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学课本(完)

训诂学课本(完)

训诂学课本(完)
训诂学课本(完)

1

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儒林传:“景帝时,(丁)宽为梁孝王将军距(拒)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师古曰:口说其指,不为解说之传。)疑者则阙,弗传。”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

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3

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左传。宣公十二年,之战中楚庄王说:“夫文,止戈为武。”

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4

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毛传:“兴也。摽,落也。盛极则隋(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诗。周南。葛覃:“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孔颖达疏曰:“中谷,谷中,倒其文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类此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释文》:“其人能靖者与,绝句,与,音余。”7

“何当,犹云合当也;何合声近,故以何当为合当。杜甫《画鹰》诗:“绦镟光堪摘,轩盈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此何当字紧承上二句之堪字可字,一气相生,言合当击凡鸟也。”

8

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癸酉,师陈于鞌。邴夏侯御齐候,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声。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说:“不义不暱,厚将崩。”杜预注云:“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11

《水经注》:“水流松果之山。”(河水四)钟伯敬本“山”讹作“上”,遂连圈之,以为妙景。其可笑如此。松果之山见《山海经》。

12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而去走。”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尚书。洪范》孔颖达《正义》引此,下有“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二句。“直”、“黑”二字为韵,王念孙以为今本脱,当补。

段玉裁《经韵楼文集》卷八《与阮芸台书》:“‘泉流水下滩’不成语,且何以与上句属对?昔年曾谓当作‘泉流水下难’,故下文接以‘冰泉冷涩’。难与滑对,难者,滑之反也。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

13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576页)孝、廉分科,前所未闻。各一人谓一郡一人,一国一人。

这是说“孝、廉”之间的顿号当删。“上诏公脚大夫悉心陈过失;又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贤良方正能直言总为一科。各一人,谓公卿大夫每人举荐一人,非分为三科,科各一人也。

这是说“贤良、方正、能直言”中间的两个领号当删。

“山阴公主,帝姊也……尝谓帝曰:‘妾与陛下,男女虽珠,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附马一人,事太不均。'帝乃为公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 4077页)面首的出处就在这里,可是标点有问题。“左右二十人”,是左右各三十人呢,还是左右共三十人呢?史家不应如此胡涂。原来这个不体面的差使的职称叫做“西首左右”,三十人是共三十人。“面首左右”省称“面首”是后来的事情,这里用的是全称。把它割裂成两段,使左右属下,于是人数成了问题。案以“某某左右”为侍从的职名创于江南,延及北朝。

这是说“面首,左右三十人”之间的逗号当删。

第二类是因不明词义而误之例: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1181页) “收不售与欲得”六字为句,义欠明确,看胡注引颜师古的话“言卖不售者(售:卖掉)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可知“与”是

动坷,非连词。“不售”后应有逗号。

最易发生标点错误的原因是不明一些

常见字的古义,好像这些字的意义明

白易晓,没有什么值得斟酌的,于是

往往望文生训而致使标点错误。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

土之宜,而布其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标点本《春秋

左传集解》第643页,将这句话误断

为:

先王疆理夭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

《仪礼?既夕?家人}: "家人物土"郑

玄注。

三国志、魏书、华伦传:“复与两钱散,

成得药,去五六岁。”

15

《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

版)有邵定翁《插田》诗:“邱嫂拔秧

哥去耕。”注曰:“邱嫂,阿三的嫂子,

姓邱。”

《明清笔记故事选择》(上海古籍出

版社出版)有《冯婉贞》:“所击杀者

无虑百十人。”注曰:“无虑,肯定。”

马茂元《楚辞选》有《离骚》:“心

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注曰:

“犹,小犬。豫,同预,敏感也。这

里涵有主张不定的意思。人带着犬走

路,犬总是预先走在人的前面。当它

跑了一段路之后,又觉得不放心,跑

回来找它的主人。如此时前时后,来

回不息地走着。因此说人的行动没有

决断叫犹豫。狐性多疑而听觉灵敏,

冬天河上刚结冰,狐一定要伏在冰上

听听,如果下面听不到水声,它知道

冰结得很厚,才敢过河。这是狐的多

疑具体表现之一。所以说人的多疑叫

做狐疑。犹豫,狐疑相对成文,犹和

狐都是以名词作为形容词。一说,犹

是麂一类的兽,善登木。听到人声就

豫(预)先爬上树,听不见人声又爬

下来,如此上下不息,所以叫做犹豫。

一说犹和豫都是兽名……”

16

乐府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反。”

《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

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

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

困。”

张籍《离妇》诗:“堂上谢姑嫜,长跪

请离辞。”

柳宗元《袁家渴记》:“每风自西山而

下,振动大木,掩冉众草,纷红骇绿,

蓊葧香气。”

19

《明清笔记故事选译》有《中山狼

传》,文中那头老母牛说:“我亦自谅

(信也)可得帷席之蔽,如马狗也。”

译文是“我自己也认为可以象狗马一

样,一辈子有个栖身的地方了。”

20

《辞源》信字下云:“……古人谓使者

曰信,今书信、信札之义本此。”

《辞海》信字下云:“一,诚也。……

按诚信有不差爽之义,引申义,凡事

之依期而至无差忒者,皆谓之信,如

风信,潮信……;二,使者也……按

今谓书函为信,以其由使者□来也。”

例如《辞源》“管”下云:

(1)乐器名。《礼》:“均琴瑟管箫。”

(2)凡圆柱中空者,皆曰管,如人身

之血管,化学器之吹管。(3)笔驱曰

管。《诗》:“贻我彤管。”(4)经理其

事曰管。(5)枢要也。《荀子》:“圣人

也者,道之管也。”(6)贯也。《礼》:

“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7)管钥

也。俗谓之钥匙。《左传》:“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8)拘束也,如管教、

看管。(9)姓,周文王子管叔鲜后。

25页

叔向说《周颂。昊天有成命》一诗,

说明早在春秋时代,训诂已行。这是

训诂学史上的著名例子。

晋国的大夫羊舌 (叔向是他的字)

聘于周,“(周卿士)单靖公与之语,

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

曰: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

凤夜基命有密,于,缉熙! (亶)厥

心肆其靖之。

是道成玉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

能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称昊

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

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

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

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

厚也,肆,因也。靖,和也。其始也,

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

信宽,帅归于宁。其终也,广厚其心,

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

于固和,故曰成。”

另外,在先秦的其它典籍中,也已出

现了训沽的记载:

周易?说卦: “乾,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 巽,入也;坎,陷也;离,

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左转。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命,再

宿为信,过信为次。”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

教也。序者,射也。”

27

“士生三古后,时之相去,千百年

之久。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

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

《易》有施(雠)、孟(喜)、梁丘(贺)、

京氏(方)之学;

《书》有大小夏侯(胜及其侄建)欧

阳氏(生)之学;

《礼》有后氏(苍)之学;

《诗》有齐(辕固生)、鲁(申培公)、

韩(燕人韩婴)三家之学;

《春秋》有胡毋生、董仲舒得公羊之

学。

29

《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

河间献王德“所得书皆古文先秦

旧书,《周官》(周礼)、《尚书》、《礼》

(仪礼)、《礼记》、《孟子》、《老子》

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30

“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

孔子致治之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

义’,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

妄。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

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

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而

其流弊为烦琐。”

31

《汉书。两夏候传》记载夏候胜“从

始昌(夏候胜族父)受《尚书》及《洪

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卿,又从

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

善说礼服,欲为博士、光禄大夫。会

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

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

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

袄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

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

谋欲废昌邑玉。光让安世以为泄语,

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

《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

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

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

经术士。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

后,废昌邑玉,尊立宣帝。光以为群

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

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

36

“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序是魏晋人

作。《书》凡易读者皆古文,伏生所传

皆难读。如何偏记其所难而易者全不

能记?”

“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

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

典祀以合今之制度。”

3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其说诸物,大抵略于形状,而详于

名义,寻究偏旁,比附形声,务求其

得名之所以然……其诠释诸经,颇据

古义,其所援引,多今日未见之书。”

朱嘉是集宋学之大成者。他说:

“治经者,必因先儒已成之说而推之。

借曰未必尽是,亦当究其所以得失之

故,而后可以反求诸心而正其谬。此

汉之诸儒所以专门名家,各守师说,

而不敢轻有变焉者也。”

40

(2)古音学萌芽。南宋初吴械发现古谐

声偏旁相同的字古韵必同部。E芸页

军王训沽学上的意义很大。钱大昕说:

“才老(棫字)博攻古音以补今韵

之阙,虽未能尽得六书谐声之原本,

而后儒因是知援《诗》、《易》、《楚辞》

以求古音之正,其功已不细。古人依

声寓义,唐宋久失其传,而才老独知

之,可谓好学深思者矣。”

《诗集传》云:

“以祈黄考,犹曰以介眉寿耳。古

器物款识云:‘用蕲万寿、用蕲眉寿、

永命多福,用蕲眉寿,万寿无疆' 皆

此类也。”

例如他说:

“杨雄之经,宋祁之史,江西诸子之

诗,皆斯文之蠹也。散文至末人始是

真文字,诗则反之矣。”

46

段玉载《广雅疏证?序》说:“小

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推求,

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

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

者互相求,举一可得五……圣人之制

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

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

于得音,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

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

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三代小学

之书不传,今之存者,形书《说文》

为之苦,《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

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

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

《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

《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

目也。义属于形,是为转注;义属于

声,是为假借。稚让为魏博士,作《广

雅> ,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汇

綷于是。不孰于古形、古音、古义,

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己

亡者,无由比例推测,形失则谓《说

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

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

文》所说之本义而废其假借,又或言

假借而昧其古音。是皆无与于小学者

也。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王

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

而已矣!”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说:“《说

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

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

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

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

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

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

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

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

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

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

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

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

训话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于古

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

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

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

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

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

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

本字废借字,不以借义易本字,揆诸

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

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

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

矣!若夫辩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

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

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

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

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说:“窃

以训话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

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

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

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

夭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寐,

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

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鲜会通,

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歧矣。今则

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

体。”

王力先生说: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

音’。这是清代训诂学的宣言。清儒就

是根据这一原则来进行训诂工作的。”

48

“六书依声□事,假借相禅,其用至

博,操之至约也。学士茫然莫究,今别

为二十章,各从乎声以原其义。”

“今从《永乐大典》中得善本,因

广搜群籍之引用《方言》及注者,交

互参订,改正讹字281,补脱字27,

删衍字17,逐条详证之,庶几汉人训

诂之学,犹存于是,俾治经读史、博

涉古文辞者,得以考焉。”

49

“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有

名之见,其弊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

暴,即依傍昔贤以附骥尾……私智穿

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

是而从无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

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

失与之等。”

二是"实事求是,不主-家",②摒弃门

户之见的陋习,兼收并蓄,精益求精

的治学态度。他说:

“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汉儒训

诂,有师承,有时亦傅会;晋人傅会

凿空益多;宋人则恃胸臆以为断,故

其袭取者多谬,而不谬者反在其所

弃。”

梁启超评论说:

“目震所治者为‘汉学',实未当

也。震之所期,在‘空诸依傍’:晋宋

学风,固在所诋斥矣;即汉人亦仅称

其有家法,而未尝教人以盲从。”

戴震作学问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他追

求的是尽善尽美的吁分之元。他在给

友人的信中讲述自己寻求十分之见的

过程:

“凡仆所以寻求于遗经,惧圣人

之绪言阇汶于后世也。然寻求而有获

十分之见者,有未至十分之见者;所

谓十分之见,必征诸古而靡不条贯,

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未

兼察;若夫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于

众说以裁其优,出于空言以定其论,

据于孤证以信其通;虽溯流可以知源,

不同睹渊泉所导,循根可以达杪,不

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见也;

以次治经,失不知为不知之意,而徒

增一惑以滋识者之辨之也。……既深

思自得而近之矣,然后知孰为十分之

见,孰为未至十分之见。如绳绳木,

昔以为直者,其曲于是可见也;如水

准地,昔以为平者,其坳于是可见也,

夫然后传其信不传其疑,疑则阙,庶

几治经不害。”

他的学问可以说达到了淹博、识断、

精审的水平,正如章太炎所说:

“戴学分析条理,□密严栗;上溯

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

戴震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对清代

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清代乾嘉年

间形成的良好学风与他的影响分不

开,所以梁启超说:

“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

立,盖未可知也。”

51

王力先生对王念孙在训诂学上的贡献

给予高度评价,他说:

“如果说段玉裁在文字学上坐第

一把交椅的话,王念孙则在训诂学上

坐第一把交椅。世称‘段王之学’;段、

王二氏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们的著

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

碑。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有许多好

东西是值得我们继承下来的。”

52

“至于经典文字,声近而通,则有

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

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

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

解之,则以义害辞。是以汉世经师作

注,有‘读为’为例,有‘当作’之

条,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

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也。

然亦有改之不尽者,迄今考之文义,

参之古音,犹得更而正之,以求一心

之字,而补前人之阙。”

不称"引之谨案"的,也是他自己的

话,下面举两个例子。

《经义述闯》卷19:耸之以行杜

注曰:“耸,惧也。”《汉书?刑法志》

“耸作“□”,师古注曰:“□,谓奖

也。”家大人曰:颜说是也。“耸之以

行”,谓举善行以奖之,故《楚语》: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

以戒劝其心。”韦注曰:“耸,奖也。”

《方言》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

相劝曰‘耸',或曰□(□与奖同)。中

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劝语,亦曰‘耸'。

又曰:‘怂勇',劝也。南楚凡己不欲

喜而旁人说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

谓之怂勇。”怂与耸义亦相近。

《经义述闻》卷31:弔引之谨案:

“弔”字有祥善之义,而学者皆弗之

察。……“淑”“弔”古字通。哀十

六年《左传》“闵天不□”,郑仲师

注《周官?大祝》引作“闵天不淑”。……

后人“弔”音丁击反者训为“至”,多

啸反者训为“闵伤”,强加分别,而“弔”

之为“善”,卒无知之者。

53

《经传释词》中也有不少叙述王念孙

对一些词的解释的地方。例如卷九

“终”字条下曰:

“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

僖二十四年《左转》注,‘终犹已也’。

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

故曰,词之既也。《诗。终风》曰:‘终

风且暴。’《毛传》曰:‘终日风为终风。’

《韩诗》曰:‘终风,西风也。’此皆

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

也,言既风且暴也。……《燕燕》曰: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言既温且惠

也。《正义》曰:‘终当颜色温和,且

能恭顺。’失之。《北门》曰:‘终□且

贫,莫知我艰。’言既□且贫也。《笺》

曰:‘君于己禄薄,终不足以为礼,又

近困于财。’失之。……引之谨案:《载

驰》曰:‘许人尤之,众稚且狂。’‘众’,

读为‘终”(古字多借‘众’为‘终’。

《史记。五帝记》:‘怙终贼刑,’徐广

曰:‘终,一作众。’《诗。振鹭》:‘以

永终誉。’《后汉书。崔骃传》‘终’作

‘众’。《韩策》:‘巨使人刺之,终莫

能就。’《史记?刺客传》‘终’作‘众’。)

终,既也。稚,骄也。此承上文而言。

女子善怀,亦各有道,是我之欲归,

未必非也。而许人偏见,辄以相尤,

则既骄且妄矣。盖自以为是,骄也;

以是为非,妄也。毛公不知‘众'之‘终

',而云‘是众乃幼稚且狂'许之大夫,

岂必人人皆幼邪?”

54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对这本书的评价很

高,他说:

“元读之,恨不能起毛、孔、郑诸儒

而共证此快论也。”

正如宋翔凤在此书的序中所说:

“迨嘉庆间栖霞郝户部兰皋先生

之《尔雅义疏》最后成书,其时南北

学者,知求于古音古言,于是通贯融

会,谐声、转注、假借,引端竞委,

触类旁通,豁然尽见。且荟萃古今,

一字之异,一义之偏,罔不搜罗,分

别是非,必反根原,鲜逞胸臆。盖此

书之大成,陵唐烁宋,追秦汉而明周、

孔者也。”

56

《晏子春秋。谏下》:“考菲履”。俞樾

训曰:“考履与捆□同义,孙氏训考为

成,犹未得也。”

《荀子。劝学篇》:“干越夷貉之子”。

俞樾指出“干”既不是吴国,也不是

“于”之误,他说:“干与越并言,则

干亦国名。《管子。内业篇》:‘昔者吴

干战,未龇不得入军门,国子掷其齿,

遂入,为干国多。’则干与吴且为敌国,

非即吴明矣。”

《庄子。人世间》:“大枝折,小枝泄。”

俞樾指出旧注望文生训得错误后,说:

“泄当读为□。《荀子。非相篇》接

人则用□,杨注曰:‘□,牵引也’。

小枝泄,谓见牵引也。《诗。七月篇》

‘取彼斧斨,以伐远杨’,即此所云大

枝折也。又曰‘猗彼女桑’即此所云

小枝泄也。”

《庄子。胠斨箧》:“唇竭则齿寒。”

俞樾说“此竭字当读维竭其尾之竭。

《说文》‘豕’篆说解曰:‘竭其尾故

谓之豕’,是也。盖竭之本义为负举,

竭其尾,即举起尾也。此云唇竭者,

谓反举其唇以向上。”

57

《庄子》平议“技经肯萦之未尝”条

说:

“郭象注曰:‘技之妙也,常游刃于空,

未尝经概于微碍也。'是以技经为技之

所经,殊不成义。技经肯□四字,必

当平列……肯□并就牛身言,技经亦

当同之。技疑枝字之误。《素问?三部

九侯论》‘治其经络',王注引《灵枢

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古字枝与支通。枝谓枝脉,经谓经脉,

枝经犹言经络也。经络相连之处,亦

必有碍于游刃,庖邑丁惟因其固然,

故未尝碍也。”

(1)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

凡问答之辞,必用“曰”字,记载

之恒例也。乃有一人之辞中加“曰”

字自为问答者,此则变例矣。《论语。

阳货》篇:“‘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

仁乎?’曰‘不可’。‘好从事亟失时,

可谓知乎?’曰‘不可。’两“曰”字

仍是阳货语;直至“孔子曰诺”,始为

孔子语。《留候世家》:“‘昔者汤伐桀

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

今陛下能制项羽之死命乎?’曰,‘未

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

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

能得项羽之头乎?’曰,‘未能也。其

不可二也。’”此下凡‘不可者’七,

皆子房自问自答;至汉王辍食吐哺骂

曰,“竖儒!”始为汉王语。与《论语》

文法正同。说本阎氏《四书释地》。按:

记人于下文特著“孔子曰”,则上文两

“曰不可”,非孔子语明矣。前人皆未

见及,阎氏此论,昭然发千古之蒙。

(2)两人之辞而省曰字例

一人之辞自为问答,则用

“曰”字;乃有两人问答,因语气相

承,诵之易晓,而“曰”字从省不书

者。如《论语。阳货》篇:“子曰:‘由

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

也’。‘居,吾语女!’”‘居,吾语女!’

乃夫子之言,而即承‘对曰未也’之

下:无‘子曰’字。“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

安,则为之。’”“女安,则为之”,乃

夫子之言,而即承“曰安”之下,无

“子曰”字。

(3)蒙上文而省例

古人之文,有蒙上而省

者。《尚书。禹贡》篇:“终南、悖物,

至于鸟鼠。”《正义》曰:“三山空举山

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是

其例也。……定四年《左传》:“楚人

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此

文“奔”字一字为句,言楚人奔也。

“食而从之”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

人之食,食毕而遂从之也。“奔”上下

当有“楚人”字,“食而从之”上当有

“吴人”字,蒙上而省也。《杜注》曰,

“奔食,食者走,”则奔食二字,文不

成矣。

(4)探下文而省例

夫两文相承,蒙上而省,

此行文之恒也。乃有逆探下文而预省

上字,此则为例更变,而古书亦往往

有之。《尧典》:“舜生三十征庸,三十

在位,五十载。”《孟子。滕文公》篇: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亩而彻。”因下句有“亩”字,

而上二句皆不言“亩”,是探下文而省

者也。

《诗。七月》:“七月在野,

八月在字,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

床下。”郑笺云:自“七月在野”至“十

月入我床下”,皆谓蟋蟀也。按此亦探

下文而省者。

“古书中有作者自标之题,其初本

与正文分析者也,后经传写,遂致混

淆,读者不之知,遂竟误认为正文矣。

此例《荀子》书中最多,有为前人所

已言者,亦有为前人所未及言者,今

详举之。”

67

《孟子。滕文公》:“树艺五谷,”注:

“艺,种也。”

《诗经。周南。关雎》毛传:“淑,善;

逑,匹也。”又“寤,觉;寐,寝也。”

《仪礼。士冠礼》郑注:“彻,去也,

敛也。”

68

《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

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包咸注:“几者,微也。”

《诗经。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

顿丘。”郑笺:“子者,男子之通称。”

《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毛传:“郊

外曰野。”

《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

毛传:“病酒曰酲。”

《诗经。小雅。谷风》:“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毛传:“东风谓谷风。”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年

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郑注:“周法:什一而

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

瑳,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诗经。邺风。柏舟》:“曰居月诸,

胡迭而微?”郑笺:“微,谓亏伤也。”

《诗经。邺风。谷风》:“何有何亡,

黾勉求之。”毛传:“有谓富也;亡谓

贫也。”

69

《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

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

知也。’”马曰:“所因,谓三纲五常;

所损益,谓文质三统。”“谓”又用来

串讲全句意义。例如: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

筐□之。”毛传:“□,取也。”郑笺:

“顷筐取之,谓夏已晚,顷筐取之于

地。”

《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

维鸠盈之。”毛传:“盈,满也。”郑笺:

“满者言众侄娣之多。”

《诗经。邺风。柏舟》:“我心匪石,

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郑

笺:“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

何如?’子曰:‘女,器也’”孔曰:

“言女器用之人。”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维叶萋萋。”毛传:“萋萋,

茂盛貌。”

《诗经。周南。小星》:“嘒彼小星,

三五在东。”毛传:“□,微貌。”

《诗经。周南。羔羊》:“羔羊之革,

素丝五□。”毛传:“革犹皮也。”

70

这是同义词相释。

《诗经·郑风.萚兮》 :“捧兮,风其

漂女。”毛传:“漂犹吹也。”

这是近义词相释。

《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

三星在天。”毛传:“绸缪犹缠绵也。”

《诗经·魏风·葛属》 : “纠纠葛展,

可以履霜。”毛传:“纠纠犹缭缭也。”

以上2例都是以今语释古语。

《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游必有方。’郑注曰:“方

犹常也。”

这是以引申义相释。

有时候,"犹"表示以假借字释本字。

例如:

《论语·颜渊》 : “子曰:‘片言可

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孔曰:“片

犹偏也。”

(7)浑言、析言(对言,散言;对文,

散文)

这两个术语连在一起使用,说明两个

同义词为何在不同的地方解释不

同。"挥言"指一般概括,"析言"指细

微分别。例如:

《说文·心部》: “息,喘也。”段

注:“口部曰:喘,疾息也。喘为息

之疾者,析言之;此云息者,喘也,浑

言之。”

《说文.疒部》: “疾,病也。”段

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

则疾亦病也。”

"浑言"又称为"统言"。例如:

《说文·行部》: “行,人之步趋也。

“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

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

雅》 :‘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

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

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

71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家父作诵’。‘诵’与‘讽’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周官?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此对文则异也。《说文》 :‘讽,诵也。’此散文则通也。”

又“‘出此三物。’传:‘民不相信,则盟诅之。’瑞辰按:毛传通言‘盟诅’者,‘盟’与‘诅’亦散文则通,对文则异也。”

《说文?禾部》 : “禾亢,稻属。”段注:“散文税亦称稻,对文则别。”

(8)属,别

《说文?艹部》:“莪,莪罗也,蒿属。”又“□,蒿属。”又“蔓,葛属。”《说文?禾部》: “稗,禾别也。”

段玉裁在《说文?禾部》"杭,稻属"下注曰:

“凡言属者,以属见别也;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

禾亢为稻属是也;重其异则言别,稗为禾别是也。”

有时"属别"连称,则表示前面是分称,后甲是总称。例日:

72

《周礼·地官.司徒》:“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乡,中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郑玄注曰:“州、党、族、闾、比,乡之属别。”

《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郑笺:“蘋之言宾也,藻之言澡也。妇人之行尚柔顺,自挈清,故取名以为戒。”孔疏:“宾,服也。欲使妇人柔顺服从。澡,澡浴也。欲使妇人自挈清。”

《说文。示部》:“裸,灌祭也。”段注:‘《周礼》注曰:‘裸之言灌,灌以郁□。’凡云之言者,皆通其音义以为训诂。”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刘宝楠正义曰:“饩气之为言乞也,谓气与也。”

《诗经。唐风。山有枢》: “子有衣棠,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郑笺:“愉读曰偷,偷取也。”

73

《论语·八佾》:“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何晏注曰:“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友,放纵尽其音声。”

《论语·子张》: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郑玄注云:“厉读为赖,恃赖也。”

(11 )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来注音。例如

《周礼·春官·旬祝》 : “稠牲稠马。”郑玄注:“祠,读如伏诛之诛。”

《国语·晋语二》“豫之吾吾,不如乌乌。”韦昭注: “吾,读如鱼。”

《说文》专用"读若"拟音。例如:

艸部:莠,禾栗下扬生荠也。从艸,秀声。读若酉。

口部:唉,应也。从口,矣声。读若尘埃。

皕部:皕,二百也。几皕之属皆从皕。读若逼。

"读如",有时用来注音兼释义,而且主要在于释义。例如:

《礼记·现礼》: “太史是右。”郑玄注:“右,读若周公右王之右。”

74

《周礼。大宰》:“以利得民。”郑玄注:“利,读如上思利民之利。”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郑玄注:“人,读若相人偶之人。”

有时"读如"用来以本字说明假借字,这种用法与"读为"、 "读曰"相同。例如:

《礼记·中庸》: “治国其如示诸掌。”郑玄注:“示读如寊诸河干之寊。寊,置也。”

《诗经·召南·野有死□》 : “林有朴□,野有死鹿,白茅纯束。”郑笺:“纯读如屯。”《释文》: “屯,聚也。”

关于"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的异同,前人有不同看法。段玉裁在《周礼汉读考序》中加以辨别: “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读若;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异,字异而义憭然也。字书不言变化,故有读如,无读为。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某字也,为救正之词。形近而讹,谓之字之误;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字误、卢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凡言读为者,不以为误,凡言当为者,直斥其误。三者分,而汉注可读,而经可读。”

75

洪诚的结论是:

“《说文》用“读若”,目的在于拟音。传注中用“读如”“读若”,目的在于拟义,与“读为”之用同。新换字改读言之,谓之“读为”;就改读而不改正义言之,谓之“读如”,两者是同义词。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一得二,“等于”和“得”在这里没有什么差别。段玉裁穿凿字义,规定用例,有与事实不符处,就改宇牵就己见。”(12)如宇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释文》 : “姑,如字。《说文》作□,音同,云‘秦以市买多得为□。’”

76

段氏认为"汤"是"姑"的假借字。

《诗经·周南·兔罝》: “赳赳武

夫,公侯干城。”《释文》 : “干,

如字。孙炎注云:‘干,楯所以自蔽杆

也。’旧户旦反,沈音干。”

这是说,"干"字读音与干戈之干同。

旧注读户旦反,读音与杆 (捍)卫之

杆同。

"现举例说明之。

《诗经。邺风·雄雉》 : “我之怀矣,

自诒伊阻。”毛传:“诒,遗;伊,维;

阻,难也。”郑笺:“怀,安也; 伊

当作系,系犹是也。”

这是声近而误。

《诗经·唐风·扬之水》: “素衣

朱襮,从子于沃。”毛传:“襮,领

也,诸侯□□,丹朱中衣。”郑笺: “□,

当作绡。绡□,丹朱中衣。中衣以绡

□为领,丹朱为纯。”

这也是声近而误。郑玄认为"缔"是五

色具备,"曹南"是黑白相间,缔辅

合在一起不妥,所以认为绵字是绢字

之误。

《诗经。邺风·静女》 :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郑笺:“说

悸当作说释。”孔疏:“女史执之以笔,

陈说而释此妃妾之德美,有进退之

法。”

这是形似而误。郑玄认为"说悻"不是

喜欢之意,而是陈说解释之意,"悻

"字是"释"字之误。当然"说"字也就

不是喜悦之意,而是解说之意了。

《周礼·春官宗伯》:“一曰祠、

二曰命。"郑司农(郑众)注:“祠

当作辞。”

77

(14)辞,词,语助

这3个词语都是用来说明虚词的术

语。例如:

《诗经·召南·汉广》:“汉有游

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又《郑风·山有扶苏》: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毛传:“且,辞也。”

以上2例,用直二坦坦垦的翩。下

面2例是用"辞"字

说明句首的虚词:

《诗经·召南·芣苢》:“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又《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

毛传:“载,辞也。”

有时用”辞”字说明语气词连用。

例如:

《论语·雍也》 :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孔注曰:

“焉、耳、乎,皆辞。”

《说文》中使用“词”这个术语,说

明“摹绘物状及发声助语之文字”,

包括语气词、副词、形容词。例如:

矢部:矣,语已词也。从矢□声。

又矤(今作蚓) ,况词也。从矢,引省

声。从矢,取词之所之知矢也。段注:

“况”当作“兄”,增益之义。

白部:皆,俱词也。从比,从白。

又鲁,钝词也。从白,鱼声。《论语》

曰:“参也鲁。”

八部:尒(尔),词之必然也,从1

八,八象气之分散。入声。

“辞”又叫“语助”。例如:

《诗经。邺风。柏舟》:“日居月诸,

胡迭而微?”孔疏:“居诸者,语助

也……《檀弓》云:‘何居我未之前闻

也’?注云:‘居,语助也。’《左传》

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服虔云:‘诸,

辞’。是‘居’、‘诸’皆不为义也。”

78

(15)互文,互辞,互言:

《诗经。小雅。采芑》:“方叔率止,

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毛传:“伐,

击也。钲以静之,鼓以动之。鞠,告

也。”笺云:“钲也,鼓也各有人焉,

言钲人伐鼓互言尔。(今按:补全则为:

“钲人伐钲鼓人伐鼓”)二千五百人为

师,五百人为旅。此言将战之日,陈

列其师旅,誓告之也。陈师告旅,亦

互言之。”(今按:此句补全则为:“陈

师旅,鞠师旅。”)

又《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

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毛传:

“楚楚,茨棘貌。抽,除也。”郑笺云:

“茨,蒺藜也。伐除蒺藜与棘,自古

之人,何乃勤苦为此事乎?我将树黍

稷焉,言古者先王之政,以农为本。

茨言楚楚,棘言抽,互辞也。”(今按:

此二句补全则为:“抽楚楚者茨,抽楚

楚者棘。”)

又“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

盈,我庾维亿。”郑笺:“仓言盈,庾

言亿,亦互辞,喻多也。”(今按:补

全则为:“我仓既盈亿,我庾既盈亿。”)

又《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

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

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

薿。”毛传:“倬,明貌。甫田,谓天

下田也。十千,言多也。”郑笺:“甫

之言丈夫也。明乎彼大古之时,以丈

夫税田也。岁取十千,于井田之法则

一成之数也。九夫为井,井税一夫其

田百亩;井十为通,通税十夫,其田

千亩;通十为成,成税百夫,其田万

亩。”(今按:一成为方十里之地,上

税之田为十千,即万亩。)“今者成之

法也,使农人之南亩,治其禾稼,功

至力尽则薿薿然而茂盛,于古言税法,

今言治田,互辞。”(今按:以上八句

话补全则为:“古适南亩,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倬彼甫田,岁取十千。今

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倬彼

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

人,自古有年。”)

81

《孟子》一书中就有一些声训的例子:

巡狩者,巡所守也。(梁惠王下)

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痒者,养也;

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

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所

以明人伦也。(滕文公下)

《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

水也。(滕文公下)

《论语》中也有个别的声训的例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篇)

《周易》中也有一些声训的例子。例

如: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

陷也;离,丽也;兑,说也。(说卦)

82

《礼记》中也有一些声训得例子。例

如:

祊之为言倞也;肵之为言敬也;富

之者福也;首也者,直也;相,饗之

也;嘏,长也,大也;尸,陈也。

又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

也。

“仁”与“人”,“义”与“宜”同音。

83

“刘歆以为毛虫之孽为灾。刘向以

为麋色青,近青祥也。麋之为言迷也,

盖牝兽之淫者也。是时,严(庄)公将

取齐之淫女,其象先见,天戎若曰,

勿取齐女,淫而迷国。严(庄)不寤,

遂取之。夫人既入,淫于二叔,终皆

诛死,几亡社缀。”

<汉书?五行志》对此事作了如下的解

释:

“刘向以为殷道既衰,高宗(武丁,

盘庚之子)承敝而起,尽凉阴之哀,天

下应之,既获显荣,怠于政事,国将

危亡,故桑之异见。桑犹丧也,榖犹

生也,杀生之秉失而在下,近草妖也”。

84

等书中,关于干支的解释,以"甲乙丙

丁……"和"子丑寅卵 .."的顺序摘录

于下:

甲言万物破符甲而出(《史记·律

书》,以下简称《史》);出甲于甲

(《汉书·律历志》,以下简称《汉》);

万物孚甲(《白虎通·五行》),以下简

称《白》);从木载孚甲之象(《说文》

卷十四,以下简称《说》);孚甲,万

物解莩甲而生(《释名》,以下简称

《释》)。

乙言万物生轧轧 (史);奋轧于乙

(汉) ;物蕃屈有节欲出(白);象春生

木冤曲而出(说);轧,自抽轧而出

(释)。

丙言阳道著明(史);明炳于丙(汉);

其物炳明 (白);位南方,万物成炳然

(说);物生炳然(释)。

丁言万物之丁壮(史);大盛于丁

(汉);强 (白);夏时万物皆丁壮成实

(说) ;壮,万物皆丁壮 (释)。

戊丰楙于戊(汉) ;茂,物皆茂盛

(释)。

己理纪于己(汉);抑屈起(白);纪,

皆有定形,可记识(释)。

庚言阴气更万物(史);敛更于庚

(汉);物更(白) ;位西方,象秋时万

物庚庚有实(说) ;更又坚强 (释)。

辛言万物之辛生(史);悉新于辛

(汉);阴始成(白);秋时万物成而熟,

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说);新,物

初新者,皆收成(名)。

壬任,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史);

怀任于壬(汉);阴始任(白);象人怀

妊之形(说);阴阳交,物怀妊(名)。

癸揆,言万物可揆度(史);陈按子

癸(汉) ;揆度(白) ;冬时水土平,

可揆度(说);揆度而生,乃出土(名)。

以上是天干。下面是地支:

子兹(《淮南子·天文训》,以下简

称《淮》);滋,言物滋于下(史) ;

孳萌于子(汉) ;孳(白);十一月,阳

气动,万物滋(说) ;孳,阳气始萌,

孳生于下 (释) ;

丑纽(淮);纽,言阳气而上未降,

万物厄纽未敢出(史);纽牙于丑(汉);

纽(白);纽(说)纽,寒气自屈纽(释)。

寅万物螾螾(淮) ;言万物始生螾然

(史);引达于螾(汉) ;演(白) ;髌

(说);演,演生物(释)。

卯茂茂然(淮);茂,言万物茂(史);

冒茆于卯 (汉) ;茂(白);冒,二月

万物冒地而出(说);冒,载冒土而出

(释)。

辰振之(淮) ;言万物之蜃(史);振

美于辰(汉);震(白);震,三月阳气

动,雷电振(说);伸,物皆仲舒而出

(释)。

巳生巳定(淮);言阳气巳尽(史) ;

已盛于巳 (汉);物必起(白);巳,四

月阳气而出,阴气己藏 (说);巳,阳

气毕布巳(释)。

午忤(淮);阴阳交(史);咢布于午

(汉);物满长(白);啎也,五月阴气

啎逆阳(说);仵,阴气以下上,与阳

气相忤逆(释)。

未昧(淮);言万物皆成有滋味(史);

昧于未 (汉);味(白);味,六月滋味

也(说);昧,日中则昃,向幽昧。 (释)

86

申呻之(淮);言阴用事,申贼(一本

作则)万物(史);申坚于申(汉) ;身

(白);神(段玉裁注: “神,当作申”)

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说);身,物

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各成也

(释)。

酉饱(淮);万物之老(史) ;留孰于

酉(汉);老物收敛(白);就,八月黍

成,可为酎酒(说) ;秀,物皆成(释)。

戌灭(淮) ;言万物灭尽(史) ;皆

入于戌(汉);灭(白);灭,九月阳气

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说);恤,

物当收敛,矜恤之(释)。

亥阂(淮);该,言阳气藏于下(史);

该阂于亥(汉) ;仰(《白》,毕浣《释

名疏证》引作“侅”。此是假借侅为碍);

荄,十月微阳起,接盛阴(说);核,

收藏万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亦言物

成皆坚核也(释)。

《淮南子。天文训》说: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

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

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89

(1)五行

水水之为言濡也,阴化沾濡。(白。

五)□,□平万物。 (释)

木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白·五)

冒也,华叶自覆冒也。(释)火火为

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

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白:五)化也,

消化物也;亦曰毁也,物入中皆毁坏

也。(释)

金金之为言禁也。(白·五)禁也。气

刚毅能禁制物也。(释)

土土之为言吐也,吐含万物。(白。

五)吐,能吐生万物也。(释)

(2)四方

东东方为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白·五)

南南方者,任养之方,万物怀任也。

(白·五)

西西方者,迁方也,万物迁落也。

(白·五)

北北方者,伏方也,万物伏藏也。

(白·五)

(3)四季

春春之为言偆,动也。(白。五)蠢,

万物蠢然而生。(释)

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释)

秋秋之为言愁亡也。(白·五)□也,

□颇品物使时成也。(释)

冬冬之为言终。(白·五)终,物终成

也。(释)

(4)五声

角跃也,阳气动乱(白。礼)角者,气

动耀。(白。五)

徵止也,阳气止。(白·礼)止也。阳

度极也。(白·五)

商商者张也,阴气开张,阳气始降。

(白·礼)商者,强也。(白。五)

羽纡。阴气在上,阳气在下。(白。

礼)羽之为言舒也,言万物始孳。

(白·五)

宫宫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时也。

(白·礼)宫者,中也。(白。五)

王力先生说:

91

“古人并不是对一切的词都要追求

它的真诠,而只是对于他们认为重要

的事物的名称。因此,日常应用的形

容词和动词是不大成为声训的对象

的。一般名词如形体、用具等也不大

成为声训的对象。相反地,有关名号、

典章制度等名词则随着天文、律历之

后,逐渐被用声训来解释。”

接着,王力先生略举了《春秋繁

露·深察名号》篇中的一个例子。为

了说明汉代人如何用声训来解释名号

的,现多举几例如下:

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黄也;

王者,往也。(《深察名号》)

"皇"指王意广大,"方"指政道方正;"

黄"指王德美盛; "往"指天下四方归

往。

君者,元也;君者,权也;君者,温也;

君者群也。(同上)

‘元"为元本,指君主所遵循的基本原

则;"权"指君主拥有生A夺之权;

侯者,候也,候逆顺也;伯者,百也;

卿之言章,善明理也;大夫之为言大扶

进人者也,故传曰:进贤达能谓之大夫

也;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白虎

通·爵)

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白虎通·三

纲六记)

妻者,齐也,与夫齐体;妾,接也,

以时接见也。(白虎通·嫁娶)

尧,尧犹峣峣也,至高之貌;舜,舜

犹僢僢也,言能推信(伸)尧道而行之;

霸,霸犹迫也,把也,迫胁诸侯,把

持其政。(白虎通。号)

92

岳,岳之为言诵也,诵功德;岱宗,

东方为岱宗者,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

也;

霍山,南方霍山者,霍之为言护也,

言万物护也,太阳用事,护万物也;

华山,西方为华山,华之为言获也。(白

虎通。巡狩)

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

大;华者华也,万物滋然,变华于西方

也。(风俗通,山泽)

辟雍,辟之为言积也,积天下之道德

也;雍之为言壅也,壅天下之残贼。

(白虎通·辟雍)

例如《风俗通·声音篇》说:

“枇杷(琵琶)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

谁也,以手枇杷,因以得名。”

《白虎通。衣裳篇》说:“衣者,隐也;

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

这押符合实际tr;TtZL曰称川川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

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

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

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

名,凡二十七篇。”

93

上脱离了政治说教的范围、进入了语

言学研究的领域。

《释名》共师1502事,分27卷。篇

名和次序如下:

(1)释天,(2)释地,(3)释山,(4)释

水,(5)释丘,(6)释道,(7)释州国,

(8)释形体,(9)释姿容,(10)释长幼,

(11)释亲属,(12)释言语,(13)释饮

食,JU) 接采帛,(15)释首饰,(16)

释衣服,(17)释宫室,(18)释床帐,

(19)释书契,(20)释典艺,(21)释

用器,(22)释乐器,(23)释兵,(24)

释车,(25)释船,(26) 释疾病, (27)

释丧制。

如关于"天'的解释:

“天,豫司衮冀舌腹言之,天显也,

在上高显也; 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

也,坦然高而远也。”

"天"的真诠呢?又如关于"风"的解释:

“衮豫司冀横口合唇言,风,汜也,

其气博汜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

恳气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

风?2:L方训为1巳;有的地方训为放

究竟哪一个是 "风"的真诠呢?

“绡头,绡,钞也,钞发使上从也。

或谓之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

齐人谓之□,言敛发使上从也。”

94

同一器物,-E有几种示同的名称,便

有几种不同的声训,使人难以

“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

也,以其在身,供时敛在臂内也。”

“剑”之所以得名,是由于检义,还

是敛义?谁也说不清。《释名》的声训,

甚至达到了荒唐的程度。例如:

“痔,食也,主食之也。”

“痒,扬也,其气在点中欲得发扬,

使人搔皮之而扬出也。”

“疚,久也,久在体中也。”

LZE飞。人也已指出。但是也肯定了

此书在训气iif民iif:75飞乞:1

“《释名》所释之名物、典礼,计一千

五百二事,当时名物典礼,大致略备,

藉以考见古昔遗制与古音,价值自高,

唯全书概以音释,牵强之处,在所难

免,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以

音求义,多以同声相谐,不免牵合,

然可以推见古音;又去古未远,所释

器物亦可以推见古制。’所评甚为允

当。”

95

《诗。召南。行露》:“何以速我狱?”

毛传曰:“狱,埆也。”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毛

传曰:“盗,逃也。”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

“火之为言尾随也,言万物布施;火

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

“金之为言禁也。”

(1用声母释声子。例如:

《白虎通。礼乐》:“笙也,太簇之气,

象万物之生。”

《白虎通。巡狩》:“岱,言万物更相

代于东方也。”

《释名。释形体》:“腕,宛也,言可

以宛屈也。”“趾,止也,言一进一止

也。”

《释名。释宫室》:“楣,眉也,近前

各两,若面之有眉也。”“壁,辟也,

所以辟御风寒也。”“篱,离也,以柴

竹作之,疏离离然也;青徐曰椐,椐,

居也,居于中也。”

(2用声子释声母。十二干支的解释,

大部分属于此类。下面再举几例。

《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

候干城。”毛传:“干,杆也”。

96

《白虎通·号》: “帝者,谛也”。

“君之为言群也。”“舜,犹僢僢也。”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

也;亦言癀也,所照癀远也” (癀,从

广,黄声。黄,从田苂,苂,古光字)

“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害,

割也,如割削物也”。

(3 )用同声母的字相训。例如:

《白虎通.诛伐》:“战者,惮警之也”。

《风俗通.祀典》:“腊者猎也,言田

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祖者伹

也。《左传》: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

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

祀以为祖神。”

《释名·释天》: “暑,煮也,热如

煮物也”。“雹,炮也,其所中物皆

摧析,如人所蹴炮也。”“虹,攻也,

纯阳攻阴气也;又曰蝃虫东,其见每于日

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

“祲,侵也,赤黑之气相侵也。”“氛,

粉也,润气著草木,因寒冻凝,色白

若粉之形也。”“疫,役也,言有鬼

行役也。”

以上是异字相训。声训I还有一种方

式,即同字相训。下面举

几个同字相训的例子:

《史记。律书》 : “甲,言万物破符

甲而出。”“丁,言万物之丁壮。”

“申,申贼万物。”

《释名.释地》 : “下而有水曰泽,

言润泽也。”

《释名·释宫室》: “观,观也,于

上观望也。”“阂,阙也,在门两旁,

中央阙然为道也。”

《释名·释书契》 : “籍,籍也,所

以籍疏人民户口也。”

97

言部“□”字注:“斯,析也。澌,水

索也。凡同声多同义。锴曰:今谓马

悲鸣为嘶。”(见《说文解字注》101

页。)

日部“晤”字注:“晤者启之明也。心

部之悟,□部之寤,皆训觉,觉亦明

也。同声之义必相近。" (303 页)

98

欠部“□”字注:“如□为安行,

□为马行疾而徐。音同义相近也。

今用为语末之词,亦取安舒之意。”

段玉裁更进一步提出"从某声皆有某

意"。例如:

帅部“藟”:“艸也,从艸畾声。

《诗》曰:“‘莫莫葛藟’。一曰

□□。”段注:“凡字从畾声者,

皆有郁积意。是以神名郁藟; 《上

林赋》曰:‘隐□郁□’。□□得名

藟者,义在乎是,其字从艸者,酿

芳艸为之也。”

菐部“□”:“赋事也。从菐八。

八,分之也,八亦声。读若颁,一

曰读若非。”段注:“凡从非之字皆

有分背之意。” (103页) (今按:

段氏在文部“斐”字注中举例注明

他的这个论断,他说“斐”为分别

之文,“以字从非知之也。非,违

也。凡从非之属:□,别也;靠,相

违也。”见425页)

言部“诐”:“辩论也。从言皮

声。”段注:“皮,剥取兽革也;

拔,析也。凡从皮之字皆有分析之

意,故诐为辩论也。”

羽部“□”:“羽曲也。

从羽,句声。段注:“凡从句者皆

训曲。《释木》曰:句如羽乔,上句

曰乔。然则羽曲者谓上句反乡

(向)。”(139页)今按:段氏又在肉部

“朐,脯挺也,从肉句声”下注曰“凡

从句之字皆曲物,故皆入句部,朐不

入句部者何也? 朐之直多曲少,故释

为脯挺,但云句声也。见(174页)

口部“囩”:“回也,从

口云声。”段注:“二字迭韵。云

字下曰:‘象云回转形。’沄字下曰:

‘转流也’。凡从云之字皆有回转

之义。”(277页)

99

夕部“夗”:“转卧也。从夕卩,卧

有卩也。”段注:“凡夗声宛声字皆取

委曲意。”

部“甬”,“艸木垂甬甬然也。从

,用声。”段注:“小徐曰:‘甬之言

涌也,若水涌出也。’《周礼》 : ‘钟

柄为甬。’按:凡从甬声之字皆兴起之

意。”

衣部“□”:“交衽也。从衣,金

声。”段注:“□之字一变为衿,再变

为襟,字一耳。……凡金声、今声之

字皆有禁制之义。”

衣部“□”:“衣厚也。从衣,农声。”

段注:“凡农声之字皆训厚。□,酒厚

也;浓,露多也;□,衣厚瞒也。引申

为凡多厚之称。 (今按“浓”字注中

亦有此类话。)

卩部“□” : “□,有大庆也。

从卩,多声。读若侈。”段注:“凡从

多之字训大。《释言》曰:‘庶,侈也’,

是其义。”(今按:段氏在火部“□”字

注中进一步论证说:“凡言盛之字从

多。”

水部“漮”:“水虚也。从水,康声。”

段注:“康者皮中空之谓,故从康之字

皆训为虚。□下曰:‘饥虚也。’□下

曰:‘屋□□也。’《诗》:‘酌彼康爵’。

笺云:‘康,虚也。’《方言》曰:‘□,

空也。’《长门赋》:‘槺梁’,虚梁也。

《急就篇》颜注曰:‘辘为舆中空处,

所用载物也。’水中空,谓水之中心有

空处。”

女部“娠”:“女妊身动也。从女,

辰声。一曰官婢女隶谓之娠。”段注:

“凡从辰之宁皆有动意,震、振是也。”

土部“埤”:“增也,从土卑声。”段

注:“此与會部朇,衣部裨,音义皆同,

凡从曾之字皆取加高意。会部曰:‘曾

者益也’,是其意也。凡从卑之字皆取

自卑加高之意,所谓天道亏盈益谦,

君子□多益寡也。凡形声中有会意者

例此。”

100

阜部“陉”:“山绝坎也。从阜,巠

声。”段注:“陉者领也。《孟子》作径,

云山径之蹊。赵注:‘山径,山领也。’

凡巠声之字皆训直而长者。河北八

陉……戴先生《水地记》曰:‘此皆两

山中隔以成隘道也……凡天下之地

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则两川下

间为陷。陉者,一山在两川之间,故

曰山绝坎。”

。现举;

艸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

之芋也。从艸,于声。”段注:“口部

曰:‘吁,惊也。’毛传曰:‘讦,大也。’

凡于声字多训大。”

人部“侊”:“小貌也。从人,光声。

《国语》曰:‘侊饭不及壶飨。’”段注:

“‘小’当作‘大’字之误也。凡光声

之字多训光大,无训小者。《越语》勾

践曰:谚有之曰,侊饭不及壶飨。韦云:

‘触,大也’。大饭谓盛馔。盛馔未具,

不能以虚待之,不及壶飨之救饥疾也,

言己欲灭吴,取快意得之而已,不能

待有余力。《韩诗》云:□,廓也。许

所据《国语》作侊。侊与□就音义皆

同。”

101

衣部“袢”:“衣无色也。从衣,半

声。读若普。”段注:“日部曰:普,日

无色也。袢读若普,则音义皆同。”

女部“女殳”:“好也。从女,殳声。《诗》

曰: ‘静女其女殳’。”段注: “此与姝音

义皆同。”

辵部“逹”:“行不相遇也。从辵,

羍声。”段注: “此与水部滑、泰字音

义皆同,读如垯。”

例一"拌"与"普"音同义近;例二"妹

"与"妓"音同义同; 达"、"滑"、

《广雅疏证》卷七上“楣檐□,梠也”

条下疏证: “凡言吕者,皆相连之意,

众谓之旅;妷衣谓之纟吕;脊骨谓之吕;木角端

□联谓之梠,其义一也。”

卷七下“車君谓之轴”条疏证:“轴之言

持也。《说文》 :‘轴,持轮也。’舟

柁谓之舳;机持经者谓之柚,义并同

也。”

102

《说文·金部》 : “□,□□也。

从金,悤声。一曰大凿中木也。”段

注:“以木通其中皆曰□也。今按‘中’

读去声。许正谓大凿入木曰□,与种

植□杵声义皆略同。《诗》曰:‘凿

冰冲冲。’传曰:‘冲冲,凿冰之意。’

今四川富顺县邛州凿盐井,深数十丈,

口径不及尺,以铁为料,架高缒而凿

之,俗称中井。中读平声,其实当作

□字。囱者多孔;葱者空中;聪者耳顺。

义皆相类。凡字之义必得字之声者如

此。《释名》曰‘□,言□入毂中也。’

□入正□入之误。”

他在《广雅疏证》卷六上“踌躇,犹

豫也”条下疏证说:

“此双声之相近者也。踌躇、犹豫为

叠韵,踌躇、犹豫为双声……夫双声

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

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

103

“扬榷、嫴榷、堤封、无虑,皆两字同义,

后人望文生训,遂致穿凿而失其本旨,故略

为辩证。大底双声迭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

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

例如;

《说文。牛部》:“□,牛息声。从牛,□声。”段注:“凡形声多兼会意。□从言,故牛息声之字从之。”

《说文。木部》 :“□,楄也;一曰□,薄也。从木,世声。”段注:“凡木片之薄者谓之□,故□、牒、□、□、□等字皆用以会意。《广韵》 :‘□,轻薄美好貌。’”

《说文。火部》:“票,火飞也。从火□(段注:当作‘从火□省’)□与□同意。(□是□的或体。□训为升高之义,从□,囱声)”段注:“此与嫖音义皆同。引申为凡轻锐之称。汉有票姚校尉、票骑将军。今俗间信券曰票,亦尚存古义。凡从票为声者,多取会意。”《说文》中从票声之字有十几个。下面举票、割、模、镖、骤、漂、摞、嫖等字来说明段氏所谓‘凡从票为声者,多取会意"是否符iTrM

艸部:“蔈,艸末。从艸、票声。”

104

刀部“剽,砭刺也。从刀,票声。一曰剽劫也。”段注:“砭剌必用其器之末,因之凡未谓之剽。”

木部“木票,木木少末也。从木,票声。”段注:“木少末,谓末之细者也。古谓木末曰本木票……木票在最上,故引申之义曰木票举。”

人部“僄,轻也。从人,票声。”

马部“骠,黄马发白色。一曰白髦尾也。从马,票声。”

水部“漂,浮也。从水,票声。”

手部“摽,去也。从手,票声。一曰挈钥牡也。(提起插在门上的直木。这是开门的动作)”

女部“嫖,轻也。从女,票声。”段注:“与人部僄音义皆同。汉霍去病票姚校尉。票姚读如飘摇,谓轻疾也。”

105

杨树达著《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②论证形声多兼会意之。他说:

“自清儒王怀祖、郝兰皋诸人盛倡声近则义近之说,于是近世黄承吉、刘师培先后发挥形声字义实寓于声,其说亦既圆满不漏矣。盖文字根于言语,言语讬于声音,言语在文字之先,文字祗是语音之徽号。以我国文字言之,形声字居全字数十分之八九,谓形声字义但寓于形而不在声,是直谓中国文字离语言而独立也。其理论之不可通,固灼灼明矣。顾理论虽卓,而事实不足以明之,则无征不信,谓始学何?然有难言者。

吾国字书,莫精于许氏《说文解字》。许书说解中虽亦时可窥见语言之根柢,然往往泛为训释,令人不知形声字声类意义之所存。举例言之,《十篇下心部》慈字训爱,不训爱子,余去岁著《释慈篇》,证明兹子古音同,慈字从心从兹,实即从心从子也。然吾文之得以成立者,实赖兹为爱子,先哲历历言之,兹子相通,古书例证又不胜枚举,故推而得之。向令许君不泛训为爱而切训为爱子,则读者开卷可得,不劳今日多方举证矣。此一事也。

又如《四篇下肉部》肪字,许泛训肥也,不切也之。刘申叔说字义起于字音,举此为例,谓肪即得义于肥。按肪肥双声,说虽可通,究嫌苟简。今按《文选注》引服虔《通俗字》云:‘脂在腰曰肪’。按腰在身旁,故名其脂曰肪,此犹室在旁则名曰旁耳。必如此说,始为精谛,而徐氏但作泛词,不为切训。向无服子慎之遗文,则此字语根尘埋千古矣。此又一事也。”106

“观上方九例,吾国语言义逐声生之故,学者盖可以豁然明白矣。字义既缘声而生,则凡同义之字或义近之字,析其声类,往往得相同或相近之义,亦自然之结果也。”

107

“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盖本无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通而义通,则有不限于无子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

依借字解之,则以辞害文。”

(1)用本字注释假借字。例如:

《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如调机。”毛传:“调,朝也。”郑笺:“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朝”是本字,“调”是借字。

《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毛传:“矢,誓也。”“誓”是本字,“矢”是借字。

《诗·小雅·小旻》: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毛传:“集,就也。”

“就”是本字,"集"是借字。(2)用本字之义注释假借字。例如:《诗·周南·关睢》 : “左右芼之。”毛传:“芼,择也。”

又“左右流之。”毛传:“流,求也。”《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曰:“害,何也。”《诗。周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毛传:“湘,亨也。”

109

王力先生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中深刻地批评了滥用古音通假的弊病。他说:

“同音字的假借是比较可信的;读音十分相近的假借也还是可能的,因为可能有放言的关系;至于声母发音部位很远的迭韵字与韵母发音部位很远的双声字,则应该是不可能的。而谈古音通假的学者们却往往喜欢把古音通假的范围扩大到一切的双声迭韵,这样就让穿凿附会的人有广阔的天地,能够左右逢源,随心所欲。双声迭韵(包括准双声、准迭韵)的机会是很多的,字与字之间常常有这样那样的瓜葛,只要注释家灵机一动,大胆设想一下,很容易就能攀上关系。曾经有人认为杨朱就是庄周,因为“庄”、“杨”迭韵,“周”、“朱”双声;

这样滥用古音通假,不难把鸡说成狗,

把红说成黄,因为“鸡”、“狗”双声,

“红”、“黄”双声;又不难把松说成

桐,把旦说成晚,因为“松”、“桐”

迭韵,“旦”、“晚”迭韵。这好像是笑

话,其实古音通假的误解和滥用害处

很大,如果变本加厉,非到这个地步

不止。在语言学知识比较不普遍的时

代,双声迭韵的现象被涂上一层神秘

的色彩,似乎一讲古音通假,就能令

人深信不疑。现在我们知道,单凭双

声迭韵,并不能在训诂学上说明什么

问题。现在是重新考虑这个问题的时

候了。

两个字完全同音,或是声音十分接

近,古音通假的可能性虽然大,但是

仍然不可能滥用。如果没有任何证据,

没有其他例子,古音通假的解释仍然

有穿凿附会的危险。

111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

为乏。”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

蛊。”

《说文。王部》“王”字下引孔子说:

“一贯三为王。”

又士部“士”字下引孔子说:“推十合

为一为士。”又黍部“黍”字下引孔子

说:“黍可为酒,故从禾入水也。”

《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

郑玄注:“忠,言以中心。”

《周易。讼卦》释文:“讼,争也,言

之于公也。”

《荀子。劝学》:“天见其明。”杨倞注:

“明谓日月。”

118

“一、惟初大级,道立于一。造分天

地、化成万物。”段注:“《汉书》曰:

‘元元本本、数始于一。’”

“一”在其他字中有时表示天。例如:

“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

水□其间也。”

“不(不),鸟上飞翔不下来也。从一。

一犹天也。”

“一”有时表示地。例如:

“至(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

一犹地也。”

“本(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其下。”

“末(末),从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119

尻,□也。从尸下六(居)几。或体

是□。段注:“丌,下基也。□者,人

之下基。凥几者,犹言坐于床。”

尼,从后近之。从尸。匕声。

“屋,凥也。从尸。尸,所主也。

一曰尸象屋。从至。至,所止也。屋

室皆从至。”段注:“凡尸皆得训主。

屋从尸者,人为屋主也。……(尸象

屋,)此从尸之又一说也。上象覆,旁

象壁。”

120

“竊,盗自出曰窃,从穴米。卨廿皆

声也。廿,古文疾。卨、偰字也。”

“廿,二十并也。古文省多。”段注:

“省多者,省作二十两字为一字也。”

“□,山间陷泥地。从口,从水败兒。

读若沇州之沇。九州之渥地也,故以

沇名焉。”段注:“按汉隶沇州字已多

作衮。”

“沇,沇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

山。东为□。从水,允声。□,古文

沇如此。”段注:“□字在古文则为沇

水、沇州,在小篆则训山间陷泥地。

如娈字在籀文则训顺,在小篆则训慕。

皆同形而古今异义也。古文作□,小

篆作沇,隶变作衮、此同义而古今异

形也。”

128

1.同义相训

《诗。周南。关睢》:“窈窕淑女,

君子好述。”毛传:“淑,善”。又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毛传:“悠,

思也。”

《诗·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毛传:“覃,延也。”

有的是两个词义词互训。例如: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

谓之宫。”

《说文。系部》:“缠,绕也。”

“绕,缠也。”

《说文·木部》: “极也,栋也。”

“栋,极也”。“柱,楹也。”“楹,柱

也。”

《说文》中互训的例子很多。以上

是同部互训的例子,下面再举几个

异部互训的例子:

《说文·□部》 :“□,窒也。”

《说文·穴部》 :“窒,□也。”

《说文·衣部》 :“禓,但也。”

《说文·人部》 : “但,禓也。”

有的是一词连释几个同义词,《尔雅》、

《广雅》的"释诂"和"释言"篇多用此方

法。例如:

129

《尔雅?释诂》 : “初、哉、首、基、肇、

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尔雅?释言》 : “格、怀,来也。”

《广雅?释诂》 : “昶、达、圣、明、泰、

享、疏、亨、彻,通也。”

有的是几个同义词分别解释一个词。例如:

《尔雅?释言》 : “替,废也;替,灭也。”“称,

举也;称,好也。”“济,渡也;济,成也;济,

益也。”

《周礼?太宰》:“掌建邦之六典。”郑玄注:

“典,常也;典,法也。”

有的是几个同义词递相解释。例如:

《尔雅·释言》 : “流,覃也,延

也。”“速,征也; 征,召也。”“窈,

肆也;肆,力也。”“火扁,炽也;炽,盛

也。”

《尚书大传》:“征伐必因□狞以闲

之,闲之者何? 贯之。贯之者何?习

之。”

有的是以今语释古语。例如:

《说文·尗部》:“尗,豆也。”段

注:“尗、豆,古今语.亦古今字。此

以汉时语释古语也。”

《说文·舟部》: “舟,船也。”段

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

有的以通语释方言。例如:

《方言》卷一: “娥,女赢,好也。宋魏

之间谓之女赢,秦晋之间凡好而者谓之娥,

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

娇,赵魏燕代之间曰妹,或曰妦,自

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

也。”

130

还有一类是以广义释狭义。例如:

《说文。玉部》中的璙、瓘、璥、王典、

珦、王刺、璐、球,并训为玉。

《郑笺》以广义的“思”释若干与“思”

义有关的词。例如:

《诗。邺风。终风》:“愿言则嚏。”

郑笺:“愿,思也。”

《诗。鄘风。载驰》:“女子善怀。”

郑笺:“怀,思也。”

《诗。陈风。泽陂》:“伤如之何?”

郑笺:“伤,思也。”

以又广义的“病”释各种狭义的疾病。

例如:

《诗。小雅。杕杜》:“忧心孔疚。”

郑笺:“疚,病也。”

《诗。小雅。斯干》:“无相犹矣。”

郑笺:“犹当作□。(□),病也。”《方

言注》中指出了古书训释中存在的反

训现象:

《尔雅。释诂》:“徂、在,存也。”

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

曩为曏,以故为令,此皆训诂义有反

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方言》卷二:“苦,快也。”郭璞

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治为

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

135

呼它,于是这个字(词)增加了反面的训解。

例如:

考延年也(又)终命也。

(9)假借反训

乖背庆也。(又)和顺也。

乖本为背庚之辞,但近代赞美幼儿常说"乖"。

章太炎《新方言》说:

《方言》:“嘳,怜也。相见欢喜,有得亡

之意也。”郭璞音萠刂。今山东、直隶即淮南北,

凡相怜爱则呼曰‘小嘳嘳’,音知‘乖’。‘嘳’

又作‘蹶’。《尔雅》 :‘蹶,嘉也。’居月,

居卫二切。居卫切者,与‘嘳’同音而小别。

居月切者,郝懿行曰:‘东齐里俗见人有善,

夸美之曰“蹶蹶”,即作“厥”音。’然他方

或音如‘括’。‘括括’之语今殆遍天下矣。

而江宁惊叹其奇伟者,音犹作‘乖乖’也。

由此可见,"乘"是"喷"的同音假借,但于乖

庚本义之外,多一个相反的意义了。

羲宜也,善也。(又)邪也,不善也。("

羲"字以下用简化字"义")

137

1.以狭义释广义

《诗?邺风?谷风》 : “毋逝我粱。”毛传:

“梁,鱼梁也。”

《论语?公冶长》 : “子曰:‘由也千乘之

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孔注:

“赋,兵赋。”

又“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

子曰: ‘枨也欲,焉得刚?’”孔注:“欲,多

情欲。”

又如"美"字的涵义甚广,因用处不同,含义

转为专狭,便以狭义解释。例如:

《论语?八佾》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

也。”皇侃疏曰:“美者,堪合当时之称。”

《国语?晋语》 : “知襄子为室美。”注:“美,

丽好也。”

《淮南子?精神》 : “献公艳骊姬之美。”

《管子?五行》: “然后知天地之美生。”注:

“美谓甘露酉豊泉之类也。”

2.以今制说明古制

《周礼?大宗伯?瑞典》 : “珍圭以征守,

以恤凶荒。”郑注:“杜子春云:‘珍当为镇。

以征守者,以征召守国诸侯,若今时征君守

以竹使符也。镇者,国之镇诸侯,亦一国之

镇,故以镇圭征之。凶蔬则民有远志,

不安其土,故以镇圭镇安之……王使

人征诸侯,忧凶荒之国则授之,执以

往政王命焉,如今时使有持节矣。”

138

《周礼》郑玄注:“符节者,如今

宫中诸官诏符也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旌节,今使节所拥节是也。”

(1)直接解释被释词语。例

如:

《诗·周南·兔罝》 : "肃肃兔罝,

施于中逵。“毛传:“逵,九达之道。

"

《诗·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毛传:“坟,大防也。”

《诗·召南·采蘩》 : “于以采蘩,

于涧之中。”传: “山夹水曰涧。”

《诗·召南·江有汜》 :“江有汜”。

毛传:“决复入为汜。”

《诗·邺风·谷风》:“毋发我笱。”

毛传:“笱,所以捕鱼也。”

(2)说明有关问题,而不是说它的定

义。例如:

《诗·周南·芣苢》:“采

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

“芣苢,马□。马□车前也,

宜怀妊焉。”

《诗。周南。葛覃》:“葛兮葛兮,施于中

谷。”毛传:“葛,所以为纟希绤,女功之事烦辱

者。”

《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纟世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

注:“缧,黑索,所以拘罪人。”

(3)描述被释之词语的特点形状等。例如:

《诗。邺风。简兮》:“左手执□,右手秉

翟,”毛传:“□,六孔。”《释文》:“□,以

竹为之,长三尺,郭璞云:‘形似笛而小’。”

《诗。邺风。新台》:“燕婉之求,□□不

鲜。”毛传:“□□,不能俯者。”郑笺:“□

□,口柔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故不能俯也。”

《诗。鲁颂。冸水》:“元龟象齿。”毛传:

“元龟,尺二寸。”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

而毛谓之兽。”

有的只是简单地比拟。例如:

《尔雅。释兽》:“豺,狗足。”“□,如熊,

黄白文。”“□,似牛。”

142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

乾,夕惕若厉,无咎。”王弼注:“处

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在不中之位,

履重刚之险,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

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

纯脩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脩上道则

处下之礼旷。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就

若厉也。居上不骄,在下不忧,因时

而惕,不失其几,虽危而劳,可以无

咎。”孔疏:“正义曰:以阳居三位,

故称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

阳而得位,故称君子。在忧危之地,

故终日乾乾,言每恒终竞此日,健健

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谓终

竞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若

厉者,若,如也;厉,危也。言寻常

忧惧恒如倾危,乃得无咎,谓既能如

此戎慎,则无罪咎,如其不然,则有

咎。”

《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

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孔传:“若,

顺。稽,考也。能顺考古而行之者帝

尧(以上是对第一句的注释)。勋,功。

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

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以上

是对二、三句的注解)。允,信。克,

能。光,充。格,至也。既有四德,

又信恭能让,故其名闻充溢四外,至

于天地。”孔疏:“正义曰:史将述尧

之美,故为题目之辞,曰能顺考校古

道而行之者,是帝尧也。又申其顺考

古道之事,曰此帝尧能放效上世之功

而施其教化,心意恒敬,智慧甚明,

发举则有文谋;思虑则能通敏。以此

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在于己身,

则有此四德,其于外接物,又能信实

恭勤、善能廉让。恭则人不敢侮;让

则人莫与争。由此为下所服,名举著

闻,圣德美名,充满被溢于四方之外,

义至于上天下地。言其日明所照,霜

露所坠,莫不闻其声名,被其恩泽。

此即稽古之事也。”

144

《礼记·檀弓上》: “司寇惠子之丧,(郑

玄注:惠子,卫将军文子弥牟之弟惠叔兰也,

生虎者。)子游为之麻衰、牡麻绖。(郑玄注:

惠子废适立庶,为之重服以讥之。麻衰,以

吉服之布为衰。)文子辞曰:‘子辱与弥牟之

弟游,(郑玄注:谢其存时。)又辱为之服,敢

辞。’(郑注:止之服也。)子游曰:‘礼也。'

文子退。反哭。(郑注:子游名习礼,文子亦

以为当然,未觉其所讥。)子游趋而就诸臣之

位,(郑注:深讥之,大夫之家臣位在宾后。)

文子又辞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

服,又辱临其丧。敢辞。’(郑注:止之在臣位。)

子游曰:‘固以请。’(郑注:再不从命。)文子

退,扶适子南面而立,曰:‘子辱与弥牟之弟

游,又辱为之服,又辱临其丧,虎也敢不复

位! ' (郑注:觉所讥也。虎,适子名。文子

亲扶而辞,敬子游也。南面而立,则诸臣位

在门内北面明矣。)子游趋而就客位。(郑注:

所讥行。)

145

“言《左传》者,孔奇孔嘉之说久

佚不传,贾逵、服虔之说亦仅偶见他

书;今世所传惟杜注孔疏为最古。杜

注多强经以就《传>,孔疏亦多左杜而

右刘(案刘炫作《规过》以攻杜解,凡

所驳正,孔疏皆以为非。)是皆笃信专

门之过,不能不谓之一失。然有注疏

而后左氏之义明;左氏之义明而后二

百四十二年内善恶之迹一一有征。后

儒妄作聪明,以私意谈褒贬者,犹得

据传文以知其谬,则汉晋以来藉左氏

以知经义,宋元以后,更藉左氏以杜

臆说矣。传与注疏均谓有大功于《春

秋》可也。”

146

例如《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一章的章

指是:

“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

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

矣。”

清人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不仅诠释字词,

而且抨击以理杀人的程朱理学。梁启超评价

甚高,说:

“《疏证》一书,字字精粹……综其内容,

不外欲以‘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

其斥宋儒之糅合儒佛,虽辞带含蓄,而意极

严正,随处发科学家求真求是之精神,实三

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也。震亦极以此自负,

尝曰:‘仆生平著述之大,以《孟子字义疏证》

为第一。’”

147

《史记·平□书》:“所忠言:‘世家

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

刮齐民。'乃征诸犯令,相引数千人,

命曰‘株送徒'。入财者得补郎,郎选

衰矣。”

索隐(所忠)人姓名。服虔云“掌故官,

取书于司马相如者,《封禅书》公孙

卿因所忠言宝鼎是也。”唯姚察独以

为“所患”,非也。

集解(世家子弟)如淳曰:“世世有禄

秩家”。

148

索隐(齐民)晋灼云:“中国被教整齐之

人也。”

集解应劭曰:“株,根本也。送,引也。”

如淳曰:“株,根蒂也。诸坐博戏事决

为徒者,能入钱得补郎也。或曰,先

至者为根。”

索隐李奇云:“先至者为魁株。”应劭

云:“株,根本也。送,当作‘选’。

选,引也。”应、李二音是。先至令之

相引,似若得其株本,则枝叶自穷,

故曰‘株送徒'。又文颖曰:‘凡斗鸡

胜者为株。’《伶》云?:‘阳沟之鸡,

三岁为株。’今则斗鸡走马者用之。因

其斗鸡本胜时名,故云株送徒者也。

《汉书》是且应革注《汉书》是一部

比较难读的史书古汇集了隋以

“《汉书》旧文多有古字,解说之后屡

经迁易,后人习读,以意刊改,传写

既多,弥更浅俗。今则曲核合古本,

归其真正,一往难识者,皆从而释之。

古今异言,方俗殊语,未学肤受,

或未能通,意有所疑,辄就增损,流

□忘返,秽滥实多。今皆删削,克复

其旧。……

字或难识,兼有借音,义指所由,

不可暂阙。若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

披览。今则各于其下,随即翻音。至

如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众所共晓,

元烦翰墨。”

下面举一例说明《汉书》颜师古注的

特点和内容:

《汉书高帝纪》:“(沛公)遂西入咸

阳,欲止宫休舍,(师古曰:“舍,息

也,于殿中休息也。一曰舍谓屋舍也。”)

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还军霸上。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

书。十一月,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

秦苛法久矣, (师古曰:“苛,细也,

音何。”)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应

劭曰:“秦法禁民聚语。耦,对也。”

师古曰:"族谓诛及其族也。弃市者,

取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吾与诸侯

约,克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

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

盗抵罪。(服虔曰: "随轻重制法也。"

李奇曰:"伤人有曲直,盗臧有多少,

罪名不可豫定,故凡言抵罪,未知抵

何罪也。”师古曰:"抵,至也,当也。

股、李二说,意并得之,自外诸家,

皆妄解释,故不取也。抵音丁礼反。”)

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应

劭曰:“按,按次第。堵,墙堵也。”

师古曰:“言不迁动也。堵音睹。”)

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

暴毋恐!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

定要束耳。”(师古曰:“要亦约。”)

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师

古曰:“军中遣人与秦吏相随,偏至诸

县乡邑而告渝也。”)

150

《文选·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

羽,肌如白雪。(李善注: “《庄子》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

冰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李

善注《庄子》:“孔子谓盗跖曰:‘将

军齿如齐贝。’”贝,海螺,其色白。)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李善注:

“王逸《楚辞注》曰:‘嫣,笑貌。’

《广雅》曰:“口焉口焉、欯欯,喜也。'阳

城、下蔡,二县名。盖楚之贵介公子

所封,故取以喻焉。”)然此女登墙窥

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李善注:“《字

林》曰:‘窥,倾头门内视也。'又小

视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

齿只唇历齿,(李善注:“《庄子》曰:‘蓬

头突鬓。’《尔雅》曰:‘挛,病也。’

力专切。《说文》曰:‘齿只,张口见齿

也。’牛善切。历,犹立束也。)旁行蝺

偻,又疥且痔。(李善注:“蝺偻,

伛偻也。《广雅》曰:‘伛偻,典貌。’

伛,央矩切。偻,力主切。《说文》

曰:‘疥,瘙也。’‘痔,后病也。’”)

152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叙述

了他撰集此书的缘由、经过、体例:

“承乏上痒(任国子博士) ,循省旧

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

乖,攻乎异端,竞生穿凿。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

己。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籍,

采扌庶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

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

《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

卷,号曰《经典释文》。古今并录,括

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

不野,繁而非芜,示传一家之学,用

贻后嗣。

今以墨书经本,朱字辩注,用相分

别,使较然可求。旧音皆录经文全句,

徒烦翰墨,今则各标篇章于上,摘字

为音。虑有相乱,方复其录。唯《孝

经》童蒙始学,《老子》众本多乖,是

以二书特纪全句。”

下面举例说明其体例:

《经典释文》卷第五毛诗音义上……

葛覃草本亦作覃,徒南反。覃延也。

瀚本又作浣。户管反。濯直角反。师

傅夫附反。欲见贤遍反施于毛以豉反,

移也。郑如字。下同萋萋切奚反。茂

盛貌。

153

《毛诗传笺通释》马瑞辰著。此书专

门简述毛传郑笺的细微之处,

《毛诗传笺通释二?兔罝》“肃肃兔罝”传:

肃肃,敬。笺:兔之人鄙贱之事,犹能恭敬,

则是贤者众多也。瑞辰按:肃宿古通用。《少

牢馈食礼》郑注肃读为宿是也。肃亦训缩,

《幽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肃

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

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

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

貌也。……传笺具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

又《毛诗传笺通释三羔羊》“羔羊之革”

传:革犹皮也。瑞辰按:革鬲古同音,革当为鬲裘

之同音假借。《说文》:“鬲裘,裘里也。从裘,

鬲声,读若击。”鬲裘读若击,犹革读若棘也。《玉

篇》 :“礻鬲,裘里也。或作鬲裘。”古者裘皆表其

毛而为之里以附于革谓之礻鬲。《诗》:“羔羊之

皮,素毕五紽。”皮言其表也。“羔羊之革”,

素丝五緎”。革言其里也。“羔羊之缝,素丝

五总。”合言其表与里也。革即棘之假借。毛

传谓革犹皮,失之。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此书体例与《孟子

正义》大致相同,惟在"注"后不标"

思而不学则殆注:不学而思,终卒不得,

徒使人精神疲殆。正义曰:夫子言“吾尝终日

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又《韩诗外传》引子曰: “不学而好思,虽

知不广矣。”是言徒思无益也。赵注《孟子》

“心之官”云:“官,精神所在。”是思属心,

心之能思,即精神也。然思过则损脾,故精

神易致疲殆。殆与怠同。《释文》云:“依义

当作怠。”即本此注。王氏引之《经义述闻》

谓此经殆字及“多见阙殆”,殆皆训疑。引何

休《公羊襄四年》注“殆,疑也”为据,思而

不学,则事无征验,疑而不能定也。“其说亦

通。

156

“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

无说文则不能通文字之本,而尔雅失

其依皈;无尔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

而说文不能致用,如车之运两轮,鸟

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矣。”

157

阮元《研经堂文集。与郝兰皋论尔雅

书》对《尔雅》名称的含义作了如下

解释:

“尔,近也;雅,正也;尔雅,近正

也,各国近于王都之正言。《尔雅》一

书,皆引古今天下之异言,以近于正

言;正言者,犹今官话也。近正者,

犹各省土音近于官话者也。”

158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俶、落、权舆,始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崩、□、无禄、卒、徂、落、殪,

死也。”

“殷、齐,中也。”“宣、徇、偏也。”

“班,赋也。”“昆,后也。”“弥,终

也。”

“明明、斤斤,察也。”“暴虎,徒搏

也。”“冯河,徒涉也。”“鬼之为言归

也。”

“父为考,母为女比,父之考为王父,父

之女比为王母。”(宗族)

159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女比为外王

母。”(母党)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

娣。” (妻党)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

姑。”“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两婿相谓为亚。” (婚姻)

5.释宫郝麓行说"此篇所释,上至梁

梓,下穷领翩,旁及连籍,别为

“□户之间谓之□;其内谓之家;东

西墙谓之序。”

“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

漏。”

“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

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

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

□,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陡谓之粱。石谓之徛。”

6.释器解释器用名称,内容杂乱而无

系统,包括食器、餐具、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

谓之登。”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肉好若一谓之环。”

160

7.释乐

“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

迭,羽谓之柳。”

“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

8.释天这是解释天文名称的,包括四时、祥

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

“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

为旻天,冬为上天。” (四时)

“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

凉风,西风谓之泰风。” (风雨)

“春猎为□,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

狩。” (讲武)

“注旄首曰旌。”(旌旗)

(9)释地这是解释地理名称的,包括九州、十

菇(大泽)、八陵、九府(各地特产)、

“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九州)

“晋有大陆。” (十□)

“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九

府)

“下湿曰阝显,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大陆曰卒,大阜曰陵,大陵曰阿。” (野)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四

极)

(10)释丘郝部行说"凡土之高者举可称丘也。

兹篇所释,俱因形以定名,宛丘以“丘上

有丘为宛丘。” (丘)

“重厓,岸。岸上,浒。” (厓岸)

(11 )释山郝嚣行说"首言五山,举其大而名

者,以下俱 -160-

161

山之形体,篇终以五报及系地望者附焉。"

此篇解释山名,共

49事。例如:

“山大而高,崧。”“山小而高,岑。”“山绝,

陉”“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二)释水解释诸水的名称,包括水泉、水中、

河曲、九河等4类。其实主要解释各种水流

名称,后三类各只一条。共50事。例如-

“水注川曰奚谷,注奚谷曰谷溪,注谷曰沟,注沟曰

浍,注浍曰读。” (水泉)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曰陼,小

沚曰坻,人所为为。”(水中)

(13)释草解释草本植物名称,也有少数木本

植物。共243事。例如:

“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

蔤;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

中,的;的中,薏。”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

之英。”

(14)释木解释木本植物,共计116

事。例如:

“林,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

“小枝上缭为乔,无枝为檄,木族生

为灌。”

(15)释虫解释昆虫和小爬虫。共有84

事。例如:

“蝉,白鱼。”(白鱼为衣服书籍中

的虫,即蠢虫) “荧火,即炤。”

“有足谓之虫,元足谓之豸。”

(16)释鱼郝臻行说:“此篇所释兼包鳞介之

属,鲁语谓之川禽,而此总日释鱼。”此篇解

释鱼类名称,其中包括爬行动物。共77事。

例如:

“鲲,鱼子。”

162

“蝾螈,蜥蜴;蜥蜴,蝘蜒;蝘蜒,守宫也。”

“蟒,王蛇。蝮虺,博三寸,首大如□。”

“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

(17)释鸟解释鸟类名称,共126事。例如:

“舒雁,鹅。”“舒凫,鹜。”

“鸢鸟丑(类) ,其飞也翔;鹰□丑,其飞也□(鼓翅疾飞)凫雁丑,其足蹼,其踵企;鸟鹊丑,其掌缩。”

“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18)释兽郝蘸行说:吮篇所释皆是野兽。东为六畜兰

“鹿:牡,□;牝,□;其子,□;其迹□,速(足迹叫速)绝有力,□。” (寓属)

“牛曰□,羊曰□,麋鹿曰□,鸟曰嗉,寓鼠曰嗛。”①(□属) “兽曰衅,人曰挢,鱼曰须,鸟曰狊。”“黄白杂毛,马丕;阴白毛马困;苍白杂毛,骓。”(马属)

163

“夏羊(黑色羊):牡, 俞,牝, 殳。”(羊属)

“马八尺为駥。”“牛七尺为犉。”“羊六尺为军鸟。”“彘五尺为豕厄。”“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 咸。”(六畜)

“□,大也。”又“□,有也。”“辟,君也。”又“辟,法也。”又“辟,罪也。”

《释诂》:“台、朕、□、畀、卜、阳、予也。”

164

又“载、谟、食、诈、伪也。”

又“栖、迟、憩、休、苦、□、鼻隶、呬,息也。”

《释诂》第一条:“俶,始也。”第108条:“俶,作也。”

又《释诂》第2条:“烝,君也。“第61条:“烝,众也。”

又《释诂》第3条:“介,大也。”第8条:“介,善也。”

《释诂》第1条:“落,始也。”最后1条:“徂、落,死也。”

165

《释诂》:“于,於也。”“□,乃也。”“赓,续也。”

《释诂》:“锡,赐也。”“荩,进也。”“时,是也。”

《释诂》:“□、遵、率、循、由、从,自也。”“□、遵、率,循也。”

《释诂》:“法、则、刑、范、矩、律,常也。”“刑、范、律、矩、则、常,法也。”

168

旧题西汉未杨雄著。其证据有四是应由《风俗通》的序。其序云:

“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之秘室。及赢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仅有一个大纲) ,杨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普遍)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

“扬雄《方言》云:‘海岱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获。燕之北郊,民之□(婿)婢谓之臧,女而妇奴谓之获。’”并申明了对刘散索取《方言》书稿的态度:

“严君平与林闾翁孺犹见车酋轩之使所奏言,翁孺与雄外家有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错误地以私恩厚待我) ,少而与雄也(指在我年少时将其收藏的周遗书赠与我扬雄);君平才有千言耳(君平所藏不过只有千字)翁孺梗概之法略有……雄为郎之岁,自奏: ‘少不得学,而心好沈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得肆心广意,以自克就。有诏:不可夺奉,令尚书赐笔墨钱六万,得观书于石室……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油素四尺(油素,绢也。绢精白光如油,故名)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以铅粉笔写在木板条上) ,二十七岁于今矣。①而语言或交错相反,方覆论思,详悉集之,燕其疑(章樵注云:会集所未闻,使疑者得所安。) ……但言词博览,翰墨为事,诚欲崇(终)而就之,不可以遗(放弃) ,不可以怠。即(如)君必欲胁之以威,陵之以武,欲令入之于此,此又未定,未可以见;今君又终之,则缢死以从命也。而(如)可且宽假延期,必不敢有爱。”

其四是郭璞《方言》序。其序云: “盖闻《方言》之作出乎?轩之使,所以巡游万国,采览异言,车轨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毕载,以为奏籍。周秦之季,其止?废,莫有存者。暨乎扬生,沈淡其志,气载构缀,乃就斯文,是以三五之篇者,而独鉴之功显。”

170

卷一:“敦、丰、庬、□、怃、般、嘏、弈、戍、京、奘、将,大也。凡物之大貌曰丰。庬,深之大也。东齐海岱之间曰□,或曰怃。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曰戎;秦晋之间壮大谓之嘏,或曰夏。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

又卷一:“假、佫、怀、摧、詹、戻、□(古届字),至也。、唐、冀、之间曰假,或曰佫。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戻,楚语也。□,宋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

172

“历,今也。”“汉赫,怒也。”

“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

或曰晓。齐宋之问谓之哲。”

又“嫁、逝、徂、往也。自家而出

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

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又“草木刺人,北燕朝鲜之间谓之

策,或谓之壮,自关而东或谓之梗,

或谓之刿,自关而西谓之刺,江湘之

间谓之棘。”

又“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

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

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

173

“搜、略,求也。秦晋之间曰搜,

就室曰搜,于道曰略。略,强取也。

据、扌庶,取也。此通语也。”

“钅复,北燕朝鲜洌水之间,或谓之钅典,

或谓之钅并,江淮陈楚之间谓之钅奇,或谓之

镂,吴扬之间谓之鬲。”

又“蝉,楚谓蜩,宋卫之间谓之虫唐蜩,

陈郑之间谓之蜋蜩,秦晋之间谓之蝉,

海岱之间谓之虫奇。”

又“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

培,或谓之堬。或谓之采,或谓之埌,

或谓之垅。”

“庸,谓之倯,转语也。”

又“火果,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尾,

火也。”

177

一部:“元,始也。从一,兀声。”

又“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

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

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

也。□古文示。”

又“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

善。”

□部:“□,刑也。平之中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今文省。□古文。”

178

示部:“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

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

壁及皮币。”

艸部:“蓍,蒿属。生千岁三百茎。《易》

以为数。天子蓍九只,诸侯七尺,大夫五尺,

士三尺。从艸,耆声。”

矢部:“□,春飨所射侯也。从人,从厂,

象张布,矢在其下。天子射熊虎豹,服猛也,

诸侯射熊虎;大夫射麋。麋,惑也。士射鹿□,

为田除害也。其祝曰:毋若不宁侯,不朝于王

所,故伉(抗,举也)而射汝也。□古文侯。”

卵部:“□,章也。六卿:天官家宰,地官

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

官司空。从皂,皂声。

山部:“□: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中

大(太)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狱

声。□古文,象高形。”

以上各例涉及典章制度。以下是引用神话传

说的例子:

隹部:“□,周燕也。从隹,山象其冠也,

□声。一曰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惭亡去,为

子□鸟,故蜀人闻子□呜皆起曰是望帝也。”

(段注说,开头几字当作: □周,燕也。) ;

鸟部:“□,神鸟也。天老曰:风之象也。

麟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

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

外,过昆仑,饮砥柱,灌羽弱水,莫宿风穴,

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古文凤。

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179

竹部:“簧,笙中簧也。从竹,黄声。古者

女娟作簧。”

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象折木以炊,贞省声。昔禹收九牧之金,铸

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者,离魅虫网虫两莫

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

古文以贝为鼎。籀文以鼎为贝。”

巾:“帚,所以粪也。从又持巾扫□内。古

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

垣。”

屾部:“□,会稽山也。一曰九江当涂也。

民俗以辛壬癸甲之日稼娶。从艸,余声。《虞

书》曰:予娶□山。” (段注:“《咎繇谟》曰:

‘予创若时,娶于塗山,辛壬癸甲。’郑注云:

‘登用之年,始娶于涂山氏,三宿而为帝所

命治水。’《水经注》引《吕氏春秋》曰:‘禹

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

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

也。’”)

□部:“□,兽之所食艸。从□艸。古者神

人以□遗黄帝,帝面:‘何食何处’ ?曰:‘食

□。夏处水泽,冬处松柏’。”

犬部:“狗,礻芺兽也。鬼所乘之,有三

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谓之

三德。从犬,瓜声。”

酉部:“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从水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起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杜康作秫酒。”

180

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

以温,仁义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

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

闻,智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又鼠部:“鼫,五技鼠也。能飞不能

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

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从鼠,

石声。”

又乌部;“焉,焉鸟,黄色,出于江

淮。象形。凡字:朋者羽虫之长,乌

者日中之禽,舃(雀)者知太岁之所

在,燕者请子之候(候鸟),作巢避戊

己。所贵者故皆象形。焉亦是也。”

音部:“音,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

音。宫、商、角、徵、羽、声也。丝、

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从言含一。”

181

□部:“童,男有罪曰奴,奴曰

童,女曰妾,从□,重省声。”

又竹部:“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

其中调之籁,小者谓之□.从竹,赖

声。”

又宀部:“宄,姦也,外为盗,内为

宄,从宀,九声。读若轨。”

又阜部:“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

水曰隍。从阜,皇声。”

185

“摷,拘击之。”段注:“拘止

而击之也。”“挨,击背也。”“撲,

挨也。”段注:“撲与扑撲义皆别。今

人混之。”“□,旁击也。”“扚,

疾击也。”“抶,笞击也。”“抵,

侧击也。”“抰,以车鞅击也。” (今

按鞅是缚在马颈上的软皮条。) “扌保,

衣上击也。”“捭,两手击也。”(段

注:“谓左右两手横开旁击也。”)

“搉,以杖击也。”“扌竟,敲击也。”

“捭,中击也。”(段注:“击之而中

也。中,《玉篇》作伤。”)“拂,过

击也。”(段注:“击而过之也。”) “扌

坚,扌寿头也。”“抌,深击也。”“□,

击伤也。”“击,攴也。”

186

隹部:“离,离黄,仓庚也。”又“□,

□□也。”又“雇,九雇,农桑候鸟。”

鸟部:“□,□□,山鹊。知来事鸟

也。”

山部:“峄,葛峄山也。”又“□,

九□山也。”

黑部:“□,□姗,下色也。”

水部:“淫,浸淫随理也。”又“湀,

湀辟,流水处也。”

女部:“嬖,便嬖,爱也。”又“婎,

恣婎,恣也。”

玉部:“瑾,瑾瑜,美玉也,”下字;

“瑜”,只训为“瑾瑜也”又“玫,

玫瑰,火齐珠(色黄赤似金的珠子)。

一曰石之美者。”下字“瑰”,只训

为“玫瑰也。”又“琅,琅玕,似珠

者。”下字“玕”,只训为“琅玕也。”

又“珊,珊瑚,色赤,生于海。”下

字“瑚”只训为“珊瑚也。”

刀部:“奇刂,奇刂屈刂,曲刀也。”下字:“屈刂”,

只训为“奇刂屈刂也。”

厂部:“厜,厜□,山颠也。”下

字“□”,只训为“厜□也。”

187

犬部:“狻,狻鹿,如虦苗(短毛

虎) ,食虎豹。”

而下一字“麂”在鹿部,只训为:

“狻鹿也。”

艸部:“萏,菡萏,芙渠华,未发为

菡萏,已发为芙蓉。”而上字“菡”,

只训为“菡萏也。”又“菔,芦菔,似

芜菁,实如小叔(豆)者。”而上字“芦”,

只训为“芦菔也。一曰荠根。”

188

二部:“旁,溥也。”段注:“按旁读若

滂,与溥双声。”

示部:“祸,害也。”段注:“祸害双声。”

辵部:“逆,迎也。”段注:“逆迎双声。”

又“通,达也。”段注:“通达双声。”

火部:“煜,耀也。“段注:“此以双声

为训。”

耳部:“聪,察也。”段注:“聪察以双

声为训。”

189

八部:“介,画也。”画部:“画,

介也。” (一本介作界,段氏说介

界古今字,当作介。)

止部:“足,跟也。”足部:“跟,

足,也。”

□部:“戒,警也。”言部:“警,

戎也。”

口部:“问,讯也。”言部:“讯,

问也。”

艸部:“芽,萌也。”“萌,艸木芽

也。”“□,芜也。”“芜,□也。”

走部:“趋,走也。”“走,趋也。”

“逢,遇也。”“遇,逢也。”

言部:“证,谏也。”“谏,证也。”

支部:“更,改也。”“改,更也。”

系部:“纺,纺丝也。”段注:“各本

‘纺'作‘網',不可通。唐本作‘拗'

尤误。今定为‘纺丝也' 三字句,乃

今人常语耳。凡不必以他字为训者,

其例如此。”

水部:“河,河水也。”段注:“各本

水上无河字,由尽删篆下复举隶字,

因并不可删者而删之也。许君原本当

作‘河水也'三字。河者,篆文也。河

水也者,此义也。此以义释形之例。”

系部:“维,车盖维也。”又“纟伏,

车纟伏也。” (纟伏,驾车之饰)

190

丝部:“悔(辖)马脚也。”

黑部:“墨,书墨也。”

土部:“垅,丘垅也。”

田部:“略,经略土地也。”又“畜,

田畜”也。(田畜,谓力田之蓄积也。)

车部:“轻,轻车也。”(轻,本是一种

快速兵车的名称,引申为轻重字)。又

“舆,车舆也。” (车舆,谓车之舆也。

舆是车身中乘坐人的那一部分。)

艸部:“艸,百卉也。从二。凡艸之属

皆从艸。”

玉部:“琳,美玉也。从玉,林声。”

示部"藉,戎絮也。从示,弈省声。"

191

穴部:“窥,正视也,从穴中正见,

正亦声。”

从部:“從,随行也。从从辵,从

亦声。”

《说文。鸟部》: “凤,神鸟也……

凤飞,群鸟从以万数,古文以为朋

党字。”段注:“朋本神鸟,以为朋

党字;韦本相背也,以为皮韦:乌本

孝鸟,以为乌呼; 子本十一月阳气

动万物兹也,人以为称。儿此四‘以

为’,皆言六书假借也。”

《说文》中用"以为"说明造字假借

气,除了"朋、‘韦"、 "乌"、"子"

四字外,尚有"止"、‘末、西'等字。

请看许慎的说解。

止部:“止,下基也。象艸木出

有阝止。故以止为足。”段注:“此引

申假借之法。凡以韦为皮革,以朋

为朋党,以来行为之来,以西为东

西之西,以子为人之称皆是也。以

止为人足之称,与以子为人之称正

同。许书无趾字,止即趾也。”

192

来部:“来,周所受瑞麦来□也。

二麦一夆,象其芒束之形。天所来

也,故为行来之来。”段注:“自

天而降之麦,谓之来□,亦单谓之

来。因而凡物之至者皆谓之来。许

意如是,犹之相背韦之为皮韦,朋

鸟之为朋攩,鸟西之为东西之西,

子月之为人称,乌之为乌呼之乌,

皆引伸之义行而本义废矣。”

西部:“西,鸟在巢上也。象形。

日在西方而鸟西,故因以为东西之

西。凡西之属皆从西。棲,西或从

木妻。”段注:“此说六书假借之

例。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古本无东西之西,寄托于鸟在巢上

之西字为之。凡许言以为者类比。

韦本训相背,而以为皮革,乌本训

孝鸟,而以为乌呼……后人习焉不

察,用其借义而废其本义,乃不知

西之本训鸟在巢,韦之本训相背,

朋之本训为凤。逐末忘本,大都类

是。微许君言之,乌能知之?”

疋部:“足,足也。上象腓肠,下

从止。《弟子职》曰:‘问疋所止?’,

古文以为诗大雅字。”段注:“此

谓古文假借疋为雅字。”

言部: “□,辩论也。古文以为

颇字。”段注:“此古文同音假借

也。颇,偏也。”

目目部:“□,目围也。(段注:围当作

回,曰,转也。)从厂(即厂,音Yè,

拖,牵引。)读若书卷之卷。古文以

为面見字。”今按:“碗”与“惭”

音义皆同。段注:“古音同在十四

部,故得相假借。”

193

丂部:“丂,气欲舒出丂上碍于

一也。丂,古文以为亏字(段注:“亏

与丂音不同而字形相似,字义相近

故古文或以丂为亏。”)又以为巧

字。”段注:“此则同音假借。”

又可部:“哥,声也。从二可。

古文以为歌字。”段注: “《汉书》

多用哥为歌。”

《汉书》多用古字,这一例就是

一个证明。

方人:“□,军之五百人。从□,从从。

从,俱也。旅古文旅。古文以为鲁

卫之鲁。”段注: “此言古文假借

也。《周本纪》周公受禾东土,鲁

天子之命,即《书序》旅天子之命。

旅者,陈也。”

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

古文以为灑埽字”段注:“凡言某

字古文以为某字者,皆谓古文假借

字也。洒灑本义殊而双声,故相假

借。凡假借多迭韵,或双声也。《毛

诗》洒埽四见,传云:“洒,灑也。”

194

示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

从儿口。一曰从兑省。《易》曰:

‘兑为口、为巫。'”段注:“此字

形之别说也。”

丘部:“丘,土之高也,非人之

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

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

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

丘,象形。”段注:“与上会意别。”

壬部:“壬,善也。从人士。士,

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段

注:“此说象形,与前说别。土象

挺出形,下当是土字也。”

女部:“女,牧也。从女,象怀

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按前说象

两手抱子形,一曰则认为其中那两

点象人乳形。

水部:“□,逆流而上曰泝汩,

泝向也。水欲下,违之而上也。丛

水,□声。□泝或从辵朔。”

手部: “拓,拾也。陈宋语。从

手,石声,拓或从庶。”

阜部:“□,帆也。从阜,方声。

□防或从土。”

用"一曰"说声之不同者如:

片部:“□,筑墙短版也。从片,

俞声。读若俞。一曰若纽。”

戈部:“□,绝也。从从,持戈,

一曰田器古文。读若咸。一曰读若

《诗》‘攕攕女手'。”段注:“咸

攕古音皆在七部。”

车部:“輑,轺车前横木也。从车,

君声。读若群。一曰读裈。”

195

手部:“擂,引也。从手,留声。□

□或从由(段注:“由声也。”)□

□或从秀。“今按此例“或从”既言

声之别,又言形之别。

心部:“悑,惶也。从心,甫声,

□悑或从布声。”

《说文》中用"一曰"言义之别者的

例子很多。例如:

宀部:“□,过也。一曰洞屋。从

宀,□省声。”段注:“洞屋谓通

迫之屋,四周无障蔽也。凡道家言

洞天者谓无所不通。”

穴部: “□,空也。从穴,果声。

一曰鸟巢也。在树曰巢,在穴曰□。”

勿部:“易,开也。从日一勿。一

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日疆者众兒。”

用"一曰"表示一物二名的例子如:

艸部:“□,苌楚、铫弋。一曰羊

桃。从艸,长声。”

衣部:“□,蛮夷衣。从衣,友声。

一曰蔽膝。”段注:“《方言》曰:

‘蔽膝,江淮之间谓之□,或谓之

袚。’郭音沸。”

羊部:“羊,羊鸣也。从羊,象气

上出。与牟同意。”

196

又工部:“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

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古文

工,从彡。”段注:“□有规矩,而彡

象其善饰。巫事无形,亦有规矩,而

□象其两袖。故曰同意。凡言某与某

同意者,皆谓字形之意有相似者。”

谷部:“□,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

理。”

眉部:“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

形,上象额理也。”

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

197

走部:“赴,趋也。”段注:“古

文讣告只作赴者,取急疾之急,今又

从言,急疾意转隐矣。故言部不收讣

字者,从古文不从今文也。”

这是说"赴"、"协"是古今字。

又牛部:“荦,驳牛也。”段注:

“古音读如辽,在二部。《天官书》

‘此其荦荦大者,'谓寥寥甚少者也。

又卓荦,超绝也。”

198

又辵部:“逹,行不相遇也。”段

注:“此与水部滑泰字音义皆同,读

如挞。今俗说不相遇有此言,乃古言

也。读徒葛切,训通达者,今言也。”

又言部:“谈,语也。”段注:“谈

者,淡也,平淡之语。”

又言部:“論,议也。从言,侖声。”

段注:“論以侖会意……侖,理也。……

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故孔

门师弟子之言谓之《论语》。……许云:

论者议也;议者,语也,似未尽。”

止部:“歸,女嫁也,从婦止,□省。

古声。”段注:“凡还家者假(借)婚嫁

之名也。”

这是说回归之归是假借归嫁之归。

音部:“竟,乐曲尽为竞。从音儿。”

段注:“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

止,皆曰竟。《毛传》曰: ‘疆,竟也。

'俗别制境字,非。”

199

臣又部:“竪,坚立也。从臣又,豆声。”

段注:“坚立谓坚固之立也。竪与尌音

义同。而豎从臣又,故知为坚立。《周礼》

内竪,郑云:‘竪,未冠者之官名。’

盖未冠者才能自立,故名之豎,因以

为官名。竪之言孺也。”

走部:“趣,疾也。从走,取声。”

段注: “《大雅》‘来朝趣马,’笺云:

‘言其辟恶早且疾也。......《周礼》

趣马,大郑曰:‘趣马,趣养马者也。’

按趣养马,谓督促养马。古音七口反,

音转乃有清须,七句二反(今音qu、

cu二音)后人言归趣、旨趣者乃引申

之义。”

鱼部:“鲜,鲜鱼也。出移国。从鱼,

□省声。段注:“按此乃鱼名。经传乃

假为新□字,又假为□少字,而本义

废矣。”

人部:“僅,材能也。从人,堇声。”

段注:“材能,言仅能也。……唐人文

字仅多训庶几之几。如杜诗‘山城仅

百层;’韩文‘初守睢阳时,士卒仅

万人;’又‘家累仅三十口;’柳文

‘自古贤人才士,被谤议不能自明

者,仅以百数;’元微之文‘封章谏

草,繁委箱苟,年逾百轴;’此等皆

李涪所谓以仅为近远者,于多见少,

于仅之本义未隔也。今人文字,皆

训仅为但(只是,仅仅)。”

200

辵部:“逑,敛聚也。从辵,求声。

又曰怨匹曰逑。”段注:“《桓二年

左传》曰:‘嘉辑曰妃,怨耦曰仇。古

之命也。’谓古者命名之法如是。逑

仇古多通用。《关睢》‘君子好逑’,

亦作仇。《兔罝》云好仇,毛传:‘逑,

匹也。’《释诂》:‘仇,匹也。’

孙炎曰:‘相求之匹’,则孙本《释

诂》亦作逑可知。逑为怨匹而诗多

以为美词者,取匹不取怨也。浑言

则不别,《尔雅》‘仇、妃,匹也’

是也;析言则别,左氏嘉耦怨耦异名

是也。许所据左氏、《尔雅》作逑,

《太玄》、《方言》之款,即逑字。”

201

哭部:“哭,哀声也。从吅,从狱

省声。”段注:“按许书言省声,

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载会字,

指为某字之省,若‘家’之为‘□’

省,‘哭’之为从‘狱’省,皆不

可信。‘狱’固从主□非从犬,而

取犬犬之半,然而何不取‘□’ (音

构。犬属,腰以上黄,腰以下黑,

食母猴、‘犭蜀’、‘倏’、犭谷(音

裕。独犭谷兽,如虎,白身,豕□,

尾如马)之省乎?窃谓从犬之字,如

狡、狯、狂、默、猝、猥、犭册(音

删,恶健犬)、狠、犷、□、獳(音

nou、怒犬貌)、狎、狃、犯、猜、

猛、犺(音亢,健犬)、犭去(同怯)、

狚(犬行也,又威武貌,同桓)、戻、

犭蜀、狩、臭、□、献、类、猶卅字

皆从犬而移之言人,安见非‘哭’

本谓犬嗥而移以言人也?造字之本

意有不可得者,如‘秃’之从禾;

用字之本义,亦有不可知者,如‘家’

之从豕,‘哭’之从犬。愚以为‘家

入豕部,从豕宀;‘哭’入犬部,从

犬吅。皆会意而移以言人,庶可正

‘省声’之勉强皮傅乎!”

又艸部:“苗,艸生于田者。从

艸田。”段注:“按苗之故训禾也。

禾者,今之小米。……何休曰:苗者,

禾也。生曰苗,秀曰禾。《仓颉篇》

曰:苗者,禾之未秀者也。孔子曰:

恶萎恐其乱苗。魏文侯曰:幽萎似

禾。明禾与苗同物。苗本禾未秀之

名,因以为凡艸木初生之名。诗言

稷之苗、波之穗,稷之实,是也。

《说文》立文当以苗字次□字之前,

云禾也,嘉谷也。则□为赤苗,籀

文芑为白苗,言之有序。(今按□字

为艸部第7字苗字为第302字,芑字

又在苗字之后100多位,排列无序)。

‘艸生于田,’皮傅字形为说而已。”

202

告部:“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

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易》曰:‘僮

牛之告。’凡告之属皆从告。”段注:

“如徐说则‘告’即缚衡也。(缚在牛

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于牛之角寓人

之口为会意,然牛与人口非一体。牛

口为文,未见告义;且字型中无木,

则告意未显。且如所云是未尝用口,

是告可不用口也。何以为一切告字见

义哉?故木部楅下不与此为转注(楅,

以木有所畐(逼)束也。从木,畐声。)

此字当入口部,从口,牛声。”

206

“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光,

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

远也。”“暑,煮也,热如煮物也。”(以

上《释天》)

“山,产也,产生万物也。”“冢,肿

也,言肿起也。”(以上《释天》)

“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

也。”“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

而晦也。(以上《释水》)

207

“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

蹈而露见也。”(以上《释道》)

“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

在,常安豫也。”“:秦,津也。其地

沃衍,有津润也。”(以上《释州国》)

“骨,滑也。骨坚而滑也。”“肉,柔

也。”(以上《释形体》)

“笑,钞也。颊皮上钞者也。”(《释

姿容》)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

色如铁也。”(《释长幼》)

“夫之父曰舅。舅,久也,久老称也。”

“嫂,叟也,叟老者称也。叟,缩也。

人及物老,皆缩小于旧也。”(以上《释

亲属》)

“通,洞也,无所不贯洞也。”“薄,

迫也。单薄相偪迫也。”“言,宣也,

宣彼此之意也。”“勒,刻也,刻识之

也。”“功,攻也,攻治之乃成也。”“贱,

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言语》)

“布,布也。布列众缕为经,以纬横

成之也。又太古衣皮,女工之始,始

于是,施布其法,使民尽用之也。”(《释

采帛》)

208

“缨,颈也,自上而下系于颈也。”(《释

首饰》)“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

行所以居人也。今日车声近舍,车,

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释车》)

“病,并也,与正气并在肤体中也。”

“聋,笼也。如在蒙笼之内,听不察

也。”(以上《释疾病》)

209

《释名》音训之大例有三:一曰同音;

二曰双声;三曰迭韵。其凡则有九:

一曰以本字为训,如“宿,宿也。”二

曰以同音字为训,如“金,禁也。”三

曰以同音符之字为训,如“旻,闵也。”

二字皆从文声。四曰以音符之字为训,

如“臀,殿也。”五曰以本字所孳乳之

字为训,如“冬,终也。”六曰以双声

字为训,如“火,化也。”七曰以近纽

双声字为训,如“鳏,昆也。”八曰以

旁纽双声字为训,如“孰,祝也。”九

曰以迭韵字为训,如“月,阙也。”

210

暇日取群经及史汉书注、唐宋类书、

道释二藏校之,表其异同,是正缺失。

又益以《补遗》及《续释名》二卷,

凡三。阅岁而成,复属吴县江君声审

正之。江君欲以篆书付刻,余以此二

十七篇内俗字较多,故依前隶写,云

所以仍昔贤之旧观,示来学以易晓

也。”

212

“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说文》:

“哀,闵也。”)

“廉,敛也,自检敛也。”(《说文》:

“廉,仄也。”)

“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说文》:

“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

丹青之信言必然。”)

“缨,颈也,自上而下系于颈也。”(《说

文》:“缨,冠系也。”)

213

《释诂》:“高、亯、痒、将、牧、榖、

颐、陶、畜、旅、充、养也。”

又“挰、抡、挢、撅、虞、□、揀、

选、择也。”

214

其中"抡"字的训释同于《说文》, "

桥" "捎"同于《方言》。

《释言》: “央、极,中也。”

其中"央"的训释与《说文》同

又“循、率,述也。”

《释训》: “洞洞、属属、切切、恂

恂、訚訚、翼翼、济济、畏畏、祇祇,

敬也。”

又“桓桓、□□、矫矫、赳赳、勍勍、

競競、仡仡、暨暨,武也。”

其中训释与《尔雅·释训II}大致相

同者是桓桓、矫矫、赳赳。《尔

雅·释训II} :"桓桓,威也。""矫矫,

勇也。" "赳赳,武也。

《广雅·释亲》的内容除了引自

《尔雅礼《方言》与《说文》外,

有不少是转引自《白虎通》和《释

名》的。例如:

《广雅·释亲》: “父,榘也。”《白

虎通》: “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

(矩与榘同)

《广雅·释亲》: “兄,况也。”《白

虎通》: “凡者,者,父法也。”

又“弟,悌也。”“子,孜也。”“男,

任也。”“女,如也。”“姊,咨也。”

“妹,末也。”“妻,齐也。”“妇,

服也。”“妾,接也。”“肺,费也。”

“心,任也。”

又“姑,故也。”“肝,□也。”“脾,

裨也。”

215

“狱,肝也。夏曰夏台,殷曰□里,

用曰囹圉。”

“捋谓之梏,械谓之桎。”

“圊、圂、庰,厕也。”

“无追、章甫、委兒、收冔(音许)、

皮弁、通天、远游、进贤、高山、方

山、惠文、建华、却非、解豸,冠也。”《尔雅?释兽》:“虎窃毛(浅毛)谓之虦(音栈) 猫。”又“甝,白虎。虪(音叔) ,黑虎。”《广雅?释兽》: “於□ (音徒) ,李耳,虎也。”

216

例如"麟" 《尔雅》作"靡"), {尔雅》只有简单的描写:

"唐(音军、即猎子)身,牛尾,一角。"而《广雅》则作了详细的描述:

“鹿吝(麟) ,狼题,肉角。含仁怀义,音中钟吕,行步中规,折还中榘,游必择土,翔必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旅行,不入陷阱,不罗罘网,文章彬彬。”

《释器》 :“鞬(音肩)、□( 即□,音唱)、櫜(音高)、韬、韣(即革卖,音读) ,弓藏也。”“掤(音兵)、医(音义)、皮卖(字或作椟,又作革卖、皮丸(即丸)、□革叉 (亦作步叉) ,矢藏也。”217

其或张君误采,博考以证其失;先儒误说,参酌寐其非;以燕石之瑜补荆璞之暇,适不知量者之用心云尔…… (曹)宪所传本,即有舛误,故音内多据误字作音。《集韵》、《类篇》、《太平御览》诸书所引,其误亦或与今本同。盖是书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义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误入正义者五十七。辄复随条补正,详举所由。最后一卷,子引之尝习其义,亦即存其说,窃放范氏《谷粱传集解》子弟列名之例。博访通人,戴稽前典。义或易晓,略而不论。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王氏疏证只解释难懂的字词,常见义略而不论。例如:

《释诂》:“古、昔、克、创、方、作、造、朔、萌、芽、本、根、蘖、□、□、昌、孟、鼻、业,始也。”

这一条共19字,王氏只释了作、造、朔、菇、毫、革、昌、鼻、业等9个字。

《广雅疏证》最突出的特点是冲破了字形的藩篱,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例如:

《释诂》“大也”条疏证:“临者……临之言隆也。《说文》:‘隆,丰大也。’隆与临古亦同声。”“高頁者,《玉篇》:‘高頁,大头也。’骨頁者,《说文》:‘骨頁,大头也。读苦魅。’□者,《广韵》:‘□,大头也。’……骨頁、□魅古并同声。”

例如在释诂“大也”条得疏证中说:“奄者,《说文》:‘奄,大有也。从大申。申,展也。”《尔雅8丘矣》篇:‘奄有四方。’毛传云;‘奄,大也。’《说文》:‘俺,大也。’俺与奄亦声近义同。大则无所不覆,无所不有,故大谓之巾無。亦谓之奄;覆谓之奄;亦谓之巾無;有谓之巾無,亦谓之抚,亦谓之奄。矜怜谓之抚掩,义并相因也。”

又《释诂》“有也”条疏证:“龓者,《说文》:龓,兼有也。从有,龙声。”《史记。平准书》:‘尽笼天下之货物。’笼与龓通。《尔雅》:‘□,有也。’□与龓声亦相近。《说卦》传:‘震为龙马尨。虞翻干宝龙作。

《考工记。玉人》‘上公用龙。’郑众读为尨,是其例矣。”

219

只求声同,不求本子的例子再《广雅疏证》中比比皆是。下面举一例说明:《释诂》:“昌,始也。”疏证曰:“昌读为倡和之倡。王逸注《九章》云:‘倡,始也。’《周官。乐师》:‘教恺歌,隧倡之。’郑注云:‘故书倡为昌。’是昌与倡通。”

疏证中所说的“一声之转”、“语之转”都是在推求申明转语。例如:

“悾悾(音空)、慤慤(今作□;音确),恳恳、叩叩、断断,诚也。”疏证曰:“《论语。泰伯篇》:‘悾悾而不信。’包咸注云:‘悾悾、慤也。’《大戴礼记。王言》篇云:‘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慤、女憧、妇空空。’空与悾通。《论语。子罕篇》:‘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亦谓鄙夫以诚心来问也。故《释文》云:‘空空,郑或作悾悾。’皇侃疏以空为无识,失之。慤慤,曹宪音苦角反,各本訛作□□,今订正。卷一云:‘恳,信也。’□与恳同,重言之则曰恳恳。《汉书。司马迁传》云:‘意气勤勤豸艮豸艮。’《文选》作‘□□恳恳。’《刘向传》云:‘故豸艮豸艮数奸死亡之诛。’并字异而义同。《楚辞。九叹》:‘行叩诚而不阿兮。’叩亦诚也。王逸注训叩为击,失之。重言之则曰叩叩。繁钦《定情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悬肘后,’是也。悾悾、慤慤、恳恳、叩叩,皆一声之转,或转为款款,犹叩门之转为款门也。叩叩,各本讹作叨叨,今订正。”

《释诂》:“比,乐也。”疏证曰:“比者,《杂卦传》:‘比乐师忧。’言亲比则乐,动众则忧。非训比为乐,师为忧为。此云:‘比,乐也,’下云‘师,忧也,’皆失其义耳。”

又《释诂》:“庠,养也。”疏证曰:“引之云:《说文》:‘庠,礼官养老也。’《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郑注云:‘庠之言养也。’赵岐注《孟子》云:‘养者,养耆老;射者,三耦四矢以达物导气。’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意也。养国老于上庠,谓在庠中养老,非谓庠以养老名也。《州长职》云:‘春秋以社会民而射于州序,’谓在序中习射,非谓序以习射名也。《王制》:‘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而庠之名独取义于习射,偶一行之。不得专命名之义,庠训为养,序训为射。皆是教导之名,初无别异也。”

《清儒学案。王念孙传》对《广雅疏证》予以高度评价: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思不乱。盖皆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学者比诸郦道元注《水经》,注优于经云。”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对《广雅》的价值作了全面阐述,他说:“(《尔雅》)作者之圣,述者之明,卓乎六艺群书之铃键矣。至于旧书雅记,训诂未能悉备,网罗放失,将有待于来者。魏太和中博士张君稚让继两汉诸儒后,参考往籍,遍记所闻,分别部居,依乎《尔雅》,凡所不载,悉著于篇。其自《易》、《书》、《诗》、《三礼》、《三传》经师之训,《论语》、《孟子》、《鸿烈》、《法言》之注,《楚辞》、汉赋之解、谶纬之记,《仓颉》、《训纂》、《滂熹》、《方言》、《说文》之说,靡不兼载。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逸不传者,可借以窥其端绪,则其书之为功于训诂也大矣。”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训诂”之由来 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 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 “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30卷。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 成果。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 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 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1)唐·孔颖达: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七章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七章 第七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第一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征 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应收款、预收账款、应缴税费等。 所涉及的利润表项目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等。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一)接受顾客订单;(二)批准赊销信用;(三)按销售单供货;(四)按销售单装运货物;(五)向顾客开具账单;(六)记录销售;(七)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八)办理和记录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九)注销坏账;(十)提取坏账准备。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1)顾客订货单;(2)销售单;(3)发运凭证;(4)销售发票;(5)商品价目表;(6)贷项通知单;(7)应收账款明细账;(8)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9)折扣与折让明细账;(10)汇款通知书;(11)库存现金日记账和

银行存款日记账;(12)坏账审批表;(13)顾客月末对账单;(14)转账凭证;(15)收款凭证。 第二节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 一、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一)适当的职责分离; 应当将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或岗位)分别设立。谈判人员至少两人,并与订立合同的人员分离;编制销售发票通知单的人员与开具销售发票分离;销售人员与销货现款分离;单位应收票据的取得与贴现须经保管人员以外的主管人员批准。 (二)正确的授权审批; 1、在销售发生之前,赊销已经正确审批; 2、非经正当审批,不得发出货物; 3、销售价格、销售条件、运费、折扣等必须经过审批;

4、审批人应当根据销售与收款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三)充分的凭证和记录; 例如:在收到顾客订货单后,就立即编制一份预先编号的一式多联的销售单,分别用于批准赊销、审批发货、记录发货数量以及向顾客开具账单等。 (四)凭证的预先编号; (五)按月寄出对账单; (六)内部核查程序。 二、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关键内部控制和常用的控制测试 (一)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确系已经发货给真实的顾客(发生) (二)所有销售交易均已登记入账(完整性) (三)登记入账的销售数量确系已发货的数量,已正确开具账单并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 ■【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 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⑵转训: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例如:《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 ⑶陈说: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例如:《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注:①善:善待)《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餮”读音tao 一声;“餮”读音tie四声。)《说文》云:“兰,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声,草的古字。) 《说文》云:“能,熊属”;“麋,鹿属”。(“能”的本义是“熊”)《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汤汤”传:“汤汤,水盛貌。”(注:①汤汤shangshang一声,水盛大的样子。)●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一〕、说义的术语: ⑴“犹” 《诗?硕鼠》:“爱得我直”笺:“直犹正也”。 《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同犹一也”。 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 一定相通)《诗?唐风?采芩》“舍旃 舍旃”笺:“旃之言焉也”。 《诗?七月》“春日载阳”笺:“载之 言则也。阳,温也”。 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 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 雨貌”。又“蜎蜎者蠋”传:“蜎蜎, 蠋貌”。(注:①蜎〔yuan一声〕: 孑孓,即蚊子的幼虫;②蜎蜎:形 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③ 蠋〔zhu二声〕:蝴蝶、蛾等昆虫的 幼虫。)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 敦厚之貌”。(氓〔meng二声〕:青 年男子。蚩蚩〔chichi一声〕:敦 厚的样子。) 《诗?葛屦》“好人媞媞,宛然 左辟”传:“宛,辟貌”。(注:①屦 〔ju四声〕:葛麻制成的鞋。②好: 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犹美 人。④媞媞〔titi二声〕:美好安 详的样子。⑤宛:藏〔cang二声〕。 ⑥宛然,婉转回避的样子。⑦辟: 通“避”。⑧左辟:避让于道左,以 示谦让。) ⑷属、别。(凡说“属”或“别”的, 是明其类别。 《说文》云:“秔,稻属”(秔 〔geng一声〕:同“稉”、“粳”,水 稻的一种。);“鸽,鸠属也”。 《说文》云:“稗,禾别也”。段 玉裁说:“谓禾类而别于禾也”。 ⑸辞。(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 “辞”或“辞也”。) 《诗?芣苡》“薄言采之”传: “薄,辞也”。(芣苡〔fou2yi3〕: 车前草,其叶煎水服用可预防感冒, 古人认为它的字实可以治妇人不 孕。薄:助词。) 《诗?汉广》“不可求思”传: “思,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礼记?中庸》“武王……壹戎 衣而有天下”郑注:“齐人读殷如 衣”。(注:①壹:统一。②戎衣: 军衣,军服。) 《吕览?制乐篇》“饬其辞令” 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注:①饬:chi四声,告诫;② 敕:chi四声,告诫。)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读若 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 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 “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 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 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 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 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 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 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 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 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 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 泮〔pan四声〕:a:散,解;b:通 “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 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 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 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 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 “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 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 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 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 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 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 “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 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 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凡有“字误” 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 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 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 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 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 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 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 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 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 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 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 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 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 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 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 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 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Ⅱ【“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 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 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 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 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 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 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 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 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 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 展。 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 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 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 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 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 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 《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 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 《广雅》等。 五训诂学的源流:(即指训诂学 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 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 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 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 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 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 宿:夜晚。 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 体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 《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 注》、《春秋公平传释诂》。一类是通 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 《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 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 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 正的训诂学。 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 到进一步发展。○训诂内容从经部 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 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 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 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 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 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 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 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 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 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 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 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 诂研究的新途径。重要著作有《说 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 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 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 “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 等。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 早见于 √. 《毛诗诂训传》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字》 ×. 《尔雅》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 的是 ×注释工作 ×.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 编辑工作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期 √.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 探讨期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 □《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 义不同的一书是 ×. 《史记集解》 ×. 《荀子集解》 ×. 《论语集解》 √. 《春秋左传集解》 □《尔雅》分为 √十九篇 ×. 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 ×. 五百四十篇 □《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 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 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 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 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 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 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 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 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 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 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 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 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 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 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 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 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 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 “诠”、“疏”、“证”、“微”、“诂”、 “注”、“义证”、“正义”等,都是 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 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 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 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 《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 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 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 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 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 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 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 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 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 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 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 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 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 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 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 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 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 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 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 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 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 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 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 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 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 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 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 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 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 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 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 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 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 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 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 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 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 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 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 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 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 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 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 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 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 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 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 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 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 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 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 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 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 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 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 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 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 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 《小尔雅》、《方言》、《说文》、《释 名》、《广雅》、《玉篇》、《广韵》、《集 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 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 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 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 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 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 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 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 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 “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 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 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 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 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 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 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 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 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 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 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 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 《尔雅》、《小尔雅》、《方言》、《释 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 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 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 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审计学课堂笔记上课讲义

审计学课堂笔记

审计总体目标: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造成错误导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接受业务委托 是否接受或保持某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应考虑:客户诚信,是否具备执行审计业务所必须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主要工作:了解和评价审计对象的可审性;决策是否考虑接受委托;商定业务约定条款;签订审计业务的约定书等. 计划审计工作 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的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决策;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等;计划审计工作不是审计业务的一个独立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确定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的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以及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等。

风险应对: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根据所获取的各种证据,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修改的情况: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获取新信息;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所了解的情况发生变化。 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内容: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以及所需要沟通的性质;审计方向;审计资源配置。 具体审计计划 错报的汇总数=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推断错报=事实错报+判断错报+抽样推断错报 事实错报:毋庸置疑的错报;判断错报: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推断错报: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存在的错报作出最佳估报数,涉及根据在审计样本中识别出的错报来推断总体的错报。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将与每个重要认定相关的审计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 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 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 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3)、语法的变化: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甲骨文数量表示法:第一,不用量词,数词置于名词前或后。如“获麋八十八”。第二,名词先行,加上与前一名词相同的临时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羌百羌”。第三,名词先行,加上一般数量结构马十丙罗振玉《殷契续编》1027.4 西周金文只通行第二、第三两种类型。如:田十田,方五十里 西周以后典籍第三种类型成了数量表示方法的主流。如: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禾三百廛《诗·魏风·伐檀》 (4)、文字方面 第一、文字体势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古文籀书→大篆→小篆→隶→楷 ?第二、古今用字不同 ?顾炎武《日知录》,“《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结果,后人阅读古籍有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生的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需要加以解释。古代典籍是古时学者用当时的语言记录中撰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各要素总是在不断地演变,有的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有的因方俗不同而不同,加上历代口授耳闻,转抄传刻造成的种种讹误,因此后人读前人的书籍时,会碰到语言文字的障碍,产生隔阂,这就需要进行语言解释,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以读懂古代典籍。清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澧短短几句话把训诂产生的原因、训诂的容、训诂的作用阐述得很明白了。 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有随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释方言;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樵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通志·艺文略》)朱熹说:“当时百姓都晓得者,有今时老师宿孺之所不晓。”(《语类》七十八) 戴震曰:“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由此可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文字部的要素——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也起了变化,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也发生重大变革。古代人人皆知的语言到了后代甚至连专家学者也弄不懂,产生了对训诂的需要,而为阅读古书扫除障碍的工作——训诂应时而生。训诂的兴起除了上述所言的语言原因外,还有社会其他学科的推动,那就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正名和诸子百家的名学。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社会上,尤其是社会政治方 文档大全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要素: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2.完整性: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3.准确性: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4.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5.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训诂学

对《离骚》中“修能”的解释考证 对《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的“修能”的解释历来有多种。本文试在搜集历来多家的解释的基础上,从而力求对“修能”作出综合性的理解。 “能”,朱熹《楚辞集注》中说:能,叶奴代反,一作“态”,非是。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中说:“态字是也。修态,古恒语。《招魂》‘姱容修态’是也。古‘能’、‘态’两字多误,《怀沙》‘非俊疑杰,固庸态也’,《论衡·累害》篇引作‘能’,及‘非俊疑杰,固庸能也’。又如《汉书·司马相如传》‘君子之态’,《史记集解》引徐广本作‘能’,皆是。”在《招魂》中“姱容脩态,絙洞房些”,这里的“修态”似“重之以修能”,所以姜亮夫把“修能”解释为“修态”。 在《屈原集校注》中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认为:“修能”与“内美”为对文,“修”为“能”的形容词已是无疑,不应拘泥旧训,因辞害意。 又清朱骏声说:“能,读若态,姿有余也。按巧艺高材曰态,经传多借能字为之。”《离骚补注》此说虽有据,但原文作“能”文理通顺,似有不烦更以假借为说。 又洪兴祖、钱杲之都说“能”宜叶韵,读若“耐”,与下文“佩”为韵。按“能”与“佩”古音同在之部,可以相押。在《屈原集校注》中,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认为宋人叶韵之说不可信。这两句的解释是:我既有这么多内在的美

好品质,又加之以优秀的才能。 清胡文英在《屈骚执掌》中说“内美,本质也。修能,学力也。‘能’字与‘均’字本属一韵。他解叶入‘佩’韵,牵强不可从。下凡本有此韵,而不必叶者,多仿此。”胡文英在此也并不同意洪兴祖、钱杲之的“能”、“佩”叶韵之说。 詹安泰在《离骚笺疏》中认为:“‘修能’,能读若耐。修,长;能,才能;修能即长才。”扬雄《方言》一:“修、骏、融、绎、寻、延——长也。陈楚之间曰修。” 洪兴祖《楚辞补注》:“能,本兽名,熊属,故有绝人之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叶韵。”朱注:“修,长也。能,才也。”钱注:“修,长也。能,材能也。”詹安泰认为均正确。 龚景瀚《离骚笺》:“修,《说文》曰:饰也,《玉篇》曰:治也,其义当与大学修身同训为修饰俱可。下文‘修名’、‘好修’皆因此。”也可通。王逸解修作远,似太曲折,能一作态。 张家英《屈原赋译释》:“修,美好的,奇异的。修能,奇异的才能。” 从上述诸家学者的不同看法中,大致归纳出四种基本意见。一是“修能”,以朱熹、张家英为代表;另一作“修态”,即是“态”、“能”为通假字,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以姜亮夫、朱骏声为代表;另一作叶音说,即“能”读若“耐”,与下文“佩”为韵,以洪兴祖、钱杲之为代表;第四种是认为“修能”和“修态”皆通,詹安泰持这种观点。 同时在《说文解字》中“態”属“心”部,意也。从心从能。徐鍇曰:“心能其事,然後有態度也。”他代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可见,从《说文解字》中解释,“修能”是解释不通的,而“修态”正好能够贴切的表达文意。 下面再对以上四种观点作出具体的解释: 一是依照原文本,仍旧作“修能”。一是由于在古文的训诂之中,最高境界及最好的训释是不删改原文。除非在彻底解释不通或者有充分语料能证明错误之时才改动。由于原文创作之时距离训释之时代久远,如果任意改动则会轻易的删改文意,变动作者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是,在原文中,“修能”仍能够解释的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填空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