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唐诗之地脉研究

——巴蜀文化

有语曰:天下诗人多入蜀。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特别是在唐代。重要的入蜀诗人有初唐四杰,张籍,于鹄,元稹,皇甫冉,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特别的,在巴蜀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诗仙”李白,才子雍陶,女诗人薛涛等人。

巴蜀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其多位于大山大川之间,受大自然的熏陶,有着险恶的环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且蜀道的山川之高险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也许就是李白在《蜀道难》中留给我们的巴蜀的第一印象吧。

由于入蜀的唐代文学巨星基本上是云集在三峡大地,故其创作多以长江三峡为基本母题,其内容也相对集中在咏叹三峡自然风光。对于长江三峡的抒写,有整体对其描绘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出入峡有感》·白居易)写出了长江的汹涌之状,让我们看到了长江的气势宏伟。还有对长江三峡中的具体事物进行描写的,写白帝城的著名诗句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这首诗里,描写了白帝城的地势之高,全诗给人一种空灵飞动之感。在“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杜甫)中也描写了白帝城的奇险。写巫峡的有“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重岩音不极,叠嶂凌苍苍。”(《巫峡》·杨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民谚)“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巫山峡》·皇甫冉)在这中都都描述了巫峡的长与险。写瞿塘峡的有“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瞿塘怀古》·杜甫)“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引水》·杜甫)写西陵峡的有“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西陵峡》·杨炯)

另外,巴蜀地区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地域,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大禹治水。在这片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上,使得唐代无数文人骚客吟咏。特别是对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的描写,“遗庙丹青古,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庙》·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蜀先主庙》·刘禹锡)还有对白帝城的怀古的“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上白帝城二首》·杜甫)这些历史人文景观也加重了巴蜀文化的历史厚重感,这些历史咏叹也增加了区域文化的沧桑和悲凉气氛。

对于一个地域,它应该有自己的风俗民情。巴蜀地区的风俗民情,也是唐代诗人所吟咏的。在“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曲》·张籍)中描写了成都市郊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的繁华景象。“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既写了三峡人多以打渔为生,又写了三峡渔民多以养“乌龟”以助其在江河中捕鱼的地方习俗。另外,还有白居易和杜甫都以巴蜀地区的名歌竹枝词写了诗篇《竹枝词》,写出了当地的山川风俗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于鹄的《巴女谣》中“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中一幅乡村风俗画面。

文化是文学的摇篮, 也是文学的重要审美对象, 而文学又是文化的重要构成

部分。所以,唐代时期的一大批文学家丰富了巴蜀文化,使得巴蜀文化留下丰富的历史沉淀,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的一笔。

文学院汉4 1001402136

张沙沙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可简称为蜀,但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最早源于三峡地区及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重庆、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传说,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由此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 巴文化 1、早期巴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重庆之长寿、江北、巴县、江津、江北、南岸等地,发现了一些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石器,岩料是选用长江边的砾石打制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分打制、磨制、琢制、打磨相同,打制多于磨制。石器种类丰富,有用于原始农业和砍伐森林的锄、镰、刀、石奔、斧等,也有狩猎捕渔的矛、镞、石球、网坠等。陶器质地粗松,可辩之器形有罐、釜、盆、钵等;三足器和带圈足的器皿,始终没有发现。合川沙溪乡沙梁子遗址,发现了1件尖底角状杯。其遗物所处地层在战国时期巴文化层之下,其年代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与此有联系的是在西陵

峡沿岸、清江口一带的二十余处遗址,发现石质工具为主,种类较多,到较晚时间逐渐减少,陶器以鼓肩罐灯形器、夹砂大口缸、夹砂大口尊、尖底杯、竹叶形柄的豆、鸟头把勺等最为典型,与忠县、井沟、巫山大昌坝及三星堆、新繁水观音的夏商时期的文化因素一致。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白马石类型”也发现尖底罐、高柄豆、小平底器但没有鸟头把勺。经济生活是以渔猎、粗放式原始农业为主,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是用江边砾石打制而成,石制工具发达,制陶技术简单,遗址分布密集,但每处面积不大,表明每处聚集人口不多,显示出直接占有自然资源的特征。 早期巴文化是由嘉陵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或部落联盟组成的文化构成,其间当然也有差别,但毕竟都处于山险水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能融入在一起,共同组成早期巴文化的要素。 2.春秋时期的巴文化。 杜宇之前,川西早有农业,但蜀人尤崇杜宇,足见他主要贡献是在农业技术的传播、提高方面。若此,巴亦化其教,改变原有粗放农业;在社会结构方面,仍以部落为主。但随着邻近楚国的逐步强大而略有改变,有“巴子”、“巴师”、“行人”。与楚或通婚,或交战,成为楚之附庸。地域范围得以扩大。春秋时期是巴文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3.战国时期的巴文化。 这一时期是巴文化青铜文明兴盛的时期,其青铜器主要包括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巴蜀地域文化_作业答案(0000)

巴蜀历史与文化作业1 一、选择题(1-10题和21-30题为单选的哦,大家别抄错了哦!)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A)A、巫山人 B资阳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巴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极广,其中内容特别丰富,最令世人瞩目的是(D)A富林文化B羊子山文化C铜梁文化D三星堆文化 3、最早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前期工程的是(B)A李冰B杜宇C开明D司马错 4、李冰最早在(A)凿井煮盐,开创了巴蜀井真诚业的新局面。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5、公元前106年,西汉王朝在巴蜀故地设(B)A巴郡和蜀郡B益州C山川D山峡四路 6、东汉时期,巴蜀盐业迅猛发展,特别是(B)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开创了世界开然气煮盐的历史。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7、公元221年,齐备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前蜀B后蜀C成汉D蜀汉 8、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后蜀B蜀汉C成汉D前蜀 9、公元934年,(A)在成都建立了后蜀政权,A孟知祥B孟昶C王建D刘禅 10、唐代,四川制糖业十分发达,制造糖霜技术传入(D)A梓州B简州X蜀州D遂州 11、三星堆文化遗址可能是蜀国(C、D)的都城A蚕丛B柏灌C鱼凫D杜宇、开明王朝 12、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ABC)率大军伐蜀,蜀国灭亡A张仪B司马错C都尉墨D安阳王E李冰 13、汉代巴蜀的金银工艺技术很高,其技法有(ABC)A金银错B鎏金C锃金我D仓金 14、南北朝时期,益州先后国南北朝的(ABCFH)所统治A宋B齐C梁D陈E北齐F北周G东魏H西魏 15、诸葛亮治蜀采取了(ABCD)等措施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C务农殖谷、闭关息发D南征北伐 16、诸葛亮为巩固南征胜利成果,采取了(ABCD)等措施A调整南中行政区划健全郡县制B移南中劲卒青羌余家人入蜀C把夷帅徙置成都为官D派人到南中推广牛耕技术 17、唐肃宋时期,唐代巴蜀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是(ABC)A剑南东川B剑南西川C山南西道 18、隋唐时期,蜀锦生产主要集中在(ABC)A成都府B蜀州C绵州 19、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主要商业城市有(ABCDE)A成都B梓州C陵州D阆州E夔州 20、隋唐时期,蜀罗主要生产地在(ABCD)A成都府B蜀州C彭州D汉州 21、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发动起义,994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A大蜀)政权 22、宋代四川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C)C交子 23、公元1286年,元朝设(D)从此开始了四川独立建省的历史。D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24、1644年12月14日,张献忠在成都产(B)政权B大西 25、明朝万历年间(A)种植引进四川。A草棉 2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1.42M的(A),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M的深井,A焱海井 27、1978年开始,四川在农村试行“凶产到组”责任制。(A)首先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联产计酬”实验,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A广汉金鱼公社 28、 15ABCD 16ABCDE 17ABC 18ABC 19ABCD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立。我自己是四川人,过去对此感觉不明显。后来一位在中国各个地方教过英语的美国老师告诉我,她发现四川人和别处人不同,很独立,不太容易听人的话。过去有个名对联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是明末清初的话,到清末民初似也如此),大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巴蜀文化与周边西南的云、贵、藏,西北的陕、甘、青,甚至远到东南亚的文化,都有一些相似,又都不那么一样。 当然,作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下的一个区域分支,还是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中国文化,是可以斟酌的。换言之,中国文化不必是由一个个可区隔的子文化相加而成,而是中国之内各地方人共同分享又各自表述的一个文化;共享者反映共性,各表者表现个性。梁启超早就说过:“自春秋以降,我族已渐为地方的发展,非从各方面综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因此,要“了解整个的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只有通过“分区叙述”以展现个性,才能够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的共性。以下所说的巴蜀文化或区域文化,大体都基于这一视角。

三星堆青铜面具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心或主体基本稳定,边缘却伸缩波动,变多于定。巴蜀文化亦然,它不仅在时序上是流动发展的,对外也始终包容开放,没有太强的排他性。在长期持续的互动中,外在因素时常内化于巴蜀文化之中,进而物质化于我们这几天看到的历史遗迹和民风民俗之中。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出土物事可以看出,从很早开始,巴蜀文化就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中原不甚同;但又一直和中原保持接触,与中原文化关联密切,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不入流。包括后来文翁的教化作用,影响恐怕也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大。 司马相如的学问,就是在文翁入蜀之前修习所得。蒙文通先生曾细考其文,发现他“所用词语,多本‘六经’”。故在文翁办学之前,“六经之学已传于蜀”。四川既然出过这样可以影响全国而且带动风气(后来赋的文体很流行)的人物,文翁开发的必要性就减小了(除非文翁入蜀更早)。且文翁带来的不必就是我们后来理解的那个儒学文化。那是中原重黄老的时代,长安就正在重黄老,他会带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文化辐射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国蜀汉文化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南方丝绸之路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

初中语言运用题型及解题方法

语言运用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口语交际 方法指点:审题五要素 1、对象(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以及与对方的关系) 2、角色(你是什么身份)注意: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3、场合(特定的情境) 4、话题(针对什么问题) 5、意图(你说话的目的何在) 6、常用礼貌用语收集:与人相见说“您好”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 说“打忧”祝人健康说“保重”看望别人说“拜访”赞人见解说“高见”请人接受说“笑纳”很久不见说“久违”初次见面说:“久仰”答题基本格式:称呼+礼貌用语+说话原因+说话目的 例题解析:(一)单一角色型1、例如: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2分) 审题:对象:妈妈角色:孩子事件:母亲节、洗脚答案:妈妈,从小到大,您在我的身上付出了很多,今天是母亲节,让我来给您洗一次脚,孝敬孝敬您,好吗?注意:对人用敬辞;对己用谦辞;“您”字挂嘴边;“好吗”作结束。 2、例如:小明的奶奶患了高血压,心里比较紧张,医院给奶奶配了一瓶降血压 的药,标签上注有:5mg×100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mg,一日三次,待血压明显下降后改为一日一次。请你为小明设计一段话,既告诉奶奶如何吃药,又消除奶奶的紧张心理。 答案:奶奶,不要紧张,只要您按时吃药,每次一片,每天三次,血压下降后,一天只须吃一片,您的身体一定会好起来的,您一定会健康长寿的。实战训练:根据情境说话。(3分) 王平同学到商场买考试用的签字笔,商场售货员是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王平问道:“?”事后,发现买的签字笔型号不对,回到商场要求更换,他对那个售货员说:“?” 答案:示例:阿姨,你这有考试专用的签字笔吗?(注意:有称呼和问话)阿姨,不好意思,我刚才买的的签字笔型号不对,能给换一下吗?(注意:称呼和表歉意,商量的语气) (二)代为转述型方法指点:1、审题,筛选信息2、注意情景中在时间、地点变化上设置的转述障碍3、表述得体,简洁流畅实战训练:请根据下面的语境,写出张琳的转述语。要简明、连贯、得体。不要超过45字。 李蓉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因病住院,她的同桌好友张琳星期天到医院探望她。 李蓉请张琳把自己写的作文转交给教语文的郝老师,并让张琳代自己向郝老师表示迟交作文的歉意,希望郝老师能批改好,好让张琳后天来时带给她。第二天,张琳

川菜简介

川菜简介[图] 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中国历史演变序号——朝代来说,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后,到两汉两晋之时,就已呈现了初期的轮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较大的发展。两宋时,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两都,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对继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晚清以后,逐步形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体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长江下游的淮反扬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征 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三个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认的。 川菜之味,以麻辣见长。且看川菜怎样运用辣味,就能和别的地方比较出它的长处了。辣椒与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壳)、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或藠头)、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十种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种味型,与麻辣沾边的达13种,如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鲜各味十分和谐的怪味型,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调料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风韵。 川菜的烹饪方法 川菜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这些菜点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五个大类组成的。当今流行的川菜品种既有对历代川菜品种的传承,也有烹饪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创新。 众多的川菜品种,是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常用的烹饪法,大类有30种,这当中既有一些全国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独创的。如四川独创的小炒、干煸、干烧、家常烧就别具一格。小炒之法,不过油,不换锅,临时对汁,急为短炒,一锅成菜,菜肴起锅装盘,顿时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热油,将丝状原料不断翻拨煸炒,使之脱水、成熟、干香。干烧之法,用中火慢烧,使有浓厚味道的汤汁渗透于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浓厚味。家常烧先用中火热油煵炒豆瓣,入汤烧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烧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烧法烹饪的。 川菜的特产原料

巴蜀历史大事记

巴蜀历史大事记 武陵君(上石焱煌)(2012-06-18 16:29:02) 古代 约公元前30世纪古史传说:轩辕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昌意降处若水(今雅砻江),生颛顼,封其支庶于蜀;禹生西川石纽(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娶于涂山,在蜀导江治水;蚕丛氏、柏濩氏、鱼凫氏三代蜀王相继王蜀,各数百岁。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鱼凫氏建立古蜀王国,建都今广汉三星堆。巴人活动于今汉水上游地区。 约公元前11世纪巴、蜀从周武王伐纣。西周王朝封其宗姬于巴,为巴子国。亦封蜀为诸侯国。杜宇(望帝)取代鱼凫氏,在蜀建立杜宇王朝,建都今郫县。 约公元前7世纪荆人开明氏鳖灵入蜀为相,开凿玉垒山,治水有功,逐走杜宇,立为蜀王(丛帝),建立开明王朝,建都今双流县境。 约公元前6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都成都市,建立五丁制度。 前361年,巴国入川,据有川东之地。 前316年,秦惠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亡。同年,秦移师攻巴,俘巴王,巴亡。 前314年,秦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秦封蜀王子通为蜀侯。 前285年,秦昭王改蜀国为蜀郡。 前256~前251年,秦昭王时,李冰为蜀守,主持修筑都江堰,倡导凿井吸卤煮盐。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巴、蜀二郡,郡下设县。为开通西南夷,下令修筑五尺道(由今宜宾通往云南曲靖)。 前206年,刘邦率军入汉中,任汉中王,统治汉中、巴、蜀三

汉王朝。 前156~前141年,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在成都市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史称“文翁兴学”。 前135年,汉武帝派唐蒙开发西南夷,入夜郎(今贵州西部),分置郡县。 前130年,汉武帝派唐蒙发巴蜀数万民工修筑南夷道。 前106年,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益州部管辖今四川、云南、贵州省等地。 前104年,汉武帝颁行由巴郡阆中市人落下闳等改制的“太初历”。 公元8年,王莽取代西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蜀郡为导江,太守为卒正。 23年,王莽政权瓦解,导江卒正公孙述任蜀郡太守兼益州牧。 25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号“白帝”,国号大成,史称“大成政权”。益州大部分地区归其统治。 3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兵攻大成,公孙述败死,大成国灭亡。 179年,巴蜀板盾蛮起义,攻占巴西、广汉等四郡。 184年,北方黄巾大起义爆发。张角在巴郡发动“五斗米道”起义。 188年,马相等在绵竹(今德阳黄许镇)发动黄巾起义,马相自称天子,拥众数万。[东汉]朝廷为镇压起义,派刘焉入蜀为监军使者。刘焉领益州牧,图谋割据称帝。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任益州牧。刘焉父子据蜀共26年。 208年,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后,率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曹军败。曹、孙、刘鼎立局面基本形成。 214年,刘备大军兵临成都市,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221年,刘备在成都市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任诸葛亮为丞相。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课程名称: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 作业名称: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介绍 班级: 13级旅管2班 授课教师: 干鸣丰老师 学生姓名: 杜莉高金华何晓雨康钰兰 学号: 07 09 12 15 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1.德阳简介 德阳就是四川省地级市,别称旌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南靠成都,北接绵阳,东壤遂宁,西邻阿坝,现辖旌阳区、中江县与罗江县,代管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就是成都旅游门户圈得重要组成部分。 德阳市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分为古迹与建筑类、人类文化遗址、宗教文化等类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独具魅力得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乡村文化与德孝文化等。

2.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2、1古蜀文化 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就是四川地区迄今发现得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得古蜀文化遗址,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得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得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现已陆续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特别就是三星堆旁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得发现,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批青铜人物雕像群、连座2、6m高得青铜立人像、造型神奇得青铜纵目面像、约4m高得青铜神树与1、42m长得金皮杖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三星堆文化遗址处于长江上游文化区之中心得成都平原,从遗址内出土得大量珍贵文物以及遗址东、南、西三面所发现得商代古城墙上瞧,考古学家一致认为三星堆就是蜀国早期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邑所在地。

2、2三国文化 成都就是三国时期蜀汉得政治与经济中心, 而罗江白马关就是秦入蜀得最后一道关隘,就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得屏障,就是历史上著名得三国古战场之一。白马关景区隶属四川省罗江县,地处成德绵经济圈中心地带,景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形成了三国文化旅游与体育运动休闲两大板块。景区内有全国唯一祭祀刘备军师庞统得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庞统祠;《三国演义》中描述得庞统率军攻取益州过程中箭身亡得落凤坡,以及后人在此为追思庞统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而兴建得衣冠冢-血坟;诸葛亮之子孙诸葛瞻、诸葛尚训练蜀军将士得点将台;诸葛瞻、诸葛尚率领蜀军将士抵御魏军邓艾得古战场八卦谷;以及目前保存完整得4、7公里金牛古驿道。德阳市得三国遗迹就是蜀汉历史上最悲壮得一幕,有着极其深远与广泛得影响,对于研究三国文化、开展三国文化旅游具有重要得价值。 2、3乡村文化 德阳得乡村文化旅游独具特色,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什邡马祖故里、渔江新村、广汉松林桃花山景区等共同构建了德阳乡村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两个4A级景区就是这条精品线路上得精华。其中,绵竹年画村景区围绕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文化,融合四川民居与江南水乡风格,结合新农村建设,集年画生产与乡村观光于一体。而在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可以享受到风光秀美得湿地沟、独具扬州风韵得九龙水街,更可以体验滑草、登山、山地自行车等运动项目。

四川城市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成都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以巴蜀文化为底蕴 摘要 本文一共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巴蜀文化为底蕴分析了成都文化旅游 资源的概况,并对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的不同类型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从 目前成都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出发,总结了成都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据此 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成都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发展 1.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1.1.成都文化旅游的背景 成都是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是巴蜀文化永恒的故乡。源远流长的巴蜀文明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有4500年以上从未间断的文明发展史,传承至今,积淀深厚。早在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文明。到3000年前殷周时期,成都产生三星堆青铜文明。秦汉时期成都成为世界漆器的中心和我国西南地区的冶铁中心。西汉时期的成都是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地方郡学,使汉代巴蜀文化比于齐鲁,与中原文化并肩发展。唐代,成都手工业盛极一时,是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曾有“扬一益二”之说。宋元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也曾拥有领先世界1000年以上的深井钻探、采盐和制盐技术,闻名全国的川菜、川剧、川酒也得利于岷江所赋予的富庶的物质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岷江流域更显示出现代经济、文化的蓬勃生机,位于成都盆地的成都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又具备了全国闻名的时尚、创新和休闲等适宜现代人类活动的流行元素,具备开展“城市游”的良好条件。传统的巴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补充,提升了成都盆地及相关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竞争力。 1.2.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江源文明类、巴蜀文明历史古迹类、宗教文化类、名城古镇文化类、红色文化与英杰伟人故里类、民间文学艺术及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现代餐饮娱乐节庆民情风俗等7大类,1依此划分;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 1.2.1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文化旅游资源 岷江流域是古蜀人最早开发的经济文化区域,古称“江源”,为江、淮、河、济“四渎"之首2。古蜀人整治岷江经历了大禹治水、鳖灵凿金堂峡、李冰建都江堰与开锦江、文翁开湔江、高骈改道府河、今天的锦江和沙河整治工程等六个大阶段,从而以“江源”为源头,发展出如锦如绣的锦江文明。在这里

巴蜀文化之宗教文化

巴蜀文化之宗教文化 2011级汉本1班凌莉1326320002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严格的说是一种自我意识。”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的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创教之地就在巴蜀。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国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为“天师道”。 四川道教石刻为数不多,整个盆地内共有28处,其中以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最为系统和完整。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腰,有一道教名观——古常道观,建筑雄浑庄严,金碧交辉,环境摇青耸翠,泉林交荫。观后有一岩洞,内有张天师石刻像。观前有古银杏一棵,传为天师手植。原来这道观据说是东汉道教天师张陵结庐传道之处,后世遂称为“天师洞”。

张陵受到巴蜀“仙道”、“鬼巫”一类宗教习俗的深刻影响,后来在西蜀鹤鸣山(今大邑县境内)学道,于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在这里创立“天师正一盟威”之道,一般都简称为天师道,这也就是后来传遍全国的道教。从学道到创道的过程,是张陵为道教作理论准备和创教实践的过程。他造作道书24篇,完成了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他选择叠幽拥翠的青城山作为“静思精至”、“整理鬼气”的创教传教基地;他改造巴蜀原有仙鬼巫术,建立神系、宫观组织、教区组织和斋戒仪轨,其中最主要的是创立教区组织“二十四治”。初期的24治全在四川盆地西部,以阳平治(今彭州)为中心,鹿堂治(今绵竹)和鹤鸣山治(今大邑)最为重要。天师道后来分化很多,南北朝时,南朝有南天师道,北朝有北天师道。巴蜀本土的天师道的发展衍变也不绝如缕。三国时代,张陵之孙张鲁凭天师道“雄距巴、汉垂三十年”。成汉时,李雄的国师范长生以青城山作根据地,率千余家传道,被尊为天地太师,后人在他的旧居建有长生宫。唐玄宗时,为解决山下飞赴寺僧人强占青城山道观“天师洞”的纠纷,下诏“勿令相侵,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使道佛两所各有区分”,并刻石于碑,这就是著名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今仍立于常道观的三皇殿中。 五代前蜀时,道教著名领袖杜光庭定居青城山白云溪清都观,即今祖师殿,主持青城山及全蜀教务,著书立说,为道教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扶宗立教,天下第一”。传说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 巴蜀,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今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 (一)传说 关于巴蜀的传说不计其数,个人很喜欢下面这个:古时候,岷江上游的老龙王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龙女见了心里很难过,便趁夜到凌云山下开了一条百丈宽的缺口让水流走,哥哥发现了,把她关进山洞还派猛虎把守。这山脚下有一个年轻猎人杜宇,得了神仙赐给的龙头拐杖,决心为民除害,经过艰苦搏斗,治服了恶龙、猛虎,救出龙女,结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种田,龙妹教女人养蚕,蜀民过上太平日子。他一心一意为了人民,也爱护人才,为了治水,请出鳖令来,并把王位让给了鳖令,但鳖令掌权后,一天天骄傲起来,不懂得体恤人民,百姓请出望帝杜宇来,去劝说鳖令。鳖令不但不听,还以为望帝要争权,带领人马打他。他只好回西山去,变成一只鸟儿,飞进宫去,成天高叫“民贵呀!民贵呀!”叫出血来,嘴都染红了(杜鹃鸟是

红嘴)。鳖令被感动了,改正了错误。从此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杜宇成为巴蜀人心中永远的崇奉的英雄! (二)特点 巴蜀文化孕育于四川盆地的巴山蜀水之中,盆地的地形是封闭的,这是大自然的地理特点。倘若巴蜀先民囿于盆地的空间,脚不出盆,眼不出川,巴蜀文化就将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循环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就必然是一种落后的、毫无生气的文化。可是,我们的先民从来就没有将自己封闭在盆地之中,为了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他们远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极为艰辛而执著的精神,开辟了一条条穿越盆地周边山地险阻的通道,与外界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不断吸收外地的先进文化,在汇纳百川的基础上,再加以发展创新。正是因为如此,巴蜀文化才可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辉。所以,巴蜀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兼容。文化的载体是人,特别在信息传递主要是由人来进行的古代,这一点尤为突出。外地文化的大量传入,巴蜀文化的汇纳百川,其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几千年来多次的、大量的移民入川,是巴蜀先民在族源和血统关系上的大融合。从这一种角度来说,巴蜀文化的主要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移民文化。本来,任何一种大范围的地域文化都不可能是一个源头,都具有一定的多源融合的特点,但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突出而鲜明。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察,早在旧石器时代,盆地西部的富林文化就与华北的小石器文化有联系,盆地中部的铜梁文化则与贵州观音洞文化有联系。到了新石器时代,这种多源文化的特征就更为明显,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例如以成都平原新石

成都市天府广场简介及城市广场建设

成都市天府广场简介及城市广场建设 摘要:城市广场作为为市民提供公共生活的开敞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从地理位置、建筑实体、设计构思和文化内涵四个方面介绍了成都市天府广场,简单探讨了城市广场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成都天府广场;广场建设 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不仅是人流会聚的地方,而且也是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一个城市要令人难忘,让人留恋,它就要有具有魅力的广场。成都被誉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除了舒适的气候、休闲的生活节奏外,优美的城市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天府广场正是美丽成都的缩影。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都非常注重天府广场的建设,2007年2月9日,人们期盼多年的天府广场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图1)。整个广场景观着力展示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与太一生水、水兴天府的历史都市成都风貌。综观天府广场的规划设计,无不体现出“手笔大、构思新,具有独特、新颖、严谨、流畅”的特点,展现了成都新时代的精神气质,同时又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天府广场是集城市政治、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广场的定位和性质,尤其是亭、水、雕塑处理很好,贯彻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1、地理位置 天府广场位于四川省会成都的中心(图2),是成都城市交通的枢纽,区位优势显著,是展示成都文明精华、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的最佳窗口,也是体现成都城市精神的形象标志,同时也是市民休闲、娱乐、集会、游览的重要场所。周边有许多大型的购物商城,以及成都最大的购物步行街-春熙路,这些使得天府广场成为了成都的商业中心。天府广场交通便利,各大公交站均有到达天府广场的班次,而且已经修成的成都市地铁一号线和即将修成的地铁二号线均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向成都四面辐射,因此天府广场坐拥地利上的绝佳位置成为成都市的一颗明珠。 2、天府广场实体介绍 实体是广场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的载体,是广场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天府广场面积为8万多平方米。尺度较大,但由于它的等级较高,功能较多,空间组成形式丰富,因此建筑面积算比较合理。广场整体是一个倒角矩形,如果从空中俯瞰广场,将会发现天府广场所有建筑构成了一个太极图案(图3),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而且在建设时考虑了未来的地铁规划,因此天府广场充分利用了地下的空间,是一个平面和下沉相结合的混合式广场。地下一层建为商场和文化中心,包括一座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建在地下二层,与天府广场周边大厦相同,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地下停车

巴蜀文化与云贵文化

浅析巴蜀文化与云贵文化的关系 摘要:蜀文化与云贵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酒文化,饮食文化等就非常相似。同时蜀文化与云贵文化都是中国的(16种)地域文化之一。它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灿烂的文化,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特色鲜明、绚丽多彩,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构成中处于重要地位。 关键词:巴蜀文化,云贵文化,区域文化,关系 前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蜀文化与云贵文化都是中国的(16种)地域文化之一,它们既具有地域的差异性,又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它们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来一一揭开。 一.蜀文化与云贵文化的含义 1.蜀文化的含义 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域,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 2. 云贵文化的含义 云贵文化是指云南贵州两省区为核心,北及川南、重庆区域,南涉广西,东抵湘西,生存和发展于云贵高原,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 二.巴蜀文化与云贵文化的差异性 1.巴蜀文化特点——瑰丽飘逸的思想,至情至性的品格 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高树葱郁,猿鸣凄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给予人们驰骋飘逸的想象。巴蜀几乎具备了所有产生神秘奇幻想象的条件,在这里的神话故事中诞生了无数高人一筹的神人。《山海经》以奇诡、怪诞、夸张的笔调、淋漓尽致的展开想象和幻想,表现了巴蜀先民渴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焦灼。《华阳国志》则从蜀王谱系的角度,描述了从蚕丛称王,历经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蜀王代换史及其主要事迹,其中辅以“蚕丛目纵”、“鱼凫仙道”、“杜宇化鸟”、“朱利出井”等神话内容,表现了巴蜀先民对历史的一种勇敢浪漫的原始思维和直觉把握。而“五丁开山”、“廪君化虎”、“鱼盐神女”、“巫山神女”等传说则充盈了巴蜀先民浪漫奇幻,瑰丽飘逸的图腾崇拜。这些都是一种神奇浪漫的地域思想形成的土壤。 2. 云贵文化特点——博大的心胸,包容的品格 云贵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民族多样性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50%以上,就贵州省范围内,居住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少数名族都具有其独特的名族民间文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的名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独厚、别具特色的具有较高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也因为长期以来多民族杂居,各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使云贵地区人民形成相互包容的性格。三.巴蜀文化与云贵文化的相似性 1.相似的酒文化 川黔地区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水质优良,多出佳酿,是我国最重要的酿酒基地之一,素有“酒乡”之美誉。获省优、国优及国际金奖的白酒有几十种。川黔名酒,香型多样,驰名中外,形成了以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等为龙头的酒类生产系列,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客户青睐。 川黔地区酒史,源远流长,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商末周初这一地区便有了酒。川黔地区

积累对联——巴蜀文化、民俗、名人

一、巴蜀文化 武侯祠 1.简介: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 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 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 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 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对联赏析: (1)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赏析】这是明代文人游俊题在“三顾堂”正门的对联。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2)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赏析】收二州(指收复东川、西川),排八阵(孔明排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点七星灯续命),一心只望酬三顾(报三顾茅庐之恩)。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3)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赏析】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 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 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然同为长江流域文化,且在地理上处于近邻,但它们却有着迥异的风格和特点。前者有着神秘奇幻的《山海经》,后者有着浪漫瑰丽的屈子《楚辞》;前者尚鬼,后者崇巫。一东一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两大支柱。 因此比较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 (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西周末年楚人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史记》中记载其“僻在荆蛮,筚路蓝缕”。而《左传》中记载楚令尹子革对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逐渐壮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问鼎霸业的泱泱大国[1]。 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各个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制度、生产方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楚国发生着影响。所以可以这样说,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因为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后来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度的。因此,楚民族既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比较理性的认识神鬼注重人事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认识人性,感知礼乐,具有中原民族那样浓厚的礼教伦理意识。这是楚文化具有特质的一面。 我们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的研究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冶炼和铁器制造、技术水平最高的漆木器和丝织品等工艺技术都出自楚国,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从精神文化层面讲,楚人有极高水平的乐理知识(曾侯乙墓出土大型乐器、荆州凤凰山古墓群出土大量乐器及乐舞图案织物等)、文学造诣(屈原、宋玉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极其代表作品)、原始信仰(成熟的巫文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根基之一在于老庄的道家学说,这也是荆楚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分量的。 (二)楚文化的特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相互关联的普适性与特异性。荆楚文化除了具备中国整体文化的伦理类型、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普适性之外,也有自己的特异性[2]。对于这个问题,从目前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歧视和排挤下被迫流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并在强国林立的情况下保全自己,摆脱被伤害的命运。这与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意志相得益彰; 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和荆门包山出土楚简的研究可以知道,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

钟永新·巴蜀掌故系列:卫聚贤《巴蜀文化》(2016)

巴蜀掌故 《巴蜀文化》 整理:钟永新 作者卫聚贤简介:卫聚贤(1898-1989)号卫大法师,山西万泉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上海暨南大学教授、香港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后去台。长于考据、考古、文字学。出版有《中国考古学史》《中国考古小史》《古史研究》《中国社会史》《古今货币》《古器物学》等。 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1941年10月1日出版的近代学术期刊《说文月刊》第3卷第4期,卫聚贤也因此文被称为首先提出“巴蜀文化”的学者。今有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撰有《从〈说文月刊〉辨析“巴蜀文化”命题的初义》和《“巴蜀文化”学术命题的地理含义》全面评介,认为卫聚贤所指的“巴蜀文化”是先秦时期蜀国和巴国的文化与巴蜀地区自古以来的文化。本文是卫聚贤在巴蜀地区所见考古文物的基础上撰写完成,提出“故知其蜀人文化之古,而不知其蜀人文化之异”,其侧重于考古方面的巴蜀文化发现,并附有图片,认为巴蜀文化高深的原因在于四川盆地沃野千里的历史地理环境。 附录: 《巴蜀文化》 卫聚贤 四川在秦以前有两个大国——巴蜀。巴国的都城曾在重庆,蜀国的都城则在成都。巴国的古史则有山海经华阳国志的巴志所载,惟其国靠近楚秦,故左传上尚有段片的记载。蜀国的古史,则有尚书蜀王本纪(扬雄作,已亡,他书

有引)蜀论(来敏本作,水经注引),及华阳国志的蜀志。不过这些古史既不详细且多神话,因而目巴蜀在古代没有文化可言。 去年四月余在重庆江北培善桥附近发现汉墓多座,曾加发掘,得有明器若干,由其墓的建造,砖上的花纹及文字,其他的佣钱剑等物看来,文化已是很高,不过,这是汉代的汉人文化,与先秦的巴人无干。再就重庆各地的蛮洞子——崖墓而论,固事蛮人的遗物,但是在汉代的汉人在四川也曾以崖墓为葬地。是以巴人的文化,除书本子外,无物可证。 去年八月余到汶川访石钮,闻有石器发现,路过成都参观华西大学博物馆,见有石器甚多,皆川康境内出土,其形状除一种扇面形外,外与黄河流域同。故知其蜀人文化之古,而不知其蜀人文化之异。陶器在川北,找到彩陶一二片,但块甚小,花纹也看不清,在广汉太平场则有黑陶,但亦多系碎片,惟有一玉刀,形状特别(见图四十七),并有二尺以上的大石璧,其时代则在石铜之交,已引起我的好奇心,但无他物为证而罢。 今年四月余到成都,在忠烈祠街古董商店中购到兵器一二,其花纹为手与心,但只有一二件,亦未引起余注意。六月余第二次到成都,又购到数件,始注意到这种特异的形状及花纹,在罗希成处见到十三件,唐少波处见到三件,殷静僧处两件,连余自己搜集到十余件,均为照,拓,描,就其花纹,而草成蜀国文化一文。 八月余第三次到成都,又搜集到四五件,在赵献集处见到兵器三件,残猎壶一。林名钧先生并指出华西学报第五期(二十六年十二月出版)有錞于图,其花纹类此,购而读之,知万县,什邡(四川),慈利(湖北),长杨(湖北)峡来亦有此特异的花纹兵器等出土,包括古巴国在内,故又改此文为——巴蜀文化。 此种特异花纹的铜器,出土成都城外西北角白马寺附近坛君庙后李洪治等家地中。其路是出旧西门,不到成灌公路的车站处,向北有一条环城马路,由北巷子走,不及一里有向北一条道,又不及一里有一大河(即洗足河)过木桥,望见东北高处则为皇坟及白马寺,过桥向西北行数十步,为坛君庙,有茶馆二家,买卖砖瓦及瓦窑工人都在此吃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