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八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基础知识(16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yì()太守决zì()浑欲不胜zān()

邺城shù()老翁yú()墙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 欣然规.往。_________ _ 不独亲.其亲。

○2尝贻.余核舟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其两膝相比.者。

③濯.清涟而不妖可爱者甚蕃.谈笑有鸿儒

..。________ __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 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 听妇前.致词

⑤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 大道

..之行也。___________ 具.答之

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1分)

A.太守 / 即遣人 / 随其往

B.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

C.感时花 / 溅泪,恨别鸟 / 惊心

D.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

4、文学常识填空。(3分)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爱莲说》的作者___________

是_______代著名哲学家。

②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________”。

《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①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②<<爱莲说>>中写莲荷既不与世俗同流,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

③《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 _ ,_ __

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

是,。

④《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1分)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二.选择题(14分)

7.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豁(huò)然淤(yū)泥衣褶(zh?)壬戌(wù)

B、俨(yǎn)然甚蕃(fān)亵(xia)玩垂髫(tiáo)

C、间(jiàn)隔矫(jiǎo)首器皿(mǐn)篆(zhuàn)文

D、阡(qiān)陌与(yǔ)能郡(jùn)下遂(suì)迷

8.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劳形鸿孺多髯修狭

B、和睦矜寡案读废疾

C、糁之衡木烽火幽咽

D、清莲石壕逾墙笞痕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及郡下:到修狭:长而窄俨然:整齐的样子绝类弥勒:极

B、鲜美:鲜嫩甚蕃:多曾不盈寸:满亲其亲:以……为亲

C、贻:赠问津:路口缤纷:繁多的样子鲜有闻:少

D、香远益清:更加孤、独:老而无子的人高可二黍许:大约才通人:仅仅

10.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

B、亭亭净植

C、八分有几

D、诎右臂支船

11、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A.太守 / 即遣人 / 随其往

B.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

C.感时花 / 溅泪,恨别鸟 / 惊心

D.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

12、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陶渊明--西晋 B、《核舟记》--魏学洢--明代

C、《陋室铭》--周敦颐--北宋

D、《大道之行也》--孔子--春秋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这叫做“托物言志”。

B、杜甫是唐代诗人,他的诗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人们把他称为“诗圣”。

C、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D、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

三、语段阅读(50分)

(一)(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无丝竹之乱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14、请将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写完整。(4分)

15、解释下列词语。(2分)

名_______ 斯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 案牍_______________

16、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2分)

(二)(14分)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8、请将文章的空白处按照原文填写完整。(4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

①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 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_

②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 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__

20、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2分)

①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3分)

①_______ 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____ ③_______ ___ _

(三)(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3、按照原文的要求填写文中的空白。(2分)

24.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桑竹之属.( ) ②具.答之( ) ③欣然规.往()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⑤处处志.之( ) ⑥诣.太守( )

2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

26.指出存在的古今异义词。(2分)

27.以下四句中存在一个共同的语言现象是:(1分)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9.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老师的泪

①初二时,我竞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②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轻盈极了。

③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④“齐玉。”杨老师叫我。

⑤我发怔。

⑥“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的面前。

⑦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日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

“原谅老师,好吗?”

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老师,我还没报答您哪!”老师却含笑地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b)杨老师泪水盈盈。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别这样,男子汉是应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

“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睛里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

“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的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31.文章开头说“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我”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2.第二、三自然段对老师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老师_______ _______的外表和____ __________的心灵。

33.文中多处写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请你简要回答,横线(a)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当时怎样的心理?横线(b)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对恩师怎样的情感?

(a)

(b)

34.最后一段“我觉得我的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一句中,“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5.文中杨老师对“我”说“男子汉是应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

四.写作(20分)

以“我喜欢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诣、诎、糝、亵、眦、簪、戍、逾

2、①通“邀”,邀请②计划③博学的人④以……为亲⑤职业,职能⑥聚集⑦走向前去⑧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C

4、①东晋__陶渊明②周敦颐__北宋③诗史④《虞初新志》

5、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于赤壁。②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7、出名_ _这__ __没有学问的人___ _官府的公文8、①无/丝竹之乱耳②水/不在深

9、__惟吾德馨____鸿儒__。②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 10、高洁傲慢_____安贫乐道_

11、言之成理即可12、①__单__ __老而无子的人____ ②__奸邪___________ _用门闩插门______

③__他的________ 它,指财物_

13、①__与__通__举__,解释:____举荐,推荐_______________

②__矜__通__鳏__,解释:____老而无妻的人__

14、①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15、①__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16、①(√)

②(√)

③(X )

17、①___高高的帽子___________

②_ 举____ ____相似_

18、①__奇妙____ __零数_____

②_做,雕刻__ __是_____

19、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20、①_苏、黄二人一起观看一幅书画的横幅长卷。___

②__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不同点:__古代汉语表数量时,不用量词。__

21、①___体积小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容量大_

22、通过读者的想像力,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印证了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23、A

24、狐假虎威

25、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

(一)21.老师像妈妈。22.美丽纯洁23.(a)处表现杨老师的羞恼(难堪、生气)的心理。 (b)处表现杨老师对恩师怀念、感激(崇敬)的情感。 24.①老师的眼泪②老师的教诲(老师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或老师那慈母一样的爱) 25.可从“自信、乐观、宽容、豁达”等方面谈。

作者借桃源中人的话,含蓄地表明了写作主旨,表达对纷乱现实的批判和对安宁自足生活的向往。结构上能与上下文形成照应(上有桃源美景,下有“不足为外人道”)。

1.C

2.C

3.C

4.B

5.C

6.B

7.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