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姓名:杨洋学诗歌号:200721010240 指导教师:刘敏

摘要:一诗歌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每个朝代都有其固有的文化氛围,有其突出的文化倾向,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唐朝开放的文化环境使诗歌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诗歌离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诗歌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离别,这个伤感的词,总是令人感觉辛酸与诗歌无助。从古至今时代的更迭,人物的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那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都在诗歌中以特殊的离别意象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正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艺术效果。

关键词:地点意象时间意象物象主题朦胧意境无穷

一、离别诗中诗歌的意象

举目望影,泪沾衣襟。离别诗中的情感大多饱含依恋不舍、哀婉伤感凄悲之情,读之令人心生愁绪、潸然泪下。而诗歌离别诗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力,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思绪,从而使人读之心生感触,泪涕纵横呢?这就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意象了。这些意象本身诗歌便具有一定的悲伤感染力,再加之作者的修饰,以及历代文人的青睐,便使之成为离别诗不可或缺的一道情感风景线。下面我们分类来看看,离别诗中的意诗歌象有哪些。

(一)地点意象

诗歌

现代人对于礼节的观念比之古人却是淡化了许多,没有古人来的重视来的心诚。古人对于送别就是相当的重视。通常是相送十几里,梁山诗歌伯与祝英台便是很好的例子,祝英台归乡,梁山伯也是相送了十八里。而到了分别之处时也是遥相挥手,举目眺望,直至身影隐没与地平线之下,也还在独诗歌自掩泣暗诉忧伤。

既然相送,那么便会有分别的地方。古人选择分别的地点有其独有的特点。先前说古人重礼节,相送路诗歌程很远,因此在选择分别地点时,通常会选择能够休息的地方。比如长亭、谢亭、客舍、西楼等。

那么如果道路没有提供诗歌休息的地方怎么办呢?那也只好相送到不能再继续相送的地点了,如南浦、岔路旁、津渡头等。这些地点要么是需要更换交通工具,要么是要分道扬镳,古诗歌人通常以此地点作为分别的地点。

所以离别诗中饱含离别之意的地点意象便有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诗歌岔路旁、津渡头、或者毂下外等。下面我们以唐代的离别诗歌为例,来欣赏这些离别意象给读者带来怎样的美好感觉。

“诗歌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乡在桃林暗,山在枫树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临。”——张子容的《送孟浩然归襄阳》

张子容与孟浩然都是襄阳人,他们在永嘉相会,他乡遇故友,感慨极深,情绪相当复杂。同乡故友在异地相逢当然是高兴的,所以诗歌既喝酒又题诗。而当时张子容贬乐城尉,孟浩然赴举不第,俱不得意,皆有湿路之悲。因为怀恋故乡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但为了各自的事,又不得不分手,诗歌于是感慨更多。了解了以上背景,当我们读到首联“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时,就能深深的体会到这两句诗中包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感。

诗歌

“浙东是我们相逢的地方,西亭是我们离别的津渡”。“浙东”与“西亭”这两个地点,极有韵味,意为刚刚相逢,又得送别,生涯的辛诗歌苦,可想而知。此诗把西亭作为离别诗的地点意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上国路绵绵,行人候晓天。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诗歌。江露湿佂袂,山莺宜泊船。春风若为别,相顾起尊前。”——权德舆《送句容王少府簿领赴上都》

这是一首以离亭作为诗歌分别的地点的春日送行诗,将春天的优美景色和送别之情交融成一体来写,很有情味。“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写离亭之内,琴声奏起送别之曲,悠诗歌扬婉转,更增离别愁绪,难免使人感到凄凉;遥望乡间,树木青葱,仰看长空,白云连绵,天色已亮,依依难舍之情不言而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老朋友向西方辞别了黄鹤楼,在花柳迷人的三月东去扬州。首联便点出了离别的地点——黄鹤楼。诗人把黄鹤楼这个离别地点意象,作为情感宣泄的突破口诗歌。故人已去,独留黄鹤楼,空遗立。离愁悲绪绕楼宇,他日回想涕自流。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感伤?

“南浦凄凄别,西风诗歌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凄凄别离南浦情,袅袅秋风暗吹西。泪洒回路不忍顾,肠断诗歌心愁点别离。饮不尽的思绪如酒,道不尽的离愁如梦。梦留南浦,萦绕愁肠。

“南浦”,这个充满离别愁绪的地点,让多诗歌少文人墨客为之如痴如醉,令多少读者为之黯然神伤。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望浦,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诗歌主,南溟作逐臣。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蓉》

此诗首联写自己奔波恰逢寒诗歌食佳节,又值暮春季节,正是“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时候,更容易引起愁绪,一起笔就被愁绪笼罩着。

可怜我独自站在江诗歌边,踮起脚尖,遥望,那远去的离人。却,终究不见,那,落桥故人。

江浦,又是熟悉的离别地点,相似的离别场面,带诗歌给人浓浓的别愁离绪。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诗歌之江东》

渡头上杨柳依依,行人却早已归休。轻摇的双桨荡向远方。只有相思的情意,似春意缠绵悱恻。萦绕在江南江北诗歌,伴随着你的归舟。

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渲染了离别的情绪。渡头,分别的地点,相聚的结束,相思的引子,不舍的开诗歌始。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山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诗歌—温庭筠《送东人归》

荒戍、黄叶、古塞、秋风,凄凉而哀伤。郢门山,令人十分留恋,流连忘返。汉阳渡,来时,双双诗歌把酒憨。去时,萧萧孤影行。来来往往,几经辗转,几许别离暗恨伤。曾记否,几时汉阳,渡离别!

“峡口花飞欲尽春,诗歌天涯去往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司空曙《峡口送友》

峡口的落花散落一地,似乎将这春意散诗歌尽,好似,为你我的离别,尽情的悲伤。此诗的分别地点乃是峡口,可见峡口也是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二)时间、季候意象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有时候,连自己心里想什么都弄不清。每一个人的内诗歌心深处都有一种情绪,叫做悲愁。静谧、忧伤的人,悲愁情绪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活泼、洒脱的人,平时总是那诗歌么的乐观,丝毫瞧不见有何种忧伤的情绪。这不能表明他们心中悲愁,只是隐没在心底深处,不轻易流露出来。若是哪一日心生感触,便会比忧伤之人来的诗歌更加悲切。

古时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情感细腻,感情丰富的人。有时,心底莫名的浮起一片忧伤,暗自落泪掩泣成声。诗歌为何会莫名心生忧伤之感呢?虽说有时候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总会有那丝丝的外因牵连。

有一种思绪,叫做悲秋;有诗歌一种感慨,叫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风惹落叶,落叶点心愁。秋,这是一个惹人相思,惹人心生离别愁绪的季节。傍晚,即使霞光破云,却终究还诗歌是要隐没离去,日别西山!就像友人一样,虽然难舍,却还是要分别。傍晚和秋,在离别诗中频繁的出现。它们作为离别诗中常见的时间和季候意象,被一诗歌代代诗人所青睐,成为中国诗歌画卷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诗歌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我在丹阳城头,送别你的行舟。此地一别,心隔两岸,彼此牵着离愁。黄昏,离诗歌愁更浓,站在江边相遥望。但见寒鸦消失在茫茫江际,惟余江水愁悠悠。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诗歌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州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茫茫长江孤帆远去,夕诗歌阳西下,茫茫的春景,是谁伫立江边,满腹相思愁对白蘋?落日,夕阳西下,给人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受!

“别路悲杨诗歌柳,秋风凄管弦。青楼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

满心的悲伤,为你折下送别的柳枝,离别的乐曲,在萧诗歌瑟的秋风中,显得更加凄然。金秋送别,感伤的时节,发生感伤的事,如何叫人不心生惆怅呢?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诗歌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哀猿啼叫不休,我独自一人站在日诗歌落的江头,看着滔滔东流的水,黯然神伤。暮色,越来越沉,早已瞧不见远去的行人,可是,离别的愁绪,就像越来越暗的天色,压在心间,好不难受。

诗歌

(三)物象

一种情感的宣泄,需要一个引发感触的诗歌引子。张明非在例举了时间、空间、自然、视觉、听觉意象后发现,意象的组合方式是景中寓情,情中有景。①由此可见诗人作诗,往往是,感于景,发于诗歌情,抒于笔下。诗人通常以情附物,认为“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体表现”。

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③

有一种情绪,叫做睹物思人;有一种伤感,叫做触景生情。唐代离别诗中诗歌有许许多多物象,这些物象都饱含了深深的离别之意。下面我们来看看,离别诗中的物象有哪些。

1.诗歌典型物象

殷宪认为水、柳、酒、月四种藉以表现离别主题的最诗歌常见意象,是离别诗创作的四大要素。④

(1)水意象

唐代离别诗中大规模的运用“水”的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分别后的怀恋之情,以及难以释怀的羁旅客愁,抒发了对遥远家乡的思诗歌恋之情。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员外》

此诗开端便点明分别的季节、地点,渲染悲欢离合的气氛。后两句情中带景,以世情若浮云之散,离恨似湘水之长,来表现此诗歌时此地的心境,比喻形象,蕴含丰富,既包孕了人间万象,又抒发了内心的苦闷,沉郁苍凉,有余不尽。把离恨比作湘水,绵绵不断,越延越长,恰似抽刀诗歌断水,越斩越浓。

“秋水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刘长卿《七里滩相送诗歌》

此时前两句便点明了送别的季节跟地点。秋,惹人思绪的季节。江水畔,别离之地。“渺渺”、“空波”、“孤舟”寄托诗歌寂寞孤独之感。一望无际的江水上,只有孤舟前行留下的漾漾空波。秋水,离愁别绪的代名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寒诗歌鸦飞尽水悠悠”,寒鸦消失在茫茫江际,惟余江水承载着悠悠愁思,在碧波上荡漾开来,跟随着你到远方。最后一句,无一字提到离别难舍之意,但却字诗歌字饱含依依不舍之情。水悠悠,愁悠悠,念悠悠。而与此首离别诗中水意象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放《送温台》的“渺渺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诗歌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的“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以及皇甫曾《乌程水诗歌楼留别》“悠悠千里去,惜此一尊同。客散高楼上,帆飞细雨中。山程随远水,楚思在青枫。共说前期易,沧波处处通。”等。

(2)柳意象

唐代古诗中还大量运用“柳”的意象,折柳送别已成习惯。此诗歌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诗歌离别时那种

“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有诗歌一批文章对折柳风俗,柳意象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以戴明玺为代表。作者认为折柳起源于汉代民间,常见于隋唐己尔后的送别诗中。通过对《折柳》诗歌和《折杨柳》古曲演化过程的研究。作者发现,“隋唐以前折柳用于诗中,并未与离别发生关联。隋唐之际折柳才成为赋别的专用术语。”⑤唐代西安的灞诗歌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诗歌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代一些有关“柳”意象的诗歌。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诗歌扬子江津杨柳青青,随风飘扬的柳花,牵惹着离人的愁肠。这是一首把“柳”意象用的传神的典型离别诗。柳丝牵愁、杨花惹恨,勾起羁旅天涯的漂泊情怀诗歌。清代沈德潜评论此诗说:“落句不言离情,却从言外领取,与韦左司《闻雁》诗同一法也。”⑥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诗歌花发后在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员外》

暮春时节,柳絮飘飞。还记否,洛水诗歌之滨,两地秋。他日若有时,共赏杨花舞。柳絮象征着情意绵绵,在此诗中表述的淋漓尽致。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诗歌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是谁?吹起了玉笛。笛声伴随着春风,洒满诗歌了洛城。这充满离愁别绪的折柳曲,让人听了,怎不勾起他,思念故乡的愁情?

柳絮纤长柔软,象征着情意绵绵。杨柳依诗歌依,折柳送别,渲染了离别的情绪。唐代诗歌多以柳寄托相思之意。除了以上所说的几首诗外,还有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诗歌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诗歌西”,刘长卿《七里滩相送》“秋水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诗歌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等等。

(3)饮酒泣别(酒、泪意象)

诗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酒,自古以来便被人们用来浇灭愁绪的,只可惜“借酒消愁愁更诗歌愁”,入了愁肠,却化作相思的泪水。

古人喜欢饮酒送别,寄希望自己的离愁,淹没在酒水之中。谈到离别免不了伤心落诗歌泪。泪水,诉说着对友人的不舍与依恋。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处在逢君。”—诗歌—韦庄《江上送别李秀才其二》

红树欲醉,暗云遮山。夕阳西下,举杯把酒,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有一曲离歌,诉说着自诗歌己的离愁。不争气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朦朦胧胧,看不清友人的身影。下次相逢,又将会在何处?饮酒泣别,倍感伤落。

诗歌离别,需当饮酒;饮酒,需当沉醉。把自己的惆怅,随着酒水入肠,缓缓的湮没。唐代诗歌中这样的情景数不胜数,酒意象更为诗人们乐此不疲的传唱着诗歌。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韦庄《江上送别李秀才二首其一》中的“没向尊诗歌前惜沉醉,于君俱是异乡人”,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中的“今日送君需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许浑《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诗歌雨下西楼”都把离别之情寄托在饮酒之上。

而司空曙《峡口送友》中的“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往泪沾巾”,刘长卿诗歌《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等等,皆是以泪泣别,更增离愁之诗歌感。

(4)月意象

殷宪认为“月”是唐诗中表现诗歌离别主题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共同之处,而重团聚,苦离别又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月“自然成了文人们赖诗歌以表现别离和思乡怀友主题的现成材料。”“成了离人们应证友情、乡情、亲情的明镜和遥寄情怀的信使”。⑦

“杨花落诗歌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纷纷的杨花诗歌,伴随着,声声杜鹃的悲啼,散落一地。我听说那,龙标之地,还在蛮夷五溪之外。满腔的离愁,萦绕心间,无处发泄。唯有拜托那明月,承载着,我的愁诗歌心,陪伴着你,直到夜郎之西。

明月照孤影,萧萧古道行,这是一种怎样的凄清?沈如筠《闺怨》中的“愿随孤月影,流诗歌照伏波营”,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凉?王昌龄《卢溪别人》中的“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诗歌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是怎样的一种心酸?

月,离愁别绪的化身,寄托相思的依托!

2.其他物象

除了水、柳、酒、月诗歌四个典型物象外,张福勋、程郁缀还在各自文章中指出,芳(春)草、残笛、孤舟、晚风、斑马、旧道、寒蝉、烟波、浮云、远山等等,都是送别诗歌中常诗歌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形成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做了较深刻的探讨。⑧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诗歌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此诗是一首春日送别诗,全诗的亮点集中在最后两句。诗歌春日的江水,温暖如梦。江上的春光好,使人留恋。可作者却偏写“江春不肯留行客”。清香的芳草,处处销魂,却要送马蹄。诗人芳草拟人化,把自己的诗歌依依不舍之情,离愁别恨,通过芳草传神的表达出来,读之,令人深感无奈。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诗歌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千古传唱的佳句。诗人把自己对友人的情谊比作小草,即使像野火那样的磨难,也阻隔不了自己对友人的情谊诗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自己对友人的情谊向春草那样绵长,无论友人走到哪里,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思恋。

孤舟,是唐代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茫茫江际,唯有一扁孤舟,向着天际驶去,天地独创然。刘长卿《七里滩相送》中的“秋水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的“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皇甫曾《乌程水楼留别》中的“客散高楼上,帆飞细雨中”都描写了孤帆,使得适中的离别愁绪更加浓郁。

唐代离别诗中往往用凄清的音乐来烘托离别的愁绪,最常见的便是笛声或者羌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远处飘来的笛声,引触羁旅思想之情。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在分别之时奏起离别之曲,倍增离别之情。

二、离别诗意象的作用

意象的作用很多,其中“寄情与物,赏心悦目”“主题朦胧,意境无穷”是离别诗意象主要的作用。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

转得代抒代言。正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唐代离别诗中的意象通常运用比喻、拟人和移情等手法创造意象,使意象具有难言的妙用,令整首诗歌意境无穷。张明非也曾指出,唐代诗歌创造意象的方式是运用比喻手法创造比喻性意象和移情。⑨唐代离别诗中的意象具有高度的情思化,使得诗歌饱含离愁别绪,渲染了愁苦的气氛。李瑛曾梳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送别之作,发现“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直到五代时达到了物我交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并指出“唐代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交融的‘妙合无垠’,这就使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⑩

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诗人就用了拟人和移情的手法创造意象。“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给人无限的遐想,牵引着读者的思绪,引起读者共鸣。诗人把小草拟人化,移情于春草之中,借小草之口,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把小草作为情思的化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无穷。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具体来看一看,唐代离别诗意象的作用。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员外》

柳絮柔软,恰如愁思;江水绵绵,宛如愁丝。诗人把柳絮情思化,借折柳送别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游人的离别之愁;把自己的离愁别绪,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移情于江水之上,把离恨比作湘水,绵绵不断,越延越长,恰似抽刀断水,越斩越浓。整首诗歌无一字直言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却字字含情句句不舍,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情尽在不言之中,使读者在感触离愁之余,那丝丝的脱俗之意溢满胸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

托)。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借用了明月烘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傍晚意象具有反衬和情景交融的作用。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一诗中的日暮便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三、总结

本论文主通过系统的对唐代离别诗的研究,论述诗中离别类意象对诗歌创作的作用,了解唐代离别诗的特点,进而以小见大,深入扩展到其他朝代诗歌的其他意象。由于本人精力、阅历、知识有限,论述有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五、参考文献

【1】张明非,论唐人送别诗的审美意象,广西师范大学学报,【N】1987年第4期

【2】胡雪风,试论“意象”,古代文学理论研究,【J】,丛刊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文学遗产,【J】,1983年第四期,收入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4】殷宪,唐离别诗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山西大学学报,【N】,1995年第2期

【5】刘怀荣等著,二十世纪以来先秦至唐代诗歌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12,86页

【6】何严等,新编唐人绝句三百首,【Z】,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7】殷宪,唐离别诗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山西大学学报,【N】,1995年第4期

【8】张福勋,送别寄物诗杂谈,名作欣赏,【J】,1988年第6期

程郁缀,古代送别诗中主要意象小议,名作欣赏,【J】,2003年第4期

【9】张明非,论唐人送别诗的审美意象,广西师范大学学报,【N】1987年第4期

【10】李瑛,论唐代离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学术交流,【J】,2005年第2期

李商隐爱情诗

1 / 15 xx的xx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疑是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奇葩。在这些优秀的诗篇中,李商隐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到了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着力抒写主人公的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写得细腻而真挚,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爱情诗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出了独具魅力的光彩。本文力求通过对李商隐爱情诗的具体分析,达到作者窥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真实内涵之最终目的。 一、xx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渓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 xx大和三年 (829),李商隐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 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令狐□

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 两年以后,书判拔萃,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令狐□做了宰相,李商隐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 2 / 15 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李商隐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李商隐病逝。二、xxxx的基本内容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些抒情对象是很明显的,甚至有些是诗人自己直接点明的;有些并未点明,作者可能有某种难言之隐,故意用“无题”或以篇首二字为题,以求隐晦。李商隐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内容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选用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两首诗。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马嵬(其二)》一诗。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其诗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那么,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 一、心灵化了的意象 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

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赠柳》)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见梅花》)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李花》) 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姓名:杨洋学诗歌号:200721010240 指导教师:刘敏 摘要:一诗歌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每个朝代都有其固有的文化氛围,有其突出的文化倾向,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唐朝开放的文化环境使诗歌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诗歌离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诗歌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离别,这个伤感的词,总是令人感觉辛酸与诗歌无助。从古至今时代的更迭,人物的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那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都在诗歌中以特殊的离别意象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正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艺术效果。 关键词:地点意象时间意象物象主题朦胧意境无穷 一、离别诗中诗歌的意象 举目望影,泪沾衣襟。离别诗中的情感大多饱含依恋不舍、哀婉伤感凄悲之情,读之令人心生愁绪、潸然泪下。而诗歌离别诗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力,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思绪,从而使人读之心生感触,泪涕纵横呢?这就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意象了。这些意象本身诗歌便具有一定的悲伤感染力,再加之作者的修饰,以及历代文人的青睐,便使之成为离别诗不可或缺的一道情感风景线。下面我们分类来看看,离别诗中的意诗歌象有哪些。 (一)地点意象 诗歌 现代人对于礼节的观念比之古人却是淡化了许多,没有古人来的重视来的心诚。古人对于送别就是相当的重视。通常是相送十几里,梁山诗歌伯与祝英台便是很好的例子,祝英台归乡,梁山伯也是相送了十八里。而到了分别之处时也是遥相挥手,举目眺望,直至身影隐没与地平线之下,也还在独诗歌自掩泣暗诉忧伤。 既然相送,那么便会有分别的地方。古人选择分别的地点有其独有的特点。先前说古人重礼节,相送路诗歌程很远,因此在选择分别地点时,通常会选择能够休息的地方。比如长亭、谢亭、客舍、西楼等。 那么如果道路没有提供诗歌休息的地方怎么办呢?那也只好相送到不能再继续相送的地点了,如南浦、岔路旁、津渡头等。这些地点要么是需要更换交通工具,要么是要分道扬镳,古诗歌人通常以此地点作为分别的地点。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传诵的,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格调高尚,意境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纯情之美,凄艳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登上了爱情诗的顶峰。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之美、凄艳之美、纯情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善于用典。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

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以 下几方面: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一、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主题的多义性上。从他的作品的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独有的魅力。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

唐代乐器意象美学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美学特征 ——以胡琴琵琶与羌笛为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教授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专业 学 号: 学习中心: 贵州威宁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奥鹏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2 年5月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摘要 唐代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唐代诗歌中最富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一种诗歌题材。而乐器意象作为唐代边塞诗意象群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将从唐代边塞诗乐器的特质、情感文化因素入手,通过对极具代表性的唐代边塞诗的分析来阐述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所独具的美,并试从音韵美、悲壮美、动态美、含蓄美四个方面来把握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所独具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美学特征

前言 边塞诗是指以描写大漠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征战、行旅、离别、贬谪等生活为主要题材的一类诗歌。《诗经》中的《采薇》、《无衣》等对战争征戍进行记录的诗歌,一般被认为是边塞诗的滥觞之作。边塞诗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得以较充分的发展,唐朝时达到辉煌的顶峰,晚唐至两宋趋于衰落,但在明清时期又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若论边塞诗所取得的成就,当属唐代最为繁荣,初唐时即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盛唐时边塞诗臻于成熟达到了顶峰,晚唐时渐渐衰落。但从总体上来说,唐代边塞诗创造出了无比悲凉壮阔的意境,展现了恢宏壮阔的气象,古往今来,一直为人所推崇。唐代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如杨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和崔颢等,他们在边塞诗的创作上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创作出许多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优秀边塞诗。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它的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①意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边塞诗也不例外。其中以黄河、大漠、山脉、明月等为代表的自然意象,以宝剑、烽火、狼烟、战马等为代表的战争意象和以琵琶、横笛、胡笳、羌笛等为代表的乐器意象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群。此外,还有一些边塞所特有的意象群,如征衣、陇头和玉门关等。本文就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展开论述,结合具体的极具代表的边塞诗作品,试从中挖掘出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美学特征。 一、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 (一)唐代边塞诗中所出现的主要乐器意象 唐朝时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各民族间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不断得到融合。琵琶、羌笛、胡笳、角等几种常见的胡地乐器也随之流入中原地区,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都是爱情诗,它们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本文就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隐”、“秀”、“凄”、“艳”,作一初步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语言特色诗词 一、“隐” 即“重旨”、“复义”,是指诗词含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纵观李商隐的诗词,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是要借物象来显示心象,这样,靠一般的、比较明显的比喻就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进而将象征与比兴融合起来。他的无题诗运用这种以比兴象征托寓的手法最为纯熟。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主要的原因是它用典较多,内容太深,以致含义模糊,举居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庄周梦蝶与望帝化鹃。“庄生”句:是写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诗人又非常思念妻子,于是,便像庄周梦幻为蝴蝶那样,弄不清是自己梦见妻子,还是妻子梦见自己,恍恍惚惚,度日如年。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想为国事“君前剖心肝”,但“九重黯已隔”;想追求深挚的友谊,却“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他的种种理想无疑都是没有达成的,也只好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于哀怨凄断的诗歌中,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抒人生悲慨。 再看颈联,“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诗人联想到王氏死后,自己也就会形单影只,不禁泪水长流,“月明”便暗示泪珠大滴而圆莹。另外,诗人出身在一个“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的寒素之家,早岁丧父,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挣扎奋斗,时时感到一身之孤孑。再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热望和追求,一生的努力奋斗,现在只剩下飘渺迷离而又刻骨铭心的怀思了。这又可以看作是他的迷惘幻灭之慨。 这两联都可以做如上多方面的阐释,因此展现了蕴藉含蓄的旨意,让读者深感诗词意境迷茫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李商隐语言运用之高超。 二、“秀”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教师教育学院 07小教中文1班柯听挺 8号 摘要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最后一位大家,也可以说是唐诗的终结者是中晚唐的诗坛巨擘,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二)说:“盖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此种评价虽然不无夸张,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研究越来越受人重视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意象是表意之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李诗中意象众多,我们现以清人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所辑为准,该集中共保存了李商隐诗歌603首,其中共用意象为7957个。实体性意象为7579个,占整个诗歌意象总数的95%。虚拟意象378个,占他诗歌意象总量的近5%。文坛对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研究数不胜数,本文将从实体性意象和虚拟性意象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实体性意象 所谓实体性意象是指诗人自己或前人通过感官感知并选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客观自然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歌意象包括地理、时间、人体、动物、植物、等,社会历史范畴意象有人物、地理、建筑物、精神活动等。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何世剑的《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一文,阐述了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灯烛逐渐与朋友、女性、人生忧患意识相联系,表达“爱情”的美满和缺失。此外,灯烛浸蕴了诗人深重的人生忧患意识,体现了诗人对甜蜜爱情、坚贞友情和美满生活的期待,代表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礼仪化、秩序化、宗法化伦理纲常的肯定,同时传达出诗人向往盛世、明主。而冀秀美的《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解读》则是从情意的理想感与境界感,邈远感与深挚感,飘摇感与孤独感,沧桑感与深沉感这四个方面对灯烛这一意象进行解读,灯烛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人们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灯烛意象被确定为中

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词中那些沾染或渗透着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被赋予某种思想或情感意义的客观物象,是主观清理与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意”属于主观的个人精神情感范畴,而“象”是客观的、物质的。意象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难点,所以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做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之一。有关意象,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经过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纵观中国古代的送别诗词,常见的意象很多,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下面将结合具体诗词对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剖析。 一、“柳”的意象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那么“柳”这一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成为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代表性意象,其原因主要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杨柳跟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何人归不归。”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睛来送客频,相偎依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正因为灞桥有折柳而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取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思,称灞桥为“销魂桥”。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去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向往是人类心底不变的渴求。爱情素来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唐代诗人因其自身的文学修养,对于“爱情”这一包含着爱慕、追求、欢会、伤别、遥思等心绪意思的内在体验,有着表达上的优势,或悲,或喜,把诗歌美学弘扬到极高的高度。恩格斯说“痛苦中最高尚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用痛苦的爱情种子孕育出真性真情的神圣情感,用细腻而富于灵敏触角的思维汲取出人性之泉最源头最甘美的水,用荒凉沙漠般的心寻觅着幸福人生的丰美草原。 无题诗在李商隐爱情诗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充满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展开来,可看到其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一面。(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有: 1、表现的是主观世界。重现一时的情绪。诗人同自己谈话。 李商隐的无题诗“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这些评论都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一个特点; 2、多用象征、隐喻、夸张,形式精巧优雅,语言含蓄凝炼。吸取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赋予抽象的观念以具体的富于质感的形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 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待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无题诗……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作者某种潜在情绪的触发及展现。”这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二个特点;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国文人以诗歌创作作为舒泄哀怨愤懑和克服身心困厄的根本手段这一传统。” 但他的抒情诗并不因悲美而流于俗软,“他和那些消极的颓废诗人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看出'无限好'的晚晴景色。”在宣泄痛苦方面,他的爱情诗感情沉郁,表达婉曲,“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普天下揣摩逢世之人,读此同声一哭”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他以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华创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诗美,使诗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质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这就是他的诗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的所在了 下面赏析几首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色

xxxx学报1999年第4期 xxxx艺术特色 xx (xxxx师范学校邮编224200) 内容提要: 李商隐的爱情诗,蕴藉含蓄,意境深远,用典工切,写情细腻,巧用比喻,意象绵密,贯穿着一种执着不移的深厚感情,经得起反复咀嚼和玩索。 关键词: xxxx艺术特色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在这方面刻意求新,写下了许多爱情诗。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其新奇的浪漫情调,巧妙的比喻,内在的抒情性,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爱情诗,有的不乏地老天荒的凄恻和前尘梦影的苍茫的深刻描绘,有的着重铸造美的意境,刻画相思相忆的婉转风情,写人则“灵犀一点”,写物则“珠箔飘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在爱情诗中反复咏叹那种深沉的相思苦痛,渲染浓郁的悲剧气氛,表达了在重压下难以实现而又苦苦追求的理想,对美好事物消失而产生的憾恨以及无所依托的悲哀。这种悲剧性的调子之所以成为李商隐诗中反复咏叹的主题,一方面固然同他爱情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另一方面,这些长期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思想感情,包含了诗人在政治、社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在那些含蓄隐晦的清词丽句中,分明含有某种更深一层的人生态度和情绪,从而使诗成为袁现诗人身世和情怀的一种象征,甚至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李商隐也曾渴望唐王朝的“中兴”,以“安危须共主君忧”为己任,然而理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在他爱情相思的歌唱里,便时常出现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调。反过来说,他或者借爱情相思的题材,寄托政治上的失意之感。于是,爱情的咏叹与人生的感怀,在诗中得到了和谐的一致。这些诗作为晚唐的一种时代情绪、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特殊的社会意义。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 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的爱情诗的特色都以抒写内心感受与渲染氛围为主,诗的意象都密度大而富于跳跃性,喜用象征、暗示和借代。李商隐因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虽然一生不懈探索追求,可前途依然渺茫,这使得他的性格始终抑郁沉重。他有感于自身,有感于世事,心中徘徊,转辗反侧,有难言之隐;他欲说还休,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隐晦其事。这反映到他的爱情诗创作中去便是喜欢用象征性的朦胧境界来表达朦胧的情思。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可以说,意境的朦胧,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个性,朦胧是模糊,就象雾中花,水中月一样,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虚无缥渺的独特的美感。 朦胧美并非李商隐的独创,早在他一千多年前出现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构成的一片苍茫迷离的境界,那位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及的“伊人”形象,以及早他六百多年的曹植笔下那位若远若近,似有似无的洛水女神,都富于朦胧美。但是,当时人们并未把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来认识,更没有哪一样诗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创作追求。李商隐的贡献在于,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创作上更有意识地追求这种美学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N071张剑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艺术成就较高、意境较深婉的部分。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复、深幽曲折、朦胧迷离的意境美和深婉含蓄,沉郁舒缓的抒情方式在无题诗中体现无疑。他的无题诗所表达的主题极为复杂、模糊,更多是一种政治、恋情、人生等综合性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而,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就必须从诗歌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等方面细究其要旨,展示其情其景,探寻其独特的意境美。 【关键词】无题诗;艺术特色;构思;意境;象征 【正文】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下面我试从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四个方面浅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的内容——“哀乐循环无端”的感情境界。 有寄托还是无寄托?无题诗,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哀乐循环无端”①的感情境界。这种感情的境界,在诗人笔下是以悲剧性的爱情相思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又不必拘泥于爱情生活这一点上,亦可以旁通于人生的其他领域,诸如政治的失意、身世的沉沦、年华的消逝、家庭的不幸以至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走向衰颓没落的悲剧性时代气氛,都能借以得到概括反映。要说有寄托,这也似乎可算作一种寄托,或者说得确切些,叫作寄托在有无之间,可以意会,却难以实指。无题诗之所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朦胧感乃至晦涩感,成为千古不破的“诗谜”,原因就在这里;而它之能够吸引各个时代的人们去细加玩味,甚且在无法确定其所指意图的情况下,仍能感受其艺术上的巨大魅力,道理也在这里。 对于李商隐写爱情的无题诗,如“昨夜星辰昨夜风”、“凤尾香罗薄几重”等名篇,这些诗不一定是写具体的某件实事,但都表现出李商隐有真切的爱情体验,有专注的恋慕对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幽微曲折的感情世界。他不愧是写爱情诗的能手,每一首诗中都有刻骨的相思情语,引起当时人和后代人心灵共鸣的爱情誓言。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到相思了无益,末妨惘怅是清狂。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 1.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之作将“送”与“归”联系起来。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归还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则更有意味。诗作写出“折柳”新意。 柳意象在诗人笔下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其意蕴丰富充盈。诗人笔下,由杨柳派生的柳丝、柳叶、柳絮等。皆与别情产生了联系。“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戎昱《赋得江上柳送人》)“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李白《送友生游峡中》)“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以柳丝代愁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状人生飘零,标新立异,描写细致,令人目不暇接。郑谷之诗状写杨花,令离情别恨转化成可视可触的“杨花”物象: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友人乘舟而行,诗人依依不舍,思念之情犹如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杨柳渡头”之杨柳,点染环境,烘托气氛,那漫天飞舞的零落杨花,“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刘禹锡《柳花词》),也正是人生飘零的一种象征。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论文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On the imagery of Li Shangyin's love poems 目录 内容摘要┈┈┈┈┈┈┈┈┈┈┈┈┈┈┈┈┈┈┈┈┈┈┈┈┈┈┈┈第1页 关键词┈┈┈┈┈┈┈┈┈┈┈┈┈┈┈┈┈┈┈┈┈┈┈┈┈┈┈┈┈第1页 一、意象的丰富性┈┈┈┈┈┈┈┈┈┈┈┈┈┈┈┈┈┈┈┈┈┈┈第2页 1.朦胧意象┈┈┈┈┈┈┈┈┈┈┈┈┈┈┈┈┈┈┈┈┈┈┈┈┈第2页 2.动物意象┈┈┈┈┈┈┈┈┈┈┈┈┈┈┈┈┈┈┈┈┈┈┈┈┈第2页 3.典故意象┈┈┈┈┈┈┈┈┈┈┈┈┈┈┈┈┈┈┈┈┈┈┈┈┈第3页 二、意象的感伤美┈┈┈┈┈┈┈┈┈┈┈┈┈┈┈┈┈┈┈┈┈┈┈第4页 三、意象的朦胧美┈┈┈┈┈┈┈┈┈┈┈┈┈┈┈┈┈┈┈┈┈┈┈第4页 参考文献┈┈┈┈┈┈┈┈┈┈┈┈┈┈┈┈┈┈┈┈┈┈┈┈┈┈┈┈第6页 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朦胧幽微,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独特的诗歌意象。他的爱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寄托了感伤的情绪来表现内心世界,达到诗歌意境的独特美。作为诗歌的主要构成部件——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意象更主要的在于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诗人的心灵世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李商隐爱情诗意象的丰富性、感伤美和朦胧美,说明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之美,以及李商隐爱情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王玉霞 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朦胧幽微,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独特的诗歌意象。他的爱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寄托了感伤的情绪来表现内心世界,达到诗歌意境的独特美。作为诗歌的主要构成部件——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意象更主要的在于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诗人的心灵世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李商隐爱情诗意象的丰富性、感伤美和朦胧美,说明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之美,以及李商隐爱情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 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突出,其爱情诗即可画出两情缠绵,指着深沉,纯净悠远的意境。同时又由于社会的种种不幸以及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 “雨”意象 杨长英 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李商隐雨意象 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 的经典意象。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 不绝的“雨”声。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 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 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李商隐笔下的“雨” 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 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 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 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 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 貌。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

感受。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 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何焯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入画。”(《网师园唐诗笺》) 宋人词作中多次提到的《燕台诗》中《夏》、《秋》、《冬》三首均有涉及到雨的地方,如《夏》之“前阁雨帘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