠内营养液从空肠造瘘管滴入,一般手术后6~8h开始输注葡萄糖盐液500ml,24h匀速输完,如能耐受即开始输注含有膳食纤维的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产品由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提供],采用持续缓慢重力滴注,速度开始为20~40ml/h,以后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速度,达到每天2000ml维持。对一些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患者则开始时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百普力[产品由荷兰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提供],等肠道适应后再改用能全力。 2 结果 本组病例有58例术后6~8h即成功应用肠内营养,2例术后48h开始接受肠内营养。其中55例在应用葡萄糖盐液后直接应用能全力,5例在应用葡萄糖盐液后开始应用百普力,适应后改用能全力。4例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液出现腹泻,经减慢滴速和应用易蒙停,最终可按计划完成en。术后经营养支持,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术后体重较术前减轻<5%。全组患者没有出现手术并发症,空肠造口管拔除后,大多数患者皮肤造口处红肿2~3天,甚至有渗液,但都能很快愈合,无需特殊处理。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1:建议对所有重症患者使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分)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推荐强度:8.3±1.0分) 推荐意见2:建议排除EN禁忌后,对重症患者于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4-48小时内启动EN支持治疗,外科术后患者可提早至24小时内。(推荐强度:8.1±1.0分) 推荐意见3:对于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无EN禁忌症的重症患者,应尽早启动EN。(推荐强度:8.9±0.5分) 推荐意见4: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在液体复苏完成、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后尽早启动EN。(推荐强度:8.4±0.9分) 推荐意见5:对于大部分重症患者,不建议早期单独使用肠外营养(PN)或补充型PN联合EN;对于基础营养不良或胃肠道大手术术前已进行PN的重症患者,建议EEN。(推荐强度:7.6±1.3分) 推荐意见6:对于重症患者,目标喂养量为104.6~125.5kJ/kg.d(25~30Kcal/kg.d),目标蛋白需要量为1.2-2.0g/kg.d。(推荐强度:8.3±1.0分) 推荐意见7:建议对有EEN适应症的重症患者,建议尽早建立EN通路。(推荐强度:9.0±0.0分)

推荐意见8:建议对重症患者以低剂量起始喂养;而对于可耐受EN的重症患者,建议尽快达到目标喂养量。(推荐强度:8.9±0.5分) 推荐意见9:对于喂养不耐受患者,可考虑滋养型喂养。(推荐强度:8.4±1.1分) 推荐意见10:喂养过程中需注意能量监测,以避免能量摄入不足和能量相对过剩(如再喂养综合征)。(推荐强度:8.4±1.1分) 推荐意见11:建议对重症患者,尤其是喂养相关性腹泻患者,实施EN时将营养液调节至接近体温。(推荐强度:7.7±1.4分) 推荐意见12:建议对大多数的重症患者,建议选择标准配方EN制剂。(推荐强度:7.7±1.7分) 指南主要推荐意见(二) 推荐意见13:建议重症患者留置鼻胃管经胃喂养;喂饲时将床头抬高30°~45°。(推荐强度:8.4±0.9分) 推荐意见14:建议对经胃喂养不能耐受、胃排出梗阻、胃瘫或者有高误吸风险的患者,采用幽门后喂养途径,如鼻肠管等。(推荐强度:8.6±0.8分) 推荐意见15:对于重症患者,建议盲法留置鼻胃/鼻肠管;对于置管失败或者置管困难的患者,建议在内镜引导下放置;对于无法耐受内镜引导置

腹内压水平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影响的研究

腹内压水平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腹内压水平对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入组。在肠内营养实施前测量腹内压作为基线水平。将腹内压>15 mmHg作为腹内压升高组,腹内压15 mmHg as the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group,15 mmHg作为腹内压升高组,腹内压200 ml)、呕吐、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中断营养的时间及次数等。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腹内压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所有研究对象在入ICU24 h内完成Apache Ⅱ评分。腹内压正常组与腹内压升高组ApacheⅡ评分结果,见表1。 2.2腹内压水平与肠道耐受情况两组患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观察指标腹泻、腹胀的情况,见表2。 3讨论 危重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为保持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往往导致肠道血流急剧减少,肠功能受到损害[3]。国外研究发现约1/3进入ICU的危重患者存在腹腔高压[4],而肠道对腹腔压力升高最敏感。许多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缺血、缺氧、低灌流情况,肠道耐受性相应下降[3]。因此,有必要对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开展常规腹内压监测,可准确预测患者病情变化,为营养支持的合理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3.1腹内压水平与患者病情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腹内压正常组相比,腹内压升高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acheⅡ评分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而腹内压水平随之升高,肠道缺血缺氧严重,肠道功能损害。提示肠道功能和耐受性受到整体病情的影响,与徐文秀[5]等人的结果一致。危重患者由于乏力、昏迷、镇静等因素,长期限制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均可能增加腹胀、胃潴留、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发生,导致肠内营养的减缓甚至暂停。因此促进基础病情的改善是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3.2腹内压水平对肠内营养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腹内压升高组患者腹泻的发生率较高,与腹内压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IAP为10 mmHg时肠系膜和肝脏血流减少,当IAP超过20 mmHg时肠系膜和肠黏膜血流下降。IAP 升高还减少腹腔内和腹膜后其他器官的血供[1]。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受阻,胃肠

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观察

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5-03-17T16:22:36.7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2期供稿作者:胡晓[导读] 肠内营养(EN)支持主要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胡晓 云南昆钢医院云南昆明 6503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肠内营养(EN)对于ICU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7例ICU患者根据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早期EN支持)和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以及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营养支持前的Hb、ALB、体质量指数等各项指标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经过相应的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偏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腹泻(8.8%)、腹胀(8.8%)、呕吐(8.8%)、便秘(2.9%)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27.3%、24.2%、21.2%、18.2%、21.2%,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进行早期EN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减少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关键词: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观察肠内营养(EN)支持主要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目的保护患者肠黏膜正常生理结构及其屏障功能,确保患者肠道的正常运行,避免细菌和毒素易位;预防肝内胆汁淤积,降低肝功能损害,使患者身体负担减轻[1]。通常情况下,ICU患者病情危重,机体生理代谢较为紊乱,机体能量消耗较大,大约比基础值高出1/2左右,因此大多数ICU患者常常会出现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等症状[2]。在ICU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EN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患者全身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近年来EN支持治疗已经逐步被应用于ICU患者治疗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分析早期EN支持在ICU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7例ICU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7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发病后2-3d左右入院就诊。现将所有患者根据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最小44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64.3±2.4)岁。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最小43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64.1±2.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如性别、年龄等经过统计学处理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比价值较高。 1.2 方法 1.2.1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在患者入院就诊后,进行胃肠减压处理,同时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采用补液、抗生素等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1.2.2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常规基础治疗和对照组一致,在患者入院就诊后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在24-48h左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早期采用EN支持。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普通鼻胃管喂养:在第1d、第2d每天应给予500ml肠内营养液注入,在第3d开始每天应给予1000-1500ml左右肠内营养液。开始的滴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25-50ml左右,观察患者没有不适反应后,可将滴注速度维持在每小时100-120ml左右。具体的剂量以及滴注速度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清蛋白(ALB)、体质量指数等相关的营养状况指标。同时应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腹泻、腹胀、呕吐、便秘等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分析两组相关数据,计量数据用(X±S)表示,并采用t检验,应用卡方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代表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两组患者在进行营养支持前的Hb、ALB、体质量指数等各项指标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经过相应的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偏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X±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