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打印版学生背诵必备)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打印版学生背诵必备)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打印版学生背诵必备)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打印版学生背诵必备)

《生活与哲学》复习

原理复习

4条原理)——4、5课

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⒉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⒊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条原理)——6课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这要求我们即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又要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常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表现)

⒉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随着过程的推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正确对待探索真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⒊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5条原理)——7课

⒈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⒉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⒊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⒋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⒌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其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条原理)——8课

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⒊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要求我们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这要求我们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二者又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遵循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秩序。

⒌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⒍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要求我们要要抓住主流;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不忽视支流。●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2条原理)——10课

。这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必然灭亡,每一种形式都是暂时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破立)

——11课

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⒉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原理及其方法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3条原理)——12课

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特征原理及方法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和阶级性等特征,这要求我们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及方法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实践和主客观条件,这要求我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其他知识复习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五对关系

⒈哲学与生活的关系:⑴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⑵哲学反作用于生活,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⑴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形成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哲学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③特点不同。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⑵联系:①研究对象相同,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⑴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特点不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⑵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⒋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⑴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⑶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⒌哲学与时代的关系:⑴哲学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⑵哲学又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为什么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表现:⑴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功能)⑵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预见动员功能)

二、哲学的一般知识

⒈含义:⑴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⑵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⑵为什么?①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③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⒊基本派别:⑴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⑵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精神)。熟记各种流派对世界本原的表述。★★★★★

⒋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后者从属于前者。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⒌作用:⑴对生活(人):哲学反作用于生活,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⑵对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⑶对时代(社会):哲学又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⒈产生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⑵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等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⑶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⒉基本特征:⑴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⑵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⑴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③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⒋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错误的,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物质观——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

⒈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及原因:⑴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⑵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⑶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物质是永恒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物质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⑷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原因: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对只承认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只承认运动的唯心主义。

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二是相对某一参照系空间位置没有变化。

②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⑵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

⒌规律与人的关系: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⑵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6意识的含义:⑴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⑵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或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⑶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或主观映象)。

注意: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产生的三要素:人脑、客观存在、社会实践。

7意识的本质是: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或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具有双重性。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哲学依据?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②规律客观性原理。⑵怎么办?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实践观——实践、认识、真理

⒈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⒉特征: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新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注意:熟记各自的原因。【重要】

⒊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⒋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⒌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原因:⑴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⑵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因:⑴主观认识自身无法证明自己是否正确;⑵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⑶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认识的来源:实践。

6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真理的三个特征: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性、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客观性的原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对同一确定对象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由于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8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原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⑴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⑵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⑴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⑵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特征、基本观点

⒈联系的含义及特征:⑴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⑵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⒉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联系);⑵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联系);⑶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⒊就其与实践的关系看,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⒋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⑴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它是多。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⑵联系: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存: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⒌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⑴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⑵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⒍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⑴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⑵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⑶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⑷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总特征、基本观点

⒈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⒉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⒊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或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⑴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克服了、汲取了、增添了);

⑵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⑶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符合、反映、符合)。

⒋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⑴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⑵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⑶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

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⑴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⑵特征: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⑶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⑷意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⑴矛盾的普遍性:①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a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b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⑵矛盾的特殊性:①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表现:a不同事物有不同

的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③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a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b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c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⑶普特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方法论:把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的统一起来。遵循“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秩序;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方法。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⒊矛盾的不平衡性

⑴主次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⑵主次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又不忽视支流。(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⑴两者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⑵两者的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创新观(第十课)

1.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世界永恒发展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创新的作用:⑴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社会历史观(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⒈人类社会的两类现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先于、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

⒉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合、不适合——促进、阻碍;为先进、落后服务——促进推动、束缚阻碍。

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⑴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

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⑵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性质、目的、作用)

⒋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⑴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的表现: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二、人生价值观(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⒈价值的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⒉人生价值

⑴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⑵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⒊价值观

⑴含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

⒋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⑴含义: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⑵特点:①社会历史性(含义: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意义:正确评价,与时俱进);

②阶级性;③主体差异性。原因:①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②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③立场不同。

⑶要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⑷如何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①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②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③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②努力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个人要充分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⑷两个自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及方法

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2012年秋期高二年级期中模拟考试 政治试题 注意事项:1、本考卷分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2、Ⅰ卷和Ⅱ卷的答案都必须书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 3、本考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 A.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 B.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C.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D.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 2.每年的11月第3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之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哲学的学习,是因为它是() A.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哲学家思维活动的科学总结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名哲学家,他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这句话告诉我们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

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 一、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形式,再认)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所创造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4)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任何文化和精神产品都有其物质载体,但人们欣赏文化载体(艺术品、文物、书籍等)时,关注的是文化载体所承载的精神实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背诵)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重要原理,背诵)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引导和制约经济、政治。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并非同步发展。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好,精神文化水平就高,物质生活条件差,精神文化水平就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重要原理,背诵)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居于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更加重要。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要原理,背诵) (1)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运用: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提高我国(或当地)文化竞争力?可选用“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的知识作答。结合后面的“中华文化的力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基础知识背诵资料

(一)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哲学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并非人人都知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③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 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比较世界观方法论 区别 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侧重点世界是什么:看法应该怎么办:做法 联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世界观侧重于“看法”,方法论侧重于“要求”。 (2)统一≠总和。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强调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应关系,而非两者简单 相加。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比较哲学具体科学 区别揭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最根本的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以下观点是错误的:①认为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简单机械的“叠加”。②认为哲学可以取代 具体科学。③认为哲学高于具体科学。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要求:b]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 辩证关系问题。

试题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期中测试题

试题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期中 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思想政治必修四期中测试题 考查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2=50分) 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将修心悟道导向现实生活,所谓“平常心即是道心”、“挑水劈柴,无非妙道”,从而达到对世间万象深刻独到的感悟。这种哲学智慧表明【】A.哲学并非高悬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哲学智慧源于生活与实践 B.哲学是理性和智慧的明灯,指导人们睿智地对待人生与实践 C.哲学源于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D.人人都在生活,都有对世界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哲学家 2、“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右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 后,总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人“比” 会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 ①哲学智慧概括了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③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④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中指出:“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这说明 【】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 ②哲学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它是“科学之科学” ③研究自然科学的归宿和目的就在于推动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④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刘禹锡指出:“大凡入形器中,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这段话所阐明的是 【】 ①天与人交相胜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②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③世界万物都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为其基础④天下万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思想 6、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人教版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的反作用: 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特殊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5.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的无形影响(潜移默化≠虚无飘渺);人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潜移默化≠消积被动)。 ②深远持久:“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观”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影响深远持久。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6.文化竞争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题()

梅峰中学2009—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二政治试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 1.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具有可知性的问题2.河南济源煤业公司有一个煤矿在新疆,因为当地没有烧纸的习俗,公司的领导不惜花钱,从济源运送两车冥纸,带着神汉神婆坐飞机到新疆,烧香、拜佛、跳大神,企求神灵“保佑平安”。该公司领导的这一做法体现的世界观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表明的是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D.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③实践基础上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5—9题。 5.卫星以传说中飞上月球的女神“嫦娥”命名。嫦娥奔月传说有多种版本,但是< ) A.正确的说法只是其中的一个B.这些传说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C.这些传说都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D.这些传说都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人们很早以前就猜测潮汐现象和月球有关,事实也确实如此。科学的发展揭示了造成潮汐的根本原因是万有引力,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造成了地球表面海水的起伏。这体现了 ①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科学家们在对月球的探测过程中,发现在月球上也存在类似地球上的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区的神秘地区。美国的“月球轨道探测器”在飞近月球神秘区域的上空时,发现下面的吸引力特别强,科学家把这种地区形象地称为“质量瘤”。目前,月球上已发现了12个质量瘤,但科学家们只知道这些质量瘤是一种既密又重的物质,其余就一无所知了。这表明 A.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B.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2021年高二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 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 了巨大作用,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 丰,为世界所仅有。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 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 文化的理解。 在中思考:1、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为什么说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成因 关系 (作用、特点、地位)

2、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为什么说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怎样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2、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 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 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就像看到“神舟”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 我 们 的 民 族 精 神 永恒的中华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 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为核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弘扬中华 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 必要性(意义) 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1-3课哲学基础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注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P10 6、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是什么?(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2)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学考选考背诵提纲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提纲(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知识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从中概括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二)哲学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物质,认为整个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颗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三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背诵提纲-超详版

超详细《文化生活》背诵提纲 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作用(力量、功能、意义):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⑴对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⑵对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自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国内: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国际:文化渗透、文化入侵,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⑶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①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①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⑶特点:①潜移默化(方式上);②深远持久(效果上)。 ⑷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4.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5.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6.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7.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8.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9.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注意: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合。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 试试题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2013—2014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水滴石穿”“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说明() A.哲学产生于寓言故事 B.哲学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哲学源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D.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有一个小煤窑经常发生安全事故,该企业主不是采取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力度,而是率领全体矿工到寺庙拜佛,祈求神灵的保佑。下列说法蕴含的哲学道理与该企业主的作法相同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夫至尊莫过于天,天之变莫过于日蚀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记亡,治而不忘乱 3.我国将于2013年11月启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并于12月31日前完成此次普查工 作。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国家这样做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办事情要坚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2012年6月18日,张德江同志在参加他所在的重庆市第四党代会江北、大足、开县代表团审议讨论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大会报告的主题,加大科学发展力度,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全面开创重庆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之所以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因为科学发展观() ①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②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③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④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十二五”期间,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力日趋强化,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此回答5—6题。 5.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出人意料”。这体现了()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捉摸不定的 ③物质世界在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④物质世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2019年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文化生活》必背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主要通过和表现出来 (1)民族节日蕴含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 的。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对研究有重要意义,对展示________________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意义(地位):文化多样性是的基本特征,是的重要动力。 (2)必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 要尊重, 、本民族文化。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然要求。 (3)文化既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4)只有保持文化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 3.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自己民族的文 化,、本民族文化。 ②正确态度:既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借鉴,求 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③遵循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 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又要反对拒绝接受外来文化 的封闭主义。 4.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三个,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文化传播还有其他途径;不要把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媒介相混淆。) 其他途径:小到,大到活动 5.文化传播的媒介: ①传播媒介简称。传媒大体经历了、、、等发 展形态。 ②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_______________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众传媒的特点(功能):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汇集,日益显示出文化、、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 7.文化交流的意义。(为什么)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8.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 ②更加主动地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 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 ④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 强大功能 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________:对人们的和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 的;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 标志; ③传统文艺:以古代、、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____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和等,对今天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从传统习俗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______________;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3、传统文化的作用(两重性): ①如果能______________ ,不断满足,就能对社会与人 的发展起;一成不变则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②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_______起积极作用;糟粕部分起阻碍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 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更好 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