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一、蒙城县县情简介

(1)、历史沿革

蒙城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夏朝,境西北为有虞氏,东南为涂山氏,商朝建嵇方国。战国时属楚,先后建瑕城(今乌集),漆园(今香山乡),西汉始设山桑县。南北朝以来,先后设涡阳县、蒙郡、涡州、西徐州、北新安郡、马头郡,至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蒙城县。以后蒙城县名一直沿用。蒙城县隶属安徽省亳州市,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

(2)、地理位置,人口民族,气候特征

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北纬32`56′—33o29′,东经116o15′—116o49′,东邻怀远,西靠利辛、涡阳,南接凤台,北连濉溪。全县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4425个自然庄,总面积110万,城镇人口6万人,辖24个乡镇(场),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蒙城境内系汉族居住区,明、清以前迁入的少数民族,多被同化。清末民初,少数回族、满族迁入。建国后,相继迁入本境的有朝鲜族、藏族、壮族、傣族、维吾尔族人(多系随嫁女性)。

蒙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盛,无霜期较长,雨量适中,但时空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时有出现。据县气候站1957—2003年观测资料记录测算,平均气温为14.8℃。

(3)、地质地貌,水文水域

蒙城县从远古代(距今约18亿年)到震旦纪(6亿年)的吕梁运动时期,为淮阳古陆与海洋交错沉积地带。进入古生代寒武纪(5.2亿年),完全陷入海底。奥陶纪(4.4亿年)隆升为陆地。泥盆纪(3.3亿年)陆相植物增多,石松高耸。石炭纪(2.85亿年)又重沉陷,参天古木形成板桥、许疃煤田。白垩纪燕山运动时(1亿年),火山活动异常,熔岩横流。新生代第四纪(二、三百万年),草木繁茂,出现3人类、大象、野牛、虎、鹿等高等动物。近二三百万年内,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差异,地壳沉降幅度不一,形成第四系堆积地层厚度不均,涡南平均600米,沿涡200米,涡北小于200米。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页岩及石灰岩构成的12座岛状山丘出露。地貌多为平原,有十二座山丘,平均海拔为45.87米;总面积为6.271平方公里。由于石质较好,大量开采,部分山丘已采至地平面以下3—5米。

蒙城县境自北向南有澥河、北淝河、涡河、芡河、茨淮新河五条东西流向的河流,均属淮河水系,流经本境总长173公里,106条大沟(集水面积10万平方公里左右,3年或5年一遇)分别注入。境内年降水量17.3亿立方米,地面径流5.38亿立方米(夏季约占62.9%)丰水年超过10亿立方米,枯水年小于1亿立方米。涡河、茨河、茨淮新河承接上游过境水年约14.29亿立方米。澥河、芡河、北淝河过境水很少。

蒙城县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其中全新统浅层地下水,总储量30.19亿立方米,年调节储量2.37亿立方米,渗入补给量5.28亿立方米,地下水为碳酸钙美型和碳酸钠镁钙型,矿化度、盐度每升小于5毫升当量,适于农田灌溉。

全县生态环境良好,无重大污染源。

二.自然资源及景观

涡河:源于河南开封地区,上游在河南省境内为双干河道,北干为惠济河,南干为涡河,入皖后在亳州西汇合,东南流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县城北汇入淮河,全长380

公里,总流域面积1590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2%。涡河堤防属淮北圈堤,全长127公里(含阜蒙新河圈堤10公里)。

芡河:源于涡阳县梭沟南坪,经蒙城至怀远荆山入淮河,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1750平方公里。1953年实施引芡入涡工程后,上游改在利辛县汪大桥北,1971年开挖茨淮新河后,下游入河口改在怀远上桥附近。芡河在我县境内长42公里,汇入大沟37条,流域面积68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3.3%。

茨淮新河:西起茨河铺,在怀远荆山南入淮,流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淮南、怀远,全长133.4公里,截引面积5590平方公里。该河自港河闸入我县境,长34.3公里,汇入大沟13条,流域面积148.1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25%。茨淮新河是治淮工程著名的人工河,我县境内河床宽200米,深7-8米,沿河闸站13座,古路沟闸以东底板高程为17.5米,以西各闸底板高程为18.0米,其中港河站底板高程为20.0米。

移村古银杏树:位于蒙城县城以东20公里涡河北岸的移村乡白果村现存一株千年古树银杏树。树高约16米,树干直径2.6米,东汉年间,树冠覆盖地面约1.6库。

据传,一对抗拒封建婚姻的恋人在这里双双殉情,他们留下的唯一心愿就是恳请家长将他们合葬一墓,可惜没能如愿。数年后,两座相距半里地的坟莹上却长出了象征男女的银杏树。它们越长超旺,越长越大,渐渐地枝理相连,恰似恋人相互依偎的身影。令人惋惜的是这对白头偕老的夫妻树,其夫树已毁于1972年秋季的一次雷击。

双锁山:位于蒙城境内,面积1.8平方公里,又名齐山、驼腰山。以其形长而中陷故名。居灵山九峰之中。旧志载:“峦起伏如波浪逶迤,高半里许,长约三里。清初王善楚陷于此。”山东连红城,面临涡水,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要冲。五代末期刘金定居守此山,保家护乡,史称“齐山公主”。今山上遗有“饮马泉”、“旗杆座”,山下有“高琼墓”和“凉马棚”、“上马台”、“下马台”、“刘金定梳妆台楼”等踪迹。一九八二年山上建“双锁山烈士陵园”。相传清咸丰年间,捻军盟主张乐行曾大败清军于此。

北冢山:位于县城北二十公里处,面积0.405平方公里,海拔54.92米,宋太尉檀道济曾屯兵于此。山东麓有一石坑,相传是檀公的饮马杭。山巅的石级高台,相传为檀公的观兵台。清末捻军将领任乾、任柱曾在此山聚义。从前山顶有泰山奶奶庙,山下有天王寺,全称上、下寺,两寺之间,有十八级石阶,中连仙人桥一座。近年来开山采石,颓缩过半,已失旧观。

九顶灵山:位于蒙城县小涧镇北3公里处,面积3.07平方公里,海拔90.3米。又名狼山,为大小九顶之首,旧志载:“狼山,高里许,周四五里,其形悚峙,山巅有泉曰天池,一曰海眼,两侧出云,旱时祈雨辄应。雪后新霁,若玉荀直插天表,为县八景之一”。山前有当阳寺,今圮。山巅有“九顶灵山寺”,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三.著名人物

庄周:(约公元前369—286年),字子休,战国楚蒙(今蒙城)人。世称庄子,“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为蒙漆园史。”(史马迁《史记》)史称“漆之傲吏”,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当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庄子愤世嫉俗,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久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学习,著名立说,间或授徒讲学。后世把老子、庄子并称“道家二祖”。二人哲学思想并称为“老庄哲学。”

刘金定:(933—1010)蒙城小涧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之一,与花木兰齐名自幼习武五代战乱中,在双锁山立寨屯兵,保护家乡。周显德四年高琼奉命回汴京求救途经家乡,于双锁山和刘金定结为夫妇,刘金定从此归宋,和高琼共解寿州之围,此后多次随夫南征北战,战功卓著。

高琼:(934—1006)字保臣,蒙城人,一生战功显赫,景德元年(1004)力促真宗亲征抗辽,和寇准一起指挥了著名的澶渊大捷,后病故于开封,归葬蒙城双锁山下。

嵇康:(公元223—262),字叔夜,今濉溪临涣集人。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魏国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其原姓奚,因仰慕庄子,

寓蒙城嵇山之下,遂改姓嵇。

元皇后李氏:蒙城县人,北魏时为文成帝皇后。公元452年拓跋浚即位称文成帝,把李氏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后生太子拓跋弘,李氏被封为皇后,谥号曰元,史称元皇后。

宣仁高皇后:(公元1032-1093)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仁宗庆历七年(1047)成婚于濮邸。八年,生神宗。神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哲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哲宗即位时只有九岁,由54岁的高皇后临朝权同听政。

马玉昆:(1837-1908)字景山,蒙城县马集镇人。1874年随左宗堂抗击浩罕汉国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军,转战16年,收复城池十余座。1899年为浙江提督,1900年任直隶提督,率部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护送慈禧与光绪西逃有功,加封太子少保。曾自费兴办家乡马集高等小学,捐银十万资助蒙城、涡阳、颖上等县办学。亦曾筹粮万石,赈济皖北水灾。1908年病逝于通县,追赠太子太保,谥封忠武公。

陈亢:(公元511-?)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字籍,蒙城县城西黄练沟人。从学于孔子,在孔子的77位著名弟子中居第68位。年龄少孔子40岁,比庄子早约142年。

何启龙:蒙城县西何家桥人。明朝万历年间,授任清源县(今山西清徐县)知县。居官清廉,明朝考天下的清官,他是第一个。朝廷佳其德能,又在吏部尚书府赐宴款待他。

任柱:(1738-1867)蒙城坛城人,捻军起义重要将领,蓝旗旗主,1851年树旗起义,1857年被洪秀全封为太平天国鲁王,赐名化邦。1864年天京陷落后赖文光率天平军分两路北伐,任柱为东路捻军统帅,1865年在曹州大败清军,俘杀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李鸿章称任柱(称雄十年,拥骑万匹,蒙古马队皆惧,为天下第一骑将)。1867年,被赣榆被叛徒杀害。

陆凤翔:(1777-1824)蒙城城关镇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王科武控花,即封御前侍卫,后授任广东,朝阳游击。三品封典,后任广东巡抚察院参将,广东潮州总兵,为保卫海防和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多有建树,道光四年(1824)年因瘅疾死于任上,蒙城有陆风翔故居,称为“探花府”。

马毓宝:(1878-1930)字元良,蒙城县移村马圩人,清末九江道台,积极响应辛亥革命,起兵反清。民国初年任江西督军,后居闲。1930年摔伤,病故于上海。

葛树屏:(1880-1959)字凯亭,蒙城县岳坊镇葛大庄人,1922年,他被授予陆军中将。葛树屏平时教育官兵“不贪财、不怕死、不扰民”百姓曾送“清官旗”、“清官伞”。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受到当地群众好评。1958年被推选为蒙城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病逝,终年84岁。

王常:(公元前15年-公元33年),字颜卿。西汉末年农民义军绿林军领袖之一,后投刘秀,推翻王莽政权,被封为山桑侯,食邑山桑(今檀城)后迁住中原将军,建武九年击内黄,拒卢、镇敬安,病故于屯所,归葬于山桑,今存有山桑侯王常墓。

檀道济:(?-公元436),高平金乡(今江苏武进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从宋武帝刘裕兴师,入京讨逆,先后辅武帝、文帝。被封为唐县男、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征南将军,累迁太尉。宋元嘉八年(431),宋军伐魏溃败,道济督师北援,数胜魏军,兵至历下(今山东历城),因食尽南退,被困山桑城(今蒙城县檀城)。道济乃令将士夜“唱筹量沙”,魏师疑道济粮足,撤兵北归。道济遂率师返建康(今南京市),迁司空,镇寿阳。山桑城民感其德,呼山桑为檀公城,即今之檀城。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著名文学家。祖籍梓州桐山(今四川中江),自曾祖起徙居开封。青年中进士,宋景佑元年(1034)27岁时任蒙城县令。宋庆历八年(1048),出任湖州长史,到任不久病逝,终年41岁。欧阳修收集他的诗文稿遗作编为十六卷,题名《苏学士文集》,并为之作序。蒙城清燕堂,北宋时县衙后堂,苏舜钦任蒙城县令时所建,是城内著名古迹。

王竞:宋神宗熙宁年间任秘书丞。元丰元年(1078),任蒙城知县。莅任后,为纪念乡贤庄子,在涡河北岸县衙东侧庄子作漆园吏之漆园故址创建庄子祠堂。祠堂竣工前,王竞特请当时著名文学家苏轼题写《庄子祠堂记》,刻碑立于祠内,时在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刘贯一:(1908-1991)。中共党员,生于北京市通县,正部级干部。1926年入党,1928年受阜阳皖北特委推荐,任中共蒙城县委书记,不久任特委宣传部副部长。1938年夏,任中共夏邑县委书记,县长。解放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北京机械厂厂长、国际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副县长。主要著作有《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简史》、《冯玉祥选集》、《新四军及华东七省市地区的敌军工作史》。

高继勋:(公元959-1035)字绍先,高琼长子。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自幼学文习武,多年扼守重关要地,威名远扬,号“神将”。

高继宣:字舜举,高琼之子,高继勋之弟。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善骑射,一生战功显赫。曾组织数千勇士冒雨夜至天门关前线,破数万西夏军。后调任眉州(今四川眉山)防御使,卒于任所。

楚鼎:蒙城县人。元朝初年的军事将领。因功勋卓越被授予管军总管的职务,又加封怀远大将军,镇守宁国。

四、宗教及宗教文化

九顶灵山寺:位于城西北16公里狼山山顶,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共十三间,分两进院落,有院墙围护总体为砖石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寺院宏大分上寺和下寺两部分共有殿宇百余间,距今1300余年。初名“昭明寺”,是取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之溢号命名的。萧统德才兼备,信奉佛学,天下颂仰,被武帝封为昭明太子,后在“侯景之乱”中丧生,故以其命

名,以示纪念。宋朝时更名为“当阳寺”。至元朝时,该寺毁于火。明初重修后,主持僧和地方主事者为扩大影响,招揽香客,传说山神灵验,就把寺名改为九顶灵山寺。一千多年来,该寺闻名淮北,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求神问卜。灵山寺的砖雕艺术堪称一绝,不仅逼真传神,而且数量很多,它是灵山寺的瑰宝,为800里淮北地区所仅有。

五、人文景观

双公庙: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吕望乡镇上,始建于唐,清末重修。今尚存前殿3间,供奉庄子,后殿3间,供奉姜子牙,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1998年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底县政府拨款开始维修,2002年初修复工程结束,并正式对外开放。

万佛塔:位于蒙城县城中心。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

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间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了十年左右。

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砌作塔檐平座。高42.2米。塔的四正面辟门,其余四面砌作假窗,上檐第二、第三层用砖砌作塔檐平座。自四层以下只出小平台,无平座。从塔的结构上可以看出,此塔自四层以上有变化,下面几层为穿心式楼梯,上面则改成了盘旋式楼梯,七层上门窗位置也不规则。因此,此塔工程可能是分几次完成的。

万佛塔体形虽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它使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为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用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一九六一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马公府:座落在蒙城县马集镇政府西南约1公里处,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晚清一

品当朝马玉昆的故居。马公府现存房屋二十二间,分前后两进院子,后院又分为东西两院,整个建筑为“品”字型,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砖木框架结构,房梁一般为三层垛梁,在屋檐、房梁之上,存有大量砖雕、木雕,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考古价值据史料记载,马公府始建于清朝末期,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与故宫相似,因有“犯上”之嫌、拆掉重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毁于战乱,又重新修复至今,又经文革动乱年代,很多古式家具及室内外装饰品被砸毁,目前仅存房屋二十二间,顶子床三个和一些不易搬动物品。在马公府的东边,隔桥相望的马公祠又称忠武祠,建筑结构与马公府相似,目前现存房屋仅九间。

文革后,历届党委政府都对此寄予高度重视和保护,特别是92年撤区建镇后,党委政府对马公府的潜在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认识较高,成立马集镇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抽调专人整理有关文史资料并投入资金进行简单的维修,为保护这座皖北古朴的民间建筑,在亳州市第一届人代会上,维修马公府作为1号议案提交大会讨论。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至今,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礼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古老的居民使用原始工具进行刀耕火种,发展生产,同时也进行采集、渔猎和家畜饲养,碗、钵、盆、罐、豆、瓶、杯、鼎、甑等生活用具,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已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这里出土的大型红烧排房式建筑,是我国原始建筑史上的瑰宝,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形式,均为国内罕见。一条宽20余米,深4米多,南北跨度为230米,东西跨度为200米的大型壕沟,把遗址的中心部分团团围住,说明当时人们在长期居住过程中营造了必需的防御设施。

大片的氏族公共墓地,是原始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成人实行土坑葬,儿童实行瓮棺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埋葬方式,但头向一致,说明当时存在着浓厚的原始宗

教信仰。

文庙:又名孔庙,始建于元至元21年(1284年),是封建时代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

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灵星门、泮池、泮桥(以上待建)、大成门和大成殿。灵星门正对着青云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灵星门的西南侧有一井,名圣井,“圣井甘泉”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顶抬梁式建筑,九檩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栋梁,飞檐翘角,巍为壮观。殿内外上下重油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我们淮北地区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从前,殿内正中供孔子神龛牌位,两旁置颜、曾、思、孟四配及十哲牌位。殿北墙并立八块屏风,上书孝、悌、忠、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殿上方悬着康熙、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殿前阅台高一米余,上有圈汉白玉栏杆,中间两旁有石阶供人登台。

东西庑各七间,为灰色筒瓦覆顶。东庑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庑原供历代贤孺牌位。

大成门又名戟门,面阔五间,是通向大成殿的过道门。在其东面的名宦祠原供苏舜等有政绩的官史;西面的乡贤祠原供庄子等地方贤士。

庄子祠: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始建庄子祠,苏轼为记:“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祠之者,县令、秘书丞王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此祠堂建于涡河北岸是县衙东漆园故址中,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每年祭祀,从未间断,至明朝天顺年间被洪水淹没。《庄子祠堂记》收在《苏东坡全集》中。

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吴一鸾于县城东关(今棉麻公司院内)重建。重建的庄子祠堂规模宏大,颇为壮观。有逍遥堂、梦蝶楼、卷篷各三间,首舍三间,鱼池桥一座。左为梦蝶楼,右为观鱼台。逍遥堂居中,堂中塑庄周像,每年春秋祭祀。明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庄子濠上观鱼园,并新撰《新修庄子祠记》,刻碑立于祠内。门前立丈余高的石碑,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

今天,宋、明时期的庄子祠均已不在,仅苏轼的《庄子祠堂记》犹存。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作总体设计。总占地面积52亩,总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全祠由祠堂建筑群与万树园两部分组成。中轴线贯穿,将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前朝后寝,建筑体量是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长幼有序,门制重重。不仅进入大三门之后,又出现三门制度,如衡门、庄子门、汉阙门。进入这三道门之后,才可看见逍遥堂(大殿)。同时还有左右配门,东西月门,这一大组门制,成为进入庄子祠大殿之前的序曲。步步引人入胜。而且左右有东西万树园,体现自然,有一种自然野趣。此次重建庄子祠,在施工中分为两期建造。第一期的建造项目就有汉围墙东西万树园围墙、大三门、影壁、山门、逍遥堂,现已基本竣工。二期建设项目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道舍、客舍正在筹建之中。

刘海庙:又名刘仙祠,海蟾祠。位于蒙城县解放路西段路北100米,为纪念金朝宰相刘海蟾日而建。刘仙名哲,字早昭远,号海蟾,金进士,年十六登第,后封宰相。据传,刘仙晚年弃官游至蒙城,隐居于此,诵经修炼,居数年,忽一日化去,不知所终,所居处至今蛤蟆不鸣。后人建庙以记。明嘉靖年间,重修一次。清,顺治《蒙城县志》:“海蟾祠旧址在城西北隅,祠倾已久,今有刘海井存焉。”今之刘海庙为清代在原祠旧址上重建,建国后又重建。现存正殿三间,砖瓦结构,为市民居住。殿东山墙外一米余即刘海井。

刘海井:位于刘海庙东山墙外0.8米处。清,顺治《蒙城县志》:“海蟾祠旧址在城西北隅,祠倾已久,今有刘海井存焉。”井口直径0.44米,深7米余,砖砌井壁。井沿石栏上绳痕等等,记载了井的悠久历史。神话故事《刘海戏金蟾》即起源于此。

何御史墓:何惟敬字子恭号水南,明嘉靖癸丑科进士,蒙城人皆称何御史,是蒙城明朝以来官职最大的一位文职官员。原籍浙江宁波慈溪县白马村。其高祖何器于洪武八年(1375)任蒙城县尹,随携眷来蒙城落户。城西辛集乡何楼庄即何惟敬原来住址。何惟敬、严嵩共侍明世宗,素与敌对。何亲睹严氏父子独揽朝政,专横跋扈,随托老体弱告老还乡。临行时严之党羽借送行之名,行陷害之实。何惟敬之女何其风,她含父冤据实上告,经历八载,父冤始雪。世宗钦赐金头,命其风携归故里,启棺合尸葬之。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春,何惟敬发丧,一恐人盗其金头,二以彰冤业昭雪,乃城之四门出棺,均葬于城之近郊。并都立有石碑、石坊。南关石坊:在二里杨庄东南约百米处,于1958年被推倒,残骸仍在原处;东关石坊:在贾水圆庄与熊家染坊中间,现药材公司仓库的后围墙外;北关石坊:在涡河北岸杨窝子庄后;西关石坊:在何桥庄前百米处,墓前立有石桌、石香炉、石碑、石坊、石猴等。其建筑工艺精湛细腻,宏伟壮观,实为历史名人最宏伟的一个古墓葬。西关墓于六十年代末平没,现墓址尚存,依稀可见。石碑、石猴、石桌、石香炉等石雕工艺品的残体,现分布于何楼、何桥、陈瓦坊三个自然庄。1987年9月,蒙城县人民政府将城西何桥庄前的何惟敬墓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周故里:庄周故里位于蒙城县新城路城东段路南,今县政府门前其址原有一古碑,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蒙城县志》载“庄子故宅即此”。《史记》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春秋战国时漆园即在蒙城县城附近,今遗志尚存。其故居遗志在近棉麻公司院内,明代庄子祠东旁,解放前毁于战火。

漆园旧址:漆园,为蒙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名,是庄子作漆园吏的地方。明《嘉庆寿州志》载:“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漆园春雨”为蒙城八景之一。漆园旧址为于蒙城县城涡河北岸1.5公里,姜楼村刘寨庄西一带。战国是为漆园,南北朝为涡阳,唐代为蒙城。1985年文物普查时,查得刘寨村姜楼庄附近有7亩方圆的一片高地,村长世代相传,其处为漆园旧址。漆园古属陈夏,境内多漆树,(《夏书.禹汞》:“陈夏之地有千亩漆”)因此得名。内城南北长345米,东西宽280米,总面积9.66万千米。近年有发现地下石条小街.1982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燕堂:清燕堂即旧县署后堂,为历代县令之寓所,宋代大文学家苏舜钦为蒙城县令时命名.苏舜钦于景礻右元年(1034年)中进士,出任亳州蒙城县令.他立志以先贤庄子为榜样,做个清正廉明的县官,像涉水衔泥的燕子,勤于政务,于是在县署后堂立匾曰:“清燕堂”堂前立碑,名“清燕新碑”.明清两代的清燕堂设在蒙城县解放街中段路北。清末,清燕堂连同县衙后署一并毁于兵火。

山桑候王常墓:王常其时又叫皇姑坟。据土层分析,孤堆上面是王常墓。下面是新时器古文化遗址。位于蒙城县北15公里,坛城中学(原普济寺)院内。东西长50米,南北长60米,高4米,近方形。

在孤堆上至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这些器物大多出土于地表层。文革期间,在孤堆东侧挖出一条宽约3米的深沟,直达孤堆中心,但未进行正式发掘。1982年,被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琼墓:高琼墓位于双锁山西南麓。高3.5米,东西长66.8米,南北长55米。早年幕南有石牌坊,墓前有石碑记、石香炉、石人、石马。该墓为高琼与刘金定的合葬墓。1982年10月被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将军府:陆将军府又名陆瓦房。位于蒙城县东南24公里处。系陆建章任陕西督军(1914年-1916年)时新建府第。

府第面阔七间,东西长27.3米,南北长60米。中厅、东、西厢房及后马房于1938年被日军焚毁,现仅存前房和后厅共14间,均为砖木结构。大门两旁各立一块上马石,石的前面和内侧精雕花鸟鱼虫。门楼高于左右耳房一米作,气势威严。后厅房高大宽敞,前有走廊,小瓦覆顶。1987年被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城旧址:红城旧址又名礼城垂惠聚,欲称红城子。位于城西北13公里,双锁山东北600米,红城村一带。

城始建于春秋,时名垂惠聚。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军破刘永军于睢阳。永将苏茂、周建败逃垂惠聚,次年,刘秀亲率捕虏将军马武等围重惠聚月余,火攻破之,城土为赤,后世遂称为红城子。西晋和南北朝时期,在这里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城毁年代不详。

城址面积约1.3平方公里,长方形外城为夯土筑成,东西长约900米,南北长约1430米。西城墙今平整作大路,残高1.7米,上宽7米,下宽19米余。其余三面城墙均成农田。内城地势较高,俗名小城墙,面积约1897平方米。北面城墙残高1.5米余,于庄庄东200米处地势最高,当地群众呼为"金銮殿"。1982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冢山山桑故城:北冢山位于县城北二十公里坛城集,海拔54.4米。相传,此山出现于大禹治水之后。刘宋.罗泌《路史》云:"盘庚帝自奄迁于北冢。"即此,宋太尉檀道济曾屯兵于此。山东麓有一石坑,传说是檀公的饮马坑。山巅的石级高台,传为檀公的观兵台。清末捻军将领任乾、任柱曾在此山聚义。从前山顶有泰山奶奶庙,山下有天王寺,合称上、下寺。两寺之间,有十八级石阶,中连仙人桥一座。《清.蒙城到志》载其山:"高七十丈,周三里许,峰峦送秀,远视若其蓉。"近年开山彩石,颓缩过半,已失旧观。199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孤堆:古城孤堆位于立仓镇前徐庄西南500米,芡河北岸古程湾里,为新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于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孤堆周围环水,孤堆呈椭圆形,东西长200米,南北长50米,高于周围地面2.5米。曾出土贝壳,鹿角化石等。今为农田。现状完好,未曾发拙。1987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王冢孤堆:齐王冢孤堆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罗集乡,胡巷庄西北300米。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高7.45米,东西长56.4米,南北长49.5米,面积2800平方米。

遗址上原有齐王庙,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有鹿角化石,贝壳,铜箭镞等。1987年被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钓鱼台:有两处,一在县城南古濮水(芡河)岸边陈仙桥附近.五代时亳州道人陈抟仰慕庄子,曾在此隐居,遗有陈仙桥、陈抟店、陈抟卧迹等古迹。一在今吕望集附近濮水(芡河)之畔。

庄子井:位于县城东关庄子祠内(棉麻公司院内)。

庄子故宅:位于县城东关,明代修庄子祠于庄子故宅上。

圣井甘泉:圣井在县城东门内黉宫前面,黉宫是文庙的主建筑之一,它始建于元代,明清时递加修葺.其中有圣人殿,是祭祀孔夫子的殿堂.殿东是节孝祠,西为忠义祠.殿前戟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殿后是藏经阁周围有红墙,宫前状元桥的西侧,凿一水井,名曰“圣井”,距井10米处立有“圣井甘泉”四个大字的石碑。此井之水,系城内少有的淡水,水清如碧,甘美冰凉。特别是盛夏时节,不少达官贵人,名流士子、商贾市民,男女老少,相伴而集于松柏之下,边聊天,边品尝这甘美如冰的泉水,倍感清凉爽口。

钟鼓楼:位于县城中心,明万历十年(1582)知县吴一鸾建,清顺治九年重修,民国4年县知事重修时题横匾两方,北曰“漆圆屏障”,南曰“满城如画”。已圮。

慈氏寺:位于县城东南隅,原名慈院,后改慈氏寺.建筑宏伟,寺前有万佛宝塔.已圮.

檀公城:位于县城北四十里檀城集,原名山桑城.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夜唱筹量沙,智退魏军于此,保全了全城人生命财产.是中外驰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山桑城民感其德,呼山桑为檀公城.其中“唱筹量沙台”为中外闻名的名胜、遗迹,在今檀城集西南200米之高桥东南侧.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演武台:位于县城东门外庄子祠东边,曹操率军征东吴,由涡河至怀远涡口入淮,

途中于此歇兵筑台演武.

刘金定梳妆楼:位于蒙城县双锁山南东坡上。为当地人民纪念刘金定而建。始建于宋,明代重建。砖木结构,双层飞檐凌空,宏伟秀丽,雕梁画栋,是来双锁山的游人必览之处,清雍正年间,山东沂水诗人高淑曾登楼赋诗《妆楼拥春》。楼及附设建筑已圮。

刘金定拉马沟:此沟从双锁山东麓起向东延伸,经小涧、漆园至板桥集入淝河全长20公里,人民怀念女英雄护乡之功,挖沟命名纪念。

凉马棚与上马台:刘金定遗迹。凉马棚位于双锁山南100米处,方圆1.5公里,占地40余亩,是刘金定及将士喂养战马的地方。上马台在凉马棚东侧,青石基座,三个台阶,高1米,旁饰花纹,十分美观。

刘金定跑马道、演武场与大小军营:跑马道有三:一位于双锁山东侧,南北走向,北至红城中部,南至双琐山南麓,全长2500米;二位于双锁山西侧,也是南北走向,全长600米,在高琼墓西侧;三位于双锁山西,东西走向,从双锁山至姜西郢子,全长3500米。演武场有两处:一在红城内,是刘金定率士卒练习武艺,排兵布阵的地方;二在双锁山南麓,今小涧镇计生办驻地,是刘金定的校武场。当年刘金定随高琼南唐救驾时,就是从这里点将发兵的。大小军营,俗名大小营,位于双锁山西北1公里处,是刘金定练兵护乡时的军营,大营住男兵,小营住女兵。

旗杆石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时期文物。五代末,刘金定在双锁山立寨树旗护乡,故有此旗杆座。旗杆座为石质,色青、坚而圆,直径1.1米,厚0.24米。石座正中有圆形旗杆洞眼,直径0.14米。旗杆石座,世代相传,妥善保护,是人们怀念刘金定的重要实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反匪盗、反侵略、爱国爱乡的历史见证。

楚王高遵甫墓:位于双锁山南麓,为北宋仁宗皇帝连襟,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之父高遵甫之墓。高遵甫,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高琼孙,幼读诗书,通武略,一生任职很低,至北作坊副使。高遵甫卒时,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楚王。

孟表墓:位于县城南芡河南岸。孟表,字武达,济北蛇邱人。北魏时任南兖州知州,又晋封为谯县侯.魏孝文帝派孟表镇守涡阳(即今之蒙城),城址在涡河北.后齐派他的豫州知府裴叔业,率兵前来围攻涡阳城.一直围了60多天,城中粮尽,孟表率士兵和青壮市民死守,北魏派镇南将军王肃领兵来救,城围始解.魏孝文帝嘉孟表守城有功,封他为汶阳伯.他后来死在蒙城县,葬于城南陈仙桥芡河旁边.

双锁山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北25里双锁山上,中共小涧区委于1983年为在当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重新安葬而建。

双锁山汉墓群:双锁山下,红城周围,经探明,有多座汉墓,其中有一处五座汉墓边片成群,经常出土战国青铜器及秦汉时代的文物,其中以七件战国铜鼎最为珍贵(现存于文管所)。双锁山北城一座经发掘,出土铜镜、铜钱等文物,墓分前厅和四墓室,墓门为石门,门上有兽头卸环及凤鸟的雕刻,时过二千余年,图案依然清晰生动,石门仍开关自如。

马公忠武祠:位于县城西40里马集,为反帝爱国将领马玉昆功绩祠堂。被日军放火烧毁,仅余房数间。

蒙城八景:涡河晚渡、冷涧垂虹、慈氏晓钟、漆园春雨、狼峰霁雪、圣井甘泉、嵇山月夜、庄周梦蝶。明代蒙城先尉李延甫曾有《合咏八景》

诗予以高度概括:涡水晚舟横,长虹落涧声。

晓钟慈氏寺,春雨漆园城。

雪压狼峰白,泉流圣水清。

嵇山明月夜,蝴蝶梦庄生。

安徽蒙城方言

蒙城方言属北方话大方言的淮北话土语群。县境内语音略有差别,县东南境接近凤台方言,县西北境则受阜阳方言影响较大。 早在4000年前,夏氏族西迁夏水(今北淝河),本县纪委古老民族的活动地区;夏分天下为九州,本县属豫州,为中原地区的东南部。西晋武帝时侨置蒙县,中原豪族大量的迁徙,带来以河南中北部为腹心地区的中州话。1956年以来,在全县各学校推广普通话,加上历年来,大专毕业生分配本县,干部交流及上海、蚌埠等地知青下放蒙城,本县方言逐渐接近普通话。 声母、韵母 蒙城话属于北方话范畴。有39个韵母、21个声母,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稍有差异。如“药”,普通话读 yaò(要),蒙城话读 yǔe(约)。全境略有差别,县西境常将普通话声母 sh 改换成 f ,如“书”、“水”普通话读 shū、shuǐ ,县西境读 fū 、fěi。县东南境把普通话的声母 f 读作 h ,如“风”,普通话读 fēng ,县东南境读为 hǒng 。1956年推广普通话,蒙城话逐步接近普通话。普通话里声母 z 、c 、s 与韵母 i 连用,叫做整体认读。如 zī(姿)、cī(刺)、sī(私)。蒙城话常把 z 、c 、s 与韵母 i 拼写。如 zì(集)、c ì(齐)、sì(夕)。 声调 蒙城方言的调类与普通话相同,均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只是顺序不同。普通话的顺序为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而方言的顺序则是降升调、高平调、中升调、全降调。 方言的调值与普通话悬殊较大。普通话的调值分别是:高平调 55、中升调 35 、降升调 214、全降调 51.而方言的调值分别是:高平调 44、中升调 24、降升调 212、全降调 53. 发起声来,普通轻柔高扬,方言则硬重低沉。 蒙城方言与普通话部分汉字读音比较2 词汇 情态用语 可——否定(重声)、肯定(轻声) 擦——戏弄、找茬 乖——小孩听话 旋磨——故意闹人 嗲啦——撒娇(嗲发diě音) 磨牙——小孩打闹 唧喂——叫喊(多形容小孩哭闹) 烧包——过分卖弄 迷瞪——睡一会 呓怔——梦呓 妖野——粗暴、刻毒 左着——抓着 咂摸——品味 腻歪——不耐烦 蒲种——少心眼 不得劲——生病、不舒服 拔豁子——捅了篓子 闲磕牙——闲聊 舍皮赖脸——不知羞耻的乞求 接话把子——插话 时令用语 一门——刚才 早晚?——什么时候 麻似亮——天刚明 麻似眼——天将黑 昨个、今个、明个、后个——昨天、今天、明天、后天 称谓用语 老实头——形容人循规蹈矩 下三滥——无赖 老人精——小孩子像大人一样说话、做事 七叶子、半吊子——差心眼 不上线——不论理、胡扯 砸眼子——死板 搅毛手——蛮不讲理 窝囊废——甘受人欺、不敢抗争 有身子——怀孕 家里人——妇女、妻子 寡汉条子——未婚的成年男子 外头人——成年男子、丈夫 当家的——丈夫 礼盒子——女孩子 泼皮小子、半拉蹶子——男孩 二黄老头(老妈)四、五十岁的男(女) 贱货——人品低下 另外还有一些常见方言如:

蒙城县概况

蒙城县 开放分类:地理、地域、地名、行政区划、区县 目录 ? 城市概况 ? 交通区位 ? 工业商业 ? 农业发展 ? 人文环境 ? 旅游资源 ? 科教资源 ?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城市概况 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6′~33°29′与东经116°15′~116°49′之间。县境略呈长方形,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60平方千米(简册)/2091平方千米(当地政府网站)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总人口122万人(2004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东城路16号,邮编:233500。代码:341622。区号:0558。拼音:Mengcheng Xian。蒙城县辖13个镇、2个乡:城关镇、双涧镇、小涧镇、坛城镇、许疃镇、板桥集镇、马集镇、岳坊镇、立仓镇、楚村镇、乐土镇、三义镇、篱笆镇、王集乡小辛集乡庄周办事处漆园办事处范集工业园区 蒙城殷称北冢,周曰漆园,唐天宝元年更名为蒙城。是先哲庄子故里,是驰名中外的道家文化圣地,是巾帼英雄刘金定的家乡。境内有万佛塔、文庙、庄子祠、刘海庙等名胜古迹。尤其是近年发掘的尉迟寺遗址,

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以及万佛塔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蒙城,自然条件优越,自然丰富。全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优质小麦、水稻、玉米、山芋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黄豆、烤烟、薄荷等经济作物,是全国小麦商品粮、优质棉、低芥酸油菜生产基地县。畜牧养殖业优势明显,是全国优质肉牛、山羊板皮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特别是黄牛生产,年饲养量近百万头,为全国养牛第一大县,现任县长牛群。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优质煤储量4.6亿吨,经国家批准年产150万吨的许疃煤矿已经建成并生产。 水陆交通便捷。涡河长年通航,经淮河通江达海。“203”、“305”、“307”省道交汇于县城,已经建成的南京-洛阳高速公路贯穿全县东西。通讯设备先进,移动电话、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全县已开通广播电视专用光缆。 全县以粮食、油料、棉花、黄牛、瓜菜、烟草等为主的六大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粮棉总产量近年来分别保持在100万吨和2万吨左右。 交通区位 公路:省道307线、305线、203线交汇于蒙城县城,南洛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与合徐高速公路交汇,县城距高速公路出口仅2公里。 水路:境内涡河、茨淮新河、阜蒙新河全年通航,经淮河通江达海。 铁路:距京沪、京九铁路枢纽站蚌埠、阜阳两站80-90公里。 航空:距合肥、徐州机场200公里,阜阳机场80公里。 工业商业 工业初具规模。目前已拥有机械制造、烟酒食品、化工印刷、轻纺服装、建材造纸等行业。微型车、冷冻

电子版课题研究:中国古地名研究

中国古地名研究 学年度2015——2016 学校:潮州市南春中学 班级:高二(16)班 组长:卢逸佳 组员:王君华、李婉琪 莫依妮、黄梓婉 指导老师:文晔 一、课题背景 (2)上网搜索资料、翻阅相关文献 我国就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得国家,不仅目前所使用得地名居于世界之首,曾使用得地名之多更就是难以比拟。我国俱目前使用之大小地名大部分有悠久历史渊源,而经过数千年得历史更迭后地名作古换今,文献记载混淆各地,使得研究颇带艰涩. 二、研究目得 为了了解古地名文化与城乡文明得关系内涵。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古地名得认识程度,广大网友对古地名得恢复等意见进行分析,根据相关人士、网站等提供得参考意见,希望凭借我们微弱力量引起社会更大层面得关注与思考,同时锻炼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相互协作等多方面得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研究过程、方法 (一)选择课题 确定小组研究得内容:中国古地名研究 (二)制定课题计划: 1、开展活动会,熟悉计划格式,展开讨论 2、用2-3周得时间进行文献查找,获得客观得知识表述及意见。 3、用1-2周得时间对各地区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资料。 4、记录相关内容,在指导老师得指导与审核下完成初稿。 (三)撰写论文

四、研究成果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得地名浩如烟海。地名学这一学问在漫长得历史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古地名得典故,古今地名对照折射出人文得内涵.认真探究古地名得历程,对比,总结经验与教训就是非常必要得。本文从古地名得各方面出发及如何正确对待古地名、如何在地名文化上更富有内涵地发展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古地名、人文、发展、现代文明 引言 中国从先秦起,就有研究地名得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地名就是人类用以联系、交换与对话赋予不同地域得称谓,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就是一种语言文字表现.总体讲,地名在体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得同时,也指示着历史上得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所以地名对理解历史文化现象、了解历史文化特征、体会历史文化活动、感悟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珍贵得价值。 (一)古地名得导入 地名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民族得文化标志与文化符号,通俗地讲就就是这个国家、民族得照牌;它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得体现;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得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人们以国家得认同感、民族得认同感、文化得认同感。每个国家都有属于特色得地名文化,中国得古地名体现了中国悠久得历史文化积淀。 1、出现得契机 在久远得传说里,《山海经》算就是地名得集合,有四海八荒得概况等。可见地名在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由于当时黄河流域得统治需要,尧舜禹分别对当时得部落作了规划,《汉书·地理志》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这就就是传说中得州服制。 从《禹贡》《职方》等记载地理得书籍中可以瞧出,中国得地域划分在逐渐变化且越分越细,不仅加强土地得归属性而且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地方管理得机制雏形。但我们同时也瞧出由于开疆拓土,时间久远与传说附会,前面列举出得三部书籍包括后来得《吕氏春秋》都将“九州”误作为夏商周得行政区域划分。这也反映了早期社会对地名定义域得混乱. 2、命名得重要涵义 地名作为中华文化得衍生品,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得某些基因密码。改朝换代都不免附带上各种制度变更,而地名得涵义在某个程度上讲也就是上层建筑得具体化。古地名体现

安徽撒汤的详细做法

安徽撒汤的详细做法 虽说安徽并没有很多出采的美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还是有很多经典的小吃的。比如民间的撒汤,也有一些地方将其称为辣糊汤。辣糊汤,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汤品够辣而得名的。每一道美食都值得推崇,据说撒汤还曾经受过乾隆皇帝的赞赏呢?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美味能够让龙颜大悦呢? 一、撒汤是哪里的 撒汤,又名煞汤,也叫辣糊汤,安徽省著名小吃,撒汤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特殊小吃,主要起源于安徽蒙城以及阜阳等苏鲁豫皖交接地区。撒为肉汤、肉杂之意。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偶尝此汤,大加赞赏,从此撒汤声名远播。 撒汤用什么勾芡 淀粉,让汤浓一点 二、蒙城撒汤的做法和配料制作秘诀 撒汤没有固定的做法,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要有高汤,鸡汤最佳,排骨炖汤也可,蒙城撒汤比阜阳要清淡一些,来看看蒙城撒汤的做法 配料:鸡汤、鸡蛋、芝麻油、淀粉、葱盐、胡椒粉 1、鸡汤烧滚小葱切末 2、鸡蛋打散,鸡蛋直接打在汤碗里 3、鸡汤烧滚后,盐,黑胡椒粉,小葱放进去 4、淀粉加水拌匀,倒入汤锅

5、等汤锅再次煮开,把汤直接冲入碗中 6、最后淋上芝麻油,配上煎饺或包子,烧饼之类的真是大美。 三、撒汤的做法大全 撒汤的做法不固定,所以有很大的发挥余地,撒汤在安徽北部地区都很知名,和胡辣汤、嗎糊的做法大致差不多,浓稠香辣,冬季吃撒汤驱寒又保暖。 撒汤简单做法:光土鸡整理内脏后,在开水锅里焯2分钟,捞出,洗去污末,洗锅。鸡切小块。再入开水锅煮。水开,滴料酒,改文火,炖至八成熟,放麦粒,炖至麦粒半化。稍放盐,即成撒汤。也可不用鸡,用羊肉. 撒汤:主要是用羊或鸡的骨头来熬制的汤,汤里稍微勾点芡汁,让汤浓一点。打一个鸡蛋在碗里搅匀,用滚开的汤汁一冲,冲成蛋花,然后根据个人喜好,滴上几滴香油,撒上少许黑胡椒粉,虾米,荆芥,一碗香喷喷的撒汤就出来了。 四、阜阳撒汤 原料:胡辣汤料40克、胡椒20克、辣椒10克、熟羊(牛)肉400克、羊骨高汤3kg 面筋1.5kg、面粉300克、粉条100克蔬菜依个人口味添加调料:葱、姜、精盐、味精、酱油、香油等适量 制作过程 1、在锅中放入适量水加入高汤放入胡辣汤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让其烧开。 2、待锅中水烧开后,放入羊肉、面筋。待羊肉、面筋熟后将适量面筋水倒入锅中,烧至汤汁变稠时,放入粉条、葱、精盐、

地名文化

地名文化 地名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珍贵的文化宝藏。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众多古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山岭、溪渠、湖塘、风景名胜、古代遗址、高庙寺宇以及街巷道路的命名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生动写照。这些古老的地理符号,是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展示了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文化的磅礴和沧桑。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中国的地名文化 人类自有了文字符号的那天开始,就被赋予了以语言、文字命名事物的天性。地名正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的统一体。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进步的足迹,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则与当时豪族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了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变迁有很大帮助。 古代先人对地方的命名,依据方方面面。有以植物命名的,如苹果园、枣林

安徽蒙城白酒市场调查

安徽蒙城白酒市场调查 2010年11月08日糖酒快讯-食品资讯 导读: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市,西接阜阳市,隶属亳州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下属12个镇、2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个林场。工业相对落后,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约有98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8亿元。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市,西接阜阳市,隶属亳州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下属12个镇、2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个林场。工业相对落后,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约有98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8亿元。 白酒消费中高档为主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蒙城在皖北区域属于经济发展中等县城,餐饮业较其它县城发达,消费档次高于皖北其它县城。县城A类(包厢30个左右)酒店约8家,B类(包厢10个左右)酒店约20家,其它的多为C类酒店、土菜馆或面馆。蒙城人热情好客,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招待或家庭聚餐多以饭店为主。在酒水方面,白酒消费是其招待客人的首要选择,尤其是中高档白酒产品。 蒙城餐饮市场的竞争格局:中高档餐饮终端以古井原浆、柔和种子、口子窖等共营为主,超过一半的A类餐饮终端会进行独家促销(独家使用促销员);大部分B类酒店也会有三四个品牌产品的专销,同时很多酒店专销的白酒品牌越来越集中在一两个品牌上;C类酒店、土菜馆、面馆以及优质大排挡主要通过赊销、投放陈列酒等方式实行进店主销(专营的相对较少);酒店一般不需要进店的相关费用。 各白酒品牌在餐饮终端的竞争状况如下:种子酒餐饮终端铺货率高达80%,其中中高档餐饮铺货率约占90%;古井餐饮铺货率约占90%,古井原浆主要集中在中高档酒店,淡雅系列主要集中在中档酒店;高炉家餐饮终端铺货率约占30%,主要集中在A类酒店;口子窖及皖酒、文王酒、迎驾酒等其它产品铺货率较低,且迎驾糟坊下滑趋势明显(见图1)。 蒙城餐饮市场各品牌白酒在酒店的零售价位区间(见图2)。

壮语地名及其研究_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

壮语地名及其研究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 覃凤余 【摘 要】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 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壮语地名;语言文化 【作 者】覃凤余,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H2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4-0109-012 A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A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I Q in Fengyu Abstract: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are named 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pattem of Zhuang People.They represent the Zhuang minority’s culture connotation.There are3characteristice i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conservatism,hybrid,complexity in the correspondence be2 tween Zhuang and Han.Both the general names and the proper names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Zhuang geograpnical names system.There are a great deal of importance to ethnology,anthropology,agri2 cultural history,and linguistics in this research. K ey w ords: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language culture 一、壮语地名的内涵 学术界对“壮语地名”这一术语的使用,大致有几种: (一)或明确提出壮语地名的定义,或归纳壮语地名的特点,或提出判断壮语地名的标准。张声震《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明确提出壮语地名的定义,即“壮语地名是用壮语命名的地名”①。徐松石先生总结出“壮音地名”的几个特点:第一,这些壮音不能望文会义,因为他们含有壮语的意义。第二,这些地名在原始的形式上,多半是两字的。三字地名很少。第三,壮人喜用齐头式地名,与北方齐尾式地名不同。第四,壮人喜用倒装地名。第五,壮族地名具有分类密集的现象②。韦达《壮语地名的文化色彩》提出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民的语言来命名的地名”,判定的标准是:第一,用壮族自创的土俗字

云南省地名文化景观特征研究

云南省地名文化景观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的地名数据的统计,将全省地名命名方式宏观地划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和社会人文实体及事象地名两大类,从而总结出云南省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自然人文特征、政区地名特征。通过对云南省地名文化景观特征研究,云南省的地名文化特征与多山、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密切相关。 关键词:云南、地名、文化景观、特征 1 云南地名数据来源及依据 本文以2008年出版的《云南省地图册》[1]为参考进行统计。主要包括云南省各级行政区,包括地(州、市)名、县名、乡镇名、村委会名和自然村名,但不包括街道(巷)地名、单位地名或由单位转化的文化地名等,目的在于力求充分突显占绝大多数的聚落地名。聚落地名一旦产生,很长时间内都有历史的稳定性,所以它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为研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历代人口的迁移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的特点等提供原真的信息[2],聚落地名最能反映云南省的地名文化景观“内容”。 2 云南地名文化景观概况 地名景观具有独特、别样性,地名能够反映该地区区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方面。地名有如化石于地质或古生物学,地名的变化相对较慢, 它的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3]。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多,平底少,地跨六大水系,湖泊较多,独特的自然条件对行政区划的命名影响突出,自然地名在全国独具特色。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名在云南省分布广泛,且具有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 表1 云南省行政区面积、人口、地名关系 地(市)县(市/区)面积人口地名人口密度地名密度地名规模(万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高三上学期地理期末联考试卷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高三上学期地理期末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1题;共46分) 1. (4分) (2014高一下·九江期中) 下表是俄罗斯1995年7月人口统计结果,读表完成下题: (1)俄罗斯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 . “高﹣﹣高﹣﹣高”模式 B . “高﹣﹣高﹣﹣低”模式 C . “高﹣﹣低﹣﹣高”模式 D . “低﹣﹣低﹣﹣低”模式 (2)俄罗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口出生率(如:每生育一个孩子可获得1万美元的政府补贴),从而使得2009年的人口出生率自1995年来首次出现增长.这体现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A . 人口政策 B . 婚俗习惯 C . 晚婚晚育 D . 宗教信仰 2. (6分) (2019高二下·延边期末) 极地涡旋是指地球两极上空的大环流,在冬天时涡旋会较为强大。巨大涡旋把冷空气锁在地球北极上空平流层,其受到扰动会导致极端天气出现(左图)。2019年初,受极地涡旋影响,美国多地遭遇大面积极寒天气,中西部多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右图为某季节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有关北极涡旋对美国此次天气造成影响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极地涡旋稳定,中心气压高,冷气流强劲 B . 极地与中温带地区之间温差缩小 C . 极地涡旋减弱,被其他气团挤占了空间 D . 美国中部大平原纵贯南北,利于涡旋南侵 (2)图中所示各地天气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 . 甲地吹西北风,气温降低 B . 乙地即将有雨雪天气,气压升高 C . 丙地气压较低,出现阴雨天气 D . 丁地天气晴朗 (3)第二个图所示季节() A . 田纳西河水循环活跃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王晶晶 (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07—0250—01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设上海县。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先说“沪”。“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朱雀桥、乌衣巷这两个南京的老地名也由此深深地植入人们的记忆中。在南京这个有近2000年历史的“十朝古都”,像这样的老地名还有很多。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据传三国孙权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曾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驻马观察南京的地理形势,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述。所以这两地就借诸葛亮的“龙蟠”、“虎踞”命名。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相传明太祖朱元 (下转244页) 250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安徽旅游大辞典》蒙城部分 一、蒙城县县情简介 (1)、历史沿革 蒙城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夏朝,境西北为有虞氏,东南为涂山氏,商朝建嵇方国。战国时属楚,先后建瑕城(今乌集),漆园(今香山乡),西汉始设山桑县。南北朝以来,先后设涡阳县、蒙郡、涡州、西徐州、北新安郡、马头郡,至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蒙城县。以后蒙城县名一直沿用。蒙城县隶属安徽省亳州市,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 (2)、地理位置,人口民族,气候特征 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北纬32`56′—33o29′,东经116o15′—116o49′,东邻怀远,西靠利辛、涡阳,南接凤台,北连濉溪。全县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4425个自然庄,总面积110万,城镇人口6万人,辖24个乡镇(场),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蒙城境内系汉族居住区,明、清以前迁入的少数民族,多被同化。清末民初,少数回族、满族迁入。建国后,相继迁入本境的有朝鲜族、藏族、壮族、傣族、维吾尔族人(多系随嫁女性)。 蒙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盛,无霜期较长,雨量适中,但时空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时有出现。据县气候站1957—2003年观测资料记录测算,平均气温为14.8℃。

(3)、地质地貌,水文水域 蒙城县从远古代(距今约18亿年)到震旦纪(6亿年)的吕梁运动时期,为淮阳古陆与海洋交错沉积地带。进入古生代寒武纪(5.2亿年),完全陷入海底。奥陶纪(4.4亿年)隆升为陆地。泥盆纪(3.3亿年)陆相植物增多,石松高耸。石炭纪(2.85亿年)又重沉陷,参天古木形成板桥、许疃煤田。白垩纪燕山运动时(1亿年),火山活动异常,熔岩横流。新生代第四纪(二、三百万年),草木繁茂,出现3人类、大象、野牛、虎、鹿等高等动物。近二三百万年内,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差异,地壳沉降幅度不一,形成第四系堆积地层厚度不均,涡南平均600米,沿涡200米,涡北小于200米。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页岩及石灰岩构成的12座岛状山丘出露。地貌多为平原,有十二座山丘,平均海拔为45.87米;总面积为6.271平方公里。由于石质较好,大量开采,部分山丘已采至地平面以下3—5米。 蒙城县境自北向南有澥河、北淝河、涡河、芡河、茨淮新河五条东西流向的河流,均属淮河水系,流经本境总长173公里,106条大沟(集水面积10万平方公里左右,3年或5年一遇)分别注入。境内年降水量17.3亿立方米,地面径流5.38亿立方米(夏季约占62.9%)丰水年超过10亿立方米,枯水年小于1亿立方米。涡河、茨河、茨淮新河承接上游过境水年约14.29亿立方米。澥河、芡河、北淝河过境水很少。 蒙城县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其中全新统浅层地下水,总储量30.19亿立方米,年调节储量2.37亿立方米,渗入补给量5.28亿立方米,地下水为碳酸钙美型和碳酸钠镁钙型,矿化度、盐度每升小于5毫升当量,适于农田灌溉。 全县生态环境良好,无重大污染源。 二.自然资源及景观 涡河:源于河南开封地区,上游在河南省境内为双干河道,北干为惠济河,南干为涡河,入皖后在亳州西汇合,东南流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县城北汇入淮河,全长380

安徽蒙城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死伤

安徽蒙城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死伤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徽蒙城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9死8伤11月30日中午时分,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8人当场死亡,1人抢救无效死亡,另有8人受伤,遇难乘客多为省外乘客。目前,该县已成立事故处理领导小组,负责抢救、善后等事宜。 惨状不堪回首 昨日下午6时许,记者赶到事发地蒙城县漆园镇省道203线唐集村路段,虽然惨剧已经发生了6个小时,但路边残存的碎玻璃和车辆碎片仍历历在目。经营建材生意的邓士兰是距离事发现场最近的目击者,心有余悸的她告诉记者:中午快到12点时,她正在屋里看电视,就听到外面传来了“轰隆”一声,感觉不对的她伸头望去,就看见一辆农用车斜在路边,另一辆大客车上甩出了几个人,到处是呼喊和哭叫声,“太惨了,看到一个个遇难者被抬出来,我都不敢看了。” 幸亏附近有救护车 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徐如堂院长介绍,非常幸运的是,由于县急救中心有一辆备勤的救护车就在唐集附近,所以事发后5分钟内,这辆救护车就赶到了现场,要不然后果可能更严重,但当场已有8人死亡。随

后,县急救中心又增派了3辆救护车进行紧急施救。目前,除一名重伤员在救护车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入院的8名伤员均得到了有效救治。按照县里的安排,伤者的所有医疗费用均由医院垫付。 昨晚6时,由蚌医一附院派出的专家也已经来到蒙城,共同会诊治疗。 路不平,车又快 躺在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的10号病床上,山东乘客冯宝新一脸的悲伤:昨日早上7时10分,他和另一名工友从山东枣庄乘车,准备前往淮南抢修煤炭机械,没想到会在蒙城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只是受了伤,但另一位工友却因此失去了生命。据冯宝新向记者表述,事发时,他正在车内看电视,怎么出事他也不清楚。据他回忆,客车出发后,起初行驶很平稳,到了我省淮北境内后,更换了一名驾驶员,此后车速就偏快了起来,“路不平,这个师傅也开得很快,颠簸得很,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事故调查已开始 蒙城县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胡队长通报,11月30日11时40分左右,一辆牌照为鲁D03189,由山东枣庄开往安徽淮南的“金龙”客车,自

研究性学习报告:云南地名研究

云 南 地 名 研 究 班级:高二3班 刘蕊 指导老师:杨昆

一、课题题目:云南地名的研究 二、学科领域:地理 三、指导老师:杨昆 四、课题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地名研究源远流长。中国古籍中不仅记载了大量地名,而且对许多地名的读音、含义、位置、沿革以及命名规律都有阐述。如东汉初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载有各类地名4000多处,并对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地名两万处左右,有语源解释的达2300多处。 不过,地名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十九世纪后期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并出版地名学著作,建立地名研究机构。如1872年瑞士埃格利的《地名学》,1903年奥地利纳格尔的《地名学》;1890年成立的美国地名委员会,1902年成立的瑞典地名委员会,1919年成立的英国地名常设委员会等。早期的地名和地名学著作,都着重于地名的记述和语源考证。 二十世纪初以后,逐步转入综合研究地名的阶段。吉耶龙于1902~1910年出版《法兰西语言地图集》,图集显示了语言的地域分布规律,以及语言与地理之间的制约关系,促进了地名研究向地理学方向的发展。 1926年,法国多扎的《地名起源和发展》,提出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来探讨地名的年代层序,认为古代文化,诸如经济发展、战争、民族迁徙等,常在地名中有所反映,通过一定区域内地名的历史特征,可以划分地名的年代层序。 中国自50年代末开始研究地名标准化,并从整体上研究地名的产生、发展和分布规律。1977年成立中国地名委员会,1980~1985年开展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出版的著作有曾世英的《中国地名拼写法的研究》、褚亚平主编的《地名学论稿》等。 研究内容有3个基本方面。①语言方面。地名由语词构成,从词汇学、词源学、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文字学的角度,对地名进行语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工作。依据保留在地名中的古语成分,可以推论古语特征。对地名中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方言的分布界限和词义。语言的民族性使地名研究为探索民族分布、迁徙、心理、习俗、信仰等提供资料。在科学的语言分析基础上,做好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名的译写规范化工作。②地理方面。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对古地名的位置进行考证,以及利用地名推测当地在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对研究区域开发历史和地理演变(如海岸、河道、湖泊、植被、经济等),都是地名学研究在地理方面的课题。在研究聚落起源方面,地名资料更有价值。对地方性地名通名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当地的特殊地理景观。③历史方面。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地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帮助。 地名学主要采用综合研究法,但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不同,可侧重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研究地名语源、语音和含义,重点采用语言分析法;研究地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多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地名现象的数量关系,多采用统计法;研

安徽蒙城导游词优秀范文

安徽蒙城导游词优秀范文 蒙城县为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庄子故里、中国楹联之乡、安徽省硬笔书法之乡,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2018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蒙城县退出贫困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安徽蒙城导游词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安徽蒙城导游词1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接下来各位将要在我的带领下游览蒙城的美景,希望大家在这三天里能玩的高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我的名字叫张晓康,大家可以叫我张导,也可以叫我名字。再去蒙城的路上有几件事要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记住在景区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乱走。如果迷路一定要记得打我电话,我会去接大家。希望大家玩的高兴。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城,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属于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国土面积2091平方公里,耕地230万亩,辖15个乡镇、2个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和1个林场,人口132万。蒙城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庄子故里,境内有庄子祠、文庙、万佛塔、三星街、白云庵、东西怀德桥等文物古迹及景点。著名相声表演艺

术家牛群曾在此挂职担任副县长。蒙城是中国楹联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蒙城文庙又称孔庙,始建于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封建时代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 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灵星门、泮池、泮桥(以上待建),大成门和大成殿,灵星门正对青去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灵星门的西南侧有一井,名圣井“圣井甘泉”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大成殿,原名先帅殿,又称圣人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宽五间,进深三间,为山以顶抬梁式建筑,九檩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栋梁,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殿内外上下重油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我们淮北地区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从前,殿内正中供孔子神龛牌位,两旁置颜、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殿上方悬着康熙,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殿前阅台高一米余,上有一圈汉白玉栏杆,中间和两旁有石阶供人登临。东西廊房各七间。为灰色筒孔覆顶,车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历代贤孺牌位。

地名文化意蕴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210368256.html, 地名文化意蕴研究 作者:王琥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5期 摘要: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地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地名的审美文化意蕴、历史文化意蕴、民族心理文化意蕴和地域文化意蕴四方面探究地名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地名文化现象文化意蕴 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但地名不仅仅代表某一特定区域的代号,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像,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地名记录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反映了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风貌,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遗产。 一、地名的概念及起源 (一)地名的概念 “地名”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现在关于地名的研究很多,对地名的定义、说法较多,李如龙先生给出的定义为:“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的特点。地名有命名时的初始意义,也有命名后随着地域的驰名而获得的特征意义,但地名最重要的基本含义还是在于指明一定地域的方位、范围和所属的地理类别。”[1] (二)地名的起源 地名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起源非常古老。研究表明,地名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了。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活动密切相关。在上古时代,原始人类外出从事生产活动时,对自己生活的地域必须有一定认识,以便在外出劳动后能够准确返回,这就需要对某些地理实体取代号,以便识别,于是就有了地名。“人类为了认识、了解、利用和改造周围的地理环境,需要命名一定的名称,使组成地理环境的个别因素,个别特定地域得以区分,于是便产生了地名”[2]。 二、地名作为文化现象内涵及特点 (一)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

山东省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

山东省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 袁振群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一、摘要 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济宁历史悠久,是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的发源地。 二、关键词 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 三、引言 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着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凝结了历史的人文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风俗民族语言宗教特征,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和宝贵财富。济宁城区林林总总的地名,凝聚着济宁的历史印痕和古城的文化基因。[1]所谓的地名资料,一般包括地名来源、意义、地理演变、地理环境等资料,此外,还包括行政区域变迁以及该地政治、

经济、文化等简况资料。[2] 四、正文 济宁从夏、商、周经秦、汉至南北朝北魏末年,这段时期叫做任城城。据有关资料记载,持续存在近两千年之久。这一时期的古任城城的位置在今济宁市市中区东南四十里的微山县仲家浅处,其城池大致呈正方形。而到了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古任城城由仲家浅故址迁至今济宁市市中区小南门处,即现在的任城路,任城路也是因此而得名。[3] 另一记载是:济宁,夏商时代称仍国、任国,秦朝至后魏时称任县、亢父县;至明朝时为济宁府、济宁州。 而济宁这地名的最早出现,却并非在明朝。关于济宁这一地名的由来,说法有二。 其一,据《济宁县志》记载:济宁由于位居老运河以南,越河以北,局地较高,济水泛滥时常幸免于水患,得济水之安宁,故名济宁。 其二,在济宁的北面,素有泗河、洸河、府河。这三条河流在济宁汇合后,一齐注入南四湖,因此取三水一齐的意思,曰[济]。因当时每到汛期,其水势凶猛,而流入湖内后碧波千里,异常宁静,故称之为济宁。 不过,早在元朝之前,济宁一名就出现了。据《济宁州乡土志》载:[金时即有济宁路转运使之称,是亦济宁之名所使。]并说:济宁一名的由来是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