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演进路径探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演进路径探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演进路径探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演进路径探析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演进路径探析

姓名:范波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民经济学

指导教师:陈秋华

20070401

摘要

当与环北部经济圈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的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时,前者似乎还处于原地徘徊的状态,与其他沿海经济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与其坐拥我国1/10的海岸线和西南唯一出海口等巨大优势相比,其潜力无疑巨大,但目前的地位无疑是尴尬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10多年,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还是均衡发展思维在作祟。国家“十一五”规划里面正式圈定了西部三大重点发展区域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点,以此来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笔,作为中国连接东盟的潮头堡,东南亚经济圈、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唯一接合部,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其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经济体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风生水起北部湾,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促进泛北部湾合作的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泛北部湾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刻考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大战略价值逐渐凸显,如何使广西沿海尽快形成新的一极,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圈、打造“海上东盟”,促进其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其现实选择。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还是沿海经济发展的一片“洼地”,中国最后一块黄金海岸,实现其经济一体化发展无疑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本文首先以增长极为切入点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从区域增长极的效应,增长极形成的基础和条件等进行分析,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增长极和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现状,并从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增长极的形成和区域发展后发优势驱动理论来分析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可行性。最后,从当前实际出发,提出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措施,从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空间布局和制度创新等不同层面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建议,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结合实际,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路径。

本文创新之处: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概念于2006年3月才提出,故国内专家学者对其研究成果较少,鲜有这方面的著作问世,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出发,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状探讨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在这方面作较早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增长极

Abstract

When the Bohai Economic Zone Rim has become the third economic growth pole in China,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Rim seems to be still in a state of marginalization. But both of them start on the same line.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Rim and other economic zoons becomes wider and wider. The current status is embarrassing compared to its coast line witch is one tenth of the total coast line and the only way to the sea in the southwest.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more than 10 years, but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The reason is the disadvantage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has circled three major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s a growth pole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in the "11th Five-Year" pla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pening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is extremely important.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is at the forefront of connecting Fort ASEAN , and it is the only outlet to the sea in the southeast. And it is the only connection of the southeast asian economic sphere, south China economic circle and southwest China economic circle.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 it takes the irreplaceable pivotal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making Construction of China-ASEAN free economies. With the opening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strategic cooperation of pan-Beibu Gulf and considering the profou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by the state government, popular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gradually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value .How do we form a new coastal pole quickly, construct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circle and build sea ASEAN? That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the current choice.Guangxi coas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s the "depression" ,and it is a fairly long process to make their economic integration.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proceed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e analyze the effect on growth pole of Zones 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 shaping of the growth pole. Second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basis of reality in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the shaping of China's three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les and analyz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dvantages driven

theory , we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At last, from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system, we analyz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also we discuss the evolution path from common laws of the Guangxi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The innovtion in my thesis lies in: because the concept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is put forward in March 2006 and it is short time till now, there are a few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study on this subject. And there is few papers to be published. So my thesis may be the early discussion in China

Keywords :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Growth pol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引言

改革开放i20多年来,我国经济崛起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沿海经济带,当国内惊叹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辉煌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与这些发达经济区拥有同样优越地理位置,也同时起步的环北部湾经济圈。环北部湾拥有中国最漫长的海岸线,港口、区位、资源优势独特。而这样一片黄金海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工业化率和城市化进程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富饶的贫困”现象。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西南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东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西南大通道的出海口,这片后发展区域如何抓抢机遇、加快发展呢?

国内对环北部湾经济圈研究不是很多,成果比较少,较早提出构建环北部湾经济圈

概念的学者是周中坚(《从历史走向未来:北部湾经济圈构想及其依据》,1988),黄

连枝(1989)和李甫春(1993)等学者也在不同场合提过此概念。10多年过去了,但系统研究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著作仍然不多,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建设也一直起色不大。究其原因,经济圈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以经济区为突破口、辐射极,而目前的现状是环北部湾经济圈没有一个增长极,缺乏一个类似于上海浦东、滨海新区,深圳特区的强势经济龙头,圈内城市的产业不存在明显“梯度”,也没有其它经济圈中“增长极”对圈内城市的辐射能力,且环北部湾经济圈跨中、越两个国家,在我国国内涵盖三个省、自治区,行政“藩篱”的存在及圈内各市的经济发展现况使其当前难以形成有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没有市场作为基础和主导的推动力量,还没形成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要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圈,必须选好突破口,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推进。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增长极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及时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概念提出才一年时间,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目前还没出现。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就要用一体化的思维统领区域内的各种资源配置,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区市场、产业、资源、环境、政策、机制的一体化。以降低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和优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功能结构为宗旨,充分发挥一体化的协同效应,使一体化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环北部湾地区乃至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引擎。

研究必要性和意义。从发展现状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紧迫的。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看,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

地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圈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增长极,环渤海湾也正在发挥第三大经济增长极的效用,与其相比,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己远远滞后。本文针对广西自治区提出加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规划与设想,结合笔者自身的调研和思考,探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途径及其演进路径,全面了解和探索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条件、区域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与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构建提供一些思考。

一、打造新增长极是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基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己成为一大趋势,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在一个区域内把不同的产业形态—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很好的功能互补,节约发展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区域可以使区位、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通过合理分工协作而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空间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是全面提升这一区域经济竞争力,以较高的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分工和竞争,加速环北部湾经济圈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中国——东盟自由经济体的最终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集中体现在国家内部特定区域竞争层面之上,城市的发展己不仅仅取决于自身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带领的区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城市与所在区域内其它城市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协作关系将会突显出来。因为,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区域可以使区位、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通过合理分工协作而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空间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发展。

1.区域概念

区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研究的概念,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涉及的区域采用崔功毫、魏清泉等编著的《区域分析与规划》一书中对区域所下的定义即: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1。

均质区域与结节区域是地理学对区域所做出的最基本的划分,均质区是根据区域内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主要强调区域内各部分的相似程度高于它们与区外各地区的相似程度。结节区的划分是根据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即不同行业按其内在的相关性共占同一区域内某个区位而相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其结构同生物细胞或原子相似,有一个核和一个互补的外围区。这种区域内部相互关系或共同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功能一体化ii。”本文所涉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中的区域实际上是按结节区划分的区域,因为结节区不但能说明区域的表象特征,还能进一步从产业关联功能、区域利益机制等方面来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本质。

2.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纵观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知,经济一体化是在制度创新的条件下逐渐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必须的制度安排应从宏观(地区)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中观(行业)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从形成的动力机制来看,分为制度导向一体化和市场导向一体化;从对外联系程度看,又可分为封闭型一体化和开放型一体化iii。对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而言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应朝制度导向一体化与开放型一体化方向努力。

(2)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地理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论述颇多,归结起来概述如下。

①绝对成本论。该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的,他从工厂手工业的初步专业化,看到分工的利益,论证了地域分工的合理性。“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廉,如果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门化生产,然后彼此通过贸易交换,将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从而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生产率提高,社会财富增加。iv”

②比较利益学说。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中首次提出比较利益学说,该理论的基础是依据比较成本原理,比较成本是指相对成本,即进口的应是相对不利的产品,出口的是相对有利的产品。比较成本的实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v,即采用相对比较的优选法则。比较利益学说与绝对成本论相比,侧重于从地区间所存在的比较差异进行分析,由此产生区域间的合作。

③资源禀赋学说。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俄林在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放弃了古典学派以生产劳动决定价值的观念,以新古典经济学作为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的价格差异代替李嘉图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来展开分析。价格差异说的核心是相对价格差异,由于某商品的生产要素在各地会有相对结构差异,则各地区将出口那些较多使用本国和本地区拥有丰富要素的产品。

④地理分工论。前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在对地域分工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后,提出系统性较强的地理分工理论。该理论将地理分

工分为两种:一是某一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完全不能生产某种产品而由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入,即绝对的地理分工。二是某一地区可以生产该产品,但生产成本较高,因而输入这种产品,即相对的地理分工。巴氏同时指出经济利益是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vi。此外巴朗斯基认为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引起了运费的下降,扩大了地理分工的广度和深度。

⑤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 ),也称产业群、产业簇群等,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按照他给其所下的定义,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连接vii。在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意大利、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涌现一大批“新产业区”,其中既有依赖于“夕阳产业”而振兴起来的“第三意大利”,也有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起来的“硅谷”。

⑥博弈论。博弈论是一种分析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的决策主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博弈论中的竞争分析法(competitive perspective )和合作分析法(cooperation perspective )。竞争分析法强调在分配利益时的“零和游戏”(zero-sum game )性质,即在分配利益时一个地方所得到的必然是其他地方所失去的,因此区域间没有合作的空间。合作分析法则强调的是“正和游戏”( positive-sum game ) 。即不同的地方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出额外价值,如果在利益分配时不考虑对方的因素,就会失去创造共同价值的可能,因此,不同地方之间都有强烈的动机进行合作。

⑦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文译本《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完整的中心地主要是由中心地和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周边区域所组成,高等级的中心地周边总是有低等级的中心地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同时高等级的中心地为周边地区提供较高等级中心商品的供给viii。对于一个经济良性发展的区域而言,其内部的城市在数量、规模、空间结构等方面理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保持一定的系统性。

以上所归纳的绝对成本论、比较利益学说、资源禀赋学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经济学基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开展的动力学基础。博弈论中的竞争分析法和合作分析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合作的分析工具,对区域合作方的合作状态进行分析预测,判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中心地理论和地理分工论是从空间形态、结构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展开描述。产业簇群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顺利开展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各区域应着力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簇群,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1)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研究

国外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已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在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的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主要从规模报酬不变和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现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把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看成是一个外生变量,并认为规模经济较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经济地理学用“空间”观点分析区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 ) ,藤田(Fujita )、莫瑞(Mori )、瓦尔兹(C?Walz )、马丁(Martin )、沃纳伯尔斯(A?Venables)等。克鲁格曼(1991)认为,“收益递增的作用就是使每一种产品只有在一个地方生产才有利可图,其结果是不同地方就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差别产品。当一个地区有劳动力流入时,它不是生产更多的现有产品组合,而是生产新产品。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聚集,“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ix。

在区际贸易方面,沃纳斯伯尔(l996, 1999)把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作为区际贸易新类型的基础。“假定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如果中间性商品受到规模经济和运费的影响,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区际经济分化必然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大量制造业门类的区域能为中间性商品提供比较广阔的市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趋向于区域一体化集中,从而使下游生产具有成本优势,并强化这种优势,循环往复。x”他通过研究发现,在高收入的工业“核心”区与农业“边缘区”的分化过程中,市场规模扩大的驱动力远远超过区域一体化增长的驱动力。此外,沃纳斯伯尔还把运输成本纳入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 —Ohlin model)的区际贸易模型,发现贸易方式和生产方式不仅取决于资源票赋和要素密集度,而且依赖于运输成本,后者与国家或区域的地理位置有关。新贸易活动的区位选择相对于己有的贸易活动密度而言,依赖于要素密集度和运输密集度xi。

汉森(Hanson,1998)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生产的空间组织有重要影响,其中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大于发达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形成,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具体应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新区域主义实现的基础,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形成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xii。

(2)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在1990年以前,我国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所论及的一体化主要是指地区经济一体化xiii。华民、王疆华、周红燕等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起着主导作用的过程,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一个国家起着主导作用的进程。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

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xiv”郑明慧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之间还存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渡阶段,在主权国家趋于消亡之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一种次优选择存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时期内将以竞争为主,在另一个时期内将以互补为主。xv”

汤碧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模式,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组织机构等方面全面比较了欧盟和APEC,并认为APEC正在成为一个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xvi。洪银兴、刘志彪、范剑勇、马林、沈祖志等学者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应用于长江三角洲范围,倡导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江水法、吴朝阳等人针对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研究xvii。李靖宇、马平对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提出战略对策xviii。王良健、侯文力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互补性进行研究xix。

(二)区域增长极的效应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均衡发展模式,即每个区域、每个产业都保持相同的发展速度;二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即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三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这种不均衡进行适度的调控,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赫尔希曼(A.Hirschman)认为区域的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而“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极。xx”在现实情况中,第一种模式只适合“均质”区域发展,第三种模式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选模式,也应是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首选模式。

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培育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对增长极的具体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集聚”,“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其他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总之,在吴殿廷主编的《区域经济学》中认为,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型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团xxi。法国学者保德维尔((J?R?Boudeville)将增长极概念首先地理化,于1966年提出都市—工业增长极战略。认为地区增长极是位于都市中心的一组发展中的工业,它的发展促使它所在地区的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瑞典学者谬尔达文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他主张,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旦一种发展开始于某一个中心,则该地区就通过一个积累过程发展它的增长动量团。

总体而言,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增长极的形成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经济结构刚性、资源(尤指资金、技术等)稀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优先发展一定数量基础好、发展潜力优越的地区,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以带动经济整体增长的政策选择xxii。

增长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从空间布局看,经济增长与发展在每个地区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某些要素和条件在空间上集聚就会形成一些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地区或区域内城市中心。这些中心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如可以是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通过这些中心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这些中心地区就是所谓的增长极xxiii。

增长极理论发源于发展极理论。洛施(August—Losch)在1939年最早提出关于区域经济活动具有向增长极集中的趋势的思想,但未系统阐述。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1950)和《略论发展极的概念》(1950)等著述中,最早提出以“增长极”为标志并以“不平等动力学”或“支配学”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图。1955年,佩鲁发表《略论“增长极”的概念》一文中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佩鲁认为“增长极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xxiv。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虽然涉及产业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但最终归结为城市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聚集和吸引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地理、区位和中心优势。他的理论打上了克坦斯塔勒(W?Christnller)的“中心地理论”的烙印。因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也被称为“地理性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理论(N?汉森语)。与佩鲁有所不同,作为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批评者的赫尔希曼(A?H irschman)则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如何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部门呢?赫尔希曼提出“关联效应”原理。这是其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关联效应应该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度,并可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因此,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增长极理论是西方经济学非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的流派。这一理论采用动态的非均衡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必然性。城市可持续发展要靠外部环境,我们就联想到系统论中的耗散结构,它最初是远离平衡状态的,远离平衡那么就有区域的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那么先发展起来的就是城市的增长极。系统论观点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与外界交换能量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但是系统的各子系统会形成某种互相协同作用。从而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

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区域的无序,有其自己的原因,增长极就是原因之一,增长极不断转移、更新也是区域有序发展的原因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平衡发展的,经济发展通常从一个或数个“发展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xxv。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优先发展某些特定地区的目的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集中使用,有利于集聚经济效益产生。集聚与集中能够带来生产要素的节约,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集聚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1)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即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随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2)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增长极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最后结果,其外部效应主要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二者的综合影响为外部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外部效应为负,反之则是正的外部效应,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增长极理论主要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通过某些地区的优先增长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增长极的正外部效应。但实际情况表明,在增长极形成及其尚未达到较大规模前,会吸引其他地方的资本、人才和科技等生产要素向其聚集,削弱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实力,加大区域间的差距,产生外部负效应,也称作“回波效益”,即由于受收益差异的吸引,生产要素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由于积累循环因果关系,使增长极的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具体表现为:(1)发展中心的极化效应往往以牺牲外围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使外围地区与发展中心的差距越来越大。(2)发展中心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贸易条件恶化,使竞争势态和交易条件有利于前者而不利于后者。(3)发展中心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资本筹集困难,任何现代化的产生都难于起步和发展。(4)发展中心的经济发展使外围地区的人才缺乏,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当然,“回波效应”也是有限度的,随着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极还会产生“扩散效应”xxvi。

总的来说,增长极就是那些那些通过资源优先配置的特定地区,形成集聚经济效益,具有既能在短期内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作用,并产生极化效应,可能会引致地区差异扩大,又能在一定情况下将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传导到外围地区,带动外围经济

共同发展。如果在发展中心的区位选择、产业选择以及经济活动方面强化空间经济的扩散效应,使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得到极大释放。

(三)区域增长极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增长极形成的基本目标是既要通过资源优先配置的原则,使特定增长中心迅速成长。真正成为极点和发展中心,同时又要使增长中心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落后地区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借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佩鲁指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即有: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规模经济效益和适当的周围环境。以此为参考,为了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应致力于发展推动型企业和以推动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或者具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关联度较强的主导产业。推动型企业或主导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因此,创新是空间极化发展的推动力,应鼓励和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活动不仅使单个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通过创新效应对当地和周围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现实中,培育增长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集聚和完善增长极所需具备的条件的形成过程。

1.增长极形成的基础条件

(1)增长极应具有区位优势。增长极的确定应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同时与周边地区形成网络化地域分布格局的地区,才能有效地实施基础产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使发展中心的扩散效应发挥作用。

(2)增长极的形成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共同推动。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刚性使经济增长的效应不能自然、自动、均衡的普及到各地区和各阶层,短期内区域经济呈非均衡状态发展。市场不健全使市场——价格机制难以促进均衡的实现,因此,政府的参与则是增长极形成过程中能够提高构建效益的保障性手段。为了降低增长极的构建成本,避免资源的过度转移和低效益,政府必须既要根据综合信息(尤其是市场信号)选择其成本最小、发展后扩散效应最大的地区作为增长极,又要善于借助市场信号提高政策效益。另一方面,全面、长远地分析市场信号是合理分配资源的基础,而市场信号的人为低度扭曲(如减免税收、适度政府补贴等)又是引导资源向增长极适度集中的有效手段。市场信号还通常反映出地区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潜力,因此,在增长极的选择中重视市场信号能减少长官意志和盲目性。总之,政府和市场的紧密配合将共同提高增长极形成效益。

(3)增长极的构建取决于增长极与其他地区的关联度。增长极的构建初期,是需要其他地区的支持,甚至是以一定代价为前提的。以过度牺牲其他地区的正常发展为代价的增长极建设会充满利益冲突,可能导致地区间经济藩篱的设置,形成“诸侯经济”,甚至造成地区分裂。因此,应充分考虑构建增长极要与保护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相适应,这也是将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否则,不仅可能使增长极成为“经济飞地”,而且将妨碍整个区域有效需求的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区域内的协作关系难以建立起来,最终影响增长极的持续发展。因此,构建增长极应注意保护

其他地区的适度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培育其自我发展能力,以利于未来扩散效应的发挥。

(4)增长极的构建还在于必须明确短期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发展的终极目标间的关系。增长极建设是区域经济结构刚性、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次优选择,一旦市场趋向完善,经济结构刚性消失,要素的自由流动得以实现,就应适时导向紧密协作、共同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共同发展,才是构建增长中心的终极目标和确保政策高效的前提,也就是说,短期内的增长极的建设必须把握合适的度,条件成熟时务必主动缩小与外围地区差距。当然,均衡是指发展水平的接近,而不是同构,因为实现内部区域间的合理分工更能促进各地区间的共同紧密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发展。

2.增长极形成的要素条件

增长极的构建过程实际上就是形成增长极的各要素积聚和积累的过程。不同类型的增长极,其所需要素的积累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所需的要素条件应当是产业要素、资本要素、基础设施以及内外部环境条件等,这些要素条件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聚集,而是高质量、高水平、大规模的聚集,才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

(1)产业要素条件。一个区域内拥有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特定地理环境的人文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所以,应对该区域所拥有的要素条件以及获得相关要素的成本进行分析,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由于区位是既定的,在进行区位要素分析时要特别重视对特定区域的不可流动资源如自然资源、特定地理环境的人文资源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地区不可流动资源性行比较,确定其比较优势要素,作为产业布局的依据。此外,还应对流动要素如资本要素、人力要素、知识要素等进行供给数量、供给弹比、影响供给的因素、要素流动成本及其对流动要素供给的预期等进行分析,以获得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因此,发展中心也即增长中心产业选择的必要条件是:不仅是由于那个区位上出现了所选择的增长性高的产业能使该中心得以迅速增长,而且这种增长还能向周围地区扩张。如率先进行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激活了经济发展潜力,从而使直接生产投资活动高涨,生产要素从其他区域向中心地区,即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后,应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扩散效应的产业或产业群,促进区域经济由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转化。因此,构建使之扩散效应发挥的平台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以产业间的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平台的建立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提供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理想的状况是周边地区能够提供适宜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协作、承接的条件。那么,通过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战略就能够实施,发展中心扩散效应就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周边地区。

(2)市场要素条件。重点是对增长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市场需求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增长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市场需求相互关系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扩散效应的市场产地问题,许多增长极成为不利于周边地区发展的“飞地”的主要原因就是增长极内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不是直接满足周边地区的需求,而是成为发达地区的商品基地,或产品大量出口,未能形成极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流,使极地发展的影响

力或扩散力无法辐射到周边地区。因此,增长中心的产业选择至少应具备以下需求特征:(1)具有较大的周边地区的买方需求;(2)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买方需求且与周边地区的市场相容;(3)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买方需求且该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中的一部分的供给来源于周边地区。

(3)对外开放条件。实施增长极战略的目标是通过促进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总体发展。为了避免增长中心在积累循环因果作用下的极化效应,促进发展中心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应加强发展中心与周边地区的区际经济交流和扩大对外开放。发展中心与周边地区的区际交流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互动模式,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际之间自发出现的生产要素流动。然而,靠市场自身的蠕动实现区域经济均衡毕竟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应该有意识地通过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促进和加强发展中心与周边地区的区际经济联系,这就是区际经济交流的另一中模式—政府推动模式。具体方式为:(1)通过政府信息机构的沟通作用,促进中心地区与周边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作为存在发展差异的周边地区,往往有市场机制不健全、要素市场不完善、信息传递与反馈迟滞现象,因而发挥政府的信息传递职能,为区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有效配置搭桥是必须的。(2)通过政府的政策传导,促进周边地区吸纳中心扩散效应能力的提高。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能否被周围地区吸收,取决于该地区对创新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而周边落后地区吸收扩散效应的“瓶颈”在于缺乏相应的创造性人才。因而应通过政府政策导向和公共支出的扩大,引导和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的人才。(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促进区际经济联系。在落后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进而导致该地区的闭锁与低经济低水平循环,拆除地方保护,促进经济联系是必要的。

在加强国内区际联系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分工。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经济活动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从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实施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增长极战略的运作中,应十分重视加大区域的对外开放力度,只有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有效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之,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是改善和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状况的有效选择。但是,由于增长极的负效应,在实践中应注意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克服极化效应带来的负影响,这就要求在实施增长极战略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的地区作为增长极,以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为突破口。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以具有比较优势或扩散效应强的产业为主体,促进和带动发展中心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区际交流与对外开放也是促进发展中心扩散效应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交流与互动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以,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我国西部、泛北部湾区域、乃至全国的增长极,就是力图通过这一增长极的形成和实现,带动广西、西部以及泛北部湾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中国——东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界定

区域经济一体化来源于经济一体化。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中,经济一体化尚没有明确的定义。正如《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所指出的:“在日常用语中,一体化被定义为把各个部分结为一个整体。在寻找到的经济学文献里,对‘经济一体化’这个术语的解释,往往都是对其具体表现方式的概括,没有明确的含义,一方面,就一体化的广度而言,可以认定为只要是两个以上独立的国民经济主体之间,建立了存在经贸关系等各种经济往来形式就可认为是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就一体化的程度而言,经济一体化可以是各国民经济主体之间以各种方式形成的经济联合体。xxvii”也就是说,经济一体化也可以是各国民经济主体之间的完全联合。显然,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学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

具体到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和定义,经济学家存在许多表述方式。主要观点有:(1)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等在1998年机械工程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经济学》第353页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呈指若干国家联合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体,在成员方之间保持的特殊关系”。(2)贝拉?巴拉萨在1987年出版的《经济一体化理论》第36页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整体内部各个部分的联盟,是利益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它包含着取消属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歧视性措施,必然导致货物销售的自由市场以及资本、劳动统一市场的建立。”(3)伊萨克?科思?奥兰德斯在《一体化概念》第154页中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数个国家在货物、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的联合过程,通过一体化,成员方之间实行政策协调,采取措施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往来,取得共同的好处”。(4)波德?林德特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国际经济学》第191页指出“区成经济一体化是指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和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以及成员方之间的自由贸易”,又在第204页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和自由流通,以及各成员方之间的自由贸易”。(5)罗伯特?卡博在1998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经济学》第242页中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个消除国际贸易、收支和要素流动限制的过程,它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民经济体联合成一个地区贸易协定”。

上述关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同界定,充分表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其内涵、范围上看,都在趋于向一体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一体化的广度和程度更加深入、以及其实现形式也朝着更加多样化方向发展。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解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经济主体之间,实行的某种程度的经济协作或实行共同经济调节的经济联合体。要准确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必须好以下概念:(1)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同一般的经济一体化区别开来。从内涵上讲,经济一体化可以是不同范围和规模的一体化,大到包括世界各国的一体化,小到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形成的或松散、或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即这种经济一体化既可能是若干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也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的,如WTO以及未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只能是局部范围内的,强调从区域布局上更能实施紧密合作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组织,即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如欧洲经济联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2)既要静态的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又要动态的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即区域经济

一体化既表示各成员之间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的一种状态,也是各成员之间不断通过相互间的联合和协作,真正趋于一体化的一个过程。

从上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的界定和把握基础上可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形成紧密的协作和联合,特别是强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联合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紧密的区域经济安排,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协同概念,它是一个多组子系统整体协同变化的自组织过程和形式,或者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系统演化是一个整体共变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至少应考虑形态、市场、产业、交通、信息、制度、生态环境等七个子系统。

1.形态一体化。区域内城市在空间形态上聚集,成为各种要素流动的枢纽和创新的孵化器。由于核心城市的聚集效应,会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多核心的人和生产要素高度密集的星云状结构的城市群。形态一体化的含义,就是要形成有利于发挥区域经济整体协作和核心城市作用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2.市场一体化。消除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构造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通过“无形之手”自发调节资源分配和商品供求,通过平均利润条件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分布。要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动,就必须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作基础。因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一体化,逐步实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包括一体化消费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一体化技术市场、一体化人才市场、一体化产权市场、一体化旅游市场、一体化文化市场等,以市场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统一规划要素市场网络建设,建设以区域内核心城市为中心的要素市场体系,尤其是金融、人才、技术、产权等大市场。

3.产业一体化。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以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产业的整合方向,应根据各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和基础,形成不同的垂直一体化河水便宜提花。根据各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层次和比较优势来选择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对于处在不同能级梯度的地区,可能通过垂直分工和加强产业联系;而对于处于同一能级梯度的地区,则可以通过地区和城市间互补型的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当然,这种分工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主导作用,而不能只靠行政手段来推动。

4.交通设施一体化。以区域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体系的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间交通网的配套与衔接,共同完善和发展区域内的交通、物流网络。加快区域内各单位间基础设施的连接,形成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

5.信息一体化。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消除信息封锁现象,强调信息公开、透明,强化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降低交易成本。

6.制度一体化。消除区域内的制度壁垒,规范各地的政策和制度,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

二、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概况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湾顶(北面)是广西,东南为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西面是越南,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北部湾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东经琼州海峡可通过广东、福建及北方沿海,南抵海南、西达越南,西南出北部湾可到东南亚、印度半岛。早在汉武帝时代就已开辟从番禺(今广州)经徐闻到合浦,再经东南亚抵印度半岛和今天斯里兰卡的海上航线,北海合浦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站。环北部湾经济圈包括中国沿海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个省区,以及越南北部的广宁省、海防市、太平省和清化省。从地理上看,该经济圈包括围绕北部湾海域的中国广东省雷州半岛、海南省西部、广西南部沿海和越南的北部沿海地区。环北部湾的城市组群主要有广东的湛江市,海南的海口市、三亚市,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越南的下龙市、海防市等。

早在1989年,广西学者周毅就提出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概念xxviii。20 世纪90年代初,经济学家季崇威考察广西沿海后,提出“建立一个北部湾开发区,或者叫北部湾经济特区,把防城、北海、钦州列入区域范围,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自治区区制定过“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发展思路,其中一条就是“沿海开放带动战略”,里面的“南北钦防”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基本相似。2000年11月,由广东湛江、广西北海、海南海口三市发起,“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在湛江宣告成立,但由于合作组织成员本身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缺少“经济带动龙头”,城市之间互补与合作的机会不多等原因而日趋式微,几乎被人遗忘。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为北部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0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表明北部湾经济圈“10+1”平台的长期价值得到了肯定。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提出“一号议案”——《关十请求国家支持加快推进构建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圈的议案》,这份议案以中越“两廊一圈”建设切入主题,要求国家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圈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在此基础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势而生。2006年3月,“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更名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标志着我区沿海地区开放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防城港、钦州及南宁四市所辖区域范围,同时包括广西近海沿边的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和物流。整个经济区面积达7.2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陆地边境线1020公里,海域总面积达13.93万平方公里,沿海港口开发潜力达年吞吐能力2亿吨以上。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1)已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南北钦防已成为广西开放开发的龙头先锋。2005年,南宁,钦州、北海和防城港四市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分别为9816元和1215元,分别

广西经济发展

广西经济发展 朱文亮 今天谈起广西经济的发展,我觉得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而要从解放思想这一方面说起,我觉得更是困难,尤其是在今天的时局的情况下。我们来发展经济,到底需要怎么来解放思想,或者说运用如何样的思维来应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在此,我不想仅“思想”方面来谈经济的发展,因为仅从一方面来谈,会将经济的发展看得很片面。所以,在此我选择若干个方面来简要谈谈我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想法。 现状和历史 就目前广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程度来说,不用全国的地位如果,就是在西部的12个省、市、区也谈不上是很出类拔萃。在此我们说的是总体程度,而不是单单指的是GDP或者是居民可支配出入来说的,而应该还包括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创新程度等等方面。广西经济今日的落后,我不简单思想领域的问题,我想更多的历史上的问题,因此在谈如果发展经济之时不能仅仅谈现阶段“解放思想”问题,有些问题应该是更深层的历史问题,明白这一情况是否也是一种解放思想呢?广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并非中国的富裕地区,也是更不是容易接近的地区。自秦朝开始的朝代对于这一地区出于国防安全和民族团结的考虑,一直采用比较的宽松的政策。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建立了民族自治区,但是中央政府在此并没有在此投入较多的工业项目,而加之原先的农业基础不好,教育文化落后的等先天性缺陷。今日之落后是长期历史过程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变的今日的落后的面貌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一长期的奋斗的过程。 一些案例的分析 下面就广西进行现代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在此作一简单的分析: 第一,就整个地区而言,城市化水平不高,尤其缺乏一些核心的大城市。目前的广西的三大城市南宁是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而柳州是交通和工业中心,但桂林的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优势另外在外其声誉很高,就总体而言实力相当。按说这应该是好事,因为他们实力的相当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平衡。这样的情况是本来稀有的资源过于分散,使其单个实力必然不强,其这三座城市的竞争力都较弱,对周边县区的缺乏相应的辐射力。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要合理发展中等规模城市,但是中等规模城市的实力毕竟不如大城市那样强大,而一个省区只有一些实力不强的中等城市对本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起不到太大的辐射力。就以区内最实力最强的城市南宁市来说在西部的城市中综合实力仅才排列第八位,这个和广西在西部地区的总体实力的排名实在是不相符合。而被誉为西部城市三巨的头重庆,西安和成都,它们的潜在竞争力和实力即使放在沿海地区仍是不可小视,或许这些城今日在GDP总量上它们不及一些东部的城市,但是他们在科技,文化,教育,区位等诸多方面起的优势。使其将来的发展用有着巨大的潜力。 反观现在广西的城市,最大的南宁市区人口仅仅才150万,国民生产总值也只有不到600亿,这样城市实力和规模显然难以参加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所以将来的广西的发展必须要培育一两个大型的核心城市,是指在国内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才辐射到广西其他地区。不要搞什么“平均主义”,搞个个都不错,但是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在发展之初,城市之间应该需要拉开一些档次的。 关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争论在现在中国双方都足够的力量来压倒对方。中国之大,地区差异之大,所有的问题都不能一刀而切。就现在的广西区而言,我想应该是效率优先,积极培养一些具有实实在在竞争力的核心城市,在先进带动落后。当然在注重效益的时候绝对不能置公平而不管。 第二,产业规划不合理,真正的优势和劣势不分。关于的广西将来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我们从政府的报告来看主要是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以及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中国东盟的物流中心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要塞。总体看来这些项目,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相对于现在广西的情况基本还是很合适的,但是在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却出现在了很大的偏差。 1.首先是夸大了区位优势。目前情况而言广西优越的区位优势还不能体现出来。因为广西周边的省份除了广东之外,其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因此把对广西的区位优势就体现不出来。而且所谓的西南出海通道现在已

2019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地理真题(解析版)

2019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地理 (考试时间: 60分钟满分: 60分) 温馨提示: 1.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时,将本试题春和答题卡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从每小题的四个选項中,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多选、错选或不选,该小题不得分。) 读俄罗斯和美国本土示意图,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都符合俄罗斯和美国本土位置的是 A.跨寒、温、热三带 B.位于北半球 C.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D.跨两大洲,位于西半球 2.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河流与美国密西西比河都具有的特征是 A.自北向南流 B.无结冰期 C. 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D.水能资源丰富 读黄河“地上河”示意图,据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对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水位是指枯水期的水位 B.13米是指铁塔高出大堤的高度 C.高水位是指上游水库放水的水位 D.“地上河”是人们堆积起来的 4.对“地上河”的治理与开发,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A. 继续加高加固河堤 B.抽取河沙,疏通河道 C.开挖河堤,引流改道 D.在中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北京近几年来开展了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绿道等系统研究,以提升城市整体空气流通性。据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关于通风廊道、绿道建设对北京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减轻城区的大气污染②降低中心城区地价③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④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⑤增加沙尘暴的强度⑥降低城区的噪声污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6. 北京开展中心城区通风疯道、绿道等绿化工程,最适宜当地生长的长的树种是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读中南半岛示意图,据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该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①山谷②河流的中下游③山地④沿海⑤平原⑥盆地 A.①②⑥ B. 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该半岛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A.生物资源匮乏 B.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C.地震多发地 D.平原地区土壤贫瘠 9.“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选在南宁的主要原因是

最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北部湾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06—2020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确立,北部湾经济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加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发展基础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北部湾经济区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占广西全区比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000万吨,集疏运条件逐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作用得到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定义 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之前,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

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 https://www.doczj.com/doc/1312327334.html, 2009年03月07日 16:59 来源: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打开亚洲地图,我国沿海宛如一张“弓”:渤海湾、北部湾(广西)是弓的两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弓臂,由东北向西南的广大内陆地区是一根弦,由西向东的交通路网、珠江、长江水系犹如箭身。从这张“弓”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位。8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位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钦州建设中国“南方第二大港”。在我区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热潮中,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推动下,如今的钦州已经离孙中山先生的构想越来越近:7万吨级的码头泊位已经启用,10万吨级的进港航道工程正在奋力推进……如今的广西,正抓住和用好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发挥和创造区位优势,在多区域合作中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东临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沿海、沿边、沿江,是中国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是最便捷的西南出海大通道,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西南六省区协作等国内外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新的战略构想 新的合作起点 我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沿江、沿海、沿边,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我区的区位优势和在多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对自身的加快发展意味着什么?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肯定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想和北部湾广西沿海经济开发的举措,认为推进泛北部湾合作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这件事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把这篇文章做好。要努力把广西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带动广西以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一极。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必定成为国家的战略,将给广西提供更大的机遇。相对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首都来说,广西是边远省区;但是对于东南亚来说,广西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对于正在形成的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和交通枢纽来说,广西又成了中心。广西从此不再封闭,不再偏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312327334.html,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作者:吕余生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12期 [摘要] 以“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为定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几年在国家战略支持下,合理布局重大产业,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当前,北部湾经济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应举全区之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口岸建设、管理体制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全力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扩大经济区的辐射力。加快泛北合作和南新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2008年1月,谋划了多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实现了广西人民的一个梦想。一年多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风生水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1、北部湾经济区建立的背景 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就在广西的合浦县。《中英烟台条约》后,北海又被 辟为重要通商口岸;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就有在钦州建立一个南方大港的设想;1984年,北海市又被列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理论界就一直谋划把广西打造成大西南的出海通道,那时我们描绘的区位优势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但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广西发展相对滞后,没有跟上第一轮东部大开发的步伐,所以西南通道的建设虽然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说修通了南防铁路、南北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但整体地位没有得到提升。 “十五”期间,广西有了较快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广西的知名度和地位在不断地提高。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东盟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2000年朱镕基 总理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后,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出来。广西也扎扎实实地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连续五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投资峰会,连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有序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总体看,各地区注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区域振兴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等工作,区域发展更为协调和均衡。 2008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8.7万亿元、4.4万亿元、5.2万亿元和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7.4%、21.9%和16.1%,东部地区本外币贷款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同比分别提高2.3、4.7和4.3个百分点。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适应这种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冲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深化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实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于是,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但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增强区域及全国经济实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参考已建立的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内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经济协作区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行政区范围大小又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省(区)际经济协作区,即相邻的若干省、区、市,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二是省际毗邻地经济协作区,即相邻几个省、区、市间的部分接壤地区,按照历史的经济联系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三是省内经济协作区,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布局和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自愿建立的合作组织;四是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即若干地域相邻,或沿海、沿江、沿路的若干城市,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组织。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往往以城市群的形式出现,在区域经济联合中起重要作用。城市群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相邻地域范围内,由相当数量规模等级不同、各具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城市,构成的网络体系。现有的城市群都是各国最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在本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枢纽作用。由于它集聚的产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等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它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日益成为主宰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它们之间通过生产上的协作与联系,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经济,从而形成城市群的整体功能优势,推

广西北部湾港发展现状研究

广西北部湾港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首先阐述了“四港合一”的经济大背景和广西自身背景,其次分析北 部湾港的经济效用,提出了目前“四港合一”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最后提出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北部湾港口“四港合一”困境与解决方案 一、引言 从此广西北部湾港口实现“四港合一”整体上市,虽然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用,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说,仍遇到发展瓶颈:在有形和无形资源整个,优化资源配置;经营行为不规范和结构单一;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滞后;未全面采用股份制聘用人才模式等导致发展缓慢且预期发展前景不好,对此提出了可借鉴性解决方案。 二、“四港合一”的新经济大背景 (一)东南亚地区联系日益紧密,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由于地理位置关系与东南亚地区毗邻,从近三年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对外贸易交易额数据分析: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为4436.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中方顺差445.3亿美元,顺差额为2012年的5.3倍;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超4800亿美元;2015年,中国和东盟双方贸易总额达到4720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双边投资达到1500亿美元。反观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人均GDP对比:泰国2012人均GDP为5383美元;越南人均GDP超过了1500美元(1530美元左右);根据缅甸政府2011-2012财政年的统计,国内生产总值:为529亿美元。人均GDP:877美元;由此可见,近三年来的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对外贸易额甚至超过东南亚某些国家的人均GDP,对外贸易的联系紧密,如若双边贸易稳步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将同时受益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国家经济硬实力。反之亦然。 (二)国家“一带一路”等多项政策支持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中国政府的有形的手推动东南亚经济圈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在中国政府政策的大背景下,广西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深深受国家政策之益,发展本地经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联系。 (三)地方区域性自治区的能动性致使对外贸易物流管理自由化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 中国网 https://www.doczj.com/doc/1312327334.html, 时间: 2008-02-28 发表评论>> 中国国情专题库:透视中国问与答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规划》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和玉林、崇左两市物流等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 万平方公里,2006 年末总人口1255 万人。 【解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拥有沿海1595公里海岸线,深水岸线160多公里,是国内仅存的未大规模开发的连片沿海岸线,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是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完善沿海经济布局,推动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 功能定位 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规划》摘要】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解读】把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突出了开放合作的主题,表明北部湾经济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将担任重要角色。这一功能定位以面向东盟合作和服务带动“三南”为支点,把构建国际大通道和“三基地一中心”作为核心内容,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概况及发展态势讲解

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 2007年9月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 感谢上海市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将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有关情况简要作个介绍: 一、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2006年7月20-21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会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社及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举办了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论坛上,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了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M型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在国内外舆论和东盟国家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 一是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北部湾”是指中国的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以及越南的东北部所围

成的海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国四方”这片区域。2004年,越南提出“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概念,就是以上地区的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延伸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地缘经济概念,超越单纯的地理概念,使之覆盖海上东盟国家。使得这一合作包括中国、越南,以及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国家。 二是构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通过加快建设和完善南宁—河内—金边—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发展通道经济,逐步形成贯通中南半岛的南宁至新加坡的经济走廊。 三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努力为这一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2005年7月,广西作为继我国云南之后的第二个省区正式参与大湄公河次经济区域合作。 这个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了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构建这一新格局,推动这一区域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太平洋西岸新兴的经济增长带,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涵,促进东亚整体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概况及发展态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xxxx经济区 百科名片 xxxx经济区 目录 北部湾经济区主要任务是: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根据空间布局和岸线分区,规划建设5个功能组团。 国家大力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明确给予五大方面政策支持: (二)是重大项目布局方面政策支持。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是在保税物流体系方面政策支持。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 xxxx发展成果耀眼 据了解《,纲要》编制工作于2006年6月启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治区政府对《纲要》编制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指导规划编制工作。《纲要》经过五次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通过专家评审后成稿。 一、GDP增幅达15.9%,比全区高2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增长22%,比全区高7.3个百分点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0.7%,比全区高2.5个百分点2009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达34亿元,增长14.3%;北海市、防城港市利润由上年亏损转为盈利,利润总额分别达7亿元和17.8亿元。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54.8%,比全区高4个百分点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城市绿城南宁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9.7%,比全区高0.4个百分点2009年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达104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比全区高0.4个百分点,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37.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消费规模明显扩大。分四市看,南宁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速均居全区第1位,总额达757.01亿元,增长19.8%。钦州市消费品市场迅猛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09亿元,增长19.8%,增幅与南宁市并列全区第1位。 北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19.1%,增幅排全区第7位。 防城港市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3亿元,增长 18.8%,增幅排全区第12位。 六、进出口总额增长9.6%,比全区高2.3个百分点 2009年经济区进出口总额66.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增幅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对全区进出口总额增长贡献达62.7%。从经济区出口看,经济区出口总额34.76亿美元,增长22.2%,比全区出口平均水平高8.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在全区排位,南宁市27.88亿美元,排第2位;防城港市21.67亿美元,排第3位;钦州市8.88亿美元,排第5位,北海市7.97亿美元,排第6位。从进出口总额增幅看,南宁市增长49.3%,排第2位;北海市增长12.1%,排第5位;防城港市出口较快增长,出口增速达27.9%。 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吞吐量达9407万吨,增长16.3% xxxx风生水起 八、经济区新增贷款突破1000亿元,占全区54.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 划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二○○八年一月 前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北部湾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06—2020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确立,北部湾经济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加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发展基础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北部湾经济区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占广西全区比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000万吨,集疏运条件逐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作用得到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第二节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家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

广西区域经济与物流关系的实证分析

广西区域经济与物流关系的实证分析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广西区域经济与物流关系的实证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代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进行细化后的产业。物流将各种原材料在恰当的时间运送到恰当的地点,以保证制造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又将产出的商品运输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生产、生活需求。在物品流通过程中,在为企业与消费者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物流不仅仅服务于企业,也有很多企业为物流服务,他们为商品的流通提供材料以及车辆,物流又间接为经济做出贡献。在区域经济中,不同的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换和相互依存关系,物流业是维持这种关系的保障。因此,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匹配的高速发展,才能保证区域资源的合理分配,人才的合理利用,产业结构和区域贸易的优化组合。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物流关系的探讨最早源于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该理论着重分析了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三大因素对工业区位的选择,并在分析物流系统时侧重于交通因素而忽视了其它因素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区域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逐步诞生,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

逐步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将开发区域经济与构建区域物流系统联系起来。国外已有很多学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Talley (1996)通过建立区域交通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研究区域交通设施投资带來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Kulshreshtha(2001)利用多元共交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印度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长期结构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铁路运输物流与经济发展存在重要关联性[2]。Tyan等(2003)在研究跨国公司物流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是保证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并且第三方物流正逐渐成为国际性产品分拨的主体[3]。Hulten(2006)通过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网络外部性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4]。Ruth(2008)则详细解析和阐述东盟地区物流发展政策和整合路线图,为东盟物流业自由化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5]。 国内学者也围绕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进行了探讨。王圣云和沈玉芳(2007)提出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李全喜和金凤花(2020)基于20032008年我国31个省面板数据,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7]。涂志涛(2020)运用灰色理论对重庆邮电物流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总体相互协调,但物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增长[8]。郑红玲、鲁丽丽(2020)对19992000年河北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进行线性分析和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是显著的[9]。郭湖斌(2020)则运用

2019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历史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9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历史中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9·广西北部湾)1.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明朝 (2019·广西北部湾)2.“(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2019·广西北部湾)3.清朝为加强对下图“①”处的有效管辖,设置了() 清朝疆域图(1820) A.台湾府 B.西域都护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2019·广西北部湾)4.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统计表 货物单位旧税率新税率减少百分率 棉花担24.19 5.56 77.02 A.闭关锁国政策的延续 B.鸦片走私的冲击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自然经济的解体 (2019·广西北部湾)5.“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因此,洋务派官僚主张兴办()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乡镇企业 D.经济特区

西欧封君封臣制示意图 打结的手枪 (2019·广西北部湾)6.1900年10月11日,议和大臣李鸿章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从天津来到北京,开始与西方列强谈判。与李鸿章此行相关的背景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9·广西北部湾)7.今年5月4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新华社记者撰写的文章《百年青春心向党 矢志建功新时代——致敬中国青年运动100周年》。此举是为了纪念( ) A .启蒙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2019·广西北部湾)8.日本学者伊豆公夫说:“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场“民族解放斗争”的起点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皖南事变 (2019·广西北部湾)9.“中国是最早抗击轴心国侵略的国家,牵制了身处中国内陆的大批日军,在同盟国的整体部署中,中国的战略地位显然极其重要。”作者认为抗日战争( ) A .使中国遭受巨大损失 B .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019·广西北部湾)1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以助人为乐的朴素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赋予了自己22年生命以无限的长度。他是( ) A .王进喜 B .邓稼先 C .焦裕禄 D .雷锋 (2019·广西北部湾)11.解读右边的示意图,能 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 A .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 B .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就不能改变 C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 D .西欧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2019·广西北部湾)12.“到了产业革命时期, 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工匠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角,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尊敬……吸引了各阶层大批有 才智的青年人投入到 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队伍里。”这段材料可以用 来( ) A .阐述工业革命的过程 B .解释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C .说明工业革命的性质 D .论证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2019·广西北部湾)13.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的著作是( ) A .《天工开物》 B .《物种起源》 C .《农政全书》 D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019·广西北部湾)14.右图的这座雕塑坐落在联合 国总部的花园内,它隐喻了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 ) A .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B .保护世界知识产权 C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D .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2019·广西北部湾)15.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 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拜占庭帝国是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和保存者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通知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s://www.doczj.com/doc/1312327334.html,/souask/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的通知 发布部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发布文号: 桂发[2005]13号 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高等学校: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桂发[2004]19号)明确规定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自2004年5月制定下发以来,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现将修订后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桂发[2004]19号)同时废止。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05年7月4日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快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特作如下决定: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s://www.doczj.com/doc/1312327334.html,/souask/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决策和自治区的部署,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富民、强县、奔小康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为突破口,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推动县域经济迅速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和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和产业发展;坚持激活内力和借助外力相结合,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坚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选择可行的产业发展路子,对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安全生产缺乏保障的项目要坚决取缔;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人员创业。 3、目标任务。从2005年起,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绝大多数县(市)形成一批税收达500万或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和2-3个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全区县域平均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以上,其中10个以上县(市)超过80亿元;大多数县(市)财政实现基本自给;县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上级政府下达的年度控制率以内,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争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好、增长后劲足的经济强县(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