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与地方产业对接紧密,优势明显

生物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21世纪的重大战略性产业。随着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药品、保健品的需求的与日俱增,生物制药业有了广阔的市场。湖南是中药材资源大省,药用植物种类达2939种,药材蕴藏量占全国第二位,湖南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出口基地”——浏阳生物医药园区110家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其中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就超过30余家,生产的生物医药品种达600余种。湖南省大规模生物制药产业群正在迅速形成。湖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7大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其中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装备等。正是由于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才一年一个台阶,年年有发展,到2011年9月,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己拥有10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并与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区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园区企业同耕耘、同收获、同成长。

邵阳市中药材生产规模己达12万亩,产值逾亿元,形成了以邵东廉桥、新邵、隆回、洞口等各具特色的中药材基地。目前,规模化生产的中药材品种主要有百合、尾参、桔梗、金银花、天麻、白芨。同时邵阳山区还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可供利用。然而,邵阳从事中药材深加工的生物制药业则发展迟缓,从业的管理人员中不到40%经过专业学习培训。培养一支生物制药行业高技能的一线技术员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趋势来看,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普遍看好,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医药贸易、检验和信息管理对专业

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供不应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倍受青睐;各医药公司、制药厂、食品、保健品、环保、生物化工、生物农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生产一线渴求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供求比达1:20。从全国来说,当前饮料、食品、生物制药等行业生产第一线上技能型、管理型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 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专业教学资源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现有在校三年制在校学生207人,五年制在校学生110人,拥有了较为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

1、学院领导重视,投入力度大

学院非常重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建设,把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作为学院“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学院加大了专业建设投入力度。该专业自2005年开办以来,专项经费投入一直保持稳中有升。2006年度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投入专项经费20万元,2007年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2008年投入专项经费60万元、2009年投入专项经费80万元,2010年投入专项经费60万元。六年来,陆续投入的图书资料经费在30万元以上。

2、精干高效,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秉着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用人原则,有重点、有倾向性地引进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优化了师资结构,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并陆续聘请了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的苏文政高级工程师,湖南科威制药有限公司的文韶安制药工程师、生产部经理王桂成、质检部经理黄海波等多名高级工程师和技术骨干参加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聘请湖南亚牧动物药业公司总经理张建国、湖南科威制药有限公司制药工程师文韶安、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执业药师吴其然等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客座教授,不定期来校进行企业管理和行业发展讲座。

3、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现建成有药理实验室、液相色谱实训室、光谱分析实训室、理化检验实训室、分析天平室、药物制剂车间、发酵车间、微生物生化培养室、生药标本室、计算机中心等相关实验实训室,添置了岛津HPLC-10vp高效液相色谱仪、UV1240岛津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大型药物检验现代分析仪器设备和纯水系统、全自动压片机、胶囊填充机、颗粒制备机、离心机等大量的药物制剂生产设备和智能发酵罐等微生物制药设备。邵阳地区植物提取物研发中心正在建设之中。

校外实训基地卓有成效地建立了多个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先后建立了湖南省松龄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湖南亚牧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湖南飞力格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长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科威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玉新制药有限公司、湖南康尔佳药业集团公司、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湖南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与湖南亚牧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湖南飞力格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康尔佳药业集团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实训教材建设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编写了《人体解剖生理实验指导》、《药用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仪器分析实训指导书》等三本校本教材。

4、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化办学模式

本专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办学道路。通过开门办学、校企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机制,办学以来,先后与20余家企业建立起亲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形式灵活多样,内涵丰富,或实行“订单式”培养,或企业专家受聘为学校客座教授进行专业讲座、论文指导和课程教学,或专业教师受聘为企业为技术顾问,企业或安排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岗位,或提供实践性教学指导老师,或培训师资。

5、构建了突出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根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了符合“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一流”人才培养要

求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

基本素质能力模块及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计算机文化》《经济应用文写作》、《高职英语》等。

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及课程设置:《医药基础》、《药品微生物实用技术》、《化学分析技术》、《有机化学》等

专业能力模块及课程设置:《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制剂技术》、《抗生素生产技术》、《药物制剂工程与设备》、《中药提取与分离》、《仪器分析》、《药物检验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ISO质量标准体系》,其中以《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验技术》为核心能力培养课程。

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及课程设置:《药品营销》、《企业管理》等。

6、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科学划分专业技能模块,实现实践教学的模块化。

确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技能体系为药物检验技能、药物制剂技能、制药工艺和设备操作技能、药品营销技能。

(2)实践性教学在计划中多途径展开。

实践性教学计划在每学期开学时申报,教研室主任审查后,由系主任审批后实施,校外生产实习由教研室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计划,经系主任审核后批准实施,整个实践性教学按课堂内课程实训,考证课程校内综合实训,第四学期实习基地进行专业生产实习和第六学期顶岗实习等途径展开,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强化实践性教学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考核。

按照实践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课程实践性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实验实训室做好相关课程实验实训记录,任课教学填写好相关课程记录后签名交实验实训室存档,教研室根据实训记录进行该门课程的实训效果抽测,以此考核教师的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发展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深

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凸显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和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生物制药行业所需的职业岗位技能培训体系;建成一个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用二至三年时间,把专业建成对接区域性生物医药产业生产与服务岗位、满足当地制药企业岗位培训、技能鉴定要求、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和区域性生物制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掌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制药企业生产一线从事药物制剂和检测等方面的生产操作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采取多种方式为区域性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周边地区制药企业开展多工种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医药在岗技术人才500人以上,为其他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师资10人以上。每年为区域性医药企业、行业输送医药技术人才100人以上。

3、教学质量目标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行双证教育,所有毕业生必须通过一门以上职业资格证考试,并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100%,确保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100%。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学习与工作、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人员的作用,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依托,以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以教学

贴近岗位、贴近生产、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目的,开展工学结合,实施“教师+项目+学生+服务”的实训教学,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同时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1、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研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掌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制药企业生产一线从事药物制剂和检测等方面的生产操作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利用制药厂现场的实际生产环境,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做”一体化;增大校内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营造学习情景,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使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大力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构建突出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参照制药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合理设计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操作执行层岗位归纳为菌种培养、制剂生产操作、药物检验、药物质量管理、和设备使用和维护等5个主要职业岗位群,药物制剂生产操作和药物检验技能作为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将予以高度注重,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总结出其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表3-1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各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4、精心打造核心课程

将药物微生物实用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仪器分析技术、药品GMP 等5门作为核心课程建设,将药物检验技术,药品微生物实用技术,药物制剂技术3门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其中,将药物检验技术建成省级精品课,将药品微生物实用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建成院级精品课。根据制药厂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参照制药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工作规范和实际工作案例,开发3门核心课程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表3-2 核心课程建设计划

5、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中,突出实用技术、前沿技术与实用技能、按照“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表3-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表

6、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从企业选择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建立一个50名以上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聘请行业一线专家担任参与教学,三年从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中选聘30名以上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从事专业技能课教学,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参加技术培训,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选派专业老师下制药企业实践锻炼并参与项目开发,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新知识和前沿技术,使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兼职比例适当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三年内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和5名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每两年至少有半年时间到制药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搜集编写现场生产实践教学案例。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制药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考评员、高级工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招聘教师时优先录用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能工巧匠;要求新进教师来校工作三年内达到双师素质要求,现有专业教师中未达到双师素质的,要求在两年内达到双师素质。

表3-4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表

表3-5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7、建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共建的道路,校企共同制订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在现有基础上,与湖南玉新制药有限公司合作,扩建发酵实训基地,与湖南科威制药有限公司、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粉针剂中试车间,使之成为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的综合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建设一批综合实训室,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满足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等多个工种的生产性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以及面向制药企业技术服务的需要。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在稳定和完善湖南科威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玉新药业有限公司、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等10余个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加强与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区制药企业的合作,新建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要。积极与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内制药企业的技术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师资、基地资源共享。建立与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

管理与运行机制、实训标准、考核标准及实习实训质量保障体系。

表3-6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表

8、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加强产学研建设,在产学研过程中教师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工作,与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企业。

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学院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方式为湖南科威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玉新药业有限公司、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及周边地区企业开展多工种技能培训,每年培训500人次以上。

技术服务深入制药厂调查研究,积极与湖南科威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玉新药业有限公司、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2项以上技术革新项目,提高教师的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能力。为制药厂开展药物质量检测等技术服务,实现年技术服务到款额100万元。为湖南制药行业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对口支援发挥校内设备优势,加强与制药类高职院校以及各制药企业技术培训中心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进行师资培养。三年内为其他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师资10人以上。

9、创新实训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充分体现“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目标,药品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等的教学综合实训实行单独考核,单独记学分。考核中实行“组长负责制”,先根据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成果情况各占50%的评分方法,得各组分值;各组组长根据组员在组内的作用和表现进行系数打分,系数范围是0.8~1.1。最后由各组组长、班干部和实习指导教师开个“碰头会”对系数进行调整和确认。最后,将各组分值乘以组内各成员的系数,得各成员的得分。

四、建设进度及2012年、2013年预期绩效:

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要求,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立足于市场、依托于现有合作企业,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倡导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具有从事兽药、生物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良好的理论知识架构+娴熟的基本技能(能说、能干、能想、能学)+过硬的专业技能(懂生产、会化验、通营销、会管理)”的培养思路,使毕业

生在医药、兽药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营销等第一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设进度及2012年、2013年预期绩效见表4-1

表4-1 专业建设分年度实施计划、绩效及监测指标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

. . .. .. . 职业院校 “金课”建设方案 课程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落实“课堂革命”,深入开展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金课”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协调发展原则。把“工匠培养”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辐射示原则。充分发挥“金课”的示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s. . . . .. . . . .. .. . 三、“金课”体系 “金课”来源于教育部实施的一流课程建设。我校的“金课”体系是指职业教育类型下的符合学校办学理念、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金课”体系共分三个层级: 第一级:优质课程。优质课程是指能够支撑专业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由二级院部评定。 第二级:改革创新课程。改革创新课程是指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有完善的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和实施,能够带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转变,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第三级:“金课”。“金课”是指在改革创新课程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具备一流的课程团队、一流的课程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课程资源、一流的课程管理等特点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金课”体系涵盖学校所有课程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课、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训课、理实一体化课、实践实习课。四、建设目标 第一批:金课?门,改革创新课?门。

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赣府厅发〔2016〕65号)与《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赣教发〔2014〕6号)文件要求,打造江西职业教育品牌,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引领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决定实施“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现就“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得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与江西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打造特色与增强办学综合实力为目标,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得能力与水平。 二、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遴选10所面向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办学定位准确、办学基础良好、办学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强得中职学校, 予以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建设,推动项目学校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机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到2020年,

实现项目学校成为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并引领带动其它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共同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办学定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明确办学定位,深化内涵建设, 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得全面发展水平。 (二)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得专业建设指导机构。探索现代学徒制,试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建设。围绕行业、区域重点产业需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编制专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建立起紧贴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得专业体系。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办好适应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得特色、品牌、优势专业,重点建设2-3个产业急需得特色专业群。 (四)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强化德育首要地位,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同时,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岗位规范,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每个专业有至少3门工学结合得核心课程及配套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开展学历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总结经验扩大优势 一、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校企合作 学院隶属宁波市领导,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超过4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这为加大对学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将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重化工基地,进一步确立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期间,宁波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装备制造及机械基础件、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模具、新材料、新能源、文具、家用电器等十大产业。宁波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根据《宁波市2006——2007年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未来几年,宁波每年需要10万名技能型人才,这给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学院地处北仑新区,合作发展基础良好。北仑区东接深水良港——北仑港,北临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区内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中信公司独家开发的大榭开发区,有1000多家外(合)资企业,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35家。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935元。至2005年,宁波十大百亿工程中有七项落户在北仑新区。目前北仑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校企双方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双赢合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推行“三三”模式,深化工学结合 学院几年来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建校以来,坚持“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探索了特色鲜明的“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其中《“学工交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作为9个典型模式之一收入由教育部高教司、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主编的银领工程丛书《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60401 学校名称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2741 学校举办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学校所在地广东省(省份)广州(地市) 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9 日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十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珠三角地区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劲东风,继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建筑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专业建设基础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开办于2001年,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2006年该专业被省教育厅评审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尤其是在09年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当中,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在专业内涵方面下苦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取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10年该专业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正式成为了“省级示范性专业”称号。 1、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手段引进专业团队人才,通过国内外访学、参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精品课程建设培训、参与项目研发或企业兼职等途径锻炼培养人才,本专业目前已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骨干队伍。专业带头人具有副教授职称,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思想素质好,团队意识强,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拥有一批来自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沃华消防公司、广东建业工程技术公司、广东海富建设有限公司消防技术服务分公司、广州珠江监理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的兼职教师。 2、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以点带面,以课程等级建设推进课程整体改革,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先后有《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获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获全国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学院概况与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南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南宁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广西最早面向市场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为2215.26亩,教职工 6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70.8% ,开设45个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生9100多人。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之路,初步探索出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001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2年的办学积累,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国色天香”(国家品质、特色办学、天之骄子、桃李生香)的教育品牌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声誉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教育特色。 (二)建设基础 1.面向市场的“六化”开放办学理念先进 学院根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起点基础上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的服务宗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六化”先进办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办学市场化:把学院办学活动纳入市场的大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做到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校发展依托市场。近年来,学院根据东盟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形势,以及产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最新】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 为全面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使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制定本实施办法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将专业建设纳入到学校主要工作之中。 1、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高起点、严要求。 2、各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负责、落实专业建设的各项工

作;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充分认识加强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关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校共同推进的新局面,逐步掌握专业建设的整套经验。 3、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充分依靠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双赢机制,形成企业支持专业建设、学校积极为企业服务的社会氛围。 4、市教育局将加大对重点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三重项目对认定的重点专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二、严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管理,科学设置开发专业 1、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指导性文件,适应于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须按《目录》和《原则意见》开设专业和招生,确需增设新专业的,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报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批。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XX市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在编在岗教职工**人,兼职教师**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其中研究员**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研究生学历**人,本科学历**人;未来教育家(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人,市教学名师**人,专业(学科)带头人**人,骨干教师**人,“双师型”教师**人,市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评估专家**人,XX 区高层次人才**人。 二、建设目标 1.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培训率达100%。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确保师德师风考核合格率达100%。 3.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名,骨干教师*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以上,其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4.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人数比例达到*%,硕士学历人数比例达到*%以上,*%以上的教师取得高校教

师资格证书;新进新聘教师在三年以内取得与所教学科相符的教师资格证书。 5.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三年内研究员*名以上,高级讲师人数比例达到*%,讲师人数比例达到*%。 6.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力争获市级一等奖*个以上、二等奖*个以上、三等奖*个以上;获国家级一等奖*个以上、二等奖*个以上、三等奖*个以上。 7.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或教师工作室*个。 三、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努力培养未来教育家、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1.具体建设目标与思路

XX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XX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 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 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 函〔2015〕168号)《XX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 进工作方案》(X教高﹝2016)9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教职成[2015]9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1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 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 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 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 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诊改工作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

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与各系统的工作融为一体,相关部门及人员均为诊改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行SMART原则(准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诊改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主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诊改工作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5)持续性原则: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运行机制有效且可持续。 三、思路与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断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树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体系 (一)健全组织,形成组织体系

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申报报告

建高水平现代化学校 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创建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申请报告 省教育厅: “十一五”以来,我校始终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握“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支持,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转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校特申请列入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创建计划。 一.学校基本情况 江苏省溧阳中专创办于1985年,是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溧阳学院等实行“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办学机制。 学校坚持“学生的未来幸福与终身发展高于一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着力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形成了以机电、数控、电子电工、计算机、财会等专业为骨干的专业群。注重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省、常州市组织的历次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努力办好对口升学班,积极参与“3+4”、“3+2”中高职衔接试点,不断开拓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渠道,历年对口高考成绩在常州乃至全省同类学校中一直保持领先,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在99%以上,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创业致富的毕业生典型。 学校现有燕山、城中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76亩;校舍建筑面积180060平方米,生均30.05平方米。教学实训设施设备总值4428万元,生均设备值一产类达6576元,二产类8366元,三产类6525元。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5993人;各类业余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培训在籍学员2000多人,举办各类岗位或等级培训达6000人次/年。现有专任教师347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53人,中级及以上职称的255人;专任专业课教师240人,“双师型”教师193人;国家级名师2人,省级名师6人,省中心教研组成员4人,常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4人,推荐省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人。建有常州市名师工作室3个,常州市“三创”导师工作室4个,溧阳市名师工作室1个。现有兼职教师48人。 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惠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秉承“德行、责任、能力”的校训精神,积极构建“包容向善、积极进取、务实求精”的学校核心文化和“尊严、发展、幸福”的核心价值观,凝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获得了江苏省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安徽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7年5月,是由原铜陵智通职业培训学校升格而成的一所省级示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集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学校目前开设有轴承加工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电子电工、旅游与酒店管理、高铁、高级护理、财经、学前教育、对口高考等十多种不同类型的专业。 2011年,我校以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安徽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TI职业技术培训考核单位”、“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CSIA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Adobe中国授权考试点”、“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组织奖”、“安徽省职业技能定点考试培训机构”、“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共青团安徽省委青年文明号”、“铜陵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铜陵市青年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共青团铜陵市委青年文明号标兵”、“铜陵县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15年,在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我校共有xx个项目获奖,其中有xx名学生分别获得省市一、二、三等奖,有xx名教师获奖。 一、学校办学方向 1、办学定位 我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对接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有效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多元办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石化技术为龙头、石化装备为辅助、石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石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石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内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

卓越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目录 序言 (1)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2) (一)建设背景 (2) (二)建设基础 (6)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二、建设目标 (11) (一)建设思路 (11) (二)总体目标 (13) (三)具体目标 (14) 三、重点建设内容 (26) (一)重点特色专业群建设 (26) 1、现代农业特色专业群建设 (27) 2、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 (44) (二)教师队伍建设 (44) 1、基本情况: (59) 2、建设内容: (60) 3、教师队伍建设年度建设进度与资金使用 (68) 4、标志性成果 (69) (三)治理能力建设 (69) 1、建设基础与预期成效 (69) 2、建设内容 (70) 3、建设进程与经费预算 (78) 4、标志性成果 (78) (四)其他特色项目 (79) 1、“德育银行”特色项目建设 (79) 2、“双轮驱动”的社会服务特色项目建设 (84) 四、建设期和经费预算 (94) 五、主要保障措施 (95) (一)机构设立 (95) (二)保障机制 (97) (三)过程管理 (98) (四)经费保障 (99)

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序言 桃源县因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名“世外仙境”,是湘西北的一个地域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扼中南往云贵、川渝咽喉,素有“湘黔孔道”之称。桃源地理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桃源是一个教育大县。为了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县职业中专申报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主要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我省“一带一部”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四化两型”和教育强省建设,认真贯彻构建湖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体要求,以服务区域产业振兴为导向,以夯实基础能力为重点,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发展,整合资源,提升学校发展水平。 以实施湖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和常德市教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筹建方案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筹建方案 当前广东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转型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方面中山普遍存在技术人才供应不足,高技能人才特别短缺、产业升级所学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中山的很多镇区又存在一定比例的下岗、待岗职工,有相当多闲置的劳动力。而职业培训能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质,是打破制约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关键,因此为满足当前社会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决定发挥各自在资金和办学方面的优势,拟在火炬开发区选址筹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名称以定,以下简称“学校”)。现就学校筹建方案汇报如下: 一、组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必要性 1、组建“学校”是满足当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转变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快企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匮乏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我市目前这类人才仅占7.6%。以制造业为例,一线职工中,高级技术工人,高级技师不足5%。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成立学校十分迫切。学样成立后将对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当 前中山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社会上每年都有大量新成长的劳动力由于缺乏职业能力而不能就业,而许多企业又往往补充不上合格的人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使广大青年在就业前接受与就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具备就业的必要条件,这对缓解工荒和促进就业具有直接的意义。 2、组建“学校”正值当前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1)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中山市还是开发区对于各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出台了多个文件。比如中人社发〔2016〕68号《中山市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就是最好的说明。 (2)火炬开发区作为中山市最大工业开发区,企业之多,市场最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显迫切,高级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而由此,使得职业培训学校市场不断发展。 (3)开发区虽然培训学校众多、竞争激烈,但是没有一家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这样无疑为我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xxxx学校 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三) 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四) 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高职特色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

切实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五) 强化各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机构 (一) 专业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各系部设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施。 (二) 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和有关专家组成;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主任任副组长,其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4~6人组成。 (三) 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 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 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3. 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4. 组织专家对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中高职院校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中高职院校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 东莞市铭洋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3D打印专业背景概述 1行业发展背景 2国家政策背景 3人才需求背景 二:3D打印专业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定位 2:专业建设意义 3:就业岗位分析 三:3D打印专业实训室建设 1:3D打印专业实训室建设规划,区域划分 2:3D打印专业实训室项目实训内容 四:3D打印专业实训室硬件配置方案 五:3D打印专业课程建设 1:3D打印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内容 六:3D打印专业师资建设 1:四类人才培养

一:专业背景概述 1:行业发展背景 经济: 面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的压力,中国急需加快发展3 D打印,重建中国工业新优势。 社会: 从2012年全球掀起3 D打印技术热潮以来,媒体和市场关注度持续上升,3D打印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促进了3D打印应用市场的培育。 技术:核心专利到期及成熟技术团队推动3D打印的发展,核心基础专利的到期加速中国3D 打印行业的快速扩展,行业将进入百花争鸣的时代。 政策: 国家相继出台推进措施。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2:国家政策背景 ◎2013年4月,科技部公布最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首次将3D打印产业纳入其中。 ◎201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 》。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推动三维( 3D ) 打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国内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3D打印行业的发展. 例如,青岛印发《巨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 3:人才需求背景 ◎市场迅速扩张,人才需求凸显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目前3D打印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联盟3D打印印会员企业和用户企业的需求至少有5万人的缺口。 ◎城市制造业发展,急需人才支撑 根据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未来2~3年时间内,东莞3D打印市场人才需求将至少保持47%左右的年均增速。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客观上对3D打印技术有强烈的需求,2016年东莞3D打印人才需求总量为4000人左右。 ◎专业教育缺乏,人才供不应求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XX 市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建设基础 学校现有教职工** 人,其中专任教师** 人,在编在岗教职工** 人,兼职教师** 人;副高及以上职称** 人(其中研究员** 人),中级职称** 人,初级职称** 人;研究生学历** 人,本科学历** 人;未来教育家(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人,市教学名师** 人,专业(学科)带头人** 人,骨干教师** 人,“双师型”教师**人,市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评估专家**人,XX 区高层次人才** 人。 二、建设目标 1. 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培训率达100%。 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确保师德师风考核合格率达100%。 3. 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名,骨干教师*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以上,其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4.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人数比例达到*%,硕士学历人数比例达到*%以上,*%以上的教师取得高校教 师资格证书;新进新聘教师在三年以内取得与所教学科相符的教师资格证书。 5.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三年内研究员*名以上,高级讲师

人数比例达到*%,讲师人数比例达到*%。 6. 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力争获市级一等奖*个以上、二等奖*个以上、三等奖*个以上; 获国家级一等奖*个以上、二等奖*个以上、三等奖*个以上。 7. 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或教师工作室*个。 [、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努力培养未来教育家、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会计专业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二○一一年十月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 一、发展契机 依据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我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按照动态调整、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有机结合、质量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围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特色,大力推进会计等专业建设的精神,我校会计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吉林省特色产业群的逐步完善,对高水平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根据人才需求调查,在未来三年内,会计专业人才有较稳定的社会需求。 为保证专业教学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会计专业通过人才市场调查、企业走访、毕业生回访、专家与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运行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企的结合,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结合,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会计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立足吉林、面向全国。 二、专业定位 会计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我省“十二五”规划内容相衔接;坚持专业特色发展与学校整体层次提升相衔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发展潜力。能胜任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经营管理部门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1、专业:会计 2、专门化方向:会计电算化方向、制造业企业会计方向、商业企业会 计方向、事业单位会计方向、银行会计方向。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一)入学要求(招生对象)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二)基本学制 基本学制为三学年。(弹性学制二至四年) 三、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够在中小型企业、经济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一线从事会计核算、理财及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有报考会计初级职称的能力。 规格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与素养:

1、职业通用能力,主要包括: (1)阅读与撰写财经文件能力; (2)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 (3)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 (4)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专题发言的能力; (5)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 2、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1)会计制度及财经法规理解运用能力; (2)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中英文处理能力; (3)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能力; (4)记帐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能力; (5)日记帐、明细帐、总分类帐等会计帐簿的登记能力; (6)出纳与记账核算能力; (7)职工薪酬计算、费用成本计算能力; (8)税费计算与申报能力; (9)小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能力。 3、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 (1)过硬的心理素质。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2)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健康的体魄。 (3)健康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4)开拓的创新精神。有良好的竞争、创新意识。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新课课程改革,实施高效教学的关键。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为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构建一支适合和平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特制定此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为抓手,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做为治学兴校之本,改革发展之源,放在教育全部工作的首要战略位置上。树立“以教师为本”理念,注重启迪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准,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 二、任务目标 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塑造,促进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全面提升;高质量完成制定的教师继续教育任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教师管理,教育培训,评聘任用新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能发挥统领、支撑作用的市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促进全校教师在师德风范、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等方面有新的跨越;造就一支整体结构优化,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 1、提高师德水平 以“爱与责任”“敬业、爱岗、奉献”,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师德风范校”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使全校教师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服务水平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培养一批师德标兵,把全校师德水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提升学历层次 在岗教师全部达到规定学历,在岗教师本科学历层次的比例达到100%,其中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15%左右。 3、培养骨干人才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2007-2010年) 按照“创示范、建示范”的要求,永州职院要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创建与这一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整体校园环境。在2005年完成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的基础上,依照学院总体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有效地优化配置办学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校园建设,必须对学院的校园建设作出新的规划,特别是要针对目前一校多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对未来校区的布局,功能定位以及建设目标进行精心安排。 本规划的重点是对校区布局及功能定位作出调整,使之符合学院的发展战略的要求,满足学院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院校区现状及新校区地理环境 我院现有校区总面积1600亩,各类建筑38.4平方米,目前分为五个校区,即:医学校区、信息工程校区、商贸旅游校区、理工电子校区、人文教育校区。这“一校五区“的基本情况如下: 1、医学校区:位于零陵区南津北路,占地514亩,已建有各类建筑17.3万平方米,现为永州职院主校区,现为医学学科教育科研基地和永州职院附属医院所在地,也是学院的管理中心。 2、信息工程校区:位于冷水滩区凤凰园开发区内,占地625亩,已建各类建筑7.02万平方米,现为农学学科、计算机学科和模具学科

教育科研基地和永州职院实习农场所在地。 3、商贸旅游校区:位于零陵区南津北路36号,占地200亩,已建各类建筑5.18万平方米,现为经济旅游学科教育科研基地。 4、理工电子校区:位于零陵区中山南路,占地126亩,已建各类建筑4.7万平方米,现为电子制造类学科,汽车制造类学科教育科研基地。 5、人文教育校区:位于零陵区芝山南路,占地136亩,已建各类建筑4.23万平方米,现为师范教育学科、艺术类学科教育科研基地。 一校五区的状况给学院的教育和管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校区过于分散,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教师与教师的交流,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的质量;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造成了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加大了学院的管理、运行和控制的成本;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成长空间和校园环境。 基于以上原因,学院做出了建设院本部为重点的战略决策,在零陵区老埠头村征地2250余亩建设院本部。院本部的建设不仅为加快新一轮学院建设发展、实现学院奋斗目标奠定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解决困扰我院多年的“一校五区”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院本部开工建设,我院新的百年建设和事业发展已拉开序幕。院本部的建设将极大地拓展我院未来的发展空间,改变目前各校区的功能布局,学院的建设重点和管理重心,也将发生很大变化。这是学院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未来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