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葛底斯堡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

艾弗芮特的两小时的演讲很快就没有人记得了,而林肯的两分钟的演说却成了全世界至今还在传诵的名篇。

葛底斯堡战役

(Battle of Gettysburg )

1863年7月1—4日,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两军在葛底斯堡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有一种翻译

葛底斯堡战役

叫做“盖茨堡战役”。

联邦军作战不利

7月1日联邦军作战不利。希尔和尤厄尔指挥的南军第一军到达葛底斯堡,兵力处于优势。在此关键时刻,北军将领汉考克集合逃散的士兵,驻守公墓岭抵抗。此公墓岭是个利于防守的阵地,露出地面的石灰石岩层,呈鱼钩形,凸出的那一面朝向西方和北方,正对着南军。从南面和东面赶来支援的北军正好沿岭布防。南军采取包围态势,其右翼位于半是森林的学堂岭与公墓岭平行。南军猛攻联邦军左翼,北军据险抵抗未能攻克,罗伯特·李决定第二天发动攻击。

猛攻联邦军右翼

7月2

葛底斯堡战役形势示意图

日傍晚,尤厄尔率领南军又猛攻联邦军右翼,冲上卡尔普斯山的斜坡,北军一时出现险境。罗伯特·李认为机会已到。但是南军援军尚未赶到,尤厄尔不出一个小时便被击退。7月3日,罗伯特·李向米德军的中央猛扑过来。午后1时,南军向公墓岭发炮,联邦炮兵加以还击,双方大炮对击了一个多小时,接着罗伯特·李命令皮克特率军向联邦军中央阵地进攻。皮克特的身穿灰色军装的南军越过旷野和草地,稳步向前推进。穿着蓝色军服的联邦军则用密集的炮火和雨点般的子弹射向敌军。南军士兵要穿过一块将近1英里宽的开阔地,他们就成了隐蔽在工事后面的联邦军的射击活靶子。等到南军冲到公墓岭山脊的联军防线时,他们的人数已伤亡了一半。接着就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南军已到达北军最坚固、也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北军的伤亡也很大,几乎有些支持不住了。当时,南军将领阿米斯特德把军帽挑在指挥刀的刀尖上,跃过石墙跳进联邦军的工事,跟在他后面的还有100多人。蓝色的弗吉尼亚军旗在公墓脊峰上飘扬。这时联邦军迅速向被攻破的缺口合拢过来,将这100多人包围在里面,阿米斯特德的那些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作了俘虏。公墓岭阵地终于守住了。

滂沱大雨

7月4日夜间下了一场滂沱大雨,波托马克河水位上涨,使罗伯特·李无法撤过河去。林肯曾要求米德赶紧抓住这个时机,歼灭敌军。但米德召开丁一夜作战会议,坐视波托马克河水位退落,李将军带领余部顺利撤退。这使林肯深为懊恼,不过他还是称赞米德在葛底斯堡战役中的贡献。罗伯特·李以为战役失败的责任全在自己,提出辞去弗吉尼亚兵团司令职务,未被戴维斯批准。

白兰地车站之役

(1863年6月9日)

战役中最大的一场骑兵战斗。奥佛瑞德·普里森腾指挥所属的联邦骑兵展开火力侦搜,以查明李将军主力之所在,拂晓突袭驻扎于弗吉尼亚白兰地车站外的史都华将军及所部骑兵。双方胜负难分,普里森腾将军在找出位于左近的李将军步兵主力确切驻地前便先行撤退。联邦铁骑经此一役建立与南方的机动部队可堪匹敌的声誉。此役之后,李将军的步兵主力由尤尔将军的第二兵团带头,由曼那萨斯峡谷穿过蓝脊山脉北行。第二次温彻斯特之役(1863年6月13日至6月15日)尤尔兵团击败由罗伯特米洛伊准将指挥的温彻斯特守军,肃清审南多亚谷,以利跟随于蓝脊山脉之后的联盟国军北进。米洛伊将军于天色转暗后撤退,希望能抵达西弗吉尼亚的查尔斯城,但遭爱德华·强森率领一师的兵力攻击侧翼而被切成两段。虽然李将军原本希望隆史崔特与希尔两大兵团留驻于蓝脊山以东,此役令其西调以应不时之需。其后全部三个兵团继续北出审南多亚谷。在此同时,波多马克军团反常地行动敏捷,在6月16日已抵达曼那萨斯隘口。胡克司令对李将军之意图与史都华将军所部于蓝脊山后之作为一无所知。他原本欲乘李将军不在,包围后防空虚的里士满,但林肯总统果断地向他指出,李将军的主力为其真正目标。胡克将军所接获的命令为追蹑并击败李将军,并横亘于李将军的大军与华盛顿及巴尔地摩间。

奥迪之役

(1863年6月17日)

贾森·基尔派崔克之旅与联盟国的汤玛斯·曼佛德上校之间的骑兵对决。双方鏖战四小时后,基尔派崔克获得增援,而曼佛德率其部向间堡(Middleburg)方向退却。

间堡之役

(1863年6月17日至6月19日)

罗德岛第一骑兵队遭联盟国两旅骑兵攻击压迫。史都华将军所部于6

月19日被击退至间堡后方,并进一步退却至谷中。

葛底斯堡战役上谷之役

(1863年6月21日)

约翰巴福德率一师骑兵攻击联盟国骑兵左翼,但遭击退。史都华将军所部撤至弗吉尼亚的爱许比峡谷中易守难攻之处,但复率其三旅骑兵离谷远去,实施大范围的威力侦搜,并向东袭取波多马克军团右翼不及之处。这是此战中最受争议的一项行动。李将军令史都华将军掩护大军主力并回报敌军行动,但史都华将军若非有所误解,便是有意忽略,反而在李将军

于敌军防区中盲目摸索敌人位置时,企图再立前勋,迂回至敌军后方袭取其补给。6月27日晚,林肯总统下令解除胡克司令的职务。这名身经百战的军人与陆军总司令亨利·郝列克争论哈普斯渡口防务,并过份自信地自请辞职。郝列克总司令与林肯总统顺水推舟,于6月28日一早任命原为驻马里兰佛瑞德列克的第五兵团司令乔治·米德代理波多马克军团司令一职。这次人事异动出乎米德将军意料之外,他之前曾表明对军团司令一职毫无兴趣。事实上,当米德将军被来自华盛顿的官员带着人事命令唤醒时,还以为自已因触犯军纪被捕了。尽管对胡克前司令的计划,以及移动迅速的三路大军之确切位置所知不多,米德司令很快地便进入状况。李将军并并不知道其向来反应迟钝的宿敌已深入北方。缺乏史都华将军所部骑兵的情报令他对敌情一无所知。直到隆史崔特所收买的间谍回报,李将军方才发觉敌军已渡过波多马克河并紧蹑其后。当时李将军所部四散:尤尔兵团已近萨斯奎哈纳河,直指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利斯堡,隆史崔特与希尔两大兵团则在钱伯斯堡近郊。李将军发出急报,令其三大兵团视情形就近集结于宾夕法尼亚的凯许城或葛底斯堡。

汉诺威之役

(1863年6月30日)

史都华将军于敌军周围四处进袭,攻击一团的联邦骑兵并将之逼入宾夕法尼亚汉诺威的街道中。联邦军的艾伦·房斯渥斯将军率所部一旅抵达,并着手反攻。史都华将军于敌军增援后受困,不得不东移至更远之处。他无法落实与尤尔将军保持连系的命令,且于大战前夕距离李将军的主力远达两日快马的路程。

卡利尔之役

(1863年7月1日)

企图找出尤尔军团之所在的史都华将军,攻入曾于数天前为尤尔军团所据之卡利尔,遭遇联邦民兵的一个小分遣队。史都华将军在获知李将军于葛底斯堡附近的确切驻地后脱离战斗,于离城途中纵火焚烧卡利尔营。

葛底斯堡之役

(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

此战中最大规模战斗,通常被认为是美国内战的转折点。米德将军在三天的激战中击败李将军,双方共160,000人的兵员中,共有51,000人阵亡。战事自亨利·海斯所部一师与巴福德所率的骑兵,连同后来卷入的约翰·雷诺所部第一兵团之遭遇战展开。联邦军第六兵团抵达后,连同第一兵团,遭南下的尤尔兵团与希尔兵团联手痛击,被迫退入城中,于城南的

墓园岭经寇普岭至墓园山脊一线布防。7月2日,李将军双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同时袭取米德将军的左右两翼。双方于小圆顶、魔鬼穴、麦田、桃园、东墓园岭、及寇普岭各处展开激战。米德靠著内线作战的优势移防守军,并打退联盟国军的进击。7月3日,李将军对联邦军阵线中心发起皮克特冲锋,三个师的兵力死伤殆尽。其时,史都华将军率部赶回参战,他在主战场以东进行一场无关大局的骑兵对决,企图穿入敌军后方。双方僵持至7

月4日。

猎师城之役

(1863年7月2日)

史都华将军抵达葛底斯堡后,命令韦德·汉普顿占据有利位置以掩护联盟国军战线左后方。汉普顿沿猎师城公路策马至东北4哩处,以阻断欲迂回抄入李将军战线后方的联邦军部队。时有贾森·基尔派崔克师中所辖两旅,分由乔治·卡斯特及艾伦·房斯渥斯二人率领,正于联盟国军左翼之尽端之探查虚实。卡斯特于连接猎师城与葛底斯堡之公路上截击汉普顿,而遭汉普顿还击。当房斯渥斯率部赶到时,汉普顿并未加强攻击,而是以火炮互轰,直到天色转暗方趁机撤回葛底斯堡。葛底斯堡战役威廉史波特之役(1863年7月6日至7月16日)李将军撤向波多马克河途中,一连串的小型战事。米德司令追击李将军,但未能在其潜渡波多马克河之前集结重兵进行攻击。天气自7月4日起开始转为多雨,道路对双方而言皆泥泞难行,但李将军所部机动性较高,总是赶在米德司令的部队前头。联盟国骑兵队的约翰·因伯登将军护送后运伤兵的车辆,于7月6日遭暴涨的洪水截断去路,转身以无畏的态度回应巴福德与贾森·基尔派崔克的攻击,令伤兵持枪防御。米德司令与其部属于7月12日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在李将军所部安全渡河之前,于7月14日展开攻击。然而,李将军的部众于7月13日入夜后,至7月14日日间,于马里兰的瀑布市渡过波多马克河。海斯所部一师负责断后,基尔派崔克的骑兵自其后卫部队中俘获约700人。于皮克特冲锋中生还的詹姆斯·培提古鲁将军,于此役伤重不治。

本斯波罗之役

(1863年7月8日)

于李将军渡过波多马克河之前,双方骑兵在南山的小径上狭路相逢。

曼那萨斯峡谷之役

(1863年7月23日)

米德司令企图于曼那萨斯峡谷截击李将军撤退中的大军而未能成功。威廉·佛兰区发动攻击,但友军呼应不及。联盟国军一度被逼退,但最终

毫发无伤地离开。联邦军于7月24日占领弗吉尼亚的皇家前线,但李将军的大军安全地脱离追击。

葛底斯堡战役点评

葛底斯堡战役是到那时为止的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联邦军死伤和失踪2.3万人,南军2.8万人。米德将军在战斗期间向各军下达了一道道重要命令,对战斗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葛底斯堡战役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南军失去战略主动权,再也未能向北进军,联邦军队转入进攻。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更加坚定了美国人民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正像4个月后林肯在葛底斯堡战场举行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时,发表的那篇不朽演说中所说的:“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曾为之竭尽全部忠诚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使这些死者不致白白牺牲。”

如果仅让我们找出导致南军在这次战役中失败的一个因素的话,我们选择的因素很可能是斯图尔特在关键时刻不在交战地域。但是要找出导致北军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就更加困难,除了小圆顶一带的作战行动以外,也许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单个行动格外引人注目了。因而,胜利的奖章应该授予善于指挥防御作战的米德。

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我们同意是斯图尔特的越轨行为致使李因情况不明而输掉了这次战役,那么,这就再一次表明:没有准确的情报,就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个人的品格——过于自负——也会给战役的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有时也听到这样的言论,说米德是他的两位军长——霍华德将军和汉考克将军——的傀儡。这种看法不太公正。不要忘记,米德是在非他选择的地域,在一次重大战役开始前仅一个星期出任波托马克军团指挥官的,而且,在战役的最初阶段他就失去了一位最好的将领。不仅如此,经过第二天的战斗之后,联邦军应该坚决固守而不是(象过去经常所做的那样)撤退的决定,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由米德作出的。他指挥各军(有时甚至各师)坚守受进攻之敌威胁地段的方法也是无懈可击的。

葛底斯堡演说背景

葛底斯堡战役后,决定为死难烈士举行盛大葬礼。掩葬委员会发给总统一张普通

葛底斯堡演说

的请帖,他们以为他是不会来的,但林肯答应了。既然总统来,那一定要讲演的,但他们已经请了著名演说家艾佛瑞特来做这件事,因此,他们又给林肯写了信,说在艾佛瑞特演说完毕之后,他们希望他“随便讲几句适当的话”。这是一个侮辱,但林肯平静地接受了。两星期内,他在穿衣、刮脸、吃点心时也想着怎样演说。演说稿改了两三次,他仍不满意。到了葬礼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做最后的修改,然后半夜找到他的同僚高声朗诵。走进会场时,他骑在马上仍把头低到胸前默想着演说辞。

那位艾佛瑞特讲演了两个多小时,将近结束时,林肯不安地掏出旧式眼镜,又一次看他的讲稿。他的演说开始了,一位记者支上三角架准备拍摄照片,等一切就绪的时候,林肯已走下讲台。这段时间只有两分钟,而掌声却持续了10分钟。后人给以极高评价的那份演说辞,在今天译成中文,也不过400字。

林肯的这篇演说是演说史上著名的篇章,其思想的深刻,行文的严谨,语言的冼练,确实是不愧彪炳青史的大手笔。尤其是其中的第二段,建议加以仔细分析,其语义的承转,结构的安排,甚至包括其句式的使用,无一不是极尽推敲之作。

GETTYSBURG ADDRESS

Abraham Lincoln

Delivered on the 19th Day of November, 1863

Cemetery Hill,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place for those

who gave their lives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 we cannot consecrate, we cannot hallow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葛底斯堡演说译文

葛底斯堡演说

亚伯拉罕·林肯,1863年11月19日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文学魅力与散文精神

文学魅力与散文精神 2012年03月05日来源:阎纯德 新年伊始,长春出版社推出宗璞、张抗抗、赵玫、梁晓声、陈启文、乐黛云、阎纲、谢冕、刘锡诚、黄晓敏的散文随笔精品组成“大家书系”。 文学的神髓是思想。文学要有益于天下与后人,既要承传文明,又要发展文明。散文之道就在于从思想和感情的层面来体现人生的大境界、大情怀和人格。谢冕是生活中的诗人,坚信一个人的境界和胸怀有多大,他的文字就有多远。在他的散文里,有悲怆婉丽、忧患重重的文化意韵,可以窥视沉淀着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生境界。阎纲是学者、大批评家。他的《爱到深处是不忍》几乎写的全是人,其中不少篇章令我们流泪不止、难忘终生。“文学者,情学、情欲学,情根于爱”,“古今至文多血泪,散文尤甚”,“情之所至,缘情成文”,组成他的散文观。他说过,一个作家,没有独特的发现,没有触动自己的灵魂,没有新的或更深的感受,不要动笔;没有传神的感悟和深邃的细节支持不动笔;求精短,去辞费,不减肥、不出手。他还说:“心灵对立构成艺术哲学。艺术的魅力源于善恶、美丑的势不两立,透过情感的反差、碰撞,凸显出深度的人格美、人性美。”

创作实践浇灌出的心得体验是刻骨铭心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张抗抗相信“‘自己’是惟一重要的,‘自己’意味着个人、个体、个性;意味着一个真切感受着世间的痛苦和欢乐的生命活体、一个热情地生活过、冷静地思索过而后留下的私人笔记”。她“按着自己习惯的写作方式,在散文和随笔这些相对自由的文字中,在这些不需要精心虚构人物和情节的篇章中,给自己开一扇透气的窗户……如果说,小说通常是在替别人说话、对别人说话;小说中的‘我’,大隐隐于‘故事’。如果说,小说的叙述者是生活的‘旁白’,那么,散文随笔便类似于‘独白’了。在散文和随笔中,我是显形的,我只对自己说话——我行、我见、我读、我想、我爱、我恨……用坦诚率真的文字——我记下!”她还说,“假如我始终把自己深藏在小说里,我会觉得憋闷、委屈、难受。所以我想方设法要攀上散文的救生圈,浮出水面来歇息。我不是一条遨游于深海的大鱼,而是热爱海洋和陆地的一种两栖动物。我如此强调坦诚而真实的‘自己’,恰恰是为了寻找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异’与‘同’。因为,每一个独立而具有尊严的个体,都是构成我们理想中的公民社会的基石。” 陈启文是一个职业虚构者,但他“越来越觉得还有比写小说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近年他以大量精力写作“共和国国情系列”报告文学和随笔。前者让他从书斋重返大地,走向比虚构更复杂严峻的社会现实,后者则是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叩问与反思。“如果不立足于坚硬的现实,也不可能真正抵达精神现场。当虚构的

关于理想的随感散文

关于理想的随感散文 厌恶浮华,只因浮华会令人丧志。与之空前浮华,冠冕堂皇,还不如真实地、问心无愧地做一件事,闲暇时光,静候在无声的岁月里,捧一卷美文,享受着淡淡的恬静与优雅,静静的陶醉在淡澜书香的气息里,远离喧嚣浮躁,享受一份淡然的心绪,学会不时的在岁月中沉静下来,把自己隐匿在一片净土里,放飞被现实所禁固已久的思绪,静静的感受生活中的美,搁浅岁月,幸福就在身边。—题记人不狠,站不稳, 人不奸,业不巅。 这句话很现实! 心里有你,凡事都记着你, 心里没你, 只有用的着你才会想到你。 会做的不如会说的, 会说的不如会混的。 这就是现实!做人不怕:穷,酸,饿,老,丑;做人就怕:坑,蒙,拐,骗,偷!穷不长脚,富不扎根;人这辈子,遇见过好人,也遇见过坏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个好人!碰到过假意,也收获过真情,最可贵的是,自己要有颗真心!这世道,老实人总是受累。因为不会糊弄,把事做到尽善尽美,却不争不抢不出风头;因为不会挑剔,什么难事累事都自己背,却不言不语!这社会,好心永远比不上好嘴。拥有一张好嘴,只能是风光一阵子,却不会得逞一辈子。拥有

一颗好心,踏实一阵子,更能心安一辈子。你富,买不了太阳不下山;我穷,不一定日后没江山!所以做人,谁也别瞧不起谁,风水轮流转,咸鱼也会把身翻!哪怕当今的社会太戳心,也要分得清黑白,看得清错对,我们要做的是直面这个现实。如果总是谈论“过去如何,时下怎样”,就会陷入焦虑状态。当我们明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娑婆世界都是如此,我们的心反而能够安静下来。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我们能改变的是当下。只有从当下这个出发点改变起,从每一个人的个体改变起,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改变。否则,仅仅怨天尤人是毫无价值的,弃我者,绝不为我所藏;惜我者,我绝对放在心上!现在的世界太现实,也要活得真实纯粹,活得问心无愧,因为人在做天在看!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中,理想的影子总是散步于四处,每一个学生都立下了宏大的志向。然而,如今的我们,又有几人是在向自己曾经的理想的方向前行? 我们得承认,理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也不可否认,我们的理想有着一种片面的主观唯心主义,似乎只要有了一个理想就必然会成功,但大概大家都忘记了现实条件。总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有戏说成分,但不无道理。 理想看似美好,但你该如何去做?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忙着去定理想树目标,却总是无暇停下脚步去思考自己该向着哪一个方向去走。每个人看到的成功只有他们的远大理想,比尔·盖茨,马云,他们都是成功人士,都早早的有了目标,到仅仅是有了目标?有谁看到

理想高中抒情散文:我的梦想

理想高中抒情散文:我的梦想 生活是自己的,所以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我们的梦想。下面是有理想高中抒情散文,欢迎参阅。 理想高中抒情散文:我的梦想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梦,引你走到黎明。过完喜庆的壬辰龙年春节,我已经17岁了,已接近成年人了。明白的道理也多了,应该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了,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梦想是无法实现的,它虚幻得可想而不可及,于是将它深深地埋在心底,没有实现梦想的勇气和激情,这样的梦想怎么会开出绚丽缤纷的花朵?从幼儿园时就有人问我:“你长大想干什么”那时还懵懂的我不会犹豫半刻的回答道:“考上清华北大”其实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才知道清华北大是两所学校,不是连读在一起的。但是我知道那里是实现人生梦想最绚丽的舞台。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成熟了,觉得这个标准离我太遥远了,好像是我实现不了的。那时不知道什么样的梦想适合我。 每一个人的梦想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梦想是警察,有的人梦想是老师,有的人梦想是演员,有的人梦想是富翁。而我的梦想,真正属于我的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我只想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的生活得到幸福。邦达列夫曾说道:“人找到生活的意义才是幸福”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爱心。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很具象。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近在咫尺。幸福起源于梦想。让梦想启迪未来;让梦想挥动翅膀;让梦想扬帆起航,带我到达人生的巅峰。 一个人只要有了梦想,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我的学习生活才会充满情趣和多姿多彩。我要通过我的不懈努力,学好文化知识。要达到废寝妄食,凿壁偷光的境界。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年高中的学习生活弹指一挥间,我要珍惜每一分钟,不畏艰辛,不惧苦涩,更不怕学习的枯燥。带着考入一本大学的成绩,飞向梦想的蓝天。 理想高中抒情散文:话说梦想学习就像一条永无止尽的江河,永远挡住勇往直前的脚步,但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淌过江河,奔向远方,那就是催人奋起的精神,那种精神,我们可以近似地看成梦想,以及理想。 最近看的一部热播电视剧《精忠岳飞》,世人都知道大英雄岳飞的梦想就是精忠报国,为此,他不怕敌人的刀剑,誓死抗敌,自己的生命在他眼中似乎微不足道,而国家的危亡至关重要,所以,人们佩服他的英勇无畏,更佩服他的爱国牺牲精神。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不仅他做到了,成千上万的战士也做到了,他们虽然无法青史留名,但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留在我们的心中,那就是爱国烈士。他们想要保卫国家的梦想,也时时催他们奋起,一个战士倒下了,又怎样,千千万万个战士会站起来来守护国家,守护他们的以及每个牺牲战士的梦想。我为他们骄傲!

坚定理想信念典范文章

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履行职责使命 人为什么活着?为谁而活着?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这一系列问题,既是理想信念的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曾经给红军战士们讲过这样的故事,说的是我们的伙夫每天早晨起来问的不是“今天有没有米面?”而是问大家“今天部队往哪走?”同志们,正是有这样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长征才取得了胜利。 雷锋说过: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新时期的消防战士,就应该坚定理想信,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纯洁的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这是个富有魅力、令人神往的字眼。从古至今,多少先哲探索过理想的真谛,留下了启迪人们智慧的至理名言。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那么,什么是理想呢? 理想,按心理学分析,它是一种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也就是说,理想是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是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生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无论他自觉还是不自觉,无论他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是大是小,理想总会在其人生旅途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比如有的人以人民幸福为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信念。这样的例子还有雷锋、王杰、孔繁森等等不胜枚举。有的人一生庸庸碌碌,不思进取,似是看破“红尘”,实则是虚渡年华;有的人一辈子以追求金钱地位为目的,沉醉于纸醉金迷、及时行乐之中而不能自

关于梦想的文章(精选25篇)

关于梦想的文章(精选25篇) 关于梦想的文章(一): 梦想 《老人与海》中的老在海上孤独地同鲨鱼搏斗最终却只拖回了鱼骨。也许有人会说老人的行动很傻,得不偿失但我却认为老人是最聪明的,他懂得去追逐梦想。 人的一生中充满了梦想。小时候是想有一个洋娃娃,再大一点是想考试得高分,再大一些想有一份好工作人的一生就是在逐梦中度过的。梦想既是人生的目标,又是人实现这个目标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梦想无好坏大小高低贵之分,它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颗星,在天闪闪发光,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马丁路德金有一个梦想,实现所有人种之间的平等相处。正因为他有了这个梦想并且去追逐它,实现它。他的功绩所以而伟大,他的人生所以而辉煌,他的名字所以而不朽。 屈原有一个梦想,期望楚国能够强大起来,抵抗秦国的进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仅仅是他心路历程的写照,更是他追逐梦想为了实现梦想的决心。 焦裕禄也有一个梦想,不治理好兰考的绿化,我死也不瞑目。他追逐着这个梦想献出了自我的一生。他们的伟大不在于自我本身,而在于他们有梦想,并能为了这个梦想而去拼搏、奋斗。他们的精神同

老人一样坚韧与顽强。这就是他们的人生美。美就美有意义,有价值。 人的一生短暂而平凡,能够成为伟人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在人类进程中只可是一颗流星,转瞬即逝。所以,有人感叹人生苦短。但我要说人生短暂是对的,人活在世上很辛苦也是对的,可是感叹人生苦短我就有不一样看法了。正因为时光飞逝,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同老人一样,与鲨鱼搏斗看似辛苦,可是在这段日子里,与成群的鲨鱼斗智斗勇,其中的欢乐与思索,沉静与兴奋,都是任何事物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做一件事,结果带来的喜悦,与过程中带来的喜悦是无法比拟的。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吧 人生之美,美就美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人生之美,美就美在追逐梦想而不仅仅是实现梦想。 关于梦想的文章(二): 有梦就去追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题记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当放弃。花开花落又是雨季,春天啊你在哪里?听着这句歌词,我在心中坚定地会说梦想是遥不可及,可是不应当放弃。正如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我们要相信属于我们的春天就在不远的地方。我不禁想问:梦想是什么? 梦想是流星一瞬那璀璨的光芒,梦想是昙花一现那婀娜的身影,梦想是雨后彩虹那绚丽的七彩,梦想是雏鹰高飞那经受的挫折。 小时候,我坐在教室中,看着他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讲课,微笑

关于梦想的主题文章

梦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有动力,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方能荣校报国。 然而,什么是梦?什么又是梦想?梦是期待,而梦想是坚强--是你把飘渺的梦坚持作为自己理想的勇气和执著,是你对自己负责的最高境界。但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能够成就自己心中最初的梦想? 有了梦想,就有了目标,人生就变的充满意义,—切似乎清晰、明朗地摆在你的面前。什么是应当去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去做的,为什么而做,为谁而做,所有的要素都是那么明显而清晰。于是生活便会添加更多的活力与激情。使我们自身隐匿的潜能得到充分地迸发,为实现高素质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回首往昔,秦始皇建长城抵御匈奴,成吉思汗铁骑踏遍亚欧两大洲,令欧洲人闻风丧胆,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中华文化等等,这些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到了近代清王朝因为闭关锁国政策而导致技术上的落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还是有有梦想有能力的青年人在拯救中华民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李大钊、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献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稳如泰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直到新中国的建立,之后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在一步步发展,一步步进步,逐

渐发展成为屹立在世界中心,但是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一些距离,所以我们要励志,要有梦想,我们是未来的国家栋梁。 当然有梦想还是不够的,要付出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使有了梦想,实现它也需要—个过程。成功的人是最有梦想、最明智,也是最有毅力、最坚定。他们懂得—切的成功都不是—蹴而就的,都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成功的人绝不会只以事情做完为满足,而会要求自己不断地做得更好,以获取更大的成功。 希望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就制定人生目标,从点滴做起,落实人生目标。抛弃那种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努力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激发自己的闪光点,相信是金子不论在哪里迟早都会发光的道理,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终究会取得成功。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只要我们敢作敢为,那我们一定能为祖国的建设增光添彩!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为梦想而奋斗散文:为梦想而奋斗

为梦想而奋斗散文:为梦想而奋斗 说到理想,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可是为了理想去努力,去奋斗而实现理想的人却并不多。下面是有为梦想而奋斗散文,欢迎参阅。 为梦想而奋斗散文:为梦想而奋斗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翼。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大家都在向着梦想而奋斗。《绿野仙踪》中的多萝西,稻草人……就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人。 多萝西原本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却无意间被一阵龙卷风吹到一个叫“奥芝国”的神奇地方。为了寻找回家的路,多萝西开始了惊险的旅程。一路上,她先后结识了三个伙伴:没有脑子的稻草人、没有心脏的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他们结伴而行,一起前往翡翠城,请求伟大的奥芝的帮助。最后,他们终于凭借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打败了西方女巫,实现了各自的愿望。我读到这里,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姑娘叫王雪,她家家贫如洗,缺衣少食……上学的第一天,王雪凌晨三点就起床,背上缝制的布书包和十几个人用过的珍贵教科书,怀着自己的梦想走了四十多公里山路……但好景不长,王雪的老师回城里去了。为了能继续学习,王学坚持每天走上四个多小时,前去先去向一位老前辈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雪终于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梦想的力量多么大啊!因为有了飞翔的梦想,莱特兄弟发明了

飞机;因为有了光明的梦想,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因为有了探索宇宙的梦想,加加林成为第一个从太空看到地球的人…… 心中有梦想,才有可能成功。莱特兄弟,爱迪生……他们就是很好的例子。既然你是完整的生命,你就应该拥有自己生命的辉煌,而那辉煌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创造的。来吧!为梦想而 为梦想而奋斗散文:为了理想去奋斗说到理想,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可是为了理想去努力,去奋斗而实现理想的人却并不多。因为,有些人只会空想,他们只是一群空想家。而努力实现理想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一个黑人,小时候在学校被人歧视,父亲也是个黑人,曾经被外婆赶出家门。所以,在他幼小的心里决定要提高黑人在美国的地位。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他常常说:“yes,ican!”是的,我行!终于,他成为了美国的总统,黑人在美国受到了尊重。他的理想实现了! 还有一个故事:这是关于癞蛤蟆的理想的故事。它们的理想是吃天鹅,它们要吃一只…一万只…一千万只天鹅,可当一只天鹅飞到它们面前时,它们却被吓得四处奔逃,狼狈不堪。 有远大的理想是一件好事情,可只去盲目地追求,是不行的。哪怕你去天天向着月亮,向着流星许愿,也没有用!只有为理想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它。 奥巴马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他克服重重困难,他成功了!癞蛤蟆只是盲目的追求,它是想,而不是去做,它失败了!是啊,连天鹅得样子都不知道,就想吃一千万只天鹅,它怎么能成功呢?真

散文:一种境界

散文:一种境界 集和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交叉着看几篇以远离喧嚣的尘世。 进入读书的状态,此种境况,我还是第一次。 半晌,亦未悟出些许道理来。 的一种特意的抵制和取笑,以使“文明和邪恶不可混淆,历史和法律不容侮弄。” 家都作如是说,或曰疾恶如仇,用如椽之笔作匕首投掷状,于我们这些平平庸庸的平常人又能若何?按照余先生的文说,那苏东坡的文化突围在人生流放途中可能亦另当别论了。 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文,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当时亦正踽踽地踱向知天命的年令。 像偏又不合时宜地闪了出来,先生在对待文化盗贼的处理方式上与余先生相比是大相径庭的。

研究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其在文坛上的名头不可谓不大。 的书画作品让人品之若饴,睹之神爽,仰之弥高。启功先生是一座山巍峨地立在那儿。 且从不和仿作者较真,称别人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有好事者将一副作品拿给先生让其指辩真伪以作抨击,而先生却言及其它不去正面作答,好事者于愕然中姗姗而退。 想模仿,又有几多能力能将先生的作品仿作出万分之一二? 压伤了的芦苇,不要折断;对点残了的蜡烛,不要吹灭。 大家将饮酒分作上中下三乘:一堆人吆五喝六杯盘狼籍为下乘;三五好友,一堆花生闲啜慢饮为中乘;一人独酌,举杯向月为上乘。 这便是一种至臻的境界了。 思辩者的巅峰?荣辱皆忘,处变不惊,与世无争,以一颗平常心待平常人,处平常事,清清爽爽地活着,多好。

坐禅的功夫才有可能。如常,偶尔会见到一两个醉酒者,其形态各异,有时亦会让观者忍俊不禁,由是想到俗语借酒浇愁类,其实,醉酒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用醉酒来消解思绪别愁,则是在用错误的方式错误的处罚自己。 起聊天,清华的一个学生说:清华培养了许多优秀人物,出了不少中央领导。北大的那个学生说:真了不起,我们北大没有出这么多领导,只出了一位杰出的图书管理员——。北师大的同学跟着说:我们学校没有出这么杰出的图书管理员,只是出了这位管理员的老师。(查阅资料,毛泽东的老师当指北师大汉语言文学系黎锦熙教授。) 话中的世俗性、功利性以及偏倚性却是显而易见的。

理想的诗歌

理想的诗歌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理想的诗歌 1、《理想、梦想和幻想》 理想是丝绸织的。 理想破了,掉在地上, 有些失落,有些伤感, 拣起来重织,再续一个理想。 梦想是翡翠做的。 梦想破了,碎了一地, 没地方扔,不舍得扔, 悄悄拣起来,往心的深处藏。 幻想是天边彩虹。 它不会破,但会消失, 幼儿看它,兴奋雀跃, 成人若见到,只会一笑而过。 2、《理想的梦》 理想的梦, 希望的梦, 希望中,

那理想的梦, 像一幅春天的画卷, 在不懈的期盼中, 悄悄的在梦中闪现。 阻挠, 蔑视, 肆意的嘲笑, 还有那狂妄的刁难, 这一刻, 像这冬日的寒风, 飘到了九霄云外。 理想的梦, 生命中的梦, 生命中, 那激情的火焰, 像冬日燃烧的枯草, 在寒风中熊熊的燃烧。 燃烧中, 我恍然站在了那泰山之巅,遥望起了那远方的苍海云天。遥望中, 东方升起了一轮红日,

这红日是如此的绚丽, 如此的闪耀。 闪耀中, 一阵细雨, 突然飘来。 雨中的我, 恍然如梦。 3、《理想与现实》 理想—— 是一树树美丽的梅花, 纯洁,诱人。 可现实—— 却是那一只只飞上梅树的淘气鸟儿,将那美丽的梅花 一朵朵地摇落 4、《人生理想》 人的一生 来去匆匆 我们在亲人的欢声笑语中诞生 又在亲人的悲伤哭泣中离去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生与死 但我们

应庆幸自己拥有了这一生人就这么一生 都希望有个幸福的家 每天都快快乐乐 但生活中 不是一切都尽人意 每天 我们都会遇到 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人的一辈子 有多少无可奈何 邂逅多少恩恩怨怨 可是想到人 不就这么一辈子吗 有什么看不开的 人世间的烦恼忧愁 恩恩怨怨几十年后 不都烟消云散了 还有什么不能化解 不能消气的呢 人就这么一生 我们应快乐地度过这辈子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在上次我们以生命的质量为话题的作文中,孙晓蓉同学写道:生命历程不只是平淡岁月的流淌过程,不只是四季花草的枯荣过程,不只是人间沧桑的变化过程,而是内在情感丰富的过程,内在品德完善的过程,内在灵魂铸就的过程。 人的生命质量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素质高低决定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锁定知能目标: 1、探讨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提高质疑思辨的能力。 2、培养理清思路、揣摩语言的能力。

3、理解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的特点。 4、学习读书心得的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 1、整体阅读,把握结构及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归纳、概括,重点把握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深入探讨作者的观点,通过质疑、讨论,解决难点、疑点。 文学常识:

冯友兰: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三史六书。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简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柏拉图: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多德的老师。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著有《理想国》。 阅读释疑解惑: 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本文的说理特点和语言特色是怎样的? 提示:《人生的境界》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化随笔。引证分析是其主要手段,全文有两处间接引用、三处直接引用,从引用的内容看,有引自自己文章的《新原人》,有引自中国古代文献的,有引自古希腊哲人的。这些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说理的力量,简约而恰到好处。 从语言看严谨而浅显,讨论哲学却没有令人生畏的哲学概念,议论人生却不是空洞的说教,娓娓道来,如诉家常。

追求理想境界实现理想社会——浅论《吉檀迦利》中-梵我同一-的境界和-积极人世-的追求

万方数据

追求理想境界实现理想社会——浅论《吉檀迦利》中"梵我同 一"的境界和"积极人世"的追求 作者:陈忠树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88 刊名: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2) 参考文献(3条) 1.叶之大学生必读文选 2001 2.泰戈尔泰戈尔诗选 2002 3.陈惇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199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欧东明泰戈尔《吉檀迦利》的宗教思想试析[期刊论文]-南亚研究季刊2001(4) 2.武澄宇证悟的道路——泰戈尔《吉檀迦利》试解[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11(7) 3.魏婧.Wei Jing论《吉檀迦利》的思想内涵[期刊论文]-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2) 4.祁建立"梵"、"人格"、"爱"的颂歌——《吉檀迦利》的神性解读[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 5.王露婧论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大爱无垠[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10(8) 6.房方《吉檀迦利》神的审美意象与《圣经》上帝的关系[期刊论文]-云梦学刊2004,25(6) 7.刘静爱、诗歌、文学本质精神——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析论[期刊论文]-黄河文学2007(5) 8.黄元英.HUANG Yuan-ying生命的永恒--激情与爱--简评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期刊论文]-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 9.刘燕泰戈尔:在西方现代文化中的误读——以《吉檀迦利》为个案研究[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3(2) 10.张德福泰戈尔宗教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3(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111141288.html,/Periodical_sdjy-j200902086.aspx

我的理想散文唯美

我的理想散文唯美 【篇一:我的理想散文唯美】 深处,从没有远去,却在不断的变化。小时候,当用期望的眼神望 着讲台下的我们,问我们长大后的理想,我们会用稚嫩的语气诉说 长大后的自己;当初中时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时那种的悸动,仿佛一道闪电,划过浑浑噩噩的脑海,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梦的 种子;当民族岳飞的精忠报国四海传颂时内心升起的自豪和失措, 自豪是因为自己和民族英雄同样出生在汤阴,失措的是自己只是一 个微不足道的人,自己带不给什么,而故乡却给了我一种无法抹去 的荣耀。 依稀的记得,小时候在本上认认真真写下《我的》这篇作文时的喜 悦和激动,仿佛我只要写了,我的梦想就会实现。清楚的记得,我 小时候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军人,穿上的军装,扛上我喜爱 的长枪,保家卫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有用的人。不可否认,在 我的里,又渐渐多了这样那样的梦想,可是我最初的梦想却从没有 在脑海中消失,它倔强的生根发芽,但我却莫名的和它失之交臂。 的齿轮下,我看到家乡在一点一滴发生着改变,那改变是巨大的, 人们的越来越好,我看到祖国也在不断的变的强大。祖国像个巨人,而我只是巨人身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分子。我的梦想,慢慢的变成了 做一个对家乡有用的人,做一个孝顺的人,它简单,平平凡凡,却 需要自己持之以恒的去实现。 每个人,都有他需要承担的和应尽的义务,不管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还是对家乡和祖国负责。我总在扪心自问,和祖国给了我很多,而我给了祖国什么?我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可是我想,我有着一颗心,一颗热爱祖国,祖国更加强大的赤子之心。我坚信,当祖国千千万万的人都有这样一颗赤子之心,都在努 力实现各自简单平凡的梦想时,这梦想凝聚到一起,一定可以为我 们祖国的强大尽上一份力,似,纳百川,成就一个大的梦想,一个 我们整个国家的梦想,它会使我们人民安康,它会使我们国家富强。我的理想我的梦,它简单,它平凡。它是这大千里的一滴水,它更 是这对国家的一份祝愿,我将一直努力,永不追逐梦想的脚步,走稳、走远,走向一个新的天地,走向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这篇,我并不想以什么华丽的文字开头。她就得像我的一样,要是 贫苦的、平凡的。

正能量散文诗

正能量散文诗 正能量话语下的散文诗阐释 ——读周庆荣的散文诗集《有理想的人》与《我们》 文学与时代总是保持着一种互应与互衬的暧昧关系,这是一衣带水而无法割舍的。在中国的当代文坛上,周庆荣以诗人独具慧眼的洞察力和直面现实人生的魄力直击当代文艺创作中“正能量”话语阐释缺失的弊病,并从精神生态学的高度阐释与传递着文学创作中积极的心灵正能量对于高压生存境遇下人们精神生态的和谐和心灵世界的净化所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善性力量。他在散文诗集《有理想的人》和《我们》创作的主体建构过程中,一开始就表现出有意区别于低迷的小资情调、流行的大众化感伤、纯唯美化的个人抒怀和哗众取宠的小做作式的诗歌书写,而是标新立异,以他特有的阳刚之气,直面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存困境,着力于“意义化写作”(诗人周庆荣语),关照生态危机下人的生存现状,正如周庆荣所倡导的:“散文诗的意义化写作能更多地关乎我们当下生活,从而凸显我们自身的态度并能将理想的精神赋予清晰的现实指向”①。诗人这种创作的指向

性和远见的可贵性也正在于他以散文诗写作的方式填补当代文坛“正能量”话语介入文学创作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当下生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阐释上的空白,他甚至将从诗歌话语力量的建构到内在“正能量”的传递与激发作为主线式叙述,并将其上升到突显一种高尚、厚德、善美的积极人格力量,同时,人的价值获得崇尚与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在“正能量”的影响下呈现健康与和谐,这种高屋建瓴式的眼光无疑值得赞叹。 反观21世纪的今天,人们会深切感受到物质社会的极大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安适与享受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错位,人们在物质资源不断丰富的生存空间里,精神的需求却不断地被种种危机所纠缠:伦理意识的淡薄、道德感的滑落、孤独感的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化、陌生化、猜疑与不信任的泛滥、人文关怀的不充分与缺失、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体认的逐渐沦丧以及人性的异化、思想的匮乏与虚无、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矛盾的渐趋激烈、人对自我认识态度的模糊、无所谓与冷漠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困扰着人们对现存世界的合理性认识,也困扰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健康需要与良性循环。这些现象呈现背后指认的也恰恰是一种生态危机和人的生存困境局限延伸与

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境界 2018-01-18古往今来,多少人渴望成功,却终究一事无成;多少人接近成功,却终究没有成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之成大事者必达到三重境界——理想、奋斗、成功。 ——题记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想。 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人士不是立下豪云壮志,才有成功的希望。 青莲居士曾赋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等豪情,何以比拟?正是因为这份自信,这份理想,这份壮志,李白才登上诗仙的宝座。 昔日魏武帝东征袁绍,凯旋之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雄心,正因为这份雄心,他才可以,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剿灭袁绍一统中原。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门应从小树立理想,不管它是暗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奋斗。 古往今来,多少人原本可以成功,却失败一生;多少人已经接近成功,却失之交臂。 人生应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

情。 昔日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用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用心达到人生之第二境界。 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功。 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成功的季节。 这一篇金黄色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 记得老师说过初三是炼狱,经过了锤炼,你们就可以轻松了。 还记得老师说过,没有上过高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所以,好多人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着,想起课堂上老师卖力讲课的时候,想起堆满课桌的课本,想起我们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决战中考。 现在,我们终于到了拮取成功果实的时候了,且不论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守护属于自己的金色麦田,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三境界。 成功是房子,理想便是砖瓦,奋斗便是沙石;成功是大海,理想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论语》开篇三句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我以孔子自居,那么各位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笑) 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跟品茶一回事,我们一同到语文中“品道”。“朋”指什么?古人“同党为比,同道为朋”,就是大家的志趣相同,一起来探求人生之道,处世之道,跟“朋”作交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有朋自近处来”就不乐了吗?此话怎讲,何谓远方?孔子是山东鲁国人,今曲阜。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如果从齐国到鲁国行程则需一个半月时间。所以,古人一出门就称远游。所以称“有朋自远方来”。“乐”,就是为自己同道之朋而来而高兴,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来,意味着主动来,来一起探讨哲理,当然件快乐的事情。 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的意识,一起学,一起习,学、习指什么?“学”,小篆的写法,“学”上部两只手,中间两个叉,底下是房子,下有小孩。何讲?古时候,狩猎需要占卜,占卜就是解决性命之学,就是预测,“凡事预则立”,后来发展为《周易》。古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学习,学得东西就是生存之道,但后来“学”异化了,但回到“原点”对我们审视问题有好处。“习”,一说,上面是两根羽毛,下面是鸟窝,两个“羽”,一个是小鸟、大鸟,展开的翅膀准备飞翔。二说,上面是羽毛,下面是米粒,鸟在啄米。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说法。学要转化为技术,还得时习之,但为什么“不亦说乎”?孔子对“说”有讲究,“乐”是外在的,“说”是内在的充实,是精神上的愉悦,逐渐修炼成生存的大道。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源泉也在孔子的《论语》。 最后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意思?就是不开心、生气。君子在从事的学问,人家不知道他们,他们也不生气,这是“沉潜之学”,学习,不是为别人去学,能够沉下来,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综上,《论语》开篇讲的是学习,开篇《学而》章,是有讲究的。我们语文老师们要悟、要品…… 今天要讲的“诗意语文”,最近我出的新书谈得就是这个问题,看看得了,但为什么还要讲呢?但看跟讲不一样,听讲时候,有一种“场”存在,转化为铅印的文字后,几乎消失殆尽,学语文以声求“气”,这种气,摸不着,感觉在,体验在。听的时候,气在,可以感受内部的“场”。由此想到课堂,为什么要上课?有人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调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不上课,出10道题目,结果学生平均得分80分,由此,有人说,语文课不用上课,学生也能掌握知识。对这种说法和现象,我们需要反思、解构。语文课的价值,就是“场”,

文章五境界

文章五境界 作者:周溯源 文章来源:原载求是杂志社主办《红旗文稿》2007年第20期 一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依此引申,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笔者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 第一境界,准确明白。把要说的事、要讲的理,说准确、讲明白,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通畅,让读者一看就懂,尽量避免字词孤僻而难认、句子太长而难读、语意杂糅而难懂的现象。准确明白是文章的基本境界,也是起码要求。就拿人们常见的新闻报道来说,更应如此。如果一则新闻“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不准确明白,传达的信息有误差,社会反响便会大相径庭。现在有些论文难读、难懂,莫非思想太深奥?不一定,往往是表达没有到位。常言道,真理是朴素的,“是真佛只说家常话”。即使是深奥的思想,也可深入浅出,于浅中见深,平中见奇。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四卷只用近3000个常用汉字,而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却表述得明白易懂。语言的明确源于思想的明确,思想的明确必然要求表达的明确。那种认为文章越难懂,说明越深奥、越有学问的看法是片面的。高尔基说得对:“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明了的话语来表达的事物。”(当然,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著除外)问题在于作者是否有这样的追求,是否肯下工夫。 第二境界,生动形象。行文力避呆板、老套、概念化,要用鲜活动感的语言,不仅把事与理说得准确明白,而且绘声绘色,让人读起来有兴致,有美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生动形象就是要求有文采,讲究形象思维,善比喻、会用典,还有点浪漫幽默。如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得活灵活现,令人过目不忘。《荀子?王制》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形象地揭示了君民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常被引用,提醒执政者居安思危,警钟常鸣。就拿写作讲,乔梦符提出“凤头、猪肚、豹尾”六字,谢榛主张“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而成为经典之论。民歌、民谣、民谚,之所以家喻户晓,人们喜闻乐见,关键在其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如汉乐府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连五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爱情的忠贞执著, 海誓山盟,动人心弦。 第三境界,简洁凝练。用较少的文字说明较多的内容,用较短的篇幅讲清较复杂的事理,论题集中,不蔓不枝,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干净利索,像金刚石,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自古有“惜墨如金”之训,追求简洁凝练是历代文章名家的传统,“意则期多,字惟求少”,不烦冗,无疏漏,“文简而意周”。欧阳修名作《醉翁亭记》,开篇一句“环滁皆山也”,即是典范。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收文222篇,无一不是咫幅容千里、尺水兴波澜的凝练之作。在王充看来,“文贵约而旨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梁启超认为:“大凡文章以说话少、含意多为最妙”,贵在“简洁”。鲁迅主张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黄宗羲将其书房取名“惜字斋”,追求的就是简洁凝练。 有人视简洁凝练为一种风格,其实更是一种功力。倘若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能力,就很难做到提纲挈领,高度概括,避免芜杂,一语破的。鲁迅晚年的杂文,大都千字左右一篇,短的仅几百字,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耐人回味,正是源自他文学家兼思想家的

散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散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丰富的安静是一种生命的简约,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能安静的看云看花、听风听雨,能安然的生活,不惊不扰的守护着清欢里的快乐,这就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题记 习惯了一个人在素素的时光里,守着一份安静,不紧不慢的生活,记住与我有关的故事,忘记与我无关的闲情。任春去秋来,任季节更迭,时光流转,安静与窗后的风月,安然于红尘一隅,写着寂寞的文字。 日历一页页翻过,时光老去,岁月沧桑,谁能制止或者抵挡?既然不能留住易逝的韶光,不如安静的在时光深处,写一写细碎的光阴,读一读零星的文字,在生命的脉络里,流动一溪清泉。 一册闲书,从过去到现在,一卷书香,从朦胧到清晰,随意择出几枚韵脚来,瞬间感悟,也刹那超脱。 安静自己,安然若素,清清浅浅的日子,就像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的洗刷着秋的残躯,让泛黄的变成干枯,让荒凉的变成荒芜,岁月就是这样无情,我们也只能看着它的影子远逝,怀旧的心情弥漫着恬淡的味道。

安静的感受着这无奈的冷暖,守着平淡的生活,看世界怎么归于安静,看沧桑怎么归于简单,看复杂怎么归于本真,或许,只有安静与安然的心,才能追寻到生活的真谛、自然的秘密。 生活中静坐听雨,需要耐得住人生的寂寞,抵得住连阴雨的绵长,生活也是这样,忍耐,坚持,慢慢学会让自己安静,能倾听风雨,能经受苦难,才是听出了生活的节奏和自我的安然。 当喜欢上文字的那一刻,我也就懂得让自己保持安静的态度,忍受孤寂,当城市远离了喧嚣,沉沉睡去的时候,也是我心境最安静、恬然的时候。 字符、音符,旋律、心情,总是像流水一样,在月光下倾泻出来,安安静静的排列,自己则轻轻走进去,静坐或者漫步,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面。 游走在浮躁的世界,生命需要安静,生活需要安然素朴,寄情于物,便是最好的办法,无论是爱上文字还是书画,都是一颗心在一片净土中发芽、长大、升华。在红尘之内也在红尘之外,享受着安静带来的安然。 安静不是心空,也不是空无一物,是需要些小点缀的,哪怕是出去走走,看看风景,散步聊天,都可以是点缀的兴趣和爱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就是个

散文:美是一种人生境界(二)

散文:美是一种人生境界(二) 美是一种人生境界(二) 美是一种人生境界(二) 凡高——拥抱太阳的人 我之所以把伟大的画家凡高写在本编的第一章,是因为凡高的一生,极其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普通人怎样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心灵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伟大融合。欧文·斯通所著《凡高传——对生活的渴求》是我读过的书中最使我激动的一本。这一方面是因为凡高人生经历本身具有的感人力量,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给我正在萌生着的人生美学的设想提供了坚实的论据。我感到凡高以其全部生命所追求的灿烂的阳光,穿透一百年的时空,在我面前照映出一条悲壮而辉煌的人生旅途,这是一条通向人生审美的道路,凡高以短短的三十七年生命在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中完成了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他的这条人生道路上,没有贵族的伟岸也没有英雄的奇险。三十七年中的大部分时光他都是在社会的最底层,在众多的厌弃和蔑视中过着极其孤独、极其穷困、极其单调的生活。他的人生及其果实——伟大的画卷都象阳光、空气和水那样在朴实平凡中蕴含着无限与永恒。因此,他走过的通向人生审美的旅程就具有了普遍的价值,那不是天边的彩虹,那是我们中间一个普通的人用自己的双脚踏出的道路。凡高的境界不是天才的偏得,他所坚持的追求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的不懈发挥。如果说贝多芬扼住命运喉咙的双手有似于上帝的特赠,那么凡高奔向太阳的双脚却和我们每一个人的一样平凡,因此,我要把他第一个介绍给你们,我想说的是这条人生审美的道路,我们每个人都走得通 一 凡高的一生是同他本来所属阶层价值取向相背离的一生,否则他就不会遭受那么多的厌弃,孤独和穷困。 一八五三年三月三十日,温森特·凡高出生于荷兰的一个小村镇松丹特。他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牧师,但他的几位叔叔却都是在荷兰占踞重要位置的要人,他们中间有二位是在伦敦、巴黎、柏林、布鲁赛尔和阿姆斯特丹都拥有画店的大画商,一位是荷兰最大商号的经理,还有一位是荷兰海军的最高首脑。与他同名的画商叔叔年老多病无儿无女,他是最可能的财产继承人。22岁时的温森特·凡高就在这位叔叔设在伦敦的古比尔公司中当店员,他的同事在私下里议论他时往往羡慕不及地说:“咱们那位红头发的朋友要掌管几乎全欧洲大陆的艺术哩 摆在凡高面前的是一条富贵荣华的人生坦途。只要他按照多数人遵循的常规平平稳稳地生活下去,那么在荷兰和法国的荒原村野间就不会有一个破衣烂衫背着油画架的凡高在风雨中踽踽而行了。 但凡高的价值取向却使他走上了在困苦孤独中实现心灵与对象世界间伟大融合的坎坷旅途。这种价值取向就是视心灵重于物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真心对待一切,所以每当他在生活中遇到需要作出选择的关口,他总是使自己的心灵超越一己的利害得失、融入更广阔深远的外在世界。 二十二岁的凡高是快乐的、天真的,他同一般人一样也有对世俗中美好生活的渴望,而且这种渴望也并不远大并不清高。他爱上了寄宿房东家的乌苏拉姑娘,那是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他生活中的欢乐及未来的设想都牢牢地系于乌苏拉,他对未来婚姻的憧憬中,乌苏拉是一位生意兴隆的画商的妻子,而他则是一个一辈子都坐在乌苏拉对面进餐的幸运儿,但乌苏拉却早已许身他人。当凡高终于鼓足勇气在夜晚的苹果树下向乌苏拉求爱时,他得到的是厌恶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