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概论[第九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世界经济概论[第九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世界经济概论[第九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世界经济概论[第九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发达国家的定义和基本经济特征

1.发达国家的定义

“发达国家”(也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战后出现的新概念,是指具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熟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

目前,在联合国192个会员国中,可以称为发达国家的只有20多个,主要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发达国家不但决定着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而且其经济体制模式及其变革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2.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一般都有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但各国的市场经济都具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2)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

(3)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

(4)产业结构先进。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经济恢复时期(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1)战后经济恢复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浩劫,对资本主义制度打击沉重。当战争结束时,西欧和日本生产衰退、交通瘫痪、燃料短缺、食品匮乏和住房不

足等,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且,战争还使得发达国家的国际环境严重恶化。

(2)战后经济恢复工作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战后的经济恢复工作。经济恢复最为迅速的是西欧各国,日本经济恢复则跨越了10年的时间。总的来说,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恢复还是较为迅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它们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②国家推行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福利国家”等社会经济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③美国的大力扶持。

2.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20世纪50年代初直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被称为“黄金时代”的20余年,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决定性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2)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先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3)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本增长最快,联邦德国和法国其次,美英两国最慢。

3.经济“滞胀”及其后的缓慢增长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1)经济“滞胀”时期

①经济“滞胀”时期

197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断了发达国家长达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其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停滞膨胀”即“滞胀”时期。滞胀(stagflation)是由“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lation)两个词合并简化而成的,是指在同一时期里生产停滞(或低速增长)、失业增加和物价暴涨并存的不符合以往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发展实践的“怪现象”。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以下

主要特征:a.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b.失业率升高;c.物价大幅度上涨。

②经济“滞胀”产生的原因

“滞胀”的出现,标志着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已经成为过去,并暴露出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所隐藏着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经济“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有:a.石油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油价上涨;b.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

经济“滞胀”产生的根本原因有:a.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b.战后新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2)缓慢增长时期

面临着经济“滞胀”的困境和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新思索以往的经济政策及其失误,实行了紧缩政府开支、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国有企业民营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科技发展和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协调等措施。发达国家经过一系列激烈的经济协调和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下降,已摆脱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②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

4.“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1)新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经济知识化;②经济网络化;

③经济全球化。

(2)新经济的影响

新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第一,信

息技术和设备投资成为美国企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三,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就业的增长。②促进了制度创新。③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3)新经济面临的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数字鸿沟。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由于存在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差异,在信息社会中所引起的不同机遇、不同地位,乃至造成经济上的巨大差别和心理失衡;②两极分化;③新型垄断。

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

1.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强化

战后,发达国家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经济特征,是国家或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历史地看,发达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或干预程度是不断增强的,而且这一过程是呈波浪式发展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调节或干预已介入到社会再生产的所有阶段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领域,其手段之多、范围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

国家调节的广泛实行和纵深扩展,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越过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经济这两个阶段,进入了国家调节的市场经济阶段。

2.国家调节的原因与目标

(1)国家调节的原因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政府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市场缺陷

市场失效是指由于社会化生产和市场分散决策之间的矛盾,由于信息的不对

称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出现缺陷,无法实现资源最有效配置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状况。具体来说,市场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自然垄断;b.自然资源干预;c.破坏性竞争;d.外部性;e.信息不充分。

②社会、政治和其他的原因

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政府进行积极的、建设性的干预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保护个人权利;b.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c.国家和全球问题的解决。

(2)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目标

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目标可以从保障经济运行环境、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三个角度来考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保障经济运行环境

在这方面,国家调节的目标主要是:a.提供并维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b.提供公共物品;c.实行收入再分配和实施社会保障。

②达到四大宏观经济目标

四大宏观经济目标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按照他们愿意接受的工资条件找到职业。同时,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能按照它们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价格稳定并非是所有商品价格静止不变,而是要保持“一般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经济增长也称经济持续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广义上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国际贸易、国际资金往来和其他往来的综合。

③规范市场行为

规范市场行为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市场的缺陷会阻碍有效竞

争,因而需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确立竞争秩序和规则,防止和消除垄断因素,对垄断权力进行限制;b.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负效应很难通过市场手段得到补偿,因此国家应对企业进行管制或对受损方提供补偿;c.防止某些部门自然垄断,以致降低效率,损害消费者利益。

3.国家调节的主要手段及其功能

国家调节的主要手段及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度调节

制度调节是指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尤其是产权制度安排,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以期提高经济绩效。在发达国家,制度调节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国有化和非国有化。作为西方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制度性手段,国有化和私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为:①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条件、基础条件和社会稳定条件;③引导私人投资,开发落后地区。

(2)政策调节

政策调节是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形式。总的来说,战后发达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可概括为以下四类:

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的总称。财政政策调节包括支出调节和收入调节。其中,在支出调节方面,国家主要通过调整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和国家直接投资等发挥财政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收入调节方面,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税率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②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发达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行管理和调节,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变动的一种经济调节手段。主要的政策手段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择类控制。其中,择类控制是指对信贷资金流向和利率水平的一种特殊管制。

③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

增长率而采取的财政金融措施所作的政策。收入政策主要的手段有:a.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b.对工资和物价实行指导;c.对企业和工会进行“道德规劝”和“协商恳谈”。

④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产业(部门)间的资源分配和特定产业(部门)内的产业组织的调节,对本国经济运行施以影响的政策。在宏观调控领域,产业政策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政策;在微观规制领域,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组织政策。

(3)经济计划化

经济计划化是指发达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综合性的调节。

各国政府为了促进计划目标的实现,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影响、引导企业按政府的计划目标运作。这些手段主要包括:①进行广泛的“社会协调”;

②利用财政手段保证重点计划项目,并牵制社会投资方向;③利用税收调节实施计划管理;④借助国有经济直接实施部分经济计划;⑤实行国家与企业间的经济合同制。

西方国家的计划调节共同的主要特征有:①计划调节的实施以不损害私人垄断企业的利益为前提;②计划调节的实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③在计划调节过程中,有一整套经济手段予以配合,并有一套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予以配合。

(4)社会调节

社会调节是指由政府出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之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和确保稳定的社会条件。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调节,主要是通过推行管理“民主化”和“社会福利制度”解决两个问题,即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和“富者”与“贫者”之间的关系。

(5)国际经济协调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政府间经由一定的组织形式,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

商和达成协议的行动。概括起来看,战后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协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国际贸易政策协调;②汇率政策协调;③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其中,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指为了避免各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互相制约效应,增强宏观经济调节的有效性,西方各国在各自的宏观经济政策领域所进行的协调。

总之,随着西方各国国家调节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国家调节的职能也日趋全面和强化。国家调节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成为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家调节的作用和影响

作为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调节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国际调节的作用和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调节的促进作用

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或稳定发展,具体表现为:①国家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②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修缮了市场运行机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③国家调节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推行福利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条件;④通过国际经济协调改善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条件。

(2)国家调节的矛盾和问题

国家调节的强化对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为:①国家调节与市场机制之间经常地发生矛盾;②国家调节手段之间的矛盾。

(3)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新变化

发达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广泛而深入的调节,直接导致其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变化,即从以往的“增长型资本主义”转变为“发展型资本主义”。

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正是在国家调节广泛和深化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国家调节的强化使各国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压力,基本上确定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公正”理念及其基本道德行为准则;②国家调节的广泛、深入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出全面社会化的趋向。

四、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各种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方式。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制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也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这种模式又称“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其基本特点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2)简要阐述

同英国相比,美国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的程度更高一些,更具有代表性。美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②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③政府提供公共产品;④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⑤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主要包括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①政府对市场干预或调节的程度较低,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范围较小;②联邦和地方政府(包括州政府和地区政府)之间的经济职权划分得比较清楚,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调控;③社会保障程度比较低,取得社

会福利和救济的条件较为严格。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被称为莱茵模式,以西欧的德国、法国和北欧的瑞典为主要代表。这种模式又称“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其基本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

(2)简要阐述

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社会指导的市场经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会引起垄断、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解决的办法是:在国家和法律的制约下,限制垄断,实现竞争,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和有效率。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就是依此设想设计的,包括有效的竞争秩序、政府的有限干预和社会公平。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最具代表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②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③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④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⑤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3.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具有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对企业决策实行诱导。在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中,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能够协调统一,做到既发挥竞争原理和私人企业的活力,又实行各种行政限制;既进行宏观导向,又进行严格的微观监控;既有重点地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又逐步开放国内资本与商品市场,促进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又迅速发展国产技术;既鼓励私人企业展开竞争,又组织企业进行协调与合作。

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展型国家为代表。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即通过有效的官民协作来实现政府规划的经济发展目标。

(2)简要阐述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最具代表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政府制定经济计划;②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在日本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模式中,成功的产业政策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3)产业结构政策

日本政府采纳了有泽广巳、筱原三代平等经济学家的观点,制定并实施了日本特有的“倾斜生产方式”的产业结构政策。根据这种产业政策,日本在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先后确定并扶持了电力工业,石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和汽车、家用电器等机械工业的三组带头战略性主导产业。

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产业政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①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比较明确的产业政策目标;②在支持重点产业方面采取了一整套综合措施;③日本政府对民间企业决策和企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能够比较有效地改变企业行为,使之符合产业政策的要求;④强调通过劳资双方、财界与政界之间的人事关系进行协作,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和银行的“窗口指导”等实现产业政策的目标。

(4)产业组织政策

日本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明确提出了工厂与企业的区分,提出规模经济涉及的是工厂规模,建立和维护合理竞争秩序及反垄断涉及的是企业规模;②垄断与否是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的,考查垄断规模必须把企业放到世界范围的市场上,发展中国家具有另一种“后发优势”;③解决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需要由社会统一干预,这种社会统一干预的有效方式就是政府

的产业组织政策。

(5)马歇尔两难问题

马歇尔两难问题是指生产者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获得其他要素的单纯追加以外的收益,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却是经常导致垄断,垄断又使得经济失去活力,使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

五、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从国家干预走向自由化,即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和微观规制,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以提高经济效率。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

发达国家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

(1)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猛烈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把大批国有企业转卖为私有。这股浪潮迅速波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成为这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股权分散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比较广泛地实施了“雇员持股计划”。需要指出的是,雇员持股计划的实施并没有能够削弱垄断资本对股权的有效控制。

(3)法人股东与机构投资者的大发展

法人股东是指以公司或集团(机构)名义占有其他企业股份的股东。在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法人股东在发达国家获得了普遍发展,其主要表

现是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兴起和发展。

2.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正在从以往单一的“福利国家”制度,向由国家、个人、私人机构、社会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化和混合式的“福利社会”制度转变,以实现本质在于非国有化的福利制度社会化。总体上看,发达国家改革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实行福利制度社会化的途径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削减政府预算中的福利支出

在发达国家中,社会福利计划一般分为以下两类:①以政府管理的、被纳入特别基金的义务性摊款为资金来源的社会保险;②以政府税收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公共救助。

(2)实施劳动福利计划

欧洲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劳动福利计划,即支持就业而不是仅仅提供补助或救助,以便在制度上配合削减公共救助方面政府开支的政策措施,缓解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况。

(3)推进社会福利计划实施主体的多元化或私有化

这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以下三项:①将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部分国家资产出售给私人;②将某些福利计划的出资和管理责任转交给个人或私人组织;③将一部分社会服务的生产和供应交给某些谋利的社会组织负责。

(4)取消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各种规章管制,减少国家对福利供应的垄断,促进私人组织同国家福利组织之间的竞争

这主要表现在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新的相关法律,取代原有的政府关于社会福利的各项制度、措施,将社会福利的社会化过程置于法律的规范当中。

3.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财政政策的重要性下降,货币政策的作用明显提升。

(2)货币政策的重心从以利率为主要调节手段转变为货币供应量调节和利率调节交替使用。

(3)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作用。

4.政府监管体制的改革

在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期,政府在微观领域普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大量的干预,形成了严格的政府监管或政府规制,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弊端。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对低效率的政府监管或规制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将科技革命放在世界经济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影响世界经济的规 律,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解释这种影响的路径,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最后还就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看法,算作本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科技革命自动化世界经济 一、科技革命阶段划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共经历了5次大的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迈进了先是以各种各样的机器生产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技能,再是以自动化机器和自动化程序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历史进程。从理论上说,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这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将增进人类的福利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世界大战的推动,军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军事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民用生产,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业异军突起、信息产业后来居上,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等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断开发出巨大的新市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非常有力的推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战争与危机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从而使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能够较为顺利地向前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国际经济导论论文

作业:反倾销与中国应对措施 2013 —2014 第1 学期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法导论》校区福建路校区序号 专业班级审计1052 姓名蒋睿明学号9109105245 本学期学习了《国际经济法导论》,我感兴趣的是反倾销。反倾销作为国际贸易中保护经济的常用手段,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加入WTO后,反倾销成为中国与别国之间贸易争端的突出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在入世后迅猛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自身的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竞争力。但是,贸易摩擦却逐渐增多。其中,以反倾销案件最为突出。 一、倾销的内涵和国际立法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给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法律界定的倾销概念由3个要件构成:(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另一国销售;(2)这种倾销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3)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上述3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构成法律上的倾销,同时这也是反倾销调查的3个要件。 二、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主客观因素,还有经济和法律方面的因素。 三、中国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一)从政府角度 我国关于反倾销的法律还很不健全,立法缺陷比较明显,立法层次低,法律效力偏弱,时效性差。所以,政府应加强反倾销立法工作,结合WTO规则尽快解决法律依据问题,使企业在应诉的时候有法可依。同时,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专门的处理机构,能够迅速反应,在短时期内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改变以往被动挨打的局面。也要加强专门法律人才的培养,提高抗辩能力和技巧,并熟练掌握国外的相关法律。 (二)从企业角度 首先,反倾销调查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其次,要聘请当地有经验且对我友好的律师进行申辩和负责处理案件。 最后,企业一定要做好反倾销起诉前的调查准备工作。 总之,我国在面对反倾销案件,一方面要积极应诉,争取更大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机遇,以此为契机,尽快提升我国产品的全球化程度,同时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创新,争取在世界经济贸易浪潮中更上一个台阶。 以上是我对反倾销和中国应对措施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反倾销协议. [2]宋和平.反倾销法律制度概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3]尤宏兵,刘卓林.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王世春,王琴华,张汉林.名家论坛——反倾销应对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国际经济法导论》作业福建路校区周二(9-11)第1-11周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Word版

填空(10*2)单选(5*2)多选(5*3)名解(4*5) 简单(2*10)论述(1*15) 一、填空 1、当今世界的国际三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种贸易效应:贸易创造、贸易转移 3、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分类 以时间的长短为标准:长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来源为标准:官方的资本流动、私人的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特性和作用分: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4、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市场的扩大 5、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跨国性 6、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及其基本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 职能:汇率监督、提供信贷 7、国际贸易产生的必备条件 (1)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2)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8、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 9、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10、跨国公司的分类、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 分类: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垂直型多种经营、混合型多种经营 要素转移效应、国际收支效应、就业效应、主权效应、稳定效用 11、国际分工的主要类型: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12、国际汇率制度的形式演变: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中心汇率 国际货币的形式演变:金本位、银本位、现代货币 13、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资本跃出国界的现象 二、选择 1、历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第一次:蒸汽机第二次:发电机第三次: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 2、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发动机” 理论(罗伯特逊)、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技术差距理论(波斯 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费农) 新型:规模经济理论(保罗·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理论:重商主义、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李斯特)、新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理论模型(高德莱)“中心—外围”理论 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海默、金德尔伯格)、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利、卡森、拉格曼)、贺希模式、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战略联盟理论(技术协调论、市场权力论、交易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 A.国际商品市场 B.国际人才市场 C.国际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 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以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的是()。 A.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 B.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 C.传染病的国际蔓延 D.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营业规模B.经营环境 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改善了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5.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8.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 投资者拥有企业控制权 B. 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C. 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D. 投资周期长、风险大 9.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A.全面性和世界性 B.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C.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10.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包括()。 A.对外贸易总政策B.自由贸易政策 C.保护贸易政策 D.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11.米德冲突发生在()。 A. 固定汇率制度下 B. 浮动汇率制度下 C. 任何汇率安排下 D. 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 12.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A.投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B.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C.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D.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世界经济概论 题目: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姓名:杨帆 学号:20117624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四班 指导老师:尹华北 2013年 12月 15日

摘要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气候问题和经济发展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于是低碳经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有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足,环境容纳不足,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所以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引资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及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待解之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内容及特征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服务包括碳抵消与碳足迹的商品与服务、企业碳管理服务、绿色金融服务、CDM 咨询服务等。其中CDM 也就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合作的一种机制,它的核心是允许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转让与获得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 1.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消费是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以低碳为导向,平衡生态消费、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更具科学化及合理化,比如进行低碳装修,即使用低碳节能电器,减少塑料袋等“便利消费”。低碳生产有三方面内容:首先,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利用科技水平使高碳使用率进一步提高,最终使低碳排放降低;其次,开发并使用海洋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实现低碳生产;最后,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能够帮助实现低碳,同时还应使第二产业对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 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1.3当今世界的现状 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球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另据世界能源大会传出消息,全球石油资源仅够人类再开采41年,天然气仅够开采60年,煤炭资源仅够开采100年,全球化碳基能源开采的极限期正在到来。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只能致力于扩大新能源发展,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正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这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都持续较快增长。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日益突显。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谁在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世界经济概论》选择判断1-6及答案

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现代企业概论期末论文

《现代企业概论作业》从东风——日产看企业的并购与整合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从东风——日产看企业的并购与整合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著名汽车集团为了互补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纷纷进行兼并重组,着手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属地生产、全球采购、世界营销、合作开发已成为战略合作的着力点。2002年9月19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一下简称“日产公司”)签署了为期50年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以50:50的出资比例,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近年来出现的并购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并购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关键字:东风——日产企业并购整合策略 一、行业背景及参与并购的企业背景 1.行业背景 随着汽车技术的日益成熟,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靠规模经济。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渠道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企业陆续进行战略调整和整合,相继发生了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雷诺与日产、通用与菲亚特、帕卡与达夫、大众与斯堪尼亚联合重组等一系列汽车业的重要并购事件。目前这种兼并重组正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进行,据有关专家预测,在乘用车领域,今后几年随着规模较小企业的破产和被并购,世界上将形成6~9家跨国汽车集团的新格局;在商用车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企业也将向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雷诺、帕卡——达夫等大企业融入与靠拢。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汽、东风、上汽、重庆长安、福田等重点企业集团和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汽车年产销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各大汽车集团都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合作企业。 2.参与并购企业背景 (1)东风公司的背景 东风公司创立于1969年,是中国政府明确重点支持的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经营规模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位居前茅。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东风公司发展迅速,1993年产销汽车达21万辆。但紧接着,东风的事业开始滑坡。1996年,东风的产销量尚不足12万辆,虽然1997年开始有回复性增长,但1999年效益又再度下滑。进入新世纪之后,东风公司的眼光开始投向国

金陵科技学院《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

《世界经济概论》 名词解释 1、国际直接投资:指投资者以国际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的一种投资行为。 2、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 3、结构性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经济体制内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快的部门便会形成劳动力供应紧张,引起物价的急剧上涨;而发展不快的部门因失业的劳动力不易转移,成为社会上的失业人口,因而使社会出现高物价与高失业并存的停滞膨胀现象。 4、国际分工: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5、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 6、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7、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8、保护贸易: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选择题 1、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模式:美国是传统市场经济模式;日本式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国家干预主导型的模式;法国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模式。 3、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 4、发达国家在技术转移中占据主导地位。 5、战后国际分工的形式主要是水平型分工,特点是 6、特别提款权是IMF创造出来的。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3)实行可调节的固定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8、紧急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 1.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过程。 2.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甚至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区域内的各种壁垒,使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安排。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 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岀的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 条件的工业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 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理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5.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世界各 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都承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都以高科技的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前提;都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全球化。 6. 贸易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 “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 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 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发生变化,贸易依存度是判断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 指标 7. 重商主义::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产生于16 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岀,增加金银输入。早期重商主 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 8. 国际金融组织: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能够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组织机构。 二、简答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内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内容:20世纪末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特点:这次科技革命涉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既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又在生产技术上有全面的创新,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 国民经济结构实现了全盘现代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达到新的水平 影响:1、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世界经济的工业化程度得到提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科技革命使先进国家普遍获益。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规模经济收益十分明显3、科技革命使产品日益复

《世界经济概论》第1章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 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各自取决于哪些条件?2.简述1929—1933年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 4.试述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哪些深层次矛盾? 思考题解答 1.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包括国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和地理位置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国内市场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自然条件的差别虽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条件:(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3)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4)世界货币的出现。 2.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危机(简称大危机)。大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2)美、英、法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德、日、意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3)国际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总之,为了尽快从1929—1933年大危机中摆脱出来,美、英、法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预和调节,而德、意、日则采取了法西斯统治。大危机致使国际金融领域混乱无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受到了更多的阻碍,由此导致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矛盾日益尖锐,进而导致了二战的爆发。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其主要有如下表现如下:(1)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世界工业生产全面下跌。(2)全球贸易严重萎缩,国际金本位制瓦解。(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与美国、日本大发战争财促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形成鲜明对照,英国、法国、德国的综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025059 总课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预修要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以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运行及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国际投资关系: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要研究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世界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从世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分析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做作业、撰写论文。考试形式将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48学时。如遇计划课时增减,或使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可作适当调整。 大纲正文 第一章社会生产力与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学时:6学时本章阐述本章介绍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讲授要点: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及其对世界经济影响。 重点: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与生产力的历史性进步不可分离。 难点: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第一节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社会生产力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世界经济格局,作何思考? 一、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世界经济依然是西方主导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是从总体上看,冲击并未根本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是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都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1.经济实力 本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经济实力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在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贷款等方面,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依然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2.科技实力 毫无疑问,各发达经济体仍是全球研发能力最强的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上的巨大优势,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凭仗之一。 3.国际经济事务 一国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力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力;二是对世界经济中重要事务的影响力。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中一些重要事务的影响能力,也远远强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发达国家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就比发展中国家大得多。一方面,由于跨国垄断的大规模发展,发达国家对诸如计算机、汽车、黄金、原油等商品的国际价格,都有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决定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商品价格的发布也基本上来自于发达国家能够控制的市场。不仅如此,主要西方大国由于充当着国际本位货币的发行者,还不断收取高额的铸币税。 (二)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砖五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普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20年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和人均GDP日益上升;其二是发展中大国在要素国际流动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其三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经济实力的显着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金砖国家为首的一些发展中大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世界贸易组织秘书长候选人甚至已经能够在2013年5月7日击败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所支持的候选人了。发展中国家参与的“二十国集团”在经济事务方面的影响力正在超越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而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把发达国家的投票权向发展中国家做了些转移。这一举措意味着,未来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组织中发言权的变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话语权的相应变大。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试卷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试卷**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世界经济概论(公共选修)”课程期末试卷论述题(每题不少于400字。每题50分,共100分) 1、什么是知识经济,其内涵是什么?试述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 产物。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经济本源角度考察,知识经济具有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主体、创造性脑力劳动是核心动力、智力资源是主要资源三个本质特征。 知识经济的定义及内涵:“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 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业经济,虽然也离 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内涵一般概括是,建立在知识及信息的生产和使用上的经济。生产,即创新生产,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重含义。而使用,即扩散。应用,是知识经济的第二重含义,经济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材料和能源等。而引导、发挥并提高生产要素回报率的是以应用技术、基础科学为代表的知识。知识是经济增长状态中最活跃、最根本的生产动力和要素,是使报酬递增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 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知识为竞争核心的知识经济作为更高的经济形态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口 号和新动力。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并还将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改变

人类以往在社会经济中形成的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知识的创新、生产和扩散、应用必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拥有标准性、垂直型、等级性的工业社会理念将让位于多样、水平与网络的知识社会理念。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由普通机器时代向智能机器时代的跃升。如果说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以制造工具为主的机器大工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业为主体向以工业为主体的转变。那么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使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以知识及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 2、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 答:经济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的趋势,是一个牵动世界全局,影响长期发展,引发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实际是经济国际一体化趋势进一步深化,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国际商战日趋激化,科技发展日益迅猛,区域集团化、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加剧的现代经济大背景下,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转移时人为限制逐步消除的过程与状态。即经济资源愈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世界经济愈加相互融合,各国经济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愈加相互影响和制约。 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主要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我们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场的分割首先是主权的分割。当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使国内市场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需要“国际惯例”和一定范

马克思期末论文

1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共产主义 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始,共产主义开始在理性化程度不高的东方民族中流传。马、恩在首次系统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是这样对共产主义定义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以问答形式对共产主义做出了类似的定义:“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的本质与核心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指导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要在全世界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彻底消灭产生一切罪恶和邪恶的根源即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彻底摧毁一切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的最后堡垒。 科学的共产主义 科学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二, 生产资料的占有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其答案及复习重点汇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A.极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A.国际贸易的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容和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A.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B.本国的就业结构 C.本国的经济状况。 D.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12.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跨国公司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A.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 B.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 C.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