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0110011111高考热点专题复

110110011111高考热点专题复

高考热点专题复习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背景材料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6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要注意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继续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3、2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国务院批准,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宣布,自21日起19时起,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4、2005年,国家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和价格上升幅度过大问题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突出任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

5、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此次税法修改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

6.2005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成立。成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就是要围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加强央行的调节职能和服务职能。

二、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宏观调控的内涵:

宏观调控,是指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所谓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

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

1.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共进行了五次收缩型的宏观调控,时间段分别是:

①1979年—1981年,②1985年—1986年;③1989年—1990年;

④1993年下半年—1996年;⑤2003年下半年—2004年(此前1998年—2002年为扩张型的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特点: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着眼于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着眼于把握时机、节奏和力度。

是适时适度,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是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间接地对市场主体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3.0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重点是: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注重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重点是加强农业和社会事业;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引导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注重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注意困难群众的生活,加大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更加注重通过改革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4.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搞好宏观调控。

5.加强和改善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控。

——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继续推进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

建设。

(二)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实施宏观调控战略。(原因、意义)

经济学角度

1.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进行汇率机制改革、稳定房价、个税改革等,是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的表现。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调整个税起征点,有利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3.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成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就是要围绕市场和金融中心加强央行的调节职能和服务职能。

4.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市场调节中的缺陷影响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克服市场缺陷,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是重视内因的作用的体现。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住房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财富的流向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政府应该发挥对住房价格应有的调控作用,保持住房价格的相对稳定,这是维护广大民群众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政治学角度

1.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与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增长,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党和国家该如何去实施宏观调控战略。

经济学角度

1.国家适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2.财政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整,控制新开工项目,保持合理投资规模等,体现了财政的调节作用。

3.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调整个税起征点,是国家运用税收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4.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围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加强调节和服务职能。

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国家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性的统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抑制房价等,都是尊重规律的体现。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双稳健”政策,汇率、个税改革等,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政治学角度

1.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国家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3.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4.党的性质与宗旨。根据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这是党的先进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三、热点演练

一、选择题

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煤、电、油等一些重要材料供应紧张,物价特别是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国务院进行了宏观调控,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请回答1—2题。

1、在宏观调控中,中央坚持“适时适度,区别对待”的原则,其唯物辩证法的依据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做事情要注意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③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2、2006年,建设部将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和引导,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切实稳定住房价格,促进合理的住房消费。这意味着()

①政府是市场活动的主体

②政府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经济生活的调节者

③加强宏观调控是实现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④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此回答3—4题。

3、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政府将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经济学依据是()

A、税收具有固定性特征

B、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D、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4、个人收入所得税是一把双刃剑,个人收入所得税过高会抑制劳动者的积极性,抑制经济的发展;过低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国家职能的实现。这体现的辩证法观点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善于抓重点、抓主流

C、联系是普遍的,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要把握一定的度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2%,请回答5 —6题。

5、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从本国实际出发的,不是屈从于外界压力的。这表明()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我国的对外政策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D、主权国家拥有独立的自卫权

6、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有利也有弊,但从目前实际来看上调2%利大于弊。这反映的哲理是()

A、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B、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C、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要抓主要矛盾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

“十五”后期,我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等。在这重要关口,中央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严控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运行,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据此回答7—10题。

7、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等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是()

A、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B、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C、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D、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8、解决上述问题时主要运用的手段是()

①政治手段②经济手段③行政手段④法律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从政治常识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A、组织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能

B、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

D、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10、面对复杂的局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针对不同问题推出不同调控举措,且十分注重调控的力度、时机和节奏。这蕴涵的哲理是()

①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重视量的积累④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此次税法修改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

材料二: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这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尤其是最近两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谈谈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必要性。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

12、材料一:近年来,三十几个大中城市房地产的价格一直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2004年的房价总体涨幅为14.4%,比上年提高了10.6%。2005年第一季度,房价同比再升高12.5%。而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热点地段,几年来商品房价格的涨幅已超过300%,从几年前的5000元至6000元/平方米提高到了2万元至2.4万元/平方米。

材料二: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投资过热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国务院于2005年5月份转发了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出台了多项平抑房价压制楼市投机行为的措施,包括:打击炒地、期房禁止转让、提高炒房的税赋成本、控制开发商利润及加大城镇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等。

材料三:2005年8月,有19个城市的房价同上月相比有所降低。而下跌幅度最大的几个城市中上海位列第一,降幅达到1.8%。

(1)从哲学的角度说明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1、(1)①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合理调整税率,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有利于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2)①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需用国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不断加大,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体现。②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④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最近两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1)①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三则材料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物价上涨过快,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的原因,而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又是房价降低的原因。②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联系,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反映了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①当前一些地区房地产的价格上涨过快、投资过热等问题,是市场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表现,它对我国的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加以解决。②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多项平抑房价压制楼市投机行为的措施,促进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是国家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③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平抑房价,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

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

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高考政治热点专题高分必背:专题1 民生问题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 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

2019年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2009年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北方干旱 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7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1.04亿亩,其中重旱2428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96万人、大牲畜67万头 一、基础知识归纳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1、干旱干旱通常指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2、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3、北方此次干旱表现了哪些特点: 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4、北方此次干旱产生的原因 一是今年空中气流以西北气流为主,也就是大气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北环流,西北气流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气。 二是暖湿气流偏弱能给北方带来降水的西南暖湿气流几

乎不存在 三是处于周期性的干旱期 四是气温显著偏高 五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5、干旱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危害: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尤其是对冬小麦越冬极为不利。干旱易引发森林火情,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措施:要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6、沙尘暴: 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

政治高考热点专题总结

20XX年政治高考热点专题总结 一、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切入点) 热点材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XX年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式和国际经济环境,明确提出了20XX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20XX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和主要任务。 会议指出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0XX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任务 (1)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2)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坚持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 (4)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5)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6)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7)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目前妨碍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或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 (2)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4)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6)影响发展的体制没有解决 3、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一切问题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2)有利于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 (3)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5)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6)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怎样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新高考政治热点

最新高考政治热点 热点专题一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生活 ⒈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请问运行需加强宏调。 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调。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 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加强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⒉我国怎样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调? 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 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⒊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 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 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 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 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⒌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 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 ④有利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二、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角度谈谈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 信心。 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

高考音乐卷命题热点专题试题1

高考音乐命题热点专题复习 -----乐理与乐器 教学目标 1、掌握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及十二平均律等乐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解 决实际问题。 2、了解常用几种乐器分类法,“八音”、民族乐器分类、西洋乐器分类;了解 常见中外乐器的名称、大概形制、分类。 教学过程: 一、考点命题透视与分析 考点命题透视一音乐要素 知识回顾:几种常见的形式要素有哪些? (一)节奏和节拍 1、思考:什么是音乐的节奏?它和节拍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节奏: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指音乐中的强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的反复进行。 例:节奏:2/4 X XX XXX XX XXXX XX X -- 节拍: 1 2 1 2 1 2 1 2 强弱:强弱强弱强弱强弱 节拍:常用节拍的强弱规律:2/4 3/4 4/4 3/8 6/8 (掌握) 2、高考题剖析:08年山东高考基本能力第6题 在全国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体育舞蹈已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包括探戈、华尔兹等。探戈舞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切分节奏的运用。下列适合探戈舞蹈的节奏是 错误!未指定书签。 3、跟踪练习: (1)在2008年的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随着轻松地音乐伴奏跳起了圆舞曲,请问圆舞曲的节拍是() A .4/4 B. 2/4 C .3/4 D .1/4 (2)某学校举行运动会,鼓号队参加开幕式的表演,你认为下列那条节奏最适合其演奏。() A 2/4 XXX XXXX XXX XX XXX XX XX X B 3/4 X X -- X XX X XX X X X - - C 4/4 X X XX X XX X X X XX X - - D 2/4 XX X X . X X X X X - (二)旋律(又称曲调) 思考:什么是旋律? 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形成曲调。 1、高考题剖析:(4分)人类和平、欢乐地共同生活在一起,是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愿望。西方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曾把追求欢乐地主题用合唱融入交响曲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主题旋律是: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2)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2) 1、据学者研究发现: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仲缩的社会分层系统,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英国(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完成了向工业社会转变 D.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2、英国学者戴维·米勒在反思西方代议制民主时指出,被称为民主的那些政治体制只为公民在政府中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角色空间。决定民主社会之未来的真正权力显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表明代议制( ) A.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内部民主 B.普通民众并没有民主可言 C.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民主 D.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3、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 这说明( ) A.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 B.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 C.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 D.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 4、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 A.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致力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D.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

5、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往此后的近代史阶段,法国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 1875年宪法相对长寿是因为( ) A.宪法全面体现了启蒙思想 B.宪法是各派妥协的产物 C.绝大多数国民赞成共和制 D.宪法内容完整、体制健全 6、1871年完成统一后,鉴于本国立足未稳,为避免引起周边列强的忌惮而遭围攻,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四方游说,八方斡旋,维持了欧洲列强的均衡态势,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见( ) A.周边列强强烈反对德国实现统一 B.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 C.德国力图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 D.只有均衡态势才能实现国际和平 7、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8、孙中山指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据此可知( ) A.太平天国未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 C.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 D.孙中山从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国

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方法专题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高考政治 热点专题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热点专题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背景介绍]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市场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问题探究] 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统一的。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社会形态的特殊性,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长期并存和统一的社会条件。二者统一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统一的经济形态是现代市场经济;统一的现实条件是现阶段公有制的特殊性和多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结构性优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不同的领域可以优势互补,在竞争性领域可以公平竞争,各自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明确提出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 2.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4年,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结构不断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考热点专题测试卷专题六

高考热点专题测试卷:专题六 有机推断 说明:本试卷共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在题后答题卡内.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直接在本卷内作答. 第Ⅰ卷(共83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5小题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答题卡中. 1.现在为婴儿特制成一种新型的尿布——“尿不湿”.这种尿布表面涂有一种既能吸水又能保留水的物质.据你的推测,这种特殊物质的结构可能是( ) A . B . C . D . 2.有一环状化合物88H C ,它不能使含溴的4CCl 溶液褪色,它的分子中碳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的衍生物只有一种.这种环状化合物可能是( ) A . B . C .(立方烷) D .(环辛四烯) 3.下列芳香烃的一氯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多的是( ) A .连二苯 B .菲 C .蒽 D .连三苯 4.一定量的有机物溶解于适量的NaOH 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煮沸5 min 后,溶液颜色变浅,再加入盐酸显酸性后,沉淀出白色晶体;取少量晶体放到3FeCl 溶液中,溶液又呈紫色,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A . B . C . D . 5.120℃时,1体积某烃和4体积2O 混合,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体

积不变,该烃分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不可能是( ) A .1 B .2 C .3 D .4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题就为0分.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答题卡中. 6.有一种称为“摇头丸”的毒品已从国外流入我国某些省市,我国司法机关将坚决予以查缉和打击.已知这种毒品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为10.37%,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 A . B . C . D . 7.下列物质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 A . B . C . D . 8.将一定质量有机物充分燃烧后的产物通入足量石灰水中完全吸收,经过滤得到沉淀20 g ,滤液质量比原石灰水减少5.8 g .该有机物可能是( ) A .乙烯 B .乙二醇 C .乙醇 D .甲酸甲酯 9.下列物质中最简式相同,但既不是同系物,又不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23CH CH CH 和 B .乙炔和苯 C .甲醛和甲酸甲酯 D .和 10.下列高聚物必须是由两种单体缩聚而成的是( ) B . A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分值背景影响 1—4分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 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 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 5—7分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 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 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 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 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 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 面认识等。 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 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 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 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 面化倾向。(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专练

热点题型专练(一)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 (15分钟48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1.(2016湖北武汉四调,24)《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解析:材料中“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指的是同一族群或家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因此“族坟墓”的做法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选A项。周代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宗法关系而非分封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迷信色彩,排除D项。 答案:A 2.(2016安徽合肥二检)《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具有制度性保障 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先王为诸侯定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这表明周天子用制度约束诸侯,即“先王制诸侯”具有制度性保障,故选B项。 答案:B 3. (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上田弃亩”“下田弃圳”的做法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这说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而《吕氏春秋》创作于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该做法并未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安徽合肥二检,27)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农妇纺棉除了自己家庭使用外,还用于商业出售和交纳赋税,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改变,故A项错误;仅有个别交换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C项错误;纺棉出售贴补家用无法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东北三校二模,26)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019年高考政治高考热点问题

2018年政治高考热点问题 1、《经济生活》模块 要关注的重大经济生活热点有: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家点家电下乡、新医改等);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面对金融危机我国的对策,国际的金融体系改革,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绩,三聚氰胺对社会影响等。从经济学角度比较容易切入的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企业的经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建立新的货币体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创新和科技进步等。 2、《政治生活》模块 要关注的重大政治生活热点有:全国两会的召开,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会晤。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中国第一号网民,泰国政局动荡,中国海军亚丁湾、索马里护航,08年宁夏、广西民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09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59年3月28日)”的设立,二十国伦敦峰会历史意义等。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容易切入的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性质宗旨,我国政府的职能、性质宗旨、工作原则作风,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制度保障,我国人权的观点),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包括国际维和在内的一系列对外军事合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展示了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良好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我们要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也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 3、文化生活模块 要关注的重大文化生活热点有:两会中关于整顿文化市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山寨”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汶川地震后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神舟飞船升空、两岸三通等的文化意义等。从文化学角度比较容易切入的有:文化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两岸三通从文化生活来讲,会涉及到我国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两岸人民对共同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神舟飞船的升空体现了文

201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必修、选修全汇总)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古代史 ----1840年) 尾数为4 政治史 1、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2、1074年,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被迫辞职。 3、1384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 从顾问; 4、1644年,明朝灭亡; 经济史 1、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文化史 1、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 2、前104年,董仲舒逝世; 3、1084年,李清照诞辰; 尾数为5 政治史1、前475年,战国开始; 2、25年,东汉开始; 3、755年,八年安史之乱开始; 4、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5、1125年,辽被金宋夹攻灭亡 经济史 1、485年,北魏开始均田制; 文化史 1、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1085年,北宋程颢逝世; 3、1695年,浙江余姚人、梨洲先生黄宗羲逝 世; 尾数为6 政治史 1、前1046年,西周建立; 2、前476年,春秋结束; 3、前386年,齐国田和取代姜氏,姜齐变为田 齐; 4、前246年,秦始皇(前246—前210年, 在位36年)登基; 5、266年,曹魏灭亡,西晋建立; 6、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 7、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8、976年,宋太祖逝世; 9、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 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10、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1、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国号“金”为“清” 经济史 1、1426年,明代宣德年间(1426--35)的青花瓷为珍品; 文化史 1、前376年,墨子逝世; 2、前286年,庄子逝世; 3、前156年,汉武帝即位; 4、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 秋》为“五经”,并设立“博士”; 5、686年,唐朝画圣吴道子诞辰; 6、846年,唐朝白居易逝世; 7、1316年,元代编订《授时历》郭守敬逝世;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49------今天) 1

高考热点专题: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问题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民生问题,简单讲就是有关国民的生存、发展、和福利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等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温家宝总理说“民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知识梳理: 一.中国的民生问题 1. 古代的民生思想 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生产时间、宽刑薄赋。 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2.产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大量出现,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井田制开始瓦解,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封建社会日渐确立。随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壮大,开始争霸战争,地主经济的日益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为了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 3.古代两种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 ⑴重视民生 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 基础。 ②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 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中期的杨炎“两税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④北宋的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⑤明代1581年,“一条鞭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⑥清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摊丁入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对于我 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⑵忽视民生 ①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 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害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 ③秦始皇: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 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⑤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复习】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热点直击】 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二、总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 【模拟检测】 1.(2020·福建高三月考)《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闲扰地方政府 【答案】A 【解析】中央否决地方提议,最终导致地方诉求没有实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然有一定的掌控力,故选A 项;地方的诉求最终没有实现,说明没有对中央集权形成严重挑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末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地方请求对筹款予以折扣并不意味着地方受到财政危机困扰,排除D项。故选A。2.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是依据 A.《南京条约》附件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城镇化[ 高考]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城镇化 一、选题缘由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从2011年的6.9亿增长到8.9亿,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62%;2030年将城镇化人口达到70%左右,中国城镇化进程将会趋于平稳。 中国住建部表示,当前中国城市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追求质量型城镇化。 中外历史上的城镇(市)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呢? 二、考点提示及拓展 1、本专题涉及的课本相关内容有必修二第7课英国工业革命:从工场到工厂、就业人口比例 必修二第13课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区、沿海城市、浦东 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选修二第四单元(人教版)英国责任内阁制(工业资产阶级) 选修二第七单元(人教版)英国宪章运动(工人争取普选权) 选修二第五单元(人民版)英国议会制度改革 2、专题知识整理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主要指伴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研究城镇化问题,首先要知道城镇是什么。城镇作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发展的裁体,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小城镇,不仅是大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是联结大城市和农村射的地区,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历史上的城镇(市)化 (1)、古代 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政局的变迁和地理环境气候的变化影响城镇(市)分布的变化。 ②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私商的出现促进城市发展,诸侯战乱,诸侯国建立都城; 汉朝到唐朝: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宋朝: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经济为主; 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近代

2021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2

2021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2 2021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2 09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2 三、河流专题 1.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位置:图中海拔最低点 ②流向:A、河流与等高线突出的方向相反,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B、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C、河道的宽度 D、入海口位置 E、支流流向 F、流量变化 G、河流冲刷情况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形态、支流和湖泊的数量及分布、流程、河道的宽窄、曲直。 3.河流水文特征: ①水位②流量 ③含沙量--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率、地势坡度、水流量的大小。 ④结冰期--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⑤汛期⑥水能落差或航运 ⑦水源补给类型--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4.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5.河流地貌: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着,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6、洪灾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②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a(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凌汛现象 b.河床因素--河道弯曲、狭窄,泥沙淤积,地势低平c.支流湖泊的数量及分布d入海通道 B、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四、地下水专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