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关键词:动物成像分子影像学光学成像2010-04-20 00:00来源:互联网点击次数:5089

1、背景和原理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传统成像大多依赖于肉眼可见的身体、生理和代谢过程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而不是了解疾病的特异性分子事件。分子成像则是利用特异性分子探针追踪靶目标并成像。这种从非特异性成像到特异性成像的变化,为疾病生物学、疾病早期检测、定性、评估和治疗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分子成像技术使活体动物体内成像成为可能,它的出现,归功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模型的使用、新的成像药物的运用、高特异性的探针、小动物成像设备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目前,分子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观测特异性细胞、基因和分子的表达或互作过程,同时检测多种分子事件,追踪靶细胞,药物和基因治疗最优化,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药物疗效进行成像,从分子病理水平评估疾病发展过程,对同一个动物或病人进行时间、环境、发展和治疗影响跟踪。

2、分子成像的优点

分子成像和传统的体外成像或细胞培养相比有着显著优点。首先,分子成像能够反映细胞或基因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从而了解活体动物体内的相关生物学过程、特异性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第二,由于可以对同一个研究个体进行长时间反复跟踪成像,既可以提高数据的可比性,避免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可影响,又不需要杀死模式动物,节省了大笔科研费用。第三,尤其在药物开发方面,分子成像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目前的统计结果,由于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中大部分因为安全问题而终止,导致了在临床研究中大量的资金浪费,而分子成像技术的问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使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通过利用分子成像的方法,获得更详细的分子或基因述水平的数据,这是用传统的方法无法了解的领域,所以分子成像将对新药研究的模式带来革命性变革。其次,在转基因动物、动物基因打靶或制药研究过程中,分子成像能对动物的性状进行跟踪检测,对表型进行直接观测和(定量)分析;

3、分类

分子成像技术主要分为光学成像、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CT成像五大类。

(1) 光学成像

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Optical in vivo Imaging)主要采用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与荧光(fluorescence)两种技术。生物发光是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标记细胞或DNA,而荧光技术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团(GFP、RFP, Cyt及dyes等)进行标记。利用一套非常灵敏的光学检测仪器,让研究人员能够直接监控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观测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感染性疾病发展过程、特定基因的表达等生物学过程。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宰杀实验动物以获得数据, 得到多个时间点的实验结果。相比之下,可见光体内成像通过对同一组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记录,跟踪同一观察目标(标记细胞及基因)的移动及变化,所得的数据更加真实可信。

另外, 这一技术对肿瘤微小转移灶的检测灵敏度极高,不涉及放射性物质和方法, 非常安全。因其操作极其简单、所得结果直观、灵敏度高等特点, 在刚刚发展起来的几年时间内,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研究及药物开发等方面。

乳动物生物发光,是将Fluc基因整合到细胞染色体DNA上以表达荧光素酶,当外源(腹腔或静脉注射)给予其底物荧光素(luciferin),即可在几分钟内产生发光现象。这种酶在ATP 及氧气的存在条件下,催化荧光素的氧化反应才可以发光,因此只有在活细胞内才会产生发光现象,并且光的强度与标记细胞的数目线性相关。对于细菌,lux操纵子由编码荧光素酶的基因和编码荧光素酶底物合成酶的基因组成,带有这种操纵子的细菌会持续发光,不需要外源性底物。

基因、细胞和活体动物都可被荧光素酶基因标记。标记细胞的方法基本上是通过分子生物学克隆技术, 将荧光素酶的基因插到预期观察的细胞的染色体内,通过单克隆细胞技术的筛选, 培养出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株。目前, 常用的细胞株基本上都已标记好, 市场上已有销售。将标记好的细胞注入小鼠体内后, 观测前需要注射荧光素酶的底物—荧光素,为约280道尔顿的小分子。荧光素脂溶性非常好, 很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注射一次荧光素能保持小鼠体内荧光素酶标记的细胞发光30-45分钟。每次荧光素酶催化反应只产生一个光子,这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应用一个高度灵敏的制冷CCD相机及特别设计的成像暗箱和成像软件,可观测并记录到这些光子。

光在哺乳动物组织内传播时会被散射和吸收,光子遇到细胞膜和细胞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而且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吸收光子的特性并不一样。在偏红光区域, 大量的光可以穿过组织和皮肤而被检测到。利用灵敏的活体成像系统最少可以看到皮下的500个细胞,当然,由于发光源在老鼠体内深度的不同可看到的最少细胞数是不同的。在相同的深度情况下, 检测到的发光强度和细胞的数量具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可见光体内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光可以穿透实验动物的组织并且可由仪器量化检测到的光强度,同时反映出细胞的数量。

荧光发光是通过激发光激发荧光基团到达高能量状态,而后产生发射光。常用的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红色荧光蛋白DsRed 及其它荧光报告基团,标记方法与体外荧光成像相似。荧光成像具有费用低廉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同生物发光在动物体内的穿透性相似,红光的穿透性在体内比蓝绿光的穿透性要好得多,近红外荧光为观测生理指标的最佳选择。

虽然荧光信号远远强于生物发光,但非特异性荧光产生的背景噪音使其信噪比远远低于生物发光。虽然许多公司采用不同的技术分离背景光,但是受到荧光特性的限制,很难完全消除背景噪音。这些背景噪音造成荧光成像的灵敏度较低。目前大部分高水平的文章还是应用生物发光的方法来研究活体动物体内成像。但是,荧光成像有其方便,便宜,直观,标记靶点多样和易于被大多数研究人员接受的优点,在一些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观察小分子体内代谢方面也得到应用。对于不同的研究,可根据两者的特点以及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最近许多文献报道的实验中,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和荧光素酶对细胞或动物进行双重标记,用成熟的荧光成像技术进行体外检测,进行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然后利用生物发光技术进行动物体内检测,进行活体动物体内研究。

(2) 核素成像

核素成像技术用于发现易于为核素标记的既定靶目标底物的存在,或用于追踪小量标记基因药物和进行许多药物抵抗或病毒载体的传送。包括微PET、微SPECT。

微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在目前的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最先开始的分子影像学研究就是用PET完成的,如今,用微PET 进行的单纯胞疹病毒胸苷激酶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已应用于临床试验中。微PET技术是将正电子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注入生物体内作为探针,当这些化合物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时,PET按照同位素放射性分布的绝对量进行连续性扫描,根据动力学原理和图像数据,对活体组织中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作出定量分析,如血流量、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脂肪酸代谢、神经递质合成速度、受体密度及其与配体结合的选择性和动力学等。PET 通常使用的探针是用11C,14N, 15O 及18F 等生物组织中含量最多元素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与体内分子类似(包括细胞代谢)的特点。

在药理学研究中,则可以用正电子同位素直接标记药物,观察其在活体中的分布和代谢,或测量生理性刺激及病理学过程中药物分布与代谢的变化,从而对药物剂量、作用部位、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等做出前瞻性判断。还可以判断其代谢反应的类型及产物,观察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与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与酶的相互作用等。

(3)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MRI)分子影像学的优势在于它的高分辨率(已达到μm级),同时可获得解剖及生理信息。这些正是核医学、光学成像的弱点。但是MRI分子影像学也有其弱点,它的敏感性较低(微克分子水平),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的纳克分子水平相比,低几个数量级。传统的MRI是以物理、生理特性作为成像对比的依据。分子水平的MRI成像是建立在上述传统成像技术基础上,以特殊分子作为成像依据,其根本宗旨是将非特异性物理成像转为特异性分子成像,因而其评价疾病的指标更完善,更具特异性。MRI分子影像学成像,可在活体完整的微循环下研究病理机制,在基因治疗后表型改变前,评价基因治疗的早期效能,并可提供三维信息,较传统的组织学检查更立体、快速。概括起来,MRI在分子影像学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表达与基因治疗成像、分子水平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显微成像、活体细胞及分子水平评价功能性改变等方面。

(4) 超声成像

超声分子影像学是近几年超声医学在分子影像学方面的研究热点。它是利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来发现疾病早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有利于人们更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通过此种方式也可以在患病早期进行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等,以期在根本上治愈疾病。

(5) CT成像

CT成像是利用组织的密度不同造成对X射线透过率的不同而对人体成像的临床检测技术。近来,由于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与灵敏度的微CT的出现,使这项传统的技术也进入分子成像领域。主要是应用在肿瘤学,骨科方面的研究。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关键词:动物成像分子影像学光学成像2010-04-20 00:00来源:互联网点击次数:5089 1、背景和原理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传统成像大多依赖于肉眼可见的身体、生理和代谢过程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而不是了解疾病的特异性分子事件。分子成像则是利用特异性分子探针追踪靶目标并成像。这种从非特异性成像到特异性成像的变化,为疾病生物学、疾病早期检测、定性、评估和治疗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分子成像技术使活体动物体内成像成为可能,它的出现,归功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模型的使用、新的成像药物的运用、高特异性的探针、小动物成像设备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目前,分子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观测特异性细胞、基因和分子的表达或互作过程,同时检测多种分子事件,追踪靶细胞,药物和基因治疗最优化,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药物疗效进行成像,从分子病理水平评估疾病发展过程,对同一个动物或病人进行时间、环境、发展和治疗影响跟踪。 2、分子成像的优点 分子成像和传统的体外成像或细胞培养相比有着显著优点。首先,分子成像能够反映细胞或基因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从而了解活体动物体内的相关生物学过程、特异性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第二,由于可以对同一个研究个体进行长时间反复跟踪成像,既可以提高数据的可比性,避免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可影响,又不需要杀死模式动物,节省了大笔科研费用。第三,尤其在药物开发方面,分子成像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目前的统计结果,由于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中大部分因为安全问题而终止,导致了在临床研究中大量的资金浪费,而分子成像技术的问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使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通过利用分子成像的方法,获得更详细的分子或基因述水平的数据,这是用传统的方法无法了解的领域,所以分子成像将对新药研究的模式带来革命性变革。其次,在转基因动物、动物基因打靶或制药研究过程中,分子成像能对动物的性状进行跟踪检测,对表型进行直接观测和(定量)分析; 3、分类 分子成像技术主要分为光学成像、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CT成像五大类。 (1) 光学成像 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Optical in vivo Imaging)主要采用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与荧光(fluorescence)两种技术。生物发光是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标记细胞或DNA,而荧光技术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团(GFP、RFP, Cyt及dyes等)进行标记。利用一套非常灵敏的光学检测仪器,让研究人员能够直接监控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观测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感染性疾病发展过程、特定基因的表达等生物学过程。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宰杀实验动物以获得数据, 得到多个时间点的实验结果。相比之下,可见光体内成像通过对同一组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记录,跟踪同一观察目标(标记细胞及基因)的移动及变化,所得的数据更加真实可信。

活体动物光学成像系统在活体荧光成像中的应用

活体动物光学成像系统在活体荧光成像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技术原理 一、技术简介 随着活体动物光学成像技术在国内外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希望能通过该技术来观察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希望能观察到荧光标记的多肽、抗体、小分子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NightOWL ⅡLB 983 NC320活体动物光学成像系统正是为满足这样的应用需求而设计的。该系统通过荧光光路的特殊设计,实现了对激发光的能量控制和调节,提高了活体荧光成像的稳定性和灵敏度,并且该系统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不涉及放射性,是不错的进行活体荧光成像的仪器。与传统技术相比,活体荧光成像技术不需要杀死动物,可以对同一个动物进行长时间反复跟踪成像,既可以提高数据的可比性,避免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该技术可以得到直观的成像图片,了解标记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避免了传统的体外实验方法的诸多缺点,特别是在药物制剂学、药物临床前研究中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NightOWL ⅡLB 983 NC320活体荧光体内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激发光源通过特殊的光路设计使其能量稳定、强度合适的激发光使荧光基团达到较高的能量水平,然后发射出较长波长的散射光,该散射光可以穿透实验动物的组织并且可由仪器cooling slow scaning CCD以光子数量化检测到光强度,同时反应出标记物的数量。 二、标记原理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有三种标记方法:荧光蛋白标记、荧光染料标记和量子点标记。荧光蛋白适用于标记肿瘤细胞、病毒、基因等。通常使用的是GFP、EGFP、RFP(DsRed)等。荧光染料标记和体外标记方法相同,常用的有Cy3、Cy5、Cy5.5及Cy7,可以标记抗体、多肽、小分子药物等。量子点标记作为一种新的标记方法,是有机荧光染料的发射光强的20倍,稳定性强100倍以上,具有荧光发光光谱较窄、量子产率高、不易漂白、激发光谱宽、颜色可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主要采用生物发光与荧光两种技术。生物发光是用荧光素酶基因(Luciferase)标记细胞或DNA,而荧光技术则采用绿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等荧光报告基因和FITC、Cy5、Cy7等荧光素及量子点(quantumdot,QD)进行标记。

2. 生物发光成像 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是指在小的哺乳动物体内利用报告基因-荧光素酶基因表达所产生的荧光素酶蛋白与其小分子底物荧光素在氧、Mg2+离子存在的条件下消耗ATP发生氧化反应,将部分化学能转变为可见光能释放。然后在体外利用敏感的CCD设备形成图像。荧光素酶基因可以被插入多种基因的启动子,成为某种基因的报告基因,通过监测报告基因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的监测。 生物荧光实质是一种化学荧光,萤火虫荧光素酶在氧化其特有底物荧光素的过程中可以释放波长广泛的可见光光子,其平均波长为560 nm(460—630 nm),这其中包括重要的波长超过600 nm的红光成分。在哺乳动物体内血红蛋白是吸收可见光的主要成分,能吸收中蓝绿光波段的大部分可见光;水和脂质主要吸收红外线,但其均对波长为590—800 nm的红光至近红外线吸收能力较差,因此波长超过600 nm的红光虽然有部分散射消耗但大部分可以穿透哺乳动物组织被高灵敏的CCD检测到。 生物发光成像的优点可以非侵入性,实时连续动态监测体内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从而可以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及降低个体间差异的影响;由于背景噪声低,所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不需要外源性激发光,避免对体内正常细胞造成损伤,有利于长期观察;此外还有无放射性等其他优点。 然而生物发光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例如波长依赖性的组织穿透能力,光在哺乳动物组织内传播时会被散射和吸收,光子遇到细胞膜和细胞质时会发生折射,而且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吸收光子的特性也不尽相同,其中血红蛋白是吸收光子的主要物质;由于是在体外检测体内发出的信号,因而受到体内发光源位置及深度影响;另外还需要外源性提供各种荧光素酶的底物,且底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药动力学也会影响信号的产生;由于荧光素酶催化的生化反应需要氧气、镁离子及ATP等物质的参与,受到体内环境状态的影响。 二、小动物活体成像 1. 制作动物模型 可根据实验需要通过尾静脉注射、皮下移植、原位移植等方法接种已标记的细胞或组织。在建模时应认真考虑实验目的和选择荧光标记,如标记荧光波长短,则穿透效率不高,建模时不宜接种深部脏器和观察体内转移,但可以观察皮下瘤和解剖后脏器直接成像。深部脏器和体内转移的观察大多选用荧光素酶标记。 2. 活体成像 小鼠经过常规麻醉(气麻、针麻皆可)后放入成像暗箱平台,软件控制平台的升降到一个合适的视野,自动开启照明灯(明场)拍摄第一次背景图。下一步,自动关闭照明灯,在没有外界光源的条件下(暗场)拍摄由小鼠体内发出的特异光子。明场与暗场的背景图叠加后可以直观的显示动物体内特异光子的部位和强度,完成成像操作。值得注意的是荧光成像应选择合适的激发和发射滤片,生物发光则需要成像前体内注射底物激发发光。 3. 数据处理

Bruker In-Vivo Xtreme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标准操作规程

Bruker In-Vivo Xtreme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通过制定本操作规程,规范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使用。 【准备】 1、实验试剂(药物、染料、麻醉剂、水、脱毛膏等); 2、实验对象(小鼠、大鼠、黑鼠、裸鼠等); 3、如需要气体麻醉则要进行氧气准备,将麻醉剂倒入麻醉机中,并检查麻醉机 检查窗中液位位于“min”和“Max”之间;气体麻醉前根据室内温度情况酌情打开动物空气加热器。 【开机】 主机部分: 1、打开X-Ray光源,将开关钥匙打到“ON”的位置; 2、打开主机,将主机右后方的电源开关打到“ON”的位置。接着打开电脑,等待网线图标出现一个黄色三角叹号后,将MI软件打开。 注意:仪器开机以后,需要大约20分钟的预冷时间。 附属部分: 1、如需要进行气体麻醉,则需要打开麻醉机,并对实验对象进行预麻醉; 2、如果需要进行三维旋转拍摄,则需准备动物旋转系统(MARS),动物旋转系 统的准备需要在不开拍摄软件和MARS控制器按钮打到manual的情况下,先按要求将旋转器安装到暗箱中,然后将按钮打到auto,完成之后即可打开MI软件 【拍照】 1、将实验对象摆放到托盘中,拍照部位朝下,如拍摄腹部影像,需将实验对象 腹部朝下,并将四肢伸展开,然后将托盘放入暗箱拍摄位置,放置是托盘缺口朝右侧摆放; 2、双击桌面MI图标,打开MI软件,单击“Capture”按钮,打开拍摄参数设置界面; 1):拍摄界面顶部显示仪器型号。MI软件提供同时拍摄两张图像的功能,即第一张图像是Foreground,主图像,第二张图像是Background,背景图像。 点击Foreground和Background按钮进行切换,对两张图像的拍摄程序分别进行编辑。 2):左边第一部分File里可以执行和创建、编辑修改一个Protocol,同时,Protocol还可以通过点击软件顶部的工具栏中Protocol按钮打开。 3):第二部分是选择拍摄模式,共有5种,分别为Fluorescence荧光,Luminescence化学发光,Radioisotopix同位素,X-Ray X光,Reflectance反射光,另外可以Custom定制程序。 点击Setting的下拉菜单,可以选择我们已经设定好的拍摄程序,或者选择Default Session默认设置,和Current Session来新建一个拍摄程序。每个拍摄模式都有一个默认设置,具体拍摄条件如下(In Vivo Xtreme ENG,42页):

cy染料小动物活体成像操作流程

cy染料小动物活体成像操作流程 2017/4/13 吲哚花菁绿(ICG,indocyanine green)是经过FDA认证的菁染料,出于安全考虑,后期应用于活体(人、动物、细胞)的染料在结构上都和ICG有相似或相近之处。cy系列染料是Amersham公司(目前为GE公司)最初开发的染料体系,它的桥环由苯并吲哚变为吲哚环,并在吲哚的苯环上对称地引入硫酸根基团,水溶性得到很大改善,分子量降低后对大分子的亲和力有所增加。cy系列菁染料多带有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性酯(NHS ester)、异硫氰酸酯(NCS)等活性基团,可与蛋白质、多肽、DNA或其他生物分子中的羟基、氨基或巯基以化学键的方式键合,表征生物分子的特性,形成具有生物功能的标记衍生物,广泛被用于抗体、多肽、小分子等多种荧光探针的合成中,可以说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近红外染料。cy染料应选择GE、李记生物等公司产品,化工企业提供的cy染料产品,一般不作为活体成像使用。 一、Cy染料在活体成像的应用领域 1. 标记特异性抗体 在CY菁染料标记蛋白的研究中,除了牛血清白蛋白以外最先开始涉及的功能性物质是抗体。从起初与IgG结合,用荧光光纤免疫传感器(FFOI,fluorescent fiber-optic immunosensor)考察抗原抗体反应,到现在连接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片段,对动物全身进行免疫荧光显影,分析片段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情况。分析cy-抗体复合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器官中的荧光强度变化,可对抗体的靶向性、清除率等有更直观的评价。不过,染料抗体衍生物在降低背景噪音和非特异性吸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标记特异性多肽(Conjugating to peptides) 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与菁染料衍生物结合的多肽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针对肿瘤表面过量表达的受体;另一种则针对肿瘤相关酶类。前者的报道很多,如生长激素抑制素、表皮生长因子,甚至一些特殊设计过的短肽,都可以被用来靶向结合肿瘤,现在更趋向于一些只有十几个氨基酸的环肽,因为它分子量小易于接近肿瘤部位,且呈环状构形不易被分解。Cy系列染料均能利用自身携带的活性基团直接与环肽结合,部分此类探针检测发现,在近红外光学显影和放射显影在浅表的分辨率相似,但在深层组织中前者的信噪比更高。针对酶类研究一般是设计酶特异性荧光探针,这种与Cy系列染料结合的检测技术除了在体内定位时有显著优势外,亦可作为体外检测手段与一些常用技术结合,辅助确定组织中该酶的存在。

仪器一: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

仪器一: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 (一)具体参数要求 1、系统性能 *具备高灵敏度的生物发光二维成像功能; *具备高性能的荧光二维成像功能; *具备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技术,能够实现真实三维断层扫描,获取真实三维信息; 具备基于切伦科夫辐射原理的放射性同位素成像功能; *具备高品质滤光片及光谱分离算法,可实现自发荧光扣除及多探针成像; 实验中能够实现生物发光及荧光成像模式的联合使用,并能将影像融合叠加; 具备国际公认的光学信号定量方法; 2、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癌症、干细胞、感染、炎症、免疫疾病、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基因治疗等多种疾病分子机理及相关药物研发的临床前研究。 3、主要技术参数 3.1仪器硬件部分 3.1.1二维成像部分 *采用背照射、背部薄化科学一级CCD; *CCD采用电制冷方式,工作温度达到绝对-90℃,温度可视化; *CCD 量子效率大于85%(500-700nm); *最小检测光子数可达100光子/秒/弧度/平方厘米; 采用定焦镜头,最大光圈可达f/0.95,可自动聚焦; 成像视野范围可调,最大视野能够满足至少3只小鼠同时成像; 动物载物台温度可控(20-40℃),且即时温度可通过软件显示; *生物发光灵敏度达到可检测小鼠皮下少于100个生物发光细胞(需提供证明文献); 荧光光源采用高效金属卤素灯,功率不低于150瓦; *激发光滤片标配数量不少于19个,发射光滤片标配数量不少于7个; *所有滤片均为高品质滤光片,透光率可达95%,滤片表面采用多层硬性涂料防护,防止因长期照射导致的滤片退化或损伤,使用寿命长; 具备高品质成像暗箱,避免仪器背景信号的过多产生; 仪器出厂前经过国际标准的NIST光学校准; 仪器具备定时自检功能,可自动去除仪器本身产生的背景信号。 3.1.2三维成像部分 具备反射照明方式,以获取小动物体表轮廓结构; *具备透射照明方式,并通过底部多点透射扫描,获取三维重建所需的断层信息; *具备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小动物体内任意深度的信号探测; *透射激发光源为长寿命固态激光器,能满足体内有效激发深度>2cm;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在神经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PerkinElmer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已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临床前医学研究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众多应用领域中,神经疾病研究是活体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热点之一。在应用活体光学成像技术进行神经相关疾病研究中,常用的标记方法及应用领域包括:1、利用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或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体外转染神经肿瘤细胞、神经干细胞等细胞,进行神经肿瘤、神经发育及细胞治疗的相关研究;2、利用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标记神经疾病相关基因构建转基因动物,进行神经疾病机理研究;3、利用功能性荧光探针监测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进行阐述: 一.神经肿瘤研究 与其它类型肿瘤研究类似,利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以长期监测神经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例如,利用荧光素酶基因标记肿瘤细胞,通过肿瘤发光情况的变化,观测肿瘤的生长及药物对于肿瘤的治疗效果,如下: 上图:应用 IVIS 系统长期观测原位接种的经生物发光标记的 U87-MG-luc2 神经胶质瘤的生长。 上图:应用 IVIS 系统观测血管生成抑制剂对 U87-MG-luc2 生长的移植。A.对照组;B.给药组

除了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进行神经肿瘤研究,还可应用功能性荧光探针监测肿瘤,例如,通过应用荧光染料标记的DHE 探测神经胶质瘤中的活性氧自由基,从而监测肿瘤的发展情况。基于IVIS 系统的多模式成像功能,可以同时应用生物发光及荧光成像功能共同监测肿瘤,如下: 上图:左.应用荧光成像技术观测尾静脉注射 DHE 后观测D HE 对肿瘤的靶向;中.应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观测经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肿瘤;右.荧光与生物发光成像结果融合。 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经元或其髓鞘的丧失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以导致功能障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等。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进行上述疾病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式为:1、通过构建生物发光标记的疾病动物模型,观测疾病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进而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2、应用功能性荧光探针观测疾病特异性标识物,进而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下面以阿兹海默症的研究为例进行阐述: 阿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A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 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随胶质细胞增生等。基于特殊的病理特征,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思路应用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对阿兹海默症进行观测。 如 Wattnoek 等人基于阿兹海默症的发生伴随胶质细胞增生的病理特征推测,伴随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发展,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量也会增多。利用W estern Blot 及免疫组化等技术手段进行体外实验显示,随着β 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增多,GFAP 的表达量也同时增多,两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成

小动物活体成像操作说明手册

小动物活体成像操作说明手册 第七部分操作 7.1准备程序 图7.1麻醉准备程序 在开始麻醉程序之前,做一些准备程序可以帮助实验顺利进行,请参看图7.1 1) 请把不用的出气口用特制的黑色橡胶塞塞住。(PN10168) 2) 把锥形通气口的位置对准。 3) 在麻醉程序开始前对照图片确保出气支管位置正确。 4) 确认气体循环管没有打结阻塞和松动。 5) 确认蒸发器内有足够的乙氟醚(Isoflurane),如果需要注入请参看下一节。 7.2蒸发器注入程序 警告:不能在正在进行氧气供应时向蒸发器内灌注液体乙氟醚(Isoflurane)。注入前,关闭供应打开前面板上两个阀门开关监视流量计。当流量球在指示管中的底部保持不动时说明已无气体流动,此时可以进行注入。 警告:只有当蒸发器控制旋钮处于关的位置才可以进行注入,在注入过程中不能打开任何氧气供应。

警告:只能使用乙氟醚(Isoflurane)不要使用其它麻醉气体,使用其它麻醉剂可能会导致危险。 警告:在处理剩余的麻醉剂时实验室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建议遵照已公布的安全条例进行操作,当丢弃剩余的乙氟醚(Isoflurane)时使用蒸发器使用手册上推荐的合适的化学容器。 警告:使用时XGI,8麻醉系统要保持直立状态。 蒸发器注入步骤 1) 如图7.2所示,确保氧气供应被切断,可以在源头或减压阀处关掉它。 2) 如图7.3所示,确保蒸发器开关处于关的位置。 3) 打开两个前面板的阀门开关释放XGI,8的氧气,如图7.4所示可以看到阀 门处于打开位置,流量计指示氧气已放完后,关闭这两个阀门开关。 4) 反时针旋转卸掉蒸发器的螺丝帽(如图7.5)。确认试剂是乙氟醚(Isoflurane), 缓慢的倒进灌入口,透过玻璃指示窗随时观察乙氟醚(Isoflurane)的水平线,注意不要超过最大允许线。如图7.6所示。 5) 注意:如果蒸发器在灌注前是干的,水平线在开始会轻微下落因为内部的棉 芯会吸收一部分试剂。 6) 当乙氟醚(Isoflurane)达到玻璃指示窗上的最大标线时,表明蒸发器已灌注 满。此时应停止,不要过分灌注。顺时针旋紧螺丝帽。为防止泄漏,请仔细检查螺丝帽已旋紧。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关键词:动物成像分子影像学光学成像2010-04-20 00:00 来源:互联网点击次数:5089 1、背景和原理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传统成像大多依赖于肉眼可见的身体、生理和代谢过程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而不是了解疾病的特异性分子事件。分子成像则是利用特异性分子探针追踪靶目标并成像。这种从非特异性成像到特异性成像的变化,为疾病生物学、疾病早期检测、定性、评估和治疗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分子成像技术使活体动物体内成像成为可能,它的出现,归功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模型的使用、新的成像药物的运用、高特异性的探针、小动物成像设备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目前,分子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观测特异性细胞、基因和分子的表达或互作过程,同时检测多种分子事件,追踪靶细胞,药物和基因治疗最优化,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药物疗效进行成像,从分子病理水平评估疾病发展过程,对同一个动物或病人进行时间、环境、发展和治疗影响跟踪。2、分子成像的优点分子成像和传统的体外成像或细胞培养相比有着显著优点。首先,分子成像能够反映细胞或基因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从而了解活体动物体内的相关生物学过程、特异性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第二,由于可以对同一个研究个体进行长时间反复跟踪成像,既可以提

高数据的可比性,避免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可影响,又不需要杀死模式动物,节省了大笔科研费用。第三,尤其在药物开发方面,分子成像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目前的统计结果,由于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中大部分因为安全问题而终止,导致了在临床研究中大量的资金浪费,而分子成像技术的问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使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通过利用分子成像的方法,获得更详细的分子或基因述水平的数据,这是用传统的方法无法了解的领域,所以分子成像将对新药研究的模式带来革命性变革。其次,在转基因动物、动物基因打靶或制药研究过程中,分子成像能对动物的性状进行跟踪检测,对表型进行直接观测和(定量)分析;3、分类分子成像技术主要分为光学成像、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CT成像五大类。(1) 光学成像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Optical in vivo Imaging)主要采用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与荧光(fluorescence)两种技术。生物发光是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标记细胞或DNA,而荧光技术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团(GFP、RFP, Cyt及dyes等)进行标记。利用一套非常灵敏的光学检测仪器,让研究人员能够直接监控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观测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感染性疾病发展过程、特定基因的表达等生物学过程。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宰杀实验动物以获得数据, 得到多个时间点的实验结果。相比之下,可见

PerkinElmer IVIS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IVIS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1、公共平台性成像系统 随着IVIS成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研究者已通过生物发光或荧光标记技术对多种研究对象进行标记,如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干细胞、基因、细菌、病毒、多肽、抗体、纳米材料、药物等等。因此,应用IVIS成像系统进行的研究已涉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癌症、干细胞、细菌及病毒、炎症、免疫疾病、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基因治疗、新药研发等等。总而言之,IVIS成像系统可作为公共平台性设备,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课题组的研究需求,实现从宏观(如在活体水平对疾病整体发展过程的观测)到微观(如在活体水平对细胞动态变化及基因表达的实时观测)的系统性研究。

2、集多种成像模式于一体 随着活体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将多种成像模式联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全面深入地研究生物学现象的目的。IVIS系列成像系统包含IVIS Lumina系列、IVIS Spectrum、IVIS Quantum FX μCT及IVIS Spectrum CT。IVIS Lumina系列成像系统同时具备白光、极高灵敏度的生物发光、强大的荧光及切伦科夫辐射成像等多模式二维成像功能,其中Lumina XR系统在具备上述功能的基础上,还增加了X光成像功能,使研究人员在获取二维光学信号的同时,能够进行二维结构学的辅助定位。IVIS Spectrum除了具备上述的二维成像功能外(X 光除外),还具备独一无二的三维生物发光及荧光成像功能,使研究者能够洞悉体内的真实三维信号,另外,Spectrum还能与IVIS Quantum FX μCT联合使用,从而将3D功能学信息与CT结构学信息进行融合。IVIS Spectrum CT是对Spectrum的完美升级,是在Spectrum的功能基础上整合了高性能的CT成像功能,实现了将功能学成像与结构学成像在同一个仪器上的完美整合。基于IVIS系统的上述成像功能,研究人员既可单独使用某种功能进行成像,又可同时利用多种功能进行复合成像。如在一个实验中利用荧光蛋白标记肿瘤细胞(观测肿瘤的发展),同时利用荧光染料或量子点标记多肽、抗体或药物(观测抗体等在体内的分布及对肿瘤的靶向性),而实验所用的小鼠为利用生物发光技术标记的用于研究特定基因表达的转基因小鼠(观测在肿瘤发展过程中与肿瘤发展相关的特定基因的表达),由此,在一个实验流程中,既完成了对某个单一生物学现象的研究(如上述所示肿瘤发展过程),又可同时对若干相关生物学现象进行观测(肿瘤发展、抗体靶向及特定基因表达),实现了系统性的实验观测以及对多个相关生物学现象的解释。

FMT小动物活体荧光断层成像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FMT 小动物活体荧光断层成像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已出现近10年时间,并已被应用于生物及医学研究的诸多领域。然而,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已在诸多方面无法满足研究的需求,主要表现于:1、无法实现深层信号的观测;2、无法进行绝对精确定量;3、无法获取真实的3D 重建信息;4、无法与其它分子成像系统(如CT 、PET 、MRI 等)进行联合使用;5、无法应用于临床研究。Perkinelmer 公司全新推出的FMT (Fluorescence Molecular Tomography )小动物活体荧光断层成像技术是小动物活体成像领域的新一代技术,该技术由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历经10年时间而研发成熟,是对现有活体光学成像技术的革新与完善,与现有技术相比,FMT 成像技术的主要特点及优势如下: 1. 真正的绝对精确定量 现有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的技术瓶颈之一是定量问题,目前所有成像系统的定量方法都是基于对小动物体表发光强度的测定,以体表发光强度来量化研究对象(如左下图),然而,分子影像学中对于定量的详细定义为“Molecular imaging quantification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regional concentrations of molecular imaging agents and biological parameters.” (MICoE and SNM Boards, 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V ol. 48, No. 6, June 2007),因此给出标记探针在体内的浓度、体积等具体参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定量。FMT 应用其专利的荧光分子断层技术对体内信号进行探测及定量分析,最终的定量结果以探针浓度表示,并可精确量化至皮摩尔级别(如右下图),因此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精确定量。 另外,现有技术的定量算法均是基于小鼠体内组织为均质模型而建立。这一方面导致数据的非真实性,因为在真实小鼠体内各种组织并非均质,不同组织对于可见光的发散和吸收程度均不相同(如左下图),在定量运算时,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则结果将于实际情况出现很大偏差;另一方面,如果不考虑以上因素,那么对于不同深度位置的信号定量将无法进行,因为对于同一深度的信号,小鼠体位摆放不同将导致不同的体表定量结果。而FMT 的 体表光强 浓度信息 传统技术采用体表光强作为定量单位,为相对定量;

小动物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影像系统

仪器名称:小动物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影像系统 百购生物网为您提供 型号:Series II 900/1700 简介: 针对传统活体荧光成像技术面临的低组织穿透深度(<3毫米)和低空间分辨率(~毫米)、高自发荧光背景等瓶颈,苏州影睿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团队历经多年潜心研究,于2012年推出了第一款基于近红外二区荧光(NIR-II,900-1700nm)的小动物活体影像商业化系统(Series II 900/1700),实现了高组织穿透深度(>1.5cm)、高时间分辨率(50ms)和高空间分辨率(25μm)的活体荧光成像。 Series II 900/1700可针对不同的研究体系,在小动物活体水平进行实时、无创、动态、定性和定量的影像研究,包括肿瘤早期检测、肿瘤发展、转移和治疗过程、药物筛选、靶向药物和靶向治疗、干细胞活体示踪及其再生医学研究等。影睿光学拥有世界领先的量子点制备和应用专利技术、活体荧光影像设备,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科研产品及解决方案。 目前,影睿光学Series II 900/1700系统已成功销往美国埃默里大学,并与美国哈弗大学医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埃默里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数十家国内外优秀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商业伙伴及合作关系。

技术优势: 荧光活体成像解决方案: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活体组织对近红外二区荧光(1000-1700nm)具有更低的吸收和散射效应,以及可以忽略的自发荧光背景,因此,在活体荧光成像中,与传统荧光(400-900nm)相比,近红外二区荧光具有更高的穿透深度、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以及更高的信噪比。 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解决方案:Ag2S 量子点

小动物活体成像的影响因素

小动物活体成像的影响因素 自美国哈佛大学W e i s s l e d e 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 o l e c u l a r i m a g i n g)的概念之后,近年来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骤增。分子影像学是指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作为分子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物发光(b i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与荧光(f l u o r e s c e n c e)两种技术来进行。生物发光是用荧光素酶(L u c i f e r a s e)基因标记细胞或D N A,而荧光技术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团(G F P、R F P,C y t及d y e s等)进行标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希望能通过该技术来长时间追踪观察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希望能观察到荧光标记的多肽、抗体、小分子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与传统的体外成像或细胞培养相比,分子映像学具有着显著优点。首先,能够反映细胞或基因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第二,可以对同一个研究个体进行长时间反复跟踪成像,提高了数据的可比性,又不需要杀死模式动物。第三,在药物开发方面,为解决临床药物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通过利用分子成像的方法,获得更详细的分子或基因水平的数据,为新药研究的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获得高质量高清晰度的生物发光及荧光成像的图片,对于进一步的实验分析和实验方案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影响成像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达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呢? 一、 CCD的性能 1、CCD 的尺寸和像素的大小直接影响CCD成像的能力 大像素点能够增加灵敏度,像素面积越大,对光越灵敏,因为像素点面积有更多电子,能产生更多信号。越高bin值像素点得面积越大,所能获取的信号也越多,能够拍摄到微弱的发光点。但由于像素点增大,会降低分辨率,导致图像的清晰度变差。反过来说小的像素点能够提高分辨率,但是像素点面积越小,其感光性越差,信噪比越低,动态范围越低。因此,想要获得好的成像效果就要在大的像素点和小的像素点之间取得平衡。广州中科恺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小动物活体成像设备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设有3种不同的bin 模式,1*1,2*2,4*4,可以满足不同实验需求。 2、动态范围的变化以bit值来表现,用来描述生成的图像所能包含的颜色数,即灰阶。深度是16位意味着图像含有216种颜色深度的变化,这样级别的CCD才能准确表现所检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_浙江大学汇总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李冬梅万春丽李继承 摘要:随着小动物成像技术的发展,活体小动物非侵袭性成像在临床前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五种小动物成像专用设备,综述其特点及主要应用,比较各种设备的优势和劣势,总结小动物活体成像设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Small living animal imaging technology LI Dong-Mei1 WAN Chun-li 2 LI Ji-Cheng 1 (1Medical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2Shanghai sciencelight biology sci&tech Co.,Ltd.)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imal imaging technology, non-invasive imaging in small living animal models has gained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pre-clinical research. Based on five kinds of small animal imaging special equipm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illustrates their main applications. Meanwhile, this article also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equipments and summarizes the trends of small living animal imaging equipments. Key words: small animal;living; imaging technology 动物模型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方法与手段,有助于更方便、更有效地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研究防治措施,同时大鼠、天竺鼠、小鼠等小动物由于诸多优势在生命科学、医学研究及药物开发等多个领域应用日益增多。近年来各种影像技术在动物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涌现出各种小动物成像的专业设备,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是指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技术。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主要分为光学成像(optical imaging)、核素成像(PET/SPE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和超声(ultrasound)成像五大类。 活体成像技术是在不损伤动物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长期纵向研究的技术之一。成像技术可以提供的数据有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两种。在样本中位置而改变,这类技术提供的为绝对定量信息,如CT、MRI和PET提供的为绝对定量信息;图像数据信号为样本位置依赖性的,如可见光成像中的生物发光、荧光、多光子显微镜技术属于相对定量范畴,但可以通过严格设计实验来定量[1]。其中可见光成像和核素成像特别适合研究分子、代谢和生理学事件,称为功能成像;超声成像和CT则适合于解剖学成像,称为结构成像,MRI介于两者之间。 1 可见光成像 体内可见光成像包括生物发光与荧光两种技术[2]。生物发光是用荧光素酶基因标记DNA,利用其产生的蛋白酶与相应底物发生生化反应产生生物体内的光信号;而荧光技术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因(GFP、RFP)或荧光染料(包括荧光量子点)等新型纳米标记材料进行标记,利用报告基因产生的生物发光、荧光蛋白质或染料产生的荧光就可以形成体内的生物光源。前者是动物体内的自发荧光,不需要激发光源,而后者则需要外界激发光源的激发[3]。 1.1 生物发光:哺乳动物生物发光,一般是将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基因整合到需观察细胞的染色体DNA上,以表达荧光素酶,培养出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株,当细胞分裂、转移、分化时,荧光素酶也会得到持续稳定的表达[4]。标记后的荧光素酶

PE小动物活体成像在肿瘤研究的应用

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PerkinElmer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已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临床前医学研究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众多应用领域中,肿瘤研究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领域之一。常用于肿瘤活体成像的光学标记方法包括:1、利用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或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体外标记肿瘤细胞而直接观测肿瘤的发展变化,或标记特定基因而研究肿瘤相关基因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2、通过外源注射功能性荧光探针,观测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分子事件,进而反映肿瘤的发展变化。宏观来说,应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进行肿瘤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长时间监测肿瘤生长及转移;2、抗肿瘤药物研发;3、癌症分子机理研究。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进行阐述: 一.长时间监测肿瘤生长及转移 随着肿瘤研究的深入,应用传统方法(如卡尺测量肿瘤体积、肿瘤组织切片等)进行肿瘤研究已存在诸多限制。如进行组织切片观测前需要处死小鼠取出肿瘤组织,因此,在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实验组都需要处死一批实验小鼠以获取足够的统计学数据,这样不但大大增加了实验成本,而且很难消除由于小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误差,无法获取可靠的重复性数据,同时,在制作切片时也无法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而利用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对同一批小鼠进行不同时间点的长时间观测,进而大幅降低实验成本,并获取重复可靠的实验数据; 传统方法=6只小鼠/时间点,4个观测点共24只小鼠 活体光学成像方法=对同一组6只小鼠进行4个不同时间点连续观测,共6只小鼠又如通过利用卡尺测量肿瘤体积的方法,只能等肿瘤发展至可以测量的程度才能开展实验,因此,无法进行肿瘤早期观测及微小转移灶的观测,而利用灵敏的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在肿瘤发生早期即可进行有效观测,从而对肿瘤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全程监测,有力弥补了传统方法的缺陷。下面几个例子展示了应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长时间监测肿瘤的生长及转移。

活体成像技术-活细胞成像

整体水平和组织水平研究方法 活体成像技术 活体成像技术,即可见光成像技术,是在小动物活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生物学行为研究的一项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生命科学和药物学的研究方法,是最直接观察细胞和分子在体内行为的一项新兴技术。 多模式活体成像是当今可见光成像的最新技术潮流,不仅由荧光、生物发光和同位素三种成像方法构成完整的功能成像体系,还有X光成像提供结构成像,二者相叠加,实现特异性信号的精确定位,真正体现活体成像技术的两大技术优势—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 对于生命科学和药物学等研究而言,了解横向空间上的分布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尤其重要。要了解所研究对象的特性,就必须掌握其进入体内后在各脏器和组织的分布情况,就必须进行精确的定位,现阶段这一点必须借助X光成像系统来实现。同时,还必须掌握所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的变化,即代谢情况。这一点,包括两种含义,即要了解同一器官不同时间量上的变化,也要了解不同时间点不同脏器内分布的变化,同样离不开精确的定位。 1.肿瘤方面的应用(应用的成像技术:X光、荧光、发光)

例一:使用荷有4T1luc肿瘤细胞的小鼠模型;肿瘤细胞稳定表达生物素酶,通过生物发光技术显示肿瘤位置;用CY5.5近红外荧光染料标记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单链抗体,静脉注射后,采用荧光成像技术显示抗体体内分布和代谢信息。活体成像表明,这种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到肿瘤细胞上,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示物。 Marina V Backer1, Zoya Levashova, NATURE MEDICINE 2007, 13(4):504-509 例二:前列腺癌的生物发光成像:深层的前列腺癌成像,辅以肾造影剂显示的膀胱显影,进行精确的肿瘤定位。

小动物活体成像的原理及区别

小动物活体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小动物活体成像主要采用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与荧光(fluorescence)两种技术。生物发光是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标记细胞或DNA,而荧光技术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团(GFP、RFP, Cyt及dyes等)进行标记。利用一套非常灵敏的光学检测仪器,让研究人员能够直接监控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观测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感染性疾病发展过程、特定基因的表达等生物学过程。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宰杀实验动物以获得数据, 得到多个时间点的实验结果。相比之下,可见光体内成像通过对同一组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记录,跟踪同一观察目标(标记细胞及基因)的移动及变化,所得的数据更加真实可信。另外, 这一技术对肿瘤微小转移灶的检测灵敏度极高,不涉及放射性物质和方法, 非常安全。因其操作极其简单、所得结果直观、灵敏度高等特点, 在刚刚发展起来的几年时间内,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研究及药物开发等方面。 一、技术原理 1. 标记原理 哺乳动物生物发光,是将Fluc基因整合到细胞染色体DNA上以表达荧光素酶,当外源(腹腔或静脉注射)给予其底物荧光素(luciferin),即可在几分钟内产生发光现象。这种酶在ATP 及氧气的存在条件下,催化荧光素的氧化反应才可以发光,因此只有在活细胞内才会产生发光现象,并且光的强度与标记细胞的数目线性相关。对于细菌,lux操纵子由编码荧光素酶的基因和编码荧光素酶底物合成酶的基因组成,带有这种操纵子的细菌会持续发光,不需要外源性底物。 基因、细胞和活体动物都可被荧光素酶基因标记。标记细胞的方法基本上是通过分子生物学克隆技术, 将荧光素酶的基因插到预期观察的细胞的染色体内,通过单克隆细胞技术的筛选, 培养出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株。目前, 常用的细胞株基本上都已标记好, 市场上已有销售。将标记好的细胞注入小鼠体内后, 观测前需要注射荧光素酶的底物—荧光素,为约280道尔顿的小分子。荧光素脂溶性非常好, 很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注射一次荧光素能保持小鼠体内荧光素酶标记的细胞发光30-45分钟。每次荧光素酶催化反应只产生一个光子,这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中科恺盛公司生产的在体生物光学分子成像系统,应用一个高度灵敏的制冷CCD相机及特别设计的成像暗箱和成像软件,可观测并记录到这些光子。 2. 光学原理 光在哺乳动物组织内传播时会被散射和吸收,光子遇到细胞膜和细胞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而且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吸收光子的特性并不一样。在偏红光区域, 大量的光可以穿过组织和皮肤而被检测到。在相同的深度情况下, 检测到的发光强度和细胞的数量具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可见光体内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光可以穿透实验动物的组织并且可由仪器量化检测到的光强度,同时反映出细胞的数量。 3. 实验过程 通过分子生物学克隆技术, 应用单克隆细胞技术的筛选,将荧光素酶的基因稳定整合到预期观察的细胞的染色体内,培养出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蛋白的细胞株。 典型的成像过程是:小鼠经过麻*醉系统被麻*醉后放入成像暗箱平台,软件控制平台的升降到一个合适的视野,自动开启照明灯拍摄第一次背景图。下一步,自动关闭照明灯, 在没有外界光源的条件下拍摄由小鼠体内发出的光,即为生物发光成像。与第一次的背景图叠加后可以清楚的显示动物体内光源的位置,完成成像操作。之后,软件完成图像分析过程。使用者可以方便的选取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及保存工作。当选定需要测量的区域后,软件可以计算出此区域发出的光子数,获得实验数据。软件的数据处理和保存功能非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