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外文翻译---在中国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金融学外文翻译---在中国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金融学外文翻译---在中国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金融学外文翻译---在中国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中文2850字

原文:

The Impact of Bank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in a fast growing country, such as China. Employing data of 27 Chinese provinces over the period 1995–2003, we study whether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anks and non-banks —have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mpact 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anking development show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economically more pronounced impact 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Growth . Financial development . Chinese provinces . Banks

JEL codes E44 . G21

1 Introdu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has been long under debate. Although some researchers have argued that finance only reacts to the expectation of growth, there has been overwhelming evidence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developed economies (see e.g. Levine (2004) for a survey). Evidence is rather mixed with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le finance seems to promote growth in som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Haber (1991, 1997)), researchers disagree on the role played by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Understanding the finance and growth issue in China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China’s case is not unique. Most transition countries, like China, suffer from relatively weak legal and financial systems. Therefore, the Chinese experience could be relevant for othe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growth potential and similar legal and financial systems. In addi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of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growth and the stability of its financial system matter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 itself, but also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Recent debate on finance and growth in China boils down to the question on how

Chinese firms are financed and monitored. One strand of literature reasons that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and formal financial sector are too weak to enforce sound governance and thus the law, finance and growth nexus does not hold in China (e.g., Allen et al. (2005) and Boyreau-Debray (2003)). Chinese growth then stems from informal financing channels and institutions. The other strand reasons that formal finance in China contributes to growth, despite the relative weakness of the legal system (e.g. Hasan et al. (2006), Ayyagari et al. (2007), Rousseau and Xiao (2007), or (Demitriades et al. 2008)).1 Informal finance serves firms who cannot tap formal finance. However, informal finance cannot serve the needs of the higher end of the market since their monitoring and enforcement mechanisms are insufficiently developed (Ayyagari et al. (2007)). We find that banking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Our evidence taken together with that from other recent papers (e.g. Hasan et al. (2006), Ayyagari et al. (2007), Rousseau and Xiao (2007), and Demetriades et al. (2008)), who also support the role of formal finance in China using different datasets and methods, show that the Allen et al. (2005) conjectures are becoming very much a minority view. Our paper therefore shifts the balance of evidence away from the view that formal finance played little role in financing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We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 on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e by using China’s publicly available macro data, employing a set of new perspectives. First, inspired by the classification in Ayyagari et al. (2007) and Allen et al. (2005), we study the impact of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e on growth by exploiting heterogeneity between bank and non 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yyagari et al. (2007) separate bank finance which includes local commercial banks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from informal finance which includes financing from informal sources such as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2 Allen etal. (2005) also distinguishes financing sources from two groups, bank finance and self fund raising, that includes all other sources such as retained earnings, informal sources, loans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trade credit, investment funds, equity and the other category. In either way of classification, these two studies include the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part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thus argue that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clearly different from formal sectors.3

However, unlike their counterparts that are informal under common law,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nder China’s law actually operate more as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Moreover, like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banks, non 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also supervised by the Chinese central bank. These facts suggest that though Chinese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y belong to informal finance,

they actually hav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formal sector and are in this respect comparable to banks. The uniqueness of China’s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refore allows our study of the heterogeneity between those two typ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gain further insights on whether the formal or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leads to growth in China, helping to shed light on the difference in results between Allen et al. (2005) and Ayyagari et al. (2007).

Clearly distinguishing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rom banks in our study has several other merits. First, we add to previous studies employing macro data often consider only banks, as they dominate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rural and urban credit cooperatives, trust and investment companies, and financial companies have been installed as reactions to developments in the formal banking system (see e.g. Laurenceson and Chai (2003), and Kumar et al. (1997)). Second, while cross country differences, such a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variations as well as heterogeneity in accounting standards, make it difficult to directly compare Chinese banks with t heir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China’s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serve as a more appropriate ―reference group‖. For identifying the causality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it will be ideal i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anks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ly lies in the reforms they have received. Therefore,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better reforms lead to greater efficiency, the testable hypothesis will be that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having benefited more from reforms exhibits greater correlation with growth. Nonetheless, banks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also different in some other aspects. For instance, while banks have received much earlier and more profound financial reforms but have granted loans mostly to large and medium sized firms in China,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seldom benefited from reforms

but have mainly extended their loans to small or private firms. Such differences, however, are working in favor of identifying the causality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Empirically bank development being more correlated with economic growth than the development of non-bank financial sector may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nk between financial reform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us economic growth. Otherwise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y simply react to the real sector, given the fact that small and private firms are the engine of China’s Growth.

In China, most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ly operate within a province. While banks, especially state-owned banks, have their national-level headquarters, cross-province bank lending seldom happens due to the restriction imposed by 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 Therefore it is safe for us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two typ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t provincial leve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tho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each province is measured, in a conventional way, by the ratios of local savings and loans to GDP. The panel dataset we employ covers the period 1995–2003, right after the mid-1990s financial reforms took place. Choosing such a period also helps us alleviating the reverse impact from growth to financial reforms. For instance, the concern that financial reforms were initiated exactly at the time that the economy was expected to boom should then be less of a concern. The growth rates have shown a decreasing trend during our sample period, 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anaged to ―soft land‖ the economy since the mid-1990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clear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banks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growth. While having extended most of their loans to the large and medium sized firms, bank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local growth. 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in provinces with foreign entry. As a comparison,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le granting most of their loans to smaller firms in China, seem to be not important for local growth. Such results are robust across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controlling for omitted variables or reverse causality. We attribute this difference to the fact that banks, relative to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benefited much more from the Chinese ongoing financial reforms. In particular, the reforms include commercialization of state-owned banks, market entry deregul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despite the relatively weak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 at margin bank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llocation of funds, and in turn spurred growth. Our finding sharpens the insights of Allen et al. (2005) on the one hand, and Ayyagari et al. (2007), Demetriades et al. (2008), and Rousseau and Xiao (2007), on the other hand, which mainly argue that only the informal and formal financial sector drive growth, respectively.

There is a large literature investigating the link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4 Recent empirical evidence employing cross-country datasets show that financ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owth (see e.g. King and Levine (1993a) or Levine and Zervos (1998)). While the initial cross-country studies may suffer from simultaneity bias, the more recent studies focus on finding proper instruments to extract the exogenous par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when trying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causality (see e.g. La Porta et al. (1998), Levine et al. (2000) or Demirgü?-Kunt and Maksimovic (1998))5. Another way to avoid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that may plague identification is to focus on one country only. Jayaratne and Strahan (1996) for example tackle endogeneity by keeping effects other than financial development constant. They use financial deregulation in the early 1970s in a set of U.S.-states as an exogenous shock to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y find that in the 30 years after the deregulation, the economy grew faster in the deregulated states than in the other states. Guiso et al. (2004)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ces in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activity in Italy. They find that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enhances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individual starts a business, increases industrial competition, and in turn spurs firm growth. We contribute to this line of research by focusing on one country and studying different channels of finance that were exposed differently to financial reforms.

The remainder of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Section 2 describes the refor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motivating our empirical framework. Section 3 presents our empirical framework as well as the data. Section 4 discusses the results on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growth. The last Section concludes.

外文题目:The Impact of Bank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出处: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10, V olume 37, Numbers 2-3, Pages 179-199.

作者:Xiaoqiang Cheng and Hans Degryse

译文:

在中国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本文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国家财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以中国为例。用工总数超过1995-2003年期间27个中国省份的数据,我们研究是否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发展——银行和非银行——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银行业发展呈现出对地方经济有显著增长,经济上更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增长;金融的发展;中国省份;银行

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争论由来已久。虽然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金融只反应到增长的脚步,出现了大量证据表明金融发展在促进发达经济体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这证据在发展中国家相当复杂,虽然金融似乎促进一些拉美国家的增长,但研究人员不同意通过正式和非正式金融在最重要的发展中世界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发挥作用。在中国了解金融与增长问题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情况是不是唯一的。大多数转型国家如中国,受到相对薄弱的法律和金融制度。因此,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具有相似的增长潜力和类似的法律和金融制度的其他国家的所用。此外,随着贸易的日益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不仅为国家本身的稳定,而且也是为世界其他地区的稳定。

金融和中国经济增长在最近一次辩论归结为中国的企业是如何资助和监督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在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正规金融部门执行了太弱治理,

从而在法律,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成立,中国的增长则来自于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和机构。另一原因,是在中国正规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尽管法律制度相对疲软,非正规金融服务公司不能挖掘正规金融。然而,非正规金融是无法满足的,因为他们的监督和执行机制是不够发达的市场所需要。我们发现,银行业发展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证据与其他最近论文所支持的用正规金融在中国收集不同的数据集合方法来表明的猜测正在成为一个非常少数人的观点。因此,转变我们的论文在远离平衡的证据认为,正规金融融资中发挥了经济增长作用不大。

通过中国的公开的宏观数据有助于我们在正式和非正式金融的辩论,采用了一套新的前景。首先,通过在分类,启发我们的研究开发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非均质性和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独立银行融资,其中包括地方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还包括来自非正规金融,如非银行金融非正式渠道融资。区别于两组,银行融资和自我筹资,它包含了诸如留存收益,非正式渠道,与家人和朋友,贸易信贷,投资基金,股票及其它类贷款的所有其他来源的资金来源。在这两种分类方法中,研究包括非银行金融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显然是正规的,然而不同的是,不同的同行认为是非正式的是根据普通法,根据中国法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实际运作,合同安排。此外,像正规的金融机构,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由中国的中央银行监管。这些事实表明,尽管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属于非正规金融,但他们实际上已经有正规部门的特点,并在这方面可比银行。因此对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独特性,允许我们研究金融机构的两种异质性收益之间是否存在正式或非正式的金融部门而导致中国经济的增长,有助于揭示不同人之间的成果。

明确区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们的研究中有许多优点。首先,我们添加的宏观数据往往只考虑以往银行作为他们称霸中国金融业的研究。如农村和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迅猛发展,我们应正视它在正规银行系统的重要性,在制度上的差异,如政治和文化差异,以及会计准则的异质性,使其难以直接比较它们的国际同行——中国银行,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作为一个更适当的“参考组”。在确认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将是理想的,如果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同只是在他们受到的改革好处。因此,在假设好的改革带来更大的效率,可检验的假说将是更多的有利于金融发展的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性更大的产品。尽管如此,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

其他一些方面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中国,虽然银行已收到的改革好处更早,更深刻的金融改革,主要是大中型企业为了获得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已很少从改革中受益,、主要是小型或私人公司扩大了贷款。这种差异是在工作中确定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银行的发展经验更比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能使经济增长,这可能表明了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和相关的重要性。否则,鉴于小型和私营企业是中国的增长引擎,金融发展可能只是反应到实际部门。

在中国,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只有一个省。尽管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有其国家一级总部,但跨省的银行贷款的情况也很少见,尤其是在中国央行施加的限制。因此,这是我们比较安全的省级金融机构的两种类型的性能。财政在每个省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是传统的衡量方式,由当地的储蓄和贷款占GDP 的比率。我们采用的面板数据集包括1995-2003年期间,和后90年代中期发生的金融改革。选择这样一个时期也帮助我们从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来反映金融改革。例如,该金融改革始于当时正是担心经济有望进一步升温,这应是一个关注较少的增长率,都表现出在我们的样本期间下降的趋势,由于政府所达到的“软土地”自90年代中期的经济。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明显的存在差异的财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响银行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虽然能延长他们的贷款的是最大的大中型企业,银行对当地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效应更加明显与国外环境的不同。作为比较,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给予他们的贷款在中国大部分的小公司,似乎是不适合当地发展的重要性。这样的结果是在对省略变量或相反的因果关系控制不同规格强迫。我们这种差异的属性,银行,相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中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的事实。特别是,改革包括了国有银行的市场准入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和商业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的金融业相对较弱,在银行的保证金中发挥了资金分配的重要作用,并反过来刺激经济增长。我们发现的见解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主要是认为只有正式和非正式的金融部门能驱动的经济的增长。

有一个大型文献调查金融发展的经验与最近根据用人单位数据的链接显示,金融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虽然最初的跨国研究可能存在同时性偏差,最近的研究集中在寻找合适的工具来提取金融发展时,试图处理因果关系问题。另一种方法,以避免跨国的差异性,可能不把鉴定重点放在一个国家。处理效果,例如通过保持不变以外的其他金融发展的内生性。他们利用在70年代初在美国作为一个

外生的冲击本地金融业的发展设置放松金融管制。他们发现,在放松管制后的30年,经济增长在放松管制的国家快于其他国家。研究在地方金融发展差异在意大利经济活动的影响。他们发现,本地金融业的发展增强了可能性,个人开始创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马刺企业成长。我们促进这方面的研究路线,专注于一个国家,研究不同的融资渠道被曝光不同的金融改革。

本文的其余部分组织如下:第2节描述了改革和激励我们的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证框架体系;第3节我们的实证分析框架以及数据;第4节讨论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结果。

中国银行外汇清算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中国××银行外汇清算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一、系统概述 ●编写目的 编写本说明书是为了明确外汇清算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系统代码设计时应遵循的框架、规程和要求等,并作为外汇清算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参考文档。本说明书的读者对象为项目管理者、项目设计开发者和项目验收者。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 ●本项目系统全称:《中国××银行外汇清算系统》; ●本项目任务提出者:中国××银行总行; ●本项目开发者:XX电脑; ●本项目最终用户:中国××银行总行外汇清算业务员; ●本项目目标: 完成符合《中国××银行外汇清算需求书》的要求,解决× ×银行全行外汇业务信息发出和接收进行分拣及帐务处理。 二、系统环境 系统运行环境硬件为每个使用外汇清算系统的人员一台工作站,若干台工作站连接到并共享一台服务器: ●工作站(P200以上CPU 、32M以上存、网卡),中文Windows95/98/NT/2000;安 装Delphi BDE SYBASE CLIENT等; ●服务器NT或UNIX服务器(P3/450以上CPU 、128M以上存、网卡),安装SYBASE SERVER 11.5或更高版本。 ●数据库名称:SWIFTDB ●前台运行文件名称:MSClearing.exe ●应用程序服务器运行文件名称:MSAppServer.exe

三、参考文档 ●《中国××银行外汇清算需求书》 ●《中国××银行外汇清算系统总体设计说明书》 ●《中国银行SWIFT实用手册》(第二版) ●《SWIFT Standars September2000 edition》 MSClearing.exe MSClearing.exe 四、网络结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 一、投资银行的业务 1.代理证券发行 投资银行拥有熟悉各国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证券法规、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可以代理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以较为有利的条件发行股票、债券及其他各种证券。 2.承购经销证券 投资银行购进大宗新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再以小额转卖给个人、团体或企业投资者。投资银行承购经销证券方式分为承购包销和承购代销两种。 3.承做经纪业务 投资银行作为证券买方或证券卖方的代理人,接受客户的各种指令,代理客户进行证券买卖,从中收取佣金。 4.自营交易 投资银行作为证券交易人,用自己的资金进行证券交易活动,以赚取利润。 5.提供咨询服务 投资银行专门从事证券交易的信息搜集、分析和整理,为筹集资金的公司、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资咨询,从中收取咨询费。咨询服务的内容包括:提供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行情、有关国家经济情况,分析研究资本需求和资本来源,比较各种筹资方式,帮助企业制定筹资计划,对公司合并和收购进行分析研究,并提供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二、储蓄银行的业务 储蓄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证券投资。 1.存款业务 吸收储蓄存款是储蓄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它把居民分散、零星的货币收入动员起来,转化为货币资本,用于支持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和流通。 2.贷款业务 储蓄银行所汇集起来的储蓄存款余额较为稳定,所以主要用于长期投资。储蓄银行的贷款业务主要是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占美国互助储蓄银行全部资产的70%。 3.投资业务 储蓄银行的资金还大量投资于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有些国家明文规定必须投资于政

府公债的比例,西方国家早期的储蓄银行,其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来购买政府债券和由政府担保的证券。 三、外汇专业银行的业务 1.贸易金融业务 所谓贸易金融业务就是对进出口贸易结算所需的资金提供融通,包括出口金融和进口金融。 出口金融是对商品出口所需资金进行的融通,可分为装船前的短期金融、装船后的短期金融和中长期出口金融。 装船前的短期金融是国内出口商在装船前商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环节发生资金不足时,外汇专业银行通过票据担保或透支提供的短期贷款; 装船后的短期金融是在出口商将货物装船后,外汇专业银行以票据贴现的方式对出口商提供的短期贷款; 中长期出口金融则包括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出口信贷是指外汇专业银行直接向出口商提供中长期贷款。 进口信贷则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外汇专业银行向进口国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再由进口国金融机构将这笔贷款转贷给出口商;另一种做法是外汇专业银行直接向国外进口商提供信用。 进口金融是外汇专业银行提供给进口商的一种延期结算货款的信用,主要做法是由外汇专业银行进行票据承兑,为进口商延期付款提供信用担保。 2.对内融资业务 对内融资业务是指对居民提供的外币贷款。居民是指在某个国家和地区居住期限达1年以上者,但不包括一国的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和国际机构的工作人员。如学生出国留学,出国探亲等用汇。 3.对外融资业务对外融资业务是指外汇专业银行或其海外分支机构对非居民提供了用外币或由本币标价的贷款。 4.国际证券业务外汇专业银行在海外证券市场的证券业务主要有债券承购业务、证券投资、外国证券的买卖以及咨询服务等;在国内证券市场的证券业务主要是:接受非居民的证券委托、证券保管和证券买卖业务等。 5.外币资金的筹集 外汇专业银行业务,大多是以进出口为中心的经常性交易,受理进出口企业的外汇结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全国银行业概况 1、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41万亿,位列全球第二。2012年至2016年GDP的年均复合名义增长率达8.64%,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国内银行业市场格局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业亦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 行数据,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42%和14.35%。下表列示了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和外币的贷款和存款数据: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等。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其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主要融资来源。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7.29%,负债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37.21%。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共有12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把握有利的市场机遇,取得持续较快发展,市 场份额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12月31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和负债总额的18.72%和18.99%。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其出台必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在我国,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应该说,巴塞尔协议Ⅲ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全面提升银行业风险控制水平。金融危机之后,银监会提出需要对金融危机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推进全面改革,在金融监管国际场所,银监会也强调监管改革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在资本定义、反周期超额资本、流动性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和过渡期安排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我国的明确观点。而在国内,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际,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及时进行了跟进,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 划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进行差异化监管。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形成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大而不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事前和事后的一整套解决措施。为此,国际监管界引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要求将其放到国际的平台上监管,由国际组织进行运行稳定性评估、同行评议。目前,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银监会正在研究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具体的监管方法。这项工作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银监会将改变目前按照资产规模划分银行为大中小型银行的做法,转而在银行资产规模的基础上,再考虑复杂性和内外关联性等,将银行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针对两类银行分类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相应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实施新监管工具要求、过渡期要求等将会实行更严格的监管。此前业界传闻各国有大型银行、中信、招商银行等被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从严等,虽然这一消息随后被否认,但银监会统筹考虑,将对不同系统重要程度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思路已然确立。实际上这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从2010年起,银监会对大型银行新增了附加资本的要求,高于小银行;另外,未 来新的监管规定,如扩大风险资产的覆盖面等,将首先在大行上推进,大行的时间表要先于小银行;以及对大银行设立控股子公司,对大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过分复杂进行监管等等。这些监管举措显示了监管部门“对于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思路和安排,将对不同规模和类型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提升资本充足率要求,实行全新的资本监管制度。应该说,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资本协议确定8%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基于最优资本结构理论计算的结果。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显示,银行按照8%计提的资本远远不能覆盖吸收危机期间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更不能充分反映银行被动地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社会成本,包括倾销资产的连锁反应、信贷收缩阻碍经济复苏等。金融危机后提高银行资本监管标准已成为国际共识。目前,英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将资本充足率标准提高至12%~16%。“十二五”期间,我国银

中国银行Swift Code代码表

中国银行Swift Code代码表 BKCHCNBJ110BANK OF CHINA(BEIJING BRANCH)BEIJING BKCHCNBJ200 BANK OF CHINA (TIANJIN BRANCH) TIANJIN BKCHCNBJ21A BANK OF CHINA (TIANJIN BINHAI BRANCH) TANGGU BKCHCNBJ220 BANK OF CHINA (HEBEI BRANCH) SHIJIAZHUANG BKCHCNBJ23A BANK OF CHINA (QINHUANGDAO BRANCH) QINHUANGDAO BKCHCNBJ23H BANK OF CHINA (TANGSHAN BRANCH) TANGSHAN BKCHCNBJ240 BANK OF CHINA (GUIZHOU BRANCH) GUIYANG BKCHCNBJ260 BANK OF CHINA (NINGXIA BRANCH) YINCHUAN BKCHCNBJ280 BANK OF CHINA (QINGHAI BRANCH) XINING BKCHCNBJ300 BANK OF CHINA (SHANGHAI BRANCH) SHANGHAI BKCHCNBJ400 BANK OF CHINA GUANGDONG BRANCH GUANGZHOU BKCHCNBJ41A BANK OF CHINA (SHANTOU BRANCH) SHANTOU BKCHCNBJ41P BANK OF CHINA (CHAOZHOU BRANCH) CHAOZHOU BKCHCNBJ42A BANK OF CHINA GUANGZHOU BRANCH (GUANGZHOU YANJIANG SUB-BRANCH) GUANGZHOU BKCHCNBJ42G BANK OF CHINA (GUANGZHOU K.F.Q. BRANCH) GUANGZHOU BKCHCNBJ42P BANK OF CHINA (MAOMING BRANCH) MAOMING BKCHCNBJ42W BANK OF CHINA (YANGJIANG BRANCH) YANGJIANG BKCHCNBJ43A BANK OF CHINA (ZHAOQING BRANCH) ZHAOQING BKCHCNBJ43P BANK OF CHINA (ZHANJIANG BRANCH) ZHANJIANG BKCHCNBJ44A BANK OF CHINA (FOSHAN BRANCH) FOSHAN BKCHCNBJ44B BANK OF CHINA (SHUNDE SUB-BRANCH) SHUNDE BKCHCNBJ44C BANK OF CHINA (SANSHUI SUB-BRANCH) SANSHUI BKCHCNBJ44E BANK OF CHINA (NANHAI SUB-BRANCH) NANHAI BKCHCNBJ44K BANK OF CHINA (JIANGMEN BRANCH) JIANGMEN BKCHCNBJ44L BANK OF CHINA (XINHUI SUB-BRANCH) XINHUI BKCHCNBJ44M BANK OF CHINA (TAISHAN SUB-BRANCH) TAISHAN BKCHCNBJ44N BANK OF CHINA (HESHAN SUB-BRANCH) HESHAN BKCHCNBJ44P BANK OF CHINA (KAIPING SUB-BRANCH) KAIPING BKCHCNBJ44T BANK OF CHINA (ZHONGSHAN BRANCH) ZHONGSHAN BKCHCNBJ44W BANK OF CHINA (DONGGUAN SUB-BRANCH) DONGGUAN BKCHCNBJ45A BANK OF CHINA (SHENZHEN BRANCH) SHENZHEN BKCHCNBJ45B BANK OF CHINA (SHEKOU SUB-BRANCH) SHEKOU BKCHCNBJ45P BANK OF CHINA (ZHUHAI BRANCH) ZHUHAI BKCHCNBJ46P BANK OF CHINA (SHAOGUAN BRANCH) SHAOGUAN BKCHCNBJ47A BANK OF CHINA (HUIZHOU BRANCH) HUIZHOU BKCHCNBJ47K BANK OF CHINA (MEIZHOU BRANCH) MEIZHOU BKCHCNBJ480 BANK OF CHINA (GUANGXI BRANCH) NANNING BKCHCNBJ49A BANK OF CHINA (WUZHOU BRANCH) WUZHOU BKCHCNBJ49B BANK OF CHINA (BEIHAI BRANCH) BEIHAI BKCHCNBJ49C BANK OF CHINA (GUILIN BRANCH) GUILIN BKCHCNBJ49D BANK OF CHINA (LIUZHOU BRANCH) LIUZHOU BKCHCNBJ49G BANK OF CHINA (YULIN BRANCH) YULIN

第五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业务 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86.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下列关于财务公司设立的条件正确的是()。(3.33 分) A 申请前一年,母公司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10亿元人民币 申请前一年,并表核算的成员单位资产总额不得低于50亿元人民币 C 母公司成立一年以上,并且有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经检 D 申请前一年,并表核算的成员单位营业收入总额不得低于40亿元人民币 正确答案:B ?2、金融租赁公司的发起人,应承诺()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3.33 分) 5年 B 2年 C 3年 D 1年 正确答案:A ?3、财务公司是以()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3.33 分) A 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满足资金需求 B 加强企业集团资金融通和企业集团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C

加强企业集团资金融通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 正确答案:D ?4、金融租赁公司的重大关联交易应经()批准。(3.33 分) A 总经理 董事会 C 风险管理委员会 D 项目审核委员会 正确答案:B ?5、财务公司拆入资金余额不得高于()。(3.33 分) A 资本总额 所有者权益总额 C 资产总额 D 利润总额 正确答案:A ?6、下列不属于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范围的是()。(3.33 分) 吸收股东1年期(含)以上定期存款 B 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 C 经批准发行债券 D 同业拆借 正确答案:A

?7、专门为金融机构之间资金融通和外汇交易提供服务,并收取佣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3.33 分) 货币经纪公司 B 证券公司 C 信托公司 D 投资银行 正确答案:A ?8、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包括()。(3.33 分) 中国信用资产管理公司 B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C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D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正确答案:A ?9、()是资产公司的核心业务。(3.33 分) A 中间业务 B 投资业务 不良资产业务 D 贷款业务 正确答案:C ?10、不良贷款不包括()类贷款。(3.33 分) 关注 B 次级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文档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文档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文档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 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四、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 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六、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

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 八、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 九、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十、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十一、开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十二、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十三、对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撤销; 十四、对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予以查询,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

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管理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银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及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银行的《内部控制指引》、《信贷审查委员会议事规则》关于授信的相关规定,结合银行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统一授信是指在银行对客户的风险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单一法人客户统一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实施集中统一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信贷管理制度。银行对客户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国际结算项下贸易融资、担保等表内外信用余额之和不得超过最高综合授信额度,该授信额度可在授信期限内滚动使用。 第三条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统一授信所指“统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统一: (一)授信主体的统一。即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向客户提供授信。信贷审查委员会是按上会标准审核批准银行客户授信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授信形式的统一。银行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和评价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并将客户的授信风险总量控制在授信风险限额之内。 (三)不同币种授信的统一。将本币业务授信与外币业务授信置于同一授信额度之下。 (四)授信对象的统一。授信对象必须是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企业法人客户。 第四条银行在确定对法人客户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同时,应根据风险程度获得相应的担保。有条件授信时,必须先落实条件后实施授信,条件未落实或条件变更,不得实施授信。 第五条银行建立统一的授信审批程序及执行程序。 (一)授信审批程序。 1.未达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议标准的,按业务部门发起授信申请、风险管控部授信审 查、总经理审批的流程执行; 2.达到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议标准的,按业务部门发起授信申请、风险管控部授信审查、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议、总经理审批的流程执行。 (二)授信执行程序。最高授信额度确定后,各种具体授信形式的发放应由各业务部门按银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范围界定[整理版]

(1996年5月16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包括境内外汇信托存款和境外外汇信托存款。系指金融信托投资机构凭其信用,接受境内外客户委托,双方签署协议,吸收并代为营运其定额外汇资金的业 外汇信托存款金额起点为人民币一百万元以上的等值外币,存期为半年以 系指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运用吸收的外汇信托资金或自筹外汇资金对自行审定的企 外汇信托放款按期限分为短期外汇信托放款和中长期外汇信托放款。放款对象为境内外法人。外汇信托放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利率执行或在人民银行 金融信托投资机构办理境外外汇信托放款须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批 系指金融信托投资机构以其吸收的外汇信托资金或自筹外汇资金直接投放 境外外汇信托投资须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境内外汇借款:系指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境内中资金融机构按规定利率借进一

境外外汇借款:系指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向境外金融机构或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借进一定数额的外汇资金,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接受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转贷款。境外外汇借款利率依照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接受国际金融机构或 系指金融机构之间临时调剂外汇资金头寸余缺的借贷行为。外汇同业拆借包 境内外汇同业拆借对象为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境内中资金融机构。拆借双方应以合同形式明确外汇拆借的金额、期限、利率、资金用途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或通过授信额度进行。境内外汇同业拆借的期限和利率由人民银行总行根 境外外汇同业拆借的对象为境外金融机构,境内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或外资中外合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外汇同业拆借可通过授信额度进行,拆借利率依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境外外汇同业拆入须受国家外汇管理局短期外 系指财务公司吸收集团内部企业的外汇资金,按规定利率付给其利息的业务 系指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其吸收的外汇资金或自筹外汇资金对自行审定的 外汇放款按期限分为短期外汇放款和中长期外汇放款。外汇放款对象为境内外法人。财务公司外汇放款对象仅限于集团内部企业。外汇放款利率按中国人民 非银行金融机构办理境外外汇放款或财务公司对集团在境外设置机构的放 发行外币有价证券:系指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行人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发

金融机构划分

关于金融统计中各类金融机构划 分的最新通知 境内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城市信用社(含联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含联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财务公司以及三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境内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 境内证券业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具备从事证券业合法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 境内保险业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保险业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具备从事保险业合法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估公司和企业年金。 境内交易及结算类金融机构:是指为金融交易提供交易场所、服务以及安全环境等活动,并具备一定监督管理职能的金融机构。包括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

境内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拥有或控制一个或多个金融性公司,并且这些金融性公司净资产占全部控股公司合并净资产的50%以上,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独立企业法人。包括中央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金融控股公司。 境内特殊目的载体(SPV):是指为持有特定资产而对外发行新金融工具,并合法拥有该特定资产,具备完整独立账户的金融实体。包括证券投资基金、资金信托计划、代客理财项目、资产证券化项目。 境内其他金融机构:除上述机构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

银监发〔2005〕28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 (银监发〔2005〕28号2005年6月6日) 各银监局: 为加强对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银监会制定了《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现将这两个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请将这两个意见转发给辖内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二○○五年六月六日 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 为促进农村合作银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法合规经营,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有关规章制度,现就加强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监管原则与目标 (一)监管原则 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和“明确目标、区别对待、分步提高”的基本原则,2007年以前,参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标准对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监管,参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实施影子评价。从2007年起,在风险监管领域,按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与要求,对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监管;在部分监管指标及监管指标计算口径方面,要考虑农村合作银行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监管。 (二)监管目标 1.2006年底以前,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口径计算,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应始终保持在8%以上;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比例实现“双降”,按五级分类口径,平均不良贷款比例达到8%以下。 2.2007年底,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计算,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按五级分类口径,多数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达到5%以下。 3.2007年底,其他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基本达到商业银行监管要求;在全国银行系统综合评级中处于良好水平。 各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农村合作银行测算主要经营指标,制定分期达标规划与措施。监管部门应每半年就达标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二、资本监管 (三)强化资本充足率考核 资本监管是增强农村合作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约束资产扩张冲动、控制风险程度的有效手段,是防范金融风险、增强社会信誉、完善市场约束的必经之路。农村合作银行应按“五级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步骤,对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资本充足率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通〔2004〕18号),完成各项工作,达到资本监管要求。考虑到农村合作银行资金运用的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范围界定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范围界定① (1996年5月16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一、外汇信托存款 包括境内外汇信托存款和境外外汇信托存款。系指金融信托投资机构凭其信用,接受境内外客户委托,双方签署协议,吸收并代为营运其定额外汇资金的业务经营活动。 外汇信托存款金额起点为人民币一百万元以上的等值外币,存期为半年以上。存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利率执行。 金融信托投资机构吸收境外外汇信托存款须受国家外债规模控制。 二、外汇信托放款 系指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运用吸收的外汇信托资金或自筹外汇资金对自行审定的企业或项目发放的贷款。 外汇信托放款按期限分为短期外汇信托放款和中长期外汇信托放款。放款对象为境内外法人。外汇信托放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利率执行或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幅度内浮动。 金融信托投资机构办理境外外汇信托放款须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批准。 三、外汇信托投资 系指金融信托投资机构以其吸收的外汇信托资金或自筹外汇资金直接投放企业、项

目或参与合资联营企业的投资,并分享其经营成果的行为过程。 外汇信托投资按投资期限分为短期外汇信托投资和中长期外汇信托投资。 境外外汇信托投资须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四、外汇借款 包括境内外汇借款和境外外汇借款。 境内外汇借款:系指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境内中资金融机构按规定利率借进一定数额的外汇资金。境内外汇借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境外外汇借款:系指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向境外金融机构或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借进一定数额的外汇资金,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接受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转贷款。境外外汇借款利率依照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接受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转贷款除外。境外外汇借款须受国家外债规模控制。 五、外汇同业拆借 系指金融机构之间临时调剂外汇资金头寸余缺的借贷行为。外汇同业拆借包括境内外汇同业拆借和境外外汇同业拆借。 境内外汇同业拆借对象为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境内中资金融机构。拆借双方应以合同形式明确外汇拆借的金额、期限、利率、资金用途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或通过授信额度进行。境内外汇同业拆借的期限和利率由人民银行总行根据资金供求情况确定

中国银监会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作用和关系

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划入的职责(一)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二)原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相关职责。 二、主要职责(一)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提出制定和修改的建议。(二)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四)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五)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报表,抄送中国人民银行,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六)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七)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八)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详细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1e10423884.html,/zwgk/2005-08/12/content_22121.htm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职责: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九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财务会计报表、统计报表、经营管理资料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亦称资金平衡表,它使反映金融机构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得一种会计报表。金融机构同其它工商企业一样,业也有其每个年度得财务报表,既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由三大类组成: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的关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以上报表和资料,是金融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的以上报表和资料是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要信息来源。相对于现场检查来说,根据金融机构报送的报表和资料的稽核,检查,简便易行,具有节约人力和费用,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弊端等优点,所以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金融机构进行经常性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金融监管部门正是通过金融机构报送的报表和资料的综合分析,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二者关系:中国银监会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的一个,还有中央银行等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国银行分行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以及经监管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高级管理人员,是指金融机构总部及分支机构管理层中对该机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有决策权或重要影响力的各类人员。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须经监管机构核准任职资格,具体人员范围按银监会行政许可规章以及《中华

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任职资格管理,是指监管机构规定任职资格条件,核准和终止任职资格,监督金融机构加强对其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管理,确保其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全过程。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监管机构,是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任职资格管理中的职责分工,按照银监会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金融机构应确保其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就任时和在任期间始终符合相应的任职资格条件,拥有相应的任职资格。 金融机构董事(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期间出现不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情形的,金融机构应令其限期改正或停止其任职,并将相关情况报告监管机构。 第二章任职资格条件 第七条本办法所称任职资格条件,是指金融机构拟任、现任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品行、声誉、知识、经验、能力、财务状况、独立性等方面应达到的监管要求。 第八条金融机构拟任、现任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基本条件包括: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守法合规记录;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 1、概述 非银行金融机构(non-bank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并将所筹资金运用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的区别在于信用业务形式不同,其业务活动范围的划分取决于国家金融法规的规定。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社会资金流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从最终借款人那里买进初级证券,并为最终贷款人持有资产而发行间接债券。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这种中介活动,可以降低投资的单位成本;可以通过多样化降低投资风险,调整期限结构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可以正常地预测偿付要求的情况,即使流动性比较小的资产结构也可以应付自如。非银行金融机构吸引无数债权人债务人从事大规模借贷活动,可以用优惠贷款条件的形式分到债务人身上,可以用利息支付和其他利息形式分到债权人身上,也可以用优厚红利的形式分到股东身上以吸引更多的资本。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形式主要有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和保险公司等。 2、种类 非银行金融机构(non-bank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除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公募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小额信贷公司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指经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一般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这类机构放贷灵活、手续便捷,符合中小企业资金快速融资的要求。 公募基金:向公众募集资金的基金管理公司 私募基金:向合格投资人募集资金的基金管理公司。 信托投资机构:专门(或主要)办理金融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一种团体受托的组织形式。信托机构的产生是由个人受托发展为团体受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经济上的交往愈来愈多,人事与商务关系愈来愈复杂,人们为了有效地经营和处理自己力不能及的财产及经济事务,就需要专门的信托机构为之服务。信托机构的重要种类有:信托投资公司、信托银行、信托商、银行信托部等。证券机构:专门(或主要)办理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机构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主要有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投资信托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证券金融公司、评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

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概览

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概览 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2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190家农村合作银行,2,265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0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66家信托公司,12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8家金融租赁公司,4家货币经纪公司,14家汽车金融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635家村镇银行,10家贷款公司以及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00家,从业人员319.8万人。 1、政策性银行 (1)国家开发银行 国开行,全称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于1994年3月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处。十年来,开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发挥长期融资领域主力银行作用。 (2)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 1994 年,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银行,其国际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

中国进出口银行总部设在北京。截至2011年末,在国内设有21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在境外设有东南非代表处、巴黎代表处和圣彼得堡代表处;与1250多家银行的总分支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提供金融服务。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1994年11月挂牌成立。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全系统共有30个省级分行、300多个二级分行和1800多个营业机构,服务网络遍布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中国大陆地区。 2、国有商业银行 指工、农、中、建、交5大行,即: 1)中国工商银行 2)中国农业银行 3)中国银行 4)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管理念

二、中国银行业监管理念 监管理念,是监管工作中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的工作思路。监管理念源于监管实践,是对监管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和凝练,又是银行业监管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用于指导银行业监管实践。监管理念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而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早在2003 年 4 月银监会成立之始,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银监会要以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机制开创银行业监管工作的新局面,在监管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进步,有所创新。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银监会在认真总结我国经验,并借鉴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四项新理念,即“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一)管法人1.“管法人”的含义所谓“管法人” ,就是注重对法人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监管指标集中于法人,银行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效果取决于法人,各类风险最终由法人承担。因此,必须“管法人” ,必须实施法人监管,注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强调管法人,就是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对各级分支机构的管控能力。监管不再是分割式监管,而是集中精力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合规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经营能力,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我管控能力。 管法人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需要。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整体经营理念出现偏差,偏离科学的发展方向,即使一些分支机构经营不错,也难免全局性的灾难。只有管好法人,才能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管理,才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提高监管效率,实现银行业监管目标。 (二)管风险所谓“管风险” ,就是以风险作为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围绕信用、市场、操作等项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不断改进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努力管控银行业风险,促使银行体系稳健经营。之所以要管风险,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风险监管是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基本职责。二是风险与银行业的经营将长期并存。三是管风险与合规监管相辅相成。银监会坚持风险监管,强化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不断提高对风险的管控能力。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手段,加强对风险的日常监测和管控,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管控措施,改进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和控制银行业风险。 (三)管内控所谓“管内控” ,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身一定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内部管控机制。在此基础上,监管者的任务主要是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改进内控水平和效果,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长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着依赖心理,过分依靠监管部门的检查来帮助其寻找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事实上,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如果银行缺乏有效的内控,不能管控自身经营发展中的风险,监管力量再大、监管成本再高,都难以取得良好的管控效果。要促使银行业经营和管理理念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改革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同时,内控能力要有同步的建设。(四)提高透明度所谓“提高透明度” ,是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披露相关信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让公众方便地获取有关资本充足率、风险状况等重要信息,以加大市场约束力度。同时,要求银行业监管部门提高履行职责的透明度,规范监管行为,接受公众监督。银监会重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将提高透明度作为银行业监管的一项重要理念。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不损害自身及客户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及时、充分、真实、规范地披露信息,促进市场参与者合理决策,加强公众对银行业的了解和监督,增强监管效果,更好地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