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yican )

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yican )

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yican )
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yican )

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分类号密级

UDC编号

YUNNANNORMALUNIVERSITY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有关蒙自县小学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研究

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比较教育技术

研究生姓名李琼学号06040110002

导师姓名徐光泽职称教授

2009年4月10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善殊

知尹年少月,旧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汤才年士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摘要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一个

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基础教育领域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优秀教育成果和理念的快速传播及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公平”,但我们很快发现,公平的教育资源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公平资源的不均衡利用(不会利用、不能利用或只能部分

利用)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产生。我们从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促进

和可能产生的新的教育不公平角度来研究二者的关系,不仅可以从新的视角客观地分析其影响,还能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本文以红河州蒙自县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育的影响为切入口,

分析其对教育公平影响的若干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从蒙自县城和城郊多所具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中心小学中随机抽取7所学校进行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研究,调查涉及学校的设备配置和使

用情况、师资力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教师对教育公平的看法、学校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横向方面,我们要了解这些学校的共性问题: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教师对应

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等;纵向方面,我们将县城小学和

乡镇小学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程度和教师对教育公平的不同看法以及信息技术能缓解和克服教育不公平的方面,进而提出控制负面影响,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几点建议。研究内容包括:(l)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2)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和

小学教师对教育公平的看法;(3)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4)如何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文章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介绍选题来源、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研

究的意义;第二章对信息技术和教育公平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辨析,界定论文

研究的范围;第三章详细介绍问卷的设计制作和后期数据处理的工具和处理方法;第四章介绍样本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选择的依据和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第五章为数据分析部分,是论文的重点章节之一,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样本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及教师对教育公平的看法;第六章综合论述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以及解决的策略,也是

实现论文研究目的的重点章节之一;第七章后记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补

充说明并提出论文撰写中发现的新问题和后续的研究设想。

关键词:教育公平;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影响;对策

Abstraet

Edueationeq饭tyhasalwaysbeenPursuedforthegoalofedueation;it15beeome ahottoPiefori刘rormationteelmologyimPactontheedueationequlty.ByThe infonnationteehnologyentersgraduallytheelemelltaryedueationdomainandthe

,,modemdistaneeedueationinrUralPrimaryandseeondaryschoolProject,,hasbeen Pushed,ExeelleniedueationandtheraPiddissen五nationofideasandthesharingof edueationalresourcestobetterreflectthe”edueationalequity,,,butsoonweeanfind thattheresourcesalloeatedfairlyintheedueationarenotthekeytoresolvethe Problemofeducationequlty,andwiththemoreimbalanceused(notuse,cannotuse oroulyPartiallyuse),ledtoanewu几巨iredueationalProblems.Weeanresearehin therelationshiPbe七刀eeni刊rormationteehnologyandedueationbyhowtoboostor batetheedueationequity:analyzeitsimPactonedueation,notoulyfromthe PerSPectiveofanobjectiveanalysisofitsimPact,butalsoforinformatlonteelm01ogy inteachingtoProvideguidanceintheaPPlieation.

InthisP即er,aceordingtotheaPPlieationofinformatlonteelmologyimPacton educationforthePrimaryedueationinMengziCountyintheStateofHonghe,to

皿https://www.doczj.com/doc/119668347.html,eoftheliter川泊reResearch,questionnaire

s切附eys,fieldinvestigationandmathematiealstatisties,researehfromMengziCounty CenterandPeri~urbanPrim娜schaolsand琦Lndomlyseleetedsevenschools、vhlch haveTeaehing初thInformationTeehnologyforedueationequityreseareh.hicludes eomParativeanalysisinthesehools,equlPme叭teachers,informationteehnology ability,sehoolsofedueationinequallties,即dteaehers,viewoftheedueationequity,而plemeniationofnine一yeareomPulsoryedueationinsehoolsandotherasPectsofthe ease.Horizontaily,wehavetoUnderstandtheleveloftheeorQrnonProblemsin

schools:thePractlealaPPlieationofl创formationteehnology,theteachersonthe attitudeoftheaPPlieationofi刊formationteelmology,theexistenceofinequalities suehaseducation;vertieally,we初11eountyandto叭勺shiPPrimarysehoolseomP田吧d withprim娜toidentlfythedifferentaPplieationsofinformationtechno10gyin edueationandafairdegreeofinfiuenceoftoachersforeducationalequity,aswellas differelltviewsofl刊比nnatlonteehnologyean而tigateandovereomethe训血ir asPectsofeducation,ThengivesomeSuggestionstoeontrolthenegativeimPactand hewtoboosteducationequity.Thestudyincludes:(l)Primarysehoolhowtousethe

i到比nnationtechnology:(2)Sehoolsofeducationinequalltiesandteachers,oP而on oneducationequltyinthePrimarysehool;(3)TheimPaetinedueationequityforthe

访几rmationteehnologyapPlied;(4)howtousel几FOrmationteehnologytoPromote

edueationequlty.

V

Theartiele15dividediniosevenchaPterstostarton.ThefirstehaPter15devoted

totoPiesofsourcesofeontentandmethodsofresearchtoStu勿theme耐ngof;

secondchaPteroni到比rmationteelmologyandeducatio几afairn山吐berofthe

relev出Ittheoryanalysis,todefinethescopeofthestUdypaPers;thirdchaPterdetails thedesignofthequestiolmaireandPost一roductiond由Proeessingtoolsand Proeessingmethods;fourthchaPterdeseribesthebasiesituationofasamPleof

schools,ineludingtheselectionofthebasisandanalysisofbasiesehool:C玩中terV

forthedal以皿日ysispartofthepaPer,oneofthefocusofthechaPter,throughthe eomParisonofhorizontalandvertieal,A朋lysisofsaJ叮PlesoftheaPPlieationof

i创比rmationteehnologyinsehoolsandtheexistenceofinequalitiesofedueationand teacherviewsoneducationfair;ChaPterVldiscussesthecomPrehensiveaPPlieation

ofinfon几ationteehnofogyinedueationandaddress吨theimPactofunfairtaeties,butaisotoachievetheP切甲oseofthesisresearchfoeusedononesection;Partof ChaPterVllofthePostseriPtto面5artieletoaddtheresultsofresearehdoneand

PaPersW五ttennotefoundinthenewissuesandfollow-uPstudyoftheidea.

Keywords:edueationeq饭ty;primarysehool

imPact;co切吐enneasure“

i几fonnationtechnology;

VI

目录

摘要...........................................,...................................~.................,.,...,.. (111)

Abs亡邝ct............................................................................................................................……,…….V

目录....................................................................................................................................……vil

第一章引言 (1)

第一节选题来源.............,一“”.............., (1)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内容..........................................., (2)

一、研究方法....................................,................、 (2)

二、研究内容....................................,.. (3)

第四节研究意义 (3)

一、理论意义 (3)

二、实践意义 (4)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5)

第一节教育公平相关理论辨析 (5)

一、教育公平的由来...................................,.................................,.. (5)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7)

第二节信息技术相关理论...............................、................................., (12)

一、信息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12)

二、信息技术的一些重要特点......................., (13)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常见应用方式,,,..…二,,.,.,.,............................................……

14

第三章问卷设计说明和问卷处理的方法 (16)

第一节问卷设计说明....................................................................................,. (16)

一、问卷设计的依据............, (16)

二、问卷的编制 (16)

第二节问卷处理方法........……“....……“,....….…,....……,.............................……,..........……

18

一、问卷的数据处理............……,...........................................……,二“..……~二…,.,……,,.18

二、问卷数据的分析方法 (19)

第四章样本学校基本情况 (20)

第一节样本学校选择依据 (20)

一、选择小学作为样本对象的原因 (20)

二、何种样本学校是最合适的.....................,......., (21)

第二节样本学校基本情况介绍.........................,.............................................一~.,..., (22)

一、样本学校地理位置辐射图 (22)

二、样本学校基本情况 (22)

第五章数据分析 (24)

263131352424第一节

第二节

样本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横向应用分析..................……

纵向应用分析..................……

样本学校教育公平调查情况

横向分析..........................……

二、纵向分析

第六章信息技术应用对小学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对策 (41)

第一节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41)

一、信息技术应用对小学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一,.,.一。.41

二、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公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42)

三、信息技术可能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46

第二节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 (48)

一、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弥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48)

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应具备的条件 (49)

三、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50)

第七章后记 (56)

致谢.......................................................................................................................................‘.80 参考文献:........................................................................................, (57)

附录..........................................,. (59)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来源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一个备受

关注的问题,笔者在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参加了云南省教育科学研

究重点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技术培训研究》(项目编号:

JZ07034),在调研过程中深有感触: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农

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机

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公平”,但是,公平的资源

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公平资源的不均衡利用(不会利用、不

能利用或只能部分利用)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从信

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促进和可能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角度来研究二者的关系,

不仅可以从新的视角客观地分析其影响,还能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提供指导。

恰逢红河学院王全副教授申报了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教

育技术社会学基础理论构架研究”,笔者对其中的“数字化教育公平”专题研究

较感兴趣,便选择此专题进行研究。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

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由于事实上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个体才

能察赋的差异和不平等,因而使得教育公平成为最令人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

在我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把促进教育公平写到文件中,今年政府

工作报告也在重申,而有关教育公平的论著非常多,如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出

版的《现代教育不公平现象透析、解决对策与和谐教育构建及教育可持续发展

全书》;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

第一章引言

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和“教育公平”相关的论文3340篇,足以看出

我国对社会公平中的教育公平的关注。笔者浏览了收集到的与教育公平相关的

论文,发现内容多以促进农村教育和社会和谐为主,大多探讨的是政策法规类

的制定和农村扶持项目的实践经验,较少涉及到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教育公平问

题分析。另外,大家比较熟悉的从2006年n月正式启动,到加n年3月结束

为期5年的“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也涉及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但它关注

的是“公平入学机会”。

而在国外,发达国家主要有三类对教育公平的看法:一类像北欧福利国家,

认为所有教育都应该是政府包办下来的事业,从幼儿园到大学基本都是政府花

钱,但也有一些改进。比如高校收学费收得非常策略,给予很多优惠奖学金和贷款。一类是美国的模式,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是不一样的,公立学校免费和低收费,私立学校高收费。另一类是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希望把公共事业民营化,尽可能增加公共事业的选择性,当然也会深刻影响教育公平的程度可以看出关注的也是政策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

而有关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影响的文献,不少文献和论文就教育不公平现

象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建议大多以倡导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主。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绝大多数都赞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观点,只有少部分的作者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将引发新的教育不公的气息。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蒙自县

所样本学校进行调查研究。

(一)文献分析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检索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

学校图书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图书馆查阅有关信息技术和教育公平的文献资料上千份,获得红河州和蒙自县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论文提供有效资料。

第一章引言

(二)问卷调查法

编制“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公

平的影响研究问卷调查表”对7所样本学校及其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作为数据分析的第=手资料石------------------一---------------一

(三)实地研究法

深入样本学校进行实地访谈调研,一方面可以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信度确

认,另一方面可以了解问卷未涉及但和论文主题相关的信息。同时到蒙自县教育局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核实,保证数据真实有效。

(四)数理分析法

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蒙自县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情

况和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l)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2)存在的教

育不公平现象和小学教师对教育公平的看法;(3)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

影响;(4)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第四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教育公平必然将而且已经涉及到了信息技术

在教育中应用的公平问题。因此,从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促进和可能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角度来研究二者的关系,不仅可以从新的视角客观地分析其影响,还能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指导。论文通过对蒙自7所样本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和一线教师对教育公平的看法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提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第一章引言

二、实践意义

论文以7个样本学校为依托,探讨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考

虑到实验地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数年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以便我们预测其他薄弱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实现教育公平巫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所选的7所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时间从2000年到2004年不等,拥有至少4年的教学经历,学校有国家投资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设备,有独立的计算机机房,能够共享“蒙自教育网资源中心”网络信息,符合作为样本学校的条件,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在论文中尝试定义了“自救教育”和“教育公平系数”的概念,两种思想

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意义。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教育公平相关理论辨析

一、教育公平的由来

教育公平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之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有教无

类”思想与实践。可以说,孔子开启了公平教育的先河。

(一)科举考试制度中的教育公平

科举是一种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从隋朝至明清的科举制度,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它所蕴涵的公平竞争、择优选才的文化精神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超越民族和时代的界限进行传播发展,从而为近现代政治文明所吸收、借鉴。古代科举制度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公平思想,主要反映在科举考试的权利、过程、录取等方面,成为科举制度得以延续千年的决定性因素。近百年来,科举制虽已废除,但科举考试文化传统,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借鉴,对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系列考试制度的建立和演进过程,就汲取了科举制之统一考试形式、公平选才观念及考试管理的有益经验。

(二)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教育公平思想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教育公平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以孙中山的教育

公平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最大。他的教育公平思想的特色之一在于普及义务教育。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就把普及教育当作政治纲领。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上又把“励行教育普及,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整理学制系统,增高教育经费,并保障其独立”作为国民党的奋斗纲领。另一方面他认为:同为社会之人,生于富贵之家即能受教育,生于贫贱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甚也。他主张凡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尽其聪明才力。孙中山教育公平思想的另一特色在于男女应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对女子要进行专门教育。他倡导开办女校,并到女子学校视察讲学。这打破了几千年来女子不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封建传统。

(三)新文化运动倡导教育公平

20世纪20年代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各种教育思潮纷纷涌现,

比较典型的有平民教育、工读教育、实用教育等。当时,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反对封建主义专制教育,追求教育权利的扩大和教育机会的平等,主张给无

力入学或失学的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他们或多或少都希望普及教

育、学习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

“五四时期”的共产党人和知识分子都参与了平民教育的实践。在进步主

义教育思潮影响下,1922年政府发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所制定的“七项标准”,明确地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作为指导教育的基本方针。这“七项标准”是: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

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五四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传到中国,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

来等为代表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主张只有致力于民主社会制度的实

现,建立新政权,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才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

李大钊指出,今后世界是“劳苦大众世界”,民主的精神不仅要求政治、经济上的平等,也意味着教育权利的均等。

(四)高考制度体现教育公平

“高考”被认为是至今为止中国大陆最严格、最公平、最公开的考试!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用“分数论”打破了“成分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非义务教育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是

根据社会分工的现状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做出某种鉴别的选

拔。而鉴别和选拔的有效性是非义务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这里,教育

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而应该使所有人面对同样的评价标准和被选拔的机

会,高考有效地保证了所有人被选拔机会的平等。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一)公平的概念和分类

在《汉语大词典》中我们找到了对“公平”一词的解释:公平指的是处理

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如,公平合理;公平交易;裁判公平等。

公平是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公平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联,

并以此为基准,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着资源与利益在

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罗

尔斯提出关于公平的著名的三条原则:①每个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

同的自由;②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对所有

人开放;③如起始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

“补偿利益”的方法来保证。他言明了两种性质的公平:一为“均等性”的公

平,即平等地对待相同者,是一种水平性的、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另一种

为“非均等性”的公平,是垂直性的、纵向的、不均等的公平,即“不均等地

对待不同者”,如多劳多得、贡献大者先富等。同时,也指出了追求社会公平的

价值取向,是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和利益补偿。公

平从分类上可分为机会的公平、起点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也可以分为原则的

公平、操作的公平与结果的公平。[l]

(二)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内容

对什么是“教育公平”,学者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了解读,其中涉及到哲

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由于各人所

处的学科视角不同,因而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教育公平概念的几种代表性表述

(1)“教育公平是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表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关于教育

机会平等以及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性的一种主观体验、社会制度、现

实状态和理想追求,是促进社会个体公平发展与人类解放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2)“所谓教育公平,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

tIl刘惠林.中国的发展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399页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当时、当地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公平一般是指对教育领域中各主体(学生、教师及学校等)及其行为

之间等利(害)交换的社会关系的度量和评价。”它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活动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4)“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

机会,二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前者是指尚未实现教育普及时要达到的目标,后者则指已经实现了教育普及时所要达到的目标。”

(5)“公平不等于平等。教育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类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的平等与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

(6)“教育公平是指处于同一社会的个体,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受教育的

结果上都应该是平等的,任何受到区别对待或条件不均等都被视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7)“教育公平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不同层次种类的教育公平,其内涵是不同的。参照教育公平的外延,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观念层次的教育公平,是对教育市场公平和教育社会公平的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是以人们对教育市场公平和教育社会公平的合理性的判断作为评判标准。教育市场公平是一种

使教育效率达到最大化的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最佳配置的方式不等于最理想的配置方式,必须实施机会平等、交易平等及竞争平等,而机会平等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教育社会公平也即财富和收入的平等,对学生而言,是指学生已有的受教育程度和一定时期内所受教育程度的平等。”

(8)“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公平首先关注的不是作为

教育者的个人如何对待或享有何种待遇,而是由不同划分标准所形成的特定受

育群体在教育利益和负担中所占的份额;只有在确认‘份额’在群体中公平分

的前提下,群体中个体教育权利分配的公平性才有可能和有意义;教育公平除

要求一种分配以外,还特别强调相应的救济或制度保障。”

(9)“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一般被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个事实判断

指教育的平等、公平和合理;二是作为一个价值判断被解释为对教育是否平等、

均等、合理、适当所作出的评价或判断。”

(10)教育公平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相同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享有的平等

态;另一种是对这种状况的评价。”前者表现为相同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在数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和质量上平等地占有,后者是按照社会确认的标准或原则对社会成员之间对教育资源占有状况进行价值评价。

(n)“教育公平的内涵是丰富的。第一层面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

人权与自由发展,即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构造,体现着现代社会每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及对更高级教

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第二层面是指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

教育公平,也包括在教育过程和师生互动中微观层面的公平。”“第三层面,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即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

面上的平等。”[l1

综上,无论从什么角度、什么学科性质出发,教育公平都强调受教育者享

有公平的权利和被公平的评价标准所评价。

2、教育公平的普遍定义和内涵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

教育思想背后的价值观是很清楚的。一方面,有公正和公平的一般概念;

另一方面,尽可能的矫正自然和社会历史中偶然的不平等。公正就是要求随机

地出生在不利环境中的随机出现的聪明儿童,应该受到与出生在优良环境中的

同等聪明儿童同等的教育。公平则更要求出生在不利环境中的儿童不因其环境

的限制而比出生在优良环境中但不如他们聪明的孩子更差。《联合国人权宣言》

第26款对这个观点做了很好的概括。它宣称,不论社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

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2J当然,公平不只是对聪明

的儿童而言。不聪明的儿童也是基因和环境偶然分配的产物。对他们来说,公

正的含义是要求他们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将能够使他们同聪明的儿童至

少稳定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以维持住他们与聪明儿童之间的差距。

(l)教育权利平等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

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基础之后,平等接受教

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权利平等具有两层涵

义:一方面,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该平等;另一方面,人人享有的非基本权

利应该比率平等。所谓基本权利,即人权,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的、最低的权利,

[ll林永柏.关于教育公平的涵义及其特征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l2]刘惠林,中国的发展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404页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是满足人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最低的、最基本的需要的权利。《联合国

人权宣言》宣告:不论社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

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里所说的就是关于人的基本教育权利的平等。非基

本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比较高级的权利。在现代教育体制中,受教育权利

依然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受高层次教育是人的非基本权利。普及义务教育是满

足人的基本权利的手段。教育权利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取决于社会能够向社会成员提供的资源状况。

(2)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是人类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去理解教育机

会均等这一概念?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很多,最具有代

表性的要数美国的科尔曼和瑞典的胡森的论点了。

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为四种涵义:①在前工业社会中,

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②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

的标志是创办面向人民大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③在欧

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

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受到教育;④在自由主义

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

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l] T.胡森则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定。他认为“平等”有三种涵义(1)指每个人都不受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2)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3)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机会则指几组变量:①学校

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②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③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

④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⑤学习机会(即教学条件)。[2]

教育机会均等是一种历史性实践,教育平等的观念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演

变。当代著名教育家瑞典的T.胡森教授在一份权威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实践依次在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和结果均等论三种平等观指导下演进三种平等观所持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

第一,效率优先的起点均等论

这种均等论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合理性,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均等论。当一

川刘惠林.中国的发展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406页[21刘惠林.中国的发展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408页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社会向其成员提供的教育机会,尤其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其有限时,其教育制度必然有很强的删选性。教育的社会职能就在于根据成就标准(往往以考试成绩

为标志)层层删选,分别授予能力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教育,进而使他们进入

不同的角色地位,以保证社会运行的高效合理。教育的平等只能是受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的平等,选拔方法的公平,即教育起点的平等。在资本主义发展前期,西方各国奉行的英才治国论或能力主义论正是体现了这种平等观。当时各国的均等化措施仅限于教育权利的平等、普及初等教育并建立双轨教育制度。当然,用效率平等论取代等级化教育确实是历史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只停留在让人接受不平等教育的阶段而已。

第二,公平优先的形式平等论

效率均等论,其实只是用经济的不平等取代了身份的不平等。随着社会发

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公正思想的渗透,在教育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强调社会稳定性的政治平等观。这种平等观要求平等地对待每个儿童,让他们接受同样的教育,或者说要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和教育过程中平等。矛头直指不平等的教育,直指具有淘汰性、删选性的教育制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正是这种均等观的体现。与这种均等观对应的是发展水平相对高的社会。这种均等以社会公平为价值尺度,为所有学龄儿童接受共同的基础教育提供了保证,但这一理论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巨大差异,对所有儿童的同样教育可能反而剥夺了不同背景、不同家庭的选择机会,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三,突出个性发展的实质均等观

前两种均等观虽然是不相容的,但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可称为社会本

体论,而实质均等观则是以人为本位的均等观。它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强调教育平等应体现在向每个儿童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因为给每个儿童提供的是有区别的教育或不平等的教育。它要求结果的相同,取得学业成功机会的相同,当然这里的结果和成功都以个体学生的潜能是否被充分开发为衡量标准,而非达到一个外在的共同参照系。1966年,美国教授科尔曼在一份著名的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报告中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后来被学术界认为是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一些国家采取向社会文化处境差的

儿童提供补偿教育,儿童早期开发计划及适应儿童发展的个别化教学以及掌握学习策略均可视为从实质平等论引申出来的改革措施。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我们花大量的笔墨详细阐述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内容,是因为教育公平在理

论上非常复杂,在实践中情况多样,很难用纯粹的、单一的标准来衡量。

3、本文中“教育公平”的定义界定

由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历史渊源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教育公平的定义和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谈论教育公平是一个在现代历史时期比较公平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本文中所探讨的“公平”是作为一个社会和谐发展所能认可的某种程度的公平。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肯定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尚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或者说正是由于这种特定不公平的存在才能使社会大环境中的教育公平得以实现。有了这个前提,在本文中,教育公平指的是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两个方面。再细化了说,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入学机会的公平、学习过程的公平和学习结果的公平。

第二节信息技术相关理论

一、信息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媒体

和工具,它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是因人的超感官需要而产生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000年~50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 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名为《电与磁》的论文,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电通信实验。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重大影响。

二、信息技术的一些重要特点[l]

(一)数字化,方便复制,’快速传输,易于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信息(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都可以按

照一定的编码规则转变成相应的数字形式,信息复制的成本持续大幅度降低;信息传输速度迅速快捷,带宽几乎不再成为信息传输的制约条件;对于传统资源

来说,拥有者将其转给他人后,自己不再拥有该资源。但信息资源的拥有者把信息传给他人后,自己的信息并不减少,信息资源的这些特点使之非常适宜资

源共享。

(二)边际效益递增性

经济学认为,传统产品生产中,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它的规模超

过最佳经济规模时,将导致其边际收益率下降。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有所不同,从信息产品或服务的特点看,信息资源开发的初始成本高,而复制成本极低,边际成本趋向零。同时,很多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与用户规模成正相关,用户越多,其价值越大。例如优秀的文化信息产品,使用者越多,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大,因此信息资源具有边际效益递增性。(三)非均衡性突出

由于认识能力、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和信息技术手段等多方面的条件不尽

相同,人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有多有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占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均衡。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信息资源不均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数字鸿沟”。

IIJ兰小媛.信息公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四)智能性高,需要学习才能掌握和利用

与其他资源不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脑力劳动或者说是智力劳动。

需要积极学习才能掌握和利用。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创新性活动、创意性活动越来越多,对培养民众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常见应用方式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利用信息技术工

具呈现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数字化实验室等;2、利用信息

技术工具进行学习,如:网络协作学习、网络作业提交等;3、利用信息技术工

具进行备课和教学管理;4、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

学的开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技术上来说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

多媒体化的特点;从功能上来说,它给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所不具有的新机制:

1.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声形化表

达,并且可以用链接的技术通过图片、动画、声音、文字说明等多种形态的

识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和说明,这对优化学习者的认

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传播的多样化—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播方

不同,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相互作用

方式。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

课程和远程学习等。

3.教学资源的共享化—网上教学资源是对广域范围内的教学资源的

合,可以满足各类学习者在各种学习状态(集体教学、个别化学习)下的学

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4.教学形态的多样化—班级形态的集体教学、个别形态的自主学习、

际和国际间的协作学习等,都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

5.教学时空的扩大化—学校和课堂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场所,信息

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6.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根据教学需求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和训练条件,

为认知活动的优化和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7.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克服了以往教

学延时反馈的弊端,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诊断性反馈,也可以在教学结束后提供总结性反馈,为教学过程的调控和教学结果的评价提供依据。

显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共享优质资源、丰富

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章问卷设计说明和问卷处理的方法

第三章问卷设计说明和问卷处理的方法

第一节问卷设计说明

一、问卷设计的依据

论文主要想了解样本学校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及教师对教育公平的看

法,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等,我把小学一线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根据小学教师所处的环境和问卷希望调查的内容,收集大量的有关教育公平的资料,并选取比较典型的并在小学教育阶段可能涉及的内容来组织问卷。问卷以客观题为主,答案设计遵循梯度原则,便于后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问卷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小学存在的教育不

公平现象、教师对教育公平的态度和看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对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影响的观点。除面向教师的问卷调查外,笔者还设计了面向学校的情况调查表,调查表详细记录该校的教师总数、学历和职称情况,学生人数、计算机数和师生比率、生机比率,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有利于后期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

二、问卷的编制

在请教导师和同事,并在冷泉中心学校小范围内试用之后,经修改终于成

型并发放到7所样本学校开展问卷调查。学校情况调查表(附录A)和教师问卷

调查表(附录B)详见附录。

(一)学校情况调查表

学校情况调查表主要了解样本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表采用表格

形式,包括:学校名称、教师人数、学生人数、教师学历、教师从业资格、教

师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职称、学校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机房使用情况、教师周课时、教学资源来源、信息技术竞赛和培训参加情况等13个方面。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又细化为男性人数、女性人数、少数民族人数等;教师信息技术水

第三章问卷设计说明和问卷处理的方法

平用参加信息技术类培训情况和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情况来衡量;信息技术

课开设情况又包括何时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开课班级数、信息技术教师情况、学校机房和计算机数量、开课年级等;机房使用情况了解机房的配

置和在非教学时间是否对师生开放;分学科了解教师周课时;教学资源来源用

来了解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和使用情况;信息技术竞赛和培训参加情况是作为

了解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辅助问题而设立的。

(二)教师问卷调查表

教师问卷调查表由以下两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教师基本信息部分。包括所在学校,教师的职称、性别、民族、学

历、教龄、任课年级和所教学科等8项内容。

第二,问卷主体部分。包括21个客观题和2个问答题。

1、基本信息补充问题:第1、第2道客观题了解参与问卷的教师所处的教

学环境和课时量;

2、信息技术相关问题:第3—第7道客观题调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

的情况,第10、第n道客观题了解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对教学质量产生何种影响的观点;

3、资源相关问题:第8、第9道客观题调查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看法和利

用情况;

4、教育公平相关问题:第12道客观题了解教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

第13—第18道客观题分析教师最关心的教育公平问题和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第19—第21道客观题了解学生在入学和升学环节的公平现状,了解国家政策

在当地的实施情况;

5、问答题部分:第22题用于辅助“学校情况调查表”了解教师的信息技

术技能水平,第23题为开放式问题,可以弥补问卷中未涉及到而教师比较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

问卷主体部分的23道题目的分布情况如表3.1所示:

第三章问卷设计说明和问卷处理的方法

表3.1问卷信息分布情况

基本信息资源相关信息技术相关教育公平相关

题量22811

百分比(%)8.78.734.847.8

从表3.1中可以看出:接近50%的题目和教育公平相关,和信息技术相关的

题目占总题量的1/3左右,其他为基本信息和资源相关的信息。将资源相关的信息单独列出是因为该部分与信息技术和教育公平都有联系,划分到谁的区域都

不合适,为了方便计算,便作为单独项目列出。

第二节问卷处理方法

一、问卷的数据处理

“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是了解7所样本学校基本情况的依据,首先将

所学校的纸质调查表输入计算机形成电子版,然后根据“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包含的内容,把7所学校的电子调查表综合为一张表格,便于后期学校总体

况的分析处理。

“教师问卷调查表”是论文数据的主要来源。7所学校共发出问卷130份,

回收ns份,其中有效问卷110份,有效问卷所占比率为93%。问卷由8项

师基本信息和23道题目构成,可细化为125个选项。首先确定问卷信息的各

指标及其代码,形成“问卷信息统计指标”(见附录C),然后按照统计指标将

所小学的问卷进行量化处理,形成7份电子表格(见附录C)。电子表格表头

加该校校名,横坐标为教师基本信息A,一一G7列和问卷信息主观题23列及问是否有效的标识列总共31列,纵坐标根据最多选项的数目设为1—7个选

的梯度代码。在31*7个单元格中依照纸质问卷的信息如实计算并填写该选项

实选人数。

除7所学校的问卷数据外,为了便于横向和纵向的统计分析,我将数据

横向分析表格命名为“总表”,纵向分析表格命名为“县城和乡镇对比”,设

了“总表”和“县城和乡镇对比”两份数据表(见附录C)。“总表”数据表包

两个独立的表格,表cl是对7所学校总数据的表达,即计算7所学校教师对

第三章问卷设计说明和问卷处理的方法

一选项的实选人数;表CZ是对7所学校总数据的百分比表示,由“总表”中表一的数据除以总人数得到。

“县城和乡镇对比”包括四个独立的表格,表C3是对2所县城学校总数

据的表达,即计算2所学校教师对同一选项的实选人数;表C4是对2所县城学校总数据的百分比表示,由表C3的数据除以县城学校教师总人数得到。表CS 是对5所乡镇学校总数据的表达,即计算5所学校教师对同一选项的实选人数; 表C6是对5所乡镇学校总数据的百分比表示,由表CS的数据除以乡镇学校教师总人数得到。

将“问卷信息统计指标表”、“总表”、“县城和乡镇对比”表和7所学校的

表格组合为“论文数据”电子薄(见附录C)。数据处理及图形绘制都在该电子

薄中完成。

二、问卷数据的分析方法

“论文数据”电子薄建立完成后,将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总表用于横向

分析,表中列出110位教师对125个选项的选择情况,并做了百分比换算,根据教师总体选择情况得出该类地区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和教师对教育公平的看法,提出适合该类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县城和乡镇对比表格用于纵向分析,将7所小学以县城小学和乡镇小学的

区别分为两组,计算出教师对125个选项的选择情况,并做百分比换算处理。针对问卷设置的问题对县城小学和乡镇小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区别对待不同区域的教育公平的办法。

表格的分析结果都以图形表示,绘制在EXCEL表格中,并呈现在论文文档

之中。

第四章样本学校基本情况

第四章样本学校基本情况

第一节样本学校选择依据

一、选择小学作为样本对象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基础教育是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陶冶基本品行的教育。在当代,

实施基础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我们常说起点公平、“赢在起跑线上”,对于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而言,在教育公平的话题中备受

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讲,基础教育的失衡状态特别是校际之间的失衡正是现代教育异化的一种表现。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就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种压力在教育体制中层层下移到基础教育层面,使本不应具有竞争性质的基础教育也涂抹上了激烈竞争的色彩。择校问题、‘第二课堂’等现象都是家长为了能使孩子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秀地位而无限制进行教育投入的表现。同时,家长和社会对选拔性基础教育的认同,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而且使就业市场对人才‘水涨船高’,导致人们对教育需求盲目的无限制地增长,使基础教育背离普及性质越来越远。”[l]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让教育在起点就彰显出公平的规则。

(二)政策制定、工程实施都以基础教育为起点

大家耳熟能详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和受益面较广的“农村中小学现代

远程教育工程”,以及众多的扶贫助学工程都以小学作为起点。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选择小学作为研究对象,既能了解政策落实的情况、

实施的成效,也能从根源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国家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提

供一些参考。

[1]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一32

第四章样本学校基本情况

(三)基础教育的社会高收益率

基础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收益率均高于其他教育阶段。希腊经济学家

萨哈罗普勒斯(GeorgePsacharopoulos)1994年在他对“教育投资回报率”的研究

成果中指出:(1)教育投资回报率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而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初

等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其次是中等教育。原因在于,初等教育的成本低于其他

阶段,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的生产率大大高于文盲。(2)在各个教育阶段,个

人回报率都高于社会回报率,因为教育受到政府公费的资助。tl1

二、何种样本学校是最合适的

笔者在做文献综述和前期调研时发现: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众多,其中经

济、地域等客观因素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本文要重点研究的是信

息技术应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这和地区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为了避免把

重点放在重复他人区域类的教育公平研究上,我选择了一个地区的同类学校进

行调查,要求该地区经济状况较好,样本学校都有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地对经济和区域进行研究,而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对教育公

平的影响上,以及国家的政策和扶持项目在这类地区的实施情况,进而可以推

断出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可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这样提出的解决措施更符合当地情况,更利于普及实施。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经济状况较好,2005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固定资

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分别居第一、第二和第三位。

[2]其州府所在地蒙自县经济条件、基础教育质量在全州位居前列,我们从蒙自县

城及其城郊乡镇具备信息技术应用条件的众多中心学校中随机抽出7所小学作

为样本,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横向方面,我们要了解这些学校的

共性问题: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存在的教

育不公平现象和能适用的国家政策等;纵向方面,我们将县城小学和乡镇小学

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程度和教师对教育

公平的不同看法以及信息技术能缓解和克服教育不公平的方面,进而提出有效

促进教育公平的恰当对策。

111孙梦洁,王少君.从分配的角度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政府责任【J].内蒙古财经学院

学报(综合版)第4卷第2期,2006年6月

lzl蒙自年鉴.2005年〔21.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5.

第四章样本学校基本情况

是所选5所乡镇完全小学中距离县城最近的学校。

4、文澜镇多法勒小学。文澜镇多法勒小学位于蒙自县文澜镇近郊多法勒村

委会辖区,隶属文澜镇多法勒中心学校。

5、雨过铺小学。雨过铺小学位于蒙自县雨过铺镇境内,隶属雨过铺中心学

校。

6、草坝小学。草坝小学位于蒙自县草坝镇境内,隶属草坝镇中心学校。

7、冷泉小学。冷泉小学位于蒙自县冷泉镇境内,隶属冷泉镇中心学校。

各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附录A)由指定的多名红河学院学生分别完成,并

加盖学校公章,表4.1为笔者依照纸质调查表录入完成。表4.1样本学校基本情况

二小四小东村多法勒雨过铺草坝冷泉

54536,4061:1626221:2183139581:1525学生人数

教师人数

计算机数

师生比

生机比

本科

大专

中师

高中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

小学二级

获等级证书教师数

何年始开课

开课班级数

信息技术课教师数

机房开放程度

信息技术获奖情况

2204792493

1223945

152

1:18

59

l:11

:2:2加13120,自14.5:

)041883001:142t1617:1

ll

l3

2235152

货20181244321

2:1283119:201338071

23526390257

114

2002

25

20022003200320032004

‘0沼以4",尹O侧八知一‘U比0内J咬J,曰

教师

州二等奖

教师

县三等奖

教师

县二、三等奖

从未参加

125是无49否无

第五章数据分析

第五章数据分析

第一节样本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一、横向应用分析

横向应用情况想了解蒙自县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情况,所以

把7所项目学校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

(一)教师学历和职称分布情况

7所学校110名参与问卷教师的总体学历和职称情况如表4.1所示:

表4.1教师学历和职称比率

硕士本科专科中师高中高中以下缺省

人数041633102

百分比(%)037573102

小高小一小二见习缺省

人数6431915

百分比(%)5828

调查表明,110名教师中50%以上的教师都是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按职称评

定的年限计算,大多都是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学历以专科为主,具体来说,高级教师所占比率为58%,专科学历为57%。

(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很难用纸质问卷来衡量,在访谈过程中我了解到,蒙自

县的中小学校都有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惯例,好多学校己把教师计算机能力纳入考核要求,所以在本文中,我们用教师所获得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结果来衡量其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如表4.2所示:

第五章数据分析

表4.2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国家二级国家一级省二级省一级无缺省

人数961052510

百分比(%)8.25504.5239

67.7%的教师都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说明近70%的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信息

技术能力,能够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

(三)设备使用情况

设备使用情况包括学校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教师使用设备的情况两类,如表

4.3所示:表4.3设备使用情况

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基本不用从来不用缺省

学校7727303

学校百分比(%)7025303

教师8422211

教师百分比(%)7620211

从表中来看,70%的学校都经常使用设备,25%偶尔使用,基本不用的只占

3%,而从来不用的为O%;教师的使用情况和学校情况相当,76%的教师经常使用,20%的教师偶尔使用,基本不用的占2%,从来不用的为1%。

(四)使用设备处理的工作

在学校情况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学校除机房外,都有其他的计

算机供教师使用,教师用计算机处理什么工作,对本文的研究很有意义,所以把它也当作一项内容来处理,如表4.4所示:

表4.4使用设备处理的工作

文字处理统计成绩获取资源备课教学娱乐

人数645688545726

百分比(%)585180495224

该题为不定项选择,58%的教师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工作,51%用来统计成绩,80%用来获取教学资源,49%用于备课,52%用于教学,只有24%用于娱乐。从统计数据来看教师使用计算机处理的都是和教学相关的活动。

第五章数据分析

(五)喜欢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喜欢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是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情况的一个补充

问题,可以通过这个补充问题了解教师熟练掌握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可以经常使用的设备情况。如表4.5所示:

表4.5喜欢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光盘(电视机+DVD)计算机其他不使用

人数119841

百分比(%)108941

该题为不定项选择,10%的教师喜欢使用远程教育模式一资源,89%的教师

选择计算机,4%的教师选择其他,但未注明为何物,只有1%的教师不使用。这和表10收集的数据相吻合,可以断定教师的回答是真实的,结果是一致的。(六)小结

以上5个问题的数据显示:被调查的110名教师中,58%的教师是小学高级

教师,57%的教师为大学专科学历;67.7%的教师具备了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

教学的能力;95%的学校和%%的教师都在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使用设备大多都

是进行教学活动;而在众多的设备当中,10%的教师喜欢使用远程教育模式一资源,88%的教师偏好使用计算机。调查结果显示的是一类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小学,学校和教师对信息技术并不陌生,而且正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和我们选择项目学校的预期一致,可以把7所项目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和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

二、纵向应用分析

纵向对比旨在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经济的关系,对比县城小学和乡镇中

心小学在师资、设备和观念上存在哪些差异。由于7所项目学校中2所为县城小学,5所为乡镇小学,参与问卷的教师数量相差较大,为了保证对比数据的有效性,我们选用县城小学的百分比统计和乡镇小学的百分比统计作为数据源(详见附录C)进行对比分析。

(一)教师学历和职称分布情况

教师职称比率如图4.1所示:

第五章数据分析

图4.1职称比率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xxxx〕24号)文件精神和《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盐发〔xxxx〕20号)要求,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老校区校园网始建于1999年,学校网站于xxxx年开通。xxxx年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在校园数字化方面投入不惜重金,按照《江苏省“校校通”工程建设指南》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装备。十多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从硬件建设来看,学校建成“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局域网,学校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90间(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6间,全自动录播教室1间、数字化实验室1间,多功能阶梯教室4间,1000人学术报告厅1间,500人报告厅1间,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校园电视台;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园网使用100 M电信光纤接入因特网,并高速连入市县城域网,实现办公楼、教学

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看,我校近几年在对外宣传、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已实现数字化办公。从教职工信息素养来看,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管理人员能熟练办公应用软件。 我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整体规划和推进机制缺乏,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校本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教学等方面应用不足,网上教学、网上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强等。这些都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二、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阜宁中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盐城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方案》,从“建成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生态型智慧校园”的高度出发,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 展规划 1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未来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当前很多发达国家教育领域都已相继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以教育为服务内容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这种信息化网络以先进的应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快了学校之间信息传递速度,为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应用环境,有效地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成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教育基础设施,推动了本国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几代新人的长远大计,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经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当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是: 1.大部分教师虽已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快速提高教学业绩,但对如何建设和发展,认识比较模糊。

2.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缺乏深入了解,对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还没有确立发挥各种教育媒体作用的观念。对教育媒体如何跟课堂教学和教室环境设计三者相适应的研究相当肤浅。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指导。 1.适用于校园辅助教育的软件资源太少,软件建设思路不明,课件制作问题上认识有偏差,受上级各种评比活动的导向影响较大。 2.骨干学科带头人对信息技术指导和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乏相应的教科研活动带动应用的开展。 3.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评估、教学管理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相应配套政策没跟上。 二、发展目标: 第一,继续全面推广应用视听传播技术,积极探索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

基于数据年鉴对中小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20, 10(5), 640-64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119668347.html,/journal/ae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19668347.html,/10.12677/ae.2020.105108 基于数据年鉴对中小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张玲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收稿日期:2020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4日 摘要 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相比,我国在教育上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亟需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和如何保障教育公平近年来一直是社会热门话题。本文结合近五年的国家数据年鉴(2014年~2018年),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机会不平等这两大教育不公平现象对东西部的教育经费、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和弱势群体教育机会等进行对比分析。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从经济、政策和社会这三方面对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教育机会 Thoughts on the Equ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Based on Data Yearbook Ling Zha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Received: Jul. 24th, 2020; accepted: Aug. 7th, 2020; published: Aug. 14th, 2020 Abstrac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compared with the st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nfair problems in education in my country urgently need to be resolved. The problem of un-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夹竹园小学2017 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数字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 1、教师逐步配备电脑,无线AP接入100mb光纤上网,实现教学与办公的高速。 2、校园网建设:2018 年完成 (1 )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 (2)资源建设数字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依托移动教育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 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 上多项交流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螃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班*** 蝿07 袆【摘要】 蚇本文阐述了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对于在不同层面上应该改进的措施。分别从教学方法的各个层面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分析。 蒅【关键词】 螂信息技术现代教育创新与应用 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然而,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把它与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 袄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羂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按层次不同分为四个方面: 薁(一)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社会的人至少应具有和信息社会接口的能力,如果你不会用计算机,不会用网络,那么你就无法和这个社会相融。中小学校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定义为“是指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简言之,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会学生如何检索、评估、利用、交换、共享、制作、保护信息,使学生能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羆(二)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谓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实施目标 以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市教育资源库和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将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与学的转变、加强课程整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创建新型的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保障 1、各级政府在设备的配备和技术指导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各级政府的支撑为动力,学校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保障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学校现状特点分析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学校现有学生数527人,班级数15个,教师数36人。学生来源为本学区、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其中以本学区学生的比例居多。由于学校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较弱,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到10%左右。家庭电脑的拥有率和上网率都偏低,不过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的实施,家长的信息化意识也会随着学校实验的进行而提高。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德育为先,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校园办公系统不够齐全,需要继续完善和开发。 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1、学校建有专题网页。

2、教师自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部分学科购买了教学光盘资源。 4、市、区等教育信息资源库。 现有的资源少,对校外的资源的搜集和使用少,教师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较少,并且使用率较低。 除了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飞跃,资源的类型要摆脱单一化,向多样性、实用性过渡,这样才会改变和日常教育教学脱节,使用率低的窘境。 四、主要任务 1、创设符合千山路小学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建设并完善学校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制。 3、基于校本培训,开展多元培训,加速学生、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5、开展课题、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小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换句话说,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既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状态。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小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范围较小.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双语教育就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

浅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浅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响应“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在教学中 应用现代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现阶段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存在着误区,如何合理有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值得思考的话题。 引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 的重要条件。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结 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并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和教学组织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下,各 教育部门组织了中小学校创建“教育区域现代化建设”!大到学校的现 代化教育基础设施,小到课堂中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及现代化教育手段 的运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个名词在教育行业已经家喻户晓: (1)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 利于教学情景的创设。同时,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间, 延长教学的时间,很好地解决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量和教学时间,有利

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也能使学生更 快地掌握知识。 (2)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集 中教学形式发展为班级教学、远程教学、个别化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 等多种组织形式。目前,虽然班级教学仍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随 着幻灯、录音、影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为“课堂多种媒体”教学模式。 然而,我们能想到的现代化教育工具以及模式的作用真正普及了 吗?又有多少的学校,多少的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思想或者没有真 正使用好现代化教育设施呢? 就我的观察与调查统计,对使用现代化教育设施发表个人的想法: 一、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用”得怎样?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用,而用得如何,实在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或“规范”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正是我们一直没能从一个较准确的角度审 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大困难。但“用”实在太重要了,作为以 应用为主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无论从哪个角度,脱离了“用”,什么技 术都没有任何意义。 (一)从客观上讲,教师在“硬件”上就受到了限制,还是采用传 统式教学。 现在教育部门已经按照标准为各中小学学校配备了相应的现代化 教育设施,如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教室、视频教室、网络教室等。 但是学校的使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校把这些设备当宝贝一样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 近几年,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先后配备了电脑85台,其中学生用电脑45台,每百名学生拥有电脑10.2台,建有网络教室1个,建成了100M主干的校园局域网,并且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班班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了班班通、室室通和人人通“三通”工程。 信息化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基本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化。一方面,应用于学校管理。学校借助校园FTP或QQ群,进行及时通知,并将所有文件、通知、计划、总结发布在学校网站中供全校教师查阅,并实行教师网上提交材料,在设定的文件夹里上传相关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另一方面,广泛应用于师生教与学。老师们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全校教师依托丹阳教育信息网,建立个人教育博客,网络备课、办公平台、教学平台等实现了全市城域网优质资源共享,学生利用分配的帐号通过教育网校、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突破时空限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我校实行电子备课,然后要求上传到内部办公系统共享,再是提供下载,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再一次上传分享,同时也进行了网上评课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锻炼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今后三年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同时根据延安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求,不断加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校情出发,依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着眼现在,展望未来,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的深化改革。 三、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目标 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学校未来三年的信息化建设。 1.强化校园网站建设。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尽快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集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系统、学生成长系统、家校互动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教育网站。真正把学校网站办成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资源的中心、宣传的窗口、本校师生与其他异地师

我国当前小学教育平等状况

我国当前小学教育平等状况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1998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9%,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的比例已达94.3%。我国小学入学及毕业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小学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仍不尽人意。我国小学教育平等现状与问题主要如下: (一)地域不平等 1. 东西部地区差异引致的教育不平等 首先表现在实际享有的就学机会失衡。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东部达到96.47%,西部仅达到42.26%。沿海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末普及初等教育。2000年全国实现“双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自和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85%,其中东部为100%,而西部只有71%;全国小学辍学率为0.90%,其中东部平均为0.25%,西部为1.13%,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4.5倍。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我国最高、最低省区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相差5倍、7倍、9倍以上,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差距最大竟达17倍。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抽样调查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教职工宿舍、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购教具、墨水、纸本、粉笔资金不足的占32.5%。 辍学率折射了教育资源分布的多寡。2000年,全国小学生辍学率为0.27%其中4个西部省区辍学率在1%以上(西藏2.88%、青海1.39%、贵州1.32%、甘肃1.32%)。 2. 城乡差异引致的教育不平等 除东西部地区差异之外,各省、市、自治区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从教育经费来看:2003年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058.25元,比上年增长了10.97%,也只有全国普通小学生均水平的81.68%。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十分显著。2001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86倍,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湖北相差10倍。农村预算内公用经费最低者,小学仅有5元。农村普通中小学基建支出生均只有1.32元,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办学的基本条件。 (二)阶层不平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梯度发展的经济战略的实施,尽管赢得了效率上的收益,但与此同时导致了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乡居民家庭收人的调查结果,如果按户人均收人由低到高将全部调查户五等分分组,其中20%的高收人户占总收人的42.4%;20%的低收人户仅占总收人的6.5%。高收人组和低收人组的户人均收人比为8:1,差距相当大。贫困农民、进城农民工以及下岗职工人群是贫困阶层的主要构成成分。 在己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接受好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不公,受到普遍关注。一方面,私立学校、民办公助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出现,增加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家长的选择性;与此同时,上好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家长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的竞争,这固化和助长了城市社会中业己存在的阶层差别。 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贫困阶层护女教育公平失衡的直接原因。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差,生活贫困,温饱问题还有待于解决,子女的教育只能放在次要位置。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当前义务教育中的一个新难题。城市居民的系列福利制度及政策必然排斥作为城乡边缘人群的“进城农民工”。当地政府可以根据户籍制度理所当然的拒绝为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根据有关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学龄儿童按流动人口的2%一3%计算,估计全国约有200万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儿童不能就地入学。即使通过缴纳一笔不菲的“建校费”进入当地中小学校,但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与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仍然会导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单位 姓名 电话 邮箱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讲诉在近代和现代历史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都会给教师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挑战。而面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信息技术的更新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对教育进一步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各个国家都对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与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其技术发展极快的特点,改变了教师传统教学的观点,使得一些教师要渐渐试用这一新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现在有很多教师都还不会结合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开展,未能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要改变这个状况,就必须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步骤,要使得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主动性;学生;教师;学习兴趣;

目录 中文摘要............................................................. I 1 引言 (1) 2 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2) 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3) 3.1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3) 3.2 刺激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3) 4 结束语 (5) 5致谢 (6) 参考文献 (7)

1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优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激发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来配合在教育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旧的教育观念融入新的教育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要认识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怎么去搭建一个教师运用的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怎么开展课程去优化课程进行更有效率的教育,通过转变思维转变方式的教育方法去把旧有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育手段转变成灵活会用、通过计算机相关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接下来会讲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概念。

最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夹竹园小学2017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 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数字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 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 1、教师逐步配备电脑,无线AP接入100mb光纤上网,实现教学与办公的高速。 2、校园网建设:2018年完成 (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 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2)资源建设数字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 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 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依托移动教育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 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 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 上多项交流。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信息化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正成为营造新型学校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着学校教育飞速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民主化。 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充实、丰富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也为了使我我区各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区各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现从以下四个方面: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优化的教学设计以及培训方案来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广大教师参与的情况下,特制定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初具规模, 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发展目标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1 、教师全员培训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宋京双 [摘 要]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等。我们应制定教育公平政策,构建教育公平机制,创建教育公平发展模式等,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教育公平是主体人对教育活动认识的价值取向,涵盖了人们对教育特殊社会功能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由于教育公平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不同地区、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 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更值得认真思考。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取向 精英化在我国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反映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针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参与选拔和竞争,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制度更是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精英主义取向,并为选拔和竞争性考试提供了“用武之地”。 2.教育政策的非均衡化倾向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和差距,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现。具体包括:教育经费分配过分倾向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过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校校之间差距过大;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导致恶性的入学竞争;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待遇,一些初、高中根据学生升学的可能性分层次教学,人为地剥夺了所谓“后进生”的发展机会等等。 3.教育政策的非民主化现象 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当充分论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做出民主化的决策,否则难以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例如,有些省推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但却没有照顾到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或配套措施滞后,导致一些农村儿童因上学路远而辍学。 (二)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政策中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即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城乡差别严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没有学前教育机会;在升学率和升学的可能性方面,农村学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投资于城市教育;在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比较上,城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各种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备,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插口装到了每个教室,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而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师资素质较低,而且几乎谈不上什么教育设施,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可供学生体育运动的篮球也拿不出。致使广大农村孩子陷入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竞争起点上便落后于城市孩子。 (三)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经济生活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是其本质特征。弱势群体的不公平表现在社会诸多方面,教育的不公平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主要由贫困农民、下岗失业者、残障人员以及进城民工等组成。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农村贫困孩子因交不起课本费、杂费而辍学,甚至十几岁的孩子便需要出外打工。城市下岗失业者基本生活来源的现金性收入减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必然直线下降,下岗失业子女虽然接受义务教育大都不成问题,但是因为大学收费超过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往往丧失了向上深造的机会。我国盲聋哑学校较少,残障儿童接受教育比较困难。进城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当前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新难题,城市居民的系列福利制度及政策排斥作为城乡边缘人群的“进城民工”,当地政府可以根据户籍制度理所当然地拒绝为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根据有关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学龄儿童按流动人口的2%-3%计算,估计全国约有200万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儿童不能就地入学。即使通过缴纳一笔不菲的“建校费”等进入当地中小学校,但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与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仍然会导致这一部分入学儿童学业成绩不良、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从理论上说,改革的社会代价应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承担,但实际上往往是承受力最低的社会弱势群体承受了最大的改革风险冲击。 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我们相信,只要制定教育公平政策,构建教育公平机制,创建教育公平发展模式,强弱双赢的局面是可以实现的。 (一)为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保障 教育不公平与政策、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有关,可以通过政策修补和制度创新来解决,努力为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保障。 1.坚持教育品质的公平性 要把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的公平性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础性目标,在制定和出台教育政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育发展、筹措资金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教育公平的需要,努力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找最佳的支点,把握合适的界限。在指导思想上,要反思“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等泛市场化思潮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它包括市场但不能只有市场,不能把市场竞争原则适用于一切领域。法国前总理若斯潘曾讲过一句名言:“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还要反思效率主义的主导倾向。必须明白,社会既需要发展,也需要稳定;既需要效率,也需要公平。在指导思想上,我们不能把公平的目标排斥在外而把效率或者说发展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公平与效率相生相克,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因为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可以持续的。 2.坚持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性和教育收费制度的合理性 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强大力量,其力度和强度对教育公平起决定性影响。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继续强化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努力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在县域范围内,城乡教育经费要均衡,并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需要。发展教育事业,一靠政府,二靠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但要收的规范,用的合理,要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要建立必要的收费听证制度和审批制度,学校收费包括民办学校的收费,必须纳入政府宏观调控 — 20 —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答案与试题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教育技术基本要素包括:(人、学习资源、过程) 2.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四类:(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式策略、情景性策略) 3.演示型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印刷、广播、电视、(动画、网页、流媒体和课件) 4.过程型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各类网络交流工具,如:Email、(QQ、BBS、Blog) 5.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包括:(教学设计、媒体素材设计与制作、课件合成) 6.常用的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工具有:(Powerpoint、Flash、Autherware、概念图) 7.认知领域目标可以分为六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 (1)识记(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8. 按价值标准分类,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9.ABCD学习目标编写法包含的四要素是指(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 10.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科学研究,避免不了要作一些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一般包括 (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 二、判断题 1、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0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8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8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错) 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建议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的复制、移动、翻转和旋转等功能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以及使用“缩放选定图形”的功能认识图形的相似。(对) 3、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板块构造这一宏观变化加以演示,弥补了地理模型也难以展现的宏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对) 4、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人类迫害大自然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以及最新的环境保护的进展和举措等,能够实现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具体内容目标。(对) 5、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不必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模拟。(错) 6、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情景性、真实性、交互性和动态、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等特点并不能解决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错) 7、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综合应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对) 8、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doc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1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岗位职责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执行组织,担负着学校各类信息化应用的建设、管理、服务、维护的智能。具体的工作任务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承担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年度计划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考核;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了解、研究、掌握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新应用、新技术,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技术把关负责;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建设、管理及运行服务 二、校园网建设:负责校园网络系统规划、建设、管理;负责校园网中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和故障维护,确保校园网出口线路的畅通;负责学校中心机房的安全和环境保障,负责学校应用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负责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网络安全措施,及时发现系统安全漏洞,防止网络攻击,保障校园网计算机安全及网络杀病毒系统等;负责学校各职能部门计算机联网、IP 地址分配及网络线路的故障维护。 三、网站建设:承担学校门户网站、教育教研等网站的制作与技术指导;负责网站信息资源的收集、制作、利用、发布,做好网站内容日常更新,做好学校网上宣传。 四、教学服务:负责网络教学的推广与应用培训,配合学校教研 室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课件、教案、试题、教学光盘等);协助教导处及相关老师进行各级精品课、优秀课、教学团队、示范中心、教改成果奖等网上申

报工作;承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贯彻执行本校的教学计划,提高全省信息技术考试的通过率;承担学生信息学竞赛辅导工作。 五、电教管理: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多媒体教室设备;负责对学校各职能办公室、广播站、文印室等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负责为全校师生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六、照相录像:承担校内宣传和教学工作的录像和照相任务,学科研究等专题片的制作,硬盘复制、光盘刻录、图片扫描、视频采集等。 七、信息化培训任务:负责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培训工作,如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办公软件应用等培训,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能。 八、团队建设: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要逐步选聘、培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由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计算机硬件维护、软件开发、网站建设、教育教学、电教、管理及服务等各类人才组成的专业队伍,要有很强的业务经验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九、及时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网络信息中心工作职责 网络信息中心是负责学校校园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校园网)的整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的机构,应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制定校园网建设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提出新建、扩建、改建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建立健全校园网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安全条例等。

上王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上王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信息化工作现状 作为一所乡村小学,目前,我校采用“有线+无线”信号接入方式,教学楼(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教室、多功能室)可以做到网络信号全覆盖,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距离信息化校园的目标却还差的很远。但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不久我们即将在所有功能室和教学班级安装交互式触摸一体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届时教师可以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人人通”,也可以进行浏览访间,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教育教学。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应用情况 虽然硬件设施不足,但我学仍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广活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效果好。许多青年教师包括一些即将退休的有这方面特长和爱好的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设备,能充分应用网上资源进行敎学,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功能并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要求每学科教师在毎周内至少使用多媒体设备或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两个课时;对每学期举行的上课比赛都严格要求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三、数字校园规划及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校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2、分步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人员培训、推广应用等,因此整个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布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3加强应用,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分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4,整合资源,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三),建设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校园网络平台为核心,以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畅,高速流畅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构建数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建设可共享的优质校本资源库,实现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最终建成优质安全、绿色、人本的数字校园。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