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三农”)的市场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

意义——“四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重要手段,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重要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即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四新”:新背景、新思路、新目标、新方式;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维护农民工权益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做好农民工工作的“两个指导”: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四十字”原则:以“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基本原则。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人的权益,以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以全面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的措施: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调在开户银行预存工资保证金,所有建设单位都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对重点监控的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各地方、各单位要继续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并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医疗卫生作为服务于每个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社会事业,是当今世界各国为其国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

“三体现、一贯彻、二促进、一维护、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贯彻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的健康素质的要求,为当前及以后一个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关键在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遏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势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工作,建立逐步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对于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五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医疗服务与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等改革,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把全民健康不断提升到更高水平。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实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发展(“四位一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协调发展(“三个推进”):推进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基本要求(“七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高自觉性,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各项目标,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坚持“五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

科学发展观“四是”: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四是”: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解决好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

生态“三文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强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术创新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

实现节能减排的措施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

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

意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追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本质:用优秀文化为大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消费水平,变文化为人民群众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家园。

“三好一途径”: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等多方面内容,公益性、服务性是其根本性特征。

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对策有: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五个“有利于”: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文化性能的充分实现和整体提升;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生命价值感、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切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情致;有利于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稳定物价关注民生

物价问题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政府关注民生利益的第一视点。

稳定物价,就是要保持商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

稳定物价,关注民生,体现了中央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措施:大力发展生产,搞好产运销的衔接;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的进口;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从严控制必须调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共服务收费,防止出现轮番涨价;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遏制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坚持执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根本途径:增加有效供给,采取综合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主要是投资过快增长、货币投放过多,继续实行从紧货币政策;抑制一些不合理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关键环节:重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采取多种措施安排困难群众生活,缓解低收入群体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压力;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散布涨价谣言、蛊惑人心等违法行为,保持市场的正常秩序

奥运专题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意义:北京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事,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各国人民。

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是世界各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热烈拥抱,也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情对话。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弘扬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推进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普及和发展,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极大地唤起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爱好,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人民心中扎根开花,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办奥运会,不仅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大好时机,更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改善城市环境难得的机遇。

“四个展示”:通过奥运,我们要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形象;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展示13亿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中国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

奥运作用: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收益,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带动电子、通信、建筑、体育用品、服务等部门及行业的发展。这将加速推动中国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将成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催化剂。

2008年奥运会在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领域为北京、为中国留下了宝贵遗产,既包括有形的物质遗产,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奥运会对北京的经济影响是可观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就业与收入分配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好又快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以人为本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公平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体系,以促进规则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做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政府正确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好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类计划和项目;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大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认真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形成促进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加强“三个建设”、“完善管理、激发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建设和谐社会重点在于: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扩大就业,缩小国内不平等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安全问题和教育不平等问题。

“四个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促进法治型国家和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劳动关系的和谐的重大意义: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题中的应有之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最大的和谐,和谐社会一定是广大劳动者正当利益真正得到实现的社会,也一定是劳动关系双方都能够共赢共荣的社会。没有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失去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构建和谐劳动的作用:有助于巩固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劳动用工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增强就业稳定性和提高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落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化解劳动关系中不和谐因素、实现劳动关系平衡的动态过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方面面共同努力。

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工会和行业组织作用,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都有助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劳动关系和谐,必须走法制之路。新《劳动合同法》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同时,各级政府是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者,集体谈判与民主参与的促进者,劳动争议的调停者,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对劳动关系的和谐起主导作用

农民工返乡也有作为

2月1日,备受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三农”再次成为关键词。联系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格外意味深长。

经济困难中,企业破产、减员,农民工受的冲击有多大?2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推算出一个答案: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了工作。

失去工作后,返乡成为这2000万农民工的一个选择。但是,返乡之后,路在何方?有人甚至称,农民工所拥有的,只是“回不去”的故乡:习惯了城市中便捷的生活,农村的交通出行不便、公共卫生缺失、商业环境落后等,使得这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感到诸多不适应。而更深层次的,是自身发展的困惑和选择:从事农业生产,有前途吗?在农村创业,从何着手?

从另一方面看,农村人才缺口巨大,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都是破解“三农”问题所必需。而返乡农民工,正是农村发展的生力军。闯荡城市多年,经过市场经济和现代产业的磨练,他们有技术、有能力,也有一定的经济积累,见识更广、思路更活、视野更阔,是发展新农村、填补人才缺口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是返乡农民工对前途的困惑,一方面是他们拥有的技能和良好素质,一方面是建设新农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发现,这三方面不仅不矛盾,而且可说是互为补充:返乡农民工发挥自身优势,投身新农村建设,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打出一片天地。

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留住这些返乡农民工?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城里人大多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即便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往往不愿回到农村。越是艰苦

就越留不住人才,越留不住人才发展速度就越慢,陷入了恶性循环。面对这样的状况,要留住并用好返乡农民工,至关重要。

“一号文件”显示出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与思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改善留住人才的物质环境;而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等,稳定完善经营制度,则强化留住人才的政策信心……更为重要的是,连续6个“一号文件”,字字句句总关农,让人看到农业的大有可为,看到农村的天宽地阔。

“越是面临困难越要重视农业”,这是今年“一号文件”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对于亿万农民,尤其是那些失业返乡的农民工,这或许也是一次选择。期待返乡农民工看到留乡创业这个机会,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开辟发展新路。

农村未来发展要谨防两个偏差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6个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极大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去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央决定对以往一个时期的农村政策做了总结,勾画了未来新时期的农村政策框架;今年的1号文件进一步回答了全社会所关心的农村工作的重大问题,对于未来的农村发展意义重大。

提高农业经济效率,保障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平衡;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逐步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定农村社会。只要这三方面的工作年年有进步,农村社会经济形势就令人放心。为保障这些任务的实现,中央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让我们对未来农村发展充满信心。

保障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平衡,获得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基础。中央提出的政策“定心丸”是在2020年之前新增1000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而按照中国人口增长的状况,这个阶段我国粮食再增产600亿斤,粮食的供求平衡就有了底线保证。从现在出台的一揽子财政支农政策看,这个目标的实现是有充分保障的。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在2020年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是农村发展的另一重大目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遇到麻烦,并会影响到农民工资收入的增长。1号文件针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

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按照国际经验,如果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在国家投资项目中大量使用农村劳动力,对提高农民收入将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农村发展最终要靠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实现突破,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外部条件是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减少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内部条件是提升农村社会自身的公共品供给水平。目前,地方政府有很强烈的扩张城市的冲动,对此,不必再“火上浇油”,更需要关心的是通过规划管理使城市化进程更加健康有序。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特别是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中央政府全力去推动。这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全面推开,今年推广的力度还要加大。今年还要展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障试点,这又是农村工作的一个大手笔。如果试点顺利,5年内能在全国推开新型养老保障制度,其意义不亚于取消农业税。

解决“三农”问题,没什么灵丹妙药。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工作如果能扎扎实实做好,到2020年,农村形势就会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三方面工作能不能顺利推动,取决于两方面的偏差能不能得到有效防止。山东公务员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1912455932.html,/)发布

首先要防止的是一个战略上的偏差,即防止把人口的城市化变成一个土地的城市化。按世界一般经验,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比例可以更高一些,加快城市化的速度还有潜力。在2020年,我们完全可以把人口城市化的比率提高到6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相关的农村人口应该有序地在城市定居下来,减少“候鸟式”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军。农业不能养活中国的一半人口,永远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要希望农业领域就地转移全部剩余劳动力,也不要指望把几万个乡镇变成工业基地。要在现有几百个城市上把文章做足,让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在这里定居下来。我们不害怕90%的人口“养”10%的农民,因为只要农民占总人口10%,他们就不会是一年只劳动3个月的半失业者,而是全年劳动的充分就业者。只要一个阶层在辛勤劳动,市场就会给他们一个说法,政府对他们的帮助就不会是简单地转移支付。现在地方政府有很高的热情去圈地扩大城市,就是不肯想办法把进城务工的农民留下来,这是令人头痛的事情。

第二个要防止的是微观政策操作上的偏差,即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在这方面有了突破,今年的1号文件又提出了更具体的政策保障措施,但我们还是担心中央的政策在具体落实中被釜底抽薪。18亿亩的耕地要保护,这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还是生态问题。过去的经验是,仅仅靠中央单方面的积极性不能解决耕地保护和农民土

地权益保护问题。要在体制上解决问题,赋予农民自己保护土地权益的力量。三中全会出台的土地管理改革思路可以说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们要呵护这个改革思路,谨防政策在操作中“走样”,继续坚定地将这项改革一步步向前推动。

改革养老保险不能降低福利水平

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包括9亿多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央财政的养老保险,要保证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表明,某些制度性歧视,已经到了非得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克服时艰,信心最重要,而唯有公平才能提供持久的信心。

人保部日前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反响强烈。尽管人们解读的角度不同,不过在支持改革这一点上高度一致。有人说,这个改革来得正是时候,我的看法是太迟了,而且切入点也有问题。

社会保障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强制性。它不同于自愿性的商业保险,企业和个人必须参加;二是普遍性。社会保障是全覆盖的,不允许有漏洞。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是苦乐不均。

保险制度是分隔的,首先不包括农民,其次,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资金完全由财政承担,保障水平较高,虽然其中也不平等,比如地区差距和层级差距都非常显著,但与农民有天壤之别,比企业也好很多。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外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国家财政不再负责,而由企业和职工个人承担,原则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眼下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最近的消息说有2000多万农民工受经济下滑拖累失业返乡,这些人本来是各自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失业返乡,这些家庭的基本生活可能都将出现困难。人保部官员说,今年的中国就业问题将特别突出。这些问题让隐蔽和拖延已久的社会保障问题显性化了,养老保险是其中之一,这对财政提出了要求。

而此时财政的首要问题是扩大支出,刺激经济增长,问题在于,财政收入将由于增长放缓而明显下降,为了避免刺激经济导致过多的赤字,需要清理压缩财政支出。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就是在这个财政压力背景下出台的。据说全国的事业单位120多万个,3000多万人,财政80%的养老保险支出,就是给这3000多万人的。如果能把这部

分人的养老保险水平降低一点,对整个财政收支紧运行的状态改善,无疑是有好处的。但这个美好的初衷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事业单位,为中国所独有。它不是政府部门,却履行着部分政府部门的职责,它也不是纯粹的企业,但却有收入渠道,而且改革以来,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水平还与单位的创收同涨落。正是因为事业单位是准政府机关,在社会保障上,采取就高不就低,跟机关看齐的做法,由财政完全承担养老保险的支出。

根据试点办法,要统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一般的估计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水平,将明显下降,因为目前的企业的养老保险要比事业单位和机关差一大截。

企业的养老保险水平低,一方面是财政不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没有按规定及时足额上交资金。多年存在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转,也就是个人账户里面没有钱,如果马上就取,根本取不出钱来,因为个人交的钱早就取走。支付给现在已经退休的人了。

这部分欠账和亏空的弥补,只能算在财政头上。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财政先补充企业养老保险的欠账,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转,现在正在上班的人远多于退休的,空转能暂时遮掩得住,随着出生高峰期的人退休,问题滚雪球似的,将越来越严重,后果殊难料想。而且,社保资金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号称保值增值能力很强,在股市上表现就很抢眼,补充养老保险金,完全有可能。

所以,一些专家要反问,凭什么要降低事业单位的养老水平,跟低水平的企业看齐,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要企业按规矩办事,把养老金提高到事业单位的水平呢?让几千万人福利下降的改革,能叫真正的改革么?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么?

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包括9亿多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个任务属于中央财政,中央财政的养老保险,要保证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区分企业、机关和失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公平的。养老是个公平的底线,不管你原来的工作待遇如何,最后要获得同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在社保制度成熟国家,这是靠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障税解决的,相当于我国企业和个人交纳的费用。既然大家都是纳税人,为什么不能享有同等的养老待遇?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也许动机关的奶酪难度太大,而拿自己开刀也很不习惯,所以,就从事业单位着手,毕竟,它不是正儿八经的机关,虽则人多,但是势并不众,阻力小,除了广东的一些大学教授嚷着要提前退休,不见有什么大动静。

其实,既解决财政压力,又解决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办法很简单。第一,压缩诸如“三公”之类的开支,可以省出几千亿;第二,把没有政府职能但享受财政拨款的单位,比如各种学会、协会、招待所、文体部门、文化出版、机关高校的后勤部门等,它们不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应该也可以完全市场化,财政的这一大笔冤枉钱,也可以用于养老保险等社保支出。

改革三十年,很多政策开始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效应,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表明,某些制度性歧视,已经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克服时艰,信心最重要,而唯有公平才能提供持久的信心。

越是面临困难越要重视农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六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党中央送给亿万农民的新春贺礼。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了重大自然灾害,克服了多种困难,农业农村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农业生产实现了近40年来首次“五连增”,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刚刚到来的牛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重要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和全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越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农业。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越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夯实农业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盖房子,要先打牢地基,同样道理,要渡过难关,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首先要把农业这个基础打牢固。经济发展有了根基,才能站稳脚跟,才能稳步前进。在困难面前,如果忽视了农业这个基础,就必然会事倍功半。山东公务员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1912455932.html,/)发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是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细化,是指导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到位。

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繁重。各级领导干部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绷紧“三农”这根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老黄牛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夺取今年“三农”工作的新胜利。

假日旅游消费最大潜力在农村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近日就旅游拉动内需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70%的旅游资源处于包括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农村地区,因此我国潜力最大的旅游市场在农村,潜力最大的旅游需求在农村。发展旅游、拉动内需,农村前途无量。

农村旅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让城里人下乡度假休闲,促进包括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农村居民就业、增收;二是激发和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和意愿,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加入到旅游消费大军中来。

城市居民下乡旅游,有旺盛的需求,关键是要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快农村旅游发展。要通过统筹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旅游消费环境,提高“农家乐”等农村旅游度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做大做强农村旅游市场供给和服务体系。

为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民生,同样要不失时机地把农村培育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个人旅游消费占生活消费性支出仅5%左右,低于全世界10%以上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人年均出游5次以上,中国人年均出游1次,农村居民连1次都不到。

让更多农村居民亲眼看一看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上海的外滩与金茂大厦,根本上要靠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但同样需要公园、博物馆等城市旅游景区景点加大减免收费的力度。根据旅游季节旺、淡不同,各地各景区完全可以推出面向农村居民的“百元看北京”“百元游上海”等旅游产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包括旅游在内的农民消费水平要大幅提升。要使我国亿万农民成为未来旅游市场和旅游消费的重要群体,应当从现在做起。

提升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竞争力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新近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底,贵州返乡农民工总计约50万人,约占全省外出农民工的10%。调查表明,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打工意向强烈,准备春节后再次外出务工的占70%以上。

长期以来,贵州等西部贫困地区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及体力劳动。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将继续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些传统打工地区,进一步压缩这些地区的就业空间。返乡农民工如果劳动技能没有相应提高,就再次返回这些地区,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

应对这次农民工被迫返乡,一方面要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让返乡农民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变被动为主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为下一次产业升级积蓄能量。

事实上,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也是广大返乡农民工的普遍愿望。贵州省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在贵州返乡农民工中,返乡后接受就业培训的人数不到5%,但近73%的返乡农民工希望得到技术培训。

面对大多数有意再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迫切愿望,面对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渴求,各地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再次就业的竞争力。

提升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竞争力,需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完善培训工作机制。比如通过整合省农办、省农业厅及劳动保障厅等相关部门资金,以县级职教中心作为培训返乡农民工的主要基地,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制订统一培训指标和培训标准,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

提升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竞争力,需加大培训的针对性。要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和培训意愿,结合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用工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以技能培训为中心,在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养殖业、建筑业、采煤、餐饮业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提升农民工再就业竞争力,需从长计议。必须针对返乡农民工中青年较多,而且在外打工的经历也使其深知文化程度低的不利影响,开设专业和课程,在自愿基础上开展学历教育。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任务。从现实需要看,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至少有三大任务:一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这三大任务在相当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应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中的作用。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已达到3.33∶1。若把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差距高达5—6倍。据此估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对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差距的影响度在30%—40%左右。有研究表明,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贫困发生风险就可以降低12.9%;家庭非农收入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就可以降低3.2%。这说明,教育投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新阶段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现实情况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为加速推进工业化,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政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依靠公共财政,而是依靠农民自己,由此造成了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直接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尚未根本改变,加之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缺乏相应的财力,造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根据农业部的统计,200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文盲率为6.3%,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占70%以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仅为16.8%,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这种状况,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政府的公共支出更多地投向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7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这个潜力的充分释放,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近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3%下降到最低点2007年的9.1%,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7年的25.6%,下降了近37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与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关,更重要的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当前,刺激消费、扩大内需,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重大作用。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增强广大社会成员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预期,发挥巨大的刺激消费、拉动消费需求的潜在作用。因此,从刺激消费和保持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应当逐步把扩大内需的投资重点转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来。

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济南市2008年为群众办的12件实事,有一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且要持续3年,那就是家喻户晓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济南的棚户区改造,面广,共38个片区、近200万平方米;量多,涉及群众3万多户、10万余人;难度大,几乎都处于中心城区,拆迁、建设、安置等成本高,麻烦多。济南市克服重重困难,使工程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进行。对此,市委负责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棚户区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不折不扣地办好。”

济南是泉城,也是古城,历史上曾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景。城市古老值得骄傲,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百年前的商埠繁华区,后来成了棚户区;建国初期建的宿舍,如今成了危房。这些土坯房或砖木房,低矮潮湿,年久失修,拥挤不堪,被围在飞速崛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蜗居在几十年前的老旧平房里,棚户区一度成为被遗忘的城市角落。让10万群众告别棚户区,住进新楼房,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确是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

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住房关系群众冷暖安危,自然牵动民心。以拆迁为由把群众安置到城市的边边角角,上班、上学、生活不便,得不了民心;站在部门利益角度,与开发商“勾结”,谋取收益,挣老百姓的钱,得不了民心;暗箱操作,老百姓没有知情权,没有说话的份儿,也得不了民心。济南市棚户区改造以就地回迁安置为主,货币补偿、异地安置为辅,让大部分群众都能回到原地居住、生活。采取政府主导而不谋求收益,是为了规划更科学,操作更透明,监督更有效,建设速度更快,质量更有保证。民主、公开操作,让老百姓有效参与,户型设计甚至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无不得民心,顺民意。

民生工程要真正赢得民心,关键是把好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儿上。为确保群众住得上、住得起,济南市规定按房屋总建筑面积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公建用房,由居委会经营,所得收益用于困难居民物业补助。某街道组织的亲情搬迁服务队帮助社区居民搬家,寻找房源信息,把居民当亲人,实现了积极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拆迁、建设与社会稳定、环境优化、民生改善等各方面的关系,要求政府必须从基层做起,从细节做起,把工作做细做实,无形中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积极改善民生,热情服务群众,已成为各级干部的共识和追求。

告别棚户区,住进新楼房,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同时也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以及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这样的变化,在条件好一些的城市,或许早一步实现了,条件一般、历史欠账多的城市正在努力,或者还要等待一段时间。不管早一点晚一点,身处其中的百姓,无不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可喜成果,体会到科学发展、和谐进步的种种好处。这样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让百姓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希望和憧憬,就像已经拆迁的棚户区群众憧憬明年将要住进新楼房一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最新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

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群众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

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新农村规划效果图

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城市的景观、生活在广泛地影响着农村的居民,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农民从观念上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进行房屋建设,村落绿化建设,道路的修缮硬化和绿化,还增加了健身娱乐设施。1980年以后,农村的住房条件大有提高,先富起来的村落对居住环境也有了高的要求,兴建了村公园。使农村的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但是在村庄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己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开始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人文景观再现、延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加强了对农村规划、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研究。 加上农村许多当地政府的反思和重视,己经出现开始注重前期规划设计的趋势。相关的法令和法规也正在被提上日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当前的农村规划滞后,目前,虽然全国有26%的村庄己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大多没有和近期编制的市域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有一部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管理者来说,制定规划只是政策需要,没有真正实施的可能。己经建成的新村,缺乏农村的环境特征,设计者没有对农村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一味迎合居民的需求。 ①建筑形式欧化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和人民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农村的居民也盲目的模仿城市中见到的欧式建筑,在有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长出了欧式特征的建筑,破坏了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田园风光,岂不知欧式建筑的形式是和他们国家的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我们的农村民居建设也应该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②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化当前的有些农村环境景观设计不尊重农村的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不考虑农村的环境特征,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而将适合城市环境的设计照搬到农村的规划设计当中。修建了不适合农村规模的宽马路,大尺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面我想从本市以及本区两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坚决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的同时,紧密结合天津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我市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费,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开展免费为农民检查身体,出台了全市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启动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率先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了“351”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繁荣。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天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经济实力迅猛增长。1978年的时候,天津全市农村生产总值(12个有农业的区县)仅有5.03亿元,2007年天津农村生产总值达到1486亿元,增长294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0年前的不足6%,提高到30%。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 2、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比30年前增长35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5.9公斤,增长1.6倍;每公顷耕地创造种植业产值达到2.9万元,增长5倍。农作物机播面积比重达到80%,提高58个百分点;机灌面积比重达到70%,机耕面积比重达到91%。蔬菜总产量274.4万吨,增长1.2倍,出栏生猪262.1万头,增长2.6倍;肉、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2倍、79.1%和5.6倍。 3、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2007年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1382.7亿元,占农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1%,比30年前提升了35.7个百分点。 4、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经过30年建设,近80%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几乎所有乡镇距离一级以上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入口都在50公里以内。近70%的乡镇实现了集中供水,20%的镇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30%的镇有垃圾处理站,1/3以上的村庄实施了饮用水集中净化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 5、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30年前增长56倍,年均增长15%。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农业收入取代农业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货币收入取代实物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形式。30年前,农业收入比重和实物收入比重高达76%和61%,现在已分别降至22%和5%以下,而非农业收入比重和货币收入,则分别提高到78%和95%以上。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701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3.7%;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1946元,占22.2%;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1568元,

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村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在本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

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XX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XX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农村,把XX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XX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住宅规划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

'. 炎陵电大2018年秋季农民大学生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考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20%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A、实际 B、干部 C、群众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政策。 A、种粮补贴 B、直接补贴 C、农机补贴 3、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关键在。 A、党的组织 B、政策扶持 C、党的领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 A、创造 B、创新 C、创业 5、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支农 B、支撑 C、支持 6、加强农村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A、生产设施 B、卫生设施 C、基础设施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环境。 A、交通 B、居住 C、人居 8、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 A、组织保证 B、智力支持 C、动力之源 9、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 A、资金 B、资本 C、资产 10、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 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全面发展 二、填空题(10题,每题2分)20% ;. '.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 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 的。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 村务公开。 4、按照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 业结构。 5、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6、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表了。 7、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目标) 是、、、、。 8、按照、生活富裕、、村容整 洁、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9、“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四件事。 10、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 础。 三、判断题(10题,每题2分)20% 1、党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 ( ) 2、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关键是大力培育优良品种。( )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 4、发展经济唯一的途径是开发人才资源。 ( )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 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 ) 7、建设新农村,宏观调控应加大财力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 ) 8、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依靠人民”。 ( )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须制定。 ( ) ;. '. ) 10、消除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类隐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步。( )25% 5分四、简答题(5题,每题 1、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注意哪“五要”、“五不”?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1)调查的目的: (2)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 (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至少三项)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公平利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发展仍显滞后。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指出,“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我们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的情况与我们党的先进性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总旨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目标,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2019年新农村规划建设计划书

2019年新农村规划建设计划书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函和途径。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新发展、生活新改善、社会事业新进步、文明程度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的xx期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头目标,县委、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意见》,x乡x 村x年被县委、县府被列为全县第一批25个新农村示范村之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编制完成的本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经**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组组织,县规划设计室具体承担编制任务。 1、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2、区位关系图 3、产业发展规划图 4、村庄整治规划图 5、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图 xx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 组长:张军 副组长:李明成员:王成刘宏谭红宝关小军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一、基本情况 (2) 二、存在的问题 (3)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4)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5) 五、规划目标 (5)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规划 (5)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5) 二、土地利用规划 (6) 三、产业发展规划 (6) 四、配套设施规划 (7) 五、农房建设规划 (7) 六、环境保护规划 (9)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9) XX县X乡X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X村位于X县南部,X乡境内,东靠X,南邻X,西依X,北接X。 (二)地形地貌 X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域内四面皆山,地貌为侵蚀台坎状低山围绕的构造山原,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在490米左右,土质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农村文化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尽管政府已经多次鼓励和要求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但近几年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尤其一些偏远山村、贫困农庄由于对文化建设认

识不够,或重视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还处在一种极其缓慢发展甚至滞后不前的状态。 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 2、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文化建设者工作水平低、文艺队伍专业人才缺乏。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可行性不高。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4、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差,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的效益不明显。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政府需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募资,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文化基础工程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增添必要的村级文化活动器材,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的现状。 2、加快农村文艺人才、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挖掘。 一方面,要着力引入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资源则可办大型活动,资源较为匮乏则可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本地人才的

202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最新版)

202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最新 版) Through the work plan, you can make a plan for future work and work out a detailed plan; the work plan function greatly improves work efficienc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最新版) 导语:通过工作计划,可以对未来工作进行一个规划,制定出详细计划;这样 能让工作更有条理性,还能对工作进行全局的管理,可以更好的应对工作中遇 到的问题,工作计划功能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提升。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双溪村位于双溪桥镇中部,是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咸安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全村现有耕地3399亩(其中水田3238亩、旱地161亩)、770户、3879人,劳动力人数1287人,其中外出务工1140人。全村有贫困户34户,五保户10户,享受低保86人,加入合作医疗3100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苕、玉米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

xx年年种植水稻3238亩,油菜xx亩,年末生猪存栏400头,牛存栏22头,人均纯收入3582元。全村2个组通有线电视,有4个组通了自来水,有12组通了水泥硬化路面。村内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2、交通区位优势双溪村为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双溪桥镇位于咸宁市东大门,与武汉、黄石两市交界,距107国道、京广铁路12公里,连接106、107国道的省级公路——沿横公路纵贯镇区40公里,镇内乡村硬化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南到株洲、广州,北上武汉,交通十分便利。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

蒋家堰镇莲花村新农村建设三年发展规划(讲解

省水利厅驻竹溪县蒋家堰镇莲花村2014-2016年新农村建设规划(初稿 省水利厅驻竹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中共竹溪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竹溪县蒋家堰镇 2014年3月 省水利厅驻竹溪县蒋家堰镇莲花村 2014-2016年新农村建设规划(草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作风,按照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村民生、服务三农发展” 的要求,为加快省水利厅新农村建设驻点村莲花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莲花村基本概况 莲花村位于蒋家堰镇的中北部,共有5个村民小组,292户1160人,其中沿村主干道居住农户250户1000人。现有耕地面积693亩,其中:水田330亩旱地363亩, 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39.1万元,人均纯收入6607元;粮食总面积1012.5亩,541.9吨。该村主要以种植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村内有竹溪县十大寺院之一的莲花寺遗址,是中国佛教文化摇篮之一。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统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贯彻县委、县政

府打造中国绿谷、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竹溪、能源竹溪、人文竹溪、宜居竹溪”的发展思路,坚持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发展战略,遵循保护第一,科学发展,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加快莲花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莲花村新农村建设。 三、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经济主导,全面进步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村两 委要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新农村建设。 3、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要做到规划在先,建设在后,超前规划,分步实施。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全村的经济状况、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历史习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突出特色。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 5、循序渐进,试点先行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时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找准切入点,集中力量,办好试点,循序渐进。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办法,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三年期间,紧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植经济作物: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灌溉方式为电动,村内正在建设水泥公路联通城乡,全面与乡镇接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最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

2021年新农村建设年度工作计划书

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突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着力抓好特色主导产业,关注村容村貌建设,不断改善村级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靓丽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面是整理的新农村建设年度工作计划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农村建设年度工作计划书(一)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市第二轮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选派工作暨“四群教育”工作拉开序幕,我也有幸成为这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一员。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的职责任务要求,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将认真写好民情日记、做好工作记录、按时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和年度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同时对XX年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制订好详细的计划,逐步完成好各项工作。 盛家村地理环境属于半山区,占地2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分别是桥头、下寨、盛家、清水、干沟;724户农户,总人口有324人。全村共有农用地2175亩,耕地有1423亩,占65%,盛家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种植烤烟,成立了一个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辖区范围内有两个企业,分别是保山德森人造板厂和甲醛厂。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626万元。盛家村可以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村庄。 结合盛家村的基本情况,我将按照三个步骤来完成我的工作 进驻盛家村委会后,首先要积极与村干部沟通交流,了解整个村的基本情况、自然条件、生活环境和主要经济收入情况等,还要及时与上一批指导员联系,掌握他们开展的主要工作情况、工作进度等。其次计划用1-2个月的时间进到农户家中调查了解,特别是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搞好摸底调查,密切同村、组干部、村民的联系,摸清村情,掌握社情民意,弄清盛家村目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另外,在入户调查了解过程中,积极宣传党中央的惠农政策和各类法律法规,消防知识安全等各类政策法规。 在了解整个村情民意之后,要积极融入到盛家村委会的工作中,为盛家村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首先,要协助村干部做好烤烟生产工作,认真学习,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其次,根据村里的困难,与村两委共同商讨经费使用计划,切实把经费用到刀口上,解决群众急需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尽自己的努力,与有关部门、派出单位多协商,积极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和物资,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再次,要指导好村“两委”班子认真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各项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增强村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配合村干部认真协调妥善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村”、“和谐村”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一是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好党的xx大和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和要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

炎陵电大2018年秋季农民大学生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考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20%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A、实际 B、干部 C、群众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政策。 A、种粮补贴 B、直接补贴 C、农机补贴 3、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关键在。 A、党的组织 B、政策扶持 C、党的领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 A、创造 B、创新 C、创业 5、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支农 B、支撑 C、支持 6、加强农村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A、生产设施 B、卫生设施 C、基础设施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环境。 A、交通 B、居住 C、人居 8、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 A、组织保证 B、智力支持 C、动力之源 9、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 A、资金 B、资本 C、资产 10、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 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全面发展 二、填空题(10题,每题2分)20%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 4、按照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5、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6、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表了。 7、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目标) 是、、、、。 8、按照、生活富裕、、村容整 洁、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9、“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四件事。 10、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判断题(10题,每题2分)20% 1、党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 针。 ( ) 2、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关键是大力培育优良品种。( )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 4、发展经济唯一的途径是开发人才资源。 ( )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 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 ) 7、建设新农村,宏观调控应加大财力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 ) 8、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依靠人民”。 ( )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须制定。 ( )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内容提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对策

目录 内容提要 (2) 序言 (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4) (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 (4)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4) 2、缺乏科学的规划 (5)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 (5) 1、产业发展滞后 (5) 2、农民参与少 (5) (三)三农”问题始终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个过程 (5) 1、农民问题 (5) 2、农业问题 (6) 3、农村社会问题 (6) 三、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困难的解决措施 (6)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的对策 (6)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的对策 (7) (三)、三农”问题的对策 (7) 1、瞄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开展优质服务 (7) 2、推行公权用于政策私财投入建设的观念和制度 (7) 3、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绿色流通渠道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