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温宗国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前 言

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使中国资源消耗量持续增加,在现有生产与消费模式下,工业固废、社会消费品废弃物、农业生活废弃物排放量快速大幅增加,2009年合计超过60亿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能源资源禀赋的国情,使得中国的污染排放仍将高位运行,各类废物仍将大量排放。

“十二五”末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美元以上,工业化进程由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重化工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特征同时呈现,城镇化率将突破50%,资源能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逆转,污染物排放仍将高位运行,局部环境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为了解决资源环境瓶颈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中国决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调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下,以减量化为核心,以再利用和资源化为重要内容,推进重点行业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带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与发展模式转变,支撑资源循环利用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环境保护方式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根本性转变,并作为应对全球绿色经济快速发展挑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一、 从国情出发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

同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制度、体制、机制不同,当前世界各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定位和实践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是在完成工业现代化进程后,处于高技术产业发达、污染物大幅削减的后工业化阶段,为实现清洁制造与社会废物循环利用,而形成的一种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中国尚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中期阶段,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工业现代化国家差距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中国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和现成模式,而应立足于基本国情、资源禀赋、环保需求与产业发展水平,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不仅要面向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更要注重源头减量化的产业技术升级,在加强末端污染治理基础上,探索生产、流通与消费关键环节的生态转型。

这决定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着力点:

1.应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抓减量化和资源化两端。

中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达49%,由于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能源利用率普遍偏低。2006年,中国GDP占全球5.5%,但消耗了全球50%水泥、15%能源和30%钢铁。因此,在输入端应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淘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工作。在输出端应重视废物回收利用,抓好资源再生产业工作。

2.要在推进发展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

中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呈现,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和长期性特征,这一复杂性是历史上任何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不曾遇到。必须将污染治理向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与区域协调集成控制延伸,形成资源节约与废弃物循环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型污染治理方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同时,各地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采取一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3.促进传统产业向高价值生态型产业转变。

发达国家工业已完成由生产大宗初级产品到高价值产品的转变。中国传统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低技术、低价值的产业链底端,产业经济效益与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传统产业受到巨大影响,需要以循环经济推动从产品生产流程到消费流程的全过程生态设计,降低资源消耗,形成高价值生态型产业。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

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取得积极进展,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因地制宜,企业实施,在重点行业形成一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典型企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如济南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能源梯级利用、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实现电力自给50%以上,煤气“零”放散。中国铝业公司下属80%的氧化铝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一大批试点企业通过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综合利用、构筑产业链,降低了能耗物耗,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竞争力大大增强。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2. 加强指导,注重实效,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发展类型的产业园区

一大批产业园区根据自身特点,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在源头减量化方面,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园区现有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递减,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在资源化方面,如湖南汨罗、广东清远通过规范园区管理,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拆解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湖南汨罗形成了约1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和集散交易规模,广东清远初步形成了30-40万吨的拆解加工能力。

3. 增加投入,市场引导,在重点领域初步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体系

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通过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如上海新格再生铝生产规模超过20万吨,开发应用了多室熔炼炉装备,实现了永磁搅拌熔炼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铝合金的废铝利用率达到87%;河南豫光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废蓄电池预处理集成系统,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示范工程,目前生产规模已达5万吨,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年处理规模1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探索废旧家电定点回收、集中拆解处理,投产试运行以来,为国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政策积累了经验。山东济南复强公司在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利用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形成2万台生产能力,年再制造发动机5000多台。

4.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城市、农村,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辽宁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进6个重点行业、5个城市、10个区县、10个重点园区以及50家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出了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循环层次,培育区域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3+1”模式。山东省从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培育10个循环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重庆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和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同时把发展库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

二、 形势与需求

2009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产值8800亿元,解决1800万人就业,成为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位置,提出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与再制造产业化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支撑和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环境领域首要发展思路,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作为优先主题。

“十二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美元以上;资源、能源加工业价值链将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工业化将表现出“重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重叠特征;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消费

需求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期间中国把大力循环经济放在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一)缓解资源供给瓶颈和保障资源安全供给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资源国情将决定中国矿产资源大量快速消耗态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当前,当前中国优质资源短缺,可利用的原生矿产资源多为低品位难选冶复杂矿;资源供需矛盾仍将日益突出,重要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日益加大。如,目前中国一些主要金属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铁69%、铜73%、铝53%、铅31%、锌32%;“十二五”期间,十种有色金属的需求量将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长,2015年中国铜、铝、铅、锌四种基本金属表观消费量将达到438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依然不会改变。

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开辟资源供给新途径,已经成为中国缓解资源短缺瓶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2009年中国利用八类社会消费废弃物资源2.04亿吨(含进口量),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再生原料1.5亿多吨,相当于间接节约原生资源6.6亿吨;其中铜、铝、铅、锌等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633万吨,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4.3%,相当于平均降低对外依存度30个百分点;据预测,至2015年中国再生金属总量将增加到1110万吨,相当于进一步减少外依存度10~15个百分点。

但中国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相对于资源消耗量与废弃物产生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中国是金属消费大国,但废旧金属的利用率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30%,再生有色金属的产量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平均水平;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冶金废渣、矿山尾矿等大宗工业固废平均综合利用率不到40%,多以建材建工利用为主,尚未实现其中铁、铝、铜、硫、钙等有价资源大规模提取利用;城市污泥、轻工残渣、畜禽粪便、种植业废物等生物质废弃物富含有机质,能源化利用可大量替代不可再生化石能源,但目前仍以堆存为主,污染严重。

究其原因,中国废弃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数量庞大,现有技术与模式经济效益不突出、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大规模推广利用,缺乏多资源协同提取与规模利用的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中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将极大促进中国资源循环利用,迫切需要建立经济可行的废弃物资源高效深度利用技术体系与模式。如,中国内蒙鄂尔多斯大型能源基地每年产生3000万吨高铝粉煤灰(Al2O3>40%)废弃物,现有综合利用率不到10%,堆存量超过1亿吨。突破高铝粉煤灰低成本提取氧化铝多联产集成技术,将形成煤炭—电力—有色—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但对于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与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也将大幅度延长中国铝资源安全供给年限,是缓解中国资源供给瓶颈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确保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钢铁、有色、石化、能源、轻工、建材等中国节能减排重点行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整个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但由于技术相对落后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过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主要高耗能

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左右。以2006年为例,中国GDP占全球5.5%,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却占世界的比重很大:水泥消耗占世界50%、能源消耗占世界15%,钢铁消耗占世界30%。

中国国情特征、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决定中国将持续面临废弃物高位排放的巨大环境压力。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技术与发展模式使重点行业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2009年,工业固废排放量达到20.4亿吨,比2005年增加50%以上,至2015年排放量将超过30亿吨;社会消费废弃物回收量达到1.43亿吨,年增加10%以上,2015年排放量将超过2亿吨,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其中钢铁、有色、石化、煤炭、轻工等重点行业是污染排放的主体。中国钢铁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2008年产量突破5亿吨,但每年废水排放约10亿吨;轻工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约2.6万亿元,占全国整个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但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8%,化学需氧量(COD)占50%左右。

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都经历了中国当前发展阶段,普遍做法是推动产业的资源节约与技术生态化升级,构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产业结构与技术体系,仅在20世纪70年代单位GDP能耗就下降了20%以上。因此,单纯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已不能解决中国当前重点行业所面临的节能环保问题,必须将节能降耗与污染治理向生产过程源头控制延伸,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但是,中国当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总体水平较低,现有过程不但未实现废弃资源的高效再生与循环利用,更易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如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的利用方式仍主要依靠低成本的手工拆卸,规模小而分散,一些集中拆解处置地,长期以来进行简易拆解随意排放和倾倒含重金属及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高浓度废气、废水废渣,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资源循环利用,将其作为发展绿色经济、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形成了快速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新兴产业。如,德国通过实施“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资源利用产出效益在近20年内提高了10倍,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每年创造500亿欧元的产值,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出现了经济增长同时资源消耗总量下降的趋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参与国际资源大循环的重要途径,催生了快速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推动下,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每年增速达到10~20%,2009年实现产值8800亿元,解决1800万人就业,回收利用再生资源1.43亿吨;至201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年产值将超过2万亿元,回收资源量将达到2.2亿吨。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逐步实现,废弃物资源蓄积量将不断增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巨大,并有力带动技术装备制造、物流等相关领域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三、 “十二五”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思路

总体而言,中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二次污染严重、产品价值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大宗废弃物仍缺乏经济合理、环保清洁的资源化技术手段,距离国家所提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差距巨大,难以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撑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国家需求。

(一)循环经济总体设计

支撑保障重点行业、典型园区、重点区域与城市群、再生资源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循环经济构建技术与示范的研发,建立适合中国发展阶段、社会需求与资源特色,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园区、区域、城市群等不同尺度高度集成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与模式,支撑循环经济大规模发展。总体思路见图1,实施路线图(图2)。其中:

1.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将为典型园区、重点区域尺度循环经济的构建提供企业尺度的关键技术;

2.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构建侧重从企业到园区的工业生态链接、污染集成控制等园区尺度的集成技术与链接技术的研发;

3.重点区域与城市群循环经济构建在集成企业、园区尺度以及再生资源产业的关键技术与实践模式基础上,更侧重于大尺度区域级别的资源循环利用与多产业链的生产耦合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协调。

图 1 循环经济总体设计思路

图 2 “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科技创新领域技术总体实施路线图(二)废弃物资源化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任务,废弃物资源化通过废弃物质回收后重复使用、转换为新的产品和可利用的能源或二次原料,是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根本措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近期分别启动了城市矿产、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将其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正在组织起草的《全国发展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也拟将城市矿产、产业废物、再制造等废弃物资源化列入中国“十二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并将其作为构建国际资源大循环的新途径和打造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载体。

但总体而言,由于中国废弃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数量庞大,现有技术与模式经济效益不突出、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大规模推广利用,缺乏多资源协同提取与规模利用的新技术,在国际再生资源大循环中的仍处于最低端,急需通过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四、结语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持续延续新世纪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也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十二五”以及未来更长时间,中国仍将处于人口不断增加、经济稳步增长的发展阶段,同时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催生世界经济格局重大调整变革,中国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将面临严峻形势和新

的挑战,但也为和平崛起提供了重大机遇。主要挑战包括:(1)资源和能源紧缺问题日益严峻;(2)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仍将长期持续;(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复杂;(4)和平崛起面临的国际挑战更加复杂严峻。

在当前形势下,培育和壮大资源循环利用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绿色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是中国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挑战的必然选择。但从总体上,因缺乏深入系统地科技创新持续支撑以及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激励保障,尚未在不同行业和区域形成可大规模推广的循环经济发展创新模式,循环经济大规模发展的目标尚未实现。应对新的挑战和国家重大需求,“十二五”期间立足于基本国情、资源禀赋、环保需求与产业发展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任务不仅要

面向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更要注重源头减量化的产业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依托典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区域、重点城市群探索生产模式与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再生资源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

济发展以及惠及民生相协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体系与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意义建议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农业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资源,强调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 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3.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

对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有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于XX市而言,与过去高速增长“常态”相比,新常态下XX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有望保持引领态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主要动力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正发生新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 一、因势而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逐步显现。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处于平稳合理区间,主要指标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新的发展动力不断集聚,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发展势头向好,转型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最大亮点。 (一)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新常态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X-XX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9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提升2.1个百分点。传统农业平稳较快增长。粮食生产平稳增长,产量达248.5万吨,增长1.8%,扭转去年下降局面;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油菜籽产量7.6万吨,增长4.7%;蔬菜产量573.6万吨,增长7.1%。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今年全市开工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6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400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41.6亿元,接待人数达2300多万人次。

(二)工业发展活力增强。新常态下,虽然传统工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新兴产业支撑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面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9月以来工业增速持续回升,X-XX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28.77亿元,同比增长12.0%。多数行业增长较快。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多数行业快速发展,其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0.0%,汽车制造业增长27.7%,医药制造业增长26.4%。工业结构继续优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全市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1%,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过渡依赖烟草和工程机械的状况有所改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园区工业增长较快,发挥了工业经济主战场的引领作用。X-XX月,全市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13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市水平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1百分点,改变了去年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状况。 (三)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新常态下,房地产投资逐步回归理性,实体经济投资加快,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企业更加注重转型创新。X-XX 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6.30亿元,同比增长18.3%。主要领域投资较快增长。随着城市建设以及工业项目落地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8%,工业投资增长21.6%。房地产投资稳步回升。受国家和全省出台房地产政策利好,10月以来降幅收窄,X-XX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275.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8%;X-XX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34.61亿元,同比增长17.4%,5月以来增速稳步回升,显示房地产市场在低迷中有所回暖。民间投资增长加快。X-

论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

论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 摘要:工业革命后,线性经济的发展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并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使地球上有限的矿产资源得以循环使用,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线性经济清洁生产资源再生 资源是制约人类文明文明的决定性因素。 16世纪,由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为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一场浩浩荡荡的对资源的“掠夺战”开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落后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以及人们在极小的付出后获得的极大的回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的经营模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商人的亲睐。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发展,线性经济“重开采,轻再生”的模式不仅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生产规模大,不断被“发现”的矿产资源也被严重透支,还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生态债”,能源短缺开始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据统计,中国GDP,至少有18%依靠生态和资源的透支。 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改变现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对产生的污染物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环境的破坏趋势,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与线性经济相伴随的末端治理凸显其局限性。首先,传统的末端治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生产所带来的污染。其次,末端治理成本较高,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末端治理使企业满足于在环保法规内生产,而阻碍了环保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第四,末端

治理阻碍社会技术的革新。 在不可逆转的资源枯竭的现状下,“再生”成为唯一的解决办法。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式经济》一文中首先提出人类未来的经济法则应该像宇宙飞船中的“封闭经济系统”那样通过循环进行物质的再生产。 近半个世纪,资源开发的经济成本与环境代价加大,部分国家甚至已经开采使用深海能源,能源价格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与此同时,近三百年来产生的“工业废物”却在不断增加,精明的商人发现了这座巨大的“金矿”并开始“转型”利用废物提炼有用的原材料,加速了回收利用的技术。社会生产逐渐开始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资源再生时代”结束了“资源掠夺时代”,“循环型社会”在逐渐成型、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的生产发展模式,对企业本身、对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促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企业的角度看,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原材料,也降低了企业的排污量,真正做到“降耗”、“减排”;另一方面,废弃物的循环使用让企业原材料物质流减少,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从区域的角度看,建设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之类的生态工业园,使得不同的企业之间互相消解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实现范围内企业间的共生,减少废料的产生与处理费用,促进物料的循环使用,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

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11期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9年8月10日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部分科技工作者最近就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提出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黑龙江省今后一个时期极为重要的任务,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 一、应当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经济目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应改变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

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尽快展开统计和核算试点工作。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研究制定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数,并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考核干部政绩,不仅要看取得了哪些成绩,还要看取得政绩的成本。应尽快建立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和人民福利质量的国民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地反映全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进程。 二、把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指导的一项战略任务。一是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具体规划。在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时,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我省加快发展既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也不能走“先保护,后发展”的路子。要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立足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明确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要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把大部分污染源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考虑到超出环境自净能力的污染有可能在环境中逐步积累起来,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压缩“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三高”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生产服务业和绿色环保产业。在区域布局上,要注重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与衔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调整产业政策。根据规划调整产业政策,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某地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大胡同商贸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为CBD副中心的确立,随着天津西站的建设,按照天津市“商贸红桥”的功能定位,作为天津市商业发祥地的大胡同,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结合商贸区自身特点,利用大胡同商贸区这一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地区商业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胡同商贸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每个大胡同人思考的课题。 一、大胡同商品市场概况 大胡同商品市场的商品素以商品小、单价低、品种全、花色多而闻名华北,也是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小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和重大的促进作用。今天,大胡同商贸区跻身于年销售额100亿元,纳税在1亿元的全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行列之中。 二、大胡同商品批发市场简介 (一)大胡同的辉煌历史 作为天津百姓的“购物天堂”、近代天津商业的发祥地,大胡同素有商业“聚宝盆”之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露天市场到规模经营,实现了拥有50万平方米的商业区,5500余家商户,10000余个摊位,年交易额超过120亿元,税收超一个亿元,现在的大胡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摇

篮”。 (二)潜在的的危机 随着天津八大商圈的确定,大胡同发展中的矛盾更加凸显,空间布局不合理,较为混杂,现代化城市的缺失成为大胡同商贸区市场发展的阻碍,信誉度等级低,小商品市场购物环境差,在人们追求购买情感的时代,对大胡同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天津百姓客观喜爱大胡同的商品,但是对其环境状况则存在着诸多抱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胡同小商品市场的竞争力。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对高档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低档商品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及时调整和转变业态,随着周边城市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本市蓝海小商品市场建设,加上大胡同没有自己的商品品牌,今后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 三、大胡同市场的SWOT情况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用来准确地分析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确定企业本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找出所面临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为大胡同做出相对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循环经济发展 I

目录 摘要............................................................ I 目录 (Ⅱ) 1.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内涵 (1) 1.1循环经济的产生 (1) 1.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1) 2.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条件和基本原则 (2) 2.1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条件 (2) 2.2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4) 3.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和实践路径 (4) 3.1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4) 3.2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4)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5) 4.1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及趋势 (5)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6)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6) 5.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6) 5.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7)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II

1.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内涵 1.1循环经济的产生 1.1.1 历史原因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1.1.2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1.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 1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思考调研报告【最新】

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现就我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对我区经济现状的认识。 对于我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进行一下分析和说明。 从纵向比较看成绩显著: ____年我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__.__亿元,比____年增长___,GDP达到__.__亿元,发展速度是可喜的。 产业结构状况进一步改善。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____年_._:__:__._发展为_:__._:__._。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 ____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____万元,比____年增长___._,年均递增__._,是__区财政增速最快的时期。 从横向比较看差距明显: 我区的经济增长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增长,但由于经济总量增速缓慢,势必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区的经济增长较之全市其他县区仍然落后。 产业结构仍有调整空间。相对于发展较快的地市区,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处落后,一产和三产的比重仍有进一步调整空间,从而达到最佳的配置。 财政收入水平仍处落后。我区财政收入较之往年有大幅提高,但部分原因归结于财政政策的部分改变,以及全市财政收入提高的拉动作用,在与全市其他县市比较来看,仍处于落后。 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区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发展成果,但与先进地市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反映出我区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区经济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和薄弱环节 1、我区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使得经济发展总体缺乏特色。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而我区的经济发展趋于粗放型发展,缺乏“亮点工程”,宏观调控应在此问题上发挥其作用,积极引导特色经济的发展。 2、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企业对于我区的发展环境仍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不敢果断投资,需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消除企业的顾虑。 3、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监管和扶持,这方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

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徐林实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重工业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之间的矛盾,缓解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黑色GDP:绿色GDP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5)05—0046—03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重工业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基本上处于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的粗放型模式,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而环境战略尚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没有做到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地协调起来,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环境与发展的对立统一观已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传统认识,经济学家对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稀缺的“环境物品”视为没有经济价值的公共物品,是独立于经济物品之外的、在成本核算中没有量化的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

2005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发表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指出:在环境领域,全球过去5O年内人口急剧增长,人类对生态资源采取了过度的开发和使用,有60%以上的生态系统资源没有被可持续利用。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基于经济的复兴,人类将土地变为耕地的面积几乎等于I8和l9两个世纪的总和。地球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已濒临灭绝,15个生态系统中只有4个环境 有所改善,其中,淡水资源已难以承受人类的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见,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适宜的环境已不再是大自然的无偿赠予,环境已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矿业开采对地壳的改变,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破坏和影响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大气的污染带来了气候异常变迁;化学物质、生活废弃物对土壤和水的污染等等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已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对人类的生存延续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更新了环境在经济中的位置。新的价值观认为资源是有限的,把过去认识中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变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素、制约要素和生产力要素,从新的系统观的角度,把人、自然、科学技术等要素看成一个大系统,从新的经济观的角度要求经济活动要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共赢。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是,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倡

对张家口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对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沽源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谷连昌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离近300km,东西最大距离228km,总面积36873平方公里。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燕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市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地理区域。地形上以山地为主,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保定市,东邻北京市,东北又与承德相连,西与煤都大同接壤。是河北省西北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时曾是蒙汉人民进行“茶马互市”及其他产业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张库大道的起点,又是中国共产党解放的第一座大型城市。 十二五期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对张家口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目前,宏观经济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利于张市实现后发赶超。面对机遇和挑战,张家口市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力争在“十二五”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实现新的跨越赶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张家口现状及优势 张家口的地理位置是十分优越的,那么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什么成为制约张家口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呢?这都是由张家口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1、张家口和北京的错综关系 张家口位于北京的上风地带,对北京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意义。在京张合作的问题上,北京对张家口的支持主要是围绕生态建设来展开。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北京市对张家口的支持也是有限度的。从张家口方面来讲,脱贫和生存仍是当前的第一需要,地方和村民对投资大、见效慢的生态建设项目积极性不高,更乐意选择一些见效快、甚至有污染的企业项目。由于目标不同导致行动不同,京张的这些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张家口地区的水涵养使得官厅水库与密云水库给北京带来效益。在保障北京方面,张家口近年来加大了对北京农副产品的供应力度,使张家口蔬菜占到北京蔬菜市场70%左右的份额,保障北京市民吃到安全、质优的新鲜蔬菜。为了保证北京用水的质量,张家口不得不关闭停产一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投资建设一些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并且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政府人为的关闭了许多用于浇地灌溉的水井,这必然会带来一些经济的负面效应。 北京的“强磁力效应”为张家口建设承接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市场要素的引力大于扩散,对张家口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北京的扩张为张家口提供了输出农副产品、劳务、能源的最佳机遇。同时,北京的强磁力效应又把支撑张家口发展的优质市场要素,如人才、资源等强力吸走。因此,这就要求张家口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机制僵化,观念保守,技术创新激励力度不足,发展机会少,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来等问题,加快建设对北京有较强吸引力和承接力的各种发展平台。北京市虽然知道张家口为了北京的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等的供给失去了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