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当代传播学权威笔记强烈推荐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当代传播学权威笔记强烈推荐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当代传播学权威笔记强烈推荐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当代传播学权威笔记强烈推荐

传播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传播

[1] 传播的定义

[2] 传播的基本类型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简答:传播的基本类型(一级)

以传播层次为标准,可将传播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四种类型的传播,活动范围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逐步扩大。

一.内向传播:是人的自我信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主要特征。

内向传播的特征(二级):1、规模和空间最小,最具有隐蔽性;2、信息反馈的路途短且无障碍,反馈及时;3借助的符号千变万化,极不规范

(二级)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考过):他认为人类从学会说话和理解符号之后,便产生了自我概念。自我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主体我”是每个人本能的特征,而“客体我”展示的是自我社会的一面。“客体我”会向“主体我”发出“反射”,“主体我”会对这种反射作出反应。

二.人际传播:是单个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或其它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分类:1)双方面对面的直接的信息传播;2)个体之间运用媒介作为交往手段而进行的间接性传播

特点(二级):1)属亲身体验,只有通过感官的刺激才能完成

2)多为及时性传播。一般传受双方同时介入传播与反馈活动

3)在传递信息时使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4)反馈方便、及时,获得反馈的机会多

三.组织传播:指组织各成员之间或者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特点(二级):1)组织传播较有规律;2、传播的信息大多是指令性、教导性、劝服性的,并且使用的符号要规范,要使全体成员都能理解;3、组织传播的反馈要比人际传播困难,特别是在阶层性组织传播中;4、传播者多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传播活动常有一定规模

分类:按组织成员权利、地位、职能不同,分为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

四.大众传播:是职业化的传播者或传播机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特点(二级):1、传播规模大、范围广,面向不特定的多数人;2、传播者是职业化的工作人员,并且有组织严密的传播机构。传受双方能基本固定,双方相互间有一种间接、松散式的联系;3、大众传播活动是一种有相当经营规模与经营效益的大型产业;4、大众传播活动具有高度的规范性;5、要借助大量的设备与技术手段,要有大量的投资支持;6、信息反馈困

难,多为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的反馈活动。

第二部分传播学

[1] 古代传播研究的萌芽

[2] 近代传播研究的背景(05)

科学的背景,社会形势的背景,传播技术发展的背景。

[3] 传播学的确立(06)

现代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传播学奠基人及他们对于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层次。

[4]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传统学派(07),批判学派(02、04)。

[5] 发展传播学(07)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层次

一、近代传播研究的背景(05):

1、科学的背景18世纪的工业革命,19世纪的电力革命,科学技术获得了极大进步。人文社会科学也有了较快发展,不少学科与传播学有关,这些学科研究方法更科学,研究手段更现代化,把人类对传播认识推到新高点。

2、社会形势的背景:①20世纪社会形势的变化把传播推到全社会的前面,“十月革命”西方认为是赤色宣传的结果;一战后期宣传战作用被夸大;法西斯的宣传被看作是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20世纪初广告鼓吹“宣传万能”

②特殊环境下人们心理的变化:进入工业化社会后,人们与外界直接接触少,而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却在增大,这

样人们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纽带越来越多地被大众传播媒介所取代,而全社会的重大决策与社会热点问题也越来越受大众传播影响,所以,传播研究被推到了社会极重视的地位上

3、传播技术发展的背景:

①报纸由上层社会走向大众,由简单技术到复杂,并在这个过程中,使社会接受了它,使社会承认了它对社会舆论

的巨大影响力

②新兴媒介不断出现,一方面使人们对大众传播的依赖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人们又对自己越来越多被大众传播左右

而产生忧虑。从而人们开始争论大众传播是好是坏的问题

总之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水平使人类有足够的只是和能力来系统研究传播行为;②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传播上;③传播媒介及技术的发展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内容,也给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新的冲击。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研究传播的任务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在这样的形势下,20世纪出气大规模的传播学研究就展开了。

二、现代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

1、美国的地理位置:①本土在二次大战中未遭破坏,从而使传播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是美国出于领先地位;②安定的环境吸引大批逃避战乱的专家

2、美国的社会状况: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成为“第二国会”

3、美国的学术传统:盛行实用主义哲学,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大众传媒出现社会问题和潜在问题成了学术界必须研究的课题

三、传播学奠基人及他们对于传播学的贡献

拉斯韦尔

1、美国政治学家,早期致力于政治术语研究与心理学探讨政治问题(政治学家---宣传)

2、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首次比较科学地研究了传播过程及其结构,比较正确地划分了传播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讲宣传研究方法应用到传播研究中来,使内容分析法成为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

4、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

列文(勒温、卢因)

1、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

2、一生致力于人类行为动力和控制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动力论”和“场论”的最早提出者

3、二战期间,他和他的学生运用群体动力论研究军队士气问题,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他还发现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问题,提出了“把关人理论”。

4、他在研究传播效果问题时认为,不能只研究传播本身,还要看到个体所处的群体对个体态度的影响。他的关于群体影响个人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理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

1、美籍社会学家(社会学家-----调查法)

2、把实地调查法确立为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

3、建立“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领导一批学者对传播效果开展研究,他们着重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后来这个中心的研究又从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扩展到传播媒介的政治影响,同年进行了美国总统选举的调查

4、加入了美国籍后,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了广播研究中心

5、提出了“两级传播论”,破除了“魔弹论”的错误说法,使传播学研究进一步深入

霍夫兰

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一生致力于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研究

2、是最早研究以说服方式改变别人态度的学者。使“控制实验法”成为了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二战期间,研究军队士气问题。提出劝服中的单面论与双面理,宣传者的信誉,受传者的个人差别(个人差异论)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是传播学的奠基人,创立了“耶鲁学派”

施拉姆

1、美国新闻学者。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教育与研究工作,一生致力于传播学研究,建立过4个传播学研究机构,发表30部专着,约500万字。

2、他的研究不是从某一相关学科出发来研究传播,他把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以学科的目光建立一种学术思想的体系。他的著作《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的出版是传播学正式建立的标志

3、培养了大量大研究生,其中不少成为著名的传播学研究者。提出许多创见,如“信息时代”、“传播的直线性问题”、阅读的“即时报偿”和“延缓报偿”,教育传播中的“知识沟”问题,对“魔弹论”的形容等。他的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新媒介》、《人、信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一直被认为是经典著作。

4、他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四、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层次

传播学的组成部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传播理论、传播模式、传播学研究方法

1、传播学吸收了相关学科的大量理论来研究传播学的课题。有的是改造了别人的理论为自己所用,有的是借鉴别人的方法研究自己的理论;传播学自身形成了一些理论,比如两级传播论、把关人理论等

2、理论成果“模式化”是传播研究的另一特点

3、传播学研究方法是传播学体系中第三组成部分,如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的理论、模式、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论是对传播研究的概括,是传播规律的揭示,而方法是为理论服务的,大部分传播理论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实验、分析而来的;传播模式则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传播学的研究层次

1、主体层面——传播过程研究,传播者的研究,传播内容分析,传播媒介研究,传播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等

2、范围层面——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内容层面——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等

五、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传统学派、批判学派

传统学派

概念:早期兴盛于美国的传播学研究学派,又叫经验学派、实证学派

传统学派的主要贡献:

1、确立了最初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框架。(拉斯韦尔划分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施拉姆以学科的眼光搭起传播学的研究框架)

2、建立了传播基本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和韦佛的数学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性模式。这些模式以简明的形式向人们揭示传播活动中的规律,是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五大部类研究中产生里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传播过程与要素是主要研究点,产生的成果多,如“把关人理论”)

4、吸收了实证的方法研究传播,初步确立了传播学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自然观察法等)

特点

1、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重视调查、实验与数据

2、站在媒介立场,被称为“工具中心主义”

3、商业色彩浓重,不触动现存的传播体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4、研究侧重于媒介与传播过程

缺点

1、强调受众研究的同时更应系统地研究媒介组织,以了解为什么媒介能产生特定的内容来

2、美国研究者必须走出其狭窄的文化死胡同

3、美国的研究者应多注意传播政策的研究,并以这种研究来引导政府的政策导向

批判学派

概念:20世纪60年代从西欧兴起的传播学流派,以对早期美国的一些研究方法与观点持批判态度而得名。

批判学派的学术背景

1、从美国发展出来的行为主义、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等思潮大量涌入欧洲

2、马克思主义传统重新在传播领域中活得重现

3、原本植根欧洲人文土壤的学术传统进军传播领域

批判学派的特点

1、研究视角上的全观取向。研究重点:媒介与社会(着眼于传播与整个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以宏观的角度来探讨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与政治、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分析)

2、研究方法上的多种设计。强调定性的研究方法,批判传统学派以为强调实证的方法

3、政治态度上的批判倾向。直入政治问题

批判学派的主要分支

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思想统治”理论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社会科学学派多伦多学派

批判学派缺点不足

1、传播研究应累积更多的事实,用以证实自己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

2、批判学派(早期)的研究应更重视受众的研究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发展传播学把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达子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研究范畴还包括大众传播与经济发展,大众传播与文化水准的提高,大众传播与社会现代化程度等。发展传播学的理论来源是有关发展的理论和大众传播学的理论

主要代表

1、勒纳的基本理论模式《传播社会的消失——中东现代化》

内容:①国家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传统社会——过渡型社会——现代社会。人类的传播方式与社会形态及其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传播发展的趋势是从传统社会简单的人际传播,向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方式演变

②国家发展的社会动力的第一要素是现代的“流动性人格”的注入。第二要素是大众传播媒介

特点:勒纳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现象,强调人的自身现代化及大众传播对人的心理现代化的作用。这种观点在传播学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足:他的理论过于简单,忽视了整个社会形态和结构以及其它因素对大众传播的制约作用,并且也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民族特点、文化传统和具体的社会条件。

2、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①指出传播在国家发展中的守望、决策和教育的基本功能

②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③探讨了全球信息流通不均衡现象

3、罗杰斯的“创新——推广”模式《创新发明的推广》(03名词解释),这种模式把新事物的传播过程归结为四个要素。

①新事物。这可以是新发明、新知识、新概念等

②传播推广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③时间。对个人而言,一般新事物的传播要经历四个阶段。知晓——劝服——决策——证实阶段,在组织传播中的五个阶段:公布新事物——理由化——改造新事物或组织结构——普遍认同——正规化

④人。依创新性程度又分为创新者、早采用者、早跟进者、晚跟进者、落后群。此外,社会体系也是影响“创新-推广”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4、莱克什马纳·老的理论模式

①印度学者

②传播是使社会变迁过程顺利进行的因素,充分的信息有助于发展活动的良性循环和有助于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方法,提高产量和生产率,而生产率的提高又引起了收入的增加,这样消费习惯也就随之变化了

③所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播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是互为因果关系,没有谁先谁后

附:批判学派的主要分支

法兰克福学派

①最早的批判学派,又称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分支”

②代表人物: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

③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及其控制的大众传播体系持批判态度

政治经济学派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分支”

②代表人物:戈尔丁、默道克、柯伦

③主要研究传播体系所有制的结构、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方式等问题

“思想统治”理论学派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分支”

②代表人物:葛兰西、阿尔都赛、波南狄萨斯

③重点研究意识形态本身及其多种表达的方式

社会文化学派

①英国“伯明翰学派”是其代表

②代表人物:霍尔

③主要研究社会特殊群体的大众文化的作用及意义,尤其是这种文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转化为普通文化的过程

社会科学学派

①又叫“结构——机能主义研究学派”

②代表人物:瑞特、麦顿

③主张大众传播工具应适应“社会需求”,传播媒介应按照公众需求和愿望提供信息和知识

多伦多学派

①加拿大批判学派中最重要的流派

②代表人物:麦克卢汉、英尼斯、克卡霍费

③提出抵消或减少美国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节目对加拿大受众的影响,坚持培养本国的影视人员,主张广播电视节目要反应本国民族文化的特点

第三部分传播者

[1] 传播者的类型与特征

[2] 传播者的任务

[3] 传播者的权利与责任

[4] 记者与信源关系的三种情况

一、传播者的类型和特征

传播者:指在传播活动中,借助特定媒介发布信息的人。(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信息资源和发布的意愿,借助一定的媒介,都可以成为传播者)

类型: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传播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对媒介的依赖程度:直接传播者和间接传播者

按是否具有职业性:普通传播者、专职传播者

按传播的不同层次:人际传播者、组织传播者、大众传播者

1、人际传播者的特征①广泛性和普遍性。每个人都是人际传播者

②具有双重身份。传播者并非单纯地发布消息,同时他还可能接收信息

③灵活性。手段和发布的信息都不固定

2、组织传播者的特征包括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对内传播包括上行、下行和平行传播

下行传播:权威性、支配性、规范性

上行传播:服从性

平行传播:近似于人际传播

3、大众传播者的特征两层含义:以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为职业的个体,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组织

①职业化(从事传播活动不仅是个人意愿,还是社会分工的需要,还要有专业技能)

②组织化(大众传播由许多人按照一定的程序分工合作去完成;是集体配合)

③知名度高(因服务对象多故知名度高(组织),个人中也有有名气的)

④影响力大(反映绝数人的意见或要求)

二、传播者的任务

1、搜集信息。传播者的信息应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这就要求传播者必须深入生活。不同的传播者搜集信息的重点和方法各有不同。

2、筛选信息。传播者要剔除那些不值得传播或不应该传播的内容,保留有传播价值的信息。立场、地位不同对信息的取舍影响较大。

3、加工信息。大部分信息经加工后才能传播,传播者必须从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加工后的信息包含了传播者的价值观,但还需考虑受众的喜好。使受众乐于接收并接受

4、实施传播。把加工好的信息发送给传播对象的活动。

5、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传播之前,传播者已有预期的预测,但需实践来检验

人际传播中,收集反馈容易、及时;大众传播的反馈是零星的,缓慢的,需要主动去调查。处理反馈的信息,

指导以后的传播活动。

三、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

1、权利①传播是人类基本活动,法律许可范围内人人都有传播的权利。不能越出法律许可的范围,否则会受

到制裁

②大众传播机构有一般公民和法人所不能享受的某些权利,即特许权。特许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舆论

监督功能,特别是监督政府功能。其中有绝对的,有相对的,中国不该照搬外国

2、责任①责任与权利并存。传播者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理论

被证明行不通)

②大众传播因为影响广,权利充分,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更大。不仅不能违反法律,还不能违反社

会公德和传播者的职业道德

记者与信源关系的三种情况(吉伯与约翰逊)

1、分离关系。传播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与信源之间或者距离远或不常联系或分属不同团体,彼此之间价值观也很不相同。传播者客观地报道发生的事件,他可以不受消息来源的制约

2、合作关系。传播者与信源之间分属不同的社会系统,但是他们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彼此需要对方,因而能够互相合作

3、同化关系。传播者与消息来源体系完全相同,价值观也完全一致,处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信源完全控制者,使传播者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传播

分析的是政府信源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在其它情况下有适用的可能,也有不适用的可能。

第四部分受众

[1] 受众的类别与特征(05)

[2] 受众的接收动机

[3] 受众的权利

[4] 反馈

[5]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个人差异论(02),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04)。

[6] 受众的选择心理与选择行为

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受众对媒介形式的选择性:需要程度,难易程度,成本高低。

一、受众的类别和特征

受众:即大众传播的接收者。除个人之外,还有组织和社会两个层次。受众是传播信息的使用者,是传播过程中的译码者,是传播之后的反馈者。

类型与传播者相对应,分个体传播受众、组织传播受众和大众传播受众

1、个体传播受众:即人际传播中的受传者,同时有事传播者

2、组织传播受众:以下传播中的受传者为主

①因组织大小不同,组织传播的受众人数差别大

②因组织是有意识构建起来的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组织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这与大众传播受众不同

③组织是有严格分工和制度化的权利体系,下行传播的受众有服从性的行为规范,平行传播中一般有正式身份,与人际传播不同

大众传播的受众,从受众构成的角度分析,具有如下特征:

1、数量众多。虽然覆盖面不如人际传播广,但具体到一次传播活动或一个传播者所面对的传播对象,大众传播受众数量更大

2、成分复杂。因为人数众多,决定了成分复杂性。

3、地域分散。因为大众传播者总是想扩大信息覆盖面,导致其受众分布地域广

4、难以确定。即大众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和个人状况难以确定,同时其兴趣可以转移,这样就更难确定了

大众传播的受众,从受众接受行为的角度考虑,具有如下特征

1、接收自主。(不同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者无法控制其受众的接收)

2、具有可变性。受众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最终导致他们的接收兴趣,接收方式接收习惯的改变。自主性和可变性不矛盾。社会条件的影响也是通过大众传播对象的自主决定而起作用的。

3、多数受众以休闲时间在家庭内接收为主。与组织传播不同,大众传播往往在人们不上班的时候发挥最大效果。如电视的黄金时间,一般在人们晚饭后的闲暇时间,报纸网络也是一样

二、受众的接收动机(主要说共同点)

1、了解环境信息,为适应和改造环境寻求决策依据。人与环境的关系是适应与改造环境。人们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凭主观臆断,而必须搜集足够的信息依据。信息可从亲身实践和间接地从他人的实践中获得。因此,接收信息最根本直接的动因是生存的需要

2、满足合群需要,实现心理健康。人是社会的动物,与人交往可使自己心理保持健康,减轻单独寂寞感,还能从跟他人的对比中了解自己

3、娱乐消遣活得精神享受。大众传播的娱乐性材料,可以使人放松,尤其是电视。人们的闲聊也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4、获取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人的知识除了从实际中获得,主要也是通过各种传播方式获得。

三、受众的权利

1、真情实况的知悉权。受众有权知道各种真实消息,隐瞒或歪曲报道这些情况,就构成对受众的侵权。报道出现差错,必须及时纠正

2、有害内容的拒斥权。受众有权要求获得纯洁健康的信息,至少是对社会没有危害的信息

3、人格尊严的维护权。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不因信息传播而受侵害的权利。如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姓名权

4、直接表达的自由权。大众传媒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除了作为群众的代言人讲话外,还应让群众直接表达意见、愿望,抨击不良现象。但应在法律和打的的许可之内。

5、对传播媒介的监督权。大众传媒除了受到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监督外,同时收到受众的监督。受众有权向大众传媒反映自己的意见要求,也可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也可通过其它大众传媒公开提出批评,亦可向司法部门起诉。受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大众传播机构有义务解答

四、反馈

概念:传播者从受众那儿获取传播的接收状况及接收后反应的过程

反馈的类型:

1、以传播效果与传播者预期效果的关系作为划分标准,可将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

2、以传播前后收集反馈作为划分标准,可将反馈分为前馈和后馈:前馈是传播前理解受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的过程,后馈是传播后收集反应性信息的过程

反馈特点:

1、人际传播中的反馈:比较迅速、及时、充分

2、组织传播:反馈多为逐级传播,每一级可能都会对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这样一方面使其精炼,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大众传播反馈特点:

①非义务性。受众没有义务对传播者作出反馈,传播者只能请求其反馈,或以物质奖励为手段征集反馈

②迟缓性:大众传播者与其接收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不能及时反馈。反馈时间上一般是在具体传播完成后,而且慢。大众传播者收集反馈的特点

①间接性。大众传播中,反馈都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

②累积性。大众传播机构只有当意见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才会重视并调整征集的传播工作

③代表性。不调查每个受众,而是用抽样法选取代表整体的样本

④定量性。反馈信息需要定性的,更需要定量的。因为以数据形式表示的反馈直观和便于比较,说服力更强(发行量、收视率等)

五、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06比较: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04文化规范论

最早的是靶子论(德弗勒认为的四种可以解释受众的接受行为的理论)。这种理论同时也是传播效果理论,认为受众只要接收了传播他们就会接受传播者主张的一切,如同靶子中弹后应声而倒一样。

1、个人差异论(霍夫兰):认为媒介的信息包含特定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与传播对象的个人特征相结合产生特定的作用,个人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受众中不同的成员对同样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

差异分五种:个人心理结构不同;先天禀性与后天习性不同;认知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念与信仰不同;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不同;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素质不同。

2、社会类别论:①受众成员之间的个人差异不妨碍其中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是他们在社会中结成某种类别的群体,同一类别的群体在一定的方面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这使他们喜欢选择近似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并对具有共同兴趣的内容作出大体相近的反应。②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划分社会类别,其中无以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的相同使人们容易接近。③社会类别论的实践意义:指导大众传播机构根据类别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作出传播信息,显着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传播效果。

3、社会关系论:人的社会关系会对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价值观产生明显的影响,包括对他们的信息的接收和接受。人们的相互关系对于传播效果有重大的影响,其影响程度有时比大众传播还高。大众传播的效果由人际影响和大众传播影响的合力决定。

具体:

①传播者与受众的社会联系越紧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越大

②在受众成员之间,受众与其所属的群体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左右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③人际影响与大众传播的方向一致时,它可以提高大众传播的效果,反之则削弱

4、文化规范论(后发展为社会期待理论):1970 德弗勒

大众传播不一定对受众产生直接的效果,但是它可以影响受众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使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固定或发生变化,而这种固定了的或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影响受众,最终取得传播的效果。(补充:文化规范论认为,个人的行

为受到文化规范的指导,而大众传媒对问题的选择性报道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使受众以为大众传媒强调的论题即文化规范,这样大众传媒就间接影响了受众的行为)

六、受众的选择心理与选择行为:

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受众对媒介形式的选择性:需要程度、难易程度、成本高低

克拉珀的选择性理论

1960年,克拉珀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提出受众接受信息时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他认为,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性行为,是影响传播者意图实现的主要干扰,信息与受众原有立场差别越大,由此造成的干扰作用就越强,传播者要想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必须设法减少选择性因素的干扰。

他把选择性区分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

1、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的或少量的信息上,而对其它信息不予接收;即使被迫接收,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予注意。

这是有原因的:①社会客观因素原因。社会上的信息太多,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只能选择其中的一小部分注意②从个人的主观角度分析。受众之所以注意某些信息,是因为在他所能接触的范围内这些信息最能满足他的功利需要或精神需要影响受众选择信息的因素个人差异

社会类别(解释受众接收行为的理论)

与社会上其它人的关系

2、选择性理解:人们有时不得不去接收那些令自己心烦意乱的信息。对于这类信息,人们常见的办法是按自己的口味进行理解,即选择性理解。不过,对于信息的选择性理解并不限于自己厌恶的那些信息,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信息和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信息,人们也会对它做出选择性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与受众内外特征较一致的信息,受到曲解的程度较低,反之则较高。与事实有关的信息被曲解的程度较小,与价值有关的信息被曲解的程度较大。

3、选择性记忆:受众对于自己接触到的大众传播的信息,在记忆方面也是有选择的。人们对于刺激强度大的信息容易记住,对十分有利于自己的或明显反对自己的以及最感兴趣的那些信息容易记住,对那些反复接触到的信息也容易记住。在一般情况下,容易记住那些投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忘却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这有利于保持人们心理上的舒适感。

大众传播的信息要想使受众记住,必须激发受众的兴趣,提高信息对受众的刺激强度和反复程度,否则大众传播者的期望仍然会功亏一篑。不过过多的刺激和重复会使传播者走向自己的反面。

综上所述,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选择行为的揭示,进一步证明在大众传播中,受众的被动性是相对的,他们在被动性中有不可忽视的主动性。大众传播机构必须理解受众、研究受众,按规律办事。

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需要程度、难易程度、成本高低

一方面,对内容范围的选择决定人们对形式的选择;另一方面,对形式的选择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于内容范围的选择

①适合自己需要的程度(娱乐——>电视,思考——>书籍)

②理解和使用的难易程度(广电易,网络难)

③成本的高低

第五部分传播媒介

[1] 传播媒介的概念

[2] 大众传媒各自的特征

报纸的特点,广播的特点,电视的特点,网络的特点。

[3] 网络传播媒介(前三项非重点)

[4] 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鲁汉(06名解)的理论,对麦克鲁汉理论的评价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人们接着他感官比率的某种平衡来适应环境,而当时的主要媒介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官比率。任何一种媒介都是人体某器官

的延伸。一旦媒介呈现控制性态势时,人们所认知的这个世界,就不免深受其影响。

2、媒介即信息。

指的是媒体的一般性影响,与媒介所传输的内容无关。每种新媒介的出现,无论其所传信息、具体内容怎样,新媒介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媒介本身代表着时代的信息,媒介即信息。同时,他认为,一种传播媒介的内容,经常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

3、媒介的“冷”和“热”(05)

区分标准:

【定义性】指媒介表达信息自己的客体明确程度

【参与性】指的是媒介受众接收、理解媒介所表达的信息时的主体参与程度。“热媒介”亦是信息量大、清晰度高、受众参与度低的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照片;“冷媒介”则相反,如电视、电话、谈话、漫画。

麦克卢汉(加拿大思想家,把历史、文学、艺术结合起来研究传播学)

功绩:

1、他把媒介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特别是强调指出了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媒介、技术(非信息内容)本身对社会的独特影响,从而成为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的思想先驱。

2、他关于“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3、他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缺点:

1、他错误地把传播技术当作促进社会改变的决定力量,并且未考察媒介技术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未研究引起社会变迁这一复杂现象的各种原因

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为了完全受到自己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3、麦克卢汉理论的所有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是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第六部分传播内容分析

[1] 信息的概念

[2] 符号的定义(03)

[3] 符号的类型与特点

[4] 编码与译码

[5] 语义分析在传播中的应用

[6] 内容影响受众的理论(报刊易读性03)

模仿论,含义结构论(03),强调信息来源的理论,感性诉求与理智诉求的理论,强调内容的一面理或两面理的理论。

一、信息的概念:事物运动状态及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它概括了消息、情报、知识、资料、数据等含义。

特征:1、可加工性:可以扩充、压缩、组合等方式加工,使其更适合传播目的和要求

2、可转换性:指信息的载体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3、可传递性:可在各种形式中流通,超越时空的限制

4、可储存性:可通过大脑记忆保存,也可用技术手段保存,既可以保存信息的内容,又可保存信息的形式

二、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为了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的中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它包括两方面

符号形式又称能指,是人们感官可以感知的部分

符号的内容又称所指,它是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与概念

符号与意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

三、符号的类型和特点

德国哲学家苏珊·朗格特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以语音和字形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传播的最重要工具。语言符号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非语言符号: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语言为符号,而以其它感官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为信息载体的

符号系统。非语言系统在日常传播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非语言符号1、有关人体的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包括动作、面部表情、外表;类语言,指利用语音的特点来表达信息的意思,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音;近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沟通的空间距离

2、无关人体的非语言符号、。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三种

符号的特点:指代性、约定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

编码与译码:信息传播也即是符号化过程

【编码】把信息变为符号的过程

【译码】把符号还原成意义的过程,确切地说,译码的任务是要把符号译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使之完全或基本上还原为本来的信息

不同传媒的编码:

1、报纸编码借助:①文字②图片③版面

2、广播除了现场实录的声音信息外,其它信息都要先转换成文字符号,然后再被播放

3、电视编码要经历三个阶段:①在镜头记录客观对象前,它已经被社会代码编码;使之具有一定的形体符号

②这一客观对象呈现在屏幕上时,它还要以来电视的技术代码进行编码

③电视信息经过上述两个层次的编码后,所传达的社会代码和技术代码被观众运用观念代码来理解(观念代码包括

个人主义、父权制、种族、阶层意识),当现实、展现、观念三层次结合成一个连贯的、自然的整体时,电视信息的意义就产生了。

多符号组合的信息传播

内容:一则信息往往被“编码”成多种符号。信息通常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号的组合形式进行传播的。

语言符号的功能:传递信息;影响社会成员情绪;调节社会成员的共同行动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不依赖语言符号,独立地传达信息;辅助语言传播(积极辅助、消极辅助)

译码异常

1、译码异常:信息转化成符号进而由符号还原成信息的过程中,信息的“意义”前后并不完全一致

2、译码异常原因:①人们所共有的并不是符号的全部意义,而只是符号的形式,指说对象和部分意义

②语言符号的内在特点(如语言符号概括性、抽象性)是造成语言符号多义性的原因之一

③个人的经验范围也有影响。经验范围,指人们由于格子的性格、环境、经历、教养而形成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积累。双方经验范围彼此重叠得越多意义越接近,反之越原理

④传播具体环境对意义理解也有影响,在非语言方面尤其突出,要注意周围情境和相关文化背景。

语义分析在传播中的应用:

普通语义学由美籍波兰裔科学家、哲学家柯日布斯基创立。该学派强调语言对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的重要作用,并以日常语言的作用为其研究对象,他们希望通过对语言作用的研究,增进个人之间以及集团之间的相互交往,帮助个人客观地评价世界和排除精神上的疾病。

语言在编码中的潜在困难:

1、语言表述现实的局限性。语言是静态的、有限的、抽象的;现实是动态的、无限的、具体的

2、语言的误用。常见问题:抽象单一、指称混淆、用语极端、主观倾向性

语义学对客观报道的分析

启示:在社会交往与信息传播中,应注意到语言的局限性,尽可能地传达完整、清晰。准确的信息内容,争取最好的传播效果。

报刊易读性测量(03)

易读性:是指写作形式方面易于懂得或理解的程度。

测量公式:计算读者能否顺利阅读并理解某一作品的方法。研究发现,报刊的易读程度,对它们能否被广泛接受有重要影响。

语义区分法:将符号所蕴含的特定意义度量出来的方法。

内容影响受众的理论:模仿论、含义结构论、强调信息来源的理论、感性诉求与理智诉求的理论、强调内容的一面理或两

面理的理论

模仿论:模仿论认为,人们很容易获得大众传播内容中有吸引力的行为模式的信息、媒介的内容几乎展示了所有的行为模式。总体上模仿媒介行为方式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社会受众注意到媒介内容所描述人物的行为方式

2、受众认为这种行为方式是有魅力的成员有效的,并认同甚至模仿这种行为方式

3、受众自己的活动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他会模仿从媒介学习来的行为方式。如果能够获得成功,他将不断重复模仿

受众要习得媒介所描述的行为方式,“认同”、“报偿”和“强化”起着重要作用。“认同”媒介人物的行为方式是首要的,它指:①受众赞成媒介的人物形象②受众把媒介的人物形象当做模范,希望自己和他一样,或者所处的情况一样③欣赏媒介中的某些行为模式,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含义结构论(03):

1、大众传播媒介在表现和描述现实世界时,赋予词语、符号一定的含义,从而影响受众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影响受众的行为方式

2、人们根据他们对情况或事物意义的解释,对情况或事物作出反应而人们掌握的意义,又离不开传播过程

3、含义结构论关注的正是人们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在人们理解社会并对社会作出反应中所起的深刻影响

人们在理解现实的过程中,媒介内容的作用:

1、含义的确定——通过接触媒介对现实某方面的描述,受众开始认识以前不熟悉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并开始把一符号和某一事物联系起来并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2、含义的延伸——媒介内容的更新,使得原有的符号不断拓展和更新,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从而使语词、符号的含义逐渐丰富

3、含义的替代——媒介的描述还能够改变符号原有的含义,以新的解释来替代旧的解释,改变符号在受众含义结构里存储的含义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替代”的过程

4、含义的强化——媒介能够稳定语言符号的含义,可以强化和稳定受众对这些语言符号含义的理解。使这些含义在受众认知结构中更加牢固地确立起来。

强调信息来源的理论

认为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对人们态度影响很大。信息来源可信度包括几个层面:专业性、权威性、知名度、信源的动机

感性诉求与理智诉求的理论

感性诉求(情感型劝服):通过调动人的感情,打动人的内心,煽动人的情绪来达到劝服目的

理智诉求:以充分的事实根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地分析论述来劝服

传播时诉诸情感比诉诸理性可以产生更大的态度改变。说服时,尽可能将两种方式配合使用。一般来说,在传播开始应当诉诸情感,引起情感上的震动和激发兴趣,接下去则应侧重于理性,使受众进行较深刻的思考,以形成持久、系统的观点,并产生符合要求的行为。

强调内容的一面理或两面理的理论

一面理:只向受传者介绍那些有利于论述所主张的观点的论据和事实

两面理:同时向受传者介绍那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论据和事实,通过驳斥后者的弱点和漏洞来证明前者强于后者

单纯比较,两者方法的效果差别不大。

“一面理”对原先赞同此信息者非常有效;“两面理”对原先反对此信息者非常有效

“一面理”对教育水平低者有较强说服力;“两面理”对教育水平较高者有较强说服力

第七部分传播的效果

[1] 枪弹论

[2] 有限效果理论

[3] 适度效果理论

适度效果理论的概念,使用与满足模式,议程设置理论(06)。

[4] 新强效力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社会期待理论。

[5]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03)

信息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对象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环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枪弹论

1、传播媒介对受众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设计巧妙的信息可以触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2、只要信息注入受众脑中,每个人都会以大体相同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刺激,并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这种反应如同

人们中了枪弹一样,立刻会应声倒下,或者像打针一样,药水注射进去马上产生疗效。

3、从受众角度看,受众对信息毫无招架能力

4、这种论调又称皮下注射论、靶子论。本能心理学是其重要理论来源,这种心理认为,人们体内的生理机制是遗传

性质决定的,人们的遗传特性大体相同,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也近乎一致。该理论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枪弹论的产生同当时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宣传效果的片面解释有密切关系。

缺陷:1、忽视了社会环境和传播对象的个人素质对传播效果的重大影响

2、枪弹论没有把态度和行为加以区分,认为态度的改变就是行为的改变,导致了对传播效果的夸大

二、有限效果理论

产生的背景:1、心理学和社会学出现了新的理论,使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从强大效果论到有限效果论

2、霍夫兰的传播效果实验效果不太显着

3、拉扎斯菲尔德的一项社会调查,发现了二级传播模式,最终导致有限效果理论的诞生

二级传播论(02):大众传播媒介向意见领袖进行第一级传播,意见领袖再向选民们进行第二级传播

缺陷:1、忽视了大量的信息并不需要经过中间人而直接传播到受众这样一种情况

2、传播不仅可能是两级的,还可能是三级或三级以上的

3、意见领袖和追随者之间的角色是经常转换的

三、适度效果理论:

适度效果理论你认为有限效果理论低估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大众传播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效果,也有间接的不易觉察的长期深刻的效果,其效果应该是介于“强大效果论”和“最低效果”之间的“适度效果”

使用与满足模式(1959 凯茨)

特点:采用反向研究的角度。以往的研究以劝服模式为主,即研究的是传播者如何影响传播对象,而使用了满足模式研究的是人们为了达到和满足某种需要是如何使用传播的,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基本理论前提:1、受众是主动的

2、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目的,而不是盲目的

3、大众传播可以广泛地满足受众的多种需要

该模式关注的是:1、人们需求的社会及心理的根源

2、由这些需求激发的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和其它信息源的期望

3、由这些期望所引起的人们接触媒介(或参与其它活动)不同范型

4、由此导致的人们需求的满足和其它后果

缺陷:缺乏理论性;对关键的概念表述混乱;调查方法过于简单,数据不容易准确

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麦库姆斯和肖最早进行实证研究。

该理论是分析大众传播影响公众舆论的理论,认为让大众传播去“告诉人们去想什么往往难以奏效,但告诉人们该考虑什么,却会惊人地成功”。

对该理论的补充:

1、大众传播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一致性得到传播学者广泛的认同,最接近实际的可能是两者的议程互为因果关系

2、为公众设置议程的不仅是大众传播,还有多种社会因素和多种传播因素

四、新强效力论(06)沉默的螺旋理论社会期待理论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有些传播学家认为,如果媒介传播的内容、方式能够按传播学原理精心设计,达子传播是可

以取的强有力的效果的,新强效力理论并不是对强大效果论的简单回复,而是经过螺旋形发展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科学性也超过枪弹论

1、由前联邦德国的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

2、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的特点。三者共同作用,能对舆论产生强大影响

3、大多数人有从众的心态,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避免被人孤立。每个人的人际交往都是有限的,往往以为大众传播

媒介的观点就是多数人的意见,为了避免孤立,于是在公开场合采取与大众传播媒介一致的观点,或者保持沉默。

时间一长,与大众传媒保持观点一致的人越来越多,保持沉默的人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就像一个一头大一头小的螺旋一样,所以被称之为“沉默的螺旋”理论

由美国学者德弗勒和桑德拉·鲍尔-洛基奇于1989年提出,该理论源于德弗勒1970年提出的文化规范理论(p23)。社会期待理论则把视野从文化规范进一步扩大到社会的组织方式。

基本命题:

1、具体的各类群体,通过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的形式而形成的社会组织方式,常常在媒介内容中得到描述

2、对某一类型群体的描述,不一定客观准确。

3、受众成员都会吸收这类描述,使它们成为人们学到的有关群体成员预期行为的社会期待

4、这种期待是人们对他的将要加入的那些群体要求的成员行为所预先得到的了解的一个重要部分

5、人们对于组成其社区和社会的其它群体的成员行为的期待,是他们对社会秩序的普遍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

6、这些期待所提供的定义能指导行动

特点:

1、社会期待理论是对媒介的长期影响和间接影响的一种解释和说明

2、是更普遍的社会化和社会组织化理论的一种应用,它把媒介描述为连接二者的一种无意识和无计划的指导动因

五、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03):

弗里德曼传播效果模式揭示:传播者、被传播的信息、传播环境和传播对象本都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一)信息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信息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信息内容而不是传播的方式方法,但信息的传播形式对传播效果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在:

1、新信息与传播对象原先态度间差异的程度

新信息与传播对象原先态度差距大到某个节点之前,态度改变会相应增大,差距超过这个节点,态度改变反而会下降。

启示:在传播中,选择的传播者不容易被传播对象拒绝;对传播对象也不宜提出过高要求。

2、对同一论点做支持性防御还是作反驳性防御

3、信息呈现次序的先后

最先获得的信息作用最大,称为首因效应;最后获得的信息作用也很大,称为近因效应

(二)传播对象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态度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反应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稳定的心里准备状况,它对主体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

传播对象原有的信念强度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信念强度受五种因素的影响:1、事实的既成程度2、声明的公开程度3、对信息选择的自由程度4、对信息的参与程度5、对原先观点的信奉程度

传播对象的人格因素与传播效果

1、传播对象的自尊心强,不大容易改变态度;传播对象自尊心弱,容易改变态度,但他们对复杂的论证由于难于理解,态度变化不大

2、高智力者不易受到不合逻辑论证的影响,低智力者则较少收到复杂论证的影响。

(三)传播环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一,群体规定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传播不具有强制性,群体规定都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把二者结合起来,能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第二,事先预告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总的来说,事先预告会让传播对象抵制说服。当传播对象原有的信念强度不高时,预告反而能促进他态度的改变;传播内容与传播对象的利益不抵触预告能促进他的态度改变

第三,分散精力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分散精力有助于削弱他对说服的抵御,但不能过度分散精力,否则会使传播对象接收不到任何传播

第八部分传播功能

[1] 传播功能的早期研究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对三功能说的补充,拉扎斯菲尔德的三功能说,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

[2] 传播的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传递信息,社会沟通,社会整合,社会教育,消遣。

[3] 传播的消极作用与虚拟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早期研究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新闻传播学p9)一文中提出传播有三大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门和传递社会遗产

监测环境:是指准确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料。

协调社会各部门:是指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对环境变化

传递社会遗产:指延续社会的文化传统,将文化与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代代相传

(二)赖特对三功能说的补充

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在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大功能——“娱乐”功能。娱乐的内容除了有助于解决公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外,还有助于受众打发闲暇时光。

赖特还将拉斯韦尔的第二个功能即协调称为解释和规定,将第三个功能传递社会遗产称之为“社会化”

(三)拉扎斯菲尔德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合着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指出,传播主要有三大功能:

1、授予地位、大众传播能使个人或集体的地位合法化,给他们声望,提高他们的权威性

2、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发挥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3、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剥夺了人们参与实践的能力

(四)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

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主要有五种:守望者的功能,决策的功能,教导的功能,娱乐的功能和商业的功能守望者的功能:大众传播要负责将环境中的信息告知给受众,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复杂环境中的事物,提高人们的适应性

决策的功能:大众传播对重要的社会问题或政策发表意见,唤起受众的注意,从而达到劝服的目的

教导的功能:大众传播要提供知识和经验,传衍文化遗产并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水平

娱乐的功能:大众传播要提供娱乐节目,供受众欣赏和享受

商业的功能:大众传播不但要传播商业信息,还要传播商业广告,促进商品销售,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传播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传播的基本功能:传递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不变的,而各种派生功能则可以因不同的人使用目的,方式的不同而附加上其它的功用色彩)

派生功能:

(一)社会沟通。指在社会主体之间的经济政治信息与其它信息的传递,传播的社会沟通功能,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

1、经济领域。传播的社会沟通体现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传播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推动经济发

展、对经济工作与经济生活进行指导与引导、进行广告促销行为

2、政治领域。传播活动是反映政治表达政治的重要渠道之一,这在大众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人们日常工作、生活领域。实现信息交流、促进人们相互交换知识、借鉴经验、进行人际思想沟通

(二)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功能是指在社会环境中组织、协调、监督等方面的功能。

组织:将各个方面力量加以组合的工作

协调:在社会各部分与社会成员之间以沟通的形式消除分歧与误会,正确处理利益和关系

监督:环境监视

社会整合的深层次问题是心理问题,即整合人们的心理,在人际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感情色彩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三)社会教育

社会体系行动的连续性靠家庭和教育系统所发挥的社会化功能来实现。

传播的社会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1、进行社会教育2、培养社会角色3、教育方式意外的传递社会文化遗产

(四)消遣

传播的文化娱乐功能包括放松紧张的情绪、满足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传播的消极作用与虚拟功能(07)

消极作用:传播的消极作用指对社会、国家及公众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传播功能的异化,是由于其功能发挥不当造成的,因此与功能是一一对应的。

虚拟功能:李普曼将人类生活的环境分为两种:一是现实环境,是客观环境;二是虚拟环境,是主观世界。虚拟环境指的是人们脑海中有一定间接体验但并非亲身接触的环境。传播行为便是为人们提供虚拟环境的主要手段。

人们借助传播媒介的延伸作用间接地接触现实存在的世界,但人们直接的行动却是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因而,若“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不符,则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九部分传播控制

[1] 传播控制的必然性

[2] 传播控制的思想(02把关人)

[3] 传播的内部控制

布里德潜网说(02、05),对传播者的控制,对传播内容的控制,对传播渠道的选择。

[4] 传播的外部控制

经济控制,政治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受众控制(06),技术控制。

一、传播控制的必然性

1、人类社会的信息中,有些是对人类有害的。

2、人类社会总是划分出不同的利益集团,其中最大的利益集团是国家、阶级、民族。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各自利益,必会想方设法多传播对本集团有利的信息,限制其它集团信息。

3、社会传播信息的能力有限,社会只能多传播、早传播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少传播、晚传播那些社会不是十分急需的信息,对其它信息只能弃之不传。

4、具体到一个传播过程而言,传播者总是力图要影响传播对象,取得最大传播效果,被传播者则总是力图获取自己最需要最感兴趣的信息,降低受传成本。即双方都会产生一种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向和行为。

二、传播控制的思想:

把关人理论(02)列文

1、信息总是沿包含有“门”的某些渠道传播,这些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是以“把关人”的意见或某种团体规范作为依据的

2、新闻传播中,在某些地方也设有关卡和把关人,正是这些把关人决定了稿件能否成为新闻加以传播,以及以何种方式传播

3、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经常不止一位,而是一串编辑记者

缺陷:把对新闻传播的控制仅仅看成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行为

《报刊的四种理论》(06)施拉姆

这本书从宏观考察了传播的控制行为。认为报刊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等控制产生过或存在着四种理论体系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和主义理论。认为最好的理论是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尤其进步性,有一些启发思考的见解。但是,完全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框架内提出的。

认为报刊自由是相对的,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对社会负责,为社会和大众谋利益,当大众传播媒介损害公众利益时,政府应出面干涉,大众传播媒介也应自我约束。

三、传播的内部控制

(一)布里德潜网说

布里德认为,新闻编辑记者的把关行为,要受新闻机构内部的政策和纪律的有力约束,提出了新闻机构的“布里德潜网说”

在报社内部存在着一张无形的网,该网的作用:1、使报社能按既定的编辑方针不断地运转下去,不至于做出太出格的事。

2、约束报社内部之间的关系,防止不懂传统规矩的新来者对报社行为规范的袭扰。

这张网看不见摸不着,也没人对它解释,也没有明文规定。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在暗中调节着报社内部的人际关系。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是社会控制体系在媒介内部的反映和媒介的个性传统的体现。

(二)传播内部控制的方面

1、对传播者的控制:

一是制订出版业、新闻业从业人员守则和道德规范,从而达到约束出版商、编辑记者的作用;

二是成立各媒介联合组织,对各成员进行监督;

三是设立反馈机构,把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效果等研究结合起来,举办民意测试、征求受众意见,及时修正媒介自身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对传播内容的控制:

①传播通过“把关人”对传播内容与形式进行审核,决定取舍和进行修改②新闻媒介通过举办评奖活动,给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一个比较规范的做法③新闻界内部实行评报员制度

3、对传播渠道的选择:

①对信息进行处理时,新闻“把关人”会对传播媒介进行选择(特大型事件,先出现在报纸的网络版)②根据传播内容选择受众时,“把关人”也会选择具体的渠道,(不适宜公开——内参,花边——晚报,方针政策——机关报)

四、传播的外部控制(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对传播的控制)

1、经济控制

经济控制是传播控制中最重要的手段,对大众传播的控制具有决定性意义,体现在:

①投资控制。投资一定要有回报,一般情况下回报是经济和政治上都要兼顾的。如果传播机构的行为与投资者的意图不合,投资者要么撤资,要么利用自己的控制权改组传播机构,使之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②广告控制。广告是大众传媒收入的主要来源。

广告业产生后,对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有弊端。我国有关部门作出了一些必要规定:如新闻机构必须将采编人员与经营人员分开;广告要用文字标明,与新闻区分开来;规定某些商品广告的播出时段和时间,规定广告在节目中播出的时间、次数与方式等

2、政治法律控制

①法律控制:凡是于敌对阶级有利的信息,统治阶级总是以法律作根据禁止它们的传播,而对本阶级有利或无害的信息传播则开绿灯,反社会的信息,法律也禁止传播;从功能上讲,法律对于传播的控制分为惩戒式控制和激励性控制;从内容上说,法律对于传播的控制分为传播权利规定和传播义务规定

②政策控制:

法律控制局限性:作用范围有限;法律是概括性的,稳定的,而具体问题是形形色色且多变的,两者可能会不适应;法律立法时间长,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法律的运用需要必不可少的条件保障

我国为何要有政策控制:政策和法律根本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人民的利益;

我国的传播体系是以党的报刊为核心的,这些报刊必须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宣传口径上以中央的口径为准则,而法律只管大的方面,无法调控这些报刊的运作细节,因此必须辅之以政策控制;

传播法规必须具有较高程度的稳定性,否则受传播法规调整的社会关系就会出现混乱状态,难以形成正常的传播秩序。党的传播政策虽然也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调整起来比较容易,能比传播法规更及时地指导传播工作。

总之,用法律控制传播与用党的政策控制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双方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道德控制

道德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观念来维持的一类社会准则。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①法律的实施依靠社会强制力,而道德是内在的约束力

②道德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广泛得多,而且迅速及时,社会成本低

③道德的激励功能强

传播对象的自我道德控制表现在:传播对象应自觉抵制那些违法的传播内容,即使接触了也不模范,不扩散

传播者的道德控制:除传播者个人的道德良知外,还有赖于制定和执行传播职业道德准则

同行评议制度是窜波打的他律的一个常见的方式

4、习俗控制:

习俗对传播的控制远没有经济法律、道德等重要,但有一定的作用。表现在当某个媒介或个人传播的内容及其传播行为违反习俗时,会遭到社会舆论嘲笑、指责和讽刺,使得多数人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习俗所要求的范围内

5.宗教控制:①在我国,宗教传播的控制是有限的,它只能对信徒进行一定的控制,只能在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传播的控制

②宗教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6、受众控制;

①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对象可以用各种表情、动作、语言来表示宗教对传播的反应,使传播者经常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进行传播

②在公众传播的场合,传播对象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表达反应,有时还可以采用书面的形式

③大众传播场合:就其具体的传播过程来说,传播对象对传播者是毫无作为的;

就传播的总的过程来看,从传播者的角度,要了解受众,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传播,汲取传播对象智慧加以采纳。从传播对象角度看,如果传播机构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会转而接收别的传播机构的传播,或函电向该传播机构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或以舆论的形式向公众表达,对传播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还会呼吁立法解决。

7、技术控制:技术本身不是一种社会力量,而是一种手段,但是技术一旦被人所掌握,它就会对传播产生强有力的控制作用。

人们以技术手段控制传播,主要起始与传播诞生以后。

以控制的态势作划分标准,网络传播控制可以划分为防御性控制和侵犯性控制。

第十部分传播的模式

[1] 模式及其功能

[2] 传播模式的产生

[3] 传播模式涉及的理论

传播模式与结构主义,传播模式与“三论”。

[4] 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0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 控制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06),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模式(03)。

[3] 社会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05),马莱茨克模式。

[4] 互动传播模式

一、模式及其功能:

【模式】用文字、图表或数字形式描述某种结构或过程,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模式的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

二、传播模式的产生: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播学学者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过程的初步模型,他以模式形式来阐述他的传播思想

2、20世纪50年代,各种理论模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体现在:充分体现到了反馈的产生;突出了接收者的地位

3、20世纪70年代,模式的研究继续深化

三、传播模式或涉及的理论:

1、传播模式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哲学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基本观点:

一是结构主义哲学的思想核心是结构概念;二是反主体观;三是反对实务的进化发展

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一,它讲传播过程看作是一种结构,试图通过对社会事实的实验,找到某种模式,把隐藏的深层结构挖出来,为学者们研究传播过程提供了简化的、理性的方式;第二,它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大了

学者们研究传播各要素的力度;第三,它认为任何事物都么有因果性、没有目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无意义过程。开始,这种循环是封闭的,到了后期,才慢慢走向动态和开放。传播学家也认为,受众的反馈,造成了传播过程的不断循环。

2、传播模式与“三论”

三论,指“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译码,信息就不能很好的从传输一端通向接受一端。如果显示出来的信息与原始信息有差别,那是由于噪音的缘故。

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将反馈置于模式研究中,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模式在研究传播过程中的局限,这种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传播模式被称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当一个组成整体的系统如果内部协调,团体意识增强,整体效能将远远大于各部分效能相加,而如果各部分组织欠佳,内部功能相互抵消,就会导致系统的整体效能反而小于各部分效能之总和。

系统论对于传播的影响在于它的方法论。系统论的出现使得传播过程研究到后来越来越关注整体与各部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既有具体研究,又有宏观把握。

四、线性模式:传播过程为单向流动的观点为线性传播

1、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根据这个模式,从传播者方面发展出了控制研究,从信息方面产生了内容分析,从媒介方面产生了媒介分析,从接收者方面出现了受众分析,从效果归纳出了效果分析,可以说,拉斯韦尔划分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中,有五个正功能和一个负功能。

正功能有:信源——发出信息;发射器——将信息转化为信号;信道——负责传递信号,发出的信号与接收到的信号不同。 负功能:噪音。

启示:第一,将媒介一分为三,考虑到了媒介可分为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三种;

第二,考虑到了信息要通过发射器转变才能变成“信号”被吸收,而信号也就是通过符号来得意实现;

第三,确认了“噪音”这一因素。

该模式分为三层:第一,技术层次(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第二,语义层次(受传者对传播者传递的信息的意义的理解); 第三,效果层次(受传者在接收信息并理解其意义后的态度以至行动)

线性模式的缺陷:①讲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一点的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反馈和回路②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认为传播活动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2016华中科技大学考博阅读真题答案1

Early models of the geography of the metropolis were unicellular: that is, they assumed that the entire urban district would normally be dominated by a single central district, around which the various economic functions of the community would be focused. This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is the source of so-called high-order goods and services, which can most efficiently be provided from a central location rather than from numerous widely dispersed locations. Thus, retailers of infrequently and irregularly purchased goods, such as fur coats, jewelry, and antique furniture, and specialized service outlets, such as theaters, advertising agencies, law firm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will generally be found in the CBD. By contrast, less costly, more frequently demanded goods, such as groceries and housewares, and low-order services, such as shoe repair and hairdressing, will be available at many small, widely scattered outlets throughout the metropolis. Both the concentric-ring model of the metropolis, first developed in Chicago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sector model,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ork of Homer Hoyt in the 1930s, make the CBD the focal point of the metropolis. The concentric-ring model assumes that the varying degrees of need for accessibility to the CBD of various kinds of economic entities will be the main determinant of their location. Thus, wholesale and manufacturing firms, which need easy accessibility to the specialized legal, financial, and governmental services provided in the CBD, will normally be located just outside the CBD itself. Residential areas will occupy the outer rings of the model, with low-income groups residing in the relatively crowded older housing close to the business zone and high-income groups occupying the outermost ring, in the more spacious, newer residential areas built up through urban expansion. Homer Hoyt’s sector model is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concentric-ring model. Recognizing the influence of early established patterns o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n the later growth of the city, Hoyt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directional inertia. According to Hoyt, custom and social pressures tend to perpetuate locational patterns within the city. Thus, if a particular part of the city (say, the east side) becomes a common residential area for higher-income families, perhaps because of a particular topographical advantage such as a lake or other desirable feature, future expansion of the high-income segment of the population is likely to proce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In our example, as the metropolis expands, a wedge-shaped sector would develop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city in which the higher-income residence would be clustered. Lower-income residences, along with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would be confined, therefore, to the western margins of the CBD. Although Hoyt’s model undoubtedly represented an advance in sophistication over the simpler concentric-ring model, neither model fully accounts for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focal points o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CBD.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he establishment around older cities of secondary nuclei centered on suburban business districts. In other cases, particular kinds of goods,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have clustered in specialized centers away from the CBD,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cular housing patterns in the adjacent areas. A new multicellular model of metropolitan geography is needed to express these and other emerging trends of urban growth. 1.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A)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Hoyt’s concept of directional inertia and its effect on patterns of urban growth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试题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课程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类别:专业课考试形式:闭卷 学生班级考试日期 2012.05 学生所在院系控制系 学号姓名任课教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计算机网络的混合模型分为层,其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 2、居民区网络用户接入计算机网络的方式有多种,请给出至少2中接入方式、 。 3、物理层协议的四个重要特性分别是、、和。 4、TI标准可以同时传输路音频信号,传输的数据速率为Mb/s。 5、物理层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多种,常用的四种分别为、、 和。 6、数据链路层成帧(帧同步)的主要方法有四种,分别是、、 和。 7、若待发送的数据比特序列为“110111011”,采用CRC编码技术对其进行抗干扰编码,生成多项式为1011,则抗干扰编码为。 8、一个电话话路的频带范围为900Hz-4000Hz,信道的信噪比为30分贝,根据香农公式,该信道上的最大传输速度为bps。 9、在TCP/IP环境下,ICMP协议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提供差错或异常情况的报告,ICMP报文的类型可以分报文和报文。 10、某单位分配到一个IP地址,其网络号(Net-ID)为:213.15.74.0,根据该单位的具体情况,需要划分六个子网,则其子网掩码应为。 11、IEEE802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一个子层和一个子层。 12、互联网上自治系统内部常用的路由协议有和。 13、在HDLC协议中,数据比特串011111011111010装帧后实际发出去的比特串为。 14、IPV6的地址是位,其地址类型有三类,分别是、和。 15、滑动窗口协议中发送窗口中的编号代表。

2017年 华中科技大学 755药学综合(一)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综合(一)》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755) 一、考试性质 药学综合是报考我校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综合基础课程,由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组成。旨在考察学生对药学基础课程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学习药学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比例:单选题 50% 简答题 30% 论述题 20% 三、考查要点 有机化学部分 本课程理论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结构理论、各类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和合成等方面的知识,强调学生灵活运用有机基本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现象、结果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碳链、位置及官能团异构、构象、顺反及对映异构);(2)应用价键理论和共振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3)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4)能运用电子效应(诱导与共轭)理论,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5)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6)掌握重要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7)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加成、消除、氧化、酯化、酰化、脱羧、偶联等反应,以及它们在有机合成上的初步运用。 第一章绪论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表达;

2、有机酸碱的概念。 重点内容:有机酸碱理论。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1、烷烃和环烷烃的分类、命名、构造异构; 2、烷烃的结构与构象分析; 3、烷烃的化学反应:氧化、热裂解和卤代反应;卤代反应机理、反应进程与能量关系、过渡态理论对理解有机反应机理的促进; 4、环烷烃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活泼性(开环及开环方向)与环大小的关系; 5、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船式和椅式、a键和e键)。 重点内容:自由基取代反应、构象分析、小环化合物的化学特性。 第三章烯烃 1、烯烃的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含两个或更多个双键的异构)。 2、烯烃的命名:(系统命名) 3、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氢、卤化氢、硫酸、水、次卤酸、硼氢化反应)。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聚合反应,α-H的卤代反应。 4、烯烃加成反应历程:(正碳离子、翁离子),马氏定则的理论解释(用诱导效应和正碳离子的稳定性进行解释)。 5、碳正离子的结构、相对稳定性和重排; 6、烯烃制备:炔烃的还原;醇的失水;卤烷脱卤化氢。 重点内容:亲电加成反应及其历程。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 1、炔烃和二烯烃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氢、卤素、卤化氢、水、醇),氧化反应,炔烃的活泼氢反应。 3、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2加成与1.4加成、烯丙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1、4——加成反应(用共振论解释),Diels-Alder反应电环化反应。 4、共轭效应。 重点内容: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二烯烃的共轭加成、共轭效应。 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 1、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与网络习题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作业 姓名:毛春翔 学号:U201211804 班级:电气1204班 1.试比较电信网络和Internet: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答:相同:都是传输数据的网络。 不同:电信网络:电路交换、面向连接、实时性好、有QoS; Internet:分组交换、面向非连接、实时性不好。 2.数据链路层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数据链路层采用了哪些方 法? 答:该层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有差别的线路上进行无差别传输。 数据链路层采用了差错控制,透明传输和寻址的方法。 3.试证明:当用n比特进行数据帧的编号时,若接收窗口等于1,则仅在发送 窗口不超过时(单位为帧),连续ARQ协议才能正常运行。 证明:连续ARQ协议采用边传边等的方式,最坏的结果是每一帧数据都出现问题,每次出现问题时需从错误处重传次,累加则得到发送窗口最大数。 4.以太网的目标是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以太网从出现至今, 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简述: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答:以太网的目标是寻找简单的方法把一些距离不太远的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使他们可以很方便和很可靠地进行较高速率的数据通信。采用CSMA/CD方法。变的是速率,不变的是其最短有效帧长为64字节(数据字节最短为46字节),字段不超过1518个字节,采用星形拓扑结构,MAC地址不变。 5.对于目前的IP网络来说,IP地址不足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你所知,目 前有哪些方法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答:有无类别域间路由技术和网络地址翻译技术。 6.综合所学内容,请简述计算机网络中采用了哪些方法实现可靠数据传输。 答:数据链路层采用了差错控制,透明传输和寻址的方法。TCP协议其自身提供机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7.试比较RIP和OSPF协议。 答: 一从网络结构看: RIP的拓扑简单,适用于中小型网络。没有系统内外、系统分区、边界等概念,用的不是分类的路由。每一个节点只能处理以自己为头的至多16个节点的链,路由是依靠下一跳的个数来描述的,无法体现带宽与网络延迟。 OSPF适用于较大规模网络。它把AS(自治系统)分成若干个区域,通过系统内外路由的不同处理,区域内和区域间路由的不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考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 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 考试性质 该入学考试是为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电子技术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 3. 评价目标 本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利用其解决电子技术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满分150分。 模拟电子技术40% 数字电子技术60% (4)题型:以分析、计算题为主。 5. 参考书目 康华光,陈大钦. 《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考察要点 1.基本半导体器件 PN结的形成,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半导体场效应管工作原理,晶体管的开关作用,TTL门电路,MOS门电路 2.基本放大电路 微变等效电路,反馈的基本概念及类型判断,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频率特性,多级放大电路及其级间耦合,差动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3.集成运算放大器

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积分运算、微分运算、有源滤波、采样保持、电压比较 4.稳压电源和功率放大电路 整流滤波与反馈式稳压电源,开关稳压电源,乙类互补与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5.数字逻辑与组合逻辑电路 逻辑代数及逻辑运算,逻辑函数的简化,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加法器 6.时序逻辑电路与集成器件 RS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及设计,计数器、移位寄存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逻辑器件 7.信号发生与转换 正弦波振荡器,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555集成定时器,D/A转换器,A/D转换器。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考博英语真题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完型较难,阅读题库只看到两篇,翻译较简单。 一、完型选择(0.5分*20=10分) 关于对川普的评价,较难,没怎么看懂 二、阅读理解(四篇阅读、每篇5道题,2分*20=40分) 前两篇是题库里GRE的,后两篇没印象,感觉难度与GRE差不多,看过的同学请补充。 第一篇 The evolution of intelligence among early large mammals of the grasslands was due in great measur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ecologically synchronized groups of these animals, the hunting carnivores and the herbivores that they hunted. The intera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edator and prey led to a general improvement in brain functions; however, certain components of intelligence were improved far more than others. The kind of intelligence favored by the interplay of increasingly smarter catchers and increasingly keener escapers is defined by attention—that aspect of mind carrying consciousness forward from one moment to the

最新华科历年中国语文考题卷及答案

华中科技大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题14分,多选、少选、错选一律不得分) 1、古文运动中唐朝代表人物是(BD )。 A、李白 B、韩愈 C、元稹 D、柳宗元 2、明清时期的时文是( CD )。 A、小品文 B、抒情散文 C、八股文 D、游记散文 3、一个绿衣的邮夫, 低着头儿走路; ——也有时看看路旁。 他的面貌很平常, 大半安于他的生活, 不带着一点悲伤。 对上述诗句的描述是正确的有(ACD ) A、作者冯至 B、作者刘半农 C、题目是《绿衣人》 D、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这个人可怕的时候到了!”。 4、20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逐渐回到个人体验,表现日常事态和心绪,代表作家有(BD) A、夏衍 B、黑孩 C、邹韬奋 D、周佩红 5、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句读合理的分别是:(ABCD ) A、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44 4 B、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33 24 C、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6 33 D、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6 24 6、下列句子有歧义的是:(ABCD ) A、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B、这个人头发长得有些怪。 C、休息了一会儿,他想起来了。 D、他走了一天。 7、词语“酱紫”指称的是一种颜色,但在网络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这样子”。比较合理的解释是:(ABC ) A、语音弱化 B、语音脱落 C、谐音 D、比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8、中国古代诗歌因为诗经和楚辞,形成“诗骚传统”,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 9、魏晋六朝的小说一般分为志人小说和( 志怪小说)。 10、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经历了宋代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明清的(昆剧)及京戏。 11、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文,统称(杂文),代表作家有(鲁

2018华中科技大学851 运筹学一考试大纲

2018华中科技大学851 运筹学一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运筹学是为管理科学各专业考生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考试科目,属招生学校自行命题性质。其评分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坚实的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录取。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与网络规划。具体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 运筹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学生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和求解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正确理解运筹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正确分析实际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掌握求解运筹学中常见问题的方法。 4.能正确的解释所求问题的计算结果。 四、考试形式与考卷结构 答卷形式:闭卷、笔试;试卷中的所有题目全部为必答题。 答题时间:180分钟。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试卷主要分为三部分,即:问题建模40%,基本理论和方法40%,分析题20%。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 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线性规划问题:图解法、解的基本性质、单纯形法的基本原理、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及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运输问题。 2动态规划 多阶段决策问题、动态规划基本方程、动态规划的递推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3整数规划

整数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枝定界法与割平面法的基本原理;0-1规划问题与隐枚举法;分配问题。 4图与网络规划 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树与最小树问题,最短路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5存贮论 确定型存贮模型,随机型存贮模型

华中科技大学发展经济学考博试题

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入学考试试题 发展经济学(3399) 2014年试题 1、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存在库兹涅茨倒U假说”,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什么是“自愿储蓄”?如何增加自愿储蓄?对“X低效率理论”和李嘉图等价进行评析。 3、教育对人力资源形成起什么作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形成存在哪些瓶颈?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4、张培刚先生是如何阐述农业对工业的作用和贡献的?对发展中国家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5、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如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6、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阐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011年试题 1.简述并评价“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大推进论”。 2.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有哪些经济职能? 3.如何正确理解工业化的内涵? 4.有人认为:中国近年来时有发生“民工荒”,说明中国劳动力供给曲线已经接近“刘易斯拐点”。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 5.什么是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与机理是什么?简述并评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 6.结合中国经济的经验教训,评述最近三十余年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2010年试题 1.如何评述“社会的发展和公平就是财富的增加”? 2.结构主义有哪些发展理论? 3.论述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 4.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吗? 5.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你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看法。 2009年试题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简述教育深化、知识失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简述制度相容性原理并结合我国农村改革的两个实例(经验与教训各举一例)予以说明。

华中科技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华中科技大学08-09中国语文考试试题(A卷) 一、多项选择(2*7=14) 1、中国散文的源头是 ( B D )。 A、《春秋》 B、甲骨卜辞 C、《国语》 D、铜器铭文 2、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人有( BD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元稹 3、下列诗歌中属于徐志摩作品的有( ACD) A、《雪花的快乐》 B、《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C、《再别康桥》 D、《偶然》 4、下列散文中,( AD)是余秋雨的作品。 A、《文化苦旅》 B、《雅舍小品》 C、《绿风土》 D、《文明的碎片》 5、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句读合理的分别是:(AB ) A、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B、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C、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D、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6、下列句子有歧义的是:( ABCD ) A、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B、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C、我在教室里发现了他。 D、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7、词语“恐龙”指称的是生活在中生代时期的爬行动物,但在网络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貌比较难看的女孩”。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BD ) A、拟人 B、拟物 C、对比 D、夸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8、中国古代诗歌因为(诗经)和( 楚辞 )两部经典,形成“诗骚传统”。 9、元杂剧一般只有一个主角唱韵文,因此元杂剧一般称为旦本或( 末本 )。 10、小说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到明清的白话章回小说和文言小说。 11、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派别林立,出现了散文创作的盛况,其时产生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冰心)等名家。 12、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有:(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他们提出了(纯诗)的概念,指出诗歌是“内生活”的象征,人间生活才是散文的领地。 1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14、(洋泾浜)是外语在本族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种,其特点是词汇量少,采用迂回的说法指称事物,外语语音经过当地语的改造,外语语法不系统,带有本地语法特征。 15、在语言符号中,语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 16、仰韶文化时期的(几何符号),大汶口时期的(图象符号),在文字发展中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计算考试作业机第二次

注意事项: ●作业提交截止时间:11月30日。三次考试作业成绩共占最后课程总成绩的60%,请大 家认真完成,并按照要求提交。 ●作业提交注意事项: ?直接给出题号和答案序号(A、B、C、D)即可,不需要提交答题步骤,也不要将原 题目放上去。 ?作业不要以附件形式提交,否则作业将不予批改,没有成绩。 ?有些同学反映作业提交不成功,这很可能是因为提交时内容过多。提交内容只需如 下所示的1行: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XXXX 9 XXXX 10 XXXX(X为答 案序号,即A、B、C、D之一)。由于有多选题,为避免答案混淆而影响作业批改, 一定要写题号。在答题界面中输入答案后单击界面上方的“发送”按钮即可。 ?作业提交完毕后,请务必检查该作业是否提交成功(可点击自己的作业标题进入查 看),如果由于网络问题提交不成功(如内容为空等),务必要重新提交。若因为提 交不成功而导致作业答案为空,作业将被判为0分。 ?在作业提交截止时间(11月30日)之前,若自己的作业尚未被批改,可对作业进 行修改。 ?作业提交截止时间(11月30日)之后,教师会在公告栏处公布作业的答案。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需要一定的批改时间,若自己的作业暂时没有批改,请不 要在答疑区催促老师批改作业。符合要求的作业都会被批改。 ●如果另有疑问,在提问前可先查看公告栏和答疑区,公告栏上对大家的共性问题会给出 回答,答疑区中可能有类似问题的回答。这样可避免大家对相同问题的反复询问。注意:操作环境为Windows 7+Office 2010 单选题(每个10分,共70分) 1. 某文件的大小为58MB,其中的58MB是指(A )。 A.58×1000×1000个字节 B.58×1024×1024个字节 C.58×1000×1000×8个字节 D.58×1024×1024×8个字节 2. 在Internet中,主机的IP地址与域名的关系是(A )。 A.IP地址和域名是等价的 B.域名是IP地址中部分信息的表示 C.IP地址是域名中部分信息的表示 D.IP地址和域名分别表达不同含义 3.用Outlook Express接收电子邮件时,收到的邮件中带有回形针状标志,说明该邮件(A )。 A.有附件 B.有病毒 C.有木马 D.有黑客 4. 下面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都破坏EXE文件 B.有些病毒无破坏性 C.都具有破坏性 D.不破坏数据,只破坏程序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设计基础》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是讲授机械产品设计中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为适应现代自动化机械设计在机构与结构创新设计与强度计算方面的要求,本课程着重考核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的设计方法,机构选型与零部件强度计算与结构设计的原则,创新设计的思维方法等。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卷时间:180分钟 3.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常用机构的特点分析计算与设计,机构平衡与动力学设计45% 常用零部件的类型、受力分析、强度计算与结构设计 45% 综合应用 10% 4.题型比例 概念题 10%计算题 40% 设计题 40% 综合题 10% 5.参考书目 (1)《机械原理》,杨家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机械设计(第二版)》,钟毅芳、吴昌林、唐增宝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考研指南》彭文生,杨家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机械系统与机械组成的基本概念 2.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平面四杆机构设计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4.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 5.渐开线的特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和斜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基本参数及尺寸计算,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啮合传动、直齿锥齿轮机构的特点,变位齿轮传动 6.周转齿轮系及复合齿轮系传动比计算 7.间歇运动机构的基本概念,其他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8.机构平衡的基本方法与机构的动力学设计 9. 机构的创新设计原理与方法 10. 机械设计中的强度问题,载荷及应力的分类 11.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计算载荷,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2. 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13. 挠性传动的特点及设计方法 14. 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方法 15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及液体摩擦滑动轴承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概念 16. 滚动轴承类型、选择、受力分析、寿命计算及支承部件的组合设计 17. 联轴器、离合器、键联接、弹簧的基本特点 18. 螺纹联接的类型及特点,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考博经验

华科同济考博常见疑问解答 发布日期:2013-07-08 又到一年考博时。最近很多师弟师妹们向我咨询一些考博的问题,想想 干脆在旺旺考博网开个贴,解答一下大家对于华科同济考博的疑问。所 有解答根据个人经验,仅供参考。有问题的战友可以跟帖,我尽量每天 回复一下。 本人华科同济2008年七年制毕业,一共参加过三次华科同济考博,两所附院都报过,应该比较有资格开这个帖子了。第一次,2008年毕业时报考协和医院普外科研博,因为当年已经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就暂时放弃了读博(要结婚买房急需money,没法),基本上裸考,最后分数216。第二次,2011年工作三年后,因为工作需要打算提高一下科研能力,所以决定考博,报考了同济医院普外科研博,因为前一次考博感觉很简单,所以复习没下很大功夫,也没搜集相关信息,信心满满的去考,结果最后英语差了几分(坑爹的gala,我记住你了)。2012年再次报考同济医院科研博,这次总结去年经验,分数233,最终录取。华科近年分数线比较稳定,单科60,总分210左右。 总体感觉:1、英语很难,阅读理解GRE、GMAT难度,甚至有原题。那本华科出的复习题的难度远低于实际难度。复习时注意:单词量是基础,但是只有单词量绝对不够,需要找些GRE、GMAT的题目练习,适应难度和出题逻辑风格。完形填空一般问题不大,作文只要不是碰上2011年gala那种坑爹的题目,应该也还好。翻译有些难度,但是好像扣分到不是很严格。所以,阅读理解绝对是决定英语成绩的关键,而英语过了基本也就过了。2、病理很简单,只要看华科同济编写的那本小册子,结合课本把答案扩充一下就行,复习时间两周,8、90分不难。3、外科学由两所附院轮流出题,偶数年协和、奇数年同济。协和出的题目基本中规中矩,大多是考常见病、多发病,只是可能考得比较深入。同济出题比较偏,很多少见病、进展之类的题目,复习起来难度大些。本人三次都是报考的外科科研博,都是考的英语、病理、外科(普外),所以对于其他科目了解的不多,尽量给予解答。 1、关于录取问题。这几年博士缩招,录取名额非常紧张,两所附院的博导数量大概一百四十多,但是每个医院录取博士大概只有120多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博导招不到一个博士。而且每个医院还有一些大牛导师,会招不止一个博士,那这个名额就是占用了其他导师的。因此,除了一些大牛导师,绝大多数导师或者没有名额,或者只有一个名额。在每年录取的博士中,大概有40-50%是硕士直接转博,还有20-30%是本校应届硕士没有转成博的,只要上线了,他们录取机会肯定很大,剩下的20-30%是外校考的,这其中还有一些是对口单位委培的、一些导师的往届学生、或者武汉市其他医院相对熟悉一些的人员,这些也都会比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华中科技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传播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广告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考博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关于选拔普通高校优秀考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提出如下要求。 一、报考事项安排 1.每年报考我校的考生很多,要早复习,早准备。按照考试范围复习。 2.我校考生,到学校考试中心,办理内部试卷。 3.每年有很多考生,不知道考试重点范围,不知道考试大纲要求,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和精力,复习效果很差,影响考试。 4.每年有很多考生,选择错误的复习资料,解题思路及讲解答案都是错误的,具有误导性,不利于复习。 5.学校为考生正确复习,印刷内部试卷。 6.内部试卷:包含考试范围、历年真题、考试题库、内部复习资料。 7.专业课,学校出题。一定要按照内部试卷复习,每年都有原题出现。 8.内部试卷联系QQ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安排邮寄,具体事项联系张老师。 二、选拔对象条件 1.普通高校硕士毕业生,主干课程成绩合格,在校学习期间未受到任何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三、招生专业计划 1.招生要求和专业,详见《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招生及专业总表》。 2.学校计划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拟招生人数(含推免生),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我校招生计划、各专业生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部分专业将另设计划用于接收调剂生,具体专业及拟招生人数将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公布。 四、报名资格审核 1.报考考生按照《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以下简称《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选择报考专业,并填写《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

华中科技大学

物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是在1983年成立的原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经过近三十年广大教职工发扬“探物穷理创新,自信自强争先”的精神,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多个有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物理学院系之一。多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128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20余人,并接受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留学研究生。目前在读的本科生有近6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物理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含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学、精密测量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七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该学科获评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 物理学院下设“理论物理中心”、“凝聚态与材料物理中心”、“光学中心”、“引力中心”、“等离子体物理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大学物理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和“物理专业教学中心”。建有科技部“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力导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引力实验与理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并参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和磁约束核聚变(ITRE)计划平台的建设;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获准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两人),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33人,副教授28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有3人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1人获“湖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获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1人被评为“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第五届全国科普作品奖”一等奖;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的称号,指导3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获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1人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十余项。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学术界交往频繁,每年都有多人次出国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并多次邀请国外学者来学院访问与讲学。分别与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以色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和助学金、贷款资助等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实行。2012年在招生计划总数下,拟接收校内外硕士推免生约占30%,统招生约占70%。

华中科技大学2020考研《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2020考研《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201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建筑学基础》考试大 纲 考试科目名称:建筑学基础 代码:355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建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构造、建筑技术、规划原理、景园、遗产保护 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及其应用范围,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建筑历史 ·中国古代和近代各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和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各主要建筑类型(或案例)的概念、分析 ·西方古代主要的建筑风格、技术演进、案例分析 2)建筑理论 ·中外建筑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建筑理论和思潮 ·现代建筑大师的主要作品及思想 ·当代西方建筑的主要流派、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概念、意义及方法的思考 3)建筑材料与构造 ·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与构造组成

·房屋建筑的主要节点构造 4)建筑技术 ·建筑热工环境最基本的概念 ·建筑光学基本的概念及运用 ·暖通空调等基本知识(非建筑学专业选做) ·计算机技术等(非建筑学专业选做) 5)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各规划指标体系的构成内容 ·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6)景园、遗产保护等 ·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方法 ·主要重要景园建筑的概念与形式 ·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方法及主要宪章文书的精神 三、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6-8题,每题5分,其中2-3题为特定报考方向的选做题目) ·简答题(6-8题,每题10分,其中2-3题为特定报考方向的选做题目) ·绘图分析题(3-4题,每题10分,其中2-3题为特定报考方向的选做题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