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肿瘤学试题库名词解释

临床肿瘤学试题库名词解释

临床肿瘤学试题库名词解释
临床肿瘤学试题库名词解释

1 肿瘤标志物是指那些与恶性肿瘤有关的能用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并能在临床肿瘤学方面提供有关诊断、预后或治疗监测信息的一类物质。肿瘤标记物通常是由恶性肿瘤细胞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在肿瘤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多药耐药性一旦肿瘤细胞对某一药物抗药时对其它一些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的药物也具有抗药性即多药耐药MDR 现象。研究发现这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

mdrp及由它们调控的P糖蛋白有关。p-gp实际是一种跨膜蛋白能够通过ATP 将药物从细胞内泵出。

姑息性放疗是指应用放疗方法治疗晚期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病灶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

的。有时将姑息性放疗称为减症放疗用于下列情况止痛如肿瘤骨转移及软组织浸润等所引起的疼痛。缓解压迫如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的梗阻。止血如肺癌或肺转移病灶引起的咯血等。促进溃疡性癌灶控制、如通过缩小肿瘤或改善症状后使生活质量提高。

新辅助化疗为了提高中期病人的切除率和治愈率比较成熟的化疗或方案可用于术前称为新辅助化疗目的是提高切除率和治愈率

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 在近交系动物将移植瘤摘除后可使动物产生特异性地抵抗同一种肿瘤的再次攻击从而证实存在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因采用肿瘤移植模型证实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 。

肿瘤恶病质。它是肿瘤通过各种途径使机体代谢发生改变使机体不能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肿瘤从人体固有的脂肪、蛋白质夺取营养构建自身故机体失去了大量营养物质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由脂肪蛋白质分解而形成。体内氧化过程减弱氧化不全产物堆积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以浪费型代谢为主的状态热量不足进而引起食欲不振只能进少量饮食或根本不能进食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只剩下骨头架子形如骷髅贫血无力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极度痛苦全身衰竭等综合征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一种具有蛋白酶活性的抗原表达于前列腺导管上皮细胞可作为诊断前列腺癌有价值的标志物。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是一组由于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相互影响所致的症候群为肿瘤临床上最常见的急症。患者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呼吸困难和面颈肿胀。检查可见面颈、上肢和胸部静脉回流受阻淤血水肿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缺氧和颅内压增高需要紧急处理以缓解症状。阻塞机制不外乎以下几种即血栓形成、纤维化、外来压迫和肿瘤侵犯

隐性乳腺癌 3.2.1是指乳房内未扪及肿块而已有腋淋巴结转移或其它部位远处转移的乳腺癌。

炎性乳癌 3.2.1是由于癌细胞浸润到真皮下淋巴管引发淋巴管阻塞和继发炎症的一种特殊病变。炎性乳腺癌?郧址噶馨凸艿牢饕硐址⒉《嗉敝柚饕硐治榉科し舻暮臁⒅住⑷取⑼础⒀雇吹热榉垦仔灾⒆醋萍嘎矢咴ず蟛睢?前哨淋巴结 6.2.4是指首先接受区域淋巴引流的那一组淋巴结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淋巴结在恶性肿瘤是指肿瘤细胞到达的第1站淋巴结如果SLN不发生转移则其他淋巴结发生转移的可能性lt1。Pagets病1.3.4是一种皮肤鳞状上皮的原位癌。特点是在鳞状上皮的表层浸润着圆形

的Pagets细胞。可分为乳腺Pagets病和乳腺外Pagets病两大类。乳腺的病变主要在乳头或乳晕临床层湿疹样称湿疹样乳癌。乳腺外的病变主要位于会阴部、肛周或阴囊等处。

隐性肺癌 1.2.1指对原发肿瘤大小无法估计在支气管分泌物中找到癌细胞但在影像学

或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癌症。

中央型肺癌 1.1.1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的癌肿称为中央型约占3/4以鳞状

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多见。

肺上沟癌 1.2.1指发生于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以交感神经链、脊柱、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受侵为主要表现。

Honer综合征1.2.1肿瘤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也常有肿瘤压迫臂丛神经造成以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疼痛在夜间尤甚。

Krukenberg瘤1.2.1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后可脱落到腹腔种植于腹壁及盆腔器

官腹膜上。有时在卵巢形成转移性粘液癌称Krukenberg瘤。

Virchow淋巴结6.2.1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因此处系胸导管颈静脉入口这种肿大 2 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常为胃癌、食管癌转移的标志。淋巴瘤

1.2.1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及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多与免疫应答时淋巴细胞向各种免疫应答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的恶变有关根据病理学改变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蕈样霉菌病 1.2.1是T细胞源性淋巴瘤。原发于皮肤早期为湿疹样病损皮肤瘙痒表面

斑疹。以后发展为不规则瘤样结节可扩散至淋巴结和内脏。

R-S细胞1.3.2何杰金病中镜下可见淋巴结的正常结构破坏消失由瘤组织取代。瘤组织中有一种独特的多核瘤巨细胞体积大直径大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双色性或呈嗜酸性核大可为双核或多核染色质常沿核膜聚集成堆核膜厚。核内有一大的嗜酸性核仁直径约

34um周围有一透明晕。这种细胞称为R-S细胞。双核的R-S细胞的两核并列都有大的嗜酸性核仁形似镜中之镜影细胞。这些双核和多核的R-S细胞是诊断何杰金病的重要依据。

亚临床肝癌 1.2.1经AFP普查检出的早期肝癌病例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小肝癌1.2.1单个结节直径小于3cm或两个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的肝癌。

AFP4.2.1甲胎蛋白是在胚胎早期表达的糖蛋白出生1周后消失。肝癌细胞可重新表达AFP使AFP血清水平显著上升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标志物。正常值在25ug/L以下当超过500ug/L时可诊断肝癌。但良性疾病如慢性肝炎AFP也可显著增高。PDD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Dd与照射野中心轴上参考校正点吸收剂量Dd0的百分比值。PDDDd/Dd×0 100

CTV临床靶区按一定的时间剂量模式给予一定剂量的肿瘤临床灶亚临床灶以及肿瘤可能侵犯的范围

放射损伤的SLDR照射后有的细胞失去无限增殖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亚致死损伤修复SLDR。

等效方野矩形或不规则射野与方野在射野中心轴上具有相同的PDD时称为等效方

RBE即相对生物效应是产生某种生物效应所需标准射线剂量与产生同样生物效应所需的使用射线剂量的比值。

等计量曲线将不同照射平面但百分深度量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建成效应高能射线进入人体后在一定的初始深度范围内其深度剂量逐渐增大的效应叫做剂量建成效应。

GTV:肿瘤区指肿瘤的临床灶为一般诊断手段能够诊断出的可见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恶性病变的范围.

照射野临床剂量学中规定体内50等剂量曲线的延长线交于模体表面的区域肿瘤tumor 是机体细胞在不同致癌因素长期作用下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而致的克隆性异常所形成的新生物叫肿瘤。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一般指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可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浸润癌已突破基底膜的癌。早期癌:病变仅累及粘膜及粘膜下层者不论病灶大小有无LC 肿大均为早期胃癌。非典型增生又称为异性增生、间变等。非典型性增生不但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增多而且表现为细胞的异型

性但还不能诊断为癌。

癌与肉瘤癌cancer与肉瘤sarcoma都是恶性肿瘤从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如皮肤癌、食管癌等约占恶性肿瘤的90以上从间胚叶或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如骨肉瘤、淋巴肉瘤等。

肿瘤倍增时间瘤体或细胞数增长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称倍增时间。淋巴瘤B症状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以上且无感染原因② 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③盗汗。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 是由于肿瘤细胞溶解破坏后的产物迅速释放入血所引起的一种致命的并发症。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对整个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均有杀灭作用。 3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只针对某一时期的细胞有杀伤作用。根治性化疗对可治愈的敏感性肿瘤如急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癌使用由作用机制不同、毒性发应各异、而且单用有效的药物所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多个疗程间歇期尽量缩短以求完全杀灭。

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后施行的化疗实质上是根治性治疗的一部分。新辅助化疗是指手术或放射治疗前使用的化疗。单用手术或放疗难以根除的肿瘤化疗后有利于随后的手术或放疗的施行。

姑息性化疗以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化疗。研究性化疗指探索性的新药或新化疗方案的临床试验。

剂量强度每周药物按体表面积每平方米的剂量mg/m2.wk而不计较给药途径。相对剂量强度是和标准剂量之比。

化疗周期指一次化疗药物治疗开始的日期到下一次的化疗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周期长短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与细胞增殖动力学特点来确定。。

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负荷情况来具体确定化疗剂量与化疗周期长

短。

综合治疗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的、有计划的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三维适形放疗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进一步减少了靶区外正常组织的受量、改善了靶区内剂量的分布并使靶区剂量得到提高。

吸烟指数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医学家把吸烟指数超过400的人列为发生肺癌的“高危险人群”。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支气管一下的支气管肺癌。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细胞大小不一但核分裂增多但呈正常核分裂像。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中度在病因去处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常转变为癌。放射治疗亚致死性损伤一种可以自行修复的放射损伤。

17错构瘤错构瘤是一种非肿瘤性发育异常的病变是以该组织或器官固有组织的异常混合与增生。其本质是出生后局部组织过度生长而形成的一种畸形它并非真性肿瘤肿物一般不会持续生长下去。18畸胎瘤。

答它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的病变具有不停的生长及增殖的特性肿瘤细胞来源于胚胎

时的多潜能细胞它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的潜能。19炎性假瘤答炎性假瘤可发生于许多器官它的本质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炎症并非真性肿瘤。临床常形成局部包块临床病程较长可达数年或数十年症状往往不明显肿瘤的异质性 1.2.1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交界性肿瘤是一种在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是指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也称为中间性或中间型肿瘤。

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非典型纤维黄色瘤等。Cell cycle细胞周期真核细胞分裂所遵循的一连串特异的事件。细胞周期由四期组成1有比分裂期M 在此期中发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裂2第一间隙期或生长期G1是在有丝分裂M和开始DNA合成S期之间的阶段3合成期S在此期中发生DNA 合成4第二间隙期或生长期G2是在DNA 合成完成与有丝分裂之间的阶段。此外还有不再分裂或静止的阶段细胞处于Go期。

潜在致死损伤如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损伤就可以修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损伤将转变为不可逆的损伤从而使细胞最终丧失分裂能力。晚反应组织更新慢的组织属于晚反应组织。一些已经分化的缓慢更新器官的损伤的表面是晚反应。晚反应组织受照射后的损伤往往由邻近细胞的复制--功能细胞进入分裂周期来代偿的。

抗药性和多药抗药性MDR 答抗药性通常指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的敏感性降低或消

失。多药抗药性MDR 则指肿瘤细胞对一些并未接触过的、结构和机制均不相同的药物产生交叉抗药的现象。早期胃癌早期癌灶仅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淋巴结有无转移。癌灶侵至固有肌层以下浆膜层或浆膜外者不论病灶大小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为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化疗通过全身化疗可以治愈或完全控制肿瘤如绒毛膜上皮癌、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 4 肿瘤、肾母细胞瘤等此类肿瘤疗效与剂量强度密切相关。自1989年CSF 进入临床以来加上自身骨髓移植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通过高剂量化疗此类肿瘤成为有可能治愈的疾病。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是指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纵隔、前斜角肌及锁骨上淋巴结但不能有明显上腔静脉压迫、声带麻痹和胸水。

33在乳腺癌分期中T1N2M0 应属哪期N2 为何意答属IIIA 期N2 为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互相融合或与其他组织粘连。肿瘤伴随综合征是指原来不产生激素的组织所发生的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具有产生和分泌“异位激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功能又加上免疫、中毒等不太确知的原因在某些肿瘤患者中表现出内分泌紊乱的症状及皮肤、神经肌肉、骨关节、胃肠道、血液、免疫等方面的异常。

异位性内分泌综合征某些恶性肿瘤除直接侵蚀和转移引起的症状外还可出现由于非正常部位产生的一种或多种激素或激素样物质所引起的内分泌征候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立体适形放射治疗 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 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亚致死性放射损伤 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加速再增殖 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常规放射分割治疗 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

70Gy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 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放射增敏剂 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放射保护剂 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间叶瘤 1.3.2含有两种以上间胚叶肿瘤组织成分的肿瘤。

瘤样病变 1.3.2是貌似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本身是一种组织的畸形组织的生长外表类似肿瘤但并不具备真性肿瘤的基本特征。

间变1.2.1是指肿瘤细胞与对应的分化成熟的细胞在功能和形态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

粘膜白斑 1.2.1常发生在食管、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上呈白色斑块故称白斑。如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早期癌 1.2.1原位癌伴有早期浸润。所谓早期浸润是指仅有微灶浸润。

微小癌 1.2.2是指体积很小的癌各种器官的微小癌的标准不一。

一点癌 1.2.2经粘膜活检病理诊断为癌而手术切除标本经节段性连续切片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却未发现癌变的组织和细胞此种癌就称为一点癌。

隐匿性癌 1.2.1原发癌甚小临床上未能发现首先发现的是转移性癌。特点是肿瘤小转移早。

多原发癌 1.2.2两个以上的原发肿瘤其特征是①每个肿瘤必须有明确的恶性特征②每个肿瘤之间必须彼此分离③须排除来自其他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可能性。可分为同期性两瘤发病时间相距1年以内和异期性两瘤发病时间相距1年以上。多原发癌以双发者居多三发者少见四发者罕见。

原癌基因 1.2.1细胞癌基因或细胞原癌基因。是动物体和人体细胞内固有的一类基因是正常生物过程中必需的重要调控因子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起多方面作用如增殖、凋亡、分化以及基因组的稳定等。5

癌基因 1.2.1又称转化基因或致癌基因。是激活了的原癌基因通过其编码蛋白的量或质的改变而使细胞生长失控分化不良进而癌变。

抑癌基因 1.2.1一种细胞基因其功能的丧失可引起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确定一种细胞基因为抑癌基因应符合以下三点标准①该基因在与恶性肿瘤相应的正常组织中有正常表达②该基因在恶性肿瘤中有结构改变或功能缺失③将该基因的野生型导入缺失这种基因的肿瘤细胞内可部分或全部抑制其恶性表型。

肿瘤病毒 1.2.4能引起机体发生肿瘤或致细胞恶性转化的一类病毒。

病毒癌基因 1.2.4病毒基因组中所存在的能够诱发肿瘤的核酸片段。

基因治疗 1.2.2是指应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性功能基因导人患者的细胞内以纠正先天代谢异常补偿基因缺失或提供新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信号转导 1.2.4各类信号通过细胞膜和细胞内信使分子引起细胞基因表达改变的过程

。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发生障碍或异常就必然会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的异常引起各种疾病乃至肿瘤。

生长因子 1.2.2是一大类种类繁多以刺激细胞生长为其特征的多肽因其生理作用而命名。

黏附分子 1.2.4是一大类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分子在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识别和结合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在生长分化、炎症?从Α⒚庖哂Υ稹⒀ㄐ纬伞⑺鹕诵薷刺乇鹗侵琢龅那窒⒆浦卸季哂蟹峭俺5淖饔谩?整合素 1.2.4 也称整合蛋白。是一组依赖二价阳离子的跨膜糖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反应。所有的整合素都是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

染色体端粒 1.3.4是位于染色体末端一种由2-20kb串联的短片段串联的重复序列TTA GGGn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端粒在染色体定位、复制、保护和控制细胞生长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细胞凋亡、细胞转化和永生化密切相关。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短短逐渐缩短。爱细胞在某些机制的作用下启动端粒酶表达而是染色体端粒稳定在一定长度不再缩短从而使癌细胞得以持续增殖并获得永生。

端粒酶 1.2.4是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含有端粒重复序列的模板其重要作用是参与端粒序列的复制。

肿瘤抗原 1.2.1是在细胞恶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许多大分子物质的总称。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al antigen.

TSA1.2.1整合到肿瘤细胞双层类脂膜中的糖蛋白与细胞膜牢固结合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易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而发生排斥。TSA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不存在于相应的正常细胞表面。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TAA1.2.1是一类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大分子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仅在细胞癌变时含量明显增加。由于带瘤宿主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其为外来物故其不具有免疫原性。

凋亡apoptosis1.2.1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属能量依赖的、

对一定刺激发生反应的程序化死亡事件是生理性调节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凋亡只散在的发生?诘ジ鱿赴蛲龉讨邢赴⑸ 卣餍缘男翁录伺ㄋ酢⒑怂榱选⑾赴逅醯群蜕录﨑NA断裂凋亡细胞的细胞器完整周围无炎性反应。

癌旁综合征 1.2.1又称肿瘤伴随综合征。是某些并非来自内分泌腺的肿瘤产生的异位激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加上免疫、中毒等原因使晚期肿瘤患者表现出一系列内分泌症状及皮肤、神经、肌肉、骨关节、胃肠道、血液、免疫等方面的异常症状和体征。

功能性肿瘤 1.2.1凡有癌旁综合征的肿瘤即可称之为功能性肿瘤也可理解为是可以产生异位激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如活性胺、酶等的肿瘤。

肿瘤复发 1.2.1肿瘤经过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后再次复现的现象。肿瘤复发的概率与肿瘤的种类、分化程度、治疗彻底程度、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白介素1.2.2是免疫系统分泌.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内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应。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故又称固缩性坏死。似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有完全和不完全性再生。 3.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所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由于其肉眼呈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 4.瘢痕组织(scar tissue)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并玻变,呈灰白、质硬、缺乏弹性的组织。 1.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 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常见的栓塞有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等。 3.梗死(infarction)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4.槟榔肝(nutmeg 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5.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除了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2.炎症(inflammation)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1.变质(alt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3.渗出(ex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4.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故此类炎症又称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 5.绒毛心(cor villosum)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 6.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介导炎症反应的一系列化学因子。 7.脓肿(abscess)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8.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1.异型性(atypia) 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转移(metastasis) 是指瘤细胞由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3.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非典型性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侵破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4.非典型性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56.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即可转变为癌。 7.癌肉瘤(carcinosarcoma) 同一肿瘤中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者,称为癌肉瘤。 8.混合瘤(mixed tumor) 肿瘤实质由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构成,称为混合瘤。 1.粥样斑块又称粥瘤。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由多量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的黄色粥样物质。 2.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 高血压时,心脏处于代偿阶段,心脏肥大,左心室壁增厚而心脏不扩张,甚至略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 4.风湿小体(Aschoff body) 是风湿病病变中的一种肉芽肿性病变,病灶呈圆形或梭形结节,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小体内常有纤维素样坏死,小体主由Aschoof细胞、Aschoof巨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等组成。此小体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 5.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局部薄弱或结构破坏后所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 4.隐性肺癌(occult pulmonary carcinoma) 是指痰细胞学检查癌细胞阳性,临床及X线检查阴性,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支气管粘膜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而淋巴结尚无转移。 2.桥接坏死 (bridging necrosis) 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称为桥接坏死,主要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3.假小叶 (psceudolobule) 正常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有的肝小叶分割包围或由再生的肝细胞形成的结节,称为假小叶。 4.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P7)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4.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含义有:①人即目的,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②教育权利平等原则;③机会均等原则;④差别性对待原则。(P284-285)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部分。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5.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⑤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形式中的机会均等;⑥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P284) 6.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权利是指“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力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P285) 7.“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边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更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

《医学心理学》名解简单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 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 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主观观察法 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纵向研究 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回顾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二、论述题 1.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性质。 ①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与许多现有的医学院校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各有关课程有交叉联系。 ②基础学科。医学心理学揭示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的作用规律。 ③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系统知识,包括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实践,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部门,包括医院、疗养院等。 2.简述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①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 ③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⑤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3.简述新的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①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潇湘行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念,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 3、意识(conscious):是心理活动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4、潜意识(unconscious):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5、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的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6、自我(ego):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小部分位于潜意识。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7、本我(Id):指原始的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真正的无意识,主要包括性本能和破坏欲等,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冲动倾向,遵循“快乐原则”。 8、超我(superego):指道德化的自我,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它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9、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al reflex):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10、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al reflex):当某一行为反应 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 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 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即借助工具操作的学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1、压抑(repress):当一个人的某种观点、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所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主的主动遗忘和抑制,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12、强化(reinforcement):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13、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这称为正强化。 14、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这属于负强化。 15、泛化(generalization):指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某些条件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的扩散。 16、消退(extinction):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 17、感觉(sensation):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18、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即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19、记忆(memory):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20、思维(thinking):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应。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21、学习(learning):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2、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心身变化,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功能。 23、动机(motivation):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和刺激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24、人格(personality):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25、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态度、情绪、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人们难于抉择,因而体验着不安,痛苦的心理紧张状态。 26、双趋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指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是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了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7、双避冲突(avoidance- avoidance conflict):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练习题库新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性 4.观察法 5.实验法 6.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 9.个性 10.需要 11.动机 12.兴趣 13.注意 14.有意注意 15.有意后注意 16、无意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想法D.人的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________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_ A.兴奋B.反射C.抑制D.操作 4.动力定型不具备哪一种特点________ A.定型化B.自动化C.概括化D.简约化 5.________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A.兴趣B.理想C.需要D.爱好

6.________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A.社会性需要B.生理性需要C.精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要是________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_______ A.兴趣B.需要C.爱好D.理想 9.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是_______ A.志趣B.有趣C.乐趣D.无趣 10.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___________ A.心理现象B.心理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性 11.______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2.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______。 A.无关运动的静止B.呼吸运动的变化C.适应性运动D.调节 13.没有事先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无意后注意 14.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______。 A.稳定性B.分配C.转移D.广度 15.______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1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______的音波。 A.16—20000次/秒(赫兹)B.20—20000次/秒(赫兹) C.15—15000次/秒(赫兹)D.16—16000次/秒(赫兹)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___。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触觉刺激D.嗅觉适应 18.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_______。 A.幻觉B.联觉C.错觉D.感觉 19.在_______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病理学名词解释(3)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五章:肿瘤 1.单纯癌:或称实性癌,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 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 2.转移癌: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 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做转移。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3.间变:在现代病理学中,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4.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镜下表现为增 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5.癌肉瘤: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 6.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 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7.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8.原位癌:原位癌一般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 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9.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乎二 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10.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 分,结构混乱,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两类。 11.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严重的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弱的状态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疣状心内膜炎:单个疣状赘生物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 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2.阿少夫小体(Aschoff 小体):指在风湿病的增生期或肉芽肿期,出现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 结缔组织中,特别是在胶原纤维之间水肿,基质内蛋白多糖增多,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而形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也称阿少夫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改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高血压脑病:由于脑小动脉病变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临床表 现为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有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 4.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因心肌耗氧量 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所能提供的氧而发生,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 5.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6.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又称细动脉性肾硬化,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管壁增 厚,管腔狭窄,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消失。间质则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球及增生的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收缩,使表面凹陷。病变较轻区域健存的肾小球因功能代偿而肥大,所属肾小管相应地代偿性扩张,向肾表面突起。 从而形成肉眼所见肾表面的小颗粒。肉眼观: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单侧肾可小于100g(正常成人约15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2mm,正常厚3~5mm),髓质变化较少,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生。具有以上特点的肾被称为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7.室壁瘤: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 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 8.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 出现相应的后果 第 1 页共 1 页作者:胡洪源

教育社会学填空和名词解释部分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医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他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3.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阀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6.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程度即为~。 7.差别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1.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14.气质:是一个人来与生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5.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6.意识:是指与语言(即信号系统)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17.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18.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 19.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20.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21.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22.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23.常模: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24.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比较。 25.心理应激的现代化概念: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识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成助或挑战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的过程。应激就是一个过程。 26.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27.社会角色:是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病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栓塞(embolism) 【答案】 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2. 血栓形成(thrombosis) 【答案】 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3. 脂肪变性 【答案】 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4. 一期愈合(primary healing) 【答案】 ①条件: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无异物,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②形成瘢痕规则、整齐、小、线状。 5.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答案】

①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②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③最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6.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答案】 ①皮肤等组织的离断缺损;②组织的再生或增生所进行修复的过程。 7. 肥大 【答案】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8. 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答案】 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9. 再生(regeneration) 【答案】 ①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②修补缺损。 10. 变性

【答案】 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明显增多。 11. 疖(furuncle) 【答案】 ①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②脓肿。 12. 稳定细胞(stable cells) 【答案】 ①生理状态时,该类细胞处于G0期,增生现象不明显;②当受损伤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期),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③包括各种腺体和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间叶细胞。 13. 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 【答案】 ①此类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强;②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和破坏的细胞;③常见于黏膜上皮细胞、表皮、淋巴造血细胞等。 14. 水样变性 【答案】 细胞内水分增多,又称细胞水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