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18卷第1期2003年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C E I N E AR TH S C I ENCE S

V o l.18 N o.1

F e b.,2003

文章编号:1001-8166(2003)01-0058-10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夏 军1,孙雪涛2,谈 戈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水利部办公厅,北京 100053)

摘 要:由于中国西部水文循环的地区特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西部开发面临十分现实和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从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同时,对21世纪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科学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核心的方面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演变规律是什么?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如何估算生态需水量?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究竟能够承载多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如何合理分配与调控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西部开发;水循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P339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西北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问题,由此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趋于退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业已引起科学家和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1]。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 GB P)的国家响应和中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开发科技研究计划项目多重机遇下,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与生态保护、食物纤维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国水文循环科学问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1995年,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I GB P-C N C)框架下,成立了I GB P核心计划“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 A H C)”中国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水利部、环境部、林业部等多个部门,业已支持了多项水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和与国家需求紧密联系的水资源研究项目。如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西部行动计划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开展,为研究中国西部水文循环与水资源时间空间演变规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中国西部的气候、生态景观、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受水资源限制的特点,在实施中国国家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遇到大量新的水科学问题与挑战。如在水资源矛盾十分突出的西北干旱地区提出的问题: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演变规律是什么?

?为保持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平衡不因为人与自然争水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恶化,在国家和地区宏观战略规划决策方面,究竟需要考虑多大额度的生态需水的水资源量?

?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究竟能够承载多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如何合理分配与调控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收稿日期:2002-01-12;修回日期:2002-07-1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试验示范”(编号:K ZCX1-09-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机理与模拟研究”(编号:50279049);中国科学院2000年度“百人计划”项目(编号:2000)资助.

 作者简介:夏军(1954-),男,湖北孝感人,教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 a i l:x i a j@i g s n r r. a c. c n

面对这些国家需求的严峻问题,迫切需要从深层次科学规律认识层面和知识创新的原则,认真研究西部干旱地区水文循环及水资源的演变问题。

本文试图从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概述了与西部流域水循环相关的研究计划及其取得的进展。同时,对21世纪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科学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 中国西部概况与水循环特点

1.1 中国西部地区概况

中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由西北和西南两大块组成。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西部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其中西北地区行政区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内蒙6省区,总面积为416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3%[2]。目前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西部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多种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盐湖资源,以及土地、太阳能和风能等资源的储量或可利用量均居全国前列,有些甚至在世界上亦占有重要地位。21世纪西部地区将成为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西部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水的问题和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西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中,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缺水,使得人类基本生存环境变得异常恶劣。矿产资源、化石能源和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环境质量的退化和自然灾害的加重构成了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威胁。因此,国家把解决西部水问题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基础。探讨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特性,及其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的响应模式,成为中国流域水循环研究中的重点。

1.2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特点及现状

1.2.1 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特点

(1)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西北地区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腹地中心,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在西北内流区除新疆北部为半干旱地区,全境属于干旱区和极干旱区。西北地区主要受蒙古高压大陆气团控制,地中海往东的水汽受阻于帕米尔高原;沿横断山脉峡谷北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被东西走向的一系列平行高山所阻挡;从太平洋输送来的东南季风到达河西走廊的东部已成为强弩之末。因此,整个区域干燥少雨,绝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400m m以下,而且多风沙,平原沙漠区夏季酷暑,高山区冬季严寒,日温差变化极大,蒸发作用强烈。

从图1可见,西北区全年降雨量中,有14.4%形成降水P I,85.6%成为过境水汽直接穿过该地区上空出境;年总蒸发量中有7.2%重新形成降水P E,92.8%随气流输出境外;年总降水量中92.8%是由境外输入的水汽形成的,7.2%是由当地蒸发的水汽形成的。总降水量中除0.1%(约合0.6m m)经额尔齐斯河流出境外,其余99.9%均消耗于蒸发。西北区的水文外循环系数(K I=0.2)和水文内循环系数(K

E

=0.07)都是全国各区中最小的,水汽年总输入量与年总输出量接近相等,而水汽年净输入量极小,出境河川径流趋于零。所有这些特征表明,西北区的水文外循环和水文内循环都很不活跃。这显然是由于西北区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限制,使该地区得不到较充沛的水汽补给所致[3]。

西北地区的径流特点是:在天然条件下河流出山口后进入平原或盆地区,流经透水性极强的山前冲洪积扇群带,大量渗漏补给地下水。河水入渗量的大小取决于河床的地质地貌条件、流量和流程。一般而言,出山口径流量的60%以上入渗补给了沿河两岸的地下水,出山径流不足40%的部分以水面蒸发和湿地沼泽蒸发的形式蒸发。

天然状态下平原绿洲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3种:一是河流入渗补给;二是降水入渗补给;三是山前侧渗补给。从数量上看,河流入渗补给的比例在85%左右,降水入渗在3%左右,山前侧渗在12%左右。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的排泄通道主要有2条:一是潜水蒸发;二是泉水溢出。一般情况下,冲洪积扇的地下水沿地形坡降向冲积平原运动,至冲积扇缘以泉水形式溢出,各路汇集后流入河道,再度转化为地表水。

在冲洪积扇线以下的冲积平原上,地表水补给河道两侧的地下水。平原地下水埋藏浅,其水平径流缓慢,地下水以垂向水量交替为主,以潜水蒸发维持着地表植被生态系统。由于河网不发育,地下水径流排泄困难,使地下水位上升,甚至接近地表。内陆河冲积平原下游直到尾闾湖,除洪水季节外,河道基本断流。在洪水季节,泻洪通过河道补给地下水,余水流入尾闾湖。在上游大规模引用水资源的条件

9

5

第1期 夏 军等: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图1 中国各区域水文循环特点分析图(刘国伟,1999)

F i g.1 R e g i onalhyd r o l og i c c y c l e c ha r a c t er i s ti c ana l y s i s m ap i n C h i na

下,冲积平原下游即使在洪水期也很少有上游来水,造成尾闾湖趋于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外流河的径流形成区与耗散区的分界一般不明显。黄河流域河川径流除个别河段外,其径流量基本是沿程增加。径流的补给主要为降水,上游段贵德以上的源头区为降水和融雪混合补给。长江流域河川径流的补给源也是以降水为主,其源头沱沱河为降水和冰川融水混合补给,径流的变化基本取决于降水的变化。

(2)西北内陆河流域水循环。受区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西北内陆河流域水循环还具有以下的独特性:在垂直方向上,降水基本集中在山区,蒸发主要发生在平原;通过径流的水平运动,将水分由山区输送到平原。山区与平原的水源关系可以概括为:山区产水、平原消耗。西北内陆河平原区122.3万km2的面积上,多年平均降水为524亿m3,仅占降水总量的16%,总径流量按平原面积折合深度不足81m m,加上平原平均降水43m m,平原地区总水量深度不足124m m。对干旱地区而言,维持植被成长的水量必须在250~300m m以上,显然相差甚远。因此,径流只能在沿河附近区域集中式消耗,50%以上的出山口径流支撑了人工绿洲生态系统。

径流出山口后以地表水与地下水两种形式相互转换,其间不断蒸散发和渗漏,最终消失。平原盆地上中游的沿河两岸,属于径流消耗和地表—地下水强烈转化区;在平原盆地的下游和人工生态系统周边地带,属于径流的排泄、积累和蒸散区,水资源支撑了天然绿洲、内陆河尾闾水域及低湿地生态系统;尾闾天然绿洲周边和下游广大荒漠区属于水分严重稀缺的无流区,依靠极为有限的降水和大气凝结水,支撑着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

表1表明西北内陆区降水量与耗水量(包括降水和径流的全部有效与无效消耗)的空间分布。尽管绿洲仅占降水量的3%,但耗水量占28%,而山区的降水与耗水分别占84%和57%。出山口径流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3)西南岩溶(喀斯特)地区流域水循环。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西部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西南水汽流沿山谷上溯,可达雅鲁藏布江河谷。区域东南部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海拔在表1 西北内陆区降水与耗水的空间分布

T ab l e1 S p ec i ald i s t r i bu ti on o fp rec i p it a t i o n a nd w a t e r

c on s um p ti on i n t he i n l an

d r

e g i on o

f N o r t hw es t o f C h i na

 山区绿洲过渡带荒漠区平原合计降水量(亿m3)2736亿134282524(%)8434916耗水量(亿m3)17758601922821334(%)57286943

 注:耗水中包括入境量88亿m3,不包括出境量239亿m3,二者之差151亿m3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200m左右,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流从本区南边界和西边界进入上空后,经昆明、贵阳、立江向东北方向偏转,从北边界出境进入长江流域上空。水文气候垂直分带性是本区重要特点。如经纬度基本相同的新林、汤丹和落雪海拔高度分别为1254.1m、2252.4m、3227.7m,三地年降水量分别为683.3m m、844.1m m、1187.4m m,年降雪天数分别为1.8天、10.1天和25.3天(盛承禹等,1986),可见降水量随高度明显增加。径流量也呈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由于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所以蒸发量呈随海拔增高而减小的趋势。水量平衡要素的垂直分带性反映了区域内水文循环在垂直方向的特点,即海拔高处由降水形成的径流沿河汇入海洋,海拔低处蒸发的水汽沿河谷爬升至海拔高处再形成降水,这是明显区别于其它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的。

由图1可见,西南地区水汽年总输入量中有20.4%形成降水P

I

,79.6%成为过境水汽直接穿过该区上空出境;年总蒸发量中,10.1%重新形成降水

P

E

,89.9%随气流携出境外;年降水量中有95.7%是由境外输入的水汽形成的,4.3%是由区域内蒸发水汽形成的;年降水量中有57.3%成为河川径流,年径流量与出境水汽量之和与水汽年输入量相等,实现全年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过程。西南区水文外循环系数(K I=0.6)和水文内循环系数(K E=0.10)均居全国6个区域之前列,区域上空水汽完全更新一次所需时间平均小于7天,表明西南区水文外循环和水文内循环均十分活跃[3]。这显然是与该地区水汽充沛、地形复杂和水文气候的垂直分带特点密切相关。

西南地区降雨丰富,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使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渗漏到地下,成为岩溶地下水并形成地下河,而地下河的网络系统和地表水的水系往往不同。

1.2.2 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现状

中国西部的西北与西南自然条件很不相同,西北部干旱少雨,西南部雨量充沛,但总体而言,西部地区的水旱灾害都十分严重,与流域水循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5,7,8]。

1.2.2.1 西北地区流域水循环的现状

(1)西北地区流域水循环产生的水旱灾害。西北地区降雨量较少,新疆、青海、内蒙西部少雨地区降水量不足100m m,陕、甘、宁3省区的少雨地区年降雨量不足300m m。与此相反,由于西北省区地处高原,风势强劲,气候干旱,蒸发量可达1000~4000m m。因此,十年九旱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如陕西省1994—1996年连续大旱,70%农田受灾,工农业生产损失近百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蒸发量为降水量的10~15倍,南疆则达130~200倍,有限的绿洲农业全靠冰川融水维持。

尽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要灾害特征,但受江河及局部暴雨诱发的山洪影响也常有较重的洪涝灾害发生。如陕西省从纪元初年至1949年间,有633年发生洪水,其中352年发生灾害性洪水,平均5.5年发生一次,解放后平均2年发生一次灾害性洪水。宁夏回族自治区受黄河影响,平均10年发生一次灾害性洪水,地方局部洪水平均4年3次。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降雨量较大,常有洪水发生,1998年洪水灾害损失达164.5亿元。青海省平均每3~5年发生一次大洪水,10~15年发生一次特大洪水,1999年由洪水及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8亿元。新疆的山区暴雨也常对平原地区造成严重破坏,1999年洪水冲毁了吐鲁蕃地区的大部分水利工程。2002年西部多个省份在夏季又发生了短期的洪水灾害。

(2)与流域水循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干旱缺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资源开发利用后,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为:?河湖萎缩,水资源严重消退。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程1280k m,下游英苏至台特马湖,自1972年已经完全干涸,使塔里木河流程缩短约180k m。孔雀河下游亦断流,流程缩短了180 km。新疆湖泊水面40年来减少了3495k m2。罗布泊1931年有1900k m2的水面,1962年缩小到660 km2,1972年干涸。玛纳斯湖水面1959年近550 km2,1972年干涸。台特马湖也已干涸。艾比湖面积比1984年缩小了近一半。博斯腾湖水位也下降了1.56m,曾有湿地1400k m2,但退化严重,湖滨周围形成盐土荒漠,2000年后则水位升高。

?天然植被大量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退化。西北地区是我国植被覆盖率最低的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西北地区大片河谷林消亡、草场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扩大、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塔里木河流域50年代初原有胡杨林93万hm2,40年来减少了80%。北疆的荒漠灌木林面积减少了68.4%。新疆草场的破坏也非常严重,40年来全区开垦草场达330万hm2,严重退化草场面积470万hm2,由于草场退化,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亿元以上。如果生态需水不能得到满足,天

1

6

第1期 夏 军等: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然植被大量破坏,势必会威胁到绿洲的存亡。

?土地荒漠化加剧。中国的沙漠化土地约149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5.5%,其中有90%位于西北地区。在过去几十年内,西北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缺水,导致已有植被覆盖的沙地和沙质干草原土地荒漠化面积达15万km2,并且每年还以2000~3000k m2的速度增加。土地荒漠化正逐渐蚕食人们赖以生存的绿洲,这对西北干旱地区人类生存是一个很大威胁,因为新疆90%的人口生活在占土地总面积4%的绿洲上。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河年输沙量约16亿t,泥沙主要来源于中上游河段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冲毁耕地和水利设施,增加黄河下游河床淤积,而且也是引起毁林、毁草的主要原因。据调查,1985年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3.32亿元,占该地区由于生态破坏所造成总损失的56.2%。

?土地次生盐渍化问题突出。西北干旱地区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加上水资源利用不当(如重灌轻排等),土地盐渍化面积已达200万hm2,占全国盐渍化土地的1/3以上。据1985年统计,新疆不同程度盐渍化的土地面积超过125万hm2,占总耕地的30.6%。而南疆地区次生盐渍化的土地达32h m2以上,占总耕地的48.8%。土地次生盐渍化轻则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重则弃荒。

?水环境污染加重。西北地区环境污染以大气和水污染影响最大。水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和城市有黄河刘家峡水库以下河段,包括兰州、白银、银川和石嘴山等市,渭河西安—咸阳—宝鸡—天水河段及其支流,乌鲁木齐市等。化学耗氧量、氨氮、挥发酚、石油、六价铬等超标严重。流经各大城市河流水质大部分为4类或5类,少数甚至超过5类,已丧失功能。同时,地表水质恶化也普遍波及地下水。1.2.2.2 西南地区流域水循环的现状

(1)西南地区的水旱灾害。西南地区多山多雨,因而伴随暴雨产生的山洪及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成为主要灾害,对公路和铁路危害严重。

西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量充沛而河道行洪能力差,山洪、泥石流、山体崩塌灾害多发,1998年洪水造成较大灾害。云南省最大年降雨量4000 m m,最小降雨量300m m,因而水旱灾害频繁发生。1950—1998年的49年内,有24年发生大旱,有22年发生大洪涝。1997年旱涝灾害同时发生,受旱面积98.13万hm2,洪涝灾害面积57.93万hm2,洪旱灾害损失达84.4亿元。贵州省从1368—1985年发生水灾254年,其中大水灾90年。1991年大洪水,全省71县市受灾,受灾人口1711万人,经济损失达19.07亿元。1995年又有83县市受灾,损失达58.35亿元。四川省1981年因暴雨洪水使53县市受淹,受灾人口1256.5万人,死亡1384人,经济损失达28.66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洪灾平均11年一次。

西南地区地势较高,常有大风,且河流下切形成深谷,而耕地稀少,又多位于高处,引水条件较差,多数农业靠自然降水维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以及喀斯特发育的地区土层较薄,蓄水困难,都会导致旱灾发生,因此在西南地区也常受旱灾困扰。如贵州省从1949—1985年的37年间,有31年发生旱灾。1985年受旱面积达93.33万hm2,粮食减产21%,全省1025万人,67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四川省常发生春夏连旱,解放以来除1967年外,几乎年年都有旱灾发生,年均损失粮食5亿kg。广西壮族自治区1963年因旱受灾面积达155.2万hm2,1988—1990年又发生连旱,经济损失达9.3亿元,粮食减产17.6亿kg。在西部开发中解决与水循环相关的山地灾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与流域水循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西南地区与流域水循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降雨强度大是水土流失及造成大规模泥石流、滑坡、塌崖的动力条件,西南地区山多坡陡,坡面侵蚀力大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如云南省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4%,而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达14.6万km2。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6万km2。四川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9.98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1%,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总量已达24亿t,大部分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9]。

?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区的山地和丘陵主要由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及各种变质岩构成。石质坚硬,土层浅薄,一旦流失则岩石裸露,土地石化。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以每年5%~7%的速度在增长。

2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与进展

2.1 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计划

西部的水与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当前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国家自然科

2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其它各部委都相继设立了一系列涉及西部水问题的大型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①、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是近年来关于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大型科研项目之一,它主要以西部流域水循环、水与生态、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研究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

(1)西北地区水资源评价(1956—1995)系统包括地下水、冰雪观测等。

(2)重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包括70~90年代变化。

(3)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生态环境保护准则———生态环境需水量。

(4)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四大平衡、五个配置、流域和省区要点。

(5)分析计算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经济、生态与水资源。

(6)“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统一评价。

(7)面向西北生态经济的资源水利战略———经济与生态建设以水资源为核心。

2.2 研究进展

通过国家各部委的一系列研究计划的实施,对西部流域水循环中的水与生态问题做出了一些进展[10~12]:

2.2.1 大气—土壤—植被的水文循环机理

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是水文科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水文界面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式涉及很多与节水型生态系统有关的水文过程,如蒸发、入渗、根系吸水、蒸腾等均发生在土壤—地下水、土壤—大气、植物—土壤、植物—大气等界面上,加强界面研究,调控界面上的水分通量,可以达到节水和改善植物生态水循环的目的。如熟知的S P A C系统研究是水文多界面过程与系统耦合的研究重点之一,它是区域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优化设计的基础和核心。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是鼓舞人心的,如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和叶—气界面水分迁移转化规律与模拟,根际微生态系统和叶—气系统中各环节水流阻力的变化,包括土壤阻力、土根界面阻力和根系阻力及气孔阻力,探索各阻力的影响因素和变化关系,分析不同基因型品种间阻力变化的关系,胁迫条件下根系收缩和土—根界面间隙与传导的变化。2.2.2 考虑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文循环模式

中国内陆河径流散失区内人工绿洲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得自然状态下的流域“四水”转化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天然水循环的大模式下又形成了侧支的人工水循环。以河道外大规模引水为基本特征的人工水循环通量日益增加,下游河道径流量不断减小。绿洲天然径流量与人工水循环通量此消彼涨,相应地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此退彼进,以水为纽带形成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依相制的定量关系。考虑自然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影响的流域水循环模式,成为了量化研究的基本工具。它的作用是: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奠定了统一基础;能够从流域水循环高度统一界定水资源可利用量和生态环境用水量;能够从流域水循环和工程系统两个层次评价节水潜力;并为生态适宜需水量和最小需水量提供了统一标准。目前正在发展之中。

2.2.3 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研究

在微观层次上,生态耗水机理和实验观测研究业已取得有用的数据,它们为确定各典型生态的最小耗水标准和适宜耗水标准提供基础。宏观层次上,根据绿洲区天然生态、人工生态与流域水循环的关系,对绿洲天然生态从大气降水、地下水潜水蒸发、人工绿洲退水等不同来源获取的水分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微观机理与宏观分析的结合,业已提出了一些与区域发展模式及生态环境保护准则相适应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估算结果。

2.2.4 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在区域发展层次,统筹进行经济发展用水与生态保护用水的配置,以水定发展规模,提高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匹配程度;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层次,统筹进行节流与开源、近期与远期、丰水区与贫水区的水量调配,逐步实现向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的开发模式转变;在流域内部,统筹进行上游与下游、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配置,保障水盐运

3

6

第1期 夏 军等: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①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6-912-01-01).西北地区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南京水文水资源研

究所等,2000.

动的基本平衡并着重解决大面积春旱与次生盐渍化问题。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的内涵发展方式并逐步向生态经济转型[15,16]。

2.2.5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与计算

以流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载主体,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承载主体的承载能力;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作为被承载的客体,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增加对有限承载力的适应能力。以流域水循环为纽带定量联系承载主体与被承载客体,同时考虑了区域内部的生态链联系和区域之间的市场链联系,在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保护准则间进行多目标定量权衡,解释并回答了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一系列“度”的问题[17]。

2.2.6 遥感信息和G I S新技术在水文水资源的研究应用

利用7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遥感图像及有关资料,以1∶10万和1∶50万比例尺全覆盖西北地区,绘制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分布图,与水循环和生态演变相结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为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2.2.7 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战略规划研究

目前,针对西北地区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业已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水利措施和林草措施并重,10年内扭转天然生态的整体恶化趋势,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重点保护区的天然生态明显改观,同时解决人工生态区内的灌溉次生盐渍化问题。为此将在西北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实现一系列的重点转移,坚持以节水和中低产田改造作为重点,大幅度地提高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保障程度,严格实行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快若干丰水流域的开发步伐。

上述方面的研究成果,使西部地区水循环、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研究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国家加大西北开发力度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3 21世纪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新的机遇与挑战

3.1 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的科学问题

西部地区流域水循环的科学问题的本质是水文—生态学基础,即水文循环及其生物圈影响方面。虽然通过一系列国家科研项目的实施,对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进展,但仍有许多科学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中需要深入思考的科学问题包括[18~22]:

3.1.1 如何维持自然生态与人类环境用水的平衡?

维持中国西部特色自然生态与人类环境用水的平衡表现为水热(能)平衡、水盐平衡、水沙平衡、区域水量供需平衡。

水热(能)平衡。根据生态学中的物理原理,即能量与水分平衡,使地表能量与水分的收支保持平衡关系。

水盐平衡。内陆盐渍化是水盐不平衡所造成的。盐土则是因为排盐水量不足,盐分不断累积而形成的。

水沙平衡。河流上游的山丘区来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进入下游平坦地区以后,由于坡度骤然变缓,水量减少而使水流速度减低,河流泥沙沉淀,淤塞河道,而河道的淤塞又引起泄洪的困难等灾害问题。

区域水量供需平衡。具体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区域水量平衡;二是水量供需平衡。前者属水资源条件,后者可以分为农业与城市工业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从农业资源的角度来看,还包括水土平衡,这一平衡的确定涉及一定种植制度下农业需水量与水资源(降水、地表与地下水)可提供使用的水。

在四大平衡原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和科学地计算必要的生态需水量,特别是西北地区,是亟待进行的研究任务。

3.1.2 如何确切地计算和评价西部地区的水资源?

由于西北内陆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转化关系,西北地区水资源评价与东部地区有很大的差别,计算和评价方法不尽相同。其原因是:从水文循环来看,西北内陆区的流域水循环以垂向运动为主,年降水量等于年蒸发量;从各内陆河流域内部看,西北的河流可以划分成径流形成区、径流散失区,两区的水文情况有巨大的差异;从水源组成来看,冰雪补给占有相当的比例,与温度或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由于以上三点,不能将东部地区水资源评价的经验用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必须切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水资源评价方法。

3.1.3 如何保护水源与环境,大力发展节约用水和雨水集流?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贫困地区多为缺水区,分布

4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范围广,防止工农业、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过快和用水不合理是国家需求的重要问题。实行节水可望缓解供水不足。在与节水有关的水文科学研究方面,如何研究雨水集流,是解决分散性缺水的主要途径。西部水资源的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集中型的水资源,其特征是来水强度集中,再生或恢复周期短,诸如江河水与容易补给的富集浅层潜水,可称其为强水;二是分散性的水资源,其特征是来水强度弱,分布范围广,这就是常见的降水资源,可称为弱水。前者是水利工程开发的主要对象,已成为向城市、工业与农田灌溉供水的主要来源。后者则可为分散性用水提供水源。如果把集中型水源的来水速率按1m/s计算,把分散型水源的来水速率按每分钟1m m计算,则两者相差约5个数量级。虽然弱水来水强度小,但可以通过人工集成来强化,以达到供水的目的。作为弱水的雨水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水资源开发的潮流之一。雨水集流应视为解决广大黄土高原与岩溶山区用水问题的主要途径。

为了回答上述国家需求,必须从水文基础方面研究下列科学问题[13,20]:

(1)西部水循环的时间空间变异规律。

?不同时间尺度的水循环变化趋势与强度;

?不同区域的水文变化相似性与变异性分析;

?气候长期变化对水循环及水资源量时间空间变化的影响;水文尺度的新理论新方法。

(2)流域水循环的生态水文学基础研究。

?水文循环与不同区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作用;

?S VA T水文界面过程及其动力学模拟;

?生态水文循环中的植物与光合作用耦合;

?胁迫条件的最佳耗水关系;

?植物各体—群体—景观的耗水与供水关系;

?西部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水量关系。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机理。

?水资源工程开发对水循环影响的水资源量的变化规律;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循环速度的影响问题;

?人类经济活动与水循环影响中的水质变化影响;

?土地利用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规律;

?城市化进程对水循环的影响规律。

(4)量化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大气—陆面—生态模式

研究;

?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式研究;

?不同时空尺度的水循环模式耦合与聚解;

?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的水资源量化模式;

?大气—陆面—社会经济活动的水资源估算模式;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的不确定性风险模拟分析。

3.2 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展望

21世纪I GB P科学计划新的发展将对中国的西部水循环和生态保护产生新的影响。中国科学家将通过西部水循环科学问题新的探索研究,为中国和国际水文科学作出新的贡献。根据国家的当前需要,近期内有关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重点将放在“西部不同地域单元水循环过程及其演化趋势”、“大气降水过程、冰雪圈变化、地表径流、地下水循环以及生物的水循环全过程特征演化的趋势”、“人类活动干扰下流域水循环模式”等方面。

西部流域水循环科学问题研究与思路是:

(1)西部地区土壤—植被—大气转化的水文生态模拟研究和检验。

?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土壤—植被—大气水文循环过程变化;

?西部地区主要的生态需水(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时间和空间变化;

?西部地区土壤—植被—大气转化的水文生态模型研究和检验。

(2)变化环境的西部陆面性质和能量交换的区域尺度研究。

?西部水与生态信息档案(水循环—生态观测信息系统);

?水文情势空间与时间变异:陆面性质与水资源量;

?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水循环变化周期与强度;

?不同区域的水文变化相似性与变异性分析;

?地貌尺度律与水文循环动力学尺度律系统框架。

(3)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交互作用的多样性与耦合。

?大气对陆面水文生态系统的作用:聚解(D o wn s ca li ng);

?陆面水文、生态系统对大气的作用:聚合(U p s ca li ng);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交互作用多样性耦合

5

6

第1期 夏 军等: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系统聚合与聚解集成的参数化)。

西部流域水循环科学问题实现的技术支撑是:

(1)水文循环生态观测信息系统。

目的是获取从流域和区域尺度水文循环研究必需的基础信息。方法手段:卫星遥感资源(如M O-D I S等),已有国际/互连信息网(水文生态),G I S资源共享等。

(2)西部典型地区水文循环生态实验区。

研究土壤—植被—大气水文循环过程变化、水文尺度问题和西部地区生态需水机理实验研究所需要。关键是实验区选择的代表性和有明确研究目标的实验区实验观测设计,其中包括尽可能利用已有的水文生态站。

(3)有效的水文—生态—大气—地理协作研究梯队与国际合作。

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独立门派界限,以水文循环研究问题为核心,组织水文、生态、大气、地理信息联合协作的科学梯队,开展以科学为目的的研究。

开展有目标的水文循环研究国际合作,尤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 GB P)的核心计划水文循环生物圈方面(B AC H)等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同类研究新的发展信息与技术资源,作出有中国特色的水文循环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 e f ere n ce s):

[1] L i u C hangm i ng,H e X i w u.T he S t r a t a gem o f t he21s t C h i ne s e W a-t e r P r o b l em[M].B ei j i ng:S c i ence P r e s s,1996.[刘昌明,何希

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 S hi Y u li n.C h i n e s e N a t u r a l R e s ou r ce s S e r i es(S yn t he s i s,O c ean R e s o u r ces)[M].B ei j i ng:C h i na E nv i r o n m e n t al S c i ence P r e s s,

1995.[石玉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综合卷?海洋资源)[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3] L i u G uow ei.A t m o s phe r i c P r oc e s s i n H yd r o l og i c al C yc l e[M].B ei-j i ng:S c i e n c e P r e s s,1997.4.[刘国纬.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4.]

[4] Q u H u a n li n.E s t i m a t e of C h i n e s e A r i d-S em i A r i d A r ea’s G r oun d W a t er[M].B ei j i ng:S c i e n c e P r e s s,1992.[曲焕林.中国干旱

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5] T a n g Q i c h e n g,Q u Y aog u a n g,Z hou Y u c hao.H yd r o l o gy and W a t e r R e s ou r ces U til i z a ti on i n C h i n e s e A r i d A r ea[M].B ei j i ng:S c i e n c e

P r e s s,1992.[汤奇成,曲耀光,周聿超.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

资源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 T ang Q i cheng,X i o n g Y i.C h i ne s e R i v er H y d r o l ogy[M].B ei j i ng:S c i ence P r e s s,1998.[汤奇成,熊怡.中国河流水文[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7] Z hao S ongq i a o.P hy s i cal G eog r aphy i n C h i nes e A r i d A r e a[M].

B ei j i ng:S c i enc e P r e s s,1985.[赵松乔.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8] Q i a n Z hengy i ng,Z hang G uang d o u.S t r a t eg i c S t ud i es o f W a t er R e-s o u r ces f or S u s t a i nab l e D ev e l opm ent i n C h i n a[M].B e i j i n g:C hi-

n e s e W a t er R e s ou r ce s and H yd r o p o w e r P r e s s,2001.[钱正英,张

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

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9] L u Y un x i a n g.C au s e a n d c oun t e r m ea s u r e t o t he D u S han ka rs t a r e a [J].P eal R i ver,1995,(2):17-19.[卢云祥.独山喀斯特地区

干旱的成因及对策[J].人民珠江,1995,(2):17-19.]

[10] N i e F eng.O p i n i on a nd c oun t e r m ea s u r e on how t o c h a n g e t he w a-t er env i r onm ent c r i s i s i n C h i na n o r t h w e s t a r e a[J].E x p l o it u r e

R e s ea r c h,1998,(3):44-46.[聂锋.改变我国西北地区水环

境危机的对策与意见[J].开发研究,1998,(3):44-46.][11] M a J i n g z hu,G a o Q i a n z hao.W a t er r e s ou r c es a n d e co s y s t em o f i n-t e r i or r i v er ba s i n i n n o r t h w e s t a r i d a r ea[J].J o u r na l o f A r i d L a n d

R e s o u r ces&E nv i r onm ent,1998,11(4):15-21.[马金珠,高

前兆.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问题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11(4):15~21.]

[12] W ang G enxu,C heng G uodong.W a t er r e s ou r ces a n d e co s y s t em p r ob l em i n C h i na n o r t h w e s t a r i d a r ea[J].J o u r na l of N a t u r a l R e-

s ou r ce s,1999,14(2):109-116.[王根绪,程国栋.中国西北

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

1999,14(2):109-116.]

[13] X i a J u n.G r ay r e l eva n t deg r ee e s ti m a t e m e t ho d on r eg i onal w a t er

e n v i r onm ent qua li t y[J].H yd r o l og y,1995,(2):4-10.[夏军.

区域水环境质量灰关联度评价方法的研究[J].水文,1995,

(2):4-10.]

[14] H uang G H,X i a J.B a r r i e r s t o s u s t a i na b l e w a t er qu a l it y m a n a ge-m e n t[J].J o u r nal of E nv i r o n m e n t al M a n a gem ent,2001,61(1):

1-23.

[15] X i a J u n,T a ckeuchi K.B a r r i e r s t o s u s t a i nab l e m anage m e nt of w a t er qu a n t it y and q u a l it y,g ue s t ed it o r s f o r s p e c i al l ss ue[J].

H yd r o l og i ca l S c i ence J o u r nal,1999,44(4):503-505.

[16] C hen J Q,X i a J u n.F ac i ng t he c ha l l enge:b a r r i e r s t o s u s t a i nab l e w a t er r e s ou r c es d e ve l opm ent i n C h i na[J].H yd r o l og i ca l S c i e n c e

J o u r na l,1999,44(4):507-516.

[17] X i a J u n,W a n g Z h o n g gen.E co-e nv i r onm ent qua li t y a ss e s s m ent:

a q uan tif y i ng m e t hod and c a s e s t ud y i n N i ng X i a,a r i d a n d s em i-

a r i d r e g i on i n C h i na,N o.272[R]. I AH S P r e s s,2001.

[18] X i a J u n.A s t ocha s ti c w ea t her gene r a t o r appl i e d t o h y d r o l og i cal m odel i n c l i m a t e i m p a ct ana l y s i s[J].J o u r nal o f T heo r e ti c al a n d

A pp li e d C li m a t o l o gy,1996,(1~4):177-184.

[19] X i a J u n,X u X i nyi,H u B aoq i n g.S u s t a i nab l e W a t e r R e s o u r ces M anag em en t and A pp li c a ti o n[M].W u ha n:W uhan T e chn i ca l U-

n i ve rs i t y of S u r v ey i ng a nd M app i n g P r e s s,1999.[夏军,许新

宜,胡宝清.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M].武汉:武汉

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0] X i a J u n.T h e p r og r e s s and p r o s p e c ti v e of hy d r o l o g i cal s c i e n c e [J].S c i ence F oun da ti on i n C h i na,2000,14(5):293-297.

[夏军.水文学科发展与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0,14

(5):293-297.]

[21] X i a J u n.I n t e r na ti o nal W a t er R e s ou r c es S t ud y and S u s t a i nab l e

6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W a t er R e s ou r c es M a n a gem e n t i n T a l i m u R i ver B a s i n , W a t er R e- s ou r ces , E nv i r onm ent a nd M anagem e n t i n T a li m u R i v er B a s i n [M ]. B

ei j i ng : C h i na E nv i r onm en t a l S c i ence P r e s s ,1998.296-303.[夏军.国际水资源研究与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水资源

管理问题,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管理[M ].北京: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296-303.]

[22] 

X i a J u n. P r o s pect of s u s t a i n a b l e w a t er r e s o u r ces s y s t e m m a n a ge- m e n t [J ]. A

dvances i n W a t er S c i e n c e ,1998 ,4(3):190-197.[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研究与展望[J ].水科学进展,

1998 ,4(3):

190-197.] T H E P RO G R E S S A N D P RO S P E C T O F W A TE R

C YC L E S TU

D Y I N W

E S TER N C H I N A

X I A J u n 1

, S U N X ue- t a o 2

, T A N G e

1

(1.

I n s tit u t e o f G e o g r a p h i c al S c i e n ce s a nd N a t u r al R es o u rce s R ese a rc h , C AS , B e i j i ng 100101 , C h i na ;2. G e n er al O ffi c e o f t he M i n i s t r y o f W a t e r R es o u r ce s o f P . R . C , B e i j i ng 100053 , C h i na )

A b st r a c t : T he W e s t e r n C h i na D eve l o pm e nt i s co n f r o n t e d w i t h a qu it e s e r i o us a nd r ea li s ti c p r o b l e m o n w a t e r r e s o u r ce s b eca u s e o f t he w a t e r c yc l e ' s d i s t r i c t c h a r ac t e r i s ti c s , t he e co s y s t e m ' s v u l n e r a b ilit y a nd t he i n c r e a s i ng d e- m a nd o fw a t e r r e s o u r ce s.

B a s e d o n t he t r a it s a n d ex i s t e n t p r o b l e m o f w a t e r cyc l e i n w e s t e r n

C h i na , t he k e y s c i e n ti f - i c i ss u e s o fw a t e r c yc l e i n w e s t e r n C h i na h a s b e e n a dd r e ss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M ea nwh il e , t he p r o s p ec t o fw a t e r c yc l e s t udy i n t he 21 s t c e n t u r y i s a l s o b ee n d i s c u ss e d . T he k e y i ss u e s a r e a s f o ll o ws : I n t he n o r t hw e s t a r i d a r e a o f C h i na , w h a t a r e t he e vo l u ti o n r u l e s o f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wh i c h a r e a ff ec t e d b y t he n a t u r e c h a n g e a nd h u m a n a c ti v it y ? H o w m u c h e c o- d e m a nd e d w a t e r s h o u l d b e d i s t r i bu t e d o n t he s t a nd o f t he n a ti o n a l m ac r o s t r a t age m i n o r d e r t o k ee p t he b a l a n c e o f n o r t hw e s t a r e a ' s eco s y s t e m w h i c h i s v u l n e r a b l e i n t he c o n fli c t b e t w ee n n a t u r e a n d hum a n b e i n g s ? H o w l a r g e i s t he s oc i a l eco n o m y s ca l e , w h i c h c a n b e s upp o r t e d b y r eg i o n a l w a t e r r e s o u r ce s ? H o w t o r ea s o n a b l y d i s t r i bu t e a nd m a n ag e t he w a t e r r e s o u r ce s t o m ax i m um e xe r t it s p o t e n ti a l c a p a b ilit y t o b oo s t t h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ve l o pm e nt o f t h i s a r e a.

K e y w o r ds : W e s t a r e a d eve l o pm e nt ; W a t e r c yc l e , W a t e r r e s o u r ce s ;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ve l o pm e nt ;

C h i na .7

6第1期 夏 军等: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2019年刨花板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共21页

中国刨花板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 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90A3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刨花板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90A30←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cir/R_JianZhuFangChan/30/BaoHuaBanDeXianZhuangHeFaZhanQuShi. 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刨花板又叫微粒板、蔗渣板,由木材或其他木质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碎料,施加胶粘剂后在热力和压力作用下胶合成的人造板,又称碎料板。主要用于家具和建筑工业及火车、汽车车厢制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造板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人造板三大主体产品之一的刨花板,无论在企业数量、生产产量、产品质量以及市场容量等方面,还是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都已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一方面我国的刨花板生产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质量,加大出口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我国家具业和装饰装修行业发展迅速,对近年来国际上不断涌现出的刨花板新产品有着强烈需求。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刨花板生产和消费的大国。 中国刨花板生产经历了由20世纪80年代的上升,到90年代的下降再由2000年的再上升的反复过程。刨花板由于质量差和其它一些原因,被市场抛弃后,许多刨花板企业吸取教训,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线和提高工艺水平后,近年中国的刨花板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又重新被市场所接受。2019年,我国刨花板产量达到1357.84万立方米,同比增加5.33%;2019年生产刨花板16728560.05立方米,同比增长12.83 %。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刨花板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9年版)显示,我国刨花板工业的进步还仅仅是个开始,虽然目前中国人均消费的刨花板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国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给刨花板行业发展带来机遇,装饰、家具、包装、造船、汽车、建筑等各个行业对刨花板的需求将迎来新的增长高峰,刨花板产品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大。未来几年刨花板的需求将大幅上升,成为人造板产品中增长最快的板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化学发展史

浅谈中国化学发展史 武瞳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萌芽炼丹燃素定量化学化学史化学家侯德榜张青莲侯氏制碱法 化学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 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这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最新资料推荐------------------------------------------------------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兴起于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家,80年代从欧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区和国家都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美国有600 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 400多处人工湿地被用于处理煤矿废水, 50多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物污泥,近40处人工湿地用来处理暴雨径流,超过30处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奶产品加工废水 ;在丹麦、德国、英国各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 ,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 其特点是: 出水水质好, 具有较强的氮磷处理能力, 运行维护方便, 管理简单, 投资及运行费用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 人工湿地投资和运行费用仅占传统二级生化处理技术的10%~50%。 比较适合于资金少、能源短缺和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工湿地是一种为处理污水而利用工程手段模拟自然湿地系统建造的构筑物, 在构筑物的底部按一定的坡度填充选定级配的填料( 如碎石、砂子、泥炭等),池底坡降及填料表面坡降往往受水力坡降及填料级配的影响, 一般选值范围为1%~8%。 1 / 6

在填料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良好, 成活率高, 生长周期长, 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 人工湿地类型人工湿地因水流方式的差异大致可分为 3 类: 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是一种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的长方形构筑物, 结构简单,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 易滋生蚊蝇, 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其处理效率较低。 潜流湿地( Subsurface Constructed FlowWetland) ,污水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 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作用处理污水, 出水水质好。 由于水平面在覆盖土层或细砂层以下, 卫生条件较好, 故被广泛采用。 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有一定底面坡降的、长宽比大于3 且长大于20 m 的构筑物, 污水流程较长, 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脱氮效果较好。 或方形构筑物, 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垂直流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沿垂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历史的回顾 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它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中孕育出生而成长起来的。生理学之父法国拉瓦锡(Lavaisier 1743-1794)在恐怖政权迫害之下,敢于冒天下之大不匙.首先提出了呼吸和新陈代谢的正确概念。这就给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莫定了良好的基石.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莱比锡(Liebig)在拉瓦锡学派影响下,开始注意动植物机体的化学组成成分。他Ai慕尼黑建立了第一个类似生物化学的有机化学实验室,许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来到莱比踢的实}fL室学习因而形成了慕尼黑学派。学派中伏依提(Voit)提出了营养和能量代谢的重要性。这些冲国学者回到本国后都成为生物化学的创始人。当时这些学者和他们的学生的工作特卢、,是在理论的塞础上创立了许多生物化学技术和方法。际上著名的我国生物化学家即孙弗林的亲宇学生和同工者,他们在血液分析方法中作出了巨大贡敲.文献中以弗林一一吴(Fol inwu)法名之。 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的万斯赖克(Vanslyke)在弗林的鼓舞下对血液气沐介析、氛毯陡分析等方法不出了很大贡献。万氏在二十年代曾来中国任北京协和医院生物化学系教授兼主任。1.123年吴宪教授自哈佛大学回国后即继承万氏职务。我国在廿年代尚无生物化学专业教学和杆研机构r仅少教医学院设有生物化学系。在30年代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秉志教授主持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由怅宗汉教授筹备成二了生理学研究室,由郑集教授筹备生物化学研究室.这个研究室可算是我国第一个生物飞学专业机构0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入侵我国叶,中央大学医学院及生物研完室的两个生物化学实脸室均迁入成都华丙大学校园继续工作,齐晋大学同时亦迁入华大佼地,于是提供了学术合作的良好机会。这不(q 4-现在教学科研上,还体现在生物化学的学术活动上。例如由郑集倡导之“生物化学报告讨论会”和约同成都 生物化学及营养工作者组织之“成都生物化学会”,以及生物化学文献讨论会。这些学术活动对发展我la生物化学起了一定的良好作用。当时的“成都生物化学会”是我国第一个生417 St学专业的学术组织。1948牟郑集教授约同林国fl,,、万听等倡汉组织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并推万听、林国镐、李纷文、郑集、il f-树模、刘思职、兰天鹤等七人为筹备委员。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即将全而胜刊,学会茧未正式成立但已有萌芽。郑集教授于1940年在中央天学医学院于成都布后街成立生物化学研完听‘这是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研完沂,先后培养硕士级研完生川余名、其中有国内冲知名之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1947年兰天鹤留美归国,随身带回友人赠之一批生物化学基本仪器,即在华丙大学成立生物化学研究听。这是在郑集教授影响下医学院内设立之第二个生物化学研究所。除上述两个研究所冲.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还有一个小的生物化学研究室。英国在上海设立之雷士德研究所(Listerinstitute)在侯祥川教授主持下,对我国生物化学及营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前我国没有一本中文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和实验教程。1938年郑集编写了“生物化学实p1手j}j,l (A Laboratory Manual of Biochemistry)正式在.成都华英书局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生物化学实验手册。 12

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

报告简介 【名称】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 【编号】1373722 【价格】纸质版:19000元电子版:20000元纸质+电子版:21000元 【优惠价】¥13600 元 【电话】400 612 8668、、传真: 【邮箱】 【网址】-04/HuaXueGuanJiangDiaoChaFenXi.html 【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向客服咨询。 《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是专门针对化学灌浆产业的调研报告,采用客观公正的方式对化学灌浆产业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为客户进行竞争分析、发展规划、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本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化学灌浆产业链各环节技术人员及营销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再次表示谢意。 中国市场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首先介绍了化学灌浆的背景知识,包括化学灌浆的相关概念、分类、应用、产业链结构,国际市场动态分析,国内市场动态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及经济形势对化学灌浆行业的影响,化学灌浆行业国家政策及规划分析,化学灌浆产品技术参数,生产工艺技术,产品成本结构等;接着统计了中国主要企业化学灌浆产能、产量、成本、价格、毛利、产值等详细数据,同时统计了这些企业化学灌浆产品、客户、应用、产能、市场地位、企业联系方式等信息,最后通过对这些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总结分析,得出中国化学灌浆产能市场份额,产量市场份额,供应量、需求量、供需关系,进口量、出口量、消费量等数据统计,同时介绍中国化学灌浆行业近几年产能、产量、售价、成本、毛利、产值等,之后分析了化学灌浆产业上游原料、下游客户及产业调查分析,并介绍化学灌浆营销渠道,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建议,最后还采用案例的模式分析了化学灌浆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SWOT分析。 第一章化学灌浆产业概述

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现状

人工湿地系统是将污水引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选的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的根脉和其周围土壤微生物来联合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流经湿地时大量的污染物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而被除去。芦苇和香蒲在人工湿地中被广泛使用,它们既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常见物种,也是国际公认的最佳湿地植物。 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以其建设运营成本低、去污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工艺简单、组合多样化等优势,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褐煤热解、油砂废水、矿山废水、奶品加工、食品工业、造纸废水、烃类废水和垃圾场渗滤液净化处理等方面。 国外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展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 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它持续运行到1992 年;1953年,德国Seidel 在研究中发现,芦苇通过其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的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有机物,可以去除污染物。1972年Kickuth提出了根区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论,强调高等植物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1996年Kathe Seidel提出利用高等植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思想,通过芦苇等植物的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以至最终去除污染物。 人工湿地技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受到人们青睐,美国已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丹麦、德国开始利用河砾和河砂作为植物生长基质,构建了高分散度的废水处理设施并获得成功。人工湿地技术目前已被英国用于小城镇污废水处理,成为其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7月,在中国深圳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良好,除了氨氮效果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项目,在1997年6月通过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主持的技术鉴定,在1998年6月开始推广。 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可将人工湿地分为3种类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氨氮含量高的污水,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化学工程是将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业化学相结合的学科,不仅是一门具有百年历史的成熟基础学科,也是充满朝气、与时俱进的学科。 1 化学工程的兴起 几千年来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在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这些操作都是规模很小的手工作业。化学工程这一学科,是在19世纪后期随着大规模制造化学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发展而诞生的。 19世纪70年代,各种基础化学品的生产等都有了相当的规模,化学工业有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如索尔维法制碱中所用的纯碱碳化塔,高20余米,在其中同时进行化学吸收、结晶、沉降等过程,但是人们还没有从其中找出共有的规律。1880年,“化学工程”第一次被英国学者George E.Davis正式提出,188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命名的课程,标志着化学工程学科的诞生。191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美国学者Arthur D. Little提出了“单元操作”,将各种化学品的工业生产工艺分解为若干独立的物理操作单元,并阐明了即使是不同的工艺,只要是相同操作单元就遵循的相同原理。 192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从化学系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系。1923年华克尔、刘易斯和W.H.麦克亚共同写的

《化工原理》一书出版,奠定了化学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工程学科的基础。 2 化学工程的发展 2.1 20世纪前叶,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应运而生 在20世纪前叶,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许多化学工艺的问世,如美国用丙烯合成出异丙醇,被誉为是石油化工的开端。这些化学工艺的出现,许多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应运而生。 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化工系统工程,化工控制工程等多个二级学科相继诞生。 2.2 20世纪50~60年代,化学工程完成了从单元操作到 三传一反 传递过程中动量传递的理论基础是流体力学,热量传递的理论基础是传热学,质量传递的理论基础是传质学,20世纪50~60年代,科学家将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引入传递过程的研究,使传递过程学科有了较大的发展。1957年在第一届化学反应工程会议上确定了化学反应学科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从而确定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概念。化学工程完成了从单元操作到三传一反的过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化学工程的各个主要部分,石油化工,煤化工,有机合成,工业催化等蓬勃发展,化学工程作为化学工艺和化学工业的理论指导,化学工艺对化学工程的过程体现,化学工业对化学工程的广泛应用,三者相互促进,化学工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3 20世纪末至今,化学工程与新技术学科和计算相结合

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自《中国木业国际网》 在当今气候变化受到全球关注,保护森林成为人类共识,而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及其制品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人工速生商品林、森林培育和采伐剩余物及生产建设、更新改造过程中废弃的木质纤维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传统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 1、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人造板产量以年均7%的速度持续增长,2007年产量超过2.8亿m3。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人造板产量下挫6.36%,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市强劲发展,人造板工业在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强劲拉动下,2009年全球产量回升了5个百分点,重新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10年世界人造板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超过3亿m3。 1.1三大人造板生产概况

近十年来,全球刨花板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亿m3左右,金融危机前,年均增长4.78%,2007年产量高达1.11亿m3。受危机冲击,三年来刨花板产量不断下滑,2010年降到9000万m3左右。2009年全球刨花板、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三大板比例为40:35:25,2010年在中国胶合板产量增长60%的冲击下,三大板比例调整为35:38:27,但刨花板依然是全球人造板生产的主要品种。胶合板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2008年产量下降9.45%,但在亚州经济复苏的带动下迅速反弹,2010年产量达到1亿m3,超过刨花板成为第一大板种。中密度纤维板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持续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11.8%,全球产量从2001年的2362万m3提高到2010年的7000万m3,十年增长了近两倍。 1.2 洲际人造板工业格局 从五大洲地域来看,亚洲始终占据着世界人造板的主导地位。金融危机对欧洲和美洲的人造板生产影响很大,但对其他三大洲几乎没有影响,其中亚洲人造板工业逆市拉升,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由2007年的42%增长到了2009年的50%。 2007年前,欧洲、美洲的刨花板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2.3%,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建筑行业不景气,引起人造板需求下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资讯来源:中华名优特产网在2007农业产业年会上的发言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 (2007年12月11日)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农业行业国际论坛。按照论坛的安排,我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带动下,中国种植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成就: 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从2004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5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06年达到15.82亿亩,2004到2006年三年累计增加9119万亩。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14.4公斤,三年累计提高25.6公斤。三是总产增加较快。2006年达到9950亿斤,三年共增产1337亿斤。今年有望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粮食产量有望 超过1万亿斤。 第二,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1亿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油料单产连续三年突破历史。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 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占全国 的面积达到49%。 第四,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

2019年中国人造板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定制家具需求带来全新发展机遇

2019年中国人造板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定制家具需求 带来全新发展机遇 人造板行业基本概况分析 人造板制造是指用木材及其剩余物、棉秆、甘蔗渣和芦苇等植物纤维为原料,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的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和木丝板等产品的生产,以及人造板二次加工装饰板的制造。人造板的生产应用提高了木材综合利用率,2-3立方米的木材可生产1立方米的人造板,但1立方米的人造板相当于3-6立方米的木材的使用效果。因此,人造板制造业的发展为缓解木材类产品供求矛盾、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中国把人造板制造归入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国统局代C20),其三级代码为C202。 中国人造板产量分析预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造板制造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人造板产量已达2.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8%。到了2016年中国人造板产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7%。截止至2017年中国人造板产量达到了2.95亿立方米,同比减少1.9%。预测2019年我国人造板产量将达到3.25亿立方米,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57%,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人造板产量将达到3.74亿立方米。 2015-2023年我国人造板产量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预测2019年中国中国人造板消费量超3亿立方米 2015年中国人造板消费量为2.7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1%。到了2016年中国人造板消费量达到2.8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4%。截止至2017年中国人造板消费量达到了2.9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9%。预计2019年我国人造板消费量将达到3.12亿立方米,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6%,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人造板消费量将达到3.63亿立方米。 2015-2023年我国人造板消费量统计情况及预测

化学发展简史

化 学 发 展 简 史 中国化学发展史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关于化学的进展,我国古代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体现在冶金、造纸、陶瓷和中草药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中国化学发展迅速,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成果,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下面按时间前后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化学发展史重要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1.墨翟 墨翟(公元前479—381),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端,是无间也。”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最先提出不能抹煞墨子的功劳。 2.刘安 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他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说铜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这句话

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磷的最早发现者应该是刘安。 3.蔡伦 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用便宜的材料为原料,经过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被称为“蔡伦纸”。后世人们将蔡伦称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材料大致都是依照蔡伦的办法加以推广的。 4.魏伯阳 我国东汉时期炼丹家。撰有《周易参同契》,此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专著。其中化学知识丰富。记载着“丹鼎”这一化学反应装置,记述了汞易挥发的特性以及汞和硫化合为丹砂(硫化汞)、汞和铅汞齐(汞铅合金)等化学知识。 5.华佗 据《后汉记·华佗传》中记载,在公元200年时,我国外科鼻祖华佗就能用全身麻醉来施行外科手术,这是世界上施用临床麻醉最早的人,所用麻沸散是最早的麻醉药物。 6.葛洪 我国晋代炼丹家。著有《抱朴子》一书,所含化学知识丰富。他曾谈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HgS+O2 ====== Hg + SO2↑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HgS:Hg + S ====== HgS ③黑色HgS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HgS: HgS HgS 这一事实说明葛洪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初步有所了解,这一了解

中国目前自然生态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目前自然生态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学院:经济学院专业:14级金融学姓名:王兴学号:I41414005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我国生态的现状、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及保护对策,并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保护,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也相继迅速发展起来,然而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为了让国人更清楚的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为了让国家就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保护措施,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现状作出分析势在必行。同时有助于国人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我国目前自然生态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负载过重,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缺乏对生态保护的必要保护和建设,我国当前环境趋势非常严峻。 二、我国生态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 (二)草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北方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极为严重,例如内蒙古自1967至今,退化面积达3067万平方公顷。 (三)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有约7.7%的脊椎动物濒临灭绝,约4000~5000种高等动植物临近濒临。 (四)酸雨区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由于大量燃烧煤等化石燃料,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气体也越来越多,导致大面积的酸雨降水。 (五)城乡污染污染程度不断加剧等。 三、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道路 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漯河提升到城市品牌战略地位,突出生态建设“水”和“绿”两个主题,确立了“突出滨河城市特色、培育绿色文化景观、统筹城乡一体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他们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努力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防治并举的方针,强化措施,标本兼治,严格执法,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流域污

我国木材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木材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年级专业:07木材科学与工程 姓名:高斌强 学号: 教师:马世春 成绩: 日期:2010-12-19

目录

摘要:本文就我国木材工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如:我国成为木材消费大国,木材市场存在的问题,木材资源短缺、利用率低,以及入世后木材工业要面临的形势等进行了分析。提出提高木材利用率,更新产品结构,发展生产技术,技术与环境相协调等发展方向。 关键词:木材工业现状发展方向 Abstract:Analyses are made of issues of wood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in China,such as timber consumption power,market problems,resources shortage,low ut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joining the WTO.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lumber utilization ratio and updates the product structure, develop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y in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Wood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