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建设困境及解决之策_以河南省为例_徐君

海绵城市建设困境及解决之策_以河南省为例_徐君

海绵城市建设困境及解决之策_以河南省为例_徐君
海绵城市建设困境及解决之策_以河南省为例_徐君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16.05.008

海绵城市建设困境及解决之策

以河南省为例

君,任腾飞,王育红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新时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关键,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缺水困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多的城镇人口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城市水污染加剧、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区内涝问题突出等,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以河南省为例,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城市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政府、产业、个人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对策,对促进河南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困境;对策;河南省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6)05-0550-06

Dilemma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Jun ,REN Teng -fei ,WANG Yu -ho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China )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wa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water in the new era ,which had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asing the urban water shortage.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increasing urban population brought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The apparent decreas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serious situation of exacerbating water contamination ,problems with urban runoff pollution ,prominent issue of urban waterlogging ,etcetera.Judging from the unfavorable situation above ,we may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overall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far from satisfactory.This paper took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and the water problems in the city ,which also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in the eye of government ,industry ,individuals etc ,meanwhile ,it ha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nd ameliorat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sponge city ;dilemma ;countermeasure ;Hen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6-03-11;修订日期:2016-04-25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编号:教社科

〔2014〕1026号);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教社科〔2014〕

295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4BJJ086);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5BJJ003).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徐君(1975-),女,河南省开封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1

引言

2014年2月,国家住建部印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城市暴雨内涝防治工作”

,“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1]

。2014年11月,国家住建部正式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简称“指南”),倡导各地以根治城市内涝顽疾为目标,科学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该指南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生态文明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

也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2]

随着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河南省区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城市内部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日趋严峻: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逢雨必涝”问题十分严重;鹤壁市位于华北平原漏斗区,

水资源供给状况堪忧;黄淮流域部分地区季节性城市内涝频发;城市地面过度硬化导致的局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因此,

本文以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为出发点,结合河南省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政府、产业、个人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旨在发现管理体制漏洞,促进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和相关产业竞争力的提升。2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2.1

城市雨水问题突出

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水污染加剧:受到降水量下降和用水总量上升的双重影响,河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

·

055·

降,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2013年河南省年降水量下降到近五年的最低值,为576.6mm,相较于2010年的841.7mm下降了31.5%,年平均下降10%左右。2014年降水量有所上升,接近2011年的全年降水量。降水量大幅减少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资源总量锐减,2010年河南省水资源总量为524.89亿m3,2013年水资源总量下降到仅占2010年的四成,为215.20亿m3。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2013年河南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47.12亿m3,相较于2010年下降了31.46%,见表1。2014年河南省废水排放总量为42.28亿t,较2013年增加了1.02亿t,增长了2.47%。在河南省的所有流域中,海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最为严重,达到了重度污染,11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只有2个,占18.2%。黄河流域的水质为轻度污染,监测点水质为Ⅳ类及其以上的约占总检测点的36.8%,长江流域符合Ⅳ类及其以上标准的断面约占总检测断面的29.6%。

表12010—2014年河南省水资源情况

年份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降水量(mm)841.70736.20605.20576.60725.90

水资源总量(亿m3)

地表水资源量415.70222.45172.60123.13177.44地下水资源量214.66191.81161.80147.12166.84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95.4786.3268.9055.0560.91合计524.89327.94265.50215.20283.37

人均水资源

量(m3/人)

568.70349.02252.47228.69300.00

用水总量(亿m3)

农业用水125.59130.64135.50135.52112.70工业用水55.5756.8160.5060.7852.60生活用水36.1131.3132.0033.2838.33生态环境补水7.3410.2810.606.695.66合计224.61229.04238.60236.27209.29

注:资料来源于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城市内涝频发,雨水径流污染严重:自然水循环系统和社会水循环系统共同构成了城市水循环系统,城市内涝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极端表现之一。城市内涝问题带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3]。从自然因素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局部区域出现极端天气增多,改变了局部气候特征,提高了城市暴雨天气的发生概率。从社会因素看,城市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城市化的不利影响,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聚集产生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增加了城市降水的概率和强度。河流、湖泊等湿地在城市建设中遭到严重破坏,蓄洪能力大大削弱,城市高密集的硬化地面阻碍了雨水下渗,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

雨水是区域水循环的重要补充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改变了雨水参与水循环的模式,雨水径流也因为地表污染物的增多而受到威胁。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表明,机动车道雨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有TOC、COD、BOD、SS、石油类和重金属Pb、Zn、Fe等。机动车道中的污染物主要是车辆运行中产生和排放的废弃物,主要包括:路面磨损产生的颗粒,刹车装置及轮胎磨损产生的颗粒,燃料和润滑油的泄露,空中沉降物,尾气排放等[4]。

给排水设施欠账较多,制约着城市发展:随着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城市中心的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强度也随之增大,地下建设项目的增多加大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建设难度,现有的城市供水、排水管道的质量、构造、长度等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质量无法承受城市面积迅速扩张所带来的巨大排水压力,城市供水管网也因为水资源的日益短缺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河南省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标准偏低。2004年以前,郑州市使用的大部分管网的设计标准按照“一年两遇”暴雨重现期设计,2004年提高至“一年一遇”。

市政排水网络的科学性会影响到雨水的下渗和回流,进而影响城市地下水位。现阶段,河南省“地上高速建设、地下严重滞后”的城市建设现象十分普遍,“重地上轻地下”的建设思维尚未有效改变,地下结构、给排水、土建等专业人才缺乏,多数城市地下管线的测绘、排查等工作刚刚起步,市政排水管网缺乏有效的日常维护和周期性排查,应对城市突发洪水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2现代城市雨水综合利用行业发展要求

减轻洪涝危害,降低发生频率:河南省地处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适中,省内绝大部分城市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相对较差,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城市内部硬化面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大幅增加,短时暴雨和不透水区域的双重作用加快了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增大了洪峰流量,提前了洪峰出现的时间,引起城市排水系统的水力过载,导致城市内涝的发生。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综合利用吸、蓄、渗、净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减轻城市防洪压力,有效降低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破解缺水困局,优化区域水循环:截止到201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为4265万人,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已经从2000年的23.2%上升到2014年的54.77%,提高了近32%。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阻碍河南省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以郑州市为例,2010年降水量为616.7mm,约为20.73亿m3,但由

·

155

·

于郑州市人口数量庞大,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19.2m3。由此可见,在河南省年降水量持续下降的背景下,随着城镇人口的进一步增多,部分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以往城市建设中“快排”的雨水利用模式,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下渗减排措施和蓄水池、雨水湿地等集蓄利用设施,提高雨水下渗量,降低雨水排放量。有研究表明,如果假定某一地区年径流总量和蒸发量保持稳定,“快排”模式下的雨水排放量将超过80%,而海绵城市的雨水排放量则低于40%,超过年径流总量40%的雨水将下渗到地下或被集蓄利用,成为城市地下水的重要补充部分[5]。

改善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河南省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主要表现在:工业化进程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严重;下雨时,建筑物、广场、路面等表面的污染物被雨水冲刷裹挟带走,污染城市排水的受纳水体,进而污染城市生态系统;地面硬化阻碍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压缩城市绿地面积发展空间;城市“热岛效应”在地面过度硬化与人口持续增多的双重作用下变得更加严重,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城市空气质量堪忧[6]。如果河南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减缓城市地下水位下降日趋严重的趋势,拓宽雨水利用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好转一方面可以优化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舒适度和便利度,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产生比较优势,吸引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落户本地,吸引追求高质量生活方式的人才聚集本地,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产生持久的经济效益。

3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困境

3.1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失灵”现象严重

在法律制度方面,以《城市规划法》为代表的城市建设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法律条文注重对城市规划行为和建设行为做出规范,却没有考虑到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等一系列问题。在行政法规方面,无论是《河南省市政设施管理办法》还是《河南省市政工程监督细则》,都没有制定针对城市海绵体规划、建设、工程验收、后期维护的具体细则,《河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办法》也没有涉及针对海绵体工程质量的评定细则。2015年7月,我国非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河南省许昌市出台了《许昌市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推进城市“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转变的战略目标,但这一意见较为笼统,缺少细致具体的指导意见,缺乏约束力。总体来说,河南省有关城市雨洪管理的法律法规处于空白状态,城市建设既缺乏必要的建设指导标准,建设行为也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单独依靠市场力量无法有效推动。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与市政建设密切相关,建设规划和实施的资金投入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建设主动权由政府部门掌控;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效益的显现需要一定的反馈周期,短时间内难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利益或经济效益,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或行政命令很难保证新型雨水管理系统的建立。

3.2建设规划滞后,落地实施缺乏保障

由于自然条件和城市发展阶段的束缚,河南省有关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相对落后。一方面,很多地方并没有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只是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列为附属性规划;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缺少因地制宜的实施标准,空泛且单一的要求缺乏切实的可行性,相关评价体系也因缺少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迟迟无法建立。河南省鹤壁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着手编制完成了《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计划》,初步规划建设试点面积为29.8km2,总投资共32.87亿元,鹤壁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刚刚进入实施阶段。河南省许昌市和洛阳市也相继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分别规划了35km2和55km2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但具体的规划建设细则并未出台。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空白或不足导致现有实施措施缺乏足够的保障。一方面,河南省没有涉及城市雨洪管理的法律或行政法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中的政府决策行为、企业建设行为、工程验收行为等缺乏相应的标准;另一方面,资金、人才和技术难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单一地依赖政府投资,筹资机制并未完全建立,投融资机制的探索也未开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市政建设,其科技含量更高,也更为复杂,海绵城市的建设如果单一地依靠现有的技术研究成果,而脱离高校与科研院所等智力机构的技术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由于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总投资32.87亿元,其中PPP 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5.63亿元、政府投资27.42亿元,PPP模式所占比例约为17.1%。同样着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郑州、洛阳、许昌等城市并未公布完整的资金预算安排和筹措方案,规划实施的

·

255

·

保障措施明显不足。

3.3技术发展与管理、非技术发展失调

为了顺应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城市雨水管理战略面临着由“单一快排”向资源化利用、环保化处理、径流减排等“多目标、多层次综合管理”转变。现阶段,河南省城市雨洪管理战略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亟需建立雨水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经济激励体系和行政管理政策体系。在技术体系方面,河南省有关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海绵体的构建技术刚刚起步,从事相关原材料供应和工程建设的企业不多,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再加上河南省高校及科研院所对建设海绵城市最新技术的研究并未大范围展开,企业、政府与高校的技术合作尚未建立,河南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在管理体系方面,河南省鹤壁市被确定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后,很快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但建设领导小组只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涉及到质量、安全、信息、环境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并未建立。

河南省城市雨水利用的技术发展和非技术发展存在着不同步的问题。一方面,河南省建立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构想提出较晚,晚于受雨水问题困扰更严重的沿海地区。在河南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技术发展可以更加便利地借鉴国内沿海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而非技术的发展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对有关经验的积累,有很大的独立性,短时间内难以迅速转化为实际工程效果;另一方面,技术体系的不健全和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的障碍,非技术发展对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也明显不足。

3.4管理部门沟通不畅,建设单位配合不佳

园林绿化、给排水、道路交通、建筑等专业的协调配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保障,这些管理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一个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可能由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不同施工单位分别负责,由于管理部门和各专业之间具有独立性,设计人员在分别设计同一个项目的不同部分时,因缺乏交流而导致配合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因职权交叉、管理权限不明而导致的管理偏差屡见不鲜,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建设不规范的行为威胁着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发挥应有的功效。

各个建设单位间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与效益。建设单位的施工是建设海绵城市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般由两家及以上的施工单位承包,分别负责不同的建设部分,这种施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绵体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施工单位或施工工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导致其对工程的设计意图理解不够深入,造成实际工程与设计预想存在较大偏差,有些施工单位甚至偷换了工程建设的重要材料,导致实际工程效果不佳[7]。

3.5建设理念宣传不足,民众参与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刚刚在国内兴起,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都在对它的内涵、原则、建设措施等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海绵城市更是让他们感到陌生。河南省各地市刚刚着手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向公众普及海绵城市相关知识的计划并未提上日程。

现阶段,河南省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由于受到职业、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河南省有部分民众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不够满意,尤其是大暴雨之后的城市积水问题,更是成为困扰群众出行的一大障碍。民众虽然希望改变现状,但是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从何种角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众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设中。河南省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大多是在政府倡导下进行的,民众参与层次不高,决策层面和具体实际操作层面的参与不足。

4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4.1强化政府主导,灵活运用市场

政府是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主导地位,引领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向。首先,建议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跨部门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园林、排水、道路交通、建筑等职能部门,强化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监管能力。其次,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意识,要把领导干部任期内对以水问题为代表的城市生态问题的治理程度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将城市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程度纳入到对领导干部的综合评价中,科学衡量政绩。第三,重视建设蓝图绘制,举办主题推介活动。政府要以城市雨洪管理主题推介活动为依托,依据本城市的特色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为城市建设描绘蓝图。

发挥市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灵活作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将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引入价值观,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制定灵活的税收政策,将企业或个人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附加到税收中,促使公众意识的觉醒,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二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建立健全资金使用保障机制,将民间资本

·

355

·

和社会资金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补充形式纳入到建设海绵城市的资金管理范畴。三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强化两者的有机协调配合。政府是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但也要将市场机制作为建设、管理和资金筹措的重要来源。

4.2出台指导意见,制定政策法规

建设海绵城市既涉及到对老城区排水、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也涉及到对新城区建设的统筹规划,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必须全盘考虑、综合实施。不久前,国家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但河南省并没有出台结合城市发展阶段、自然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具体指导意见。因此,建议河南省抓住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逐渐被公众接受的良好时机,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推进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具体行动方案,引导各地市基于自身客观条件发布海绵城市建设计划表和行动路线图,解决城市水问题,保障城市水安全。

制定支持性的政策法规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河南省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推动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教训,在省内研究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行为准则,保证各地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能照章而行、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策法规要包含限制性条款和鼓励性条款。既要设定不透水路面覆盖率、传统屋顶面积的上限,也要确定城市绿地面积的下限;既要鼓励企业开展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工作,也要设定海绵城市产业化发展的长远目标[8]。

4.3重视污染治理,调整产业结构

重视污染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污染的治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实行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河南省既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也必须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杜绝出现新污染源。第二,破解固体废物处理难题。河南省要探索建立垃圾分类机制,推动垃圾分类精细化和合理化,改善固体废物临时周转场所和最终处理场所的储存环境,加速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步伐,改变填埋式的单一处理方式。第三,稳步推进水源治理。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严格管理非法的地下水开采,探索形成机制化的排污权交易模式,制定排污权上市交易规则。

调整产业结构主要从调整现有产业格局和发展新兴产业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推动企业整合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的污染治理,管控对水、煤炭等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发展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要加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扩大高新企业的比重,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吸引以节能环保产业为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形成高新产业园区。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高效益农业形态。

4.4开展建设试点,推进城市水生态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要在全省范围内结合具体的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工作。首先,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明确低影响开发理念,选定条件成熟的区域作为建设试点,结合城市开发区域和项目特点确定合理的规划控制方案。其次,稳步推动建设进程。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的具体操作要以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为依托,在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水安全的前提下,统筹与城市建设相关部门和专业,提高海绵体的质量和效益。第三,积极落实责任主体和经验推广制度。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运行的过程中,要加大对雨洪利用技术的研究,认真总结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经验,逐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9]。

城市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的保护与修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河南省要重视相关保护与修复经验的取得。首先,识别水资源保护生态斑块。城市周边的各个生态斑块并非独立存在,大多呈混合交融状态,对已划定的生态斑块应严加识别和保护。其次,保护水系网络及生态系统。制定针对城市河道等水系网络的管理条例或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河道治理、岸线利用与保护的管理机制,规划建设缓冲区域,严格新上项目报审制度。第三,恢复已破坏的水生态斑块及网络。对生态功能已经遭到破坏的河流、湖泊、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要及时予以恢复,同时要根据地区的水文条件适当建造人工水生态调蓄设施,逐步恢复已遭破坏的水环境。

4.5加大财政支持,完善筹资机制

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完善的筹资机制对建设海绵城市至关重要。一方面,完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在经常性的预算中,在保证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充足的前提下,必须要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引导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产品及技术的应用。在建设性预算中,要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和准确性,提高基础建设投资占预算内投资的比重。另一方面,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刚刚起步,产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资营运资金的需求较大。河南省各地市要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以中央财政支持

·

455

·

为依托,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4.6强化科技引领,建立研发中心

绿色屋顶、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对科技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以创新工程建设技术为核心、以建立研发中心为依托是推动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相关项目立项、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设立创新基金,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创新性技术评选活动,鼓励科研机构和个人攻破技术难题。其次,推进产学研结合。建设海绵城市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河南省高校要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合作,加强实习交流和课题合作研究,积极利用大公司的资金和设备优势,派出研究员深入到企业,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效益。第三,强化研发中心建设。在具有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或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高度重视基础前沿及核心技术研究,提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

4.7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

政府管理体制的缺陷和建设单位间配合不到位将阻碍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破解管理体制障碍、解决建设单位内部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明责确权,明晰分工,建立内部奖惩机制。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和领导权限,明晰部门分工和管理权限边界,注重部门间工作衔接和协调配合,创新管理方式,制定奖惩管理条例。其次,完善内外监督机制,规范监督程序。管理部门要实施内外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规范和监督管理人员的用权行为,防止贪污腐败、滥用职权,威胁工程质量。同时,管理部门也要联合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强化对承建单位和相关生产企业的社会监督,打造透明化、制度化监督程序。第三,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减少部门管理职权冲突。政府必须强化自身改革,简政放权,加强内部考核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建设,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同时,给予工程建设单位和产品生产企业更大的自主权,为相关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企业走出去[10]。

4.8普及建设理念,提高民众参与意识

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人心是建设海绵城市的社会基础。首先,扭转城市建设理念。传统的城市建设注重路面硬化和排水设施建设,“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城市排水理念造成了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严峻局面。建设海绵城市则是强调让城市回归自然,强调优先利用自然湿地吸纳雨水径流,通过透水地面、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等海绵体纾解城市雨水难题。其次,加强海绵城市理念宣传。政府可以通过图片展和活动月等方式,在街头、社区、学校开展有关建设海绵城市的认知活动,向民众传达海绵城市的内涵、建设理念和长远意义。第三,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城市水问题与每个居民息息相关,建设海绵城市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具体要求转化成一种思维习惯或行为模式,乃至形成一种城市文化,共同为建设海绵城市而努力。

5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园林、排水、道路交通、建筑等多个专业部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政府、个人的密切配合,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现阶段,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划建设落后、建设单位沟通配合不到位、建设理念宣传不足等问题,仍需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用宏观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结合省内具体建设实践,从政府、产业、环境、个人等多个角度,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建成真正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2]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3]张冬冬,严登华,王义成,等.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及综合应对研究进展[J].灾害学,2014,29(1)?144-149.

[4]雷雨.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技术体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Martin-Mikle C J,Beurs K M,Julian J P,et al.Identifying Priority Sites for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in a Mixed-use Watershed[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5,(140)?29-41.

[6]周玉文,赵树旗.发展中国家城市雨洪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李秀娴.浅谈海绵城市建设[J].江西建材,2015,(9)?35-36.

[8]Morison P J,BrownRR.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Publics and Local Policy Commitment to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99(2)?83-92.

[9]王一川.“海绵城市”应作为城市排水建设的重要内容[J].江西建材,2015,(5)?43-44.

[10]Floyd J,Iaquinto B L,IsonR,et al.Managing Complexity in Australian Urban Water Governance:Transitioning Sydney to a Water Sensitive City [J].Futures,2014,(61)?1-12.

·

555

·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最终促进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园林绿化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必然要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措施,全方位地将绿色科技融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实现园林建设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标签: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优先;屋顶绿化;雨水公园 1、前言 “海绵城市”是把城市比喻成是一块海绵,形象地表现出良性城市运行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弹性”。具体来说,就是城市雨季时吸水、蓄水、净水的能力,和干旱时放水、排水、用水的能力,两种能力相结合共同构成模范化的高弹性“海绵城市”。 2、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园林绿化达到一定标准 建设海绵城市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顺畅的前提下,将自然方法与人工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高质量储存、渗透和净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公园绿地,将城市自身雨水最大化地消化吸收利用,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海绵”功能。因此,为了提升园林绿地协调蓄水与净化雨水的功能,要把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列入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内容。 3、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内涵 3.1理念先行 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融入到园林建设的设计理念中,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海绵城市公园的建设。园博园今年将被打造成苏州首个“海绵公园”。苏州各城市展园都将围绕“海绵城市”的理念,把园博园建设成具有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公园”。目前,园内主干道布局、主建筑群建设、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已取得良好进展。 3.2规划紧跟 (1)建设雨水公园。要勇于借鉴别处经验,在规划中实现雨水高效利用和水体洁净健康。例如,西雅图全年降水充足,景观设计师便习惯性顺应这一气候特点,建设雨水花园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将多余水资源充分高效利用,造福于民。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许伟琦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许伟琦 发表时间:2017-07-10T11:36:08.0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作者:许伟琦 [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 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综合性的环境变化问题与自然灾害问题,对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很有帮助。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园林;海绵城市;设计;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破坏现象也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为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对自然生态环境实施保护,我国也在倡导绿色生态观念,同时也加大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海绵城市理论是基于缓解和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合理的应用景观园林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环境,也有利于解决各类自然灾害及环境变化问题。 1.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简析 1.1海绵城市的发展背景 海绵城市理论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使城市大地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以便确保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海绵城市理论属于一种生态城市理论,是基于绿色建筑的产生与普及而提出的,也是系统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海绵城市所具备的功能能够真正得到发挥,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依据生态优先原则,以人工措施结合自然途径的方式,采用科学、适宜的方法进行建设,并结合适宜的景观园林设计方法,以便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对城市内的雨水进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进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1.2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内涝问题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普遍存在且影响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种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越发严重。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雨水是导致城市内涝问题出现的主要愿意之一。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硬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致使雨水无法渗透到土壤中,再加上城市内河道与冲沟的填平,导致雨水无法被有效地吸收和排放,致使雨水不断积累,从而导致城市内涝的出现。要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汇”,另一个是“流”。基于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模拟城市径流路径,查找城市雨水的流通路径,并对实际城市径流路径与雨水流通路径进行比较,对遭到破坏的城市自然流径进行修复,以此保证雨水流通的顺畅。同时,在此基础上可有选择的对雨水进行汇聚,一般会选用农田等地方作为汇集地,以此实现对城市内雨水的有效控制,确保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的流通,从而确保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据此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而这也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理念。 2.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其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也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雨水的吸收与排放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影响极大。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对于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需充分考虑水的问题,以便确保景观园林设计能够在海绵城市建设及改善生态环境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1构建生态走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自然山林所遭受的破坏问题也越发严重,对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也在持续减弱,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很容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各个行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乱砍乱伐现象较为严重,森林遭到了严重毁坏。针对这一问题,部分人认为影响不大,只需再种上各种植物即可。事实上,森林在保持生态平衡上所发挥的作用根本是幼小的树苗、果树等植物所无法替代的。森林中参天大树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生长,其的根系极为发达,能够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新种植的植物则不同,因这些植物还比较幼小,根系不够发达,所以对水土也无法起到保护。 针对这种现象,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中,应转变传统的造园意识,放弃用观赏性、美化性植物代替原有植物的思想,摒弃用人工美学彻底改变自然风貌的设计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基于环境保护这一发展理念,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可依据城市地理优势,建立自然防护林带,并将其与山水资源相结合,构建生态走廊,以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从而缓解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而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性。 2.2建设完善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水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其主要涉及城市绿道建设、滨水空间建设、水资源再利用等多个方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基于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可对城市绿道进行科学建设,并采用以公园串联道为核心的绿道体系,对城市绿道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以此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据此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体验,以便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善。 在市政建设过程中,为避免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太过严重的破坏,应当采用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生物滞留设施等方法,对市政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所能够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以此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应在对城市滨水空间界面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滨水空间分为活力、运动、商业等多个空间,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建设,再结合对人工浮岛、植物过滤等方法的应用,以此提高城市水景观的设计效果,从而确保城市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 基于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内不规则的水岸空间及碎片化的绿地进行串联,以此构建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效果,也能够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提供环境优美的场所,对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很有帮助。基于城市土地硬化而导致雨水渗透被阻碍这一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对于生态驳岸的建设,应当在保证驳岸稳定、牢固的基础上,对水岸线进行简洁设计,避免人工建设的驳岸与自然驳岸之间相互影响,并利用适宜的本土植物与环保护坡材料对驳岸进行建设,以此保证驳岸的渗水、保水等效果,从而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

海绵城市中“灰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58985337.html, 海绵城市中“灰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江彬柳颖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9年第06期 【摘要】海绵城市强调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文章首先介绍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灰色设施”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说明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灰色设施;排水系统;综合管廊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1]。我国 99% 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2],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从源头出发,对雨水进行管理。除了城市中的“海绵体”的建设,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草坪植被等,还需要对城市的排水系统----“灰色设施”进行改造。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 施意见,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提升防治水涝灾害的能力[1]。所以,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1、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针对城市雨水洪涝的管理理念[2]。是 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在面对雨水带来的灾害时具有更强的“自我消化”能力以及更高的“弹性”,又称为“水弹性城市”[2]。其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3]。 1.2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及意义 1.2.1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有研究表明,城市地面硬化直接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收集并处理雨洪水,这些被处理过的水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作为景观用水,补给地下水等,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2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减少城市内涝发生,提高适应极端天气的能力

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https://www.doczj.com/doc/158985337.html,)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4-04T10:14:17.7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石岩1 张娜 2 苗存清 3 [导读] 从而保护生态系统,同时满足市政道路的要求,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政道路的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规划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对城市基础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绵城市理念开始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在城市建设不断向生态化方面发展的当下,可以建设一个生态、可持续、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从而保护生态系统,同时满足市政道路的要求,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应用 引言 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城市交通运输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各地城市大力建设市政道路工程,然而市政道路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排洪压力大、路面径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正常的出行安全。因此,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市政道路工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过去市政道路泄洪难、污染严重等问题,最大限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使得城市防洪防雨工作得到了顺利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会得到更加充足的运用。具体的以防洪排涝角度出发,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减轻城市排水的压力。当出现暴雨的时候,就会启动防水防洪系统,同时,这不仅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也是基础。我们从水资源的利用角度出发,海绵城市建设拥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并展现其辅助性功能和价值。这样,就能够吸收雨水,在需要雨水的时候能够调用存储的雨水。最终水资源会更好的展现出自身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建设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其中海绵城市的作用逐渐凸显。创建海绵城市正是对时代的迎合,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2建设海绵城市的优点 2.1传统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在降雨初期,雨水内含的污染物过多,且未经过任何处理就流至附近水系环境中,造成周边水环境的污染。而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会沿着排水管道内部被排走,不能渗透至路面的地下,所以地下水难以获得有效的水资源补给。若雨降强度较低,则各区域的雨水会快速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大排水管道压力,导致雨水外排存在较大难度,引起城市内涝问题。另外,城市道路的绿化、清洁等工作需要大量用水,而雨水却被直接排走,不能得到回收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 2.2海绵城市道路的优势 海绵城市道路路面便于雨水通过地表层而渗透至地下,可以让地下水得到良好的水资源补给。与此同时,这种道路可以增强雨水渗透力与滞留力,采用多渠道的雨水排放方法,能够保障城市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还可以减少携带生活垃圾等污染源的雨水对道路造成冲刷,进而降低污染程度。 3海绵城市建设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措施 3.1渗透地面的应用 对市政道路的设计和建设而言,渗透地面的应用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对城市土地的硬化建设已经趋于完善。然而在当前的土地硬化面积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雨水的渗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环保的重要因素。由于当前土地的硬化没有充分考虑对雨水的排放,一旦出现大雨,就会造成城市的内涝。而渗透地面的应用可以通过增加城市中渗透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率。 3.2道路绿化带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雨水收集。在透水地面的功能展现下,对地面径流的雨水口进行积水的处理。这样,就为雨水的收集提供了准备。总的来说,在设计雨水口的过程中,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平均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水体的过滤。针对地面上的水,在实际进行过滤的时候应该展现出一定的清洁度,并重点关注几个方面:①在进行种植土铺设的时候应该位于上方。其②应该科学设置砾石。③在安装渗透管的过程中要保证合理性。第三,缓排滞蓄。想要展现出良好的市政道路设计效果,就应该对缓排滞蓄进行完善的处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绿化带的地形和结构特征。对导流系统进行优化和整合,最终从地势环境出发,维持设计工作的合理性。在该施工环节中,可以让雨水的渗透拥有一定的层次性。第四,排放。在实际进行溢流系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直接把雨水和排水管结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在面临降雨量比较多的季节中,就会排放出大量的雨水。在那些地势不是很高的绿地中,就可以更好的紧急性雨水的存储。总之,在雨水进入市政管网之后,就可以把那些多余的降水排出来。 3.3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比较低的区域内,设置植物、土壤、微生物对雨水进行渗透、净化设施。按照设施的难易程度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区域一般设置在建筑小区内的建筑道路、停车场周边绿地以及城市绿化带,如果雨水径流污染比较严重,则适合采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并通过植草沟、沉淀池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过滤雨水中较大污染颗粒,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湖南省的衡阳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衡阳市将城延安路、祝融路以及蔡伦达到等市中心的路段改造成海绵城市绿化带,并在绿化带设置了滞留设置,及时拦截雨水中的污染颗粒,雨水收集以后对其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使用。生物滞留设施的形式比较多,比较容易与景观结合起来,而且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比较低。但是这种生物滞留设施应用在地势陡峭、地下水位和岩石层比较高的区域,则要采取防渗、换土等措施,以免发生次生灾害,造成安全事故。 3.4完善附属设施和视觉景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建设海绵城市中立体绿化的重要性

建设海绵城市中立体绿化的重要性 摘要:水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问题,立体绿化做好能够帮助城市将将其水生 态的问题解决,利用立体绿化的景观布置和设计,将海绵城市的功能提高的同时 还能够将其生态调节功能提升。立体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支持,有利地促进了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立体绿化;重要性 引言 在海绵城市具体实施中,立体绿化是城市常规绿化的重要补充。立体绿化不 仅能优化景观效果,缓解城市绿化用地紧张,减缓热岛效应,还能保温隔热,节 约能源,滞留雨水,缓解城市内涝。城市建设只有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借 助地方特色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人工海绵体作用,创建优美城市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概念及其水文特征 最早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才出现了海绵城市,在当时普遍认为环境在城市 建设与开发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力需要降低最低,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在此观念 下提出的,其认为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帮助城市保持原有的地表径流量。而在建设 海绵城市的过程中立体绿化是重要的载体,对于立体绿化的作用应该在建设海绵 城市的时候高度关注。在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水文特征的基础之上,将立体绿 化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推动下积极发挥出来。开发低影响是海绵城市建 设的核心理念,其主要是对环境在开展城镇建设活动的过程中不再受到影响,将 城镇排水系统建设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而城镇中的立体绿化则有效控制了暴雨 径流量,利用布置和优化立体绿化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从而确保海绵的功能 被城市所具备。 2立体绿化的作用 这些年来,数量庞大的人口流入城市,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其中热岛效应给城市造成了沉重的环境负担。相关研究表明,三成的绿化覆盖率 能够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起到积极作用,当绿化覆盖率达到四成时,可以将热岛 效应面积减少至四分之一,甚至当绿化覆盖率达到六成以上后,热岛效应基本上 已经被控制。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已经接近饱和,这样很难再预留 出空地来建设海绵体。在此情况下,立体绿化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重要途径。立体绿化比之传统地面绿化而言侧重于立体空间,比如说屋顶空间和建筑物的外 墙等,可以引申出多层次和使用的建筑绿化。从空间上来讲已经从二维的消纳雨 水模式转化为三维模式。立体绿化不仅能起到建设绿色生态的作用,还能够美化 居住环境。根据低影响开发原则,源头分散式措施是目前能够保持开发之前的水 文状态最有效方式。使得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于径流雨水的净化、调蓄、渗透、利 用和排放。 3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在传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未充分将城市经流雨水处理周全,致使城市建 设发展对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造成的大量污染被冲进河流,污染生态环境。传统城 市化建设发展因为建设规划和管理不科学合理,所以为解决传统城市建设发展带 来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发展顺应而生。因此,从整体上来讲,海绵城市建设发 展是在传统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避免传统建设发展问题的一种新型发展。这种 新型建设发展从源头到末端,对城市中的雨水处理通过科学化的技术手段,实现 了水资源的储蓄、渗透、净化和利用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目的,还有效的推动海绵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构建探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与现有控规指标体系的衔接 控规是落实城市总规目标要求,指导修规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划层次,现有控规指标体系包括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设施配套和行为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应与控规的规划编制体系相衔接,做好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衔接,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明确各单元或地块的主要控制指标,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原则、方法及技术措施,将不易直接操作实施的指标( 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污染控制率等)分解为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下沉式绿地率和调蓄容积等指标,以便于在具体落实时将控制指标层层传递到建设项目中( 图1)。由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染控制率等控制指标需通过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实施才能达到目标要求,而一项措施一般也与多个指标有关联。只有将海绵城市的建设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对各项控制指标、控制要求进一步细化,并与相应的具体工程措施对应,使它们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关系,据此提出规划许可要求,才能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和引导指标主要包括单位面积雨水控制容积( 超过一定建筑面积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建对应体积的调蓄空间)、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管网漏损率和面源污染控制率等,在项目审查中按照控规要求,审查项目用地中的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湿地、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设计内容,并与控规指标的相符性进行校核。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的选取可针对不同的城市特点有所侧重,应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

从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看雨水设计在多种场地中的应用_一_综合论述_罗榆淇

268城市地理从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看雨水设计在多种场地中的应用(一)———综合论述 罗榆淇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摘要:住建部2014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雨水设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后得到重视,雨水设计理念得到普及,设计方法也得到大力推广。文章结合国内以及国外建成案例,场地属性、形态、下垫面、雨水引导方式、雨水花园的形式、选用植被的特征以及每类场地的特殊性等加以总结和比较,认为工程技术手段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但对于具体的场地设计还应结合具体的场地条件布置,从而使生态设计真正的发挥生态效用而不是反而损害了环境,这一类设计方法还有待于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场地设计;雨水 1.概述 1.1雨水设计背景 在中国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30年里,由于观念、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雨水设计在场地设计中通常被视为“排水”设计,长期以来,雨水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引起灾害,比如说地面坍塌,城市内涝。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由于雨水引发的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2014年中国住建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1],以规范雨水生态设计方法,在规范发布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实行点案例建成并且在《指南》中也有所体现。 1.2水 1.2.1水的基本性质与自然循环 生活中我们所指的水其实是含有酸、碱、盐等物质的溶液,并且夹杂着众多固体杂质。在自然界,纯水是罕见的,因此本文讨论的水,就是日常生活中较为笼统的水的概念。[2]水有三种形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液态蒸发成为气态,液态结冰(或者雪)后形成固态,由于在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直接感知到的是液态,故在本文中除非特殊说明,所指水都是指液态形式的水。 水是一种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介质,有着优秀的特质,比如透明、反射。折射、流动以及声音等属性形成了丰富的变化,水景景观设计中的点景之物。 水通过自然水循环系统进行着一种自我调节,整个系统由于从海洋蒸发的水多于雨和雪的形式返回海洋的水从而运作起来,随着下雪和下雨最终实现平衡,正是这种平衡滋润了大地万物,更是方便了人类的生存,因为下雨的时候下的是淡水。 在现代城市中,自然水循环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严重干扰原水平衡,导致城市气候由于“下垫面”变干而引发严重的城市热岛,近年来还带来了城市内涝的严重后果。 1.2.2水景的作用 总的来说有一下几点: 1)美化城市环境:水体不仅是园林景观中的经络,起到组织实现、限定空间等作用,而且还通过观赏者对于水景多维度的感官来强调城市的物种结构性感知要素。[3] 2)调节小气候:由于水的比热容比钢筋混泥土、沥青等材料高,不容易变热或者变冷,能有效调节周边温度,而且水凝结放热,挥发吸热,进一步改善小环境,而且由于比热容而导致水域气压与其他下垫面不同,产生气压风,一定的风能直接影响到人的适应性感官。[4] 3)净化空气:水能吸附浮沉,改善局部空气卫生,另外,高速运动的水分由于分解能产生大量的对人身体健康有好处的负离子,因此,喷泉瀑布等运动水都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器。 4)滋润生物与植物:地球上大部分物种都是生活在水生和湿地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依赖于水生存,同时也有很多大,中型水生动物以及水生湿生植物,它们是构成生物链最底层的物种,这些物种的稳定与生存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5)体现场所精神:水文化是人类长期活动积累而反应一个地方特色的,比如说从秦汉时期的一池三仙山开始,至今至少3000年的历史。 6)调节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人都是具有清水梦想的,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就越需要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那么水景、湖泊就自然成为居住区的卖点,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案例研究 近年来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的实践案例如表1所示,有市政道路这样的线性场地,也有大面积的体育类公共场所,还有住宅区等面状空间,另外还有一个美国的学校案例,这些项目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表1(作者自制 ) 2.1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 光明新区23条市政道路,总长度17KM,是道路红线内雨水有限进入两侧的生物滞留带。 2.1.1应用方式 该市政道路通过控制峰值流量、综合径流系数和径流污染三个因子来实现对雨水的储存,水质的净化,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2.1.2效益分析 城市雨水管道的综合设计重现期从原来的2年提高到4年,实现年径流量控制率为70%。 2.1.3小结 在线性的市政道路,地表径流会比较大,可以通过道路两旁的植草明沟来实现雨水的暂时性储蓄和水质的净化 。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 [2]马天天,场地雨水排除与景观设计,2012,华南理工大学.第126页 [3]李俊奇,车伍.德城市帀水利用技术考查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1):47. [4]邓世超,基于微气候改善的城市街区绿色更新策略研究,2014,湖北工业大学.第76页.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

专题|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 消纳、减速与适应 2015-08-13俞孔坚 文章来源:俞孔坚.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 南方建筑,2015, 3:04-07.转至土人设计官微 “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采用,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已经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有力的推广。但是,不难发现相关操作指南主要围绕以LID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也越来越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的诠释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途径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赖。实际上,“海绵城市”的理念远非如此,它实际上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同时“海绵城市”也为城市的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适应洪涝提出了新的策略,即与自然过程相适应的策略。另外,“海绵”的概念不但应在城市范围内体现,也应该在区域和国土范围内体现,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海绵国土。 因此,对“海绵城市”概念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海绵城市”建设将很快就沦为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长点,职能部门又有一个权力寻租机会,各类工程公司又有了谋取暴利的一个借口,甚至是新一轮的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海绵城市”的哲学恰恰是对简单工程思维的反思。海绵城市相对于常规的水利和雨洪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及建筑工程,在哲学层面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而非功利主义的片面的价值观;第二、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是将其转嫁给异地;第三、分散式的民间工程,而非集中式的集权工程;第四、慢下来而非快起来,滞蓄相对于排泄;第五、弹性应对,而非刚性对抗 (俞孔坚,2015)。 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本文将举三个实践案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这三大关键策略。消纳的策略 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案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