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史实”到“史识”:中学历史学习重心的转向

从“史实”到“史识”:中学历史学习重心的转向

从“史实”到“史识”:中学历史学习重心的转向
从“史实”到“史识”:中学历史学习重心的转向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包含着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客观存在过的过去,二是我们对于过去的主观性理解。前者是史实,后者则是史识,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可是,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推动下,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仍然习惯于将历史学习视为历史教材中史实性知识一字不差的记忆,将历史学习效果的检验等同于史实性标准答案在考场情境中原封不动的复现。在这种观念指引下,教材中的文字被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客观史实成了历史学习的核心对象,海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更难理解的背景、过程、原因、结果、意义和影响等枯燥干瘪的历史信息,占满了学生的大脑内存。

比方说1840年6月,中英两国在中国广东海面交战,鸦片战争爆发。作为一个史实知识点,其中的时间、地点、当事者和事件信息明确无误,它是对的,但光记住它没什么用。只有在思考下面这些史识问题的时候,这个史实知识才会变得有用:1840年的战争,与1839年的虎门销烟是否有关?与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及其英国同胞瓦特在同一时期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工作是否有关?与更久远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否有关?这场战争与此后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又有何关联?为什么是中国和英国?为什么是1840年?为什么是英国人来到中国,而不是中国人远渡英伦?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种、地理、兵器、战术、政治还是文化?有人说,中国近代的每一步变革,都是欧美列强刺激下的被动反应,这种冲击-反应模式的历史解释模型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课本中关于战争的描述可靠吗?有哪些证据可以证实这场战争确实爆发过?不同文献中对这场战争的描述和评价是否统一?为什么会有差异?等等。只有把孤立的史实知识,置于与其他史实知识的联系与比对之中,在史实构成的复杂因果网络之中去予以解释和评估,由此得出自己的判断,历史学习才会真正使人明智。

在我们的教学传统中,有些原本具有史识性质的知识,也被硬教成了史实。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发问: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了&&?训练有素的学生就会异口同声地响亮回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知识输出不是出于回答者的主观理解,而纯粹是反复机械记忆刺激之后的条件反射。实际上,此等成功反射发生的门槛很低,经过足量训练,小学生也可以脱口作答。因为他们仅仅需要复述若干字句的组合,至于为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需要仔细思考。这种问题表达未经过大脑,就通过了口舌,是典型的鹦鹉知识。

对于此种史实性知识的片面强调,或者对鹦鹉知识的迷信与崇拜,不应当视为历史学习的唯一目标或首要目标。换言之,历史教育应当有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是激发和创造史识性知识,有效地增进历史理解。早在十多年前,上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就明确提出了这个层次的目标,如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与交流;等等。①近年来的高考大纲,更是精确地将考核目标概括为四大方法与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②

显然,新形势下的历史学习对象,不再仅仅是信息碎片意义上的历史知识,而是更加侧重获知历史的方法与能力。③这种转向,是从鱼到渔的转向,从水到找水的转向,是为了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向。历史解释方法与能力,不是具体的、直接的历史知识,而是创造历史知识的知识机床,它以学习者自我需要为中心,能够满足求知主体自由的、可持续的、高效的历史学习需求。有了这种新知,我们就可以自己获取知识,生成智慧了。

史识从何而来?或者说,在上述鸦片战争教学案例中,将那些碎片化的史实性知识转化为史识性知识的诀窍在哪儿呢?20世纪后期,英美教育学界曾探讨过一种叫做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直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情境化学习方法,它旨在为学习者创设模拟学科专家身临的工作环境,从问题目标出发,使学生通过应用知识、操作实验的方式来学习知识。④笔者结合历史学科教学实际,借助这一理论资源,将促进学生有效生成史识的历史教学模式,简要概括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创设答案开放但导向明确的问题情境。由此生成史识为旨向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探究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是始终受问题驱动的过程性学习,它不为学习活动人为地设定不需任何推进的终点。能够激发史识知识的问题特征还在于这类问题宽容甚至是鼓励多元化的答案。以非对即错的、标准答案对号入座式的评判原则,在很多情境下遏制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令人在历史思考的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同时需注意,无论思维和答案有多开放,都应当围绕一个明确的问题,此即明确的问题导向,它能够保证所有的历史认识资源和成果能够汇聚成交集和焦点。

(2)提供来源、形式和观点倾向多元的史料。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审读,是历史认识最为核心的环节之一,也是最贴近专业历史研究者工作常态的模拟学习情境。史料是支撑史识形成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放性、多元化史识的形成,有赖于形式和内涵均具有多样化特征的史料。(3)引导对史料的批判性解读和选择性使用。史料不等于史实,更不等于史识。史料中所蕴含的史实信息,只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批判性解读,才能够转化为可供认识者建构史识的信息资源。史实信息也不能自动地转化为史识,史识的形成,需要认识者通盘审视各种史实并从中选取有利于表达自身历史认识的有益资源。史识性知识的生成,应当始终注意提示学生:到底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还是我们让史料说话。

(4)促成论点鲜明、史论结合的史识性表述。表述史识,即个性化历史认识结论的外显是史识性知识生成的最后环节。优质的史识,包含两个缺一不可且相互关联的要素:史观和史实。史识以史观为统领,史观为史识的灵魂;以史实为证据,史实为史识的骨肉。史观源自于对史实的尊重和归纳,史实则有赖于史观的价值观与逻辑引领。没有史观统领的所谓史识,无异于史实的散碎拼盘和生硬堆砌;没有史实支撑的所谓的史识,实为不足以让人信服的空洞说教和无根游谈。史观与史实的并重,即我们常说的史论结合,此乃史识构建的诀窍。

下面,我们再以鸦片战争的起因为教学个案,示例有助于史识生成的历史课堂教学程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所设定的首要教学目标是: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学生如何能够真正理解这种表述呢?我们首先由一则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史料1: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见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53页。)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名历史学家,进入历史研究的模拟情境,当有关鸦片战争起因的第一条史料映入脑际时,学生的探究由这个问题开始驱动了:上面这段文字是当

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此时,学生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大规模寻找资料,教师则必须充当脚手架①的角色,帮助学生接触到如下多元风格的史料:

史料2:将1840年到1842年的中英之战称为鸦片战争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看法,本书质疑这一论断。实际上,让伦敦人最为担忧的,是中国人对英帝国尊严的侵犯,腐败透顶又颐指气使的中国政府,对英国人及英国的财产构成了威胁,罔顾他们向世界扩展自由贸易的愿望。②

史料3: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鸦片战争并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理论上或概念上说,这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③

史料4:由于鸦片贸易至1839年的巨额增长,事态在纷扰和令人不安的状况下发展着,那一年的3月,呈现出更加严峻的局面。&&1839年11月4日政府送达英国海军部的信函:责令印度防区舰队司令&&必须不失时机地对中国沿岸有可能成为最佳贸易区域的那些地点(已划定了4至5处重要地点)着手实行严密封锁;&&以掌握它们用作使中国政府屈从于赔偿要求的保证。①

史料5:1829年,英国侵华利益集团代言人柏金汉鼓吹: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②

史料6:鸦片战争之名直接揭露了这场战争的罪恶目的,直接揭露了这场战争的实质维护罪恶的鸦片走私。&&至于维护商业的战争或商业战争,都是那些为英国侵略辩护的西方御用文人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诡辩词,其手法不过就是用一件合理的外衣来掩盖罪恶的实质。③

史料7:若谓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则彼之以鸦片入内地者,则早已包藏祸心,发之于此时,与发之于异日,其轻重当必有辨。④

接下来的这一步尤为关键,即学生必须对上述史料作出区分和选择性运用。为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上述史料表达了对于鸦片战争起因和性质的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是否构成对立?哪些是当事人的说法?哪些是旁观者的评论?哪些是评论者自身的意见?哪些引用了他人的观点?这些史料呈现在何种性质的文本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对于史料中的观点,哪些比较可信?原因是什么?

行文至此,我们需要再补充说明一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为何选用上述七则史料用作教学素材?史料选用的原则与教学动机为何?首先,上述史料易于激发问题,因为它们表达了互为对立的鲜明历史立场,容易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其次,上述史料便于论证取舍,因为它们呈现了丰富的可资利用的各种论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立论需要,自主地对史料论据予以取舍,以利其自圆其说。再次,上述史料形式多样,它们源自于古今中外的史料提供者。学生在辨别和选择性使用这些史料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学习区分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注意史料的提供者是历史当事人还是事后评论者,利用各种学术媒介中搜索所需信息,等等。而这些技能正是获得史识性知识的必要方法。最后,上述史料具有专业水准且契合高

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史料文字与原著相符,史料出处明确无误,达到了可被专业引用的水准。同时,这些史料所反应的内容对应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知识点,高中学生经过阅读努力可予理解。总之,上述史料提供的核心目标,就是助力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对史料的批判性选用和合乎逻辑的论证而形成关于鸦片战争性质的史识知识。

如果上述三个环节进展顺利,那么史识的形成则是水到渠成。最终的评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学生既可以援引史料1、2辩称战争起因于英国人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也可以据理力争,以史料4、6、7论证英国发动战争乃推行鸦片售卖的非正义本质;还可以别出心裁,以史料3论证鸦片战争的文化冲突论起因;等等。教师对于上述具有史识性质的学习成果的评判,不宜直接以其观点对错来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应注重其论证的质量,即是否做到了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至于观点的对错,学生自会在众说纷呈的观点交流乃至交锋中予以分辨,并通过修订与强化论证的方式进一步掌握历史认识的方法。真理越辩越明。正确而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本质的这一教学目标,一定会在旨在促进史识性知识的生成与碰撞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张岩,女,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吉林省高中历史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统一国家的建立 (1)汉武帝的大一统 (2)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 (3)唐与吐蕃的交往 (4)遣唐使、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4、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1)宋与辽、西夏和金等政权的并立 (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雅克萨之战 (3)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4)明清社会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祖冲之与圆周率 (2)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4)四大发明 (1)孔子、百家争鸣 (2)《史记》《资治通鉴》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2)中共探索革命道路 (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 (2)南京大屠杀

(3)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4)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2)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6、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2)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五计划、一届人大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 9、新中国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外交成就 (1)“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 (2)50年代的中国外交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61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性和异性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2.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历代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属于中央官署的是 ①典客②宣政院③秦朝的“道”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 ①②③ 3.清朝陈元龙对某水利工程评价道:“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据此判断,该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井渠 4.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D.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 5.(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6.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下列人物中吸收了道家思想的有 ①荀子②韩非子③墨子④王夫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历史试卷第 1 页(共6页)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中学历史教师必读书目

东莞市柴松方名师工作室、第二批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团队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1、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张荫麟:《中国史纲》新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版 3、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版 6、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宋、明、清)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版。 3、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4、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3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林华国:《义和团运动史事考》 7、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三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徐中约:《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周策纵:《五四运动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郭德宏,王秀鑫《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1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沈志华等人编

世界史参考书目 1、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下两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丝鲍姆江苏人民出版社 6、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2006年 7、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历史理论: 1、王家范《史家与史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韩震主编《历史观念大学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教育学、心理学 1、[美]阿妮塔·伍德沃克,陈红兵译《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美)帕默尔著吴国珍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4、(美)英特拉托《我的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其他: 1、候建新:《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3、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美)洛温著,马万利译《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二、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

浙江省杭州(含周边)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浙江省杭州(含周边)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 期中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 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 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 朝与西周的 A.生产工具的差异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D.经济形态的差异 考点:西周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权力较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从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到地方的郡县制都有利于中央权力大大加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2.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 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 A.同平章事B.枢密使 C.参知政事D.三司使 考点:宋朝的中央官制——两府三司制。 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分散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 3.下列言论观点与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相符的有 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②“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③“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是重农抑商。明清时期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新思想。4.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帆樯北持湖湘蜀,楼橹南通岭海航”,是对下列我国古代哪一项工程的赞颂 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五尺道 考点:古代水利工程。 公元前214年,秦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战国时期,李冰主持都江堰(四川)和郑国主持郑国渠工程(关中地区,引泾水至洛水) 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段话是对古代哪一项水利工程的赞颂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2009年3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Mar.2009 第25卷第1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5 No.1 151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王国鸿 (兰溪市第六中学,浙江 兰溪 321100) 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学方法选择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教师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又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遵循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为实现具体的目标,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为了达到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可以选用情境创意法或情感教学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活动起来,引导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则可采用探讨发现法、引导谈话法或范例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等。以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七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在考量、设计此课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三管齐下”,适当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斜。因此,在《美国1787年宪法》“三维目标”教学设计时,应相对侧重后二者,可采取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方式,探讨“美国联邦政府在启蒙思想指导下结合国情是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的(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这一探究题,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又设计“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有何异同?中国封建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一比较题,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也有可借鉴之处,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依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物、典章制度等,也可以分为历史表象、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宜选用不同的教学方 法。讲授历史事件等史实、现象、过程性的知识一般宜选用讲述法;对典型的历史场景、人物特征的揭示,适用描述法;概括性、规律性强的内容可考虑选用启发性的讨论法或谈话法等。选择恰当的方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讲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节,选用设问法,提出这样三个问题:1.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是否正确?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2.西方资本主义在16世纪就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直到 19世纪40年代才大规模侵略中国?在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为什么由英国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640年,清王朝于 l644年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200年后,两国强弱形成如此鲜明对照,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此三问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集中在掌握重点、化解难点上,一波三折,蕴含着引入人胜的魅力,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仔细地去阅读课文并深入思考。 三、依据学生特征 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都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效果。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因为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认知活动才能实现。历史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特别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式的新颖性,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为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各种方法的长处,如演示法、描述法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讨论法的参与性和民主性,谈话法的启发性等,将这些方法加以巧妙组合、运用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 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竟是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学校、座位号等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越寥阔的湖面溯(sù)江而上,沿着古老的时光,我们翻越高山去陆地的尽头,观看大海.与江水亘(gèn)古不变的较量。. B.在南海及周边区域,美国不仅在军事上“秀肌肉”,在舆论上摇唇鼓舌,而且还暗中挑拨离间(jiàn),散布“威胁论”,妄图制造外交摩擦(chā)。.. C.月悬中天,月光也是清冷的,汩汩地泻在雪野上,营造出一片朦胧(lǒng)。夜很静,没有.一点儿声息,只有脚下嘎吱嘎吱(zhī)的声响弄出些十分好听的节奏。. D.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jiè)。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zhuō)地发出咕咕的叫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甲】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回望良渚83年考 古 之路,25年申遗之路,人们翘首期待的这一时刻终于到来。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乙】良渚古城遗址也成了继西湖和大运河之后浙江的第三个世界文化 遗产。意义之重大,影响之巨大,显而易见。【丙】从一处古墓、一些美玉,到一片宫殿, 再.... 到完善的水坝……良渚遗址在几代考古 人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申遗面积包括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99.8平方公里这一令人欣喜的规模。良渚古城遗址是以 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既是古老历史的新生,也是文明的传承。..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翘首 B.显而易见 C.是以 D.圣地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1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文明自觉、生活习惯,进而推动绿色风尚标杆的树立。 B.父母只要放下急功近利之心,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教育的步子放慢,教育不超前,父母和孩子由此引发的焦虑就会得到缓解。

滁州市首批名师工作室成员名单

滁州市首批名师工作室成员名单 (一)滁州市胡晓燕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19人) 主持人:胡晓燕(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成员: 1. 冯根林(全椒县教育局教研室)10. 陈传珍(凤阳县府城镇中心小学) 2. 张德银(滁州市第二小学)11. 汪洋(滁州市实验小学) 3. 董雪芹(南谯区教育局教研室)12. 张万庭(滁州第一小学) 4. 汪秀芝(定远县定城镇中心学校)13. 彭宏清(全椒县实验小学) 5. 梅德刚(滁州市第二小学)14. 王晓燕(来安县新安镇双塘小学) 6. 董秀清(天长市城南小学)15. 戴松堂(滁州市逸夫小学) 7. 彭竹(滁州市第二小学)16. 许玲玲(天长市城南小学) 8. 张勇(明光市逸夫小学)17. 杨能梅(来安县半塔镇中心学校) 9. 林莉(滁州市湖心路小学)18. 宋芳(南谯区黄泥岗镇张浦郢小学) (二)滁州市曹文龙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名单(21人) 主持人:曹文龙(滁州市第二小学) 成员: 1. 柏伟伟(凤阳县实验小学)11. 田恒梅(来安县实验小学) 2. 陆希超(凤阳县殷涧镇中心小学)12. 朱森明(滁州市第二小学) 3. 窦开云(定远县职工子弟小学)13. 胡林玲(滁州市第二小学) 4. 丁红(定远县建设小学)14. 李刚(滁州市第二小学) 5. 张宏旗(定远县朱马中心学校)15. 袁娜娜(滁州市解放小学) 6. 周林(明光市逸夫小学)16. 宣媛(滁州市扬子路小学) 7. 戴之兵(天长市铜城小学)17. 李静(滁州市实验小学) 8. 窦昌斌(来安县半塔镇中心学校)18. 滕梅(全椒县教育局教研室) 9. 付晓峰(来安县半塔镇中心学校)19. 杨茹(全椒县实验小学) 10. 刘文武(来安县水口镇中心学校)20. 江晓丽(全椒县江海小学)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分析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 杭州文化特色 1、杭州文化特色的表述 杭州城市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人们提到杭州,往往首先想到西湖,西湖作为杭州的象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杭州城市文化的特色。围绕西湖产生的丰富文化内涵影响并渗透到整个杭州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杭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地称之为“西湖文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开放兼容,形态丰富;(3)雅俗相融,自然和谐;(4)优美秀丽,现代风范。 2、杭州文化特色的论证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历史,据考古记载已有10万年以上。自秦建县,杭州已有2200年历史,自隋置州有1400年历史,自元为省会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吴越和南宋定都杭州,历时230多年。杭州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良渚文化开始,已有五千年历史,在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春秋时期,杭州的物质文化,尤其在青铜冶炼、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都较先进。五代至宋元,为杭州文化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号称“东南第一都会”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文化中心之一。至明清,“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杭州文化发展在全国已是首屈一指。到近现代,作为国务院首批确认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之一的杭州,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也占有重要一席。 杭州文化,历史的沉淀非常丰厚,古迹繁多,文物丰盛,人文渊薮,人才辈出,素有“人物都会”、“文献之邦”、“文物之地”、“宗教圣地”、“东南诗国”、“书画之邦”等许多美誉。 “人物都会”。杭州历来人才荟萃,特别自宋以来,杭州籍文化名人辈出,如沈括、毕升、喻皓等,更有许多非杭州籍的名人如苏东坡、岳飞、于谦以及章太炎、张苍水、马一浮、李叔同、潘天寿等在杭从政、居住和活动。 “文献之邦”。杭州是我国古代印刷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南宋和元时为全国最大刻书中心,出版印刷为全国之冠。杭州又是著名藏书家和藏书楼集中之地。至明清时,杭州著名

(完整word版)多角度解读杭州前八所重点高中

多角度解读杭州前八所重点高中 杭州第二中学 作为杭州最好的中学,杭州第二中学有着百年的历史和不断革新的追求。在2014年中考中,杭二中依然领跑各中学。但是除去名声,2015年中考的家长考生们,你们对杭二中真正的了解吗? 现在杭二中有两个校区,本部是在滨江,分校是东河校区。以下主要介绍滨江校区的情况。 历年中考分数线前八所对比说明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杭二中近年成绩较稳定,领先第二名分数差基本维持在6、7分左右。并且与前八所其他学校相比,领先优势明显,也足以证明杭二中优秀的生源水平。 近三年招生计划汇总 对比滨江校区近三年招生计划,其招生人数基本不变,预计2015年基本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保送生占比40%,比例也基本稳定。 杭二中升学率总结

根据官方喜报等计算,历年杭二中一本率如上表。由数据可见,杭二中一本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14年更是接近100%,足见杭二中升学成绩斐然。 校园建设与学风环境 班级设置:据介绍杭二的实验班是录取再进行分班考试选出来的,所有的新生都参加,然后由这次的考试成绩和中考成绩综合考虑排名(中考成绩占的比例要大些),最后分成四个实验班。 特色及优势:可总结为素质教育、理科教学、竞赛优势,竞赛中特别是化学和物理表现突出。 师资力量:目前该校有正教授高级教师2名(全市共9名),特级教师20名,整体是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团队。 氛围及环境:校园环境不错,周边相对于市区较安静,适合学习的氛围,高一至高三都有晚自习。 校风:学生整体自主能力较好,学习氛围良好。 食宿:住校生为主,住宿费400/学期,有4人间、6人间。食堂是外包给绿城后勤集团。 评价与总结 有家长对二中这样评价:“前三所相比,杭二中肯定是最好的,保送机会也最多,国内各大名校都有。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就去,因为里面都是天才。”杭二中无疑是杭州最好的学校,但除了极少部分有过人天赋的学生,绝大部分考生是通过勤奋努力考入的。相信,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

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 2019-01-29 根据《淮北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实施》、《淮北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依照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结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室XX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室的定位和目标 (一)工作定位:本工作室是在市教育局指导下,以优秀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姓名及其专业特色命名的非行政性工作机构,是由同一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组织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工作团队,是探究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教师合作共同体,是面向全市中学、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学科教科研机构。 (二)工作目标:打造骨干教师,促进其专业发展;发挥名师辐射示范与指导作用,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带动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成长为名师;依托信息化环境,以网络为媒体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我市中学历史教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工作室的主要任务 (一)培养、培训优秀教师方面:根据淮北市教育局的部署,名师工作室要为成员制定成长的三年规划,促使每位成员尽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同时也要在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积极主动地在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学科课程培训等方面承担培训任务,为我市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建议、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开展课题研究方面: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为课题,争取在省级立项,人人参与研究,在三年周期内顺利结题,结题成果为一本专著。通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减负提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与开发课程资源;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民主教学,做到教学相长。围绕子课题“新课的导入、结构的把握、老师的提问、新课的讲授、情境的`创设、讨论的组织、教法的选择、意外的应对、现实的联系、课件的效果、结尾的艺术“等问题开展研究,每年发表省级论文不少于10篇,每年省级以上获奖论文不低于3篇。每人每月一篇,每人每课一篇教学反思。 (三)推广教育教学成果方面:结合一线教学实践,针对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建设性意见。发挥教研优势,为我市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备课咨询与指导。结合我市高考的改革动向和教学实际开展相关的研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笔记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