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汉官府对小农的抚慰政策及其效果

东汉官府对小农的抚慰政策及其效果

东汉官府对小农的抚慰政策及其效果
东汉官府对小农的抚慰政策及其效果

第34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月 Vol.34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2 ──────────

收稿日期:2011-09-16

作者简介:尹建强(1980-),男,山西平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专门史。 -69-

东汉官府对小农的抚慰政策及其效果

尹建强,祁道林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广西 河池 547000)

摘 要:东汉时期,小农生活困苦,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打击,造成农民生活整体的赤贫化,流民是东汉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小农,保持其生活的相对稳定,但这些措施对小农生活状态的改观微乎其微。

关键词:东汉;小农;抚慰政策 中图分类号:

K2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1-0069-04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Eastern Han Government’s

Soothing Policy on Farmers with Small Land-holding

YIN Jian-qiang, QI Dao-li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Guangxi Modern Polytechnic College, Hechi 547000, China)

Abstract: Stable lives and economic booming of farmers with small land-holding are the basis a country’s stability. During Eastern Han dynasty, farmers led a relatively poor life under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It was a big issue with more and more farmers were exiled from their land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government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oothe farmers. But these measures were not effective enough to change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farmers.

Key Words: Eastern Han Dynasty; small farmers; policy of soothing

农业是中国古代专制王朝存在的基础,赋役的来源也主要出自农民,从事农业的人口状况自然成为统治者瞩目的对象。在东汉皇帝、豪族、小农组成的阶层结构中,如果小农经常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政府的统治也势必风雨飘摇,难以维系。正所谓惟小农之生生不息,国方可稳固长久。欲固取之,必固予之。政府对小农的抚慰政策,诸如薄赋敛、兴水利,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推广农业技术,假民公田、苑囿等等不仅是出于对小农的保护,而且更是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

一、薄赋敛、兴水利给小农带来的实惠

汉代小农家庭结构一般为五口。有两个大男、两个大女、一个使男的五口之家的算赋为503钱;有三个大男、两个大女的五口之家的算赋为600钱。对小农来说,政府对算赋的减免,不是一笔小数目。从《后汉书》各帝纪中可见薄赋敛的情况:

光武帝建武五年,“诏复济阳二年徭役。”建武六年,“诏曰:‘……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建武十九年,“……复南顿田租。……复增一岁。”建武二十二年,“地震……其口赋逋税而庐宅尤破坏者勿收责。”明帝即位,中元二年九月,“发天水三千人讨(叛羌),亦复是岁更赋。”章帝元和元年,“人无田徙他界者除算三岁。”安帝永初四年,除三年过更、口算。建光元年,郡国被灾甚者,勿收口赋。顺帝永建五年,“诏郡国贫人被灾者,勿收责今年过更。”永和三年,金城、陇西地震,被害尤甚者,勿收口赋。桓帝永寿元年,复泰山、琅邪更、算。灵帝光和六年,“复长陵县,比丰、沛。”

以上复田租、算赋、口赋、徭役,有全国范围的,但更多的是地方性的。这些地区多是受灾之地,有的是皇帝出生或临幸之地。不管怎样,减轻小农的算赋负担,无疑对于缓解其生活压力是有现实意义的。再看水利灌

第34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月

-70-

溉事业的情况:

建武七年,“(杜)诗迁南阳太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1,p1094]。永平十二年,“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明年汴渠成,帝幸荥阳,巡行河渠,诏以滨渠下田,赋予贫人。”[1,p114]“(鲍昱)拜汝南太守,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洫,渠也,以石为之,犹今之水门也),水常饶足,渠田倍多,人以殷富。”[1,p1022]元和三年,“(张)禹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熟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劳勉,遂大收谷

实。”

[1,p1497]

元初二年正月,“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二月)辛酉,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引水道,以溉公私田畴”[1,p222]。

以上的水利工事,除马援所作为新创之外,其余大多数是对前代的陂渠工事的修复而已。水利事业不比其它,一处工事的修治,所费的财力、物力甚大,但是其功效也久。所以,东汉主要承继西汉的水利工事加以修复,即可使之再度发挥功效。邓晨兴鸿隙陂数千顷田、杜诗修治陂池、马援开导水田、王吴修汴渠、孙棱兴复陂湖溉田二万余顷、鲁丕修通溉渠、鲍昱作方梁石洫渠田倍多、何敞修理鲖阳旧渠、张禹修蒲阳坡、安帝时修理太原旧渠等,都对百姓的生产带来了莫大的实惠,或“鱼稻之饶,流衍他郡”,或“滨渠下田,赋予贫人”,这些都为改善小农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保障。

二、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关键 政府向新垦地域或边疆地区,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尚多未垦之地,如史料称九江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议陷阱,而犹多伤害。(宋)均到,下记属县曰,夫虎豹在山,黿鼉在水,各有所讬,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1,p1412]。宋均是光武帝时期的人,当时,江淮一带猛兽为害,成为民患。可见,此一地区的土地未尽垦辟,实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境况,直到公元二世纪,仍然存在。如,“(法雄)南郡太守。……郡滨带江沔,又有云梦薮泽,永初中(公元107-113年)

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多”

[1,p1278]

。因此,当时的江南一带及其它边地,就有推广农业生产方法的必要和可能。如:

建初八年,“(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叔孙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

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1,p2466]。

当时庐江(今安徽庐江一带)虽已有了农业,但是由于当地百姓不知道牛耕的使用,所以面临“食常不足”的境遇,直到公元一世纪末,牛耕的生产方法才被这位贤良的地方官——王景从中原引入并推广开来。

“茨充为南阳太守,教民种柘,养蚕纤履,民之利也。”[2,p588]“南阳茨充代(卫)飒为桂阳,亦善其政,教

民种植桑柘麻纻之属,劝令养蚕织屦,民得利益焉。”

[1,p2460]

茨充在南阳、桂阳为官的时候,从教民“种柘,养蚕纤履”、“种植桑柘麻纻之属”,就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南阳、桂阳地区,百姓也是还不知道种植和养蚕织屦等事业的。诏“(任延)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以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荒,田铸岁岁开广,百姓充给”[1,p2462]。

九真虽是以射猎为业,但是也还能从事一定程度的农业。据《东观汉记》记载:“九真俗烧草种田”,可见他们的农业是发明了,不过还没有完全脱离对狩猎的依靠,所以他们的生产方法主要还是狩猎。但是由于任延对新技术的传布,即牛耕和铸作田器技术的输入,使当地由“每致困乏”进入到“百姓充给”的生产状态。

以上是江南的情况。

在北方,刘虞为幽州牧后,施行宽政,劝民农桑,使得谷一石三十钱,民人归附者百余万口。“初平元年,复征代袁隗为太傅,道路隔塞,王命竟不得达。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遂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余,以给足之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1,p2354]

在西北方面,“(崔寔)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绩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实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絍、练縕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1,p1730]。

五原产麻,但是民不知纺织之事,只能衣草。崔寔为五原太守后,教民纺织,使民得免寒苦。

江南、北方、西北之地,若非王景、任延诸循吏致力于推广犁耕,铸作田器等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地区的开发不知要落后黄河流域多少,也正是这些循吏的积极有为,使得江南、北方、西北民人的生计有了重大的改观,也为政府调江淮地区的租米救济黄河流域的不足创造了条件。

“循吏的特色不仅是‘富民’,而尤在于‘先富而后教’。”[3]王景、任延诸循吏不但把大传统注入民间,而且也努力将中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社会,不断地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范围。王景在庐江富民以后,又“铭石刻盟,令民知常禁。……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使得庐江的风气为之一变,

尹建强,等:东汉官府对小农的抚慰政策及其效果

-71-

当地秩序得到改观。任延在九真除了铸作田器,教民垦荒外,也进行了教化方面的工作。史载:“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徼下外蛮夷夜郎等慕义保塞,延遂止罢侦候戍卒。初,平帝时,汉中锡光为交阯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于延……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1,p2462]任延在九真推行的也是一般循吏的先富民后教化的政策,他在九真设婚姻之礼,推广中原的婚姻之法。至于骆越之民是否有嫁娶礼法,或者有法但与汉族不同,可以存疑。但是“岭南华风”始于锡光、任延两人的教化确是事实。

除农业技术的推广之外,改良农器或督劝农桑也是重要的。前者如南阳太守杜诗之造排铸器,后者如张堪、秦彭、崔瑗等之兴起稻田,劝民耕种,都是脍炙人口的佳话。

建武七年,“(杜诗)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请冶铸者为排以吹炭激水以鼓之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扩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1,p1094]

水排的发明,提高了农器制作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农器的改良及推广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得百姓多便。

“(张堪)……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1,p1100]

“建初元年,(秦彭)迁山阳太守。……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瘠,差为三品,各立文薄,藏之乡县。于是奸吏踞,无所容诈。”[1,p2467]

崔瑗“……举茂才,迁汲令。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1,p1724]

政府的劝督农桑、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方法的政令或诏令,要变成切实有效的现实措施,地方官吏的积极有为是功不可没的,他们对民情的关心和富民而后教化的举动本身就是对小农生产状况和生活水平的一种积极保障。

三、假民公田、苑囿

东汉时期,随着权贵豪族肆意兼并土地,侵夺民田,使得无田贫民增多。到明帝、章帝和安帝之时,赋民公田及禁苑空地与贫人的事情增加:

明帝永平九年,“诏郡国以公田赐贫人,各有差”

[1,p112]

。永平十三年四月,“汴渠成,诏以渠下田赐予平民,毋令

豪右得固其利”[1,p116]。章帝元和三年二月,……诏:“月令,孟春善相邱陵土地所宜,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与种粮。”[1,p154]和帝永元五年,“令劝郡蓄食以助五谷;官有陂池,令得采取;勿收假税二岁”[1,p177]。安帝永初三年四月,

“诏上林广成苑可垦辟者赋予贫民”[1,p213]。延平元年,“(黄香)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1,p2615]。

为救济贫民,政府或假民公田,或赋民公田,对缓解贫民的生活压力无疑是有作用的。因为统计数据的缺乏,所以无法了解多大程度上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压力。

此外,对于有土地而无力耕种者,政府贷以种子、耕具、耕牛。如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诏:“贫民有田业而以匮乏不能自农者,贷种粮。”[1,p192]这样使得流离失所的农民又能重新回到土地上来,个体小农家庭迅速破产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此外,官府还实行屯田政策。因农为兵,对于农业的发展、小农的生计,亦有很重大的影响。最初实行屯田是在西汉昭宣之时。东汉时期,对此事也很注意。所有边郡,都置有农都尉的职官,掌屯田植谷等事宜。《文献通考·田赋七》中对东汉的屯田事宜有详细的记载[4]。

“光武建武四年,刘隆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和帝永元十四年,安帝降羌烧何种反,曹凤请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关之路,及省委输之役。上乃拜凤为金城西部督尉,将徙士屯龙耆,后金城长史官上官鸿上开置归,又建威屯田三十七部,侯霸复开置东西邯屯田,增留逢二部,帝皆从之。列屯夹河,合三十四部,其功垂立,会永初中,诸羌判乃罢。”

“顺帝永建四年,虞诩上疏曰,禹贡雍州之城,厥土惟上,且沃野千里。夫弃沃壤之饶,损自然之财,不可谓利。书奏,帝乃复三郡(朔方、西河、上郡),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一亿计。明年,校尉韩浩,转湟中屯田置西河间,以逼群羌。羌以屯田近之,恐必见图,乃解仇诅盟,马续上移屯田湟中,羌意乃安。至阳嘉元年,以湟中地广,增置屯田五部,并为十部。”

“献帝建安元年,募民屯田许下。”

最后一条收效最大,效果也惊人。史称:“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掠,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羽林监枣祗,及韩浩请建置屯田,曹从之。以祗为屯田督尉,以骑督尉任俊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

第34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月

-72-

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5]虽所言有些夸张,但也突出了当时天下四分五裂、农村经济破产已经到了极点,而曹操竟能征伐四方、无运军粮之劳,若非屯田之效,怎么会有如此效果呢?

四、东汉官府抚慰小农政策的效果分析

以上举措,政府主要是针对贫民和流民,是有实效性的。小农自身生产能力薄弱,经济承受力不足,加上天灾,很容易造成小农的困乏,迫使他们背井离乡,走上流亡的道路,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件极度不容乐观的事情:一方面,小农的流亡使政府赋税的征收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小农的流亡也增加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如果再加上天灾和战乱的催化,小农很容易揭竿而起。所以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政府也往往采取赐爵的政策,以安抚流民。如:

中元二年,“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1,p96]。永平三年,“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1,p106]。永平十七年,“制曰:‘赐天下男子爵,……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1,p121]永元十二年,“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三级,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1,p186]。元兴元年,“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1,p194]。

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都通过赐爵的方式鼓励无数的流人自占[6],

以此对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流人加强管理和监督。但这只是政府的一厢情愿,况且政府的赐爵,主要是为了诱使农民或流人“自占”,进行户口登记,加强对脱籍农民的管理。这一政策的实效性远不如使其安业,固定于土地,或给与谷物更有效。如:

光武帝建武六年“……(李忠为丹阳太守)垦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建武)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1,p756]。献帝末,

“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1,p2367]。“(童恢辟为公辅)比县流人归化,徙居二万余户。”[1,p2482]

对流人(民)管理比较好的措施就是招抚流人(民)垦田,使其享有生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垦田数,又能解决流人对社会造成的不稳定性,效果也较为显著。如“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徙居二万余户”,但这也只是暂时缓解小农生活的压力,他们获得的土地随时都有再被豪族兼并的可能。小农永远都处于一个对土地获得又失去的

循环之中。

小农在历史上出现之日,被兼并、破产的现象就与之同来,东汉时期尤为显著。农民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赖土地,因而天灾对于农民的打击就特别严重。正如丘逢甲所作《蝗》诗所言:“所过无完田,千里成赤地。农夫不敢伤,额间有王字。”[7]东汉是灾害较为频繁的一朝,195年间,有灾年为115年,灾年率达58.97%。伴随着灾害的频繁发生,农民的困乏不绝于书。为此,官府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流民的增加,稳定脆弱的小农经济,其中最有效的便是假民公田、苑囿和屯田。但小农在一定时期获得的少量土地终不免被豪强所兼并,土地的获取与否,已不是小农能否稳定的根本,而是小农生活权利的被剥夺决定了小农最终流亡的命运。私有制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弱势,交换经济的发达,最终决定了小农的贫困与流亡。

总之,东汉政府采取的一些抚慰小农的措施,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改善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东汉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整体低下,东汉小农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个体小农家庭根本无力抵御频发的自然灾害的袭击,因而往往陷入困顿的境地。而在天灾之外,东汉豪强地主趁机兼并土地,政府在灾年照样收租等原因,更加剧了天灾给小农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影响下,东汉小农整体上贫困的状况并没有因为政府的一些积极措施而得到根本改变。

[参考文献]

[1]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59.

[4]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 [5]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14.

[6] 高敏.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变[J].文史哲,1978(1):

54-57.

[7] 丘逢甲.柏庄诗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23.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浅析汉朝的外交状况及其影响

浅析汉朝的外交状况及其影响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都知道,汉朝是我国古代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朝代,汉朝的国家版图相对于秦朝有很大的扩张,这跟它的外交政策有莫大的关系,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汉朝的亦武亦和的外交政策对其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元前三世纪,匈奴被冒顿单于统治,国力非常强大,多次侵犯汉朝边境。西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匈奴军队佯装后退,汉军则迅速北进到平城白登山。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刘邦与汉军被包围七天七夜。最后刘邦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逃出重围。由于长年战乱,国家初定,经济残破,汉朝采取和亲政策力求与匈奴暂时维持和平。到了景帝时期,汉朝一方面继续和亲,另外也在边境进行屯田移民,在国内则实行复马令来增加马匹,加强士卒训练并大量制造兵器,这些都是预备反抗的准备。 汉武帝年间,派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对匈奴进行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朝占有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关系,为汉朝与西域之间开辟通道,而匈奴则狼狈北徙漠北。汉朝虽一举将匈奴击溃但自身也元气大伤,武帝遂轮台悔过下令休养生息。后来,在汉匈大战中战败的匈奴帝国分裂为五部,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要求与汉和亲,结为亲家。汉元帝以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是为昭君出塞。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又分为两部,分别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韩邪之孙比为单于,与汉朝关系友好。北匈奴立蒲奴为单于,在明帝时期一度侵扰汉朝边境,被击退。章和元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单于被杀,其中五十八部降汉。永元八年,汉车骑将军窦宪等征伐北匈奴余部,单于遁逃,窦宪在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此后,一些北匈奴南降汉朝,另外一些则向西迁徙改变了欧洲历史格局,而欧洲的罗马帝国竟然被逃遁的匈奴残余势力所颠覆!可以说汉朝的这场胜仗实际是间接毁灭了罗马帝国。 西域在汉朝早期是指南疆一带,后来扩展到天山以北和中亚东部。西汉中早期,西域地区为匈奴所控制。汉武帝时期,于建元三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以联合夹击匈奴。张骞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并在匈奴娶妻,十余年后逃出,经大宛等国到大月氏,但未能取得夹击匈奴的答复。后来张骞东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元朔三年才返回长安,回来时只剩他和随从堂邑父三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并来到长安。元狩四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约乌孙共击匈奴。虽然张骞未能说服乌孙国王夹击匈奴,但是张骞却与其使节先后游历了大宛等国,后来亦由各国使节陪同,返回长安,从此以后,汉朝与匈奴反复在西域地区争夺。元封六年,汉武帝以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细君死后,汉又在太初四年以解忧公主续嫁。同年,汉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国都转投汉朝。汉武帝在乌垒设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到宣帝时,汉又驱逐匈奴驻在西域的僮仆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汉末期,西域各国又因汉朝衰落而脱离汉朝的控制。东汉明帝初年以后,汉朝又恢复了西域的关系,并于永平十六年在乌垒设西域都护,派班超负责西域事务。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经条支、安息等国,到大秦西界而还。随著西域局势的稳定,商旅往来日益频繁,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公共经济学》樊勇明(第二版)复习题答案

《公共经济学》樊勇明(第二版)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在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含义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属于( D ) A、广义政府 B、狭义政府 C、统一公共部门 D、一般公共部门 2. 政府经济行为的核心是(D ) A、提供公共产品B 、进行宏观经济调控C、确保国际收支平衡D、根据法律程序进行的财政收支预算 3. 公共经济学起源于(C ) A、宏观经济学B 、微观经济学C、财政学D、福利经济学 4. 《赋税论》的发表开创了财政学的先河,其作者是(A ) A、配第B 、斯密C、布坎南D、帕累托 5. 公共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是(C ) A、凯恩斯B 、斯密C、马斯格雷夫D、斯蒂格里茨 6. 马斯格雷夫在(A )中首次提出“公共经济”这一概念。 A、《财政原理:公共经济研究》B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C、《国富论》D、《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 7.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应该确保结果是公平的”这是一个(B ) A、实证命题B 、规范命题C、既是实证,也是规范命题D、既不是实证,也不是规范命题 8. 在市场机制下,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核心手段是(A ) A、价格机制B 、行政命令C、价格和行政机制D、以上都不是 9. 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A ) A、资源稀缺问题B 、价格问题C、国民收入分配问题D、效率问题 10. 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之一是(A ) A、MSR=MSC B 、TSR=TSC C、SR=SC D、TSR不等于TSC 11. 当人们消费某种产品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人们从每一单位产品中获得的效用是(B ) A、增加的B减少的C、相对不变的D 没有效用发生 12. 基尼系数是一个客观的衡量公平程度的参考指标,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超过(C )时,意味着社会不公平已经超过了警戒线。 A、0.35 B、0.40 C、0.45 D、0.50 13. 在资源配置中,以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可以利用多种政策工具,以下不属于公共支出这一政策工具的有( A ) A、政府税收 B、政府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 C、财政补贴 D、政府购买支出 14. 政府作出一项决策一般都比私人部门决策慢,主要是因为当中要经过几个时滞,下面不属于公共决策经过的时滞有( D ) A、认识时滞 B、决策时滞 C、执行与生效时滞 D、反馈时滞 15. 下列产品市场中,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是(B ) A、计算机市场B 玉米市场C、自行车市场D 服装市场 16. 市场失灵是指(B )

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在我国古代史上的贡献;了解汉匈和战的史实;掌握汉武帝军事上大一统的成就。 2.课标分析: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秦汉时期日渐强大进入鼎盛。对北方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汉匈的和战既促进匈奴的封建化进程与民族融合的步伐,又是西汉军事上大一统的措施与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军事和民族关系的角度介绍西汉的强盛,顺延着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而来,也因为西汉的弱强而和战,匈奴在与汉朝和战的过程中封建化进程加快,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也加强,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基础。因此,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匈奴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汉朝在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的系统性把握还不够,但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不同程度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科学性,更要注重趣味性。由于年龄的制约,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一定难度,对民族关系的主流把握还不一定准确,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等,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意识。 ②掌握匈奴与汉朝“和”与“战”的表现,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改变,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各民族间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一、概念题 1.政策评价(北大2002年研) 答:政策评价是指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政策效果一般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政策评价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政策结果评价。它是对政策执行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程度的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各种结果。若政策结果实现或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可称这项政策是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无效的。 (2)政策效益评价。它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人们所需求的结果,这是件好事。但要看到政策结果产生的基础是人们自觉的政策投入,包括各种资源。 (3)政策效力评价。它是对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综合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对社会及政策对象的综合影响力。这种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有长期、短期效应,有直接、间接效应。 2.政策评估(中央财大2010研;中南财大2007研;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公共政策评估(河海大学2013年研) 答: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

据。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政策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同时通过政策评估,还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 3.非正式评估(首都经贸大学2008年研) 答: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4.政策的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中山大学2009研) 答:(1)政策的内部评估是由行政机构内部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它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实施的评估。 (2)外部评估是由行政机构外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它可以是由行政机构委托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的咨询公司,大专院校进行的,也可以是由投资或立法机构组织的或由报纸、电视、民间团体等其他各种外部评估者自己组织的。 (3)内部评估最大的优点在于评估的主体本身就是公共部门内部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但评估往往会附着一些自利行为,代表着某一部门的局部利益,这使内部评估容易走向片面性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外部评估优点在于外部评估者更为客观,但是外部评估也存在获取资料困难等问题。可见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各有其利弊,在实践中,应把内、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朱晶晶,肖存泉(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昌 330013;中国银行福清支行,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⑶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高企的现象,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年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以来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约1.7万亿元央票,正回购额超过1.8万亿元。银行为回收流动性采用了这么多政策,但必须看到,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仅到11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31 639.4亿元人民币,扣除央行净回笼的2.63万亿元,仅外汇占款一项,基础货币新增约5 000亿元。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基础货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但是绝对量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可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2007年,通过在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所回笼资金5.14万亿,但净回笼仅为8 200亿元,比去年增加不到一成。原因在于今年有高达3.6万亿元的央行票据到期,如果再加上正回购量,则到期资金量高达4.4万亿元。因此,虽然通过央行票据等收回了部分流动性,但这些央票以后还会到期,只是把更猛烈的流动性问题给推迟了,因此,很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压下去。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方法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方法 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判定一项政策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标,并由此决定这项政策应该是延续、调整,还是终止。同时,只有通过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对公共政策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总结得失与教训,为以后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 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实施以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并及时反馈。这种活动就是公共政策评价。它由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所组成:1、规范,即确定公共政策评价得以进行的标准;2、信息,即收集有关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3、分析,即评价者运用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是公共政策评价最基本的活动;4、建议,即对未来的公共政策实践提出建议,以决定现有的公共政策是否继续实行、修改或是终结,是否要采取新的公共政策。 关于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公共政策评价主要是对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价;对公共政策全过程的评价;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即“政策评价就是对政策的效果进行的研究”。由此,可以把公共政策评价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二公共政策效果评价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動有着重要的区别: 首先,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其次,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再次,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公共政策及其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公共政策一开始就有评价活动的进行,但是

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

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摘要:在公元前3世纪末,在我国的蒙古高原上崛起一个强大的政权—— 匈奴。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统一整个蒙古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与南方的大汉朝对抗了近400年,本文着重从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说起进而掺杂一些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例如:在文中本人将主要说明一下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进而就战争的性质进行简要的评析等。 Abstract: In the 3rd century BC, in China's rise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a powerful regime - the huns. He rapidly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werful slavery dynasty unified the Mongolian plateau. Against the south of the han dynasty for nearly 400 years,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bout then doping some views and opinions on the war. For example: in this paper I will mainly explain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nd then briefly analyzes the nature of war etc. 关键词:西汉、东汉、反击、匈奴、正义、非正义 Keyword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unter, the huns, justice and injustice 关于汉匈之间的战争,我首先要讲的是这只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与现代意义上的侵略和反侵略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但因发动战争的主动方及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同又存在着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并且在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中不同的阶段又有所不同。 (一)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 汉初,汉朝刚刚统一,内部矛盾尚未解决,国力尚弱。而此时,匈奴正是国力鼎盛之时。《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当此之时,匈奴屡犯汉朝边界,汉朝由于打不过匈奴,自高祖至景帝“四帝一后”当政期间,汉廷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偶有反击,也只是到达边境,从未越境击之。而匈奴却屡屡犯境,杀掠百姓,抢掠财物。搞得长城附近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此时,不言而喻汉与匈奴的战争汉是正义的,而匈奴是非正义的。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匈奴在优势条件下,却没有急于大规模的进攻汉朝,进而臣服汉朝甚至是灭亡汉朝,这对汉朝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我想这除与汉朝屈辱的和亲政策有密切关系外,也与生活在空旷草原上的民族所造就的粗犷、豪迈、不拘小节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匈奴人不像汉人一样经常尔虞我诈,机关算尽。 正当匈奴陶醉于汉的和亲所带来的好处之时,汉朝政府采取一些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全力发展自身国力,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准备未来的反击。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历经“文景之治”的繁荣,社会生产得到极大恢复

公共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一致同意悖论:一致同意规则在逻辑上鼓励局部小型的“一致同意体”出现,因为人数越少,达成一致同意越容易,结果是局部达成一致同意的小型“一致同意体”越多,实现社会整体的一致同意就越困难。 中位选民定理:中间投票者,又称中位选民,是指对某一方案的需求选择持中间立场,或者说是其偏好处于两种投票人对立偏好的中间状态的投票者,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他的偏好选择结果刚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选择序列的中间。 利益集团: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并能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团体。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权力,但却能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以谋求对集团有利的提案支持。 自然垄断: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经济范围性及成本的弱增性,这就使得单一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企业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一家公司或者几家公司,经济学中把这种由于技术原因或者特别的经济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 非价值性产品:所谓非价值性是指社会从伦理规范的角度否定产品功能的市场价值。因此,非价值性产品是指在竞争性市场可以形成自由配置,但因社会伦理道德禁止或限制其生产的产品,如毒品、麻药、核燃料、原子反应堆等。 进入与退出规制:为了获得产业的规模经济和成本弱增性,规制者需要限制新企业进入产业。同时,为了保证供给的稳定性,还要限制企业任意退出行业。 社会性规制:社会性规制是政府为了消除由于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而进行的规制,其意义在于避免由此可能引起的各种危害,比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各种事故造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企业趋利行为产生的低质产品对安全和健康的损害等。社会性规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相关活动制定标准。 公共支出:各级政府履行其必要职能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成本,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为实现收入分配而进行的转移支出。 瓦格纳法则: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法则指出,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不断增长的,即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不断增长。瓦格纳集中分析了公共支出的需求因素。从对理论发展贡献来看,瓦格纳对于公共支出演变趋势的分析,更多的是指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现象,而没有探讨和指出引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非均衡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将经济分为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进步部门的生产率高,非进步部门的生产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进步部门在规模经济和技术革新上有优势,从而劳动生产率的累积性得以提高。鲍莫尔把公共部门视为非进步部门,私人部门视为进步部门。他认为,公共部门生产力相对落后是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因为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公共经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为了维持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需要将更多的要素投入到公共经济部门中,如公共部门的工资与私人部门的工资呈同方向且等速度,这便导致了公共支出的增长。

宏观经济学两大政策的效果习题答案

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总结:两者实质: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绘图说明) 4.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额(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注意,这是有条件的) 6.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 7.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M1);在狭义的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M2);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M3) 二选择题 1.B 不妨考虑古典主义极端情形 2.C 货币政策非常有效财政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形 3.A 财政政策非常有效的情形 4.A 货币供给影响利率,利率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 5.D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6.C 挤出效应发生机制 7.D 收入水平的决定 8.B 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9.B 平衡预算乘数,乘数论 10.B e↑ ,i↑,y↑,t↑,g不变,所以BS=t-g ↑ 11. C 12.C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摘要: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1-7836-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高企的现象,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

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年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以来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约1.7万亿元央票,正回购额超过1.8万亿元。银行为回收流动性采用了这么多政策,但必须看到,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仅到11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31 639.4亿元人民币,扣除央行净回笼的2.63万亿元,仅外汇占款一项,基础货币新增约5 000亿元。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基础货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但是绝对量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可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

浅析我国2008年货币政策

浅析我国2008年货币政策 2008年宏观经济背景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风风雨雨,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既有以经济过热和通胀为特点的,也出现过经济增幅回落的情况。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至今大约进行了6次宏观调控,在克服“急刹车”和“硬着陆”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汲取了不少教训,调控思路和方式由过去的“一收就紧、一放就乱”的“一刀切”,逐步转变为区别对待的“微调”和“点刹”,手段也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计划指令,发展为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行政手段灵活配合。 货币政策调整及分析 (一)利率的调整 在2008年上半年,利率政策在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尽管物价水平在上半年处于高位,但央行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存贷款利率水平并未相应调整,利率并未像往常一样担当起"从紧货币政策"的重任。在雷曼事件的当天,央行就宣布,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然而,此次利率的调整是非对称的,央行只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利率并未做任何调整,这与原来每次利率调整均有意无意地扩大银行净利差的利率调整相去甚远,这对银行盈利前景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冲击。鉴于此,在10月8日前后,全球主要央行掀起了一轮协同降息的高潮。于是,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降息27个基点,这次同时降低了存贷款的基准利率。10月29日,中国第三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11月初,中国政府提出了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进一步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3个月之内的第四次利率调整,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同时将活期存款利率由原来的0.72%下调至0.36%。12月23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决定从2008年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在这一系列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定存款利率由原来的4.14%下调至了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则由原来的7.47%降到了5.31%,五年期以下(含五年期)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到了3.33%。 在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央行还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主要是在住房抵押贷款领域进行的。10月22日,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可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档次基准利率之上,对居民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向下浮

(完整word)公共政策分析(含答案),推荐文档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就是政策执行组织和成员根据相应的政策执行职责,凭借着公共权力,配置政策资源,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是对备选政策方案的手段措施、有效性、将产生的后果等方面所作的一系列分析、证明和综合评定,从不同的角度为方案抉择提供科学依据。 4.评估主体:是指政策评估者的主体构成,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以及政策的目标群体等。 5.政策效果:是指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 6.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损益分析是将政策过程中准备付出或已经付出的代价与已经取得或准备取得的收益的大小相比较,衡量其得失的一种方法。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考虑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使政策效益达到最大化的方法。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1) 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此为其一般性目的或政治意义所在。公共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政治活动,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合法性是它的必然指向。 (2)保证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此为其特定目的或管理意义所在。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一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在给定的条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使产出水平提高,这是毋须质疑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研究是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展开的。从IS—LM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变化所导致IS曲线的变化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研究影响政策效应的因素实际上就是研究IS曲线、LM曲线中的各参数的数值及其变化对曲线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对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从I 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上看,这种影响的大小会因IS曲线和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IS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这一结果可以用下图表示。

上图中,假定LM 曲线的斜率不变,初始状态下的均衡收入y 0和利率r 0也完全相同,现假定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相同的一笔支出量均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假定右移的距离是E 0E 3,E 0E 3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积,即E 0E 3=K g ·Δg ,也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带动国民收入增加若干倍,这其中的原理在前面的内容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由于IS 曲线斜率的不同,国民收入的增加额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两者的增加额y 0y 1和y 0y 2均小于E 0E 3,原因是要想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额为E 0E 3,必须保持利率水平不变。但是,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是不可能的。因为IS 1曲线、IS 2曲线向右分别平行移动到IS 1′和IS 2′时,在(r 0,y 3)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势必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导致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供给不变(LM 曲线不变),这势必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必将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导致私人投资水平下降以及总需求水平进一步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走私人投资的问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斜率而异 r 0123r r 1 r 0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必考知识点1汉武帝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汉武帝能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2 两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把匈奴一直追到漠北,使得匈奴再也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 3西汉初期,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国力不够强大。 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这次战争的汉军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在漠北地区,这次战争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 汉武帝雄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汉朝与西域的两种主要关系是战争关系及和亲友好相处。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边境得到了安定;而典型著名的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统治时期。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7霍去病的功绩:

他把国家利益高高放在自己个人利益之上,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万里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把匈奴驱赶于大漠之上,使得朝廷受四方万国来朝。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货币政策分析

我國貨幣政策分析 隨著我國の不斷發展,經濟水準の不斷提高,我國の貨幣政策也在不斷の更新變換。下麵,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の貨幣政策吧。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の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の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の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の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の上升。 我國の貨幣政策工具則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の手段。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中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為“保持貨幣幣值の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の增長。”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和再貼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貸款規模控制、特種存款、對金融企業窗口指導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間接調控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直接調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畫等工具。1998年以後,取消了貸款規模控制,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の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政策、匯率政策、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等。

而我國貨幣政策實施の過程,就是政府基於特定の經濟金融環境,選擇運用適當の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通過不同の傳導機制和傳導管道來影響現實經濟運行,實現預期調控目標の過程。從我國現實の貨幣政策實踐效應來看,貨幣政策の預期政策目標與實際運行效果之間常常存在一定の偏差。這種偏差有時較小,則貨幣政策效應明顯;有時又明顯偏大,使得貨幣政策の效應較弱。這就現實の對我國貨幣當局提出了貨幣政策效應問題。 1998年以來,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增速放慢,我國實施了以增發長期建設國債為主要內容の積極財政政策。7年來共發行長期建設國債9100億元,平均每年拉動GDP增長1.5—2個百分點。在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の情況下,1998—2003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達到8%,這對於擴大投資,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彌補了政府投資資金來源の不足。 當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在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這24個月期間實行了適度寬鬆の貨幣政策,即是非常時期の非常態の貨幣政策。期間,央行在下調再貼現利率の同時,先後五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2009年我國利率政策基本保持穩定。但從2010年2月份開始,CPI漲幅已超過1年期存款利率,11月份CPI數據最新發佈,CPI指數已經“破五”,負利率形勢進一步深化。 2010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明年將實施積極の財政政策和穩健の貨幣政策。經濟工作の“穩增長”將替代之前の保增長”。與適度寬鬆相比,穩健の貨幣政策是一種可根據經濟形勢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公共经济学含义: 1)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公私部门分工结构的科学。 2)研究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学科。 3)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 2、帕累托效率: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最有效率的。 3、市场失灵的成因: 市场势力(垄断、自然垄断等) 市场残缺(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市场能力不足(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垄断的鉴别与治理: 垄断的鉴别(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产品的流动性) 治理(反垄断立法、征收超额税收、公共定价) 财政政策的职能: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章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指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或他人造成损害(或受益),外部性是因产权不明晰造成的。 正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

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为什么外部效应会使市场的结果无效率: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市场无效率就是由于外部效应的有害影响造成的。 解决外部性私人方法: 1)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 2)慈善行为 3)将不同类型经营结合在一起 4)利益双方签订合同;(前提:产权可以得到界定,交易成本较低) 解决外部性公共政策: 1)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 2)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庇古税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3)其他政策:技术政策,专利法 第三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1、私人产品特性: 1)效用的可分割性 2)消费的竞争性 3)受益的排他性; 私人产品也可以分成两类,即纯私人产品和俱乐部产品。纯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同时具备排他性竞争性特征的产品,包括大多数私人产品。此外还有一类称为“俱乐部产品”。这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由个人出资,并在此范围内的所有个人都可以获得利益的产品,如消费合作社等。 纯公共产品: 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有非分割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