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遐迩与远近_语言研究

遐迩与远近_语言研究

2009年4月语言研究 Apr., 2009 第29卷第2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 ol. 29 No. 2

“遐–迩”与“远–近”

汪维辉

(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 210093)

摘要:本文对遐、远、迩、近四个词在上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和“迩–近”的替换过程作了描写,为上古汉语基本词的历时替换提供了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四个问题:(1)关于“遐”的性质。“遐”与“远”的关系不同于“迩”与“近”,“遐迩”在上古并未形成过最佳反义词,这与一般的印象很不相同。(2)上古汉语的内部差异。上古早期和晚期,语言面貌(尤其是词汇)差别甚大,汉语词汇史领域里的常用词演变研究对上古汉语同样需要关注。(3)从基本词的时代差异推测文献的相对年代。“迩”和“近”在《逸周书》各篇中的使用差异可供判断各篇成书年代时参考。

(4)替换的动因和机制。迄今为止,我们对此仍然知之甚少。“近”替换“迩”也许跟同音词有关。

关键词:上古汉语词汇;汉语词汇史;基本词替换;反义词;遐、迩、远、近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9)02-0061-09

表示距离和时间等的远近,古汉语有“遐–迩”和“远–近”两对词。其中“迩–近”发生过历时替换,替换过程在先秦已经完成。据《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20个代表点中,除建瓯“远”说“道”外,其余都说“远–近”(512页)①。这一局面早在战国后期就已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

反义词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稳固性,这是由语言使用者的自然联想和约定俗成所决定的。在一个“共时共域”的语言系统中,当说到一对反义词的一方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另一方,尽管双方都可能有若干个同义词,但是其中必定有一个是最常用的上位词,双方的上位词就构成一对“最佳反义词”,通常表现为对举和连文,如现代汉语的男女、内外、来去、进出、收支、上下、高低、长短、多少、好坏、远近,等等。由哪两个词构成一对“最佳反义词”,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如上古说“燥湿”,现代汉语普通话说“干湿”,但吴语许多地方仍说“燥湿”②。“遐–迩”和“远–近”反映的主要就是时代差异。

本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把遐、远、迩、近四个词在上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和“迩–近”的替换过程描写清楚,为上古汉语基本词的历时替换提供一个实例;二是对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上古汉语中的遐、远、迩、近和“迩–近”的历时替换本节我们依据先秦文献分别描述遐、远、迩、近的使用情况和“迩–近”的历时替换过程。

(一)遐

今天所见的《说文解字》未收“遐”字,先秦古文字也未见“遐”字。《说文新附》:“遐,远也。”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汉语100基本词简史”(教技函[2005]35号);江苏省社科规划2004年度基金课题“汉语100基本常用词简史”(04YYB002)

作者简介:汪维辉,男,1958年生,浙江宁波人,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和训诂学研究。

①“”

现代汉语虽然还有遐迩这个词,但已经是个书面语词,不能拆开来单用。参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遐迩”

条,1466页。

②参看王盛婷博士论文第一章[1]。

徐铉等注:“遐,或通用徦字。”

《尔雅·释诂上》:“永、悠、迥、违、遐、逖、阔,远也。永、悠、迥、远,遐也。”郭璞注:“遐亦远也,转相训。”郝懿行《尔雅义疏》云:“遐者,《诗·汝坟》、《棫朴》传并云:‘遐,远也。’通作瑕,‘不瑕有害’毛传:‘瑕,远也。’‘遐不谓矣’,《表记》作‘瑕不谓矣’。《景北海碑》阴云:‘魂灵瑕显。’亦以瑕为遐也。又通作徦,《集韵》云:‘遐,或作徦。’《杨统碑》:‘文怀徦冥。’又:‘徦尔莫不陨涕。’《繁阳令杨君碑》:‘徦尔佥。’皆以徦为遐也。又《斥长田君碑》以为遐,《侯成碑》以为遐,是又假、徦二字之变体也。假、徦俱有遐音,又俱训至,至与远义相成,然则《尔雅》及经典之遐,亦假、徦之借音矣。”可见上古汉语是存在与“远”同义的“遐”这个词的。但是上古典籍中当“远”讲的“遐”并不多见,仅在《尚书》《诗经》《周易》和《楚辞》中出现过如下7例:

1) 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今文尚书·多士》)孔疏:“遐、逖,俱训为远。”

2)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毛传:“遐,远也。”

3) 降尔遐福①,维日不足。(《小雅·天保》)郑笺:“遐,远也。”

4)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小雅·鸳鸯》)郑笺:“遐,远也。”朱熹集传:“遐,远也,久也。”

5)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小雅·白驹》)郑笺:“毋爱尔声音而有远我之心。”孔疏:“谓自爱音

声,贵如金玉,不以遗问我而有疏远我之心。”

6)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周易·泰》)孔疏:“遐,远也。”

7) 氾容与而遐举兮,聊抑志而自弭。(《楚辞·远游》)《汉语大词典》“遐举”条释作“远行”,仅

举此1例。

此外在《伪古文尚书》中见到2例:

8) 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伪古文尚书·胤征》)伪孔传:“遐,远也。”

9)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太甲下》)

另有一些例子历来有不同解释,恐怕都不能认定为“远”义。如:

10)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今文尚书·召诰》)伪孔传:“言天已远终殷命。”王引之《经义述闻·尔

雅上》“猷假已也”条云:“遐,亦终也,古人自有复语耳。(某氏传:‘天已远终殷命。’失之。)”

当以王说为是。

此外像《诗经·小雅·南山有臺》“遐不眉寿”郑笺、《隰桑》“遐不谓矣”郑笺、《大雅·棫朴》“遐不作人”毛传、《旱麓》“遐不作人”郑笺、《抑》“不遐有愆”郑笺、《左传·成公八年》“遐不作人”杜预注、《孝经·事君章》“遐不谓矣”唐玄宗注等,均训“遐”为“远”,实不可取,当依朱熹《诗集传》和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四释作“何”②。

所以可靠的例子就只有7个。其中1例同义连文(遐逖),作宾语,3例作状语(遐弃、遐遗、遐举),3例作定语(遐心、遐福),没有作谓语的。虽然出现频率较低,用法也不够典型,但“遐”应该是上古汉语早期的用词,这从最古老的上古典籍《尚书》《诗经》《周易》中均有用例可以得到证明。

(二)远

《说文·辵部》:“远,辽也。”“辽,远也。”“远”是上古表示far义最常用的词,在我们所调查的19种上古文献(详见文末所列“调查语料”)中共出现843次,其中《今文尚书》14例,《诗经》39例,《周易》23例,都很常用。据裘锡圭先生(1985/1994)研究,殷墟甲骨文里已有“远”字(写作“”),而且与“迩”(写作“ ”)对举使用[2]。周代金文也有用例,如《?簋》《克鼎》《番生簋》(见《金文编》)。可见“远”这个词历史之悠久。下面举一些早期的例子以明其用法:

11)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今文尚书·盘庚中》)

12) 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康诰》)

13) 尔乃惟逸惟颇,大远王命。(《多方》)

14)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诗经·邶风·泉水》)

①“遐福”又作“胡福”:《仪礼·士冠礼》:“永受胡福。”郑玄注:“胡,犹遐也,远也。”遐、胡古音相近,同属匣母、

鱼部。这条材料承黄树先先生惠示,谨致谢忱。

②“”

参看《故训汇纂》遐字条,2304页。

15)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鄘风·载驰》)

16)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卫风·竹竿》)

17)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小雅·角弓》)

18) 山川悠远,维其劳矣。(《小雅·渐渐之石》)

19)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周易·系辞下传》)

20)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同上)

以上用作谓语。

21)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上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周易·系辞上传》)

以上用作宾语。

22) 尔惟旧人,尔丕克远省,尔知宁王若勤哉!(《今文尚书·大诰》)

23) 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康诰》)

24) 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君奭》)

25)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酒诰》)

26)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以上用作状语。

27)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诗经·齐风·甫田》)

28) 椒聊且,远条且!(《唐风·椒聊》)

29)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大雅·抑》)

30)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周易·系辞下传》)

以上用作定语。

用作主语的见下文例42)。

“远”常与“迩”连文或对举①。如:

31) 食哉惟时!柔远能迩②,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今文尚书·尧典》)

32) 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皋陶谟》)

33) 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盘庚上》)

34)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诗经·邶风·谷风》)

35)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郑风·东门之墠》)

36)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大雅·行苇》)陈奂《诗毛氏传疏》:“尔,古迩字,‘莫远具尔’,与‘不

远伊迩’句法一例。”可从。

37) 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周易·震·彖辞》)

38)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系

辞上传》)

39)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远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同上)

“远”与“近”连文或对举的例子则出现较晚,《今文尚书》和《诗经》中均未见,《周易》中有3例,但都在成书较晚的《系辞》部分③:

40)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周易·系辞上传》)

41)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传》)

①远、迩对举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裘锡圭先生(1985/1994)举例如下:(1)王其田远,湄日亡灾。(2)其迩田,湄日

亡灾。(《小屯南地甲骨》3759)(3)于其远。(4)在迩。(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下42·8)裘先生指出:这两对卜辞“都以‘□□(迩)’与‘远’为对文”,“‘远’和‘□□’可能分别指离王都较远和较近的。‘王其田远’和‘其□□(迩)田’,当是占卜王应在远处还是在近处田猎的对贞之辞”。(《自选集》第9页)为便于印刷,上面所引的甲骨文都改写成通用字体,原字形请参看裘文。

②按,“柔远能迩”《今文尚书》中3见(另2例见于《顾命》和《文侯之命》),又见于《诗经·大雅·民劳》。裘锡圭先

生(1985/1994)认为是“周代成语”(见注释⑩,《自选集》第14页)。

③一般认为《周易·系辞》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的作品,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参看周振甫《周

易译注·前言》,中华书局1991年版,17-19页。

42)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同上)

下表是各种用法在《书》《诗》《易》三书中的出现次数。其中以用作谓语的最多,又可细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充当谓语,如上举例11)、15)-20);二是作及物动词,当“远离”讲,如例13)、14);三是用作使动,如例12)。这些用法都是“遐”所没有的。

3种早期文献“远”字用法统计表

文献作谓语作宾语作状语作定语作主语总数今文尚书 5 5 4 0 0 14 诗经28 2 4 5 0 39

周易13 7 1 1 1 23 可见“远”从上古早期起一直就是使用频率高、用法丰富的主导词。

(三)“遐”与“远”的关系

王凤阳(1993:899)“遐远遥迢辽邈迥”组对“遐”和“远”有一段辨析[3]:“遐”与“远”是不同时代的用词,“遐”用得早,“远”后起。证据在于“遐”和古词“迩”

经常对举使用,如《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远”也可以和“迩”对举,如《礼记·中庸》“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但“远”更经常的是和“近”搭配,如《战国策·秦策》“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遐”则不和“近”对举使用。

这段话有两点值得商榷:

(1)说“‘遐’和古词‘迩’经常对举使用”,不合语言事实。从上文所举“遐”在上古时期的7个可靠用例来看,“遐”既不与“近”对举使用,也不与“迩”对举使用,王先生所举的《书·太甲》例是唯一的例外,而《太甲》恰恰是伪古文《尚书》,不足为凭。

(2)说“‘远’更经常的是和‘近’搭配”,这只是上古后期的现象,在早期,“远”其实只和“迩”搭配①,上举例30)-38)皆其例,跟“近”搭配使用倒是后起的,比如上举例39)-41)的《周易·系辞》例。由此可见,使用有问题的语料或不全面调查文献,都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甚至会作出错误的结论而误导读者。

从现有材料看,“遐”与“远”究竟哪个更古老尚无从判定,两者都见于最古老的文献,而“遐”不论是出现频率还是意义和用法都处于明显的劣势,这与“迩”和“近”的关系完全不同。所以“遐”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下文再谈。

(四)迩

《说文·辵部》:“邇,近也。从辵,爾声。迩,古文邇。”《尔雅·释诂下》:“邇,近也。”裘锡圭先生(1985/1994)指出,甲骨文中的“ ”就是“邇(迩)”字,此字西周金文也屡见,“克鼎和番生簋都

假借‘ ’字为‘柔远能邇’的‘邇’(迩)。”[2]②在本文所调查的19种上古文献中,“迩”共89见(包括《诗经·大雅·行苇》“莫远具尔”的1例“尔”,见上文),例子不算少。最常见的用法是与“远”对举或连文③,上文已经列举了《书》《诗》《易》中的不少用例,下面再举一些其他典籍中的例子:

43)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44) 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干,称畚筑,程土物,议远迩,略基趾,具餱粮,度有司。(《左传·宣

公十一年》)

45) 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襄公五年》)

46) 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昭公十二年》) 

①参看下文第(六)节的统计表。

②裘文注释⑩:“关于金文‘□□’字假借为‘邇’的问题,参看孙诒让《克鼎释文》(见《籀廎述林》卷七)、王国维《克

鼎考释》(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内编·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郭沫若《两周文辞大系考释·大克鼎》)。”

③“迩”与“远”对举甲骨文中已见,见上引裘锡圭先生文。

47) 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昭公十八年》)

48) 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国语·鲁

语下》)

49) 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而迩不迁。(《晋语八》)

50) 且夫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楚语上》)

51)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墨子·修身》)

52) 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尚贤中》)

53)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

娄上》)

54) 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礼记·缁衣》)

55) 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荀子·议兵》)

56) 故君人者周则谗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迩而君子远矣。……君人者宣则直言至矣,而谗言反

矣;君子迩而小人远矣。(《解蔽》)

57) 政以内□,□□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微。(《逸周书·度训》)

58) 用寡立亲,用胜怀远,远格而迩安。于安思危,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于老思行,

不备,无违严戒。(《程典》)

59) 九备既明,我贵保之,应协以动,远迩同功。(《大戒》)

此外在《左传》(6例)和《国语》(2例)中还常见“密迩”连文的例子,表示“接近,靠近”,如:

60)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左传·文公十七年》)

61) 孟献子曰:“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敢不稽首?”(《襄公三年》)

62) 非以求远也,以鲁之密迩于齐,而又小国也;齐朝驾则夕极于鲁国,不敢惮其患,而与晋共其

忧。(《国语·鲁语下》)

从词性和用法上看,“迩”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名词,可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但没有作状语的,上举例43)“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迩之”虽然可以翻译成“就近者说”①,但不是典型的状语用法。

(五)近

《说文·辵部》:“近,附也。”《玉篇·辵部》:“近,不远也。”泰山刻石、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均见“近”字。在本文所调查的19种上古文献中,“近”共463见,是“迩”的5倍强。从《说文》的解释和早期用例来看,“近”最初可能是个动词,表示“靠近;接近”,后来才引申出形容词的用法。如上文所述,“近”最初不跟“远”对举或连文,从《周易》的《系辞》开始才有这种用法,此后“近”与“远”对举或连文都比较常见(详见下表)。在用法上,“近”和“迩”一样,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名词,可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也可用作状语,这是与“迩”不同的一点。在各种用法中,以作谓语和定语为多见,作谓语且常带宾语。下面酌举部分例子:

63) 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尚书·洪范》)

64) 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诗经·小雅·杕杜》)

65) 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大雅·民劳》)

66) 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大雅·荡》)

67) 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大雅·云汉》)

68)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周易·剥》)

69)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

70)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71)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72) 秦大而近,足以为援。(《左传?文公六年》) 

①杨伯峻译作“近呢”(《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二版,185页)。

以上作谓语。

73)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

74)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75) 遂行,从近关出。(《左传·襄公十四年》)

76) 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

能,掌其远官。(《国语·晋语四》)

77) 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楚语上》)

以上作定语。

78) 今天子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其若之何?庸勋、亲亲、昵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即聋、从昧、

与顽、用嚚,奸之大者也。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弃嬖宠而用三良,于诸姬为近,四德具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79)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昭公十七年》)

80) 齐侯曰:“寡人之罪也。使有司待于平阴,为近故也。”(《昭公二十五年》)

以上作宾语。

81)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82) 戊之为人也,远不忘君,近不偪同;居利思义,在约思纯,有守心而无淫行,虽与之县,不亦

可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83) 王曰:“刍豢几何?”对曰:“远不过三月,近不过浃日。”(《国语·楚语下》)

以上作状语。

84) 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雠之,况怨敌乎?”(《左传·僖公十四年》)

以上作主语。

(六)“近”对“迩”的历时替换

王凤阳(1993:903)“迩近幾”组对“迩”和“近”的差别作过辨析[3]:

“迩”和“近”的差别在于应用的时代。春秋以前的古籍,如《书》、《诗》多用“迩”。如《尚书》中“迩”出现13次,“近”只出现两次;而《论语》中,“迩”只出现一次,而“近”出现十一次:可见“迩”、“近”是不同时代的语言或方言。

王先生的说法基本正确,只是《尚书》的数据还是阑入了伪古文部分,应予剔除(准确的数据见下表)。为了更清楚地显示“近”对“迩”的历时替换过程,我们制作了下面这个统计表。

19种上古文献“迩”“近”用例统计表

文献书诗易论左国仪周记逸墨孟庄荀韩吕战公谷连文 2 0 0 0 2 1 0 0 2 3 1 0 0 2 0 0 0 0 0 迩

对举 3 4 4 1 8 3 0 0 3 5 1 2 0 2 0 0 0 0 1

总数7 8 5 1 26 7 1 0 108 4 2 0 5 1 0 0 0 4

连文0 0 2 0 0 2 0 2 5 2 7 0 1 2 0 6 3 0 0 近

对举0 0 1 4 6 9 0 1 10 6 14 3 2 2223 11 5 1 2

总数 1 6 7 11 37 27 3 1351194010133571 52 38 21 9 注:“连文”“对举”指其中与“远”连文或对举的例子。文献简称见文末语料表。

下面对这个统计表的数据作些分析。

(1)数据显示,“迩”的用例多于“近”的只有《今文尚书》和《诗经》,说明这两部典籍所反映的确实是上古汉语早期的面貌,尤其是《今文尚书》,“近”只出现1例而“迩”有7例①。《周易》的情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不赘。 

①“迩”比“近”更古老还可以找到亲属语言的证据,郑张尚芳先生告诉笔者,在藏语和缅语中,表示“近”的词都跟

“迩”同源,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中近指代词也多采用n-的形式。黄树先《汉缅语比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15页)所列的“迩”在缅语中的对应词是nii3,义为“近,靠近”。

(2)总体上看,春秋以后,“迩”的使用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步减少,到了《周礼》《庄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公羊传》这几部书里,都已经不用了,《韩非子》也只有1例,跟该书中71例“近”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①。但在《左传》《国语》《礼记》《逸周书》《荀子》《谷梁传》这几部书中,“迩”还用得比较多,说明“迩”的退出在各种文献中是不平衡的,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地域、文体和个人言语风格等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这组词的使用比例还可以探讨有些文献(或其内部各篇)的成书时代,比如《礼记》《逸周书》《谷梁传》等(详下)。

(3)最有意思的是《荀子》,多用“远–近”对举,共有22例,此外还有1例与“遥”对举: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近者境内不一,遥者诸侯不听。(《正论》)这显然与其好用骈偶句式的文体风格有关。《荀子》还用了5例“迩”,且与“远”连文和对举的各有2例,反映出其用词的典雅风格,因为从时代相近的其他文献看,到战国后期“迩”应该早已被“近”所取代了。

二相关问题讨论

根据上节所陈述的语言事实,我们来讨论几个相关的问题。

(一)关于“遐”

由于缺乏足够的文献,“遐”有很多情况不明。“遐”究竟是个什么性质的词?它是不是“远”的更早的对应词?“遐”与“远”是否曾经是一对“古今词”?或者说,“遐”与“远”究竟是时代差异还是地域差异?抑或是下位词与上位词的关系?“遐–迩”究竟是否形成过最佳反义词?传世本《说文》为何没有“遐”字?这些都是问题。

关于“遐”的性质,我想无非有两种可能性:

(1)它确实是比“远”更古老的一个词,但在殷周时代已经被“远”所取代,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历时替换的尾声,所以它的用法很有局限,没有见到作谓语的用例,不像一个典型的形容词。

(2)“遐”只是殷周时期的一个方言词或下位词,它和“远”根本就不是一对“古今词”,和“迩”也没有形成过最佳反义词,只不过是因为汉代人可能觉得它比“远”更古雅,所以把它和同样比“近”更古雅的“迩”相提并论,组合成了“遐迩”这样一个反义连文。因为根据《汉语大词典》和我们的调查,“遐迩”连文先秦未见,要到汉代才见诸文献,如西汉桓宽《盐铁论·备胡》:“故人主得其道,则遐迩偕行而归之,文王是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难蜀父老》:“遐迩一体,中外提福,不亦康乎?”《汉书·扬雄传》载雄《羽猎赋》:“是以创业垂统者,俱不见其爽,遐迩五三,孰知其是非?”《汉书·韦玄成传》:“天子穆穆,是宗是师,四方遐尔,观国之辉。”还有上文郝懿行《尔雅义疏》所引的汉碑作“徦尔”的两个例子。“远迩”连文则先秦已常见,早在《今文尚书》中就有用例,但到了西汉反而不见了,仅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见到2例,都在所引的秦石刻中: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琅邪台石刻)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之罘石刻)这两个例子用“远迩”而不用“远近”,显然是出于求雅;但为何不用看起来更古雅的“遐迩”?值得玩味。“远近”连文先秦也已常见,但始见时代要晚于“远迩”,如上文所引的《周易·系辞上传》:“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周礼》《礼记》《国语》《逸周书》[4]《墨子》《孙子》《管子》《荀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均有用例。

也许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上古汉语的内部差异

“迩–近”的历时替换发生在先秦时期,说明上古汉语内部是存在历时差异的,绝非铁板一块。上古早期和晚期,语言面貌(尤其是词汇)差别是相当大的,值得深入研究。目前汉语词汇史领域里的常用词演变研究主要着眼于中古以后,其实上古汉语同样需要关注。本文仅是这方面的一个个案研究。

(三)从基本词的时代差异推测文献的相对年代

从词汇的时代差异可以论证古籍的成书年代,这在汉语史学界已成为共识,而且有了不少成功的研①《韩非子》无“远近”连文,但有1例“近远”连文。

究,这组词也反映了这一点。比如《周易》,古经部分与“远”对举的是“迩”,但到了《系辞》部分则“近”也可以和“远”对举或连文了,这说明《系辞》的创作年代确实要晚于古经。又如《礼记》《逸周书》《谷梁传》这几部书,“迩”都用得比较多,其中是否有成书年代较早的部分?学术界普遍认为《逸周书》各篇成书时代不一,最早的可能产生于西周,最晚的可能经过汉代人改动,对各篇的相对年代提出了种种看法。我认为“迩”和“近”是可以尝试作为测定该书各篇相对年代的一对鉴定词来使用的,这两个词在《逸周书》各篇中的使用情况如下表:

各篇“迩”和“近”分用划然,用“迩”的不用“近”,用“近”的不用“迩”,只有《程典》篇是个例外。这样有规则的分布应该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反映了各篇语言的时代差异。

(四)替换的动因和机制

迄今为止,我们对于基本词新旧更替的动因和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这里不妨大胆地做一点推测。

“近”替换“迩”也许跟同音词有关。在上古时期,“迩”与“尔”同音(日母,脂部①,上声),“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是个高频词,在这个音节中“音义结合度/语义感知度”最高。据周玉秀(2005:114)研究,“甲骨文中尚未出现第二人称代词‘尔’,金文中已有之,《尚书》中出现的频率则渐次增高,除《虞夏书》中未见一例外,《商书》《周书》中都较常见。”“迩”也是一个常用的基本词,虽然出现频率不如“尔”高。根据我们的观察(汪维辉2008),一个音节通常只允许有一个“音义结合度/语义感知度”高的词,如果同时有两个这样的词共用一个音节,就可能引起表意不明晰,在言语交际中产生歧义,这时其中的一个很可能就会退出[5]。“近”(群母,文部,上声)在上古没有严格的同音词,如果不计声调,也只有“仅、瑾、馑、觐、殣、廑、墐、芹、勤、懃、瘽”这几个近音词,它们都不是高频词,不会影响“近”表意的明晰性。所以春秋以后“近”就逐渐替换了“迩”,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表示near这样一个基本概念的词有了一个独占的音节,而且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近代浊音清化之后,才有一个同音的基本词“进”跟它形成竞争,但是“进”单说的机会并不太多,所以“近”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调查语料(下加线表示简称):

今文尚书诗经周易论语左传国语仪礼周礼礼记逸周书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

【附记】本文初稿曾在首届历史语言学研讨会(2008.7.12.-13.云南玉溪澄江)上报告,得到郑张尚芳和黄树先两位先生的指教;会后黄先生又专门发来电邮提供许多资料,特别是裘锡圭先生考释甲骨文里“远”“迩”的文章,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业师张永言先生曾给予鼓励和指点。笔者的研究生们也在同门学术沙龙讨论本文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尤以刘君敬博士为多;史文磊博士也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发来电邮指出了几处表述上的问题。笔者根据他们的意见对原稿作了修改和补充,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文中如有错误,概由本人负责。

参考文献:

[1] 王盛婷.汉语八组反义词聚合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裘锡圭.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 ”(迩)及有关诸字[J].古文字研究第1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

裘锡圭自选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3] 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或归入“支”部。

[5] 汪维辉.关于基本词汇的稳固性及其演变原因的几点思考[C]//.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

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研讨会”提交论文.杭州:2008.8.24-26.

Talking about Xia(遐)-Er(迩) and Yuan(远)-Jin(近)

WANG Wei-hu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s the title indicates, is concerned with sketching and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Xia (遐), Er(迩), Yuan(远), and Jin(近), both philologically and linguistically, in Archaic Chinese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of corpus, and then lays stress on when and how Jin(近) replaced Er(迩)diachronically, which provides a case study of the diachronic replacement of basic vocabulary in Archaic Chinese. Based on the above investigations, the author proposes four issues for discussion, as follows: (1) What is the property of Xia(遐)?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impression remarkably,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遐) and Yuan(远) differs from the one between Er(迩) and Jin(近), furthermore, Xia(遐) and Er(迩) do not match up pretty well as members of conventionalized antonym pairings. (2) Archaic Chinese makes a remarkable intra-difference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As it has been noticed, Archaic Chinese indicates internal change characteristically, especially on lexicon, as it developed from the early to later period. Therefore, it is worth paying as much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basic vocabulary replacement as other fields, such as phonology and syntax. (3) Relying on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diachronic change of basic vocabulary, it’s feasible to judge when some specific documents, containing these lexical items, were written or compiled. The synchronically internal diversity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Er(迩) and Jin(近) in Yi Zhou Shu(逸周书) could help us make a more precise decision about its formed period. (4) How do the mechanism and the motivation of basic vocabulary replacement work? It is still a hard stone for us to make a further step till now,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replacement of Er(迩) by Jin(近), I would propose that it happens, to some extent, as a result of distinguishing among homophones.

Key words: vocabulary of Archaic Chinese; history of Chinese lexicon; replacement of basic vocabulary;

Xia(遐), Er(迩), Yuan(远), and Jin(近)

antony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