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和缺陷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和缺陷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和缺陷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和缺陷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这一百多年间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的时期,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提出了一些科学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1.奠定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这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主要的贡献。斯密提出了一般社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说明了商品价值的实体。他还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研究了价值(“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但是,斯密并未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始终。他又提出了与此相反的论点,即把工资,利润和地租说成是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和三个组成部分。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的错误的“收入构成论”,坚持并发展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一正确观点,并且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经济范畴。

2.在地租、利润、利息的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地租是剩余劳动的生产物。法国重农主义的创始人魁奈提出,只有生产“纯产品”的农业劳动是生产劳动,从而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斯密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利润的来源。他说,“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分为工人的工资和雇主的利润两个部分。马克思说,这一观点“把利润归结为对无酬的别人劳动的占有”,实际上“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58页)。李嘉图比斯密前进了一步,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利润和地租的来源。他认为,产品的全部价值都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社会各阶级的一切收入都来源于此。工资只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这部分归工人所有;利润是产品价值扣除工资之后的余额,它由资本家占有;地租是产品价值扣除工资和利润之后的余额,由土地所有者占有。

3.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对立。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斯密第一次提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以者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主要阶级。与此相适应,他区分了三种基本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斯密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李嘉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利润同地租的对立。他指出,利润的高低同工资的多少成反比,地租的增加会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必导致利润的下降,由此就产生了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经济矛盾。马克思对这些分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这样一来,在政治经济学中,历史斗争和发展过程的根源被抓住了,并且被揭示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183页)

4.研究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魁奈把流通过程纳入再生产过程,描绘了社会总产品在三大阶级(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及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实现过程,以及工业、农业两个生产部门再生产条件的补偿过程。尽管魁奈的经济理论存在着严重错误,但他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却包含着“极有天才的思想”(马克思语)。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取得的这些科学成就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材料。但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终究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合乎人的本性的、永恒的社会制度。阶级的局限性和他们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彻底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性。即使是他们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也存在许多严重错误,存在许多他们无法解决的矛盾。如上所述,李嘉图是坚持劳动价值论的,但是,他却无法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两个基本现象。其一是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李嘉图始终认为在这一交换中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这样,他就遇到一个二难推理:如果这一交换是等价交换,那么,资本家就无法得到利润;如果说资本家通过这一交换获得了利润,那么这又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其二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如果两个相等的资本使用的活劳动量不相等,就不可能生产相等的利润(剩余价值),可是,在资本主义现实中,等量资本不论它们使用多少,活劳动总会在相同的时间内带来等量利润。这两个“难题”暴露出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和错误。他的学派也因此而破产。

贡献和缺陷(答案方案二)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 完成于十九世纪初叶的英、法两国。这个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上升阶段。产业资本的统治代替了商业资本统治。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是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新兴的产业资本的利益。产业资本不同于商业资本, 产业资本不仅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剥削雇佣劳动, 而且还组织劳动。由于产业资本组织劳动, 生产资本成为资本统治的基础。流通从其在商业资本统治时期的一个独立经济现象, 成为生产从属因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理论的发展。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重商主义者描述的流通领域现象的后面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就价值而言, 他们要透过市场价格这个表面流通现象, 在生产领域内寻找其形成的自然基础。于是他们发现了作为一切社会财富源泉的劳动是决定价值的因素, 而价值是价格的自然基础。威廉·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分别为英法两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基本思想。配第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他的“自然价格”实际上是指价值, “政治价格”就是指价格。他明确地认识到“劳动被看作价值的源泉’, ④,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⑤。配第所着重研究的是价值, 即商品的“自然价格”。但他“实际上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比较量来确定商品的价值”⑥。在考察价值时, 他总离不开商品和货币交换的量的比例形式。这是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 不理解价值实体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 他就混同了价值和价值表现形式, 即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不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这个概念, 同时受重商主义影响, 他又混同了交换价值和价格, 不能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来。他还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混同了作为交换价值源泉的劳动和作为使用价值源泉的劳动, 他曾说: “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后来, 他又从劳动价值论陷人工资决定论的错误。配第对价值的论述是混乱的, 甚至是矛盾的, 但他的基本观点仍然是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个思想。布阿吉尔贝尔提出了“真正价值”。他所说的“真正价值”实指和这一商品相交换的另一商品, 即其交换价值。认为竞争使劳动按一定的正确的比例分配于社会各部门。而

在这个条件下, 商品就会按其所包含的劳动量进行交换。

从而商品的变换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布阿吉尔贝尔的劳动价值论和配第一样, 是原始的粗糙的。布阿吉尔贝尔不了解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价值不能由其自身直接表现出来, 而只能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而在货币经济条件下, 又只能通过货币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 主张取消货币, 认为是货币破坏了等价交换。这个观点和他反对重商主义是分不开的。在配第和布阿吉尔之后, 对于决定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理解, 英国的富兰克林比前人前进一步, 认为决定价值的不是某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 而是任何一种劳动。亚当·斯密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 他站在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一方面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来源于贸易的观点, 另一方面又娇正了重农主义所持的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在政治经济学史上, 第一次宣称: 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他区别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说: “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 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 后者可

叫做交换价值’,⑦。但是他不了解商品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他比配第前进一步, 能够从商品的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来, 但是他没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来, 不能把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 不能把交换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而是棍淆了两者。斯密分析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把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价值)和市场价格, 阐述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指出: 由于竞争相交换的矛盾,但他未能解决这一矛盾。他认为现在的“商品真实价格”不只由生产本商品的所需的劳动单独构成, 而由工资、利润、地租三者共同构成。这样, 斯密的收人构成决定论就否认了他的耗费劳动构成“真实价格”的论点, 而成为他的价值学说中真正的相互矛盾的二元论。斯密还混同了耗费劳动和购得劳动。在他正确地肯定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耗费劳动决定的同时, 又错误地提出了商品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决定的。由此可见, 斯密关于商品价值决定的理论充满了矛盾和混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 “我们在亚当·斯密的书中不但看到关于价值概念的“对立见解的痕迹”, 不但看到两种, 而且还看到三种, 更确切地说, 甚至四种尖锐对立的关于价值的看法, 这些看法在他的书中相安无事地并存和交错着”⑧.斯密的价值决定理论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混乱, 这是由他的阶级立场和观点决定的。虽然斯密对于价值问题作了一个系统的论述,却没有建立一个前后一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但是, 他确认生产所需要的劳动量与商品价值间的直接关系,在科学上是有意义的,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方面, 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价值学说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其不可逾越的发展界限内的虽

不充分但却是最好的分析。李嘉图接受了斯密所作的使用和交换价值的区分。斯密为了强调交换价值不决定于使用价值, 断言, 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 往往具有极小的或者没有使用价值. 李嘉图正确地提出: 使用价值虽然不是决定交换价值的因素, 却是交换价值的前提, “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⑧。这样, 他实际上把使用价值看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正是在这一点上, 李嘉图超过了斯密。但和斯密一样, 李嘉图也不理解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古典政治经济学者的价值学说的一个共同缺点就是不能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配第不能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 当然更不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斯密能够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 但不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李嘉图明确地区分了耗费劳动和购买得的劳动, 按道理说应该能区别价值

和交换价值, 但实际上他混淆了两者, 没有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来。李嘉图仍然是在交换价值的形态下探讨商品的价值, 从而阐明其劳动价值理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始终不能从商品的分析, 而特别是商品价值的分析中, 发现那种正是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 “这不仅仅因为价值量的分析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 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社会永恒的自然形式。李嘉图价值学说的主要科学功绩在于他坚持了劳动时

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 他排除了斯密在商品价值规定上的二元论。首先他批判了斯密在肯定了生产时所费的劳动作为商品价值的源泉后又提出了购买得的劳动成为价值尺度的不一贯性。认为两者不能混同, 两者是不等的盆, 天才地发现: 商品交换价值和其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盆成正比,和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其次, 李嘉图又批判了斯密的交换价值在近代社会里取决于三种收人的观点. 认为价值是第一因素, 收人是派生的, 价值可分割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 但不能说价值由三种收人决定。斯密对历史现实比较敏感, 他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作用方式不同, 在这个正确的前提下, 但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里价值不再决定于劳动, 而是决定于收人。李嘉图抹杀了价值规律在不同社会的不同作用方式, 这个前提是错误的,但却得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价值仍然决定于耗费的劳动这个正确的结论. 问题的关键在于李鑫图和斯密都不知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 他们都没有生产价格这一范畴,从而不能解释价值规律作用的不同方式所造成的复杂情况。最后, 李嘉图认识到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某种商品的实际耗费劳动量决定, 而是由其社会必要的劳动t 决定。但他却把在研究地租时的理论的出发点, 即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者较大童的劳动,推广到工业中去, 忽视了农业中受到土地经营垄断的限制, 因而农产品中的价值是由最差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t 决定的. 而在工业中,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使生产条件差的生产部门被排挤, 因而工业中产品的价值是由中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决定的。李嘉图坚持了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理论, 这是他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者的一个主要贡献。但是他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超历史的观点, 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他的这个缺陷使他的理论在发展中遇到了两个困难,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同价值规律的矛盾; 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利润的矛盾. 这个难题导致了李嘉图理论的破产。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学说是由马克思主义创立的

传统经济学解决外部效应手段的优点和缺陷

传统经济学解决外部效应手段的优点和缺陷 外部性是指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在日常生活中,外部性几乎无处不在,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影响着每个人的福利和总的社会福利,在提高了个人成本和外溢成本的同时使社会成本不断提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手段,而在传统经济学中,解决外部效应的手段主要有:1.政府干预——征税与补贴;2.法律治理;3.企业合并。下文将对这些手段的优点和缺陷进行简单介绍。 一、政府干预——征税与补贴 庇古提出:(1)对负外部性征税。数额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使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2)对正外部性给予补贴。数额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提供的收益,使企业的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 斯蒂格勒提出“污染付费”,即发放可交易的污染排放许可证。政府确定污染水平,将排放额度失当的在厂商中间进行分配。他认为认为政府的行政措施在纠正外部性因素中应发挥更大作用:(1)政府可以利用权利来签订协约;(2)政府可以坚持自己在处理一些外部性上采取的正确行动;(3)政府要采取积极行动或提供与外部性相对抗的服务措施。 (一)政府干预的优点 1.直接管制:运用政府的强制力,节约交易成本,容易达到控制目标。 2.间接管制:(1)使负外部性内在化,外在的压力与内在的动力促使企业节能减排,企业有减少污染的激励,导致有“效率的污染”。(2)管制规定了污染水平,税收却给企业一种污染的经济激励,庇古税在减少污染方面更有效率,即一最低的总成本达到控制污染的目标。 3.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避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污染标准难题”和“合适税率难题”;达到污染重量控制和污染成本最小双重目标;不再按照传统理论“负外部性是一方伤害另一方”因此需要政府干预的思路,而是在污染权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污染总量分配污染权,并通过污染权交易达到以上目标。 4.从效果来说,税收比津贴更可取:(1)产生污染者虽然得到了津贴,但产生污染的活动在经济上仍然是有吸引力的,尽管个别的公司将减少其污染,便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产生污染的公司;(2)由于津贴对采用新的控制污染技术的刺激较少,所以,现有产生污染的公司将会扩大,这样,津贴制度不是导致更少的污染,而很可能刺激产生了更多的污染;(3)污染者将千方百计的提高补贴前的污染水平,以得到更多的补贴金额。 (二)政府干预的缺陷 1.直接管制:管理成本高,确定的标准往往无效率,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不足;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特别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常常出现管制不力。 2.间接管制:难以确定适当的税收水平;部门间难以协调。 3.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难以合理分配污染权。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提高了产权交易成本。 4.在政府干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下几种干预无效的情况:(1)干预成本大于收益而无效;(2)干预目标与结果不一致而无效;(3)政府干预产生的寻租行为而无效。 5.对于庇古税的传统批评在于其可行性上,即庇古税隐含着一个假定,即“调节者已经完全通晓国民经济,因此能够计算最优税收,或者私人经济行为者的策略行为似乎并不根据他们的私人信息。但情况常常不是这样。问题是设法获得这个私人的信息,并使用它计算税收,这是个困难的问题。”另外,征收庇古税后,消费者面临较高的价格和更少的需求量,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从而造成他们福利的净损失。 二、法律治理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的定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并被后来 的经济学家所沿用。 ◆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 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也即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将理论研究 领域从流通转移到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剩 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17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猛发展。 2、社会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衣阶级的矛盾 1640-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3、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培根:“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霍布斯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从15世纪中叶开始到17世纪初,西欧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这就是重商时代。重 商主义经济学说,成为这一时期欧洲经济思想的主流。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的理论考察。 但是,由于重商主义者是以流通领域为其研究对象,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还不是科学的。 到了17世纪初,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成 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的一个要素。由此就导致了重商主 义的逐渐瓦解和新的经济科学的产生,即以资本主义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产生。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正处 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制度由发生到成长的上 升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地 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直接 威胁资产阶级生存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 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因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能够 面对现实,以相当科学的态度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揭露阶 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为资 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和 过时的重商主义,提出“自由放任”的口号,反对国家干预 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为此,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自然规 律”的思想,从“人的本性”出发,寻找和论证自然的合理 的制度。这样,他们实际上承认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 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同时,他们又把

经济学科普: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在经济学中是作为对经济理论的学派名词,在中国,由于翻译上的原因并未能完全对应英语中的学派分类。在一般的经济学文献中,对应于中文的新古典派经济学是两类不同的学派分类。 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了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密尔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对以往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进行细化,而于1970年代形成的学派。其理论框架由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该学派有时也因为其对理性预期的注重为特征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学派称呼。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 西方经济学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成因和经济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学分: 2 总学时: 36 实验(上机)学时: 无 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突出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教学,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分析与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 二、预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导论2课时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 第二节对几个传统概念的再认识 消费。稀缺。市场。 第三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 第四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

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第五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对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对经济系统的扩展。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新选 择。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指导思想。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八节怎样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重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重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双重属 性。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究。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3课时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 市场。市场结构。帕托最优。效率。 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 需求。供给。均衡。 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需求 个别需求。总需求。 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 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4课时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_刘梅英

2008年第7期 总第284期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FINANCE&ECONOMICS NO.7,2008SerialNO.284 —————————————— —收稿日期:2008-04-25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指导项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064572162) 作者简介:刘梅英,厦门大学在读博士后,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研究;蔡玉莲,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研究。 演化经济学是相对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而不断成长起来的一种非主流的或者说是异端的研究范式之一。随着经济学各种范式的冲突和较量,1981年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Boulding)出版了《演化经济学》,理查德?纳尔逊(R.Nelson) 和悉尼?温特(S. Winter )1982年出版了《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引人注目地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标志着 演化经济学的诞生。[1-2] 早在80年代以前,美国制度主 义先驱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Veblen)发表著名 的学术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演化科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演化经济学”术语,宣布了制度主义的“演化经济学”研究议程。[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 经济学家都从不同侧面指出经济学中演化分析的重要性。1991年《演化经济学》杂志创刊,演化经济学著述日增。多普菲和福斯特等学者已出版了不少演化经济学的著述, [4-5] 大大推进了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在对新 古典研究范式的理性-个人主义-均衡分析框架提出挑战的过程中,被认为异端的演化经济学的制度-历史-社会结构分析框架日益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分析方法,加上反主流的国际经济学改革运动的声浪也日益唱响,[6]21世纪的经济学可能会从新古典经济学转向演化经济学,从而进行革命性变革。 演化经济学是对经济系统中新奇事物的创生、传播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经济科学新范式,[2]而且将成为各种异端的综合(贾根良语)。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演化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本文主要从演化经济学的内涵及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的角度,考察其理论框架的形成及影响。 一、演化经济学的内涵及特征 演化经济学是借鉴达尔文生物学的进化隐喻和拉马克的遗传变异学说,引进物理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经济社会系统形成、发展的动态演化和发展趋势的学科。广义来讲,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老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而狭义上的演化经济学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演化思想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变异、选择理论(以纳尔逊和温特为代表)、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演化理论(包括混沌理论等) 和演化博弈论。演化经济学将技术变迁看 作是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核心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 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7] 演化理论关注的焦 点是某一变量或一组变量如何随历史而变化,如何在理论上理解所观察的变化背后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可以通过解释它是如何达到当前状态来理解某一变量或系统的当前状态。这些变量或系统要经受某些随机变异或扰动,但也存在着对变异进行系统性筛选的机制。 纳尔逊总结了现代演化经济学的两个共同特征:(1) 关注经济的动态过程,不仅要看到均衡,更为重 要的是,要说明均衡是如何达到的; (2) 承认“路径 依赖”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演化经济理论假定,存在着强有力的惯性趋势,使选择过程中的幸存者得以 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 理论框架的形成 刘梅英1,蔡玉莲2 (1.厦门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厦门 361005;2.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演化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跨越了主流经济学理 性人、最优、均衡的藩篱,提出历史演化、满意、多样性假说,并借用生物学基因的遗传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的运作,为解释经济系统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研究框架,使经济学面临着更大的革命。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遗传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7-0024-05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和缺陷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这一百多年间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的时期,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提出了一些科学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1.奠定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这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主要的贡献。斯密提出了一般社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说明了商品价值的实体。他还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研究了价值(“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但是,斯密并未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始终。他又提出了与此相反的论点,即把工资,利润和地租说成是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和三个组成部分。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的错误的“收入构成论”,坚持并发展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一正确观点,并且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经济范畴。 2.在地租、利润、利息的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地租是剩余劳动的生产物。法国重农主义的创始人魁奈提出,只有生产“纯产品”的农业劳动是生产劳动,从而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斯密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利润的来源。他说,“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分为工人的工资和雇主的利润两个部分。马克思说,这一观点“把利润归结为对无酬的别人劳动的占有”,实际上“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58页)。李嘉图比斯密前进了一步,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利润和地租的来源。他认为,产品的全部价值都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社会各阶级的一切收入都来源于此。工资只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这部分归工人所有;利润是产品价值扣除工资之后的余额,它由资本家占有;地租是产品价值扣除工资和利润之后的余额,由土地所有者占有。 3.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对立。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斯密第一次提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以者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主要阶级。与此相适应,他区分了三种基本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斯密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李嘉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利润同地租的对立。他指出,利润的高低同工资的多少成反比,地租的增加会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必导致利润的下降,由此就产生了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经济矛盾。马克思对这些分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这样一来,在政治经济学中,历史斗争和发展过程的根源被抓住了,并且被揭示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183页) 4.研究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魁奈把流通过程纳入再生产过程,描绘了社会总产品在三大阶级(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及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实现过程,以及工业、农业两个生产部门再生产条件的补偿过程。尽管魁奈的经济理论存在着严重错误,但他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却包含着“极有天才的思想”(马克思语)。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以及答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和统计学创始人的是(),福利经济学之父是(),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2、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理论是(),科斯论证了企业本质,并提出了()的概念,亚当?斯密在1176年完成《国富论》,它的基本思想是()。 3、亚当?斯密提出了四大赋税原则分别是()、()、()、()。 4、萨伊定律是指(),凯恩斯定律是指()。 1)中。2 3 4 D、拉弗 5、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 A、罗宾逊 B、萨缪尔森 C、卢卡斯 D、拉弗 6、亚当?斯密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是()。 A.政府管制 B.自由放任 C.宏观调控 D.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7、古希腊思想家中谁区分了“经济”和“货殖”的不同()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色诺芬 D.苏格拉底 8、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着作是() A.《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9、魁奈认为,纯产品是() A.商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B.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 1 2 3 4 5 6 7 8 9 ? 1 2 3 4 1 2、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点是什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威廉?配弟、庇古、熊彼特; 2、均衡价格论、交易成本、经济自由; 3、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4、供给会自行制造需求、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 5、享乐递减定律、享乐均等定律、享乐扩充定律;

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派 《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 《经济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全书共分6编43章。 第一编“基本经济概念和国民收入”,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国民收入理论,论述为分析现代经济生活的根本事实和制度所必需的基本工具,为以后各编、章的论述提供方法论的基础和背景资料。 第二编“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波动”是对凯恩斯的《通论》的阐述和发挥。主要围绕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理论,分析繁荣与萧条的原因,包括储蓄和投资的过程如何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价格、收入和就业水平,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控制和协调经济活动的稳步增长等。他还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通过宏观需求的调控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主张。 第三编“国民产品的组成和价格决定”,主要介绍了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论,供需在农业上的应用、需求和效用论,竞争条件下的供给、对成本和长期供给的分析,最大利润的均衡,垄断以及不完全竞争和反托拉斯政策等。 第四编“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围绕收入的分配理论问题,依据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决定生产要素的供给学说,阐述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报酬分配。重点是生产论和边际产品,地租和其他资源的定价,工资、利息和资本,利润和动力等。 第五编“国际贸易和财政”,主要阐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贸易和相对有利条件论,保护关税,限额和自由贸易,目前的国际经济问题等。 第六编“当前经济问题”在本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论述了低收入的国家的成长分析和发展,生活质量,消除污染和城市祸害,种族和性别歧视,在过分拥挤的世界上的能源不足和资源枯竭,减少贫穷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治疗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等当代最基本的经济问题。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趋势,提出了福利经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评论了各派经济理论,比较考察了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 《经济学》是一部概括性的著作,它是西方经济学界在各个主要领域或若干重大命题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是自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出版以来,经济学史上“当前世界最畅销的”、“影响最大”的著作。它广泛涉及了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除西方经济理论’为核心之外,还包括财政学、会计学、经济统计、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多门相关学科。可以说,《经济学》是一本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动向和研究进展的必读之书。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新的要求,从理论上、方法上和政策主张上分别对凯恩斯经济学加以补充和修正,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综合为一体,完成了新古典派的综合,将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联系起来,并吸收了反凯恩斯主义学派,如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一些思想政策,被称为是“新古典综合派”。 1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 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 产生于15世纪末,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 的目的。 二、古典经济学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问世,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研究中心从流通 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一国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 轻”。 三、庸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 1830年后,资产经济经济学进入了庸俗经济学阶段。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理论和“自由放 任”的政策主张。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虽然这三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因此,将它们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的发现及由此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 “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构成了一个折衷理论体系。以马歇尔的折衷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产品生产上的分配、资源的报酬等问题。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传统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 补充: 第一次修改和补充是关于垄断问题。虽然资本主义已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进入垄断阶段,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传统经济学仍然把垄断当作“例外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张伯伦和罗宾逊于1933年对垄断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二次修改和补充是凯恩斯主义。由于西方国家处于1929年后的大萧条状态,西方国家日益为甚地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0.1 难点重点归纳 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 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 y =MV 和MV=PT ,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 Y=k P y ),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方程:,)()(),(21r L y L r y L P M +== 式中L 为对货币的总需求;1L 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 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 为利息率;P 为价格水平;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但是它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②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k 1)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自然率假说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作用;(2)长期中,货币数量主要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影响就业和实际国民收入;(3)短期可以改变实际变量;(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稳定性。 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2)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与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

〔收稿日期〕2005-01-26 〔作者简介〕张连国(1962-),男,山东莱州人,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生态文化与比较政治学研究。  【经济研究】 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 张连国 (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049) 〔关键词〕传统经济学;无根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学 〔摘 要〕传统经济学理论因受其所研究对象——市场经济的制约,只重视“经济人”和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之基础性的决定性作用。因而,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缺陷是无根性:只见经济不见自然,脱离自然生态系统之根;只见经济人不见伦理人,脱离生存伦理的根基。这些根本缺陷使其误导工业经济、市场经济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了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危机,需要对其进行根本超越,确立与新的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新方向:生态计量经济学——在整体上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要扣除对自然污染破坏的代价或成本,主张“自然资本”消耗最小化;生态制度经济学——从根本上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必须超越完全竞争市场的私有化的思路。生态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应是一种和谐地利用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基础;生态伦理学——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的“主体-客体-主体”一体共在的规范,其核心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主体间 (当代、代际)外在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平等的一体共生的社会正义法则。 〔中图分类号〕F 01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1-6198(2005)03-0059-06 一、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缺陷:无根性 在中国居于话语霸权地位的西方主流的现代经济学,又被称之为“传统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它是“关于私有制度的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市场经济”,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充分竞争的市场假设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是对前者修正的,在对非充分竞争市场的发现或在对古典经济学的公设的质疑中发展 起来的宏观经济学。二者分属经济自由主 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潮,随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互相消长,但其基本的理论预设是共同的: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假定;对应三个原理:福利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价交换原理。运用上述假定和理论形成三个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和帕累托标准。20世纪60-70年代自科斯和诺斯开始,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其他有关市场缺陷和非缺陷的理论,在西方社会产生。但它们与仅 — 95—

古典经济学发展及分裂的原因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编辑] 古典经济学简介 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李嘉图革命”。李嘉图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随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ClassicalEconomics);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新兴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整合”。 理论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新古典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后,代替了古典经济学成为当时经济理论的主流。新古典学派主要包裹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剑桥学派。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