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昭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__正文

昭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__正文

昭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__正文
昭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__正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灵通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科学管理灵通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本风景区),协调本风景区与灵通山旅游经贸开发区城市建设区的关系,实现本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特制定《灵通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以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为依据,结合灵通山风景名胜区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的成功经验,并经多轮专家、领导论证评审后编制完成,是指导本风景区资源保护、开发建设和经费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第三条本风景区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严格按照本规划执行。因特殊原因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调整变更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申请,经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四条本风景区建设管理部门,要坚决维护本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要大力宣传本规划及各项规划管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服从规划的义务,都有对违反本规划建设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五条指导思想: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以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前提,从风景区发展条件出发,进行合理规划,将灵通山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长株潭三市的生态核心和具有高知名度、强吸引力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六条规划原则:

本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和发展地方文化原则,最大综合效益原则,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原则,风景区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超前性与操作性并重原则,

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第七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4--2020年,其中:近期为 2004年-2010年;远期为 2011年-2020年。

第二章风景资源分类与评价

第八条本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本风景区风景资源分为二大类、八中类、十九小类。计74个景观单元。包含虹霞蜃景、物候季相、山景、江河、湖泊、生态类群、古树名木、泉井等自然景观类型;专题游园、风景建筑、纪念建筑、名人宗词、宗教建筑、遗址遗迹、游乐文体场地、宗教礼仪、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类型(详见下表)。

风景资源类型表

第九条灵通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特征如下:

1. 悠久的历史名山

早在春秋时期,因周昭王或楚昭王之一而得名的灵通山就开始对后世产生影响。北宋时,著名书画家米芾曾登临灵通山,因爱慕这里“夕阳晚照,霞光万丈,烟雨碧波,色彩缤纷,名山大江,美而壮观”的景色,画了一幅《山市晴岚图》,尔后,灵通山声名大震,并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吸引无数文人雅士来此观光揽胜,留连忘返。历史留下了灵通山旧八景美妙绝伦的著名景点和多姿多彩的名人诗词画卷。

2. 深远的宗教文化

位于灵通山顶的昭阳古寺渊源深远,其始建于唐朝初年,宋朝时改称“昭阳殿”,明、清时称“灵通山观”,内分关圣殿、玄帝宫、玉皇阁、观音堂。另建有千手观音寺,分前、后、中三大殿,该寺目前是湘潭市最大的宗教场所,现灵通山古寺扩建正在筹备当中,灵通山深远的宗教文化正在发展壮大。

3. 著名的民族及革命名人胜迹

灵通山风景名胜区内有与岳飞齐名的北宋抗金名将太尉刘琦的故居,有宋朝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的妻子李氏和次子岳雷流放中落脚数日的岳公岭,有毛泽东驻留过的伟人亭,有彭德怀大元帅逃难经过的将军渡,有民主革命中巾帼英雄秋瑾安葬过的第一墓葬遗址,有民主革命先驱黄兴生母继母合葬墓,有彭德怀的大弟弟彭金华等八烈士蒙难的烈士坡等等民族及革命名人胜迹,具有爱国及革命传统教育意义。

4. 秀丽的山水风光

灵通山耸立在湘江之畔,地势险峻,树木葱郁,风光旖旎;湘江浪涛滚滚、波光粼粼、渔歌互答、深潭幽港。山水相依相伴、相互映衬,形成了“屏风夕照、拓岭丹霞、桃林花雨、双井清泉、老虎听经、狮子啸月、古寺飞钟、石港远帆”灵通山旧八景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呈现出秀丽的山水风光特色。

第十条本规划采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五级标准,对风景区74个景观单元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论是特级景观单元和一级景观单元为0个,二级景观单元1个,占1.4%,三级景观单元9个占12.2%,四级景观单元64个占86.4%;景观资源普通,精品景源稀缺,景观价值度和吸引力不大,景区旅游发展受极大制约;景观单元的环境水平、利用水平和规模范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建设,景观单元等级具有发展提升空间。(景观单元等级及提升详见下表)

自然景观单元现状等级表

人文景观单元现状等级表

自然景观等级提升表

人文景观等级提升表

第三章规划范围、性质与目标

第十一条规划范围、面积

1.本风景区范围与面积:

规划确定灵通山风景名胜区范围由灵通山、凤形山和仰天湖三个独立的景区范围组成,其中核心景区范围为灵通山景区,一般景区范围为凤形山和仰天湖景区。灵通山风景区规划面积为 6.20km2。因风景区为组团型结构,对其边界分述如下:

①.灵通山景区:北界为湘潭市与长沙市交界线;西界为湘江西岸;东界为北起长沙市边界线与107国道的交点,沿107国道经乡林管站、大路边、市机电厂、土家塘至市六中;南界为市六中至现灵通山风景区大门,再绕龙洞山体到南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景区面积约1.81 km2。

②.凤形山景区:北界为西起省沥青站后山,经黑山、冯家围子、塘坡、堤峋老、铸厂围子至京广铁路;东界为北起省沥青站后山、经虎咀、刘家垅、庙门冲、黄泥咀、人形山、南塘尾、傅家围子、北山脚下至高叶塘;南界为西起高叶塘,经鞍子坡、雪山冲、道土塘、猎婆塘至黄塘坡;东界为北起铸厂围子,沿京广铁路到京珠高速公路,再沿京珠高速公路到黄塘坡。景区面积约3.04 km2。

③.仰天湖景区:西界为湘江东岸;南界为上瑞高速公路沿现水塘边至堆上;东界为107国道;北界为吴家港、排楼山、麻园巷一带。景区面积约1.35 km2。

2.外围保护区范围与面积:根据灵通山风景名胜区的具体情况,划定的外围保护区东界为京广铁路东侧防护绿地和第一层山脊线,南界为上瑞高速公路和撇洪渠防护带南线,西界为湘江西岸防洪大堤,北界为灵通山后(北)山脚线,总面积约 10.1 km2。其中涉及长沙市辖面积1.13 km2。

第十二条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历史名山、湖光山色为风景特征,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具有游览观光、宗教祭祀、休闲度假功能的城市型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十三条规划目标:近期逐步发展成长株潭城市群中心花园、生态核心,远期发展为具有高知名度、强吸引力的风景名胜区。

第四章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第十四条布局结构:

规划灵通山风景名胜区总体布局为“一主、两次、三区”的空间结构:

1. “一主”:是指以灵通山自然山体所在区域为主体,规划灵通山风景名胜区主体景区——灵通山景区,灵通山自然山体所在区域集中分布着“山市晴岚”、灵通山旧八景、“昭阳古寺、观音寺、刘琦故居、伟人亭、将军渡”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风景区景观资源精华所在。灵通山景区是本风景区的依托,是本风景区的核心景区。

2. “两次”:是指利用仰天湖、凤形山和虎形山的生态旅游资源基础,规划灵通山风景名胜区两个辅助景区——仰天湖景区和凤形山(虎形山)景区,仰天湖开展名水游乐即水上休闲,凤形山、虎形山开展名园游动即山野运动,作为灵通山景区开展名山游览的功能补充。仰天湖景区和凤形山(虎形山)景区是本风景区的拓展,是本风景区的一般景区。

3. “三区”:是指灵通山风景名胜区由上述一个核心景区和两个一般景区构成,即由灵通山核心景区、仰天湖一般景区和凤形山(虎形山)一般景区三个相对独立的景区构成。灵通山风景名胜区是城市型风景区,风景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风景区与城市是协调发展关系。采用“三区”的组成形式,既考虑了风景区自身发展的

需求,又兼顾了景城协调发展关系。

第十五条功能分区:

(一)游览功能分区:

根据地域空间生态资源结构和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划分的三个旅游景区,规划形成不同的游览功能分区:

1.灵通山景区:组织拓展民族历史革命文化景观、传承壮大宗教文化景观、重塑再造灵通山旧八景及新的自然景观,打造灵通山风景名胜区民族历史革命文化、宗教文化、名山自然景观旅游核心功能区。

2.仰天湖景区:开发水上游乐、休闲、观光游览功能区,主要是垂钓、赛艇、划船、水上跳伞、冲浪、游泳、潜水等水上游乐休闲功能,开发湖面和环湖观光功能,开发临湖临江农家乐、度假村功能。

3.凤形山(虎形山)景区:开展山野运动、森林观光旅游,主要开发射击、赛马、登山、野营、军事工程参观探险、森林观光等游览功能。

三个景区形成三种不同的旅游功能,整体塑造“名山游览、名水游乐、名园游动”功能互补型游览区。

(二)风景区保护与利用功能分区

从旅游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风景区保护与利用关系进行协调,规划将灵通山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区域分为三大功能区,即风景游览区、建设协调区、外围保护地带。

1.风景游览区:是指风景区内风景资源集中分布,以游赏、游乐、游动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区域。包括灵通山景区、仰天湖景区和凤形山(虎形山)景区三大区域。其中的旅游资源须严格进行保护,并重点开展自然和人文景观培育,适度开发游赏、游乐、游动等类型旅游项目。

2.建设协调区:是指107国道沿线建设区,包括灵通山乡和易家湾镇。此区的开发建设须与风景区相协调,按照本规划和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技术要求

进行建设和控制,不得有影响和破坏风景区景观、污染风景区环境(大气、水和噪声)、侵占风景区用地等不利于景区发展的行为。风景区开展旅游的一些附属功能(包括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功能)在建设协调区进行补充完善。

3.外围保护地带:风景区界线以外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是风景区的过渡缓冲地带。此区的生态资源须进行保护,并对各类建设进行适当控制,从而使风景区的外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

第十六条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本规划区土地利用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水域等八类。

·风景游赏用地:主要指向游人开放并且游览欣赏对象集中的用地包括风景点建设、保护和恢复用地,以及野外游憩用地(注: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背景部分不计入风景游赏用地)。

·游览设施用地:指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于景点之外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用地,包括旅游点建设用地、娱乐文化用地、休养保健用地及购物商贸用地(注:主要指风景区集中的住宿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本风景区为城市型,此类用地主要在城区安排。本风景区主要规划三个接待点,即奎星楼、湖岸农家、凤形山入口接待点,总用地约7公顷。

·居民社会用地:指风景区内的居民点,及风景区管理机构用地。规划拟将风景区内的居民及管理机构全部搬迁出景区。

·交通工程用地:指风景区自身需要的对外交通及内部交通,通讯与独立的基础工程用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和灌木等用地,其中林地郁闭度大于30%,灌丛的覆盖率大于40%。

·园地:主要指风景区内的果园和茶园。规划在凤形山景区种植果园,面积约20公顷。

·耕地:风景区内现有耕地0.09km2,主要分布在凤形山和虎形山之间的山坳,规划予以保留。

·水域:指风景区内的各类池塘、湖面和河流。池塘包括凤形山景区的福子塘和枫树塘,湖面主要是仰天湖,河流主要是湘江,总水面约100公顷。

规划考虑对景区内用地进行适当调整,见下表: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表

第六章风景保护与培育规划

第十七条本规划将依据完整性、真实性和适宜性原则,采取分级、专项分

类等措施,确保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一景区分级分区保护规划

第十八条本规划将风景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区等四个区域,其中前三项属于风景区范围,外围保护区在风景区范围之外。

1.一级保护区

主要是灵通山景区的现状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直接管辖范围,指从南大门至千手观音寺后山上的东门,绕灵通山后山脚到奎星楼,再沿湘江东岸至南大门所围合的区域。一级保护区面积约35公顷。

●一级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措施

①严格保护原有地貌特征,使其处于自然状态,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

②严格控制游人的容量,不能突破其环境承载力,禁止安排旅游接待设施。现有民居和居民有计划地迁出,在建设协调区的安置区内集中安置;

③除消防车及景区组织的专业环保旅游车之外,严禁其它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一级保护区;

④严格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空间地域,积极培育森林植被,尽量提高区内森林覆盖率,对森林植被适当进行林相改造,培育景区森林植物景观。

2.二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主要指灵通山景区内除一级保护区以外的区域,面积约146公顷。其综合价值略逊于一级保护区,以保护景观面貌的永久性、完整性为目的。

●保护措施

①禁止采石挖砂、埋坟建墓,对现有民居和居民有计划地迁出,在建设协调区的安置区内集中安置;

②不得开荒种地,根据要求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③严格保护河流湖泊,禁止倾倒垃圾,河道内严禁建设防洪的任何建、构筑物;

④禁止任何形式的采伐树木,加强封山育林,禁止放牧,保护区内森林植被;

⑤其观景建筑及游览设施,必须与景区风格相协调,力求保持区内景观的自然原貌。

3.三级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主要是指凤形山景区和仰天湖景区,面积约439公顷。

●凤形山景区保护措施:

①严格控制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

②保护自然山体、林地、岩石,除必要的林相改造外,不得破坏现有植被;

③保护区内水体,防止农业污染、粪便污染;

④禁止在区内建设工业厂房。

●仰天湖景区保护措施:

①保护区内水体水质,防止污染,禁止填埋水面和改变水域用途,禁止向水体排放各类废水废物;

②保护好湖面沿岸的生态环境;

③湖区周边建设要求与景区环境相协调。

4.外围保护区

主要是指在风景区以外,以河流、道路、山脊线为界划定的风景协调区域,面积约10.1平方公里。主要保护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绿化建设;控制建筑形式、质量、外观、色彩等方面,严禁砍伐树木、开山采石、河道挖砂,加强水土保持。

第十九条本规划对风景区内的设施建设、人类活动实行分区控制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分级分区保护区的主要设施一览表

注:●应该设置O可以设置×禁止设置—不适用

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一览表

注:●应该执行O 允许开展△不保留不发展×禁止开展

二专项分类保护规划

第二十条灵通山风景名胜区的专项分类保护规划分为自然景观保护(包括山体轮廓线、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林相资源等专项保护)、人文景观保护(包括史迹遗址文物和文化资源专项保护)、游人规模控制、建设行为控制。

1 自然景观保护

①山体轮廓视线保护

保护对象:主要是灵通山山顶制高点,景区与周边山体。

保护措施:保护山体自然景观资源,加强山体森林植被培育和保护,控制开

发建设行为等对山体产生破坏,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维护山体完整性。

②水域保护

保护对象:主要是对湘江、仰天湖水体。

保护措施:景区及建设协调区生产生活污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排放,严禁固体废弃物排入水体,禁止抽取景区地下水,相关的水类娱乐项目开发必须以不影响总体水环境质量为前提。本风景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应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等级标准执行,仰天湖水体执行二级以上标准,湘江段水体执行三级以上标准,

③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保护

保护对象:动植物和自然环境。

保护措施:

a 禁止无规划、无环评开发景区,注重景区环境评价,在环境容量允许下开展旅游。

b 有组织进行科研教学活动,禁止在非定点区进行科研性捶拓或采集生物标本。

c 禁止上山采药、狩猎、砍伐植被、取土、开石等破坏山体生态环境的行为。

d 加强景区内森林保护,扩大森林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e 对可能发生崩塌的地质地貌进行系统查明,建立监测观察系统,加强对地质环境恶劣地段的生态治理。

f加强多种动植物的培育,维护生物多样性。

④林相资源保护

保护对象:景区森林植被林相景观。

保护措施:做好景区林相规划,对全景区山体林相进行有步骤的重点改造,对现状植被丰富的景区积极实行保护和防灾工作,增加林地层次结构、抗逆性、稳

定性,提高景观质量和观赏价值。

对凤形山、虎形山等由于开山取石、乱伐林木、乱修坟墓和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林相资源破坏及早恢复,严禁一切可能对景区林相资源造成破坏的开发行为。在重点景区景点、出入口位置精心设计绿化美化,对现有古树名木给予重点保护,恢复并丰富现有的特色植被景观。

2 人文景观保护

①史迹遗址文物保护

保护对象:灵通山风景名胜区内经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市级文物单位,有刘琦故居遗址、昭阳寺、黄兴二母合葬墓。

保护措施:

a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依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划定保护范围和外围控制地带,建立标志。

b 对文物建筑的任何活动都要依法定程序报请风景区管理处与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拆除、改动、复建文物建筑。

c 史迹遗址、文物建筑的修复或展示布置必须保证真实客观性。

d 对于从事宗教活动的寺庙,不得以宗教名义破坏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从事违法的迷信活动,破坏宗教的庄严肃穆气氛。

e 落实消防设施,杜绝安全隐患。用火、烧香、鸣炮均应在指定地点。

f加强区内古墓葬保护和控制,古墓葬封土外缘线以外9米区域为控制区,须维持原貌,加强保护。

②文化资源保护

保护对象:地方文化资源。

保护措施:加强景区文化资源的提炼加工,明确本风景区总体文化内涵的定位,与历史、地貌准确结合,塑造比较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在开发的全过程中不

能随意变动。各分景区的开发建设中要注意与文化资源的结合,突出各自的特色和培育文化精品,如景区入口和灵通山顶部的宗教文化、灵通山脚下的史迹文化、仰天湖景区的水上娱乐主题等。注意避免各景区间文化定位的重复,避免特色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

3游人容量控制

控制对象:游人容量。

控制措施:合理规划游览路线,满足游人观景需求,通过宣传提高游人、当地居民、服务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在不同季节出台不同的价格措施,使游客主动分流;对外宣传营销时注意弱化季节差别,避免淡旺季游客数量的大幅变化;建立生态观测站,关注生态保护指标的变动趋势。

4 建设行为控制

控制对象:景区及其周边区域建设行为。

控制措施:严禁在景区内及其周边区域建设污染性项目,景区内交通尽量采用环保型车辆,对进入景区的车辆数目合理控制,减少大气环境污染。风景区内整体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

景区内各类游乐项目和服务配套的噪声不得超过国家的管理标准,景区内车辆禁鸣。风景区内噪声环境质量应按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I类标准执行。

禁止侵占景区土地的行为,严禁一切未经批准的挖山采石、采砂、取土、开荒、围垦、填塘、建设,严禁一切非规划建设需要的土地平整。

对有特色或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应重点保护,不仅要保护其建筑本身,也要保护与整治其周边的环境,以确保环境与文物建筑间的协调性。对于一些近期尚无开发准备的文化资源实体,应注重对其完整性的控制,禁止人为的破坏或周边环境先行不恰当开发造成的影响,以确保其文化资源远期能按规划控制进行开发。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合肥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2011年11月编制

目录 引言 (3)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四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 第五章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13)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6) 第七章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18) 附表 (19)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近,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神话改革,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法地位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根据此次实习收集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素材的收取,可见合肥市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批准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大工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是,随着规划的日渐实施以及合肥现实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合肥市在利用规划取得一定效益的同时也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或者理解为实际与理论的差距,因此,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整改是合肥土地利用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规划背景 (8)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1)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33) 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9) 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4) 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51)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5) 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9)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7)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 第十三章附则 (81)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目 录 前 言 ..............................................................................I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 (6) 第三章 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 (8) 第一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8)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利用 (15) 第一节 耕地保护 (15)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16) 第三节 其他农用地保护 (17)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用地 (17) 第五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9) 第一节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19) 第二节 新增建设用地节约利用 (19)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类引导 (20) 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 (26)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 第二节 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27) 第七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30) 第一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 (30) 第二节 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30) 第三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33) 第八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5) 第一节 生态用地保护 (35) 第二节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5) 第三节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6) 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38) 第一节 土地整治 (38) 第二节 “三旧”改造 (40) 第三节 重点发展区域和建设项目 (40)

第十章 区、县级市土地利用指导 (42) 第一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导原则 (42) 第二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引 (43) 第三节 各区、县级市指标分解 (46)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8) 第十二章 附则 (53) 附表: (54) 图 录 1、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5、土地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图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7、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9、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图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附件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一、基本情况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 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 二、评估内容 (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 (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 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 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 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 (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 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一、规划背景介绍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2002年5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6年2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2009年10

月获得国务院审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现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向社会公布。 规划文本有四大部分内容共19章,第一部分是规划景区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分区和结构布局、生态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区保护和各个专项如培育、景观、游览规划;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市政设施、消防规划;第四部分是分期发展和外围保护地带控制规划。该规划为法定规划。市民可以上“规划在线”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1510246150.html,查询规划文本和图则。 二、风景名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即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为533.7公顷。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包括广州大道以西,白云大道以东,同泰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用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不含风景名胜区范围)。 (二)风景区定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广州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区发展目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健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发展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二是社会作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游人容量 规划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目标。(一)风景区瞬时容量为3.6 万人。(二)风景区日容量为5.3万人。(三)风景区年容量为1949万人。 四、规划功能结构 风景名胜区整体功能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北环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公园区,以北为森林公园区。 南部城市公园以麓湖公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为主体景观,形成麓湖、三台岭、飞鹅岭三个景区。北部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植被、“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主体景观,以南北

土地利用规划文本、说明书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I 目 录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前 言 ..............................................................................................1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条 规划目的 ......................................................................... 1 第二条 规划依据 ......................................................................... 1 第三条 规划任务 ......................................................................... 2 第四条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 (2) 第五条 土地利用结构 ................................................................. 2 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 ................................................................. 2 第七条 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2 第八条 土地利用潜力 .. (3) 第三章 土地利用目标 (3) 第九条 社会经济目标 ................................................................. 3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 3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3)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 第十二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 .......................................................... 4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 5 第十四条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 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与调控 (5) 第十五条 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与调控....................................... 5 第十六条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十七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调控....................................... 6 第十八条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规则 (7) 第十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 7 第十九条 一般农地区 ................................................................. 7 第二十条 城镇建设用地区 ......................................................... 7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用地区...................................................... 7 第二十二条 独立工矿区 ............................................................. 7 第二十三条 生态安全控制区...................................................... 8 第二十四条 林业用地区 . (8) 第七章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管制规则 (8) 第二十五条 允许建设区 ............................................................. 8 第二十六条 有条件建设区 ......................................................... 8 第二十七条 禁止建设区 ............................................................. 8 第二十八条 限制建设区 . (9) 第八章 土地整治规划 (7)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条 建设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一条 土地开发 .. (9)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来源:富阳市国土资源局发布日期: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为指导思想,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杭州市和富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围绕把富阳市建设成为“生活富裕,生命阳光”之城的目标,积极调控城乡发展建设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生态,统筹规划各类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富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条规划依据 1、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

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10)《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0年)(11)《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2年) (12)《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9) (13)《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 (1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15)《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 (16)《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189号) (17)《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 (18)《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 (19)《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 (20)《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4号)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 (2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1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 - 1 -第三章人口与用地规模 .................................................................................................................... - 2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 2 -第一节“三区”划定. (2)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3) 第三节城镇空间、等级与职能结构 (3) 第四节产业布局 (4) 第五节旅游发展 (5) 第六节生态建设 (6) 第七节综合交通 (8) 第八节重大市政设施 (10) 第九节环境保护 (12) 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 - 14 -第一节城乡统筹策略 (14) 第二节重点建设地区空间结构和“四区”划定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 - 16 -第一节空间结构与发展策略 (16) 第二节各城区定位及重点发展方向 (17)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 18 -第一节公共中心体系 (18) 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 (18) 第三节商业金融业用地 (19) 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 (19) 第五节体育用地 (20) 第六节医疗卫生用地 (21) 第七节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21) 第八节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22) 第八章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 - 22 -第一节保障性住房 . (22)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苏政复1996(147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转移;为适应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我市调整市区部分行政区划,市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扩大至1864平方公里;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江苏省委、常州市委明确提出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必须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新时期的常州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 第二条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0]17号); 4.建设部《关于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 7.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8.中共常州市委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9. 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施意见;

10.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 11. 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 12.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条指导思想 1.坚持规划的超前性。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瞻远瞩,从长计议,以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先进城市水平,从城市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研究常州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 2.坚持规划的科学性。立足常州的自然、区位、交通等条件,科学确定常州城市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重视近期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3.坚持规划的整体性。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视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分重视与各辖区城市资源的整合,谋求共同繁荣;十分重视远近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和城市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 4.融贯生态城市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贯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目标,确立各类区域的生态管治要求,谋求良好的城市生态和宜人的人居环境。 5.融贯特色城市理念。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从常州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出发,努力塑造富有常州特色的常州城市形象。 6.融贯经营城市理念。贯彻效益优先原则,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用地,优化建设时序,谋求集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第四条规划重点 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所规定的内容编制,重点突出下列内容: 1.城市功能定位; 2.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