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中小学教育的意义。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有何不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或环节来进行?怎样进行课堂管理?怎样进行课外辅导?参考“观点争鸣提示”一栏,进一步深入学习或开展课堂讨论。

识记

1.能陈述教学设计的特点及其对中小学教育的意义。

2.能说出上课的五个基本环节。

领会

1.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术语:

备课、教学设计、学习需要、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课堂管理、课堂教学节奏、课堂规则、行为矫正、心理辅导、冲突处理。

2.能比较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异同。

3.能用教学实例说明上课的五个基本环节是如何进行的。

运用

1.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对一个单元或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系统化计划的步骤和程序,并做出评价和修改。

2.运用课堂管理的原理,谈一谈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教学是一项有明确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的劳动能否取得成效,除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外,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熟练地掌握了一整套教学工作程序。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人们已总结出不少宝贵的经验,确立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从大处着眼,教学工作环节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部分,其中每个环节又有各自的一套程序、规范和技术,各环节有序更替,又相互协同。首先,教师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念,以各种方式对师生双边活动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教学设计方案。最后,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本章主要讨论教学工作的前面两个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教学评价请看本书的第十二章。

第一节教学设计

一、从备课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论,它的发展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西方的教学设计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80年代以后基本成熟,并开始出现了多种教学设计理论流派。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一般将教学设计等同于备课或课时计划,对教学设计的关注不多。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才有人开始将研究视线触及教学设计,而真正对教学设计引起重视并开展系统研究已经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教学设计与通常意义的备课、撰写教案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就工作的性质而言,备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备课的内容一般包括“三备与三写”。“三备”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是:写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即教案。在“备教材”中,教师主要是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等。教师一般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顺序。教师无权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挑选教材。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实际可能性思考得不够详细和周密,教学顺序的确定没有根据学习理论的原则。在传统教学的“备学生”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分析不够,甚至没有分析。在“备教法”中,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教”,往往以“教”代“学”,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的产生是缘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理论。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学校教学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因而,备课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凭籍教师个人修养、能力、学识、经验等进行教学的准备工作,其特点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要求学生从同一起点出发,采用固定的教材,在共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下,以相同的速度前进,达到相同的终点。这样,必然导致备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差悬殊,教学效果难以预测。

针对备课中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提出一种新的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它将实现中小学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例如,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根据课程和教材确定教学目

标,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以及客观条件制定教学目标;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教材,甚至自编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初始状态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选用不同的教法,安排不同的学法;要根据学习理论的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要根据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消耗的时间的差异,因人而异地做出适当的安排;要以传播理论为依据选用教学媒体等等。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曾提出“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的兴起,对于中小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教学设计是架设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克服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离的弊端。其二,教学设计讲究的是系统性、全局性地思考与把握问题,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学设计可以使备课这一教学环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中小学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反思自己的教学,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可以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掌握了教学设计基本原理的教师,把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指的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用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结果做出评价。简言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的策划。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起始环节,是为其它教学环节所作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准备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练功、排演,那么上课就是登台表演。没有排练就无法演出。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因此需要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判断和操作。

2.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这与传统教学的、以学生平均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3.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只有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传媒体系,从而保证教学设计能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

4.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并侧重于在问题求解中寻找方案和确定步骤,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这样就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设计的程序是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拟订教学方案,以达到教学的优化组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及学生进行认真细致、全面深透地分析,是搞好教学设计的起点。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理想的实施方案。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需要的分析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起点。因此,深入教学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问题的性质,收集大量的资料和可靠的数据,能够使教学设计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业成就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把它看作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例如,某小学一名数学教师,希望通过一年的教学,使自己所教的学生数学成绩获得“优”的占45%,“良”的占55%,同时消灭不及格。而测试的结果表明,“优”的占40%,“良”的占40%,同时有20%的学生数学不及格。这样就分别找到了5%、15%、20%的差距。这一差距就是学习需

要,同时,该教师也明确了今后数学教学的目标。

学习需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以确定在教学设计时解决的方法;发现现有教学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的可能性;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以确定优先解决的教学设计课题。学习需要分析一般先要确定分析对象,然后选择收集有关学习需要的数据的方法和策略,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找到学生学业成就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最后撰写报告,以数据为基础提出必要的建议。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和确定学生应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这与“教什么”和“学什么”有关;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打下基础,这与“如何教”和“如何学”有关。最终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科书是我国目前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就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而言,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指对教科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内容。在分析教科书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学生需要分析确定的教学设计的总目标,对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进行分析,了解、把握教科书总体特点;其次,进一步对教科书的组成部分单元与课进行分解、研究,把握课程内容的发展线索及其内在联系,确立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是要了解学生在完成这一单元学习后,其认知的、行为的、情感的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和水平。为了实现单元教学目标,还要对学习内容作详细的分析。例如,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掌握哪些技能,达到什么水平,培养什么态度,态度会有怎样的改变,需要哪些条件,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怎样等一系列问题,都要作具体详尽的分析。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精简和适当补充,删除与单元教学目标无关的部分,同时补充可能遗漏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科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心理顺序,组织好教学内容。

(三)学生的分析

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分析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确定学生的初始状态。只有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使教学获得成功。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的要求,判断学生的哪些方面必须加以分析,并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学生时,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把握学生

基本状况。其次,了解、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方案既需要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出发,也要兼顾两头。最后,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加强学习指导。根据学习的特点,就可以恰当地处理学习内容,准确地采用教学策略,科学地选用教学媒体,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为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践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注意避免教学目标过于笼统而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以教科书分析作为教学目标又过于狭窄。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也不应过高或过低,过高或过低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并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其次,确定教学目标分类,如采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的六级目标分类,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再次,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列出综合性目标。最后,用准确、具体简明的文字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即学生;行为动词,应该用严格、清晰的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情境或条件,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研究表明,识别不同类型的知识,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方面。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主要包括: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中小学各个学科中的部分知识,如数学、物理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命题、原理等,化学中的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体育中的动作要领,历史、地理中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都属于陈述性知识。

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注意学生对其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讲清两者间的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分析,除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状况外,还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作深入分析。恰当引入教学媒体,如教具、学具的使用,教材呈现手段的变化等。

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识。语文中的句子规则,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体育中的动作技能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成这一目标,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联系设计。在设计概念联系时,应注意充分应用正反比例。呈现正例有助于概括和迁移,但也可能导致泛化。呈现反例有助于辨别,使概念精确。规则的学习掌握也应配一些练习,及时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规则应用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做到一遇到适当的条件,便能立即做出反应。总之,教师在进行这类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对讲授与练习的时间合理规划,使规则、概念的掌握与解决问题技能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主要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和个体调控自己认知活动的知识。这类知识是渗透在各科学习之中的,没有专门和具体的学科内容。策略性知识分为两级水平:较低级的为一般学习活动的策略知识,如控制与调节注意策略、记忆策略和提取策略等;较高级的为创造思维策略知识。

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的对策包括,首先,应采用多种教学法,加强对话与沟通。其次,可以开放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策略活动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怎样使这种内隐的活动让学生仿效,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描述其内在思维,使学生可以想象。最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知。例如,通过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变成自我控制;教会学生在听课和看书时如何做笔记;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加以组织与意义加工,促进和便于回忆等。总之,要搞好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有关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加强策略教学的训练,同时注意挖掘课程中的策略性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有针对

性的教学设计。

从总体上看,三种类型知识的设计都要遵循两个基本要求:一方面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其一,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其二,所选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以学生的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其三,所选内容要有启发性,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组织内容时须考虑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结合。两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例如“细胞”是逻辑上单纯的知识,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远比理解复杂的高等植物和动物要困难,所以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两者的顺序。

(三)教学时间设计

学校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间时应做到:第一,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整体教学时间(一般以学期为限)做出合理规划。第二,科学规划单元课时。教师在进行单元课时设计时,应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状况,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每个单元所需的教学时间。第三,防止教学时间遗失。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好每项内容,同时又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有一定预测和心理准备。

(四)教学措施设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简洁地说明了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有很多,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新的教学方法,对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比较,以便于自己选择。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在当今“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教学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首先考虑媒体的使用是否有利于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具体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是否切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其次,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选择教学媒体要依据媒体的技术特征和教师能否熟练地操作所选媒体、发挥自己教学的特长选择教学媒体。第四,注意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最后,选择教学媒体应既要满足教学需要,又要注意节约。

五、教学设计的评价

评价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修改、决策信息,使教学设计及其成果更趋有效。如在建立教学目标体系之后,应立即进行目标价值的判断,使之能正确指导教学,并作为评价教学的基本准绳。至于在教学设计方案完成之后和推广应用之前,对其最后的成果进行评价更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必须建立各门学科教学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拟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程序,在一个小范围内反复进行试用、修正,直到满意,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第二节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它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方案,或者说为教师的未来教学描绘了一个蓝图,如何把这个方案或蓝图转化为现实,就存在教学实施的问题。教学实施即把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或蓝图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作为教学工作中间环节的教学实施又包括上课(或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课外辅导等几方面的工作。

一、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施中的重要一步,也是导向目标的过程,再好的教学设计方案都得通过上课这个环节加以检验。教学设计的意图要在上课中贯彻实现,同时根据上课中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教学实施的其余步骤都是为上课服务的,以上课为中心展开的。上课是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要渠道。

(一)课堂教学环节

上课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或环节来进行?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我国从事教学设计的研究人员盛群力和李志强将上课的环节分为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五个组成部分。其出发点是将教师的上课看成是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从而使学习过程有效发生及学习结果顺利实现。

1.启动环节

启动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往往利用问题、演示、试验、视像画面、言语描述等手段来创设这种情境。在课的启动时,教师常常还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其次,课的启动还包括了教师将学习的目标、方式、程序安排、达标评价的形式与标准等用适当的言语告诉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一开始就能建立起应有的期望。以往的课堂教学对交代目标、帮助学

生明确意向重视不够,往往只有教师的意向而没有学生的意向。除非学生对学什么、怎么学,掌握目标有什么用,新旧内容前后左右的联系怎样等等有清楚的把握,否则要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很困难的。最后,课的启动还包括学生为上课所做的必要准备,如作业纸的准备、外语听音设备操作的准备、体育课的准备运动等。

启动环节主要是非认知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够恰当体现教学活动的合目的性和认知——情意一体化作用。除了“启动”教学的作用之外,它还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保障”作用。

2.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新知能(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同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直接发生作用,离不开学生依托旧经验构建新任务的意义。“导入”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过渡衔接,一方面起着检查、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新任务的学习。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做到温故而知新,并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导入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有衔接导入法,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复习或练习导入;有悬念导入法,如“对数计算”中可举例:一张报纸对折50次,想想有多厚——这叠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超过月球了;有情境导入法,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现代多媒体等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情感体验;有激疑导入法,以疑激思、巧妙设疑:“究竟是谁失街亭?”。另外还有演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典故导入法、审题导入法、直接导入法等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3.展开环节

展开环节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新任务有实质性的理解。应该说,教学任务是否能预期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同展开环节的课堂结构是否得以优化有关。展开环节教师要做的工作有:(1)优化呈现。教师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接受的心理顺序合理呈现新知能。呈现时所依据的逻辑顺序是新知能(或学科内容)本身的结构特征;心理顺序则是学生掌握新知能时认知建构方面的先后难易之别。在中小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考虑首先满足学生对心理顺序的满足,因为优化呈现的目的是保证将新课题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心理意义,将外部的信息纳入原有的或经过改造的认知结构中。(2)指导编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类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将刚刚接受的信息结构化、意义化,从而贮存到长时记忆中去,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品质。(3)尝试练习。当学生对新信息经过合理编码贮存之后,可以说此时他们已初步习得(领会、理解)了新信息的实质含义。然而,这种习得还不能说是深刻透彻的,贮存也

尚未到达经久不忘的程度。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就匆匆忙忙做“巩固”的工作,难免会产生因急于求成而错误率高和因期望过高而学习效益差的情况。所以,这时候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指导性练习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动身体尝试练习一番。借助课堂上的即时练习或讨论,一方面教师可以即时判断学生初步习得的新知能是否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尝试练习的结果中体验自己理解或掌握的程度。(4)评价反馈。学生尝试练习活动必须通过形成性的、及时的评价或反馈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这种评价不是用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等排序,而是传递某种信息,让学生知道他在尝试练习中所表现的学习行为正确与否或正确程度如何,离期望的目标还有多远,通过与期望的目标相比较以此为后续学习提供激励。只有让学生看到他们自己的真实情况,并且知道该怎么办时,才有可能促进他们努力向上。实践证明,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个别指导与集体评价相结合,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

4.调整环节

课程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课的调整既包括了补救教学,也可能含有补充教学。补救教学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或典型出现的错误反应或动作,从新的角度加以澄清和纠正。补充教学则往往针对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加深拓宽。不管是补救教学还是补充教学,最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事先有所预计,因为的课的调整常常是不可缺少的。

5.结束环节

结束环节与启动一样,虽然所占用的时间不多,但却非常重要。课的结束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小结”和“照应”起到提炼主题、概括要旨、过渡衔接的作用。小结是反映“今天”的课与“昨天”的课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对这一课堂学到的新本领再次有一个总体印象。照应是反映“今天”的课与“明天”的课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对下一堂课将要学习的新本领有所准备,有所预期。另外,课的结束还要通过布置回家作业或课堂练习起到巩固和迁移的作用。回家作业不但要精心选择,做到少而精和形式多样,并与目标或检测项目等对应匹配,同时还要給予适当指导,提出分类要求。这种指导和要求可以避免因不必要的错误而造成的无效劳动,也可以使得回家作业因人而异,减少无谓的重复劳动。回家作业要么是起到巩固熟练的作用,要么是起到迁移扩展的作用,后者是在适当变化的新情境中综合运用新旧知能去解决问题。

[观点争鸣提示]

以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是班级集体授课制,而在一节课内,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传统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教材、巩固小结、布置作业。这种机械的、封闭的教学环节,由教师主导、强调双基,适应传授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需要,而不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

高明的教师善于为学生选择合理的作业,恰当地安排学习任务的进程,并且能很好地管理学习任务。当代中国,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去除无效的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负”,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教师应学会怎样才能为学生布置合理的作业。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有许多好的经验。这里介绍美国的Peter G. Cole和Lorkia K. S. Chan两位专家的研究情况。他们认为布置学习任务的要点如下:①

(一)选择学习任务的原则

1.布置有意义的学习任务。首先,学习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否则,学习任务就没有什么意义。其次,学习任务应该与训练目标相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应该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此外,学习任务应该是积极有效的。只是布置死记硬背的学习任务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因为它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学习。有效学习任务是指那些要求学生用积极有意义的方式去解决学科问题的学习任务。那些程序固定,缺乏积极思考过程的任务(如抄写生字和句子)是不会促进学习的。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应该做到,学生不得不经过一番认真思考,通过分析、比较、推论,最终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2.布置学习任务应该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接触学科问题的一种方法。当学习任务中既包含新内容,又包含以前的学习内容时,学生就能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旧知识不断分化、融会贯通,便于他们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新旧内容的适当兼顾还可以降低任务的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这样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3.学习任务的内容与形式应该多样化。对于某些学科,当知识和技能还没有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时,过度学习是必要的。然而,反复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不能仅仅依靠课本和复习资料。因为,现成的课本和复习资料常常在内容和形式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生通常对教材上反复出现的面孔相似的任务感到很厌烦,而经过教师加工后的材料更符合训练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因而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教师需要为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降低任务难度。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仔细地将学习任务分成几个小部分,以便他们每次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一

①[美]Peter G. Cole & Lorkia K. S. Chan著,杨文华译:《如何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5期。

个方面。当学生掌握了第一步之后,教师才向他们说明下一步,然后再说明这两步相衔接的方法。通过这种办法可以使学习任务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任务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应该为能力超出一般的学生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要给他们布置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以便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较深的问题和独立研究的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安排学习任务的原则

如何安排及时的练习任务也常常影响学习任务执行的效果。一般来说,及时练习比延时练习效果要好,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要好。下面将具体阐述这些原则。

1.安排及时的练习任务。教师在阐明课程问题之后,应立即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学生会因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为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的课程问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提供了反馈信息。这样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2.制定有组织的分步骤的练习计划。研究表明,将课程问题分散在各个阶段练习比集中练习会更有成效。如果每次少量地呈现学习内容,则能提高保持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每节课安排少量时间(如10到15分钟)来组织练习,比每周安排一节课来组织练习,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师每节课都能安排有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就能立即练习和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练习,就不会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3.将作业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如果学生在前面的练习中尝到了成功的滋味,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成功能使学生增强信心并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动机。一般而言,当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前面的任务,他们往往能够自始至终地完成全部任务。而且,完成了前面的作业,可以对后继学习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产生有利的影响,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剩余的作业。

4.每次作业中都要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练习比仅仅对单一的问题进行练习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任何单一类型的问题进行反复练习,不久就会变成机械的反应,而使学习任务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以便在做每个题目时都必须仔细地思考。举例来说,对两位数加法进行练习,可以插入其他类型的问题,如不必运算的问题,甚至是减法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因为当学生在寻找答案时他们必须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

(三)学习任务管理的原则

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参与、任务完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管理和监督水平。以下原则为教师管理学习任务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1.给学生制定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则和程序。学期开始,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制定一个总的规划。如果有一个精心制定的学习规则,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更有效率。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序。如,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学习任务的具体步骤:如何从教师寻求帮助;如果提前完成了任务,下一步怎样活动等。当学生明确地弄清了完成任务的程序时,就减少了学习混乱的可能性,从而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去。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管理学习任务,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教学环境。

2.明确学习任务的标准。如果教师向学生明确提出学习任务的标准时,学生会朝着教师要求的标准努力。他们会意识到,如果作业质量太差,教师是不会接受的。因此,他们会更加认真仔细地去完成作业。对于教师来说,制定一个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可行标准非常重要。在任务的初期阶段,需要制定相对低的标准,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3.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些学习时精力集中的学生总是比那些精力不集中的学生学习成绩要好。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是教师严格监督学习任务的过程。当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在教室中来回巡视。当教师在指导个别学生时,他应该安排好学生的座位,以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视野之中。教师还应该定时检查学生的作业,以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

4.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比经常拖延时间的学生学得会更好。当教师给学生规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时间范围,学生会更严肃地看待这项任务,会更加努力地完成它。而且限制时间还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时间限制,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圆满地完成任务,又不至于浪费时间。

(三)开放与生成——新课堂的主要特点

课堂教学是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课堂教学改革是围绕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展开的。因此,重新审视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已成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了的,因此,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计划不符的,很快就被教师“矫正”过来,其他若有与计划不协调的音符,很快也会被“消灭”。一位教师在不同的班上同一个内容,教学的情形基本相似。就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不同教师讲同一个内容,也是大同小异,甚至“如出一辙”。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

刺激,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传统教学,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1.新课堂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与旧的教学观“照本宣科”相对,新课程主张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新课堂的开放性包括目标的开放、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等。在开放的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进行着建构与生成。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和预设性。但是,“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1)教学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课堂的开放与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意向、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都给教学带来不确定性。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迫使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关注课程的生成性:教学目标与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如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如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较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如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等等。

(2)只有开放的对话交流才是真实的交流,才是真正的心灵接触,才能做到“实话实说”。

(3)开放与生成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2.如何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

(1)教学设计预留空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具有开放意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设计都要预留空间,为课程生成打下基础。

(2)培养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开放思维、求异思维的良好思维习惯,敢于突发奇想,敢于向传统与定势挑战。

(3)善于利用“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师生交往对话中生成的,这是新课堂期盼的最佳效果。另一类则是环境等不确定教学因素突然闯入课堂。过去,教师一般用化解、转移、压制等办法消除突发事件对预定课堂教学的干扰。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不管是哪类,它们都是“生活闯入课堂”,如果利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管理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

和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又是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就必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形成又有赖于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一项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学会运用一些课堂管理的技术。课堂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它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课堂教学管理,如课堂教学节奏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指导等。(2)课堂纪律管理,如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人际交往的引导,群体心理气氛的营造等。

(一)课堂教学管理

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现场中教学活动本身的速度、节奏及学生注意力等的不断调控,为教学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

1.课堂教学节奏的处理

课堂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过快或过慢的教学都是不利于教学的。通过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混乱失调的教学节奏则易导致学生的不满,并可能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2.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

学生的课堂注意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一定对象的选择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课堂纪律状况。调控学生课堂注意的方法主要有:

(1)声音控制。声音控制指教师通过变化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讲话速度的变化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则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

(2)眼神和表情控制。教师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的作用。例如,教师与学生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往,调控学生的注意。

(3)停顿。在讲述一个事实或概念之前作一个短暂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解中间插入停顿,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适当的停顿,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就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可以紧紧抓住人的注意。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涣散。也不可毫无停顿,一些教师甚至常常用重复的话去填补停顿,误以为停顿就是“冷场”,其实毫无变化和停顿的讲话最易涣散注意,引起疲劳。

(4)变换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单一的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分散注意,教学效率也容易受到影响。教师根据需要适当变换教学媒体,交叉使用图表、实物、幻灯、影视、电脑等多种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获取信息,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而且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5)变换活动方式。实践证明,变换课堂活动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活动方式包括师生交流的方式、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方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例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静止的学变为在动手过程中的学,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参与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课堂纪律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而且会蔓及全班。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是课堂管理重要的内容之一。

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常采取以下管理策略:

1.建立课堂行为规则

规则是一种指引或约束。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课堂规则可以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育良好行为、促进课堂

学习。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很多方面都还不够成熟,需要积极的引导,使他们经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养成自律的品质。

课堂规则形成的方法主要有:

(1)自然形成法。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秩序和常规。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一行行列队轻轻走入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2)引导制定法。将原本不存在或没有引起注意的常规引申为课堂规则,让大家共同遵守。这又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先由学校或教师设计某种规则,再经由学生讨论后形成为课堂规则的自上而生法;二是先由学生自己发动,建议设立某种规则再经由教师许可而成为课堂规则的自下而生法;三是由师生在课堂活动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某种不良行为,共同讨论制定课堂规则的上下交融法。

(3)参照制定法。教师或学生发现其他班级的课堂有某种良好的行为规范,而这一行为规范又正好是本班课堂所缺少或不足的,于是便参照修改,制定出类似的课堂规则,使之适宜于本班课堂活动,养成学生在这方面的良好行为。

(4)移植替代法。将其他课堂中好的规则直接移植过来,作为要求本班学生遵从的课堂规则,或用来替代原有的不合理规则。采用这种方法,要特别注意所移植来的规则是否适合于本班课堂,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采取谨慎的态度。

2.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对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监控。教师应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上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洞察问题行为出现的先兆。其次,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对于课堂中性行为,如有些学生上课时看课外书、两眼出神地望着别处、伏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等行为,虽然对教师的课堂情绪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教师应在不扰乱主要工作的条件下,接受学生的这些中性行为。教师不宜当堂指责他们,可以通过诱导,使之转化为积极状态,或课后谈话加以解决。而对于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干扰的学生问题行为,如大声喧哗、戏弄同学等行为,教师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制止。最后,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教

师在应用惩罚手段时必须慎之又慎,要有一个合理的“度”,更不能体罚学生。

3.控制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焦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颇大。一方面,焦虑是动机的重要来源,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焦虑又常常导致危险,过度焦虑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过度焦虑而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谈话了解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宣泄出来,另一方面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等。

课堂中不仅存在着学生的焦虑,教师也会产生焦虑。通常情况下,课堂纪律问题是引起教师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经常忧心忡忡,担心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于是常常采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课堂,频繁指责训斥学生。这样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扰乱了课堂,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实际上,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如果能真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反过来会维护、支持教师的工作,课堂纪律就容易维持,教师的焦虑水平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会得到相应提高。

4.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教师应该尽力减少、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一旦产生了,教师就要选用恰当的方法,如责备、惩罚、说服教育等加以制止和引导。既要保证以后不再重犯,又不至于瓦解良好的师生关系。行为矫正的方法比较适合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行为,如上课爱讲话、好动等。

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纪律水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从这一点看,心理辅导是从内而外地做工作,它不像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因而比较适合于调整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但心理辅导工作能否奏效,还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否展开真诚的思想、情感交流。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5.冲突的处理

课堂上最不愉快的事情,是在师生间形成冲突。避免和正确处理冲突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避免冲突产生。冲突往往是教师管理班级的方

式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相结合的产物。教师体态与言语的恫吓,如用手指点学生、敌对的言论、当众的羞辱、对学生发脾气等,及学生不耐烦教师的行为方式等,均有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教师必须运用第六感觉、教育机智随时注意运用适当的交际技巧和手段,如幽默、变换激烈争论的语气、给双方以台阶下等,避免冲突的产生。而冲突一旦产生,教师应冷静地解决冲突。冲突的解决有赖于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它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妥协和协商,增进相互理解,使双方的需要都得到适度的满足。

总而言之,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是动态存在、不断变化的,即使教师教学设计再充分,也难以考虑到课堂中会出现所有情况。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呈现真正的活力。

三、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学科教师课外辅导的时间和地点最好能固定。学科教师利用学生自修课时间深入班级进行辅导,也属于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给予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的学生补习;指导学习方法;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的帮助;开展课外辅助教学活动,如参观、看教学影片或录像;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活动等。课外辅导是师生相互了解,促膝谈心的良好机会。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交流教学上的意见,交流思想、感情,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课外辅导的内容不局限于学科领域,还要广泛涉及青少年关心的方方面面,如学生的家庭问题和交友问题、青少年的烦闷与苦恼、未来职业选择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指导不仅班主任要关心,学科教师也要分担责任。

思考题

1.你认为教学设计与备课之间有哪些异同点?

2.什么是教学设计?

3.教学设计对于中小学教育具有什么意义?

4.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6.试分析学习需要。

7.如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8.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9.如何进行教学措施设计?

10.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

管理学 教学大纲(马工程

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8月

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及学分51,3 周学时数 4 开设学期2019-2020-1 先修课程无 开课院(部)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编写依据201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人赵珂珂编写时间2019年制订 使用教材《管理学》编写组.主编:陈传明,管理学(马工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教学参考资料1.苏勇,《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年。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吉姆·柯林斯等,《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9年。 7.纳西姆·塔勒布著,《反脆弱:从不确定中受益》,中信出版社,2014年。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本课程主要阐述管理的基本特征及规律,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和方法,把握管理职能对于各种组织的重要作用,运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管理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能具体理解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方法,同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流程;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掌握各种管理方法与管理实践的运用;具备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等。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管理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权变的观点和方法去应对各种具体管理问题。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素质培养的本质在于“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反复体会管理理论与操作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最终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获得个人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界定、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管理的经典理论、管理基本思维方式、管理者的素质及有效的管理方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道德、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等知识体系。。 2.课程教学要求 (1)“学中用,用中学”,即理论联系实际,一边学一边用;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原理的理解,掌握管理案例分析的方法,具备分析和管理企业组织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计划为54学时,3学分,主要在本科学习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管理案例分析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仿真效果显著,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运用经济管理知识理解、研究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且,其教学模式的示范意义也十分重大。通过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系统管理理论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为达到上述目标、适应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的需要,管理案例分析教材应立足把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流程、技术和方法及其框架体系介绍清楚,同时也适当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在分类领域和综合的管理案例分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经验总结,多种媒体教材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的,从事社会组织工作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各类专业管理人才。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管理案例分析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方法论课程。其先修相关课程有:现代管理原理、组织行为学、管理思想史、现代管理专题、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成本管理、流通概论、公司概论、小企业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1)电子教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1. 识记: (1)管理的概念:(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职能:(P6)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领会: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P5)管理学的一般规律。 (2)管理二重性:(蔡P15)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P3) 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4)管理者的角色:(P7) A、人际角色:a代表人 b 领导者c联络者; B、信息角色:b传播者a监督人c发言人; C、决策角色:a企业家b冲突管理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 (5)管理者的技能:(P8)a 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 (1)霍桑试(实)验:(P18)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学习型组织:(P22)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认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学习型的组织,具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3)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2. 领会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13)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P15) 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管理学 教学大纲(马工程

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8月

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及学分51,3 周学时数4 开设学期2019—2020-1 先修课程无 开课院(部)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编写依据201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人赵珂珂编写时间2019年制订 使用教材《管理学》编写组、主编:陈传明,管理学(马工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教学参考资料1、苏勇,《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年.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得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吉姆·柯林斯等,《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9年。7、纳西姆·塔勒布著,《反脆弱:从不确定中受益》,中信出版社,2014年。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与实践性较强得专业必修课,目得在于使学

生系统地掌握管理活动得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本课程主要阐述管理得基本特征及规律,系统掌握管理学得基本原理、基本体系与方法,把握管理职能对于各种组织得重要作用,运用全面得、发展得、系统得观点以及所学管理理论,去观察与分析现实得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能具体理解认识管理得基本原理、概念、目得、性质、内容、结构、方法,同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基本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管理活动得基本理论与政策;掌握管理活动得基本流程;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掌握各种管理方法与管理实践得运用;具备分析管理问题与解决管理问题等。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得基本能力.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得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得学习融入对管理实践得研究与认识之中,培养学生用系统得、权变得观点与方法去应对各种具体管理问题。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素质培养得本质在于“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反复体会管理理论与操作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关系,最终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获得个人得核心竞争优势。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得基本概念界定、管理理论得发展与演变、管理得经典理论、管理基本思维方式、管理者得素质及有效得管理方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道德、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等知识体系。。 2、课程教学要求 (1)“学中用,用中学”,即理论联系实际,一边学一边用; (2)把握体系与重点,即学习过程中要把握管理学课程得理论体系、把握管理学理论得演变历程与规律,把握主要知识点与概念; (3)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得课程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4)加强阅读、思考与练习,拓展视野、培养管理逻辑思维方式、巩固基本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社会上的管理活动虽然十分复杂,性质多样,但是这些表面复杂多样的管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即本质规律。《管理学原理》就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客观规律,总结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于指导管理实践。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管理类所有专业和经济类专业学生,总学时为64学时 二、课程内容概述: 《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从二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入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环境与道德;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创新等管理的职能活动。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管理的兴趣,了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熟悉基本的管理工作程序,掌握基本的管理工具、方法,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释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团队学习、专家现场授课、学生课堂演讲等教学方式。 2、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模拟公司系列实训、调查与访问、岗位见习、校园体验、管理游戏等。 3、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包括相关学术论文、理论前沿跟踪、企业经营管理实例、各类的相关参考书籍等)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课程考核方式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125011 总学时:40学时(讲课40学时) 总学分:2.5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管理类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要求 《管理思想史》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学习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习者系统掌握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学派管理理论而设置的。本课程系统介绍了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史,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当代管理理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各种不同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为学习相关的课程打下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只有掌握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不懂历史,难懂现在。只知现在的管理理论,不知其由来与发展,就不能深刻认识和了解这些管理理论,更难以发展理论。 在学习方法上,按照这样三条线索进行学习:一是时间线,管理思想史是以时间作为主线发展演进的,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性;二是理论线,管理思想史以理论的发展演进为线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但是其理论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三是人性线,管理理论的发展以人性理论的不断发展深化为主轴,孕育着对管理最优境界的追求,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不断突破对人性的认识为特征的。

三、授课内容 第一篇古代管理思想 第一章管理思想史的渊源 第一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管理思想 掌握:1、埃及人是首先意识到“管理跨度”的实践者 2、汉穆拉比为了巩固其统治,编制了“法典”作为国家行为的准绳 第二节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掌握:1、古希腊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前9-8世纪因荷马史诗而习称“荷马时代”,荷马时代的部落管理实行军事民主制,从古希腊的部落管理体制我们看到了“议会制”的某些端倪。 2、古希腊最出色的改革家、思想家主要有: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重点掌握: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色诺芬的《家庭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贡献、柏拉图的主要管理思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古罗马管理思想及宗教管理思想 了解:宗教和古代管理思想 掌握:古罗马萌芽状态的管理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社会实践所体现出的管理思想 了解:1、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体制、组织结构 2、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掌握: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经验 第二节中世纪思想家的管理思想 掌握:1、从管理学的角度总结“神学之父”阿奎那的管理思想,可以得到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线索是什么? 2、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管理思想光辉的三点思想。 3、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全译为《关于最完美 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而有趣的全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了解:1、文艺复兴运动 2、宗教改革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什么? 重点掌握:1、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认识思想的深化对以后行为科学的兴起的潜在影响。 2、文艺复兴运动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二篇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工业革命与科学管理思想的萌芽

管理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9)讲课教案

2015年第二学期《管理学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参考答案 第一大题:简答题 1、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答: 以影响因素在组织内还是在组织外为标准,可以将管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 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内的人、财、物等因素,它影响甚至是决定组织活动的效率和规模。文化环境是指出在组织内存在并影响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和条件。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外部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的不以组织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特定环境和一般环境。特定环境是指与组织有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者、政府部门、社会利益维护团体。一般环境是指与组织有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2、简述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无条件适用于一切组织的最好管理方法,因此,管理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情况寻找不同的答案和方法。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管理学家卢桑斯(F. Luthans)以及英国女学者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等人。其主要观点包括: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内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即管理者所选择和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一定,为了更快达到目标,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3、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答: 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是指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 纯经济观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们认为,企业只能参加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会违反了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的权力已经很大,再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权力更大,且企业管理者不具备承担社会职能的专门技能;在缺乏大众一致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背景下,贸然行动会导致失败。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决定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回应社会诉求,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目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加长期的利润。 4、简述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答: 头脑风暴法是“风暴思考之父”奥斯本提出的,其原则是:明确限定范围,明确具体要

管理学-教学大纲(马工程

管理学-教学大纲(马 工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8月

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及学分51,3 周学时数 4 开设学期2019-2020-1 先修课程无 开课院(部)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编写依据201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人赵珂珂编写时间2019年制订 使用教材《管理学》编写组.主编:陈传明,管理学(马工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教学参考资料1.苏勇,《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年。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吉姆·柯林斯等,《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9年。 7.纳西姆·塔勒布著,《反脆弱:从不确定中受益》,中信出版社,2014年。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本课程主要阐述管理的基本特征及规律,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和方法,把握管理职能对于各种组织的重要作用,运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管理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能具体理解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方法,同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流程;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掌握各种管理方法与管理实践的运用;具备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等。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管理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权变的观点和方法去应对各种具体管理问题。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素质培养的本质在于“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反复体会管理理论与操作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最终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获得个人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界定、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管理的经典理论、管理基本思维方式、管理者的素质及有效的管理方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道德、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等知识体系。。 2.课程教学要求 (1)“学中用,用中学”,即理论联系实际,一边学一边用; (2)把握体系和重点,即学习过程中要把握管理学课程的理论体系、把握管理学理论的演变历程和规律,把握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3)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4)加强阅读、思考和练习,拓展视野、培养管理逻辑思维方式、巩固基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点。 三、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一是总体介绍管理活动与管理学的相关内容,主要阐述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原则、职能等,管理学的性质、特征、内容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等;管理思想及理论发展,主要阐述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外国早期管理思想、西方近代早期管理思想,重点介绍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二是对管理要素和管理职能的分别阐述,包括管理目的、主体与客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管理的环境,有关决策管理、战略管理、计划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课题一】人类的管理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为什么需要学管理 ●提问:1、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不需要管理?——管理与人类同在 2、你所知道的管理是什么? 【教学内容】 一、史前的积累 史前管理实践与思想为近代管理奠定基础:为人类认识管理过程奠定了理解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制要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2、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 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14条管理原则 3、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一、巴纳德——一般组织管理原理: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人员的职能。 三、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一)霍桑试验 (二)工人是社会人 (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四)行为科学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理论的史前积累、古典管理理论和近

孙子兵法教学大纲-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孙子兵法与管理》教学大纲 制定时间:2016年10月

一、课程基本资料 课程编号:2301015X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主教材: 王泽民.《孙子兵法的管理学阐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1月。辅助教材: 黄朴民.《孙子兵法译注》.长沙:岳麓出版社.2010年7月。 课程性质:专业平台选修课 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 学分:3分,其中理论课3学分 先修课程:《管理学》、《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管理思想史》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 20 % ,考核方式1:考勤;方式2:背诵原文;方式3:课堂笔记; ?期中成绩: 20 %,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期末成绩: 60 %,考核方式:考察 参考书目: [1]李零.《兵以诈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

[2]于泽民.《孙子兵学大典》第六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二、课程教学目标、组织形式、考核方式 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与 毕业要求对应点教与学 的方法 考核方式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政治思想坚定; 2.善于学习,善于思考, 3.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1.具备人文精神、科学 素养和诚信品质; 2.具有国际化视野,具 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 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 例与规则。知识要求: 1. 课堂讲授为 主; 2. 背诵原文是 关键; 3.深刻理解孙子 的相关论述。 1. 背诵原 文 2. 写作读 书报告,交 流心得体 会; 3.写作课程 论文,汇报 理解和领悟 的有关智 慧。 二、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孙子兵法》的基本知识; 2. 背诵《孙子兵法》的有关段落; 3. 整合有关知识储备,形成概括性管理知识、管理理论、管理思想。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 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 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 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 定量的分析方法;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 沿和发展动态。 1. 课堂讲授为 主; 2. 背诵原文是 关键; 3.深刻理解孙子 的相关论述。 1. 背诵原 文 2. 写作读 书报告,交 流心得体 会; 3.写作课程 论文,汇报 理解和领悟 的有关智 慧。 三、能力目标 1.准确理解管理文献的理解能力; 2.善于整合各种知识储备的思维能力; 3.善于表达自己相关思想的文字写作能力;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 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 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 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 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 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思维能力。 1. 课堂讲授为 主 2. 背诵原文是 关键 3.深刻理解孙子 的相关论述 1. 背诵原 文 2. 写作读 书报告,交 流心得体 会; 3.写作课程 论文,汇报 理解和领悟

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思想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方向专升本)学生的必修课,也可以作为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 1.使学生全面了解管理思想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进而掌握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因素、条件和动力,认清管理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素养。 2.拓宽学生的管理知识视野,为学生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从事教育管理及其它管理实践提高借鉴,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介绍管理学家们的成功之路,引导、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思想史》属专业基础课,知识体系具有独立性,应在《教育管理》等相关课程前开设。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全面讲述中外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介绍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及在管理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联系当前的管理实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科学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通过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精要讲解,使学生对管理思想史有较全面的了解。

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全面系统、逻辑严谨、阐述清晰、分析深刻、便于自学;音像教材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材主要讲授本学科的重点和要点,教材的制作力求准确、生动。 3.学员要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技能,善于使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多种学习媒体,以自主学习为主;各级办学实体要给学员提供必要的面授辅导等学习支持服务。 4.在教学过程中,中央电大将利用电视直播课堂,网上教学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辅导或发布教学信息。 5.除主教材《管理思想史》外,录象教材《管理学名著提要》、IP课程《<管理思想史>复习指导》作为文字主教材的辅助教材,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拓宽教学渠道,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6.教学过程要统一布置复习思考题和5次以上的作业。 7.本课程54学时,3学分,全年滚动开出。 8.本课程课内学时及配套音像教材分配: 章节名称课内学时录像I P 备 注 绪 论 2 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 4 1 二中国的管理思想 3 1 1 三工业革命和管理思想的发 展 3 1 1 四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4 1 1 五古典组织理论 5 1 1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待定)

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010年4月审定,2011年9月启用,待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 统设必修课,是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原理的理解,掌握管理案例分析的方法,具备分析和管理企业组织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计划为54学时,3学分,主要在本科学习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管 理案例分析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仿真效果显著,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运用经济管理知识理解、研究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且,其教学模式的示范意义也十分重大。通过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系统管理理论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为达到上述目标、适应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的需要,管理案例分析教材应立足把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流程、技术和方法及其框架体系介绍清楚,同时也适当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在分类领域和综合的管理案例分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经验总结,多种媒体教材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的,从事社会组织工作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各类专业管理人才。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管理案例分析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方法论课程。其先修相关课程有:现代管理原理、 组织行为学、管理思想史、现代管理专题、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成本管理、流通概论、公司概论、小企业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各类管理案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除文字教材应该力求通俗易懂、便于自学以外,电视录像课应充分发挥其特长,多用一些案例、图表、字幕等手段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各地方电大辅导教师除督促学生阅读教材和收看电视录像课以外,应特别注意对作业的批改和讲评,还有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案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 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以现代教育领域中的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它相关学科为基础,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可行的研究方法,揭示教育管理规律、提出教育管理理论,用于解决教育管理中的现实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突出从应用的层面来诠释教育管理,强调研究对象的最新发展动态、与教育实践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因此,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前沿性和探讨性。所谓“现实性”是指在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从现实教育管理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入手,由现实问题引出教育管理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增强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所谓“前沿性”是指在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教育管理理论与改革上的新进展,并着重以新的视角审视传统的教育管理概念与理论,展现对教育管理学的新认识;所谓“探讨性”是指对现实性和前沿性问题的呈现不作定论,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对一些观点、思路和分析方法进行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由于本课程是专题性质,所以大纲本文部分的编写更加突出每章内在的质素,也比较彰显各章之间的相对独立。考虑到本课程内容更新较快的特点,本课程的教材需三年重新修订一次。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旨在弥合教育行政学与学校管理学之间、外国教育管理理论与中国教育管理实践之间、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与教育自身管理问题之间、传统教育管理理论与未来教育管理发展之间、以及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实践之间的脱节,实现教育管理的本土化、科学化、现代化和实用化。 本课程通过阐述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改革实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管理实践机会,使学生对现代教育管理学的价值有整体的认知,掌握基本的教育管理知识和技能,形成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学生发现教育管理问题并运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解决问题、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能力。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从课程的设置来看,《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最后一门必修课。前期开设的许多课程都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公共管理学、管理思想史、组织行为学、教育评价学、教育法学等课程,有各自独立完善的体系、丰富的. 内容,是从不同侧面来阐述管理问题的,涉及的是管理的具普遍意义的问题,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 从课程内容来看,以上课程大多为“公共管理”和“一般管理”等内容,对具体的教育管理问题涉及不多,也为避免与专科阶段所学内容重复,本课程将重点以实践问题为中心,以各门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综合性、探讨性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条件。 从课程目标来看,前期课程侧重特定领域和一般范畴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系统性强。而本课程主要侧重对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问题的认识、现代教育管理观的形成、教育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性强。 三、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素养,学会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面临的教育管理问题,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8 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管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管理学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抽象、提炼和综合,是各门具体管理学的共同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数学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只有在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内容。 在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管理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够利用相关的技能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求 了解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和管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管理概念、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学的概念及特点;熟知管理的基本职能;掌握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通过本章学习,在掌握以上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管理的特征与性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运用管理的基本职能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点 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教学难点 管理的性质 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4课时,理论讲授4课时。 教学大纲 第一节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的性质 四、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第二节管理学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管理学的概念 二、管理学的特点 三、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四、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第三节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系统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四、归纳演绎法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教学大纲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2100002 (二)课内学时:32学分:2 (三)适用专业:企业管理专业 (四)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思想史等。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 1.了解商业伦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学习商业伦理的基本理论,对商业伦理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具备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知识体系,了解商业伦理行为发生的机理和一般过程,为今后从事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通过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能从道德和伦理的视角具体分析企业管理中的现象、并提出对策,增强对商业伦理行为的敏感性,训练道德判断和伦理决策的能力,培养公共意识和责任感。 4.通过分小组学习和提出分小组考核,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和课后的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材料自学与课堂讨论,穿插案例分析。 (七)教学主要内容: 第1章认识商业伦理(4学时) 第2章伦理与个体(4学时) 第3章伦理与组织(4学时) 第4章组织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4学时) 第5章伦理与世界(4学时) 第6章社会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4学时) 第7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鉴证(4学时) 第8章企业道德建设与社会责任的伦理推进(4学时) (八)参考教材: 1.曾萍: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赵斌主编: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叶陈刚主编:商业伦理与企业责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美]屈维诺等:商业伦理管理(第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美]哈特曼等:企业伦理学(中国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九)考核方式 出勤:20%(教师考核) 课堂表现:20%(教师考核) 期末考试:60% 撰写人:杨艳任课教师:杨艳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教案

《管理学》原理及案例之一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的必要性 什么是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虾,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的目标 <故事1-1>马和驴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以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匹驴,它们是好朋友。这匹马在外面拉车,驴在屋里拉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出发经西城前往,印度政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它那位驴老弟。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让驴目瞪口呆,惊叹到:“你有那么多的见闻啊,那么遥远的道路,我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我们走的路程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前进,所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年复一年围着磨盘转,所以始终走不出这个狭缢的天地。” 一个组织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而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组织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就象那匹马,只有服从了玄奘大师取经的目标,才是有它本身的价值。 2、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工作。不过,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的履行程度和重合,入图所示: <故事1-2>木桶和石块、沙子 一天,老师为商学院的一群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它首先把大石块一一放进一个大木桶里,直到盛不下为止。它问学生:“木桶装满了马?”学生回答:“满了”。

老师又把一堆小石块倒进去,并将桶摇了一摇,小石块填满了大石块的缝隙。他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又些学生小声道:“可能还没有。”老师又将一堆沙子倒了进去,又摇了一摇木桶,沙子填满了小石块的缝隙。他再一次问学生:“装满了吗?”这次学生已经明白了实验的用意,大声说:“没满。”最后老师又将水倒了进去,水用充满了沙子的缝隙。老师又让学生将程序反过来把这些水沙子和石块放进木桶,结果无论怎样都无法将这些东西再放到木桶里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项管理工作的顺序不能颤抖,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作用也不能混淆。否则,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者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如果一个管理者把大多数实践和精力都用于从事具体作业,或者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故事1-3>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到任以后,他并不是忙于政务,却时常弹琴自娱,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的紧紧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1-4〉吴牛问喘 汉代有一位椒丙吉的宰相,在外出巡视的路上遇到杀人案件豪不予理睬,后来看到一头牛再路边不停的大口喘气,却立即停下来仔细调查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你不理会却关心牛的性命,丙吉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去关,不必我去过问;而平异常喘气,就可能引发瘟疫等关系民生疾苦的问题,这些问题地方官吏和一般人又往往不太注意,因此我要查问清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