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笔记

审计笔记

审计笔记
审计笔记

第五章审计目标

审计步骤:

(1)初步业务活动承接业务——约定书

(2)制定总体审计策略——确定重要性水平、重点领域及资源配置

(3)制定风险评估程序并执行——识别并评估报表层次及认定层次的重大报错风险

(4)制定控制测试计划并执行——确定相关控制的有效性(无法验证则上步)

(5)制定实质性的程序计划并执行——确定相关认定的恰当性、确定重大报错

(6)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

第一节财务报表审计总体目标与审计工作前提

核心:依据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

一、报表的编制

(一)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①是指法律法规要求采用的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②管理层编制报表时就被审计单位而言采用的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满足报表使用人要求)。

通用目的的编制基础,是指满足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共同财务信息需求的编制基础主要是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二、财务报表审计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预期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得得以实现。

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①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由于舞弊或者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即可),②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二)目标的导向作用

审计总体目标,界定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决定了CPA如何发表审计意见。(如果只做一般保证则不需要很细致的审查)

三、审计工作前提

(一)审计工作前提

审计工作的前提:管理层和治理层已认可并理解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理层作为会计工的行为人对财务报表编制负有直接责任。

承担下列责任:

1.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

2.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使得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3.向CPA提供必要工作条件。

(二)CPA的责任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是CPA的责任。

①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②如果财务报表存在重大报错,CPA没有通过审计发现,也不能因为财务

报表已经被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事实而减轻管理层和治理层对财务报表

的责任。

第二节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

导图:

总目标↘

具体目标→审计程序→证据

认定↗

充分适当

一、认定

1.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事项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

①发生:记录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②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③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④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⑤分类:交易和事项已经记录于恰当账户。

2.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①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②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偿还的义务。

③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④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已恰当记录。

第六章审计计划

第一节初步业务活动

一、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

CPA应该在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下列初步业务活动:①针对保持客户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客户是否诚信、是否有胜任能力)②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③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二、审计的前提条件

1.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

确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可接受性,考虑下列因素: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②财务报表的目的(满足哪类使用者)③财务报表的性质④法律法规是否规定了使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2.就管理层的责任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管理层不认可其责任,或不同意提供书面证明,CPA将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这种情况下承接此类审计业务是不恰当的。

三、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

2.CPA的责任

3.管理层的责任

4.指出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5.提及CPA拟出具审计报告的预期形式和内容,以及对在特定情况下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不同于与其形式和内容的说明。

(二)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特殊考虑(参见教材P98)

1.组成部分的审计。如果母公司的CPA同时也是组成部分的CPA,需要考虑下列因素,决定是否向组成部分单独致送审计业务约定书:

①组成部分CPA的委托人

②是否对组成部分单独出具审计报告

③与审计委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④母公司占组成部分的所有权份额

⑤组成部分管理层对于母公司的独立程度(独立性高考虑致送)

2.连续审计

对于连续审计,CPA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对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作出修改,是否需要提醒被审计单位注意现有的条款。(通过重签,使其明确责任义务,明确修改的条款)

3.审计业务约定条款的变更

变更审计业务约定条款的要求。

在完成审计业务前被审计单位要求变更为保证程度较低的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存在合理的理由予以变更。

下列原因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变更业务:①环境变化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产

生影响②对原来要求的审计审计业务的性质存在误解③无论是管理层施加的还是其他情况引起的审计范围受限。(①②被认为是合理的变更理由)

第二节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一、总体审计策略

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

需要考虑的事项:

1.审计范围

2.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要沟通的性质

3.审计方向

4.审计资源

二、具体审计计划

内容: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项目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包括:

1.风险评估程序

2.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通常进一步审计程序可以分为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和拟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两个层次。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决定采用的总体方案(包括实质性方案和综合性方案)【综合性方案成本低,当控制测试风险低时使用】

具体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3.计划其他审计程序

三、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更改

计划审计工作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第三节审计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含义

重要性的应该从以下方面理解: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做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舞弊)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影响。

3.是否重大是考虑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不考虑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审计开始时,就必须对重大错报的规模和性质做出一个判断,包括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报错金额红线)和特定交易的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类似长投这样的交易会影响使用者的判断】

注意:①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

②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的报错金额的多少,重要性水平越高,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多,对审计的要求越简单,对证据需求越少,允许犯错越多

③审计只能保证合理范围内的认定

二、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报错(超过重要性水平)时CPA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一)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取决于被审计单位自身,可通过程序评估识别,无法降低】

1.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的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

同时还应该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2.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考虑相关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易于发生错报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二者合称为重大错报风险。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某一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CPA 层面可以控制的,取决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实施】

(三)检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整个项目可以接受的最低风险水平),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重大错报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即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实质性程序中的时间、范围要求越高越严格】

三、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CPA应该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考虑重要性水平时要从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行业风险高,则重要性调低),审计目标,财务报表个项目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一)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某些情况下,金额相对较少的错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虑因素参见P107)

(二)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一张报表整体能接受的错报数额,要看各项错报汇总数是否超过能接受的总数。并以此发表意见。

确定重要性通常要运用职业判断。先确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个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选择基准时要考虑:

①财务报表要素

②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③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④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⑤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想要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2.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来未更正和未发现的错报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低至适当的低水平。【体现了安全边际,例如,报表使用者容忍100错报,则实际操作时CPA控制在50万以内,体现一种对自身安全的考虑】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

①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会在风险评估程序中得到更新)

②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③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做出的预期

通常而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0%。接近整体报表50%的情况:非连续审计、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项目总体风险较高。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75%的情况:连续审计、以前年度调整较少,项目总体风险较低。

(四)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

CPA不可以通过不合理的人为调高重要性水平来降低审计风险。【要站在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

四、评价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错报。

(一)错报的定义

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或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累积识别出的错报

CPA可能将低于某一金额的错报界定位明显微小错报,对这类错报不需要累积。

1.事实错报,是毋庸置疑的错报,产生于被审计单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对事实的忽略和误解,或故意舞弊行为。

2.判断错报,管理层对会计估计做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

3.推断错报,CPA对总体存在的错报做出最佳估计数,涉及根据在样本中识别的错报推断总体错报。

(三)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的考虑

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可能导致某些错报未被发现。审计过程中累积错报汇总数接近重要性,则表明存在比可接受的低风险水平更大的风险,即可能未被发现的错报连同审计过程中累积的错报的汇总数,可能超过重要性。

(四)错报的沟通和更正

及时与适当层级的管理层沟通错报事项是重要的。适当层级是有责任和权限对错报进行评价并采取必要措施的人员。

管理层更正所有错报,能够保持会计账簿和记录的准确性,降低由于本期相关的、非重大的且未更正的错报的累积影响而导致未来期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风险。【本期错报递延至下期】

(五)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

未更正错报,是指CPA在审计过程中累积的且被审计单位未予以更正的错报。

如果CPA对重要性水平进行重新评价导致需要确定较低的金额,则应重新考虑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适当性【是否有能力发现错报,重要性水平调高无需调整】

注意:①如果CPA认为某一单项错报是重大的,则该项错报不太可能被其他错报抵消。

②对于同一账户余额或同一类别交易的内部错报,这种抵消可能是适当的。

③确定一项分类错报是否重大,需要进行定性评估。【分类错误金额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金额较小、对利润表相关比率影响不大】

④即使某一错报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但因与这些错报相关的情况,在将其单独或连同在审计过程中累积的其他错报一并考虑时,CPA可能将这些错报评价为重大错报。

第七章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指CPA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是用的所有信息(只要支持发表意见即可)。审计证据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账簿、凭证、报表)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函证)。

会计记录中的信息并不足以提供发表意见的基础。

用作审计证据的其他信息包括CPA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

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CPA确定的样本量有关【样本量越大证据充分性越强】。

CPA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到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风险越大需要证据量越多),并受到审计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样本量越少)。

(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证明力),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意见方面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来源)。

1.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能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可能与同一认定相关。

注意:某项认定可能有多个程序对应,某程序也可以对应多个认定,是多对多的关系。

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可靠性受到来源和性质的影响。

3.充分性和适当性之间的关系。

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

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缺陷。

4.评级充分性和适当性的特殊考虑(是否足以证明)

①对文件记录可靠性的考虑(凭证、账簿、函证)

审计工作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

②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信息时的考虑

CPA为获取可靠地审计证据,实施审计程序时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信息需要足够完整和准确。

③证据相互矛盾时的考虑

如果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不一致,表明某项证据可能不可靠,应该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

④获取审计证据时成本的考虑(满足充分适当时可以考虑)

不应该将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高低和难易作为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证据的理由。

第二节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导图:

目标→选用的程序→样本量→选取样本→执行测试程序

→审计证据(适当充分)

一、审计程序的种类

运用审计程序时要考虑:①运用方面②证明力如何③局限性

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综合运用。

(一)检查(文件记录、有形资产)

检查是指CPA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或电子形式存在的记录和文件进行审查,或对资产进行实物审查。

注意:①检查文件记录属于“万金油”程序,可实现于所有程序,如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但说服力很一般。

②检查有形资产,可以用于实质性程序,适用范围窄,但说服力强。可以用来核查“存在性”问题,但无法证明“权利和义务”。

(二)观察(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

观察是指CPA查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实施的程序。

观察所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无法得出期间证据。(三)询问

询问是指CPA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者外部知情人士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四)函证(存在、发生)

函证是指CPA直接从第三方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的过程,可以对于

特定账户的余额,合同协议。

注意:函证对于“完整性”证明方面较差。例如:被审计单位是债权人时,漏记了应收款项,函证时债务人可能抵赖。

(五)重新计算(实质性程序)

对记录或者文件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

(六)重新执行(控制测试)

CPA独立执行原本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

(七)分析程序(风险评估、控制测试、总体复核)

CPA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在必要时对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值差异重大的波动或关系进行调查。

第三节函证

一、函证决策

CPA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实施函证以获取认定层次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越高,CPA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越高。此情况下通过函证获取审计证据是必要的。

(二)函证程序所审计的认定

函证可以为存在性和权利与义务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是不能为完整性和计价提供证据。

(三)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如何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被审计单位内控较好时可以适当减少函证样本量。

二、函证内容

(一)银行存款、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

CPA必须对银行存款(包括零余额账户和本期内注销的账户)、借款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实施函证程序,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其对财务报表不重要且与之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很低。还要在工作底稿说明理由。

【函证的核心是是否存在知悉情况的第三方】

(二)应收账款

CPA应当对应收账款实施函证程序,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或函证可能无效。如果无效要实施替代程序。(例如零售业,现金结账,很少有应收账款)

(三)函证其他内容(参见P126)

函证通常适用于账户余额及其组成部分,或者交易事项(只要存在知悉情况第三方)

(四)函证程序实施的范围

如果采用审计抽样的方式确定函证程序的范围,无论采用统计抽样还非统计抽样,选取的样本应该足以代表总体。

(五)函证的时间

通常应该以资产负债表日为截止,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适当时间内(与报表日接近)的时间内实施函证。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CPA可以选择资产负债表日前适当日期为截止日,并对所函证项目自截止日至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变动

实施实质性程序。【追加程序】

(六)管理层要求不实施函证的处理

CPA应该获取证据来考虑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则应该实施替代程序,如果不合理则视为审计范围受限,考虑出具保留意见。

三、审计函的设计

(一)设计询证函的总体要求

CPA应该根据特定的审计目标设计询证函。在针对账户余额的存在性认定获取审计证据时,应该在询证函中列明相关信息,要求对方核对。在针对完整性认定获取审计证据时,要改变询证函的内容设计。【不列明金额,让对方说,防止抵赖】

被询证者在经济上依赖被审计单位时,应该考虑被询证者可能被驱使提供不正确的回函。

询证函应该包括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授权。【授权后很询证单位才可能回函】(二)积极与消极的函证方式

1.采用积极的函证方式,要求被征询者在所有情况下必须回函。积极式函证分为两种:①函证中列明拟函证的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要求被函证者核对。缺点是被询证者可能不加以验证就直接回函确认。②函证中不列明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体现完整性),而要求被询证者填写,但这样会导致回函率降低。

只有CPA收到回函,才能为财务报表认定提供审计证据。

2.消极式回函。只要求被询证者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回函。

同时存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采用消极式询证函:

①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

②设计大量余额较小账户

③预期不存在大量的错误

④没有理由相信被询证者不认真对待函证

四、函证的实施与评价

(一)函证实施过程的控制

当实施函证时,CPA应当对选择被函证者、设计征询函、以及发出和收回询证函保持控制。(防止函证被拦截更改)

(二)以电子形式回函的处理

对于电子形式的回函,回函者的身份和授权情况很难确定,对于回函的更改也难以发觉,因此存在可靠性风险。CPA和回函者采用一定的程序为电子形式的回函创造安全环境,可以减低风险。【提供官方网站的邮箱地址】确认发件人的身份的技术。

(三)积极式函证未收到回函的处理

未收到回函,考虑与被询证者联系,要求对方作出回应或者再次寄发询证函,如果仍未回应,应该实施替代程序。

(四)评价函证的可靠性

CPA应该在考虑舞弊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适当的选择函证的方式,谨慎分析和评价函证结果。

(五)对不符事项的处理

不符事项:查明原因,实施进一步程序。

注意:未达账项。

第四节分析程序

一、分析程序的目的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毛利率一般不会变化)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还包括在必要时对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期望差异重大的波动或关系进行调查。

分析程序的目的:

1.用作风险评估程序(必须),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分析程序可以帮助CPA识别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或者预期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识别存在潜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分析程序还可以帮助CPA发现财务状况或盈利能力发生变化的信息和征兆。

2.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更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时,分析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可以做)。【分析程序用在实质性程序称为“实质性分析程序”】

例如:被审计单位有多笔业务,抽样这样的细节测试可能不够准确(受到样本量限制),可以采用分析程序,结合行业、月份背景、比率等发现问题。

3.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必须)

复核重要比率趋势是否与预期存在明显差异

二、用作风险评估程序

1.总体要求。CPA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运用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强制要求。

2.在风险评估程序的具体运用。

CPA可以将分析程序于询问、检查和观察程序结合运用。

注意:在运用分析程序时,①CPA应该重点关注关键的账户余额、趋势和财务比率关系等方面【先确定针对哪个目标或比率进行分析】②对其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可接受的差异额,期望值】③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比率进行比较④如果分析程序显示的比率、比例或者趋势和CPA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不一致④被审计单位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或无法取得相关的支持性文件证据⑤CPA应该考虑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并形成评价结果。

3.风险评估过程中运用分析程序的特点。

①风险评估中运用分析程序主要目的是识别可能存在的异常变化,使用的数据汇总性很强,通常是对账户余额变化的分析,并辅之以趋势分析比率分析。(较模糊,方向性的)

②与实质性分析程序相比,风险评估程序中使用的分析程序所进行比较的性质、预期值的精确程度,以及所调查的范围都不足以提供很高的保证水平。

三、用作实质性程序

1.总体要求

CPA应当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实质性分析程序是指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是一种精确的指导,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方向,再细节测试),它与细节测试都可以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

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使用前提:

①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更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时,CPA可以考虑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

②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低且数据之间有稳定的预期关系,CPA可以单独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风险评估、控制测试、舞弊问题都没有问题时】

注意:相对细节测试而言,实质性分析程序能够达到的精确程度可能受到种种限制,所提供的证据大多是间接证据,证明力相对较弱。

2.确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于特定认定的适用性。分析程序通常适用于:

①在一段时间内存在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交易量小,没必要分析,因为数据概括性汇总性较强)

②不复杂的预测模型也可以用于实施有效的分析程序。

③不同类型的分析程序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证。

④对特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实用性的确定,受到认定的性质和CPA对重大错报风险估计的影响。(如果针对销售订单处理的内控存在缺陷,则应收账款的相关认定更多的会依赖于细节测试)

⑤针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特定的实质性分析程序也可能是视为适当的。(带来样本选择的方向)

3.评价预期值的准确程度。

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CPA形成的预期值的准确性:

①预期值的准确性越高,CPA通过分析程序获取的保证水平越高

②评价做出预期的准确程度是否足以在计划的保证水平上识别重大错报时,应该考虑如下因素:

对实质性分析程序的预期结果做出预测的准确性。(选取那些较稳定的代表性更强的比率)

信息的可分解程度,是指用于分析程序的信息的详细程度。可分解程度越高,预期准确性越高,可以获取较高的保障水平。

4.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可接受的差异额。

如果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并计划针对剩余期间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CPA 应当考虑实质性分析程序对于特定认定的适用性、数据的可靠性、评价预期值的准确程度。

如果认为仅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不足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CPA还应该测试剩余期间相关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或针对期末实施细节测试。

四、用于总体复核(强制要求)

1.总体要求,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CPA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CPA围绕这一目标运用分析程序。而且这样的程序往往并非为了具体的账户余额披露提供保证水平,往往集中在财务报表层次。

2.再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运用分析程序进行总体复核时,如果识别了以前并未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考虑并对全部或部分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评估的风险是否恰当,并重新评价之前计划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

第八章审计抽样

(细节测试、控制测试使用)

第一节审计抽样的基本概念

一、审计抽样的定义

神经抽样(抽样),是指CPA①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②使所有抽样但愿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注册会计师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百分百都实施审计程序称为详细审计】总体,是指CPA从中选取样本并期望据此得出结论的整个数据集合。

风险评估程序程序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没抽到的部分也许会含有重大错报风险】。

当控制留下轨迹时,CPA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对于未留下轨迹的运行轨迹的控制,CPA通常实施询问【一定要询问知情的相关人员,若抽样则可能抽到的人不一定了解】、观察等审计程序,以获取相关控制有效的审计证据,此时不宜使用审计抽样。

二、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CPA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于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

抽样风险包括:信赖不足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

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过度风险更容易导致CPA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信赖不足风险与审计效率有关。

实施细节测试时,也要关注两类抽样风险: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

误受风险(错误的接受)是指CPA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存在的风险。误拒风险是指CPA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不存在的风险。

所以,无论在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抽样风险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①影响审计效果的抽样风险:控制测试的过度信赖风险和细节测试的误受风险

②影响审计效率的抽样风险:控制测试的信赖不足风险和细节测试的误拒风险

注意:①只要使用了审计抽样,抽样风险就会存在。

②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反方向变动: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

(二)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是指CPA由于任何与抽样风险无关的原因而得出错误结论的风险。可能导致非抽样风险的原因包括:

1.选择的总体不适合于测试目标。例如,测试销售收入完整性认定时将总体定义为主营业务收入日记账。【记录的≠实际发生的】

2.未能适当的定义误差,导致CPA未能发现样本中存在的偏差。【误差定义的范围不全】

3.选择了不适用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

4.未能适当的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错误解读误差】

5.其他原因

非抽样风险是人为错误造成的,因而可以降低、消除或者防范。

三、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纯随机),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①随即选取样本项目②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包括计量抽样风险。

抽样方法的确定:

①在抽样统计和非抽样统计选择主要考虑成本效益

②统计抽样的优点在于能够客观的计量风险,并通过控制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风险,这是统计抽样于非统计抽样的重要区别。

③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求CPA在设计、实施和评价样本时运用统计抽样

④对选取的样本实施审计程序通常也与使用的抽样方法无关。

四、统计抽样方法

(一)属性抽样(定性判断,适用于控制测试)

一般用来测试某设定的偏差率,在属性抽样中每一次发生或偏离都被赋予同样的权重,不管交易金额的大小。

(二)变量抽样(定量判断)

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一、样本设计阶段

设计审计样本时,CPA应当考虑审计程序的目的和抽样总体的特征。

(一)确定测试目标【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

控制测试:获取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细节测试: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是否正确,获取与存在的错报有关的证据。

(二)定义总体与抽样单元【必须具备适当性和完整性】

1.总体。实施抽样前必须仔细定义总体。

2.定义抽样单元。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抽样单元可以是实物项目(支票簿上列示的支票信息,银行对账单贷方记录等)也可以是货币单元。

3.分层。如果总体存在重大的变异性,CPA可以考虑将总体分层(每个单元若差异过大,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分层,是指将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

注意:①实施细节测试时,CPA通常根据金额对总体进行分层。为了将更多的审计资源投向金额较大的层,而这些项目最有可能包含高估报错。

②如果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CPA应当考虑与构成整个总体的其他层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定义误差构成条件【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报】

CPA必须事先准确定义构成误差的条件,否则执行审计程序时就没有识别误差的标准。

二、选取样本阶段

(一)选取样本规模

样本规模是指从总体中选取样本的数量(选多少样本可以降低风险)。

选取样本规模的参考因素。参见P142

(二)选取样本

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在选取样本时,CPA都应当使得总体中的每个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统计抽样:选取样本时每个抽样单元选取的概率是已知的。

非统计抽样:CPA通过选择具有总体典型特征的样本项目,从而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以避免偏向。

选取样本的方法:随机数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和随意选样。

1.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随机选样)。

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是:总体中每一项目都有不同的编号为前提。

步骤:

①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建立总体中的项目与表中数字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利用总体中原有的编号,如凭证号发票号等。

②确定连续选取随机数的方法。从随机数表中随机确定一个起点,和一个选号路线。按照路线随机选取号码,此号码对应的总体项目即为选取的样本项目。直到选足样本为止。

2.系统选样。等距选样。按照相同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的选取样本的一种方法。

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可以适用于无限总体的选择,而且不用对项目编号。

3.随意选样

这种方法不采用结构化的选样方法,随意选样属于非随机基础选样方法,不能用在统计抽样中使用,只能用在非统计抽样中使用。【并不能保证每个单元被抽取的几率是一样的】

(三)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CPA应当针对所选取的每个项目,实施适合具体目的的审计程序。选取的样本项目实施审计程序旨在发现并记录样本中存在的误差。

如果审计程序不适用于选取的项目,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替代项目实施该审计程序。

三、评价样本结果

(一)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评价

1.如果注册会计师采用的是统计抽样,则评价的标准是“总体偏差率上限与可容忍偏差率的关系”,具体来说二者的关系可能是:

(1)总体偏差率上限低于可容忍偏差率时,抽样结果可以接受;

(2)总体偏差率上限大于或等于可容忍偏差率时,抽样结果不能接受;

(3)总体偏差率上限低于但接近可容忍偏差率时,考虑是否接受总体,并考虑是否需要扩大测试范围。

2.如果注册会计师采用的是非统计抽样,则评价的标准是“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的关系”,注册会计师根据经验和职业判断采用更加谨慎的态度评价抽样结果,具体来说二者的关系可能是:

(1)样本偏差率大于可容忍偏差率,抽样结果不能接受;

(2)样本偏差率低于但接近可容忍偏差率,抽样结果不能接受;

(3)样本偏差率大大低于可容忍偏差率,抽样结果可以接受;

(4)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的关系是不大不小时,则应考虑是否扩大样本规模。

在细节测试中,注册会计师首先必须根据样本中发现的实际错报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账面记录金额。将被审计单位已更正的错报从推断的总体错报金额中减掉后,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调整后的推断总体错报与该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可容忍错报相比较,但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1.如果注册会计师采用的是统计抽样,则依据下列原则判断:

(1)总体错报上限低于可容忍错报,不存在重大错报,可以接受;

(2)总体错报上限大于或等于可容忍错报,存在重大错报,不可以接受。2.如果注册会计师采用的是非统计抽样,则依据下列原则判断:

(1)调整后的总体错报大于可容忍错报,存在重大错报,不能接受;

(2)低于但两者很接近,存在重大错报,不能接受;

(3)调整后的总体错报远远小于可容忍错报,不存在重大错报,可以接受;(4)两者之间不大不小,考虑能否接受,并考虑是否扩大细节测试范围。

第三节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运用

第一步:确定测试的目标

控制测试的目标是提供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审计证据,以支持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Y=K/X);

第二步:定义总体、抽样单元与误差【目标是某项控制,此控制执行会生成某些文件、凭证、记录,那么总体就是它们】

第三步:根据审计目标设计控制测试的程序;

第四步:确定样本规模(解决“抽多少?”)

例如:

(1)信赖过度风险为10%;

(2)可容忍偏差率7%;

(3)预计总体偏差率1.75%

查教材P204表10-4,样本规模=55(1)

第五步:选取样本(解决“怎么抽?”)

1.随机数表选取样本;

2.系统选样选取样本。

第六步:评价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1.如果注册会计师测试56个样本,发现0个偏差,则(教材P206)

总体偏差率上限(MDR)=R

n=

风险系数

样本量

2.3

56=4.1%

注册会计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总体实际偏差率超过4.1%的风险为10%,即有90%的把握保证总体实际偏差率不超过4.1%;

(2)总体的实际偏差率超过可容忍偏差率的风险很小,总体可以接受;

(3)证实注册会计师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估计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是适当的(Y=K/X)。

2.如果注册会计师测试56个样本,发现2个偏差,则(教材P207)

总体偏差率上限(MDR)=R

n=

风险系数

样本量

5.3

56=9.5%

注册会计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总体实际偏差率超过9.5%的风险为10%;

(2)在可容忍偏差率7%的情况下,总体的实际偏差率超过可容忍偏差率的风险很大,总体不能接受;

(3)样本结果不支持注册会计师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估计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Y=K/X)。

3

第四节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

一、细节测试实施审计抽样的六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确定测试的目标

第二步:定义总体、抽样单元与错报

第三步:根据审计目标设计细节测试的程序;

第四步:确定样本规模(解决“抽多少?”)

第五步:选取样本(解决“怎么抽?”)

1.随机数表选取样本;

2.系统选样选取样本。

第六步:评价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二、非统计抽样示例

假设××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拟通过函证测试ABC公司20 ×8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的存在认定。ABC公司当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账户剔除贷方余额账户和零余额账户后的借方余额共计2 410 000元,由l651个借方账户组成。

注册会计师初步确定的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为280 000元。注册会计师以此为基础,根据被审计单位特点、风险评估结果和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等因素,确定可容忍错报水平为140 000元。

注册会计师将总体定义为20×8年12月31日剔除贷方余额账户和零余额账户以及剔除单个重大项目和极不重要项目之后的应收账款余额,代表总体的实物是20×8年12月31日剔除单个重大项目和极不重要项目之后的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账户。注册会计师定义的抽样单元是每个应收账款明细账账户。

注册会计师将重大项目定义为账面金额在140 000元以上的所有应收账款明细账账户,并决定对其进行单独测试;将极不重要项目定义为账面金额在1 000元以下的所有应收账款明细账账户,并决定对其不实施审计程序。剔除重大项目和极不重要项目后抽样总体变成

2 200 000元,包括l500个账户,如表10—9所示。

注册会计师将错报界定为被审计单位不能合理解释并提供相应依据的、应收账款账面金额与注册会计师实施抽样所获得的审计证据所支持的金额之间的差异

(高估)。错报不包括明细账户之间的误记、在途款项,以及被审计单位已经修改的差异。

注册会计师将应收账款存在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评估为“中”,且由于没有对应收账款的存在认定实施与函证目标相同的其他实质性程序而将“其他实质性程序的检查风险”评估为“最高”。根据表10-8得到的保证系数为2.3。

注册会计师根据下列公式估计样本规模:

2200 000÷140 000×2.3=36

注册会计师将抽样总体分成金额大致相等的两层,发现两层分别包含的项目数量相差很大,因此决定分层。注册会计师将36个样本平均分配到这两个账面金额大致相等的层,每层18个样本。因此,注册会计师从第一层300个账户中选取18个,从第二层1 200个账户中也选取18个。样本分层情况如表10-10所示。

注册会计师向37个客户寄发了询证函,包括1个重大项目和36个选出的样本。重大项目中存在的错报为1 034元。36个样本中发现的错报如表10-11所示。

层错报额=层样本错报额÷层样本账面总额×层账面总额。

注册会计师利用比率法推断的总体错报额为40 996元,加上重大项目中发现的错报

1 034元,计算出错报总额为4

2 030元。注册会计师将推断的错报总额42 030元与可容忍错报140 000元比较,认为应收账款借方账面余额发生的错报超过可容忍错报的风险很小,因此总体可以接受。也就是说,即使在其推断的错报上加上合理的抽样风险允许限度,也不会出现一个超过可容忍错报的总额。注册会计师调查了错报的性质和原因,确定它们是由笔误所导致的,因此不代表额外的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得出结论,样本结果支持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但是,注册会计师还应将根据样本结果推断的错报与其他已知和可能的错报汇总,以评价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三、传统变量抽样的运用

(一)均值估计抽样

1.均值估计抽样定义

均值估计抽样是指通过抽样审查确定样本的平均值,再根据样本平均值推断总体的平均值和总值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

2.均值估计抽样的应用步骤

(1)计算样本中所有项目审定金额的平均值;

(2)用样本平均值乘以总体规模得出总体金额的估计值;

(3)总体估计金额与总体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就是推断的总体错报。

(二)差额估计抽样

1.差额估计抽样定义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平均差额来估计总体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平均差额,然后再以这个平均差额乘以总体规模,从而求出总体的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即总体错报)的一种方法。

(2) 差额估计抽样的应用步骤

(1)计算样本平均错报;

(2)用平均错报乘以总体规模来推断总体错报金额估计数据;

(3)将总体错报估计数与可容忍错报比较。

(三)比率估计抽样

1.比率估计抽样定义

比率估计抽样是指以样本的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比率关系来估计总体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比率关系,然后再以这个比率去乘总体的账面金额,从而求出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的一种抽样方法。

2.比率估计抽样的应用步骤

(1)计算样本审定金额与样本账面金额的比率;

(2)用总体账面金额乘以比率得出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

(3)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与总体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就是推断的总体错报。

四、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一)PPS抽样含义理解

1.PPS抽样是属性抽样的一种变形,是用样本错报率来推断总体错报率进而推断总体错报金额的方法;

2.PPS抽样中,注册会计师关注的是错报金额,而不是差错率,它根据抽样结果计算差错上限,并将其与所设定的可容忍差错金额进行比较来推断总体价值,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易发生额或账户余额存在高估的情况;(只能用于细节测试) 3.PPS抽样因其抽样单位是元,又称为“货币单元抽样”或“金额加权抽样”;4.PPS抽样因其要求计算各个总体项目的累计金额,又称为“累计货币金额抽样”;

5.PPS抽样因其将数学的属性与变量的结论结合在一起,又称为“综合属性变量抽样”。

四、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二)PPS抽样的优点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七章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七章 第七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第一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征 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应收款、预收账款、应缴税费等。 所涉及的利润表项目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等。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一)接受顾客订单;(二)批准赊销信用;(三)按销售单供货;(四)按销售单装运货物;(五)向顾客开具账单;(六)记录销售;(七)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八)办理和记录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九)注销坏账;(十)提取坏账准备。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1)顾客订货单;(2)销售单;(3)发运凭证;(4)销售发票;(5)商品价目表;(6)贷项通知单;(7)应收账款明细账;(8)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9)折扣与折让明细账;(10)汇款通知书;(11)库存现金日记账和

银行存款日记账;(12)坏账审批表;(13)顾客月末对账单;(14)转账凭证;(15)收款凭证。 第二节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 一、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一)适当的职责分离; 应当将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或岗位)分别设立。谈判人员至少两人,并与订立合同的人员分离;编制销售发票通知单的人员与开具销售发票分离;销售人员与销货现款分离;单位应收票据的取得与贴现须经保管人员以外的主管人员批准。 (二)正确的授权审批; 1、在销售发生之前,赊销已经正确审批; 2、非经正当审批,不得发出货物; 3、销售价格、销售条件、运费、折扣等必须经过审批;

4、审批人应当根据销售与收款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三)充分的凭证和记录; 例如:在收到顾客订货单后,就立即编制一份预先编号的一式多联的销售单,分别用于批准赊销、审批发货、记录发货数量以及向顾客开具账单等。 (四)凭证的预先编号; (五)按月寄出对账单; (六)内部核查程序。 二、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关键内部控制和常用的控制测试 (一)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确系已经发货给真实的顾客(发生) (二)所有销售交易均已登记入账(完整性) (三)登记入账的销售数量确系已发货的数量,已正确开具账单并

审计学课堂笔记上课讲义

审计学课堂笔记

审计总体目标: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造成错误导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接受业务委托 是否接受或保持某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应考虑:客户诚信,是否具备执行审计业务所必须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主要工作:了解和评价审计对象的可审性;决策是否考虑接受委托;商定业务约定条款;签订审计业务的约定书等. 计划审计工作 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的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决策;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等;计划审计工作不是审计业务的一个独立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确定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的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以及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等。

风险应对: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根据所获取的各种证据,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修改的情况: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获取新信息;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所了解的情况发生变化。 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内容: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以及所需要沟通的性质;审计方向;审计资源配置。 具体审计计划 错报的汇总数=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推断错报=事实错报+判断错报+抽样推断错报 事实错报:毋庸置疑的错报;判断错报: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推断错报: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存在的错报作出最佳估报数,涉及根据在审计样本中识别出的错报来推断总体的错报。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将与每个重要认定相关的审计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

第三章 审计方法和技术

第三章审计技术和方法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审计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规律的三个阶段存在者截然的划分,各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技术、程序和方法不能相互利用。() 2.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的传统审计。() 3.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是同一种形式。()4.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为主线。() 5.账项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能适用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局模式阶段。() 6.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广泛采用符合性测试和统计抽样审计方法。() 7.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初期,由于以抽查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还没有成熟,仍然大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 ) 8.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没有区分阶段、步骤,无所谓审计准备阶段。( ) 9.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送财务审计时,同样应采用盘点法、观察法。() 10.审阅法和核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最为广泛。() 11.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 12.顺查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和凭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 ) 13.详查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太大,消耗人力和时间过多,审查成本高,故难于普遍采用。() 14.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对所选项目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 ) 15.对于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监督盘点。() 16.系统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17.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满足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需要。() 18.风险导向审计不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而是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外部环境。() 19.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做为一切审计工作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模式。() 20.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抽样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 21.抽样风险存在于审计抽样,非抽样风险不是审计抽样中的风险,而是详细检查中的风险。( ) 22.非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

审计技术和方法 2014 最新习题与答案

审计技术和方法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审计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规律的三个阶段存在者截然的划分,各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技术、程序和方法不能相互利用。( X )2.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的传统审计。( √ ) 3.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是同一种形式。( √ ) 4.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为主线。(√) 5.账项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能适用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局模式阶段。( X ) 6.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广泛采用符合性测试和统计抽样审计方法。( X ) 7.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初期,由于以抽查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还没有成熟,仍然大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 ( √ ) 8.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没有区分阶段、步骤,无所谓审计准备阶段。 (√ ) 9.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送财务审计时,同样应采用盘点法、观察法。( X ) 10.审阅法和核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最为广泛。( X ) 11.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 √) 12.顺查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和凭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 X ) 13.详查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太大,消耗人力和时间过多,审查成本高,故难于普遍采用。( √ ) 14.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对所选项目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 (X ) 15.对于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监督盘点。(X ) 16.系统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 ) 17.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满足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需要。( √ ) 18.风险导向审计不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而是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外部环境。( X ) 19.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做为一切审计工作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模式。( √ )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要素: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2.完整性: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3.准确性: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4.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5.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题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审计技术方法概论 一、选择题 1.审计方法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 ) A 保证审计独立性 B 贯彻审计制度 C 树立审计权威 D提高审计效益 2.不属于审计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审计模式是( D ) A 账目基础审计 B 制度基础审计 C 风险基础审计 D资产负债表审计 3. 审计方法体系包括( C ) A.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B.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C.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 D.审计系统检查法和审计技术 4.( D )的说法不正确。 A.审计方法服务于审计目标 B.审计方法应包括正确应用审计标准 C.审计方法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D.审计方法是一种取证的技术手段 5.收集审计证据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技术,在审计方法体系中,叫做( C ) A.审计记录方法 B.审计评价方法 C.审计稽察方法 D.审计管理方法 6.( A )不是审计方法选用的基本原则。 A.依靠群众选择审计方法 B.依据审计方式选择审计方法 C.依据审计人员素质选择审计方法 D.根据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选择审计方法 7.审计方法体系中审计实施方法又可划分为( A )三部分。 A.审核稽查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B.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审计文书方法 C.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D.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二、思考题

1.简述审计方法的涵义和特征 2.简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3.简述审计技术方法模式的发展 4.试论审计方法体系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审计方法的目标 一、选择题 1.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属于审计( A )阶段的工作内容。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报告阶段 D终结阶段 2.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受到( D )因素的影响。 A.提供证据人的独立程度 B.证据提供者的知识水平 C.证据本身的证据力 D.证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3、下列哪项属于内部证据( B ) A、成本审计时复算成本所取得的成本计算单 B、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 C、审计人员在监督库存现金清点时所取得

审计读书笔记

审计读书笔记 【篇一:审计读书笔记】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 读书报告正如《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所述,审计业界并非尚未认识到其面临风险的真正根源, 目前需要做的是研究并实施如何在审计行为中识别,控制风险,并使该理念和模式体现在审 计各阶段具体的审计程序中,而不是仅仅在审计计划阶段对固有风险进行简单的分析。要做 到这一点,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模式,由于其更多的是为了关注财务报表风险而关注报表和企 业帐目,而不是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层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关注财务报表,因而无法实现审 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也使审计在为整个财富价值链中的价值无法进一步得到体现。传统的 审计方法除了在理念存有不足外,还欠缺足够的可以用来识别现代企业经营风险及其控制的 审计工具,模型和方法; 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正是从企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角度分 析审计风险,实施审计程序,从财务报表风险的源头——企业经营风险角度去关注财务报表 风险,从而为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并实现审计目标同整个商业社会的共同目 标达到一致。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cpa视角的中国第一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著作。《现代企业 风险管理审计》借鉴国内外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在风险审计的概念、目标、程序以及专业 判断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和突破;在具体风险的审计上,精心编制国内外企业典型案例,具有 可操作性。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从企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审计风险, 实施审计程序,财务报表风险的源头——企业经营风险角度去关注财务报表风险,从而为风

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并实现审计目标同整个商业社会的共同目标达到一致。书 中提供了大量的风险管理审计工具,模型和方法以使新的审计理念可付诸实践。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强调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第2页对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引用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有两 个方面:一是协助风险估算程序;二是对风险管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作出保 证。这一观点在书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则认为“内部审计师通过对主体企业风险管 理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 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还强调内部审计的适当作用,清楚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该 对他们所审计的活动持客观的态度。” 我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通过评价、报告和提出改进建 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在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方面起着关键性 作用。而不赞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角色和作用的观点,内部审计要保持客观, 就需要相对独立,不能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不能直接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风险估算程序。 同时内部审计的资源难以实现“对风险管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作出保证”的 作用。特别是“作出保证”更是不现实的;如果作为理论上的追求,也是无意义的。能作出 “保证”的观点只能误导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赋予内部审计不恰当的地位和权限, 占用更多的资源。正如作者在书第3页的表述:客观地讲,要求每一位审计师者成为风险管 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是不现实的。 二、企业风险管理模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大都采用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模型。

《审计技术与方法》案例分析练习题(1)

《审计技术与方法》案例分析练习题 1.资料:对某企业存货金额进行审计,该企业共有5000种存货,采用统计抽样法,审计人员预计的总体标准差为30元,可靠程度为95.4%(t=2),精确度为±25000元。 要求:(1)确定抽样规模。 (2)若样本平均值为600元,样本标准差为24元。审计人员应的出何种审计结论? 2.资料:被审单位应付帐款帐面价值为5,000,000元,共计4000个帐户,据统计抽样方法选出200个帐户,帐面价值为240,000元,审计后认定的价值为247,500元。 要求:请分别用比率估计、差额估计抽样对应付帐款帐面总值进行估计。 3.资料:某会计师事务所对某公司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在进行产成品审计时取得了企业产成品明细账的如下记录见下表。 ××公司产成品明细表 数量单位:件 产成品类别:××规格:××金额单位:元 年月日 凭证 号数 摘要 收入发出结存 数量金额数量金额数量金额 12 12 12 12 12 1 12 26 31 31 转3 转8 转12 承前页上月结存 收到产成品 收到产成品 结转本期销售 本月合计 3 000 2 000 5000 180000 150000 330 000 4 000 4 000 220 000 220 000 2 000 5 000 7 000 110 000 290 000 440 000 期未结存 3 000 220 000 经与该公司会计人员了解,得知该公司在核算产成品时采用实际成本法的先进先出法。 要求:根据所取得的账页资料,看该公司产成品明细账是否存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 4.资料:1999年1月21日,审计人员对某企业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查得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库存的现金金额为859.81元。1月21日下午下班前,对出纳人员经管的现金进行了清点,该企业1月21日现金账面额为759.81元,清点结果如下: 1、现金实存数545.05元。 2、保险柜中有下列单据: (1)某职工借条一张,系差旅费,金额200元,已经批准,日期是1998年12月29日,但未入账 (2)某采购员借条一张,金额130元,日期是1998年12月20日,未经批准,但未入账 (3)保险柜中有已收款但未记账的凭证3张,金额135.24元。 (4)外地汇款单一张,汇出日期是1998年12月3日,金额500元,尚未办理。 3、银行核定该企业现金限额为600元。 4、经核对1999年1月1日-21日的收、付款凭证和现金日记账,核实1日-21日收入现金额2350元,支出现金数2400元,正确无误。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库存现金情况表,核实库存现金实有数; 2、调整核实199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所列的数字是否公允。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五章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审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二、审计证据的来源 按照证据的来源分类,可以将审计证据分为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两类。 1、内部证据 内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管理层的声明书以及其他各种由被审

计单位编制和提供的有关书面文件。 按照证据的处理过程,可以将内部证据进一步划分为:只在审计客户内部流转的证据和由被审计单位产生,但在被审计单位外部流传,并获得其他单位和个人承认的内部证据。 2、外部证据 外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面证据。 按照证据的处理过程,可以将外部证据进一步划分为: (1)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编制,并由其直接递交给注册会计师的外部证据。 (2)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编制,但由被审计单位持有并提交注册会计师的书面证据。 (3)由注册会计师为证明某个事项而自己动手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或自行观察获取的证据。这类证据也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三、认定与审计证据 (一)认定的含义 所谓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二)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 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将管理层的认定运用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就形成了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具体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四、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途径) (一)审计程序的类型:按目的划分

审计学专业大学生面试自我介绍(多篇)

审计学专业大学生面试自我介绍 我叫好范文。是审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校的四年磨练出一个自信和上进心强的我。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在学习期间。我积极学习提高充实自己。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丰富审计专业上,除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每学年的课业,并获得院“优秀团员”的荣誉外,也拿到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和英语四级证书,并且我从未间歇过自学考试,已经通过好几门课程。我一直以行动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胜任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 我会用行动和敬业的精神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您的无悔选择!竭尽所学,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篇:审计学专业毕业生面试的自我介绍 请大家来欣赏这一篇审计学专业毕业生求职的自我介绍,欢迎大家浏览。 我叫好范文,是***大学审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校的四年磨练出一个自信和上进心强的我。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在学习期间,我积极学习提高充实自己。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丰富审计专业上,除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每学年的课业,并获得院“优

秀团员”的荣誉外,也拿到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和英语四级证书,并且我从未间歇过自学考试,已经通过好几门课程。我一直以行动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胜任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 我会用行动和敬业的精神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您的无悔选择!竭尽所学,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篇:审计学专业求职面试的自我介绍 我叫好范文。XX年河北经贸大学审计学专业的好范文。本科学历。在学校的时候除了完成课业之外,大多时间用于运动和读书,喜欢球类运动,喜欢健身,喜欢做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文字。我觉得收获最大的还是交到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在开心不开心,顺利不顺利,甚至迷茫、失落的时候都能得到安慰、鼓励和支持,这是我觉得自己最幸运的地方。 11年初我开始正式实习工作,先在河北省审计厅做了一个外资审计的项目,然后去了一家税务师事务所,做兼职会计,主要是做税务登记,纳税筹划,代理记账,年检,验资之类的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和税务机关和客户打交道,也跟着领导做过几次审计,比如九三学社的一个离职审计和河北省室内装饰公司的年终审计。 在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步步的完成着在学校学到的理论和工作实践的结合,也顺利的完成了自己从学校到职场,心理上的过渡。之前的单位,经理和同事都很好,给了我很多帮助,教会我很

最新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4000字(通用版)

编号:YB-BG-0199 ( 实习报告)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最新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4000字(通用版) The internship report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the society in practice, open up our horizons, increase our knowledg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ociety.

最新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 4000字(通用版) 备注:实习报告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结合网上调查的我国的现状,针对我的实习单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xx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

审计学第十四版学习笔记

审计学第十四版学习笔记 第一章保证服务市场 审计的性质: 审计:收集和评价与信息相关的证据,以确定和报告该信息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相符合程度。必须由有胜任能力的,独立的人来实施。 ?信息和既定标准:信息必须具有可以验证的形式,信息包括多种形式,量化信息如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单,也会有一些主观信息,如计算机系统的有效性和生产经营的效率性;既定标准基于不同的被审计信息而有所不同,如财报审计的标准是指一般会计准则,内部审计的标准则是内部控制的公认框架,对于主观信息通常是事先达成协议的标准 ?收集和评价证据:证据是审计师用于确定被审计信息是否安装既定标准列示的任何信息,证据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包括交易的电子或书面证据,与外部第三方沟通的书面或电子记录,审计师的观察结果,询问被审计人的口头证据等等。获取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保证。审计师必须确定所需证据的类型及数量,并评价被审计信息与既定标准是否相符。 ?具有胜任能力,独立的人:审计师必须具有理解所使用标准,必须具有了解所收集用于得出适当结论的证据的类型和数量的专业胜任能力,还必须保持一种独立的态度。 ?报告:向使用者沟通审计发现,必须告知阅读者被审计信息与既定标准的相符合程度 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会计指运用合理的方式对交易和经济事项进行记录分类和汇总,目的在于向决策者提供财务信息。审计会计信息则在于确定记录的信息是否适当的反映了在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其依据是提供评价会计信息是否适当记录标准的一般会计准则,审计必须具备收集和解释审计证据的能力,这也是审计师与会计师的最大区别。 对审计的经济需求:审计能够降低相关交易的信息风险,信息风险的降低对一些企业或组织能否以合理成本达成某项交易具有重大影响。 信息风险的成因: 信息距离的遥远:决策者难以获取有关组织的一手资料,而只能依赖他人提供信息,而这会增加有意或无意存在的错报可能性 提供者的偏见和动机:信息提供者的目的和决策者不一致,则信息可能受到有利于提供者目的的影响,可能出自对未来事项的乐观预测或是有意强调意图影响信息使用者 信息数量庞大:组织规模越来越大,交易和事项也越来越多,这增加了出现不恰当记录的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发现不恰当记录的难度和工作量。 复杂的交换交易:组织间的交换交易在过去几十年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导致适当的记录变

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5篇

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5篇Model report of audit technical method practice 编订:JinTai College

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5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 2、篇章2:2020事务所审计实习报告文档 3、篇章3:会计事务所审计工作文档 4、篇章4:事务所审计实习报告范文 5、篇章5:事务所审计实习报告范文 篇章1: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 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 , 则必须 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结合网上调查的我国的 现状,针对我的实习单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审计的现状.

财政部 1994 年 5 月 4 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 xx 年,力争达到有 40% ~ 60% 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 10% ~ 30% .到 xx 年,力争 80% 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针对新野县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其现状基本上于我国的大的局势类似,具备一定数量的微机,也基本建立了网络环境,但是硬件较落后,网络也只是简单的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防火墙和其他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基层单位资金缺乏,信息化基础较差,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习题

欢迎阅读 第一章审计技术方法概论 一、选择题 1.审计方法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 ) A 保证审计独立性 B 贯彻审计制度 C 树立审计权威 D提高审计效益 2.不属于审计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审计模式是( D ) A 账目基础审计 B 制度基础审计 C 风险基础审计 D资产负债表审计 3. 审计方法体系包括( C ) A.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B.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C.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 D. 4.( A. B. C. D. 5. A. C. 6.( A. B. C. D. 7. A. B. C. D. 1 2 3 4 一、选择题 1.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属于审计( A )阶段的工作内容。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报告阶段 D终结阶段 2.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受到( D )因素的影响。 A.提供证据人的独立程度 B.证据提供者的知识水平 C.证据本身的证据力 D.证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3、下列哪项属于内部证据( B ) A、成本审计时复算成本所取得的成本计算单

B、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 C、审计人员在监督库存现金清点时所取得的现金余额表 D、专门人员对支票真伪鉴定结论 4、审计人员对存货监督盘点所获得的证据可以证实存货的( C )。 A、所有权 B、计价 C、存在性 D、完整性 5、关于审计证据的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书面证据比言词证据可靠性强 B、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性强 C、内部证据比审计人员亲自取得的证据证明力强 D、来自不同渠道且能相互印证的审计证据比通过单一渠道获得的证据更可靠 1 (1)? (2)? (3)? (4)?Y (5)? ? 1.( A B C D 2 A 3.( A. B. C. D. 4.直查法是指直接从( A )的审阅和分析开始的一种审计方法。 A.明细账 B.总账 C.会计报表 D.原始凭证 5.逆查法的关键技术在于( D ) A.审阅分析原始凭证 B.核对总账科目及其所属明细账 C.进行账实核对 D.审阅和分析会计报表 6. 顺查法的起点是对( C )进行审查分析。 A.明细账 B.总账 C.原始凭证 D.记账凭证 7.逆查法的关键步骤是对( A )的审阅和分析。

审计学读书笔记

“审计学”笔记 第一章 学习提要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明确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掌握审计的本质属性。本章主要内容:一、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二、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三、审计的本质 重点与难点 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的对象、目的、独立性。 内容讲解 一、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首先,私有制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营者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另一个客观条件。 (二)官厅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它产生于奴隶社会的末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审计的国家之一。职位,宰夫。 官厅审计在我国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审计是股份制的产物。 世界上第一位社会审计人员是1720年受英国议会委托,负责清查南海公司破产事件的查尔斯·斯内尔。1853年在苏格兰成立的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审计执业团体。

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谢霖创办)——“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四)审计工作在我国的必要性 1、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4、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5、对外开放政策,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二、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的本质属性,指的是审计所具有的固有功能,审计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审计的职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正确认识审计职能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对审计提出一定的要求,就构成了审计的任务。审计的任务是人们赋予审计去完成的,因此是主观的产物。完成了审计任务,就发挥了审计的作用,可见,审计的作用是完成审计任务后的结果。 (一)审计的职能 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的职能。 1、经济监督 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指的是,通过审计,监察和督促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

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及应用 审计技术方法: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部控制测试、分析性复核。加上审前调查、审计风险评估独立出来为六个概念。 从三个方面讲解: 一、为什么?即上述审计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地位或者重要性; 二、是什么?即审前调查、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部控制测试、分析性复核的概念是什么; 三、怎么做?即如何运用或者具体操作。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重要性。即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1、审计采用上述方法是“五号令、六号令”明确要求的。仅此一点,足可说明其重要性。 2、本人以前有个错误认识:审计一个项目,认为问题会出在哪一方面,就查哪一方面,写好报告就行了。但是在档案质量评比中,分数不高。很是不服气,搞一些虚的有什么用,审计报告质量高不就行了吗。 3、其实不然。现在讲提高审计质量开展的是审计档案质量评比,而不是审计报告质量评比,只注重审计报告质量而忽视其他项得不到高分在情理之中。 4、为什么要搞这些“虚”的?高质量审计报告应以高质量底稿作支撑。即质量高的依据在哪里?是怎么开展审计工作的?经验判断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等等。原来已经开

展了审前调查、已经使用了先进的审计方法,没有留在书面上罢了。 5、结论:上述审计技术方法不“虚”,是做好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善于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而且要在审前调查记录、日记、底稿、方案中留下痕迹。这样,才能把审计报告、审计档案质量提高。 再讲第二、三两个问题,是什么、怎么做。 一、审前调查 按照审计署第六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一)、第八条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调查什么) 1、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2、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3、职责围或者经营围; 4、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5、相关的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6、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即变更; 7、以往接受审计情况; 8、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二)第九条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取得哪些资料) 1、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银行、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审计学课程最新教学大纲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学系:会计学系 课程名称:审计学

二○一○年 审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审计学(英文)Audit and Assurance Services 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学时:54学时 主编者:李洪斌/张媛单位:会计学系职称:副教授/助教 主审者:单位:职称: 授课对象: 本科生专业:会计学年级:2008级 编写日期:2010 年8 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审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会计学专业,尤其是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了解审计的性质及需求、审计的法律环境以及审计的内部控制测试方法,同时应掌握审计报告的形式,审计的目标、计划、方案和分析性程序的制定,重要性和风险的判断,以及审计方法在各业务循环中的应用并能在熟练运用于实际业务操作中。此外,学生应通过在课外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及审计准则、法案,提高专业英语阅读及写作能力,具备日后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科,由此本课程主要是围绕审计决策的过程,全面系统的阐述审计的基本原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我国及国外的审计环境与法规,以及基本审计程序。具体内容如下:-

第Ⅰ部分审计职业 第1章对审计及其他保证服务的需求(2学时) ?审计的发展与性质 ?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对审计的经济需要 ?保证服务 ?审计的种类 ?审计师的种类 ?注册会计师 第2章注册会计师职业(1学时) ?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 ?会计师事务所的结构 ?《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和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证券交易委员会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公认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说明书 ?国际审计准则 ?质量控制 第3章审计报告(3学时) ?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与遵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组合报告 ?带说明段或修正用语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偏离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 ?重要性 ?偏离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讨论 ?审计报告决策过程 ?电子商务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超赞的CPA复习笔记(审计)

超赞的CP4复习笔记(审计) CPA 考试《审计》篇 一、科目特点: 审计学在我国形成的时间不长,并且我国《审计》教材的编写借鉴了很多西方教材的内容,直译内容占了较大比重,所以有些语言表达不太符合汉语习惯,也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学审计很累,累就累在咬文嚼字上。这一点与学习法律知识类似,其实大多时候我们是在玩文字游戏,要仔细揣摩、分析其中的意思才会真正理解。 另外,教材所讲解的内容只注重了各知识点的介绍,缺乏对整个审计工作程序的系统阐述。又由于《审计》科

目的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理论为实务操作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故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合理、准确地判断。对于《审计》一科问题的解答在其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考生大多数都没有从事审计工作的执业经验或是对审计缺乏一定的敏感性,所以容易致使绝大多数的考生盲目进行机械式的学习,答题过程中漫无目的,很难准确分析到题目的中心要点。 由于以上多方面原因,导致了众多考生朋友感觉《审计》一科难度很大。不过,只要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那样就会感觉轻松许多了。 二、报考建议: 会计、审计和税法: 主要考虑到会计和审计的联系以及会计与税法的联系,但是难度较高;建议优先保证会计和税法通过,审计的难度较高些,如果没有通过,也为第二年通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会计、财管和风险管理: 主要考虑到财管和风险管理难度要低,而且联系紧密,且会计能为财管打基础; 优先保证会计和财管的通过。 会计、财管和税法:主要考虑到财管能够提前学习,会计和税法联系紧密,且能共同促进财管的学习;优先保证会计和税法通过。 会计、税法和经济法: 主要考虑到难度问题,会计和税法联系紧密,经济法难度也不大;优先保证会计和税法通过。 三、学习方法: 1.熟悉教材 审计的专业判断内容比较多,但是应当说大部分考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书上找得到,其他部分需要一些发挥,教材上找不到,所以一定要熟悉教材。要把教材真正弄懂弄通,才会有助于阅读资料,准确理解、分析问题,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