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姓名:刘冬艳

学号:2009110033

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

任课教师:黄雪婷

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新型农民

《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在《红高粱》里你会看到恍成血海的红高粱,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倘若你只是看到快了“红高粱”,那么这个艺术世界就失去了意义。在我看来,“红高粱”是生命的活物,它是作者创作的动机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活物。

作者正赛创作的过程中式一步步的加深它的含义。正如小说所写“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那股弥漫田野的腥舔味一直伴随着他。”我们很容易地把它看做一种常见的托物拟人的比喻。但我们继续读下去就会发现其实不然,且看“一穗一穗被雾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父亲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到了作者写戴凤莲之死时“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

一株株红高粱……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受……”到了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所谓的“红高粱”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比喻,也不是什么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在作品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同时,它又象征着坚韧、象征着不屈、象征着苦难、象征着复仇、象征着英雄主义、象征既纯朴又狂放的道德。一句话,象征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关于这一点的批判《红高粱》中是这么写的“杂种高粱好像永远都不会成熟……它们空有高粱的名称,但没有高粱辉煌的颜色,它们真正缺少的是高粱的风度和灵魂。”

我们么可以看到“我奶奶”中弹后的最后一个镜头“父亲高喊着‘娘-娘-娘’,这一声声‘娘’里渗透了人间的血泪、骨肉的深情、崇高的原由……”这就是红高粱精神的喷薄和凝结!再如“罗汉大爷凄厉地大叫着,瘦骨嶙峋的身体在栓马桩上激动扭动……所有的人在大爷的骂声中昂起了头。”这也是红高粱精神的喷薄!又如“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同样也是红高粱精神的喷薄!总之,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莫言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关心农民命运,在《红高粱》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崭新的农民的艺术形象。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奶奶”是一个合东方与西方为一体的“中西合璧”式的理想妇女。首先,她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勤劳能干、纯朴美丽。尤其是在夫家单氏父子死后,她经营酒坊时就充分体现出她的勤劳能干。在对爷爷的情感中,尽管余不是她的“合法”丈夫,但她对这个儿子和“干爹”完全是一种贤妻良母式的,尤其她的死更令人想到中国女人天生的牺牲精神。故事本身就是以“孙子”的视角来叙述自己“奶奶”的故事,这就使这一女性形象给读者一种传统化的审美倾向。但“奶奶”身上更突出的却是后者—“西方化”的女性美,她是农民中新的强者。当迎亲路上遇到土匪时,一个个轿夫吓得趴在地上时,她却镇静自若,甚至视之一笑,这种反叛、敢为、不怕死的精神是其他农村妇女不能与之一比的。她使得一切的孝妇和节妇都黯然失色。她在高粱地与余占鳌的大胆“野合”,她的“亢奋的眼睛。”她“甚至抬起一只胳膊揽住了那个人的脖子,一边他抱得更轻松一些。”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她自由的梦想,体现出在当时罕见的自由之美。她有胆识,敢于反抗,身上有着一股潜在的英雄气质,当罗汉大哥被日本兵剥皮后,她愤然反抗,并说服余去打日本鬼子,这中间:“酒”也为塑造这一女性形象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她大口喝酒,叫“父亲”众人喝酒杀敌,用酒洗脸等都展现出她身上的英雄之

气。与“恋儿”相比,同样遭遇“淫恶凶残”的日本鬼子,同样面临辱身殒命的危机,她呢,“在罗汉大哥的血头上按了两巴掌,随即往脸上抹两抹,撕乱了头发,疯疯癫癫地跳起来。”使鬼子却步。这是怎样大智大勇的胆魄,又是怎样压倒鬼子并且不惧怕血污的豪勇气概啊!从上述足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传统女性”和“自由女神”的光辉结合体,作为一个女性,她完成了自己的解放。

如果说“奶奶”是一个合东方与西方为一体的新女性形象,那么“爷爷”则是一个合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小说人物。“爷爷”余占鳌本是一个轿夫,以野蛮但又符合生命本能的方式杀了奶奶的丈夫,并取而代之。他野心十足,杀人如麻,杀与其母通奸的和尚,杀土匪花脖子,杀单氏父子,杀日本骑兵,杀自己手下濒临死亡的将士,杀余大牙等等。可以说他每次杀人的心境和动机都不相同,杀单氏父子后,他与“奶奶”“野合”,他要“为她开创新天地。”他是追求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实现的叛逆者。可是,在他杀了和尚以后跑到“梨林深处父亲的坟墓”接着“梨林深处起了一阵小旋风,他闻到梨花幽香“他认为这是父亲亡灵感激和报答他的神秘暗示。在这里他又是一个守护封建秩序的卫士。从这两个“杀”可以看出,余占鳌既是封建道德宗法的反叛者,同时又是它的守卫者,这就构成了他性格上的矛盾。他的民族意识、自由意识、复仇意识可以使它成为一个驰骋杀场的抗日英雄,但在这同时,他又是个恪守宗法,热衷于旧社会宗法的人。他之所以杀死“花脖子,”无非是因为他“摸过”戴凤莲;看到戴凤莲衣衫凌乱地回来,他“大吼一声”便独自去报仇,这里更多的是体现他兽性的一面。在后来的抗日训练中为留住任副官而杀余大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铁石心肠。”总之,这既是一个深怀民族意识,具有“铁石心肠”的英雄好汉,又是一个被旧意识的毒蛇侵害的“最王八蛋”(作者语)的卫道士。不过,可以看出莫言还是把他当做“一株纯粹的红高粱。”他是莫言心中的“草莽英雄。”

《红高粱》,作者将生他养他的地方深深的印在了作品里,让他心中的高密东北乡在世界文学中熠熠生辉,莫言以当代人的心灵和意识在呼唤和寻觅红高粱的精神,与其说它是一部充满理性精神的写实之作,毋宁说它是一部充满浪漫气息的浪漫主义之作。

参考文献:《中国当代小说史》《中国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11)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读完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亮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片奇作。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构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家乡的抗日生活。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述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烈的赞美。崇高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个性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在那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能够透过其描述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即使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粮食,有时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系列电影中都展现了他对于色彩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运用,通过色彩艺术将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传递和表达,也可以说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之路就是其对色彩艺术的成功探索道路。电影中色彩艺术和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不仅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同时对于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推到了国际舞台之上。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早期重要的代表作,电影中独特的色彩运用艺术充分展现了张艺谋的艺术风格,本文将以这部电影为载体,对电影中的色彩设计艺术进行赏析和解读。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姓名:刘冬艳 学号:33 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 任课教师:黄雪婷 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 新型农民 《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学校:鸡西大学 院系:文法系 专业:11届语文教育 姓名:张同军 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指导老师:吴嬗婷 答辩考号:205 2013年3月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摘要:《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本文将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陌生化手法 80年代中期,莫言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的世界。是对民族生命深处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的热情呼唤,是对复杂险恶的环境下美好自由人性的赞美,是对为美好未来浴血奋战的人们的深深敬畏。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荒原般的记忆,带着“种的退化”的忧患讲述着那段血色浸染的故事。他曾说过:“这时我是强烈

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①他也在《红高粱》最后结尾献辞道:‘‘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染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②这不是空谈而是他能够把握乡村灵魂,真正表现乡村自我精神的基础。因此成就了一部经典著作,然而,一部著作的背后一定有它独特的一面,下面我则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 (一)叙述视角 莫言在《我为什么写<红高粱家族>》中写到:“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小说用“父亲”的视角来阐述战争的全部过程和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也就是说“父亲”这个视角即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述者本人。比如“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很显然,作者眼睛就是“父亲”的视角。又比如在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作者并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全知的视角,用众多笔墨写当时的周边环境以及在当时环境中所发生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只通过“我”来评价当时的“人”和“物”。正式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可以很快融入作品,并客观地全方位感地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丰富得多,开阔得多。 (二)叙述策略 有评论者指出:“莫言并未使用线性情节推进法,而是将整个故事一块块地切分,在每次事件中间穿插进暴力渲染及一些稀奇古怪的描述,如此切分,拼合,大大地刺激了读者的胃口。”在《红高粱》中,作者一开始使用倒叙的写作方式,写“我父亲”跟随“我爷爷”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兵的汽车队。在这一章节里,交待了整个故事中人物的结局,而在每一章节中以及章节俞章节中,作者又运用了插叙的表现技巧,如在写到“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升入天堂时,通过“高粱地”这一特殊场景随即联想到“我爷爷”与“我奶奶”的结识也是在高粱地里,于是时间倒转,写“我爷爷”和“我奶奶”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虽然在时间结构上略显散乱,但却衔接自然。 (三)叙述时间 《红高梁》在叙事上采用了“心理时间”,让读者随着“我”的“心理时间”一起去感受。这种叙事方法是在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肢解。这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为了更自如地反映深刻的心理状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读者更深入地潜入人物的灵魂,在文艺作品结构上,通常就故意打乱时间顺序,使情节颠倒、跳跃……使好端端的传统故事变得面目全非,使明白晓畅的情节变得陌生。

红高粱音乐赏析

《红高粱》 —怒放的生命 电影音乐,是为衬托影片画面,推动情节发展而生的。出色的的电影音乐能直接的呈现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拉扯着观众的心理。在影片情感世界和观众审美效果上,音乐扮演着主打作用。 《红高粱》这部电影我很早就听说过了,影片中的部分音乐如《酒神曲》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都已耳熟能详了。在对影视音乐课程的学习之后,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来观看这部影片,使我有了一种对生命的崇拜。赵季平说:“电影音乐是变幻莫测的调色板,在作曲家的笔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灵感应,去绘制色彩斑斓的音画。《红高粱》要的是一个火红,红的天,红的地,火红的高粱,火红的人生。 《红高粱》整部影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段落,即豆儿出生前和出生后两段。前段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段则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在音乐的处理也是同情节一起分为这两段。在这两段中所运用的音乐是相同的,只不过给人的感受却是大相径庭,可以说后段音乐是前段音乐的一种升华,和整部影片的基调同一。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此曲出现了多次,印象最深的是两次: 第一次是在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野合后,九儿骑着小骡子,此刻高粱地里传出了余占鳌毫不修饰粗犷沙哑的歌声,那是怎样朴实,那是怎样的欢快心境,一种肆无忌惮,恨不得把所有的爱意,用西北汉子独特的方式唱给自己钟爱的女子。 而第二次,就是在影片结尾时,在那一片血染的深红中,高粱地里再次响起

了这首歌,余占鳌面无表情的歌唱,仿佛是在送爱妻魂归西天,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肝肠寸断。歌声带着黄土地的苍凉感,配上高粱的摇曳,让我看到了铁塔一般的汉子那孤独和沉默的切肤之痛。前后两段使用同样的音乐,但留在我心中的是全然不同的感受,是由悦到悲的演化,是对亡与未亡人的歌颂,是又一次升华。 《酒神曲》第一次出现是在九儿第一次看到酿酒时,伙计们在酿酒出来后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伙计们也唱出了喜悦的心情。通过歌词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 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日本人来后,罗汉被杀,大家祭罗汉大哥的时候,余占鳌和豆儿、伙计们跪下后,开始嘶喊《酒神歌》,“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喝了咱的酒啊,滋阴壮阳最不同”等,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歌声萦绕在夜色的上空,久久回荡着。这些简洁有力、淳朴的歌词首先是对故事情节的一种重复,与之前发生的事存在某种程度的耦合关系;其次是慢慢点燃了剧中人物的激情,壮了胆。 剧情发展到最后月光下,豆儿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豆儿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红的高粱在红色的世界里索索打抖……心跳似的锣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再次响起,影片在咚咚的鼓声中落下帷幕。 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红高粱》这部经典影片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黄苏静 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生命活力反叛意识民族精神 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1985年到1988年是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并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领风骚,那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又是怎样在文艺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的呢?一篇《红高粱》又是怎样使得整个文坛沸沸扬扬呢?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解读,揭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主题表达 《红高粱》描述了土匪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1],故事的情节宣泄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情,宣扬着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在莫言的笔下,北方民间的世界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不管是“颠轿”还是“伏击战”,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血液中浸透着那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特别是“我”爷爷伏击日寇,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反抗暴力欲望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优秀作品”。[2]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0)

西方文艺期中作业: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浅析《红高粱》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一、《红高粱》的主题变化 (一)小说《红高粱》的主题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跨入了新的时代。在文化和思想方面趋于开放。反抗陈旧的思想、改革糟粕的东西一时成为了主旋律,人们在求新的时候,也自然的把责任推到了传统。因此,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就要割断和传统的联系。于是,在文学界,这种对传统的否定的极端做法,引起了一批作家的深思,出现了“寻根文学”,而小说版本的《红高粱》正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寻根正是莫言的《红高粱》的主题。但是,与常规的寻根文学又有所不同,他的寻根寄托舍弃了去展现平庸的普通人,而是热情地讴歌了传统的人民身上自然的野性和更加奔放怒放的生命力。 作品的主角——余占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是常规的土匪,也不是善良的逆来顺受的良民,他的身上有正亦有邪,其身上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正是决定了莫言的《红高粱》“寻根”主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余占鳌由于生存从无家可归的游民变成了土匪,展现了人的生命力的狂放,从土匪成为抗日英雄,又展示了他的民族主义。在人物的身份的转变之中,莫言提出了他的寻根主张——即呼唤生命力和民族主义的回归。 (二)电影《红高粱》的主题 张艺谋在对《红高粱》的改编上,是尊重了原创的。尤其是小说主题。但是在着重的表现人物身上进行了调整。小说版本是着重通过余占鳌来表现作家的思想的,而电影版的则更加关注了小说的女主角——我奶奶,戴凤莲。相对比余占鳌,戴凤莲更加能够挑战观众的心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戴凤莲不是人们传统中想象的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顾旁人的眼光,她在民族大义面前也不拘泥于小女人的牢笼中。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当他们的孩子遭受了日本人的残害后,戴凤莲跪在地上求余占鳌要为大局考虑的时候,那种民族情义通过一个女人视角展现出来,更加的打动人心。使电影版本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摘要】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赞赏者认为电视剧“向电影致敬但绝不重复”的改写别开生面,创作了别样的景观,批判者则认为电视剧不断偏离原着,造成对经典的亵渎。更有甚者,将郑晓龙执导的《红高粱》视为一种对经典恶搞的“山寨文化”,认为其无非是“宫斗”加“抗日”的变相表达。 【关键词】红高粱;电视剧;文学作品;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8-01 一、前言 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所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莫言的《红高粱》是站在民众立场来讲述一个关于抗日的故事。这种民众立场既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构造上,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设定方面。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但莫言的这部小说与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在了描

写由余占鳌余司令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的故事之中。 二、电视剧《红高粱》的成功之处 (一)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 “跟风创作和借势复制的抗日剧越来越多,许多似曾相识的类型人物和耳熟能详的常用剧情层出不穷。”作为受众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和前不久出现的一些“抗日神剧”、“抗日偶像剧”相比,其在形象塑造上算是较为成功的。《红高粱》既没有将英雄人物神化,也没有将侵略者脸谱化,虽然在结局的设计上,九儿一个人就能和几个队的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略显夸张,但是大部分的剧情还是较为客观的。《红高粱》有一定的教化意义,让我们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在某种程度上,它更符合主旋律文化产品所承载的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是一部优秀的“抗日”题材电视作品。 (二)勇于突破原着,适当增设原创人物 “电视剧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它的成长过程与文学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电视剧初创到今天,文学作品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成为电视剧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可以自由借鉴的宝库。”莫言的《红高粱》其艺术成就和地位不用多说,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足以代表一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3)

一、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小说《红高粱》和影版《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有其相通之处,但电影又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发展。 小说《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小说用“父亲”的视角来阐述战争的全部过程和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加在一起使用,也就是说“父亲”这个视角即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述者本人。比如在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作者并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全知的视角,用众多笔墨写当时的周边环境以及在当时环境中所发生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只通过“我”来评价当时的“人”和“物”。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可以很快融入作品,并客观地全方位感地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丰富得多,开阔得多。 电影《红高粱》一开始,当画面还是全黑时,就传来了“我”的叙述声音:“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红高粱》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的主题模式,使小说产生了主题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小说描写的虽然是抗日战争历史,作者却有意远离历史范畴中的爱国、民族等。然而,却构建出了土匪头子和乡间妇女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故事,有意张扬普通个体的人性,很微妙地将爱国、民族掺杂其中。但他们的身上很难看到崇高的民族大义和浓厚的政治色彩。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普通语言是日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红高粱》语言的雅俗交融,和谐自然,相辅相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绚丽又个性突出的民间图画,展露出高密东北乡深厚的民族内涵,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自由,舒展。 《红高粱》的意义在于莫言把蛮荒生命情状作了诗意化的处理,最原始粗野的表达与崇高生命力交融碰撞。《红高粱》不仅是莫言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也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 张艺谋电影《红高粱》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莫言同时也是本片编剧。电影语言运用到了极致,讲述了可看度极高的故事,整片下来更是没有一处多余,更让人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在影片的构图上可以看到导演的独到构思,在迎娶新娘的那个段落中,画面采用全景与中近景的巧妙结合,在黄土弥漫的大路上,颠着轿子,唱着豪放之歌,响着喜庆的音乐,几个剽悍的男子抬着红艳艳的花轿,俨然是一幅展现当地结婚风俗的场景。片中还有多次对高粱的特写,为的是表现他们勃勃向上的生机活力,对于建筑的选取,也是极具地方的风土人情,在画面构图及艺术技巧的运用上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豪迈之气。 影片以沉稳厚重的旁白来表现艺术特色。旁白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交代了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的转折点,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具灵活力。影片中大部分的画面表现颠轿、劫道、敬酒神上,将那种精神附在具体的画面上,叠加在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旁白渗入其中,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结合。 电影语言和对生活的捕捉、剪裁,新颖迷人。电影色彩虽然单一但是却浓烈,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彰显了张艺谋式独特的个人风格。一片片红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色的嫁衣,红色的绣花鞋,红色的高粱酒以及红色的太阳,无一不刻画着生命之美与生命力的顽强,讴歌着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与热爱。但在讴歌生命的同时,影片背后同样充斥了时代下沉重的涵容,是一部极具人文关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6)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小说《红高粱》是我国作家莫言创作的。《红高粱》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爷爷余占鳌和奶奶戴凤莲的故事。小说的艺术特色:一、《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二、《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三、《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莫言和他的《红高粱》影响到了很多作家。作家麦家说,1986年,中国内地刚开始接触拉美文学,家族叙事和魔幻主义成为文学青年心中文学创新的样板;“人的解放”,成为他们这代人新的价值观……莫言的《红高粱》在这些方面满足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期待:“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他以家族回忆的方式替代了民族、国家这些宏大的词汇,被称之为‘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以及代表之作。”《红高粱》让小说家毕飞宇相信“小说家的器官原来是长在小说里的,同样,小说原来是长在小说家身上的”。2018年9月,《红高粱》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拍摄的。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像绘画那样还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是最具有代表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10)

期中作业: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谈《红高粱》小说与电影 文学作品是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来源,改编是连接二者的桥梁。《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1988,导演张艺谋将其拍成电影,一举夺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在人物上,莫言在写作中非常注重人物姓名的寓意。小说主人公分别叫“余占鳌”、“戴凤莲”,暗示两人性格的鲜明强烈和两人的相配。电影则几乎隐去人物的名字,称呼单一,以“我”的视角回忆“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小说中人物众多,注重用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方式展现人物性格,有侠肝义胆的土匪余司令,勇敢泼辣的女中豪杰戴凤莲,忠厚坚韧的烧酒师傅罗汉,雷厉风行的县长曹梦九,敢作敢为的匪首花脖子,贪财不顾女儿死活的九儿爹……即使是小人物也性格鲜明,依靠的是叙事视点来方面叙事。电影的主要演员则只有五人,删去了一些如任副官、冷麻子等小人物,只讲述从我奶奶出嫁到我爷爷伏击日本汽车队这一部分内容。在人物塑造上,“野性”贯穿始终的符号,如高粱地里的野合,余占鳌醉酒后的发疯撒泼,九儿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等,“野性”不仅是高密人的共同特质,更代表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 在主题上,读者可以反复阅读一篇小说,不受时间限制,所以主题可以是多元的,内涵可以是丰富的,但电影不同,电影往往只能表达较为单一的主题。小说《红高粱》是战争和爱情两条线相互穿插的双线叙事,战争为主,爱情为辅。张艺谋在电影中选取的是“一种自由而强烈的生命意识”进行表现,同时单以爱情这条线叙事。用色彩与光线给人强烈夸张的视觉冲击,我奶奶的红衣红裤红鞋,坐的大红色花轿,高粱酒的血红色,爆炸带来的棕红色烟雾、暗红色土壤。透过红色滤镜,我们看到电影的张扬、蓬勃、激荡的生命力,它赋予影片崇高的力量和尊严。小说中的爱情观是打破伦理的反抗叛逆,电影中的爱情观同样为主题服务,九儿和余占鳌的爱情产生于单纯美好的相遇,而非人的情欲本能,展现的是自由奔放的力量。最后悲剧结尾,是“杀身成仁”在民族大义面前发展成革命英雄主义的牺牲,正是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对生的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姓名:刘冬艳 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 任课教师:黄雪婷 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新型农民 《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在《红高粱》里你会看到恍成血海的红高粱,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倘若你只是看到快了“红高粱”,那么这个艺术世界就失去了意义。在我看来,“红高粱”是生命的活物,它是作者创作的动机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活物。 作者正赛创作的过程中式一步步的加深它的含义。正如小说所写“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