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0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研究框架与方法初探

030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研究框架与方法初探

030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研究框架与方法初探
030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研究框架与方法初探

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研究框架与方法初探

韩冰李昊罗智星

【摘要】在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一系列的环境压力,而要阻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人们需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和思路。本文通过对气候要素的分析与整合,梳理其在城市设计中的应对原则,尝试建立一套相对系统的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首先对城市设计整体框架进行搭建,分别从气候适宜的技术方法、生态可持续的设计策略和运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完整的体系,其次确定了设计的全过程,即气候分析、制定策略、设计整合、模拟验证及修正改进,以此明确各部分的前后关系。最后,从“城市级”、“片区级”、“地段级”三个层次入手,结合相关案例,论述了城市设计结合气候要素的主要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气候要素;生态策略;城市设计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C.L.Montesquieu)曾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弱,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一样勇敢,……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以气候为代表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了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大陆性气候形成了东方文化以社稷为上、循规蹈矩、顺势而为的基因,而海洋性气候则造就了西方人自由奔放、丰富想象力和大胆创造力的个性。人们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场所环境和营建方式,逐渐形成了一个聚落区别于其他聚落的本质特征。因此,积极探索适应地域气候的城市设计策略不仅可以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同时也是创造良好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城镇空间环境的基本途径。

本文正是从气候各要素整体关联出发,充分考虑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平衡。通过整合的手段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环境物理性能、环境舒适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引导城市环境良性发展,并提出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和建议。

1.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技术路线

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整体舒适性,实现人与环境自然协调的总体目标指导下,基于可持续发展、技术适宜性、人性化和整体化原则,进行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整体框架的搭建,分别从气候适宜的技术方法、生态可持续的设计策略和运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完整的体系(见图1)。

图1 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1.1气候适宜的技术方法

在技术层面,气候适宜的技术构成存在低技术、高技术和常规技术不同层级,故气候适宜的技术已不再是单纯地为建筑单体提供技术保障的某一单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是为城市设计具备“气候适宜,生态可持续”属性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整套技术体系。

与传统城市设计中运用的综合方法和分析手段不同,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中涵盖了能量平衡方程和生物气候学规划的新方法,成为解决城市环境各影响因素的先决条件。目前,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空间技术的日益成熟,已能初步完成气象条件以及大气污染数据等与城市规划设计相关的数值模拟分析,随着以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为代表的“3S ”空间信息技术和以CFD 流体力学、Ecotect 生态技术分析为代表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日臻完善,人们已能够运用各类软件对城镇建筑环境内的风环境、热环境、声环境以及绿化措施、建筑物布局等做出数字化模拟分析和描述评价。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先根据当地的海报高度和实际的经纬度,手工计算出合理的楼间距,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验证,从而确定最佳的建筑日照间距(见图2)。

1.2生态可持续的策略整合

在方法层面上,现代设计方法论为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整体的生态设计方法构架,使城市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机制。本文从城市空间环境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城市设计结合气候策略的方法。但更注重设计对象在城市生态整体相关性方面的属性,尤其是气候要素,自然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整合和应用。

未来的城市设计应着眼于地球的多因素系统,将城市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来考虑和设计,强调从横向的系统联系(系统和要素)和纵向的层级联系(系统和层次),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强调整体而非部分,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宏观的生态策略和规划设计理念常常在微观的开发建设中被肢解,而一些局部地段或单体建筑对气候条件的关注却常不能与更高层次的背景环境产生良好的契合,甚至被周边恶劣的环境所抵消。因此,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应从“整体思考,局部入手”,建立起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系统空间层级关系和全面、整体的气候适应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

图2 某住宅小区场地日照时间模拟分析图

资料来源:罗智星,杨柳.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南方建筑.2010,5

实现城市环境的真正改善。

1.3评价机制的协调制约

城市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应定位于特定的阶段和层面,使之成为后续具体设计可资遵循的原则和指导。它不是一种终极目标,而是一个连续的决策。在制度层面,性能评价体系和方案验证评价体系是整体设计的辅助工具,构成了整体设计的运作机制。

气候条件对城市设计而言是一种制约,即便如此当代的规划师也不得不面对,但同时这种制约也可以成为创造灵感的源泉。基于气候适宜的技术方法、生态可持续的设计策略、高效的评价机制三方面共同建构的整体城市设计体系是解决城市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必须认清,以最少的能耗获取更多的舒适度,这种挑战是未来基于气候的城市设计的最终目标,它遵循气候学的适应原理,重点关注气候条件制约与城市形态的应变,提倡因具体的时空位置和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处理好规划设计与气候条件的结合,促进传统文化特色和技术手段得到继承与发展。

2.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过程

城市气候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是设计者在为市民创造舒适的室外气候环境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明确区域气候、城市气候、局地微气候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弄清楚各气候要素对城市外部空间使用的影响,采取措施有效利用有利的城市气候资源,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设计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在进行气候城市设计之前,需要首先明确气候设计各部分内容的先后关系,即确定设计基本步骤。本文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五个阶段进行讨论:

2.1气候分析

首先是当地气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其中,以下气象数据是必须具备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与风向,太阳辐射强度、降水、日照率等。其次是收集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资料,包括城市的路网结构、用地布局、建筑密度分布、绿化及水体体系、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肌理及建筑组合基本类型等。

气候资料的分析及编制以人的舒适性标准为前提,分析过程中,把相应的舒适性标准叠

加到气候分析图上,从而判断出哪些范围超出人的舒适性要求,进而决定在不同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

2.2制定策略

在分析了城市设计中可以利用的城市气候资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诸如自然通风、蒸发冷却降温、被动式太阳能、创造遮蔽、利用局地风、改变材料等。根据生物气候学原理,针对具体项目要求,作好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对城市环境和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的评价,并考虑以上策略的可行性。按照从“城市级”、“片区级”、“地段级”三个层次体系,分别确定相应的对策以及组合实施的计划。这部分要求设计人员对不同控制策略的原理和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必要时可以通过一些概念式的分析图来辅助思考。

2.3设计整合

将上面确定的针对特定城市气候类型和地域环境条件的各种设计策略与具体形态方案相结合,形成最终的城市设计方案的整合。这一过程是将气候设计的原理形态具体化的过程,力图在城市气候策略与最终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2.4模拟验证

密斯2凡德罗认为,“当技术完成它真正的使命时,它就升华为艺术”。如今,计算机模拟在可持续设计中的广泛、深入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可持续设计的水准。借鉴和利用计算机技术推动城市设计向可持续化的方向进步,已成为许多规划及建筑学者的共识。

在具体空间形态方案确定以后,还需要对方案进行最后的综合评价分析。这一阶段主要依靠各种完善,准确的模拟方案。查找设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场地通风、日照、可视度等进行分析。

2.5修正改进

根据阶段四模拟技术的分析结果,对方案进行最后的补充与修改,对不满意的部分进行调整与完善。

这五个方面作为设计的决策过程相互递进、互为依存。从背景资料的分析到设计策略转化,最终落实到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上,整个过程体现了非常庞大的整体系统性设计思维(如图3)。

3.不同空间层级的城市设计策略

在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庞大复杂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把握和塑造还是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研究,甚至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绿化栽植,这其中的元素构成以及阶段层次是随着城市设计要求的目标而变化的。城市设计的层次划分种类众多。按城市设计的空间对象的范围进行划分为区域——城市层面城市设计、城市——区段级城市设计和场地——节点级城市设计(王建国,1997);根据研究的目标不同分为区域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详细城市设计(邹德慈,2002);根据开发的形式不同可分成社区型(Community)、保育型(Conservation)、开发型(Development)三大类 (哈米德2雪瓦尼);对于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我们从“城市级”、“片区级”、“地段级”三个层面入手,按照宏观的城市整体格局发展方向和空间形态设计,中观的城市区段与系统规划以及微观的局部地段及建筑细节设计进行目标定位与策略制定。

3.1“城市级”层面的城市设计策略

1. 城市总体生态格局的建构

对大多数城市而言,它们只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果实之于生命之树。在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自然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城市建设应努力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使城市既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又使其自身的特色更具魅力,进而形成健康可持续,

科学合

图3 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工作阶段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理的城市总体布局。只有充分考虑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以及相关人工要素的共同作用肌理,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将人、自然环境和空间环境等融为一体加以全面整合。

2. 基于生物气候的土地调节模式

城市层面的城市设计的

工作对象主要是城市建成区

环境与其周边城乡的关系,因

此,在进行该尺度下结合气候

的城市设计时,我们应以城市

环境不可替代的特色为纲,以

幸福感的追求为领。在城市总

体层面的分析中,以地区自然

资源与生态系统因子为基础,分析由土地价值所呈现的空

间特征,系统的进行土地调节模式的经营与管理,进一步转换为土地利用与经营开发的依据(见图4)。总体层面的设计对城市环境质量具有实质性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规模、地形、地貌、水体、绿化和气候等要素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和制约。重视城市土地的适宜度评价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工作,协调好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将系统调控到最优运行状态,从而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污染灾害的最轻化、建筑环境的舒适化。

3.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

“绿道”和“蓝道”系统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与城市风道、景观连续性、局地微气候、动植物群体等诸多因素相结合,以创造一个整体连续并且在生态上互动的城市开放空间网络构架,这种网络组织比大面积水体或集中绿地的生态效果更好,可以“促成不同温度的空气作水平交换,更快更无阻力地达成平衡”。目前,某些城市空间的形态存在着低建筑密度以及绿地分割建筑、建筑分割绿色空间等特点。城市热环境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凌乱的建筑布局把热气流束缚在城市里,且没有适度规模的绿地来净化城市内空气和足够的开放空间与城市外空气相交换。因此,在城市设计时,应考虑广场和公园的规模,并在城市内一定区域设置绿化带,避免建筑与绿地相互隔离。 3.2“片区级”层面的城市设计策略

气候视角的城市设计中观层面主要涉及城市中功能相对独立的和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

图4 基于生物气候的土地调节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的片区。这一层次结合气候的城市设计关键在于分析该地段对于城市整体环境的价值,保护或强化该地段已有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特点与潜能,提供并建立适用的操作技术和设计程序,并为下一阶段优先考虑和实施的地段和具体项目提供明确规定。

开放空间系统

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土地使用在强调土地使用方式与强度的逻辑下,绿地空间的配置往往流于面积计算,而缺乏系统性的思考,面对城市转型与空间改造,以发展城市与环境最佳化关系、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为诉求,成为我们在城市“片区级”系统设计策略中重要的议题之一。

其中开放空间的塑造,是展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规划时应以城市真实独特的生态基底为基础,结合水系,绿带道路等

空间资源,进行系统性整体规划,建

构全面的山水生态网络,恢复风的廊

道,营造舒适微气候系统,提升城市

景观与环境品质。通过各种公共空间

所留设出来的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

各种可能性的设想来进行改造。营造

既多元又具备系统的整体性,也贴近人们生活的开放空间环境,维护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人与环境共生的软性竞争力(见图5)。

景观系统设计

(1)总体景观生态格局的保护与塑造

在整体景观系统的设计时,应着力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形态和整体格局,体现在总体构思,艺术骨架的建构上,保持自然生态特征与景观要素的联系性,保持景观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2)线性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

这一层面的设计策略主要体现在丰富多样的廊道设计中,包括结合自然环境要素的生态廊道景观设计、结合历史文脉要素的文化景观廊道设计和通过开敞空间建立的城市视线通廊、通过自然生态界面显露的城市自然轮廓两大方面。其共同的目的是运用多层次的控制手法营造山水交融的景观意向。

(3)关键景观节点的保护与营造

在结合气候的“片区级”城市设计策略中, 对于城市公园、街道绿地和滨水空间等景观节点,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创建具有生态特色的空间节点来体现生态主题。

绿色交通组织

图5 生态效果不同的城市天际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交通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不仅给人们带来各种机遇,而且对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有着深厚的影响。道路无疑是交通的骨架,理想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必须满足景观、生态环境和通达性等要求。“如果我们期望避免拥堵成本不断加剧,改善现有的交通状况,必先未雨绸缪,将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联系起来,打造可持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立水运、空运、公路、铁路全息型的整体交通模式,并妥善加以管理”。

(1)绿色廊道设计

通过道路的行道树种植、道路两旁公园,绿地等空间的设计,形成具有生态效应的绿色廊道。

(2)结合气候的道路设计

对于寒冷地区的城市来说。街道的走向应避

开主导方向以防止寒风进入社区内部。而对于夏

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街道布局应利于风道进

入内部开敞空间,以调节微气候。如图6所示,

东西走向的街道,不仅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冬天从

南向采光的需要,而且在夏季也免于暴露在阳光

的炙烤中。

(3)综合性交通网络设计

未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将在一定程度上取

决于道路交通的状况,因此将常规的公共交通、

自行车交通和快速轨道交通组合在一起共同构筑

高效、多层次的综合交通系统,并加强和推广污染小、无噪声使用率高的技术,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表1 由气候条件决定的街道方位和布局原则

图6 东西走向的街道布局 资料来源:[美]诺波特.莱希纳著.张利等译.建筑师技术指南——采暖降温照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资料来源:[美]G 2Z 2布朗等著.常志刚等译.太阳辐射2风2自然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3“地段级”层面的城市设计策略

“地段级”的城市设计主要落实到建筑群体组合以及一些小范围的形体环境建设项目上。如广场、街道、大型建筑物以及其周边外部环境的设计。这一层次的设计最容易被广大建筑师和规划师所忽略,因为人们通常更为关注的是一些大范围的东西。在这一层次上,主要靠设计师自身对气候设计观念的自觉和理解。

对于“地段级”的城市设计,既

要关注建筑群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如

街道、建筑和小型开放空间,还应照

应相邻地段的规划和设计,特别是这

些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建筑群体布局

建筑群体布局形式应在结合地

图7 平行布置与交叉错列式布局风影区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形,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在规划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布置形式。

(1)群体布局与通风

选择合理的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优化通风效果。在设计时根据城区的主导风向,盛行风向等进行功能分区布局,由错位、并列、对比等多种方式组合,“建筑四周的风流将有助于临近建筑的通风,这样建筑间沿风向上的间隔就可以缩小了,因此从通风角度来看以错列、斜列较平行布置好”(见图7)。建筑朝向形成一定角度以避免产生涡流区,同时利用开敞空间,地形起伏设计风的廊道,将更多的新鲜空气导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2)群体布局与日照

在建筑群体布局中,建筑物的所在位置既不能对其他建筑造成遮挡,也要保证自己能够获得足够的太阳辐射。对于北方地区,在考虑布置时,应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故采取行列式和南北方向的布局为佳。

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城市公共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应当予以密切的关注。在公共空间设计时应建立在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的自然特征和气候要素等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对场地的风、声、热等环境进行有效调控,以达到最大生态效益,努力营造舒适健康的公共空间。

3. 建筑单体设计

目前,可持续的理念业已深入到社会的认知层面,关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的研究也正在不断深入和大力推广。结合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在建筑单体被动式设计上主要关注高层建筑及结合技术的节能设计两方面,并制定相关的应对策略。

(1)被动式设计

生物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建筑形式的多样性。通常最具有实用意义的就是被动式设计。其显著的特征是,建筑物本身作为系统的组成部件,不但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而且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潜能,目的是全面解决建筑设计固有的问题。包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降低人工照明的能耗,改善住宅室内光环境,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需求等。在高层建筑的被动式设计中,主要有以下设计原则:

①形体设计应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避免高层建筑的体型涡流。

②群体组合应设计成阶梯状后退和水平分布的结构,避免因高度的突然变化改变风速。

(2)结合技术的节能设计

通过技术的应用实现建筑生命周期过程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体现“3R”设计。

4.结语

目前,由于环境的持续恶化、气候的剧烈变迁以及能源供给越来越不可持续,而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冲击与影响越来越严重、能耗更是占到了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四成以上,建筑行业对于环境与能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如果在城市设计之初,对场地所处的微气候环境的主要气候影响参数进行分析,考虑适宜的气候生态调控措施,并巧妙地将其与空间布局、景观系统,交通组织,建筑形式与局部构造等有机的结合,是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出路之一。因此基于气候生态策略的城市设计方法是降低建筑环境负荷、减少人工能源使用量并且延续地域性历史文脉的最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冷红,郭恩章,袁青.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3.

[2]罗智星,杨柳.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南方建筑.2010,5.

[3]冒亚龙,何镜堂. 遵循气候的生态城市节能设计[J].城市问题,2010.

[4]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徐小东,王建国.绿色城市设计——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生态策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6][美]诺波特.莱希纳著.张利等译.建筑师技术指南——采暖降温照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美]G2Z2布朗等著.常志刚等译.太阳辐射2风2自然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柏春. 城市气候设计—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韩冰(1984- ),女,硕士研究生,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助理规划师。

李昊(1972- ),男,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罗智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第一章概述 环境艺术作为以建筑为母体,向界面内外两个空间拓展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综合艺术,是涵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造型艺术、规划设计各专业知识所构成的综合体。 景观投标方案 一、方案投标工作内容 1.被邀请或报名参加项目设计投标; 2.通过资格审查签定投标协议书,领取招标书、图纸资料; 3.研究招标书并参加项目答辩会; 4.收集相关资料; 5.构思方案、基本平面,确定设计初步方案; 6.制作投标书; 7.参加唱标,表述设计。 二、方案投标程序 1.首先与投资方、业主进行初步的沟通和了解。 2.设计阶段。 3.制作标书。 三、方案设计表现形式 文字、图表、数据、分析图、平面、剖面、轴测、效果图、动画、模型、多媒体演示、精彩的解说,这些方面的人力、物力、时间均需要提前设计。 第二章城市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三环境艺术中重要的设计内容,它遍布于我们所有外部空间环境中,环境设施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直接满足人们特定需求,同时其作为一种“城市元素”,将直接反映环境空间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造型要素,也是环境艺术中的一部分。根据其使用功能,可分为装饰设施、庆典设施、道路设施、服务设施、卫生设施和休息设施等。 定义与内容 如从使用者的角度,将城市看作一个大的生活场区的话,可将其定义为“城市家具”。 分为:1.休憩设施、2.照明设施、3.公共服务设施(通讯、小卖部、候车厅、电话亭、地下入口等)、4.卫生设施(垃圾箱、小型厕所)、

5.指示系统、 6.安全系统、 7.交通系统。 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必须实用,在注重使用的过程中力戒对公共空间的过度侵占和照搬其他文化及需求。 2.合理性原则。要充分重视放置与保养的合理性。 3.易感性原则。必须将物体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结合起来。 文脉分析的意义 作为特定城市大环境中的城市元素,其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尽可能使每个设计与城市整体设计方案相协调,它的造型、色彩、材料的选择都是依附于环境的考虑,不同的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都需要有不同的考虑。 现代人的审美观主要表现为古典化、地方化和高新技术化三种倾向,城市元素的设计要根据调查文脉与成果而考虑如何平衡三种风格取向的关系。 外部条件分析内容 1.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土地、水、植物、环境景观特征、地形等); 2.人文历史条件(种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遗产等); 3.实现与展望(设计内容、条件标准、可借鉴引用的前人经验、期望的目标等); 4.结论的得出(尊重设计项目外部条件创造出遵循设计原则、指导思想的作品)。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又叫人体工学或人类工程学,人机工程是探讨人与环境尺度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机工程学对人类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认识,并将有关的知识应用在相关的设计中,从而使环境适合人类的行为和需求。 内容: 1.生理学:研究人的感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基础知识。 2.心理学: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警觉、拥挤、领域、私密性、向光性等方面。 3.环境心理学:研究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与效应、信息的传递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数据库课程设计大作业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测控071班 学号:200710402112 200710402115 姓名:杜文龙王京京 题目名称:物资管理系统 完成日期:2009年12月25日 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09年12月

物资管理系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中有关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设计与实现的方法和阶段性知识,光靠课堂讲授既枯燥无味又难以记住,但它们都很重要,要想熟练掌握,必须经过大量实践环节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2.通过课程设计,掌握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及步骤 数据库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开发一个数据库系统需要集理论、系统和应用三方面为一体,以理论为基础,以系统(DBMS)作支柱,以应用为目的,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开发一个真实的数据库系统,对于较大型的系统可多人一起完成,但无论如何都应完成数据库的需求分析、数据的分析与建模、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开发与运行等全部过程。在此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达到能够纵观全局,分析、设计具有一定规模的题目要求,基本掌握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且做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 3.培养学生自学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设计,使同学能够主动查阅与数据库相关资料,掌握一些课堂上老师未曾教授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应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2.掌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系数据库的设 计理论、设计方法等。熟悉数据建模工具Visio与数据库管理系统SQLServer 软件的使用。 3.按时上机调试,认真完成课程设计。 4.认真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三、需求分析 信息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工程,它能够使企业运行的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全面、详实,同时对各种信息进一步地加工,使企业领导层对生产、经营的决策依据更充分,更具有合理性和库、科学性,并创建出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久、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 这个物资管理系统是以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信息管理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它的开发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编写应用程序的过程,而是以软件工程的思想为指导,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复习资料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复习资料 一 1.在传统的环境设计中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 2.开放性的场所空间分自然的开放空间和人为的开放空间,下列当中哪种不属于自然性的开放空间?河川公园山坡湖泊 3.公共空间是指具有开放、空开特质的、由______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公众和艺术家 4.公共艺术在80年代有了较完整的界定:它是一种艺术,不仅是为______而塑造,更具有一些“社会功能”的性质。艺术功能 5.以下公共设施中哪种不属于安全性设施?座椅人行道天桥路栅 6.文艺复兴后期建造的圣彼得广场是典型的________风格。巴洛克 7.天安门广场是属于哪种类型广场?纪念性 8.中国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典范是______ ?颐和园 9.美国正真意义上的第一座城市公园是______?中央公园 10. 1967年美国第二代现代景观设计师______设计完成了第一个口袋公园。罗伯特·泽恩 11 美国现代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是______?小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 12 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格局最早出现在______。汉上林苑建章宫 13 “田园城市”的提出者是______。霍华德 14印度新德里莫卧儿花园中的道路系统形式是______?中心对称式 15最早吸收中国山水园的意境融入到造园中,对欧洲造成很大影响的国家是?英国 16.以下公共设施中哪种属于标志性设施?广告牌 18伊恩·麦克哈格的著作()奠定了当时景观规划设计的准则。《设计结合自然》 19.被誉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的是______。圣马可广场 20在西班牙的格拉纳达市有一座被称作“红堡”的伊斯兰园林经典之作?阿尔罕布拉宫 21印度新德里莫卧儿花园中的道路系统形式是______?中心对称式 22光明城市的提出者是?柯比西埃 23.我国最早的园林雏型是商周时期的______。囿 24居住小区中心游园服务半径以()为宜。400-500米 25居住区级道路车道宽度一般为______?4--6米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标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标准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属B类课程。该课程根据商业类、餐饮类、娱乐健身类、酒店类等典型公共空间的特定功能,以设计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采用设计项目引导与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表现、方案制作等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具备从事室内设计师岗位所必需的设计项目调控、设计项目协作、设计项目沟通等职业素养,课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了解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掌握空间快速方案表现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实践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商品展示的含义和特征,学习专卖店的交通流线和平面布局设计,了解设计中的基本尺度以及常见的陈列方式,掌握专卖店的空间设计方法,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 2、通过对典型建设项目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娱乐设施娱乐项目的功能分区、基本设施、人体工程、设计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并熟悉娱乐建设项目设计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及细部做法。 3、通过对餐厅设计的概念、分类、细部空间的规划、家具、照明和色彩、以及餐厅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了解餐厅项目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 4、通过对酒店设计装修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了解酒店各种基本设施,交通

流线、空间规划方法。熟悉酒店室内装修工艺、材料及细部做法,掌握酒店室内装修概念设计到方案设计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公共空间设计思维方式,熟练运用图形思维技巧,解决公共空间范畴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内容及程序。 2、通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学习,掌握室内设计的图纸设计制作、设计方案表达、设计表现及对于设计原理熟练运用的能力。 3、通过公共空间课程项目化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团队协作、设计工作沟通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品德; (2)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3)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4)具有质量责任、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

汽车修理管理系统 课程设计 数据库大作业(有源文件)

数据库大作业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汽车修理管理系统 学号: 姓名: 年级层次: 教学中心:

汽车修理管理系统 一. 概述 1.项目背景 在计算机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运用到各个领域,计算机的作用使由手工的操作到计算机的操作是一个大的飞跃,代替的复杂的容易出错的人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正确性,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因此每个公司使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业务是迫在眉睫,汽车修理厂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决定建立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以代替单一的人工管理。这样使人工操作的管理方便,简单。 2.编写目的 编写的目的是使汽车修理厂由单一的人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的飞跃,使汽车修理厂的管理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使人工管理的出错的机会大大减少,实现数据的共享,便于查询自己的数据信息,使汽车修理厂的业务的流程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可以提高该汽车修理厂的竞争性,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3.软件定义 该软件为第一版,既汽车修理管理系统1.0 版。 4.开发环境 数据库: SQL SERVER 2000 开发和编译环境: Visual C++6.0。 二.需求分析 1.通过分析得知,该修理厂共使用5种单据,4种账册和3种主要报表。 ⑴五种单据如表1所示: 表中D1由送修人填写。修理派工员据此开出修理单D2,分派给指定的修理工执行。如果在修理中需要更换零件,一律由修理工填写零件领用单D3向仓库领用。修理结束后,修理工将D2交回给派工员,然后转财务部门结账并开修车发票D5。D4在零件入库时由仓库管理员验收并且填写。图6显示了这些单据的格式内容。 编号名称填写人 D1 修车登记单送修人 D2 汽车修理单修理派工员和修理工 D3 零件领用单修理工 D4 零件入库单仓库管理员 D5 修车发票财务人员 表1 当前系统单据一览表

城市发展与气候可行性论证

城市发展与气候可行性论证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发展已经成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在这方面,除了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排放之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大型工程建设中引入气象因素和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极以及其污染,同时也可大大降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灾害多发所造成的损失 【关键字】城市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方法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and of industrialized process accelerate, city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the core and key. In this respect, in addition to promote low carbon way of life and production, reduce emissions, in city planning and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climate and its pollution, but also can greatly reduce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multiple disasters caused by the loss 【Keywords】city development; climate; feasibility study 引言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它不但强调气候本身对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制约、影响,也需要兼顾城市规划实施后和项目建成后可能对周边气候带来的影响。 1城市发展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 在全球气候增暖的背景下和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局地小气候也发生显著变化,气温升高,日照减少,风速减小。城市热岛效应,雾都,霾都,大气污染,城市内涝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城市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等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前提和条件。 1.1实现生态宜居城市需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实现低碳发展,城市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象条件与城市功能区的布局,气象条件与建筑设计,建筑的形式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过去有一些城市因为在规划中未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城市的选址,对它的可持续发展,是否适合人居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低碳发展已经成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在这方面,除了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排放之外,城市规划同样不容忽视,其中在城

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创新途径

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创新途径 发表时间:2018-11-21T11:33:34.05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6月下作者:孙综豪 [导读] 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功能的具体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公共空间的设计,整个城市的布局合理性会更加突出。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城市的良性发展,需要做综合的设计,这样,城市功能的发挥会更的完美。本文主要就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创新的途径和导向做具体的分析,旨在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关键词: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辽宁丹东 118003)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功能的具体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公共空间的设计,整个城市的布局合理性会更加突出。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城市的良性发展,需要做综合的设计,这样,城市功能的发挥会更的完美。本文主要就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创新的途径和导向做具体的分析,旨在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创新途径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 一、“用户体验”的人文精神 就当前的实践总结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就此途径的具体利用来看,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是强化景观体验。从当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的体验追求,所以以景观体验为依据做环境设计的创新性表现十分突出。就具体的园林设计来看,其反映的是园主对景观的观赏性需求。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环境设计中,需要以景观体验为主,考虑参与艺术、交互艺术以及数字艺术等,这样,景观体验感会更强,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突显更加突出。 第二是强化社交体验。从具体作用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空间在社交方面的作用。简单来将,就公园这类的公共空间而言,人是景观的一部分,在具体的活动中,人们能够对他人的活动行为进行观看,也能够参与到其他人的活动中,这就体现了一种社交性,因此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空间环境的体验感进行强化,这样,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意义。 第三是事件体验。目前的社会,体验式消费在持续升温,所以大众对于空间赋予个人的特殊体验关注度在普遍性增强,如果将社交体验视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常态,那么空间内的体验活动,比如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会成为空间内能够被定期激活的事件,将事件体验和空间体验进行结合,空间和活力以及魅力会得到长期的保持。从事件体验的角度出发做环境设计的考虑,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必要性设备做设计考虑,比如公园内的体育锻炼设备,文娱活动场所等,这些会成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考虑的重点。第四是定制体验。所谓的定制体验,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空间的规划设计者对人的生理、心理特殊需求做考虑,从而设计出具有个性化需要的场所环境,这样可以满足更多人的个性需要。 二、“城市自然”的生态意识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二个重要的创新途径是以“城市自然”为目标,做生态意识体现。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当前社会,人们对美好的生态环境有强烈的渴望,所以在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强调生态意识,构建城市自然十分重要。以下是城市自然设计的重要内容。第一是做好弹性景观设计,以应对气候问题和生态危机。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以低碳理念、可持续理念以及弹性理念为基础做环境的规划和设计,这样,空间内的景观可以更好应对上述环境问题,其在具体作用的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 第二是做好应对资源短缺现状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从目前的社会资源需要分析来看,水资源、森林资源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所以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具体的回应:其一是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这样,其可以将空间降水做收集处理和利用,这样,空间环境不仅通过设计做了改善,其利用价值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二是做都市森林重建。主要指的是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合理规划用地,树木增植为主要的内容,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场所。 第三是做好应对能源危机的节能再生环境设计。从目前的具体数据统计来看,城市能源的消耗占据能源总消耗量的75%,这对于能源利用控制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做好空间系统的具体分工和明确,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再生资源做积极的利用。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要体现生态意识,所以各个方面的设计都需要和生态挂钩,这样,公共空间的设计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城市自然”的内涵。 三、“学科技术”的景观技术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三个创新途径是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此途径的具体利用为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帮助,以下是具体的分析。第一是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和最新的园艺技术做结合。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带等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和设计的重点,因为其能够为城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空间增加而服务。再者,利用屋顶花园以及垂直绿化带可以将城市的自然元素构造得更为多样,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利用最新的园艺技术和环境设计做融合,这样,环境设计的创新性加强,现实了利用的实效性。 第二是与公共艺术实践进行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需要为群众交流和活动考虑。而群众的具体交流和活动又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公共健康等内容,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将环境设计和公共的艺术实践进行结合,这样,空间的作用价值发挥更会更加显著,艺术实践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也能得到突显。 第三是强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数字技术体现着一种时尚感,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将环境设计和数字技术进行结合,整个空间环境的设计会更具现代化的气息,这样,城市空间的现代化十足,时尚的意味明显,其在具体作用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

数据库课程设计工厂管理系统大作业

摘要 姓名:颜超丽学号:200915553013027 此文运用了数据字典、数据流图等方法对工厂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运用E-R图进行了概念结构设计,在逻辑结构设计中将E-R图转化为关系模型,在物理结构设计中确定该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最后通过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设计。在这过程中,还详细地分析了各个子系统的属性、实体间的联系以及子系统间的关系。在这基础上,通过金仓数据库软件,运用SQL语言将所建工厂管理系统数据库顺利实现。 关键字:数据字典,E-R图,SQL语言 目录 一、系统概述 (1) 二、需求分析 (1) 1信息分析 (1) 2数据流图 (2) 3数据字典 (2) 三、概念结构设计 (4) 1实体列表 (4) 2分E-R图 (4) 3全局E-R图 (5) 四、物理结构设计 (5) 1关系模式存取方式选择 (5) 2确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5)

3评价物理结构 (5) 五、逻辑结构设计 (6) 六、数据库的实施 (7) 七、设计总结........ (8) 八、文献 (9)

工厂管理系统库 一、系统概述 工厂管理信息化是工厂管理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工厂管理的过程。工厂信息化的实施,自下而上而言,必须以管理人员使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基础;自上而下而言,必须与工厂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 工厂管理系统算是比较简单一种信息系统。它主要应用于工厂仓库管理、职工管理、车间管理和零件管理。其中车间对职工和零件来说是很重要的。 工厂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内容的多变性;正因为这样,车间管理信息系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静止的、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变化和发展的系统。 二、需求分析 1、信息分析 根据工厂方面取得的信息资料,得出系统的信息需求和处理要求,得到设计所需的需求信息。这些信息是是选择了对数据库设计直接有用的信息。 A.工厂系统: a.车间:一个工厂有很多个车间,每个车间有车间号、车间主任名、地址、 电话。 b.工人:一个车间有多个工人,每个工人有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和 工种。 c.产品:一个车间生产多钟产品,产品有产品号,价格。 d.零件:一个车间有多个零件,一个零件也可以由多个车间制造。零件有 零件号、重量和价格。 e.仓库:产品与零件存入仓库中,厂内有多个仓库,仓库有仓库号、仓库 保管员、姓名、电话。 B.系统联系: a.生产:一个车间有多个零件,一个零件也可以由多个车间制造。 b.组成:一个产品由多个零件组成,一种零件也可装配多中产品内。 c.保管:产品与零件存入仓库中,厂内有多个仓库。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Human Geography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授予学位 学制4年,总学分164.5,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五、教学计划表

六、修读要求 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49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70.5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3 3.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7学分), 院系平台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45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5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40 学分(选修),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22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3S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 修读。 七、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取向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取向 发表时间:2017-12-28T17:14:16.690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作者:刘素[导读] 本文概括了环境艺术设计和社会学的关系,并且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说明。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本文概括了环境艺术设计和社会学的关系,并且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说明,同时分析了社会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从市民的教育价值、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如此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034-02 1.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1.1 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所有的关于地面环境和关于美化的设计是广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而建筑室内外的环境设计属于狭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环境设计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建筑学、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等等好多的学科。因为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设计。如今环境设计和社会学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进而形成了环境社会学,因为这门科目的有趣性,使更多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加入其中,研究的领域变得更加宽泛,而世界各国也开始高度的关注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1.2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属于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才可以得以实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分为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它既是技术也是一种生态需求,并且展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人们提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往往会想到它的功能、美学和生态价值。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对象指向具有社会性的人,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人,而这些人必须存在于一定社会环境和关系中的人。想要对环境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对人进行研究,而研究人就必须能够对社会性进行研究,这样就会使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趋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其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突出公共性。对于公共空间来说,这种公共性不仅仅指的是物质空间上,而且还代表着一种社会意义的环境——人——社会这样的一种关系。在公共空间中人与人进行自由交流和言论中所涉及到的公共性问题成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而公共空间的承担价值体系可以延伸到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 如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得到满足,使人们之间能够更好的相处,使人与社会和谐相互,使社会秩序能够获得更好的维护和改善。所以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带给社会更多的意义。 2.社会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2.1 社会意识形态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受到上层建筑的重大影响,在古代因为受到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意识的支配便形成了古代城市,古代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充斥着皇权专制意识。比如说隋唐的“里坊制”,就体现了宫殿不与居民相参的方式。而我国近代被帝国主义侵占过的青岛、上海等地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氛,展现出了资本主义特征。 2.2 公共空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因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了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环境的内容和形式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站在公共空间形式的角度来看,原始社会拥有着单一的公共空间形式,都是以大房子为中心,周围分布着氏族成员的房子,展现出了带有血缘的社会关系。宋朝的瓦子,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有了大量的商业中心,比如说夫子庙、城隍庙等等。公共空间开始向集会方向发展。工业革命带给社会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公共空间有了更加充分的细化,公共空间能够为大众呈现更多的作用和价值,而公众也越来越喜欢公共空间的形成,如此展现出了很强的社会性。 3.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现3.1 市民的教育价值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种高深的艺术,艺术能够表现一种社会生活,能够使作者的思想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一定会教育和教化公众,会对公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公共空间中人和人是能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而环境与人也是可以产生影响的,所以通过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来使人的素质和社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因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体现社会价值的所在,那么它的设计必定是卓越的,因此会严重的影响到公众的审美价值。所以说在审美经济的时代,审美教育能够展现出市民的综合素质,一定要引导大众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要引导和提高市民的审美水平,能够带给公众更好的主流审美观念。 3.2 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对于城市来说,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好的形象,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城市建设的外在部分得到了足够的发展,那么就会向着精神方面进行发展。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人们在交流中提生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另外,环境设计的具体要素和市民的交流促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程度的建设。比如说要用雕塑来体现城市的精神,这便带给市民足够城市归属感,能够加强市民的文明建设,能够使城市与社会一起向前发展。 3.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来说,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建设,使城市形象变得更加高大上,能够使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产生一种新的认识,能够改变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看法,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因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能够使带给人们一种责任意识,使人们体会到只有改变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才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繁荣,最终带给社会更多的和谐,使社会得到飞速的发展。

气候敏感性城市设计的10个方法

气候敏感性城市设计的10个方法 气候和城市是相互依存的:气候决定了居民怎样在城市中生活;反过来讲,居民在城市中生活的方式也影响着气候。高温需要制冷,制冷需要能源,能源释放污染物,而污染物导致气温上升。这看起来有点混乱,但我们能看出来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但是,这有防止城市过热以及减少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在这些浅显易懂的步骤下就能建造出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性的城市: 1、增加城市公园和绿色区域 当空气流经植被覆盖的区域时,植被通过蒸发蒸腾过程降低气温,增加湿度。因为气压的不同,冷风也能跨越公园,为周围区域降温,即使是小公园也能有效地为区域降温。 2、种植街道树木 树木能过滤污染物和尘土颗粒以及提供树荫,所以在城市街道上种植树木很有必要。关于树荫,树冠的形状比树叶的密集度更加重要。街道树木是一大策略,因为它们成本低,容易被市民接受。 3、增加绿色屋顶和立面 建筑上垂直或是水平的绿色表面提高了能源性能和周围区域的环境条件。带有绿色屋顶的建筑其每年的能源消费比传统屋顶的能源消耗要低16%。 4、鼓励建造私人花园 虽然建造绿色区域主要是市政府的责任,但是在高度密集的城市里,

城市花园在调节当地气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为什么不鼓励当地居民建造城市花园呢? 5、多设置水景 水能通过蒸发或是吸收热量而使周围区域降温。如果设置大规模的水景、循环流动(像喷泉一样),那水景降温的作用会更加有效。水景应该设置在居民密集使用的区域,例如商业街或是广场。 6、雨水花园 气候变化改变雨的形式,所以雨水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问题。提高可渗透道路以及储水设施的建设对干旱和洪涝灾害来说都是有益的策略。 7、注意街道的宽高比例 这一步与之前的一个策略紧密相连。街道的宽高比例影响空气流动的形式,会提高或减少风速。通风是一个静态降温策略,它也有助于驱散悬浮的颗粒和污染气体。 8、仔细设计城市几何机构 建筑密度和几何结构影响着到达建筑和表面的太阳辐射量,因为它们能储存热量,增强室内和户外的温度。尽管建筑能提供阴凉区域,但这不是在城市建造摩天大楼的借口——这有其他更好的提供阴凉区域的策略,例如种植植物和设置移动性的遮凉装置(此装置在冬天时可被移除)。 9、使用可渗透性铺路材料 因为防水性表面,城市区域的蒸发情况减少了。可渗透性材料和植被

浅谈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气候影响人类和人类影响气候分别进行了论述。认为,人类的发展受着气候条件的制约,而它也影响着气候状况,引起天气气候的变化,两者相互作用。 关键词:气候人类活动气象灾害 正文: 1.前言 气候与人类之间有着广泛的内容。气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大气的长期状态。而这里的人类,是指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及这些财富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即人类各项活动的总体。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受着自然界其他部分的制约,它也积极的影响自然界的其他部分。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得人类与气候的关系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气候对人类各项活动的影响 气候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气候是这许多行业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可以说,这些行业的兴起都离不开适宜的气候条件的孕育;另一方面,各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类社会对气候的直接感应。因此,气候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可以作为气候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初级阶段。 2.1 地球气候的优越性 人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都离不开气候的影响。正是由于地球上的气候十分优越,才出现了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给人类提供了最好的活动舞台。人类依靠这样的气候条件,发展对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需要,并在这基础上,改造和建设自己的家园。 同时,地球各地的气候又各不相同。不同的气候孕育着不同的生物圈和不同的文化,使各地区间具有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物产和不同的风土人情。 2.2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1.1 气候与作物分布和种植制度 由于自然气候地带的存在以及不同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天气气候条件的差异, 造成了作物种类、品种的地带性分布, 使得不同气候带中有不同的主导作物种类

城市与气候变化关系

尽管城市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2%,但它的温室气体排放却占总量的70%。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以下简称人居署)最新发表的《城市与气候变化:2011全球人类住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城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污染者。当然,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只是大多数政府都低估了这一作用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以一种危险的方式汇聚,严重威胁世界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稳定。《报告》旨在使各国政府以及所有对城市发展和气候变化感兴趣的人进一步了解城市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城市正在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报告》确认了有发展前景的减缓和适应措施,从而保障城市以一种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向前发展。 ■城市怎么影响气候变化? □消费是温室气体重要来源 人居署执行主任克洛斯(JoanClos)说:“《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城市向大气层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占总量的70%。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城市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来源于生产环节,同时城市的消费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报告》指出,城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与化石燃料的消耗有关,包括用于发电、交通、商业和居民建筑的照明、烹饪、取暖及制冷,还有工业生产和废物处理的能源供应。如果以生产类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那么由城市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例为40%~70%。如果是以消费类数据为基础,即无论生产地在哪里,由城市居民消费所有产品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例则高达60% ~70%。 1950年~2011年,全球城市人口增长了5倍,2010年,世界人口有一半居住在城市。2010年~2020年,全球人口增长的95%将是城市居民。当一些城市呈现收缩态势时,许多中心城区却见证了快速且基本上毫无控制的人口增长,创造了快速城市化的基本模式。这种增长模式大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并集中在非正式居住区和贫民区内。 《报告》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时,增长最快的城市地区也是预备措施最少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存在严重的管理欠缺、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经济和社会分化。 ■气候变化对城市有何影响? □很大部分将由城市贫民来承担 克洛斯表示,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变得更加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给城市及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克洛斯表示,随着气候变化的推动力不断积聚,对城市地区的威胁也变得越来越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些影响中的很大部分将由城市贫民来承担。消除贫困并降低沿海和其他地区的死亡率当然绝不仅限于贫困人口,但富裕人口却因政治和经济优势以及保险的介入而得到更好的保护。 他指出,要减缓气候变化并应对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了解造成全球城市增长的推动因素很重要。 克洛斯说:“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排放同富裕、繁荣和我们延续目前生活方式的经济模式有关。这意味着,如果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增长相互并行,将会排放更多温室气体。问题是,这种状态不可持续。我们不应忘记的是:我们有必要改变我们的能源消费方式。如果考虑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预测性数字,将碳作为能源的基础,我们将使这个星球的能力变得难以持续。” 《报告》指出,如果城市无视目前和未来对资源的需求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而快速扩张,城市中的居民及其财产将遭遇具有广泛的破坏性和损害性的灾害风险。这些影响远远超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气候变化现象带给我们的实际风险。 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各城市的供水、生态系统商品和服务、能源供给、工业和服务。还可能扰乱当地经济并让城市居民遭受财产和生计损失,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如何应对挑战? □转变能源消费模式 克洛斯表示,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目前主要集中在5个重点行业:城市发展与设计、建筑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和碳封存。他指出,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盘点环球必看公共艺术设计作品

乌苏拉·范·雷丁斯瓦德作品“Ona”,纽约,布鲁克林,巴克莱中心 -- Piotr Redlinski 拍摄 纽约:巴克莱中心(Barclays Center) 随着居住在布鲁克林的艺术家乌苏拉·范·雷丁斯瓦德(Ursula von Rydingsvard)6米多高的铜制雕塑“Ona”落户于这片巨大的区域,定制的当代艺术品持续涌入布鲁克林的巴克莱中心门前。“Ona”在波兰语中是“她”的意思,由50件独立的铜制部分组装而成。紧随其后,艺术家群体OpenEndedGroup制作的以布鲁克林为主题的影片也将首映,用来庆祝巴克莱中心落成一周年。这支新的影片,《全天》(All Day),在10月10日首次向公众放映,而放映的地点就在入口外的露天银幕上。这是该艺术家群体为巴克莱中心创作的第二部。之前的一部,《捉鬼之后》(After Ghostcatching)与麦克林·托马斯(Mickalene Thomas)的壁画,生于迈阿密住在布鲁克林的艺术家何塞·帕拉( José Parlá)的雕塑一同在2012年为巴克莱中心开幕共襄盛举。从负责当代艺术项目的巴克莱董事会成员大卫·贝林纳(David Berliner)的举动来看,他想把这一区域变成不仅仅是体育、购物、和娱乐中心,也是观赏潮流公共艺术品的好去处。—Ashton Cooper 德国,汉堡:《穿越易北河》(Crossing the Elbe),安东尼·迈克考 -- ? Martin Rogge Deichtorhallen 尽管德国曾经有过旺盛的“Kunst in Offenlichen Raum”的传统——这个德语名称近似于英语中的公共艺术这一概念——近年来预算的削减极大影响了新项目的诞生。然而在富有的港口城市汉堡,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迈克考(Anthony McCall)却实现了一项跨越全城的灯光装置,《穿越易北河》:到2014年3月22日前,每晚日落后,三道分别位于Spiegel 报业大楼楼顶,Wilhelmsburg的高尔夫球场,还有Falckenburg画廊的三组探照灯将用狭长的光束将夜空点亮,长达20分钟。在长达一年的运营中,光束将在河对岸缓慢扫描。这一作品用强烈的色彩和福柯式的隐喻呼应了汉堡目前正在实施的“飞跃易北河”的城市建设项目。这一项目是国际建筑展计划( 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IBA)的一部分,旨在让之前受到忽略的贫瘠的易北河南岸重现生机。—Alexander Forbes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晒日光浴的野兔》,俄罗斯,圣彼得堡 --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工作室提供 俄罗斯,圣彼得堡:《晒日光浴的野兔》(Sunbathing Hare),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从巡游全球的大黄鸭到将近14米高的木头兔子,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堪称当代雕塑界的熊孩子。他最新的作品《日光浴的野兔》,坐落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岸接近“圣彼得和保罗”城堡的野兔岛上,是这座俄罗斯的文化之都最受欢迎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是一项俄罗斯和荷兰之间长期双边文化交流项目的结晶,取材于俄罗斯有名的野兔传说:传说中这只野兔在大洪水时躲在巨人彼得的靴子中得以幸存。(该岛以野兔命名,同样还有一座相对较小的雕像同样以此命名。)这只手臂舒展、翘着二郎腿的“日光浴的野兔”由细木条制成,被涂抹成橙色,粉色,绿色和灰色的颜色组合。它将在岛上一直停留到10月13日。——Nastassia Astrasheuskaya 上海:《献给曼德拉》,菲尔·阿卡西 -- 菲尔·阿卡西拍摄 在上海涂鸦公园(灵石路709号44幢厂房E栋),居住在上海的比利时艺术家菲尔·阿卡西(Phil Akashi)用一副拳击手套创作了一副纳尔逊·曼德拉的巨幅壁画,在壁画旁的印鉴是用中文写着的“自由”。在将手套用红色朱砂浸染之后,阿卡西锤击墙壁27000次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