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三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三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三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至月日单元(章)三位数乘两位数总课时数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以竖式计算为主,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分两段安排:

先安排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安排例2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包括口算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

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的一

个乘数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完全可以从两位数乘两位数迁移过来。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奠定了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进步,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教学中对算理和表述会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相

应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

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

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3.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

展合情推理能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4.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

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化验,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页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课型

新授 课时数 一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 维 ︶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活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得计算问题得体会,体验成功得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得自信心。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得笔算方 难点:

描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归纳应用。

使用 教材 构想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创景引新,促进迁移

1、谈话:这几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很多小区

最近新建了一些楼房,可漂亮了,我们来看一看

我们住的小区好吗?

2、媒体出示情景图,并出示文字:彩田村有16栋楼,平均每栋楼住128户,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户?

3、提问:从题目里你知道哪些信息?求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户,你会列式计算吗?这道算式和我们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前面学过的乘法你还记得怎么算吗?(笔算:24×13,715×4)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那这道算式你试一下看,会不会算?

2、集体反馈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4、让学生口述答句,教师板书。

5、总结算法

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竖式计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说说中间一题的计算过程,明确乘数中间有0时应怎样计算?

2、找错改错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书上独立找错改错。

3、列竖式计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生列式

指名板演

128×16

指名板演,完成后及时反馈。

小组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认真订正。

第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

(2)组织交流,你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计算总价

的?

(3)全班反馈计算有无错误,如有错误共同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人人通过自己的思索,小组合

作交换得到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

法,计算时应当注重些甚么?

独立在书上填写结果

第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板书设计☆补充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548×16 128×16

作业设计

课本30页2、3、4题

教学反思

教材以小区生活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出

一些关于乘法计算的问题,“128×16”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计算。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

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

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尝试计算

类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页

课时达标检测(试用)

1. 列竖式计算。

416×49= 374×18= 502×64= 25×309= 2. 数学医院。

第页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页

课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

课型

新授 课时数 二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 维 ︶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

系。

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学法:交流、比较、归纳应用。

使用 教材 构想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

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课件出示下表:指名学生口头列式,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第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单价数量总价

钢笔

练习本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

第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1)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

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2)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

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第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板书设计☆补充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五第8、9、10题。

教学反思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单价×数量

=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

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

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

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

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

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

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

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

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页

课时达标检测(试用)

一、口算

600×90= 50×90= 600÷30= 20×340= 430×20= 11×600= 13×600= 3×900= 900÷3= 360÷3= 210×4= 70×20= 25×100= 125×8= 25×40=

二、你能算出体育用品商店今年10月份卖出的各种球类的总价吗?

球类名称单价数量总价

排球59元30个

足球158元12个

篮球87元120个

三、花园小学新买来48套课桌,每张课桌128元,每把椅子5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第页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页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数 四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 维 ︶

知识与技能:

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学法:观察、比较、猜想和验证。

使用 教材 构想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

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第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3)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

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后得出积

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

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指名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板书设计☆补充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六第3、4、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

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探索规律”

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

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交流等活动,

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兴趣很高,交流

得也很积极,但是让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还是有些困难

的。因而,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学生的总结能力上还有待

于教师进一步关注。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

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样,学生自然就敢于自信地说出自己的

想法了。

第页

课时达标检测(试用)

1.根据23×41=943,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你会比计算器更快。23×410=2300×41= 230×410= 230×41=

2. 快速接力赛。

25×4=100

25×2=25×8=25×12=25×16=

27×34=918

27×()=9180 ()×3400=91800

25×8=250×(8)=25×(40)=

3、一辆客车4小时行了232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第页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页

课题

练习五

课型

练习课 课时数 三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 维 ︶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难点:

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学法:练一练

使用 教材 构想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用竖式计算。

35×168= 127×45=

(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3题。

(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2)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3)组织练习。

(4)集体讲评。

2.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

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

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路程,

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出速度。

三、综合练习指名板演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第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8=24(个)

2.完成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第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