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上最全马克思原理复习总结,看完考试90分一下你找我!!!

史上最全马克思原理复习总结,看完考试90分一下你找我!!!

史上最全马克思原理复习总结,看完考试90分一下你找我!!!
史上最全马克思原理复习总结,看完考试90分一下你找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

SQ

20100106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为他们继承者所发展,以反对资本主义,求得无产阶级解放,并指导人们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建设社会主义而提出的关于自认社会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和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实践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理论品质。

二: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五: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七.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八.联系和发展

1.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b新事物辩证的继承了旧事物的特点

九.对立统一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动力系统

2.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作用: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取长补短,继而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作用:a斗争性使力量此消彼长

B斗争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转化的内在力量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a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中,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矛盾普遍存在,单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十.质量互变定律: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十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行和曲折性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二.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十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和认识的基本概念

实践: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客体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过程:a确立目标和方案

b按照目标作用于客体

c反馈和调节

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a.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螺旋式曲折上升运动。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直接感觉到的外部特征

理性认识:抽象出的内部特征

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条件:勇于实践;理性思考;

三.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形式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四.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一方面,真理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不能被推翻;另一方面,世界是可知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相对性即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一方面,对象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

3两者是辩证统一的:a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b是辨证转化的;c总之,静态上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动态上是从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

4不是两个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属性。

五.真理和谬误

1根本区别: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

2是对立统一的:a一定条件下是对立的;b相互联系的,比较了才存在的;c真理通过与谬误的斗争实现的;d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

六.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检验真理的主要依据);c 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2实践作为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即唯一性和条件性

七.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2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是具有价值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部分: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关系,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资料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生活交往的产物

3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总之:社会意识通过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应社会存在

但是社会意识也具有其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也包括科学技术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

两者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其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其阻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基本经济制度,不

是经济体制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包括两个方面: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分别指: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及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

两者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四: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描述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多样性: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发展具有多样性

2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客观必然性:社会形体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a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本身就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部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A.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基本矛盾的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总决定力量。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决定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变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1.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3.阶级斗争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三.革命的作用

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舍产力,推进社会进步。

革命的根源:根源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革命的作用:

1.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革命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为消除阶级斗争,并充分利用全人类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的作用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五.科学技术的作用:

1.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2.是一把双刃剑

第三部分: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2.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受一定社会条件限制的

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部分: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一.资本原始积累:

定义: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被少数人占有的历史过程

手段: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和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三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A.二者不可兼得

B.作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任何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为劳动的二重性

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A.在时间和孔家上是统一的

B.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社会属性

3.商品的价值

A.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B.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形式的发展

A.经历:简单的或偶然的,总和的或扩大的,一般的,货币的(价值形式)

B.货币的只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A.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是在价值量的基础上,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消极:分配不均)

自发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形成垄断)

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两极分化)

6.私有制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理论意义: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说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实践意义: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

1.条件:a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b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a 劳动者自己生存必须物质资料的价值;b 劳动者家人生存必须物质

资料的价值;c 劳动者用于接收教育和训练的支出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新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新价值,且劳动力商品本身的价值

要大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1.所有制和所有权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获取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

A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 .价值增殖,必要时间,剩余时间

C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劳动力

D .剩余价值率——m ’=m/v

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E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工作日长度、提高强度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生产率

F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灭亡

G H .相对过剩人口: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过剩人口

I .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应的职能: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

资本循环的条件:三种职能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本周转的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和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实物上的替换,价值上的补偿)

社会总产品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

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生产过剩、具有周期性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垄断

⑴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垄断的产生的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五:经济全球化

⑴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

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七章

“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

1.内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无伦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2.理解:

前者讲述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

后者讲述的是这种必然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两个必然需要相关的客观条件,在其具备之前是绝对不是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2018年版)

2019年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26)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27)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9.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P27) 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遵守的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总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物相分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3.马克思主义的内涵: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业立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②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麦必要基础。③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②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③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材料(期末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主题)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 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P14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①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 ②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 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应。” 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P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认导致形而上学)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认导致唯心主义) 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P32 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5.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一、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个人见解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竞争间的关系就会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际行动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二)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生旅途的指向标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第三,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重点内容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内容归纳(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 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的含义。 答: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〇、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 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 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 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思想文化来源: 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 如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期末复习)论述题部分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_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答: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障碍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干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零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5、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答:,(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6、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答:(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现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态的唯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总结概括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 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①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广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路?费尔巴哈 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3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第一章第一节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1 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哲学是专门的学问,它是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用一系列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按照逻辑组织起来,所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研究存在、真实、知识、 善等的意义和本性的一门学问。 2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都能把它理论化和系统化。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分为哪两个方面?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又分为两个方面: A: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 B: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认识论) 相对于B问题来说,A问题是最根本的方面,它是一切哲学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 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二者如何划分? 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5 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二者如何划分? 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是( B )。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道理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道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道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道理 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数量因素B.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马克思的总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不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其后继者对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即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历史条件、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答:a: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b:有史以来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则是马克思理论来源; c:三大工人起义是实践基础。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思想理论来源,因而具有历史必然性。(其他的则是上一题的答案。)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b: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包括两个方面: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意义:a: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b:哲学基本为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问题;c: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答:a: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c: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d: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义:a: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7: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答:起源: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作用: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b: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a: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考点总结精华

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特性相统一。 辩证统一关系: 1,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 2,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 1,正确客观认识事物 2,学会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3,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