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037美学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分析哲学)

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

结的角度进行

解释的是(弗洛

伊德)

1.6.在心理学领

域,提出了“集体

无意识”的观点

的是(荣格)

1.7.中国当代著

名美学家蒋孔

阳主张美学的

研究对象是(人

与现实之间的

审美关系)

1.8.审美活动最

高级最典型的

形式是(艺术

美)

1.9.认为审美对

象和艺术品是

分开的,审美对

象是欣赏者与

艺术品相互作

用的结果的是

(英伽登)

1.10.诺贝尔奖

获得者杨振宁

在《美与物理

学》中提到的是

(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

识大体可以分

为三类,其中不

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

质是(关于审美

现象的综合型

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

的真正对象是

(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

的核心方法是

(哲学方法)

1.15.于1750

年创立了美学

的是(鲍姆加登)

1.16.美学演变

的三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是

(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

属于(高级审美

意识)

1.18.柏拉图认

为,真正的美是

(理念)

1.19.蒋孔阳认

为,美学从哲学

与文艺理论中

独立出来是在

(文艺复兴之后)

1.20.鲍姆加登

被称为(美学之

父)

1.21.鲍姆加登

将美学规定为

研究(低级的感

性认识)的学科。

1.22.中国当代

美学的哲学基

础是(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

1.23.马克思认

为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

1.24.从绝对理

念出发,认为审

美具有“令人解

放的性质”的是

(黑格尔)

1.25.通向审美

的根本途径是

(自由)

1.26.被马克思

称为“自由人的

联合体”的是(共

产主义社会)

1.27.在现代社

会,人被异化,

成为了马尔库

塞说的(单面人)

1.28.人生境界

的提高,关键是

(觉解)

1.29.人生境界

的特点是它的

(个体内在性和

生成性)

1.30.冯友兰先

生认为,人生境

界是分层次的,

其中最高的是

(天地境界)

1.31.宗白华认

为在人生境界

中主于美的是

(艺术境界)

1.32.伽达默尔

认为,如果某个

东西不仅被经

历过,而且它的

经历存在还获

得一种自身具

有继续存在意

义的特征,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在前的)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气韵)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感性体验)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

括(艺术欣赏)

1.39.通过有意

识的审美活动,

增强人的审美

能力。这是(狭

义的美育)

1.40.不论广义

的美育,还是狭

义的美育,都是

通过(审美活

动)才能实现。

1.41.美学中贯

穿始终的理论

基石是:(审美活

动)

多选:1.1.下

列属于主张美

学应研究人自

身的审美经验

的是(维特根斯

坦,杜威,李泽厚)

1.2.下列属于主

张美学应研究

人自身的审美

心理的是(费希

纳,弗洛伊德,

荣格,布洛)

1.3.美学学科的

研究对象包括

(艺术美,自然

美,科技美,日

常生活中的审

美)

1.4.美学的研究

方法可以包括

(哲学,心理学,

民俗学,人类

学,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

展的三个阶段

包括(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美学

学科)

1.6.下列作品蕴

含有高级审美

意识的是(《牡丹

亭》,《红楼梦》,

《俄狄浦斯

王》,贝多芬的

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

识的差别有(西

方悲剧意识与

宗教意识有关,

中国的则没有

直接联系B.悲

剧结局不同,西

方残缺,中国大

团圆)

1.8.美学成为独

立学科的标志

是(专门的系统

的美学著作问

世,形成了独立

的区别于其他

学科的研究对

象)

1.9.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观是(在

继承德国古典

哲学基础上发

展起来C.具有

生成性D.认为

物质生产劳动

决定其他一切

实践)

1.10.马克思对

存在的认识,包

括三个阶段,即

(自我意识,人

自身,现实的

人)

1.11.自由表现

为三种基本形

态,即(A.人

与自然关系中

的自由B.人与

社会关系中的

自由C.人与他

人及自我关系

中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

的特点在于它

的(个体内在性,

生成性)

1.13.冯友兰先

生认为人生的

四种境界是(自

然境界,功利境

界,道德境界,

天地境)

1.14.宗白华认

为人生的六种

境界中有(A.功

利境界B.伦理

境界C.政治境

界D.学术境界

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

的特点是(A.从

心境上看,超越

功利,达到相对

自由的状态

B.从接收效果

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C.超功利性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崇高,喜剧和悲剧,丑和荒诞)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B.提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

名词解释题:

1.1.原型理论荣

格舍弃弗洛伊

德的泛性欲主

义,并将个体无

意识进行改造

而成为集体无

意识,由此提出

原型理论。原型

是一种集体无

意识,从早期人

类在生存环境

中产生,而后由

人类群体通过

遗传机制进行

传承。

1.2.艺术美即艺

术中的审美现

象,艺术本质上

是一种审美活

动,是审关活动

最高级最典型

的形式。艺术美

就是人创造、提

炼的结果,是

高、于自然的,

是人的精神、人

的本质力量的

感性显现和确

证。

1.3.美学是关于

审美现象的综

合性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

人类在生存实

践中萌发出来

的有某种不明

晰审美追求的

意识。

1.5.美学思想是

指奠基于审美

意识,是思想主

体对审美现象

某些本质、特

征、规律比较自

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

指奠基于审美

意识和美学思

想,以审美现象

为专门课题,从

整体上独立地、

系统地思考审

美现象所获得

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

指从属于人与

世界的存在论

关系,是人与世

界的一种特殊

的精神性关系,

是人对世界借

助感性形式建

构起来的自由

的情感体验关

系。

1.8.美指审美活

动建构起来、能

激发主体美感

的审美对象及

其所呈现出来

的存在方式和

存在状态,它是

人与世界一体

圆融、有限与无

限和谐统一的

自由人生境界

的对象化和感

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

活动中与审美

对象同时建构

起来的审美主

体所呈现出来

的存在方式和

存在状态,它体

现为主体直观

到了这种超越

现实功利、伦

理、认识的自由

人生境界、体验

到了人与世界

的存在意义而

产生的自由感、

幸福感和愉悦

感。

1.10.审美形态

是指人对不同

样态的美即审

美对象的归类

和描述,它是审

美活动中当下

生成的自由人

生境界的对象

化、感性表现形

式和具体存在

状态。

知识点汇总:

一、美学的研究

对象[易考单选

题、多选题和简

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

象是体现着人

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因为审美现象、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总之,审美现象的背后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

关系,是作为审

美关系现实展

开的审美活动。

因为艺术活动

是最高级、最典

型的审美活动

形态,最能够体

现审美活动的

性质,所以,美

学是以艺术活

动为中心来研

究的。

美学的研究对

象应当是什么

(1)美学的研究

对象是体现着

人与世界的审

美关系的一切

审美现象或审

美活动。也就是

说,不是美,而

是审美活动,才

是美学研究的

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

审美关系的现

实展开。其包括

四个方面:①艺

术美,比如唐诗

宋词的美;②自

然美,比如高山

大川的美;③科

技美,比如细胞

结构的美;④日

常生活中的美,

比如服饰的美。

二、美学的学科

性质[易考单选

题、名词解释和

简答题]

美学是一门关

于审美现象的

综合性的人文

学科,它包括三

个层面:

1.研究对象是

审美现象也即

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

人文学科,它在

研究对象、研究

方式方法上与

自然科学以及

社会科学都有

所不同,体现了

人文学科的特

点。

3.美学是一门

综合性的人文

学科,这是因为

它最初依附于

哲学,而与艺术

又有紧密的联

系,而自然科学

的影响(比如近

代心理学的发

展)和社会科学

的影响(例如法

兰克福学派)对

于美学的成熟

发展也具有重

要的意义,使得

美学自身不断

丰富。

怎样理解美学

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

科的美学与自

然科学、社会科

学的研究对象

不一样。美学的

研究对象不同

于自然科学面

对的物质的自

然现象,而是与

人的生命感受

息息相关的自

然现象。也不同

于社会科学面

对的客观物化

的社会现象,而

是一种非物化

形态的社会现

象,即审美现

象。而这些,都

是属于人文学

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

科的美学与自

然科学、社会科

学的研究方式

和方法不一样。

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都侧重

一种冷静的理

智的客观的态

度,而美学则要

求研究者更多

的介入、参与、

体察甚至投入。

这也是人文学

科的特点。

三、美学的研究

方法[易考多选

题、简答题]

因为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的。

1.1.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美现象和活动,因此必然要求更多的感性投入,这样经验科学的协助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美学

的学科品质,丰

富了美学的理

论资源。

但是,美学的核

心研究方法应

当是哲学方法。

因为:首先,美

学诞生于哲学,

并且一直受到

哲学的重大影

响;其次,审美

活动需要主体

的全身心的投

入,这不是受制

于任何方法的;

再次,美学涉及

的本源问题需

要哲学的领悟;

最后,美学的理

论性需要哲学

的逻辑思维能

力。

四、美学发展的

三个阶段[易考

多选题、名词解

释]

美学理论的发

展经历了三个

阶段,即审美意

识、美学思想、

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

指人类在生存

实践中萌发出

来的有某种不

明晰审美追求

的意识,可分为

带有原始初民

色彩的初级审

美意识和更为

自觉成熟的高

级审美意识(例

如不同民族的

悲剧意识)。

2.美学思想:

是思想主体对

审美现象某些

本质、规律、特

征比较自觉的

理性认识,以明

确的理论观点

和概念范围来

表述自觉、系统

的理论性思考,

多以哲学或者

文学评论、创作

理论的形式出

现。

3.美学学科:

是以审美现象

为专门课题,从

整体上独立地、

系统地思考审

美现象所获得

的理论体系。它

的诞生是以

1750年“美学之

父”鲍姆加登的

《美学》一书的

出版为标志的。

新旧教材无大

异。

五、美学的哲学

基础是马克思

主义的实践存

在论[易考简答

题或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存在论。

中国的当代美

学理论应当以

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论和存在

论为主干,同时

吸收人类各种

哲学思想的精

华,来确立自己

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论:首

先,实践的概念

包括了物质生

产活动、精神生

产活动以及日

常生活活动,涵

盖了人的全部

社会生活;其

次,认为感性个

体的实践造成

了个人感性世

界,而人类总体

的实践造成了

人向人诞生和

自然向人生成

的历史行程和

整个人类生活

世界,实践具有

生成性;再次,

物质生产劳动

是人最基础的

实践活动,具有

决定性。

2.马克思主义

的存在论:把人

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它始终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为根本的是它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践

和存在的概念

是内在融通的。

总而言之,马克

思主义的存在

论是以实践论

为根基的,实践

论则内在地含

摄着存在论维

度,它们的结合

即实践存在论

就构成美学理

论的哲学基础。

(二)美学理论以

实践存在论为

哲学基础。

1.人与世界的

存在、人的审美

感觉与现实的

审美对象都是

在实践中双向

建构、同步发展

的。

2.美学需要借

助自由概念和

范畴作为实践

存在论的中介,

因为自由乃是

通向审美的根

本途径,也是哲

学通向美学的

桥梁。首先,自

由有三种基本

形态:物质生产

劳动中认识和

支配必然性的

自由;人作为社

会存在所获得

的解放自由;人

生实践中感性

个体获得的自

我超越。其次,

只有改变现存

社会关系和社

会制度的革命

实践所取得的

自由才具有本

体论的意义。最

后,个体与社会

真正统一的理

想社会是以个

体自由为基础

的,而这也是人

进入审美的前

提和必要条件。

所以,自由是从

美学的哲学基

础向美学的内

在问题过渡的

中介概念,也是

从人的实践—

—存在向审美

现象、审美活动

过渡的中介环

怎样理解美学

以马克思的实

践存在论为基

(1)首先要看到,

人的存在与世

界的存在、人的

审美感觉与现

实的审美对象

都是在实践中

双向建构、同步

发展的。这一点

为美学提供了

实践存在论的

根基。(2)美学以

实践存在论为

哲学基础,还需

要借助自由概

念和范畴作为

中介,因为自由

是通向审美的

根本途径,也是

哲学通向美学

的桥梁。

六、审美境界是

一种高级人生

境界

[易考单选题、简

答题或论述题]

1.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

与世界相互依

存、双向建构的

实践活动中所

达到的统一,是

存在论层面上

的统一。其特点

在于:(1)个体内

在性,即一种独

特的个人内在

体验。(2)生成

性,即非瞬间性

和非凝固性,是

一个进行的过

程。而在人生境

界的生成中,个

体的觉解是关

键,而觉解又是

与情感不可分

离的。

2.审美境界。(1)审美境界是完全融化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

(2)它要求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3)审美境界是高低不同多层次的。总之,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新增内容,应该重点掌握。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

界有一个基本

条件就是人与

世界之间实现

比较高程度的

有机统一,如果

主客体始终处

于割裂的矛盾

的状态,就不可

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

上看,审美境界

较大程度上超

越个体眼前的

某种功利和有

限性,达到相对

自由的状态。它

具体表现为情

与景、主体与客

体、感性与理性

的交融,即中国

美学所说的“物

我两忘”、“天人合

一”。其次,从接

收效果上看,是

有限与无限的

统一、无限对有

限的超越,达到

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的状态。其

中,有限的是景

和物,无限的是

情、思、想象和

韵味。这种无限

的情思和想象

中,生成了包蕴

着无限韵味的

意蕴,从而比日

常生活中一般

的审美更自由

无碍、更有内

涵、更耐人寻

味、更具审美价

值。(3)审美境界

本身也是多层

次的,由对形式

的欣赏到对意

象的体会,进而

到人与世界圆

融合一的状态

的觉解和体悟,

审美境界是一

个由低级到高

级、由表层到深

入的不断潜入

和递进的过程。

(4)总而言之,审

美境界是比较

高的、特殊的人

生境界。它是对

于人生境界的

诗意的提升与

凝聚,是一种诗

化的人生境界。

为何说审美是

一种人生实践

(1)首先,审美活

动之所以产生

和发展,是有其

必然性的,是由

于人的生存发

展的实践需要

审美。从大的方

面讲,审美可以

推动人类社会

的发展和文明

的进化。从小的

方面讲,审美有

助于个体超越

有限性,获得更

大的精神自由。

并且,随着社会

的发展,尤其是

机器工业对人

的异化,使得人

们对审美的需

求越来越迫切。

(2)其次审美实

践一方面是人

的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另一方

面也以人生实

践为源泉。

审美对象的特

点是什么

(1)它是情景交

融、人与世界一

体的人生形象。

(2)它是主体能

通过它“直观自

身”,并与之产生

精神情感交流

的意义形象。(3)

它是超个体及

眼前功利的、气

韵生动的自由

形象。(4)它是能

唤起主体联想、

想象,使主体产

生超越的超越

形象。

七、美学研究的

五个基本问题

[易考简答题或

论述题]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

观的关系。再

次,审美关系是

人与世界之间

的自由关系。第

四,审美关系在

逻辑上先于审

美主、客体而存

在,而不是审美

主,客体逻辑上

先于审美关系

而存在。审美活

动与审美关系

属于两个同一

层次的概念,二

者不可分割。2、

美与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可理

解为人对不同

样态的美(广义

的美)即审美对

象的归类和描

述,它是审美活

动中当下生成

的自由人生境

界的对象化,感

性表现形式和

具体存在状态。

3、美感与审美

经验:审美经验

亦称美感经验,

简称美感。美感

是在现实的审

美关系,具体的

审美活动中,与

美(审美对象)

同时生成和当

下建构起来的,

审美主体所呈

现出来的存在

方式和存在状

态。审美经验有

以下三个特点:

(1)审美经验主

要不是认识,而

是一种感性体

验。(2)审美经验

是一种快感体

验,但不同于感

官欲望带来的

快感。在审美经

验中,美感提升

着欲望满足的

快感。(3)在审美

经验中,主体也

追求对象,但这

种追求是与特

定对象展开的

精神性对话与

交流,而不是实

际的占有、利用

对象。4、艺术

和艺术活动:艺

术活动是审美

活动最高级的

方式,也是最典

型的形态。审美

活动的一切特

性和规律在艺

术活动中得到

最集中,最全面

的体现。因此,

艺术和艺术活

动也是美学研

究的核心内容

之一。5、审美

教育:美育是内

在地相关于人

生实践,即以人

生整体的培育,

人生境界的提

升为旨归的,而

且,都必须和只

有通过审美活

动才能实现。总

之,美学理论,

从审美活动出

发,最后也是通

过审美活动落

实到审美教育

上。审美活动可

以说是美学中

贯穿始终的理

论基石。

八、结合具体事

例,论述审美关

系。

审美关系从属

于人与世界的

存在论关系,是

人与世界的复

杂多样关系中

的一种特殊的

精神性关系,是

人对世界借助

感性形式建构

起来的自由的

情感体验关系。

(1)审美关系不

同于理智关系,

而是情感体验

关系。它通过对

对象外观形式

的观照,返回到

主体内心,以自

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

观的关系。比如

王维曾写道:“大

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诗中有

画,是一种对大

自然的直观的

把握。(3)审美关

系是人与世界

之间的自由关

系。比如李白在

喝酒时,甚至招

呼月亮来同饮。

他写道“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

人”,在诗中,人

与月亮之间的

隔阂被打破了,

人与世界形成

一种很自由的、

超越一切限制

的审美关系。(4)

审美关系在逻

辑上先于审美

主体、客体存

在,而不是审美

主体、客体逻辑

上先于审美关

系而存在。比如

我们只能在“采

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审美

关系中,才能把

陶渊明定为审

美主体,把南山

定为审美客体。

第二章审美活

动论

单选:2.1.人

的自由自觉的

生命活动不同

于动物本能的

生命活动的一

种本质特征是

(审美需要)

2.2.在主体的审

美心理结构中

必然处于最高

位置的是(审美

理想)

2.3.先天因素能

否发挥作用以

及发挥的程度,

在何种程度上

影响到主体的

审美个性和审

美情趣,根本上

是由——决定

的。(后天的社会

因素)

2.4.“趣味无可

争辩”观点的错

误在于把(审美

趣味相对化)

2.5.审美活动是

人与世界构成

的(本己性精神

交流)

2.6.以下不属于

审美活动的基

本性质的是(形

式符号性)

2.7.马克思说

过:“作家绝不把

自己的作品看

作手段,作品就

是目的本身”,这

说明审美活动

具有——的特

性。(自律性)

2.8.美感产生于

(劳动实践把主

体力量对象化

的过程)

2.9以下不属于

主体在审美活

动中的精神存

在特征的是(领

悟)A.惊异B.领

悟C.体验D.澄

2.10.澄明之境

的进入,需要审

美主体的(静观

体验)才能自动

展现出来。

2.11.所谓“胸有

成竹”,说明审美

对象具有——

的特征。(非实

体性)

2.12.提出“状难

写之景,含不尽

之意”的是(梅尧

臣)

2.13.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

一书中,提到过

的概念是(自由

游戏)

2.14.认为美是

本能冲动的升

华的美学家是

(弗洛伊德)

2.15.对原始巫

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弗雷泽)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巫术说)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劳动先于艺术)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劳动) 2.20.促进审美

发生的最重要

的一种中介因

素是(巫术礼仪

活动)

2.21.人的审美

需要开始生成

和审美意识开

始确立的直接

前提是(人的自

我意识的觉醒

和发展)

2.22.原始艺术

的主要样式之

一绘画,多以早

期人类的(狩猎

生活)为主题。

多选:2.1.审

美趣味的外在

表现是(审美兴

趣,审美品位)

2.2.下列关于审

美活动的说法

正确的是(审美

活动追寻的是

一种独特的精

神价值,审美活

动与道德活动

相联系,内在地

包含着“善”,审美

活动内在地包

含着人的“终极

关怀”)

2.3.马克思揭示

私有制条件下

异化劳动的本

质特征的著作

是(《1844年经

济学——哲学

手稿》《德意志

意识形态》)

2.4.构成审美活

动的两个基本

要素是(审美主

体,审美对象)

2.5.下列不属于

审美对象的物

质因素的是(体

积,旋律)

2.6.在长期的审

美实践中,人们

曾总结出多种

形式组合的形

式规律,有(多样

统一B.整齐一

律C.节奏韵律

D.均衡对称

E.对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

本质问题时,我

们不应该把美

看成是(某种固

定不变的物质

实体;某种单纯

的因素所构成

的某种单一的

现象)

2.8.在审美活动

中,主体以其超

越性、自由性,

使得审美对象

更为生动逼真

地展现出其气

韵与神貌,下列

表现这一主体

境界的有(“坐

忘”,“非现实化”)

2.9.以下著作属

于主张巫术说

的著作有(《艺术

的起源》,《金枝》,

《原始文化》)

2.10.以下属于

审美意识的内

容的是(审美愿

望,审美理想,

审美趣味)

2.11.原始人类

在物质生产中

的审美创造有

(器物造型,器物

装饰)

2.12.原始人类

的自我修饰与

美化主要分为

固定装饰与非

固定装饰两种

类型,下列属于

非固定装饰的

是(耳环,锥髻,

戒指)

名词解释题:

2.1.审美需要是

指人作为一种

有生命、有意识

的社会存在物

所内在具有的,

渴望在对象化

的活动中能动

地实现自己、肯

定自己,并按照

他的人生理想

去自由而完整

地发展自己的

精神要求,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

一有限目的为

目的.相反它还

必须以摆脱直

接功利目的为

前提,审美活动

指向一种整体

的、根本的功利

性,这就是它把

人向着完整的

自由存在状态

提升。

2.5.自律性指审

美活动本身就

是一个自身完

满的世界,它不

是手段,而直接

的就是目的本

身。

2.6.审美体验就

是主体在具体

审美活动中被

具有某种独特

性质的客体对

象所深深吸引,

情不自禁地对

之进行领悟、体

味、咀嚼,以至

于陶醉其中,心

灵受到摇荡和

震撼的一种独

特的精神状态。

2.7.游戏说:席

勒系统地提出

游戏理论。他认

为,游戏不仅是

审美活动的根

本特征,而且是

人摆脱动物状

态达到人性的

一种主要标志,

它摆脱物质欲

望的束缚和道

德必然性的强

制之后所从事

的一种真正自

由的活动,其显

著特征在于,它

只是对事物的

纯粹外观产生

兴趣,也就是只

对事物的形象

本身无所作为

而为地进行观

赏和玩味,它根

本上是一种想

象力的游戏,因

此,所谓游戏,

也就是一种审

美活动。

2.8.审美意识是

指人对自身审

美需要的和外

在对象的审美

意义,以及二者

之间所构成的

审美价值关系

的心理反映形

式。它主要包括

人的审美愿望、

审美趣味、审美

观念、审美理想

等内容。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活动的

动力机制[易考

选择题、名词解

释题]。审美需

要、审美理想、

审美趣味等构

成的动力机制

建筑了审美活

动得以存在的

根基和控制平

台。

1.审美需要:

就是指人作为

一种有生命、有

意识的社会存

在物所内在具

有的,渴望在对

象化的活动中

能动地实现自

己、肯定自己,

并按照他的人

生理想去自由

而完整地发展

自己的精神要

求,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一种新

的充实和新的

显现。审美需要

具有的两个显

著特征:首先,

审美需要是人

所独有的一种

具有内在必然

性的生命需要,

它根植于人的

生命活动本身

的独特性质;其

次,从人的物质

需要和精神需

要相互区别和

联系的角度看,

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

为一种人生修

养,直接使审美

活动成为主体

人生实践的重

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

活动和审美评

价中所表现出

来的主观爱好

和倾向。能力或

鉴赏力是审美

趣味的内在方

面,而兴趣和品

位则是审美趣

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趣味呈现

的两方面的特

征:首先,审美

趣味具有明显

的个性差异;其

次,影响主体审

美趣味的主要

因素仍是他所

面临的后天因

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趣味的这

两重性决定了

我们在承认其

个体性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防

止那种把审美

趣味相对化的

观点。判断一种

审美趣味是否

健康的标准:首

先,必须把审美

趣味联系于具

体的审美对象,

看看依据这种

趣味所做出的

判断是否充分

反映了审美对

象的客观特点;

其次,审美趣味

作为主体审美

心理结构的组

成部分,必然要

受到主体审美

理想的制约,以

此可以判断审

美趣味的好坏

高下。

二、审美活动的

基本性质[易考

名词解释题、简

答题]。审美活动

不仅是一种独

立存在着的人

类活动,而且,

它根本上是一

种整体性的、以

心灵感知和情

感体验为表现

的内在生命活

动和独特精神

活动,具有更为

鲜明的主体性

和更为充分的

个性化特征。审

美活动的特殊

性体现在下面

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

本己性精神交

流。从根本上

说,审美活动是

人与世界在精

神上的一种交

流和对话,是一

种符合人性尊

严,也最能体现

人的本真价值

的自由的生命

活动。

2.最具个性化

的精神活动。审

美是一种最具

个性化色彩的

精神活动,它所

建构的是一个

具有独特生命

意味的诗意世

界,根本上是超

越现实功能和

物质需求的一

种自由的心灵

体验。

3.有限无功利

性与最高功利

性的统一。所谓

审美活动无功

利,是说审美活

动并不以某一

有限目的为目

的,相反它还必

须以摆脱直接

功利目的为前

提,审美活动指

向一种整体的、

根本的功利性,

这就是它把人

向着完整的自

由存在状态提

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

质媒介,也决定

着人的审美需

要与审美能力;

其次,物质生产

劳动所达到的

历史水准以及

在生产中所形

成的人与人、人

与自然之间相

互关系的特点,

还会通过各种

社会中介因素

最终渗透到审

美活动的具体

内容中,并决定

着审美的方向

和水平;再次,

各种审美形态

的历史性生产

和演变,实质上

不过是人的现

实境遇、生存状

态以及理想追

求在历史中不

断发展的一种

审美凝聚和反

映。可以说,审

美的自觉程度

和广阔程度就

是人丰富的内

在本性在现实

中不断生成和

在范围上不断

扩大的一种人

化的尺度。

三、审美活动的

价值内涵[易考

简答]。

1.审美活动是

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本身

所展开的就是

一个属人的世

界,并且因此这

个世界也仅仅

只为人才存在。

不管审美活动

所指涉的具体

对象之间有多

大的区别和差

异,然而这些对

象之进入审美

的世界,却无不

关系着人。这些

对象一旦进入

审美的领域就

成为人的对象

化和对象化的

人,成为人对自

己本质力量的

充分确证和肯

定。因此审美活

动由于体现着

人生价值而具

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

一般价值活动

的共性。首先,

都表现为以主

体为根据、为目

的、为趋向的一

种特殊的主客

体关系,客体自

身的属性成为

主体需要的价

值对象,而主体

的需要则是客

体自身属性的

价值确证。因

此,审美活动的

展开,既是客体

对象被人化、内

在化的过程,也

是主体审美需

要的对象化、现

实化的过程;其

次,都必然要受

到社会实践活

动的深刻制约,

并随着社会实

践的发展而发

展。

3.审美活动作

为价值活动的

特殊性。首先,

审美活动所追

求的是能满足

人的心灵需要

的精神价值,主

体主要运用自

己的审美感官

去直接把握对

象的审美特性,

并进行情感体

验;其次,在审

美活动中,主体

从日常操劳着

的世界进入到

一个深蕴着生

命意义的特殊

世界,所追求的

是能启迪人领

悟人生真谛,并

激励人不断去

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四、审美主体与

对象只存在于

审美活动中[易

考简答题]。审美

活动是审美主

体与审美客体

的基础,为审美

主体、审美对象

的存在提供了

现实依据。这是

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

先于人而存在

的一种东西,美

是审美主体与

审美对象在审

美活动中相互

作用所生成的

一种特殊价值;

其次,只有在主

客体关系中才

能把握审美主

体的性质;再

次,就审美而

言,正是人的对

象化活动,建构

起现实的审美

对象及与之相

适应的审美主

体,确定了主客

体间审美关系

的规定性。总

之,审美主体与

审美对象是构

成审美活动的

两个基本要素,

审美活动就是

审美主体与审

美对象之间相

互依存、相互规

定、相互激荡的

矛盾运动过程。

五、审美主体的

存在状态[易考

名词解释题、简

答题]。审美活动

本质上是人的

一种精神活动,

这就决定了主

体在审美中主

要是一种精神

性的存在方式。

所谓人在审美

中是一种精神

性的存在方式,

只是指在审美

活动中,人主要

发挥自己精神

性的本质力量,

人是通过精神

性的劳动在从

精神上占有对

象的过程中来

确证自己的现

实存在。审美活

动中的精神存

在特征主要体

现在惊异、体验

和澄明三个基

本环节及其起

伏运动的状态

中。(审美主体在

审美活动中的

精神存在特征)

1.惊异:从日

常生活中的跃

出。审美中的惊

异有两个主要

特点:首先,审

美惊异不是一

种理性的求知

欲,而是一种鲜

活的生命感。从

实质上说,审美

惊异就是人在

一定的现实境

遇中由于与客

体对象的直接

契合所产生出

来的一种迥异

于日常生活经

验的特殊心境,

既表现为客体

对主体的召唤,

也表现为主体

对客体的向往;

其次,审美惊异

的产生既依赖

于主体一定的

自身条件,也依

赖于对象本身

一定的客观条

件。从主体方面

来说,必须具备

相当的审美修

养和审美能力;

从对象方面来

说,也必须具备

某种独特之处。

审美惊异就产

生于具有一定

审美能力的主

体与具备某种

独特之处的对

象的直接相遇

和直接契合中。另:注意辨析审美惊异与一般生活中的好奇、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的区别。

2.体验: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

会性的存在物,

因而审美体验

与人的生活世

界以及人在实

际生活中所获

得的人生经验

之间具有千丝

万缕的密切关

系。但审美体验

又超越于一般

的生活体验,它

不仅摆脱了有

限功利目的的

羁绊,而且更重

要的是,审美体

验具有整体性

和根本性,是对

人生整体和根

本意义的一种

领悟和玩味。

3.澄明:走向

本真的世界。只

有在审美的静

观体验中澄明

之境才会自动

现身出来。只有

在审美中人才

以完整的“我”与

完整的世界直

接相遇,人与世

界之间的一切

遮蔽、晦暗不明

均被敞开,从而

使主体进入一

种光明无蔽的

澄明之境,一种

最高的生存状

态。

六、审美对象的

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

身的客观条件

[易考选择题]。

审美对象的物

质因素主要是

指具体事物的

色彩、线条、形

状、音响等可以

被人的耳、目所

直接把握的感

性属性,这是由

审美活动根本

上是一种精神

观照活动所决

定的。

(1)色彩:是事物

各种审美条件

中最重要的感

性质料之一,其

审美意义主要

表现在表情性

和象征性两个

方面。所谓表情

性是指色彩能

直接唤起人的

某种感觉和情

感;所谓象征性

是指在不同民

族中,由于传统

习惯,某种色彩

与某种特定内

容形成较为固

定的联系,从而

使色彩具有了

一定的文化意

义。

(2)线条:与色彩

不同,线条不是

一种现成存在

着的直接物体,

而是人们在时

间中对物体外

形所做的一种

抽象,在这种抽

象中,线条被赋

予了某种观念

意义,从而成为

造型艺术的一

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

以一定形状在

空间中存在着,

形状使得事物

获得一种具体

可感性,它不仅

构成事物的轮

廓,是一切审美

对象得以存在

的最基本的层

次,而且它自身

还具有一定的

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

本、最普遍的一

种形式规律是

多样统一。所谓

多样,是指审美

对象的整体中

所包含的各个

物质因素在形

式上的区别与

联系;所谓统

一,则是指审美

对象各个不同

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易考简答题]。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

主体相联系,并

实际地处在一

定的活动中时,

它才获得了作

为某种具体对

象的现实规定

性。审美价值属

性只是为审美

对象提供了一

种可能实现的

条件,而只有在

具体的审美活

动中,这种可能

性才能化为具

体的现实性。审

美对象只是在

具体的审美活

动中才现实地

生成并显现出

来的。审美活动

以其自由性、全

面性和超越性,

不仅使事物对

象的审美价值

充分绽露出来,

而且把一个活

的充盈着生命

的真实世界也

即审美对象向

人拓展出来,获

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

非实体性与开

放性[名词解释、

简答题]。

审美对象之所

以不同于一般

活动的对象,根

本上就在于它

具有非实体性

与开放性的特

征。

(1)非实体性:审

美对象不仅不

是一种物质实

体,而且它也不

是精神性的实

体,它只是物质

与精神、客观与

主观相互渗透

从而熔铸成的

一种独特意象,

审美对象就在

于审美主体对

具备一定审美

价值属性的客

观事物独特的

观照和体验中。

审美对象之所

以会具有非实

在性,是因为审

美活动并不是

一种单纯的静

观,而是一种积

极的建构过程,

这既是外在事

物从实向虚的

能动转化过程,

也是审美主体

内在的本质力

量充分对象化

的过程,审美对

象因此变成一

种主客观统一

的新的精神客

体。

(2)开放性:即审

美对象具有不

确定性和不可

穷尽性。审美对

象既是有限的、

确定的,但又具

有无限性和不

确定性。审美对

象的无限性寄

居在它的有限

个体的存在中,

审美对象的不

确定性和不可

穷尽性就根源

于它那既与过

去沟通又向未

来开放的生成

性的结构之中。

七、审美发生理

论概述[易考各

种题型]。

(试述有关审美

起源各种理论

的意义与不足)

1.游戏说。柏

拉图曾发现艺

术与游戏的类

似之处;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

中也提到过“自

由游戏”的概念。

但比较系统地

提出游戏理论

并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的

则是席勒。席勒

认为,游戏不仅

是审美活动的

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昧,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

也就是一种审

美活动。席勒“游

戏说”的评价:首

先,他试图从人

的生命活动的

独特性之中去

探寻审美发生

的直接精神动

力,并敏锐地揭

示出审美活动

与人的自由本

质之间内在的

必然关系;其

次,他既看到了

人的审美活动

与动物游戏活

动的根本不同,

也发现二者之

间存在某种深

层的联系,说明

审美的发生是

有动物性的生

理基础的,这符

合生命进化的

自然历史进程。

但是,把游戏说

作为一种审美

发生理论来看,

有严重缺陷:他

根本忽视了对

动物游戏向人

的游戏转化的

机制以及人的

游戏得以发生

和进化的社会

历史条件的探

索。同时,在席

勒那里,游戏与

审美几乎同义,

即是说,审美产

生于游戏,无异

于说审美发生

的根据就在于

它自身,这显然

是难以成立的。

(第二种)席勒

系统地提出了

游戏理论。他认

为,游戏不仅是

审美活动的根

本特征,而且是

人摆脱动物状

态达到人性的

一种主要标志,

他摆脱物质欲

望的束缚和道

德必然性的强

制之后所从事

的一种真正自

由的活动,其显

著特征在于,它

只是对事物的

纯粹外观产生

兴趣,也就是只

对事物的形象

本身无所作为

而为地进行观

赏和玩味,它根

本上是一种想

象力的游戏,因

此,所谓游戏,

也就是一种审

美活动。

2.生物本能说。

(1)古希腊哲学

家德谟克里特

从人的自然天

性来说明审美

的发生;(2)18

世纪英国经验

主义美学家博

克在《论崇高与

美两种观念的

根源》中把人的

情欲分为两类:

一类是要求维

持个体生命的

本能;另一类是

要求维持种族

生命延续的本

能。由前一种本

能产生出崇高

感,由后一种本

能则产生出美

感,人的审美活

动在其本源处

就是一种本能

的需要。(3)在这

一派理论中影

响最大的应首

推达尔文,他通

过对动物生活

的实际观察和

研究,提出动物

也有美感能力

的观点,其结论

是:“人和许多低

于人的动物对

同样的一些颜

色,同样美妙的

一些描影和形

态,同样一些声

音,都同样地具

有愉快的感觉。”

这种“愉快的感觉”即是出自本能。(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满足。意义: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缺点则主要

在于:第一,混

淆和抹杀了动

物本能活动与

人的有意识的

生命活动之间

质的区别,以至

于把动物的快

感等同于人的

美感;第二,由

于忽视了人的

审美活动中所

包含的社会性

内容,从而也就

忽视了对审美

活动赖以发生

的社会根源的

探讨。

3.巫术说。巫

术说是20世纪

在西方颇为流

行的一种艺术

和审美发生理

论,其主要是依

据英国著名人

类学家泰勒和

弗雷泽关于原

始文化的学说。

泰勒最早奠定

了巫术说的理

论基础,而弗雷

泽则在《金枝》

中对原始巫术

活动作了极为

详尽而细致的

研究。意义:用

巫术说的确可

以说明一部分

原始艺术现象,

尤其是在解释

原始洞穴壁画

和岩画时具有

更为可信的说

服力。但是,巫

术说也有其局

限性:一方面艺

术与审美并不

完全等同,艺术

只是审美活动

的一种形式,因

此,我们不能把

艺术起源的理

论无条件地看

作就是审美发

生的理论;另一

方面巫术活动

虽然是促成艺

术发生的一种

因素,却决不会

是唯一的因素。

4.劳动说。早

在1896年,德

国学者卡?毕歇

尔就研究了劳

动、音乐和诗歌

之间的相互关

系。普列汉诺夫

在其基础上,对

劳动与艺术和

审美之间的关

系作了更深入、

系统的阐发:(1)

“劳动先于艺术”。

(2)只有通过劳

动,才能将人潜

在地包含着某

种审美的要求

转化为现实,在

人的具体审美

趣味中,总是蕴

含着由特定社

会主产力所必

然决定的社会

生活的本质内

容。(3)人的审美

能力也是在生

产劳动中形成

并与生产力发

展的一定水平

相一致的。意

义:普列汉诺夫

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出劳动对

艺术和审美活

动至关重要的

决定性作用,但

是,审美活动是

一种超越了直

接肉体需要的

精神性的创造

活动,它指向人

的最高生存理

想即自由,却不

能完全等同。很

显然,生产劳动

作为一种功利

目的十分强烈

的物质活动,在

其本身中不可

能直接产生出

追寻精神性自

由王国的审美

活动。因此,从

劳动说作为一

种审美发生理

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人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八、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易考简答题]。

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主要因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的意义) 1.工具的出现,

彻底打破了人

原有的生物性

肢体、器官和能

力的狭隘性与

固定性。

2.工具不仅包

括物质性的劳

动手段,而且也

包括人所独有

的运用语言符

号的能力。

3.人类只是通

过运用工具的

劳动,才越来越

广泛、深入地学

会认识自然的,

真正形成人的

意识。

4.工具作为人

的智力的一种

物化形式,它既

是人所创造的

一种物质产品,

又是人借以实

际地改造自然

的一种物质手

段。

5.人类使用工

具的劳动活动,

不仅造成外在

自然的人化,而

且也同时造成

人本身内在自

然的人化。由上

可知,制造和使

用工具的活动

是人的生产不

同于动物生产

的一种最本质

的规定性,也是

审美活动得以

发生的真正前

提。

九、审美发生的

社会中介因素

[易考简答题、论

述题]。

从审美发生的

内在机制来说,

只有当人的精

神能力发展到

一定的程度之

后,才能为审美

发生提供直接

的条件,也就是

说,在劳动与审

美之间必然存

在某些中介性

的因素。目前研

究成果来看,巫

术礼仪活动应

该是在原始社

会中促进审美

发生最重要的

一种中介因素。

1.巫术活动不

是用以满足人

的某一个别的

需要,而是用以

调节人与自然

之间的根本关

系,是原始人生

活中最重大的

事件,是最集中

地表达原始人

根本利益的一

种符号形式。巫

术活动对审美

的原始发生具

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主要表现

在:(1)巫术的神

圣性与严肃性,

强化并提高了

人的意识与意

志等主体的精

神能力。(2)巫术

活动独特的仪

式化功能,推动

了人的文化心

理结构的形成。

(3)巫术活动的

操演过程直接

孕育着原始艺

术的发生。巫术

活动与原始艺

术的相关性,并

不单单由于它

们在形式上具

有某种相似性,

更重要的是巫

术原则与艺术

的精神实质具

有内在的一致

性。

2.卢卡契认为

巫术为模仿艺

术的形成所作

的准备主要体

现在:(1)模仿不

仅需要敏锐的

观察力,而且需

要高超的记忆

力和想象力;(2)

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际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十、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

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

业已发生的最

重要的标志之

一应是原始审

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意识与审

美需要具有十

分密切的关系:

只有当审美需

要被人清楚地

意识到,并转化

成一种自觉的

精神追求时,它

才真正构成推

动审美发生的

一种积极的力

量,审美需要是

审美意识的内

在驱动力,而审

美意识则是审

美需要的心理

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

审美意识,就是

指人对自身审

美需要和外在

对象的审美意

义,以及二者之

间所构成的审

美价值关系的

心理反映形式。

它主要包括人

的审美愿望、审

美趣味、审美观

念、审美理想等

内容。对于真正

人类意识的产

生起决定性作

用的,是人类的

远古祖先开始

使用和制造工

具的生产劳动

活动,它开始把

动物性的本能

需要提升为一

种观念形式,从

而最终使人的

活动具有了自

觉的目的性特

征,它是人类意

识发生的根本

条件和显著标

志。

原始意识的主

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

具体中包含着

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

蒙昧性中渗透

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

神秘性中凝聚

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

的抽象性、真实

性、创造性就是

构成审美意识

的基本因素,当

这些意识逐渐

分化出来之后,

就可能诞生审

美意识。审美意

识从人的一般

意识中分化的

过程,就是人的

审美需要从人

的实用需要中

分离出来的过

程,也即是人类

逐渐超越自发

性的自然需要,

而使之上升到

社会生活的层

次并赋予其一

定的社会文化

意义的过程。人

的自我意识的

觉醒和发展促

成了这一过程

的转化。

十一、原始审美

活动的基本类

型[易考选择

题]。

1.原始人类在

物质生产领域

中的审美创造。

装饰的发明,为

原始人在物质

生产领域施展

自己的审美创

造才能提供了

相对自由的活

动空间。所谓装

饰,就是在不改

变生产工具或

生活器物实用

功能的前提下

对其进行精心

的修饰和打扮,

从而使实用器

物充满灵气和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的时间是( C )。 A 1725年 B 19世纪中叶 C 1750年 D 公元前四世纪 2.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苏格拉底提出了( B )的观点。L A “美与善相对立” B “美与善相统一” C “美与善相违背” D “美与善相同”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5. 被人们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D )。 A 维柯 B 柏拉图 C 克罗齐 D 鲍姆嘉通 6.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7.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8.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9. 美学是一门( B )。 A 社会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艺术学科 D 自然学科 10.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有( ABCDE )。 A 艺术 B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 审美意识 D 审美范畴 E 美学思想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4. 美感能使现代人产生( ABCDEF )。 A 满足感 B 愉快感 C 幸福感 D 和谐感 E 自由感 5.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果 6. 优美又称( ABDE )。 A 秀美 B 纤丽美 C 纤柔美 D 柔性美 E 典雅美 7. 艺术接受过程可以分为( BDE )。 A 赏 B 观 C 评 D 品 E 悟 8. 丑与恶的关系是( BCD )。 A 丑与恶不可分 B 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C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D 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E 丑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否定它 9.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最大的是( CE )。

美学00037_历年试卷附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美学原理笔记 (2)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却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由于观众心理复杂的思维活动,终于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

2019年04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A002·00037(通卡) 绝密★启用前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 (课程代码0003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实用主义关学的代表是 A.克萝养 B.桑塔亚那 C.杜威 D.柏格森 2.“爱屋及乌”现象属于 A.接近联想 B.类似联想 C.对比联想 D.回忆联想 3.把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归结为“共通感”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屎德 D.黑格尔 4.表现说的主要不足在于 A.忽视艺术的形式技巧 B.无税主体的情怒 C.回避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D.没有突出艺术的政治教化作用 5.将艺术品分为符号和意义两个层次的学说是 A.解构主义美学 B.形式主义美学 C.符号学美学 D.表现主义关学 6.意向与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便构成了市美心理的

A.理想状态 B.基础动力 C.超验套境 D.形式符号 7.表现说兴起于 A.18、19世记西方滚漫主义思澜 B.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C.德国狂纵突进运动 D.1848年欧洲革金时期 8.不属于类育特点的是 A.诉诸感性 B.谐移默化 C.能动性 D.实用性 9.“以美启真”指的是 A.智育对美育起促进作用 B.美育对智有起促进作用 C.美育对智育起决定作用 D.智育对英育起决定作用 10.“习与性成”说明美育 A.要注意因势利导 B.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C.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D.是牵性而为的行为 11.率先把西方美育思想引入中国的是 A.王国维 B.严复 C.察元培 D.陈独秀 12.艺术接受的核心是 A.意象的物化与传达 B.意象的传达与构建 C.意象的创遗与表现 D.意象的生成与或进 13.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 A.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B.说明艺术的本质 C.仰述艺术的特征 D.揭示艺术的规律 14.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 A.纯粹的自然禀赋 B.纯粹的后天努力。 C.天助神功 D.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 15.审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 A.社会文化 B.历史发展 C.文学艺术 D.社会实践

(完整版)《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可编辑修改word版)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上篇 一、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意大利人建设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而这两种人不论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而日本人则基本上没有这种习惯。所以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这 3 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较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而美洲的院落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而美洲则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贡献给城市。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则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另外还有伊斯兰文化(包括西班牙)的内院式街道,这种街道的外墙仍然形成了街道,不过因为有了内部的室外生活 空间因此没有了意大利街道的那么多的生活气息。 所以,芦原信义在这里其实将街道和住宅的关系分作了 3 种基本类型: ⒈ 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因此我想不能够算作城市空间做法。这时候建筑不能够直接形成街道。 ⒉ 欧洲式:无前院,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在中国乡村也很常见)。这个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伊斯兰和西班牙式样,也基本可以归结到这个里。 ⒊ 东亚式:和建筑脱离的院墙形成街道。这个也是城市建筑,建筑仍然在形成城市空间,形成街道,但是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则脱节,被围墙隔断。这个是缺乏公共生活的城市建筑,是一种非城市生活的城市居住形式。缺乏了监视作用,在中国,这种居住的形成期是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这个时候的城市秩序依靠强大和严格的中央管理(比如宵禁)来形成,而不是

美学笔记整理

美学笔记整理 1. 美学的学科属性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作为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 2. 美学的诞生1775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被称为“美学之父”)命名。 基本的美学读物: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美学理式)康德《判断与批判》黑格尔:美学三卷本弗洛伊德 3. 美的产生①自然和谐说:毕达哥拉斯、达芬奇②主观决定论③移情说:立普斯 ④历史及实践决定论⑤游戏说:席勒·斯宾塞⑥关系说:狄德罗 自然美的形成、内容、渊源: 自然美的历史就是一个自然美被忽略的的边缘化的过程①鲍姆加通通过对美学的定义,从这个学科定位看出自然美是从主体角度研究;康德沿袭从主体角度建构美学的思路,将人的感性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为审美判断能力,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对自然保持敬畏,敬畏之情的落脚点不是自然对象,而是落脚在以自然作为人的自由本性的最高证明,将自然问题置换为人的主题精神的哲学取向同样体现在黑格尔的美学中。“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因为其本身或其的美产生出来的,也不是因为显现而产生出来,自然为其它对象为美,也就是为我们而美,为理解美的心灵而美。”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由心灵美产生而再生的。康德通过自然把人的自由本性提高到合法性,黑格尔通过艺术的优先性把自然美弃置到边缘。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美学最适合的解释对象是人自身或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而自然因为与人的远离成对立而必然被弃置于美的边缘。 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①自然的实践化——自然美是人类世界的创造性成果,所谓自然的实践化,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上的感性具体的表现,经过实践创造自然就成了人类学的自然,成了人的作品、人的自由的表现。 ②自然人情化——作为情感主体的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自然对象之中,使之因为人的情感再造和改装而成为美。 自然美的内容: ①自然始终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自然的赞美其实是赞美自然对人生活的意义,日月山水成为了人的世界; ②自然美是人的心灵的投射与创造力,是人主观心灵的投射,是心灵的创造物。例如梅兰竹菊; ③自然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把自然美视为远离生活的形式,但形式本身是有意味的。

2019年10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时间是(B) 1-37 A. 1850年 B.1750年 C. 1650年 D.1550年 2.维特根斯坦认为,“与美学相联系的、最重要的可能是所谓的审美反应”,这实际上是强调美学研究的重点是(A)1-42 A.审美经验 B.审美关系 C.审美形态样 D.审美现象 3.对审美趣味产生制约作用的主要因素是(B) 2-58 A.审美需要 B.审美理想 C.审美情感 D.审美经验 4.“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说明(C) 2-60 A.美是先于人而客观存在的 B.美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性老人 C.美是因为人才显现出来的 D.美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 5.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B) 2-74 A.完善的感性 B.灿烂的感性 C.自然的感性 D.直观的感性 6.“劳动说”主张审美起源于人类的(A) 2-84 A.物质生产 B.石器生产 C.陶器生产 D.精神生产 7.下列诗句体现出“崇高”特点的是(D) 3-114 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B.寒波澹游起,白鸟悠悠下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莆

8.认为最美的图形是球形和圆形的是(A) 3-110 A.毕达哥拉斯学派 B.柏拉图学派 C.亚里士多德学派 D.智者学派 9.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的实质是(D) 3-124 A.好人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 B.怜悯与恐惧 C.永恒正义的冲突源 D.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3-100 A.审美形态既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逻辑分类的形式有重点方能 B.审美形态的形成与社会文化无关 C.审美形态首先是一种理性存在形式 D.审关形态与审美经验无关 11.“如清风,如云,如戏,如烟。如幽林曲涧”所描述的审美形态是(C) 3-114 A.自然美 B.社会美 C.优美 D.崇高 12.认为“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的美学家是(A) 3- 136 . A.鲍姆嘉通 B.维柯 C.克罗齐 D.温克尔曼 13.柏拉图描述审美经验的高峰状态的学说是(A) 4-151 A.迷狂说 B.模仿说 C.分有说 D.润穴说 14.中国古代的“比德说”总是把自然(D) 4-159 A.艺术化 B.科学化 C.理论化 D.人格化 15.关于审美经验,表述正确的是(D) 4-162 A.纯粹的感性直观活动 B.纯粹的理性直观活动 C.抽象的理性思维活动 D.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的统一 16.审美主体在头脑中重新形成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是(C)4-173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一、判断 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 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0 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 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美学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2、鲍姆加登对美学的定义:1、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2、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 3、美如何成“学”? 答:美是怎么成为“学”的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方文化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美学;二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是美学成为世界性的学问。可以说是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西方文化如何使美成为“学”的;其二,各非西方文化是如何在由分散的世界史向统一世界史的全球演进中,具体的接受西方学科体系而从现代文学结构中产生美学的;其三,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把美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后,以现在的美学框架,按图索骥的在自己的历史中把相关的资料汇集起来,构成本文化的“美学史” 4、西方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西方美学的产生,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基础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美学的产生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哲学追问。古希腊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后面必然有一个共相,一个本质。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够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而且他们相信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也就是西方追求本质的西方模式。 基础二: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 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知识的完善的。(注:古希腊人比较较真,首先他们对知、情、意划分的很清楚,而且他们还要一一对应,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那么,情也应当对应一门学科,譬如“美学”)。 基础三: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开始与技术和科学分离开来,成为美的艺术。而它们既然都叫美的艺术,那么就应该有统一的性质,这就是追求美,由此就形成了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又称为艺术哲学。 5、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美学呢? 答:其一,中国人虽然经常谈到美,却绝不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中国人从来不去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因为中国人并不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语言明晰地表达的。中国人主张的是“言不尽物”“言不尽意”。因此中国人对美的把握和体验不表现为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不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我和表达上下功夫,从而也没有对美的本质为核心来建立美学。其二,中国人对主体心理的划分不像西方人的几何划分,而是把它当做一个整体去分析,所谓知情意三者在中国文化看来是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其三,中国的各门类艺术从来没有被统一的论述过,因为在中国文化看来,各门艺术的地位本就是不平等的,具体表现为诗文最高的理论,导致了古代中国虽然有诗学、有建筑学、音乐学等等,却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艺术学,从而在艺术方面也没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 三、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第一阶段:柏拉图的美学,一是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静态结构,美的本质直接与美的现象相对应;二是体现了人在审美中不断的提升自己:首先面对美的形体,接着进入心灵美,进而行为制度的美,再进一步,各种知识学问的美,最后达到美的理式。

2018年4月全国自考00037美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句话揭示了审美对象的 A.确定性 B.特殊性 C.实体性 D.开放性 2.达尔文认为,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这种观点属于审美发生理论中的 A.游戏说 B.劳动说 C.生物本能说 D.巫术说 3.审美活动发生的真正前提是 A.人开始直立行走 B.人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C.人开始使用语言 D.人开始分工合作 4.审美体验的获得需要借助于 A.情感与想象 B.知识与信念 C.判断与推论 D.概括与反思 5.“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这句话中的“美”是指 A.崇高 B.优美 C.悲剧 D.喜剧 6.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类型,即 A.数量的崇高与体积的崇高 B.自然的崇高与人性的崇高 C.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D.静态的崇高与动态的崇高 7.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审美形态具有 A.民族性与世界性 B.生成性与历史性 C.稳定性与当代性 D.连续性与阶段性 8.下列关于荒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形态 B.荒诞是入的异化与局限性的表现 C.荒诞是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考研美学的历年试题

考研美学的历年试题 名词解释: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8、艺术传达:是文艺创作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把艺术家艺术构思的成果通过物态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是一种把精神活动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制造出物态化形式的艺术品。

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1.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柏拉图 2.是研究艺术的学科黑格尔 3.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审美 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 4.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学科蒋孔阳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1、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现象 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3、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 4、审美:“审”的主体是人【我】,所以审美现象和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也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工丑),最后有审美的人。所以,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的美感,而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1、审美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 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核心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小结: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一)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初级的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的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中国古代的悲剧观《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匆然而已。....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之处:

全国2011年04月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附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孔子的“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形象地说明美育的特点是( B )7-366 A.诉诸感性 B.潜移默化 C.能动性 D.艺术性 2.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 C )7-344 A.董仲舒 B.顾炎武 C.朱熹 D.韩愈 3.“艺术天才”的正确表述是( C )6-315 A.人人都是艺术天才 B.唯心主义看法 C.客观存在的现象 D.子虚乌有的东西 4.艺术本体论从根本上讲就是艺术( A )6-305 A.存在论 B.形式论 C.行为论 D.功能论 5.被定义为“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的是( B )6-316 A.艺术想象力 B.艺术敏感 C.艺术灵感 D.艺术技巧

6.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内在感官说”的美学家是( D )4-208 A.荷加兹 B.哈奇生 C.博克 D.夏夫兹博里 7.在西方美学史上,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是( B )4-209 A.杜威 B.桑塔亚那 C.维特根斯坦 D.柏格森 8.在艺术的定义问题上,提出“集体无意识说”的美学家是( C )5-277 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荣格 D.苏珊?朗格 9.模仿说的合理性在于( B )5-278 A.始终肯定人的主体因素 B.始终抓住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C.始终注重艺术的情感性因素 D.始终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 10.主张艺术必须抒发主体内心情感的艺术观是( B )5-278 A.神启说 B.表现说 C.有意味的形式说 D.符号说 11.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实体和媒介是指( A )5-286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12.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主要是由于( D )3-135 A.文化的认同 B.社会的发展

00037美学历年试题(精心整理版)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冯友兰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是 A.自然境界 B.天地境界 C.功利境界 D.道德境界 2.美学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年份是 A.1765年 B.1750年 C.1745年 D.1730年 3.审美情境产生于人生的 A.幸福状态 B.在场状态 C.自由状态 D.癫狂状态 4.清代画论家戴熙指出“古人书画多用熟纸。今人以生纸为能失合古意矣。”这 句话强调了艺术品结构中的 A.形式符号层 B.意境超验层 C.意象世界层 D.物质实在层 5.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是 A.思想性 B.情感性 C.娱乐性 D.想象性 6.最早提出“天才论”的美学家是 A.康德 B.布洛 2 C.席勒 D.荣格 7.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新诗鼓励青年改造人生和社会这反映了艺术的 A.思想启迪功能 B.政治宣传功能 C.社会干预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8.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 A.精力的宣泄 B.情感的表现 C.生命的绵延 D.性欲的升华 9.中国古典美学中经常谈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审美对象的 A.主观性 B.客观性 C.开放性 D.想象性

10.在决定审美发生的诸多条件中首要的是 A.人的精神活动 B.劳动 C.人的日常生活 D.宗教 11.自然中的优美主要表现为客体对象 A.色彩的艳丽 B.形状的奇特 C.感性形式的和谐 D.感性形式的整齐 12.在现代西方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是 A.人本主义美学 B.经验主义美学 C.实证主义美学 D.理性主义美学 1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审美主体的心理世界与外在对象之间具有 A.对立关系 B.一致关系 C.互补关系 D.同构关系 14.艺术接受过程的三阶段是 A.看、想、悦 B.观、品、悟 C.感、悟、思 D.望、受、想 15.音乐是一种 A.空间艺术 B.时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时空艺术 16.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句话体 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 A.反映关系 B.模仿关系 C.感动关系 D.认识关系 17.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不断演变的这使其在历史性中又具有了 A.民族性 B.当代性 C.世界性 D.模糊性 18.审美活动发生的标志是 A.美学思想的形成 B.艺术活动的发生 C.审美意识的产生 D.美学学科的确立 19.蔡元培倡导 A.“以美育代宗教” B.“以德育代宗教” C.“以科学代宗教” D.“以艺术代宗教”

美学笔记完整版

美学 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 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 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 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 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诗集《流云》 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 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 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 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 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 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 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 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 1、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 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 2、主观性。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美学研究反思 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 3、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

2018年10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C ) A.社会学方法B.人类学方法C.哲学方法D.心理学方法 2.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A) A.实践存在论B.实践认识论C.科学社会主义 D. 意识形态论 3.蒋孔阳主张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C) A.审美经验B.艺术C.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D.美和美的规律 4.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标志是(D) A.原始巫术活动的出现B.原始劳动分工的出现C.史前彩陶纹饰的出现D.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5.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D) A.审美主体和审美创造B.审美客体和审美接受C.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D.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6.席勒认为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主要标志是(C) A.巫术B.音乐C.游戏D.舞蹈 7.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这表明审美活动具有(A) A.自律性B.因果律C.他律性D.三一律 8.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里所说的美主要是指(B) A.崇高B.优美C.悲剧D.喜剧 9.首先把辩证思维的方法引进悲剧理论的美学家是(B)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尼采D.马克思 10.审美经验是(D) A.纯粹的感性活动B.纯粹的理性活动C.一种理性直观活动D.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的统一11.《萄子·乐论》云:“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这句话涉及到审美经验中(B) A.情感与想象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想象与感知的关系D.想象与理智的关系12.《礼记·乐记》中的“心生说”,从艺术本质论的角度来说,大致可以划入( D ) A.符号说B.游戏说C.模仿说D.表现说13.古希腊语中的“艺术”一词指的是(B) A.模仿B.技艺C.创造D.审美 14.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C) A.形式符号层B.意境超验层C.意象世界层D.物质实在层 15.苏珊·朗格主张艺术作为符号形式应当表现(A) A.人类情感B.绝对精神C.无意识D.意识形态 16.宗自华认为,中国美学史上最具有世界贡献的范畴是(D) A.境界B.意象C.神韵D.意境 17.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是(C) A.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B.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思C.主客体间的感动关系D.主客体间的反映关系18.在生产意象的过程中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是(A) A.想象力B.艺术敏感C.灵感D.判断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