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济宁市教师晋级答案高中_初中部分

2012年济宁市教师晋级答案高中_初中部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B)。A.《论语》 B.《学记》 C.《大教学论》 D.《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A)。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B)。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B) A.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B.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C.使学生掌握人类文明积累下的文化遗产D.使学生获得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
5.能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是(A)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 D.必修课程
6.下列不属于我国的课程结构,存在的较严重的不足的是(D)A.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B.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C.分科课程占绝对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D.学校开设科目不全
7.不符合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要求的是(B)
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B.小学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语文、艺术、美术课要加强写字教学
8.不属于本次课程改革的原则的是(C)
A.课程的均衡性 B.课程的综合性 C.课程的实用性 D.课程的选择性
9.下列不是分科课程的突出缺点的是(D)
A.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B.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C.导致学科之间相互割裂 D.教学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
10.下列所列课程,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C)
A. 《品德与生活》 B.《历史与社会》 C.《政治》 D.《艺术》
11.对新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理解错误的是(D)
A.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
B.各学科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具有时代性的内容
C.各学科都重视与社会的联系
D.各学科都非常重视学科的独立性和逻辑性
12.(A)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B.艺术课程 C.科学与社会 D.思想品德
13.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学生评价类型可分为(D)。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

、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C、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D、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4.对于“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正确的是(B)
A.二者是对立的概念
B.“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
C.我们要“研究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应该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
15.研究性学习,也可理解为(D)A.科学研究 B.科技类活动课程 C.理科知识的运用过程 D.一种学习方式
16.难以充分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B)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教学制 C、分组教学制D、能力分组制
17.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指的是教学要贯彻(C)A、直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8.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C)
A.课堂教学改革 B.观念的转变 C.学习方式转变 D.推进素质教育
1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20.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是(D)。
A.教与学B.教师与学生C.课堂课外D.教学与课程
21.我国对在校学生的应尽义务作了法律规定的是(A)。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课堂教学 B.培训教师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D.培养学生能力
23.学校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C)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D、开拓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24.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A)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5.在不同阶段,个体身心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是指身心发展具有 (A)A、阶段性B、顺序性C、矛盾性D、不平衡性
2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B)A、提高社会生产力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D、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27.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管理上( D )。A、由国家统一进行B、以教育部门为主C、以学校为主D、以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主
28.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B )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A、学生 B、教师 C、学生家长 D、学校
29.新课程的( C )是贯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环节

,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A、组织 B、推进 C、组织与推进 D、落实
30.(A)是实现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A.课程 B.教科书 C.教学大纲 D.教师
31.(D)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A.社会文化 B.人民生活水平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政治经济
32.现在进行的新课改,是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进行的第(D)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A.五 B.六 C.七 D.八
33.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B)的竞争。A.经济 B.教育 C.领土 D.世界霸权
34.对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来讲,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C)
A.国土资源的多少 B.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C.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D.国家发展的机遇
35.下列不属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知识观的描述是(C)
A.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
B.知识不仅是绝对的,也是客观的
C.学生学习是一个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D.系统的知识成了“课程”的代名词
36.下列不属于课程改革表现出的共同趋势是(A)
A.改革是教育家的事,政府不能掺和
B.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C.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学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37.这次课程改革的首选目标(B)
A.人民素质提高的需要 B.国家发展的需要
C.人文精神的发展 D.社会的需要
38.下列描述不属于这次课改的根本任务的是(C)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B.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C.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D.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9.下列描述不属于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是(D)
A.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 B.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D.实行四级课程管理制度
40.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
A.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
B.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D.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1.下列对评价与考试制度的理解错误的是(B)
A.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B.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C.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D.将评价看作一个系统
42.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是指(A)
A.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市、县三级课程管理
C.中央、省、市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大专院校三级课程管理
4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

重大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的是(C)
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人口增长过快 D.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44.对“知识经济”理解错误的是(C)
A.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
B.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
C.是经济发展的间接资源
D.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45.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是(D)
A.培养小科学家的课程 B.尖子生的课程
C.城市学生的课程 D.大众化的课程
46.对研究性课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学习即课程 B.自然即课程 C.自我即课程 D.生活即课程
47.对“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B)
A.班主任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指导者
B.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C.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某一学科老师的事
D.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老师的事
48.不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内容的是(A)
A.先人后己 B.走进社会 C. 珍惜环境 D.关爱他人
49.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其含义是(D)
A.职业技术教育 B.普通劳动教育
C.大专院校开设的技术教育 D.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教育
50.对技术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
B.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
C.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D.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
51.对“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C)
A.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
B.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调整
C.学校、家庭和社会劳动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是一致的
D.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52.不属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承接的任务是(C)
A.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B.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迅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C.拓展信息技术的学习空间
D.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53.不属于我国信息技术必修课的规划是(D)
A.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B.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C.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D.2007年前,所有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54.与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吻合的是(D)
A.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巩固率和

毕业率
B.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C.有利于把农村技术、经营和管理纳入教育内容,形成农村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D.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的升学率
55.对于课程标准的内涵,叙述错误的是(C)
A.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6.(D)是教材编写、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A.课程目标 B.教学思想 C.教学大纲 D.国家课程标准
57.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A.课程目标 B.基本素质要求 C.课程性质 D.课程理念
58.对“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理解错误的是(A)
A.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B.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
C.规定了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D.不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硬性规定
59.不属于课程目标的描述的是(A)
A.教学目标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与技能
60.(B)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A.课程结构 B.课程标准 C.课程性质 D.课程理念
61.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自始至终坚持(C)的原则。
A.封闭 B.专制 C.民主、开放 D.放任
62.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人口增长过快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6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改革是教育家的事,政府不能掺和
B.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C.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学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4.不属于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的是(C)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B.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C.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D.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65.新课改中,对课程内容改革的理解错误的是(D)
A.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来联系
B.改变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C.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D.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66.下列对评价与考试制度的理解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的是(B)
A.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B.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C.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D.将评价看作一个系统
67.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概括为(C)
A.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B.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接受者
C.受教育者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 D.受教育者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
68.不属于“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是(B)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战争在当今时代还没有杜绝
C.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69.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不是指(B)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口素质不高
C. 自然资源短缺 D.人口膨胀过快
70.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表明, 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D)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和平稳定的环境
C.科技进步的程度 D.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71.历史经验已经证明,(A)在把握人类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A.教育 B.知识 C.科技 D.文化底蕴
7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B)二者之间的关系。
A.国家需要和地方发展需要 B.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
C.国家发展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 D.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需要
73.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理解有误的是(C)
A.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74.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D)的变化为前提的。
A.学生学习行为 B.教学组织形式 C.教材编写 D.教师教学行为
7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 趋势。(B)
A.下降 B.上升 C.水平 D.不变
76.不是今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的是(D)
A.评价目标多元 B.评价方法多样
C.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纪录 D.不能重视教师的成长纪录
77.关于“知识经济”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
B.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
C. 是经济发展的间接资源
D.知识就是生产

要素
78.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A)
A.个性的和谐发展 B.学生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C.学生各领域的均衡发展 D.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79.“知识更像动词,而不是名词”说的是(A)
A.知识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 B.知识是不变的结论
C.学校与社会融汇是有区别的 D.学习活动应处于边缘位置
80.对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理解错误的是(A)
A.在学校课程中经验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学科课程则微乎其微
B.分科课程占绝对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
C.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D.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81.本次课程改革的不应遵循(C)的原则。
A.课程的均衡性 B.课程的综合性 C.课程的实用性 D.课程的选择性
82.(D)的增设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
A.研究性学习 B.信息技术教育 C.社区服务 D.综合实践活动
83.在实践的层面上落实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不应(D)
A.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B.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C.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D.每门课程平均分配总课时数
84.对于分科课程的论述,错误的是(C)
A.有助于突出教学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B.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
C.有助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D.有助于组织教学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85.不属于综合课程的课程是(A)
A.《语文》 B.《历史与社会》 C.《品德与生活》 D.《体育与健康》
86.实施综合课程不必考虑(C)
A.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B.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C.学生的经验问题 D.管理的问题
87.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具有(A)
A.自主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88.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有(A)
A.集中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B.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C.与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D.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89.对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解正确的是(D)
A.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课堂中进行
B.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
C.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
D.研究性学习课程不需要有专人来教
90.(A)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A.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B.各学科都重视与社会的联系
C.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
D.各学科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
9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儿童发现问题的情境
B.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C.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某一学科老师的事
D.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老师的事
92.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相违背的是(B)
A.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B.以学科教学为中心
C.改善学习方式
D.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9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C)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94.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C)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95.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D)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96.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C)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A.尊重 B.欣赏 C.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D.激励
97.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B)
A.学习方法的转变 B.学习方式的转变 C.教学方法的转变 D.考试方式的转变
98.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D)
A.自主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方式 C.探究学习方式 D.现代学习方式
99.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D)。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生产力水平
100.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C)。A.布鲁纳B.赞科夫C.舒尔茨D.皮亚杰
101.“为人师表”反映了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点是(C)。A.艰巨性B.创造性C.示范性D.复杂性
10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A.控制B.沟通C.激励D.教学
103.人的发展是指人的(D)。A.身体发展B.智力发展C.个性发展D.身体和心理发展
104.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D)。
A.高水平的智力B.实践能力C.健康体魄D.创新精神
105.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D)。
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
106.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A)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
107.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C)。A.注意力B.观察力C.思维力D.想象力
10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D)。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109.教育史上

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复式教学D.小组教学
110.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D)。A.斯宾塞B.卢梭C.洛克D.夸美纽斯
1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D)。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
112.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D)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A.学校B.教师C.教育内容D.学生
113.(B)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A.教师B.班主任C.班长D.学生会
114.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A.交往B.学习C.课堂D.课外活动
1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116.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贝尔D.桑代克
117.将学业的成功归因于个人内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A)。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
118. 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B)。
A.经验泛化作用B.学习定势作用C.分析概括作用D.相同要素作用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 D )。
A、前提 B、基础 C、原则 D、关键
120.如何理解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中的“全面发展”?( C )
A、就是全优发展 B、就是关注学业成绩 C、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D、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
121.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是( D )A、学习日记 B、情景测验 C、行为观察 D、成长记录袋
122.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种智力构成,并分析了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的理论是( A )A、多元智力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知识本位理论 D、学科本位理论
123.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 C )的评价方式。A、学生评价 B、家长评价 C、老师自评 D、学校评价
124.( A )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A、自评B、学生评C、教师互评D、学校评
125.( B )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A、家长 B、学生 C、家长学校 D、未成年人
126.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B)。A、使学生考上学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C、让学生学会感恩 D、使学生多学到知识
127.学校要引导学生、家长以一种( B )、公正、严肃、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
A、主观B、客观 C、感情 D、报复
128.校方应以(C )的态度处理学生、家

长对教师的评价结果。A、严肃B、严厉C、公允D、维护教师利益
129.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 A )为主。A、教师 B、学生 C、教学设计 D、课堂效果
130.( C )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A、关注学生成绩B、关注教学设计C、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D、关注课堂效果
131.新课程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 D)”的响亮口号。A、教学相长 B、以教促学 C、教是为了不教 D、教为了促进学
132.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 B )为主。A、讨论式 B、自主合作探究 C、小组分工 D、启发式
133.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 A )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A、以学论教 B、自主合作探究 C、标准化 D、以学生为主体
134.( A )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了充分的发展。A、以学论教 B、启发式 C、标准化 D、讨论式
135.中华人民共和国( )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B)A、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 C、刑法 D、教师法
1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根据:(C)。A、教师法 B、刑法 C、宪法 D、职业教育法
137.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是:(D)A、幼儿园师范学校毕业学历B、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C、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学历D、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138.每年教师节的时间是:(C)A、9月12日B、9月8日C、9月10日 D、9月9日
1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施行时间是:(D)A、1990年1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4年1月1日
140.6、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几年进行一次:(C) A、2年 B、3年 C、1年 D、半年
14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 )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A)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2.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143.教育制度的主体是(A)A、学校教育制度 B、教育体制C、社会教育制度D、业余教育制度
144.“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 )提出的(B)。A、江泽民B、邓小平C、毛泽东D、李鹏
14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到二十世纪末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C)。A、6% B、2% C、4% D、8%
14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 )表述的(D)。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47.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9%提高到( )左右(D)。A、10% B、20% C、12% D、15%
148.( )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C)A、陈至立B、江泽民C、邓小平D、李岚清
149.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B)。A、全民教育B、广大青少年C、教育工作者D、大中专学生
150.(A)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A、学校B、电影院C、工厂D、军队
151.(A)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A、国旗B、“八一”军旗C、党旗D、团旗
152.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C)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团组织的教育
153.提高我国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战略措施是(B)。A、普及高中教育B、推行九年义务教育C、提高大学教育D、小学教育
15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段话是哪部法律中规定的(C)。A、教育法B、义务教育法C、宪法D、教师法
155.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是(C)。A、文化知识素质B、身体健康知识C、思想政治素质D、文明礼貌素质
156.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D)。A、较好的学校设施B、高质量的生源C、优良的外部环境D、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57.含重大活动在内,一周内升旗仪式不能超过(C)次。A、一次B、三次C、二次D、四次
158.国旗下讲话,讲话时间一般掌握在(B)分钟左右为宜。A、三分钟 B、五分钟 C、八分钟 D、十分钟
159.“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A)条内容。A、第二条 B、第一条 C、第四条 D、第六条
160.《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依据《 C 》及有关规定制定。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爱国主义实施纲要
161.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D)。A、骨干力量B、一般力量C、主要力量D、基本力量
162.中学德育大纲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D)。A、一般要求 B、根本要求 C、特殊要求 D、基本要求
163.“形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

新的品格”是(B)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A、高中 B、初中 C、小学 D、大学
164.“对评定内容规定的诸多方面基本能做到”这是中学生品德评定哪个等级的要求(C)。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
16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B、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强调知识的时代C、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强调文化的时代D、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强调经济的时代
166.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关系的基本法则是(D)。A、坚持快速发展B、坚持慢速发展C、坚持中速发展D、坚持可持续发展
167.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D)。A、资源的可持续发展B、能源的可持续发展C、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人的可持续发展
168.对“教育”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A、“教育”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们的工作。B、“教育”就是把出类拔萃的人培养成精英。C、“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自己。D、“教育”就是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169.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不被看重的一项是(B)。A、个人基本素质B、拥有的证书C、基本职业技能D、职业素养
170.你认为我们现在在校学生负担是( )。A、太重B、比较重C、尚可D、不重
171.( B ),是新课程改革成败关键性因素,也是促进课程自身建设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的重要手段。A、改变课堂教学B、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评价C、改变学习方式D、改变教学方式
172.( D )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A、精英教育B、多媒体设备C、素质教育D、课程
173.学校是( A )实施的基本单位。A、课程B、教学活动 C、法律法规D、实验方案
174.建立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 C )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符合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学校评价体系,是新课程的又一重要任务。A、主要任务B、根本前提C、根本目的D、基础
175.新课程提出打破长期以来以(D)作为评定学校办学水平唯一标准的做法。A、素质教育 B、办学条件C、家长满意度D、升学率
176.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应包括有促进学校发展( B )的教学研究制度。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由易到难D、由难到易
177.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包括学校领导班子、( A )、教学研究制度。A、制度与管理B、教材使用情况C、课堂教学D、家长、学生评价制度
178.学校开展评价,重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以激发学校自身发展的( C)为主要目的。A、前提B、基础C、内在动力D、能力
179.新课程提出,要建立以(D)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A、学校互评B、学生评C、家长评D、学校自评
180.目前的考试技术主要还是用来考核学生发

展的( B ),忽略了其发展的过程。A、目标 B、结果C、过程D、内容
181.考试改革在考试内容方面多考查学生的( A )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A、实践动手B、辩证思维C、求异D、创新
182.(C)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评价改革。A、评分改革B、综合素质改革C、考试改革D、分数改革
183.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A)目标。A、一般性发展B、特殊性发展C、能力发展D、价值观发展
184.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A )因素。A、决定性B、主要C、关键D、推动
185.真正影响和解决新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C)A、制度B、考试改革C、观念 D、评价改革
186.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高度( C )A、下放B、分散C、集中和统一D、民主
187.( C ) 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论著,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已进入形成独立学科阶段A.《爱弥儿》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漫话》
188.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B)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发现学习
189.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B)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190.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D)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19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B) A、4遍 B、6遍 C、8遍 D、9遍
192.关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C) A、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也越好 B、学习难度大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C、学习任务容易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D、不管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
193.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 B )A、国务院B、教育部C、教科所D、基础教育司
194.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 A )A、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B、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C、制定课程表D、制定评价体系
195.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特别是一些(D)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可以直接纳入校本课程。A、体育B、集体C、公益D、兴趣小组
196.选修课的起点应该是学生,首先是学生的(A)A、兴趣与需要B、热点

C、关注点D、理想与追求
197.( D )的建立和健全,为杜绝那些违背课程管理政策的行为奠定了政策法规基础。A、教育法B、义务教育法C、教育法律法规D、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198.教材的多样化就是(A)A、特色化B、多本化C、地方化D、多样化
199.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托尔曼D、斯金纳
200.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中核心问题是(A) A、学生的智力开发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学生的学习活动 D、学生的心理健康
201.原有观念为上位,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这种学习称为(A)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202.根据陈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C)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203.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B)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沉思型 D、冲动型
204.关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C) A、高焦虑同高能力相结合会抑制学习 B、高焦虑同一般能力相结合会促进学习 C、不管学习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焦虑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D、难度大的学习,低焦虑效率好
205.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看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属于(C)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0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B)A、 马斯洛 B、 班杜拉 C、 加涅 D、 阿特金森
207.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以下数一操作技能的是 (D) A、 阅读技能 B、 运算技能 C、 记忆技能 D、 运动技能
208.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大多是一些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B)A、无结构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界定含糊问题 D、情景不清问题
209.根据道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个体道德的核心部分是 (A) A、 道德认知 B、 道德情感 C、 道德行为 D、 道德信念
210.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选看猫的图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观有关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从而消除对猫的恐惧反映。这个案例中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B)A、 自我控制法 B、 系统脱敏法 C、 肯定性训练 D、 强化法D、 综合
211.在以下有关课堂管理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A、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B、放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最佳C、对于学生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可采取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D、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师生情感纽带的

力量越强,教学效果越好
212.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来说,新老师最关注的问题是( B )A、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B、自我生存有关的问题C、学生发展有关的问题 D、自我实现有关的问题
21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A、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B、教育规律C、教育原则D、教育技术
214.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观点的教育家是(C)。A、布卢姆B、凯洛夫C、杜威 D、布鲁纳
215.“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一种(B)思潮的体现。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C、形式化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
216.“长善救失”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经验,并没有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消失,这反映了教育具有(D)。A、不变性 B、发展性C、保守性 D、历史继承性
21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夸大了(B)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A、遗传 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学校教育
218.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洛克的“白板说”属于(B)。A、内发论 B、外铄论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19.个体身心发展的(A)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及时施教,心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A、不均衡性 B、顺序性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20.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D)。A、学校 B、家长C、学生D、教师
221.“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这句话隐喻学生的学生中具有( )。A、主体性 B、客体性C、被动性 D、强制性
222.校园文化属于一种(A)。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C、学科课程 D、学校课程
223.(D)不属于教师职业的角色。A、示范者 B、管理者C、研究者 D、法人
224.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C)为中心。A、劳动 B、科研C、教学 D、社会服务
225.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B)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26. 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D)是关键。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2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内容是(D)。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家访C、转化后进生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28.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B)A、关键期 B、学习准备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229.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A)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230.下列表述中

有错误的是(A)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231.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B)A、巴甫洛夫 B、桑代克C、布鲁纳 D、加涅
232. “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C)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233.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D)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234.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B)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235.“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B)A、初期 B、中期C、后期 D、各阶段都可能
236.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C)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 D、监控策略
23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份是(D)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238.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A)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239.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240..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241..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B)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多选开始
242.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会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的因素有(ABCD)A.社会政治体制的变革 B.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24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资料本领域包括(ABD)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作技能
244.学校教育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BCD)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B.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C.有一部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D.语言发展到文字状态
245.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CD)A.画线 B.记笔记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246.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AB )A.开始部分 B.结尾部分C.中间部分 D.不一定
247.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 (ACD )A.调节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计划策略 D.监视策略
248.下列属于旧课程体系所显示的问题有(ABCD)A.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B.思想品德的指向性、时效性不强C

.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D.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249.下列属于课程改革表现出的共同趋势是( BCD )A.改革是教育家的事,政府不能掺和B.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C.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学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250.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可概括为(ABD)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B.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C.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D.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51.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我国课程体系,表现为(ABCD)A.学校教育的使命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B.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C.与生产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人发展的内涵D.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
252.对于本次课改的课程功能的转变,理解正确的是(ABCD)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B.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C.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D.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53.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ABCD) A.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 B.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C.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D.新课程重视不同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254.对新课改中,课程内容的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ABC ) A.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B.改变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C.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D.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255.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作了哪些调整?( ABCD ) A.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B.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C.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D.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
256.下列对评价与考试制度的理解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是( ABCD )A.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B.注重评价的甄别与

选拔的功能 C.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D.将评价看作一个系统
257.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好处是(ABCD ) A.有利于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B.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 C.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D.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258.关于“知识经济”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A.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 B.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 C.是经济发展的间接资源 D.知识不是生产要素
259.所谓知识劳动者,是指 (ABCD)的劳动者。 A.从事知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B.从事知识、信息的整理 C.从事知识、信息的加工 D.从事知识、信息的传递
260.当前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ABC)的竞争。 A.经济实力 B.国防实力 C.民族凝聚力 D.人口的竞争
261.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的困境是指( ABCD )A.生态环境恶化 B.自然资源短缺 C.人口迅速膨胀 D.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消弱或丧失
262.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BCD )A.是人们对工业化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 B.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的C.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D.注意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263.对于“知识更像动词,而不是名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A.知识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 B.知识是不变的结论C.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融会贯通的藩篱 D.学习活动应处于边缘位置
264.课程类型主要有( ABCD )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65.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是指(ABCD )A.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 B.分科课程占绝对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 C.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D.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26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指(ABCD)A.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B.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C.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D.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267.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A.信息技术教育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268.下列说法符合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的是( ABCD )A.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B.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D.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69.本次课程改革的原则的是指(ABD)A.课程的均衡性 B.课程的综合性C.课程的实用性 D.课程的选择性
270.对新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理解正确的是(ABCD)A.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 B.各学科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具有时代性的内容C.各学科都重视与社会的联系D.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
271.下列所列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AB )A.《品德与生活》 B.《历史与社会》 C.《语文》 D.《化学》
272.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什么问题?(ABD) A.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B.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C.学生的经验问题 D.管理的问题
273.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的特性是( ABCD ) A.整体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27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ABC) A.学生本人 B.社会生活 C.自然世界 D.人文科学
27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76.对于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是( ABCD )A.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B.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C.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D.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某些学科打通运行
277.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有(ABCD)A.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B.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C.与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D.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78.如何倡导学生对课题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ABCD ) A.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B.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C.在课题展开阶段,组织多种多样的形式 D.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
279.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ABCD ) A.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 B.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C.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 D.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
280.对于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统筹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的做法,正确的是( BCD ) A.学校

不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B.建议每一所学校对本校的活动作出计划 C.要肯定活动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并加以运用,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D.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
281.如何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ABC ) A.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 B.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 C.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D.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82.对于“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正确的是(AB) A.二者是相对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 B.“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 C.我们要“研究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应该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
283.各门学科已经有效的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因为( ABCD )A.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野 B.研究性学习课程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 C.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 D.研究性学习课程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的目的
284.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联系是(ABCD) A.二者都强调研究性这种学习方式 B.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 C.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 D.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从学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
285.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ABCD)A.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课堂中进行吗?B.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吗? C.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吗? D.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有专人来教吗?
286.研究性课程也可理解为( BCD )A.学习即课程 B.自然即课程 C.自我即课程 D.生活即课程
287. 对“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B)A.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儿童发现问题的情境 B.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C.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某一学科老师的事 D.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老师的事
288.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基本目标是(ABCD)A.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B.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C.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D.促进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