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质类型对儿童行为管理的影响

气质类型对儿童行为管理的影响

气质类型对儿童行为管理的影响

作者:章慧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1期

每个儿童都有与众不同的气质特征。如果教育者能够分析、掌握儿童气质特征,从而科学地指导幼儿早期教育,探讨与儿童气质相协调发展的教育方法,就可以避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

一、气质与问题行为简介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的进行,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脾气”。正因为气质与人先天的因素联系紧密,儿童一出生时便可以看到其气质特征。研究者们对气质进行长期广泛的探索研究。其中,托马斯和切斯等人对儿童气质的类型划分在目前发展心理学上影响最大,他们对141名儿童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着重从九个方面: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分散程度、趋避性、适应性、注意的广度和持久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和心境质量考查了儿童的活动,然后根据这些活动的不同,划分出了三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容易型的儿童、缓慢活跃型的儿童和困难型的儿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儿童不能严格地归入某一气质类型中,他们时常带有几种气质类型的某些特征,属于混合型或中间型。

儿童问题行为指违反社会公认的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它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儿童期社会适应结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与青少年期和成人期许多发展结果都有关系,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大力关注。研究者们习惯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两类,其中内隐问题行为包括抑郁、退缩等,外显问题行为包括多动、攻击以及违纪等。

二、消极气质因子导致高问题行为

张劲松等人的研究发现困难型儿童容易出现多种行为问题,缓慢活跃型儿童的行为问题也明显较容易型儿童多,具体表现为活动水平越高,攻击、违纪、多动等问题越多;节律性越低,分裂样、强迫行为、体诉、不成熟等问题越多;趋避性越低,社交退缩、忧郁、分裂焦虑、体诉等问题越多;适应性越低,交往退缩、忧郁、体诉、多动、不成熟等问题越多;反应强度越高,攻击、分裂样、不成熟、忧郁、违纪等问题越多;心境质量越消极,攻击、违纪、社交退缩、体诉等问题越多;持久性越低,忧郁表现和多动的问题越多;注意越易分散,社交退缩、忧郁和不成熟等问题越多;反应阈限越高,多动、违纪、残忍等问题越多。Webster-Stratton也发现3-4岁的儿童其活动水平高、注意性低,那么出现问题行为的频率较高,消极情绪和社交性退缩明显的儿童,行为问题也多。

三、儿童行为管理的方法

已有的研究提示我们:气质中的消极因子是导致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气质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但每种气质都有其长处与不足,即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不同气质特征的儿童其行为表现也不同,因而需要儿童行为管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针对不同儿童的不同气质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区别对待,决不能千篇一律。

1. 活动水平

针对活动水平高的儿童,要保证为他提供需要大量运动量的活动,需要孩子安静的场合,要事先告知孩子,让他有接受的心理准备,但注意时间不要太长,而且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类似活动不要太多,要循序渐进;而对于活动水平低的孩子,就要多提供小运动量的活动,而且允许孩子用长一点的时间完成任务,不能因为孩子的动作慢就骂孩子,也不能因自己的时间紧迫程度来限制孩子的工作时间,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或奖励,并适时地引导孩子的进步。

2. 节律性

对于无规律的儿童,要先顺应孩子的特点再逐步训练孩子的规律性,在一开始的时候,要接受和容忍孩子无规律的现实,但是教育者自己要把握好规则,并且经常强调给孩子,比如孩子要上幼儿园,晚上要保证早睡,如果早上吃饭、穿衣服慢,就要适当早起一会儿,大部分孩子这样经过训练是可以逐渐变得有规律的。对于有规律的儿童,就要顺应并保护孩子的规律性,如果出现无规律的特殊状况,家长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要做好相应的生活安排,预先和孩子打好招呼。而且适度地提高孩子的接受性也对孩子社会化发展有帮助。

3. 趋避性

对于胆小的孩子,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当要进行某项活动时,要明白孩子拒绝参加的真正理由,是因为不敢还是因为不喜欢,要给孩子充分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进行任何没有危险的活动;而对于胆大的孩子,如果是恰当反应要及时鼓励,但是如果有危险的活动,一定要及时坚决地制止,而且要教导孩子兴趣要长期保持,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包括身体安全和人身安全。

4. 适应性

对于适应性慢的孩子,要提供机会给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不能以家长的意愿逼迫孩子参加活动,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适应性快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孩子的优点,要鼓励孩子保持这一特点,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但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判断是非。

5. 反应强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