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2019-2025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市场及竞争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完整版】2019-2025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市场及竞争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2019-2025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市场及竞争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完整版】

决策精品报告洞悉行业变化

专业˙权威˙平价˙优质

报告目录

第一章2019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PEST环境分析 (6)

第一节我国烘焙食品产业发展面临形势 (6)

一、国际食品产业面临形势 (6)

二、国内食品产业面临形势 (6)

第二节政策发展变化形势分析 (7)

一、2018年我国宏观政策思路 (7)

二、烘焙食品行业监管体制与主管机构 (8)

三、烘焙食品行业的主要监管政策 (8)

四、烘焙食品对行业促进政策 (10)

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17)

第三节经济发展变化形势分析 (18)

一、2018年国际经济形势 (18)

二、2018年国内经济形势 (18)

三、中国经济趋势展望 (19)

第四节烘焙食品行业社会发展变化形势分析 (21)

一、人口结构和人口红利的变化 (21)

二、收入分配的变化 (24)

三、品位/生活风格、生活方式的改变 (26)

四、消费习惯的变化 (26)

五、中国人口大迁移趋势 (28)

第五节烘焙食品行业技术发展变化形势分析 (29)

一、国内行业技术水平 (29)

二、食品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30)

三、“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32)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9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发展现状、特征、阶段研究 (48)

第一节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发展规律特征分析 (48)

第二节我国烘焙食品行业整体发展概况 (48)

一、国际烘焙行业发展概况 (48)

二、我国烘焙行业发展概述 (48)

三、我国烘焙食品行业市场现状 (49)

四、烘焙食品细分市场概况 (50)

五、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在全球市场表现 (50)

六、中国烘焙食品消费情况 (50)

七、目前我国的烘焙行业主要商业模式 (50)

八、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51)

九、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52)

第三节2018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52)

一、2018年烘焙食品行业市场规模 (52)

二、2018年线上烘焙食品受资本追捧 (54)

三、我国烘焙食品行业的经营业态发展分析 (56)

四、2018年烘焙食品行业品牌发展分析 (57)

五、2018年烘焙食品行业营销网络发展分析 (57)

六、2018年烘焙食品行业食品安全质量发展分析 (57)

七、2018年烘焙食品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58)

八、2018年烘焙食品行业季节性消费特征 (58)

九、2018年烘焙食品行业区域性市场分析 (59)

第四节2018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发展竞争态势 (59)

一、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 (59)

二、烘焙食品行业竞争特征 (60)

三、行业品牌竞争梯队分析 (60)

四、地区依赖性明显,产品过于同质化 (61)

五、中国烘焙食品行业主要品牌分析 (61)

六、2018年国外品牌加速布局 (62)

七、烘焙业隐形冠军桃李面包分析 (63)

八、中国烘焙食品行业竞争趋势 (69)

九、品牌化和连锁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69)

第五节2018-2019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发展前景研究 (69)

一、国内市场需求巨大 (69)

二、中国烘培市场潜力巨大 (70)

三、技术进步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70)

四、中高端市场成为关注焦点 (70)

五、烘焙食品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71)

第六节2018-2019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71)

一、健康烘焙食品是大势所趋 (71)

二、企业品牌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成功要素 (72)

三、逐渐向着高频、高客单价化的新场景演进 (72)

四、体验式,有参与感的烘焙模式兴起。 (73)

五、烘焙连锁业态向混合经营业态迈进 (73)

六、品类流行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73)

七、对产品的美观性和非口感元素要求越来越高 (74)

八、烘焙食品口感选择趋势 (74)

九、时尚化、多元化趋势 (74)

十、文化、个性化趋势 (74)

十一、安全化趋势 (74)

十二、生产趋于专业化、标准化 (75)

第七节2018-2019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75)

一、食品安全 (75)

二、全球化 (77)

三、电子商务 (77)

四、创新推动 (78)

五、加速整合 (79)

六、品类结构升级 (79)

七、品质升级突出 (79)

八、商业模式转型 (80)

九、产业链一体化 (80)

十、行业研发能力 (80)

第八节现烘焙食品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80)

一、食品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 (80)

二、食品生命周期及应对策略 (81)

第九节2018-2019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83)

第三章市场调研:2019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挑战、瓶颈 (85)

第一节2018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85)

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加工度较低 (85)

二、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竞争力弱、效益欠佳 (85)

三、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不足 (86)

四、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治理监管缺乏长效机制 (86)

五、食品工业与上下游产业衔接不力,食品工业竞争力提升受限 (87)

六、不同行业品牌成熟度差距大,城乡市场的开发力度失衡 (87)

七、管理机构多而散,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88)

八、食品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难度大 (88)

九、中国食品安全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89)

第二节2018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 (90)

一、来自社会对食品安全认知的挑战 (90)

二、我国食品产业公信力直面挑战 (90)

三、食品健康新需求的挑战 (91)

四、科学技术是一大挑战 (91)

五、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 (91)

六、监管方式的挑战 (91)

七、自媒体时代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91)

八、法规体系不完善带来的挑战 (92)

九、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与监管创新的挑战 (92)

第三节2018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存在的瓶颈 (92)

一、多小散乱的行业秩序 (92)

二、战略能力亟待提升 (93)

三、品牌塑造滞后 (94)

四、食品安全-行业头上的一把利剑 (94)

五、滞后的食品人才培育 (95)

六、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 (95)

七、企业组织结构亟需优化 (95)

八、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96)

九、行业技术水平较低 (96)

十、管理、技术人才缺乏 (96)

第四章2019-2025年烘焙食品行业市场及竞争发展趋势 (97)

第一节2019-2025年烘焙食品行业市场及竞争发展趋势 (97)

一、市场竞争趋势预测 (97)

二、烘焙食品市场的竞争格局预测 (97)

三、行业重组竞争趋势 (98)

四、市场竞争形式趋势 (98)

五、市场将进入战略竞争阶段 (99)

第二节2019-2025年烘焙食品行业不同竞争领域发展趋势 (100)

一、创新竞争趋势 (100)

二、人才资源竞争趋势 (100)

三、高新科技工艺的竞争 (100)

四、烘焙食品企业的管理竞争趋势 (101)

五、企业品牌竞争趋势 (101)

六、烘焙食品产品服务竞争 (102)

七、现代化经营理念竞争趋势 (102)

八、渠道竞争趋势 (102)

九、资讯竞争趋势 (102)

第五章盛世华研总结 (103)

第一节企业失败的原因及提高胜率的策略 (103)

一、企业失败的原因 (103)

二、提高胜率的策略 (104)

第二节盛世华研独创五大决策研究体系及两大方法论 (105)

一、华研五大决策体系 (105)

(一)一切皆产业 (105)

(二)一切皆周期 (105)

(三)一切皆人性 (105)

(四)一切皆变化 (106)

(五)一切皆趋势 (106)

二、华研两大方法论 (106)

(一)一切皆认知 (106)

(二)一切皆行动 (107)

三、小结 (107)

第三节致读者:商业自是有胜算 (108)

第一章 2019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PEST环境分析

第一节我国烘焙食品产业发展面临形势

一、国际食品产业面临形势

全球食品产业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绿色有机精深加工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和营养方便食品等新业态,推动食品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方向转变,食品消费市场将从保障供给逐渐转向个性化、功能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促进食品产业向着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引导食品格局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前进。工业4.0与互联网+的全球化历史机遇,有助于食品产业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与社会价值实现模式。

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性基本公共卫生问题,食品产业链的全球化导致食品安全保障的难度较大,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较低;欧美经济复苏动力不强、消费不振、需求疲软,对外向型食品企业的生存压力持续加大。

二、国内食品产业面临形势

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战略的提出,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的理念推动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国内食品工业面临重大机遇。一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方便性、营养化和安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营养、功能保健食品的市场需求扩容,从而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千禧一代”正成为电商消费的主力群体,线上平台发展迅速,多维营销模式同步发展,食品消费模式将更加便捷高效;三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食品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食品产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时机日趋成熟。

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新常态下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增速预期放缓;二是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更高;三是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加剧,对生产过程中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要求更严。

综上,食品工业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为我国食品工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升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皖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发展战略的同步实施,为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食品工业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提升动力依然强劲,需求趋势依然向好。

第二节政策发展变化形势分析

一、2018年我国宏观政策思路

7月31日的政治局会议传达出很多信息。会议首先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新的判断——当前经

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会议对下半年工作做出部署,提出六项要求。从中可以看出政策思路的细微调整。

其一,针对坊间热议的积极财政问题,会议指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可见,总体而言还是要适度关好货币水龙头,让财政政策担当更重要角色。毕竟,在去杠杆挤泡沫的进程中,放水无疑将对冲已经取得的成效,更可能形成新的杠杆和泡沫。而此间,财政部最新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财政数据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为财政政策提供了更大的可作为空间。减税将成为可预期的积极财政政策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其二,补短板,由三去一降一补的最后一位提到了重点强调的位置。会议提出“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这与积极财政政策思路是连贯的,更明确指出积极的方向,一是基础设施领域,一是创新领域,还有降企业成本。沿着这一思路,后续各种专项基金、专项债、PPP项目或将活跃。

同时,会议提出“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表明去杠杆的方向仍将坚持,但是力度和节奏会比前期有所调整,防止因为去杠杆用力过猛放大风险,或制造新的风险。“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意味着政策决策将吸取此前的经验,更注重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统筹兼顾,形成合力,降低制度成本,以免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希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推进改革开放”是当前应对外部风险的重要措施。会议除了明确的“要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精心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些具体方向,还提出“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一点留给市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具体到资本市场而言,比如官方表态中一直提到的年内将开通的“沪伦通”。“沪伦通”最近一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是7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英国外交大臣亨特时强调,以年内开通“沪伦通”项目为契机,积极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这次会议对房地产虽然着墨颇多,除了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外,并没有更多创新性表达,政策基调与此前没有什么变化,不需要过度解读。依笔者所见,“房地产市场问题”所指内容更宽泛,涉及供求平衡,合理预期,市场秩序以及价格,更重要的是长效机制,而

且,对于房价走势,房地产行业前景的预期也是会议中提到的“六稳”中“稳预期”的一个重要部分。

总体而言,会议明确了对当前经济内外环境的认识,并就此对相关政策做出微调,强调“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稳”字当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二、烘焙食品行业监管体制与主管机构

目前食品制造业和餐饮业基本上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各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产业宏观调控,行业协会进行自律规范。行业准入标准、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主要由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制定。行业内企业由各地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主管部门等直接管理。行业自律组织主要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协会主要职能是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参与本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等文件的制定工作;受政府委托开展行业质量检验和评价以及产品认证、质量管理、卫生管理等工作;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等。

三、烘焙食品行业的主要监管政策

本文盘点2017年食品领域最重要、最关键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举措分别有什么背景,又将会对食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政策不仅影响了整个2017年,还可能关系着下一年,甚至更长远的行业变化趋势。

总局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成立

四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内部发文,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正式成立,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这三类产品从此有了新“婆婆”。

特殊食品司的成立,让这三类食品的注册工作驶入快车道,也宣告了整个2017年,甚至未来几年特殊食品都将是行业焦点,虽然这类产品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目前看起来已经是“一步一个脚印”了。

国务院再次发文治理“地沟油”

四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发布。国务院层面专门针对某一单点的食品问题发布较为少见,以往这是“婴配奶粉”才享有的待遇。

国家层面重视“地沟油”整治,主要是因为“地沟油”在食品安全舆论中具有符号意义,此举能彰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不过,如此动作与“地沟油”的真实严重程度、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存在一定偏差,其得失有待商榷。

第一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命名

六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命名了第一批15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城试点工作于2014年启动,三年来共有67个城市参加。

从国家的食品安全战略来说,“创城”是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将食品安全治理的责任从中央逐步往地方政府迁移的体现,是地方上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抓手。

国务院部署食品虚假宣传集中整治工作

七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个部门共同制定和发布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此后全国各食品监管单位密集行动,迎来了又一轮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集中整治工作,而该项工作将持续到2018年6月底。

国民营养计划发布

七月:国务院公办厅发布《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这是食品业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未来14年营养工作的目标、策略、方法、重要行动,对于食品业、营养从业者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其中提出的研究制定老年人群营养食品通则、培养和重新认定营养师、扩充药食同源名单会扩充等工作已经在推进中。

国务院重拳打击食品谣言

七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0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打击食品谣言的一系列举措,并要求新闻媒体应“自查自纠,抵制谣言”。

其中还很罕见地将食品谣言进行了定义,即“凡没有事实根据或者缺乏科学依据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均可判定为食品安全谣言。”这一定义为具体执行层面如何判定食品谣言提供了依据,期待未来能融入相关法律。

首批婴配奶粉注册名单公布

八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第一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目录信息”,包括22家企业的89个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第一批名单出炉后,婴配奶粉注册目录的公布成为常态,至年底已公布20多批名单。

名单的顺利公布,让行业内外都松了口气,也宣告中国的婴配奶粉正式进入注册制时代,奶粉业开始又一轮洗牌。

网络餐饮监管办法出台

十一月: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正式公布《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虽然《办法》中的条款总体上并不出人意料,很多工作企业已经在执行,且相关草案此前已经被行业关注过,所以正式出台后并未必引起很大的讨论。但也说明,网络餐饮无论从行业发展和监管来说,都已迈入正轨。

四、烘焙食品对行业促进政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闲食品市场不断发展成熟,市场规模及覆盖消费者群体不断扩大。休闲食品乃至整个食品工业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市场空间持续扩大、高新技术应用加速、新兴食品行业孕育成长等重大机遇,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对休闲食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改产业〔2017〕19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食品工业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传统民生产业,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在关键期,小康社会建设处在决胜阶段,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食品行业发展,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满足城乡居民安全、多

样、健康、营养、方便的食品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现提出“十三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意见。

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支柱地位不断提升。2015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964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87.3%,年均增长13.4%;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8.7%提升到10.3%。二是标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持较好水平。修订了《食品安全法》,发布了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501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效显著,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保障水平逐步提升。2015年,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6.8%。三是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在食品非热加工、包装材料、在线监控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屠宰加工、饮料灌装、乳制品加工等重点领域装备技术进步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东部地区继续处于领先和优势地位,中部地区利用农业资源禀赋推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增加值比重增加。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

但是,食品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望尚存差距。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部分食用农产品存在超标使用农兽药和滥用添加剂现象,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滞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二是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随着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者对食品的方便性、营养化和安全水平更加关注,但高品质食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难以很好适应消费变化,消费者信赖的自主知名品牌不多。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食品工业基础研究薄弱,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加工技术储备不足。重大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较低。四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部分行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不高,部分产品单位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今后一个时期,食品工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食品跨国集团加快全球布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对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各种国际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外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我国食品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增长预期放缓,人力、土地、环境资源保护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食品工业保持高速发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食品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要求更高,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模式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食品消费需求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膳食消费结构改善,满足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更高层次的食品需求。

(二)基本原则

诚信为本、安全为基。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食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健全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制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食品监管能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强化食品品牌建设,培育国际品牌。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着力推进食品工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创新示范,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集约高效、绿色循环。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培育先进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促进食品制造绿色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食品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协调推进、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健全食品产业链,推进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与关联产业交融互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内外统筹、开放合作。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构建渠道多元、供给稳定的进口保障体系,支持食品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形成互惠互利格局,提升食品工业开放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食品工业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显著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突出成效,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

三、主要任务

(一)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

优化产品结构。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食品。开展食品健康功效评价,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支持发展养生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并开展应用示范。

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清理整合,开展重点品种和领域的标准制(修)订,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地方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地方特色食品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标准自我声明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动建立自身食品安全制度规范。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搭建基于标识解析等技术的质量追溯信息化平台,形成上下游产业食品质量安全可查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和责任机制。鼓励企业按照良好生产经营规范组织生产,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制度,探索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档案,引导食品工业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强化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食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打造百年食品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与大型电商品牌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中华老字号及地方老字号食品传承升级,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鼓励知名食品品牌企业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建设海外营销渠道,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开拓海外市场。积极挖掘新的品牌资源,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和知名企业。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完善产业组织体系。支持大型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建立海外原料和加工基地,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食品工业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企业做优做精,鼓励小型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形成大型骨干企业支撑力强、中小型企业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格局。

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东部地区食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更好满足食品消费升级需求。鼓励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巩固食品工业支柱产业地位。支持东北地区

食品工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食品,打造成为支持新一轮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柱产业。

推动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在原料资源富集地区,选择一批已初具规模、地方特色突出的食品产业园区,以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为引领,开展集食品研发创新、检测认证、包装印刷、冷链物流、人才培训、工业旅游、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使用、产品质量集中监管,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绿色制造。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支持食品加工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引导企业建设绿色工厂,加快应用节水、节能、节粮等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强化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加强副产物二次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有关政策,依法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水耗超标的落后产能。

加强产业链建设。支持骨干食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发展。鼓励食品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原料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生产,建立稳定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健全食品冷链物流建设和运行标准,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和水平。

(三)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两化”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突出食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食品领军企业。健全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资助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提高协同创新水平。

推动产业科技发展。重点围绕食品加工制造、机械装备、质量安全、冷链物流、营养健康等主要领域,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全链条创新设计,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围绕食品基础研究、重大技术应用、关键装备自主化、创新成果产业化开发等,加强技术攻关,加快突破食品制造、流通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以地方和企业等各类食品技术创新中心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开放合作创新平台体系。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食品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完善食品工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搭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创业创新服务与投资相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研发设

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制造,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开展食品制造智能工厂建设试点示范,提高智能化水平。支持骨干食品企业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

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食品工业与教育文化、健康养生深度融合,鼓励发展食品工业旅游、制造工艺体验、产品设计创意等新业态。规范发展电子商务,推广在线交易、电子支付及线上线下的一体化集成,创新电子商务与食品工业的集成应用模式。要围绕食品产业发展重大任务,推动社会力量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统筹国内国外,扩大开放合作

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探索食品工业对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我国食品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积极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国际互认合作。发挥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协(商)会等作用,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

增强“走出去”能力。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鼓励食品企业采取设立境外办事处和技术中心等多种方式“走出去”,支持加工企业到海外建立粮油、乳制品、肉制品等重要食品原料基地。鼓励开展对目标国法律、政策、标准、贸易规则等研究和服务,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进入海外食品加工和研发领域,拓展营销网络,深度融入全球食品产业链。

提高“引进来”水平。结合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国外食品工业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鼓励外资进入营养健康食品制造、天然食品添加剂开发生产、食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领域,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适度扩大优质食品进口,优化食品及原料进口结构,满足不断升级的食品消费需求。

(五)增强监管能力,提高安全水平

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加快修订出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修)订食品标识管理、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安全全程追溯、诚信体系建设、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及规章制度。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加快与国际标准对接。完善食品安全“黑名单”、“红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和重点监管,列入“红名单”的企业给予国家优惠政策的优先和重点支持,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

强化食品产业链全程监管。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部门联动、协调配合,提

高监管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一致性。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实施专项治理工程,推进农业投入品的规范化管理和安全使用,健全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保护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规范加工制造、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进出口等各环节的生产经营行为。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行动计划,全面加强现场检查,实现食品安全抽检品种全覆盖,强化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全面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和技术支撑能力。推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构建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健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提升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水平。强化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追究机制。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基层机构执法装备标准化配备率,有效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制度,规范监管职责、任务、程序、标准,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营造食品工业良好发展环境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进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监管互认,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降低监督检查频率,激励企业诚信守法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专利、产品标识、商业秘密等方面侵权假冒的打击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依法确定收费范围,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合理降低经营性服务收费标准,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强市场、价格、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形成有利于企业、行业、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二)完善食品工业支持政策

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支持食品工业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及关键装备自主化等。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重点支持食品行业重大技术改造、食品工业“三品”战略和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等。落实《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稳妥推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鼓励企业通过租赁方式流转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建设专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及创新团队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加强食品行业亟需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梯度储备制度,支持企业引进优秀人才,鼓励各地把食品产业高端和创新人才纳入本地区优秀人才引进目录清单,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

高、工作作风扎实、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

支持行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积极发挥其在政策研究、标准制(修)订、质量品牌建设、行业诚信自律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行业组织协调企业、科研院所,组织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动食品工业技术进步。依托行业组织,建立食品行业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发挥行业组织在品牌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做好优秀品牌的宣传与产品推广工作。支持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诚信自律制度,引导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是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发展食品工业的重要意义,加强协调配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切实抓好组织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7年1月5日

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2018年4月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24项,涉及食品安全与营养指标近2万项,基本覆盖日常消费的食品品种。

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的底线,也是老百姓“吃得放心”的保证。张志强在日前举行的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围绕建立“最严谨的标准”,不断建立和完善满足我国健康保护要求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他指出,我国这一体系建设被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欧美等国有关机构和专家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对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起到科学支撑的作用。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在全国所有省份的2808个县区设置食品污染监测点,监测广度覆盖所有省份、地市和98%的县级行政区域;监测品种涉及粮油、果蔬、婴幼儿食品等29大类,监测项目259项,涵盖种植养殖、粮食收贮、生产和加工、销售和餐饮服务、进出口等各环节。

在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张志强表示,全国已有9780家二级以上医院被作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迄今为止,已收集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1770万个,为制修订食品安全与营养标准提供了重要背景情况和科学数据。

第三节经济发展变化形势分析

一、2018年国际经济形势

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遭遇的干扰与困难增多,多数国家复苏放缓,全球整体通胀回升,货币政策边际收紧,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美国经济基本稳健,保持渐进加息节奏,推动贸易摩擦升级,增加了全球复苏的不稳定因素;欧洲经济复苏动能减弱,政治风波缓和,加息或将推迟;日本经济景气度提升,增长动能仍存,货币宽松延续;新兴经济体复苏分化,通胀上升,货币宽松受限,面临挑战增多。整体看我国经济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增多,需要调整政策积极应对。

近期,中美贸易战加速升级。7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对200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的商品清单;7月1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政府将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鉴于11月美国国会将进行中期选举,不排除特朗普希望升级贸易战迫使中国就范,从而赢得选举利益的考量;但从征税产品清单来看,实现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仍是特朗普政府的根本目标。针对美国的贸易霸凌主义,除适当的反击外,中国必须内外兼修,在与美国进行双边和多边谈判,联合第三方维护自由贸易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更要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改善国内有效供给和需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美国经济基本稳健,仍保持既定加息节奏,与中国贸易摩擦升级。

二、2018年国内经济形势

上半年经济表现:数据有喜有忧,下行压力显现但韧性犹存

2018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较去年同期小幅回落,但仍维持在6.7-6.9%的较高区间。从结构性数据来看,上半年经济运行既表现出一定的亮点但也体现了下行的压力与风险。多方面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依然有一定的韧性。

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第三产业增长持续快于第二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位上行,新动能新业态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虽然同比回落,但依然维持在2015年以来的较高水平,稳中趋缓态势并未改变;在投资整体下行的趋势下,民间投资有所回暖,制造业投资仍然企稳运行,有利于缓冲政策性投资下行的压力,也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虽然以社零额为代表的消费个位数运行,但如果将服务消费考虑在内,整体消费依然较为稳健;从价格水平看,CPI平稳运行,PPI虽然较去年同期回落明显但并无通缩压力。此外,先行指标虽然有所走弱但依然持续处于景气区间。

但是,今年以来的宏观数据也显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方面,“结构

性去杠杆”背景下基建投资回落至个位数,民间投资回暖难以对冲政策性投资下行压力,投资继续回落,下半年投资下行压力仍将持续;另一方面,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长较快,但与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走势分化,仅单纯以美元计价考量出口存在高估,并且贸易摩擦常态化等因素加大了出口继续改善的不确定性。

此外,今年以来,金融监管继续趋严,信用收缩明显,信用风险抬升。综合来看,随着内外需求的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已经显现,但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与转型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生产企稳运行、消费总体稳健、民间投资回暖、新动能新业态快速增长都对经济形成一定支撑,使得中国经济运行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图表:实际GDP与名义GDP增速均回落

需引起重视的是,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在增多。一是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增多,中美贸易战升级背景下,上半年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为-9.9%,拖累幅度较一季度扩大;二是信用环境整体收缩,表外信用扩张大幅缩水,导致M2与社融持续减速,6月末M2同比降至8%的历史最低,社融存量增速同比降至9.8%,首现个位数增长,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民企陷入了资金困境,信用风险时有爆发;三是紧信用导致投资持续下滑,上半年同比增长6%为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基建投资断崖式下滑,房地产投资小幅回落;四是人民币汇率兑美元一度出现快速贬值。

三、中国经济趋势展望

对平庸者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但对于睿智者,这是最好的时代。

在整个经济从总量扩张向结构调整转变的过程中,整个国家的生态都在分化,都在向核心集

中。

核心的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要遵循经济规律、产业规律。中国人均GDP水平到了8600美元,进入了一个消费升级的黄金时代。升级有很多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对于未来的产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企业经营的方向,也是投资的方向。

核心的技术。2018年是核心技术元年。中兴通讯的事件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要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我们的高铁虽然先进,但依然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技术元器件、零配件。我们在一些领域确实缺少核心技术,芯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这促使我们去反思,到底应该走一个什么路。

核心的企业。产业集中度提升,企业出现了分化。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领域,企业出现头部化,开始出现了“强者恒强、胜者全得”的特点。

核心的企业家。中国过去四十年出现了四代企业家——84派、92派、99派和15派。84派和92派处于市场化的前期和初期,基本是突破体制,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模式并不复杂,关键是抓住了从0到1的先机。99派主要是吃了中国经济从1到100过程中的红利,城镇化、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风口遍地是,抓住一个就可以成王。最近15派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企业,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提供技术动力,金融体系的扩张和转型提供资金动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家在新金融、新技术的孕育之下诞生,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泡沫的退潮,也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浑水摸鱼的创业者会被淘汰,市场养不起,而真正的核心创业家会涌现出来。

核心的城市和区域。先说城市,中国最发达的是一线城市,动态来看,中国最有增长潜力的是一批“新一线城市”,比如杭州、成都等等,他们的发展速度很快。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互联网的发展,二是高铁和航空的发展,郑州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些地方都是集全省之力发展这一个城市。所以,“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对传统的一线城市压力是非常大的,北上深应该有紧迫感,广州已经落后了。未来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商关系越清楚简单的地方,它的后劲更强。西北和东北几个省份,如果不痛下决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差距会被越拉越,这对于我们投资布局、产业布局其实是具有指向性意义的。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分化和集中的历史进程中,核心的资产、核心的要素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而投机的泡沫终将被历史淘汰。

中国过去这四十年运气还不错,我相信接下来的四十年我们也有理由乐观:

第一,我们有最大的消费市场。人均GDP从8000美元到2万美元,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靠拢,都将带来史诗级的消费升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