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

实验一球菌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A型脸链球菌、B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鉴定要点及药敏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读。

二实验器材

1.菌种、BA、CA、甘露醇发酵管、菊糖发酵管、杆菌肽、奥普托欣等药敏纸片、兔血浆触酶试剂、显微镜、革兰染液、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培养箱等。

三实验内容

1.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

(1)形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

(2)培养:血平板,37摄氏度,24小时培养次日观察。

(3)生化反应与鉴定:触酶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玻片法)、甘露醇发酵试验。(4)AST:MH琼脂平板。青霉素、苯咄西林、红霉素、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吡肟

2.链球菌属(A型脸链球菌、B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1)形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

(2)培养、生化反应及鉴定

A群:触酶试验、BA+杆菌肽试验。

B群:触酶试验、BA+杆菌肽试验。

甲链、肺链:触酶试验BA+奥普托欣试验、菊糖分解试验、胆汁溶菌试验。(3)AST:MH血平板。同葡萄球菌。

3.奈瑟菌属(脑膜炎球菌)

(1)形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

(2)培养:CA炷缸法,37摄氏度,24小时培养次日观察。

(3)生化反应与鉴定:氧化酶试验、葡萄糖、麦芽糖发酵试验

(4)AST:同葡萄球菌。

四实验结果

1.金黄色葡萄球菌

(1)形态观察:革兰阳性菌,葡萄球状排列

(2)培养: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菌落。

(3)生化反应与鉴定:触酶试验:+ 血浆凝固酶试验:+ 甘露醇发酵试验:+

(4)AST:红霉素耐药、青霉素抑菌圈:15mm 万古霉素抑菌圈:19 mm

克林霉素:34mm 复方新诺明:25mm 苯咄西林:20mm

2.链球菌属

A链:(1)形态观察:革兰性球菌、链状排列。

(2)培养: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菌落,周围有较宽的透明溶血环。

(3)生化反应与鉴定:触酶试验:-- 杆菌肽试验:+

(4)AST:红霉素耐药、青霉素抑菌圈:万古霉素抑菌圈:环丙沙星抑菌圈:

头孢吡肟抑菌圈

B链:(1)形态观察:革兰阳性球菌

(2)培养:灰白色细小菌落

(3)生化反应与鉴定:触酶试验:-- 杆菌肽试验:-- CAMP试验:+

D试验:--

甲链:(1)形态观察:革兰阳性球菌,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

(2)培养:灰白色、无光泽、有溶血环。

(3)生化反应与鉴定:触酶试验:-- optochin:试验:+

菊糖分解试验:-- 胆汁溶菌试验:--

(4)AST:克林霉素抑菌环:8mm 红霉素:6mm 环丙沙星:16mm

青霉素:12mm 头孢菌素:耐药苯咄西林:耐药

肺链:(1)形态观察:革兰阳性球菌,双排列。

(2)培养:细小,草绿色a溶血环菌落。

(3)生化反应与鉴定:触酶试验:-- optochin:试验抑菌环:敏感

菊糖分解试验:+ 胆汁溶菌试验:+

(4)AST:红霉素耐药:耐药;青霉素抑菌圈:耐药;万古霉素抑菌圈:耐药;

环丙沙星抑菌圈:耐药;头孢吡肟抑菌圈:耐药

奈瑟菌属(脑膜炎球菌)

(1)形态观察:革兰阴性双球菌

(2)培养:光滑、湿润、半透明、不溶血、圆形、灰蓝色菌落。

(3)生化反应与鉴定:氧化酶试验:-- 葡萄糖麦芽糖发酵试验:+ +

(4)AST: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12mm 头孢菌素:12mm 环丙沙星:10mm 氯:12mm 庆大霉素:13mm

五实验讨论

1.培养时间不够或配置的菌液浓度不够,导致药敏试验结果不明显。

实验二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包括药敏试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大肠杆菌、甲或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形态,革兰染色,生化鉴定与药敏

试验的原理操作及结果判断。

二实验器材

菌种、SS、MAC、EMB、KIA、MIU、硝酸盐还原试剂培养基、11E编码管、氧化酶试剂、靛基质试剂、硝酸盐还原试剂(甲、乙液)、沙门菌诊断血清、药敏纸片、显微镜、革兰染液、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接种针、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培养箱等。三实验内容

1.形态检查:革兰染色

2.培养:大肠杆菌接种SS、EMB,37摄氏度,24h培养次日观察。

甲型或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福氏志贺菌接种SS、MAC,37摄氏度,24h培养次日观察。

3.生化反应与鉴定

初步生化鉴定:氧化试验、触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KIA、MIU

系统生化鉴定:11E肠杆菌科编码管37摄氏度,24h培养次日观察结果。

沙门菌、血清鉴定

3.AST:MH琼脂平板。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奥格门丁、复方新诺明、头孢西丁、头孢塞

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亚安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萘啶酸、氨曲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巴坦、四环素。

四.试验结果

1.大肠杆菌

(1)培养:革兰阴性杆菌

(2)培养:SS平板粉红色、光滑、中等大小菌落;EMB 平板上紫色、光滑菌落。

(3)生化反应与鉴定

初步生化鉴定:氧化酶试验+ 触酶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KIA :A/A ;MIU:+ + +

系统生化鉴定:

(4)AST:第一种药敏试验:

氨苄西林:23mm 头孢曲松:35mm 庆大霉素:19mm

阿米卡星:23mm 阿莫西林:11mm 亚安培南:38mm

第二种药敏试验:

头孢唑林:23mm 头孢西叮:26mm 奥克门丁:14mm

头孢曲松:27mm 头孢他啶:30mm 头孢吡肟:32mm

2.沙门菌属

(1)形态:革兰阴性杆菌。

(2)培养:SS平板上不透明、无色菌落;MAC平板上:较小、无色透明菌落(3)生化反应与鉴定

初步生化鉴定:氧化酶试验:+ 触酶试验:+ 硝酸还原试验:+

KIA:K/A MIU:+ -- +

系统生化鉴定:

(4)AST:

第一种药敏试验:庆大霉素:25mm 氨苄西林:24mm 头孢西叮:27mm

亚安培南:29mm 头孢吡肟:32mm 四环素:36mm 第二种药敏试验:奥克门丁:12mm 头孢噻肟:30mm 头孢曲松:28mm

头孢西叮:23mm 头孢他啶:22mm 头孢呋辛:22mm

实验三非发酵菌的试验(包括药敏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培养、生化反应及鉴定,还有药敏试验。

二试验器材

菌种(铜绿假单胞菌)、KIA、MIU、BA、MAC、非发酵菌编码管、氧化酶试剂、靛基质试剂、硝酸盐还原试剂(甲、乙液)、显微镜、革兰染液、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接种针、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培养箱等。

三实验内容

1.形态检查:革兰染色

2.培养:将菌种接种普通琼脂平板、BA、MAC。37摄氏度,24h培养次日观察。

3生化反应与鉴定:氧化酶试验、KIA、MIU、非发酵菌编码管。

4AST:MH琼脂平板: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哌拉西林、阿米卡星、拍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

四实验结果

1.形态观察:细长革兰阴性杆菌。

2.培养:普通琼脂平板:绿色黄绿色、扁平、光滑、湿润菌落。

血平板:无色、半透明、扁平、湿润菌落,有透明溶血环。

MAC:小无光泽半透明菌落。

3.生化反应与鉴定:氧化酶+ KIA -- -- -- MIU + -- --

非发酵编码管

4.AST:庆大霉素:22mm 阿米卡星:21mm 亚安培南:31mm 头孢他啶:26mm

三唑巴坦:31mm 哌拉西林:28mm

五实验讨论

1.因为涂布的菌液没有干透,就贴了姚明纸片,导致,抗生素溶解,抑菌环变大。

2.可能因为石蜡没有加好,或者接种的时候,菌种接种的比较浅(应接种的深一点)导致O/F试验本应该是O型,但是结果却是F型。

实验四弧菌的检验或嗜血杆菌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形态特点、分离培养、生化反应与鉴定。

二实验器材

菌种、碱性肉汤、TCBS、庆大霉素碱性琼脂平板、KIA、MIU、含盐(0、35g、70g、100g/L

NaCl)蛋白胨水、氧化酶试验、5g/L去氧胆酸钠水溶液、吲哚试剂、显微镜、革兰染液、酒精灯、栽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培养箱等。

三实验内容

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1、形态检查:格兰染色,动力试验(压滴法)

2、培养:

1)霍乱弧菌接种碱性肉汤、TCBS、庆大霉素碱性琼脂平板,37摄氏度,24培养次日观察。

2)将副溶血性弧菌接种TCBS、SS,37摄氏度,24h培养次日观察。

3、生化反应与鉴定

霍乱弧菌:氧化酶试验、KIA、MIU、嗜盐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氧化酶试验、KIA、MIU、嗜盐试验。

四实验结果

霍乱弧菌

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弯曲或直杆菌。

2.培养:碱性肉汤:有菌生长,溶液浑浊。

TCBS平板:黄色菌落。

庆大霉素琼脂平板:呈灰黑色中心,周边乳白色的菌落

3.生化反应与鉴定:氧化酶试验+ KIA:A/K MIU试验:+ + --

嗜盐试验:0g/L-- 35g/L+ 70g/L-- 100g/L --

副溶血性弧菌

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弯曲或直杆菌。

2.培养:TCBS平板:较大、圆形、隆起、较浑浊半透明菌落。

SS平板:扁平、无色半透明、蜡滴状菌落。

3.生化反应与鉴定:氧化酶试验+ KIA:A/K MIU试验:+ + --

嗜盐试验:0g/L-- 35g/L+ 70g/L+ 100g/L --

五实验讨论

1霍乱弧菌在无盐溶液中应该是阳性,但是实验结果为阴性。

2霍乱弧菌TCBS培养时,在培养基中间出现了一团融合的直径15mm左右的区域,原因不明,因为,很多组都出现了这种情况,猜测,培养平板上菌落过多。

实验五需氧革兰阳性杆菌的检验、白喉杆菌的检验、分枝杆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白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革兰染色形态结构和分离培养。

2.掌握结合分枝杆菌的抗酸染色及显微镜检。

二实验器材

菌种、BA、鸡蛋斜面培养基、卵黄琼脂平板、显微镜、革兰染液、抗酸染液、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培养箱。

三实验内容

1.蜡样芽胞杆菌

(1)形态结构:革兰染色。

(2)培养与鉴定:BA、卵黄琼脂平板(乳光反应,37摄氏度,24h次日观察结果)

2.炭疽芽胞杆菌

(1)形态结构:革兰染色。

(2)分离培养:BA(37摄氏度,24h次日观察结果)

3结核分枝干菌

(1)形态结构:抗酸染色。

4白吼棒状杆菌

形态结构:Alber染色

补充:

副流感嗜血杆菌:1.革兰染色

2.分离培养:接种巧克力平板、BA、MH(观察卫星现象)37摄氏度,

24h,次日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

1.类炭疽芽孢杆菌:(1)革兰阴性大杆菌,菌体两端平截,呈链状排列。

(2)不溶血、灰白色、扁平粗糙、无光泽不透明菌落。

2.蜡样芽孢杆菌:(1)革兰阳性大杆菌,两端椭钝圆,单个或链状排列。

(2)BA、呈浅灰色似毛玻璃装外观、落周围形成溶血环。

3.结核杆菌:油镜观察在淡蓝色背景下可见染成红色细长或略带弯曲杆菌。

4.白吼棒状杆菌:菌体草绿色、异染颗粒呈紫褐色。

补充:副流感嗜血杆菌

1.革兰阴性细小杆菌或球杆菌,多形性。

2.巧克力平板:细小、无色透明似露滴状、湿润菌落。

BA、MH: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出现密集得流感嗜血杆菌菌落。

实验六厌氧菌的培养

一实验目的

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结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

二实验器材

菌种、疱肉培养基、BA、溴甲酚紫牛乳培养基、卵黄琼脂培养基、硼氢化钠--氯化钴合剂碳酸氢钠--柠檬酸合剂、水、钯粒、庆氧盒、显微镜、革兰染液、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培养箱等。

三实验内容

1.形态检查:革兰染色

2.培养与鉴定: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到疱肉培养基、BA,牛乳培养基(汹涌现象)、卵黄

琼脂培养基(Narglar)37摄氏度,24h培养次日观察。

四实验结果

破伤风梭菌:1.革兰阴性细长杆菌,散在排列。

2.疱肉培养基:培养液变浑浊、肉渣部分消化、微变黑。

紫牛乳培养基:汹涌发酵--

BA:呈不规则圆形、扁平中心结实菌落、有透明溶血环。

产气荚膜梭菌:1.革兰阴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单独或成双排列。

2疱肉培养基:培养液变混浊,肉渣不被消化,产生大量气体,凡士林明显被上推。

紫牛乳培养基:酪蛋白冲散呈海绵状,凡士林被上推,“汹涌发酵”现象。

BA:灰白色,光滑,圆形,扁平,半透明,边缘整齐菌落。有溶血环。

卵黄琼脂平板:菌落周围形成不透明区,乳白色环。

实验七真菌的培养与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常用真菌染色技术中的乳酸酚棉兰染色和墨汁负染色法。

2.熟悉不染色标本直接检查的制片方法。

3.熟悉常见真菌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及结构。

二仪器设备

菌种(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沙保罗培养基、玉米粉、Tween-80 琼脂、革兰染液、小。

牛血清、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箱等。

三实验内容

1.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

1)形态检查:不染色、革兰染色。

2)培养与鉴定:分别接种沙氏培养基、BA、显色培养基、芽管形成

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

2.丝状菌小培养

3.示教片:新型隐球菌负染片、曲霉、青霉。

四实验结果

1.白念珠菌(1)灰白色,表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

(2)2~3小时产生芽管。

(3)菌丝顶端或侧枝产生大量后壁孢子。

2.丝状真菌检测:镜下看到菌丝,孢子。

实验八临床标本检测及耐药性检测(ESBLs的协同法检测)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鉴别粪便标本及血标本细菌检测方法。

2. 掌握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标本的处理及鉴定。

3. 掌握耐药性检测方法。

二仪器设备

血液、粪便、药敏菌种:ESBL阳性菌,0.5卖氏管比浊菌液

三实验内容

临床标本检测:1.形态检查:革兰染色。

2.分离培养:血标本接种BA,粪便标本接种SS、EMB(棋盘

格式画线),37摄氏度,24-48h培养观察结果。

3.鉴定按照细菌鉴定程序鉴定。

4.AST

四实验结果

1.血液(1)革兰阳性球菌。

(2)溶血环。圆形,光滑,半透明菌落。

(3)触酶试验阳性。

(4)头孢吡肟24mm,红霉素耐药,氯霉素27mm,庆大霉素27mm,环丙沙星耐药,复方新诺明27mm。

2.粪便:(1)革兰阴性直短杆菌。

(2)SS。深粉色菌落。无色半透明菌落。

EMB,褐色菌落,五色半透明菌落。

(3)氧化酶试验阴性。

(4)KIA :K/A,- - ;MIU:- - -;硝酸盐还原试验

(5)生化鉴定:A 0 0 0

(6)头孢曲松30mm;阿莫西林/棒酸耐药;头孢西叮24mm

头孢他啶24mm;头孢呋辛22mm。头孢塞肟28mm

(7)福氏1型特异血清。3,4福氏志贺菌1a型。

ESBLs鉴定:菌种: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实验内容:分别制备0.5麦氏管菌液涂布M-H琼脂平板,放E-Test试

条,孵育35摄氏度16-24h,观察结果。

第十章 微生物同动植物的共生关系

第十章微生物同动、植物的共生关系 本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共生关系,突出讲授根瘤和根瘤菌。 10.1 微生物和植物共生关系的类型 10.1.1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主要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系,其次是根瘤菌与榆科植物、弗兰克氏放线菌与植物以及蓝细菌与其它生物的共生体系。(见表) 表10-1 结瘤豆科植物 报道属数报道总类按种计算 亚科属数+ +/- - 总数估计总数+ +/- - 总数结瘤% 蝶形花505 241 14 14 269 14000 2416 - 46 2462 98 含羞草66 18 8 5 31 2900 351 - 37 388 90.5 苏木177 13 13 39 65 2800 72 6 180 258 27.9 合计748 272 35 58 365 19700 2839 6 263 3108 91 + 表示结瘤- 表示不结瘤+/- 表示有些结瘤,有些不结瘤。 表10-2 和弗兰克氏菌共生的植物科属 科名属名已知结瘤种数 桦木科桤木属42 木麻黄科木麻黄属18 异木麻黄属58 裸孔木麻黄属18 杨梅科杨梅属28 10.1.2 真菌和植物的共生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真菌和植物的共生关系则更为普遍。植物形成菌根是普遍现象,自然界大部分植物都具有菌根,菌根对于改善植物营养,调节植物代谢、增强植物抗逆性都有一定作用。根据菌根的形态结构和菌根真菌共生时的其它性状,菌根可划分为以下类型:(见表) 表10-3 菌根的类型 主要类型亚型特殊结构真菌类型寄主植物 外生菌根有包围根的菌担子菌,子囊裸子和被子植物 套和哈蒂氏网菌、藻状菌的乔木和灌木 内生菌根内外生菌根可形成菌套,在根担子菌、子裸子和被子植物 细胞内有菌丝圈囊菌的乔木和灌木 丛枝菌根细胞中有菌丝内囊霉科裸子和被子植物 圈和细小分枝的乔木、灌木和 的吸器(丛枝) 草本植物,苔鲜 和蕨类植物等低 等植物 (浆果鹃菌根、水晶兰菌根、杜鹃菌根、兰科菌根)

生物强化技术KONODO

生物强化技术2020 目前,污水处理领域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势菌种的筛选、驯化、纯化等传统的微生物工程技术方面。 一、生物强化技术的原理 1、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以后逐步得到关注、研究和应用。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提高生物降解反应器或原体系中微生物的降解能力,通过投加外源微生物或营养调节成分来保持、强化反应器中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生物降解效果。生物强化技术所利用的微生物可以来源于原有的生物降解体系,经过驯化、富集、筛选、培养获得:也可能是原来生物降解体系中不存在的微生物。 通过投加外源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包括微生物的直接降解作用和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 直接降解作用:通过投加能够降解目标污染物的微生物,提升生物反应器中生物降解活性,微生物以污染物为碳源或能源,实现对污染物的直接降解。 共代谢作用:有些污染物质,微生物不能直接以其碳源和能源生长,但在其它基质存在的条件下,能促进其降解。共代谢过程主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相互协作降解污染物质,在生物降解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实现对污染物的直接降解作用和共代谢作用,前提是获得功能性降解微生物或者微生物菌群。获取具有降解功能的微生物或菌群主要途径有:1、通过长时间驯化,获得具有一定降解能力的菌株或菌群;2、从特定的环境中分离纯化、获得某些具有特定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株; 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获得或增强特定降解能力。 3、从本质意义上讲,在生产中投入活性污泥也属于生物强化技术。但对于污水中含有难生物降解或毒性强的污染物,则需要经过长期驯化,尤其是自然的筛选和淘汰过程,才能逐步在反应器中建立生物降解菌群,实现生物降解过程。

第十章-微生物同动植物的共生关系

第十章微生物同动、植物的共生关系微生物学教案 10-1 第十章微生物同动、植物的共生关系 本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共生关系,突出讲授根瘤和根瘤菌。 10.1 微生物和植物共生关系的类型 10.1.1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主要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系,其次是根瘤菌与榆科植物、弗兰克氏放线菌与植物以及蓝细菌与其它生物的共生体系。(见表) 表10-1 结瘤豆科植物 报道属数报道总类按种计算 亚科属数+ +/- - 总数估计总数+ +/- - 总数结瘤% 蝶形花505 241 14 14 269 14000 2416 - 46 2462 98 含羞草66 18 8 5 31 2900 351 - 37 388 90.5 苏木177 13 13 39 65 2800 72 6 180 258 27.9 合计748 272 35 58 365 19700 2839 6 263 3108 91 + 表示结瘤- 表示不结瘤+/- 表示有些结瘤,有些不结瘤。 表10-2 和弗兰克氏菌共生的植物科属 科名属名已知结瘤种数 桦木科桤木属42 木麻黄科木麻黄属18 异木麻黄属58 裸孔木麻黄属18 杨梅科杨梅属28 10.1.2 真菌和植物的共生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真菌和植物的共生关系则更为普遍。植物形成菌根是普遍现象,自然界大部分植物都具有菌根,菌根对于改善植物营养,调节植物代谢、增强植物抗逆性都有一定作用。根据菌根的形态结构和菌根真菌共生时的其它性状,菌根可划分为以下类型:(见表) 表10-3 菌根的类型 主要类型亚型特殊结构真菌类型寄主植物 外生菌根有包围根的菌担子菌,子囊裸子和被子植物 套和哈蒂氏网菌、藻状菌的乔木和灌木 内生菌根内外生菌根可形成菌套,在根担子菌、子裸子和被子植物 细胞内有菌丝圈囊菌的乔木和灌木 丛枝菌根细胞中有菌丝内囊霉科裸子和被子植物 圈和细小分枝的乔木、灌木和 的吸器(丛枝) 草本植物,苔鲜 和蕨类植物等低 等植物 (浆果鹃菌根、水晶兰菌根、杜鹃菌根、兰科菌根)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采油废水微生物强化处理技术

精品整理 采油废水微生物强化处理技术 一、技术详情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简称为DGGE)是活性污泥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研究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活性污泥菌群的研究。本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分离得到的最具优势的可培养菌株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sp)对石油类污染物的降解率最高可达到84.8%。另外,分离得到的赤红球菌属(Rhod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草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产气单胞菌(Aeromonas)和硝酸盐还原菌属(Nitratireductor)均对采油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具有超过30%的降解率。首次发现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解硫胺素杆菌属(Aneurinibacillus)和硝酸盐还原菌属(Nitratireductor)对采油废水中的石油具有降解作用,其代表菌株石油降解率分别为49.5%、33.5%和33.1%。从上述菌株中筛选得到的复筛出能降解石油类污染物的优势菌株JZ3和JZ4,其除油率分别为52.90%和50.65%。进一步将上述菌株以农业废物甘蔗渣和廉价的海绵为载体进行固定化试验研究。以甘蔗渣和海绵为载体的固定化微生物的除油效果比游离状态的微生物除油效果好。 二、技术优势 本项目利用“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在涠洲终端处理厂进行了采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并通过验收。随后又利用现代培养技术获得高效除油纯菌株,构建新的高效除油复合菌群并应用,显著提高原有生物处理工艺的处理效率,实现了高盐度工业废水的微生物强化处理。本项目为海洋石油开发以及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提供优良的除油菌种资源和科学支持。在今后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本技术将在高效处理采油废水和有效处置石油污染事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采油废水处理。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 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 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 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

最新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有机污染物生物净化(天然物质、人工合成物质) ?无机污染物生物净化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机理 ?净化本质——微生物转化有机物为无机物 ?依靠——好氧分解与厌氧分解 一、好氧分解 ?细菌是其中的主力军 ?原理:好氧有机物呼吸 ? C → CO2 + 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 H → H2O ? N → NH3→ HNO2→ HNO3 ? S → H2SO4 ? P → H3PO4 ?二、厌氧分解?厌氧细菌 ?原理:发酵、厌氧无机盐呼吸C → RCOOH(有机酸)→CH4 + CO2 ?N → RCHNH2COOH → NH3(臭味) + 有机酸(臭味) ?S → H2S(臭味) ?P → PO 3- 4 ?水体自净的天然过程中 厌氧分解(开始)→好氧分解(后续)第二节各类有机污染物的转化 一、碳源污染物的转化

?包括糖类、蛋白质、脂类、石油和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等。 1.纤维素的转化 ?β葡萄糖高聚物,每个纤维素分子含1400~10000个葡萄糖基(β1-4糖苷键)。 ?来源:棉纺印染废水、造纸废水、人造纤维废水及城市垃圾等,其中均含有大量纤维素。 A.微生物分解途径 B.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好氧细菌——粘细菌、镰状纤维菌和纤维弧菌 ?厌氧细菌——产纤维二糖芽孢梭菌、无芽孢厌氧分解菌及嗜热纤维芽孢梭菌。?放线菌——链霉菌属。 ?真菌——青霉菌、曲霉、镰刀霉、木霉及毛霉。 ?需要时可以向有菌种库的研究机构购买或自行筛选。 2.半纤维素的转化 ?存在于植物细胞壁的杂多糖。造纸废水和人造纤维废水中含半纤维素。 ?分解过程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多数能分解半纤维素。 ?许多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节细菌及放线菌能分解半纤维素。霉菌有根霉、曲霉、小克银汉霉、青霉及镰刀霉。 3.木质素的转化自然界中哪些微生物能够进行木质素的降解呢??确证的只有真菌中的黄孢原毛平革菌,疑似的有软腐菌。 黄孢原平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rium)是白腐真菌的一种,隶属于担子菌纲、同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丝核菌科。 白腐—树皮上木质素被该菌分解后漏出白色的纤维素部分。*木质素降解的意义何在呢?(二)油脂的转化

共生微生物与食物过敏

共生微生物与食物过敏 发表时间:2018-08-21T10:54:19.47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作者:张慧[导读] 食物过敏是一种常见疾病,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其患病率明显增加,这表明环境对易感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慧 天津市儿童医院急诊内科天津 300074 摘要:食物过敏是一种常见疾病,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其患病率明显增加,这表明环境对易感性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方式、宠物接触,以及饮食习惯等是影响食物过敏重要风险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对肠道菌群的构成有显著影响,而肠道菌群在形成免疫系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已经开始聚焦于这些肠道共生微生物在食物过敏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动物模型的研究明确显示肠道共生微生物的组成与食物过敏有密切相关性,如梭状芽孢杆菌有助于防护食物过敏。未来的挑战是识别可用于预防或治疗食物过敏的共生微生物。 关键词:共生微生物食物过敏肠道微生物群 一、肠道微生物组成和食物过敏 据估计,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数量多达100万亿,粗略估计,微生物群包含的基因数量比人类基因组中编码的要多150倍[1]。多细胞动物和人体微生物之间古老的共生关系已经将我们的免疫系统进化成现在的状态[2]。尽管微生物群的组成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大部分的生物体来自于四种类群: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3]。Yatsunenko等人利用从不同地理种群的粪便样本采集的16S rRNA数据,表明在生命的前3年,人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差异最为显著[4]。婴儿微生物组的成熟主要是由于停止母乳喂养,微生物成熟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并被认为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5]。因此,婴儿胃肠道的微生物组成是高度动态的,这增加了研究微生物组成对健康结果的影响的复杂性。 食物过敏是一种早期发病的疾病。一项研究早期食物引入对食物过敏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婴儿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对鸡蛋或花生产生敏感和临床反应[6,7]。因此,食物过敏的环境风险因素很可能在产后或子宫中就开始起作用。与食物过敏风险相关的因素包括:出生方式、母乳喂养、有同胞的哥哥或姐姐、早期的日托,以及对皮毛宠物的接触[8]。这些发现支持卫生假说,认为在早期生活中缺乏适当的微生物暴露会增加罹患变应性疾病的风险。研究发现,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会个别地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8]。Ling等人使用16S rRNA测序来研究儿童食物过敏(n=17,IgE介导的食物过敏,n=17,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和健康对照组(n=45)之间微生物成分的差异,研究发现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没有差异,但在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婴儿中,梭状芽孢杆菌和厌氧菌的水平升高,拟杆菌属的水平降低,此外,梭状芽胞杆菌的水平与IgE水平相关[9]。同样采用16S rRNA测序法对加拿大婴儿群体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M.B. Azad等人发现,12个食物敏感的婴儿,粪便中肠杆菌含量增加,拟杆菌含量较少[10]。 二、肠道菌群对食物过敏实验模型的影响 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相比,目前评估共生微生物对食物过敏影响的临床研究文献较少,大部分研究都是用小鼠模型进行的。无菌和抗生素治疗的小鼠,它们被重组为具有良好特征的肠道微生物群模型,广泛用于此类研究。对小鼠的抗生素治疗已被证明可以增加小鼠对花生过敏的敏感性,其花生特异性IgE和IgG水平显著增加,提示肠道菌群对食物过敏有抑制作用[11]。对无菌小鼠进行了特异性的定殖,以确定菌群的抑制成分,拟杆菌不能减少花生过敏反应,然而,对梭状芽孢杆菌的定植可以降低花生过敏[12]。Atarashi K等的研究也发现,梭状芽孢杆菌可以有效地抑制肠道过敏模型中的过敏症状[13]。另一项研究表明,从健康婴儿的粪便微生物群中分离出双歧杆菌并定植于无菌小鼠,可有效地抑制其对牛奶的过敏反应[14]。结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改变的微生物成分可能会增加对食物过敏的敏感性。 三、食物过敏的微生物调节机制 食物过敏症状产生通过过敏原交联脱颗粒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IgE,进一步连接到高亲和力受体(Fc?RI)细胞表面,IgE的水平受Th2淋巴细胞的调控,且Th2淋巴细胞产生的IL-4是B细胞转换到IgE等型的必要细胞因子,调控T细胞可以抑制Th2的免疫增殖和IgE 的产生,微生物群对以上这些通路的调控都可能会导致对食物过敏的易感性[15]。在B细胞中缺乏MyD88(髓样分化因子)可导致IgE水平升高,这表明微生物群的一些抑制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B细胞,B细胞表达广泛的toll样受体(TLR),调节免疫球蛋白的生产,包括IgE[16]。共生菌也可能通过激活肠上皮细胞的TLR来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17]。TLR4和TLR9已被证明可以调节小鼠的IgE产生,而它们的缺失会导致小鼠对食物过敏的敏感性增加和降低[11]。 除了免疫作用外,共生菌群还可能通过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调控影响其对食物过敏的易感性。肠上皮形成了肠道内腔内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物理屏障,是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第一个位点,肠上皮细胞通过紧密连接蛋白调控腔内的抗原进入到固有层。Stefka等人证明了梭状芽胞菌的定植增加了IL-22的表达,IL-22是一种阻碍肠屏障功能的细胞因子,其可以通过降低血清对花生蛋白的摄取来降低肠通透性[18]。膳食纤维由厌氧菌在结肠中发酵,释放短链脂肪酸(SCFA),可被肠上皮细胞摄取产生能量,喂食高纤维食物的小鼠不受食物过敏的影响,但缺乏SCFA受体的小鼠,对食物过敏的敏感性明显增强[19]。 四、总结 人体的共生微生物对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一些研究已经发现了肠道菌群与哮喘、变应性鼻炎和湿疹之间的显著关系,但还缺乏对人类食物过敏中微生物组的具体研究。现有的来自人类研究和小鼠模型的数据支持肠道菌群对食物过敏的调节作用,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回答。更好地保护微生物群的一般特征,和饮食调节保护微生物群的发展需要,将可能有助于实现肠道共生微生物对食物过敏的预防或治疗。 参考文献: [1]Qin J,Li R,Raes J,et al. 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ue 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 Nature. 2010;464(7285):59–65.

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转化在植物类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班级:科研一班 学号:2013110039 姓名:杜风丽

微生物转化在植物类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对微生物转化在植物药成分研究中的应用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利用微生物对植物药成分进行转化是中药高效利用的一条新思路,可显著推动我国的植物药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在短时间内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关键词:微生物;植物药;生物转化 中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瑰宝,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从现有药材中寻找有效成分。尤其植物药,从现有资源中发现新的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化合物越来越难。另外,原有植物药成分存在着的体内代谢途径不清楚、药效不强、毒副作用大、稳定性差等缺点,影响了它们的应用。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植物药成分进行化学结构改造,获得新的化合物,开发新的药理活性;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手段,对植物药成分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更好地阐明植物药成分的药效,发挥中药在世界医药中的作用。生物转化是近五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微生物转化是生物转化的一部分,而真菌种类繁多、营养要求相对较低、易于培养,是一种有效的生物转化载体。使用真菌作为生物转化体系,以植物药成分研究为出发点,进行植物药成分的转化和体内药物代谢的研究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1.紫杉醇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属植物的树皮中分离提取到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亦是继阿霉素和顺铂后备受青睐的抗癌药,但其来源一直缺乏[1]。美国施贵宝公司Patel等利用微生物转化方法进行紫杉醇的半合成,他们分别从白色类诺卡菌、藤黄类诺卡菌、莫拉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c-13紫杉醇酶、C-7木糖苷酶和c-10去乙酰酶,分别将红豆杉中的几种紫杉烷如巴卡亭Ⅲ、紫杉醇C、cephalomannie、10一去乙酰基紫杉醇等的7,10,13位进行水解,得到较多而单一的10 去乙酰一巴卡亭3,该产物为紫杉醇合成的重要前体化合物,再利用化学反应,连接上13位的侧链,即可得到紫杉醇[2-3] 。这提示了生物转化技术有利于紫杉醇前体物质的得到,从而为紫杉醇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2.喜树碱 喜树碱是Wall和Wani等从珙桐科乔木、我国特有的植物喜树的树叶和树皮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的生物碱。微生物转化喜树碱可以获得10,羟基喜树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填空题 1.动植物的研究能以体为单位进行,而对微生物的研究一般用体 2.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其中只有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 3.一般情况下,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使容器中不含。 4.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和。 5、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的重要依据。 6、微生物保藏的目标就是要使所保藏菌株在一段时间不、不和不 7、一般说来,采用冷冻法时,保藏温度越,保藏效果越。 8、、和是影响显微镜观察效果的3个重要因索。 9.光学显微镜能达到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是,这时一般使用 x的目镜,和 x的物镜,并应在物镜镜头和玻片之间加。 10、采用明视野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光的和都没 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 11.在的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这就是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 12.透射电子显微镜用电子作为,因此其分辨率较光学显微镜有很大提高,但镜筒必须是环境,形成的影像也只能通过或进行观察、记录。 13.在显微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就单个有机体而言,其基本形态可分为、与 3种。 14.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 15. 是一类缺少真正细胞壁,细胞通常无色,具有运动能力,并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们个体微小,大多数都需要显微镜才能看见。 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培养微生物的常用器具中,()是专为培养微生物设计的。 (1)平皿(2)试管(3)烧瓶(4)烧杯 2.( )可用来分离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1)选择平板(2)富集培养(3)稀释涂布(4)单细胞显微分离 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稀释倒平板法的缺点?( ) (1)菌落有时分布不够均匀 (2)热敏感菌易被烫死 (3)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4)环境温度低时不易操作 4.下面哪一种方法一般不被用作传代保藏?( ) (1)琼脂斜面(2)半固体琼脂柱(3)培养平板(4)摇瓶发酵 5.冷冻真空干燥法可以长期保藏微生物的原因是微生物处于( )的环境,代谢水平大大降低。 (1)干燥、缺氧、寡营养(2)低温、干燥、缺氧 (3)低温、缺氧、寡营养(4)低温、干燥、寡营养 6.对光学显微镜观察效果影响最大的是( )。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不断出现,使得微生物学研究得以迅速向纵深发展,已从细胞水平、酶学水平逐渐进入到基因水平、分子水平和后基因组水平。另一方面是大大拓宽了微生物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与其他生命科学和技术、其他学科交叉、综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发展点甚至孕育新的分支学科。近20~30年来,微生物学研究中分子生物技术与方法的运用,已使微生物学迅速丰富着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成果。C.Woese1977年提出并建立了细菌(bacteria)、古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carya)并列的生命三域的理论,揭示了古细菌在生物系统发育中的地位,创立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进行分类鉴定的理论与技术。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生化与遗传学研究的结合,已经进入到基因和分子水平,即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微生物分化的基因调控,分子信号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生物大分子物质装配成细胞器过程的基因调控,催化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的酶的基因及其组成、表达和调控,阐明了蛋白质生物合成机制,建立了酶生物合成和活性调节模式,探查了许多核酸序列,构建了100多种微生物的基因核酸序列图谱。如大肠杆菌(Escheriachiacoli)的基因图谱早已绘出,1/3多的基因产物已完成了生化研究,80%的代谢途径已有了解,染色体复制模式及调控方式已基本阐明,对许多操纵子的主要特征已有描述,对大肠杆菌细胞高分子的合成已探明,并可以在试管中模拟,即进入了后基因组时期。对固氮酶

共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

共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 电商143 吴皓晨2014011344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研究者从物种起源进化分化的层面上发现,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人类遗传因素,还取决于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城市化使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教育引导人们对卫生问题的观念发生变化、经济上彻底改变城镇居民的饮食习惯等外环境因素可能成为心理学和行为学更值得关注的内容。上述环境变量与“卫生假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都可能引起人类行为的变化。 在人的身体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寄生在人们的皮肤、生殖器、口腔,特别是肠道等部位。实际上,人体细胞并不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细胞,共生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由微生物细胞和它们所包含的基因组成的细菌群落,不仅不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反而对人体有益,能帮助身体进行消化、生长和防御。人体内的共生菌分布很广,理论上,任何可以和环境接触的地方都有共生菌的存在——皮肤,眼睛,呼吸道黏膜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微生物。在健康人体内,肠道微生物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然而在当今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中,除抗生素以及各种药物的滥用外,容易让我们忽略了食物防腐剂、食品保鲜剂、食品色素等都严重破坏着人类与微生物共生的动态平衡。同时人们饮食的不规律、偏食、过多食用带有杀虫剂的蔬果,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导致的紧张焦虑等都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的平衡,最终导致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疾患的发生。 不过,它们大多数存在于消化系统,尤其是大肠里。这些共生菌与我们互利互惠,建立起双赢的关系。一方面,我们温暖湿润的脏器为它们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这些细菌参与食物消化代谢、帮助我们抵御外敌,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有人把它们称为“被遗忘的器官”。 2003年,我们发现动物的某些行为受微生物调控,服用特定有益微生物之后,争食好斗的动物变得温顺。2005 年,我们将这一研究扩展到研究自杀和杀人与微生物的关系上,得出的结论是: 除了基本本能之外,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并非遗传,而是后天微生物“感染”所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可以调控人的血压、血脂甚至血糖的高低,可以决定人能否有效吸收足够的矿物质、能否获得足够的好的神经递质。某些特定微生物还能决定人的冲动与否。肠道微生物在肠脑中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某些动物的天性(行为),比如温顺的草食动物可以变成凶猛的斗牛、老鼠的天敌——猫可以与老鼠和睦相处。十分有趣的是,这些微生物的作用在人类身上也完美再现了上述效果。微生物对人的心理压力和抑郁状态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微生物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和人类互惠共生。尤其是肠道微生物,其庞大的数目和基因组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很好的屏障和保护调节机制。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与很多疾病相关。因此,更好的了解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更好的保护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必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应用方向。

微生物学检验常用的技术方法

微生物学检验常用的技术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形态学检查 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础,可根据其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性等,为进一步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显微镜检查 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 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 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目前实验仪器中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

微生物转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13-05-06 17:12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1f11163798.html,/kcms/detail/11.1759.TS.20130506.1712.005.html 微生物转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邹宇1,马堃1,尹冬梅2,* (1.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600;2.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201418)摘要: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它的微生物转化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功能以及微生物转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类型和特点,展望了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生物活性物质生产和医药保健品研发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转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Research advance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 ZOU Yu1, MA Kun1, YIN Dong-mei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Liaoning Dalian 116600, China; 2. Ecology School,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China) Abstract: The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possessed many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its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beca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several species and function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 had been summarized. Meanwhile, variou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 had been introduced. Moreover, it was predicted that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would have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production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and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s and health foods. Key words: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 research advance 中图分类号:TS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初生代谢产物,同时也提供许多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次生代谢物产物,如生物碱、酚类、萜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将这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用于制作香料和食物防腐等,直到今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仍然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然而,长期盲目采集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许多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趋于灭绝。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天然植株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很低,提取成本过高;而采用化学合成法,又会遇到工艺流程复杂、副产物多、易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许多问题[2-3]。面对上述诸多难题,科学工作者探索了应用微生物转化法来获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新途径。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已取得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文就此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功能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包括酚类、黄酮类、糖苷类、萜类、甾类、皂苷类、生物碱等。按照结构和功能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可分为酚类、萜类和生物碱三大类。 1.1 酚类物质 广义的酚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多酚类和醌类。黄酮类是一大类以苯色酮环为基础,具有C6-C3-C6结构碳架的酚类化合物,很多黄酮类成分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从槐树槐米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芦丁可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而引起的出血症以及辅助治疗高血压等[4]。多酚类是苯环上含有一个或多个烃基取代基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清除的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免受氧化胁迫损伤[5]。醌类化合物是萘、蒽等苯式多环烃的芳香族氧化物,它的存在是植物呈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醌类化合物是植物抗菌、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如胡桃醌、茜草素、紫草宁等[6]。 1.2 萜类化合物 萜类是由多个异戊二烯单元组成的化合物,通过异戊二烯途径,不同个数的异戊二烯单元分别组成单 * 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邹宇(1979-),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

微生物学经典技术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纯培养: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配养。 2、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3、分辨率(力)(Resolution,R) :指的是显微镜能够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能力。 二、填空题 1、无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分离纯化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 2、划线平板法,倾注平板法,涂布平板法,稀释摇管法 3、变异、污染、死亡 4、减短光波波长(λ)、增加镜口角(θ)、增加介质的折射率(n) 5、简单染色、复杂染色,正染色和负染色 6、加热、低温、过滤、电离辐射 三、选择题 1、A 2、D 3、A 4、A 5、C 6、B 7、C 8、 B 9、B 10、B 11、D 12、A 13、A 14、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五、简答题 1、微生物常用的分离方法有那些?其各自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微生物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稀释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摇管法、单胞分离法。稀释平板法和涂布平板法都是首先制备和稀释接种液,前者是将接种液和50℃左右的琼脂混合摇匀后倾倒平板,后者是在平板表面接种然后用刮铲涂布均匀。划线分离法往往用于单菌落的再分离,通常是用接种环进行划线,然后将接种环灭菌之后沿着原划线处继续划线,依次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多微生物被逐渐分离,最终得到单细胞菌落。稀释摇管法主要是针对厌氧细菌,是稀释平板法的一种变形。单细胞分离法主要是在显微镜或显微操作仪下对一些单细胞的微生物或微生物孢子利用毛细管进行分离,从而获得单细胞培养。) 2、常用的微生物的保藏技术有那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一)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绪论 选择题 A 型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 1.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 A 单细胞,结构简单 B 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C 二分裂方式繁殖 D 有细胞壁 E 对抗生素敏感 2.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 细菌 B 病毒 C 衣原体 D 真菌 E 立克次体 3.第一架观察微生物的显微镜放大的倍数 A 200倍 B 266倍 C 500倍 D 366倍 E 1000倍 4.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 螺旋体 B 衣原体 C 支原体 D 真菌 E 放线菌 5.首次使用固体培养基的科学家是 A 琴纳(Edward Jenner) B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C 伊凡诺夫斯基(Iwanovsky) D 列文胡克(Leewenhoek) E 郭霍(Robert Koch) 6.微生物特点描述哪项错误 A 形体小,结构简单 B 肉眼看不见的低等生物 C 分布广,种类多 D 繁殖快,代谢强 E 不易发生变异 B型题(每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备选答案可重复被选) A 法国的巴斯德

B 德国的郭霍 C 俄国的伊凡诺夫斯基 D 中国的汤飞凡 E 荷兰的列文胡克 1.最早观察到细菌 2.创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 3.病毒发现起重要贡献的是 4.狂犬病疫苗、炭疽病疫苗研制者 5.首先证实有机物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 6.首先成功地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7.结核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发现者 X型题(选2个以上答案) 1.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 细菌 B 病毒 C 衣原体 D 真菌 E 立克次体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A 大多数微生物可导致人发病 B 微生物可以制造菌肥和杀死害虫,促进农作物生长 C 微生物可以产生多种抗生素 D 微生物可为基因工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工具酶和载体系统 E 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人和动物发病 填空题 1.微生物的特点:; ; ; 。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 、; 缺乏,只有核糖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