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外国现代建筑历史---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

战后各国的发展不平衡

一西欧――战后恢复,许多国家出现了应急的重建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英国和荷兰干的不错。

英国:卫星城镇规划

建筑设计上:史密斯夫妇A.and P.Simthson 和斯特林Jamess tiling 为代表新粗鲁主义New Brutalism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

60年代以库克Peter Cook为代表的――阿基格拉姆派Archigram所提出的未来城市的设想,对当时的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虽然阿基格拉姆学派提出的插入式城市plug in cith没有实现,但却一度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了钢筋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来综合解决多种途径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High-Tech 的来临。

20C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

1..建筑架空的陆地层New Land――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South Bank Art Center,1967年和其东侧的国家剧院.

20C70年代,掀起后现代形式主义思潮――私人住宅或面向中下层的公众住宅。高技派不是英国特有,但其贡献最大:福斯特Norman Foster 罗杰斯Richard Rogers 格里姆肖Nicholas Grimshaw 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

阿普鲁Ove Arup和他的联合事务所Arup Associates是世界是最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

1949---1969年,建筑活动活跃。

城市规划:勒阿弗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的主要城市。佩雷规划与重建――采用了房屋预制构件的6.24米作为模数。

法国的工业建筑体系,使其迅速解决了住房尖锐的问题。并因其组合上的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而受到世界的关注。

1961年在巴黎周边发展5个新城的巴黎改建规划――其中德方斯新区是巴黎改建的一个典型实例。

小勒设计的马赛公寓与从设计构思上来说同勒阿弗尔刚好相反,评测是一幢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房屋。其后的朗香教学又轰动,一是让他的信徒大为震惊;二是为正在创作中脱离现代建筑派之经和背叛理性主义之道的青年建筑师首次开了绿灯。

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1958年,跨度218m,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结构空间。

1977年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因它表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人们所认为文化建筑应有的典雅面貌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前西德

战后着手住宅建设――为了恢复国民对国家的信心,修复和重建历史建筑。

柏林的爱乐音乐厅

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斯图加特

1957年西柏林汉萨区改建成Interbau的国际住宅展览会。

20C70年代末,前西德的国际会议中心

意大利

住宅建设入手――没有规划,其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最突出。

建设设计思潮两种倾向:

1..在罗马、都灵、马勒莫所谓的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主张具体现象,反对抽象

2..倾向理性的分析和营造技术

内维尔P.L.Nervi最拽

二北欧----瑞典――正如英国在城市规划作出成绩,瑞典在住房建设中做出了榜样

中立国,沿岸没有蒙受损失。

瑞典住房的建筑风格类似北欧的“人情化”和“地方性”倾向,但较之为普通与朴素,人们称之为“新经验主义”New Empericism

丹麦与芬兰----设计力量雄厚丹麦有菲斯克尔、伍重J.Utzon 雅各布森(关于把现代化与传统联系起来)芬兰有小阿、

荷兰------战前便已十分重视建筑与城市的结合。

三美国:再一次发战争财。

1..强大和物质技术力量

2..雄厚的技术人员

3..大批专门投资房屋建设与经营的大业主(developer)

发展高层建筑是战后美国建筑的主要方向

1976年建设,目前最高的混凝土结构大楼――水塔广场大厦

汽车――郊区建筑亦发展

建设卫星城镇方面不太成功

美国二战期间摆脱了学院派的束缚,全面走上了现代建筑的道路。

6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股批判现代建筑的理性原则、提倡自由地引用历史符号的设计倾向。这种倾向成为了后来席卷西方的各种统称为现代主义之后

Post-Modernism思潮的先声。

四巴西

地区差别大――沿海建筑活动频繁,内地偏僻、落后。受西欧与美国影响大,形式现代化;但由于工业基础差,造型上倾向于在严谨中寻求奇特,喜用曲线的形体和变化多端的遮阳板,这些已成为拉美国家建筑风格的特征。

1957年起,新都巴西利亚的建设,同印度的昌迪加尔一样,轰动了世界。

规划方案科斯塔Louis Costa设计

城市中心三权广场Plaza of the There Powers与总统府由尼迈耶设计

五小日本

建筑发展与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恢复期 1945—1950

2..成长期 1950—1960

3..发展期 1960以后

简易住宅30万户――1958年,开始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与新宿副中心的规划与建筑上的成就,使小日本进入国际先进的行列――对

古城奈良和京都的保护为世界古城与古建保护开创了新局面。

建筑设计方面:1947年为纪念原子弹死难者和制止战争,决定在爆炸位置建设和平中心。由丹下健三设计的纪念券门和两层楼的纪念馆。造型完全是西方现代建筑面貌。与丹下健三齐名的有他的老师前川国男、阪仓准二、吉阪隆正。他们都是小勒1953年在东京设计上野公园西洋美术馆时的助手。可见,小勒对小日本的是影响很大的。

公共建筑前川国男设计的京都文化会馆与东京文化会馆。其造型均显得粗壮厚重,受到了小勒的粗鲁主义影响。并掺小日本民族传统手法。

1964年,丹下健三传世杰作――代代木国立室内竞技场

1966年林昌二(日建设计)设计的皇居旁大楼被认为是“具有战后日本现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作品”。

1970年,大阪举行的国际博览会,是充气建筑的一次大展出。

高层建筑

住宅方面:代官山集合住宅

1972年黑川纪章中银仓体大厦(东京)是当时新陈代谢派关于“永恒还是临时”的一次宣言。英国插入式城市没有实现。黑川纪章用轻钢板制成、可由工厂大量预制的装配式居住单元实现了。

六前苏联.....

第二节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一 20C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

1 英国大伦敦规划哈洛新城

2 法国勒阿弗尔―― 受埃“工业城市”的影响

3 波兰前苏联小日本的战后重建

波兰华沙的战后重建

对传统文化古城按战前重建――华沙模式,以区别另起灶炉重建的――鹿特丹模式

二……20C 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

三 20C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对未来城市的设想

1..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出发:可移动的房屋与空间网架构筑空间城市Space city法国建筑师里德曼和小日本的矶崎新(跨越原有城市之上)

和插入式城市plug city――阿基格拉姆派建筑师库克

与行走式城市Walking city――赫隆Ron Herron

2..土地资源有限,海上城市 Floating city,海底Submarine city, 摩天Upper air city, 悬挂Suspension city, 地下Underground city, 山洞Cave city, 太空Outer space, 沙漠Desert city, 外星Planet city, 仿生Arcological city。

第三节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代的发展

一高层建筑:

1..19C中叶――20C初电梯系统发明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高层建筑不断出现

塔式….

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开创“板式”高层建筑先河

2..20C中叶――60年代以后,高层建筑出现新的高潮

5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活动

1..1950年纽约联合国秘书外大厦哈里森设计――早期板式高层建筑的著名

实例

2..1952年利华大厦纽约 SOM设计开创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的新手法

3..1952年西格拉姆小密设计玻璃摩天楼

近些年来,为减少风荷载的影响,多建造塔式建筑

4..马利纳城大厦(双塔形)芝加哥戈德贝瑞

5..桃树中心广场旅馆Peach-tree Center Plaza Hotel,Atlanta――波特曼设计

6..汉考克大厦 SOM 芝加哥应用铝材与钢材作外墙的塔式高层

…..

高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概况

早期自发形成,无规划,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交通拥挤、阳光稀少、楼高路窄。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20C8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

1..标志性――自由之塔费城双塔大厦吉隆坡

2..高技性――香港汇丰银行劳埃德大厦伦敦//新田梅空中大厦大阪

3..纪念性――东京都舍厅丹下健三 // 法兰克福商品交易会主楼

4.生态性――达摩拉办公楼印尼首都雅加达 MIBF大厦(马来西亚槟榔岛)//法兰克福商业银行(高层生态建筑最杰出的例子)

5..装饰性――DG银行总部大楼法兰克福(在顶部进行重点装饰的例子)

6..文化性――休曼大厦美国路易斯维尔市共和银行大厦休斯敦P.约翰逊设计(哥特风格)

198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后现代风格)

高层建筑亦有其矛盾:土地私有、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对城市交通、日照有影响,其建筑本身也有不少非议。

二大跨度与空间结构

大跨度发展 1..社会需要(场馆、飞机库、以及一些公共建筑) 2..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应用

1..钢筋混凝土薄壳顶――最大的壳体:1958-1959年建成于巴黎西郊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陈列大厅分段预制双层薄壳,总厚度12cm。壳体平面三角形,每边跨度218米,高出地面48米,总建筑面积90000平米。

2..折板结构――1953-1958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会议厅的屋盖内尔维

的又一杰作噶

3..悬索结构――(这种结构在强风下容易失去稳定)1953-1954年建于美国罗利市牲畜展赛馆早期的著名实例:屋盖是一双曲马鞍形的悬索结构;

1957年西柏林博览会美国建造了一个牡蛎形的会堂,是这种马鞍形悬索结构的发展。1958-1962年小沙里宁设计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厅

1964年丹下健三代代木国立综合竞技场:大体育场平面蚌壳形,小体育场平面圆形

4..张力结构――(悬索结构基础上发展的)以钢索网状的张力结构或玻璃纤维织品的张力结构,或二者混合。奥托关于设计张力结构被人称为“蜘蛛人“

5..悬挂结构――原理与悬索桥相同明尼苏达州阿波利斯市联邦储备银行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Minnesota. 11层的办公楼悬挂在84跨度的空中。

6..活动屋顶――1961提匹茨堡公共会堂平面呈圆形,其屋顶为穹隆形,8片叶状的顶盖,有6片是活动的。

7..钢空间网架结构――是大跨度建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体育场

8..金属管空间网架结构――利用短钢管或合金钢管拼接成的平面桁架、空间桁架、网状穹隆。

9..充气结构--临时性工程材料简单:尼龙薄膜、人造纤维、金属薄片等1970年小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是充气结构的一次大检阅。

70年代以后的大跨度建筑―――-

1..蒙特利尔奥运会体育中心:1973-1976年

2..莫斯科奥运会体育馆

3..小日本――藤泽市秋台市民化育馆福冈体育馆东京充气穹顶竞技馆(永久性设施)

4..挪威哈默尔冬季奥运会滑冰馆(木制网架结构)

5..小日本关西国际航空港候机楼1988-1994年――意大利建筑师 R . 皮亚诺

6..伦敦滑铁卢国际铁路旅客枢纽站 Waterloo International Channel Tunnel Passenger Rail Terminal, London 英国建筑师格里姆斯设计获1994年密斯.凡.德.罗大空间奖

三战后西方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1..工业化的预制装配

2..整幢建筑的工业化全装配体系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斗拱与以斗口为标准的模数化及古罗马的柱式

1…西方第一个建筑预制装配高潮:19C中叶的展览馆、火车站

突出例子是高度预制与模数化、标准化的“水晶宫”。

2…第二个预制装配高潮――20C初:1..城市住房矛盾尖锐化 2..大量廉价混凝土用于住宅….预制混凝土空心板与槽形板等装配式住宅相继出现,但未普及,因为不适合大量分散建筑的小型住宅――法国:发展了多层预制混凝土构件体系――英国:Leed城Quarry Hill贫民窟改建中,预制装配式住宅,取得了低于低层住宅的价值。

20C初在北欧和美国一些国家中胶合板预制独立住宅比较成功。

现代工业化预制装配的发展:二战后――

轻质薄壁幕墙,特别是玻璃幕墙。40年代--50年代高层的兴起。

幕墙单元不承受荷载,轻质如幕,故称幕墙。

纽约曼哈顿 39层高的联合国大厦秘书处大楼,是最早的幕墙实例――

利华大厦――是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代表作

20C60年代――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第一个实例马赛公寓(主体现浇)1..构成公寓单元的正立面阳台的格子 2..安装在框架格外的所有实体墙的覆面板。

50年代末很多国家开始了宜于建造大量性建筑的――工业化全装配建造体系――把房屋看成是一种工业品――但是发展惊人的缓慢――经济、组织、政治因素

建造体系分为:预制大板、骨架轻板、匣子三大类。

当代第一个成功的工业化体系是英国的 CLASP学校建筑体系:一个轻型钢架、钢筋混凝土和墙板的装配体系。

法国 20C50年代在建造低薪阶层居住――混凝土大板高层公寓建筑体系――先取得较大进展。

北欧国家侧重发展――钢筋混凝土预制外墙板――

前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筑工业体系以前苏联比较拽――

美国――建筑体系赴最晚,向西欧学习后重视――SCSD学校建造体系是英国SLASP的后代

70年代,国外建筑工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1..其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体系取得了优势――主体现浇,外墙预制

2..全装配体系从――专门体系向通用体系发展

美国和――活动住房的生产与销售――价格较低可以任意迁移的住宅是否会替代价格较高的永久性住宅―――一个是住,一个是住宅的问题:很复杂噶。

美国另一个建筑工业化体系是Techcrete (technique + concrete)――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结构主义哲学: 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 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建筑形体和丰富的室内空间组合。 典雅主义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主要思潮。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代表人物:菲利浦·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 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均能兼顾,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作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1)谢尔登艺术纪念馆: 由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主持设计,是典雅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①纪念馆为对称式布局,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首层横向布置的楼梯打破了大厅的单调感,

建筑规划知识:从上世纪至今主要的建筑设计思潮、流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潮流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到了二十年代,保守派建筑师已渐渐分化,革新派渐渐兴旺起来。较重要的派别有: 1)表现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表现派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去替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孟德尔松(德):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2)未来派当很多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表现不满的时候,未来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宣言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着意表现动作和速度。桑.伊利亚(意)“因该把现代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的和大型机器一样。”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 3)风格派与构成派风格派和构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没有什么重要区别,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派建筑是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地方的一所住宅。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等本来是美术和艺术文学方面的派别,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2.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现代建筑包括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和以赖特为代表的美国的有机建筑。 1)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或者现代主义。他们设计的共同特点是:a、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b、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C、把建筑的经济性提高到重要的高度。D、主张创造新建筑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形式。E、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F、废气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得合理性和逻辑性。代表作:包豪斯校舍、萨伏伊别墅,巴塞罗那展览会德国馆等 2)赖特和有机建筑理论代表作: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二、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主要特点: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建筑形式的五花八门和美国改变了他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被动地位,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尽管他们各树一帜,但是除了少数以外,其基本的原则仍然没有脱离现代建筑的基本内容,只不过是对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夸大、突出、补充或变化而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下半叶。欧洲理性主义在新形势下的普及、成长与充实时期2)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3)六十年代末至今 “现代建筑的几种主要倾向,就其设计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在处理建筑设计中的情与理的问题中比较重理,另一类则比较偏情。” 1.重理: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坚持理性主义设计原则,作了充实与提高。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无倡导人,无代表人物,仅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思潮。哈佛大学的研究中心TAC设计事务所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布劳耶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澈的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少就是多。”(密斯)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讲求“条理”。既简化结构体系和净化建筑的形式。代表人物及作品:密斯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西柏林新国家图书馆;小沙里宁通用汽车技术中心 3)“粗野主义”的倾向不但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关。欧洲

二战后的建筑概况

外国现代建筑历史---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 战后各国的发展不平衡 一西欧――战后恢复,许多国家出现了应急的重建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英国和荷兰干的不错。 英国:卫星城镇规划 建筑设计上:史密斯夫妇A.and P.Simthson 和斯特林Jamess tiling 为代表新粗鲁主义New Brutalism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 60年代以库克Peter Cook为代表的――阿基格拉姆派Archigram所提出的未来城市的设想,对当时的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虽然阿基格拉姆学派提出的插入式城市plug in cith没有实现,但却一度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了钢筋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来综合解决多种途径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High-Tech 的来临。 20C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 1..建筑架空的陆地层New Land――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South Bank Art Center,1967年和其东侧的国家剧院. 20C70年代,掀起后现代形式主义思潮――私人住宅或面向中下层的公众住宅。高技派不是英国特有,但其贡献最大:福斯特Norman Foster 罗杰斯Richard Rogers 格里姆肖Nicholas Grimshaw 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 阿普鲁Ove Arup和他的联合事务所Arup Associates是世界是最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 1949---1969年,建筑活动活跃。 城市规划:勒阿弗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的主要城市。佩雷规划与重建――采用了房屋预制构件的6.24米作为模数。 法国的工业建筑体系,使其迅速解决了住房尖锐的问题。并因其组合上的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而受到世界的关注。 1961年在巴黎周边发展5个新城的巴黎改建规划――其中德方斯新区是巴黎改建的一个典型实例。 小勒设计的马赛公寓与从设计构思上来说同勒阿弗尔刚好相反,评测是一幢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房屋。其后的朗香教学又轰动,一是让他的信徒大为震惊;二是为正在创作中脱离现代建筑派之经和背叛理性主义之道的青年建筑师首次开了绿灯。 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1958年,跨度218m,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结构空间。 1977年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因它表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人们所认为文化建筑应有的典雅面貌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前西德 战后着手住宅建设――为了恢复国民对国家的信心,修复和重建历史建筑。 柏林的爱乐音乐厅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

最新《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复习概要: 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3.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 4.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 的重大变化却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经从轻工业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是工业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以及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了混 乱之中。 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的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广大的民众仍只能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 最后,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索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3.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封建手工业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首先在英国,其次是法国、比利时等),旧城不断扩建、新城陆续产生,大工业企业需要很多的工人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但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以便于工作,于是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相应的诸如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等等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小城镇就发展为小城市,继而发展成大城市。城市越大,交通运输越发达,越利于人口集中。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以惊人速度成长。

世界现代建筑史(重点内容)

世界现代建筑史 第一章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 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区别 “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特制含义的概念,指现代的所有建筑活动,时间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 “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种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初起在全世界各国发生的各种建筑方式和建筑思维方式的探索和成果 一、现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18世纪与19世纪的欧洲社会 18世纪中期的欧洲,大部分国际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农业经济阶段,各国大都沿袭了自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传统,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存在两种不同的建筑:权贵的建筑和百姓的建筑。 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和十九世纪,终于成为欧洲和美洲的新权力阶级、统治阶级,他们不希望采用老的建筑形式,于是开创了现代建筑知识传统,但多是采用各种历史风格的大混合。 二、欧美在建筑上的古典复兴运动的背景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出现了建筑设计上的复古主义现象,其中以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古,英国的新哥特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和法国)产生的折衷主义三个浪漫最具有代表性。 古典主义运动的原因:通过考古加深了对于罗马以前风格的认识,是当时的建筑家能够得到新的构思和灵感的重要资源;资产阶级看到罗马以前的一个近乎于理想国的社会形态,于他们希望强调的自由、民主、博爱立场

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复古体现资产阶级的新政治立场 古典复兴运动的风格主要是采用希腊风格、和托斯卡纳风格。 1、法国以古典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18世纪法国开始了启蒙运动,从意识形态上明确倾向 于借用古典罗马时期的政治理想主义和影响注意。考古还发现了罗马时期建筑的伟大面貌,从而给法国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提供了物质的参考基础 代表法国古典主义复古运动最高潮的是拿破仑帝国时 期的大量建筑,这时期的大型建筑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A、为发达的经济而建立的新型建筑 B、为解决人口日益膨胀的城市居住问题而建造的大量多层住宅公寓建筑。 C、为炫耀拿破仑征服的功绩而建立的大型纪念性建筑。2、英国以浪漫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浪漫主义建筑复古运动出现的原因:资产阶级在英国的权利和影响日益增大,煤矿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为他们急剧积累巨额的财富,在战后英国成为欧洲重要的大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城市急剧扩大,住房问题日趋严重。 英国复古主义的最特殊特点是新哥特主义的出现。 3、美国以折衷主义为主的建筑复古运动的发展 开国的革命者希望能够通过体现美国的民主精神,他们主张以罗马风格为主,兼容各种欧洲风格,形成古典折衷主义的建筑面貌。 19世纪是两种类型的建筑交织发展的阶段:古典复兴主义的盛行和新建筑的涌现。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目的:提高国际地位。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

外国建筑史试题及答案.

外国建筑史1.在古希腊建筑中,多立克柱式的檐部与柱子的比值:1:3;柱高与柱径比为:1:—;开间与柱径的比为:2:1;柱身有20个凹槽 2.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有很大的发展,在与其拱券结构结合使用上分别出现了:券柱式、叠柱式、巨柱式、混合柱式等几种使用方式。 3.哥特建筑起源于罗曼建筑。法国最辉煌的哥特作品是:巴黎圣母院。 4.佛罗伦萨主教堂砌了12m 高的一段鼓座,鼓座墙厚。为了减少穹顶的侧推力,还采用了①穹顶轮廓采用矩形,大致是双圆心的、②用骨架圈结构、③穹顶做内外壳、④穹顶底部设一圈铁链加固等措施。 5.当代建筑的思潮与发展倾向有:高技派、结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 6.勒柯布西耶早期的着名的现代主义的住宅建筑是萨伏伊别墅,其典型的粗野主义的住宅作品是马赛公寓,属于象征主义的教堂建筑是朗香教堂。 7.金字塔是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典型建筑。 雅典卫城是古希腊的神庙、群体布局以及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9.被称为文艺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是由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 v 10.罗马圣彼得教堂的穹顶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11.风格派建筑师里德维德设计的乌德勒支住宅堪称画家蒙德里安绘画的立体化。 12.建筑大师格罗皮厄斯于1925年设计、位于德绍的包豪斯是现代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13.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的创作风格可以称之为建筑人情化,其作品代表着二战后建筑思潮中讲究“地方性与民族化”的倾向。 14.帕米欧肺病疗养院是由芬兰建筑师阿尔托设计的。 15.日本代代木的设计师是丹下健三;安藤忠雄最杰出的教堂作品是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 16.埃及吉萨金字塔群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为最大。 17.尖券和骨拱顶是哥特建筑形成的结构技术基础。 18.古希腊列雪格拉德音乐纪念亭是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 19.纽约世贸大厦双塔的高度是411米,属于典雅主义风格。 20.后现代主义的隐喻主义、历史主义、装饰主义三个特征是由斯特恩提出的 21.西班牙着名伊斯兰宫殿阿尔罕布拉宫,主要有柘榴院和狮子院两个院落组成。 22.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一般不设柱础,直接立于三级台基上,柱身上细下粗。 世纪初提出“工业城市”规划方案并对后人产生影响的法国建筑师是加尼埃。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18C下-19C下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一.产业革命对建筑和城市造成的影响: 对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人口增多,房屋紧缺,生活质量低下 对建筑:需要新建筑类型, 对建筑形式提出新要求, 建筑创作产生两种不同的倾向: 1.复古思潮 2.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探索: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变化 复古思潮: 1.古典复兴:资本主义初期最早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的仿古典建筑形式。要求摈弃繁琐与陈旧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取之以简洁明快的手段,追求理性主义的表现,虽采用古典柱式构图,但趋向于简单的几何形体,使古典建筑具有简化、雄伟的新风格,力求打破传统的轮廓线。这类建筑只是表现了资产阶级一时的英雄主义,实现的很少。 代表作:巴黎万神庙,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 英格兰银行,爱丁堡中学,不列颠博物馆 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柏林老博物馆 宾夕法尼亚银行美国国会大厦 2.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既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厂生产的情绪,又夹杂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他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反对机器制造的工艺品,与古典艺术抗衡。第一阶段:18,60到19,30带有明显的田园生活意识,在建筑上表现为赛堡或哥特风格典型:艾尔君的库尔新府邸威尔特郡的封蒂尔修道院的府邸 第二阶段:19,30到70,创作潮流时期,又称为哥特复兴尝试以哥特建筑来解觉建筑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 最着名作品:英国国会大厦(哥特垂直式) 3.折衷主义:19世纪上半叶兴起,越过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

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组合场各种样式,没有固定风格,语言混杂,但讲究比例权衡,追求“纯形式”的美,总体形态上并没有摆脱复古主义的范畴,建筑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没有解决。 典型作品:巴黎歌剧院,罗马的圣心教堂,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面对资本主义城市矛盾所提出的探索 为缓和日益突出的城市矛盾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有一定探索,着名的有巴黎市中心的改建,新协和村,工业城市。受资本主义的限制,未能解决城市的根本症结。 1.巴黎市中心的改建(1853年起) 目的:解决城市功能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装点帝国主义首都 内容:先前,十字形加环形路干道,爱丽舍田园大道为东西主轴 于市中心和外围拓宽道路,出现古典式规格和对称的中轴线道路,设有纪念性碑柱的装饰性广场。道路宽,建筑高度,屋顶坡度有一定的比例和规定。在开拓12条放射路的明星广场四周建筑屋檐等高,立面形式协调统一。修筑大面积公园。改建重点:罗浮宫到-凯旋门,继承19世纪拿破仑大地的帝国式风格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道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一个统一体。 优点:适应了因结构改变而产生的分区要求,发展了下水道交通系统,促进了城市现代化。缺点:炫耀皇权,过多着眼于资本主义利益,未能解决城市平民窟问题。 2.新协和村(1817)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 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1)今天对规划的理解,已经不再把规划作为分离于政治过程的一个类别,而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2)理性的思想受到批判,韦伯指出人类总是在行动中找寻形式上的理性主义,但他们越去尝试,就越碰到麻烦,社会不是由工程师设计的合乎逻辑的结构,而是包含逻辑与非逻辑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3)把过于狭隘、技术的理性主义注入规划中,使规划失去了更近人性的东西。

论现代建筑的发展

论现代建筑的发展 朱婉榕 摘要:现代建筑无国界之分,中西方国家因文化差异的不同对待建筑的审美观点也不同。将目光放在中 国建筑发展的自身,我们蓦然的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当代中国都有自己优秀的现代主义作品中国也有一 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轨迹。而西方国家在一次大战后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建筑大师 -例如“建筑四大师”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已经席卷了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 现代建筑的风格 将设计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显露要求很高;空间设计非常含蓄,以期达到能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而国际主义把这种“以少胜多”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内在结构的主要特点以简约实用为主,所以现在建筑多为框架 结构,内部构造比较容易变动,更贴合现代人的需求。 中国建筑的特色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 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 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 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已深切认识到,建筑艺术应该与时代紧密同步,应该立足于中国 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色同时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中国”是对应于异域而言的,基于共时性的理由,其中就不能不包含那些可以吸收为自己一部 分的因素,这部分因素,就既是异域的,也是中国的。同样,“现代”是针对过去而言的, 基于历时性的理由,也不可能不包含那些可以溶化为自身一部分的因素,这部分因素,就 既是传统的,也同时是现代的。所以,立足于中国现代,既包含“中国现代”本体生发出来 的活力,也包含可以为它接纳的异域和传统。这个“包含”,就不是全盘照搬,既不是全盘 西化,也不是全面复古,而是以之为营养,作出自己的创造。 西方建筑的特色 西方建筑中,建筑的布局灵活,体态自由,流露出很大的自发性和主体的宗教情感性。哥特式 建筑的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 教堂等,哥特式教堂以高耸的尖塔为基本形式表现出一种向上飞腾的气势美和威严神秘的宗 教意蕴。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曙光终于划破了中世纪的夜空,宣告宗教时代的亡结。 文艺复兴时代是高呼“自由、平等、博爱”,反对神权、尊重人权的又一个人本主义和理性 主义时代。尊重现实世界、尊重个人力量、尊重理性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这个时代的 指导思想和文化取向。正是这样,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实践和理论上对哥特式风格进行大 胆突破。在形式上,以罗马柱式、穹窿顶为特征,表现出对古希腊罗马建筑典范的推崇,对亲切、新颖风格的追求。它舍弃哥特式的尖塔而采用穹窿顶,表现出对神权的不恭和反叛,对 现世人生的讴歌和热爱。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代表,是体现上述风

世界现代建筑史

读《世界现代建筑史》有感 近日刚刚开始阅读王受之先生的著作《世界现代建筑史》,心里面很有感触,感觉的确是一本能让自己彻底理清世界近现代建筑史的理论性著作,是一本值得一辈子阅读的好书,对于这样的一本著作需要漫长的耐心去品味。所以想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设计实践,抒发自己的一些观点,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也能不时的回顾一下自己的思想历程。 因此在那个阶段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复古风潮。这也因此联想到目前中国建筑的现状:多种风格、思想并存,大家都在探索、研究究竟什么是适合中国文化的现代建筑。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回想一下我们国家的建筑发展状况再比较一下西方国家的建筑发展史。我只能粗略的说说自己的感觉。 因此建筑的发展也必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发展阶段,建筑的形式是在不断否定、探索,结合新技术、新科技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成熟,并形成当前现代建筑的形式。

而反观中国的建筑史,自从晚清以后出现了众所周知的断代,列强文化强行进入中国,并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建筑的发展自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并逐步的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脉络。这种无序状态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即使在建国初期因为国力和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也没有充分的去总结、探索研究属于自己文化的建筑,并且幼稚的依赖着前苏联的模式,从教育到实践,直至被人甩掉,新中国的建筑研究也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有所意识,但那时因为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意识的影响刺激着建筑的发展出现了还没有学会走路就要跑步的局面,很多设计院、建筑师在还没有弄清自己国家的文化的时候就被逼上了市场经济的舞台,大量莫名其妙、不伦不类的建筑形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在全国各地涌现。 建筑物外观是建筑师最注重的方面之一,这一点是公认的。但是,是否应将“审美诉求”这一主观概念作为评判建筑的决定性特征却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这是建立在建

现代建筑及其理论的发展概况

现代建筑及其理论的发展历程 学习提纲 1.现代建筑发展初期阶段(1850年代~1940年代) 1.1.现代建筑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概述 1.1.1.技术领域: 钢、铁、混凝土和玻璃的广泛运用。 1.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桥:英国什罗普郡,科尔布鲁克代尔大桥(1777~1781),跨度30.5M; 2.最早以铁来装饰的建筑:巴黎,圣—热纳维耶芙图书馆(1843~1850); 设计师:亨利?拉布鲁斯特(Labrouste,1803~1865) 3.伦敦国际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1851) 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don,1803~1865) 以工业化大生产方式成功建造的第一座公共性建筑; 4.巴黎世界博览会机械馆(1889年)及埃菲尔铁塔(1889年4月5日竣工) 设计师:CH?L?F杜特(Ch.L.F.Dutert, 1845~1906) 宽115米、长420米,由三铰拱支撑; 5. 1870~1900年,钢筋混凝土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在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同时进行 了开拓性的工作。由法国人弗朗索瓦?埃纳比克(Francois Hennebique)在1879年首次使用,并在1892年获得专利; 最早使用混凝土骨架的住宅建筑:巴黎富兰克林大街25号住宅(1903年); 法国工程师A?贝瑞(Auguste Perret)/托尼?加尼埃(Tony Garnier),最早尝试使用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师之一。 1.1.2.艺术领域: 在绘画领域开始出现对事物的描述由具象向抽象的转变; ●新印象派: 1.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 尝试点彩, 代表作:《星期天下午的大碗岛》(1884-1886); 《喧闹》; 《库尔波优瓦之桥》(1886-1887); 2.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荷兰画家,追求以色彩和概括的画风来表达对事物的感受; 代表作:《向日葵》; 《有柏树的玉米地》; ●立体派 1.巴勃洛?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西班牙画家, 代表作:《拿着调色板的自画像》(1906); 《亚威农的少女》(1907); 《镜前姑娘》(1932) ;

最新《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达标 试题(附答案)

最新《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达标试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8)12 0037 0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收稿日期:2008 01 02 作者简介:王志凌(1981 ),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 王志凌 摘 要: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主要时期西方主流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以传统的城市设计为主的规划理论向系统和理性程序理论转变、规划师的角色转换等两个主要转变,并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出发分析其产生及演变的根源。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城市设计,系统,理性程序中图分类号:T U 981 文献标识码:A 1 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 城乡规划在战后时期就主要被认为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与设计行为,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1)城镇规划是物质空间形态规划;2)城市设计是城镇规划的核心;3)城镇规划需要编制总体规划或规划蓝图,这种蓝图应以统一的精细程度表达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形态结构。 由于城镇规划被当作一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被认为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在二战后早期,大多数城镇规划从业者是 建筑师出身的规划师 ,特别强调将城镇规划作为城市设计。在吉伯勒的!城乡规划原理和实践?一书中,作者将整个新城总体规划深化成了详细设计。正如埃里克#里德在1987年表示,城镇规划的实践不是完全依赖经验性研究和理论,规划编制和决策大部分是基于直觉的,或者是那些有关城市形态与布局的过于简单化的美学概念。在如何有效地协调城市丰富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这些审美概念体现了空间形态决定论者的构思。 2 二战后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2.1 乌托邦式综合规划 乌托邦主义一般而言都是非常典型的注重功能设计的现代主义(如戈涅的工业城市、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市等),根据这种想法,未来城市依托单一用途的庞大街区进行组织,在不同街区之间有快速干道相连,在形式上表现为均质排列的单纯几何形功能性建筑。 2.2 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 英国城镇规划思想核心中存在着浓厚的保守主义价值取向,即 反城市化 的立场。有两种倾向特别构成了这种逆城市化主义。一方面,尽可能保护和维持城郊和乡村传统居住模式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对大城市,特别是在19世纪成长起来的工业城市的厌恶。田园城市理论创立者霍华德和其他许多规划理论家意见还是省市的导则、领导专家学者的探讨,都对具体的技术层面的内容涉及较少,村庄规划缺少自己的标准。例如,工程规划是村庄规划的重头戏,在实际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中,村庄的工程规划不得不参照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技术标准,而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技术标准又难以适用,由于理论体系不完善、标准不统一[5] ,直接影响规划成果水平。 1.6 其他 在村庄规划中还存在村庄建设占用耕地,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不协调,不注意生态保护和历史文物文化的保护等问题。 2 结语 由于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出现了一部分村庄的规划 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的现象,不能实施或者实施后又出现更严重问题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一些政府、领导的思想意识、政绩观、价值取向;2)村庄规划理论体系的不完善;3)规划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如何科学地编制村庄规划还需要各级领导和广大规划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 w.xinhua https://www.doczj.com/doc/1811418346.html,. [2]张洪源.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7(3):4 9. [3]段羡菊.村庄规划不能 中看不中用 [EB/O L].[2007 05 04]. http://new https://www.doczj.com/doc/1811418346.html,/07/0504/16/3DL OJO OL 000120G U.html. [4]曹俊杰.新农村建设中的认识误区剖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1 15.[5]曾无己,张协奎.当前村庄整建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J].广西城镇建设,2006(12):27 28.[6]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的建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郑甲苏.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之我见[J].山西建筑,2007, 33(10):83 84.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HU Bai li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o f the construction o f a new so cialist countryside,the author discussed deeply various problems in v illage planning,including the impractical planning,the absence of subject,the cloned urban,the same v iew in differ ent villag es,and analyzed rea sons of these problems,and provided the refer ence to other planners.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 yside,village planning,village design,planning formulation # 37# 第34卷第12期2008年4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 ITECTURE Vol.34No.12Apr. 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