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库泥沙淤积理论暨灾害治理问题(漆富冬)

水库泥沙淤积理论暨灾害治理问题(漆富冬)

水库泥沙淤积理论暨灾害治理问题

漆富冬

水库泥沙淤积理论暨灾害治理问题

目录

第一部分文集

编印说明------------------------------------------------------------------------------------------------------ 序---------------------------------------------------------------------------------------------------------------- 泥沙檄-------------------------------------------------------------------------------------------------------- 柘溪水库拦门沙淤积及治理对策探讨--------------------------------------------------------------- 应重视三峡工程泥沙淤积的问题---------------------------------------------------------------------- 三峡工程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及水库泥沙问题-------------------------------------------------- 三峡工程是怎样推上施工建设的----------------------------------------------------------------------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洪水、泥沙与三峡水库(辑录)---------------------------------------- 应重视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和库岸变形引发灾害-------------------------------------------------- 从长江流域八个水库运行实况探讨三峡水库拦门沙淤积及治理对策--------------------- 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以类比推理分析水库泥沙淤积------------------------------------------- 从三门峡水库运行实践论三峡水库运行方式和修建上游水库的紧迫性----------------- 向家坝枢纽是缓解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和有利于重庆港航行的最佳工程----------------- 水库泥沙淤积理论暨应重视三峡工程泥沙淤积问题------------------------------------------- 从三门峡水库运行实践探讨三峡水库运行中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引发灾害的预测(辑录)-------------------------------------------------- 2000年5月26日写给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回信----------------------------------------- 对三峡办函技字[2004]130号函的意见-------------------------------------------------------------- 水库泥沙淤积会影响三峡工程长期运行经济效益吗-------------------------------------------- 实测水库泥沙淤积量才可保持三峡较长经济效益----------------------------------------------- 应重视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测量从而合理调度以获得好的效益------------------------------- 浅析水库泥沙淤积理论、灾害、治理---------------------------------------------------------------- 全自动化电力机械疏浚黄河泥沙淤积是长治久安之策----------------------------------------- 学习《四问三峡·李永安央视对话》心得--------------------------------------------------------- 学习《中国三峡》收获与体会-------------------------------------------------------------------------- 设立三峡管理办公室对后续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假日畅饮·对话三峡的故事----------------------------------------------------------------------------- 读《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向黄万里教授学习-------------------------------- 读黄万里教授《哭长江三峡大坝开工》有感------------------------------------------------------ 深切怀念陆钦侃先生---------------------------------------------------------------------------------------

编印说明

黄博

年过八旬的外祖父,在1950年开始从事水利水电建设工作,从《假日畅饮·对话三峡的故事》中知道他到过好多地方,退休后仍不休息,还到现场考察,看报读书,抄抄写写,上台作报告,并写下了许多篇文字。在举姗姨妈的协助和指导下,我打印编辑时,读了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感到的的确确有些道理。

全国修了八、九万座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拦河坝蓄水,分布在大小、长短不同的江河上,水量有多有少,水库有大有小,水中含的泥质砂砾卵石也是有多有少,淤积在水库运行低水位至库尾区的也是有多有少、有厚有薄,诱发阻塞航道和增加洪涝灾害也是有大有小,还蛮有趣味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理论—实践,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外祖父从众多水库运行实践中,总结提出的泥沙淤积理论,好多专家都说是正确的,受到泥沙淤积严重时诱发的灾害,好多人都知道,是早已发生的事实,至今仍冒得切实的解决办法,因为推移质多淤积在水库的尾巴区内,那里流速慢,冲不下,排不出。外祖父探索着提出花些钱制造全自动化电力机械设备,在淤积区内,进行疏浚治理,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工程技术办法,由于年年淤积,需要年年进行疏浚。可能是个办法。三峡水库在坝前165m运行时,由于上游来水量偏少,便在猪儿碛、九龙滩等河段出现了碍航问题,若汛前将水库腾空,蓄水防洪时,按设计降为145m运行,碍航范围可能还会扩大。对水库泥沙淤积年年进行疏浚,会获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人民造福。这些都是在文章中提到了的,可以供有关单位人士参阅,如经过分析论证认为可行,不妨试试,成功了便可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水利水电建设是利用江河自然环境修建水利工程,以获得电力、灌溉、航运、鱼业养殖、旅游开发等综合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水电是利用再生能源---水,环保清洁、经济效益可嘉,世界各国多优先开发水利水电工程。

新中国成立不久,便组建了水利水电建设专业队伍,从事水利普查、河流规划、选择建坝地址,进行勘察设计和施工建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所编辑的《中国水力发电年鉴》详细地记录和阐明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过程,理论创新,发展了科学技术,指导继续大力发展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我从1950年开始便投身于水利水电建设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曾进行了资水筱溪、柘溪坝址地质勘察,为五强溪水电站建设前后累计共8年时间常住现场负责工程地质勘察。调查分析整理汉水流域规划各坝址地质资料。曾用三年时间进行海南岛全岛水利水电规划地址勘察,对工作过的工程,都撰写了工程地质报告,经上级组织审查后,提交设计和施工方使用。

对领导单位管理的水利水电工程,在领导的组织和安排下,常赴现场考察、参与重大工程问题的技术讨论和科学论证。这些工程计有东江、花木桥、双牌、马迹塘、碗米坡、洪江、凌津滩、江垭、龙滩、黄龙滩、株树桥、向家坝、水府庙等水利水电建设工地。并且常应上级主管部门邀请参加水利水电建设中主要课题的技术讨论和科学论证。据工作日记计有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二滩、铜街子、丹江口、三峡、葛洲坝、柘林、白山、红石、陈村、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新安江、富春江、新丰江、东风、白莲河、三板溪、胡家渡、天生桥、白渔潭,以及援阿菲尔泽工程的专业技术论证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参与由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对国家科委下达的全国重大科研项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我被分配研究《坝基岩体抗滑稳定》。该项目完成后,经国家科委组织审定,于1974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著。并评为优秀科研成果,指导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长期的工程地质勘察实践研究,深刻体会到选择一处好的或比较好的建坝地址,是能达到既好又快又安全便于水工建筑物总体布置、投资合理的首要工作。因此,便总结了柘溪、风滩、东江、五强溪四座大型水电站勘察设计期间选择坝址的科学技术总结。选刊在王思敬院士著述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分析》书中,后又引用在《中国工程地质学》上刊出。

建坝蓄水,引起了库区环境变化,涉及到库水渗漏、水库泥沙淤积、库岸边坡变形、水库诱发地震、矿产淹没和库周浸没等技术课题。要求在勘测设计期间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设计处理对策,达到水库安全运行。

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一直对水库泥沙淤积进行专门研究,因为水库泥沙淤后引发灾害,是国内外在水库运行中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的水库,灾害问题不但严重,而且投入运行不久便可发生。如美国,因水库受泥沙淤积,每年平均损失库容可达10多亿m3,国内早年修建投入运行的水库,同样有些在受到泥沙淤积后丧失或减少工程运行效益。为此,在1993年10月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召开《全国岩土工程环境地质区域构造稳定》学术会议时,便写出了《泥沙檄》一文在大会上交流,并在《工程地质信息》1994年第一期上发表。1995年亲率测量地质组赴柘溪水库进行实地调查测量,为时一月有余,同时收集了当地政府移民办公室提供的相关资料,经过分析研究整理,撰写了《柘溪水库拦门沙淤积及治理对策探讨》研究报告,在清华大学黄万里教授指导下,将研究报告的论点写成专稿,在《水力发电学报》1996年第四期上发表,并以优秀科研成果,入选《九五科研成果》文集和评为特等奖。

黄万里教授是蜚声中外的水利水文学家,我国致力于跨学科研究河流、水文与水文泥沙运

移的先驱者。他通过书信对我进行多年的学术指导和提供研究资料。当黄万里教授看到2001年4月15日《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应重视三峡工程泥沙淤积的问题》一文时,便给我来信大加赞扬说该文对水库泥沙淤积理论、运行实践引发的灾害及三峡工程应重视的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言简理明,是一篇优秀文章。

陆钦侃先生是早年在美国学成归国工作的专家,我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便相识,当我主持资水流域规划和柘溪水电站建设的勘测工作时,便在我院技术领导陪同下到达资水现场指导工作,并在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建设的技术论证会上聆听他的指导意见。当1998年长江发生了与1954年相似的洪水时,许多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对该年洪水都十分关心,陆钦侃先生亲自执笔写出《建议尽快完成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文稿,并征求同行意见,便有18位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共同签署同意后,正式成文呈报上级参阅。陆先生尤其对长江流域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更为关心,他所编辑近6万字的《长江流域及三峡工程有关基本资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并广泛联络长期从事水利建设勘测规划设计工作者、环保专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水文气象、泥沙方面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前后近百人,先后多次谏言三峡工程,并获得专司三峡建设管理部门的回复。

2000年11月26日,《科学时报》以头版头条报导《55位专家谏言三峡工程》,同年11月《科学导报》刊出了由陆钦侃(执笔)55人共识的《三峡工程应认真贯彻156m运用和移民的初期方案》专文,从理论、实践、效益、移民等方面,阐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观测验证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既是全国人大表决中提示的问题,又是影响三峡工程运行效益和寿命问题,所以显得特别重要。

三峡水库是建在长江上的特大型水库,按175m水位蓄水后,库尾便成为川江100万km2的河口,即从100万km2的川江流域水流携带的泥质砂砾卵石进入库尾后;水沙运移速度减小,便产生淤积,初显拦门沙,连年迭加淤积后形成库尾三角洲,引发碍航、洪涝灾害,以及影响工程综合利用效益都是难以预计的。如何延长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在施实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时期,应特别重视水库泥沙淤积增长情况和总长5930m的库岸边坡变形地段的发展趋势。是笔者将前后所写文章汇编成本小册子的目的,供其参阅,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漆富冬

2011年7月5日

泥沙檄

1993-09—20

泥沙伏地,工松、风扬、水随。乃顺风,随流,缓而积,恶悬可实指也。拦河筑坝蓄水,环境易,泥沙滞,并世之三门峡、官厅,乃至柘溪、乌江渡、花木桥及甚众者,未久,均显其恶。

三峡筑坝,妙哉,笔力衮衮,不宣。然环境变,泥沙之恶未及,亦难预。吾浅薄滞倔,身之所履,预数十载,不及百年,河流阻淤,水不畅,航难通,再治艰,贻害子孙也。

治水宜拦上及其支,中、下疏,固堤防,畅其流,保环境,顺自然,策为上,民乐万世,何不为?

粗论治水大端,盖加详。岂非然哉,意者斯文殆可取乎!

该文于1993年10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岩土工程环境地质区域构造稳定”学术会上交流后(载《工程地质信息》1994年第一期)

柘溪水库拦门沙淤积及治理对策探讨

1996-07-01

提要

柘溪水库于1961年2月15日下闸蓄水,至1995年3月,已运行34年,由于拦门沙淤积,抬高了上游的洪水位,增大了库周及库尾的淹没损失,影响了航运,必须及时进行整治。本文根据水库拦门沙地质调查测量资料,分析泥沙来源,探讨治理对策,以供参阅。

关键词柘溪水库拦门沙治理对策

一、前言

泥沙淤积在水库建设运行中和水库渗漏、诱发地震、库岸变形和矿产淹(浸)没列为五大环境工程地质课题。

拦河筑坝建立水库,使库区河道落差集中到坝址,改变了河道的水沙流速,引起了自然环境变化和河床演变,而沙砾主要淤积于水库运行的低水位至上游末端和各支流入库的支流口区,此种现象称为拦门沙。这是因为河道上游和各支流坡度一般较陡,在洪水季节或山洪暴发时,急流携带的泥沙和卵砾石即淤积于水库尾部和各支流入库的支流口区,形成拦门沙,造成水流不畅,且将库尾水位壅高。下一年的洪水季节,再将携带的泥沙和卵砾石不断地迭加于拦门沙之上,逐年增加,产生溯源淤积,这便是拦门沙形成的过程和原理。

柘溪水库位于湖南资水中游,控制流域面积22.640km2,占资水流域面积28.520km2的80%。坝址多年平均流量621m3/s。据建库前水文泥沙测定,通过坝址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397万t,汛期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86.6%。这是五十年代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持尚好情况下的泥沙量。并据此进行水库设计,认为泥沙淤积对水库运行的影响不大。

柘溪水库原设计正常蓄水位167.5m,死水位144.0m。为解决华中电网和湖南省严重缺电的矛盾,曾于1970年和1972年先后将水库蓄水位提高到168.5m和169.5m运行。相应将正常蓄水位总库容27.2亿m3提高到30.2亿m3.干流水库增至长160km,水库面积166km2,跨安化、新化、冷江三县(市)。由于提高水位运行时恰处在“文革”期间,原承担水库工程设计的长沙勘测设计院已解散,因此,只考虑发电效益,对库区新增移民的安置和泥沙淤积将给库区运行造成的影响均未能作细致而深入的工作,故给水库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柘溪水库从大坝库首至坪口属雪峰山峡谷区,是资水干流的深水区,主要落淤积为悬移质;坪口至库尾属新化盆地,库水面宽阔,主要为推移质——卵砾砂石淤积区。两岸支流发育,其一级支流有40条,在支流的水库尾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卵砾砂石堆积引起的损失和危害。库岸周边线总长达1000km以上。

柘溪水库蓄水后,库内河道落差集中在坝址,改变了水沙流速自然环境,加之在五十年代对水库的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建设期间,国内缺乏大型水库长期运行的实践经验,对水库长期运行引起的环境变化问题,尚未认识到,如拦门沙淤积问题,便是水库长期运行期间引起环境变化而发生的一个新的课题。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水库也和其它事物一样,有从建设、运行、衰老到消亡的过程,即常称其为使用年限或使用寿命。如果对水库运行中出现的灾害与衰

老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维护与整治,就可以延长水库的正常使用年限,从而可以继续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拦门沙淤积及来源分析

1拦门沙淤积调查测量成果

①柘溪水库于1961年2月15日下闸蓄水,运行至1975年12月,进行了第一次库区干流泥沙淤积测量。这次泥沙淤积测量是在1963年12月布设的断面上施测的,所得泥沙淤积量为1963年12月至1975年12月为止的11年内的淤积量。

在11年中干流水库的总落淤量为4748万m3。按原设计时采用的容重和所占比例折算,即:

d>0.01mm,γ=1.4t/m3,占总量的59.5%;

d<0.01mm,γ=0.9t/m3,占总量的40.5%;

总计合5490万t,接近5500万t。

若按淤积于干流水库的泥沙平均每年以500万t计,水库于1961年2月15日蓄水,至施测时为14年,干流总淤积量为7000万t,而40条一级支流的淤积量尚未进行施测和统计,因此,柘溪水库在运行14年后,泥沙总淤积量远比7000万t 为多,当时虽未进行调查与施测,但从在各支流引起的灾害分析,拦门沙砾淤积是极为严重的,并在1995年的调查与测量中充分证实了这一分析意见。

柘溪水库干流泥沙淤积位置据该次测量成果主要在渠江至大洋江口长74.8km 的区间内,淤积总量为3565万m3,占总淤积量的75.3%,并在一级支流入库口附近淤积最厚。从大坝以上57km的坪口,即水库运行低水位附近开始,沿程而上至谢公滩各施测剖面的淤积厚度分别为:坪口淤积厚7.2m、润溪4.2m、瑯塘8.2m、澧溪口2.6m、石莲塘1.5m、白溪为3~5m、新化0.95m、谢公滩达16m。而在大坝至坪口间的57km干流水库深水区,由于库水流速缓慢以悬移质淤积为主,厚度不大。

②1995年3月调查测量结果

从1975年1月至1995年3月,水库又运行了20年,进行了第二次库区泥沙淤积调查测量工作。此次只是对干、支流库区的典型地段进行调查和测量,根据测量后的数理统计结果,得出柘溪水库干、支流的总淤积量约为35000万t,按设计时的容重折算合23740万m3,在坪口以下深水区的悬移质淤积量尚未测量和统计在内。

由于拦门沙砾淤积的继续发展,并出现溯源淤积,水库干流已发展到渣洋滩以上10km的球溪口,即比水库正常蓄水位169.5m的回水位向上游延伸了10km。

40条一级支流的淤积均是沿支流入库口向支流上游发展,延伸长500~5000m或更长,这是在平面上的情况,而在游积厚度上则进一步堆厚.如干流在新化城区资江大桥下,原在枯水季节有3~5m的水深,而受淤积后,枯水季节,人可涉水过河。桥墩被沙砾淤积厚达2m以上。马斯口溪入库口原为水深10余m的深潭,现已被沙砾淤积成浅滩。一级支流潺溪在尾部马路镇,已被拦门沙砾淤积成三角洲状。

左岸的另一条一级支流-----瀼溪,在其尾部朱冲口,原在岸坡的柳树已被沙砾淤积2m以上。

在新化盆地的大洋江支流,由于坍塌发生,沙砾淤积更为严重,溯源淤积到三江口以上,并给库周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

由于水库抬高水位2m运行,再加上拦门沙淤积引起水库水位壅高,据1994年的不完全统计,按折合人民币计算,在冷水江市柘溪库区损失6064.4万元;新化县

柘溪库区损失20349.4万元;安化县柘溪库区15825.9万元。总计库区损失达42239.7万元。并且在拦门沙逐年发展的情况下,其损失也会逐年增大,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2沙砾来源分析

经过现场地质调查分析,柘溪水库建成后,在长期运行中,其沙砾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库区资水流域内的建设

柘溪水库在蓄水运行的34年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15年以来,在流域内开展了公路、铁路、工矿、企业和城镇建设,挖松了大量的泥土和碎石;广泛开采煤矿、烧砖、烧瓦、烧石灰等大量的尾矿、废渣、工业垃圾及库周城镇居民生活垃圾等等,都随着水流冲入柘溪水库,这是水库沙砾的最大来源。

(2)库周集镇、居民区建设及毁林开荒

原聚居在水淹库区的集镇与农业人口,在移民时大部分迁建在库岸周边和各支流尾部,搞开发性移民。即大量砍伐了森林树木,毁坏了地面植物,挖松了泥土碎石,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又未能做好泥沙流失的防治工作,每到雨季大量的泥沙随着水流冲入河中,流至入库处,流速骤然减缓,从而形成了拦门沙淤积。

更有甚者,由于库区移民后靠库周和库尾坡地,广大移民为了生计,毁林开荒,大面积垦殖耕地。仅据安化库区几条支流统计:后靠移民6033户,共27105人,这些移民后靠新址后,仅在一个小居民区内开荒造田达723hm2;开垦旱地750hm2,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未能采取水土流失防护措施,尤其在陡坡山地开荒,对环境破坏更甚,显著加剧了泥沙来源。

(3)库岸变形

----坍岸。主要发生在新化和冷水江的柘溪库区,该段库区除少数丘陵山包外皆为新化盆地的资水河流阶地,由近代松散河流沉积物组成,水库蓄水后引起库岸再造,冲蚀、坍岸日益加剧,沿库岸线除部分基岩裸露库段外,库周有长达180km 的河流阶地受到冲蚀而发生坍塌。据实地的地质调查测量,最宽的库岸已坍宽了80余m,如小鹿河段就有这样宽;坍岸宽达40m左右的库岸总计长达80多km。如新化库区的堤上至银星段和青峰河口至大桥段,都坍宽了达40m以上。又如一级支流大洋江,由于蓄水前为河漫滩,已坍宽达80m以上。

由于水库坍岸的发生,在不断地改变库岸地貌,一般至少坍宽了10m左右,真有30年河东,40年河西之势。大量的泥沙直接坍入资水库内,也成为水库泥沙的主要来源。

----滑坡。自80年代柘溪水库滑坡出现险情后,曾先后组织人员对库区滑坡进行了调查,据1990年底的调查统计,在安化柘溪库区有大小塌滑体4297处,其中方量1000m3以上的有70处,如唐家溪的春丰滑坡,潜在滑移体面积约2km2,测算方量为2000万~6000万m3.从发生的地文期上分析,可能是发生在三峡期的特大型滑坡。新化柘溪库区有潜在塌滑体1119处,其中已有62处发生了明显的滑移,其它均处在准滑状态,如在新化与冷水江市交界的浪石滩滑坡,已经地质勘察查明总方量达650万m3,且处在急剧发展期,一旦发生倾滑,不但给当地造成惨重灾害,而且大量的泥沙与石块滑入水库,给水库的正常运行也将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库岸滑坡的发生,也是库区泥沙的来源。

除坍岸和滑坡外,尚有库岸崩塌、沉陷、地陷等库岸变形,也是水库泥沙的来源。

三、拦门沙砾淤积灾害

柘溪水库由于拦门沙砾淤积而引起的灾害,主要是两个方面:

1.沙砾堆毁农田和汛期扩大淹没损失

由于大量的沙砾淤积于柘溪水库上游末端和40条一级支流尾部,据调查统计已被沙砾堆毁和汛期增淹农田达1596h m2。由于抬高上游及各支流库周洪水位1~2m;甚至于3~4m。因此,还有大批的移民住房受到了水淹损失。如新化县城关柘溪水库东岸在1994年汛期曾遭受5次洪水淹没,造成90hm2菜地和耕地,23hm2鱼塘全部失收,许多移民房屋受到了水淹浸泡,经济损失巨大。又如冷水江柘溪库区,由于拦门沙砾淤积,水库回水位抬高,回水已由渣洋滩伸延至球溪以上,较原设计回水淹没区延长了近10km,同样给渣洋滩至球溪一带造成了巨大的淹没损失。

2.严重影响枯水季节水库低水位期间的航运

在1975年1月对干流水库进行泥沙测量后,在提交的“柘溪水库泥沙淤积报告”中就指出:“由于库内泥沙淤积抬高了河床,当水位下降到144.0m以下时,水库水位在坪口至石莲塘之间变动,而在这段区间沙砾淤积最厚,航运就受到阻碍,凡非机动船只,只能向下行,因水浅流急,划桨船不能上行,撑篙则篙在深软的淤积沙砾中受不了力,相反,篙一插就深入淤积物1---2m,拔也拔不出来,无法使船只逆行,背纤受两岸淤积物影响,不能行人。”所以在坪口至石莲塘之间,拦门沙淤积对航运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在1975年前便已开始了。

从1975年至1995年,柘溪水库又运行了20年,拦门沙砾淤积历年加厚,淤积量增大,并以卵石、砾石为主,卵砾石的直径多在5~10cm或更粗一些,淤积水库后,由于库底水流速度小,便淤积成连续的沙滩,在新化县境内柘溪水库的68km 航道内,从游家湾开始向下有黄泥滩、油麻滩、鸦胡滩、单滩、斜滩、陈滩、桂鱼滩、边鱼滩、老屋滩、新娥滩等十多个滩,卵砾石淤积厚度一般都达10m以上,有的浅滩卵砾石淤积厚度已超过20m,淤积长度一般都在1000m以上,当水库低水位运行时,大部分水流从卵砾石中形成潜流,而在滩面的航行水深仅0.5m左右。

航运部门曾采取修“T坝”的工程措施,在滩高而宽的水浅河段均修了“T坝”,将滩面水流拦窄,以增加航行水深,但也只能达到0.8m左右,然而沙砾逐年淤厚,对改善航运条件,终将无济于事。预计拦门沙砾进一步淤积,航运将会更加困难,势必发展到完全丧失航运条件。可能只有在水库高水位或正常蓄水时,才有短暂的时间能够航行。因此,拦门沙砾淤积,给航运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四、治理对策探讨

针对柘溪水库拦门沙砾淤积所引起的两方面的问题而造成的灾害与损失,对治理对策作如下探讨:

1.修建防护防洪堤

为了挽救库周和各一级支流两岸成片的农田免受汛期水淹,继续耕种,以及保护部分乡镇所在地和移民生产、生活、居住安全,可修建防护堤和防洪堤进行保护。如新化县城柘溪水库西岸,已修建了长5.09km的防护防洪堤,保护了大片菜地和新化城区的安全。经过现场地质调查和测量,在库周有48处常年遭受洪水淹没灾害的农田与乡镇和移民村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修建防洪堤,既保护农田耕种,又保护居住安全。对拟定的防护防洪堤工程位置,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工程地质勘察和设计工作,择优选定方案进行施工。因此,修建防护防洪堤,仍是一项有效的治理对策。

2.对碍航的处理对策

由于柘溪水库拦门沙砾淤积,将逐年加剧,继续发展,而导致枯水季节或水库低水位运行时段完全丧失通航条件,这是明显的发展趋势。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拨出一定补偿经费安排安化、新化、冷水江以及新邵、邵阳、隆回、武冈等地处航运职工转产和转换经营机制,从长远发展来说,这是治理的有效对策。并达到政治,社会安定的目的。

五、结语

1.河流泥沙淤积是关系到水库工程建设成败问题之一。在河流规划、水库工程设计期间,必须发挥多学科联合进行勘察、科研试验与设计工作。最主要的是要作好泥沙产区、来源的环境地质勘察,查明开发河流内泥沙来源现状,并预测拦河筑坝后,在水库投入长期运行后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将出现的拦门沙砾淤积状态和发展趋势,以及诱发的灾害程度。

2.大坝所设置的排沙孔,只能排除一部分淤积于坝前的悬移质,而对淤积于低水位附近的拦门沙砾卵石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研究泥沙对水库的淤积时,应将推移质----沙砾卵石与悬移质区别进行,并按在水库区的落淤部位及落淤量,分别研究采取治理对策。

3.对水库拦门沙砾淤积灾害治理宜早开展,即在出现灾害时,可采取清淤措施,疏通流路,从而减少灾害,若待灾害发展到极为严重时,所采取的治理工程措施,难度大、工期长、耗资多,也就难以下决心实施,从而发展到终将水库提前报废的后果,实在可惜。

4.50年代建设的水库是研究拦门沙砾淤积最好最实际的原型模型,勘测、设计、科研和水库运行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50年代修建的水库进行拦门沙淤积的现场研究,对指导大型水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有关单位能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载《水力发电学报》1996年第4期。并以优秀科研成果入选《九五成果》辑)

应重视三峡工程泥沙淤积的问题

2001-04-15

拦河筑坝建设水库,水库河道落差集中到坝址,形成了高峡平湖,改变了库区河道水沙流速,库尾上游河道水流携带的泥沙进入库区后流速骤然减缓,引起库尾泥沙淤积,这是人们在建设水库工程活动中引起的环境地质变化。水库泥沙淤积便成为普遍发生的现象,且只有随河流含沙量的多少而有时间长短的差异,没有不受泥沙淤积作用的水库。

从已建水库运行实践得知,严重的泥沙淤积造成的灾害为人所知,即:一是在枯水季节和水库低水位运行时,在通航的河流上将阻塞航道;二是在汛期拦洪蓄水抬高水位时,增加库尾及库周的淹没损失,其损失大小视库尾和库周的淹没范围城镇居民、工矿企业与农田面积多少而定。

长江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年均输沙量在6亿吨左右,若三峡工程连续一次建成至175m水位,预计投入运行不久,尤其是发生大洪水后,重庆港将受到严重的泥沙砾卵石淤积,阻碍正常运行;而当遇到洪水蓄至防洪高水位时,便会扩大重庆市区及其库周的淹没损失,这是无疑的了。

因此,三峡大坝应采取先期建至156m水位,投入运行一定年代,经过充分验证不受泥沙淤积影响时,再考虑进行175m水位建设和移民安置。并在观察验证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期间,还应加速川江上游金沙江向家坝等水库的建设,将江川泥沙分级拦蓄,并参与三峡水库的蓄洪调度,达到系统治理长江水害的目的。

(原载2001年4月15日《科学时报》)

三峡工程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及水库泥沙问题

2002-12-01

提要:三峡工程已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宣布动工兴建,工程建设正在按设计、计划顺利进行。为开发长江水利资源,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便对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展开了一场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使许多科学技术经济问题,在辩论中得到解决,并为随后的重新论证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经济资料,从而使重新论证的主要结论,为众多的科学技术经济专家所理解,并为三峡工程的正式动工兴建创造了条件。然而,在三峡工程重新论证中,对于严重影响水库长期正常运行的泥沙淤积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在重新论证结论中明确了“工程先按156m水位运用,最终抬高到175m,不仅有利于移民安置,而且有利于验证泥沙淤积对库尾航道港口的影响。”本文扼要阐述辩论的过程及仍存在的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三峡工程大辩论主要结论泥沙问题

1.前言

长江三峡工程举世闻名,它是在最大河流上修建的特大型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长江的水利工程。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就曾提到在宜昌之上的三峡峡谷修建闸堰的设想。1932年恽震等三位工程师曾到三峡查勘,并写有《扬子江实业水力发电勘察报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人萨凡奇曾查勘三峡现场。并写了查勘报告(我曾在武汉设计院见过该报告),提出了在三峡修坝的意见,为此,当时国内还派出了一些技术人员赴美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五十年代便组建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直属国务院领导。在经历了1954年长江全流域性的洪水灾害后,便加快了研究治理长江洪水,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勘测、试验、规划设计工作,以根治长江洪水,变水害为水利。

长江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水量充沛,平均年径流量9282亿立方米,理论蕴藏水能资源19724万千瓦,又是中国西部通向东部的黄金水道,但常遭洪水泛滥成灾,给国家,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综合治理长江,制服洪水灾害,开发水能资源,扩大发展航运事业,为人民造福,便成为国人的大事。

由于三峡工程巨大,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经济问题多而复杂,建多高的大坝?调蓄多大洪水?什么时候建设?花多少钱?在建设施工和长

期运行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对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等诸多方面,围绕着一系列课题展开了一场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辩论时间之长,参加辩论人员之多,远远超过1886年至1887年法国巴黎修建埃菲尔铁塔的辩论境况,可称创造了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的吉尼斯世界记录。笔者就曾经接触过的事实和手头的有关资料,扼要地叙述这场辩论的过程,辩论的成果,对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和建成后投入运行的检验是极有意义的。

2.辩论简要过程及主要成果

1956年《中国水利》第5、6期,连续刊出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林一山主任《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的文章,该文提出在三峡修建蓄水位235米的大坝,无论川江发多大的洪水,均可一库而容之,彻底解决长江的洪水灾害,并开凿隧洞和渠道,将水引入华北灌溉农田,还建设河川运河,将全国江河联成水运网等一幅宏伟兰图。

由于在三峡修建蓄水位235米高的大坝,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问题多而复杂。当时任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局长李锐针对林文便撰写了《关于长江流域规划的几个问题》一文,在1956年9月号《水力发电》上发表,便引起了这场大辩论的开始。

李文针对林文提出了三个问题:

1.长江流域规划的方针任务和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2.长江的防洪问题;

3.三峡方案和长江的动能经济问题。

对于灌溉和航运等问题,他说因不了解情况,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没有多谈。

李锐的文章主要论述长江流域规划方针政策和三峡工程问题,三峡工程的大坝修多高?是先修长江的支流水库还是先修三峡工程?若先修三峡工程,在施工建设和运行中会出现什么问题?花多少钱?三峡工程与防洪的关系及动能经济等方面的问题,究竟如何得到合理解决。

由于李文和林文对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阐明的是不同的指导思想和观点,林文认为长江流域规划必须以三峡工程为主体,修建蓄水位235米的高坝大水库,回水到泸州,无论川江发多大的洪水,均可一库而容之,才能解决洪水灾害,并应尽快施工建设。李文认为长江流域规划应从全流域出发,为解决长江洪水灾害,可先修长江上游和各支流上的许多大型水库,建设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和分散投资;水库淹没不多;移民困难小;对保护环境有利。同时加高加固现有江、湖堤防,疏通河道,使水畅其流。这样规划既可解决长江洪水灾害;又能获得更多的电力,从技术经济上比较,显然要比在三峡修一座高坝大库既合理又经济好得多;技术上可行,建设周期更快,且由于三峡工程规模大,许多问题尚未勘察清楚,不能匆促施工建设。

因为在长江这样大的河流上建设高坝大水库,形成内陆湖泊,引起大范围的淹没,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还将中国西部通向东部的黄金水道拦腰斩断,挡住鱼类回游,可称是创国内的先例,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和论证,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这样便引起了国人、水利、水电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经济学家、地质、环保、泥沙等多方面的人物,展开了一场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连篇累牍的文章在水利水电的专业技术刊物上发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科学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具体应用。这些辩论的主要文章先后编在《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择》和《三峡工程的论证与决策》两部书中,大大丰富了水利水电建设中的科学技术经济知识,是十分宝贵的科技成果。

由于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到党和国家的建设方针、政策,关系巨大而复杂,参与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的人员之多;辩论课题之广;辩论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可称是“史无前例”的。便引起了中央最高领导的注意、关心和重视。

1958年1月,中央南宁会议将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问题列入了会议日程。毛主席等主要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与省的主要负责人,听取了林一山、李锐两人对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汇报。林、李两人虽然未显神枪舌战的辩论,但各自谈的观点不一,意见对立,一方是长江流域规划应以高坝大水库的三峡工程为主体,并趁大跃进年代迅速动工建设。一方是长江流域规划必须从全流域出发,在长江上游及支流分散修建大坝和水库,加高加固江、湖堤防,同样可以解决长江洪水灾害和获得巨大能源,以当时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三峡工程暂不能修建。李锐便站在了“反三峡”一方。在汇报后,毛主席指示林一山、李锐各写出一份书面材料,以供中央研究,同时安排周总理具体抓该项工作。

1958年3月中旬,由周总理主持,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省的主要负责人,部分中国和前苏联专家,一道坐船考察长江三峡工程现场,并在船上进行座谈,到勘察工地时,停船上坡观察了地形地貌和大孔径钻探的岩芯。

在船上座谈时,李锐第一个发言,他说关于长江流域规划的原则不应当以三峡工程首先开发为主体,规划的开发顺序应当先上游和支流,后干流等,并一一陈述规划开发的优点。这样便同林一山以及其他人的预计不一致,因他们的多数人都是急促三峡工程尽快动工兴建的。因此,李锐仍在面对面的以先发制人开展辩论。

根据周总理率团现场考察,并听取了各方意见后。195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了三峡工程正常高水位应当控制在200米以下,研究190米和195米方案,提出有关资料和论证。并要求正确解决远景与近景;干

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即有销路)等方面的关系。

中共中央的意见正确决定了三峡工程的建设水位控制在200米以下,否定了原规划方案的235米高水位。明确了应妥善处理好上述各个方面的关系,是当时指导长江流域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由于遇到低标准三年困难时期,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设计虽仍在进行,但促三峡工程开工兴建的呼声就低了。随后又开展了以革命为中心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三峡工程仍只能处在规划设计中。而在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一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先后相继开工建设,并陆续建成投产,如龚咀、黄龙滩、铜衔子、风滩、乌江渡……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为实现中央提出的在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宏伟目标,便加快了三峡工程的开发设计与科学研究。这时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勘测设计与科学实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经济资料,和人数众多的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经济工作者参与的大辩论,辩论的主要内容分别汇编在《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和《三峡工程的论证与决策》两本文集中,充分体现了参与辩论的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经济专家的技术水平和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并为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打好了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6年6月下达1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遵照通知由原水利电力部聘请了412位各行业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列出了14个专题分别进行重新论证,历时两年有余。在这14个专题中,许多课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论证的主要结论是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规模和运行方式定下来了,那就是“大坝坝顶高程185米,初期蓄水位156米,最终正常蓄水位175米。先按156米水位运用,有利于移民安置,更有利于验证泥沙淤积对库区航道港口的影响。”这是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主要结论,更是对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几十年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的结果。

三峡工程在重新论证中将建设规模定下来后,对于优化枢纽布置、机电设备设计选型制造、施工技术、投资概算……这些都可以通过初步设计和施工详图设计中得到解决,只有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尚未解决,只能先按156米水位运行,通过运行验证泥沙淤积对库区航道港口的影响,才考虑175米蓄水运行。这是经过辩论和重新论证得到的有益结论,是指导三峡工程建设和水库蓄水运行的方针。

3水库泥沙淤积是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尚未解决的问题

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的主要辩题之一,也是重新论证中的一个课题,这是因为水库泥沙淤积是在水库运行中普遍发生的现象,这是大坝建成蓄水后,水库河道落差集中到坝址,

形成了人工湖泊。类比天然湖泊的淤积,同是一个普遍的环境地质变化引发的现象。作为人工湖泊的水库,当然会受到泥沙淤积,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从已建众多水库实地调查中得到了证实。黄河三门峡水库由于泥沙淤积引起的灾害及其改建整治是众所周知的。在长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投入运行的柘溪、风滩、花木桥、龚咀、铜衔子、丹江口、黄龙滩、乌江渡等水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淤积,而且在继续运行年代里,淤积量逐年增多增厚,有的早已出现碍航和增加库周淹没损失灾害,以及减少兴利库容。这是在水库运行实践中证实了的。由于丹江口水库淤积,使丹江口以下的汉江河道采沙量减少也是一个例证。

水库泥沙淤积主要出现在水库回水变动区至库尾,多以沙砾卵石为主,这是因为在洪水季节,库区上游河道携带的泥沙砾卵石进入水库后,流速骤然减小,便产生淤积,随着水库长时间运行,泥沙砾卵石也将逐年增多增厚,并迭加于上年淤积体之上,久之形成拦门沙,进一步发展便可出现库尾三角洲,这是水库运行中泥沙砾卵石的淤积过程,尤其是修建在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运行数十年不及百年,便会发生淤积引发灾害。

水库运行多年后,在回水变动区被泥沙淤积形成拦门沙,并发展成库尾三角洲后,除减少兴利库容外,还将产生两大灾害:一是在水库低水位运行或枯水季节,在通航的河流上,便严重阻塞港口和航道;二是当在洪水季节,水库调度需要蓄到防洪高水位时,尾水翘高,从而增加库尾及库周的淹没损失,其损失大小视库尾及库周城镇居民、工矿企业、耕种面积多少而定。三峡水库若蓄水至175米水位运行。重庆市便紧邻回水变动区,水库泥沙砾卵石淤积后,既阻碍港口航道的正常航行;又将增加库尾及库周的淹没损失,被迫进行第二次移民,这是无疑的了。

三峡工程重新论证时,列有《三峡工程的泥沙淤积问题》作为专题论证,在其结论中认为可以在水库调度上采取“蓄清排浑”或“调水调沙”及疏浚整治等措施。得出的结论是“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其前提是水库先按156米水位运行,通过运行验证泥沙淤积对库区航道的影响,这是一个留有余地的结论。

因为“蓄清排浑”或“调水调沙”都不能解决回水变动区长达数百公里的泥沙砾卵石淤积,而且三峡工程主要任务之一是防洪,若川江洪水与汉水、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洪水相机遇是,为了防洪需要,三峡水库便要蓄至防洪高水位,以发挥防洪效益,即要蓄浑而不能排浑了。蓄浑时间的长短要视防洪需要而定。倘若川江重现1870年的洪水,将会引起库尾淤积和引发库尾及库周的重大淹没灾害。

论证中谈及了泥沙淤积部位“主要在死库容和一些边滩、库尾地段。”沙砾卵石主要淤积在库尾地段,泥质粉砂多淤积在死库容内,并随缓慢水流可淤到坝前,启动排沙设施便可排出一部分。上游河道水流

携带的泥沙砾卵石进入库区后,在旋流、涡流和紊流状态下,淤积部位不限在边滩,水库中泓同样淤积,影响航道港口正常航行同样会出现。当在回水变动区受到亿万吨的泥沙砾卵石淤积后,整治疏浚工程是极为困难的,柘溪水库回水变动区对泥沙淤积的整治工程并未获得成功。

在论证中,有专家提出若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受到泥沙淤积,重庆成为“死港”,可将万吨级船队终点由重庆移至万州。这样万吨级船队可在三峡水库常年航行。然而重庆市港区至万州仍有328公里航程,更增加了西部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向外运输的困难,减少了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而在蓄水防洪时,尾水翘高增加库尾和库周的淹没损失仍然是存在的。

因此,三峡工程按照重新论证结论和人大决议,先按156米水位运行,既可缓解移民困难,又可验证泥沙淤积对库区环境的影响。经过几个洪水年的运行验证,确无重大影响后,再进行175米水位运行,是一个基本准确的途径。

4结语

4.1 三峡工程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涉及科学技术经济课题之广,获得成果之丰硕。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是少见的。与国家建设的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造福国人幸福的宏伟工程相比,三峡工程的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是独一无二的了。

在辩论的双方都汇集了专门著作,一方于1988年10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经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会编辑的《三峡工程的论证与决策》,该书是针对另一方于1987年11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经田方、林华堂、凌纯钖主编的《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所写的辩论文章。两书分别反映了双方辩论的观点和主要问题,是值得水利工作者研究和关心三峡工程的人们学习的,也是大专院校水利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4.2 由当时主持《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举办方,邀请了412位专家,分成14个专题组,历时两年又八个月,至1988年11月,各专题组陆续提出了专题论证报告。在412位专家中赞成早上快上三峡工程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其中不乏迎合之辈。而仅邀请了认为三峡工程害大于利,应缓上马的持不同意见者为数极少。尤其是辩论的始作俑者李锐同志,并未邀请参加三峡工程重新论证会,实为憾事。

4.3 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主要结论及泥沙课题的专题报告,未能谈到对已在长江流域内各河流上投入运行的柘溪、花木桥、龚咀、丹江口、乌江渡、铜衔子、黄龙滩……等水库泥沙淤积实况进行类比分析,只停留于模型试验资料。由于模型模拟的水沙流态与水库上游河道在洪水季节携带的泥沙砾卵石进入库区的水沙流态(旋流、涡流、紊流、层流、潜流)和泥沙运移实况相差甚大,回水变动区的泥沙砾卵石淤积就不只限

在边滩,而是逐年迭加淤积在库尾至运行低水位之间。形成拦门沙,久之发展淤积成库尾三角洲,以致引发灾害。疏浚整治是极为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4.4 三峡工程已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宣布动工兴建。至今仍有众多的水利、水电、地学、环保、泥沙、经济、航运等方面的50多位专家,由陆钦侃专家为首撰文建议“三峡工程应认真贯彻先按156米水位运用和移民的初期方案”。以验证库区泥沙淤积状况和减轻移民压力。2002年初,仍有近50位专家,由陆钦侃专家为首继续撰文“对三峡工程已发现的问题亟需认真妥善解决的建议”。说明对三峡工程仍心存疑虑。这种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4.5三峡工程很快便要建成蓄水,为使三峡水库能够保持较长时期的有效运行,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上游金沙江、大渡河和嘉陵江上的大坝建设,发挥拦沙蓄水作用,参与三峡工程调度,可延缓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和增大防洪效益。同时加快西部及重庆对外陆运(铁路和公路)建设,若是三峡水库长久运行,库尾航道阻塞时,可使西部运输通过陆路进行,并将重庆港万吨级码头移到万州,保持西部国民经济的正常繁荣发展。

(该文编入2003年3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思想宝库》)

三峡工程是怎样推上施工建设的

三峡工程是根据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即15号文件)指示精神,邀请了412位专家,组成14个专家组,历时两年又8个月的工作,对三峡工程进行重新论证。各专家组提出专题报告后,由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潘家铮汇编成《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主要结论》,并在1990年7月6日在国务院召开的三峡汇报会上作了报告。随后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印发给全体代表和全体委员,是促进三峡工程早建快上的依据。并在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会议提请大会表决《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投票结果:赞成的1767票;反对的177票;弃权的664票;未投的25人。万里委员长宣布以赞成票超半数,通过了《议案》。并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宣布施工建设。历经广大水利水电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日以继夜的辛勤劳动,在2003年6月开始投入低水位运行,至今已10多年,并开始按175m水位蓄水运行,初步发挥了发电、航运、防洪等经济效益。

对享誉全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直接领导进行三峡工程建设名列世界前位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仍应由国务院专门设立三峡工程管理委员会进行领导是顺理成章的。通过相当长期运行实践来说明三峡工程是利大于害,还是害大于利呢!需要在长期运行中检验。

因为在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从1956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尚未停息过,这在《三峡工程科学技术经济大辩论及水库泥沙问题》已经谈到,而以乔培新、孙越琦、林华、千家驹、王兴让、雷天觉、徐驰、陆钦侃八位全国政协委员通过现场实际调查研究分析,于1986年10月写出调查报告,从多方面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三峡害大于利。可是为促进三峡工程早日动工兴建,在重新论证的主要结论中,说的都是好话,没有任何问题。希望热心和关心三峡工程的人们,可以再读该结论文件,针对投入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得到某些启迪。

一、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主要结论》点评

(一)“三峡工程的兴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点评:对!非常紧迫,赶快动工兴建。

(二)“得出的结论是:三峡工程经济性是优越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

点评:化钱少,建就好,早建更好。

(三)“三峡工程的国民经济评价是好的”

点评:快建早建,可获得好的国民经济。

(四)“结论是在所有比较方案中,三峡工程的投资是最少的,其综合利用效益是不可替代的”点评:金沙江上可建相当于两个三峡,都替代不了。

(五)“三峡的地理环境如此优越,水力资源如此集中,又是贯穿东西的主要航道,不考虑开发利用,年年让相对于5000万吨原煤的资源白白流入大海,进一步加剧煤的开采和运输压力及环境污染压力,让川江航运这一直受自然条件制约不能迅速发展,这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