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与应然抉择_陶照智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与应然抉择_陶照智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与应然抉择_陶照智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与应然抉择_陶照智

 

July ,2006NO .4General 176甘 肃 理 论 学 刊

Gansu Theo ry Research 2006年7月第4期 总第176期

政 治 广 角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

变迁与应然抉择

陶照智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 529500)

[收稿日期]2006-05-17

[作者简介]陶照智(1971—),湖北麻城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摘 要]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由整体、美德到个体、功利的变迁,这种变迁的动因在于社会生活背景的变化和人的地位、生活目的的转变,并且表现出了“物化”、非道德化和过度的个体功利主义等偏颇性。从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事实和现代化转型的社会需要等角度看,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应然抉择是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偏颇;演变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6)04-0011-05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所谓道德价值取向,简单地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所体现出的道德价值倾向与抉择。笔者认为,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背景下,道德价值取向在主流上由整体、美德至上到个体、功利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有其客观性、必然性,又存在着主观性、自为性,必须对其进行历史和现实的根源分析,方可明确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应然抉择。

一、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实然现象:从整体、美德到个体、功利

一定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变迁必须具备历史传承和现实变化两个方面。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作为伦理社会而非法制社会,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对当今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仍然产生着较大影响。因此,分析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不仅要看其变迁前夕的社会基础,同时也要从我国传统社会的道德状况出发,方可更好地探求其历史轨迹。

1.传统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基础。以儒家美德伦理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从总体上来讲,更多地体现了美德至上的道德价值观:其

一,道德价值观念上,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德性主

义伦理观,强调人伦、美德,是人区别于禽兽、人之为人的品德完善之本质,“人之有道。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又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①。其二,道德价值取向上,以社会封建等级制度和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为社会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表现出“家国一体”的整体主义和“重义轻利”等倾向,“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轻视个体利益和物质利益。第三,道德价值实现上,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体的自主性、自由度、文化素质等都相对较低,强调美德的形成、道德行为的践履在于个体的自觉、自律,“修心养性”等方面,重自觉轻自愿,重必然轻自由。

[1](P23-30)

2.经济社会转型前夕的道德状况及其社会基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前夕,笔者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时空来对当前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产生了更鲜明的对比和影响。这一历史时期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体制为社会背景,道德价值取向体现了下列特点:第一,道德价

① (《孟子·腾文公上》)

11

值政治化。在“政治挂帅”的社会环境下,道德被看作是政治立场、政治表现的一种体现,从属于政治价值和政治标准。第二,道德价值取向过度意识形态化。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斗争需要,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片面强调无私奉献和牺牲的“集体主义”,漠视个人的合理利益需求和物质需要。第三,道德价值实现形式表演化。由于政治表现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前途、经济利益等,因此,道德行为往往作为政治表现乃至政治投机的形式而呈现表演化、形式化倾向。

3.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主要体现。第一,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道德不再被单一地视作人的德性本质或政治素质的体现,而作为维系人际关系或获得某些利益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逐步成为主流。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外来的、社会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多种道德价值观念并存,道德的唯一标准不再存在,多元的道德价值取向观念使道德冲突更加普遍,以致出现了某些道德价值真空和道德价值迷失现象。第二,道德价值取向上功利化,日益倾向于外在功利价值,尤其是个体的现实利益。在开放的、竞争性的经济社会中,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冲击着传统道德所注重的德性价值,经济人、个体对道德价值的选择更多地以自身的利益得失为出发点,实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第三,道德行为角色化。以经济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个体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越来越成为个体关注的首要目标和道德冲突的焦点。因此,道德行为所体现的道德价值往往与个体利益连在一起,甚至受经济利益主导,一方面受其影响缺乏良好的道德人格和坚定道德信念为支撑,社会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感淡薄,在社会中的道德行为极不稳定;另一方面即使在观念上认同某种美德、公德价值,但践履道德行为则出于自身现实利益得失的考虑,有时甚至因此而漠视、丧失道德,道德行为呈现角色化、非道德化等倾向。

二、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变迁之动因

一般来讲,导致一定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中国当代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动因主要在于社会生活背景的转变和人的生活目的、地位和价值的重新审视这两个方面。

1.社会生活背景的变化是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社会基础。任何道德的依存、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都要以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为条件。正如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所指出的,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历史的变迁使西方社会生活丧失了维持德性的背景条件。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同样在于社会生活背景的变化。从以人伦、道德关系为社会生活中心到以政治为中心,再到当前的以经济为社会生活中心,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背景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社会经济状况的转变是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直接原因。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收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2](P121)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社会基础首先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

传统社会的经济状况,在生产方式上是家庭农业生产为主的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村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靠天吃饭的农业模式使得人们更注重家庭、邻里人伦关系的处理和家庭、集体的力量,在自身行为中更多地采取道德价值整体取向。落后的经济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的物质欲望,人们的行为往往从美德至上、重义轻利等道德价值追求中来获得幸福感受和精神慰籍。计划经济时代“一大二公”的大集体生产方式使得人们的利益更多地依附于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自身经济利益追求的独立性、自主性,在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为中心的影响下,“贫穷社会主义”谬论、强调个人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片面观点等使得人们的道德行为在价值取向上远离个人利益和物质欲求,而且从属于政治价值的需要。

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挥了较大变化,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可以使经济人在市场活动中采取高度的集体理性来通过“利他”以“利己”,获得更为长远的利益回报,个体利益与社会公益同时得以实现,经济利益和和道德价值得以统一。但是,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还很不成熟,开放的、竞争的市场使得在历史上适应于生活在稳定性、安全感较强的村落、集体的人们面临着经济利益冲突加剧的“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流动性与匿名性不仅使理性效用最大化者作为规范利益者称为可能受到伤害的人,也使其作为规范对象可能成为潜在的施害方”,[3](P168)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出现了鸿沟,对道德价值观造成的直接冲击是:价值取向上个体与集体、社会之间利益的重新审视、道德行为中经济利益与道德

12

价值之间关系的处理和选取。而以盈利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活动对人性中物质欲望的激发、理性与认识的有限性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有了更大的宽容度和自主性,德性价值和整体利益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功利价值、个体物质利益日益成为道德行为中的价值目标。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利益主体和利益分配上发生了分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得经济利益往往成为道德冲突的焦点,人们在价值主体认定上不单是家庭、集体和社会,而是偏向于自身,自身的现实利益越来越成为道德行为践履的出发点。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其道德价值取向自然存在着多元化,且向个体功利主义方向发展。

其次,政治变革是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推动力。社会转型前夕的中国,在“政治挂帅”的社会大环境下,“政党伦理规约了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形式和价值取向,提供了调节具体社会制度环境的道德秩序,以及衡量个人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中有关善的行为和尺度。”[4](P172)道德价值取向遵从唯一的政治标准。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背景在政治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意识形态上由“政治挂帅”转变为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体制上由政治为本位的集权政治转变为经济为本位的民主政治,治国方略由“人治”向“法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转变。这些变化对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直接推动是:政治服务于经济发展使得道德价值导向发生转变,道德价值不再从属于政治价值,而是更多地与经济利益连在一起,刺激了道德价值取向的主流朝着物质利益、个体利益的道德功利主义方向变迁。法制的完善、“法治”“德治”的实施一方面充实、澄清了道德价值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文革”所造成的道德价值失真、混乱现象;另一方面激发了个体的权利意识,给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更大的道德价值取向自主性和自由度,导致道德价值多元化取向。

再次,思想文化的激荡推动着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无情扫荡,当代中国还没有来得及重新审视、理清自身的思想文化,就在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和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被迫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使得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文化在一种亏空、混乱的状态下相互激荡、冲突:其一,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却因为近代中国的衰落和耻辱,在过度的批判中已经支离破碎,甚至一度被政党伦理所取代。经济迅速发展而文化建设的相对落后以及物欲的膨胀所造成的社会现实问题,迫使传统儒家文化以“新儒家”的形式来充实文化的亏空。其二,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所追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居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思想,却因为极“左”路线和十年浩劫给社会主义早期建设带来挫折、给人们的心灵和生活造成伤害,加之经济体制改革中某些经济形式、特征的类资本主义表层现象,而遭到审视、质疑。其三,市场体制和经济社会本身所蕴含的某些现代思想文化观念,以各种形式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在冲突、融合中相互激荡,使得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多样化,因而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片面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逐步失去了其权威性,道德价值失去了统一性标准,不可避免地出现多元化取向。

2.当代中国人对自身地位、生活目的和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转变是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内在动因。中国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社会的现代性转变,同时也是人的现代性转变。对于人而言,“所谓现代原则,意味着道德个体的个人主义和理性化自律的确立。”[4](P174)舍勒提出,“现代性是深层的`价值秩序'(Wertangeor dnung)的位移和重构”。[4](P16)道德价值的取向和实现从根本上来讲人是关键,因此,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的现代化转变中地位、生活目的和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转变。

“在现代社会的形态中,个人在空间上、经济上、精神上都超越了原有的所属关系的界限。”[4](P22)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空间上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和村落或固定的集体范畴,在经济上不再依附于土地、家庭和集体,在精神上主体性、独立性日益增强。开放、流动的生存空间,经济发展中的物欲诉求,“盈利、契约、平等、自由、人权”等现代观念都冲击着人对自身的地位、生活目的和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和选择,传统“五伦”为尺度的规范体系”、无私奉献和牺牲的片面“集体主义”观念无法继续主导人们的道德行为价值取向,“`启蒙了'的、`务实的世俗'之人对精神上的惩罚与奖赏、传统社会的樊篱、地位、等级和出身漠不关心,他们理智地致力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利益。”[3](P14)人的现代化转变使得人自身地位的日益提高,生活目的不单是为了家庭、集体或道义上的满足,自身在世的利益、幸福和欲望满足,首先是物质欲望的满足成为生活首要目的。“在主体心态中,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发生了根本转换。”[4](P17)人的价值不再只是注重整体精神和道义价值,本能的欲求、感性的冲动脱离了精神的整体情愫,

13

现实功利成了个体的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的释义在现代社会已个体化。因此,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折射出的不再仅仅是精神意义上的道义价值,更多的是道德功利价值。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是以社会、人的现代化转变为基础,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比,具有历史的共性和必然性,也反映出道德进步的某些方面,如个体价值的认可和重视、价值取向的自主性等。但是正如麦金太尔所讲:“所有道德总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性的当地情况和特殊性相关联。”[5](P159)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来看,它也表现出了某些特殊性、偏颇性乃至“物化”现象。

三、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应然抉择: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统一。

关于道德价值取向,伦理学一直存在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争:美德伦理学从道德源于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出发,认为道德的终极价值“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实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者。”[6](P144)相反,规范伦理学从道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出发,认为道德的终极价值在于“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6](P154)因此,道德价值存在内在美德与外在功利两种主要取向。其实,道德就其本质而言既是社会关系的调节方式也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道德价值取向既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又具有主观性、自为性。就当代中国而言,道德价值取向最终是要在和谐的社会发展和个人自我实现间确立一种平衡机制,实现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有机统一。

1.从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性事实看道德价值取向的抉择。任何道德价值的实现都是以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为基础,因此,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应然抉择首先离不开人性的分析与发展。王海明认为,“人性乃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属性:它既包括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之特性;又包括人于其他动物共同的人之动物性。”而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人性论中,“人性仅仅是人的那些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优越的特性”,是片面的性善论观点。“作为伦理学对象的人性,乃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而不是人的伦理行为应该如何之本性。”[7](P19-23)因此,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价值取向,首先要从现实中的人性事实出发,进一步分析人的道德行为应该如何,才能明确其正确选择。

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性事实,可从两方面来看:其一,一方面家庭中的人伦观念、社会生活对于美德和公德价值的渴求;另一方面个体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经济人的唯利是图等所带来的行为失范、违法犯罪等,这些观念和事实体现出人性“亦善亦恶”的本来面目。我们在人性身上看到两条源流:一条是自我生命的欲念之流;一条是道德和善意之流。其二,随着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独立性的增强,人性中的自私、为己的一面日益突出。从人性事实看,“自爱必多于爱人,为己必多于为人”,[7](P121)甚至为了自爱、为己而漠视、伤害他人和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缝。在诸多人性事实面前,人们不禁反问:今天的人到底怎么哪?“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如此的困惑不解。”[8](P2)

人性有自爱为己的一面,也有爱人为他的一面;有肉体欲望,也有精神需求。应该承认,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以性善论为基础,在“扬善抑恶”的同时,也抹煞了人性中一些基本的正当需求,包括个体欲望和物质需求等。事实上,人的道德行为是以人性的基本需要为动机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学说,人的道德行为首先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社会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等高级需要是以基本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物质并不丰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风险性人们一时还难以适从,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自身的现实物质利益出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在人性为己和生命需求的基础上承认、肯定个体价值和道德功利价值的合理性。但是,“一个社会如果在现代生活关系中对追求个人利益原则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无疑将造成一种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必将摧毁任何一个社会的基础,从而也将摧毁其自身的基础。”[3](P28)群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美德价值是功利价值的精神导向,也是人性的最高体现。如何克服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偏颇性,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在人性的基础上搭建一座坚实的平台。良知和理性是正确平台的支柱。良知是美德和公德的起点,是人性中的善意和内在精神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个体肉体欲望和外在功利价值过度张扬的有力抑制;理性是个体与群体、现实与长远利益的桥梁,是一个家庭情感和社会道德情感日益淡薄的社会中连接个体与群体的主要纽带,它不仅能合理、有力地推动功利价值的实现,也是人类实现自我、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从人性的事实看,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抉择应该是以良知和理性为基础的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统一。

14

2.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社会需要看道德价值取向的抉择。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中,已经确立了经济发展是首要目标。市场经济作为我们的选择,“一切市场经济行为———无论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行为目的都只能是为了利己”,[6](P277)追求个体利益是经济效率的原动力和首要目的,经济活动中的“利他”行为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只是建立在“利己”的道德功利价值基础上。因此,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必须认可市场行为中的个体利益和道德功利价值。但是,倡导道德功利价值的“看不见的手”无法解决经济人行为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市场失灵、搭便车行为、负面外部化等导致社会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平和“物化”倾向等问题,这些必须通过个体美德和社会公德营造的正义氛围来引导经济人的道德行为价值取向,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正如鲍曼所认为的,在新经济学世界中,“流动的及匿名的社会特别依赖美德和具有美德的人”,[3](P360)美德、遵从公德给行为人带来的是更多潜在价值和长远利益,有助于促进其功利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公德不仅可以规范经济人的道德行为,作为个体与群体、社会的纽带来实现个体与群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和社会正义。同时,公德的遵从是以个体的美德以为基础,美德是道德价值的起点。因此,市场经济中,美德、公德不仅是个体利益和功利价值的长远保证,更是社会发展的正义支柱,正如亚当·斯密所讲:“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9](P217)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中,除了经济利益之外,社会的公正、自由的秩序和欲望的个体也是道德价值取向的重要导向和目标。其一,社会的公正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就当代中国而言,社会的公正总原则是:贡献原则和德才原则。突出经济效率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贡献原则以追求效率、功利价值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为基础,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之间“权利”分配的依据;德才原则突出的是社会平等,目的是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相统一。其二,自由的秩序是现代社会治理的目标。人道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完美的道德原则,而自由是人道之根本,它强调个体价值选择的自主性,是个体创造力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秩序是社会发展的条件,是实现整体利益与价值和谐的保证。但是,自由与秩序本身是有冲突的,强调自由就必须要给个体追求、实现价值尽可能大的空间,引发个体之间的价值空间冲突,影响社会秩序;而强调秩序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两者的平衡点在于以社会正义和理性自律为基础,没有正义的社会,既不能保障个体真正的自由和价值实现,也不可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整体利益;正如康德所言,道德中“自由即自律”,没有理性自律,个体既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更可能变成“他人是地狱”,人人自危。因此,自由的秩序本身要求的是以社会正义和个体理性自律为基础,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和谐统一。其三,欲望的个体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更多的是以个体的物质欲望形式表现出来,造成个体与他人、群体,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关系紧张。实际上,个体真正健康的欲望既包括物质欲望,也有道德和精神价值追求,既属于个体需要,也符合社会群体利益。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欲望的个体应转变为怎样的现代人?正如鲍曼所讲的,真正的现代人不是单一的经济人或道德人,而是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相统一的社会人。

[参 考 文 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鲍曼.道德的市场[M].肖君,黄承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

[5]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M.Scheler.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李伯杰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9]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符晓波]

15

道德价值观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 ——题记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 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 《辞海》说得很清楚,“道德”是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里所说的规范“人们之间以 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正是我们在上部分所讨论的礼的动态边界和礼的恒 定边界。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 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又恰恰是不同时代礼的形成过程。这段解 释的最后所说的“永恒不变的,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显然与老子所强调先天地而生、跨越生死之永恒的道完全不一致。而《辞海》中所描绘的“道德”那种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特征则完全符合“礼”的特点。可以想象的是,当历史发展到距今天很近的某个时代,人们开始用“道德” 这个词来描述老子、孔子所说的“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习惯将一些越 礼的行为说成是道德的缺失,说成是缺德。当然,给某个事物起什么名字并 不是什么问题,主要大家接受、知道它的含义、不会造成误会就好。如果将 老子、孔子所说的“礼”改名为“道德”也是这样,只要它符合起名字的规 则就行。但问题是,用“道德”来取代“礼”恰恰能带来误会,而且是很大 的误会。尽管人们将“道”和“德”组合起来使用成为一个新的词汇,它完 全可以用于代表新的内容,就像现在一样,我们用“道德”代表本来应该是“礼”来代表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可是,人们很难将“道”和“德”的原始意思忘掉。什么是“道”和“德”的 原始意思呢?郑玄的注就比较接近原意,难怪《辞源》会将这个注放入其中:“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从《道纪》开始就一直在讨论道,而本 文的前三个部分也一直在涉及“道”与“德”,我们已经可以说出一些它们 的含义了。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创生万物的力量,同时又存于万物之中;而 德是一个容器,用来蓄积道。有了这样的理解背景,再来看现在所使用的 “道德”这个词就有问题了。由于“礼”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触犯了这些规范被视为越礼。如果我们用“道德”这个词来代替“礼”,当有人触犯公认的行为规范的时候会被称之为“缺德”。然而,同样是一个 行为,用“越礼”来描述则很准确,因为这个人就是超越了他应该遵守的人 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就是一个超越的行为。而“缺德”就很有 问题了,因为触犯公认的行为规范与“缺”什么没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 这个“缺”字与“德”的本意有关,因为德需要道的蓄积来进行积累,老子 就说积累德要越早开始越好,“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才会有“缺”的说法。如果仅仅是触犯了某种规范、某种共识,就像现在《辞海》中对“道德”的解释那样,就不该使用“缺”,也就 是说“越X”或“触犯X”则更加准确。况且,当一个人有触犯公认的行为 规范的行为,如果批评他越礼,还给人以反思改过的机会。对于礼,也许他 今天不了解,通过这次的越礼,明天就了解了。但是,如果我们上来就说这 个人“缺德”,则没有人会欣然接受并反思,因为,德不是一天、两天就积

l联系实践论述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做一个 品德高尚的人。 第一,好学。好学是实现自我修养的首要途径。好学的程度越高,修养的质量就越好,对自我修养的实践就越有益。好学,简单讲就是对学习的重视和自觉。一是知之,这是克服愚昧、求得知识的行为过程;二是好之,这是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的学习行为,其外在表现是安贫乐道,笃志好学,学而不厌,虚怀若谷,随地从师,躬行实践,迁善改过;三是乐之,这是学习境界的顶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审美体验,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华,是在对“真”的发现与领悟中产生的愉悦,它是建立在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对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使人进入一种自强不息、欲罢不能、学道相融、浑然而一的境界。好学,就是要加强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和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奠定自己学识和修养的基础。第二,内省。内省是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内省亦称自省或自我反思。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事实上的自我,一个是自己认识上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往往差距较大,因此人们经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学上把它称为人的自我知觉。这种自我认识的途径,就是我们强调的“内省”。应该说这是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最佳途径,从本质上说,内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活动,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反思,理性反思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使自我修养达到理想的境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些杰出人物十分重视内省的反思方法。陈毅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他严求诸己,谦恭律己,“中夜尝自省、悔愧难自文”,“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的内省精神分不开;恽代英有《每日反思表》;雷锋每天入睡前要“过电影”,等等。这些都值得青年大学生在自我修养中借鉴和学习。第三,慎独。慎独是进行自我修养的又一重要途径。慎独的基本内核是: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不因他人监督而行善,也不因无人监督而作恶,即不管处在明与暗,还是显与幽,都不做坏事,它要求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倍养》中强调对于一个有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他“投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患,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青年大学生应该学会慎独,自觉在“隐”和“微”上下功夫,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唐太宗曾说:凡是大事都是由小事引起,如果小事不追究,大事就不可挽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第四,力行。力行是进行自我修养的实践途径。力行也称身体力行。“身体力行”能克服大学生自我修养认知的不足,通过与社会交流、互动,使大学生的自我修养认知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准确性。力行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坚定进行自我修养的意志,因为自我修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提升、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志力是自我修养的基础,实践性是意志力的特性,实践越充分,意志力就越会得到磨炼,意志品质就越会得到巩固。通过力行,还能检查到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对的,以便及时矫正与肯定。

从血缘关系看当今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地缘关系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08政一陈万祥 摘要:从改革开放看中国流动人口及其新变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社会变迁 正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流动人口是指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特有的城乡户籍政策为前提,其就业、生活或学习与其户籍所在地处于分离状态的人口,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户籍居民离开本乡本地,进城或对外务工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具有十分显明的中国时代特色。 第一:中国现在阶段的人口流动是以农民工------农村户籍人口外出城市务工的劳动力为主体。并逐步向农民工家庭成员及城市居民扩展的人口流动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 第二:中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带有明显的传统户籍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冲突,并使流动人口处于不利地位的痕迹。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中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仍然将中国人口分为

城市人与农村人两个不同的群体,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人却在事实上享有远多于农村人口的各种权益,因为他们可以依赖于各种完善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远远优越于农村的生活环境。这两种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冲动的结果使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利益分歧与冲突,并使农民工等劳动力人口的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同时也体现出了人口流动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者付出相应代价的特征。 第三:容易受到当地户籍及地域的排斥,流动人口大都从事于当地人口不乐意干的工作,甚至遭到当地人的排斥 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当然这得益于中国不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估计在1.4到1.6亿人之间,其中异地流动劳动力在1.2亿以上,而且城市流动人口也在扩大,估计有2000到3000万人,全国有近百分之十五的人口处在流动状态 二:流动人口的结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过去流动人口基本上是农村人口,现在扩展到城市人口;过去流动的基本上是劳动力,现在扩展到未成

作文:道德修养的论述

作文:道德修养的论述 本文是关于修养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哲人说:修养,是智力最高的证明。的确,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正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那么这个人才会让别人看得起,让人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崇拜。可见,修养是人生的试金石。道德修养的论述作文怎么写? 作文:道德修养的论述篇一东西需要道德来体现。比如:有很多的坏人做那些不知羞耻的丑事。也有一些人在政治方面做的很全面,那些好人们不是为了我们的世界在不断的做着好事吗?这些人是值得敬佩的,在现在的世界里已经有很多的了。 只有我们都为我们的政治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过,你们的选择是怎么样的?是要做一个被人骂的狗血淋头的恶人,还是做一个名垂青史的善人。不管怎样;不管那种选择;不管你认为是对是错。都是你的选择。 我记得以前有过这样一件事,这事也许能给我们这些人做一些政治影响。两年前的一个中午,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着,没有一丝风。我和小伙伴陈威相约在河边的桥洞下乘凉。我想那里可能凉快一些。来到河边,果然,一阵阵凉风从河边迎面吹来,真舒服啊!我们躺在桥洞里美美地睡了个午觉。醒来以后,我们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觉得有些无聊。我俩商量着:“去河边岩石里找螃蟹玩

吧。”我们俩一拍即和,于是一人划分一块河滩,开始仔细寻找起来。我正专心致志地拨弄岩石,突然听见陈威大声呼叫;“救命呀!救命呀”我寻声望去,只见他已经掉到水里了!水不断的向他嘴里猛罐,呛的他喘不过气来,我吓坏了,连忙大声叫起来:“救命呀!救命呀!”我一边喊一边向河边跑,看有没有大人经过。正在这危机的时刻,有一位大伯路过这里,看见我又哭又喊,他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冲到河边,他来不及脱衣服就一头扎进了河里。大伯在水里面摸索了好一会,把头露出水面吸了几口气,又扎进去,这样反复几次才终于找到了陈威,并把他从河里拉了上来。一上岸,只见大伯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唇发紫,身子软软地倒在了地下…… 这就是道德,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所以品德是我国的第一思想政治,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品德和思想的话就别提什么在世界发达了。想要在世界壮大起来大家就都要有思想理念和道德政治。 记得我从小就见过很多的好人好事和很多不好的人做的“蠢人蠢事”。做好事的人总是让人敬佩他们,因为他们有着好的思想品质。那些做“蠢人蠢事”的人就让大家从心里面瞧不起他,因为他的思想品质是让人打心里面瞧不起。 以前我就想过我一定要做一个好人让人引起注意,这种思想是我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想法。可是到了我读三.四.五年级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坏蛋了,因为——好人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现在的好人的人渐渐变少了。因为当好人也会被人骂的狗血淋头但是好人他是值得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2020春)第四单元

1.当代青年应切实践行(D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下好落细、落小、落实的功 夫,使之成为自身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选择一项: A. 修身、齐家、明辨、笃实 B. 勤学、修德、明理、践行 C. 爱国、敬业、明辨、践行 D.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D )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选择一项: A. 国家 B. 社会 C. 单位 D. 公民 3.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C),应下大功夫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选择一项: A. 仅需主观努力 B. 可以速成 C. 绝非一日之功 D. 仅需良好的社会氛围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A )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选择一项: A. 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 B. 先进性、群众性和真实性 C. 先进性、人民性和实践性 D. 引领性、人民性和真实性 5.( A)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 选择一项: A.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C. 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 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选择一项: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儒家文化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这一传统优秀文化观点出自( B)。 选择一项: A. 《大学》 B. 《孟子》 C. 《中庸》 D. 《论语》 8.( C)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 选择一项: A. 全体共识 B. 重要前提 C. 最大公约数 D. 最小公倍数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 A)。 选择一项: A. 现实基础 B. 道义力量 C. 历史底蕴 D. 灵感来源 10.(D)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选择一项: A. 富强、法治、文明、和谐 B. 富强、民主、法治、和谐 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 富强、民主、文明、法治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一) 摘要:积极、健康、向上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出现的隐患令人担忧。深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原因分析;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西方价值文化充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对研究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课堂提问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状况、道德状况、价值观念,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他们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标榜“青年兴则国兴,青年道德高尚则社会稳定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主流让人满意。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隐患 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我们充分肯定,但是却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同样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着重大隐患,具体表现在: 1.人生价值观倾向多元化、利益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各种思潮一起向大学生涌来。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是注重奉献还是注重索取?是利人还是利己?是努力学习还是追求金钱、享乐、刺激、舒适、悠闲?所有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都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供他们挑选和确定。但有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出现了错误的倾向。 2.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据调查表明,在很多高校1/2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假恶丑的人不到1/10。还有2/5的人是摇摆人,“现在有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 3.公德实践能力较差。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精神文明素质差。在日常生活中,公交车上有老幼上车了,许多人装着睡觉,装着没看见;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在校园内看见老师不打招呼,如同没看到;在教室有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到处可见。 4.理想信念意识不强。有些高校大学生认为教育最后的出路不大,毕业后没有前途,所以出现逃避学习的现状。如: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以应付老师和考试为目的,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考试舞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网络、追时尚等上面而荒废学业。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1.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就大学

谈道德修养与价值取向

谈道德修养与价值取向 ——《善良丰富高贵》读后感 “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如此高尚而精辟的语言是最近从《善良丰富高贵》中读到的,该书由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周国平著。书如其人,言为心声,作者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令我高山仰止,肃然起敬。 由此联想到最近我司团员青年中开展的“价值取向”大讨论,虽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大家都对社会上趋利忘义、漠视公德等丑行深恶痛绝,对急公好义、扶危济困等善举赞美有加。同样,社会舆论对人的价值取向优劣之评价也是公正的,今年5月媒体和社会各界对车祸瞬间为救学生而致残的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以及高速公路上被铁片击中于生命垂危之际保护乘客的杭州“最美司机”吴斌都是倍加赞扬的。 可见,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后,都渴望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传承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良传统。但是,另一方面,消极的价值取向也是客观存在的。市场经济具有正负效应的两面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不可避免。如今,有些人奉行的做人标准偏离了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准则,价值取向上的实用性、攫取性、物欲化、商品化,导致了行为上将一己之私与社会、集体公共利益割裂开来,或见利忘义,或敷衍塞责,它败坏了社会和集体的风尚,阻碍了社会文明层次的提升。 窃以为,价值取向的高尚与卑劣,其核心问题,是人格问题。所谓人格,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品格的总和。人格是可以培养的,但它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若是从哲学上讲,就是具有“自我同一性”,即指一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自己就是自己”,而非别人。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在职业、地位、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变化,但如果具备高尚的人格,那么就会始终不渝地坚持只做符合良知道义和公共利益之事,既所谓“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因此,培养高尚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南京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概况及历史进程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突飞猛进,南京社会变迁个案是当代中国大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城市经济体制、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都市文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六大跨越,具体验证了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城市文明自身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突出标志。毫无疑问,城市化和城市的现代化仍将延续20世纪后半叶的汹涌潮势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导潮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数以千计的城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从建国之初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到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城市,促进了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江苏省会中心城市的南京,在建国60年大庆之际连续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以及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称号,是中国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杰出代表。60年来的南京变迁,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都市的壮丽华章,勾勒出跨越一个甲子中逐渐突显的中国城市发展之路。 二南京城市化及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化现状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从而带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向规律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的两个过程:量变一般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城市化区域扩展,而质变则有更深层的内涵,表现为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核心在于伴随着城市

论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关键字】:道德和谐社会道德修养全面发展 【摘要】: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的总和。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当今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庸”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原则在当代可以看做是“和谐”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类就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道德准则是仅次于法律准则的社会法则,所起的作用也不言而喻。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与才关系的警钟,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只有真正拥有德和才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术行为不端,学术打假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这么多年学术打假一直在不断的进行,但学术造假依然屡见不鲜,面对清华、北大、武大等国内知名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抄袭行为,社会反响极大,也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反思。当前大型医疗职业剧《医者仁心》眼下正在央视八套黄金强档热播,该剧掀起了荧屏一股强势“白色风暴”。该剧不仅全景式反映了医生的职业生活,还将鲜为人知的医疗界学术腐败现象搬上荧屏,引起社会的严重深思。 同时国外学术界也有此类现象:2009年美国曝出医学界造假案,知名麻醉学专家斯科特·鲁本自1996年至2008年间伪造至少21篇学术论文。这一幕幕引起了国内外的高的重视,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似乎作用不太明显。 思想道德修养,包括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修养,其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道德修养的目标涵盖而较广,大而言之,包括怎样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做一个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者,做一个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一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小而言之,包括怎么做一个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合格公民等。

浅谈当代中国道德现状及原因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关键时期,这些需求都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迫切期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然而近几年来,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爆出各种令人发指的噩耗,不同渠道都揭露了各种黑心实践。从“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黑心棉”、“毒大米”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到“天价药费”、“假医假药”等医疗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车祸现场无人敢帮等道德问题;到网络上各种自我炒作“多重门”、“潜规则”、“凤姐们”等拜金主义的炒作;再到最近贪污腐败程度令人对国家深感失望,各地高官落马,情妇举报,“枪打黑老虎”等各种政治腐败事件。一件又一件,当前一事件的余温还未来得及散去,更大更令人惊悚的事件又曝光。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一不表明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道德滑坡的态势。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政策的决定上将文化强国重点提出,可是为什么这些道德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呢? 今早看网易新闻,新闻上又曝光了某一工厂简单过滤地下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瓶瓶名牌矿泉水,虽然这个窝点被端了,可是这肯定只是很多非法窝点中的一个,只是再次从侧面反映出了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全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近几个月来,网络上女大学生失踪、被强奸遭奸杀,亦或是被关起来当性奴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当某一女大学生失踪一月还未音讯时,又一女大学生遭奸杀,事件此起彼伏,为何这些行凶者残忍的将矛头对准了还是校园里的花朵?为何这样的事件此起彼伏?为何人性已经沦丧至此? 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越来越渴望回到毛泽东时代,那个民风淳朴的时代,渴望回到过去那个人性美好,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时代。可是这些也只是渴望和幻想,社会是发展着的,不可能越过越回去,历史的选择是让我们直面现实的道德滑坡,找到原因。 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愈来愈趋商业化,为了各种名声利益,人民不择手段,似乎除了利益,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停留在利益层面上,很难诚心诚意地相待。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使道德教育相对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原则与道德原则出现价值矛盾。而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又使得人们心里的不平衡被放大,虽然人们生活普遍有所改善,但对社会的不满足情绪还是存在的,一些人难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容易就做出了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同时,虚拟网络高科技的应用减少了人们亲密接触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淡漠,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个人思想品德的健全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匹配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外,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原因。对于道德觉悟不高的群众来说,社会舆论是一个道德风向标,他们很容易跟随舆论的方向走。社会舆论可以领导主旋律文化,但是一些消极舆论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对社会良知好人好事的无端质疑,经过一些媒体的聚焦放大后,客观上对社会舆论起着不利于道德善良普及消极作用。那些盲目跟随舆论的民众就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 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是其中一原因之一。开放的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外来文化与已有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就使得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迷失在文化多元的社会里,找不到道德边界。

道德修养类名言警句

道德修养类名言警句 1)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2)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夸美纽斯 3)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刘备 5)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养正遗规》 6)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亚里士多德 7)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8)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苏轼 9)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1)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 2)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3)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

4)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5)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吕坤 6)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7)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10)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11)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12)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德谟克利特 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4)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1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17)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冯学峰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我眼中的的当代中国家庭变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而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与此同时,我国亦由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加速向城市社会转型。城市,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点,必将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这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我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尤其是城市中的婚姻与家庭所存在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以引人瞩目的态势日益凸显出来。 把家庭变革置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依据社会变迁来分析家庭变革,再透过家庭变革揭示出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对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和家庭变革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就当代中国而言,它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以农业经营为主向以非农经营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工商业人口为主的社会的转化。西欧国家的这一转变始于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数国家已经完成这一转变。中国社会的真正转型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显露端倪,现在尚处于转型的初期。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

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家庭变革? 家庭变革可从多个角度认识。但若将其与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家庭变革的内容是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等。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家庭存在和维系的核心问题;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指具有血缘表现的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具有姻缘形式的夫妇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扩展表现;家庭结构指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各种家庭的类型特征和构成比例。 3.是什么推动了家庭变革?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业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同步变迁的现代化浪潮,讲人类社会一步步从农业文明推向工业文明,又从工业文明推向后工业的信息文明。中国在这股现代化浪潮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二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开放”就像两个历史巨轮,把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引起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无不发生转型性变革。人类社会发生着今天大变革,作为社会基础细胞的家庭不可能原地不动。美国学者摩尔根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个能动的要素,它从不停止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社会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在当今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家庭变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它最先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然后由西方向东方蔓延,60年代之后波及到一切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之中,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家庭巨变。中国的家庭变革,就是在这场全球性家庭巨变的高潮中发生的,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的家庭变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现代

论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论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王久业 【摘要】]领导者是“道德”的宣传者和引领者,一个领导者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其下属必然要学习和效仿。道德从总体上来讲,是思想意识层面的内容。道德从思想意识的层面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要实现有效领导行为所必须重视和应用的。一个领导者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并在领导活动中强化这种道德观,推动这种道德观,才能实现有效的领导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领导目标。 【关键词】领导者道德修养 【目录】 一、道德概念的演变 二、领导者需要具备的道德素质 三、加强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综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道德这一名字的概念随着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变和发展。到底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观念,而做为一个领导者,需要加强什么方面的道德修养,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讨论和明确。对待领导者道德修养的加强需要秉持实际的态度,既不能把道德泛行为化,无限地上纲上线,成为人们遥不可及的理想。同时,又要结合领导工作的实际,深刻认识领导者进行道德修养的实际意义。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不能等同于一般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领导活动与道德规范相辅相成的一

种行为活动方式。本文试从道德的发展、领导者在道德发展和传播中的作用以及领导者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旨在对领导者的道德观产生一个新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社会生活中领导者出现的道德现象。 一、道德概念的演变 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先秦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这里面,把道强调为自然法则,而德则解释为以道为基础的人的行为法则。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2]。第一次把道德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使用。应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各个国家、部落之间相互的战争、联合,既是在顺应自然选择的法则,同时,又是人类之间相互融合,促进社会文化加快发展的良好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典型的文化现象是“百家争鸣”,也特别表现出在这一时期人们从蒙昧混沌到清醒明白时都想表达自己思想的冲动,也可以说是争夺话语权的冲动。这一时期,虽然初步有了礼义仁智信等概念,但道德所表现的还是主要在物竞天择、顺应自然方面。而在这一时期,做为一个领导者,不论想采取什么样的执政思想,墨家的兼爱、儒家的礼义、法家的专制等思想,无不是为了争夺领导权而采取的手段。由于奴隶社会还没有完全解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区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3]。在这一时期,有些人,比如说,广大奴隶阶级,其实都算不上完整意义上的人,所以说道德在这一时期也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和理解。

从小悦悦事件浅谈中国道德建设问题

从小悦悦事件浅谈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张亚力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国人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文化道德建设却被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评论,更引发了全国性的舆论大反思。关于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全国各个社会阶层道德、法律、人性等的讨论。反思随着小悦悦的离世达到了一个高潮。有人认为,小悦悦事件是我国道德当今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一个典型事例。也有人认为,在面临着道德日益滑坡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只能通过法律来阻止这种道德持续滑坡的趋势。同时,不同的人性在小悦悦事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性的自私更体现地淋漓尽致。因此,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问题。本论文就是以道德建设为主题,通过介绍道德建设的含义,总结当代中国道德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人们对这种现状的反思,最终提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措施,来更深刻的探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建设小悦悦事件法律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针对小悦悦事件后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对全国人民的呼吁,旨在提醒那些在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下却丢失了道德认知的人们。小悦悦事件中,18个冷漠的路人就是那些丢失了道德认知的人群的典型代表,但小悦悦之死到底是谁在犯罪,这一问题却很难回答,但作为局外人,大多数人都会把这个最加在18个冷漠的路人身上。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冷漠,他们得到的缺失才引起这么一起悲惨的事件。的确,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此,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尤为必要。 一、道德建设的含义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与应然抉择_陶照智

July ,2006NO .4General 176甘 肃 理 论 学 刊 Gansu Theo ry Research 2006年7月第4期 总第176期 政 治 广 角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 变迁与应然抉择 陶照智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 529500) [收稿日期]2006-05-17 [作者简介]陶照智(1971—),湖北麻城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摘 要]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由整体、美德到个体、功利的变迁,这种变迁的动因在于社会生活背景的变化和人的地位、生活目的的转变,并且表现出了“物化”、非道德化和过度的个体功利主义等偏颇性。从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事实和现代化转型的社会需要等角度看,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应然抉择是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偏颇;演变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6)04-0011-05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所谓道德价值取向,简单地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所体现出的道德价值倾向与抉择。笔者认为,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背景下,道德价值取向在主流上由整体、美德至上到个体、功利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有其客观性、必然性,又存在着主观性、自为性,必须对其进行历史和现实的根源分析,方可明确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应然抉择。 一、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变迁的实然现象:从整体、美德到个体、功利 一定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变迁必须具备历史传承和现实变化两个方面。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作为伦理社会而非法制社会,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对当今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仍然产生着较大影响。因此,分析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不仅要看其变迁前夕的社会基础,同时也要从我国传统社会的道德状况出发,方可更好地探求其历史轨迹。 1.传统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基础。以儒家美德伦理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从总体上来讲,更多地体现了美德至上的道德价值观:其 一,道德价值观念上,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德性主 义伦理观,强调人伦、美德,是人区别于禽兽、人之为人的品德完善之本质,“人之有道。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又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①。其二,道德价值取向上,以社会封建等级制度和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为社会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表现出“家国一体”的整体主义和“重义轻利”等倾向,“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轻视个体利益和物质利益。第三,道德价值实现上,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体的自主性、自由度、文化素质等都相对较低,强调美德的形成、道德行为的践履在于个体的自觉、自律,“修心养性”等方面,重自觉轻自愿,重必然轻自由。 [1](P23-30) 2.经济社会转型前夕的道德状况及其社会基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前夕,笔者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时空来对当前道德价值取向的变迁产生了更鲜明的对比和影响。这一历史时期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体制为社会背景,道德价值取向体现了下列特点:第一,道德价 ① (《孟子·腾文公上》) 11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她悠悠历史中的每一次社会变迁,都使得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和成熟,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影响,但是着眼于整体的趋势来看,社会变迁还是促进着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行的尤为剧烈,伴随着这种剧烈的变化,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和自我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后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个体绝对的服从整体的利益,同事个人之间在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之下实现平均,这种平均化是在各个由职业划分的板块中实现的,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等,在这样的结构下。个人依附于集体,是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就会丧失一切。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行政,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忘记了个人利益。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政策也允许在公有制外存在多种所有的存在,这样就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意识也开始觉醒。同时,单位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的放松,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别的商业活动。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这样的热情和渴望,在各个领域里迅速展开,给整个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并依靠这种活力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长期被抑制的个人利益突然的觉醒,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强烈的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人完全的忽略原有的规则,加之新的社会规则还没有完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落后于现实,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的局面,例如:不择手段的无规则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体制内外利益差距的加大,使体制内的人们产生严重的利益丧失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作者:————————————————————————————————日期: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学院: 年级专业: 11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2012年 12月 17日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内容摘要】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次是: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住房改革,社会道德风气,教育改革,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就业问题。社会道德风气首次成为焦点,而其中的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连年位居关注度榜首也都有涉及到社会道德问题。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已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有人说:中国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迅速跻身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榜前几位,但世界对我们的道德评价总令人难以接受,全国范围内经常有一些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发生。面对种种呼声,我们不得不深思,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应该怎么解决。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象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不断涌现,社会道德风气令人担忧。2011年春天“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开始屡见于媒体,十月份“小悦悦事件”将有关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舆论推向高潮,还有屡屡发生在食品、医疗、道路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带来了安全质量方面的社会担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公民在道德方面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1.基础礼貌的认知水平提高,但礼貌意识仍然偏低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对基本礼貌知识了解甚多,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对应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不讲礼貌、不注意礼仪的行为随处可见。一些人谈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时忧心忡忡,但知行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