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摘要]我国电影的世界化和产业化离不开中国元素的整理和挖掘,而我国目前国产“大片”面对中国元素表现得集体不自信导致许多影片饱受诟病。本文以挖掘中国元素较好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例,从艺术视角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以求抛砖引玉,为我国电影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艺术视角;张艺谋电影;中国元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花木兰》《功夫熊猫》《2012》《阿凡达》等国外影片纷纷在影片中加重中国元素的概念,与之相反,我国影片却在“洋为中用”的口号下,对影片中阐述的中国元素极度不自信,出现了诸如《赤壁》《梅兰芳》等中国题材的电影,让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本文从艺术视角对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对我国目前影片中的中国元素的不自信进行分析,以求指出症结所在。

一、中国元素在部分国产商业片中的纠结讲述

(一)中国元素的内涵

广义上讲,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符号和风俗习惯,均可以视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

应的是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能够体现出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在特定区域内可以极大地提升民族凝聚力。

中国元素表现为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价值体系、民俗事象、生活习惯、建筑、艺术,甚至颜色(如中国红、黄)、动植物(熊猫、梅兰竹菊)、武术(国外称为功夫)等。

(二)中国元素在部分国产商业片中的纠结讲述

据《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最受中国观众重视的创意源就是中国元素,因为众多的表现载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备受国外影人关注。《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一系列的中国文化题材电影的问世,甚至许多国际电影,如《木乃伊Ⅲ龙帝之墓》就以中国秦代陵墓为背景,加入东方的思维和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元素的内容。

但是在《赤壁》《梅兰芳》等国产大片中,我国电影人在讲述民族历史等中国元素的时候更多地顾及西方人熟悉

的叙事方式,喜欢照猫画虎,造成了影片中中国文化的迷失,所以才导致了拍摄出来的影片中国人外国人都不叫好的局面。中国影人热心挖掘中国元素,在讲述时又极度的不自信,是我国目前国产商业片的纠结所在。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之一,自称绝对不拍没有中国元素的电影的张艺谋,对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感情深厚,运用技术炉火纯青。

色彩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张艺谋电影中的重要中国元素的重要体现。从电影《红高粱》中的铺天盖地的红,到电影《英雄》中的蓝白绿三色,再到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金黄,中国色彩是贯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元素。

中国红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出来的一种颜色,里面有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有灿烂辉煌的魏晋傲骨,有盛世气派的唐代遗风,高度概括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孩子的贴身兜肚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传统婚礼,本命年的腰带、舞龙灯的绣球、锣鼓唢呐的饰物、红头绳、舞绸……红色,这一颜色已然深深镌刻于华夏民族文化之中。

在艺术上,《红高粱》整部电影富于这种红色色调。绑着红绸的唢呐、花轿、高粱地、剪纸、年画、酒篓子、兜肚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它们被最大程度地

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虽然《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但是中国红在这部电影中被运用得如此入情入理,如此震人心脾,在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当中,《红高粱》拿下当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中国元素的色彩带来的震撼力功不可没。

竹林打斗是张艺谋拍《十面埋伏》时的一部重头戏,在张艺谋眼里,竹林是中国武侠神秘的地方,即使已经有了《卧虎藏龙》等已臻完美的竹林打斗戏份,但是只要加入新的元素,以不同面貌呈现观众眼前,即使再选取用竹林为拍摄背景,影片仍旧能够取得成功。而这场竹林打斗,也确实成为《十面埋伏》里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

捕头和小妹在逃亡过程中闯入竹林,被追兵投掷的毛竹遍插四周,毛竹凌空、插地为牢将二人困住,直到二姐出场飞刀下竹屑纷飞……整个场面都极具东方的奇幻风格。

竹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为物用和精神方面的影响。秦汉乃至更早,世人写字著说都是在竹简上完成。我国南方多省都有将竹子用于建筑的记载,岭南竹楼沿用至今。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子对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在于竹子虚心、有节、清拔,因为这些特点,竹子逐渐被人格化。《太平御览》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子)平生爱竹,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在自己《竹石》图上的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通过竹子抒发自己的心志秉性。

松、竹、梅是“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古往今来,竹子曾被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在随后的影片中竹林反复出现,唯美的场景中,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武术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伽、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接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

在张艺谋的几部功夫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被哲学化、美

学化的精彩打斗场面。以电影《英雄》为例,从甄子丹与李连杰的意念比武到一招定胜负,从李连杰与梁朝伟湖上比武,如山水画一般的艺术效果,从李连杰张曼玉屋顶挡剑让梁朝伟写下朱红“剑”字,武术的哲学与美学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张艺谋的电影也得到了国内外极大的认可。

(四)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瑰宝之一。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和非命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张艺谋电影对诸子百家进行了非常好的传承和发扬。但在张艺谋电影中既有墨家思想的体现亦有儒家思想的精粹。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既有对自由的向往,又有对封闭制度的维护,既有无为,又有反叛。各种思想在张艺谋的影片中都能找到些许印记,由此可见张艺谋的博学,亦可见张艺谋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在电影《英雄》中,秦朝军队飞箭如雨,学堂内老先生却阻止学生逃跑,在箭雨中学习书法的精髓,就是

来自于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李连杰刺杀秦王嬴政最后关键时刻却调转剑身,而以剑把对嬴政,劝嬴政“为国家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来自于儒家的思想。但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在电影中的矛盾心理处处体现。比如《英雄》中秦始皇的形象,孟子(前373-前289)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是说,在儒家的思想中,皇权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浩瀚的历史中,中国的诸子百家的共同主旨就是对自由的追逐。然而在《英雄》中,张艺谋对于皇权和专治却是一种赞同的态度。正如秦始皇说“为统一(天下)而战,何错之有?”这一点与儒家对和平、自由、博爱的追求是相违背的,却吻合了墨家的“非命”和“尚同”思想。因为儒家提倡“先义后利”,而墨家则提倡“义利并重”进而发展到“天下之利”。

(五)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建筑

如果说人文书籍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建筑则是民族文化特色最直接的表现。西方古典建筑大部分与宗教息息相关,大到教堂、歌剧院,小到一个罗马柱,处处体现宗教色彩。但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修身、齐家,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思想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作为电影中的一种意象体现,建筑对电影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电影风格和文化的体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四合院反应了一个时代特色,但适时切换的镜头和对四合院的特写,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当中,则反应了对生命和对女人的封闭和禁锢。在颂莲怀孕产子之时,四合院依然是封闭是静默的,寓意着新生的生命无法打破这牢笼般的束缚。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将建筑和装饰用得十分精彩。连串的大红灯笼,封闭的四合院,将中国人的家族思想反映到位,也将中国妇女的地位凸显出来。每一个妇女都无法摆脱牢笼般的命运,这一点是由当时社会形态决定的,因为妇女是不准抛头露面的。因此,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四合院和院墙,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和寓意体现。

张艺谋作为著名的导演,是和他善于利用电影元素和富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元素所分不开的。《山楂树之恋》拍摄于宜昌市的一个废弃工厂,张艺谋利用这个废弃工厂还原了特定时代的一段特定的爱情。对于这个工厂,影片中多次给予特写,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清晰地看到农房墙壁上“人民公社万岁”“高举毛泽东伟大旗帜奋勇前进”等标语以及70年代的报纸和奖状。农村的土坯房,城市的厂房以及各色标语,自然而然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那个特定的时代。

三、结语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符号,他的艺术天赋以及他所拍摄的影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品牌。张艺谋电影中无

处不在的中国风,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发扬。将中国电影做大做强,将中国风格传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世界所了解,是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力求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张凤琼.张艺谋电影的唯美倾向――评《十面埋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苏壮.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构图艺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3]周政保.试论张艺谋的艺术观――从小说到电影[J].文艺研究,1994(09).

[作者简介]孙冀东(1963―),男,河北唐山人,武汉大学硕士,燕山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佛教及石窟造像艺术。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从《红高粱》到现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4年来张艺谋作品很多,获得奖也很多,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明显的,例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只是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但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但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始终是不可否认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风格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能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处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摄影,在他的影片中,它的摄影风格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可以看看他电影的摄像。张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趣,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贴近一种生活的氛围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处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体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已达到某种效果,例如场景壮观,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除此之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摄影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摄影,毫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加表现现实,里面50%采用偷拍的镜头。 在张艺谋的电影摄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景别的选取,尤其是远景的使用,如果我们有认真观察会发现他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远景尽头,我想这个跟他的电影场面看起来很宏大也有关系的,比如在早起的电影《黄土地》中,采用远景的拍摄,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展示了黄土高原雄伟独特的美,如果没有远景镜头就很难拍出这种意境来,也充分肯定张艺谋对摄影的调动。还有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多次地采用高空镜头拍摄大院的全局,展现出一个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而在商业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这种远景的使用用远景来表现场景场面的宏大。 其次来看看他电影的构图。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表现宅院时,张艺谋多次使用俯拍全景镜头,这种构图实现了宅院的死板封闭,这种构图可以实现场景的需要,另外,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几重相叠的门的构图,凸现出了人被幽禁于深深宅院的感觉。这种构图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在电影《英雄》中,对“水滴”、“飞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决斗中说挑起的水珠,水珠溅起,还有无名展示“十步一杀”绝技的“藏书阁”,数十面围成圆形的花鼓则类似于后者满屋的书简,这种构图都很美。还是说说《红高粱》,红高粱的画面采用的是局部选景的方式,使得画面没有像现实中一样杂乱而是如诗画一般的美丽。 再来看看色彩。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浓重的色彩画面是张艺谋电影的又一特点,而在丰富的色彩元素中,他尤其偏爱一种颜色——红,这是他电影的文化蕴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 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 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

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 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在这部影片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俺爷爷在高粱地了睡了俺奶奶的场景,伴着成群的红高粱,把剧情推向高潮,更有意思的是导演巧妙的布景,让俺爷爷把高粱地踩出圆形的区域,就好像在告诉观众,圆是神圣的, 俺爷爷俺奶奶在某中方面是“神”的化身,当然结尾确实是这样的。 说完使张艺谋一炮打响的处女秀,说一部口碑比较差的影片吧!《满城尽带黄金甲》业界评价极其不好。作为周董的粉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这个片子,看完就记得到了满屏的菊花。跟当时的陈凯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

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中国电影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厚德远志笃学创新 《中国当代电影研究》期末作业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学院:文学院 专业:13级戏剧影视文学 班级:二班 姓名:康泽亮 学号:201342059

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13级戏剧影视文学二班康泽亮 201342059 [ 摘要 ]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文艺片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进入 21 世纪,文艺片的创作情结依然还在,但作品的数量已经明显缩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创作上的其他原因,文艺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目前主流商业电影正积极吸纳文艺片经验,在商业影片中显露艺术电影的潜影,文艺片的创作理念正在逐渐成为商业电影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中国文艺片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艺片起源于法国。在电影发明的 10 年后,电影面临深刻的危机,电影和当时的地摊文艺、民间文艺、彩色明信片和画报一样,沦为一种商业化的通俗玩艺。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引起了法国戏剧界的忧虑,艺术电影公司的成立和文艺片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新的电影时期的开始,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电影诞生 10 年来很少有过的面貌和新的品质。中国艺术电影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它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社会进程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 一、2010 年前的中国文艺片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艺术电影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风光无限,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电影多次获奖,这是中国文艺片的高峰,也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文艺片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使一度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事业重振雄风,而且也在中国电影史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类别。 文艺片之所以在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并蓬勃发展,深层根源在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后中国人对文化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艺术思想的活跃,与其他艺术样式一样,中国电影导演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开始投入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尝试僭越规范,冒犯常识的视听表现。具体地说,大陆当时还处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过度时代,主要的电影制片厂不反对拍艺术片,电影如果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即使拍的艺术片在票房上没什么收获也会得到支持。而且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

当文化的羊遇到商业的狼——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 在过去看来,电影的商业和艺术是很难统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对立的,很难从中找到默契的东西。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社会多元化的不断演变,观众对于电影这种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多的要求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下面我想从张艺谋这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导演的一部广受争议的作品《三枪拍案惊奇》(下简称《三枪》)谈起,说说我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看法。 我首先想说的是张艺谋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9年这三十多年,不能用很简短的话说出这段漫长的历史,1978年张艺谋电影学院毕业,开始拍《红高粱》,又跟陈凯歌合拍《黄土地》,之后拍了《活着》《秋菊》。在此过程中,他是作为一个导演而存在的,但在此之后,他慢慢开始追求一些商业化的元素,所以我认为2001年后拍的已不再是张艺谋的电影,而是张艺谋符号化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缺失了文化,在视听语言上可能达到了好莱坞电影的水平,但看不出是中国人拍的电影。评价《三枪》,用韩寒的一句话来说:无论多大小品,它都是小品。我们看二人转可以去“刘老根大舞台”,完全没有必要去电影院看《三枪》。这是由于市场化机制的进行了转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中国的楼市并不因为老百姓的意愿升降。中国电影最早是从第三代导演之前,开始向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浪潮去学习,后来他们发现这条道路不可行,因为老百姓看不懂,就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所以现在他拍《让子弹飞》时说:最起码我得让老百姓看懂。其实看电影相对于看书来说更简单一些,因为它是最视觉、最直观的一门艺术,观众不可能看不明白。只是观众认为电影应该更通俗好看一些,不应该深沉,所以就会认为法国、欧洲的电影太过艺术。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已经有了艺术电影的院线,而中国电影没有,也没有分机制,观众期待中国电影一定要好看,所以人们看了一部觉得好看的电影,但当走出电影院以后,观众真正能思考的是什么?如果走出电影院还能思考,是给艺术留了一点空间。我的看法就是如此,一个电影人对电影商业化和艺术化的探索和结合,是在我们能所理解的视听语言里寻找一种可能,一种不仅大家能看得懂,还有大家能就此思考一些东西的可能。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如果按照他以前的方式来拍电影,我们会说他自娱自乐,不顾大众的口味,然而他开始迎合大众了,我们又觉得他低俗。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三枪》与其说张艺谋走向世俗化的一个标志,不如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模式的一个探索,一个很成功的探索,所以我觉得他拍这个电影本身没有价值,但其行为是有价值的。《三枪》是改编自美国的科恩兄弟在1984年拍的一部影片《血迷宫》,据说这部电影是是花80万美金,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拍成的。而当科恩兄弟听到张艺谋要购买这部影片,自己也很吃惊。因为科恩兄弟作品典型的特点就是黑色幽默:冷峻的悬念,残酷的手段。所以科恩兄弟一直是电影节的宠儿,但在票房上是非常失败的。我看过《血迷宫》原著:一个男职员和自己老板的妻子偷情,被老板发现了,老板派了一个不太职业的杀手来杀他们。两部影片在细节上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并且该片也有三枪。其实科恩兄弟一直独立于好莱坞之外的一个导演,他们也一直在寻找一种好莱坞之外的尝试,后来也慢慢成功了,实际上他们是跟台湾的侯孝贤,杨德昌,大陆的张艺谋、陈凯歌是同属于第五代人,所以张艺谋去寻找科恩兄弟的电影做一种尝试和模仿是没有问题的。艺术的诞生开始就是从模仿开始的,但变成自己的风格,形成高明的存在,就是成功。有人说《三枪》就是俗,哪有张艺谋的风格。但是我们深入想想,《三枪》其实也是典型的张艺谋的影片,他的电影是很相像的: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和一个年老

评点张艺谋电影(整理稿)讲课稿

评点张艺谋电影(整理 稿)

评点“张艺谋电影” 专业:教育科学系06级综合文科教育专业 学号:06320104 姓名:杨驰 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最为重量级的名字。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以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十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极度萎靡的产业阵痛中,他又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撑起了一片天地,成为中国电影商业探索之路上最为扎实、最为世人瞩目的前行动力。在他的电影中,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视觉效果相当的震撼人心,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的纯熟;其二,从故事形态来看,张艺谋的大多数影片,讲述的都是女性的故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一直向女性倾斜;其三,张艺谋选择电影的题材很有讲究,所选故事都比较完整,并且他的所有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重复的,每一部影片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新鲜感。 一、从电影导演到“电影作者” 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商业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让张艺谋的古装大片三部曲得以圆满。作为张艺谋电影从文艺片向商业片转型的标志性作品,这三部商业大片也让老谋子由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进化为了一个纯粹的“电影作者”。早先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十几部享誉国内外的作品,无一不是由著名的小说改编而来。从《英雄》开始,张艺谋才真正走上了电影题材原创之路。

“张艺谋除了不看账本外,拍片也基本不看剧本,全凭对故事剧情的独到理解和对表现形式的把握”身兼张艺谋的老板、经济人和拍挡三重身份的“新画面影业公司”老板张伟平这样评价他的这块金字招牌。编剧对于张氏电影来说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张艺谋本人才是电影故事的原作者。 《英雄》和《十面埋伏》都是以架空正史与传统武侠的世界观为背景,明显已游离于由金庸、梁羽生、古龙所构筑的武侠体系之外。于武侠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它更是在胡金铨、徐克、李安之外另立一派,有着它相对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英雄》用侠的“死谏”诠释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给人一种空灵飘逸之感;而《十面埋伏》则是假武侠题材,倾力呈现动人心魄的爱情传奇和复杂纠曲的人性渊薮,影片中绚烂的色彩运用始终贯穿全剧。可以说,《英雄》和《十面埋伏》可延伸和挖掘的故事情节非常宽广。新生代小说家李冯便获得授权,相续将《英雄》和《十面埋伏》改编成长篇同名小说,成了张氏武侠体系的继承人。 二、张艺谋电影的视觉特点 张艺谋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色彩来对观众进行冲击,让欣赏者随着色彩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 1、首先是用色彩大面积渲染填充眼睛感官,在瞬间捕捉到受众的视觉点,并用色彩来表达其承载的含义。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色彩的情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的联想而得到的。这种色彩的情感并非单单是个人的感觉,还是各自都具有一种能被普遍理解的性质,一种普遍的适应性,自然形成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例如:白色会给人洁净感,代表纯洁,张艺谋在《古今大战秦俑情》中运用蓝色夜幕衬托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文化解析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西方色彩理论的研究角度倾向于研究色彩知觉的物理成因和物质世界的真实视觉表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则更倾向于人文因素的传达,中国电影的色彩基调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色彩文化的熏陶下,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人文情感,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成为我国电影作品色彩基调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优秀电影无一例外地体现着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美。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红色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中国人的红色情节是千百年的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从古至今,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日常生活等方面始终表现出中国人对红色不变的狂热推崇:节日庆典、刺绣、剪纸、年画、服饰,数之不尽,无处不是它的艺术领地。 色彩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其象征意义源于人们内心对色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寄托和表达。 1986年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中,始终浸透着一种红色:满溢荧幕的红盖头,浓重艳丽的红轿子,铺天盖地的红灯笼,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着直至尾声。面对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谁不会油然而起一股感动和共鸣?这部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的影片,通过对“红”的铺染,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宣泄了中国淳朴大众的激情和野性。“中国红”这个在中国具有特殊人文内涵的色彩,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挖掘、运用它。当某种色彩成为一种具有人类共性的、不用转换语言文字、容易辨识的国际化语言时,它不仅仅能够传达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意义,它还能够带来更多的色彩附加值。1 1984年完成的《黄土地》(张艺谋摄影)中,主要表现了黄土地、窑洞、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这些物象而与之搭配的色彩则是饱满凝重、温暖沉稳,对比强烈,大面积黄色块,土黄为主色调,黑、白、红等为辅。三年后完成的作品《红高粱》进一步发挥这种特色,红盖头、红轿、红衣鞋、红高粱、红日、红高粱酒、红酒坊是作品主要渲染的物象,搭配剧情,色彩设计也表现出浓郁饱满,饱和度高,色彩纯粹,且大色块运用,酣畅淋漓。红色为主的特色。1990年的《菊豆》继续继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染坊、瓦墙、服饰、灯笼、各色染布、红烛、棺材、白布、纸钱、火焰等纷纷出现,色彩依旧浓郁饱满,环境以灰青色为主,人物着装色彩对比突出,以红、黑、白为主,黄、紫、蓝等色为辅。一年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民族气息, 1姚君喜.审美与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论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论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摘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各国荧屏上频繁出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子。近年 来,动漫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随着中国动漫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走红,作为美国动漫产业巨头的迪斯尼,也把目光投到了中国。从几年选用中国民间盛传的花木兰的故事成功的制作了一部浓郁中国元素的动画《花木兰》到去年红遍中国,热达全球的《功夫熊猫》,迪斯尼的几次以中国文化被背景的动漫尝试,几乎都获得了成功。 关键词:迪斯尼,动画,中国元素 中国题材,中国故事被外国引用其实并不是迪斯尼的专利,如红极日本一时的《铁臂阿童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迪斯尼绝不会忽略历史永久,颇具深度的中国文化。于是几年前,他们第一次涉足了中国题材的动画片,把盛传于中国民间的木兰辞改编成一部兼具中西韵味的动画片《花木兰》,获得了全球3亿美元的票房佳绩。而迪士尼的《长发公主》则被称为一个外国童话中国元素多多的动画。去年,迪斯尼巧妙构思出一部由几个典型中国动物形象演绎的动漫《功夫熊猫》,更是一举夺下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可以说,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是这几部迪斯尼动画的点睛之笔。 1.从《花木兰》看中国元素 迪斯尼动画中最具中国风的影片之一便是《花木兰》,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该片巧妙的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 1.1 整体风格 与迪斯尼常见动画风格不同,该片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片中同时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协调平衡。 1.2剧情结构 依照悉德‐菲尔德的剧情结构法,从开始到木兰离家为第一幕建置部分,该部分包括:介绍主要人物:以木兰见媒婆体现角色性格和状态。提出戏剧性前提:征兵。戏剧性情景:社会对女人的要求与木兰自我观念的冲突。 1.3角色设计 按美式动画惯例为主角配备了多话、滑稽、多动的配角——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代表元素。 片中正面角色的马,借鉴了中国汉唐时期的马匹艺术造型风格,写意神骏,是该片一亮点。 1.4总结 单眼皮、瓜子脸的一个女孩儿坐在溪边,看着自己的水中倒影。这是个处在青春期

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世界电影史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攀升。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每年一度的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金鹿奖等评选出的多部优秀影片,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这不仅仅延续了原来的经验和传统,同时也有当代人的开拓,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3. 对现实题材存在胆怯心理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 势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艺术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对文化的发展、电影的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时代和历史潮流的不断变化,艺术电影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的探讨、审美特征的分析并进一步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使对目前艺术电影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电影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 1、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上的状况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在各大电影节上中国的电影制作者手持奖杯证明了中国艺术电影的魅力,反映了中国艺术不断进 步的历史进程。仅从2004到200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继顾长卫《孔雀》在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开屏,降伏“银熊”后, 王小帅的解禁新作《青红》扬眉第58届戛纳电影节,喜获评委会奖。《孔雀》、 《青红》赢得了西方影人的肯定在一次证明中国艺术电影的国际认可度是毋 庸置疑的。. 2、在国内市场的劣势地位 相对于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在国内艺术电影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观众的认知度不高以及无法根除的盗版问 题,政府不完善的制度限制,使得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多是国内外商业巨作长 期全面占据院线,受着广大观众的宠爱,而艺术电影却很少被人们所认可接 受,面临票房收入不足甚至无法维持制作成本,出现生存危机等严重的问题。 这种艺术电影与商业化难以融合的局面让艺术电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影响 了它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发挥。 3、艺术电影新的发展阶段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

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张艺谋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犟”的主题,主人公的执著、倔、犟,对信念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张艺谋电影对善的理解和渴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 及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的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所遵守的主线。 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

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着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着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 中国现代电影,表面之下隐藏着表达中国传统特色的 象征指代,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而中国传统的文化 元素也是国外不可模仿的。中国电影的明天也会因为电影 本身增加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而更加辉煌。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舶来品,又是文化融合的产物。现代 电影作为各国文化的传播载体,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文 化的传播本身也镶嵌着现代文化和传统知识体系的融合,所以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什 么所谓“电影文化民族化的问题”,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个性可以在反映整体。 我个人认为,这也许在其他某些个案中是成立的,就现代电影艺术而言,这个理论是 不成立的。尤其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的电影如果要在世界电影之林中站稳脚跟, 它就需要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在里面,更需要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在里面, 而这种符号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 电影的运用上,中国的导演表现出色,中国的现代电影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好的具有极 强“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如《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甲方乙方》、《花样年华》、《三峡好人》、《无极》、《黄土地》等,这些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或直接或间接,或从色彩,或从场景,或从传 统理念,或从声音,或从民俗仪式,都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光与色中的流露 1.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色彩中的感情流露色彩作为现代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 艺术表现方式,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与观众的 交流、色彩的不断转变给观众的感受有时甚至超出某种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色彩在 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透露出来,给观众留下深深的印记。比如中国传统中的红色, 它是中国喜庆和灵魂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的依恋是五千年文化中的经典。红 色在中国现代电影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化的元素,在现 代中国电影中导演们又赋予红新的意义:《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代表着封建社会中女人的不幸,《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辣椒代表着中国农村妇女的泼辣,《甲 方乙方》中的红棉袍表现出中国传统意识的禁锢思想,《黄河绝恋》中的红五星代表 着八路军顽强的精神.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