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谢列兹尼奥夫及其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党

谢列兹尼奥夫及其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党

谢列兹尼奥夫及其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党
谢列兹尼奥夫及其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党

谢列兹尼奥夫及其“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

党”

郑异凡

2011-02-03 10:10:42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

[内容提要]谢列兹尼奥夫成立“俄国”运动以后,使俄左翼阵营矛盾变得更加复杂。杜马风波后,他与俄共的矛盾更加白热化,最后被俄共开除出党。2002年在“俄国”运动基础上成立了“俄国复兴党”。

[关键词]谢列兹尼奥夫;“俄国运动”;“俄国复兴党”*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3)02-0070-07

一、谢列兹尼奥夫其人

现任俄联邦国家杜马主席的谢列兹尼奥夫,1947年11月6日生于斯维德罗夫州的谢洛沃。自幼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10岁来到母亲居住的列宁格勒。家境贫寒,当过工人,参过军,做过共青团的工作。后通过函授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新闻系,1974—1980年在《接班人》报工作,1974年任副主编,1975年任主编,在此期间该报发行量剧增,比《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多出一倍。1980年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80—1988年任《共青团报》主编。该报讨论同改革有关的各种尖锐问题,捍卫青年的利益,维护阿富汗战争的残废军人的权益。共青团报首先开通“直通热线”专栏,至今犹存。由于办报有方,该报发行量由900万份上升到1800万份,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1988—1991年苏共中央派他担任《教师报》主编,使该报由普通的行业报纸变成苏共中央政治性、行业性的报纸。他组织了“苏联本年度教师”竞赛,苏联解体后这项竞赛仍在继续。

1991年1月谢列兹尼奥夫应《真理报》编辑部之邀任该报第一副主编,1991年8月当选为主编。同月根据叶利钦的命令,苏共及其机关报《真理报》被查封。编辑部采取了应变措施,拟定了报纸的新章程,登记为自由报纸,主编由选举产生。《真理报》得到希腊共产党人出版家的赞助,但协定规定不干预出版事务。谢提出创建《真理报》增刊《真理—5》的设想。1993年秋登记出版《真理报》国外版,取名《实业真理报》(“ДеловаяПравда”)。1993年10月炮轰白宫事件后,《真理报》被查封。俄联邦出版委员会发布解除谢列兹尼奥夫职务的命令,以谢列兹尼奥夫无条件退出编辑部作为《真理报》复刊的条件。1993年10月底召开的编辑部会议选举谢列兹尼奥夫为总编辑。但最后谢还是退出了,报纸得以复刊。1993年谢列兹尼奥夫当选为第一届杜马议员,在杜马信息政策和通讯委员会工作,设法通过国家给予大众媒体以支持的重要决议,许多报纸因此得以生存。1995年谢当选第二届杜马议员,并经过三轮选举,当选国家杜马主席。1999年12月杜马重新选举,他在新组成的国家杜马中又被推举担任杜马主席的职务。

谢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使俄国议会在国家权力系统中获得应有的地位,扩大其权力和职责范围,捍卫选民利益。他说:“我相信,俄国迟早会进入这样一个时期,那时全部政权将只属于一个主体——法律。只有完善和扩大议会的权力,才能缩短这个时间。这就是我选择杜马作为我继续政治生活的对象的原因。”

谢列兹尼奥夫在谈到自己的主张和工作时说:作为议员和杜马主席,我看到了俄国的主要问题。我们急于运用盲目的口号——“干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这是一切贪污腐化、犯罪的温床,同时毒化了俄国文明的传统和道德。继续生活在这一口号下,就意味着继续摧毁家庭、社会和国家。

谢列兹尼奥夫还主张对本国的商品生产者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不要用债务罚款去折磨多数企业,而需要采用区别对待的办法,考虑到债务积累的不同原因,给他们解扣。实行灵活的税率和关税,以降低产品的成本;以现代的新技术装备企业,防止进口的不良食品危害俄国人的健康和生命。运用破产法归还国家所需要的“私有化的”和破产的企业。不要增加失业人数,要鼓励创建新的工作岗位。他认为,病态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强大的国家。联邦和地方预算应当支持改善居民的健康、体育运动、教育。要制定专门的“俄国家庭”纲领。防止俄国居民人数到2040年下降到5000万人。需要制定新的国防学说。谢主张同白俄罗斯、乌克兰一体化,认为同原加盟共和国建立积极的政治和经济合作符合俄国和那些被迫居住在俄国境外的居民的利益。

二、全俄政治社会运动“俄国”

2000年7月谢列兹尼奥夫宣布组织全俄政治社会运动“俄国”(Россия)。该运动在全国88个联邦主体建有分支机构,据说现有50多万名成员和支持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俄共党员。

2001年1月13日,“俄国”召开成立后的首次代表大会。大会听取了谢列兹尼奥夫的报告,修改了组织章程,选出了中央领导机构。谢列兹尼奥夫当选为运动领导人。谢列兹尼奥夫说,“俄国”运动成立半年来,队伍不断充实扩大,已将一些政党和组织吸收为它的集体成员,并且同左翼民主力量和社会民主力量建立了联系。他表示,“俄国”运动支持现在国家领导人的政策,并称该组织不打算改建为政党。

谢列兹尼奥夫在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一年来,俄国发生了人们期待已久的变化,金融寡头干预政治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他强调,今天的俄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和谐,立法权力机构和执行权力机构开始协同工作,这是

国家政局稳定的标志。“俄国”运动将继续和当局合作。[1]谢列兹尼奥夫表示,他成立“俄国”运动是为了把更多的中左派选民团结在人民爱国联盟的周围,无意与俄共分庭抗礼。但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并未出席成立大会,而俄总统普京倒发来贺电,希望运动尽快度过其最复杂的初创阶段,成为一支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

谢列兹尼奥夫另立山头使俄左翼阵营矛盾复杂化,必然会影响俄共的力量。包括久加诺夫在内的俄共领导层曾极力反对谢列兹尼奥夫建立新的政治组织。据说久加诺夫曾几次找谢谈话,希望他放弃这一计划,但遭到拒绝。后来,久加诺夫在与普京总统会谈时,也曾希望总统不要在“俄国”运动问题上支持谢列兹尼奥夫,但也遭到回绝。

不过谢列兹尼奥夫并不想激化同俄共领导的矛盾。因此,尽管久加诺夫等人对他另立山头的做法提出公开批评,他还一再表示自己绝无取而代之的非分之想。

在对现政权的态度上,“俄国”运动与俄共存在原则区别。俄共把自己定位为“不妥协的反对派”,而谢列兹尼奥夫领导的“俄国”运动则公开声称支持现政权。

应该看到,1998年俄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后,中左立场在俄国社会上逐渐走红,中左政治联盟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祖国—全俄”运动、“团结”运动、“统一社会民主党”等等,均持中间或中左立场。

三、“俄国”运动的宣言和纲领

有两个文件表明“俄国”运动的纲领主张和奋斗目标。

第一个文件——《左翼民主运动“俄国”宣言》,其主要内容如下:

当前俄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9年的议会选举,叶利钦下台,选举出新的总统,重新选举新领导的最初一些措施对国家政治进程的发展做出了根本性的修正。俄国的政党和社会政治运动中心的结构和配置也同时起了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左翼政党同当局的正面对抗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在总统选举中,在议会选举中,左翼爱国反对派没有能够改变政治力量的对比,使之有利于自己。与此同时,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左翼力量的立场得到了巩固。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所坚持的国家的、爱国的倾向在我们的社会里成了一种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持社会主义观点和人民民主思想的人们修改我们的战略。

加强和巩固俄国家是左翼力量的基本要求。爱国的反对派一直为统一的俄国及其坚强的政权(“从莫斯科渗透到最边缘地区”)而奋斗。这一点终于为克里姆林宫所理解,成为领导国家的官方学说。因此指责当局持反国家、反俄国、亲西方方针已经不符合现实。当前要求我们负责任地参加社会的集中化,支持执行机关的中央集权,为从战略上巩固我们的祖国而工作。这项神圣的工作号召所有爱国者集中到它的旗帜之下。

新总统普京准备同俄联邦内的一切分离主义作斗争;巩固俄国和白俄罗斯的联盟国家;积极促进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全力加强政权的垂直行政系统;使社会中的强力机构的地位正常化。我们支持新总统的这一战略路线。我们必须做国家建设新阶段的真正参与者。

然而政府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纲领中也存在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东西——极端的、激进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极端派、寡头、买办资产阶级代表力求在新的政治环境里争取主动。

不能同意“国家加自由主义”(“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ьплюслиберализм”)的口号。右翼身上的那种自由主义不能同国家,同我们历史、经济、文化的传统,同客观上形成的我们的经济体制相容。特别是不能应对俄国所遇到的挑战。这主要的挑战是社会—技术工艺的挑战,要求俄国的经济急速现代化。我们赋予国家以关键作用。我们的任务是向领导提供国家参与俄国经济现代化的具体纲领和战略。

我们今天必须加大力量反对超自由主义的方案。不是反对市场,而是反对市场激进主义,反对经济中的“右的极端主义”。

由此必然提出需要左翼民主爱国力量作新的配置,提出新的队伍的政治形式,以适应俄国的新条件。

旧战略已经过时,现在需要制定新的战略。在国家问题上的建设性必须同否定反人民的犯罪性的方案相结合。为此就产生了成立左翼爱国主义的、左翼民主主义的广泛组织的必要性问题。现在成立的“俄国”运动应运而生。它应当吸收最大数量的愿意积极参与复兴俄国的公民。我们的政治盟友有俄共以及其他目标与我们相近的政治社会组织和运动。我们的运动要联合彻底的左翼反对派、温和的甚至忠顺于当局的公民,只要他们反对第二轮极端自由主义的实验。为实现具体的社会纲领,达到政治目标,它可以同其他社会爱国运动建立联盟,但要在联盟中保留自己的声音。

在当今世界的许多议会中,左翼政党是执政党。这是发达的议会制度的一种规律。我们也想向这种制度过渡,左翼爱国者在国家立法会议、地区和联邦执行机关中人数并不少,甚至占据多数,但不成功。

“俄国”运动的目标是建立社会国家,公正的团结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的强大繁荣的俄国,保持平衡的多极世界。

我们成立左翼民主运动“俄国”,是为了复兴我们的祖国,恢复俄国的尊严!

第二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文件是《“俄国”运动纲领性声明》。声明说:

当前的国内政治形势要求俄国所有左翼力量修改自己的战略。新的国家领导给政治生活带来新的国家—爱国取向,使得可以在一系列极其重要的问题上采取建设性的合作方针。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向社会提出俄国社会改造的左翼民主纲领。左翼力量应当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开始实施自己纲领性的原理,这就是实践任务,为解决这一任务今天成立了“俄国”运动。

总结十年的改革,我们看到国家需要改造。然而右翼自由主义的改革方案是所有可能的方案中最坏的方案,右翼激进试验的恶果到处可见。它的思想根源是政治经济上的无知和贪婪。

苏联强大的经济力量的基础及其崩溃的原因是计划行政命令的管理体制。这只适用于20世纪初期到中期那种类型的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计划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了经济和军事力量,使苏联成为领导世界的强国之一。然而这种体制不适应新的后工业化的经济管理,不适应立足于灵活的生产体制、小批量生产、完善的工艺技术。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任务是使国家的管理方式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现实。

“俄国”运动的经济纲领是国家后工业化纲领。十来年的经济破坏使我们只能从极低的水平起步。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俄国的经济将是赶超型发展的经济。20世纪初的德国、20世纪中期的日本和当代中国的赶超型发展的经济可以作为借鉴。赶超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使有发展前途的经济成分防止外来的强大竞争,同

时集中全国的力量搞经济突破。在这里,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俄国”运动的经济纲领是动员型的纲领。国家已经没有时间犹豫摇摆了。俄国自然原料一类的资产越来越少了。这意味着,必须紧急动员传统的经济成分用之于后工业化的俄国经济之中。只有国家的力量才能进行这种动员。这是不可避免的,“俄国”运动当尽一切力量使之实现。否则,在15—20年间俄国就会从一个政治概念变成一个地理概念。

“俄国”运动的基本社会政治取向是现代社会主义。要使社会主义思想排除各种杂质,批判地评价俄国和国外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们强调两项最根本的标志: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提供最主要的社会保障和人民政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在于提供如下的社会保障:像样的工资和养老金,获得教育和保健,保障有劳动能力者就业,社会关怀无自卫能力的人群——孩子、残疾人。其余一切都是过渡性的特点,取决于每一个具体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历史经验。

俄国的改革者“在俄国建设资本主义”,想同世界整个文明结合在一起。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东西:在多数欧洲发达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意大利等等),执政的是社会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组成的政府。

至于真正的人民政权,那么它同选举的“民主制”毫无共同之处,受报纸电视愚弄的选民们顺从地去投那些把更多的金钱塞给大众媒体的人物。我们主张的民主形式叫做参与民主(ДемократияУчастия)。参与民主是各种公民组织参与制定和解决有关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政治形式。参与民主的一个形式是生产民主。现在的劳动者没有任何可能参与对自己的企业的管理。需要建立社会监督委员会,监督养老金的使用、医疗保障,监督政权机关。

“俄国”运动的政治纲领的实质在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要成为无所不包的参与民主的形式。

社会公正、人道主义、为祖国服务、不谋私利、合作和热爱自由、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的思想,将成为我们文化的特点。

我们称做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有三大支柱:社会保障、人民政权、高尚道德。

[2]

以上两个文件概括起来说,就是认为自普京上台以来,俄国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应当给予普京的治国方针以支持。“俄国”运动不再充当普京政权的反对派。“俄国”运动的根本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不过这种社会主义同过去苏联的社会主义不同,其基本特征是“社会保障和人民政权”。这就是像在西欧所见到的那种社会国家,它所主张的是社会民主主义或者叫民主社会主义。

四、杜马风波

本来“俄国”运动暂时可以同“人民爱国联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然而2002年春天出现的杜马事件打破了平静。

议会制历来是根据各党派的力量大小分配其中的席位的。在1999年12月本届国家杜马刚刚组成的时候,共产党是杜马的第一大党。但是,随着俄政坛各种政治势力进一步分化组合,议会几大党派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团结”党、“祖国—全俄”两个议会党团与“人民代表”、“俄国地区”两个议员小组正式联合组成议会中派联盟,它们的议会总席位已经远远超过俄共,成为杜马事实上的第一党团。随着杜马内各党派力量的消长,2002年3月,以“团结”党为首的部分政党在杜马发起了一场撤换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职务的运动。杜马通过一项决议,杜马主席今后只有主持会议的权力,在杜马理事会中不再享有表决权。“团结”党、右翼力量联盟和“亚博卢”集团要求杜马章程委员会起草一份建议将谢列兹尼奥夫撤职的决议草案。

对于部分议会党团发起的这场运动,俄共持反对态度。俄共杜马议会党团召集人列舒尔斯基表示,俄共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避免谢列兹尼奥夫下台,包括阻挠杜马通过任何法律草案。俄联邦委员会(上院)主席米罗诺夫也表示,他不赞成在离下届杜马选举只有一年半的时间里更换其领导人。[3]

在“政权党”的策划下,俄议会对其所属各专门委员会进行了一次重新分配。2002年4月3日,中派议员和右派议员联合,以251票对136票通过决议,决定重新分配各杜马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剥夺俄共7个杜马委员会主席的职务。结果俄共失去经济政策、劳动和社会政策等重要委员会的主席职位,只剩下文化旅游和社会团体事务委员会主席的职位。在这种情况下,俄共领导很不冷静地宣布:“俄共退出杜马中的所有领导职位!”连最后留下的两个委员会主席职位也一并放弃。不仅如此,俄共还要求俄共党员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也同时辞职。

五、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的去留

在失去杜马各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之后,俄共高层开始考虑,中派力量已经把俄共逼上绝路,俄共除了转向完全、彻底的反对派以外,已经别无选择。在目前这种对俄共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党的整体利益,谢列兹尼奥夫个人应该主动辞去议会中的职务。4月8日,俄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开了一天会,讨论谢列兹尼奥夫是否应该继续担任国家杜马主席。会上争论激烈。4月10日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放弃在杜马中的所有领导职位,要求谢列兹尼奥夫辞去杜马主席的职务。

谢列兹尼奥夫不同意俄共中央的决定,决定继续留任杜马主席的职位,另外两位担任杜马委员会主席的俄共党员——杜马文化委员会主席古边科与妇女和青年委员会主席戈里亚切娃也决定留任。针对俄共中央的方针,4月23日谢列兹尼奥夫表示,俄共只有联合其他中左派力量一起参加选举,才有可能在下届国

家杜马中获得席位。他在做客《俄国议会报》时说,为备战下届杜马选举,俄共应该在人民爱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左派竞选联盟,农工联盟、“俄国”运动以及其他中左派组织都可以加入该联盟,而俄共应成为这一竞选联盟的核心力量。他认为,如果俄共单独参加下届国家杜马选举,只能获得10%的选票,从而失去在国家杜马中拥有的席位。[4]

鉴于谢列兹尼奥夫不顾俄共中央决议决心继续担任国家杜马主席,俄共莫斯科市委首先发难,决定将其开除出党。但是谢列兹尼奥夫表示,他是俄共中央委员,只有俄共中央才有权决定他是否继续留在俄共。

六、俄共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三人

5月25日俄共中央举行第八次中央非常全会,决定开除俄共中央领导成员、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的党籍。表决的结果是:76人赞成开除,25人反对。被开除的还有古边科和戈里亚切娃。据久加诺夫透露,谢列兹尼奥夫等三人没有出席当天的会议。

俄共领袖久加诺夫对此解释说:“党是一个维持纪律的统一机制。如果有人违反纪律,那就必须开除他。”还说“在战争中永远都有英雄和叛徒”,暗示谢氏在党派斗争中背叛了党。至于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人将对俄共产生什么影响,久加诺夫表示:“党是统一的,不会因此而发生分裂。”

俄共中央6月4日向各地方支部散发的公开信说,俄共之所以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三人党籍并将他们开除出俄共议会党团,是因为他们不再代表那些支持俄共的选民的利益,已沦为“杜马右翼势力的庇护者”。[5]

俄共党内不少人对开除谢列兹尼奥夫感到惋惜。俄共知名议员维克多·伊柳辛说:“俄共不会再有第二个谢列兹尼奥夫。我们应当珍惜他们才是。”俄共党

员克麦罗沃省省长图列耶夫对此大发牢骚:“对于久加诺夫没有远见的错误政策,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他甚至表示,久加诺夫此举是担心党内有人对其领袖地位构成威胁。国家杜马“人民代表”议员团领导人赖科夫认为,谢列兹尼奥夫被开除出党是俄共分裂的开始。[6]更多的政治家也同样认为,俄共必然因此分裂,这在2003年杜马选举时将暴露无遗。

对谢列兹尼奥夫的立场也有人叫好的。共青团彼得堡市和列宁格勒州联席全会通过决议认为,“每一个真正的爱国者都应当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个别政党的利益之上。”谢列兹尼奥夫真正代表了国家的利益,因为他不顾俄共的压力,“在议长的岗位上继续为俄国的利益而工作”。[7]

谢列兹尼奥夫等人被开除的消息刚刚传出,俄总统办公厅立即表态说:“谢列兹尼奥夫杜马主席的职务不应当受此影响。”5月27日,俄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晤谢列兹尼奥夫,普京劝他“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并半开玩笑地说:“你现在可以集中精力为国家工作了。”杜马中派和右翼力量也对谢列兹尼奥夫留任杜马主席表示了支持。

一些评论家认为,俄共现在的境况确实不容乐观。有社会学家表示,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人降低了民众对俄共和久加诺夫本人的支持率。莫斯科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杜马内中派力量在克里姆林宫的支持下日益坐大,已对俄共形成压制之势,而今俄共又失去了谢列兹尼奥夫等有影响的精英,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8]

七、“俄国复兴党”的成立

谢列兹尼奥夫被开除出俄共之后,即以其早先创建的“俄国”运动为依据,筹建新的政党。2002年7月5日“俄国”运动决定建党,9月7日在莫斯科召开

“俄国复兴党”(Партия“ВозрождениеРоссии”)成立大会。谢列兹尼奥夫当选为党的主席。

会议确定的党的目标和任务是要在左翼阵线建立一个取代久加诺夫的人民爱国联盟的政治组织。大会的决议呼吁所有社会政治力量“相互配合以解决社会国家形成中的关键问题”。

谢列兹尼奥夫认为党的性质是“左翼民主主义”政党,是在“俄国”运动的基础上建立的,该运动的积极分子构成与会600名代表(代表71个地区)的多数。复兴党准备同总统和政府进行建设性的合作,支持政权,同时也要批评它,不过如果批评,就要同时提出解决方案。

党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公正和合作的机制,实施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消除多数居民与少数最富裕的公民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当久加诺夫的俄共转入强硬的反对派,从而为其他党派让出一片政治空间的时候,复兴党建议实行妥协,把自己定位为“中左派”。

谢列兹尼奥夫在成立大会上说,党的最低的政治任务是为杜马选举建立一个群众性的政党。

目标是把俄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国家,确保俄国的国防能力和国家安全,加强俄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确保社会公正。为此“俄国复兴党”将与总统、政府以及各政党和社会组织进行建设性的合作,但谈不上同什么组织统一的问题。谢列兹尼奥夫还宣布“俄国复兴党”将参加下届议会选举,并争取获得5%的选票以进入杜马。他说,如果所有左翼政党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作出历史性妥协,制订新的战略,将有望重掌政权。

10月9日,谢列兹尼奥夫在接受访谈时宣布,如果俄国人民爱国联盟不同亚·普罗汉诺夫的声明“划清界限”,他的政党可能退出人民爱国联盟。这是因为人民爱国联盟主席之一普罗汉诺夫在访谈中说,不排除共产党人接受寡头别列佐夫斯基的资助。

10月29日,“俄国”运动政治委员会宣布,出于道德和政治原因,运动不可能继续留在人民爱国联盟之中了。这是因为人民爱国联盟的主席及其协调委员会不断攻击“俄国”运动的领袖谢列兹尼奥夫是独裁者、运动本身的瓦解者。政治委员会认为久加诺夫等人的“对抗路线是非常错误的,特别是在今天,因为今天已经明显地现实地获得了社会和谐,团结了最广泛的社会阶层和争取国家复兴的各种各样的组织”。运动强调,退出人民爱国联盟“并不意味着放弃共同的思想和价值,同真正人民的和爱国的力量决裂”。运动对所有参加人民爱国联盟的组织是敞开大门的。

2002年11月16日在弗拉基米尔召开“俄国”运动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70名代表参加,代表72个联邦主体。他们讨论了由于“俄国复兴党”的成立和人民爱国联盟开始瓦解而引起的左翼力量的变化。谢列兹尼奥夫宣布在“俄国”运动的基础上,组织“左翼民主力量联盟”,使之成为人民爱国联盟的取代者。他强调,运动的战略任务是为俄国复兴党建立群众基础,争取该党在杜马选举中越过5%的门槛,在第四届杜马中建立议员联盟。他号召同其他支持左翼民主和爱国思想的政党和运动建立积极的合作,强调“俄国”运动对久加诺夫的人民爱国联盟中同意“俄国”立场的成员也敞开大门。“俄国”运动的主要纲领目标是在宪法第7条的基础上把国家建成社会国家,只有在政府拒绝走社会国家道路的情况下才会成为反对派。然而不是不负责任的反对派,而是建设性的、具体的。

[9]

11月11日,谢列兹尼奥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俄国复兴党”是“欧洲型”的政党。它在意识形态上同俄共不同,它没有提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伟大任务。它的整个纲领建立在规定俄国是社会国家的宪法第7条上。就精神、内容而言,我们是左派或者中左派政党。我们不是破坏性的党,而是建设性的党。不会提出政府和总统下台的要求,可以向政府提出具体的问题并建设性地予以解决。

谢列兹尼奥夫表示,在未来下院的选举中“俄国复兴党”能够成为俄共的竞争者,有不少过去投久加诺夫票的人现在看好谢列兹尼奥夫,并且可能投他的票。在2003年的杜马选举中,“俄国复兴党”将在人民爱国联盟以外参加竞选,但不是单独参选,其盟友有劳动人民自治党(费多罗夫)和在国家杜马中有议员(奥列格·舍因)的劳动党。

“俄国复兴党”于10月向司法部登记,11月12日获得批准。登记时有党员20282人。

“俄国复兴党”的成立引起俄共的激烈批评。俄共领袖梅里尼科夫说:如果谢列兹尼奥夫加入“团结”党,那要更为合适一些。克宫早就喜欢上谢列兹尼奥夫,以便在杜马贯彻其政策。它追求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建立几个貌似的左派政党,以便从俄共手中夺取选民,特别是年轻人。这样的党有“俄国复兴党”、“新共产党人”党(勃列日涅夫孙子的党)。我为它们感到遗憾,它们没有任何机会赢得选举。俄共不会为此丢掉任何东西,我们的选民不会这样幼稚,他们知道谁是谁。[10]

俄国统一社会民主党领袖戈尔巴乔夫对“俄国复兴党”的成立表示欢迎。9月10日他表示,终于出现一个现实的竞争者了,这就是“俄国复兴党”。他说:“我出席了俄国复兴党的成立大会,读了它的全部文件,我可以声明,它90%—

95%同我们是一致的。”他祝贺成立“谢列兹尼奥夫的党”,表示准备同它合作,如果它能够成为一支现实的力量的话。戈尔巴乔夫主张各社会民主党之间进行冷静的合作。他说,他的社会民主党有具体的行动纲领,共有62个地区分部,3万多人。已经用了9个多月来制定党的章程和纲领文件。戈强调,在杜马和总统选举中社会民主党人应当组成联盟,这对参加竞选和解决全国性的问题是必须的。如果我们分散行事,那将一事无成。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顾问斯拉文对笔者说,戈尔巴乔夫当然愿意同谢列兹尼奥夫的组织合作,但估计谢列兹尼奥夫不会同意和戈氏合作。从目前的情况看,事情也确实如此。

2002年11月14日,“俄国”运动信息服务部主任谢尔盖·卡斯托尔诺伊介绍了“俄国复兴党”的情况。他说:由于“俄国复兴党”的建立,左翼阵线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原因是:Л.阿赫马赫恰扬领导的“劳动人民自治党”同“俄国复兴党”及运动关系密切,我们将一起参加竞选联盟。现在“俄国复兴党”有61个地区组织,25000名党员。我们是强大的,首先在基层各地区是强大的。党接近中派,但采取左的方针:经济上是市场方针,在社会领域是社会取向的党。我们的选民是较为年轻的人群,其中包括俄共党员和同情俄共的人。我们不要老年人,他们活到一定的年龄,已经不可能改变观点了。俄共主张国有制应当扩大到所有部门,但这是一条死胡同。谢列兹尼奥夫不想走这条死胡同,于是就同久加诺夫发生分歧。与俄共不同,我们对总统极为尊敬。我们认为,总统在多数场合是正确的。在立场不同的地方,党将在政府一级提出自己的主张,如较为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总产量的增长不是4%—5%,而是10%,这将使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等等。[11]

在俄国左翼运动中出现“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党”,根本原因是政见不同,然而俄共在处理杜马风波和党内分歧上出现明显的失误,也促使俄共的分裂提前到来。一个是要不要从事议会工作,利用议会开展斗争。俄共在中派和右派的夹击下,“一气”之下退出议会中的所有职位,是欠考虑的决策。让出职位很容易做到,也是对手们求之不得的事,但以后要再取得这些位置,那就难了,特别是像议长这样的职位。从事议会外的斗争,采取不妥协的反对派立场,这一切并不妨碍俄共留在议会各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上开展工作,哪怕只剩下两个主席位置。而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人,则直接导致俄共的分裂,导致人民爱国联盟的分裂。在杜马选举在即的情况下,其损失是不言而喻的。

在目前情况下,“俄国复兴党”的出现对俄共还构不成重大威胁,但事情是会发生变化的。目前俄国的社会思潮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社会民主主义或者民主社会主义在知识分子或一般群众中有一定的市场,甚至某些中间派别也打社会民主主义的旗号,希望俄国出现西方存在的那种社会国家,而且建设社会国家的目标已经写入了俄国宪法。但是,俄国至今没有出现一个有号召力有吸引力的社会民主党,各社会民主党派各自为政,单独行事。戈尔巴乔夫想把这些社会民主党联合起来,但收效甚微。但这并不排除有朝一日出现有力量的社会民主党式的政党的可能性。从俄总统普京建议俄共改名社会民主党,支持谢列兹尼奥夫组建“俄国复兴党”,可以看出俄国的当权者也希望俄国出现一种类似西方的社会党,以使俄国走上西方现代政党制度的道路。群众需要,当权者需要,社会党的命运未必是没有前途的。

注释:

*“俄国复兴党”也译作“俄罗斯复兴党”。该党的目标是复兴俄国这个国家,而不是复兴俄罗斯民族。因此译作“俄国复兴党”似较为贴切。

[1]《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莫斯科2002年1月13日电。

[2]https://www.doczj.com/doc/1510740271.html,.

[3]新华网莫斯科2002年3月23日电。

[4]新华网莫斯科2002年4月23日电。

[5]新华网莫斯科2002年6月5日电。

[6]中央电视台2002年5月26日报道。

[7]www.rosbalt.ru.

[8]新华网莫斯科2002年9月7日电。

[9]strana.ru/news/166238.html.

[10]strana.ru 2002年11月12日。

[11]https://www.doczj.com/doc/1510740271.html, 2002年11月14日报道。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世界所。

[责任编辑:文义]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 一.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基本状况 1.苏联1930年代大清洗是国内矛盾激化,危机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发生的。 2.1934年基洛夫遇刺事件(导火线) 3.“叛国案件”的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主要是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审判以及对“托 洛斯基反苏平行总部”的镇压) 4.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 二.大清洗运动尾声及评价 1.尾声: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苏联处于严重的战争威胁的状态,斯大林才不得不控 制和收缩镇压行动。 2.评价:绝不是一个肃反扩大化的问题,以前对于大清洗运动还有些许积极的声音,如认 为它加强了苏维埃内部的团结,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然而随着大量苏联档案的解密,这多是表面现象甚或是意识形态化的说辞,所以这里的评价可以改为大清洗运动的严重后果。 三.参考书目 (一)书籍: 1.孟迎辉著:《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3.(俄) 德·谢·利哈乔夫著:《解读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俄)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 5.尼·伊·雷日科夫著:《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 2008 6.瓦列里·博尔金著:《震憾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昆仑出版社,1998 7.许新:《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1 8.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 9.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 10.周尚文, 叶书宗, 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12.陆南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10 (二)论文: 1.吴恩远:《从档案材料看苏联30年代大清洗数字的夸大》,《世界历史》,2003年第4期

政治运动的基层逻辑及日常化:一个「汉奸」的发现与审查

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歷史,幾乎都是與政治運動密不可分的1。尤其是1949年後的三十年,政治運動幾乎席捲了中國每一個單位、家庭及個人,「搞運動」也成為民眾口頭極為流行的詞彙。那麼,究竟甚麼是「政治運動」?它們又是如何「搞」起來的?其邏輯是甚麼?對於基層幹部與民眾來說,又是按何種理解去參與這種運動?學術界此前許多研究都側重於研究政治運動的高層邏輯,如黨內權力鬥爭與政治運動興衰間的關係2,但政治運動的主體仍是人——無論是運動對象,還是運動過程。如果我們回顧歷史,1949年後的歷次政治運動皆以特定人群為對象,但同時又將絕大多數民眾席捲其中,「運動靶子」與「參與群眾」均是同樣重要的。政治運動既然是以人為主體,那麼,其具體實施過程又是如何?每次政治運動之間有聯繫嗎?還是它們都是服務於特定時期的政治任務?1949年中共建立新政權後,單位體制也隨之確立;到1950年代中期,當工商業公私合營與農村集體化完成後,中國民眾基本上被「單位化」。必要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其隸屬的組織,政治權力也可以隨時通過這個龐大的科層單位體系觸及到每一個民眾。嚴密的社會控制的一個重要表象就是持續性地 對單位人員進行政治歷史審查。這種審查,不但涉及到全社會,而且是持續累積性的,它與歷次政治運動緊密結合,形成數量驚人的個人檔案3。 在此篇文章中,筆者想通過從一個工廠的檔案中發現的案例,來討論政治運動的基層實踐。M 廠1930年代創建於上海,1960年改為地方國營企業;1965年全廠職工約600人。從該廠的檔案,我們發現五個王文堯個人案卷,詳細記載了對其進行政治歷史審查的經過及結論,涉及的時段從1953至1975年,幾乎涵蓋中共建政後三十年內的政治運動史4。因此,筆者認為可以用這些檔案資料來審視基層單位政治運動對普通工人的衝擊,進而研究政治運動在基層的實際運作與程序。有所謂「政治歷史問題」的人,他們遭遇到甚麼?針對他們的檢舉是如何發生的?如何調查他們的「罪行」?如何定罪?最終他們又面臨怎樣的處置?政治運動的基層邏輯及日常化:一個┌漢奸┘的發現與審查●馮筱才1949年後的三十年, 政治運動幾乎席捲了 中國每一個單位、家 庭及個人,「搞運動」 也成為民眾口頭極為 流行的詞彙。那麼, 究竟甚麼是「政治運 動」?它們又是如何 「搞」 起來的?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无论从它的深度还是探索的围来说,都毫不逊色于德国包豪斯或者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但是,由于这个前卫的探索遭到斯大林早在1925 年前后开始的扼 杀,因此,没有能够像德国的现代主义那样产生世界的影响,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191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 义国家―联。这是20 世纪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和俄国的重大的历史转折。新的政权基本按照奠基人弗拉基米尔·列宁在1917 年10 月撰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原则建立,强调 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强调国家机器的重要性,主完全推翻和摧毁旧国家机器,而建立以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为中心的崭新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警察、监狱、官僚机构,也包括国家的经济机构,如银行、企业,甚至农业,也应该逐步实现公有化,并强调实现这些工作的应该是布尔什维克党,也就是俄国共产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立即遭到各国列强的干预,1918 年,列强支持白俄反叛,之后又对联进行了经济封锁、军事挑衅,俄国的初期是非常艰苦的。 俄国的革命信条和激进的革命纲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摧枯拉朽的红色风暴,使大批知识分子为之狂热。他们希望能够协助、参与共产党的革命,为建立一个富强、繁荣、平等的新俄国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外干涉的困境之中,大批艺术家利用各种形式来支持革命,鼓舞士气,宣传画、活报剧层出不穷。建筑家埃尔·西斯基(1590-1941) 的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是采用完全抽象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革命观念的现代海报之一。 俄国的革命建筑家、艺术家、设计家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状况中开始了自己的为革命的设计探索。最早的建筑之一是弗拉基米尔·塔特林(1885 -1953)设计的第三国际塔方案,是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547年1月19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在位。 1689年中俄缔结《尼布楚条约》,这是俄中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 1713年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1721年俄国从此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 1812年拿破仑侵俄失败。 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起义。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 1856年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为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1年2月19日农奴制改革 1864 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出现了布尔什维主义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905年1月9日“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日俄战争 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7年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

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 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 (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一、七月一日中央发出《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 革命分子的指示》以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民解放军和中央一级党的、政府和群众团体的机关,都在肃清胡 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的基础上,开始展开了肃清一切暗 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斗争。运动证明了:(一)敌情是严重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确已钻进了我们的各个部 门和各种机构,对反革命分子麻木不仁“宁右勿左”的右 倾思想是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护身符。必须坚决 反对右倾思想,彻底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 子,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事业才能有成功的 保证。(二)利用胡风事件,大张旗鼓地发动群众来进行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运动,是正确的,这种做法 的好处,是能够大大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警 惕性。凡是群众发动起来了的地方,几乎没有例外地都 发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弄清 了一些长期没有弄清的悬案。 运动是有成效的。根据七月底(一部分单位是八月 初)三十二个单位(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中央国家机关党委、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统计,已在一百零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九人中展开了坦白检 举运动,共已揭露出反革命分子和各种坏分子二万九千 二百三十名,另反革命嫌疑分子一万二千四百八十八名, 并发现了为数甚多的小集团,其中许多是以反革命分子 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显然是反革命分子“争取人、联络人”的一种方式。 应该估计:运动的发展是健康的。这个运动已取得初 步的胜利。 根据现在运动发展的状况,中央认为已经可以而且 必须向全党提出这样庄严的任务,即应在全国范围内,按 照中央七一指示所规定的依靠领导机关的正确指导同广 大群众的高度觉悟相结合,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同严格 的组织控制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地展开肃清一切暗藏 的反革命分子的运动,求得在这次运动中达到在机关、团体、军队、学校、企业(国营的、合作社营的和公私合营的)中彻底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目的。不完成任务 不要收兵。 二、为了进一步展开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 运动,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清楚: 甲、这次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能否健 康地发展? 这次运动是能够健康地发展的。我们现在的情况,不 但与第二次国内战争中肃反运动时的情况根本不同,而 且与一九四二年延安审干运动和一九五二年“三反”运动 时的情况也有不同。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肃反运动,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2019-11-7 8:15:41 1917年11月6日,革命的枪声在彼得格勒打响 国际歌响彻彼得格勒的夜空,“阿夫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震动了俄国 武装起义者攻打冬宫后的留影 在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之间动荡不安的日子里, 彼得格勒的一次群众集会被临时政府军队开枪驱散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全面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191 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积极进行宣传并多次领导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 9、10月问革命形势完全成熟,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临时政府企图先发制人,防止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 11月2日,临时政府派士官生占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并试图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和《士兵》报,到处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区的电话联系,密令彼得格勒军分区司令派兵进攻斯莫尔尼宫--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 11月6日,列宁写信给党中央委员会,要求无论如何必须在当天晚上逮捕临时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装。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提前于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 举行武装起义。这时,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与工人赤卫队,已转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深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从11月6日夜到7日晨,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水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7日上午九时,占领通往冬宫--临时政府所在地的要道。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化装后乘坐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惶逃跑。 下午五时,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包围了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勒令临时政府在六时二十分前无条件投降,但临时政府指望前线调回援军,负隅顽抗。九时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空炮射击发出了开始向冬宫总攻的信号;接着,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向冬宫发起总攻,在冬宫前的一百一十七级云石阶梯上和冬宫的一千零五个房间里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到8日凌晨2时,冬宫全部被攻占,临时政府的十六名部长全部被逮捕。

俄国构成主义

俄国构成主义 俄国构成主义(The Russian Constructivism),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1背景内容 俄国构成主义是兴起于俄国的艺术运动,大约开始于1917年受到马克思主义刺激之下的俄国革命之后,持续到1922年左右,对于激进的俄国艺术家而言,十月革命引进根基于工业化的新秩序,是对于旧秩序的终结。这个革命被视为俄国无产阶级的一大胜利。在革命之后,大环境提供了信奉文化革命和进步的观念的构成主义在艺术、建筑学、和设计实践的机会。 构成主义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为:他们的目的是将艺术家改造为设计师。但是这是以我们现在可以理解的语句所言,事实上,在当时设计的观念仍未成形,当今所谓的设计的意义并未充分浮现,因而他们采取不同的说法:生产艺术。 俄国构成主义者高举着反艺术的立场,避开传统艺术材料,例如油画\颜料、画布,和革命前的图像。因此,艺术品可能来自于现成物,例如:林材,金属,照片,或者纸。艺术家的作品经常被视为系统的简化或者抽象化,在所有领域的文化活动,从平面设计到电影和剧场,他们的目标是要透过结合不同的元素以构筑新的现实。 虽然所有的前卫俄国艺术家有着共同的热情,但是他们对于新共产主义社会里的艺术家和艺术的角色却有不同的观点。在革命后早期,他们充满热情的辩论,刺激出构成主义的不同的意识型态。 在一方面是「纯粹主义者」的马勒维其(Malevich),康定斯基(Kandinsky),和佩夫思那(Pevsner)兄弟。他们争辩说艺术基本上是一个精神上活动,它的工作是为了要整理出人对世界的洞察。尤其是马勒维其,他宣称工业设计不可避免地取决于抽象性的创造。而且它是「个二手(再造)活动,它取汲于对当代环境的研究而将之理想化的描绘出来。」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因为这些艺术家不认同产品主义者的观点,这种主张导引出与社会的真实生活脱节。 相对于「纯粹主义者」的观点,是塔特林和热切的共产主义者罗钦可,他们坚持艺术家必须成为技术纯熟的工匠,他必须学习用现代工业生产的工具和材料,提供他的热情与能力,直接为无产阶级的最大利益服务。这些「艺术家/工程师」必须为生活本身带来和谐,把工作转变成艺术,将艺术转变成工作。这边的论点成为构成主义的主流。 2政治动机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和文化的理论决定了构成主义的内容。这些论述围绕在政治动机与风格。 构成主义者认为:所有艺术家应该「进入工厂,在那里才有真实的生命。」艺术同时也将为构筑新社会而服务。 因此,传统提供愉悦经验的艺术概念必须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产和工业,这与新社会和新政治秩序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清楚的政治动力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例如塔特林为某类型的热炉发明和建造不同的设计,意图以消耗最小量的燃料而输出最大的热值。而热炉在当时普遍贫困的民间是非常普遍的用品,甚至有人拆掉家具充当燃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型态在设计上的另一个展现是罗钦可的「工人俱乐部The Workers' Club」,在1925年的巴黎艺术与工业国际博览会的俄国馆中展出。这是最早的构成主义者室内环境设计的尝试之一。工人的俱乐部的概念在二十年代出现了,作为「共产主义生活模式的中心」,不只是要提供一个政治活动的空间,它也必须提供娱乐和休闲。如果可以的话,俱乐部必须展现出新生活将会如何。依照罗钦可的意识型态概念,俱乐部应该是构成主义设计原则的实务示范。

三位鲜为人知的苏联过渡领袖

三位鲜为人知的苏联过渡领袖 提及苏联,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曾经叱诧风云的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在两极世界对峙的“冷战”时代,作为超级大国——苏联的国家领导人,这些人的名字曾经响彻世界。其实,他们而外,还有几位苏联最高领导,因执政时间短暂而为人们淡忘。 斯大林的正宗接班人马林科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1988年),诞生于沙俄乌拉尔河西岸契卡洛夫城的一个职员家庭,青少年时代参加苏俄红军,在军队中从事政治宣传工作。1920年加入共产党,曾经就读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在联共(布)中央工作,担任斯大林的秘书。在这以后,虽然在行政职务上,马林科夫不是中央领导人,但作为最高领袖的秘书,他实际上取得了接触高层政要的难得机会。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清洗运动。这是一场空前的政治大破坏,犹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上百万人死于此次劫难,许多优秀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军队将领甚至无辜百姓都受到牵连与迫害。这一时期,从西班牙大使一职卸任后,马林科夫长期担任联共(布)中央党委机关部部长,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当权派中,他起了助纣为虐的消极作用。这是斯大林与马林科夫的共同政治污点。此后马林科夫在苏联政坛逐步崛起,到“二战”时期,他已经挤进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为表彰马林科夫在督促工业生产方面的业绩,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曾授予他“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荣誉称号和一枚“列宁勋章”。1946年,马林科夫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部长

会议副主席,正式进入国家的核心决策层。两年以后,当斯大林属意的接班人安德烈·日丹诺夫病逝后,马林科夫更为斯大林所倚重。在斯大林的有意栽培下,他渐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二号人物。1952年10月苏共“十九大”上,马林科夫作政治报告,其继承人的身份更加凸显。 斯大林晚期,苏联的政治运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家权力渐渐转移到以斯大林为主席的部长会议,而以斯大林为总书记的联共(布)党中央,权力却相对缩小。在“十九大”上,斯大林索性取消了“总书记”职务,自己甘愿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但他仍然以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管理国家。这个时候,不论是在党中央,还是部长会议,马林科夫的排名都是仅次于斯大林,位居第二。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马林科夫几乎毫无悬念地晋升为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历史上的第三位最高领袖。 鉴于斯大林的崇高威望,他去世以后,任何一位国家领导人都没有资格成为下一任集权式领袖,苏联决定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具体表现为马林科夫主管政府即部长会议,赫鲁晓夫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主管党务,贝利亚主管内务部。由于贝利亚一直藏有篡权夺位的念头,并有反常举动暴露,马林科夫先行一步,不久将贝利亚解职,并于同年将其处决。“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是一个新设立的职务,实际上为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1953年9月当赫鲁晓夫获得这个职务以后,在“党管一切”的体制下,他在实际上就成了整个苏联的真正首脑;而作为部长会议主席的马林科夫,在短短的6个月后,虽然职务没有发生变化,却因“第一书记”的横空出世而又滑至副手的位置。马林科夫担任苏联政府首脑直到1955年辞职,在这两年时间内,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着手对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 政治上,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个人崇拜”和独断专行的领导方式,强调集体领导;平反冤假错案,为斯大林时期受到错误批判和不公正待遇的各级领导及群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改组由贝利亚掌控的凌驾于党和国家机构之上的内务部,健全国家司法机构。经济上,

1949-1956年的“文化改造”运动

1949-1956年的“文化改造”运动 1951 年,刘少奇与黄炎培亲切交谈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石是意识形态一元化。建国伊始,中共就开始了文化改造,主旨是改变自五四以来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多元并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1951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用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 1951~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一、第二、第三卷先后出版,印行达100万册以上,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范本,用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文化改造的重要领域是教育界。对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马叙伦说:教育"是一种控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有效工具"。不只是共产党,左翼民主人士也不满于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体系,认为"将来必然地须在根本上来一个革命"。不只因为现有院系、专业设置不适应工业化建设要求,尤其因为它深受欧美自由主义影响,学生大都为富家子弟,很少工农子弟。1949年12月下旬,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改造"旧教育"的第一步,是使全部学校教育公立化。国家政府全部接管国统区公立学校;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对所有接受美英等国资助的学校、医院、教会先后收回自办,包括20所高等院校,514所中等学校,1500余所初等学校;1952年下半年到1956年,全部私立79所高等学院、1467所中等学校,8925所小学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几乎同时,全国高等学校及所属院、系进行全面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专业人才为重点,将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院、系合并,发展专门学院,整顿综合性大学。例如将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文、理、法三个学院和燕京大学的文、理、法各系并入北京大学,撤销燕京大学。经过调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84所。院系调整虽然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对专业人才的急需,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忽视人文学科、理工分家、专业设置狭窄、拆散名牌大学、削弱综合性大学、中断民间办学传统等。 院系调整的政治含义是削弱欧美教育传统,引进苏联教育模式。凯洛夫《教育学》以及大量苏联高校和中专学校的教材被引进中国,1950年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和1951年创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仿效苏联教育的样板,从培养目标、学制、专业设置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组织机构和师资培训全部依照苏联经验,随后苏式教育的影响在全国扩展。1954~1956年,尊奉苏联模式,否定欧美教育传统达到高潮。 文化改造的主要目标是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从民国时期过来的知识分子,多数是中共党外知识分子。直到1956年初,在10万高级知识分子中,党外知识分子仍占93%,他们大都有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教育背景。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多数高级知识分子选择了留在大陆。1948年当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81人,去美国的12人,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的9人,留在大陆或从海外回大陆的60人,占74%。中国知识分子政治上有"左、中、右"的分野,但共同点是爱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深厚传统。他们中的多数并不了解和认同共产主义,对共产党存有疑惧,但他们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却是实情。季羡林回忆说:"解放初期,政治清明,一团朝气,许多措施深得人心。旧社会留下的许多污泥浊水,荡涤一清……觉得从此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到来,曾激发出广泛的热情,吸引了大批海外学子和科学家回国效力。1950~1953年,约有2000名留学生回国,成为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至1955年11月,回国的海外高级知识分子达1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有1041人,许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各类科学研究的奠基人或学术界的泰斗。中共对知识分子的待遇也相当宽厚。一份研究表明,北洋政府时期,教授薪俸相当于中央政府部门的科长;南京政府时期,教授薪俸相当于一等县长;新中国成立后,教授最高工资相当于中央副部长。台湾学者陈永发认为,中共透过"包"下来的政策,变成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衣食父母,使名气响的知识分子深感知遇之恩,并有负疚感,"他们对中共的思想改造工作,与其说是抗拒,毋宁说是欢迎"。1951年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就是由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首先在北大发起,众多名教授响应的。 然而,接下来的运动渐渐激烈起来,给知识分子以很大精神压力。批判电影《武训传》,批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批判梁漱溟的"九天九地",批判胡适的唯心主义,批判"红学家"俞平伯,形成了政治围攻,知识界感到的压力与日俱增。1955年2月,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公开批判演变成政治上的肃反运动,高级知识分子受审查的人很多,知识界空气变得空前沉闷。 为什么发动一系列文化批判?一方面,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阶层的大多数是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政治上难以信任他们;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知道,国家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的服务。因而,他的政策是改造和使用两手,通过思想改造促使知识分子皈依马克思主义,至少是拥护新政权,为国家建设出力。首先是打掉知识分子的道德优越感,使资产阶级及其思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________。(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和设计师为了不断促进汽车销售,在其汽车设计中有意识地推行_____。(“计划废止制”) _____被称为日本现代设计之父。(龟仓雄策) 10、1981年,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带领7位年轻的设计师,在米兰成立了后现代主义中最有影响的组织——______。(孟菲斯集团) 1、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是由_____发起的。(维也纳分离派) 2、英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远不及“工艺美术运动”,在这场影响有限的设计运动中,取得了比较大成就的是格拉斯哥四人团,其领袖人物是___。(麦金托希) 3、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在比利时设计史上被称为_____,始于19世纪80年代。(先锋派运动) 4、在德国工业联盟的会员中,最著名的设计师是____。他是工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常被称为第一位工业顾问设计师。(彼得·贝伦斯) 5、俄国构成主义风格的确立,从艺术的角度上来看,与立体主义和____有很大的渊源关系。(未来主义) 6、20世纪初,在现代主义运动兴起的同时,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展开得一场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____。(装饰运动) 7、___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结束了它的14年历程。(1933) 8、______在工业设计上的运用及生产积极效果,堪称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大特点。(人机工程原理) 日本的工业产品设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_______。(集体主义工作方式) 10、1956年英国画家______创作了《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宣告了波普时代的到来。(理查德·汉密尔顿) 1、地处斯堪的纳维亚的芬兰、丹麦、瑞典、挪威、___五国,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设计风格。(冰岛) 2、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风格派”运动,其核心人物有____、蒙德里安、和里特维尔。(杜斯伯格) 3、俄国构成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____,成立了一个“至上主义”小组。(马列维奇)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现代主义的设计并不突出,但还是出现了_____,法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杰出代表,号称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三位大师之一。(勒科布西埃) 5、20世纪50~60年代,乌尔姆设计学院通过与_____的合作,真正实现了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教育宗旨,成为德国高度几何化、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化设计的典型。(布莱恩公司) 6、英国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最具时代特征的风格——_____。(波普设计风格) 7、围绕环保设计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绿色设计、______、循环设计和组合设计等。(生态设计) 8、在20世纪六七十期间,荷兰的现代主义设计突飞猛进,有两个中心阿姆斯特丹和___。(海牙)名词解释 1.所谓“平面设计”,指的是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其中包括字体设计、版面编排、插图、摄影的采用,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是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等,而它的表现方式则是以现代印刷技术达到的。 5.波普艺术 波普(POP)来源于英语“大众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英国。代表波普艺术特征的作品是1956年由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的,题为《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2.曲线风格

苏联大清洗死亡人数不足百万,西方夸张到千万

苏联大清洗死亡人数不足百万西方夸张到千万长期以来,关于苏联三十年代大清洗运动中抓了多少人、杀了多少人、流放多少人,在国内外学界—直争论不清。此前社会上流传较多的是西方的观点,如英国史学家罗伯特·康奎斯特认为在一九三六至一九三八年至少有六百万人被捕,三百万人被处死,二百万人被埋葬在集中营;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其《大失败》一书中认为在斯大林时代“有数百万人惨遭杀害”,受迫害的人数“可以绝对有把握地估计不少于两千万,可能高达四千万”。苏联解体前后的苏联俄罗斯学术界更是热衷于这个话题。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德·沃尔戈科诺夫认为从一九二九至一九五三年总共有—千九百五十万到二千二百万苏联公民成为斯大林镇压的牺牲品。 苏联解体的直接过程与戈尔巴乔夫当政后一九八七年重新评价历史密切相关,重点涉及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体制的评价。重评历史主要是从考证当年大清洗的数字开始。—方面触目惊心的镇反内幕促使人们思考旧体制的弊端;另—方面一些肆意歪曲、夸大的镇反数字成为苏联社会主义“暴政”的证据,导致全盘否定苏联历史,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最终酿成国家的崩溃。 关于大清洗的时间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整个斯大林执政时期,即从二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都是“大清洗、大镇压”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大清洗”特指一九三七年到—九三八年。 在苏联正式场合最早批判斯大林、最早使用“大镇压”这个词的是赫鲁晓夫。一九五六年二月他在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第—次指出斯大林实行了“大规模镇压”。他似乎不同意“二十年代末就有了镇压行动”的观点,在报告中谈到斯大林—九二八———————九二九年与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斗争时说道:“我想特别提请注意这个事实,即在与托洛茨基等人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并没有对他们采取极端镇压措施,这场斗争始终是在思想领域进行的。只是在过了几年后……才开始了对他们的镇压行动。这是发生在—九三五———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期间”。很明显,赫鲁晓夫没有把“镇压时期”扩散到斯大林执政的其它年份。 长期以来俄罗斯学者也都传承这个说法。近年出版的由俄罗斯著名学者弗·沃洛布耶夫院士领导的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仍把“大镇压”年代划定在“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 从实际情况看,一九三七年被判死刑的人数是一九三六年以前年份的十倍乃至几十倍以上,这也是—九三七年和以前相比具有重大区别的理由。

中国建国30年后的运动

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间运动知多少 何谓“运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2004年5月版)的解释就是“政治、文化、生产等有组织、有目的的而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从1950年至1978年间的运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间,涉及千家万户,波及男女老少。我在读本地方志中,让我有了对此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1950年—— 1、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 2、与此同时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此项运动一直到1953年结束)。 《南溪县志》(1992年版)记,在全县开展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中共清出土匪19名,土匪骨干18名,匪兵1551名;全县有19465户佃户收回了押金,有22877户佃农免交或少交了租谷。《高县县志》载,清匪时,共歼匪军近5000人,俘获1500多名;解放战士牺牲40人,土改工作队员牺牲近20名。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有三篇文章谈及此运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1951/2/18)、《镇压反革命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1951/5)、《镇压反革命必须打得稳、打得准,打得很》(1951/9)。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有《关于镇压反革命》(1950/12—1951/10)等文稿。 1951年—— 3、爱国捐献运动。 两月之内,《南溪县志》载,南溪县各界捐赠10.85万元(按币制改制的折算—笔者注),支援抗美援朝。《高县志》载,高县各界是年捐赠8.6万元,招收540名青年参加工作或加入军队。《长宁县志》载,4.8人订立爱国公约,捐献人民币16.1万元购卖飞机,至1953年,长宁自愿原子名参军者有2549名,1881名录取入伍。 4、“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1952年结束)运动。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一篇文章谈及“三反”、“五反”:《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1951/11—1952/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亦有此文。

普京对社会主义国家大清洗运动的总结

1934年,斯大林等待的只是一根点燃全国大清洗的导火索。 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遇刺。大清洗是一个民族的前定,只要它选择了社会主义,或被社会主义选择,就选择了通向大饥荒和大清洗的命运。所有的国家都不曾例外。 2007年10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大清洗70周年悼念活动,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就大清洗表态的相关国家元首。普京说:“这样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上曾反复上演,其原因是那些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 苏联的情况: 长时期来,关于斯大林时代、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运动中究竟抓了多少人、杀了多少人,一直是争论不清的问题。由于西方和俄罗斯学者的观点在我国学界流传及影响甚广,直到2001年我国有影响的学者还认为斯大林“大开杀戒”,被“镇压的人在2000万左右”。 1990年1月30日,前苏联国家安全部副主席皮罗日夫在部务会议上称,根据现存档案材料统计:“从1930年到1953年,苏联全国有三百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三十四人受到政治迫害,有七十八万六千零九十八人被处以极刑(遭枪杀)。” 1992年8月3日,俄联邦安全部公布了1917—1990年“由于犯刑事罪以及根据刑法典犯类似罪”的总人数,共3853900人,其中在1937—1938年“大清洗”中被判刑的大约为130—150万人。这个数字只有现在广为流传数据的十分之一至十五分之一。 执政二十多年,七十八万人被判死刑,数字并不高。我国一些学者据此得出结论:并不存在什么大清洗,所谓斯大林大肃反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然而,这些研究者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苏联内务部留下的档案不能反映全部死亡人数。俄罗斯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包括档案被销毁情况)。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34年联共(布)十七大代表一千九百六十六人中,有一千一百零八人因反革命罪被捕;他们绝大多数悲惨地死于集中营和监狱中。由于这些党代表不是直接死于被判的死刑,他们的死亡就不能进入七十八万这个数字中。类似的情况相当多,前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沃尔科戈诺夫上将在担任苏联国防部军史研究所所长期间“有权查阅所有档案馆资料”。他说:“在1937和1938这悲惨的两年里,照我的看法,大约有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五十万人遭到镇压,其中有六十万至八十万人死去是判了死刑的。此外,还有相当相当多的人并没有被‘法庭’判处死刑而是后来在劳改营和监狱中不明不白地死去的。” 数字没有声音,不论是四百五十万还是三百五十万(哪怕是七十八万),谁能听到“牵衣顿足拦道哭”? 柬埔寨的情况: 20多年前,红色高棉建立的民主柬埔寨政权被十万越南大军和自己倒戈的军队推翻。

苏联的兴衰

摘要 具有近70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短短几年的政治剧变和独立浪潮中于1991年底宣告解体,作为国家实体不复存在。这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和后果正在历史地表现出来。为什么一个曾取得辉煌成就的、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自愿结合的联盟国家,顷刻间土崩瓦解,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 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是20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从胜利走向衰败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格局、人类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国际运动的盛衰。因此,科学的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衰败的原因,使我们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观察当今世界局势及走向,而且也有利于我们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关键字:苏联,发展,解体,原因

苏联的兴衰 1.1 苏联的建立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经历并粉粹了大规模的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在1922年12月苏联成立,因此,苏联的成立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牢固确立了共产党的统治地位。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苏联刚成立时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也就是说,苏联的成立使得社会主义制度一联邦制的形式得以确立,并为俄国境内其他民族的国家制度树立了制度模式,后来苏联共有15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的成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指导中心,使它能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援助,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苏联的成立,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逐步成为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一支重大力量。 1.2 苏联的发展历程 从苏联的成立到最终解体,一共经历了5代领导人,分别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在他们的领导下进行着不同的改革,使苏联独自开辟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时期: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在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托洛斯基指挥的红军通过内战击败了白军和众多西方国家的武装干涉。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在十月武装起义前夕以及起义胜利后一段时间,列宁认为十月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是同后者的发展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革命,即认为在俄国革命以后会有欧洲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而且只有在这以后才会有俄国社会主义的胜利。1920年底,他的战略思想初步发生转变,即肯定了俄国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逝世前夕,战略思想进一步发生了转变,一方面由西方社会主义战略转向了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另一方面由世界革命战略转向了国内发展战略。 斯大林时期: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

俄国构成主义

俄国构成主义俄国构成主义(The Russian Constructivism ),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1背景内容 俄国构成主义是兴起于俄国的艺术运动,大约开始于1917年受到马克思主义刺激之下的俄国革命之后,持续到1922年左右,对于激进的俄国艺术家而言,十月革命引进根基于工业化的新秩序,是对于旧秩序的终结。 这个革命被视为俄国无产阶级的一大胜利。在革命之后 ,大环境提供了信奉文化革命和进步的观念的构成主义在艺术、建筑学、和设计实践的机会。构成主义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为:他们的目的是将艺术家改造为设计师。但是这是以我们现在可以理解的语句所言,事实上,在当时设计的观念仍未成形,当今所谓的设计的意义并未充分浮现,因而他们采取不同的说法:生产艺术。俄国构成主义者高举着反艺术的立场,避开传统艺术材料,例如油画\颜料、画布,和革命前的图像。因此,艺术品可能来自于现成物,例如:林材,金属,照片,或者纸。艺术家的作品经常被视为系统的简化或者抽象化,在所有领域的文化活动,从平面设计到电影和剧场,他们的目标是要透过结合不同的元素以构筑新的现实。虽然所有的前卫俄国艺术家有着共同的热情,但是他们对于新共产主义社会里的艺术家和艺术的角色却有不同的观点。在革命后早期,他们充满热情的辩论,刺激出构成主义的不同的意识型态。在一方面是「纯粹主义者」的马勒维其(Malevich),康定斯基 (Kandinsky),和佩夫思那(Pevsner)兄弟。他们争辩说艺术基本上是一个精神上活动,它的工作是为了要整理出人对世界的洞察。尤其是马勒维其,他宣称工业设 计不可避免地取决于抽象性的创造。而且它是「个二手(再造)活动,它取汲于对当代环境的研究而将之理想化的描绘出来。」 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因为这些艺术家不认同产品主义者的观点,这种主张导引出与社会的真实生活脱节。相对于「纯粹主义者」的观点,是塔特林和热切的共产主义者罗钦可 ,他们坚持艺术家必须成为技术纯熟的工匠,他必须学习用现代工业生产的工具和材料,提供他的热情与能力,直接为无产阶级的最大利益 服务。这些「艺术家/工程师」必须为生活本身带来和谐,把工作转变成艺术,将艺术转变成工作。这边的论点成为构成主义的主流。2政治动机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和文化的理论决定了构成主义的内容。这些论述围绕在政治动机与风格。构成主义者认为:所有艺术家应该「进入工厂,在那里才有真实的生命。」艺术同时也将为构筑新社会而服务。 因此,传统提供愉悦经验的艺术概念必须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产和工业,这与新社会和新政治秩序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清楚的政治动力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例如塔特林为某类型的热炉发明和建造不同的设计,意图以消耗最小量的燃料而输出最大的热值。而热炉在当时普遍贫困的民间是非常普遍的用品,甚至有人拆掉家具充当燃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型态在设计上的另一个展现是罗钦可的「工人俱乐部The Workers' Club 」,在1925年的巴黎艺术与工业国际博览会的俄国馆中展出。这是最早的构成主义者室内环境设计的尝试之一。工人的俱乐部的概念在二十年代出现了,作为「共产主义生活模式的中心」,不只是要提供一个政治活动的空间,它也必须提供娱乐和休闲。如果可以的话,俱乐部必须展现出新生活将会如何。依照罗钦可的意识型态概念,俱乐部应该是构成主义设计原则的实务示范。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