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黄龙四家语录第二 又名晦堂和尚语录)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黄龙四家语录第二 又名晦堂和尚语录)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黄龙四家语录第二 又名晦堂和尚语录)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黄龙四家语录第二 又名晦堂和尚语录)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黄龙四家语录第二又名晦堂和尚语录)

侍者子和录

门人仲介重编

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

西安徐禧序。

熙宁二年洪州黄龙山南禅师宴寂。郡以其徒心师继焉。而升座于县之云岩院。余邀同学十数人。焚香侧立。以听其所谓示众者。前此。余知有师矣。至是益信异之。遂定就学四年造焉。舍于堂之西房者。逾两月。早暮就学。一以其法。六年余游京师。复道山中。明年得告将家款师于寒溪之下岩院。由初比此亲承。而闻者甚详。旋踵忘之。莫能记也。又明年。余为御史。其徒子和。乃集录其所尝闻。以属余为序。余复之曰。和孰为道。而汝师妄言之。孰为言。而汝曹妄听之。孰为言。且听者。而邀余妄序之。虽然汝师。既常妄言之矣。汝曹又尝妄听之矣。吾独不可为汝妄序之耶。若是而且以为妄也。则又何所往而不妄知乎。何所往而不为妄。则庶乎可以不妄矣。

侍者子和录。

门人仲介重编。

师上堂。时在法座前。大众集定。良久微笑曰。便恁么休去。已是欺谩。还相委悉么。有则便好乘时。如无。且莫错向水中拈月。遂升座。焚香。奉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龙图永固。凤历长新。国界安宁。法轮常转。

师乃趺坐。拈起拂子曰。若唤作拂子。达磨一宗。埽地而尽。不唤作拂子。平地生波澜。到者里。一似倚天长剑。谁敢当锋。拟议则丧身失命。而今还有击不碎底汉。试定当看时有僧。出众礼拜。师曰。不知是不是。僧曰。也不得放过。师曰。不信道问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学人上来。乞师指示。师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僧曰。莫便是为人处也无。师曰。却不惺惺。僧曰。若不登楼望。焉知沧海深。师曰。深底事作么生。僧便喝。师曰好一喝。僧曰。洎合放过。师曰。似此衲僧。却堪持论问如何是豫章境。师曰龙沙浪阔。鹤岭峰高。僧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把虬龙杖。闲寻叫月猿。僧曰。人境已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师曰。不是知音者。徒劳话岁寒。僧曰。与么。则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尽唱太平歌。师曰。礼繁即乱问未登此座时如何。师曰。一事全无。僧曰。登后如何。师曰仰面观天不见天。僧曰。与么则有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师曰闲言语。

复曰。大凡穷究生死根源。直须明取自家一片田地。教伊去处分明。然后临机应用。不失其宜。只如锋铓未兆已前。都无是个非个。瞥尔爆动。便有五行金土。相生相克。胡来汉现。四姓杂居。各任方隅。是非锋起。致使玄黄不辨。水乳不分。疾在膏肓。难为救疗。若不当阳晓示。穷子无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但可顿忘诸见。诸见既尽。昏雾不生。大智洞然。更非他物。珍重月旦上堂。月生一。夜来寒白生虚室。月生二。桃花已泄灵云意。月生三。普贤不动文殊参。遂举拂子曰。尽入此三昧门。见么。青山藏不得。明月却相容。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释迦老子。千门万户。一时击开。灵利汉。才闻举著。撩起便行。更若踟蹰。君往西秦。我之东鲁。

上堂曰。有时开门待知识。知识不来过。有时把手上高山。高山人不顾。或作败军之将。向阇梨手里。拱手归降。或为忿怒那吒。敲骨打髓。正当恁么时。还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底么。有则向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如无。少室峰前。一场笑具。

上堂。击绳床一下曰。一尘才举。大地全收。诸人耳在一声中。一声遍在诸人耳。若是摩霄俊鹘。便合乘时。止泺困鱼。徒劳激浪。

上堂曰。达磨九年在少室。宜赠三十鞭。却来欺我此土儿孙。老卢半夜出黄梅。可笑不灵利道。我三更传衣受法。黄龙今日。因行不妨掉臂。拟出一只眼。且要雪上加霜。乃举拂子曰。还见祖师么。

上堂。僧问。王子未登九五时如何。师曰。入乡顺俗。僧曰。登后如何。师曰。四海五湖王化里。僧曰。未审向上还有事也无。师曰。有。僧曰。如何是向上事。师曰。著衣吃饭有甚难。

复曰。我若放一线道。从尔东问西答。不放一线道。尔又向甚处扪摸。不如归去来兮湘水滨。

岁旦上堂。故岁已去。新岁续来。一去一来。未尝间断。是知大块流动。物物无常。一刹那间。乃新乃旧。其为新者。则能为明为媚。为蕊为香。或注或吹。或腾或跃。其为旧者。则能为尘为蠹。为钝为昏。或厌或离。或剪或伐。如是生杀。如是变通。不可以形器观。不可以情伪取。根之原之。来亦不知其所来。去亦不知其所去。识之者。直下便为神用。不知者。新年又添一岁。珍重。

上堂。去兮非去。住兮非住。生死涅槃。本无忌讳。或贵或贱。自看买卖。不离行市。所以千波竞起。尽是文殊家风。一片晴空。无非普贤境界。若离文字。还同认贼为子。若即文字。又却认子为贼。恁么告报。还识惭愧也无。

上堂。不与万法为侣。即是无诤三昧。便恁么去时。争奈弦急则声促。若能向紫罗帐里撒真珠。未必善因而招恶果。

上堂。祖师谓。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好言语。要急相应。不离见闻觉知。不即见闻觉知。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会么。临起不能将得去。一时交点过春风。

上堂。我有真金曾百炼。巧拙皆由人造变。世间名字假称呼。随顺瓶盘与钗钏。诸禅德。森罗万象。不碍眼光。因甚道。见与不见。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上堂。僧问。言诠不到处。请师垂示。师曰。云尽日月正。雪晴天地春。僧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落在甚处。僧提起袈裟角。师曰。放过一著。

复曰。垂丝千尺。意在深潭。遂举拂子曰。看。锦鳞赪尾平生事。莫把丝纶取次抛。

上堂。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便恁么休去。停桡把缆。且向湾里泊船。若据衲僧门下。天地悬隔。且道。衲僧门下。有甚长处。楖标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上堂。僧问。龙象尽临于座侧。互为宾主。意如何。师曰。自家看取。僧曰。横身当宇宙。更有出头人。师曰。何得问中而无眼。僧曰。不入虎穴。争见虎子。师曰。纵越禹门。风波更险。

复曰。尔若一向言中取则。譬如水母。以虾为目。忽若坐断要关。尔又作么生凑泊。乃击禅床一下曰。过。

上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古人恁么道。譬若管中窥豹。但见一斑。设使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犹是骑马向冰凌上行。若是射雕底手。何不向蛇头上揩痒。透关者。试辨看。

上堂。秋光清浅时。白露和烟岛。良哉观世音。全身入荒草。明明举唱。明明剖露。三十年后。莫辜负人好。

上堂。一不向。二不开。翻思南岳与天台。堪笑白云无定止。被风吹去又吹来。

上堂。僧问。达磨九年面壁。意旨如何。师曰。身贫无被盖。僧曰。莫辜负他先圣也无。师曰。阇梨见处。又作么生。僧画一圆相。师曰。燕雀不离窠。僧礼拜。师曰。更深犹自可。午后始愁人僧问。裴相叩黄檗。李翱登药峤。未审意旨如何。师曰。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僧曰。祥云触处通。师曰。有眼底辨取。

复曰。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则不生。便舍外尘相。诸禅德。只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法法现前。作么生说个舍底道理。还明得么。若将耳听终难晓。眼处闻声方得知。

入郡回上堂。去时春风高。埽尽千山雪。回时春草深。杜鹃啼更切。奇哉处处总持门。惆怅无因为君说。

上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明眼汉。谩他一点也不得。仁者心动且缓缓。尔向甚处见祖师。乃卓下拂子曰。看。

上堂。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说个应底道理。遂举拂子曰。见么。幸无偏照处。刚有不明时。

上堂。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黄龙拂子头上。拟欲卖与诸人。不作贵不作贱。作么生商量。无人过价。打与三百。

先师忌日上堂。去年三月十有七。一夜春风撼筹室。三足麒麟入海心。空余片月波中出。真不掩伪。曲不藏直。谁人为和雪中吟。万古知音是今日。

上堂。举教中道。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师曰。三世诸佛是幻。一大藏教是幻。达磨西来是幻。天下老和尚。乃至尽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无不是幻。作么生是妙心。良久曰。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上堂。碍处非墙壁。通处勿虚空。若能如是会。心色本来同。拂子是色。那个是心。灵利汉。才闻举著。隔墙见角。早知是牛。更若拟议思量。白云千里万里。

上堂。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诸人者。莫谩求菩提。菩提不可见。莫谩除烦恼。烦恼无背面。朕兆未生时。本来无改变。若言会与不会。尽是三首二头。更问如何若何。苦哉佛陀。

上堂。过去诸佛已灭。未来诸佛未生。正当现在。佛法委付黄龙。放行即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把住即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且道。放行即是。把住即是。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上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且任诸人点头。及乎树倒藤枯。上无冲天之计。下无入地之谋。灵利汉。者里著得一只眼。便见七纵八横。乃举拂子曰。看。大阳溢目。万里不挂片云。若是覆盆之下。又争怪得山僧。

上堂。若论此事。老胡本不渡江。二祖不曾得髓。及至黄梅半夜。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若据老卢见解。只是舂米汉。至今走遍天下人。殊不知。者一片田地。分付来亦多时也。自是诸人。不肯绍继。致使荆棘渐长。禾黍不生。驰走东西。日求升合。何如便向者里。直下识取本来契券。教伊四至界畔。一一分明。免见异时别生词讼。只如今还识也未。尔若识得。一任恣意耕锄。若也未知。且受人天供养。

上堂。虎头生角人难措。石火电光须密布。假饶烈士也应难。朦底那能善回互。手擎日月。背负须弥。掷向他方。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其中众生。骑驴入诸人眼里。诸人亦不觉不知。会么。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上堂。一沤未发。古帆未征。风信不来。无人举桌。正当恁么时。水脉如何辨的。君不见。云门老垂手处。落落清波无透路。又不见。华亭叟泄天机。夜深空载月明归。莫怪相逢不相识。从教万古漫漫黑。

上堂。举教中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师曰。作么生

是诸人观底眼。具得者个眼。便见山河大地。与诸人自已。无坏无杂。诸人自已。与山河大地。无坏无杂。其中更无微尘许圣人法。为解为碍。亦无微尘许凡夫法。为解无碍。还信得及么。若信得及。无明业识。翻为无尽三昧。若信不及。无尽三昧。却作无明业识。

上堂。风卷残云宇宙宽。碧天如水月如环。祖师心印分明在。对此凭君子细看。

上堂。愚人除境不忘心。智者忘心不除境。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遂举拂子曰。看。拂子走过西天。却来新罗国里。知我者。谓我拖泥带水。不知我者。赢得一场怪诞。

上堂。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山河大地。甚处得来。尔若道得隔身句。无情说法。岂是分外。

上堂。若谓一切法不是。瞎却时人眼。若谓一切法不非。平地生荆棘。或云一切法即是佛法。瞒瞒顸顸。非为正观。从上诸圣。吐不出底句。至今未曾有人道著。尔若道得。许尔是个了事人。忽若总道不得。我也知尔亲三十年后。雨散云收。管取乾坤独露。

上堂。僧问。草偃风行即不问。法身向上事如何。师曰。鸟啼无下泪。花笑不闻声。僧曰。一句迥超千古外。师曰。须是眼中闻。僧曰。文殊不坐金台殿。自有逍遥九万程。师曰。言多。去道转远。僧礼拜。

复曰。炉[革+(备-人)]之所。顽铁转多。良医之门。病人越甚。不如休去歇去好。况是壶中景象。尽在目前。暂借回光。一时成现。

上堂。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遂举拂子曰。拂子吞却乾坤了也。森罗万象。甚处得来。尔若明得。二祖不往西天。达磨不来东土。更若不会。如今归堂底。复是阿谁。

上堂人生天地之间。性有善恶之混。善恶既混。则生分别。分别既生。则有憎爱。既有憎爱。则有取舍。既有取舍。则有去来。既有去来。便有生死。斯皆盖是人之常情。予则谓之不然。法无善恶。本无去来。若无善恶去来。则无生死。既无生死。何善恶可混。何去来可拘。若能如是。可谓终日善。而未尝善。终日恶。而未尝恶。终日来而未尝来。终日去而未尝去。还有人。明得者个道理么。若也明得。便能取之。左右逢其原。若也不明。有寒暑兮促君寿。有鬼神兮床君福。

上堂。举马祖升堂。百丈卷席。后人不善来风。尽道不留朕迹。殊不知。桃花浪里。正好张帆。七里滩头。更堪垂钓。如今必有辨浮沉。识深浅底汉。试出来。定当水脉看。有么。如无。且将渔父笛。闲向海边吹。

上堂。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云门大师道。行住坐卧是灵觉。唤什么作数句。师曰。金屑虽贵。落眼成翳。予则不然。若也放去。灵源湛水。任桌孤舟。若也收来。长者自长。短者自短。还会么。云归华岳千寻白。水到潇湘一片清。

上堂。映眼时若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凡夫只是未曾观。何得自轻而退屈。乃举拂子曰。者个。且作么生观。见闻但见闻。见闻即不得。

上堂。敲空作响。谁是知音。击物无声。徒劳侧耳。不是目前法。莫生种种心。起灭不相知。个中无背面。象王行处。狐兔绝踪。水月现时。风云自异。到者里。乾坤收不得。宇宙不知名。千圣立下风。谁敢当头道。诸仁者。应是从前活计。所作施为。会与不会。一时埽却。不如策杖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

岁旦上堂。时光迅速。运运交驰。吐故纳新。新还复故。虚幻人事。奚足可观。或醉或醒。或歌或哭。譬如野马熠熠。奔逸尘埃。又如涸辙之鱼。殆将不久。且道。不落风彩一句。作么生道。若言其有。瞻之无形。若谓是无。呼之有声。此物不知是何物。可怜天下竞头争。

上堂。若论此事。是著即差。非著即错。不是不非。如蚁循环。如蚕作茧。到者里。如大火聚。觑著即燎却面门。不如浊者自浊。清者自清。明者自明。暗者自暗。头头尽是吾家物。何必临岐更问津。

上堂。普贤行文殊智。补陀岩畔清风起。鸦鸣雀噪。直入耳根。草树尘毛。形影相吊。声中无有色。色里亦无声。声色若交参。处处无前后。鸟窠吹布毛。者里便有人省去。遂举拂子曰。且道。相去多少。三十年后悟去。莫道压良为贱。

上堂。宿雨初霁。凉飙渐生。一气无私。作而无作。可谓田中稻熟。园里菜青。尽野老家风。乃太平基业。五湖上士。高枕无忧。不用追求。现成活计。若向言中定旨。句里明机。清风月下守株人。玄兔渐遥春草绿。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僧问。承古有言。但得本莫愁末。如何是本。师曰。但识琴中趣。不劳弦上声。僧曰。如何是末。师曰。青山不碍白云飞。僧曰。本末已蒙师指示。毕竟宗乘事若何。师曰。夜深方见针把人。

复曰。镜象或谓有。揽之不盈手。镜象或谓无。分明如俨图。所以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还会么。不作维摩诘。又似傅大士。

上堂。方经残腊。早见仲春。日月奔驰。荣衰互换。人生只此。休更纷纭。我观前际已去不可追。后际未来不可问。今即无住。何处扪摸。诸人者。如何以无价之宝。丧在阴入之坑。殊不知。青云道路。只在目前。更若驰求。转增迷闷。且道。路头在甚处。乃举拂子曰。在者里。灵利汉。一见。便请丹霄独步。

上堂。三日不相见。不得作旧时看。若作旧时看。山河大地欺尔去。作么生得不欺尔去。有利无利。不离行市。大怀州牛吃禾。庐陵米却贵。长歌一曲归去来。满眼清风动天地。

上堂。虎豹之纹。不得不炳于犬羊。金玉之光。不得不炫于瓦石。明悟之士。不得不警于群迷。三者既备。然后必滔天。可以为沧海。必崔嵬。可以为山岳。秀师上人。明悟之士。卓识之姿。久蕴锋铓。不沽时誉。幸愿无以韬其光。无以藏诸用。破尘出经卷。始是解绦人。直教灵苗异草。叶叶腾芳。鸾凤麒麟。声声相应。若能如是。可谓吾道重光。后昆有望(此会举秀首座立僧)。

圣节上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而治天下。天下既治。则率土咸归。率土既归。则万邦入贡。万邦既贡。则民不为争。民既不争。则亦不为盗。既不盗不争。自然风雨调和。风雨既和。乃天下大定。天下既定。则太平一曲君须唱。莫向闻中认不闻。

上堂。十五日已前。所作诸事。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十五日已后。诸事未萌。渐次作梦。正当今日十五。恰是梦中说梦。还有原梦底汉么。出来试辨吉凶看。良久曰。尘中辨主。未足为难。不识文墨。万中无一。

上堂。鼓声断处。且许从容。更若焚香。早成朕兆。然虽如是。亦劳上座。观来一转。

上堂。离离春草。分明漏泄天机。历历杜鹃。尽是普门境界。不如休征罢战好。况是风调雨顺。海晏河清。放却戈矛。归家稳坐。珍重。

上堂。我有一句。把手分付。瞬目扬眉。西天此土。

上堂。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黄龙又争敢压良为贱。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微尘诸佛。瓦解冰消。诸人拟向甚处见祖师。各请归堂。

上堂。钟声断处。鼓声相续。鼓声断处。法法圆成。更若举论菩提涅槃。真如解脱。尽是非时之说。但得云霞消散。孤月自明。砂砾若除。真金自现。

上堂。人人尽握灵蛇之珠。家家尽抱荆山之璞。经行宴坐。举措施为。一段光明。未尝间隔。珍重。

上堂。若也单明自己。不悟目前。此人有眼无足。若悟目前。不明自己。此人有足无眼。据此二人。十二时中。常有一物。蕴在胸中。物既在胸。不安之相。常在目前。既在目前。大触途成滞。作么生得平稳去。祖不言乎。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上堂。道本无体。因道而得名。名本无名。因名而立号。乃举拂子曰。不得唤作拂子。唤作什么。黄龙今日。却被诸人勘破。

上堂。不用爱圣。圣是空名。不用厌凡。凡是妄立。但得圣凡情尽。自然体露真常。还

信得及么。若信得及去。不妨向参学之中。有少分相应。若信不及。也许尔是个丈夫汉。

上堂。林身之下。诸事牢落。蒙诸上人。不以形迹所见。千里而来。久故相聚。所患。时中别无延待。唯有一枝拂子。聊表殷勤。不论高低。亦非贵贱。有时变生为熟。有时变熟为生。或则澹泊空疏。不然百味具足。但能一饱顿忘百饥。免见借负他财。吃他非时茶饭。知我者。谓我扬鞭吊影。不知我者。赢得一场酸涩。

上堂。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师曰。祖师门户。已是击开。绣出鸳鸯。任尔诸人觑看。且道。金针落在甚处。

复曰。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会么。南山轻薄一声雷。从头唤起昆虫寐。

上堂。谁人无心。谁心无佛。佛常在人。人常逐物。只如今见有色。闻有声。是物。不是物。若不是物。见色之时。不可不唤作色。闻声之时。不可不唤作声。若也是物。又作么生。说个逐底道理。未明心地印。难过赵州关。

上堂。圆影交驰。又临初夏。花开花落。物是人非。昨日照红颜。今朝照白发。白发与红颜。相去咫尺间。还知有不涉寒暑者也无。

上堂。良工未出。玉石不分。巧冶无人。金砂混杂。还有无师自悟底汉么。出来辨别看。乃举拂子曰。且道。是金是砂。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上堂。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古人为是发扬宗旨。为是驰骋功勋。诸人试辨白看。

上堂。若论此事。不是独孤标。亦非无伴侣。不识又瞒顸。识之还莽卤。不知是甚物。得恁难辨。若非金色头陀。有理亦无雪处。

上堂。风萧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

复曰。此一曲不是金石丝竹。亦非匏土革木。闻而不闻。睹而莫睹。未审是甚曲调。看取风云会合时。五湖必有知音者。

上堂。夫玄道者。不可以设功得。圣智者。不可以有心知。真谛者。不可以存我会。至功者。不可以营事为。古人一期。应病与药。则不可。若是丈夫汉。出则经济天下。不出。则卷而怀之。尔若一向声和响顺。我则排斥诸方。尔若示现酒肆淫坊。我则孤峰独宿。且道。甚处是黄龙为人眼。

上堂。新雷已发。杜宇未啼。岭云澹澹。岸草萋萋。金乌出海。玉兔沈西。或闻或见。谁悟谁迷。卢老不知何处去。空传衣钵在曹溪。

上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还有转身处也无。若能转得。目前无阇梨。座上无老僧。若也转不得。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珍重。

上堂。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只如云霞消散后。体在什么处。良久曰。雪寒。归堂向火。

上堂。一切智通无障碍。山河石壁穿过人。不知不是神通妙用。亦非他术。自是汝诸人。寻常用底。因甚却道会与不会。只为情存胜负。不脱见闻。见闻瞥起。如水里月。二彼相因。便成异法。如今欲要易会。应是从前活业尽底。与尔涤除。直待千眼顿开。恁时始与诸人相见。

上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见法堂么。若见则心外有法。若不见。则眼损。别作么生会。良久曰。担取诗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上堂。僧问。大海有珠求不得。黄龙颔下乞师分。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僧曰。莫即者个。为当别有。师曰。一言不中。千言不用。僧曰。茫茫宇宙人无数。独有胡僧笑点头。师曰。龙峰绝顶。也须亲到始得。

复曰。佛法至论。非辨口利词之所为。非神通修证之所得。直饶尽乾坤大地。都作一问来。只赢得一场戏论。去道转远。祖师西来。只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乃至三乘十二分教。如将黄叶作金钱。权止小儿啼哭。大道本来空寂。不用安排。圆湛十虚。宁有

方所。而今不了。只为目前鉴觉。明昧两岐。如是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如斯过患。实可怜生。殊不觉知。认贼为子。是故参玄高士。到者里。直须自看。从上来事。合作么生。毕竟将何敌他生死。勿以妄想分别之心。衷私裁断。以当平生。将为究竟。他时异日。临命终时。心识忙乱。无本可据。悔将何及。何如便向者里。立地构去。不用丝毫气力。一弹指间。便能超越毗卢华藏妙庄严海。乃至举足下足。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岂不庆快平生。为大丈夫之志。况此门中。尽是诸人本有之事。不因修证。不从人得。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尽未来际。一得永得。更无退失。若能如是。可谓圆顶方袍。续佛寿命。若不然者。无有是处。

长沙安抚谢通议。请。就北禅升座。

师上堂。拈香罢。遂趺坐僧问。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和尚今日。如何为人。师曰。云从龙风从虎。僧曰。恁么则龙得水时添意气。虎逢山处长威狞。师曰。须信壶中日月长。僧曰。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师曰。逢人不得错举僧问。从上诸圣。为什么不到者里。师曰。者里是什么所在。僧曰。恁么则卷起帘来见天下。师曰。天下事作么生。僧无语。师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僧问。昔日李翱登药峤。云在青天水在瓶。今日通议临宝座。乞师一句定宗乘。师曰。潭上无风浪自平。僧曰。还有承当处也无。师曰。尔作么生承当。僧曰。金乌迥出青霄外。玉兔辉时四海清。师曰。不如退后看。僧曰。大众证明。学人礼谢。

师曰。祖师之道。非形器可观。非识情可测。一问一答。皆是法之供养。实际理中。未为究竟。至于三乘十二分教。还同说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说其食。要在自己亲尝。既自亲尝。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复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显。其性要在自己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观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表显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甚处。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所见。殊不知。此见闻觉知。皆因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既无所归。便成流浪。既成流浪。则念念迁谢。新新不停。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士不息。决定此身。终从变灭。是故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随业受报。六道四生。改头换面。有形无形。四足两足。多足无足。如是受生。如是受报。如汲井轮。互为高下。诸仁者。当此之时。合作么生支准。既为大丈夫。须知有大丈夫事。既知有大丈夫事。当何晓会。还有会处么。若无会处。黄龙今日。不免生风起浪。鼓桌扬帆。乃举拂子曰。看。唯有坚密身。一切尘中现。还见得么。拂子是尘。坚密身。在什么处。若向者里见得。微尘诸佛。百千三昧。弹指之间。一时明了。便能入水不溺。入火不烧。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乃至天堂地狱。虎穴魔宫。月下风前。淫坊酒肆。尽是诸人安身立命。若能如是。可谓大丈夫事。善能出生入死。得大自在。若转未得。鹤胫自长。凫胫自短。

室中垂问代答。

师有时问僧。鲸波浩渺。鱼龙争威。作么生扬帆举桌。憎无对。代曰。某甲只管看。又代曰。入水见长人。

或问。举一明三。知音不来。三十年后。别换条章。代曰。莫教屈著。

一日问僧。麒麟不是瑞。鸑鷟不为灵。四海晏清。谁人入贡。代曰。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又问僧。把定乾坤。眼满口道。不得辨宫商底。是什么人。代曰。不惜身命者。

或时问。尘中不染丈大儿。犹是负入不负出。如何得不伤物义去。代曰。平出。一日问

僧。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尔道。甚物得恁么难辨。尔若辨得。祸不入慎家之门。若辨不得。黄龙今日。死中得活。代曰。是甚闲。又代曰。若要即道。

有时问。不得春风花不开。尔还识得也未。代曰。知。又代曰。种禾应不生豆苗。

或时问。尘无自性。揽真成立。作么生是成立底事。乃举拂子曰。微尘诸佛。百千三昧。尽在者里。不如悟去好。还有人悟得么。代曰。负命者上钩。又代曰。过。

问僧。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灌溪老。出气不得。何不向火焰里相见。代曰。笑我者多。

有时问。遇明即翳。不恁么时。精粗难分。须知有人惊人底句。代曰。三日后看。

或时问。瑞雪应丰年。金飙变衰草。于佛法中。作么生辨得失。代曰。愁人知夜长。

又问。一举两当。不用盖覆。有不甘底。出来道看。代曰。合到某甲。

有时问。一举不再说。家富小儿娇。向摘杨花处。通个消息来。代曰。不因一事。难长一智。

或时问。谋臣如雨。猛将如云。画戟门前。若为举令。代曰。符印在手。

又问。张罗设幔。水泄不通。尔道。飞禽走兽。落在甚处。代曰。也知出身早。

问。一叶落天下秋。觑破衲僧眼。佛殿入灯笼。是第几机。代曰。力得不如逢时。

一日问僧。内视不已见。返听莫我闻。合作么生辨。代曰。一回举著一回新。

又问。横该一句。则从尔道。为什么春行秋令。僧提起坐具曰。争奈者个何。师曰。比拟张麟。兔亦不遇。代曰。具眼。

有时问。拨尘见佛。也不分外。更若挥剑。十字街头。宁无一个半个。代曰。有头无尾得人憎。

或问。纽半破三。挂向壁上。我共尔平展。致取一问来。代曰。何必。

又问。大智非名。真空绝迹。若教明破。恐不是好人。代曰。不可相辜负去也。

有时问。佛法不用学。触目生清风。常徒之见。作么生举。代曰。争怪得某甲。又代曰。龙头蛇尾。

或问。若在绳墨里。即缚杀尔。若在绳墨外。即走杀尔。不离者里。试辨白看。代曰。便请。

又问。云月宛然同。溪山还有异。拈却当阳底。向甚处定夺。代曰。一箭落双雕。

有时问。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山河大地。甚处得来。代曰。一个早多。又代曰。争讳得。

问僧。南来北往。且从尔。拄杖头上。为甚靠倒玄沙老子。代曰。拂袖便出。

或问。风不来树不动。奔流度刃底眼。略请相见。代曰。念某甲年老。

有时问。四大海水。在尔头上。须弥山在尔脚底。穷鳞羽族。甚处藏身。代曰。争塞得人口。

问僧。运筹帷幄。要定封疆。列士分茅。若为区别。代曰。百草头上。

或问。薰莸同器。水乳共壶。向垂手中。作么生辨。代曰。善财拄杖子。

有时问。海里使风山上船。古人为什么。跳不出。代曰。难作大人相。

或问。眼光烁处。头头漏泄。拈却净瓶。眼在什么处。代曰。佛法身心何在。

又曰。临崖不损人。盖是本分。雪峰道底。留在别时。代曰。某甲不曾错怪人。

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古人道了。不要。还我第一筹来。代曰。也是。

复问。尔道也是。又作么生。代曰。子不谭父德。

或问。口只堪吃饭。明眼衲僧。不知气息。代曰。不敢分外。

有时问。识机宜。辨星斗。过在什么处。代曰。洎作过中会。

又问。悔不慎当初。也是贼过后张弓。代曰。略无些子。

或问。举意便知有。什么人委悉。代曰。傍观者。

问僧。门里出身。过在时人。身里出门。时人勿过。何似生。代曰。难为笑怪。又代曰。关。

或问。荆棘不生。为什么难长栋梁材。代曰。以己方人。复问。不要分外。子细点检。代曰。仁义道中。

有时见僧入来。恰值黄龙长老不在。僧曰。抱赃叫屈。师曰。了。僧拟议。师以拂子打出。

或问。明暗不分。我也知。尔亲不溺一句。作么生。代曰。前来犹自可。

又问。遇贱则贵。什么物恁么来。代曰。须到如此。又代曰。噫。

一日见僧曰。我今日。口挂在壁上。僧曰。作贼人心虚。师打一拂子。僧曰。谢和尚重重相为。师曰。得便宜。是落便宜。

室中举古。

举。世尊灵山会上。拈起一枝花。迦叶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摩诃大迦叶。

师曰。直下穿过髑髅。已是换却眼睛。临危不在悚人。向甚处。见释迦老子。

举镜清问僧。门外什么声。僧曰。雨滴声。清曰。众生颠倒。迷己逐物。僧曰。和尚作么生。清曰。洎不迷己。僧曰。洎不迷己。意旨如何。清曰。出身犹可易。脱体道应难。

师曰。说难说易。转见迷己。要不迷己。如今拟唤作什么声。

举僧问德山。曹溪话月。灵山指月。即不问佑。如何是月。山曰。昨夜三更转向西。僧无语。

师曰。更灵利。但向伊道。真善知识。待者老底。知存知亡。其惟圣人乎。

举大慈示众曰。山僧不解答话。只是识病。时有僧。出礼拜。大慈便归方丈。

师曰。可惜放过。当时若见伊才出来。劈脊便打。待他得知行棒来处。免见千古之下。遭人检点。黄龙今日。也识病。会答话。忽若有个汉出来。掀倒绳床。者里合作么生支遣。请上座。试代一转语。

举僧问南院。从上诸圣。向甚处去。院曰。不上天堂。即入地狱。僧曰。和尚作么生。院曰。还知宝应老落处么。僧拟议。院以拂子。蓦口打。复唤僧近前。令合是尔行。又打一拂子。

师曰。然则白圭之玷。犹尚可磨。病在膏肓。亦宜救疗。者僧令既在手。为什么不行。过在甚处。

举僧问兴化。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化曰。打中间底。僧礼拜。化曰。山僧昨日。去赴一个村斋。回来中路。被一阵狂风暴雨。却去古庙里避得过。

师问僧。尔还会么。僧曰。不会。师曰。我有一颂。一不是二不成。落花芳草里啼莺。闲庭雨歇夜初静。片月还从海上生。

举陆亘大夫。与南泉话次。举肇法师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甚奇怪。泉指庭前花。向大夫曰。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师问僧。南泉恁么道。如何见得万物与我一体。僧举起坐具。

师曰。举则易。见还难。弥卢顶上天风寒。峨峨直下苍龙窟。谁敢觑著。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正法眼。门曰普。

师曰。更道个瞎。且图两得相见。

举疏山问僧。曾到雪峰否。僧曰曾到。山曰。我已前到彼。是事不足。如今作么生。僧曰。如今足也。山曰。粥足饭足。僧无对。云门代曰。粥足饭足。

师曰。是则是。要且无佛法道理。僧问。如何无佛法道理。师却问僧。是尔寻常。将什么吃粥吃饭。僧曰。将口吃。师喝曰。露柱为什么。却饱。你若嚼破一粒米。山河大地欺你去。

举云门大师。拈拄杖。示众曰。拄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山河大地。甚处得来。

师曰。明眼宗师。至今犹在。忽若有个汉。出来道。者个是拄杖子。山河大地有甚过。也许伊具一只眼。

举德山一日访龙潭。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潭曰。子亲到龙潭雪窦曰。将错就错。

师曰。雪窦与么道。不知德山将错就错。不知龙潭将错就错。识休咎底衲僧。必知去处。未过关者。亦宜辨白。还相委悉么。纵饶栽种得。不是栋梁材。

举教中道。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师曰。尽乾坤大地。皆是上座眼睛。更无纤毫隔碍。只如今见但见。闻但闻。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动著。尔若动著。我即朝到西天。暮归东土。

举先圣道。生死与菩提。二定真有法。于此若生疑。聋瞽无慧眼。又道。生死与菩提。二定非有法。于此若生疑。聋瞽无慧眼。

师曰。为复一般。为是相违。为当别有道理。试断看。

举云门大师。一日问僧。从甚处来。僧曰。江西来。门曰。踏破多少草鞋。其僧不对。

师曰。云门大师。已是张虎豹之纹。又不觉落在者僧陷阱。而今还有扶起云门底汉。道取一转语。却与黄龙相见。敢问。此语作么生道。

举寒山道。我闻释迦佛。不知在何方。思量得去处。不离我道场。

师曰。是什么思量。释迦老子。在甚处。试定当看。

举同光帝。一日与兴化坐次。帝问。寡人收得中原一宝。只是无人酬价。化曰。试借升下宝看。帝乃舒开幞头脚。化曰。君王之宝。谁敢酬价。

师曰。兴化虽则一期见机而作。争奈埋没他一朝天子。当时若作兴化。但向伊道。蚌蛤之珍。收得也无用处。教他向后。别有生涯。免见傍观者晒。而今忽若有人。问上座。又作么生酬价。

举僧问玄沙。三乘十二分教。即不要。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沙曰。三乘十二分教。总不要。

师曰。如珠在渊。本自无颣。如玉在石。本自无瑕。识者荆棘但为栋梁。不识者醍醐翻

成毒药。

举仰山问僧。近离什么处。僧曰庐山。山曰。僧到五老峰么。僧曰。不曾到。山曰。阇梨不曾游山。云门曰。此是古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谭。

师曰。云门仰山。只有受璧之心。且无割城之意。殊不知。被者僧一时领过。黄龙今日。更作死马医。乃拈拂子。度与僧。僧拟议。师便打。

举僧问赵州。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曰。吃粥了也未。僧曰。吃粥了也。州曰。洗钵去。其僧忽然有悟。云门曰。有指示。无指示。若道有指示。向他。道什么。若道无指示。何得悟去。翠岩曰。云门大师。不识好恶。恁么说话。大似与蛇画足。黄门栽须。翠岩即不然。者僧恁么悟去。入地狱如箭射。

师曰云门翠岩。虽则能善锄强辅弱。舍富从贫。要且不能安家立国。乃问僧。只如上座。朝来亦吃粥。亦洗钵。即今是迷是悟。其僧礼拜起。师唤近前。僧近前。我有一柄拂子。与你归去。

举云门。因普请次道。我今日困。有解问话者。早置一问来。尔若不问。向后莫道老僧谩尔。

师问僧。尔道。当时合置得什么问。免得云门谩去。僧拟问。师以拂子。劈口拂。

举盐官示众曰。虚空为鼓。须弥为槌。什么人打得。众无对。南泉闻得。我当时若见。向道。王老师不打者破鼓。法眼曰。南泉何消道者破鼓。但道。王老师不打。自然是个破鼓。

师曰。南泉法眼。只知一向明前。其奈不能顾后。且如盐官道。虚空为鼓。须弥为槌。什么处是破处。还捡点得么。直饶点捡得。个破处分明。我更问尔索鼓在。

举云门。一日从方丈出。有僧过拄杖。与云门。门接得。却过与僧。僧无对。云门曰。我今日著便。僧问。和尚为什么著便。云门曰。我拾得口吃饭。

师曰。请上座。向此僧无对处。代取一转语。尔道。合下得什么语。僧曰。闲时物急时用。师曰。我今日亦著便。僧曰。和尚为什么亦著便。师曰。喜得阇梨答话。

举丹霞道。百骸俱溃散。一物镇长灵。云门曰。拄杖子。不可不灵。唤什么作百骸。

师曰。总是自救不了汉。唤作一物。尚自不中。更说什么镇长灵。僧曰。和尚亦不得埋没古人。师曰。阇梨见处。又作么生。僧提起坐具。者个不可不灵。师曰。有得有失。

举云门。有时曰。尽大地是药。药是自己。

师却问僧。既是尽大地是药。为什么。却是自己。僧曰。唤什么。作自己与药。师曰。争奈案山低主山高。僧拟议。师曰。将知是个学语之流。

举世尊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门曰。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吃却。贵得天下太平。

师问僧。尔道。世尊有过无过。僧曰。有过。师曰。过在什么处。僧曰。过在唯我独尊。师曰。早知上座恁么道。我也不问。

举云门因僧问。光明寂照遍河沙。云门曰。岂不是张拙秀才语。僧曰是。云门曰。话堕也。

师问僧。尔见。什么处。是话堕处。僧曰。和尚话堕也。师曰。尔十二时中。向什么处。安身立命。僧无对。师曰。却来者里谩我。以拂子打出。

举长庆与保福商量。教中道。如来唯一说。无二说。保福问。作么生是如来说。长庆曰。聋人争得闻。福曰。情知老兄。向第二头里接人。庆却问福。作么生是如来说。福曰。斋后未吃茶。

师问僧。只如长庆道。聋人争得闻。如何却落第二头。僧曰。聋人争得闻。师曰。无绳自缚汉。我更问尔。如来唯一说。作么生见得一底道理。僧瞪目而视。师曰。比来问一。尔却答二。

举云门有时道。平地上死人无数。过得荆棘林。是好手。

师问僧。今时所见。多有此色。总活埋在者里。是尔如何道得。过却荆棘林。僧提起坐具。我者个。是八尺布作。师曰。不信道。

举夹山曰。百草头上。荐取老僧。闹市里。识取天。子。

师拈起拂子。看。拂子变成夹山老子出来。见么。僧曰谢和尚指示。师曰。见尔不顾。如今却入露柱中去也。

举寒山道。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下有斑白人。諵諵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僧问。作么生是来时道。师指香炉曰。看。寒山来也。见么。僧曰。好个香炉。师曰。惭愧。

师又问。是尔。适来从什么处来。僧曰。寮中来。师曰。从寮中来底。如今是记得。是忘却。僧曰。只是自已。更说什么记忘。师曰。将谓失却。元来却在。

举罗汉和尚。一日同保福长庆。三人入州。见牡丹花障子。保福道。好一朵花。长庆曰。莫眼花。罗汉曰。可惜一朵花。

师曰。据此三人所见。一人可谓超佛越祖。一人自利。亦能利他。一人不唯谩人。兼亦自谩。尔道。自谩底一人。是谁。僧曰。莫眼花。师曰。此去。但向更深夜静。迥绝无人处。更共伊商量看。

举南泉。一日见邓隐峰来。遂指净瓶曰。净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水来。隐峰遂将瓶。向南泉面前泻。南泉即休。后有人。举似归宗。归宗道。邓隐峰。也只是乱泻。

师曰。信知道。急行不至。缓行太过。南泉亦好个话端。要且不能圆就。既是能吹。必须能拍。若不能拍。吹者徒劳。甚处是隐峰乱泻处。具参学眼。试点捡看。

举云门大师。见僧来。遂问。来作什么。僧曰。来请益。门曰。尔有什么疑。僧曰。某甲曾问和尚一转语来。不知是一宿觉般柴。般柴一宿觉。云门打鼓楼三下曰。会么。僧曰。一切临时。云门宣起拳曰。我共尔相扑一交。得么。其僧无对。

师曰。彀在不疑之地。信有之。云门大师。气宇如王。向平地上陷却。至今起不得。如今若要扶起云门。请上座。代者僧。一转语。却与云门相见合代得什么语。

举祖师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者里。打草也要蛇惊。遂拈起拂子曰。还见祖师么。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乃问僧。是尔寻常。将什么著衣吃饭。僧拟祗对。师喝出。

举梁武帝。问达磨。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磨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达磨曰。不识。

师问僧。分明有个达磨面前。作么生说个不识底道理。僧曰。不识。师拈起拂子曰。达磨在者里。

举三平颂。只此见闻非见闻。更无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师曰。若分去。主即是主。宾即是宾。若不分去。主即是宾。宾即是主。敢问。个中事作么生了。箭穿红日影。须是射雕人。

举灵云见桃花悟道颂。三十年来寻剑客。几迥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却问僧。尔道。灵云当初见时。是桃花。不是桃花。若是桃花。天下人。见是桃花。总皆悟道。若不是桃花。争奈现有桃花。拟向甚处著。作么生说个见底道理。僧罔措。师曰。者无绳自缚汉。

举弥勒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俱不识。

师曰。说什么俱不识。乃拈起拂子。元来却在者里。灵利汉。一见撩起便行。

举崇寿一日问僧。尔还见灯笼么。僧曰见。寿曰。两个。

师曰。据此一问。分明见是灯笼。为甚却成两个。为是有见。见成两个。为是无见。见成两个。还雪得出么。直饶雪得分明。无绉毫过患。三十年后。别有一窍勘过了打。

举白云和尚。一日因僧在京迥。乃问。尔在京中。举头见海水渺漫。到者里。千山万山。尔道。日头在甚处出。僧无语。

师曰。然则夜光之璧。鉴者须是其人。明月之珠。不识翻令按剑。白云既能切瑳。者僧又不能琢磨。他既无语。请上座。代一转语看。僧曰。在东畔出。

师曰不唯诎他白云。黄龙亦遭连累。

举干峰上堂。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云门大师出众曰。昨日有一人。从天台来。却往南岳去。干峰曰。明日不要普请。便下座。

师问僧尔道从天台来者。是什么人。僧曰。不会。师曰。是尔祖翁。为什么不识。僧曰。望和尚指示。师有一颂。干峰举一不举二。云门抬手添意气。花开花落任风吹。自有馨香满天地。

举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肃宗敕。令忠国师试验。三藏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三藏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三藏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三藏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处。师叱曰。遮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对。

师却问僧。汝既称曹溪门下客。必知有此事。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僧罔措。师曰。全无主宰。僧曰。三藏第三度。为什么不见国师。师曰。汝今一尚不见。何更问三。若见其

一。即三可明。僧曰。此事莫要进修。方可得见。师曰。汝言。进修如何。进修试说看。纵饶修得。终成败坏。修与不修。转无交涉。僧曰。若不修得。如今天下有善知识。必知此事。师曰。汝今问我。亦无凭据。汝但此去遍参。只消致问。和尚已是真善知识。必具他心慧眼。且道。学人即今在什么处。看他见与不见。如何发遣。便知到与不到。谩人自谩。一时亲见。岂在别人言说。

偈颂。

晚参。

日入西。箭急光阴能几久。聚头权立片时间。不觉垂杨生左肘。前程谁是未归人。百年家业何因循。

客问西来意。聊以为答。

东吴几度为闲客。南越曾经作主人。可笑年来今老大。得同尘处且同尘。

读大藏经。

一毫穿众穴。众穴一毫收。云自帝乡去。水归江汉流。

读传灯录。

九十芳春日。游蜂竞采花。香归蜜房尽。残叶落谁家。

读信心铭。

纵饶穷到底。还是涉风波。自古贫堪笑。一身犹恨多。

早秋示众。

火云欲卷空。圭月渐成魄。穷子归未归。相将头尽白。石中有玉人不知。良匠不来徒尔为。几度欲言言不及。尽随云雨去难追。

自豫章还。憩无畏院。偶书。

举世竞趋人事老。忙中平得日高眠。从容一觉华胥梦。瞬息翱翔数百年。

因雪示众。

长空雪彩正霏霏。为瑞为祥莫厌伊。为报途中未归客。普贤门户启多时。

送僧游南岳。

有客腾装来别我。又携瓶锡入湘云。融峰最好音声鸟。半夜多应独自闻。

送胡居士。

池上春残碧草深。独携藜杖出云岑。梧桐庵畔三更月。识取风前一片心。

寒月。喜丐士迥山。

垢衣权挂入尘埃。顺逆门高不易开。善应已周千里外。满身风雪喜归来。

逢刘居士。

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相别相逢两无语。落花啼鸟又残春。

寄杨处士。

三峡桥边话别时。抱琴归去玉峰西。茫茫六合知音少。一曲谁听乌梦啼。

水月。

水里分明天上月。应缘随处不相妨。可怜不见华亭客。冷照夜涛空眇茫。

闲斋即事。

庭产芝兰皆显瑞。地饶苔藓尽成钱。自缘一榻无遮障。赢得长伸两脚眠。

与祥师话别。

闲佩毗卢下翠峦。临岐无语少盘桓。唯余天上一轮月。万水千山还共看。

晚春道中。

江边草色和烟碧。岭上云容带云飞。杜宇却能谭实相。声声劝道不如归。

西庵有感二首。

溶溶庵畔云。舒卷朝复暮。有时致雨来。欻尔从龙去。试问庵中人。那个堪为据。

冷冷庵畔泉。冷澹无滋味。能开郁结心。能止天下沸。谁知清浅流。会有朝宗意。

送陈济叔居士。

春风习习。春日迟迟。河梁有客。独自西归。有书无字。有剑藏辉。不吞钩饵。混入尘机。有问即默。拟是还非。行行又指灊山去。只恐人中识者稀。

先师圆寂日。

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人若不来亦不去。白云流水空徘徊。孰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孰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

怀寄杨主簿次公。

寥寥风月几升沉。孤坐谁人话此心。试把少林无孔笛。闲吹一曲访知音。

感旧。

楼阁门前才敛念。不须弹指早开扃。善财一去无消息。门外依前春草青。

月下偶作。

今人看此月。古人看此月。不知今古人。谁解观时节。时节观来古到今。古今相感几人心。常爱南泉老识机宜。故乡忽忆便归去。看他已是出山迟。

经南塔。

昔年曾悟芭蕉旨。今日空余薝卜馨。只履去时人不见。异花灵草谩青青。

答问当生不生。

客从远方来。示我真真璧。曾无雕琢痕。岂藉陶镕力。寥寥天地间。只恐无人识。何当诱取穷子归。令渠暗室生光辉。

答关节推彦。远见求语录。

少林壁面时。已是成多口。洛阳人未来。冷坐浑成久。无弦更把为君弹。弹出希声君自看。不是熏风与流水。却随流水落人间。

闻僧示寂。

来时寂寂去无踪。来去还同一梦中。赖有一株庭际柏。寥寥千古笑春风。

晚春将出郡城。留别二三道友。

长亭烟柳正摇春。杜宇声声送晓昏。花落可堪伤谢客。草芳何独怨王孙。忘筌话道时难狎。入俗投机事懒言。幸有青山是归计。褐裾休把曳侯门。

和明长老游灌溪。

灌溪溪水碧沉沉。到者谁人测浅深。流古递今犹劈箭。(昔灌溪和尚。僧问。久向灌溪。

到来。只见沤麻池。尔只见沤麻池。且不见灌溪。如何是灌溪。劈箭急)。逗山穿石若鸣琴。当头有路宁容足。四面无门岂定心。往事欲寻寻不得。黄花翠竹谩垂阴。

和酬宣首座山居感怀。

时清何苦晦岩阿。人事还同夜织梭。千古功名闲戏论。百年浮世暂经过。深沉器宇终难掩。会合天机已绝吪。堪笑茫茫驰逐者。白圭无玷岂容磨。

怡亭寓目。

万物何芸芸。鹏鷃自有志。若谓各全功。刍狗翻为累。大冶炉锤曾未分。驰情谩迷逍遥意。

新徙葵花。

孤根尚浅发生迟。澹泊春光一两枝。不改寸心长向日。清香还在上林时。

夏尉西亭看牡丹。

列照西亭八九株。暖风和雨不相辜。莫将容易笙歌散。色在空中见得无。

送黄叔遂。

欲话还源已切磋。更存关键即风波。岩前自有甘香水。散作春霖不在多。

得丧由来贵一刀。休将星斗定分毫。鸾凤未必终为瑞。燕雀飞鸣价亦高。

岂为车鱼始息机。道存颜巷即逢时。青山未可长抛掷。迥首春风是后期。

和酬长沙安抚谢通议见招(时请主沩山。罢赴来命)。

曾把鱼竿寄客舟。十年垂手钓沧洲。唯将水月为芳饵。引得金鳌误上钩。危楼独立思依依。望断湖山举步迟。老病自惭归去晚。个中难学丈夫儿。

答王枢密子淳入道。以颂见呈。

了了了。雪里寻春月中晓。困来欹枕意度深。饥即饱餐滋味好。勿言欹饱便相于。古今同辙不同途。从来已是无羁束。大丈夫儿捋虎须。

和积翠和尚颂。寄公晦禅师(时公晦。同杜使舟行。至长沙。越城入岳)。

湘江春色晚。星使共舟行。稳泛灵均水。休登贾谊城。片云归有岳。辽鹤去无程。旷望知何极。连天烟草平。

示徒。

乾坤无际两沉沉。休向其间论此心。隐显任从千种现。梦中形影莫追寻。

和酬张著作居士。劝世颂。见寄。

埽除尘处转生尘。认得珍时未至珍。好是阳和二三月。融融花发不干春。

若能转物是还丹。信手拈来见洞天。会有长生在方寸。几人穷极到忘缘。

切忌随他求富贵。急须明取自家珍。百年此去无多日。莫谓前程别有春。

五千文字唯标指。因指仍观月在天。月落指忘无别事。醉眠醒坐但随缘。

答黄惠成居士明道见寄。

几年客路走风尘。今日还为旧主人。水底月明非是夜。火中莲拆已乘春。寻穷物理成家计。会合时机见日新。好向惊涛济舟楫。免教来往滞迷津。

日暮郊行。

一日复一日。百年虚出没。茫茫尘土中。几个知窠窟。尝爱云门好风骨。不露机关人不识。杳杳清风去不还。横梅路渐生荆棘。

和酬林长官明道颂。见寄。

妄病求真药。真药医妄病。药病两俱忘。见境何曾境。非即全体非。是即全体是。要识是非心。已在先天地。要休卒未休。觅了终无了。心月自孤圆。乾坤都一照。有无元不二。有二翻成病。若存不二心。暗却本来镜。爱河风紧浪花粗。惠日辉时浪自枯。不在张帆驾舟楫。到头殊不用功夫。

送余洪范司理。

孰云鸿鹄高。自有摩霄翅。孰云燕雀卑。自有蓬蒿志。二物何逍遥。飞鸣俱得地。丈夫一见天地心。雾起云腾亦容易。

答黄叔遂二首。

休向江头苦问津。江头消息苦为陈。老卢过岭无他事。空把衣盂诳后人。

夏云耸奇峰。寒泉泻飞练。物物自有功。个中无改变。君不见。风不待月而冷。火不待日而热。又不见。镜里形骸空里花。纵目观来也奇绝。

送崇谅座主。

祝融峰下曾陶冶。碌碌无人辨真假。鹫岭风云会合来。恁时信有知音者。

送吴德夫法曹。

海门山险绝行踪。蹈断牢关信已通。自有太平基业在。不论南北与西东。

水中得火世还稀。看著令人特地疑。自古不存师弟子。如今却许老胡知。

本无迷悟有多端。眼里瞳人不易看。只恐个中留不住。又为霖雨落人间。

送张居士。

看著桃花春正好。又摇鞭影出岩扉。风前一札难遮掩。已泄灵云向上机。

答章楚材二首。

从来有病方与药。妄起还因说有真。妄病若忘真药尽。洞然明白旧时人。

若存明白翻成病。万法融通始是真。曲直方圆不相到。拟将何法付何人。

和酬新吴邹评事见寄。

少林一曲信难酬。老病那堪继厥猷。幸托青山同隐豹。愧无余刃解全牛。百年事业荒来久。千古声名笑已休。会有故园风月在。为君留作社中游。

退居即事。

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

庵居感怀。

竹筇棕笠薜萝衣。深入龙峰独掩扉。自喜林泉甘适性。更因鱼鸟共忘机。徒将道业磨今古。休向干城定是非。奇语諵諵读黄老。可能携手共车归。

送本禅人归辇下。

游遍丛林道愈光。卷衣归去兴何长。白云况是无心物。又逐西风入帝乡。

书周居士壁。

见人多不语。掩息过余生。有屋盖茆竹。无人知姓名。孤灯林籁寂。寒月石池清。非是怀高节。鲲鹏自有程。

颜道人有颂告别。走笔为送。

霜风凛凛。霜叶飞飞。短长亭上。有客南归。遗文鸟迹。坏衲坌衣。危壁千仞。瘦筇一枝。冥鸿势远。弋者徒疑。出门万里谁为别。寸草不生唯自知。

师每在室中。以拳示人曰。若作拳见。即触。不作拳见。即背。上座如何见。僧请问。师以此为答。

黄龙有个拳头。不论得皮得髓。分明直下相呈。早是和泥合水。

黄龙有个拳头。举起别无道理。直须打破牢关。总是自家行履。

黄龙有个拳头。贵贱任君酬价。近前拟欲商量。翻作时人话[木+霸]。

黄龙庵主语录(终)。

后序

敷阳王韶撰。

敷阳子曰。予尝劝学者。学圣人之道。皆当求之于文辞章句之外。至于天道阴阳。则又在算数历法之外。今得遇。黄龙心师。发明至道。则所谓圣人性命之理者。又在生平学习思想之外。噫古人谓。佛法皆以心相传。岂虚也哉。虽然。欲传其心。亦不可得。则所谓得者。亦未尝得也。学者思之。

元丰元年。六月二十五日序。

悟道诗

悟道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 二、唐.庞蕴《联灯会要》卷六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庞蕴(?——八○八),唐代著名在家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遗有《庞居士语录》。 三、唐.大梅法常《景德传灯录》卷七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法常大师(七五二——八三九),唐代僧。湖北襄阳人。

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 四、唐.黄檗希运《宛陵录》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希运(?——八五○),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相貌殊异,额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谒百丈怀海,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的心要,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门下有临济义玄、睦州道踪等十数人。所述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 五、唐.香严智闲《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八九八),唐代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佑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秘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世称香严禅师。

湘之南 潭之北

湘之南潭之北 云在空悠 【禅宗公案】 帝问:“百年之后所需何物?”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会此事。”……(师迁化,帝诏问源)源曰:“湘之南,潭之北。” 【静心斋小译】 唐代宗皇帝问慧忠国师:“百年之后您需要什么呢?” 慧忠大师回答说:“就给我造个没有缝隙的塔吧。” 皇帝说:“请国师给一个塔的模样。” 慧忠大师沉默了很久,说:“懂了吗?” 代宗皇帝说:“没有懂。” 慧忠大师说:“我有一个传法的弟子叫耽源,他懂得这个事情。” 慧忠国师圆寂后,代宗皇帝诏见耽源禅师问答案。耽源禅师说:“湘江的南岸,潭州的北边。” 【禅外流云】 不存在的回答 埃及的金字塔,据说其缝隙一块薄薄的刀片都无法插进去,到现在还在有人争论是地球人的作品还是外星人的作品。但无论如何,塔的本身还是有缝隙的,仍然是以多块巨石组合重叠而成,其缝隙不过相对紧密罢了。 慧忠国师要求代宗皇帝给他造个无缝塔,这可难住了皇帝,以他的聪明智慧,竟也未能测得慧忠国师禅境之一毫一滴。慧忠国师禅的体验已臻化境,整个宇宙都是一个整体,连个缝隙都找不到,更是难找下手之处,哪里还需要什么呢?当然,皇帝你如果硬要送样东西给我,那么造个无缝塔来。但这塔本身就不能造出来。 湘江是南北流向的,并没有南岸或北岸。“潭之北”,潭州就是今天的长沙,本来就在湘江之畔。 读禅宗公案多了,就会晓得禅语机锋实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好像不在一般思维的逻辑之内,也绝不符合平常的知识概念与规律,通达禅的各个境界的人,一听自然而然就懂,“哦,就是这个!”不懂禅的人呢,要么老老实实地去参,要么茫茫然然以至终老也未必能知其真意。 南怀瑾先生曰:“禅宗之有机锋转语,为宗门勘验见地造诣,问答辩论之特别作风。虽有时引用俗语村言,或风马牛不相及之语;乃至扬眉瞬目,行棒行喝,皆有深意存焉。且皆深合因明论理之学,非无根妄作。”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典籍562种提要 1.【肇论】 2.【xx论】 3.【善xx大士语录】 4.【心xx】 5.【无心论】 2.【xx论】 3.【善xx大士语录】 4.【心xx】 5.【无心论】 6.【观心论】 7.【二入四行论】 8.【少室六门集】 9.【第六门血脉论】 10.【绝观论】 11.【信心铭】 12.【入道安心要方便xx】 13.【xxxx诗集】 14.【xx】 15.【最上乘论】

16.【楞伽师资记】 17.【传法宝xx】 18.【xx要诀】 19.【大乘无生方便门】 20.【大乘五方便】 21.【真妄颂】 22.【大乘xx宗论】 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24.【xx】 25.【六祖坛经】 26.【xx大师xx】 27.【xx证道歌】 28.【证道歌注】 29.【禅宗xx集】 30.【xx禅宗集注】 31.【神会禅话录】 32.【神会xx遗集】 33.【显宗记】 34.【xx道一禅师广录】 35.【顿悟入道要门论】 36.【了元歌】

37.【xxxx灵佑禅师语录】 38.【xx警策】 39.【xx警策句释记】 40.【xx警策注】 41.【xx警策指南】 42.【xxxx寂禅师语录】 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44.【xxxx传】 45.【百丈xx清规】 46.【百丈清规证义记】 47.【黄檗断际禅师xx】 48.【临济录】 49.【xxxx语录】 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 51.【四家语录】 52.【原人论】 53.【禅源诸诠集都序】 54.【禅门师资承袭图】 55.【xx居士语录】 56.【船子xx拨棹歌】 57.【xx录】

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宗杲禅师 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昭觉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奚,宣城(今安徽境内)人。宗杲禅师天生英气勃勃,十二岁入乡校读书。一天,宗杲禅师因与同窗戏闹,本想拿砚台投击对方,不小心却误中教书先生的帽子,将帽子弄脏了。先生大怒,让他赔钱,并将他赶回家。这件事情激发了宗杲禅师出家的愿望,他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 于是他便只身前往东山慧云院,从慧齐禅师出家。十七岁那年,宗杲禅师终于落发得度,并受了具足戒。此后,他遍阅诸家语录,尤其喜欢云门、睦州之语。一次,宗杲禅师偶然翻阅古云门录,心中忽然生起一种恍若旧习的感觉。在阅读五家语录的时候,宗杲禅师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元(原)初只是一个达磨,何以有许多门庭耶?”带着这个疑问,宗杲禅师前往宣州,投广教绍珵(cheng)禅师座下请益。绍珵禅师是兴教坦禅师之法嗣,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孙。宗杲禅师此前曾经参究过雪窦重显禅师的拈古、颂古及古德悟道之因缘,因此,经绍珵禅师之指点,宗杲禅师很快便能洞达先德之微旨。绍珵禅师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叹为“再来人也”。 不久,宗杲禅师便辞别绍珵禅师,四方游学。他先后参礼过大阳山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大沩慕□禅师、开先智珣禅师等大德,终于通达了曹洞宗旨,最后又辗转来到宝峰湛堂文准禅师座下。湛堂文准是真净克文禅师之法嗣。文准禅师一见宗杲禅师,知其不凡,便让他充当自己的侍者。 一日,文准禅师为他指示入道捷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不久,文准禅师示疾。宗杲禅师问道:“某甲向后当见谁人?” 文准禅师道:“有个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事。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 文准禅师圆寂后,宗杲禅师便谨遵师嘱,前往东京(开封)天宁寺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 克勤禅师举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 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禅师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宗杲禅师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 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 一日,宗杲禅师又入室请益。

76-飞来峰上望 唱彻千山响

飞来峰上望唱彻千山响 ——南宋灵隐寺佛海慧远论 浙江工商大学宗教研究所王仲尧 佛海慧远(1103-1176)又称瞎堂慧远,临济宗杨岐派宗师圆悟克勤(1063-1135)弟子,受克勤及师兄大慧宗杲(1089-1163)等极力延誉,出世后曾历住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等诸寺,后敕任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住持。1慧远作为南宋佛教杰出代表人物,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大德,完全可作为中国文化大师载入历史史册。可惜今人对此已不太了解。 一、解题:瞎堂慧远与品格文章 南宋雷庵正受(1146-1208)撰“五灯”之一《嘉泰普灯录》载瞎堂慧远传曰:“乾道乙丑,敕居崇先。明年,被旨补灵隐。孝宗皇帝召入禁中与酬酢,其道愈尊。癸巳春,特赐佛海禅师。”2孝宗乾道五年(1169)乙丑,慧远奉诏到杭州住持皋亭山崇先寺,第二年(1170)敕住灵隐寺。乾道九年(1173)癸巳春,赐号“佛海禅师”,故世称佛海慧远。孝宗与慧远交往密切,慧远曾偈述陛见盛情: 钵盂走马向天庭,惯踏天街马不惊;回首飞来峰上望,白云包尽帝都春。3 瞎堂乃不世出的当代高僧,人格杰出,视权贵如平地,应机权化,圆融当时。“回首飞来峰上望”句,道出高屋建瓴,睥睨众山为小,济世度众之旨。 瞎堂住持灵隐期间,古刹门庭大盛,当时后世、宫廷民间、国内国际,广享声名。慧远填有一首《点绛唇》词: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 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4 清查礼在《铜鼓书堂词话》中给予很高评价,乃曰“往复咏叹,音调超绝。”词中“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句,描画出慧远崇高文化品性及人格修养特征。《易》曰:“不事王候,高尚其事”,瞎堂当时人杰,天下激赏,然而即使“无人赏”,瞎堂人格,仍“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道出以大雄愿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大乘菩萨慈悲心肠。 瞎堂慧远主灵隐法席,品格文章,发人所不能发。不仅成为灵隐寺中兴契机,更为以后宁宗嘉定时期(1208-1224)“五山十刹”体制建立,奠定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基础。 二.行履:瞎堂慧远与“五山”基础 1 慧远行履事迹见[南宋]释法寿等编集《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卍新纂续藏经》册69;[南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临安府灵隐佛海慧远禅师》,《卍新纂续藏经》册79;[元]释熙仲《历代释氏资鉴》卷一一《宋下》,《卍新纂续藏经》册76;[明]释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卷三一《觉阿上人》,《大藏经》册51;[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一○《宋瞎堂远禅师传》,《卍新纂续藏经》册77;[清]释自融《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四《瞎堂远禅师》,《卍新纂续藏经》册79;及[南宋]沈孟柈《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卍新纂续藏经》册69。 2 [南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临安府灵隐佛海慧远禅师》,《卍新纂续藏经》册79,页385b。 3 [明]释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藏经》册51,页661a。 4 [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丛书集成续编·词话》册210,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影印本。

涌泉寺的法脉与台湾佛教的四大法脉

涌泉寺与台湾佛教法脉之渊源 内容提要:福州鼓山涌泉寺位于福州市东南之鼓山,自唐开山以来,香火绵延不绝,灯焰相续,从神晏兴盛国师至圆瑛法师已历132代。千年来高僧辈出,从临济宗雪峰神晏开山至曹洞宗无异元来、永觉元贤中兴,乃至清代延续到台湾,开山建寺、传弘佛法,形成了今天鼓山与台湾同根同祖、同宗同源,有着共同使命和共同的法脉。 关键词:涌泉寺曹洞宗寿昌系鼓山系台湾佛教 前言 涌泉寺位于福建福州市东南郊鼓山白云峰麓,海拔455米处,占地25亩。唐末,州人于山庐墓,制满折庐,有泉涌出,故得名涌泉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重建寺宇,并请名僧雪峰义存之法嗣神晏来山住持。其后,宋真宗又赐额“涌泉禅院”。宋时寺中香火极盛,景德初年,知州谢泌有诗曰:“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叙述当时佛寺之盛。明永乐五年(1407年),始改称禅院为寺。永觉元贤、为霖道霈皆曾驻锡于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现在主要建筑多为清末及民国初年所建。寺中建筑,随山势布局,得天然形胜,楼阁高低错落,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列为福州清末五大丛林之一,有“闽刹之冠”的美称。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圣箭堂、藏经殿、回龙阁等。寺以藏经、藏版驰名国内外,有明代南北藏、清代龙藏、日本续藏等,还有明清两代本寺高僧元贤、道霈等著述7500多册,尚存明清经版万余方,以及苦行僧刺血书写的佛经675册。涌泉寺佛历代高僧辈出,清朝末年,慈禧听政,方丈妙莲被尊为“国师”,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住持虚云、圆瑛,皆担任过中国佛教会名誉会长、会长。寺门上横匾“涌泉寺”三字,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御笔”。涌泉寺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有着密切关系,涌泉寺僧人在台湾开创多处道场,交往十分频繁,仅今天天王殿、大雄宝殿便有六副对联为清代台湾同胞所献,法堂的“宝珞庄严”匾额即是清代台湾知府庆保、福州知府庆林兄弟所献,足以证明清朝福建、台湾两岸的人民及信众的交往程度与不可分割的亲情。 鼓山原有华严寺,据传此地原为一积水潭,潭中有毒龙。每作风雨,损人禾稼。唐建中四年(783年),灵峤诵《华严经》逐之,郡守裴胄奏请立寺,赐名“华严”,会昌法难时毁。此为鼓山开山之初也。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 年)闽王王审知(王审知原为威武军福州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被封为闽王,领五洲,治所设于福州。)1,“奏立鼓山涌泉寺,具百戏、香花诣雪峰,请师住持,乃奏赐紫衣号定慧大师,”2后加号为“广辩圆觉兴盛国师”。从第一代神晏国师至第六十代 1《旧五代史》卷134。

《大慧语录》节选

《大慧语录》节选 大慧语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大慧普觉禅师说的话,大师的话给人们一种犹如醍醐灌顶的作用。 《大慧语录》节选精选 1.聰明利智之士。往往多於脚根下蹉過此事。 2.蓋聰明利智者。理路通。 3.纔聞人舉著箇中事。便將心意識領覽了。及乎根著實頭處。 4.黑漫漫地不知下落。却將平昔心意識學得底引證。 5.要口頭說得。到心裏思量計較得底。 6.彊差排。要教分曉。殊不知。家親作祟。決定不從外來。 7.故永嘉有言。損法財滅功德。 8.莫不由茲心意識。以是觀之。 9.心意識之障道。甚於毒蛇猛虎。 10.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 《大慧语录》节选语录 11.聰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識為窟宅。 12.行住坐臥未甞頃刻不與之相酬酢。 13.日久月深。不知不覺。 14.與之打作一塊。亦不是要作一塊。 15.為無始時來行得這一路子熟。 16.雖乍識得破欲相遠離。亦不可得。 17.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識真是無爾回避處。除

是夙有靈骨。 18.於日用現行處。把得住作得主識得破。 19.直下一刀兩段。便從脚跟下做將去。不必將心等悟。 20.亦不須計較得在何時。 21.將先聖所訶者。如避毒蛇猛虎。如經蠱毒之鄉。 22.滴水莫教入口。然後却以三教聖人所讚者。茶裏飯裏。 23.喜時怒時。與朋友相酬酢時。侍奉尊長時。與妻兒聚會時。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觸境遇緣。 24.或好或惡時。獨居暗室時。不得須臾間斷。 25.若如此做工夫。道業不成辦。三教聖人皆是妄語矣。 26.要學出生死法。非夙植德本。則不能如是信得及把得住作得主宰。 27.時時以生死在念。真火中蓮華也。 28.既以生死事在念。則心術已正。 29.心術既正。則日用應緣時。不著用力排遣。 30.既不著排遣。則無邪非。 31.無邪非則正念獨脫。 32.正念獨脫則理隨事變。 33.理隨事變。則事得理融。 34.事得理融。則省力纔覺。 35.省力時便是學此道得力處也。 36.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 37.得如此時。心意識不須按捺。 38.自然怗怗地矣。雖然如是。切忌墮在無言無說處。

明代济颠故事的口头传播

明代济颠故事的口头传播 【摘要】济公在中国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法名道济,因一些疯癫的行为而被称为济颠。他的故事盛行于明代,本文将对明朝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寻济颠故事的口头传播情况。 【关键词】济颠故事口头传播说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57 济颠,法名道济,百姓尊称为“济公”,是南宋初年确有的一位僧人。在宋元时代,济颠故事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流传。由于宋元时代有关资料的缺失,已无从考证济颠故事具体的流传情况,但可据现存的资料推断,济颠故事已经是艺人们常常表演的内容。在艺人的生花妙口之下,一步步丰富。口头传播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民间街头巷尾的谈论和艺人们的表演。 一、街巷丛谈 居简禅师在谱系上是济颠的师侄,晚年住持净慈寺,他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是最早的最可靠的有关济颠的记载,文中形容济颠时说: 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

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暑寒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 济颠的性格狂放不羁,有魏晋名士风度。他衣着褴褛,酷爱饮酒。这些都与对普通僧人的规范相去甚远,因此得了“颠僧”的名号,《舍利铭》下题“济颠”,便是由此而来。他为孤苦的老僧办药石,体现出他悲悯的情怀。济颠圆寂之后,“都人以湖隐方圆叟舍利晶莹,而耸观听”,众人这才知道济颠乃圣僧。济颠因此名声大振。于是“邦人分舍利,藏于双岩之下。” 《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说:“外方人嘲杭人,则曰‘杭州风’,盖杭俗浮诞,轻誉而苟毁,道听途说,无复裁量。如某所有异物,某家有怪事,某人有丑行,一人倡之,百人和之,身质其疑,皎若目睹。”济颠本身独特的个性使他具备了成为人们谈资的可能。爱谈论奇怪之事的杭城人使济颠故事在众口相传中,不断丰富和神化。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云:“济颠乃圣僧,宋时累显圣于吾杭湖山间,至今相传之事甚众。”“相传之事甚众”,说明济颠故事在明嘉靖年间的流传度,传说的内容是有关济颠显示神通的故事。 二、艺人表演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语文版九年级选修教学论文)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语文版九 年级选修教学论文)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

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圣严法师 克勤圜悟 清远佛眼 南堂元静 大慧宗杲 大慧门下 高峯原妙 铁牛持定 中峯明本 克勤圜悟(西元一○六三─一一三五年)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西元一○二五─一○七二年)──五祖法演(西元?─一一○四年)──昭觉克勤圜悟佛果

成都府昭觉寺克勤佛果禅师,彭州骆氏子,世宗儒。师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寂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旧获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去家,依自省祝发;从文照,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遂弃去。 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师曰:「此曹溪一滴也。」师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喆、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後见五祖,尽其机用,祖皆不诺,乃谓:「祖强移换人。」出不逊语,忿然而去。祖曰:「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 师到金山,染伤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忆五祖之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间,即归五祖。」病痊寻归,五祖一见而喜,令即参堂,便入侍者寮。方半月,会部使者,解印还蜀,诣祖问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喏喏,祖曰:「且仔细。」

师适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曰:「他只认得声。」师曰:「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麽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聻!」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徧谓山中耆旧曰:「吾侍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推为上首。(中略)居碧岩,徙道林,诏住金陵蒋山,勅补天宁万寿,上召见,褒宠甚渥,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圜悟禅师,改云居,久之,复领昭觉。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三二─八三三页) 附录:语录摘要 (一)向上全提

禅师经典语录

禅师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禅师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2、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3、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4、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7、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8、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9、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10、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11、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2、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

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13、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14、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15、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 16、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 17、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8、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19、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20、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21、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22、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3、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24、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济公的19句经典语句,句句入心

济公的19句经典语句,句句入心 【第一句】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终将遍体鳞伤,所以,绝不去恨人。 【第二句】缘分是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流泪。 【第三句】不同傻子争辩,否则就搞不清谁是傻子了。 【第四句】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才是王牌。 【第五句】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第六句】钱有两种:花掉的是钱,是财产;没花掉的是“纸”,是遗产。 【第七句】长得那么美那么帅气,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气质;那么有钱那么有才华,别人却不知道,这就是修养。 【第八句】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下去,那叫本事。 【第九句】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第十句】管好自的嘴,讲话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

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就能化敌为友。 【第十一句】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会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让爱如同午后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第十二句】多去理解尊重别人,常怀宽容感激之心,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海纳百川是多么广阔,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了你帮助;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的坚强。 【第十三句】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我们不能不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拥有一份好心态,好心态是一生的好伴侣,让人愉悦健康。 【第十四句】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要乐善好施,长于交往,“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的情绪要储存”,就象银行存款,存的越多,时间越长,红利就越大。 【第十五句】遇事不要急躁。不要急于下结论,尤其生气时不要做决断,要学会换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处理,千万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第十六句】学会知足,人生最大的烦恼是从最没有意义的比较开始,这世界总有不如你的人,也总有比你强的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562种提要 1.【肇论】 2.【宝藏论】 3.【善慧大士语录】 4.【心王铭】 5.【无心论】 2.【宝藏论】 3.【善慧大士语录】 4.【心王铭】 5.【无心论】 6.【观心论】 7.【二入四行论】 8.【少室六门集】 9.【第六门血脉论】 10.【绝观论】 11.【信心铭】 12.【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13.【王梵志诗集】 14.【寒山诗】 15.【最上乘论】 16.【楞伽师资记】 17.【传法宝纪】 18.【修禅要诀】 19.【大乘无生方便门】 20.【大乘五方便】 21.【真妄颂】 22.【大乘北宗论】 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24.【乐道歌】 25.【六祖坛经】 26.【曹溪大师别传】 27.【永嘉证道歌】 28.【证道歌注】 29.【禅宗永嘉集】 30.【永嘉禅宗集注】 31.【神会禅话录】 32.【神会和尚遗集】 33.【显宗记】

34.【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35.【顿悟入道要门论】 36.【了元歌】 37.【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38.【沩山警策】 39.【沩山警策句释记】 40.【沩山警策注】 41.【沩山警策指南】 42.【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44.【曹溪宝林传】 45.【百丈丛林清规】 46.【百丈清规证义记】 47.【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48.【临济录】 49.【赵州和尚语录】 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 51.【四家语录】 52.【原人论】 53.【禅源诸诠集都序】 54.【禅门师资承袭图】 55.【庞居士语录】 56.【船子和尚拨棹歌】 57.【北山录】 58.【十玄谈】 59.【洞山悟本大师语录】 60.【洞山五位显诀】 61.【宝镜三昧歌】 62.【宝镜三昧玄义】 63.【宝镜三昧本义】 64.【宝镜三昧原宗辨谬】 65.【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66.【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67.【雪峰义存禅师语录】 68.【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69.【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70.【宗门十规论】 71.【禅月集】 72.【五家语录】 73.【祖堂集】 74.【宗镜录】 75.【万善同归集】 76.【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77.【注心赋】

胡说八道近义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胡说八道近义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 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亦指胡僧。后来”胡人来说八道经”就指人没根据的瞎吹乱侃。人们常把不负责任地乱说一气,称之为胡说八道。 基本知识: [拼音] [hú shuō bā dào] [释义]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出处] 宋·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手指东画西;口中乱说乱道。” 胡说八道近义词: 语无伦次,胡言乱语 近义词造句: 1、这酒鬼又开始胡言乱语了。 2、所有那些胡言乱语我真听腻了。 3、过滤掉噪音和胡言乱语,只全神贯注于你内心深处的向往。 4、后来,她拒绝吃东西,现在她时而胡言乱语,时而沉入半昏迷状态。她还认识她周围的人,可是心里尽是各种奇怪的念头和幻觉。 5、而且,那些花费时间创建新商标和商标名称的人,有个特有的弱点:喜欢在管理方面胡言乱语。 6、就像几个唐代故事所示,狐狸让它们附身的人产生幻觉,受害者会不可控制地发疯、胡言乱语和哀号。

7、不幸的是,当你写了很长时间时,你会开始胡言乱语,这意味着你必须花更多的时间重新写下你的想法直到它变得有条理。 8、这听上去更像是国会的胡言乱语,而不是准备执掌世界经济的领导者的行为。 9、历史真实的地平线消失了之后,生活变成了些胡言乱语。 10、他只比我大一岁,而我们总是很亲密,尤其是因为和大姐简(Jane)相比,我们总是胡言乱语。 胡说八道造句: 1、小张,别胡说八道,以免见笑大方。 2、星期日的上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听那个主教的胡说八道,也是一件苦事。 3、在法官面前,他胡说八道,不老老实实交待自己的问题。 4、对于不知道的事,就不要胡说八道。 5、你这是性口雌黄,胡说八道,凿空之论! 6、在我看起来,极大多数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人,都是胡说八道,不知所云。 7、别听他的那一套。他只不过是无中生有,胡说八道。 8、”什么第三代,胡说八道!”甘德怒不可遏地回答道。 9、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10、他们很喜欢听他说土话,吹牛皮或胡说八道。

八分之七打一成语的答案

八分之七打一成语的答案 七上八下 [释义]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 [语出] 宋·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正音] 七;不能读作“qì”。 [近义]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反义] 心安理得若无其事 [用法] 常跟“十五个吊桶打水”构成歇后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忐忑不安”有别:~只能形容心情;“忐忑不安”多用在书面语里。 1、他心如鹿撞,心砰砰的跳,心里七上八下,心情如激荡的湖水一样不平静。 2、刚刚听说军训,心中的感觉真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因为从来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第一次接触。 3、我的怀里像揣着一只小兔,七上八下地跳个不停。 4、参加竞选的人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待着竞选的结果。 5、小刚听说校长叫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有什么事。 6、因为犯了错误,他心里七上八下的。 7、考试成绩就要公布了,小红心里七上八下,生怕自己没考好。 8、在本周末,还不能完成这个项目,我心里七上八下的。 9、日本人打中国的时候,中国老百姓心里整天七上八下,提心吊胆。 10、一个机缘认识你,两次见面留意你,三翻四次约会你,七上八下挂念你,九成应是喜欢你,十分肯定我爱你。 11、也许你听我读英语你的心会七上八下。 12、不三不四,七上八下,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

13、她就在这种七上八下的心情中驾车驶进了布希公园,看见维克多?亨利站在车站上。 14、一个机缘认识你,两次见面留意你,三番四次约会你,七上八下挂念你,九成应是喜欢你,十分肯定我爱你。希望你明白我的爱! 15、连着好几天都没有他的消息,我心里七上八下,坐卧不宁。 16、有一次,我做错了事,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 17、我把爸爸的烟灰缸打破了,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他回来怎么向他交代。 18、太阳花有单瓣的,也有双瓣的。单瓣有五个花瓣,双瓣有九个花瓣。他们有许多颜色,红的、黄的、粉的、白的……,每一种颜色都是那么的艳丽。一阵风吹里,花瓣中间星星点点的淡黄色七上八下的,好看极了。 19、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20、“沈依依!”啊!到我了!我站了起来,向台上走去。只觉得双腿直打哆嗦,脚也不听自己使唤,肚子也不争气地和我作对,隐隐作痛。心也七上八下,仿佛要跳出胸膛。 21、八月十五到了,送给你尊敬的客户8个祝福:吉祥、如意、平安、健康、幸福、好运、团圆、美满,外带15个吊桶,七上八下“吊金捞银”。中秋节快乐! 22、马上就要公布考试结果了,我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七上八下的,生怕考不好。 23、一条红线把缘牵,两情相悦把爱恋,三顾茅庐把你约,四面楚歌情敌战,五花八门哄你欢,六神无主看见你,七上八下想娶你,嫁给我! 24、一则关怀的短信,两颗缠绵的爱心,三秋不见的思念,四目难舍的缘分,五更辗转的问询,六千里路的隔音,七上八下的牵挂,久久不平的关心,只愿亲爱的你十分的安好,百分的健康,千分的如意,万分的顺利。 25、单元考试的成绩快出来了,当老师报分数的时候,我的心七上八下的都快跳到嗓子口了,我很怕考的不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济公小说的演变及其形象简析

收稿日期:2011-12-19 作者简介:李向明,男,1966年生,山东海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向:文艺美学、人文教育。 济公小说的演变及其形象简析 李向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文法系,湖南长沙410004)摘要:济公在南宋只是一个凡僧,其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被赋予了神异色彩,到清代 演变成神通广大的知觉罗汉。记载济公事迹的文本, 也经历了铭文、话本、章回小说的演变。济公一身兼具多重性格特征,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异僧”形象,几乎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本文试从济公小说的演变和济公形象两方面作分析。 关键词:济公颠济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12)01-117-04 济公形象,从南宋至清末,由一个普通僧人逐渐演变为神通广大的活佛,一身兼具多重性格特征,乃 至中国古典小说中的 “异僧”形象,几乎都能在济公身上找到影子。佯狂不羁、疾恶如仇似鲁智深;法力无边、顽皮戏谑如孙悟空;看破红尘、心无挂碍又颇似《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本文试从济公小说及济 公形象的演变作分析。 一、济公小说的演变 济公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曾经有过争议。《花朝生笔记》云:“实则南宋初无是人,乃因六朝释 宝志而为传者也。”近人黄天骥在《评〈济公全传〉》中借用了这一观点,且进一步指出 :“传说中的济公形象,虽以释宝志为原型,但又比原型生动得多,丰富得多,历史上一些古怪和尚颠疯头陀的行为,也被 捏合在济公的形象里。 ”[1](P691)前者认为济公只是把释宝志改名换姓,后者虽指出济公是释宝志的超越和丰富,却并未肯定其人的真实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他为南宋僧人,释名道济,俗称济颠、济公。南宋释居简的 《湖隐方圆叟舍利铭》 载:“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辞(一作“度”)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寒暑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与蜀僧祖觉大 略相类。觉尤诙谐……,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于净慈。”从中可以 看出, 道济出身官宦之家,出家于灵隐寺,性格疏狂狷介,超逸拔俗。居无定所,身无完衣,喜云游天下,好酒,尤善笔墨,且勇为老病者办药石,死于净慈寺,这些都与后世济公小说中的形象相吻合。据此一些学者以为这 篇《舍利铭》是搜索本我济公面貌的唯一孤证,是济公故事的先声。 [2](P178)比较以上两种观点,笔者以为,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但他作为道济,只是一个有点儿另类的凡僧,狂放不羁,嗜酒犯戒,却多才多艺,善良慈悲,有着一分真性情。如果说《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是叙述道 济真实事迹的铭文, 那么此后,道济的故事则在民间继续演化,进入传说阶段。因为他时而疯疯癫癫,所以又称“济颠”,又因为人们对他的一分崇敬情怀,所以又亲切地称他 “济公”。济公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宗教神化色彩,富有传奇性。他的形象,是中国古代许多“异僧”的综 7 112012年3月 第1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Mar.,2012No.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C)(2分) A.咽气/咽喉剥皮/抽丝剥茧期间/间不容发 B.骈进/迸发游弋/大动干戈朝廷/大发雷霆 C.禅师/禅让解剖/浑身解数擂台/自吹自擂 D.容赦/羞赧衬衫/彬彬有礼杂糅/矫揉造作 (解析:A.yàn/yān,bāo/bō,jiān/jiān;B.pián/bènɡ,yì/ɡē,tínɡ/tínɡ;C.chán/shàn,jiě/xiè,lèi/léi;D.shè/nǎn,shān/bīn,róu/ró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2分) A.征引翘鼻子言不即义心无旁骛 B.濡养笑嘻嘻形消骨立强聒不舍 C.瞥见圆明园相得益章鸠占鹊巢 D.宽宥博物馆一意孤行不知所措 (解析:A.“即”应写为“及”;B.“消”应写为“销”;C.“章”应写为“彰”。) 3.古诗文填空。(8分)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3)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4)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黄河的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写出了黄河冰雪覆盖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写出了黄河落日的奇景。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脍炙人口。请联系相关情节,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达粗中有细的特点。 为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离开,鲁达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阻止店小二拦截金氏父女。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引郑屠先动手,并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之举。不慎失手打死郑屠后,他随机应变,称其诈死,而后安然脱身。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2)《西游记》第七回写到“五行山下定心猿”,齐天大圣向如来佛祖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和“将天宫让与我”的“无理”要求,佛祖则提出与大圣打赌。请简述大圣在“赌”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结果如何? 【示例】大圣纵身跃上佛祖手心,一路前进;看见五根肉红柱子,就用毛笔在(中间)柱子上写道“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完还在柱子根下撒了一泡尿;结果佛祖将五指化作五座联山,将大圣压在五行山下。 5.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4分) 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①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②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8分) 学校举行“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如果你是校报小记者,请你根据以下新闻报道为校刊简报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2分)

济公诗词选录

济公诗词选录 济公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颠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学识渊博,擅诗善文,出语谐谑,文词隽永。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对他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尤其赞赏,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略举其一:“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画面色彩鲜明,动静谐合;情趣内蕴,用笔精细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韵。他每有疏状新出,临安城更是争相哄传,名闻遐迩。 名宦富室慕名,竞相订交。道济却轻易不入侯门。而用他精湛的医术为老僧、贫民悉心治疾,疑难杂症多得根治。净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严陵山一带募化,使之恢复旧观。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于是人们又以他扶危济困而称之为'济颠',尊之为 '济公活佛'。 临江仙 粥去饭来何日了?都缘皮袋难医。这般躯壳好无知,入喉才到腹,转眼又还饥。唯有衲僧浑不管,且须慢饮三杯。冬来犹挂夏天衣,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迷。 酒怀 朝也吃,暮也吃。吃得喉咙滑似漆,吃得肚皮壁立直,吃得眼睛瞪做白,吃得鼻头糟成赤。有时汝阳三斗,有时淳于一石;有时鲸吞,有时龙吸;有时效篱下之陶,有时学瓮旁之毕。吃得快,有如月赶流星;吃得久,有如川流不息;吃得干,有如东海飞星;吃得满,有如黄河水溢。 其色美,珍珠琥珀;其味醇,琼浆玉液。问相如,曲糵最亲;论朋友,糟邱莫逆。一上唇,五脏欣随;未到口,涎流三尺。只思量他人请,解我之馋;并未曾我做主,还人之席。倒于街,卧于巷,似失僧规;醉了醒,醒了醉,全亏佛力。贵王侯,要我超度生灵,莫不筛出来,任我口腹贪饕;大和尚,要我开题缘簿,莫不沽将来,任我杯盘狼藉。醺醺然,酣酣然,果然醉了一生;昏昏然,沉沉然,何尝醒了半日。借此通笑骂之禅,赖斯混风颠之迹。 想一想,菩提心总是徒劳;算一算,观音力于人何益?任世间,只管胡缠;倒不如,早须圆寂。虽说是死不如生,到底是动虚静实。收拾起油嘴一张;放下了空拳两只。花落鸟啼,若不自知机;酒阑客散,必遭人面叱。谩说射洪春色,莫论其微;兰陵清酝,休夸无匹。纵美于打辣酥,即甜如波罗蜜,再若尝时,何异于曹溪一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