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史新立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史新立

??????

血液反应

细胞

炎症

细胞

细胞

形成

细胞物理

?????

生物学评价试验和选择(GB/T 16886-1)

生物学评价试验和选择(GB/T 16886-1)

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生物学评价报告

生物学评价报告--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非无菌) 一、产品与人体的接触描述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的口罩本体的主要原材料为纺粘无纺布(聚丙烯(PP))、熔喷布(聚丙烯(PP))、静电滤棉(聚丙烯(PP))材料制造,耳带(松紧带)主要为涤纶材料制造。 根据GB/T 按人体接触性质分类为表面接触器械,仅与皮肤表面接触的器械;按接触时间分类为短期接触(24h以内)。 二、化学评价和物理评价 医用纺织材料,即以纺织材料为基础,依托现代加工成形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及保健领域,为人类肌体提供保护、修复作用。按照纤维、织物成分可分为:天然纤维(棉、毛、丝和麻类)材料和化学纤维(聚酯、聚酰胺、聚丙烯类合成纤维)材料。从功能上又可以分为可吸收降解材料和不可吸收降解材料。 纺粘无纺布是在聚合物已被挤出、拉伸而形成连续长丝后,长丝铺设成网,纤网再经过自身粘合、热粘合、化学粘合或机械加固方法,使纤网变成无纺布。高强度、耐高温性能好(可在150℃环境中长期使用)、耐老化、抗紫外线、延伸率高、稳定性和透气性好、耐腐蚀、隔音、防蛀、无毒。 纺粘无纺布的轧点是菱形的。 本产品使用的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纤维直径可以达到微米,这些具有独特的毛细结构的超细纤维增加单位面积纤维的数量和表面积,从而使熔喷布具有很好的过滤性、屏蔽性、绝热性和吸油性,是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常见的过滤材料。 静电滤棉:采用静电吸附原理的滤棉,相比较传统的机械过滤,静电滤棉过滤效率更高,可以更好的吸附超显微粉尘,还具有更好的阻力,令呼吸更顺畅,容尘率也更高。

本产品的耳带主要为涤纶,涤纶也称尼龙,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聚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MEG)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而制得的成纤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纺丝和后处理制成的纤维。涤纶具有强韧度高、弹性好、热塑性好、耐磨性好、耐光性好、耐腐蚀性等性能。 上述材料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导致的纤维的直径不同,纤维越细,其形成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效果就越好,同时所形成的平均纤网孔径也越小,对颗粒物等起到较好的截留和阻滞作用,临床应用时可实现对病原体微生物、颗粒物形成较高的过滤效率以达到防护作用。若材料不合格,可能导致使用者吸入病原微生物和/或颗粒,导致防护作用失败,因此口罩的有效过滤功能是其重要的物理指标。目前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对病原体微生物、颗粒物的要求应符合YY /T 0969-2013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的要求,其中细菌过滤效率应≥95%。 临床上对上述材料和已获准上市的医用防护口罩的过滤效率均有相应的研究资料,通过资料可发现材料对颗粒的过滤效率能达30%以上(文献【1】-【4】),已获准上市的医用防护口罩大部分可满足细菌过滤效率应≥95%,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30%(文献【5】-【6】) 三、生产工艺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本次申报的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主要生产工艺为口罩本体加工(纺粘无纺布(外层))、熔喷布(第二层)、纺粘无纺布(最内层)),三层材料卷筒依次固定好在放料架上,并挂好张紧带,使无纺布卷筒在一定张紧度下运行转动,三层材料进行热压焊接成型,此工序未引入任何其他添加剂或助剂等物质,耳挂焊接以及包装封口过程,也未引入其他添加剂或助剂等物质。因此仅对口罩罩体材料及耳挂材料进行性能及毒理学评价,可以代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成品的生物学评价。 本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范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生物学评价试验要求样板2017

公司名称 样品名称 生物学评价试验要求 1. 要求 1.1 细胞毒性:细胞毒性反应应不大于X级。 1.2 皮内反应:试验样品与溶剂对照平均记分之差应不大于X。 1.3 皮肤刺激:试验样品的原发性刺激指数应小于X。 1.4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样品应无迟发型超敏反应。 1.5 热原:在试验条件下,3只家兔体温升高均应低于0.6℃,并且3只家兔体温升高总和应低于1.3℃,无热原反应。 1.6 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 1.6.1 血栓形成:样品与对照比,无统计学差异或优于对照,如有差异,样品与对照的百分比在85%-115%之间。 1.6.2 凝血:样品与对照比,无统计学差异或优于对照,如有差异,样品与对照的百分比在85%-115%之间。 1.6.3 血小板:样品与对照比,无统计学差异或优于对照,如有差异,样品与对照的百分比在85%-115%之间。 1.6.4 血液学:样品与对照比,无统计学差异或优于对照,如有差异,样品与对照的百分比在85%-115%之间。 1.6.5 补体系统:样品与对照比,无统计学差异或优于对照,如有差异,样品与对照的百分比在85%-115%之间。 1.6.6 溶血:试验样品的溶血率应小于5%。 1.7 急性全身毒性:在试验观察周期内,试验样品应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 1.8植入试验:植入后试验样品组和对照材料组的局部生物学反应相比较,应无显著性差异。 1.9亚急/亚慢/慢性毒性试验:试验样品应无亚急/亚慢/慢性毒性反应,且试验样品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应无显著性差异。 1.10 眼刺激:试验样品应不引起眼刺激反应。 1.11 口腔刺激:试验样品的刺激指数应不大于X。 1.12 阴道刺激:试验样品的刺激指数应不大于X。 1.13 阴茎刺激:试验样品的刺激指数应不大于X。

(完整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罕见情况下该菌可引起心内膜炎,通常发生于心脏直视手术所装的人工瓣膜或静脉吸毒者的自然瓣膜上。右侧心内膜炎用内科治疗,但为根治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的感染,通常必须将感染的瓣膜切除。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本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会溶血。 该菌含有O抗原(菌体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O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O抗原可用以分型。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2.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 3.分离培养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采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MAC;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 一、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程序应当按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各医疗器械在按流程图进行生物学评价时,实际产品在流程图中所走的路线是不一致的,应当对所走的路线予以详细说明。 二、医疗器械所用材料的描述 三、材料表征 (一)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审查者了解医疗器械材料的成分信息,是审查决策的前提。制造者有义务对医疗器械所选材料的配方和/或来源给予详细的说明。至少从以下一个方面获取材料的信息: 1.公认的材料化学名称; 2.材料理化特性信息; 3.从材料的供应方获取材料的成分信息; 4.从医疗器械的加工方获取加工助剂的成分信息; 5.化学分析; 6.有关标准。 注:采用经过主管部门认可、并有标准可依的材料,比未得到认可的材料更具有生物安全性保证。 (二)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与上市产品进行等同性比较的目的,是期望证明该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相同的生物安全性,从而为确定该产品的生物学评价和/或试验是否可以减化或免除。 产品的等同性比较主要分为两方面的比较。首先是比较材料和产品的用途是否等同,由于医疗器械的材料与用途对其生物安全性起

决定性作用,如果能够证明注册产品材料和用途与上市产品具有等同性,就表明注册产品具有最基本的生物安全保证。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注册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完全的等同性,还应当证明两者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灭菌过程、包装等)是否相同,因为生产过程也可能会引入新的有害物质(灭菌剂、加工助剂、脱模剂等残留物)。 与同类产品、材料、生产过程进行等同性比较,不是单指比较两个材料是否完全等同,而应当从毒理学等同性进行比较。与同类产品材料比较的原则是,所选用的材料和生产过程引入物质的毒理学或生物安全性不低于同类临床可接受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注册医疗器械和/或材料与已上市医疗器械和/或材料是否具有等同性,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ISO 10993-18给出的以下示例都能表明生物学等同性:1.拟用材料的成分和可溶出物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等同; 2.拟用材料与现行标准规定材料的一致性及拟用材料符合现行标准中规定的用途、接触时间和程度; 3.拟用材料具有比其拟用接触方式更高接触程度的临床应用史; 4.拟用材料的可溶出物限量不超过GB/T 16886.17-ISO 10993.17规定的允许极限; 5.拟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或残留物比其拟取代的临床已确立材料更具毒理学安全性(假定接触相似); 6.拟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或残留物与其拟取代的临床已确立材料具有相同的毒理学安全性(假定接触相似); 7.拟用材料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的可溶出物成分种类和数量不变,唯一区别是前者中的添加剂、污染物或残留物已经去除或比后者有所减少; 8.拟用材料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的可溶出物相对量没有增加, 唯一区别是前者使用了比后者更能降低可溶出物水平的加工条件。 注:与自家生产的上市产品进行比较,往往比与他家生产上市产品进行比较更现实、更具可操作性。 四、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评价可包括有关经验研究和实际试验。如果设计中医疗器械的材料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可论证的使用史,采用这样的评价,其结果可能不必再进行试验。 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 对任何一种医疗器械而言,GB/T16886.1-ISO 10993.1表1和表2中推荐的试验并非都是必须的或可行的,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具体情况考虑应做的试验,表中未提到的其他试验也可能是必须做的。

生物学评价模版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 一、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该评价是对XX公司所生产的YY产品进行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所有YY产品采用同样的材料进行生产(若为系列产品)。 列出GB/T16886.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法选择流程图 本产品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法流程如下(根据产品情况,对本产品所走路线进行说明,下为四种不同情况举例说明,不适合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情况不包括在内): (1)该器械与人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需要对材料进行定性――材料与市场上器械所用材料相同――该器械与市场上器械具有相同特性,包括:生产、人体接触和灭菌――最终评价(具有生物学等同性,因此符合GB16886标准的要求) (2)该器械与人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需要对材料进行定性――材料与市场上器械所用材料相同――该器械与市场上器械不具有相同特性,从生产、人体接触和灭菌方面进行说明――有足够的证明和/或可提供的试验数据――最终评价(符合GB16886标准的要求) (3)该器械与人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需要对材料进行定性――材料与市场上器械所用材料相同――该器械与市场上器械不具有相同特性,从生产、人体接触和灭菌方面进行说明――没有有足够的证明和/或可提供的试验数据――进行生物学评价――对器械进行定性,按照 GB/T16886.1生物学评价试验和选择表1和表2,说明器械与人体的接触性质和时间(例如:表面接触――皮肤;一时接触)――需要进行的生物学评价试验的选择(按照GB/T16886.1生物学评价试验和选择表1和表2)――试验和/或原理的阐述和证明――最终评价(符合GB16886标准的要求) (4)该器械与人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需要对材料进行定性――材料与市场上器械所用材料不同――进行生物学评价――对器械进行定性,按照GB/T16886.1生物学评价试验和选择表1和表2,说明器械与人体的接触性质和时间(例如:表面接触――皮肤;一时接触)――需要进行的生物学评价试验的选择(按照GB/T16886.1生物学评价试验和选择表1和表2)――试验和/或原理的阐述和证明――最终评价(符合GB16886标准的要求) 二、医疗器械所用材料的描述 XX公司生产的YY产品采用ZZ材料,包括A、B和C组分。ZZ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的生产中,已经有….年的历史。 ZZ材料的特性,使其适用于….产品,包括…特性、…特性、…特性(例如无细胞毒性、无刺激性、无热原性、无致癌性….)(可根据需要引用文献)。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_总则

附件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 (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的制定,旨在指导医疗器械行业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进行合理充分的生物学评价,以确定人体与器械部件材料接触是否会产生毒性。 本指导原则主要依据GB/T 16886系列标准,参考美国FDA的指南文件,结合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进行编写。 GB/T 16886系列标准是等同转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ISO 10993)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为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也可用于指导生物学试验的选择。 现行的GB/T 16886.1-2011标准,已将重点从如何执行生物学试验转变为通过现有信息分析的方法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着眼于优先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采用体外模型的方法,使试验动物的数量和接触情况最小化。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提供最终使用状态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过程或生物相容性测试(使用体外和体内模型)和/或充足的化学表征结合补充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获得,信息应能充分揭示器械生物相容性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与使用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相关的更多信息,以支持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本指导原则将由正文和8个附件组成: 附件1:生物学评价终点 附件2:生物学评价流程图 附件3:术语 附件4:用于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器械主文件 附件5:组件和器械文件示例 附件6:文献检索和筛选 附件7:生物学试验报告 附件8:生物学评价总结表 本指导原则及其附件仅适用于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或未灭菌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 对于特定类型器械应遵循更具有器械针对性的标准,如牙科器械应考虑YY/T 0127 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反之,一些针对特定器械的指导原则包含了与生物相容性评价相关的建议,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生物学评价报告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生物学评价报告 项目内容: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生物学评价报告 评价方法:GB/T 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文件编号: 版本: 编制人:日期:2020年月日 审批人:日期:2020年月日

一、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该评价是对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产品进行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所有产品采用同样的材料进行生产。 本产品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选择流程图。 1.生物学评价流程 按照 GB/T 16886. 1-2011 图 1 进行。 二、产品简介 1.产品用途 适用于佩戴者在不存在体液和喷溅风险的普通医疗环境下的卫生护理。2.产品组成 本产品由罩体、鼻夹、口罩带组成。其中罩体是由三层过滤材料组成;前后两层为无纺布,中间层为熔喷布,鼻夹为弹性塑胶,口罩带为弹性涤纶氨纶。为非灭菌产品,一次性使用。 3.工作原理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工作原理是使含有害物的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过滤后再被人吸入或者呼出。口罩滤料的过滤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图):

图 图2 滤料纤维过滤机制示意图 扩散沉积:粒子布朗运动扩散位移到过滤纤维,受分子引力作用而被吸附。最易捕捉小尺度粒子、细纤维和低速运动的粒子。 截留沉积:随气流运动的较大粒子被过滤材料的机械筛率作用截留。粒子直径与滤膜纤维的直径的比率影响拦截效率。 惯性沉积:粒子通过过滤材料弯曲的网状通道时,粒子由于惯性作用脱离气流撞击过滤纤维,并受分子引力作用被截留。大粒子、高密度、速度快时截留效果好。 静电吸引沉积:粒子被过滤纤维的静电作用产生的沉积。 颗粒越小时,1、4沉积效应越强,颗粒越大时,2、3效果好,所以并非越小的颗粒越难被过滤。综合4种过滤机制的协同作用,普通机械性滤材最易穿透粒径的范围是0.1μm~0.3μm(见图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的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 (3)材料表征 -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非无菌生物学评价报告

生物学评价报告--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非无菌) 一、产品与人体的接触描述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的口罩本体的主要原材料为纺粘无纺布(聚丙烯(PP))、熔喷布(聚丙烯(PP))、静电滤棉(聚丙烯(PP))材料制造,耳带(松紧带)主要为涤纶材料制造。 根据GB/T 16886、1 按人体接触性质分类为表面接触器械,仅与皮肤表面接触的器械;按接触时间分类为短期接触(24h以内)。 二、化学评价与物理评价 医用纺织材料,即以纺织材料为基础,依托现代加工成形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及保健领域,为人类肌体提供保护、修复作用。按照纤维、织物成分可分为:天然纤维(棉、毛、丝与麻类)材料与化学纤维(聚酯、聚酰胺、聚丙烯类合成纤维)材料。从功能上又可以分为可吸收降解材料与不可吸收降解材料。 纺粘无纺布就是在聚合物已被挤出、拉伸而形成连续长丝后,长丝铺设成网,纤网再经过自身粘合、热粘合、化学粘合或机械加固方法,使纤网变成无纺布。高强度、耐高温性能好(可在150℃环境中长期使用)、耐老化、抗紫外线、延伸率高、稳定性与透气性好、耐腐蚀、隔音、防蛀、无毒。 纺粘无纺布的轧点就是菱形的。 本产品使用的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纤维直径可以达到0、5-10微米,这些具有独特的毛细结构的超细纤维增加单位面积纤维的数量与表面积,从而使熔喷布具有很好的过滤性、屏蔽性、绝热性与吸油性,就是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常见的过滤材料。 静电滤棉:采用静电吸附原理的滤棉,相比较传统的机械过滤,静电滤棉过滤效率更高,可以更好的吸附超显微粉尘,还具有更好的阻力,令呼吸更顺畅,容尘率也更高。 1/ 7

本产品的耳带主要为涤纶,涤纶也称尼龙,就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就是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聚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与乙二醇(MEG)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与缩聚反应而制得的成纤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纺丝与后处理制成的纤维。涤纶具有强韧度高、弹性好、热塑性好、耐磨性好、耐光性好、耐腐蚀性等性能。 上述材料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导致的纤维的直径不同,纤维越细,其形成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效果就越好,同时所形成的平均纤网孔径也越小,对颗粒物等起到较好的截留与阻滞作用,临床应用时可实现对病原体微生物、颗粒物形成较高的过滤效率以达到防护作用。若材料不合格,可能导致使用者吸入病原微生物与/或颗粒,导致防护作用失败,因此口罩的有效过滤功能就是其重要的物理指标。目前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对病原体微生物、颗粒物的要求应符合YY /T 0969-2013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的要求,其中细菌过滤效率应≥95%。 临床上对上述材料与已获准上市的医用防护口罩的过滤效率均有相应的研究资料,通过资料可发现材料对颗粒的过滤效率能达30%以上(文献【1】-【4】),已获准上市的医用防护口罩大部分可满足细菌过滤效率应≥95%,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30%(文献【5】-【6】) 三、生产工艺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本次申报的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主要生产工艺为口罩本体加工(纺粘无纺布(外层))、熔喷布(第二层)、纺粘无纺布(最内层)),三层材料卷筒依次固定好在放料架上,并挂好张紧带,使无纺布卷筒在一定张紧度下运行转动,三层材料进行热压焊接成型,此工序未引入任何其她添加剂或助剂等物质,耳挂焊接以及包装封口过程,也未引入其她添加剂或助剂等物质。因此仅对口罩罩体材料及耳挂材料进行性能及毒理学评价,可以代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成品的生物学评价。 本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五部分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1范围 GB/T16886的本部分阐述了评价医疗器械体外细胞毒性的试验方法。 这些方法规定了下列供试品以直接或通过扩散的方式与培养细胞接触和进行孵 育; a)用器械的浸提液,和/或 b)与器械接触。 这些方法是用相应的生物参数测定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生物学反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68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 (GB/T16886.1-2001,idtISO10993-1:1997) CB/T16886.12-2000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材料 (idtISO10993- 12:1996)

3术语与定义 GB/T16886.1/ISO1993-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阴性对照材料negativecontrolmaterial 按照本部分试验时不产生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 注:阴性对照的目的是验证背景反应,例如高密度聚乙烯1)已作为合成聚合物的阴性对照材料,氧化陶瓷棒则用作牙科材 料的阴性对照物。 3.2 阳性对照材料pos itivecontrolmaterial 按照本部分试验时可重现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 注:阳性对照的白目的是验证相应试验系统的反应,例如用有机锡作稳定剂的聚氯乙烯2)已用作固体材料和浸提液的阳性 对照,酚的稀释液用于浸提液的阳性对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密度聚乙烯可从美国药典委员会(Rockvillie,Maryland,USA)和Hatano研究所食品和药品安全中心 (Ochiai729-5,Hanagawa.257-Japan)获得。提供这一信息是为本部分的使用者提供方便,但ISO对使用该产品不提供担保。 2)有机锡聚氯乙烯阳性对照材料可从SIMSPortexLtd,Hythe,Kent,CT216JL,UK(产品号码499-300-000)获得。ZDEC和ZDBC 聚氨甲酸乙酯可从Hatano研究所食品和药品安全中心(Ochiai729-5,Hanagawa257-Japan)获得。提供这一信息是为本部分的使用 者提供方便,但ISO对使用该产品不提供担保。 3.3 试剂对照reagentcontrol 在不加试验材料的条件下,按浸提条件和试验步骤得到的浸提介质。 注:在本部分中,该定义取代GB/T16886.12/lSO10993-12中3.1给出的定义。 3.4 培养器皿culturevessels

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及其评价

一、名词解释 细胞外基质:由胶原、弹性蛋白、糖蛋白组成,具有抗压性、弹性,分布于细胞和组织之间,构成组织和器官,连城有机整体。 溶胀、降解:溶胀是游离分子扩散,破坏材料内部分子间作用力,降解是聚合物最终断裂为小分子单体的过程。 浸析、腐蚀:溶胀过程中伴有内部物质丢失,使得材料的质量减少称为浸析,聚合物分子断裂形成的齐聚物和小分子单体脱离聚合物引起材料损失的过程称为腐蚀。 炎症: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银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医疗器械:指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监护、缓释的,用于人体的任何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 参照样品:材料或物质的一种或多种性能是完全均质的,并经过鉴定,可满足仪器的校正、测量方法的评价或确定材料的性能。 浸提液:按一定试验条件,浸提试验材料得到的液体。 环氧乙烷(EO):最常用的灭菌剂之一,其性质活泼,二次生成物主要是当EO与Cl接触时,产生毒性更大的氯乙醇(ECH)。 细胞毒性:由细胞或化学物质引起的单纯的细胞杀伤。 血液相容性:血液对外源性物质或材料产生合乎要求的反应。 内毒素:细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叫脂多糖,对宿主有毒性,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 生物相容性:指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反应。 阴性对照:当按规定步骤试验时,证明试验过程具有再现性,试验系统应呈现阴性、无反应

或无背景影响的物质。 阳性对照:当按规定步骤试验时,证明试验过程具有再现性,试验系统应呈现阳性反应的物质。 浸提介质:试验中的适宜溶剂。 二、填空题 材料的生物学环境指生物医用材料在生物体系中所处部位的情况,接触的体液包含有有机大分子、酶、自由基及细胞等。 细胞外基质(胶原、弹性蛋白、糖蛋白、氨基聚糖)是机体发育过程中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分布于细胞和组织之间、细胞周围或形成细胞的基膜,构成组织与器官,连成有机整体。它不仅参与组织结构的维持,而且对细胞的存活、形态、代谢、增殖、分化和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全方位的影响。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 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CMI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细胞免疫,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免疫排斥反应类型:①超急排斥反应(24h内)②急性排斥反应(数天到几个月)③慢性排斥反应(数月至数年)。 降解类型包括光降解、热降解、机械降解、化学降解。 金属腐蚀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陶瓷的降解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相关。 医疗器械分类:非接触器械、表面接触器械、外部接入器械、植入器械或短期接触、长期接触、持久接触。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 审查指南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一、目的与范围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ISO 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

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3)材料表征-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5)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6)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四、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一)在下列情况下,制造者应当考虑进行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 1.制造产品所用材料来源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2.产品配方、工艺、初级包装或灭菌改变时; 3.贮存期内最终产品发生变化时; 4.产品用途改变时; 5.有迹象表明产品用于人体会产生不良反应时。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重新评价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可不要求重新开展和补充开展生物学评价。当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GB/T 16886-IS O 10993的系列标准重新修订后,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不要求补充生物学评价。 (二)重新评价时应当尽量利用临床评价信息、临床研究信息以及临床不良事件信息来进行。重新评价应当在以往评价所形成文件的基础上开展,以避免重复不必要的生物学试验。重新评价应当按照第三条规定的程序进行。视具体情况,重新评价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但评价内容应当形成文件。 五、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审查(一)审查人员审查者应当接受过GB/T 16886标准的培训。 (二)审查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本着发展性评价观原则,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服务,旨在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实践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和学业成绩评价的建立,是当前新课改中生物教师所急需的具体指导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并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新课改中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对评价系统研究较完善是美国。美国有许多种全国性教学评价标准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这些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都对教师教学评价标准进行项目性研究,并实施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评价,各州也有自己的相关研究机构,对教师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专门性研究与实施。在全国和各州不同学科教师教学评价共同标准基础之上,各地还分别规定了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评价要求。 在国内,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进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国外的一些评价做法也在向我国引进,但因国情的不同

而受到质疑和挑战(如档案袋评定)。而且,在生物学科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研究,国内目前还没有典型报道。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针对两类群体(教师和学生)开展本学科(生物学)评价研究。针对教师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包括优质课评价、常规课评价、实验课评价)。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评价体系的实施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五、课题

生物学评价豁免报告

生物学评价(豁免)的报告 评价者:有限公司 评价产品:扩张器 一.产品简介 1.产品用途 适用于临床xxx。 2.产品组成 主要由瓶塞穿刺器护套、瓶塞穿刺器、进气气件、空气过滤器、导管、流量调节器、滴斗、硅胶管、梅花两通、注射件、梯形接头、梯形接头护套组成。 3.原理 通过营养液的自身重力或采用蠕动泵的外界动力通过该产品进 行胃肠营养。 4.产品主要材料名称 PVC(聚氯乙烯)。 二.公认的材料化学名称 材料的化学名称为:聚氯乙烯,英文缩写为PVC),结构式为【-CH2-CHCl】n-。 三.材料理化特性信息 性质:简称PVC。由氯乙烯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有热塑性。工业品是白色或浅黄色粉末。密度约1.4。含氯量56~58%。低分子量的易溶于酮类、酯类和氯代烃类溶剂。高分子量的则难溶解。

具有极好的耐化学腐蚀性,但热稳定性和耐光性较差,100℃以上或长时间阳光曝晒开始分解出氯化氢,制造塑料时需加稳定剂。电绝缘性优良。 四.材料的成分信息 该材料为我公司的子公司“xxx有限公司”生产,其原料为粒料。主要成分有:聚氯乙烯树脂、环氧大豆油、邻苯二甲酸二锌酯等。 五.加工时加工助剂的成分信息 材料购进后尽心拉管即可,没有添加任何助剂。 六. 化学分析 主要化学分析情况如下表 七. 有关标准 GB 15593-1995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 八.支持性文件 采用同种材料制造的一次性使用xxx,产品形状和本产品类似,

其生物学性能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检验机构检测其相关生物性能均符合要求(资料见附件,报告编号:xxx)。 九. 和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1.市售产品:一次性使用xxx 一次性使用xxx和本产品虽不是同类,但是一次性使用xxx所用材料及配件几乎和本产品一样,其在临床使用的风险程度也远高于本产品,所以把一次性使用xxx作为对比产品具有可靠的说服力。 2.材料的一致性 一次性使用xxx所用材料和本产品完全一致。 3.工艺的一致性 一次性使用xxx的生产工艺和本产品完全一致包括:加工过程、灭菌过程、包装过程、出厂检验过程等。 十. 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一次性使用xxx所用材料和本产品完全一致,原料来源也完全相同,并且一次性使用xxx及所用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已经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检验机构检测其相关生物性能均符合要求。 十一.综述 综上所述,该产品的材料为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在xxx、输血器、血袋、血液循环管路、血液分离管路等产品上,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验证和认可。所以该产品的生物学性能完全能够满足临床需要,能够确保本产品的生物学性能是安全、有效的。 该产品的对照产品一次性使用xxx生物学性能已经通过国家食

解读GB_T16886_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_系列标准

引言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为等同转化ISO 10993 系列标准,自1997年开始发布,至2004年已陆续发布16个部分。这16部分标准构成了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与试验的完整的标准体系,为国家相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使我国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内容与方法与世界接轨,在保障医疗器械在人体上的安全应用、促进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如何正确理解实施GB/T 16886系列标准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与检验人员和医疗器械制造商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实施情况看,业内人士对标准仍存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GB/T 16886系列标准,本文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在系统介绍GB/T 16886系列标准的同时,主要针对标准实施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1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组成(1) GB/T 16886.1-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ISO 10993-1:1997) (2) GB/T 16886.2-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保护要求(ISO 10993-2:1992)(3) GB/T 16886.3-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ISO 10993-3:1992)(4) GB/T 16886.4-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ISO 10993-4:2002)(5) GB/T 16886.5-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ISO 10993-5:1999) (6) GB/T 16886.6-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ISO 10993-6:1994) (7) GB/T 16886.7-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ISO 10993-7:1995) (8) GB/T 16886.9-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框架(ISO 10993-9:1999)(9) GB/T 16886.10-200X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ISO 10993-10:2002)(10) GB/T 16886.11-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ISO 10993-11:1993) (11) GB/T 16886.12-200X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ISO 10993-12:2002) (12) GB/T 16886.13-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的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ISO10993-13:1998) 收稿日期:2004-07-04 作者简介 :由少华,高级工程师,GB/T 16886系列标准主要起草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