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青岛振华学校丛立滋

一、编者根据《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本章设计的要求

本章的引言中写道:“光现象有什么规律?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人类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它呢?”读者读后要有更深的体会。

二、本章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物理知识和技能是达成《标准》要求的载体。它的承载能力、它的合理开发利用、它的便捷程度等诸多方面都跟达成《标准》的优劣、成败息息相关,地位极其重要。

1、物理知识方面:

本章的阅读指导中提出了五个方面,这就是本章的知识目标。对于这些知识的组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认知这些知识的途径,这些知识与我们身边的事实的联系、及应用的具体情况是:

⑴光源:它是光现象出现的根本。

⑵光的传播:光被眼睛观察到,被利用是光从光源传出来而出现的。——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是沿曲线传播的?传播的速度如何?(要不要介质?)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样?遇到不透明物体会怎样?发生什么现象?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怎样找出这个规律?是个什么规律?找出它有什么意义?日常生活中用的平面镜就属于这种情况,它经常伴随人们,它的工作规律、它的道理各是什么呢?把想象拓展开来,如果镜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如球面)、台阶状的……又会是怎样的呢?也有用途吗?怎么用……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物体,或者光的行进过程中介质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什么规律?有什么用途……

⑶光的其它现象:早、晚的太阳又红又大,中午的太阳小而明亮,白光照耀。太阳发出的白光是否是单色的?如果不是,有什么办法能把它分解开来?实际上它们又是怎样混合在一起的?怎样去体验一下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我们把太阳光分解会出现七种颜色,除了我们能看到的七种色光,它还有没有我们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光?想个什么办法能去证实这一点?如果找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光的学问很丰富,乐趣无穷。

2、技能方面:

⑴从载体中发现问题:

这与发现者的情感、动机、兴趣、经验、训练……都有关系。本章是学生有生以来学习物理的第二章,他们没有多少经验、训练,一般偏重于看热闹,更兼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媒体,听到、看到的现象多、乱、新,因此造成学生不是积极动脑,集中注意力去发现问题。但是,这是学习物理必不可缺的技能。教材对此很重视。像“光的传播、颜色”一节的引语中,从夏夜的萤火虫,写到海洋深处的灯笼鱼;从太阳到我们身边的电灯,文字生动优美,写作方法活泼,希望使学生感悟到是光源把这斑斓的世界显现在人面前。学生生活在火树银花的城市里,高楼的丛林中,什么是星星,月亮颇少被人看到。青岛是个海边城市,知道灯笼鱼的老师又有几人?所以把学生导向兴趣的境界,去发现问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去选择。如果演上一小段卡通片,然后突然断电、灭灯,学生也可能会发现光源是何等重要。

⑵提出问题的技能——这是一个人接受刺激之后的反应:例如上例,卡通片看不成了,

学生可能提出:“谁这么讨厌,把电给弄断了?”如果使学生明确放卡通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光现象,从我们的目的去思考,可能会提出光源的意义是什么。

⑶探究问题的技能。

⑷使用仪器、操作实验的技能……

三、载体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的设想

1、重点在光的传播部分:

⑴本章设计的探究内容有四个:①光的反射规律②平面镜成像特点(规律)③色光的合成规律④在STS的凸镜和凹镜之后,在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留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凸镜和凹镜的成像规律。上述探究的全是规律。从物理知识方面,从达成新的物理理念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些重点要解决如何探究、探究的环节是什么: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构筑探究的思路,把想象变成亲身体验。这其中需要把想到的方面、方法都要试验其是否可行,进而设计实验的方案。实验中仪器、器材如何使用,观察什么、记忆或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实验之后,怎样建立印象,结论。是否正确,是否把握还要加检验评估,也许此时还会有创造的灵感……这一些学生虽然学过序言和第一章的知识,但是他们仍旧知之甚少,能力有限,所以是一个难点,也是本章的重点。

⑵处理方法的设想:比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激发探索的激情——让学生首先实验把一束光射向平面镜,观察光在传播中发生什么现象。之后教师再演示,目的是为了发现光的反射的事实(这里也埋伏下一个问题)。

②提出问题——反射有什么规律。

③构筑探究的思路,一步一步的深入:要研究光的反射规律,迫切需要看到光的传播轨迹。那就要亲自经历一下,怎样才能显现出光传播的轨迹——用纸片显现。此法能否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同时显现,如果能显现,则在平面镜的入射点(实际是近旁)上竖起一只铅笔,如果纸片稍微与铅笔脱离,看看还能否同时显现入射、反射两条光线?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方案,亲自去实验、观察、记忆或记录。观察中将发现有两个角(i、r)相等的印象,再改进实验,继续探究下去,逐步完善自己的印象、结论。

总之,先有探究的激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构筑思路、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并进一步发现问题,深入实验——建立假说(印象、结论)——检验、评估、结论。最后,应把科学家的结论交给学生,以供学生对比,找出努力的方向,也可能有新的感悟。方法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忽视思路追求正是本末倒置,浮于表面。

2、难点:

根据《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教师“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而不是在复制知识”。那么,学生对什么是光路图,如何知道光的传播也是需要时间的,侧移,眼睛看东西的习惯……一无所知的,学生如何自我进行构建也就很不容易了。

让学生独立探究凸镜和凹镜的成像规律,其中的主光轴、焦点等知识全无,他们将怎么去描述其规律?如何写探究报告、如何评估?虽然要求不高,但是这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四、本章内容分布

第二章中有如下的内容:探究4个;演示实验3个:光怎样传播的、色散、光的折射,如果用电灯光色散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用阳光色散的效果好;科学世界两篇:古老的光、海市蜃楼,这个栏目中有一个阅读指导的问题;想想做做一个:分解太阳光;STS一个,其中的光路可逆定律,学生操作会有困难;想想议议一个。

五、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

初二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发挥载体作用的第一位的任务。这些习惯应包括:亲自动手、亲身经历的习惯;独立思考、不盲从的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构筑思路、不断探究的习惯;与人交流、取长补短的合作习惯。培植学生的兴趣,能把学习研究像自己呼吸那样的需要、自然;培植学生具有不怕困难,从实践中找方法,更不怕失败,坚信成功的气质;培植学生严谨的精神。

六、发挥载体作用的基本保障

1、教师必须身临其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骨干学生,有时亦可是一个落后的学生,目的是把握讨论的方向。

2、彻底废止学生举手后经教师批准方可发言的制度。

3、教师不是判官,也不是家长、阿姨,而是共同探究的可靠的战友。

4、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不是教师说了算,决不能教师参与不足,而控制却严。需要是欲望与兴趣的源泉。发挥载体的作用就是提供或增进学生的需要。习惯是巩固学习兴趣,达成《标准》的保证。所谓的需要包括知识、技能、生活、维持生命、情感等等。需要不是强加的,或者是恩赐的。

七、关于评价内容的考虑

1、能否从载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能否构建思路,设计出实验方案。

3、有没有探究的需要。

4、动脑、动手的表现。

5、知识学到多少。

6、对于上一章的探究有没有新的改进。

7、学过的知识能否主动地与自己身边的事实相联系,有没有新的想法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