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应用型_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_李茜

_应用型_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_李茜

_应用型_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_李茜
_应用型_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_李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经济向集约型和结构优化的转变,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能够解决实际生产和技术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目前以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首先,致力于相关专业领域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处理生产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其次,随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教学和科研单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已趋于饱和,更多的学生从教学和科研岗位转向公司企业等实践性比较明显的工作单位,有的甚至选择了与学科专业无任何关联的工作,造成社会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基于此,《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提出:到2015年,实现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1]。而实现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在于改进现有的培养模式。笔者通过分析和反思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对其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加以探索。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的局部观察①

我国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2000年教育部决定设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开辟了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的新领域。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2]。它侧重于对学员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培养,2005年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的《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3]。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订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建立了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机械化、渔业、林业、草业、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园艺、作物、养殖、设施农业、种业等15个专业领域。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在社会上也存在着“质量不高”的质疑声。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处对27所培养单位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4]显示,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仅得到社会的“基本认可”,与培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通过对表1和表2的分析,我们发现,“认可”和“提高很大”的比例分别只占19.45%和31.83%。这一分析结果充分表明现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培养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现有培养模式及培养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项目组采取了问卷调查

“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

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

李茜张晖张大勇王雯

摘要:调查发现,我国现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仅得到社会“基本认可”,离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反映出教育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丰富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优化课程体

系和课程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是实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的“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受到“985工程”三期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经费资助。

①本文涉及的调查数据主要依托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项目调研数据整理,

调研集中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有代表性的几所农业院校。

*

45

调查对象“认可”“基本认可”“不认可”

农业推广硕士毕业研究生23.30%69.16%7.54%用人单位15.61%73.62%10.77%

平均19.45%71.39%9.2%

(随机抽样)、访谈(个案访谈、集体座谈、电话约访)等多种形式,就农业推广硕士生的现有课程设置体系、课堂教学效果、课程管理、考核及培养质量等方面,对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培养单位的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部分毕业学员主管单位和农业推广部门,部分毕业生和在读学员进行了调研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课程设置体系不能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调研结果显示,有47.6%的学员和用人单位负责人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不能均衡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实践课程不能落实或较少”。有73.6%的任课教师和培养单位管理人员也不认同“课程设置合理、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在访谈中,70%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前沿进展课程,不能重点突出农业生产急需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专业课及应用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低,无法实现“提高应用能力”的目标。

2.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管理现实存在差距。调研数据表明,有76.8%的“在读学员及用人单位”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抽象枯燥”;73%的“在读学员及用人单位”认为“教师缺乏深入基层的农业推广工作经验、讲课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学习需求、脱离本领域学术前沿和社会生产实际”;54%的“在读学员及用人单位”认为“教学方式简单化,未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远程教学等教学方式”。

3.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流于形式和考核不够严格。在座谈中发现,多数研究生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学员认为“教师教学中对学员管理和考核不严格”。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学员以工作等各种事情为借口,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加上考核不严格,导致学员产生混文凭的心理以及专业学习质量不高的后果。

二、影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我们认为,影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四方面:

1.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认识模糊。调查研究表明,70%的农业推广领域学科负责人、任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存在模糊认识,对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应用性”缺乏确切、清晰的认识。认识上的模糊直接导致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过于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的培养。此外,有关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模糊认识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效果。

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模糊认识源于对农业推广内涵的错误认识。当代农业推广教育始于19世纪中叶,最初被牛津和剑桥大学定义为“大学的延伸”(University Extension),即把大学的工作延伸到校园以外。20世纪初,农业推广教育(Agricultural Extension Education)传入美国。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教育传入很多国家,并以不同名称和形式出现。虽然农业推广教育在不同时期被不同国家被定义为不同名称或以不同形式出现,但其中心内涵没有变化——

—也就是把技术或知识传授到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5]。概括为三个基本要素:懂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

根据农业推广内涵的三个基本要素可以确定,农业推广硕士是培养懂知识和技术、有能力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所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的人才。当前的培养模式明显偏离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梳理和回归“农业推广”的内涵本位。

2.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有效开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能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所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看,注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共同特征[6]70。如: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农业推广专业每年为学生提供8周实习,以通过与大学老师、北卡罗来那政府官员和农场工作人员合作的学习机会,学习当地的食品网络系统、可重新利用资源的产品生产技术、有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的种植和养殖业、高效的营养循环系统、季节性的推广技术、健康食品选择等[7]。俄亥俄州立大学[8]、亚利桑那大学[9]等都设有相应领域的实习

表1社会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或质量的认可度

表2现有培养模式对学生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影响调查对象提高很大有一定提高提高不大农业推广硕士毕业研究生31.83%56.13% 5.53%

46

项目。通过这些实习,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实践经验、了解与生产实践有关的政策法规,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了解需求,为学生日后的发展确定方向。

我国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建立完整的实习体系。高校、政府部门和生产单位协调不够顺畅,学员缺少实践机会;同时,现有少量的实践教学中也没能把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结合。这直接影响到学员的学习效果。尽管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生都是在职的、有实际工作的经验,但有些学员并不直接从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工作。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同样会对这部分学员造成不良影响,不能够切实践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问题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表现更为突出,因为全日制的教育对象绝大部分是没有从业经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生。

3.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的师资力量不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师资力量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校长期以来单一地采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现有学校专业领域的科研优势和教学资源主要围绕科研项目运转,倾向于相关学术研究,致使许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根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教师的教学情况直接关系到学员的学习效果。从调查中发现,学员对教师的实际评价要低于学员对教师的期望。如表3所示,学员对“具有从事农业推广等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的评价最低,说明任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是教师队伍的突出问题。

4.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缺乏。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都有一套由高等教育机构保障和外部中间机构保障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地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美国,各高校不仅有一套规范的校内质量保证体系,对专业学位类别、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且还建立了政府认可和非政府认证相结合的校外质量保证体系,各高校为了获得联邦政府的资助、地方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认可,就必须主动地参加并通过相应的专业认证,以证明其培养质量是合格的[6]71。

我国在国家层面成立了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各培养单位都设立了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导小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进行监督和指导。大多数培养单位制定了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及成绩管理规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学位论文格式规范、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是保障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机制,结果这些规章制度在落实方面大打折扣,难以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按规定进行,最后由各位任课教师来决定学员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缺少一个客观的、令人信服的考核机制。这就必然影响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三、实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目标的对策分析

1.明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型”培养目标,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05年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的《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及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订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10],都明确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明确提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要求的表述上有差异,1999年的《设置方案》和2009年的《培养方案》提出掌握“农业推广领域”的理论和知识,而农推指委2005年的《指导意见》要求掌握“相应领域”的理论和知识,并要求具有独立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我们认为“相应领

表3学员对教师的实际评价和对教师的期望

评价项目对教师的实际评价对教师的期望

具有较高的相关领域的学术水

平和理论水平

56.6%79.9%

对我国农业、农村的现状及发

展趋势有较深入了解

50.9%69.6%

具有从事农业推广等相关领域

的实际工作经验

37.7%60.3%

能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

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

39.6%58.7%

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有较丰

富实践经验

50.9%69.5%

47

域”的内涵不易把握,不利于准确把握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规范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过程及课程设置,也就出现前面分析到的教学缺乏“实践性”、“应用性”等情况。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农推指委应组织相关领域学者和管理者、与此对应的行业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士进行充分研讨,进一步具体明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并达成社会共识。尤其是培养单位的管理者、任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认识到“职业性”和“应用性”是农业推广硕士有别于农学硕士的最大特点。为此需要对他们在思想上和能力上进行教育和培训。

首先,明确和统一对农业推广教育的认识。通过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进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育,鼓励他们探索不同于“学术学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使其真正意识到不能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

其次,为缓解师资队伍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不适应教学要求这一突出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为农业推广教师提供更多实践培训机会,包括到国外访问考察、进修学习、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等;二是吸收有经验的企业家、生产技术人员、从事开发的科研人员、政府的管理人员等到课堂来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推广教师要提供授课框架和组织挑选教员。必须强调的是,农业推广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而且其专业领域还在进一步扩展,农业推广授课教师不可能实践所有领域,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与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农业生产部门、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建立广泛的联系,以便能从社会上及时“借用”实践经验到课堂上来。

2.围绕“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优化农业推广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体现三方面要求:

首先,应注重培养学员获取农业知识和掌握农业技术的能力。根据各专业领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比较容易,关键是如何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使学员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为了培养学员的农业生物技术能力,开设了农业生物技术课程,由8位教员讲授。这些教员既有政府部门的生物技术管理和政策制定者,也有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科学的学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农业对生物技术的需求、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科研动态,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从哪儿获取农业生物技术和知识,为日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打下基础。这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的授课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和“前沿性”。

其次,应注重培养学员的推广能力。因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是向农民或农业地区传授新知识或新技术,因此不仅要懂农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懂得向农民或农业地区传授何种技术和如何传授。所以,农业推广课程体系必须包括与管理、组织、协调、表达和沟通等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此外,我国各个农业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发展水平不同,而且各个地域的民风民俗、农民教育水平各异。因此,农业推广课程体系还必须有中国乡土文化课程,以增强学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

最后,应考虑不同职位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相关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具有“职业性”。而农业领域里的公务员、教师、技术工作者、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侧重点有差异。所以,各培养单位应突破一个专业领域只有一个课程体系的现状,针对不同性质的职业岗位设置各具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倾向选择不同的课程体系。

3.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育。创建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基地已成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有一些高校已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举措。当前,要继续争取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时,借助项目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完善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的实践模式;探索把一些民营企业和个体商户发展为学生的实习场所。

实践教学要达到培养学员处理实际问题、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必须参与到学员的实习中,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合为一体,既提升教师自己的综合素质,又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和监督。在英、美等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教学都是在学校教授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下完成的。

4.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积极探索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梳理管理体制,严格课程教学管理环节,建立有效

48

Li Qian 1Zhang Hui 1Zhang Dayong 1Wang Wen 2

(1.Colle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

2.Graduate School Cultivation Depart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

Abstract:By ref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present training mode,and drawing on exper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hold that the following points should be attended in order to make the relevant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in the real https://www.doczj.com/doc/1011598073.html,ly,teachers should enrich their practical experiences.Curricular system and contents should be optimized.Candidates should be exposed to more practical work.Managing rules and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Master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specialized degree;application-oriented;training mode

Reconside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Master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的考核机制。首先,组织编写适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材,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增加新技术和案例分析内容。其次,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成绩计入学校考核和聘任工作范畴。第三,由学校建立合理的考勤和考核制度。第四,规范课程考试制度,重点考察获取知识、技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取读书笔记、案例分析和课程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就必须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性,就应该和与之对应的职业资格相联系。如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就可证明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水平达到了执业要求,这些学员就有资格应聘与此对应的职业岗位。目前,我国针对“三农”职业岗位还没有统一的执业资格考试,致使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执业的关联度不大,不利于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不能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设计很好衔接,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初衷有一定背离。所以,建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联系起来,建立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李茜,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

授,北京

100193;张晖,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

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3;张大勇,中国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北京100193;王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北京10019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

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Z ].http://www.chinadegrees.

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3.shtml.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999

年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Z ].https://www.doczj.com/doc/1011598073.html,/xwyyjsjyxx/gjjl/szfa/nytgss/

263540.shtml.

[3]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农

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农推指委[2005]5号)[Z ].https://www.doczj.com/doc/1011598073.html,/showdj.asp?id=37.[4]郭时印.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工作的调查及分析[J ].当代教

育论坛,2009(05).

[5]Jones Gwyn E,Garforth Chris.The history,development,and

futur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G ]//Swanson Burton E,Bentz Robert P,Sofranko Andrew J.Improv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A Reference Manual.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7:13-23.

[6]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0-71.

[7]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Extension Education [EB/

OL ].[2011-12-10]https://www.doczj.com/doc/1011598073.html,.

[8]University of Georgeia.Internships extension [EB/OL ].[2011-

12-12].https://www.doczj.com/doc/1011598073.html,/about/join/internships.

[9]Agricultural and Extension Education Internship [EB/OL ].

[2011-12-12]https://www.doczj.com/doc/1011598073.html,/currentstudents/internships.[1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

案指导意见(学位办[2009]23号)[Z ].https://www.doczj.com/doc/1011598073.html,.

cn/newsview.asp?id=2075.

49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0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体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畜牧或水产科学与生产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社科、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技能、先进技术方法、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文献。 二、研究领域 1.养殖领域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集中在校全脱产的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 2.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能提前毕业。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延长学习年限。如确实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

在每年4月、10月由研究生本人申请,填写《华南农业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申请论文答辩审批表》,经导师和所在学院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能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 四、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五、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学分为26学分(含参加学术交流所得的2学分、实践教学所得的3学分和撰写文献综述所得的1学分)。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 1.学位课(10学分) 1)公共学位课(7学分) ①自然辩证法2学分,36学时 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18学时 ③专业硕士英语4学分,72学时 2)专业领域公共课(3学分) ①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1学分,18学时 ②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1学分,18学时 ③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1学分,18学时 2.必修环节(6学分),由各导师结合毕业论文安排。 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必修环节(实践教学)3学分,54学时 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必修环节(学术交流)2学分,36学时 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必修环节(撰写文献综述)1学分,18学时

贵州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贵州大学研究生基本培养流程及注意事项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工农类采取“1+2”培养模式,其中“1”为第一年的课程学习时间,“2”为中间培养环节及论文工作阶段时间。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采取“1.5+1.5”培养模式,其中1年半为课程学习时间,1年半为中间培养环节及论文工作阶段时间。 以研究生在校三年学习时间为基准,按时间先后顺序,研究生在各培养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在下一年度研究生入学前,即每年的6月中旬左右,由各培养单位按专业培养方案征求指导教师意见,结合各培养单位教师情况,申报下一学期研究生新生的课程,领取教学任务书,并根据研究生院培养科审批后的课程申报表制作下一学期课程表,并将课表分发到任课教师; 注意:由于新生入学还没有制定培养计划,因此,第一学期课程排课时要求排公共基础课(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或本专业研究生均须学习的学位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求具有高级职称(高级政工师、高级实验师除外,但高级实验师可承担课程的实验部分),没有达到职称要求的(公共基础课外语、数学、政治可放宽到讲师),须向研究生院申请批准;严禁第一、二学期开设相同课程; 2、每年9月左右,研究生新生报到入学,在新生报到入学时,领取课程表。 3、报到入学后,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要求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必须从专业培养方案中选取;由于专业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的变化,可考虑1~2门超出培养方案课程以外(超出培养方案课程须打报

告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加入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制订首先由研究生与导师协商确定,然后研究生在管理系统填报后提交,再由导师确认,最后由培养单位教务管理员确认提交,由研究生院审核。 注意:在审定培养计划时,必须有3位以上研究生选同一门课程才能开课(除非该专业当年招生人数未达到3人)。 4、第一学期为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在第一学期结束两周前,由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填报该学期任课教师课酬、指导教师津贴和论文津贴等,交研究生院培养科审核后到校计财处为相关老师办理课酬及津贴发放手续。 注意:在计算课酬时,必须依据研究生院下达的教学任务书进行课酬计算,没有研究生院下达的教学任务书的课程,一律不发课酬。 本学期中期的时候,通知研究生进行英语六级考试报名,同时,在管理系统中确认已经通过CET-6的研究生。 5、在第一学期结束三周前,各培养单位教务管理人员根据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申报下一学期的研究生课程,领取教学任务书,并在研究生院培养科公共基础课排定的课程表上,添排专业课,并将课程表分发给研究生和任课教师。 注意:排课时每门课程至少有3位研究生选课,研究生选择的课程必须是培养计划中的课程。 6、第一学期最后两周为研究生课程考试周,由各培养单位组织专业课程的考试或考核,并参加研究生院培养科组织的公共基础课程的监考。 7、在第一学期所有课程考试结束后,专业课任课教师及时将所任课程

2016复习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思考题 1、简述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及主要社会功能。 (1)含义: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人员通过沟通及其他相关方式与方法,组织与教育推广对象,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2)主要社会功能: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两类。 1.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2、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认为,以上五个层次的需要是循序渐进的。当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便为人们奋斗的动力。(2)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①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②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推广人员应用对不同地区(发达、一般、落后等)和不同个体(生产水平高低等)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所谓需要的主导性就是在众多的需要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较大的效果。 3、衡量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标准有哪些。技术方法类成果与物化成果的推广方法有什么不同? (1)衡量科技成果质量通常有5项标准:创新性(指其创新点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技术等方面,比已有成果更具有科学先进的实用价值)、成熟性(指成果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程度。成熟的成果应经多年、多点观察、试验、验证,具有重演性,定性-成熟)、效益性(指成果采用后,应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是决定成果转化快慢的关键。有些难以协调三效矛盾,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成果转化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政府行为来组织转化)、适用性(指成果在生产上的适应范围。适应性广的成果易转化,否则转化成本高,规模效益差,难以转化)、实用性(指成果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难易程度。有些技术,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都没毛病,但操作复杂,要求实施条件苛刻,甚至现有条件无法实现,这样的成果只能作为储备技术)。(2)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推广应用时的难易程度,在技术市场中交换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①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②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生态区域性,效果的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序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刘高常(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化以及各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使得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成为必然。本文通过研究分类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研究生分类培养的5条实施途径,以供各界参考。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校仍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没有根据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对硕士研究生实行类别的划分,也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环节上的不同,从招生到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等,几乎每个环节都按照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标准进行。因此,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较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近年来,为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原有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学位而言的,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有很大的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职业方向,主要培养科研后备力量。为了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我国专业学位增加至17个类型,其中具有工程硕士培养资质的学校达205所,获MBA培养权的学校近100所,预计2010年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生将达到在学研究生总数的40%。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增加,过去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分类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应用型硕士的必要条件。 2、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规格的复合人才。据统计,2002年硕士研究生进入高校工作和继续深造的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47.8%,这个数据说明,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国家培养教学型、科研型人才。然而,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进入企业类型单位工作的研究生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30.4%,随着扩招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企业工作的研究生会越来越多。据我国有关部门估计,社会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已经达到对整个研究生需求的70%。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就业致使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样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通过分类培养模式来实现。 3、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 我国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高校457所。这些高校,历史背景不同、规模和层次不同,办学取向和学术传统也不同,各自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并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学校类型恰当定位,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发展规律,关注市场经济需求与发展,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现实要求。相应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遵循多样化原则,构建新型的“分类培养式”模式。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考试真题与答案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一、分析题 1、改图反应的是农业创新扩散过程: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与农民的采用过程是平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包括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和从众阶段。1.突破阶段 在突破阶段单位时间内的采用者人数最少,在跟随阶段结束从众阶段开始时人数最多。在突破阶段扩散的对象被称为创新先驱者(或称进步农民),这些一般是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或农村的领袖人物。突破阶段农业创新的采用者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他们最需要与外界多发生联系,农业推广单位与农业推广人员必须了解这一特点,并予以适当的扶持。2.紧要阶段。紧要阶段也称为自我推进阶段,该阶段经历的时间和人数主要决定于突破阶段先驱者的试用结果,如试用结果确实产生良好效益,早期采用者会在短时间内增加人数。紧要阶段的扩散对象被称为早期采用者,他们也是农村中接受新事物的积极者,只是客观条件和心理因素致使其不愿做冒险的先驱者。3.跟随阶段。跟随阶段的扩散对象被称为早期多数,他们最讲实际,一旦发现创新成功,便会积极热情设法采用,扩散的范围、人数和效益额取决于早期多数,因为早期多数对后期多数起重要作用。4.从众阶段。后期多数所处的阶段中扩散速率不断减小,又称为浪峰减退阶段。 2、该公式反应的是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有:①以改变农民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本身人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状况的改善,提高生产技能,为行为改变创造更多的积极因素;改变农民对农业创新的态度,提高农民对农业创新的认识;增强农民行为改变的内在动力。②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改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及经营环境。③农民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提高素质与改变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3、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可以是单项技术措施,也可以是多项技术组装的综合技术,综合技术效果的总和一般低于各单项技术效果的简单累加,但任何一项单项技术都不能像综合技术那样使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农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总是与整个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科学的运用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科学的耕作制度、灌溉技术、新农药和化肥等新成果的应用,良种内在潜力才能得到充分表达。如:良种配良法,采用推广时,还要配以与之相应的先进栽培技术、耕作、种植、灌溉制度等。 二、论述题(以下内容挑重点写即可) 1、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就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的过程,推广效果取决于信息与沟通,信息为内容,沟通为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比信息更重要。沟通是影响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没有沟通,推广的内容就不可能被农民所接受。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进行巧妙有效的沟通,使农业科技成果得以尽快推广。 (1)与农民做知心朋友与农民沟通的第一步就是与农民做知心朋友,这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世界观问题。如果推广人员只看到农民文化成度低、素质低,农村条件差,从心底瞧不起农民,不想和农民交朋友,那就很难和农民沟通,,推广工作也很难取得成功。因此,我们一开始与农民接触,就要表现出朴实、诚恳、谦虚、热情。要人乡随俗,放下架子,给农民讲解用词一定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要关心了解农民生产的生活需要,和农民朋友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给农民提供信息、传授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和素质,取得农民的信任,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2)找准切入点推广沟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采用新成果,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农民究竟要什么?生产中有什么问题?这是与农民沟通的第二步——找准切入点。在市场经

农业推广学(第5版)_在线作业

农业推广学(第5版)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8-03-16 11:32:21 一、单选题 1. (5分) ? A. 目标价值 ? B. 动机 ? C. 激励力量 ? D. 期望概率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推广学(第5版) 答案D 解析 2. (5分) ? A. 沟通学 ? B. 行为学 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称为( )。 ( )是从人类的社会交往出发,研究人类沟通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 C. 公共关系学 ? D. 人际心理学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推广学(第 5版) 答案A 解析 3. (5分) ? A. 德国 ? B. 法国 ? C. 英国 ? D. 美国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推广学(第5版) 答案D 解析 4. (5分) (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交需要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人都有一种归属感,都希望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群体之中,受到群体的关心照顾。

? A. 社区发展 ? B. 社区实践 ? C. 社区规划 ? D. 社区整合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推广学(第 5版) 答案C 解析 5. (5分) ? A. 推广服务 ? B. 技术 ? C. 教育 ? D. 咨询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推广学(第5版) 答案A 解析 ( )是关于一定时期内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发展的框架、社区发展的主要项目等的总体性计划及其决策过程。 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中包含( )和目标团体两个子系统。

6. (5分) ? A. 服务性 ? B. 利益性 ? C. 公益性 ? D. 应用性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推广学(第5版) 答案C 解析 7. (5分) ? A. 集体指导 ? B. 大众传播 ? C. 个别指导 ? D. 单向沟通 得分: 5 知识点: 农业推广学(第5版)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将服务与经营相结合,体现了农业推广的( )和经营性双重职能。 电话咨询属于一种( )方法。

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文章编号:1007-4287(2013)01-0204-03 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张丽红,石英爱,王建伟,翟颖仙,王医术*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是适应国家发展新形势需要,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2]。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医学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使各高等医学院校各学科和专业研究生数量达到或超饱和状态,教学资源包括师资、科研经费及具备相应实验设备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趋于饱和。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的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是各医学高校面临的严峻课题。病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隶属于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成立10年来共培养研究生超过200人(包括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逐渐累及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经验。现将近10年我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研究生群体提供有效可行的实践方案。 为了使研究生(主要指硕士研究生)能尽早的融入到实验室,并尽快地投入到实质性的实验研究工作中,我们实验室对研究生采取导师指导和实验室统筹的“双轨”培养和管理模式。 1 实验室统一管理下的导师负责制 以往研究生的培养多采取由导师单一的训练,即学徒式培养模式,或仅向单一同门师兄师姐学习,该方式很难做到对整个实验室研究生培养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因此我实验室采取实验室统一规划,研究方向整体规划,导师采取PI制,每位在读研究生即从各自的导师获得指导,同时亦服从实验室统一管理。 1.1 研究生个人档案的管理 由于研究生人数较多,因此管理困难。所以我们实验室打破了以往的由导师单独管理的制度,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专职科研秘书对研究生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完整研究生个人档案:研究生基本资料包括入学及毕业时间,初试成绩及复试(包括面试)成绩和资料等;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及具体开题报告(包括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及记录等);实验原始数据即实验记录原件(实验统一印制发放的带有实验室标识的实验记录本);每位研究生主讲和参与的seminar的时间、文献原文及内容记录;在读期间是否有奖惩及文章发表情况;毕业论文纸质版及光盘版的留存,毕业去向等。只有档案完整研究生才能获得答辩资格。此档案不仅是研究生的完整记录,同时也使研究生的管理更具规范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整个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增强了知识产权意识。 1.2 统一开题报告 实验室每一届所有研究生统一进行开题报告。由主管科研的科研秘书负责召集,实验室所有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参与,并视情况不同邀请其他实验室的教授参加,实验室所有研究生到会旁听并参与提问。科研秘书做会议记录。每位学生根据其研究方向,在各自导师指导下以PPT形式进行开题报告,与会各位导师针对其具体研究内容予以评估并给出不同建议,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更合理化的科研思路,避免科研思路过窄或重复浪费科研资源。不仅使学生的研究内容得以完善,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生开阔科研视野。更利于科室的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 1.3 统一进行seminar 所有研究生必须参加每周例行的seminar,是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科研秘书在每学期开始根据研究生人员变动,安排研究生semi-nar的报告顺序和时间。给予每位研究生充分的时间准备查阅文献,并且限定选取的文献来源必须是该领域最尖端和前沿的期刊,从而确保把最新最前 — 4 0 2 —Chin J Lab Diagn,January,2013,Vol 17,No.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军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

军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 当前军队院校应针对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招生制度灵活化和培养模式多元化,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标签: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军武器装备变革日益尖端化、信息化、智能化,部队对于高素质、高层次的军事人才的需求也大大提高。军校研究生教育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核心作用,担负着为部队培养满足岗位任职需要、富有创新精神且综合素质过硬的高层次军事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正处于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的过程,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军事变革、满足部队需要的研究生,是我军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认真分析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部队实际,提出我军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思路和对策,对于我军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军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经历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军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规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为我军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但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制度不够合理 研究生招生制度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军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部队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层次军事人才,招生制度的制定也必须以此为依据,但我军目前在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有:(1)能力强、亟待培养的优秀干部受工作繁忙影响无深造机会;(2)招生考试以学术水平考察为依据,给工作实践经验突出但学术能力欠缺的干部报考研究生造成了障碍;(3)基层部队对研究生人才持有偏见,“舍不得”干部进行再学习再深造。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部队干部报考研究生的积极性受挫,考取研究生的多以技术干部、非重要岗位干部、大龄干部、女干部等为主。 2、培养模式封闭单一化 军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满足部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采取的各种教育措施的总体方式和运作方式。[1]它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当前,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正在从传统的单

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需要理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也越来越重要。为了农业技术推广更好地进行,我们引入了需要理论。本文介绍了需要理论的内涵,说明了需要理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应用的状况,并提出了以后需要理论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需要理论;农业推广;应用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以来,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们开始客观地认识农业技术推广的地位和作用,使农业技术推广进入了一个在改革中探索前进的新阶段。 一、需要理论内涵 需要理论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层次,可以具体说明如下: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等方面的生理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类就不能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为活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2.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例如,人们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解除对年老、生病、职业危害、意外事故等的担心,以及希望摆脱严酷的监督和避免不公正的待遇等等。 3.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社会需要也叫联系动机,是说一个人在前面两种需要基本满足之后,社会需要便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人们一般都有社会交往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同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忠诚,希望得到信任和爱情等。另外,人们在归属感的支配下,希望自己隶属于某个集团或群体,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感到孤独。“社会需要”是一种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更细致、更难以捉摸的需要,它与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所隶属的国家和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4.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例如,人们总是对个人的名誉、地位、人格、成就和利益抱有一定的欲望,并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类需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内部需要。就是个体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总是希望自己有实力、能独立自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2)外部需要。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有权力、地位和威望,希望别人和社会看得起,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叫自我成就需要。它是指一个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比较启示 论文摘要:德国、美国和日本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经过不断变革与创新而形成的。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这种变革又具有各国不同的特色,对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能够获得一些启示和借鉴。 1、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现代意义上的德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初,当时普鲁士教育部长洪堡领导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运动,其改革的核心在于将科研引入传统大学,进而提出了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可以说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运动不仅奠定了德国博士生教育模式的基础,而且还为其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有利条件。”1809年柏林大学成立,柏林大学第一次致力于把专门的科学研究作为主要要求,而把教学放在大学工作的次要要求。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开创了世界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时它也引领了欧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学徒式研究生教育的典型代表:其一,德国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培养纯理论研究者,反映了洪堡新大学理想的要求,直至19世纪末,由于工科大学的

出现,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才逐渐成为培养科学的研究者及培养工程或技术研究人员或专门人才。其二,德国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德国研究生教育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是它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最大差别之一,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师徒关系,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导师个人负责和指导。其三,德国的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课程教学,没有课程和学分的要求,它其实是一个研究阶段或研究过程,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较为独立的研究活动,同时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其四,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助教或助研培养体制,研究生培养阶段,要求担任助研和助教工作,一方面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解决研究生教育经费问题。 2、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美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的学术模式影响颇大,布鲁贝克教授曾指出:“德国大学的学术成就对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冲击,是现代文化史上最有意义的话题之一”。鲍德里奇也曾认为:“这种德国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单一的因素影响都大。它给予美国高等教育以新的动力,并永远彻底地改变了美国教育的特征”。“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美国第一次有了一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代表德国大学模式的最高学府”,“决定它应该完全是一所按照德国模式的研究生院”美国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应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应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农业推广是随着农业生产活动而发生、发展起来并为之服务的一项社会事业,是一种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事业性工作。农业推广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把农业推广理论应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的理论和实践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字:农业推广理论实践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推广理论和一些概念 农业推广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的涵义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远古时代,农业在原始农业阶段常以教稼、劝农的形式对农业生产技术加以推广应用,传统农业阶段仍以对农业生产指导作为农业推广的主体,而当一个国家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时,不仅要推广农业技术,教育农民、组织农民、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也成为农业推广的主要容。随着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商品生产得到高度发展,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情况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益,信息和咨询服务就成为农业推广的主要手段。[1]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仍以技术推广作为农业推广的核心,而目前我国已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我国现既有原始农业的因素,又有传统农业的领域,还有现代农业的部分,因此,农业推广的理论容及应用方法均有所变化,应是从技术推广到教育农民和提供信息服务在的全方位的农业推广服务。狭义的农业推广主要是指农业推广人员把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成果及国外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用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农业上的新知识、新技能,并促进其使用,从而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农业推广也称为农业技术推广。广义农业推广是指除农业技术推广以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一切农业、农村社会活动。农业推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扩散、沟通、教育干预等方法,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根本目标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2][3] 农业推广学的理论,在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从农业推广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后来,逐渐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引入,对农业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研究生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基于此背景,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9年12月26日在武汉大学共同举办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省学位办的有关领导,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等1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什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如何进行改革三方面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什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什么?有无固定的形式和统一的要素?会议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值得反思。由于科学主义的影响,对于很多问题,学者们都习惯于以固定的方式将其结构化和模式化;但是对于培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来讲,能不能模式化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当前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讨论热闹喧嚣,但谁也没有给出一个令众人信服的界定。有学者将当前这种“热闹喧嚣”讨论的场面加以呈现,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通过对200多篇尝试界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有“体系说”、“环节说”、“指标说”、“活动说”、“方式说”、“结构说”、“过程说”等多种界定,关于如何认识模式的要素构成,也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四种。这种“热闹喧嚣”的场景是由于对模式内涵的误解和没有把握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所致。董泽芳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研究生教育思想和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研究生培养的规律和社会需求,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某些典型特征,且相对稳定的理论模型和操作式样。其构成要素包括: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和培养评价。 也有学者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培养模式与构成要素联系起来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界定,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程斯辉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与研究生培养基本环节之间所形成的组合样式及运行方式,它是研究生培养特性的一种简约性概括,它表达的是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要素就“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两个基本问题在研究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 ——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 程斯辉王传毅 摘要:探讨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梳理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对为什么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以说明,同时综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对如何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加以阐述。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会议综述 作者简介: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王传毅,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2。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 课程编号:G002601 开课学期: 第1/2学期 学时数、学分数:32学时、2 学分适用专业:农业推广硕士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农业科技推广是指推广人员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再生产过程中,通过试验、示范干预、交流等手段,把新的科学、新的技术、新的技能、新的信息,传播、传授、传递给农业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消费者,促使其改变态度和行为,以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经营水平、消费情况,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社会性教育和不断沟通的过程或活动。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技能并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农业推广知识结构体系。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是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公共课,在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完善知识结构起良好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4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概念,如何做好科技推广工作。 重点:农业科技推广的概念,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师生互动交流农业科技推广的体会。 第二章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 8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创新传播理论 (一)创新基本概念 (二)创新的采用 (三)创新传播的基本规律 (四)影响农业创新传播的因素 第二节农业推广的行为学理论 (一)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为的产生 (三)农产品的社会需求 第三节农业推广工作系统的环境 (一)政治因素:土地政策、市场政策、科技教育政策、推广政策 (二)经济因素:经济效益与投入 (三)社会文化因素 (四)农业区域因素(产业集群) 案例:市场调查 重点: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 难点:多数教材中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提出从业推广的行为,课程组认为应该从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来决定农业推广行为,在此提出不同观点: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决定了农业科技的需求,农业科技的推广应该根据市场来决定。 农业科技推广应该满足全社会人们的需求而不是农业生产者的需要。 农业推广的对象不只是一产,应该包括二产、三产,甚至政府官员。 不应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分析农业生产者的需求,而应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开展社会调查、市场调查,指导农业科技推广或农业生产。 第三章农业推广的程序与基本原则4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农业推广行动指南与程序 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