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中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中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中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1.3 管理型医疗概念研究

管理型医疗中博弈关系的分析模型

以上对医疗系统的行为特征都已经作过详细分析。管理型医疗中博弈关系的分析模型,主要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博弈关系:1、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博弈关系;2、医疗、医生和药品经销商之间的合谋问题,它作为一个影子医院寄生在正规的医院内部,剥削消费者福利。3、给定制度和监管规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利用行为信息进行经济监管。所谓经济监管,就是成本与收益相适应的监管水平。

1 分析背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医疗系统中一些参与者的部分行为变得异常诡异、扭曲、偏离了其应有的轨迹,例如医生对服务变量任意操纵,药品商与医院管理者、医生之间儿近公开化地串通合谋剥削患者的利益,进而医院和医生蜕变为药品的销售商①(①据业内人上的观察,在一些大医院中,药品销售收入可达到其总收入的70%左右。),等。普通认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扭曲了医疗服务产品的提供和需求,例如药价虚高、医药服务需求下降等,而且还直接导致了患者医疗(药)费用的不合理的巨幅攀升(Hengjin Dong, Lennart Bogg, Clas Rehnberg, Vinod Diwan, 1999),进而降低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②(②这方面的资料散见于各类报刊、网络媒体、本文未做引注。)。

医疗(药)费用的过度、过快上扬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无论所采用的是哪一种的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即不论其所依赖的是社会化的医疗体系,还是分散化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拟或是社会主义的医疗模式,事实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医疗服务质量与费用之间的冲突(Field,1989)。但在发达国家中,这一问题的形式原因却与中国的情形有着显著的差别。在这些国家中,健康文化观念的改变(William C. Cockerham,1998)、医院行政费用的上涨(Woolhander, Himmelstein stein, &Lewontin,1993)、通货膨胀(William C. Cickerham, 1998)、医疗技术革新(William Rushing, 1984)、第三方付费制度(John Knowls, 1973: Douglas Lundin, 2000)等因素,被认为是诱发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医药合谋、欺诈等行为,显然在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系统中也并没完全杜绝(Avorn J, Chen M, Hartley R.,1982: Avorn et al., 1987; Poulsen, 1992; Wazana A., 2000; Tony Sheldon 2001),但是由于存在着成熟的医药市场行为规范体系,而对医药费用的扭曲影响不大(Hafferly & Light, 1995)。

具体来说,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体制,其成功的行为纠正方式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来修正。从激励方面来看,医生的收入在发达国家一直都较高,而政府的购买又始终占有较大比重,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医院和医生收入的稳定性:从约束方面来看,政府对医生实行严格的许可证管理,医院行业的进入壁垒也相当高,这使得他们违规的机会成本相当高。同时,政府往往通过立法来规范医药代表(药品推销员)与医生之间的关系(Wazana A,2000:Richard Day,2000:E.E.Roughead,1999:Tony Sheldon 2001),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还向相关国家推荐了适用于药品推销的职业道德标准(RichardDay,2000),以便构建行业自我约束机制来补充其它方面的不足。二是充分考虑了市场中的谈判势力,在市场中引入势均力敌的参与人来削弱医疗方的势力,从而使得市场结构更具竞争性。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以及消费者的分散性和专业障碍所导致的服从性,从而使得消费者不具有市场势力,因而各国都主张通过引入更强硬的谈判对手——政府、消费者协会、保险机构等,来改变博弈中各方的市场势力对比。第二,从产权和治理结构上看,发达国家(美国)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呈现如卜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单独行医、自我雇佣和按服务收费的行医行为模式逐渐向公司化有组织的模式转化,医生也逐渐成为雇

佣医生(Phillips Kleeke ,david Emmons ,& kurt Gillis ,1996).现代公司的复杂监督机制及对自身存亡的关注使之不会放任医生的行为,医生的职业权威止逐步被削弱 (William

C.Cockerham ,1998)。

为了改变现状,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地修改行业规则,意图修止医疗服务参与各方的行为。现已开始实施的政策主要包括:(1)通过引入竞争来改变市场结构,如推行药品采购的公开招标制,推进医院之间的竞争:(2)调整支付结构,如把药品收入上缴财政:(3)斩断合谋形成的某些廉价对话机制,如医药分离经营:(4)引入阻止联盟,削弱医生和医院的市场势力等。其最终的实施放果尚不得而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仍有很多不甚理想的地方。我们认为,理论研究上的滞后是造成现有局面的重要原因。国外关于这一类问题的有限的研究只是侧重于合谋行为的现象描述上(Avorn et al ,1982,1987;Poulsen ,1992:Fred Charata ,2001),而且一般只是在二人博弈的环境下展开的。这显然是与他们的不紧迫的现实需要所呼应的。相反地,中国的现实却需要我们对该问题予以足够的理论关注。但遗憾的是,除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以外,我们尚未在理论界听到正义的声音.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抛砖引玉。 实质上医药合谋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部门或关键人的博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参与者之间即存在着合谋关系,又存在着利益冲突,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多参与人的博弈过程,因而是一个典型的多人博弈问题。在本文中,“医院”则被定义为一个N-人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运用合作博弈联盟理论来分析中国医疗系统中行为人的行为扭曲的逻辑过程及机理,进而重点阐明两个问题:一是正式组织(医院)的稳定性条件及非正式组织(医药合谋联盟)的形成原因:二是医院和医生演变为“药品经销商及推销员”这—过程的内在机理.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归结所谓的广泛的道德风险范畴,因为行为人把合谋也作为策略来进行选择。

2 医疗系统的行为扭曲过程:一个联盟博奕分析角度

2.1 联盟的数量与特征

给定经济机会v 和参与人数n ,局中人的策略选择会在两个层面上予以进行:一是参与人的策略理性所导致的内部联盟的形成,这是因为一个2人以上的N-人博弈问题必然涉及到联盟博弈(myerson ,1991):二是联盟内部的讨价还价,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把联盟收益分配给各个参与人(lucasl983)。

当n 人独立行动时,它是一个N-人讨价还价问题,此情形下博弈极有可能陷入N-人“囚徒困境”。然而,如果局中人能进行局前通讯(Aumann ,1974)、引入协调仲裁(yerson ,1991)、长期互动(Axclord ,R.,1980,1981,1984),或者存在廉价对话机制(Farrell ,1987; Crawford ,1998),他们就能以较低的交易费用协调到更好支付的“焦点均衡”上 (Schelling ,1960; Farrel ,1988:myerson, 1989),从而使有利联盟得以形成。

从经济理性出发,参与人会探索出最经济的利益联盟.所谓利益联盟是指相互通讯的局中人为赢得合作、合谋收益而形成的团体知织,这种组织可能是2人结盟,3人结盟,也可能是N 人结盟。理论上一个N-人组织内部可能存在2n

-n-1种二人以上的内部联盟.所谓经济性是指一个联盟的收益随着规模的成长而增长。但是一个联盟的增长并不是无止境的,到一定规模时它必须停止.联盟的边界由以下条件决定: v(s)0φ v(n-s)=0, 0)(,0)(2

2≤????n s v n s v

此时,该联盟将得到全部经济收益v(s),而不在联盟中的参与人得到零支付或保留支付.

联盟规模只有以上成长特征,一方面是由某些内在的技术、经济因素所决定的.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化分工对协作生产的诱发上。例如,一个医生要想提供医疗服务,就必须与资本方合作,以获得服务设备,同时还需与护士合作.如果该三方不能结合,他们都将失去赢利机会。另一方面,联盟之间的利益冲突、相互威胁能力(Nash ,1953)、谈判势力(Shaply ,1972)等闲素,也可能会把更多的局中人纳入到联盟中来,从而推动联盟规模的成长.例如,按效率原则医生、护士和资本方是以形成一个经济联盟,但如果政府具有阻止该联盟独立获取支付的能力的话,则任何一个联盟都必须将政府纳入进去。

2.2联盟形成的条件

联盟收益、个人收益、交易成本和个人在联盟中的势力等因素,决定了潜在的联盟是否会最终形成起作用的联盟.设x 为结盟时行为人i 的实际支付,v(s)为联盟收益,v(i)为个人i 的保留收益,c(i),c(s)分别为结盟情况下个人所承担的交易成本和联盟的总交易成本。则联盟形成的条件可表述为:

(1)帕累托优性,或联盟理性条件(coalitional rational condition):

∑∈≥N i i s v x

)(

即当结盟会改进团体收益时,理性行为人就会谋求结盟.

(2)个人理性条件或参与条件(Individual rational condition or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condition):

x )(i v i ≥

联盟收益最终都要分配给具体的参与人。是否能够改进参与个体的收益情况是参与人是否选择结盟或选择如何结盟的标准.

(3)交易成本约束:

∑∈≥-s i i s c x

0)(

x 0)(≥-i c i

当交易成本足以抵消结盟或个人收益时,将会使结盟无效率:但如果有一种廉价的沟通机制,节省了交易成本时,联盟就易于形成。

2.3市场势力或讨价还价能力

参与人加入联盟的动机是,它既关心联盟的收益大小,也关心个人的最终支付,因而联盟内部必须就如何分配进行谈判.设参与人的谈判势力为防 ,则谈判函数为最大化广义纳什积(Kalai ,1974,1977):

Max ∏∈-N i i i i v x β)(,其中0)(),(=-=∑∈s N v s v x N

i i (4)

上式的意义是:(1)只有s 个人共同参与才能获得经济机会,如果任何一个人脱离该组织,乘积形式意味着联盟解体,参与人都得到0支付:(2)参与人选择加入联盟,它必须得到高于vt 的收益,这就是个人“理性条件”或“参与条件”;(3)当联盟收益取决于个人努力和势力时,公平及效率标准(Nash ,1950,1953)要求在收益中反映这种努力水平和势力;

(4)谈判中的地位往往并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有复杂的来源:如权力(lucas ,1982),对联盟的边际贡献(meyerson ,1989),甚至是文化、制度等背景差异(David Sally, 2000),而经济分析往往是对势力的一种不完全度量。

2.4 作为联盟组织的“医院”

(1)“医院”规模选择

首先我们从结盟角度来定义一个“医院”,它是参与人自由博弈,结盟的结果.参与人有:政府(G),资本提供者集合(C),医生(D),管理者(M)集合。给定经济机会v ,现在让上述参与者自由结盟,那么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形式的“医院”:

资本效率原则:在该准则下,资本所有者负责与局中人谈判及签订合同,而政府保留最低的干预水平。此原则下,政府除外的其它局中人都保持在边际规模上,即,0=??=??=??c v m v d v ,故而不会出现“冗员”现象,也不会出现“医院”规模过小问题。

技术规模原则:该准则保证医院足以提供团体医疗服务.这个规模在以下条件下可自由调整:只提供专家咨询的私人诊所可以单人形成联盟:小型医院需要一定资本投入和其它的辅助设备、人员。这些联盟只有以下形式:

),(C D v 0)()(,0==M v G v φ,既医生与资本家结盟,管理者与政府支付为0; 0)(,0),,(=G v M C D v φ,医生、管理者和资本家结盟,政府支付为0;

0)(,0)(=-D N v D v φ ,此时是一个典型的服务咨询医生,它以单人联盟形式出现。管理者原则:管理者结盟的目标比较复杂,委托人收益最大化是其目标之一,同时,管理者又是实际的企业内部人(委托人),它专于谈判及合同的设计与监督.代理风险导致经理可能偏离管理者目标,为满足个人目标把参与人数扩大到非经济程度,且在内部结盟(内部人控制)。

政府进入:目前中国医疗产业结盟的现实是,任何一个医院都必须把政府加以考虑.包含政府的联盟才能获得支付,否则支付为0。即:

0)(,0),,(),,,(),(),,(=-===G N v D M G v M C D G v D G v C D G v φ

从上面分析清楚表明,“医院”的结盟规模明显受制于制度和参与人数,也受制于技术、经济效率方面的约束。

(2)联盟中各参与人的势力

参与人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参与人的势力:

(i)如果各只有一个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和医生.那么他们都是垄断参与人,其势力 为:)3/1,3/1,3/1(=?

(ii)如果市场中的合格管理者有m 个,那么随着m 的增加,管理者们将逐步丧失其势力,最终变为可怜的“哑巴”;同理,医生、资本所有者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iii)如果政府既是一个独立参与人,又是资本所有者(另一独立参与人角色),那么他的势力就会迅速上升。又由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产生管理者,所以此情形下,政府、管理者和资本所有者三方将合为一人。此时,“医院联盟”变成了无限加权对策,其极限情

况便是政府具有完全的势力(Shaply-Shapjro ,1967:Aumann ,1974:Uillnor ,1978)。 在现实社会中,只有一个政府,但却有着众多的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和合格的执业医师。这决定了各参与方的联盟势力是完全不同的:政府有着完全的势力,而私人资本、医生和管理者则近乎于哑巴.

(3)政府参与下正式联盟组织(医院)的低效率

如果政府不进入博弈,此时由于,0)(≠-G N v 所以)},,(,0max{),,(M A D f M A D v =。既资本、管理者和医生将按前文所述的前三种方式(资本效率原则、技术规模原则或管理者原则)结盟(组织医院),并按最大最小化标准来选择联盟(医院)的形式,规模和分配方式.此时,医院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优良服务来获得收益.具体来说,在这一N-人博弈联盟中需要内生性地引入一个委托人,它负责内部的监督和激励并获得剩余索取权。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是使各自的预期收入最大化.医生通过权衡激励和监督对自己收益变化的影响来选择所提供的服务水平.而医院则通过以合同诱导医生的选择,来实现自身的最大化目标,其具体做法便是在医生的服务变量中设定一个触发机制,自动引发惩罚和奖励措施的实施。例如,当医生服务水平处于( -π,∞ )区间时,医院对医生实施数额为c(π)的罚金:而当其服务水平处于(π,+∞ )区间时,医院将向医生支付s(π2)的利润。总之,在这一不包含政府的联盟组织中,具有足够谈判势力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将通过讨价还价过程,来使得自己的目标与联盟的目标达成一致,从而联盟的运作是有效的。 但是,政府的介入将会使以上的一切陷入困境和低效率。首先,其他参与人谈判势力的丧失使得他们无法控制结盟的规模,从而把许多不相关的人员(他们对联盟的边际贡献为负)纳入到联盟组织中来,使得组织规模非理性地膨胀(出现冗员现象).这使得该联盟的联盟价值低于政府不介入情形下的联盟的价值(如按原则一或二所形成的联盟).其次,政府势力和代表效率方的势力的讨价还价结果是分配平均化,结果必然导致对其他参与者(医生)激励的不足。第三,剩余索取权的丧失导致监督动力的弱化直至丧失,同时激励合同也不再几有合法性。因为激励是从剩余中转移的,而在观有条件下,这部分收益并不归医院方所有.监督和激励的弱化及丧失,必然导致医生或管理者放弃执行联盟目标,转而依托于现有联盟来实施最大化个人收益目标的行为.而在政府介入联盟的前提下,这类行为显然是有悖于原有联盟组织的利益的。这也就是说,在政府主导的联盟(医院)存在着低效率与监督、激励的不足等弊端的情况下,其他参与者就会有动力做出相应的理性反应,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在现有制度下,他们的这类理性反应必然表现为前文所述的中国医疗体系中的扭曲性行为的原因。

2.5 医院中其他参与人(医生)的理性反应及其行为扭曲的机理

在联盟中失去谈判势力的其它参与人之所以能够采取有损于联盟目标的扭曲性行为,也是由于他们具备进行相应的理性反应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1)从主观上来看,医生具备完全一级价格歧视的所有条件:高度信息不对称、所提供的专家服务产品识别上的困难、结果的不确定性、广泛的替代变量、消费者需求缺乏弹性等.这些都能使医生在与病人的长期接触中,探索到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和需求曲线,从而合法操纵服务变量,以占有消费者剩余。

(2)从客观来看,政府是一个抽象的参与人,它只能实行代理制.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监督和激励的有效实施都存在着许多障碍,因而代理风险不可避免.从这个角度来说,上述扭曲性行为的存在便是代理风险的集中体现。

从理论上来说,处于代理人状态的医生可以选择的理性反应有以下三种,但它们并不都只有现实的可行性:

(1)以足投票

按照以上分析,参与条件(个人理性条件)赋予其它局中人一个“选择权”:当医院不能为其提供边际工资时,它可以放弃结盟.但是,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医生面临以下困境: (1)能提供全面,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医院基本上都无法回避政府和政府资本,激励问题程度不同地表现在所有医院里:(2)由以上分析可知,医生根本不具备结盟势力:(3)联盟条件已经说明,0)(,0)(=-s N v s v φ,参与人只有结盟才能参与分配,脱离联盟支付便为0。因而医生将不得不保留在联盟中.即,“以足投票”并不是他们的理性选择。

(2)重新结盟——私人诊所

目前的私人诊所可以看作是在更小规模上的联盟行为。这种联盟排除了政府势力介入,组成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服务组织。在美国、加拿人及日本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医生私人开业及按服务收费都相当普遍.但在中国,这些组织目前一般都只有非常特殊的顾客特征:

(1)从目前广告信息来判断,私人医院服务范围的80%属于“性病”等社会歧视性病种;(2)一些无力入院治疗或被确诊治愈无望的群体往往会到私人诊所“碰运气”;(3)自费医疗、低收入群体也是这类诊所的主要顾客.这一特征决定了这类私人诊所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十分有限.这一现状也是政府的绝对势力的必然结果。总之,对于绝大部分医生来说,这也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3)调整服务的努力水平、风险操纵及内部人控制

由于联盟中代理风险的存在,对于留在正式组织(医院)内的医生来说,还可以选择另外的几种“投票”方式:(1)选择自己的努力水平变量.由于针对医生努力水平的监督成本非常昂贵,所以“偷懒”便是医生的理性策略之一.(2)风险操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贿赂医生(“送红包”)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尤其是对于风险高、疗效不确定性大的医疗服务 (手术最为普遍)来说尤为严重.这里,贿赂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医生提供诚实、可靠的服务,从而消除他的道德风险。(3)在正式组织(合法联盟)内重新结盟,为非正式组织(医药合谋联盟)服务,蜕变为药品的推销商.

医生的社会职能本来是治病救人,他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获取收入是其合理正当的行为轨迹。但以上第二种理性反应中的三类行为方式,尤其是后两者,显然偏离了这一轨迹,故而我们称之为扭曲性的行为。但是,这三类方式却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事实上,它们在中国现今的医疗体系中都普遍存在着,并构成了我们在开篇所介绍的,存在于中国医疗体系中的众多扭曲行为的主体。它们在现实中的普遍性,也正是医生的前两种理性反应方式的现实不可行性的使然.既然不能脱离开现有的由政府所主导的联盟,那么寻求依托于现有联盟来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

下面我们将转入对第三类扭曲性行为,即非正式组织(医药合谋联盟)产生过程的探讨.

2.6 非正式组织(医药合谋联盟)的进入

上世纪末,药品经销商(医药代表)跨过一般的商业渠道,广泛地渗入到医院中,作为一个联盟的发起人直接在医院内部结盟.在医药代表的协调下,医院内部形成了两套运作机制:一套是原有的作为企业的医院,它是一个由医院内部的行政与业务关系组成的科层组织体系,我们称之为正式组织;另一套是非正式的组织系统,或称为“影子医院”,它是由医药代表所建立和操纵的医药合谋联盟。(为了区别正式组织的联盟,我们在本文中将这一非正式组织称为医药合谋联盟.)

就其本身来说,这个联盟是有效的,因为:(1)它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联盟规模达到了边际水平,参与人支付都得到了改进:(2)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机制,医药代表像一个正式组织的协调人一样秘密管理着医院的部分职能:(3)参与人的势力得到了经济上的合理表述,医生和医院蜕变成为药品经销商。

(1) 医疗代表的巡回路径

现实中,医疗代表为渗入到医疗系统中,主要与该系统中的两类参与人进行联盟谈判:其一是与医院的管理者(药事委员会和药剂科的主管)谈判,以取得在某一家医院中的药品经销权。这一过程被医药代表称之为“开医院”。只有通过了这一谈判它才能进入下一轮谈判程序。在这个讨价还价过程中,药剂科和药事委员会都有否决权.其二是与临床医生谈判.这是因为医生拥有处方权,因而他拥有决定患者用药的品种、数量选择的势力,即他可以操纵这些变量。因此,为谋求销售数量的最大化,医药代表就必须与医生合谋.这一过程被医药代表称之为“作临床或开临床”。

此外,医药代表还必须保持与医院的以下部门的经常沟通:采购员、财务部门、库管房和门诊药房。这些部门在决定采购批量、资金调拨、相关品种选择等方面也只有一定的势力。以药房为例.医药代表要想驾驭一个网络,必须依托良好的信息沟通与激励机制,这点对于医生来说尤为重要.“药房’在这方面充当了重要角色.“处方”是医生的专家信息服务产品,当患者或者不接受医生所推荐的服务方案或者到医院外的药店购药时,医药代表对医生的“推销努力”就难以计量。为了防止医生的“偷懒”行为的发生,医药代表可以通过医院药房统计到相关信息,从而得以维持有效的激励.此外,药房还为其提供其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及其广泛的药品结构信息,当然这一系列的信息都不是免费的.

总的看来,医药代表几乎与医院的所有职能部门都要打交道,并由此而构成构建在医院这一正式组织内部的一套非正式的组织系统.

(2) 医疗代表的激励与协调

“货币”是医疗代表的协调工具。医药代表要想成功地完成使命,需过四关并发生三种主要费用(四关三费).四关是医药委员会关,药剂科关,采购、货管和财务关,医生关;三种费用是开户费(固定经营权),临床费和维护费用.就是如此简单的几个管理合约.

(3)极小取胜联盟

医药代表要协调整个网络关系,但必须确定重点.我们用网络联系图来进行勾画这一过程(见图1-1)。在众多局中人构成的联系网络中,医药代表只关注最重要的几条,即能够使药品销售最大化的几条.由于药品的最终销售量取决于医生,因此在下面的网络中,只要确

表定出沟通医药代表与医生的关键线路即可.图中,带箭头的连线表示关键的沟通方向,x

i

示连线之间的潜在合同关系。医药代表必须就所有局中线路讨价还价,但其重点将放在最短

图2-1:非正式组织联通网络

从网络图中得出相应的各成员之间的联系矩阵为:

?????

?????????????????==?010*******

0000000000000)(98710494333265166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c c ij (6) 于是有:),,0,0,,0()(651)1(x x x c =

),,,,0()()(1059654876)1()1(2

x x x x x x x x x x c c c x +=?=

把 中的第二个元素全部挑选出来,即得到由医药代表到最终消费需求医生处的12条最小路径集,见表2-1:

表2-1 医药代表需要经常维护的线路

(4)博弈联盟之间的竞争与讨价还价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给N 的某些或全部聪明s 分配某一度量值v(s),它代表局中人采用一致行动时该联盟所得到的价值或势力。本文采用p 指标(John Deegan, Jr 等,1982)来对各个参与人的势力进行计算。这种指标模型化了一个集体决策过程中的可能的势力分配方式。

这里假设:(1)取胜联盟只有极小联盟MWC (Minimum Win Coalition ),而且只有取胜联盟得到支付:(2)联盟之间有完全信息,每个MWC 有相等的形成概率;(3)在每个MWC 中,局中人平均分配收益。

另设(N, )是一个简单对策。对每个局中人 ,定义 。恰好是包涵I 的MWC 的集合。对策中I 的势力定义如下:

(8)

由表一的第三栏(联盟)得到各个参与人的势力估算为:

(9)

如果合并后四项的势力,可得势力分布为: 即,医药代表和医生的势力为1/4,而医院的行政权威的势力为1/2。从中可以看出,医生具有很大的势力,然而行政部门的势力之和与之相比更大。这充分表明了医院内部双重权威(行政权威和医生权威)的存在,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医疗系统中处于代理状态的组织(正式组织医院的各行政部门)行为的扭曲和医生个人行为的扭曲是并存的原因。但就参与人个体来看,医药代表和医生在这

一医药合谋联欢会盟中的势力是最大的,这与现实中他们获得该联盟中的最高支付的情况是合拍的。

2.7 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势力运作与医生的扭曲行为的产生

1.医药代表与影子医院的讨价还价过程

(1)医药代表的目标之一是追求医药合谋联盟利润的最大化,即,这是由医药代表在这一联盟中组织协调者的身份所决定的。其中,p,s分别代表药品的市场供给价格和药品的出厂价;(p-s)为药品进价差,医药代表用这部分差额来对医院各行政部门和医生进行激励,共享利润;D(s,x)是依存于消费数量的需求。因此,(p-s)D(s,x)表示医药合谋联盟的价值。

(2)医药代表与相关行政权力机构的谈判:,其中,Ui为各谈判参与人的效用,a举世表谈判力量,si为谈判威胁点,低于此点j将会放弃合作而导致谈判破裂,各方支付均为0 。由于有很多竞争性药商参与谈判,医院与医药代表的势力是不对称的。但一旦谈判成功,Si可以看作是医药代表支付给对方的固定租金。业内人士指出,si一般在5000元到1000元之间。

(3)医药代表与医生的谈判:。其中:分别为医药代表和医生的效用,vi为医药代表的谈判破裂点。a为医生的药品推销分成比例,一般在1%-20%之间。D (x)是反映医生推销努力的药品处方额,医药代表能直接通过药房统计到这—信息。α和β分别是双方的谈判势力。 1.2.8医生的策略性选择及其蜕变为药品推销员的过程

(1)设医生收入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1)

其中,p是医生的医疗服务价格,既处方收入,它与医生的服务质量、市场竞争的程度有关:x为医生所开处方涉及的药品销售收入.(1)式表明,医生的收入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他的医疗服务收入:其二是与他的药品推销相关的收入。这样,医生手中就据有了两把刀,他通过操纵这两把刀来获得收入;一把是治病救人的刀,即提供医疗服务;另一把刀是用来“宰人”的刀,如收“红包”、接受医药代表的合谋合同、敲诈病人或者与病人合谋开大处方等。

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中,即给定正式组织(医院)的激励与监督的有效性,或社会上的其他监督制约力量的有效性(如第一部分所述),他的第二部分收入和第二把刀就会受到足够的约束,进而他就只有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获得收益。此时,他的行为不会扭曲变质。但是,当市场的运行存在问题时,即当医生不能通过医疗服务获得相应的收益时,他就必然会祭起这第二把刀。

我们对医生的收入函数(9)微分,并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y=f(p,xi),可得:

(11)

即给定需求水平,医生的收入增长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医疗服务的价格( );二是处方费( ).但是,消费者对服务价格和用药数量的弹性( )限制了医生对变量的任意操纵,从而增加了病人的讨价还价能力。在一级价格歧视中,医生能够探索到病人的需求曲线,从而把消费者剩余全部占为已有。但在一个竞争环境下,他必须考虑长期交往及信誉,因此医生需要把病人的支付意愿(或预算约束)纳入到自己的决策中,这使得医生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服务,而不是开大处方.这是因为,(1)医生通过操纵服务质量变量能完全占有服务的剩余:(2)给定疗效,处方优化会减少消费者支出,从而在不减少医生收入情况下,提高病人的支付意愿.

因此,按服务收费机制是防止医生成为药商的有效机制.因为医生会自动优化处方和品种,执行成本最小化目标。但是,当医院不能提供足够激励且监督动力不足时,医生的个人收益最大化就蜕变为药品推销额的最大化,医生因而成为药品的推销员。

(2)正式组织(医院)和医生蜕变为药品经销商的机理与过程

如果医院是由私人所有的,它就会像一个私人医生一样行动.剩余索取权赋予了它监督地产权,它将不允许“医药代表”蚕食正式组织的利润。然而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环境下昂贵的监督成本将导致监督始终是不完全的.在存在“以足投票”的可能性和“医生的努力水平”难以监督的情况下,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迫使它提供足够的激励合同,这个替代性合同能“排挤”非正式组织的威胁。正式组织被“医药代表”瓦解,既不是医药一体化经营的后果,也不是合谋的结果,让人困惑的是:作为具有自己目标的企业为什么放弃监督权限制医生的行为,又为什么不通过正当途径激励医生整合双方的利益目标。监督者和激励者缺乏导致了非正式组织的渗入.而私人产权会导致医院执行该机制,它有动力支激励和约束内部代理行为.当医院放弃了维护正式组织(人联盟)的长期目标时,且继续保持垄断势力时,医院收益最大化就是药品销售额最大化。医院变为药品经销商.

这里所讨论的医疗系统内的非正式组织(医药合谋联盟),是众多非正式组织在特殊行业的具体表现之一。在税收系统。企业系统或任何一个正式组织内,以合谋联盟形式构成的非正式组织都极为普遍.联盟以其对整体福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作博弈形式的联盟。这时,联盟被认为是为了探索更有利的支付来提高博弈各方的福利;二是合谋形态的联盟,它牺牲整体的福利而增加小联盟价值。

但是,如果一个组织(大联盟)既满足了效率标准和公平标准,它将使参与人不能通过结盟行为来改善支付,此时非正式组织将会被替代或“排剂”出去,因此联盟不都是消极的。它为我们对医疗市场的行为修正机制的设计提供了非常清晰的线索。

(一)联盟理性条件说明,如果联盟达到了有效率的稳定结构,那么它就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参与人不可能通过探索到更好的结构来改善支付,同时,其它人结成的阻止联盟也不能威胁到他的支付.而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则说明,正式组织并没有达到有效率的规模结构。从而导致参与人探索更好的支付结构来套利。因而非正式组织形式的联盟是正式是否有效的信号。

(二)从个人理性来说.个人关心自己的收入,因而非正式组织反映了组织机制出了问题。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使个人不选择结盟,一是给予关键人足够的利益补偿,使之收益达到产出边际.因为此时,它选择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服务是无差别的;二是加人惩罚.使选择结盟的潜在收益低于不结盟的收益。因而结盟是组织机制是否合理的信号。

(三)结盟收益既反映了它对联盟贡献,又取决于它在n-人博齐中的市场势力。而市场势力与市场结构有关。当市场是垄断的、且一个人只有众多结盟策略选择的自由,那么我们削弱其势力将会导致非正式组织瓦解.例如,引入阻止联盟,如在医生与医院之间引入竞争联盟、让药品商与病人直接沟通(药店),组织治理结构的改进等都能削弱非正式组织的结盟诱惑。同时,如果在医生中引入竞争将会平均其势力.因而联盟是市场是否具有竞争性的信号。

(四)联盟形成既与利益相关,也与结盟成本相关.在医疗系统中,药品商、医生及内部长期互动,且有许多廉价沟通机制,加之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合谋成本下降。因而消除合谋之间的这种交易成本很重要。

因此,一个医疗供方的主要问题完全是一个机制问题。如果要对医疗系统进行行为纠正,机制是主要的。

3 医疗市场行为纠正及“经济”监管机制

面对一个机制,对行为的监管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可以把医疗系统的行为扭曲看作是一种市场失灵类型的话,那么把政府内生性地引入产业监管过程是合理的。如我们常说的特许权投标规划(卡恩,v01.1,P.5,德姆塞茨,1968)、价格管制,反垄断政策,外部性管制等。为迎合公众对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关注,许多新的管制机构如消费者安全委员会、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局相继出现,作为专业性谈判对手进入大量涉及私人交易、私人合同的内部管制(DanielF.spulber,1989).然而,本质上仍适合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医疗服务市场,传统的产业管制工具并不灵。对于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产业来说,一般必须通过特殊的制度设计才能纠正其行为。机制没计理论建议通过代理人关注自己的收益而自动执行委托人目际. Spence(1974)信号博弈理论注重用信号来进行筛选:信誉机制更是从长远收益角度来调整(Radner,1982:Robbinstein,19'79).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不对称信息假设基础之上。二是从博弈和提高消费者谈判势力(Barsaining-power)着手。如重视消费者选择、引入更专业的对手等。

管制来源于市场的信息状况。一般说来,在没有管制的市场上,消费者有许多直接或间接的信息来源,如凋查、经验,各类标识信号(价格、广告、信誉,合同条款等)、第二方信息(如中间人、专家、咨询机构等),此外竞争会自动泄漏参与人信息.但是当市场不提供消费者选择的背景信息时,政府也可以直接生产传递信息或直接干预交易过程.如,取消信息沟通的种类限制、促进沟通的标准化、强制的信息披露,政府直接传播信息。

管制也需要信息,因此,在医疗产业监管中,我们一方面必须尽量利用和拥有市场信息,从而使政策工具运用都必须建立在参数化的行为信息基础上.另一方面,还需考虑管制的绩效,即要考虑成本一收益结构.随着管理技术现代化,日前许多国家都有一种集中数据来进行行为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取得管理参数,行为模式识别、异常值研究,这类技术统称为数据开采技术。该技术利用数据中提供信息自动识别一些潜在模式,精确、高效地识别可能的欺诈行为特征,集中精力侦察某些特殊群体。

3.1 行为修正的一般模型

—个游戏规则必须考虑两个方面,—是它的执行必须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因为不可能完全靠监督来执行它;二是不管任何制度,经济的监管规模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医疗行业的行为修正只能是从制度的激励方面和约束方面着手。从社会效果来看,一个制度的绩效体现在制度引起的行为扭曲最小和监管费用最小。因此可以把两个社会机制合并在一起来执行,内部设定一系列的参数控制。行为人参数一旦落入某一范围,将自动触发激励或约束机制。

(1)激励与约束的基本模型

设真实的单位医疗成本为k,它代表着医院的真实服务和消费者真实地消费水平.医疗消费需求r( )是一个连续的随机变量,密度函数为(r),(r)dr表示随机变量在(r,r+dr)之间的概率,其分布函数为F(x):f (r)dr.在需求中,既包括真实的需求水平,也包括医院方、患者因监督不力、合谋、医院策略行为等导致的不恰当的支出。

(2)激励参数控制

在上面的合同中,当消费量在(0,u)时,意味着诚实的医疗行为.它将受到包括信任、继续合作、较少的检查等方式的激励.如果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经济上的某种支山。支出按下面方式进行:

其中,c是单位支出成本,它是用来激励代理人的努力,克制和诚实行为而发生的支出.支出与节约额(u-r)成止比.或者按合同s(u)=c1(u-r)给予代理人以激励。显然,u-r

与个人是否小、诚实、积极参与成本管理有关.

(3)约束与监督

如果发现消费水平超出控制标准时,将自动触发另一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当 r-u 0时,保险机构按c2(r-u)调整.例如,医疗保险机构需要消费者补充更详细的信息、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信任、实施惩罚等.这将会发生另外一种成本支出。消费者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承担相应的损失。损失额为:

(4)模型的解结构与意义

由于以上两种成本都是“耗散性”的,它是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发生的交易成本或代理成本.委托人希望两者是最小的.因此其期望支出为:

其中的第一项是激励机制,它反映了任何节约都会给予份奖励:第二项是监督和惩罚机制,违规者将受到份惩罚。这种惩罚虽然由委托人进行检查预先支出,但通过交纳一笔罚金形式收回,最终由代理人承担。第三项是正常支出,它是在正常情况下的真实支出水平。

一阶微分得:

记,那么,上式可以表示为:

,最后得到。如果确定F(u)具体分布,那么以上机制中的最优控制问题就确定了。例如,通过处方研究,发现某一种疾病处方金额或治疗费用符合N( )分布,为平均消费额,为均方差,那么实施费用控制就是一个相对容易的事情了。

当时,医疗保险机构启动监督和约束机制。包括以后所说的,如增加或降低信誉级别、给予更多的关注、需要消费者或医院补充更多的信息,调节检查概率、实施某种合同惩罚等。

当时,医疗保险机构认定消费者或医院作出了某种监督努力。

3.2 机制的最佳执行与行为修正

一般产业中的市场失灵问题,通过消费者选择、法律干预和市场竞争能较好地得到解决。但对医疗市场则不行.由于健康和生命是无价的,消费者的价格、数量的弹性都很低,有些疾病根本无弹性,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治病救命.从产品特性上说,医疗服务凭经验和搜寻不能解决问题(参见Tirol(1988)中对产品分类的论述.)。效果不可观察及观察滞后性,导致消费者对医院惩罚的不及时使病人难以实施“针锋相对”策略,改变医院行为(能否合作取决于能否准确、及时地实施惩罚.观察滞后、需求波动使博弈双方不能及时实施惩罚,会助长背叛行为。)。同时,医疗服务是一个复杂的消费包,外行不可能识别消费的合理性。医院方掌握着数量调节的主动权:扩大或缩小检查范围。提供不同组合但效果可能完全相同的处方、有控制地调节疗效、夸大或隐瞒真实病情或诱导消费等;从定价上看,我国医药还未完全实行分业经营,这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合谋行为。从预算约束上看,由于预算的软约束,医患合谋、个人监督努力下降等,都使医疗市场面临着其它产业所不具有的特殊风险。最后,从市场结构看,它是一个竞争力完全不足的一个行业.首先它是受管制行业,为了保证基本的垄断利润,国家对这一行业实行配额管理.配额管理限制了产业进入的数量,导致产业进入压力不足,恶化了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状况.其次,医生手中控制变量(价格、质量选择、品种选择、消费数量)太多,它可通过差异化来缓和行业的竞争。加之,消费者与医院一般是处在长期互动环境中,这既可以使医院通过逐步探索了解到病人需求曲线而实行价格歧

视,又能促使医患之间的合谋,共同算计医疗保险机构。

(1)监督机制

监督和激励具有替代性,但替代是不完全的。监督依赖于检查概率、惩罚强度和检查成,本(Srinivasan,1973;Allingham and Sandmo,1972;Harsaryi,1973,张维迎,1996)。当检查概率上升时,代理人被检查出来的可能性上升,违规违法可能性下降:惩罚强度大时,对代理人行为纠正效果也明显;如果监督是无成本的,保险机构能够侦察到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者的任何行为,不良行为也不会发生,但当信息昂贵的环境下,保险机构不得不面临信息成本约束.监督机构不得不容忍“最经济”的违规水平

(2)市场进入、经营权激励与信号承诺

保险机构可以灵活地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来给予医院方以激励.首先是产业进入方面的激励,既经营权激励(经营权激励是一种次优合约。它广泛使用于种类许可证管理和自然垄断行业。如驾驶执照、医师执业资格等.它限制进入是为了防止厂商策略行为过度发展导致竞争过度,从而影响社会福利。).世界各国对提供医疗保险服务的机构都不是任意确定的,而是实行资格管理,通过竞争性途径(如公开招标)配置。为了防止因市场过度竞争而破坏了产业利润,从而使医院参与积极性下降,或出现不良行为,对于获得经营权的服务机构,一般都给予丰厚的利润回报,这种同报也正是经营权激励的含义所在.经营权激励事实上是下面的一个 s=(0,1)合同:

,式中,p为价格,c为成本,D(u)为市场需求。

上式意味着,如果医院保留在医疗市场之中(取s=(0,1)中的l时),由于需求(D(u))相对稳定,它可以通过价格(p),成本(c)竞争达到利润最大化目的。但条件是,它必须符合没定的条件(资格),如果不符合某些行业“规矩”时,利润为0.由于存在以“资格”形式构成的进入壁垒,限制了产业进入规模,从而保持了需求的稳定性.厂商最大化利润目标是只关注(p-c),而不用过多考虑不确定性和市场搜寻问题。由于获得经营权后预期收益为止,医院方最大化条件要求它首先必须尽量保留在市场中,从而赢得机会。

当市场出现了混合(pooling)信号时,高水平、诚实的医院就难以被分离出来。此时,医院可以通过信号发送来显示自己.当信号成本很低,不诚实的代理人摹仿,正如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游医作了大量的广告.但当有严格的监管环境、传媒机构遵纪守法、或信号非常昂贵 (如执业医师要求、人资本等),信号就几有承诺价值.一些品牌医院会发出一些对小医院足以构成进入障碍的信号壁垒,从而把自己分离山来.这些医院因关注自己声誉和巨大的退出壁垒(沉没成本),会自动执行委托人目标.由此,监管成本下降。相应地,医疗保险机构也可以先发出信号,对只有满足了设定信号要求的医疗服务机构,如执业医师、经营规模等时,才能进入医疗保险服务市场.这样,当选择的信号符合某些条件时,它就能自动“筛选”一些不诚实的代理人。

经营权要求医院方必颏对信号投资,以产生“承诺”效果。它必须从未来的市场收益中得到弥补.承诺的目的是为了把不合格医院分离山去,仅仅保留一些合格代理人。但是,仅依靠经营权是不可靠的,因为它难以保证厂商会在混合信号领域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例如合谋、滥用价格及质量方面策略行为等。因此,还得继续补充另外的合同来规范代理人的行为。

(3)在位者行为激励

以医疗保险为例,经营权激励本身是为了提高优良医疗服务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医院方的保留机会收益超过(p-c)D(u)时,参与约束意味着它会自动放弃进入医疗保险服务市场。但是对于在位耆来说,它手中仍然有三个变量(p,c;D(u))可以策略性地调节,从而影响医疗资源的配置效果。对医院价格行为、数量调节行为(质量、品种组合、消费数量等统称为数量调节)进行规范。

价格是医院的基本调节变量之一.我们面临这样一种困境:放任竞争将削弱医院的市场

势力,从而也就限制了其自由定价权力,最终价格调节失灵,利润激励最终消失。优良的服务商要么退出医疗保险市场,要么被迫进行质量调整。结果是一个典型的逆向选择过程.因此,保险机构有必要维持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品种和数量调节可以缓和价格竞争。医院方为缓和价格竞争,以替代品、调整质量、扩大消费数量、扩大产品差异化等途径求存。例如,在药品中搭配销售、任意扩大药品数量等.这不仅导致消费者福利下降,而且还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集中出现,导致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下降、医疗资源的浪费。这进一步证明了维持一个垄断竞争或寡头市场结构是必要的。 (4)动态激励与信誉租金激励

大量文献和产业观察证实,不对称信息可能在动态环境下得到部分缓解。在多期、频繁交往的环境中,长期参与约束会使医疗机构因关注未来的机会收益而放弃不合作策略.因为长期合作具有声誉效应(Radner,1982:Robbinstein,1979),且分割的时间不影响其效果(Fudenberg,Holstrom,Milgrom,1990).当然长期效应还取决于策略(Aexlord,1972).信誉的激励机制是:把信誉引入合同,从而使信誉转化可供医院识别的现金流量.医院通过衡量信誉的经济牲特征而调整服务行为。信誉是一种昂贵的资源,它放弃短期的机会土义收益,并在长期内小心谨慎以积累信誉资本.但是给予的回报也是丰厚的:较少的检查造成的成本节约,信任造成的交易成本卜降,更多的合作机会和由此造成的止外部性收益。正是由于信誉能产生租金,加之它来之不易(沉没成本高),因而企业会格外珍视它。

3.3信息的传播机制与策略性运用

(1)医疗机构长期收益方程

设医院的K期收入方程为r=f(e,t),其中,e是与扩散有关的变量,它反映了某种外部信息冲击因扩散对医院方收入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与人们对信誉需求、信息传播途径、信息传播范围大小和社会对信息敏感性有关:t是与时间相关的因素,它反映了医院因信息冲击造成的收益动态分布结构。医院的长期收益是上面两个因素的函数。对收入方程进行全微分得:

即,信息冲击将对产生双重效应:扩散效应和声誉效应。当出现有利的信息冲击时,医院将由于有利信息在消费者、供应商及合作者之间的扩散,将导致医院在消费者,保险机构及相关的资信机构的信誉上升,最终通过市场途径直接给予激励,收益以乘数方式上升.相反将导致乘数惩罚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跨期效府,它将使医院因有好名声而获得长期的回报,或会因坏名声而遭受持续的信誉市场惩罚。

(2)信息的传插机制及对收益影响

假设w为医疗服务方面每期可能获得的合同业务收入,它只有那些有资格参与保险医疗服务的机构才能提供。β为贴现系数,σ为扩散系数,它反映了医院的行为信息在顾客中的扩散过程。为初期收益规模、顾客规模等初始变量。那么,扩散效应和声誉效应可以通过下面方式得出。

声誉效应如果医院方保持诚实地经营,将导致长期的顾客关系,如消费者持续消费、保险机构合同期限延长等.假设期限为n期,每期获得收益相同,那么,经过n期后,医院信誉机制产生的总贴现收益和为:

其中,是信誉乘数,它大于1.

但当医院方不讲信誉,出现了违规违法行为时,合同在第i(i )期中止,医院方将损失n-i期的所有收益.期间的差即为信誉租金,它是医院方采用合作行为而带来的补偿。如

果从激励和惩罚角度来认识,也可以这样理解:信誉租金是对合作者的激励,也是对不合作的一种惩罚。激励和惩罚强度为倍.

扩散效应产生收益的外部性.假设初期医院的顾客规模为,并以比例向外扩散.一期后,因小道消息或大众传媒的扩散,使第二期顾客规模变化为,第三期为,第 n 期则为。这样,经过n次扩散后,医院方总收益和为:

当≤1时,信息冲击将逐渐收敛,产生倍的乘数放人效果;当时,系统将发散,意味着信息将无穷扩散,医院收益将爆发式增长。

收益方程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对医院方行为的收益取决于几个重要参数:信息扩散程度、信息持续时间、对收益的弹性。保险机构通过对这几个参数的调节,将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医院方的收益。将以上结果代入得:当t,n- 时,上式简代为:

如果考虑到顾客需求,收入方程r=f(e,t)两边同除以需求r=et,它意味着顾客规模是信息传播而范围、效果与医疗机构是否有奸名声的乘积.我们将得到有趣的结果:

是信息扩散效应对收入的弹性;是声誉效应对收入的弹性。

从(4.6)中可以看出,医院方的收益增长率是扩散增长率和信誉增长率的函数,并且与弹性相关.正是这一方程所反映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为通过调节这些参数,可以影响医疗服务机构的收益,从而强化激励和约束效果。

总结(4.1)-(4.6)可以看到,医疗保险机构只需要关注几个主要参数:,就能够对医院方或消费者收益和成本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到行为。

3.4信息传播与信誉机制的策略性运用

(1)可调节参数:t,n.延长合同期限将导致医院方长期收益回报,从而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在合同中引入长期或多期变量,可以树立一个长期参与人,从而诱导医院方为追求长期收益而采取合作行为.但是,长期合同也会导致双方合谋和限制产业进入,导致市场垄断。为了协调两者冲突,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是,用一系列短期合同代替长期合同。这样既可维持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又可以给予信誉租金激励。例如,把一个6年期限的合约调整为2年期3次合约,或者把(0,1)合约调整为可变比例合约。

传播次数n的调整。传播的目的是为了把医院或消费者信息扩散到利益相关领域,通过社会途径强化对行为的激励和惩罚。传播范围大小与媒体选择有关,也与时间相关.如果希望通过消费者来实施,就应该选择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传媒(如小报)公告信息;如果希望通过行业惩罚,信息公告应该传播到与竞争对手相关的渠道,如专业市场媒体;当希望通过社会信誉机构来实施时,应扩散到信誉评级机构。

(2)可凋节参数:。贴现率反映了市场机会及医院主观态度,扩散率反映了信息传播状况。贴现率过高一般会诱发机会主义行为,因此,调节时间参数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适当延长合同期限,二是保证合同收益不低于外部机会收益。传播率的调节除了上面所说的传播途径选择外,维持持续的信息流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3)可调节参数:。初始规模大小通过弹性体现出来。扩散率和信誉虽然能够影响到收益,但当初始规模过小时也不足以引起收益的很大变化。例如,小额消费比大额消费弹性低、高收入群体比低收入群体对支出敏感性差,因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医院来说,大医院和小医院对收益变化弹性也不一致。

(4)可调节参数。我们有选择的发送信号,准确、有效地把代理人行为信息传递到利益相关的市场主体,通过消费者、合作伙伴、竞争者来实施惩罚。

企业社保管理制度

企业社保管理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 、目的: 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作性,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因公司相关制度不成熟,故此规定暂试行,如有修改再另行通知。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三、社会保险办理地点以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关系所在地购买。 四、参保原则入职公司的转正员工在公司工作满一年以上且工作表现突出的(特殊情况除外)可由本人以《社会保险申请表》的形式提出或部门推荐为其申请办理养老保险。 五、审批核准员工办理社保的签批流程:由个人申请

━部门负责人意见━行政部门考核意见━副总经理-总经理审批。 六、相关制度: 1、公司及时为在册符合条件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建立员工个人账户,并对员工保险进行办理、管理、转移等提供指导和服务。 2、公司行政部负责保险的具体业务操作,并负责审核员工保险费用报总经理批准。 3、参保:如因员工个人原因无法及时提供社会保险转入手续,影响在公司参保所产生的后果由员工个人承担。 4、社保转入:员工养老保险必须转移到公司,不然无法享受公司养老保险福利;员工要求将以往所办的社保转入我司投保所在地的,经本人申请,由社保确认人到社保机构开具接收证明(须已在我司办理社保),交员工本人到转出地社保局办理转入手续。注:参保员工(原已参加社会保险的),须补齐欠缴保费后方可将社会保险关系转至公司进行续保。

5、如员工的社会保险关系从外单位转入本公司时,若原缴费基数与公司规定的缴费基数不同,应调整为公司同岗位级别缴费基数。如不考虑调整,需沿用原缴费基数缴纳的,经行政部上报总经理批示后执行。超出公司同级别缴纳的费用部分由本人承担。 6、员工个人原因自愿申请离职的,由本人填写离职申请,办理离职手续的同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手续办理完毕后,行政部自员工离职当月或次月办理养老保险的停保手续。 7、行政部在办理减员(停保)手续。原则上,离职日期在每月20日以前的,离职当月报减少;20日及以后的,次月报减少。 8、公司对员工进行辞退、开除的处理的,由行政部通知员工本人,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手续,经总经理签字审批后,行政部门自员工离职当月或次月办理养老保险的停保手续。 9、离职员工如未按照公司规定办理辞职手续,公司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办理停保。未能及时停保造成多缴纳的保险费(包括单位部分、个人部分及产生的滞纳金)全部由个人承担,在员工来公司办理保险转出手续时,行政部核算金额,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浅析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国情的发展。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为骨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也是在不断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前进的现在,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发放为基础、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济为辅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滞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所制订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种立法的低层次状况不仅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低,而且也导致现行法律往往更多注重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造成各部门之间立法的矛盾和各地方立法的不协调,最终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做法难以统一。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的统筹层次很低,虽然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尽快实现省级统筹,但大部分地区落实到地市级统筹,还存在不少的县级统筹。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天然环境各不相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管理水平和人才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资金筹措能力。目前,我国过低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良好运行,表现为:条件好的地方,较低的收费率即可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条件差的地方,较高的收费率也无法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国家,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介绍了社会保障的产生、发展、作用、功能,深刻剖析了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比,回顾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确定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框架。 关键词:社会保障;改革;研究 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现代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它是现代社会对遭遇各种风险的社会成员实施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保障对象的社会化、制度实施的法制化、保障项目的多样化、国家责任的强化以及国家和公民在提供社会保障和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明确化等基本特征,与此前的各种保障方式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社会保障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及保障社会安定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这一法典的颁布使社会保障开始逐步走上立法化的道路。 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疾病保险法》,其涉及的内容已经具备了社会保障的含义和特征,应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1884、1889又颁布了《伤残保险法》、《老年保险法》,第一个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体系。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制度 (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适用人群为城镇所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单位的职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根据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按一定的缴费比例,由单位统一缴纳; 其中单位要承担职工工资总额6%,个人承担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2%。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职工可享受住院费用报销、统筹病种门诊费用报销以及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的个人帐户待遇,其报销比例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高一些。在职职工住院的费用,在扣除范围外费用以后,最低起付线以上至5000元的部分,按75%报销;5000元至10000 元的部分按80%报销;10000元以上的部分按85%报销,退休人员相应提高10%;统筹病种门诊费用报销,在职职工为80%,退休职工为85%。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适用人群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主要包括未成年居民,指中小学阶段学生(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学龄前儿童及其他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居民;老年居民,指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以及其他非从业的城镇成年居民。大学生将来也要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个人通过所在居委会或学校(幼儿园)缴费,同时政府在个人和家庭缴费的基础上给予补助。未成年居民、成年居民、老年居民的基金筹集标准每人每年分别为100元、360元、360元,其中个人缴纳分别为40元、280元、150元;政府补助分别为60元、60元、210元。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筹集标准要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低很多,约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人均筹资额的1/5。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可享受住院费用报销和统筹病种门诊费用报销待遇。由于缴费费率较低,因此待遇也相对低一些。参保居民的住院费用报销,在扣除范围外费用以后,最低起付线(同城镇职工医保)以上的部分,按55%报销,每个医疗年度最高可累计报销3万元。统筹病种门诊费用,在起付线(300元)以上的,按50%报销。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12周岁(含12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居民因病住院,可直接到市辖五区范围内设有儿科病房的定点医院就医,不受医院级别限制;12周岁以上的居民,首诊需在五区范围内二级以下(含二级)定点医院就医,确因技术水平所限诊治有困难的,可本着逐级转诊的原则,办理市内转诊手续后,再转至高一级别医院进行诊治。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社保管理制度

社保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社保管理工作,保障公司和员工的权益,指导社保纠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所有员工 三、管理原则 依法办事 及时办理 第二章社保购买与终止 一、购买时间 新员工入职后一个月内,人力资源职能应与其购买社会保险,如因本人原因未能及时购买社保,由本人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二、购买类型 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我公司购买社保类别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三、缴纳费用 购买社保后,本人凭身份证到顺德农商银行开通社保卡,公司每月在工资内扣除个人应缴纳部分。个人缴纳部分由国家统筹并纳入个人账户,社保局每月返还部分医疗保险金于医保卡,用于常规看病、购药。 四、社保终止 员工到达法定退休或员工离职,公司应立即与其终止购买社保。离职人员需将社保关系转入外地的,持接收单位的证明和转出单位社保购买证明到社保单位办理。 第三章社保管理 一、医疗保险 1、医疗定点医院 社保购买后,员工的医疗定点医院为公司默认指定医院。如需更改医疗指定医院,社保单位可在每年6月份可接受更改医疗定点医院申请,其他时间不受理。 2、异地就医 公司长驻异地人员需申请异地就医,填写《佛山市顺德区异地就医申请表》,相关部门盖章后并证明材料交与人力资源办理。如因本人原因未办理异地就医,

其后果由本人承担。 二、工伤保险 员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公司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参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书面工伤认定申请。 所需相关手续和报销标准由相关部门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人力资源的社保人员指导相关工作处理。 三、养老保险 员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符合相关部门规定的退休标准后,由人力资源社保人员通知本人办理离职、退休手续。退休手续办理完毕后,养老金待遇由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如有特殊情况可要求公司协同处理。 四、失业保险 可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或者缴费不满一年但本人仍有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安规定已办理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并有求职要求的。 如满足以上条件,失业人员可提供材料自行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如有特殊情况,可推脱原公司社保办事人员办理。 第四章附则 一、修订权限 本制度的最终解释权、修订权为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如与国家法规相冲突,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执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

(一)公费、劳保医疗制度; 背景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公费医疗及劳保医疗,这是一种对城市就业人口“政府全包型”的医疗制度,它属于“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能够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措施 1、公费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政务院《指示》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医疗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卫生机构,按照各单位编制人数比例分配,统收统支,不能分

给个人。门诊、住院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费或住院期间经医师处方的药费,由医疗费拨付,住院的膳食费、就医的路费由个人负担。1952年8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同时,为了控制用药与不必要的检查,国家还制定了十一类西药和大部分中成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大型设备检查的规定及公费用药报销范围。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医治时,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 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湖北省特级教师李洪祥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保障方式。首先,它是由社会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经济保障,超出了家庭和社区的界限;其次,社会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或个人的自我保险行为;第三,现代社会保障除了提供实物援助以外还提供现金援助,并建立起发放这些援助的全国性社会行政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等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渐完善。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1996年8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4年12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了促进作用。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城镇和农村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doc 8页)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doc 8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 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 1.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险包含如下构成要素:社会保险的主体是国家,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对象是全体劳动者,以劳动权利为基础;目的是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其基本生活;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经济手段,提供物质帮助。 2.产生背景社会保险产生的过程就是适应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与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1)社会背景社会保险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8世纪产业革命后,工厂机器大生产逐渐替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城市化进程加剧,劳动者对家庭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对社会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导致家庭规模缩小和联系分散,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这种变化使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保障及养老保障面临严重挑战。这就构成了社会保险产生的基本原因和强大推动力。 (2)经济背景社会保险产生的经济背景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增长。进人工业社会以后,社会化大生产真正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使当时社会有足够的财力去考虑用社会保险这种经济手段规避劳动者存在的社会风险。社会财富的增加是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重大因素,它构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 (3)政治背景社会保险产生的政治背景是社会矛盾激化与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发展。由于在垄断竞争中普遍存在排挤和吞并等现象,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工人阶级对疾病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问题异常尖锐。工人阶级为争取社会保障进行了不懈斗争,社会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工人运动空前高涨。 3.社会保险的分类由于社会保险所承担的风险是劳动者丧失收入的风险,在实践中表现为劳动者在其全部生命周期内遇到的各种失去收入的风险,包括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风险,因此,社会保险通常分为五类,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 1.强制性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缴费等义务。劳动者在满足一定的资格条件后可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任何法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2.预防性社会保险的预防性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上。多方筹措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基金,可由国家用在每个投保者身上,防范他们一旦发生社会保险立法规定范围内的风险而遭受损失,起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的作用。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则事先难以掌握,更侧重善后,应急性较强而预防性较弱。 3.补偿性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主要限于收入损失补偿,即劳动者在劳动中断、收人中断时才有权获得给付。通过社会保险得到的补偿只是对受保障者收入损失一定程度的补偿,即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4.福利性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看,因为社会保险由政府、雇主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参与和责任分担,受益者所得大于所费。因此,具有明显的福利性。 5.共济性社会保险实行互助共济,按照大数法则,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筹集和调剂使用资金,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均衡负担和分散风险。社会保险覆盖的范围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如失业保险是全体参与失业保险的劳动者分担失业者的失业风险,工伤保险是全体参与工伤保险的劳动者分担遭遇工伤事故(含职业病)的劳动者的职业伤害风险。因此,社会保险具有典型的互助共济特征。 6.责任分担社会保险的主体虽然是国家,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但保险责任却不是由国家来单

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五、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水平总体不高,人群待遇差距较大。一是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纳入医保体系。二是筹资和保障水平总体不高,三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保障水平不均衡,四是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二)适应流动性方面不足。一是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二是异地就医问题突出, (三)保证可持续性方面不足。一是统筹层次不高。目二是医药费用成本控制机制未完全建立。三是经办服务能力不适应事业的快速发展。 六、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扩大覆盖面,尽快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 主要措施:一是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的基础上。二是推进大学生参保。三是加大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参保力度,落实选择参保政策,提高参保率。四是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二)提高并均衡医疗保障待遇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主要措施:一是提高封顶线。二是提高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三是进

一步降低大病、重病患者个人负担。四是拓宽保障范围。五是加大医疗救助力度。 (三)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主要措施:一是编制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预算,使基金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二是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四是改进支付方式,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 (四)改进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参保群众。 主要措施:一是推行直接结算,二是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服务。三是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方便参保人员。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享受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80年代之前,农村建立了以合作社为基础的合作医疗,(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其经费来源于个人和社区集团,但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出台使其跌入低谷。而在城镇实行的是二元社会医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1985年起在全国推行社会保险制度。15年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已经从养老保险推向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构建起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在社会保险方面改变了企业主导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主导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险新模式。虽然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从全面起步到现在仅有十五年的时间,但却取得明显的成效。就整体而言,在建设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 一是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难以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和全民人口意识的不断增强,妇女的生育不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 199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10.59%以上.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来衡量,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临着白发浪潮的冲击。这就迫切要求建立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建立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工业化所积累的财富为老龄化问题的缓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保险,如美国1935年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当时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

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1689美元,有较充裕的财力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中国的老龄化是计划生育政策成功运用的结果,超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国在人均GDP也不过800美元的情况下,却面临着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从我国人口金字塔所显示的发展趋势看,至少到2030年之前,人口老化的压力都不会减弱。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始终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事业建设的一个客观背景,必须把当前的紧迫问题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兼顾、超前规划,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保险体系。 二是社会转型中的高失业问题,也向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的加大,失业人数不断上升。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报告,我国目前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已经达到1.2亿多人。同时,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将进一步向社会释放大量冗员。如果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能够在21世纪前10年基本完成,以1998年为起点,这期间国有企业应完成战略性改组和下岗分流任务,预计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大致在3000万到3500万人。同期国家行政机关的改革要分流约400万人,事业单位的冗员按1/3估算,也有近1000万人。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完善

摘要: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5年多的改革和建设,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架。针对现存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改革不配套、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和加大医疗保险改革力度等举措加以解决。 一、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构架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农村居民,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或新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经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标志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基本平稳;医疗保险的保障机制基本得到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首先,它对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在一亿多参保人员中,65是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二是促进了参保人员的就医方式和医疗消费观的转变,参保人员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权。三是推进了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健康发展。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促使其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服务;四是抑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势头。据统计,199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增长率分别为25.0和23.7,2001年分SU降低为9和5. (二)各种类型的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国家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在实践中,除了国家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外,各地还摸索出多种形式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如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运作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工会组织经办的职工互助保险等。 (三)医疗救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员工正式就业的工作单位(企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作为参保单元;二是缴纳保险费与享受待遇相联系。它将没有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和没有能力缴费的单位的职工排除在现行制度之外,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属于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弱势群体。因此,针对医疗保险制度性缺陷,一些城市纷纷出台了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以北京市为例,2001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与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第七条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第九条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我国“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制度

浅析我国“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 日期: 2

描述: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直接关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社会的发展和… 摘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直接关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通过全面阐述我国现阶段“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实施状况,本文力图在全面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有益的思考。 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和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确立,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维护了社会公正,保持了社会稳定,同时推动了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而设立的,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需要的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产物,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最为人们所熟知、所关注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基本的社会保险“五险一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完全由企业 承担的,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则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住房公积金则不是由我国法律规定必须缴纳的。接下来我们将对“五险一金”的具体内容分别加以通俗的阐释。 “五险一金”中,与人自身最为密切相关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个人从诞生之日伊始,疾病和衰老就将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与之纠缠一生。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涉及以上两个问题。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类型、主要内容

一、社会保险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有三种模式: 1、传统型 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称为与雇佣相关性模式(employment-related programs)或自保公助模式,最早为德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与缴费义务联系在一起,即个人缴费是领取养老金的前提,养老金水平与个人收入挂钩,基本养老金按退休前雇员历年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和不同档次的替代率来计算,并定期自动调整。除基本养老金外,国家还通过税收、利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基本上也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2、国家统筹型 国家统筹型(universal programs)分为两种类型: (1)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又称为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为英国创设,如今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养老保险费全部来源于政府税收,个人不需缴费。享受养老金的对象不仅仅为劳动者,还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通常只能保障最低生活水平而不是基本生活水平,如澳大利亚养老金待遇水平只相当于平均工资的25%。为了解决基本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问题,一般在力提倡企业实行职业年金制度,以弥补基本养老金的不足。 该制度的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抵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该制度也有明显的缺陷,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政府的负担过重。 由于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当于部分都用于了社会保障支出,而且经维持如此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必须采取高税收政策,这样加重了企业和纳税人的负担。同时,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只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 (2)国家统筹型的另一种类型是苏联所在地创设的,其理论基础为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后为东欧各国、蒙古、朝鲜以及中国改革以前所在地采用。 该类型与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样,都是由国家来包揽养老保险活动和筹集资金,实行统一的保险待遇水平,劳动者个人无须缴费,退休后可享受退休金。但与前一种所在地不同的是,适用的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养老金也只有一个层次,未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一般也不定期调整养老金水平。 随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以及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也越来越少。 3、强制储蓄型 强制储蓄型主要有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 (1)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基金在劳动者退休后可以一次性连本带息领取,也可以分期分批领取。 国家对个人账户的基金通过中央公积金局统一进行管理和运营投资,是一种完全积细小的筹资模式。除新加坡外,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该模式。 (2)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也强调自我保障,也采取了个人账户的模式,但与新加坡模式不同的是,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即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规定了最大化回报率,同时实行养老金最低保险制度。该模式于20世纪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